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象山众乐路松兰景区附近化妆造型师

> > 朔州到宁波跟团游
宁波最新旅游问答
3到4天时间,求教!
回答:宁波的景点很多,看楼主喜欢什么才好安排如果要爬山的话:有五龙潭,青云梯如果要休闲烧烤:东钱湖是很不错的地方,还有北仑洋沙山,镇海九龙湖如果想要看历史:市区有天一阁,奉化溪口有蒋介石故居、雪窦寺都在那边如果要烧香拜佛: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如果要玩的地方:有凤凰山主题乐园、达蓬山主题乐园如果要海岛休闲:象山檀头山、渔山岛,也不错,最近象山刚好在办开渔节还有慈城古镇、余姚河姆渡、宁海温泉、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等等象山当天去,次日上午回,可以在海边露营,现在的天气晚上可能会有点冷。还有2天可以自由安排我上面提到的景点。五龙潭和青云梯可以一起去,需要一天的时间;东钱湖那边景点挺多的,还有动物园,去的话也需要安排一天的时间;奉化的景点,如果要去的话,也是得需要一天的时间;凤凰山与达蓬山也需要一天,但只能去一个地方,因为一个在北仑,一个在慈溪市内休闲有:天一广场,城隍庙,外滩,月湖盛园。前二地逛街购物,后二地看夜景不错。
跪求,请问从海曙区南站西路怎么去五龙谭??万分感谢!!
回答:638直达五龙潭景区门口,车费是5元,行程约1小时20分钟
持菲律宾签证的护照能从香港进澳门吗?
回答:不可以,必须有港澳通行证和澳门签注。不管是菲律宾还是澳门,都不属于宁波。回答:不能.需持港澳通行证+澳门签注.
请问一下从上海去宁波坐汽车快还是火车快,另外我定了宁波饭店,如果坐汽车的话宁波汽车站到宁波饭店近
回答:宁波饭店和汽车站很近的,走过去就可以了,如果不是很多行李的话
你好!请问我到了宁波之后,该怎么前往普陀山?要多久时间?普陀山那家宾馆最好?谢谢!
回答:到船码头坐快艇去吧,最快最省,是车船联运的,汽车从码头送到大榭岛的快艇码头,换乘快艇,直接就上普陀山了.坐汽车的话,要在鸭蛋山摆渡,再到沈家门再摆渡,没有3个小时,绝对上不了岛的.回答:从宁波北站搭乘大巴,前往舟山沈家门,约一个半小时,之后从沈家门搭乘快艇前往普陀山。或者,从宁波港客运码头直接搭乘高速船,前往普陀山,约需2个小时。普陀山档次较高的酒店有:普陀山息耒小庄(四星)、普陀山大酒店(三星)、中信普陀大酒店(三星)等
热门景点推荐象山县(浙江·宁波10)
我的图书馆
象山县(浙江·宁波10)
象山县(浙江·宁波10)    象山县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08个岛礁组成,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0公里,海岸线长800公里,占全省八分之一,素有“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北部的象山港是全国著名的深水良港,长年不冻不淤,多处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南部的石浦港长18公里,是全国六大一级中心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可泊万艘渔船。现辖有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3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7平方公里,人口15.6万人。  一、风景名胜1、中国渔村(AAAA级)  位于中国象山石浦的中国渔村,是由杭州宋城集团投资建设的以“渔文化民俗游”及“海滨海洋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也是宋城集团全力打造的“山·海·城”三大旅游休闲基地之一。  中国渔村分为阳光海岸和渔山岛两大景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文化休闲度假胜地,具备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有地中海式的别墅建筑、加勒比海风格的娱乐区,优质的海滨沙滩、地道美味的渔村海鲜小吃,青翠的岛屿和森林资源,景区内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部的旅游休闲要素,更应和了国际最流行的海滨旅游五大要点——海洋、沙滩、空气、阳光、绿色。与此同时,中国渔村紧紧围绕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渔文化内涵,无论是主题公园配套主楼、渔村主题别墅、三桅式古船、渔家排档、帐篷村,还是高挂的渔村风向标、渔家小船、桅灯等,都全方位展示了渔区的生活氛围。以其浓郁的渔区风情和丰富的海洋文化,成为象山、宁波旅游的一大品牌,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避暑休闲胜地”。  2、石浦渔港古城  古城十二馆:港城沧桑、耕海牧渔、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源生钱庄、大皆春、艺苑、栽兴烟庄、侍郎府、当铺、亚洲飞人。  石浦渔港,独特而美丽。石浦人世世代代以海为生,蕴涵出众多神奇的渔文化和渔风情,丰富而广博。尽管时代变迁,但徜徉在石浦老街中,依然可以玩味到明清建筑的丝丝风貌,渔贾文化的连绵气息。  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中街始建于明代,曾是繁华的商贸街,沿街有商铺100多家,几个别具特色的封火墙,是为防火防盗而建。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数百年的历史,历尽风雨。  在老街上走着,不经意就会遇见一处老宅或古迹,渔港先人留下生活印迹,历历在目。关帝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渔民为了乞求风调雨顺、阻挡海盗而建立;惜字亭则有一段渔民崇尚知识,珍惜字纸的古诗;“大夫第”为清末四品官员院宅,尽显大户人家的气派。一首清代古诗勾画出了渔港古城石浦的地形特征,道出了它的文化特色:“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   3、新桥影视城  新桥影视城坐落在新桥镇的大唐港畔,整体建筑具宋代风格且艺术精湛,巧妙结合了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观,让你自然地融入武侠意境,追寻神奇多彩的武侠生活。影视城主要由大门广场区,村街作坊区,山景区,湖景区和襄阳城区五大景点区域组成,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 集影视文化与旅游休闲于一体,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各景区共布置了160个建筑单体,并配置了必要的商业办公设施及旅游设施。拥有国内影视城中规模最大的古战场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人造榕树林,以及最大的人造单体溶洞。  此外,根据《神雕侠侣》剧情的需要,这里还专门布置了归云庄、公孙府、陆家庄、大帅府、郭靖府五大府院。此外,这里还推出了“郭靖审案”、《神雕侠侣》剧照展示、茶楼品茗、道具实景拍照等活动。虽然影视城非常气派,不过新桥是一个相对不太发达的小镇,购物消费环境不能期待太高。有一种很小巧的电动车,有些人称为“田鸡”车,有些人称为“乌龟车”,价格比出租车便宜,可以砍价。  4、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AAAA级)  松兰山旅游度假区距象山滨海新城丹城仅9公里15分钟车程。