点灯网上魔法仪式是真的吗昔日香港的乡村居民还是都市居民的活动呢?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约有650万件藏品,如果在观赏每件物品时花1分钟,那么即便不眠不休,整整12年都看不完大英博物馆所有的藏品。虽然每次同时在大英博物馆100多间展厅展出的藏品只有5万件,走马观花也要花好几个小时。

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入场的,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600万游客前来参观,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博物馆内的展品,专门推出了使用英语、韩语、法语、汉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11种语言的多媒体导游器。租一个中文导游器要5英镑,还有免费的地图领取。(鄙视一下卢浮宫,不仅要收门票,里面各个馆搞得像迷宫一样,走得我要残废)

它是最传统的那一类博物馆,大多数展品都陈列于玻璃橱柜中,也没有新鲜花样的按钮和控制杆来迎合新新人类的胃口,但却一点儿也不单调乏味。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大英博物馆还以收藏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闻名于世。罗塞塔石碑、亚尼的死者之书等堪称镇馆之宝。在这里,你看到的是全人类文明的精华。

我们走马观花参观了一下午,看完后感触极多:参观了东方馆、日本馆、埃及馆、希腊和罗马馆、欧洲馆…发觉英国佬简直是将全球的好东西抢了个遍,而且不但是艺术品,什么木乃伊、石碑、雕塑、建筑,统统搬回来;看到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帕特农神庙建筑遗迹和埃及罗塞塔碑和几层楼高的雕塑时,我震惊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将这些宝物运过国的。据说现在展览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他的大多数宝物都放在藏室里,普通游客基本上无缘谋面;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看到的文物里,各种文物度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非常方便参观。同时门票免费,也不需要押护照证件,不用安检,这点真心不得不赞一下。

大英博物馆开放时间:每天10点到17:30开放,周四和周五延迟到20:30闭馆

大英博物馆最佳游览时间:上午开门后不久,因为此时尚未人满为患。

【大英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参观】:

1,环顾中央大厅四周,那几个触手可及的雕塑都是真实的文物,比如大理石雄狮和复活节岛石像。

2,经常有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们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现场演奏,为表面严肃的大英博物馆带来轻松气息。

3,2楼有咖啡馆和餐厅,可以俯瞰整个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

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有一个著名的巨大的圆形阅览室[Reading Room],原属于大英图书馆。

【参观大英博物馆古埃及文物】

1、如有可能应首先到楼上的古埃及馆参观木乃伊,不然越往后就越发拥挤。

2、在那么多大英博物馆木乃伊中,注意看64号展厅玻璃橱中的这具古埃及木乃伊干尸。在来到大英博物馆之前,这具木乃伊已经在沙土中尘封了5400多年!因其发色棕红,而被称为“红毛”。

3、古埃及的法老贵族们深信来世还能继续今生的荣华富贵,因此将来世可能用到的物品与自己一同埋葬。在大英博物馆1楼,你能看到很多出土的古埃及雕塑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的中国文物看点?

1、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

2、明代彩瓷弥勒佛像。

3、走到大厅底部右拐,展出的是历朝历代的中国玉器,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4、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大厅中央的壁画,并非如很多媒体介绍所言是敦煌壁画。大英博物馆的说明已经证实此壁画来自于山西五台山的寺庙,全壁画由几万片大小不一的碎片精细粘合而成,其残余在国内的部分已经在文革中全毁。

5,镇墓木俑,头顶有干漆做的鹿角。东周时期被用作镇墓兽,这个木俑是仅存的几件类似文物之一。

6,刘罗锅大人的书法。

离大英博物馆最近的伦敦地铁站

以下巴士在博物馆附近下车:

从正门进去走几步眼前就豁然开朗。眼前这个非常现代化的中庭就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央大厅(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位置。再往前走,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内的是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Reading Room)。

英博物馆的中央大厅(Great Court)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于2000年12月改建完成并对外开放。有人把它与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相提并论,在亲眼见过这两个建筑之后,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玻璃屋顶与白色石头的结合让整个中庭即使是在伦敦天气最阴暗的时候,依然是一个闪亮的地方。这一改建工程不仅从实质上改善了大英博物馆的原有设施,也为游客们增加了更多活动空间,游客服务台等设在中央大厅内。

