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祖坟坟墓风水视频 桐子树坟墓后面一左一右长两棵桐子好不好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各县习俗男人妻死再娶,俗称“填房”,被认为合情合理。女人丧夫不能改嫁,否则被认为“不守妇道”,备受歧视。即使允许年轻寡妇改嫁,不让带走夫家财物,要远离夫家,须途中上轿,晚上从后门进入新郎家。有的甚至要女方更换裤腰带,以免把晦气带到男方。民国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有的因家庭贫困,子女多难于抚养,即托人说合将童女送给婆家,等长到适当年龄成婚,叫做“圆房”,实为童养媳。还有“冲喜婚”。因未婚男人久病或病危,男方父母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将订婚女子迎接过门,用喜冲煞。如男子病重不能拜堂,就让新娘抱一只公鸡代替新郎。还有买卖婚姻、抢劫婚姻,男方多为有钱有势,女方受经济困窘所至。还有兄亡弟娶嫂,弟死兄娶弟媳的,叫做“转房”。民国后期,城镇机关法团一些青年男女开始自由恋爱,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结婚不坐花轿,不拜堂,时称“文明结婚”,为数甚少,有因父母阻挠自由恋爱酿成悲剧的。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重婚、纳妾、干涉寡妇婚姻,以及婚姻中包办强迫等旧的婚姻制度、习俗迅速改变,自由恋爱,男到女家,妻不随夫姓,寡妇再嫁,合理合法。近亲联姻逐渐减少。20世纪50—70年代,着重选择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文化大革命”期间,女青年多选择军官;80年代,侧重选择对方的文化程度、地位、经济条件、身高体貌,城镇还选择住房和工作单位;90年代开始,男择女以外貌为主,女择男以经济条件为主。从80年代开始,彩礼以多为优,嫁妆以丰为荣,迎亲队伍以大为体面,有多到数十人的。迎亲队伍由步行逐步发展到自行车、摩托车到数十辆豪华轿车,沿途录像。有的男女青年为表阔气,尽其所有甚至不惜借贷购置豪华家俱和高档电器。有旅游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的。到2005年,婚嫁场面越来越隆重,宴请席桌,多则上百桌,政府对领导干部子女婚嫁操办虽有规定,但落实不好。境内婚嫁一般有媒约、相亲、开庚、报期、迎亲、谢媒、回门、坐满月、拜新年、送端阳等习俗。

媒约。民国时期,男婚女嫁强调门当户对,有“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之说,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各地有专事说媒的媒婆,以索取钱财为目的,常常隐瞒男女双方真情,求得婚嫁成功。

相亲。经媒人提亲,双方父母初步同意后,让媒人约定地点,由双方父母带着儿女,约请至亲好友,到指定地点看人,叫做“相亲”。相亲时,双方当事人不能接近,只能远远相望。如果一方有缺陷(麻子、癞子、矮子)则换人“打样”,结婚时才发觉上当受骗。

开庚。相亲时,女方父母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叫“庚帖”,媒人送到男方,叫“开庚”。庚帖只能八个字,如“丙寅九月十八子时”。男方父母找算命先生合儿女的“八字”。如果相合,订婚即成,相克则罢。

送期。定婚数月或数年后,男方父母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即请算命先生择定婚期,叫做“择期”。男方用红纸写好期贴,交媒人送到女方家里,叫做“送期”。女方收到后,男方给女方送彩礼。双方备办婚礼及婚宴。

娶亲。婚期,双方都举办酒席,女方叫“花筵酒”,男方叫“喜酒”。娶亲的前一天,待嫁姑娘要拔掉脸上的毛须,俗称开脸,头发要挽髻,表示不再是姑娘了;晚上“坐歌堂”,又叫“哭嫁”,以唱歌的方式哭诉离家别娘之情。哭诉的内容包括骂媒婆、骂引娘、怨爹妈、骂押礼先生等等,以反映既害羞又不适应新家庭生活的矛盾心情。男方新郎要拜祭祖宗、父母、长辈,受拜者要用“亲近和睦”、“成家立业”等语给以祝福。婚日上午,男方组织的迎亲花轿、彩礼抬盒,以及打旗锣凉伞的,吹奏鼓乐的,结成长长的队伍,由亲属中的“体面”人物带领,吹吹打打到女方接亲。女方将备好的嫁妆(包括床、凳、椅、书案、立柜、尿桶、脚盆、油灯及衣物等)交迎亲队伍抬回。新娘的亲属要送至新郎家,叫做“送亲”。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要“押轿”。接新娘的花轿到男方门口,由厨师或司仪用红鸡公血淋花轿一圈。叫“祭轿”或“掩煞”。男方主人要对杀鸡的、抬花轿的给喜钱。然后由子女多(称“命好”)的妇女将新娘接下轿,迎至堂屋与新郎“拜堂”。由司仪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拜后夫妻双双进入洞房,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喝交杯酒。新郎新娘拜堂时,押轿的要陪拜,并获“挂挂钱”。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后,回堂屋拜客,受拜者要给拜钱。入夜,男方至亲好友要陪新郎新娘吃夜饭,叫做“下马饭”。饭后与新娘不同姓的青年男女(不分辈分,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拥入新房,要新郎新娘拿烟给糖,嬉戏取笑至深夜,叫做“闹洞房”。