绵延6公里的海岸线上,奇礁遍布,岬角抱海;南北逶迤的沙滩,沙质细腻,滩滩相连,素有“潮来一排雪,潮去一片金”之誉。  东沙滩海边的山麓上,耸立着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塑像。白沙湾岩林掩映处,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弥陀寺。度假区以南,还有一处地貌独特的崖滩长廊——红岩。那层层叠叠的红色礁岩,如丹霞赤壁,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松兰山,指的是总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的整个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但实际上,她也指景区内的一座山,就是松兰山。松兰,这个名字很美,那么她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传说是:以前这儿没有山,没有山就没有海湾,放浪一大当地赶海人就无法靠岸,海龙王发了善心,送了个小山,使这一带海岸有了许多海湾,加上这座山松树和野兰花比较多,送来又于松兰谐音,所以叫松兰山。传说二是这座山原来是余村姓余大户人家所有,有一次姓余人家在海上出了事,被梅岙村一个叫梅松树的人所救,为了感谢救命恩人,姓余人家把女儿许给他,还把小山也作为嫁装送给他,日子一长,小山便被当地百姓称为松兰山了。  松兰山旅游度假区,不但名称富有诗情画意,最重要的是,她还有许多的特点:松兰山海湾众多,沙滩众多,地貌奇特,岩洞惊险,9座小岛排列海上,古时抗倭遗迹、兵寨保存完好,道教、佛教景观相对应。在这些特点中,居首位的是海滨沙滩。松兰山有6个沙滩,而且滩滩相连,穿成一线,南北长5公里,所以它称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陆岸沙滩。  (1)南沙滩:南沙滩现在已经成为海滨浴场,旁边就是海上活动中心,再过去就是松兰山庄,松兰山外是松兰观潮。松兰山湾是海滨垂钓中心,沿这边龙洞岸海岸神向大海的甲角地区,有锯门龙洞景点,岁面大洋屿岛上,有野猪、鸭等生物,又叫南方狩猎中心。  (2)东沙滩:东沙滩,长900米,宽200米,是松兰山沙滩中最大一个,这一带将建成松兰山海滨度假区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心区。  (3)游仙寨:游仙寨是明代建立的抗倭古城游仙寨遗迹,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仙寨正门,曾经城门威严,气概不凡。四周是保存相当完好的城墙,前面是护城沟,宽4-5米,深3-4米,这样的沟正好围城一周。  (4)弥陀寺:在白沙湾弥陀寺景区,有座寺院叫陀净寺,百姓又叫弥陀寺。它建于宋代,距今有1500年,规模不大,历代多次重建。  (5)太极坡:来到松兰山海滨度假旅游区的太极湾景区,可以看到它是一个比较原始有独特道教文化的观赏地。  (6)神象岩:据说它是当初观世音的神象所变,现在人们叫它神象岩。在这个方向山坡上,还有炼淡炉,试剑石等。  (7)羊屿山岛:羊屿山岛约有山地500亩,养有野猪、鸭等野生动物几千头,是华东地区首家批准可以持枪狩猎的旅游景点,准备了充足的枪支弹药,配备专业狩猎指导员,全程陪同您狩猎,而且还有猎狗为您引路。  5、檀头山  在象山半岛东南方向的大目洋与猫头洋之间,有一座面积为11余平方公里的海岛,她叫檀头山。  檀头山这个名称的来历,宋宝庆《四明志》是这样记载的:“岛之山上,有一石坛,平如案,故名石坛山,俗称坛头山,谐音檀头山。檀头山岛距大陆最近点8公里,从石浦港乘船,约30多分钟便可到达岛中部的小沙码头。全岛原有10个自然村,三千多人口,群众内迁石浦后,现在大约还有几十位本土老人留守故土。  檀头山岛均为火山凝灰岩构成,岗峰连绵,百米以下山峰有14座,很少平地,山野之间植被良好,灌木丛生,鸟语花香。岛中海湾众多,天然的奇岩,洞穴,沙滩置于其间,好一幅东海海面上秀美风景画。  大王宫是檀头山最大的自然村落,位于檀岛的最南端。几百户小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依海而平缓的山坡上,居村而望,茫茫汪洋尽收眼底。邻近海区,小海鲜甚多。村中居民大多内迁,偶而有朋自远方来,守村的老人们自然会热情对您招待一番,虽然这儿找不到豪华气息,但观海景,吃海鲜,居海隅的渔家乐情趣,定会使您陶醉其间。大王宫早年为海盗蔡牵老巢,蔡牵号称大王,村庄便叫大王宫。村中老人们说,蔡牵的确造过一座属于他自己的大王宫,只不过现在已踪迹难寻了。  在檀头山岛中部,有本岛最核心的景区,人们叫她为姊妹沙滩。组成檀头山岛的,实际上是两个互不相连的孤岛,而两岛之间,大约也就一公里海面,天造地设,由一条海中沙埕将两者相连了起来。这条沙埕,向东面的,是海沙滩,老百姓叫其为外沙头。向西面的是卵石滩,老百姓叫其为里沙头。里外沙头,一埕相连,真是形同姊妹。外沙头浩大、开阔、气派,长约近两公里。骑自行车用中等速度需用15分钟时间,面积如此之大,当称华东第一。外沙头的风貌原始古朴,沙滩中至今仍盛产沙蛤,外沙头空旷的沙滩,稀少的人群,对海滩生物绝少人工干扰,置身于此,贪图到的,是人与自然那份难得的和谐。里沙头是卵石滩,好看,但不大。精巧的卵石滩外,是一片海生动物极其丰盛的泥涂,涂中有蚶子、泥螺等珍贵海特产,来到这里,可以居石滩,观赶海,亦可以下泥涂,拾海珍,那个乐趣,绝对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千万别忘了去姊妹沙滩欣赏“沙埕龙井”的奇观。龙井位于沙埕中心点靠卵石滩一侧。照理说,沙埕两侧均被大海包围,而涨潮时,海水与井水水位相差无几,这龙井水还能是淡的吗?怪就怪在这里,此龙井之水,无论何时,即使遇上大旱,她也是甘甜如泉,醇清可口。更有奇者,檀岛的老渔民讲,以前岛上无水库,一遇旱,船用淡水就近取于龙井。而井水取多,水位降底后,待井外海水上涨,井内淡水亦会同步上涨。有句老话叫做“水涨船高”,而檀头山的姊妹沙滩中,怎么会是“海涨井高呢”?真是个神秘的现象。  6、花岙岛  花岙岛位于象山南部的三门湾口洋面上,岛上峰俊石怪,岩奇洞幽,特别是布列在一公里海岸上的结晶体石林,气势雄伟壮观。各种细表条状石头密密麻麻靠在一起,排列有序,长短不一,粗者须两人方能合抱,高者达到五六层楼高;有的似倚天长剑,有的似临海之鹤,人称“仙人锯岩”。  专家考证后认为,花岙岛的石林实际是侏罗纪晚期的中心式火山岩浆的通道。四边或六边形的石柱群是致密的黑色细粒玄武岩,表面因海水侵蚀和风化而呈黄褐色,是火山岩的重要原生构造,即火山爆发后,岩浆在均匀冷却和缓慢收缩的条件下产生一种垂直裂变,从而形成奇特的“海上石林”景观。  7、乱礁洋   乱礁洋北起东屿山,南至道人山、泗礁列岛一带,长9.5公里;西靠象山涂茨镇陆地,东连牛鼻山水道,阔8公里。洋内有岛屿13个,礁44个,星罗于海上,有如棋子错落于棋盘,故又称棋盘洋。驾轻舟行驶其间,风景异常优美。  乱礁洋以礁石众多而得名。据民国《象山县志海防》记载:“此间有礁石多处,因名乱礁洋”。南宋文天祥从长江口南下经此,曾赋《过乱礁洋》一诗,序云:“青翠万叠,如画图中。在洋中者或高或低,或小或大,与水相击触,奇怪不可名状。其在两旁者如岸上山,实则皆在海中,非有畔际。是日风小浪微,舟行石间,天巧叠出,令人应接不暇,殆神仙国也” 。明末学者黄宗羲曾去乱礁洋凭吊古迹,缅怀文天样,也作《乱礁洋》诗,有“乱礁浮海间”之句。   8、红岩景区  红岩景区座落于东海之滨的象山半岛东陈乡境内,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素有“中国沿海第一崖滩长廊”之美誉。奇伟瑰丽的山崖与美妙陆离的海滩结合得美奂美伦,构成海洋旅游独特的海蚀地貌景观。其系距今6700万年的下白垩系朝川组地层,属夹有火山岩的河湖相碎屑沉积岩,成份复杂、呈相多样,表面呈色以红色为大宗,杂以七彩,造型奇特、各具韵致。岩滩、砾滩、沙砾滩、国内唯一的红沙滩宽狭长短不一,起伏有致。情侣石、观音壁、四龙入海等三十余处景点更使人流连往返。