埃及馆-和木乃伊面对面

大英博物馆中荟萃了时间跨度有两百万年的展品,但最精粹的部分是那些古埃及文物和古希腊文物,尤其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堪称大英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曾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亮相。大英博物馆埃及馆,初次造访的游客们可千万不能错过。

从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出发,找到楼梯后走上去,楼上的62和63号展厅是大英博物馆里最热门的古埃及馆。大英博物馆埃及馆拥有除埃及本土外最齐全的埃及殡葬文物,主要都来自于19世纪英国探险家们在国外到处搜刮的战利品。

大英博物馆埃及馆不只将棺木部份展出,在一窗一窗的玻璃柜内还摆出了制作木乃伊时的周边工具,详细的木乃伊制作过程说明,更有猫的木乃伊等罕见文物。看到真实干瘪的木乃伊干尸,心中还是有些惶恐的。

短短的时间里,只能拣重点来看了。导游图上已经标出了重要展品所在地。

贴有金箔的彩绘木乃伊箱,上面有死者阿特米多拉斯的画像,来自哈瓦拉,约公元二世纪初期。X光扫描显示他死于19—21岁之间,高1.67米。

古埃及木乃伊可能是大英博物馆最知名也最受欢迎的藏品了,不同年龄和国籍的参观者都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馆内有大约80具完整或者几近完整的人类木乃伊,以及和它们一起保存的其他葬礼用品。

大英博物馆自1756年,即建馆第三年就开始有木乃伊收藏品了。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因为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躯体内复生并进入永恒国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尸体。保存尸体的方法最初是简单地埋于热沙中自然干燥,经历了数个世纪的不断进化,到后来则采用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使尸体得以越来越完善的保存。第一批被保存下来的尸体,早至约公元前3200年。

姜人,大英博物馆里最著名的尸体也许就是“姜人”,他生活于前王朝晚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他是人工制作木乃伊技术发展之前的一个很好的埋葬范例。“姜人”应该是于1900年由埃及和亚述古物保管人——沃利斯·巴奇爵士(Wallis Budge,1857—1934年)带到大英博物馆的。埋葬“姜人”的坟墓位于一座山中隆起的小坡下,几乎被两三块巨大的石块覆盖。由于石头被紧密地压叠在一起,墓穴里的尸体被完整保存下来。

木乃伊属于人工干尸,“姜人”则属于自然干尸。

波特兰瓶可能制作于奥古斯都或者提比略统治时期,作者可能是亚历山大港的工匠,蓝色玻璃瓶身先被吹到只有3毫米那么薄,然后覆盖上一层差不多薄的白色玻璃。最后就开始了费尽心思的雕刻过程。它命运多舛,几经易主最后由波特兰家族第三代公爵收藏。1810年波特兰公爵将瓶子借给了大英博物馆。瓶子暴露在公众面前35年都安然无恙,然而1845年2月7日,就在关门之前,瓶子和盛放它的柜子被一个醉酒的爱尔兰病人砸碎。肇事者22岁,叫威廉·劳埃德的人。被起诉后劳埃德被判交付罚金3英镑,但他因身上只有9便士而面临服两个月的苦役。但两天后一封奇怪的信连同3英镑寄给法官,希望不再追究劳埃德。劳埃德因此被释放,并消失得无影无踪。

1845年9月,破碎成200多片的波特兰瓶由大英博物馆的修复者约翰·道布尔迪复原并再次展出。1948年和1989年又两次对波特兰瓶进行了修复。今天如果仔细查看,还能够看到裂缝,但它仍然是罗马时代幸存下来的最好的玻璃器皿之一。

楼上42号展厅中还有最精美的国际象棋。路易斯西洋棋由82枚雕刻精美的棋子组成,据说可能出自于12世纪的挪威,它们是在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的。

罗塞塔石碑,这是大英博物馆最为令人瞩目的藏品,虽然从外观看来它在馆藏的古埃及文物中不怎么起眼,但是这块不规则的黑色花岗石上用两种语言刻下的三段铭文使它具有非凡的价值。这块石碑的价值所在就因为它是解密古埃及文明的钥匙,石碑上端的铭文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中间是埃及草体象形文字(也称“俗体”),底部的铭文是希腊文。