谢媒。结婚的次日早饭后,新郎父母将感谢媒人的猪头(有钱的整猪头,钱少的半边猪头)、鞋子和烟、糖、酒、钱装入茶盘放在桌子上,请媒人上坐,给披红绸(或红布),新郎新娘向媒人叩拜,称为“谢媒”。媒人对谢礼满意,说“白头到老”、“早生贵子”等吉利话;如不满意,便推“没话说”。遇此,就要加钱加物,以求开口。

回门。结婚的第二天,新娘父母要举办宴席,派滑竿接女儿女婿赴宴,叫做“回门”。女方若不请回门,觉得无脸面。下午,将女儿女婿送回男方家。

坐满月。新婚20天左右,女方父母要接女儿回娘家住几天,称“坐满月”。

拜新。年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新娘要到双方直系亲属家拜年,叫做“拜新年”。受拜者不收礼物,还要给新婚夫妇打发“挂挂钱”。

送端阳。婚后第一个端午节,女方父母要请女儿女婿去过节,走时要送雨伞、草帽、毛巾,即“送端阳”。

民国时期,境内民众遵从的生育习俗有新娘生第一个孩子后,丈夫赓即去岳母家报信,时称“报喜”。走时,岳母家要送一只大红鸡公带回。岳父母按约定的时间,送去鸡、鸡蛋、猪肉、挂面、醪糟等食品和婴儿衣物。富绅人家要请人抬“抬盒”,吹吹打打送到女婿家,以示气派。叫“打三灶”。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用艾叶、八角枫熬水洗澡,以免生疮,叫“洗三”。在婴儿出生一月之内,至亲好友要送鸡、鱼、肉、蛋、面、糖等食物或礼金,叫“送月礼”。产妇在产后一月内,要睡要坐,要包头巾,不洗澡,不食酸冷,叫“坐月”。婴儿满月时,产妇家要举宴招待送礼的亲朋,叫“吃满月”。婴儿满八个月,其父母要将婴儿坐在石磨上,慢慢转动石磨,边转边给婴儿喂猪肚等食物。传说食后孩子长大后肚量才大,叫“开荤”。婴儿满周岁,其父母宴请亲朋好友,客人要送礼物、礼品或礼金。开席前,在桌子上放些书籍、毛笔、玩具、食品、糖果等,让婴儿抓,叫做“抓阄”。传说婴儿先抓什么,长大后就爱好什么,预测孩子前程。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易于抚养,取乳名专取贱名,“狗儿”、“羊儿”、“毛狗”、“毛牛”等等。有的还将孩子拜“干保保”、“干爹”,让子女多的同辈人带“干儿子”、“干女儿”。“干保保”、“干爹”要给“干儿子”赠送衣物、饭碗等。

邻水县民间在产妇临产时,要点狗油灯,将铁屑撒在床下,叫做“为婴儿祝吉”、“为产妇驱邪”。产妇坐月期间,生人不得穿草鞋进入产妇房内,以免“把奶带走”。

1950年后,生育礼仪有很大变化,迷信色彩逐渐淡化。推广新法接生后,母子安全感增强。但“打三灶”、“洗三”、“送月礼”、“吃满月酒”、“开荤”等还存在。1980年后,城镇有条件的妇女生孩子一般都在当地医院,为保母子(女)平安。旧的一些习俗不断减少,但送礼、“吃满月酒”、“贺岁”尤盛。

民间祝生的习俗,由来已久。未成年人除婴儿满周岁叫过生,由他的父母煮(或烧)一个鸡蛋让他吃,其意思是“一滚而过,又是一年”,以示顺利成长。祝生,一般是儿孙为父母、祖父母操办。满10周岁为大生,叫作“起一”,不满10周岁的为散生。散生一般从简,大生则隆重,年龄越高越讲究。普通家庭过生,规模较小,筵席较简单,富裕人家特别是有权势的富绅巨贾祝生,要提前发“请帖”,到时大办筵席达数十桌甚至过百桌,要燃放烟花爆竹,要举行寿典。寿者出嫁之女要做寿鞋,备寿衣(或衣料)、寿帽,夫妻双双前往拜寿。寿者夫妻俱在,所备鞋、衣、帽须二老皆有。族亲挚友有送寿匾、寿屏、寿联的,匾、屏、联上多书恭维寿者人品功德方面的内容。一般亲朋、故友、邻里都要送礼物礼金。寿日前夜设小宴,吃寿面,喝寿酒,敬祖宗。生日,寿者与配偶正坐堂中,儿媳及晚辈依长次先后,向“寿星”行跪拜礼。堂外鸣鼓奏乐,燃放鞭炮。有的还请吹鼓手迎送客人,坐唱川戏。逢大生如不做生,要提前发“辞帖”,推谢客人。民间还有男性逢9祝“起一”的生,女性满10周岁才祝生。

20世纪50—70年代,民间祝生从简,机关单位祝生之举几乎消失。一般祝生,也只是子女和近亲好友,备办普通礼宴即可。1980年以后,祝生攀比之风陆续上升,生日宴会较以前更为讲究,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烟名酒待客较为普遍,有的还包歌舞厅庆祝生日等。祝生礼金由几十元上升到几百元。

民国时期,境内丧葬习俗贫富人家不一样。富有者生前就要“备丧”,俗称“准备后事”。如选择墓地,修造坟墓,缝制寿衣,制做寿棺。木棺要大,木料要好(一般是大柏木),有的还用春香树做“金匣子”,装在木棺内。木棺以底厚为标准,满尺最大,最小4寸,一般6寸,做双不做单。普遍百姓多葬4寸木棺。穷人用薄木板做匣子甚至用席子裸尸掩埋。