红岩崖滩长廊是一条海洋山水画廊,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乃集观光、度假、狩猎、海鲜美食等海洋风情旅游的黄金海岸。  红岩——多为褐红色,间有碧、青、蓝、灰、黄、白等,红岩也正因为这岩石的红而得名。褐红色的岩石既是山崖、海岸,又是海边岩石滩头。她忽跌忽起,高低有序,方正者的平整如砥,依次叠升,岩面宽广处,可供千人同唱、百人同舞。主体地段,沿着海岸排开,达三里之遥,状似一气呵成,且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有些岩石,粗看平淡少奇,细读之下,上边变化无穷,任你拟何物寄何情,说像便像。滨海的山崖并不高,仅为三两丈,最高处也不过五六丈;有葱郁灌木装扮其顶,点缀其壁;岩壁虽相依相连,其状却大相径庭。有层层杂色岩石,相叠成壁,攀高约两丈余,横向一蹿就蹿出了二百多公尺,宛若莫大的千层饼;独岩成壁处,壁上被大自然蚀出千孔百洞,大小均匀得体,尤如一幅满天繁星图,引你去猜想历史的过去,推测滨海的未来。  步入红岩主体地带西侧,可见一柱两体的红色岩石,兀立岸边,酷似情人在相亲相吻,当地渔家称之为“和尚偷情”。传说有个和尚带回一个相好,女子为三寸金莲行走不便,和尚便背着女子走,边走边说着情。不想他们的悄悄话被游过岸边的一条大海豚听到了,海豚忍不住从水中探出了脑袋,看到和尚与女子的相亲相爱的亲昵模样,乐得笑了,这一笑笑脱了下巴,变成了一个终日里笑着的石海豚。和尚与女子听到这突如其来的笑声,一惊间也变成了一柱相拥相抱的石头,远望去,确像一个男子背着一个女子,男子正微微地转过头,在同女子说着什么,谁也说不清这美丽的传说流传了多久。  村前一截残存的沙栋,高约丈余,齐腰深的绿色植物,蔓蔓然越过沙栋,直落沙滩,悄然没入金沙之中。在海风中摇动着的植被,令游人领悟到了沙栋的古老,这片沙滩长约三百多米,远望海天相接、融为一体,面对的是涛卷浪飞。待浪涛急不可耐地奔到滩头,浪头在金沙滩上打了几个沉沉的滚,即刻与金沙如亲如吻,似唱似吟。沙滩之东,有石如猴,渔民用作泊船系缆。当离开石猴,步过一道低矮的坡脊,一路暗绿色的岩石,宽约一米多,成阶梯状缓缓地走入海水中,浪花漾着阶梯,不知阶梯在海面下还能走出多少里地,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令心头升起了无限的霞思,这是不是传说中通向——当年沉没东海中的那一座东京城的阶梯?  9、半边山  半边山,濒临浩瀚东海,是个三面碧水相拥的小小半岛。从石浦港起航,坐小机轮仅30分钟水路。景点的临海山体独特峻俏,濒岸礁石秀美壮观,卵石滩色彩斑斓十分诱人。从海上眺望半边山,船移景幻,可谓一移一景,时为雄鹰展翅,时为海狮望日,时可见洞开的“城门”。而半边山的整体犹如一只巨大盆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原来石质就不怎么坚固的山体,在日夜不停的东海浪涛的冲击下,山体的半边不知是在突然间轰然倒塌,还是在渐渐中塌去,只留下了山半边。残留的巨大石块成为各具姿态的礁石;而体积小的石块,在浪涛的作用下,相互间不住地翻滚、涌动、碰撞,七棱八角被磨得荡然无存,造就了滩头上大小不一的各色卵石――红、灰、青黑及几色相杂的,令人爱不释手。  游人漫步登上半边山村的东南山坡,海湾、礁石、卵石滩和碧蓝的海面、堆雪的浪花即时扑进眼帘。各色大小不一的卵石在阳光下泛着亮光、在海浪中滚出富有节拍的拖动声,眼前的情景如一首流动的诗,如一幅变幻的画!穿过一丛参差的礁石,面对一堵巨大岩石,仰视中它的上端宛若巨型的笔架,又似一个冲天而立的“山”字。而其下部却是一道通往另一海天的大洞门!三五人并肩而过也不在话下。一路走去两侧奇礁秀石数不胜数,行至洞门近处,若仰面相望,若石好似倾刻间便会崩塌而下,时有灭顶之灾,当游人惶惶的大洞门,和它顶端的巨型笔架的自然组合,在海上看它的时候,仿佛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在洞门的一侧卧着一尊昂首的石狮,那望海若吼、欲与东海涛声试比高的姿态,被大自然雕塑得惟妙惟肖,凝视之下令人惊叹不绝!  半边山的山有独特的个性,半连山的礁石更具少有的气势。山体的演变留下一道狭长通道,岸侧危岩延绵高耸,脚下巨石左叠右扑、犬牙相交,韵律跌荡无序,但绝无崩塌的可能,因为海浪早将它搬磊得牢固如砌、万无一失。攀登跳跃其间,倒像一幕无师自通粗犷豪放的原始人舞蹈。海侧另有一个新月状的小海湾,礁石延绵如海,有高出海面平整如几,有沉浮波浪之中犹如笋、龟、鳄……你可因时因潮、因所站立方位,发挥你的想象力,指点龟鳄,随机命名,那乐趣只有新身经历方能得之!  半边山近海礁石更有让人叫绝的。其状其色如水浮石,但水浮石少孔、洞、窍。眼前的一些礁石,一当潮退露出造型别致的真面目,真想搬回家中,作为庭园的假山石。当海风走过时,礁石上的孔、洞、窍发出一阵阵嘘嘘声,低沉的、委婉的、凄厉的、奔放的、恐怕指挥大师也难指挥出如此自然流畅、悦耳醉人的合奏来,这是半边山礁石的一大绝招!  10、渔山列岛  象山县海域上岛礁奇多,著名的渔山列岛就是其中之一。渔山列岛有南渔山和北渔山之分,常说的渔山通指的是北渔山。北渔山面积0.78平方公里。宛若镇海之柱戳立万顷碧波之中,亦如在蔚蓝色的海天相托相护下的一块绿色翡翠。  驾舟划楫环岛一周,便可见四下奇岩突兀,秀礁林立、绝壁斗浪。一挂“悬崖翠瀑”也会霍然眼前,当定睛细看崖上的翠瀑时,会忍不住惊呼一场“仙人掌”!仙人掌在悬崖上沿缝而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掌又一掌的绿,相依相牵层层叠叠,在海风中摇曳着。待到花季,繁花怒放,黄绿相映。浪花像是憋足了气,冲着仙人掌似攀似跳,大有不得一枝绝不罢休的架势。  弃舟登岛,立高远眺,可见海天一色,帆过鸥飞。映入视线的“五虎礁”,各以其姿搏击海面,气势可叹。五虎礁是我国领海基线岛礁,其实,这从本岛看上去的五虎礁,是由从南而北的八座大小不一的岛礁组成,只因视线所不及。游人立岛上所见的五虎礁实为“伏虎礁(包括紧贴其身的仔虎礁)、尖虎礁、高虎礁(岛)、平虎礁、老虎屎礁。沉浮汹涌波涛之中的“五虎”更显出它的雄健之势。  岛上一幢幢渔家的新居错落有序地耸立在向阳山坡,坡下海湾上荡悠着排列齐整的渔家机动小舢舨;湾内的碧水见底,潮来时可见随潮而上的游鱼闯入你的视线。你若有心垂钓,可相约渔家泛舟出行。兴冲冲间放下几挂鱼钓,为的是独钓东海石斑鱼。技术不高,运气佳时,也能钓起一两条,亢奋之情即刻泛上心头,倏忽间觉得自己已成为世界上的钓鱼高手了!不过你千万别忘了拿针刺破石斑鱼的鱼鳔,不然这钓上的石斑鱼不等你拿到岸上,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渔山海域是我国南北行船的必经之道,渔山灯塔也就成了一道风景线。在渔山岛的制高点上,立有两座灯塔,圆筒形的灯塔红白相间,高有16.9米,直径4米,建于1895年。塔每隔30秒闪出白光一道,26海里内外可见其所发信号;另一座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太阳能灯塔,全钢铁骨架,要比老塔高,却比老塔苗条,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相得益彰。一待夕阳西下,则是银盘当空、繁星相拥,塔光闪烁渔火点点,海风拂面而来,此情此景无言可喻。在渔山岛上看日出,非得早晨四点钟起床不可,因为那里的天亮得早。站立岛顶,极目四顾回望东方,日出时那浩浩然的海天变幻之景,会令人激动得木然。  渔山岛的另一绝处当数“仙人桥”。在岛上走时它是“桥”,而从海面上看它,它便是一道巨大的“门洞”,高20多米,宽约30米。原本这里该是临海绝壁大悬岩,大自然造就了它,大自然又不停雕琢它,终使崖顶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岩石下塌,下塌的石被海浪拖得难知去向,而下塌后独独留下了临悬的一道凌空石梁!“仙人桥”居空横架惊涛之上,伏桥俯视,顿觉四面来风,可见涛卷翻声如雷鸣,能觉身下的“桥”似颤似颠,大有即刻里会倾覆百丈涛谷之感。难得有游人坦然步过“仙人桥”到达对面。   