这块石碑出土于1799年,此时象形文字和它的草体失传已久,唯有希腊文仍广为人知。很快希腊文被翻译成法语、英语和拉丁语。

4号展厅 Colossal bust of rameses the great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是古埃及馆中最有价值的一尊,在统治埃及的众多法老中,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现在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约于公元前1304年继承了父亲塞提一世之位,统治埃及长达67年。据说他有150个孩子,以此保障了王位的传承。他通过竖立巨大的雕像并拨款雕刻浮夸的碑文而建立起伟大的声望。这座安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展厅内的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来自埃及底比斯的祭庙。这座雕像带着谜一般的微笑,头上戴着褶皱布料制成的头巾,顶端有眼镜蛇王冠。

直到1818年历尽千辛的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才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其运输过程被称为带有史诗性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乔万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是事件的始俑者。在之后的数年内,他又为大英博物馆带来了一系列收藏品(当时只以2000英镑价格购入),如阿蒙诺菲斯三世的巨大头像和两个巨大的阿蒙诺菲斯三世坐像、一个石灰石胸像和两个石英石头像、三个真人大小的国王木雕等。

在之后的年代里贝尔佐尼从原址移走的那些雕像的重要性开始显现,那些雕像打动了数代来自埃及之外,却也对这个国家十分迷恋的参观者,它们被视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

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培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的宫殿)。77岁逝世,一生有8个正式的妻子,还有将近100个妾。共96个儿子,60个女儿。石像的说明中,无耻地写着:“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献”。而那个总领事就是1816年上任的英国驻埃及领事亨利·萨尔特。这位热衷于盗宝的强盗领事,从底比斯拉美西斯神庙里把这尊雕像生生切下,并“捐献”给了英国。

进古罗马希腊馆,映入眼帘的第一尊雕塑就是这尊古希腊美的守护神--阿佛洛狄特石雕像,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她与罗浮宫那座断臂的维纳斯相比较也毫不逊色。

“如果你把冰冷的大理石雕刻得如同丝绸般柔软,可见你的艺术功力及造型能力。”欧洲雕塑讲究线条的流畅,形态准确,人物动作,表情都栩栩如生。

发现于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Nineveh),大约在公元前645年。这一系列的浮雕表现了亚述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阿树尔巴尼帕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631年)的狩猎生活,专为他的尼尼微宫(现在伊拉克北部)而创作。美索不达米亚的皇室猎狮传统历史悠久,类似的场面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国王与雄狮的关系后来可能被引进西欧导致了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那时狮子图案开始用于装饰皇室纹章。

《命运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提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东面,距智利西海岸3700多千米,离其他岛屿也较远。这个小岛呈现三角形,长度分别是16、18和24公里,面积约为164平方千米。荷兰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cob Rogeveen)于l722年4月5日发现了这个小岛,因那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就把它命名为复活节岛。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拉帕努伊”,意为“石像的故乡”,或称“特皮托·库拉”,意即“世界的肚脐”。

这类纪念重要祖先的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之间。当年复活节岛上大约有600座石像,分布在该岛的沿海地带,多半成组地矗立在石砌平台上,面向大海,每组的数目不等。最高达9.6米,大多为3—6米。大英博物馆中有两座。

据考证,这些雕像都是本地古代人制作的,但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岛上的人们为什么要雕刻这些巨型石像?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与墓葬有关,因为曾经在石像下面的神龛里发现过人的尸骨;还有人认为是与当地人的祭祀活动有关,放置石像的平台就是祭祀的圣台。

另外,古代人们是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将这样巨大而笨重的石像搬运的呢?岛上的传说声称它们是“自己走来的”,但经研究,由于雕像重心很低,所以十几个人就可以把它举起并迅速移动。这种巨大的石雕像在其他岛上也有发现,但在复活节岛上最多。作为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这些雕像进一步证明了艺术与生产和对自然的神秘崇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世界各民族史前文化的共同特征。

从大英博物馆北门进去,上楼后眼前就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国馆在大英博物馆的编号是33号展厅。值得一提的是,在底楼楼梯入口处就有一尊10多米高的汉白玉佛像欢迎你,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已经成为中国旅行团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