老人病危时,儿孙后辈不论远近都要通知回到身边,等候诀别,叫“送终”。死者断气前,将其扶在椅子上坐着,不能死在床上。死后要烧“倒头纸”。然后按死者的岁数,从断气之屋敲“包锣”(无包锣的就敲铜盆),一岁敲一响,敲至水井边提一壶水,叫做“打请水锣”。提回的水烧热后,给死者“麻汗”(洗浴)。死者要戴寿帽,穿寿衣、寿鞋。寿衣一般是三件,有钱人穿79件,穿单不穿双。男人要剃头发。富豪人家还要给死者戴金戒玉镯,口含珍珠玛瑙。然后将遗体移至堂屋,停在门板上(男的停在左边,女的停在右边,不能停在中间),面盖一张草纸,头下垫草纸,青布覆盖其身,设置灵堂,点“地府灯”,并在家神和堂屋大门上用四方形白纸(或黄纸)斜贴上,以示停丧在堂。门枋贴白纸孝联,门楣用白纸写“当大事”。随即请道土“开路”,请阴阳先生择葬期,选择埋葬地点,叫做“看阴地”。在未出葬前,一般都要请道士做道场,为死者超度亡魂。有钱人不仅做道场的时间长(7天、14天、49天),还要请和尚念经。死者后人要包孝帕,穿孝服孝鞋(用白布或麻布制作),守灵,哭丧,亲属要唱孝歌。对送礼吊孝的,按其血缘关系,发给白布孝帕或青纱。有钱人家全发7尺或5尺白布帕,叫做“开普孝”。

出葬前,道士若做35天道场,除念经拜忏,超度亡灵外,男死要“破地狱”,女死要“破血河”,还要行“三献礼”。这时,死者的儿孙要头戴孝冠,身穿孝服,腰系草带,脚穿草鞋,手拄绿竹杖,长子在前,逐个牌位祭奠。每一献,都要讲书、读礼、念祭文。出殡日子时(凌晨1时左右),道士主持遗体入棺,让亲属最后告别盖棺,叫做“闭殓”。随即“发矧”,把棺柩抬在地坝内,抬夫(一般是8人)扎好“龙杠”,等待出丧。天亮后扶柩上山。正孝子捧灵牌,持引魂飘走在灵柩前面,亲属随后。一路上有人丢“买路钱”,有人放鞭炮,道士在后吹吹打打。富贵人家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用长长的白布,围在灵柩两旁“拉纤”。寿棺入“井”(提前挖好的墓坑或已修好的石墓)后,阴阳先生“拨字向”,直到手中拉的线、棺盖上的中线和罗盘上的指针三合一,就算“合龙脉”。经孝家确认后,撒石灰、雄黄、垒土成坟。此时,道士要带领孝子在坟前祭奠。祭毕,孝子们翻穿孝服,头挽孝帕,拼命往回跑,传说谁先到家谁先发财。道士回到孝家,即扯去贴在家神和大门上的纸,并焚香秉烛,烧纸念经,安慰祖先神灵,叫做“安神”。

葬后连续三天黄昏,孝子要到死者坟前烧一把谷草,叫做“送火把”,就是给死者送灯,便于亡灵夜间行走。第三天,孝家要带上香蜡纸烛和供品,到死者坟前祭拜,垒坟,叫做“扶三”。在道士择定的日时前,孝子要将死者生前住的房屋打扫干净,地上铺撒草灰,桌上摆供品,然后回避屋外,让死者灵魂回家看看,叫“回煞”。第二天看地上草灰有无脚印,认定死者是否回来。从死者埋葬之日起,第七天要“烧七”,有钱人请道士念经,甚至烧七个“七”才停止。穷苦人只烧一个“七”或一个“七”也不烧。

新中国成立后,旧的丧葬习俗逐渐淘汰。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县建立火葬场后,机关干部和部分城镇居民死后实行火化,葬入公墓。80年代后,农村中旧的丧葬习俗逐步恢复,有少数富人生前请阴阳择地,修造石墓。丧事在城市要开追悼会,在农村请鼓号队吹打,请阴阳看地、开道场,为死者送花圈、写挽联、送钱物等。丧事结束后,家属要办席桌答谢。

武胜县回族民众历崇土葬、快葬、薄葬。死者不分贫富贵贱,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埋葬,晚上死去,次晨埋葬。殡葬由阿訇主持,葬前用清水洗净遗体,白布裸尸,存入移尸匣。死者家属向遗体告别后,盖上移尸匣罩,抬至正房前,阿訇主持哀悼仪式后,死者侄抬移尸匣,亲属送至墓内,然后将其掩埋。丧葬期间,除远来客人外,一般不设宴待客。葬后7天、40天、100天要祭墓。每年斋月(9月)要到墓地扫墓、诵经,缅怀已故亲人。回民小孩死后亦用清水洗尸,白布裸尸,然后放入墓地掩埋。

立春之日,境内各县城农职官员和近郊部分农民齐集先农坛,祭祀神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邻水县于清雍正四年(1726)兴建先农坛。此后每年“立春”之日,知县率领各官员穿朝服,汇集先农坛前,行“三献礼”。礼仪有斋戒、省牲、更衣、签祝、瘗毛血、降神、迎神、谢神、撒馔、送神等程序。祭祀完毕,主祭更蟒袍,行耕耤礼。由正印官秉耒(犁),佐杂捧箱播种,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送后,将鞭立于田首,由农夫终亩后,各官员望阙行三跪九叩礼。1950年废止。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孝家亲属要去新故亡人坟前祭祀,插坟票,焚香秉烛,供祭品,行跪拜礼。还要垒坟,有的要在坟前植树。