11、金沙湾狩猎度假村   金沙湾狩猎度假村座落在旦门山岛,占地面积0.9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岛内遗留着七千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熔岩,处处闪动着大自然的神秘灵光。该度假村环山临海,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全国唯一的一家集农家休闲、狩猎、渔家乐、度假为一体的海岛风光度假区。   度假村以岛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特的岩崖为依托,专门开辟了果蔬种植、动物放养、海涂养殖、海洋捕捞、垂钓、岩礁拾贝、海滨浴场等七大休闲区域。开展果园观光、果品采摘、茶苑品茗、出海捕捞、踏金沙、戏海水、品海鲜、拾海贝、观海景等一系列具有农渔家风情的旅游休闲活动。让人可以抛开都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烦厌,尽情放飞轻松自由的心情。   12、北黄金海岸度假村   象山北黄金海岸度假村是一家按三星级标准建造的休闲度假型宾馆,座落在有着“全国最大网箱养殖基地”之称的象山港畔黄避岙乡的西沪港内,距象山县城仅25分钟车程。度假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木廊浮桥蜿蜒曲折,人工沙滩风景怡人,有着幽雅别致的地理位置,全木结构的古朴特色,集旅游、商务、休闲、度假、观赏、品尝海鲜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海度假村,是一道海陆相连的美丽风景,为宁波市首家浙江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度假村由陆上宾馆和海上餐厅两大主体区块组合而成。海上餐厅全部木结构,浮于海上,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设有26个包厢和1个宴会厅,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具有高档宴请、大众化就餐和接纳旅游团队的功能。菜肴以网箱养殖鱼结合野生小海鲜、贝壳为主,并在搜集18个乡镇特色菜工艺的基础上,精心制作了代表各个乡镇渔家风味的18道经典菜肴,品种繁多,味道鲜美。海上餐厅设有专供游客垂钓的海上网箱,放养了鲈鱼、美国红鱼、海鲫鱼、真鲷鱼等各类海鱼,让游客充分享受垂钓的乐趣;游客也可以乘坐小渔船到海港深处海钓,或者在渔民的协助下撒网捕鱼;而游客亲手捕获的成果,经过厨师的精心加工,让您在包厢内欣赏美丽海景的同时,细细品尝美味的海鲜,尽享渔家之乐。  13、象山民俗文化村   象山民俗文化村,位于五狮山麓,在著名的茅洋砩矿旧址上改建而成。距县城仅12公里,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目前开放展厅5000平方米。村内不仅田园秀美,生态怡人,有着常年保持在16—18摄氏度常温的洞天福地。村中另设有象山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古家俱精品馆、根雕陈列馆、名家书画馆、宝根阁、民间绝艺表演、农耕用具实用长廊。  象山民俗文化村精致的根雕及古家俱,其雕刻的精美,足以让您惊叹工艺的巧夺天工,领略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每到晨曦和傍晚时分,清风掠过,绿树摇曳,山间云雾缭绕,如一副淡墨轻抹的中国画,让您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自然,享受休闲的心境;有美丽迷人、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象,或细雨浸润、柳叶轻摆身姿,或青藤爬满廊架、葫芦摇曳欲坠,或花果夹道、桂香满园飘,或白雪皑皑,万物沉睡。驻立湖边,看那穿道而过的白鹅,游弋水面的肥鱼,陶醉于田园风情,沉迷于乡土气息,忘却都市的嘈杂,直面纯正的自然之美,充分领略到享受自然之美,融入自然之妙,是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绝佳场所。  文化村最出名的“象山十六碗”,海鲜的色、香、味、鲜在这些菜色中都能一一体现,绝不能错过。    14、白玉湾生态农业观光园   白玉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地处象山中南部晓塘乡西边塘村,南临三门湾,东接渔港石浦镇,北靠象山连接线(沿海南线),西濒岳井洋(与宁海县隔海相望),与石浦渔港相距10公里,约十分钟路程,与县城相距45公里,约半小时路程。西边塘是“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以柑桔、葡萄、杨梅、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观光园内有优质柑橘面积1500亩,有象山红、南香、大叶尾张、濑户香等50多个品种;葡萄面积1200亩,有获省金奖的粉红亚都蜜、金手指葡萄,获市金奖的高妻葡萄,及里马扎特、藤稔等葡萄20多种;还有依山傍海的千亩东槐杨梅园;四季花果飘香、美不胜收。园内分别设有:  游客采摘区:倡导游客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柑桔、葡萄、杨梅等水果与蔬菜的采摘;  游客种植区:让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农作,种植果树,可以认种多株水果,游客可以定期回来护理或雇用农户护理,到果实成熟时前来采摘;  游客科普区:开辟果树品种科普展示区,让游客了解果树的品种、性能等,让游客了解更多的农业产品知识;  游客餐饮区:游客对自己垂钓、捕捞的海鲜、采摘的蔬菜自行选择,自己烹饪或交于农家或带走;  山野休闲区:开设露营、狩猎、攀岩、山地跑、自行车赛场等激烈游戏项目。  观光园内四季分明:春天千亩橘海郁郁葱葱,橘花飘香,清新淡雅;蜿蜒曲折的葡萄树上吐出幼嫩的新芽,路边长出柔嫩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漫山遍野,处处弥漫着春的气息;初夏闪红烁紫的杨梅在绿叶的衬托下,令人垂涎欲滴;缀紫垂丹的葡萄挂满枝头,甜香馥郁;金秋观千亩红桔林、非常壮观;细品甜橘、沁入心脾;寒冬的田园银装素裹,犹如淡淡的水墨画。园外是波澜壮阔的大海,翻动着迷人的浪花,令人心旷神怡;渔民在海上捕捞作业,收获着快乐。   15、东门岛渔家乐   东门渔村与石浦渔港隔海相望,著名影片《渔光曲》取景于此。寻迹而来的游客有选择自驾车的,顺着沿港大道驾过铜瓦门跨海大桥直奔东门岛,有选择轮渡的,穿过港面停泊着的一艘艘簇新的钢质渔轮,不出十五分钟,便可弃船登岸。然而,那里毫无影片中“小猫”家的踪迹可寻:清一色的现代民宅,海面漫天的桅杆,高扬着大红龙旗,岸边耸着的“浙江渔业第一村”的大理石碑,让人觉得,这里的空气中都带着一个现代的“渔”味。唯有《渔光曲》拍摄纪念碑默默中与你的心灵对着话,领着你穿越时空,浮想当年影片中的渔村。  在1000余米长的室外渔网制作场里,鱼网架子排列整齐,气势逼人,在那深浅不一的绿色网阵中,坐着一个个穿着时尚的渔家织网女——这就是当年大辫子渔家姑娘“小猫”的后人,她们为来这里寻觅当年“小猫”出演场景的游人,开辟了一个渔家趣味活动——“织网乐”;为寻找那个教会“小猫”摇船的“大辫子姑娘”游人,特意设置了一个“划舢舨比赛”的竞技项目。当你在海边餐桌前坐落时,细浪为你奏起轻音乐,海风走来为你掸去一身尘埃;当你拿着酒杯,品着海鲜时,今天的“小猫”们会向你介绍——每年的9月16日这一天,是三个月休渔期结束的日子,是千舟出海捕捞的第一天,当天或第二天便可丰收返航,欢迎那时你再来,尝一尝东海海鲜“第一网”的美味。  东门岛还是个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方。东门岛地理位置独特,为石浦屏障,宋立东门寨为象山历史第一兵营。