周代的青铜簋,簋在商代是食物器皿。当年人们就用它盛饭煮菜什么的。到周代有些就改成祭祀礼仪用品。

亚洲厅中摆放着两尊中国阴间的判官雕像,前面摆放着一组十二只栩栩如生的陶俑,形象包括人、兽以及人面兽身。它们都来自唐朝名将刘廷荀之墓。

这些陶俑只用三种颜色:琥珀黄、绿和棕色(在中国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唐三彩”)。最前方是一对兽俑,它们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墓葬的守护者。之后是一对人形陶俑。再下一对是两个严肃的官员,双手毕恭毕敬地交叠。队列中最后的人物形象是两位马夫,之后首先是两匹高近一米的骏马,最后是一对漂亮的双峰骆驼。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英国人为之骄傲,称之为世界文化的文物百科全书。实际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19世纪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掠夺得来,世界文明古国无一幸免。对于那些遭受侵害的文明古国的人民:埃及人、两河流域的后人、中国人、印度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应该是永远抹不去的历史伤痛。

公元前12世纪,当英国人的社会还没有被正式记入到历史时,我们的祖先就铸造除了精美的青铜器。而今,这些宝贝都静静的沉睡在伦敦。

在辽三彩的正后方的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壁画。画上的三尊菩萨裙带飞扬,面容慈祥,形象端庄,体态丰满,神貌各异。整幅画线条流畅,画风细腻。尽管年代久远,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绚丽色彩。清晰地割痕把画面分成了12块。此壁画河北省行唐县的清凉寺.行唐县清凉寺建于金大定(公元1162年)年间,曾经是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三菩萨壁画由五台山一寺庙的和尚所作,始绘于明永乐年间(1424年),后期绘制分别于明正统年间(1437年及1468年)进行,前后历经40余年。当时的清凉寺规模宏大,各大殿内皆有壁画,其人物画的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其山水画的巍峨壮观,有一览如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和南亚展厅。来自中国的藏品一直都是大英博物馆最受人们青睐的,这里的展品横跨了中国5000年历史,从石器时期开始到清朝的各代珍贵文物都陈列在这里,此外还有来自印度等南亚地区的精美展品。

居然为中国瓷器建造了一个厅,数量太令人震惊了。中国各个朝代的精美瓷器极大地丰富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说心里话看到这些展品后的心情很复杂,一半是亲切和自豪,另一半则是愤慨。气愤之余,想想如果这些文物都留在中国,是否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珐琅彩瓷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利用珐琅料在皇宫内、圆明园及景德镇烧制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在博物馆里拍了很多图片,随便挑了些,可能顺序先后错乱,请见谅。