清明当日及其前后3~5日,各家都要备供品和香蜡纸烛、鞭炮,带领儿孙上祖宗坟前,逐一扫墓,三跪九叩。各宗族在“清明”这天,集中全族男人,于宗祠祭祀祖先。族长率领族人到始祖墓前祭扫,然后返回宗祠讲族史,申族规,议族事,褒扬孝道,训斥逆孽,随后会餐,叫做“吃清明会”。1950年开始,废止宗族办“清明会”,民间扫墓延续。每年“清明节”,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给烈士扫墓,缅怀先烈。20世纪80年代后,在外工作、经商的人员,于清明节回老家为先人、父母等挂坟祭拜的习俗又不断兴起,宗族办“清明会”又出现。

每年春季仲上(农历二月上旬)丁日,由县官率领衙吏和学校师生到文庙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乡间私塾也要举行祭孔活动,老师宣讲孔子的德行,要求学生效法。1950年废止。

农历五月二十三日为关羽生日,有的县城军警人员汇集武庙(关庙),祭祀关羽。各地袍哥组织,五月二十三日祭祀关羽,每年春分、秋分两个节日后的第一个戊日,由县官主持到武庙祭祀刘备、关羽、张飞。1950年废止。

民间正堂屋中设有神龛,上贴“天地君亲师位”或“历代昭穆考妣神位”。每日晨昏烧香、鸣磬、作揖,追思祖宗恩德。农历七月十四日“月半节”,各家各户都要备肴馔供在桌上,摆好碗筷、酒杯,盛上酒,家长逐一请亡故老人用餐。人称“接老人”。当日晚上,各家把纸钱、金银锭等送到屋外,按祖宗辈分写上祭祀单,分堆火化。有的在“月半”后还要供奉数日,俗称“送老人”。每年“除夕”,也要备供品,烧钱化纸,祭祀祖先。每逢祖宗特别是亡故父母、祖父母生日,有的都要在家里或上坟祭祀。1950年后,除供家神、早晚敬神废除外,“月半”和“除夕”“请老人”还延续。1980年后,祭祖宗、供家神活动,在农村普遍恢复。进入21世纪后,农村、城镇在“月半节”、“除夕”日祭祀祖先的活动一年比一年讲究。

民国时期,富绅穿细布(人称“洋布”)、穿绸缎,普通劳动者穿土纺土织土染的粗布。男人夏天穿对襟短衫、短裤,冬天穿大襟长袍,外套马褂。女人夏天穿大襟短衣、短褂,冬天穿长衫、长袍。男女冬天都穿长裤,内穿棉袄、棉裤。有钱人棉衣酿丝棉,一般的酿棉花。裤子都是大口结腰,人拴一根“裤腰带”。用皮带系裤极少。民国24年(1935)“新生活运动”后,政府公务人员穿中山服,少数穿西装。城市妇女穿旗袍的增多,逐渐扩展到乡村。学生服装小学未统一,初中穿童子军服,高中穿麻制服。普通劳动者,夏天穿短衣、无袖对襟短褂、短裤。冬天穿短衫、短棉袄(又叫捆身)、棉裤,有的穿棉腿裤(又叫“腿管裤”)。服装多由裁缝手工制作,缝纫机制衣极少。1950年以后,长衫、长袍逐渐淘汰,多穿解放服、工人服、中山服、青年服和学生服。“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单调,多穿中山服、军干服。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装款式不断更新,色彩绚丽,花样繁多。男性以穿西装、卡克的居多,中老年人多穿休闲装,机关干部、公司“老总”穿中山服。农村冬天穿长袍的少。夏天,男性穿衬衫、背心、汗衫,中老年以浅色白色为主,青年以红色为主。女装式样更多,尤其中青年妇女追求新奇,夏天多穿裙子,样式有筒裙、百褶裙、紧腰撒裙、套裙、宽摆有裆的裤裙等等。进入21世纪女性穿短裤、牛仔裤的较多。女裤流行紧腰裤、牛仔裤、喇叭裤、浅裆裤。衣料有棉质、丝质、化纤、皮革等。衣料颜色一年一个流行色。人们衣着讲究舒适、轻便、透气,冬天的保暖服、羽绒服,深受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人。

民国年间,男性老少戴瓜皮帽的较多,一般是用帽子的料子剪成条挑缝后挽成结,结下压个铜钱。富贵人家用玛瑙、珊瑚、象牙戴于帽顶。部分中老年人戴毡窝子,也有戴披披帽的。农村中的中老年人,甚至年青人多包帕子,颜料有青色和白色两种,长度最长的12尺,最短5尺,一般7尺。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富家子弟多戴呢料博士帽。夏天戴用麦草、席草、蔑丝制作的各式草帽、凉帽,戴麦草帽的最多。儿童的帽子多由其母用细布制作,样式有盘盘帽、和尚帽、圈圈帽。帽上绣花,有的还绣“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以祝吉祥。热天戴单层,冬天戴棉帽。20世纪50~70年代,瓜皮帽、博士帽逐渐消失。城乡青年多戴工农帽、八角帽。冬天戴棉帽、海虎绒帽、鸭舌帽、毛线帽、毛绒帽。农村仍有包白布、青丝帕的。1980年后,帽子样式和品种有很大改变。夏天遮太阳的草帽,除草编外,还有竹编、塑编,造型美观大方,有的加花。还有用布料、纱线制作的太阳帽。冬帽品种更多,除鸭嘴帽、圆盘帽外,还有空姐帽、地主帽、老爷帽、老太帽,博士帽重新受到青睐。市场上儿童的单帽、棉帽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花色齐全。帽子质料,除各种布料外,还有动物皮毛、人造革、人造毛等,但有机质材料最受欢迎。