岛上有着很多古迹、遗物,如建于明初的老道头官基山麓妈祖庙,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米,岛上还有一个关于妈祖的奇特的风俗:传说,妈祖曾来过此岛,于是当地渔民择选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黄道吉日,扬帆北上岱衢洋捕鱼,举行妈祖寿辰庆典暨欢送亲人出海,这在我国沿海实属罕见。如今这一习俗已演绎成中国开渔节中一项重要活动——妈祖巡安烟火晚会。岛上还有古老的城隍庙、王将军庙、东门庙,有宋、元、明三朝所筑卫寨城墙和烽火台,有民国初建的门头山灯塔,有近年修复的清代古炮台、蔡元培雕像和题词碑等,还有高十余米的海上女神妈祖。   16、德和根艺美术馆   德和根艺美术馆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东谷湖旁,由政府划拨5.1亩土地,竹根雕大师张德和本人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该建筑由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专家、建筑界大师吴良镛先生偕其高足宋晔皓博士免费为张德和设计了根艺美术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根雕艺术专题博物馆。这座明显带有徽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内展馆展出了40位象山根雕艺人创作的200多件竹根雕精品,集中展现了新一代“浙江名雕”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术馆主体结构,采用江南四合院园林式格局,高低错落有致、楼台回廊一步一景、古色古香。力争成为象山竹根雕对外交流展示的平台和集创作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根雕艺术中心。内设“张德和根雕艺术作品陈列室”、“张德和古旧民间工艺藏品陈列室”及“象山民间艺术精品陈列室”,附设“张德和根艺研究所”、“中国根艺高级培训班”、“学术交流大厅”、“文化休闲茶室”、“工艺礼品商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等不少名也曾光临此处,均有高度的评价。  附:张德和简介  张德和自1978年致力于竹根雕研究,1983年创作古竹根雕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使当时濒临绝迹的中国传统竹根雕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1990年自创局部巧雕法、乱刀法和大写意,不仅开创了竹根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根雕新秀,使象山竹根雕艺术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名闻遐迩,为1996年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作出了贡献。  张德和的根艺作品注重天趣与人艺的有机结合,突出神韵意境和思想、文化内涵,构思新奇巧妙,造型生动自然,个性鲜明独特,品味高雅纯正,刀工简约而妙趣无穷,其作品多次在省、国家、国际性展览中获金奖。曾五次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两次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五次获国际性展览金奖。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博物馆及艺术馆收藏  张德和作品:出没风涛  17、陈汉章故居   陈汉章故居位于东陈乡东陈村,由学圃堂、缀学堂、老上门等多个院落组成。故居主体建筑以楼房为主,设轩廊置卷棚顶,造作讲究、体现了书香门第人家在建筑上的文化艺术意境。现故居保存基本完整。  陈汉章(),出生于象山东陈村的书香之家,自幼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的陈汉章就“喜读书,异于常儿”,年轻时的陈汉章就清醒地意识到“空疏之人不足为国家用”。于是狠下决心,发奋学习,尽取汉唐以来文坛先贤的经典著述刻苦研读,由此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声望卓著的大学者。一生治学严谨,猎涉广博,经史注疏、佚书辑释、目录校勘、文字训诂、历算、古地理、金石、方志编纂,无所不包,无所不精,晚年由博返约,“精博”二字是对他治学特点的最好概括。在他的门下不乏文、史、哲及其他方面的文化名人,如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史学家范文谰、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等。著有《诗学发微》、《缀学堂初稿》二册、《缀学堂丛稿目录》、《十三经疏中疏》、《中国通史讲义》《象山县志》等。  18、等慈禅寺(西寺)   位于丹城镇北门外山麓,因与东寺分布于象鼻山东西两侧,俗有“象山双目”之说,故称“西寺”,该寺系南朝古刹,临济宗道场。始建于南北朝元嘉二年(425年),初名“凤跃院”,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宋治平二年(1065年),钦赐“等慈禅寺”匾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位列佛教著名丛林。清雍正《浙江通志》列为禅院之一,革命诗人殷夫曾寄于此。  1987年9月,省政府批准其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并支持寺院重行修复。等慈禅寺现有佛教建筑金刚殿、圆通宝殿、玉佛殿、地藏殿、药王殿、东西药王楼等16间;方丈室、上客堂、两厢房等20间,齐堂、宾客楼四幢40间。现新建殿宇恢宏,玉像复光,等慈禅寺已成浙东佛门胜地。该寺的重要文物是坐卧二相的两尊玉佛像和三块碑刻:《宋治平立寺碑记》、《乾隆宪行碑记》、《光绪十一年助田碑记》等。   19、宝梵讲寺(东寺)   位于丹城北鼻山东侧,与等慈禅师并称为“象山双目”,俗称“东寺”。宝梵讲寺初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创建者为目光禅师。宋治平二年(1065年),皇帝赐“宝梵讲寺”匾额。南宋至元末明初,由于兵祸连绵,该寺屡建屡毁,兴废交替。明永乐七年、清乾隆十九年、清嘉庆十八年、民国六年又多次重建整修,最后一次整修扩建是1986——1997年由修康法师率众尼历时十一年完成的。宝梵讲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在雄宝殿、僧寮房舍等六十馀间,全寺占地近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寺内藏台湾赠送《大藏经》一部。1990年该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   20、石屋禅林   清乾隆《象山县志》载:在县西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座落于象山县丹城西北约0.5公里处的蓬莱山山腰。石屋为天然石洞,相传为梁陶宏景炼丹、修道处,明万历年间建石屋禅林,石屋附近摩崖多為明清时期所刻。石屋附近原有八景,现可觅有雨香庵旧址、眠云坞、招鹤峰、洗心池、移情台、流华涧。  石屋景区位于县城西的丹山山麓。沿石阶,穿林荫,徐徐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古老的凉亭,雕梁画栋,盘龙飞凤。石屋景区修竹婆娑,绿树成荫,香烟缭绕,水潺鸟语,好似一派人间天堂的美景。