}

来自: (逆境是长节,会长出新的竹子来) 23:57:14


                      ——阿姜查.须跋多传
                      
                      作者·阿姜查的所有弟子
                      中译·捷平
                      审阅·永觉比丘
   “隆波是一个思想那么自由开放的人,可是同时却又持戒那么精严。这实在是个令人迷思的矛盾。
   我可以看到隆波的心没有极限。通常,执着戒条令你担心重重而失去自信。可是隆波却容光焕发。很明显的,他不是那种守着一大堆戒然后忧虑自己是否清净的人。他是从修行中得到自由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巴蓬寺的教学法是把你放在一个环境,在这里你可以反观你的行为、异议等。你开始看到这种环境中自然会生起的意见、观念、成见、执着。隆波再三强调需要省思事物的本来面目。我觉得这点最受用,如果你像我那么自我中心和顽固的话,那你就真的需要开放思想。在这方面,我认为隆波的教法就清楚和直接多了。
   隆波的教学不限制于某些特定的法门,而是包含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提供一个环境或条件,只要是正统的修行方法就能得到成果。”
   记得有一次,看到有位斯里兰卡的森林僧在信中写道:“每个修行人都应该读阿姜查的《平静的林湖》一百遍!”当时有些纳闷,到底那些僧人在原始森林中做些什么呢?说是修行,那修些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在危机四伏、野兽毒蛇出没、疟疾肆虐、稠密的热带雨林里修行,而不在一般生活稳定的寺院里修行?这实在是我们这些过现代生活的人所难以想像的。
   近年来,随着泰国佛教著作翻译成英文逐渐普遍起来,森林僧的各种资料也越来越多翻译出来,让人更加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修行。这当中,最受欢迎的大概是阿姜查的著作,他是西方佛教界其中一位最有影响力的禅修老师。阿姜查的开示风格幽默直接,用的都是浅白的言语,没有深涩的佛学专有名词,而内容全部都是佛法的核心,没有半句废话。每次阅读他的开示都令人有新的受用。这应该是他会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吧!
   开示都已那么有摄受力,阿姜查个人的修行生活事迹应该更加精彩吧!可惜关于阿姜查个人的传记却一直还未翻译出来。二〇〇八年初,永觉比丘(Cagino Bikkhu)从巴蓬寺带回至今还未正式出版的阿姜查传英文节译本,要我将它翻译成中文,与中文读者分享。我的中英文底子皆不好,平时没有写文章的习惯,对于泰国佛教文化又不熟悉,自知这项工作是无法胜任的。可是受到师父的鼓励,最终还是接下这项任务。这是本书能够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的因缘。
   翻译过程中,不断写信询问各种问题,承蒙师父细心的解答,并且在翻译完后还与泰文原著对照校正。此外,还得到杨常康居士的协助,厘清书中巴利语名词及一些难解的概念,在此一并致谢!最后还要感激一直在背后默默护持本书翻译与出版的刘杨叇居士以及协助发行流通的W.A.V.E中心。限于个人的水平,书中内容如有失误,概由中译者负责。
  它就是它的那个样子
  挨饿——修行的第一堂课
  克制、控制和注意力
  忍耐、坚毅还有自制
  7死硬的环保主义者
  2寺院日常作息及修行

}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约有650万件藏品,如果在观赏每件物品时花1分钟,那么即便不眠不休,整整12年都看不完大英博物馆所有的藏品。虽然每次同时在大英博物馆100多间展厅展出的藏品只有5万件,走马观花也要花好几个小时。

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入场的,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600万游客前来参观,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博物馆内的展品,专门推出了使用英语、韩语、法语、汉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11种语言的多媒体导游器。租一个中文导游器要5英镑,还有免费的地图领取。(鄙视一下卢浮宫,不仅要收门票,里面各个馆搞得像迷宫一样,走得我要残废)

它是最传统的那一类博物馆,大多数展品都陈列于玻璃橱柜中,也没有新鲜花样的按钮和控制杆来迎合新新人类的胃口,但却一点儿也不单调乏味。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大英博物馆还以收藏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闻名于世。罗塞塔石碑、亚尼的死者之书等堪称镇馆之宝。在这里,你看到的是全人类文明的精华。

我们走马观花参观了一下午,看完后感触极多:参观了东方馆、日本馆、埃及馆、希腊和罗马馆、欧洲馆…发觉英国佬简直是将全球的好东西抢了个遍,而且不但是艺术品,什么木乃伊、石碑、雕塑、建筑,统统搬回来;看到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帕特农神庙建筑遗迹和埃及罗塞塔碑和几层楼高的雕塑时,我震惊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将这些宝物运过国的。据说现在展览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他的大多数宝物都放在藏室里,普通游客基本上无缘谋面;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看到的文物里,各种文物度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非常方便参观。同时门票免费,也不需要押护照证件,不用安检,这点真心不得不赞一下。

大英博物馆开放时间:每天10点到17:30开放,周四和周五延迟到20:30闭馆

大英博物馆最佳游览时间:上午开门后不久,因为此时尚未人满为患。

【大英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参观】:

1,环顾中央大厅四周,那几个触手可及的雕塑都是真实的文物,比如大理石雄狮和复活节岛石像。

2,经常有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们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现场演奏,为表面严肃的大英博物馆带来轻松气息。

3,2楼有咖啡馆和餐厅,可以俯瞰整个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

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有一个著名的巨大的圆形阅览室[Reading Room],原属于大英图书馆。

【参观大英博物馆古埃及文物】

1、如有可能应首先到楼上的古埃及馆参观木乃伊,不然越往后就越发拥挤。

2、在那么多大英博物馆木乃伊中,注意看64号展厅玻璃橱中的这具古埃及木乃伊干尸。在来到大英博物馆之前,这具木乃伊已经在沙土中尘封了5400多年!因其发色棕红,而被称为“红毛”。

3、古埃及的法老贵族们深信来世还能继续今生的荣华富贵,因此将来世可能用到的物品与自己一同埋葬。在大英博物馆1楼,你能看到很多出土的古埃及雕塑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的中国文物看点?