民国时期,鞋子、袜子多用布料制作。鞋子,一般是圆口鞋,少数是操鞋。青布或青贡呢做鞋面。用旧白布或不能穿的旧衣服扎成鞋底。贫苦人家还要用竹子笋壳垫鞋底,以减少旧布的用量。少数富家做牛皮鞋底。中青年妇女圆口鞋加绊,有的叫“绊绊鞋”,有的叫“提蓝鞋”。夏天,农民打赤脚的多,城乡一般都穿草鞋。草鞋有麻耳草鞋、线耳草鞋、水爬虫草鞋、布筋筋草鞋等种类。草鞋原料谷草居多,其次是苎麻、棉线、烂布。有钱的用丝质原料,板子薄,穿起舒适。冬天,一般农民穿“麻窝子”,就是将竹子捶绒,撕成线条,晒干后编织成鞋。经济稍宽裕的穿“钉爪鞋”。“钉爪鞋”用布料制成后,再用猪血、桐油、石灰拌匀糊在鞋上,晒干防水,一只鞋底钉¤形的抓钉两个防滑,故名“钉爪鞋”。城乡穿皮鞋、胶鞋的极少。袜子布料白色居多,其次是青色、兰色,筒形,布底扎线,后跟加帮垫耐磨。1950年后,麻窝子、钉爪鞋逐步淘汰。城乡群众多穿圆口布鞋。机关干部职工由公家发给圆口鞋。草绿色平底胶鞋,白色、蓝色力士鞋逐渐流行,穿者甚多,高统靴很受农民欢迎。城乡穿皮鞋的逐步增多。常见的皮鞋样式为平底、圆头、操鞋式、拴带,有光皮,有翻皮,多数是黑色,少数是咖啡色。袜子主要是棉线袜,少数是丝光袜,仍要上底,后跟加帮垫。布袜基本淘汰。1960年后,穿皮鞋、胶鞋的增多,农村穿皮鞋的少,一般穿胶鞋,雨天穿长统靴。夏天,男女老少都穿塑料凉鞋,穿草鞋的大大减少。尼龙、晴纶等化纤袜子经磨耐用,不上袜底,逐渐取代棉线袜。1980年后,城乡穿皮鞋的已较普遍。猪皮、牛皮、羊皮、鳄鱼皮、人造革,质地不断变化。凉鞋、春秋鞋、休闲鞋、保暖鞋,式样不断翻新。女士皮鞋夏天穿的有平跟、中跟、高跟之分,冬天穿的有高膀、矮膀之别,款式新颖,七色俱全。胶鞋,除各式运动鞋外,有网鞋、力士鞋、休闲鞋,样式美观,鞋底柔软。拖鞋,夏天多穿塑料制品。冬天的拖鞋,有布料、呢绒制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毛绒编织鞋面,另上塑料底板。袜子,长袜、短袜、裤袜,厚袜、薄袜,式样各异,品种繁多,丝、棉织品逐渐取代化纤制品。

民国时期,城乡一般家庭妇女佩戴银质甚至铜质戒子、耳环、手镯、发簪。富裕家庭的妇女戴金质、玉石、玛瑙、珍珠之类的饰物,摇“斯文扇”。城市富家男人以掛金怀表,拄文明杖,打领带,穿背带西裤为荣;妇女以戴金手表,围披披,别胸花,挎坤包为耀。1950年后,上述习俗除戴手表、掛怀表延续外,其余自动消失。“文化大革命”期间,胸别毛泽东像章很普遍。1980年后,人们戴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胸花饰品等逐渐增多。尤以宝石、细玉、珍珠、玛瑙、铂金、乌金饰品时髦。妇女披各种花色的丝绸、绢纺围巾,挎各种式样各种颜色各种规格的坤包。

民国时期民房一般是“一”字形,分长三间、长五间、长八间,但都有退堂,正屋后面要退一间至三间。还有“一”字形加偏厦,有三合院、四合院,有大庄园,走马转廊楼等。“一”字形和加偏厦的房屋,多为穿斗结构,或用泥土夯筑土墙,竹编糊泥为壁,屋顶盖稻草或麦秆,少数盖青瓦。中间是堂屋,两头是寝室,偏厦是厨房和猪牛圈,屋后堆放杂物。屋前有地坝,用以晾晒粮食柴草,屋周围种树竹。殷实人家住三合院、四合院,特别有钱的住大庄园。这类房屋为优质柏木穿斗结构,木板装壁,或灰粉墙壁,屋顶盖青瓦,飞檐扳鳌座脊。房屋间数多且宽大,有正堂屋、横堂屋、厢房、仓屋、敞房,猪牛圈与住房分离。房屋周围多用条石安砌或泥土夯筑成围墙,以保安全。大庄园建筑设计和结构都非常讲究。岳池县裕民乡水井湾地主周恒堂的“福寿庄”,占地3万平方米,系飞檐斗拱木质结构。建有客厅、花园、戏楼、绣楼、石拱桥、荷花池、甬道、天井、书房、厢房、马房、厨房、碉楼、地下藏金库、钓鱼池、跑马场等。山区大户人家为防止土匪,院内前后筑有碉楼、寨子。邻水县民国十九年(1930)统计,全县有碉楼219座,寨子237个。境内砖混结构房屋极少,为少数官僚地主修建。