石屋是丹山上的一天然岩穴,状如穹庐,上覆巨石,顶平如几,左壁是由乱石支撑,右壁是巨石嶙峋,洞口上檐的岩石上写有:“石屋”两字,岩顶彩竹飞舞。穴内壁缝中流出清澈的泉水,汩汩有声,味道甘甜,不下如今各种品牌的矿泉水。  清乾隆五十八年,象协守备陈广宁偕同书法家钱泳等题刻石屋八景:雨香庵、听秋室、眠云坞、招鹤峰、洗心池、指迷石、流华涧、移情台,并每景咏诗二首。雨香庵初建时,是一座背朝南五间砖木平房,几经风霜,今天,在雨香庵的旧址上重建的雨香禅寺高悬在丹山的石壁上,由于山势的原因,整个寺用几根水泥柱支撑,是丹山一奇景。  据考证,余下的七景现存四景,它们隐没在杂草丛中,不仔细也很难寻得到。这四景是:洗心池,在雨香禅寺西北崖下,池虽只有几尺见方,水却清澈;招鹤峰,是一块高耸的岩石,上刻“招鹤峰”三字,曾有诗人写道“山人爱养鹤,结茅西山凹。晓来放之去,暮来还相招。”移情台,其台迹由于岁月的流逝早已消失;眠云坞,在石屋东侧50米处,是一块三角形岩石,上刻“眠云坞”,有诗说:“平石刻如床,深林布若幄,漫漫多白云,山静午不觉,呼之寂无人,芳草自绿缛。”此块岩上还刻有“蓬山胜景”四字,北面山崖上还有“飞霞洞”三字,在石屋与云坞之间山路岩石上方刻有“游春径”三字,已被弯曲的藤蔓所遮。石屋门外5米的岩石下,还刻有“阿弥陀佛”四字。  石屋及附近摩崖为我县一处重要的保存较完好的文物遗址,石屋文化内涵丰富;清时石屋禅林是县内十大禅林之一,且文人墨客多来此游玩遗下了丰富的作品,清初期著名书法家钱泳所遗的墨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书法艺术,具有较重要的艺术价值。1990年8月公布为县石屋洞摩岩石刻风景名胜保护单位。   21、石浦城隍庙   位于象山县石浦镇旧城西门内,庙初建于明初,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作过维修,现为清中晚期建筑,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重新维修。现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座北朝南。城隍庙主要由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建筑组合而成,砖木结构,以抬梁式构架为主,混合式构架为辅;前后戏台建造精巧,风格各异,前台藻井斗栱叠涩,后台藻井假昂叠涩螺旋形收缩成形。石浦城隍庙布局完整,地方风格明显,保存完好,是浙江省一处重要的清代庙宇建筑。     二、民俗文化1、象山古代海防军事设施  海防军事文化是象山县域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自唐神龙(706年)立县以来,历史谱写下的有可歌可泣的,也记录着令人长叹的。而在唐代以前,象山多属于鄮县,也就是原来的鄞县,现在的鄞州区,而且有关唐以前战事的记载,变略显简单,有些甚至是模糊的,因此,这里仅将本县自唐代开始的海防军事文化略作介绍。  象山拥有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境内山海交错,岛礁、滩涂、水道、港湾众多,地形复杂,历代为海道要津,军务戍守之地。据史书记载,象山境内卫、所、烽火台、炮台等军事设施占整个浙江省的三分之二,海防军事文化令人感叹。“卫、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卫的长官是指挥使(正三品)。一卫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设千户一人(正五品)。千户所辖有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设百户1人(正六品)。自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设县后,朝廷就派兵驻守象山。最初驻兵约为500人。至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昌国卫设立,驻兵达到了鼎盛。   2、爵溪古戏亭  戏亭藻井精美,四方形井口,八角九层叠涩攒尖,顶部覆铜镜。    “蓬瀛朗鉴此高台,一日登临曙色开。巷口多传王谢姓,十街生聚是雄才。”  这首清代诗人描写象山县爵溪镇的“爵溪八咏”,写的就是十字街心的戏亭。而离街心戏亭百余米,就是城隍庙内的古戏台。街心戏亭与曾经面对沧海的东门月洞雄关相距只有百余米。如今,城门、街台和庙台,依然成为新爵溪浜海重镇中的三处历史文化亮点,新老爵溪人在这里和谐交融。  爵溪,成书于公元1225年的《宝庆四明志》称之为“县东游仙乡有雀溪保”。这座小渔村在明代嘉靖《宁波府志》记载,是因“村西南有一溪东注入海,鸟雀甚多而名雀溪”。而《辞海》解释为“雀”通“爵”。在元延佑六年(1319年)的古碑中,最先以“爵溪”名村。清康熙象山县志称爵溪“原为潮汐冲齿之隅,浮沙连片,人迹稀疏”。当时大瀛、玉泉二乡以爵溪十字街为界,渔讯季节,东门外的渔港海船千帆云集,十字街商贸应运而至。清乾隆戊午(1738年)始建街心路亭,做戏时,只要在亭柱的榫孔上装上木梁,即可搭成戏台。  细观四条硕大石柱,下方上圆,正方每边42厘米,地面上石柱长5米,埋入地下至少1米。在柱身离地1.7米处开有木梁孔,故亭的上部做戏,台下可通商贩行人。四石柱排列为正方,柱与柱中心距离4.8米,戏台面宽深各有5米,戏亭与北面一排楼房靠近,只要挂搭一扇木梯,四间楼房就可以兼作戏台后场。爵溪十字街东南西三面街上,可聚集上千人看戏。不妨想象一下,当外地的渔民刚刚登陆此地,街上响起开戏的锣鼓,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汇聚于此,千人街头看戏的场面热闹而拥挤,人人一脸喜色,男女老幼尽享乐趣。  建于明代初年的爵溪千户所城,依山濒海,形若沙舟,爵溪街头戏亭,雄踞城中心,颇似船的桅杆,故旧称“桅亭”。亭为四角重檐攒尖,朝南面阔9.6米,东西进深11.42米,占地约100余平方米,总高度11.2米。台亭檐下枋木上置斗拱平身科,上檐2攒,下檐4攒,角科7踩,曾经漆饰,如今漆色褪尽,仅留残迹。藻井作于下层的顶部,四方形井口,八角九层叠涩攒尖,顶部覆铜镜。井口四边交接处雕装有垂花方斗,底部各刻“合、所、平、安”四个字。所以,建造这座桅亭的风水意义及其文化内涵应该是很清楚了。  十字街戏亭虽然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没有做过戏,然而仍然是爵溪镇的传世至宝,1984年列为象山县级文保单位,1997年8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爵溪东门月洞雄关与戏亭相距不过百米,人流熙熙攘攘。  从街心戏亭北街往北百余米,就是爵溪所城城隍老爷的坐镇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爵溪设巡检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爵溪附近设8处烽火台,洪武三十年爵溪升格为千户所,驻兵千余名,翌年筑石城,周3里,高2.8丈,开东西南三门,此后爵溪成为浙东海防重镇,城隍庙也在此后建造。道光十七年(1837年),庙宇扩建,在光绪和民国时期累有修缮。只是到了1994年,拆除了头门及两厢,将十分精美的古戏台置于一幢钢筋混凝土的大楼之中。幸存城隍庙戏台额曰《春熙台》,翘角飞檐的屋顶已改建,留下了罗旋娥罗顶及方井天花和檐枋斗拱,漆朱贴金,蔚为壮观。戏台台面宽4.6米,进深5米,高2米。  前柱石质,上圆下方,刻有一对很有文采的对联,不知出自何位高才:“古今人何处不相及,天下事当作如是观。”  保存在城隍庙内还有道光十六年和光绪十七年古碑,面对戏台的神殿保存部分木结构殿堂,城隍老爷及文武差衙、捕快们各司其职的造像,显得一本正经。殿内左右对联又制造了庙内肃穆神秘的气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可见城隍庙庙神赏善罚恶,慰籍过去时代的人间不平。而戏台,即是通过戏文宣扬忠臣孝子,教化平民。  参观的过程中,周围不少老年人聚集过来,争相介绍曾经有过的热闹。