1、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

2、明代彩瓷弥勒佛像。

3、走到大厅底部右拐,展出的是历朝历代的中国玉器,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4、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大厅中央的壁画,并非如很多媒体介绍所言是敦煌壁画。大英博物馆的说明已经证实此壁画来自于山西五台山的寺庙,全壁画由几万片大小不一的碎片精细粘合而成,其残余在国内的部分已经在文革中全毁。

5,镇墓木俑,头顶有干漆做的鹿角。东周时期被用作镇墓兽,这个木俑是仅存的几件类似文物之一。

6,刘罗锅大人的书法。

离大英博物馆最近的伦敦地铁站

以下巴士在博物馆附近下车:

从正门进去走几步眼前就豁然开朗。眼前这个非常现代化的中庭就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央大厅(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位置。再往前走,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内的是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Reading Room)。

英博物馆的中央大厅(Great Court)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于2000年12月改建完成并对外开放。有人把它与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相提并论,在亲眼见过这两个建筑之后,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玻璃屋顶与白色石头的结合让整个中庭即使是在伦敦天气最阴暗的时候,依然是一个闪亮的地方。这一改建工程不仅从实质上改善了大英博物馆的原有设施,也为游客们增加了更多活动空间,游客服务台等设在中央大厅内。

埃及馆-和木乃伊面对面

大英博物馆中荟萃了时间跨度有两百万年的展品,但最精粹的部分是那些古埃及文物和古希腊文物,尤其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堪称大英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曾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亮相。大英博物馆埃及馆,初次造访的游客们可千万不能错过。

从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出发,找到楼梯后走上去,楼上的62和63号展厅是大英博物馆里最热门的古埃及馆。大英博物馆埃及馆拥有除埃及本土外最齐全的埃及殡葬文物,主要都来自于19世纪英国探险家们在国外到处搜刮的战利品。

大英博物馆埃及馆不只将棺木部份展出,在一窗一窗的玻璃柜内还摆出了制作木乃伊时的周边工具,详细的木乃伊制作过程说明,更有猫的木乃伊等罕见文物。看到真实干瘪的木乃伊干尸,心中还是有些惶恐的。

短短的时间里,只能拣重点来看了。导游图上已经标出了重要展品所在地。

贴有金箔的彩绘木乃伊箱,上面有死者阿特米多拉斯的画像,来自哈瓦拉,约公元二世纪初期。X光扫描显示他死于19—21岁之间,高1.67米。

古埃及木乃伊可能是大英博物馆最知名也最受欢迎的藏品了,不同年龄和国籍的参观者都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馆内有大约80具完整或者几近完整的人类木乃伊,以及和它们一起保存的其他葬礼用品。

大英博物馆自1756年,即建馆第三年就开始有木乃伊收藏品了。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因为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躯体内复生并进入永恒国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尸体。保存尸体的方法最初是简单地埋于热沙中自然干燥,经历了数个世纪的不断进化,到后来则采用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使尸体得以越来越完善的保存。第一批被保存下来的尸体,早至约公元前3200年。

姜人,大英博物馆里最著名的尸体也许就是“姜人”,他生活于前王朝晚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他是人工制作木乃伊技术发展之前的一个很好的埋葬范例。“姜人”应该是于1900年由埃及和亚述古物保管人——沃利斯·巴奇爵士(Wallis Budge,1857—1934年)带到大英博物馆的。埋葬“姜人”的坟墓位于一座山中隆起的小坡下,几乎被两三块巨大的石块覆盖。由于石头被紧密地压叠在一起,墓穴里的尸体被完整保存下来。