1950年后,地主的房屋被没收分配给农民居住。20世纪60—70年代,农村民居无多大变化。80年代开始,农村推行户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入逐渐增多,农村房屋普遍进行改造,茅草房现已无存。多数修成一楼一底、少数两楼一底的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屋,青瓦或预制板盖顶,四周站黄、白绿等色的瓷砖,农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新式小楼多为“一”字形或“一”字形加转廓,少数三合院。屋前都有石板或混凝土、三合土地坝。房屋周围种树竹花木。不少农户喜欢把房屋建在公路边,交通运输方便。多数家庭有一口机压井,手压提水,或安装电动潜水泵取水。有的还把水蓄在屋顶上用“自来水”。农村推广沼气后,部分家庭用沼气照明和作燃料,无沼气池的农户用桑条、树枝和农作物桔秆作燃料。

民国年间,境内城镇街房普遍是木质穿斗结构,青瓦屋面,多系一楼一底,少数两楼一底,退堂较深,门面后退35间。有的用砖砌风火墙,其墙高于屋顶,以防火灾蔓延。场镇规模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商贸往来密切相关。广安的一代(代市)二花(花桥)三观阁,就是因为处于与毗邻县相近,又盛产文化纸、土烟、山货、青麻、药材等,商贾云集,故比一般场镇大12倍。当地的富绅、巨商、官吏都有设施齐全的宽敞楼房。但无论贫富都饮用井水或溪河水。

1950年后,随着供销、商业网点的建立,城乡店铺、门市由集体、合作经营并改造增扩。城市居民住房变化不大。到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城镇街房和居民住房发生变化。县以下场镇规模普遍扩大一至几倍,旧的危房得到改造,新区有宽敞的街道,有整齐的砖混结构楼房,市区有20多层的电梯楼。境内县(市、区)政府驻地基本改造完毕,砖混结构的新型楼房取代木质穿斗房屋,街道宽敞整洁,环境绿化亮化,都有自来水和天然气。城乡除大型的商场外,个体私营门市遍布城乡。

1950年前,民间修房造屋首先是选择宅基地,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要“风水”好,能“避煞”,期望住下后能顺利过日子。用“罗盘”测定房屋坐向,选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忌坐南朝北,说“那样会喝西北风”,发不了财。以依山傍水,三面环山为佳。择“吉日”破土动工。开工时,房主须宴请石匠木匠,给“掌墨师”发红包。在石匠做基础的同时,木匠按设计做房屋排架。排架起立后上横梁,堂屋正梁最后上。正梁用粗而直的柏木,底面刨平推光,正中绘太极八卦,右边写主持修建的房主和“掌墨师”姓名,左边写建成时间。有的还要在正梁中间贴沾有鸡血的鸡毛。正梁到位后,“掌墨师”要从右到左从梁上走过,叫做“踩梁”。“掌墨师”走到正梁中间,房主要给喜钱。喜钱给少了,不愿继续走,直到满意后才走通。正梁还要用红布或红纸写上“紫微高照”四个大字,贴在梁的正中,以求吉利。“踩梁”这天中午,房主要办宴席招待全体工匠。大户人家对所有工匠都发喜钱,数量比“掌墨师”少。房屋建成后,房主请客,族人和亲友送礼祝贺新房落成。对有名望的富绅、商贾要送金字匾、屏、对联等。1950年后,民居造房习俗基本废弃。到1980年后,乡村建房择地、看风水、择日开工、杀鸡祭梁等习俗逐渐恢复。新房落成时亲朋好友要送钱、送好烟好酒、送名贵花木、送装饰品等,以示祝贺。

民国时期,一般民居堂屋兼客厅,设神龛供家神,下供土地神,有的在土地旁供坛神。屋中安放桌凳、木椅等。富绅大户堂屋与客厅分开,屋内陈设十分讲究。堂屋神龛比普遍家庭高大,且用柏木红木雕龙穿花,刷土漆,上金粉,正梁下挂金匾,两旁房柱挂窝对。客厅更加豪华,细瓷花瓶、玉石器皿、紫砂茶具、红木桌椅、名人字画、文房四宝陈列其中,十分气派。贫苦人家堂屋除供家神和待客外,平时还要推放农具,有的甚至圈堆粮食,但忌放不洁之物污秽家神。

1950年后,多数家庭堂屋拆去神龛,改贴毛泽东、朱德画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只贴毛泽东画像,下贴“忠”字。1980年后,农村民居设神龛供家神的日渐增多,早晚烧香的少。现代农村家庭,堂屋客厅共用,有木条椅、藤椅、电视机、电风扇。经济富裕的家庭,做铝合金门窗,贴墙砖,安地板砖,有彩电、空调、冰箱、电话机等。城市居民住房,新房一般装修要贴地板砖,电路埋线,涂料喷墙,客厅安沙发、茶几、电视机、空调。卧室视房屋面积安1.5米或1.8米宽的床,床垫用棕棚或“席梦思”,室内有衣柜、梳桩台。房宽人少的家庭,有单独的书房、会客厅和储藏室。装修工程和装饰材料、家用具费用,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家花10~20万元,多的超过30万元,一般的5~8万元。