昔年每逢正月初、三月三、七月半和九月十二城隍生日之时,庙内都会做戏,去年就做了三场戏,每次三至五天。做戏时,除了镇内的居民以外,在爵溪的外来务工者们也兴致勃勃跑来看戏,近千看客挤爆在这占地1500平方米的戏场中,可谓声势浩大。老人们还列举了很多优势:在这里看戏,可以遮阳蔽雨,可以品头论足,可以来去自由,实在惬意。  来到象山爵溪,繁华的十字街头,每一边都是店铺林立,虽然曾经古朴的老街风貌已经改变了许多,但不变的是扑面而来的海风,以及熙熙攘攘的热闹。逛过街铺,走到十字街头,一抬头,竟发现有一座高高的亭子。更为奇特的是,这亭子上方有保存完整的藻井,有上圆下方的四根柱子,还有朱漆犹在的厢房。原来,这就是十分稀缺的街心戏亭。车流、行人在藻井下穿行而过,却对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戏亭视而不见,估计即使是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没有见过几十年前街心戏台所演绎的爱恨情仇。  巡检司:元代起各县的治安官,九品,比县令小二品。  千户所城:明代初起,我国沿海倭患严重,设兵驻防,防地设卫、所、寨。千户所是指驻兵千人以上,设有正副千户、镇抚、百户等武职官员,千户所的上一级是卫或万户。象山昌国是卫的所在。卫、所、寨都建有防御性的城堡。  3、海防之所   所——爵溪所。现为县城城区的爵溪街道。爵溪,原曾名“雀溪”。因山而有溪,溪水东奔大海,沿溪林木荫翳,鸟雀成群,村落面海、依山、傍溪也就唤作雀溪。明洪武三十年,由千户王恭筑所城,爵溪历史上是拱卫县城的前沿重镇,当年可说是重兵把守,隔三差五便有战鼓响起,可见刀光剑影,热血飞扬。城“东南负海,西北依山”,城高2.8丈,广3丈,周长3里。有千户以下官员13名,统兵1130人。清顺治三年改所为爵溪城汛,十八年,当朝实行海禁,凡沿海20里居民悉数迁至内地。爵溪因处县城前卫,有重要的军事防卫作用因此未迁。自清代起所城多次重修,到解放初,所城基本完整,自东向西,依山而筑,呈船形,因此也有“船城”之称。  日超强台风袭境,城外一片汪洋,全仗这城墙将大海之水拒之城外,使城内居民逃过了淹成鱼鳖之灾。但东城墙大部依然被巨浪冲坍,遂有了“拆西城补东城之举”。70年代南城墙城门城楼也被拆除。今残存东、北两段城墙,长千余米,城上雉堞等踪影全无,东城墙的顶部也修为水泥马路,通海城门则完好如初;北边城墙尚存局部,长约600余米,沿城的后山山脊蜿蜒而上,一般高10米,最高处12米,;通宽7米,最宽处14米,残存的北城墙因年久无修,坍塌残缺多处,但当年雄伟气势犹在。城东北角拆作通道时,发现为——城门遗址,两旁立石仍在,城门痕清晰。现在爵溪是县城的一个街道,是中国出口针织品生产基地。  4、海防之卫  卫——昌国卫。昌国卫,与天津卫、威海卫等军事要地齐名。昌国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山东,在淄博之东有一个古邑,名为“昌国”。到公元1072年,“昌国县”一步跨过长江,在今浙江定海设“昌国县”,到1379年升为卫。 象山的昌国卫正是从定海迁徒而来。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至现石浦东门岛,洪武二十七年迁至现在石浦的昌国街道。此后“昌国”即在这面海背山之地生根落户。同年,由指挥使武胜亲自指挥修筑城池,城墙周延3.5公里,卫驻地设有4所。依当时建制,卫设最高指挥官指挥使1名(正三品)、指挥同知2名,另有指挥佥事4人,镇抚司镇抚2人。驻地有左、右、中前、中后4所,卫的所在地,常驻将士5600人。外统钱昌、爵溪和石浦前、后所4所。指挥权直属省都指挥使,同时接受中央的五军督府领导,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接受“双重领导”。  历史上的昌国“城”已不复存在,惟留北首临溪的一截疮痍满目的残墙断壁,但从遗迹中依然可觅当年风范。卫署设在今天的卫前街,据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卫城西北跨山,坐冲大海,极为险要。“旗毒有庙,练武有场,兵器有局,创廪有所,战船有式。”清顺治三年(1646)废卫置昌石营。乾隆重二十一年改置都司署。道光二十四年移置石浦。但西门街、卫前街、昌前街、北大街、左所庙、右所庙这些地名记载了昌国卫城昔日的鼎盛。纵贯城区南部的南大街,原处于卫城中心而得名为“中心街”,其北端就是卫署所在。清人有《昌国卫城怀古》诗:“胜朝曾此驻元戎,举首南田在眼中;山海置防汤信国,风云际遇蒋泾公;屯粮果获千钟粟,佥事谁弯两石弓;十八指挥名氏杳,夕阳闲话白头翁。”  5、海防之城  城——县城。象山立县时县治设在现县城西北角的彭姥村,背青山,面大海、无城池。县城始筑于1064年,多少年风雨,多少年沧桑,象山挟大海的浩气一路走来!走到宋代县令林旦策动首建土城,城池外凿以护城河。取凿河之泥充作筑城之土,城辟有二门,东为澄瀛,西为登台,形成了古县城的框架。明时,自海上登陆侵入的盗寇不绝,土城难以为继,嘉靖甲寅春夏后开始废土城建石城,二年后建成。城周长5华里,高1丈6尺,设四门,东为“宾阳门”,南为“来薰门”,西为“迎恩门”,北为“拱极门”,各门均建有楼,城墙走向平面状如一只线描的蚶子,又名蚶城。历史上曾一度设“象山卫”。   6、石浦石库门  石浦老商号店铺的门,一般有两种:长排门和石库门,二者迥乎不同而又和谐相处,丝毫不见文明冲突的迹象。那依着山势构建的老街是何时形成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街的商贸何以如此兴旺繁荣?为什么如今老街还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形式和格局?那些石库门又意味着什么?  石库门的店铺一般是较大的店铺,比如瑞丰祥、纶章、宏章、许锦隆、大皆春、栽兴烟店,祺昌和元大亨等。其老板有的是宁波、绍兴人,有的是台州黄岩人,也有本地人。他们多年在商场打拼,都有一套精明的“生意经”。这些店铺的石库门,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旧时石浦商贸的历史文化个性,成了承载石浦商贸历史文化的记号和喻体。高墙下的石库门给人一种肃穆、庄重和森严的感觉,在临街的墙中下部开一洞门,高两公尺多,宽约一公尺半,用石块砌成。再按上两扇大门,包上漆过的铁皮,闪着乌亮乌亮的光,门上装两个门环,饰以兽头,可以上锁。于是就发生了“挂门环”的故事:贫穷人家养不起婴儿,就写上时辰八字,去挂在这些店铺的门环上。我少时就曾与一个挂门环的天真小女孩一起玩耍。还有一次,一家石库门店铺清早打开大门,见门环上挂着半只血淋淋的耳朵。原来小老板在外遭人绑架,钱未及时送去,歹徒提出警告了。   石浦老商号的石库门,有着一种商帮们兼收并蓄的特点:既守着传统的文化领域,又接受着外来先进的文明成果。它一方面有深宅大院的遗传,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方面又有一些西方古典式的装饰,显得有些气派和洋味。由此,我们仿佛又依稀看到这些石库门主人的经商之道和人生理念。石库门应该说是一种和谐的包容的开放的形式。  石库门的店铺比起上排门的店铺来,显得较为含蓄出深,牢固安全。石库门不事张扬,不一目了然,一览无遗。它是名牌老店,不愁没有顾客。瞧店里面,各色商品货物优质高档,陈列整齐,琳琅满目,十分吸引顾客的眼球。石库门又关启方便,坚牢安全。有什么紧急情况时,铁门“哐啷”一关,其奈何我?不像“排门”一发生紧急情况要一扇一扇地上,搞得手忙脚乱。   宏章布店经营的是绸缎布匹。跨入石库门,是几平方米的天井,用玻璃的天窗采光。石板地,角落放只大水缸,积雨水养了多条金鱼,也可用此水来打扫洗刷。过年过节,石库门两边张贴对联,其横披往往是“财源猛进”、“紫气东来”,并挂起大红灯笼,鸣放鞭炮,还搞“猜灯谜”等活动。平时饭后我还和那些伙计、学徒一起下棋、玩哑铃,听笛声机唱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是那么悲壮凄婉。   当然石库门内更多的时间是在做买卖,门庭若市,顾客如云。