木乃伊属于人工干尸,“姜人”则属于自然干尸。

波特兰瓶可能制作于奥古斯都或者提比略统治时期,作者可能是亚历山大港的工匠,蓝色玻璃瓶身先被吹到只有3毫米那么薄,然后覆盖上一层差不多薄的白色玻璃。最后就开始了费尽心思的雕刻过程。它命运多舛,几经易主最后由波特兰家族第三代公爵收藏。1810年波特兰公爵将瓶子借给了大英博物馆。瓶子暴露在公众面前35年都安然无恙,然而1845年2月7日,就在关门之前,瓶子和盛放它的柜子被一个醉酒的爱尔兰病人砸碎。肇事者22岁,叫威廉·劳埃德的人。被起诉后劳埃德被判交付罚金3英镑,但他因身上只有9便士而面临服两个月的苦役。但两天后一封奇怪的信连同3英镑寄给法官,希望不再追究劳埃德。劳埃德因此被释放,并消失得无影无踪。

1845年9月,破碎成200多片的波特兰瓶由大英博物馆的修复者约翰·道布尔迪复原并再次展出。1948年和1989年又两次对波特兰瓶进行了修复。今天如果仔细查看,还能够看到裂缝,但它仍然是罗马时代幸存下来的最好的玻璃器皿之一。

楼上42号展厅中还有最精美的国际象棋。路易斯西洋棋由82枚雕刻精美的棋子组成,据说可能出自于12世纪的挪威,它们是在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的。

罗塞塔石碑,这是大英博物馆最为令人瞩目的藏品,虽然从外观看来它在馆藏的古埃及文物中不怎么起眼,但是这块不规则的黑色花岗石上用两种语言刻下的三段铭文使它具有非凡的价值。这块石碑的价值所在就因为它是解密古埃及文明的钥匙,石碑上端的铭文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中间是埃及草体象形文字(也称“俗体”),底部的铭文是希腊文。

这块石碑出土于1799年,此时象形文字和它的草体失传已久,唯有希腊文仍广为人知。很快希腊文被翻译成法语、英语和拉丁语。

4号展厅 Colossal bust of rameses the great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是古埃及馆中最有价值的一尊,在统治埃及的众多法老中,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现在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约于公元前1304年继承了父亲塞提一世之位,统治埃及长达67年。据说他有150个孩子,以此保障了王位的传承。他通过竖立巨大的雕像并拨款雕刻浮夸的碑文而建立起伟大的声望。这座安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展厅内的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来自埃及底比斯的祭庙。这座雕像带着谜一般的微笑,头上戴着褶皱布料制成的头巾,顶端有眼镜蛇王冠。

直到1818年历尽千辛的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才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其运输过程被称为带有史诗性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乔万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是事件的始俑者。在之后的数年内,他又为大英博物馆带来了一系列收藏品(当时只以2000英镑价格购入),如阿蒙诺菲斯三世的巨大头像和两个巨大的阿蒙诺菲斯三世坐像、一个石灰石胸像和两个石英石头像、三个真人大小的国王木雕等。

在之后的年代里贝尔佐尼从原址移走的那些雕像的重要性开始显现,那些雕像打动了数代来自埃及之外,却也对这个国家十分迷恋的参观者,它们被视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

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培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的宫殿)。77岁逝世,一生有8个正式的妻子,还有将近100个妾。共96个儿子,60个女儿。石像的说明中,无耻地写着:“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献”。而那个总领事就是1816年上任的英国驻埃及领事亨利·萨尔特。这位热衷于盗宝的强盗领事,从底比斯拉美西斯神庙里把这尊雕像生生切下,并“捐献”给了英国。

进古罗马希腊馆,映入眼帘的第一尊雕塑就是这尊古希腊美的守护神--阿佛洛狄特石雕像,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她与罗浮宫那座断臂的维纳斯相比较也毫不逊色。

“如果你把冰冷的大理石雕刻得如同丝绸般柔软,可见你的艺术功力及造型能力。”欧洲雕塑讲究线条的流畅,形态准确,人物动作,表情都栩栩如生。

发现于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Nineveh),大约在公元前645年。这一系列的浮雕表现了亚述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阿树尔巴尼帕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631年)的狩猎生活,专为他的尼尼微宫(现在伊拉克北部)而创作。美索不达米亚的皇室猎狮传统历史悠久,类似的场面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国王与雄狮的关系后来可能被引进西欧导致了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那时狮子图案开始用于装饰皇室纹章。