民国时期,贫苦人家以杂粮、小菜为主食,农忙时吃三餐,农闲吃两餐。干重活与来客时吃干饭,平时以面羹加红苕、小菜。农民常常是产出一季吃一季,甚至粮食还未完全成熟就收来充饥,叫做吃“节节粮”。青黄不接时,常以高利贷向地主借粮,产出后必须加利归还。不少农民新粮交租还债后又缺粮,只得外出打工糊口。农忙时,请人栽秧打谷,午饭前要加餐,叫做“过午”。栽秧时过午,用豆腐干、香肠、皮蛋咽酒,吃麦粑。打谷时过午,用粑葫豆、炒豌豆咽酒,喝绿豆稀饭。农村婚丧嫁娶,贫苦人家客少只做几样“散菜”(二荤三素),一般家庭请厨师办席,叫做“肉八碗”(2斤肉办一桌装8碗)。有的客人将自己在席上应吃的肉食留下,带回去给小孩吃,叫做“包杂包”。城镇与乡下绅士,以大米为主食,只在产新季节买一点杂粮“尝新”。每月初二、十六“打牙祭”能吃肉。天天见荤的家庭不多。城镇贫民以食杂粮为主。机关法团人员吃米饭,间吃面食。

1951年以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村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民从自己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交公粮后,全由自己支配,平坝地区农民能一日三餐,以大米、麦面为主食,兼食红苕、玉米、豌葫豆等杂粮。山区农民把杂粮运到山下,卖后买大米回去调剂食物结构。城镇居民和机关单位人员以大米为主,间食面粉。城乡居民肉食比1950年前有较大增加,一般民众每周能吃一至二次肉,机关单位天天有肉食。1970年以后,农村平坝与山区,都以大米为主食,间食面粉。红苕、玉米除尝新外,多用于饲养畜禽,或卖给酢坊酿酒。农民一家一年出槽几次肥猪,绝大多数都能杀猪过年,一般每星期吃一至二次猪肉。城镇机关和多数居民家庭,基本天天有荤菜。部分困难户要相对差些。

境内民众都有腌制咸菜的习俗,常以青菜(梗)、萝卜、生姜、豇豆、黄瓜等新鲜蔬菜腌制泡菜,将黄豆煮熟发酵后制成豆豉,将葫豆脱壳发霉后制成豆瓣,将豆腐发霉后制成豆腐乳,将青菜心、萝卜茵晾晒到半干后制成又香又脆的干盐菜,将红辣椒磨细后制成辣椒酱。每年“立冬”后,城乡居民都要腌腊肉、灌香肠,经过烟熏以后,吃到第二年“端午”节前后。

华蓥山脉一带有高大的茶树,叫做“老荫茶”。山民将其枝桠摘下晒干后,上市销售。“老荫茶”熬水,喝起来清香微甜爽口,经济实惠,深受城乡民众喜爱,不少餐馆用这种茶待客。农民在“端午”节之际,要到山坡、岩边扯金银花、海金沙等藤蔓植物,晒干后大热天熬水喝,清热解毒。夏天,人们喜用荆芥、薄荷、霍香泡开水,香甜解暑止渴。民国时期,场镇街道有茶馆,多用重庆沱茶。人们赶场喜坐茶馆,喝盖碗茶。大的茶馆,可以听评书“圣谕”、川剧座唱。城镇居民、机关职工喜饮茉莉花茶。1990年后,崇尚绿茶。“广安松针”可与杭州西湖“龙井”媲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境内民众都有用糯米蒸醪糟的习惯。民国时期,农民用高粱、大麦、包谷自蒸自烤白酒,在请人栽秧、打谷和待客时喝酒。1951年后,国家对酒类实行专卖,农民自蒸自烤酒被禁止。由国营或集体企业开办酢坊,生产白酒曲酒。1980年前,广安奎阁曲酒在省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后,广安的邓府酒、岳池的岳特、华蓥的华翠酒、武胜的啤酒和广安龙台白酒、武胜龙女白酒远销省内外。

民国年间到1958年前,城乡的便民小食、名特小吃较多,担担面、梆梆糕、杯杯酒、豆花饭、卤烧腊、麻辣鸡块、麻辣豆腐干、醪糟汤圆、锅魁、年糕、麻花、麻糖、芝麻根等。1958年后,多消失。1980年后,普遍得到恢复,并有新的发展。城乡的羊肉粉、刀削面、豆花饭、小笼包等,出现在夜市摊,顾客盈门,随到随吃,生意红火。还有糕点店烤制的珍珠馒头、脆皮蛋糕、玉米粑,对于上班职工赶时间非常方便。还有随处可见的热糍粑、串串香,以及顾县豆腐干、武胜麻辣牛肉、广安盐皮蛋,已成为名特方便食品。

境内有嘉陵江流经武胜、岳池县境,嘉陵江一级支流渠江经过广安、岳池、华蓥境界,主要是运输货物。境内还有数十条小溪河,多不行船。民国十七年(1928),川(四川)鄂(湖北)公路境内段修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汉(中)渝(重庆)公路通车,但有路无车,更无客车。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广安裕丰钱庄(外资企业)有台破“乌龟车”。民国时期,无论出远门还是行短途,多以步行为主。出远门多为男人,妇女只赶场、走亲戚、朝香拜佛,不出远门。旧时出门要择“吉日”,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习俗。出行时忌说“霉”、“烂”、“死”等不吉利的话。由于经济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贫苦人外出经商做手艺,只能穿草鞋步行,肩负沉重的行李,日行百里以上。经济条件稍好的坐船,但速度慢,险滩多危险大。有钱人坐轿子、坐滑竿,顺公路的坐马车。政府官员出行坐滑竿,或骑马。