经过一阵阵激烈的讨价还价后,石库内大笔大笔的交易成功,在“劈劈啪啪”急雨般的拨打算盘珠的响声中,在货与钱的交换中,大量黄金白银像水一般在流淌……石库门内也常易主,一个老板换了一个老板,你方唱罢我登场,到时又是一番忙碌和热闹。  石库门有条不成文的规矩:老板的儿子必须去别人的店里倒三年夜壶,即当三年苦学徒,才能满师回家接班当老板。街上的弄头是石库门的后院,那里堆积着商品货物,俗叫栈房,又居住着他们的家眷。石库门内偶尔也传出缠绵悱恻的新闻和故事。   7、象山晒盐技艺   从塔山新石器文化起始的6000余年文明史,给象山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遗”积淀。在第三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县申报的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和象山——富岗如意信俗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显然,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煮海为盐,起于西汉吴濞,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历史达1000多年。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嵩草,是盐民“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粮仓”。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盐的优良条件,是浙江省三大产盐县之一。   象山制盐的历史可追朔到汉代,汉在浙江置郡国盐官。唐代初年,《新唐书·地理志》载:唐高宗时期,台州临海县“有铁、有盐”,说明当时象山一带已产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当时用土法零星制盐,所谓土法,传为直接用海水煎煮,古人称“熬波”。北宋时期,政府置官办玉泉场。元代以后,象山制盐技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清嘉庆以前,制卤用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二法,以泼灰为主;宋时以铁盘为主,煎盐结晶,则习用煎灶;元明时铁盘与篦盘并用。《两浙盐法志》载:明嘉靖六年,玉泉场有灶十六座,其中篦盘三副,铁盘十三副。清康熙二十年(1682)左右,废铁盘,改用铁锅。清末引入缸坦晒制,成为象山境内主要晒盐的方法,是传统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开始试验平滩晒制,1963年得省里专家肯定,1965年后逐步改造原灰晒盐田为滩晒,1980年以后全面实行。这是盐业制法的又一大变革,成为象山晒盐的主要方法。其间,曾于1958年从日本引进流下式盐田及枝条架与平滩三种制卤设备结合,时称“流枝滩”,虽蒸发率较高,制卤周期短,增加成卤量,终因枝条造价成本高而中止。   晒盐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并利用近海滩涂出现的白色之泥(咸泥)或灰土(泥),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方法制成盐卤(鲜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方式结晶,制成粗细不同的成品盐。整个生产过程开辟滩场、制灰土、制卤、结晶等10余道工序,长期的实践中,还形成了纳潮操作规程、制卤操作规程、结晶操作规程、堆坨操作规定等丰富的工艺文化内容,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晒盐技艺也曾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至今,象山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间传说、诗歌等文学艺术仍与之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化价值。当时象山沿海的盐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产盐地名。比如,石浦镇盐厂是历史上产盐的地方,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石浦镇盐仓前历史上是制晒、堆盐的所在地,故此得名,随时代变迁,谐音改为“延昌前”;今“贤庠”以谐音“盐场”所得;高塘岛的烧盐湾谐音逐渐改成“孝贤湾”。   以产盐为生的象山盐民世代崇拜自己的“盐宗”,在象山半岛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直至今天,象山盐区中还保留了六座庙宇,祭祀着独具特色三个盐业神主。无论从建庙年代、供奉神主地位、特色和流传久远上,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盐业史上,都堪称一绝。有资料说,全国盐宗庙仅有自贡,扬州,泰州三处,而象山有关盐宗庙宇保留至今至少尚有六处。  在象山半岛上,有关象山晒盐的民间传说及诗文也是多如繁星。《盐熬菩萨》中说的徐始太公滚烫的盐卤中捞秤锺解决族人纷争的故事最为引人入胜,刘晏减税遭炒家的故事也感人肺腑,《盐的由来》以神话、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人不能贪得无厌”的哲理,《烧盐湾》的故事缠绵悱恻,《老虎背太婆》、《砖头滴卤》、《张喻烧盐》……像这样有关晒盐的民间传说,在象山半岛大地上俯首皆拾,多不甚数。不少文人骚客也为晒盐留下了诗文笔墨,倪天鰲在《游爵溪观渔船》中写道:“鱼盐本是吾乡业,自昔犹称望海楼。”吕荣在《盐盘》更是一语道出了盐民的艰辛“风细渔人喜,天晴灶户忙。卤凭三日晒,网趁一帆涨。出隐诚难测,艰辛亦可伤。为予靖残暴,与汝保安康。”   8、百姓“食鱼经”和“捕鱼经”   渔港石浦有“海鲜一条街”。以“看海鲜、捕海鲜、尝海鲜、购海鲜”为特色的海鲜节,每年“五一”黄金周在松兰山海滨举行。“乌贼扮俏肚里墨,花背河豚毒在血。” 在象山百姓的民谚中,有不少是关于食海鲜的,如:“黄鱼吃八卦,鳓鱼吃尾巴,鲳鱼吃下巴”;“苦算黄鱼胆,鲜算黄鱼眼”;“讲话讲道理,带鱼吃肚皮”。除了爱食海洋鲜外,象山百姓平时居民惯食咸蟹、蟹股、蟹浆、虾、海蜇、泥螺等。用三抱鳓鱼卤或蟹浆卤、蘸食海蜇,味美可口,系特有佐料。经加工的鱼胶、鱼卵干、蟹黄饼、虾仁系传统名菜,用酒或酒糟醉鱼、糟鱼,是居民传统风味食品。  渔谚是宝贵经验的结晶。如对于不同季节,有“岸上桃花红,南洋旺风动”;“立夏发南风,乌贼好起畚”;“大麦黄,鱼汛旺”;“ 春活络,夏有佬,秋瘪三,冬讨饭”;“四月半水鱼勿叫,拿啥铜钿来开销”等等。对于不同的捕捞对象,捕黄鱼的有“洋生百果多,黄鱼一箩箩”;“黄鱼咕咕叫,乌贼喜灯光”;“黄鱼产卵岱衡洋,带鱼胎期在外甩”。捕带鱼的有“打带鱼勿离甩山,打虱子勿离纽攀”;“月光白茫茫,带鱼会上网”。捕鳓鱼的有“五月十三鳓鱼会,日里勿会夜里会”。捕蟹的有“鱼随潮,蟹随暴”;“蟹立冬,影无踪”等等。此外,还有“ 海水热、人心冷,海水冷、人心热”;“要想吃海味,请到浪岗沿”等。   9、象山渔谚   千摇万摇,勿如风蓬挟腰。  月光白茫茫,带鱼会上网。  抲冬张春大本钱,港里拖虾赚铜板。  一网三万六,抲到早稻熟。  三冬靠一春,三春靠一水,一水靠三潮,一潮靠三网。  南洋网头多,北洋网头大。  上山要勤,下海要韧。  伙计要聘,老大要请。  砍柴靠刀,抲鱼靠网。  独件布衫容易破,独顶网具抲勿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象山松兰沙滩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