《命运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提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东面,距智利西海岸3700多千米,离其他岛屿也较远。这个小岛呈现三角形,长度分别是16、18和24公里,面积约为164平方千米。荷兰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cob Rogeveen)于l722年4月5日发现了这个小岛,因那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就把它命名为复活节岛。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拉帕努伊”,意为“石像的故乡”,或称“特皮托·库拉”,意即“世界的肚脐”。

这类纪念重要祖先的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之间。当年复活节岛上大约有600座石像,分布在该岛的沿海地带,多半成组地矗立在石砌平台上,面向大海,每组的数目不等。最高达9.6米,大多为3—6米。大英博物馆中有两座。

据考证,这些雕像都是本地古代人制作的,但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岛上的人们为什么要雕刻这些巨型石像?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与墓葬有关,因为曾经在石像下面的神龛里发现过人的尸骨;还有人认为是与当地人的祭祀活动有关,放置石像的平台就是祭祀的圣台。

另外,古代人们是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将这样巨大而笨重的石像搬运的呢?岛上的传说声称它们是“自己走来的”,但经研究,由于雕像重心很低,所以十几个人就可以把它举起并迅速移动。这种巨大的石雕像在其他岛上也有发现,但在复活节岛上最多。作为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这些雕像进一步证明了艺术与生产和对自然的神秘崇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世界各民族史前文化的共同特征。

从大英博物馆北门进去,上楼后眼前就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国馆在大英博物馆的编号是33号展厅。值得一提的是,在底楼楼梯入口处就有一尊10多米高的汉白玉佛像欢迎你,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已经成为中国旅行团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

周代的青铜簋,簋在商代是食物器皿。当年人们就用它盛饭煮菜什么的。到周代有些就改成祭祀礼仪用品。

亚洲厅中摆放着两尊中国阴间的判官雕像,前面摆放着一组十二只栩栩如生的陶俑,形象包括人、兽以及人面兽身。它们都来自唐朝名将刘廷荀之墓。

这些陶俑只用三种颜色:琥珀黄、绿和棕色(在中国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唐三彩”)。最前方是一对兽俑,它们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墓葬的守护者。之后是一对人形陶俑。再下一对是两个严肃的官员,双手毕恭毕敬地交叠。队列中最后的人物形象是两位马夫,之后首先是两匹高近一米的骏马,最后是一对漂亮的双峰骆驼。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英国人为之骄傲,称之为世界文化的文物百科全书。实际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19世纪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掠夺得来,世界文明古国无一幸免。对于那些遭受侵害的文明古国的人民:埃及人、两河流域的后人、中国人、印度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应该是永远抹不去的历史伤痛。

公元前12世纪,当英国人的社会还没有被正式记入到历史时,我们的祖先就铸造除了精美的青铜器。而今,这些宝贝都静静的沉睡在伦敦。

在辽三彩的正后方的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壁画。画上的三尊菩萨裙带飞扬,面容慈祥,形象端庄,体态丰满,神貌各异。整幅画线条流畅,画风细腻。尽管年代久远,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绚丽色彩。清晰地割痕把画面分成了12块。此壁画河北省行唐县的清凉寺.行唐县清凉寺建于金大定(公元1162年)年间,曾经是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三菩萨壁画由五台山一寺庙的和尚所作,始绘于明永乐年间(1424年),后期绘制分别于明正统年间(1437年及1468年)进行,前后历经40余年。当时的清凉寺规模宏大,各大殿内皆有壁画,其人物画的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其山水画的巍峨壮观,有一览如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和南亚展厅。来自中国的藏品一直都是大英博物馆最受人们青睐的,这里的展品横跨了中国5000年历史,从石器时期开始到清朝的各代珍贵文物都陈列在这里,此外还有来自印度等南亚地区的精美展品。

居然为中国瓷器建造了一个厅,数量太令人震惊了。中国各个朝代的精美瓷器极大地丰富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说心里话看到这些展品后的心情很复杂,一半是亲切和自豪,另一半则是愤慨。气愤之余,想想如果这些文物都留在中国,是否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珐琅彩瓷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利用珐琅料在皇宫内、圆明园及景德镇烧制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在博物馆里拍了很多图片,随便挑了些,可能顺序先后错乱,请见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灯仪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