19501952年,广安县的干部到大竹专区开会(180华里),一律背着背包步行,翻越华蓥山。1958年以后,公路、汽车逐年增多。20世纪70年代,襄(樊)渝(重庆)铁路从北到南过境广安。19992004年,广(安)渝(重庆)、广(安)南(充)高速公路通车,人们出行十分方便,一般坐汽车,坐火车,也有出远门的到重庆、成都坐飞机,紧靠河边又远离公路的地方乘船。

民国时期,境内农业生产劳动,由男人在田间操作,妇女在家喂猪纺织,料理家务,小孩放牛割草。农事习俗甚多,除“立春”祭祀农坛外,主要有十多个习俗。

喂果树。除夕夜,农户在果树腰割一条口喂团年饭,用红线红纸缠,以求枝繁果茂。

送春牛。一般在“立春”前,有人(俗称“春官”)用红纸印上春牛图,连皇历(历书)逐家送上门,以示不误农时,粮丰物阜。主人要给“春官”喜钱。

踏青。农历正月初八,乡村男女青年身着新装,在田野踏青,预祝庄稼丰盈。

祀蚕娘。元宵之夜,蚕农煮白米稀饭祀蚕娘,兆蚕茧丰收。

禁戊日。春节后前5个逢戊的日子,农民不得下地干活。说下地干了活地神就不安宁,会影响收成。

禁雀儿。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农民不下地干活,说这天动了土,雀鸟要损耗庄稼,叫做“二月二,禁雀儿”。

嫁毛虫。旧俗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农民用红纸条写上“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青山去,永世不回家”,意在驱除虫害。

开秧门。开始栽秧时,有的农家要备酒晏祭祀神祖,祈保丰收。栽秧时,不能从别人手上接秧,说是接了秧要发秧疯(双手极度骚痒)。

扫秧门。栽秧结束时,主人要拿一束带泥的秧苗,抛沾在屋内瓦上,说是不长瓦虱子。农房瓦上长一种毒性很强的毛虫,叫瓦虱子。三伏天瓦被晒烫后,瓦虱子一旦掉在人的身上,立即起疙瘩,恶痒。

唱秧歌。秧子栽下半月,要薅头道秧,说是“秧子薅得嫩,当淋一道粪”。薅秧时要唱歌,有“薅秧不唱歌,田里稗子多”的说法。薅秧歌一人领唱众人和,有习惯性的歌词,也有触景生情,随编随唱,顺口、押韵、诙谐,以解疲劳。“太阳出来喜洋洋,大田薅秧行对行。这边唱歌逗幺妹,那边唱歌惹情郎”等。

唱禾苗戏。一些地方栽秧结束后,要请戏班子唱木偶戏或“人大戏”,说是“谢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尝新。稻谷成熟后,农家用新米煮的饭,并备菜肴,供在桌上,先请“天老爷”,再请祖宗。祭毕,挑一碗饭菜喂狗,看狗先吃何物,预兆物价贵贱。然后,家人一起围席尝新。

早耕田。稻谷收割后,准备做冬水田的,要早堵缺,早蓄水,早翻耕。普遍流传“七月犁田一碗油,八月犁田半碗油,九冬十月犁田莫得油”(一说“光骨头”)。

挂牛胎盘。小牛出生后,主人立即将牛的胎盘装入箢箕,悬挂在桐子树或夜花树上,经日晒雨露,风吹雨淋,谓使小牛祛除百病。

耍水龙。每遇旱灾,农民有组织地抬“玉皇”、“城隍”和“王母娘”神像游乡,耍龙,泼水,叫做“耍水龙”,祈天神降雨。

送旱魃(bá)。若久旱不雨,传说“有旱魃作怪”,就用竹子稻草扎一女人像,穿上红衣服,敲锣打鼓送去沉河,说是“送旱魃”。

1950年后,除薅(hāo)秧唱歌、禁戊、禁雀儿等习俗尚存外,其余已废止。改革开放后,大批青年农民到沿海务工,家中多为老人、小孩。农忙时,当地党、团组织、村委会开展帮扶助耕活动。

行业习俗一般带有迷信色彩。木船装好货物,准备起航时,要杀鸡烧纸,祭拜王爷菩萨,并将鸡血淋在船头上,祈求王爷保佑。船工拉船过滩时,要吃拔棕肉;运达目的地卸完货物后,要吃空仓肉。所有木船严禁船工、乘客在船头大小便,说船头解便不吉利。在船上说话,不准说“沉、翻、顶、水”等语,说了船会出事故。纤夫拉船上滩要喊号子,一人领喊众人和。

轿夫抬滑竿抬轿子要报“点子”,前报后应,以求步调一致,注意安全。起轿时,前报“摸到起”,后答“说起就起”;地上遇障碍物,前报“天上鹞子飞”,后答“地上一大堆”;遇上水坑,前报“明晃晃”,后答“水凼凼”;若要给人让路,前报“大路朝天”,后答“各走一边”;遇有树竹,前报“照高”,后答“弯腰”;需急转弯时,前报“之字拐”,后答“两边摆”。不会报点子,被称为“暴脚”(外行)。

石匠给人建房,下第一个基石,要收“下脚礼”,安过门石要收“过门礼”。猪圈修好后,打扫圈要收“扫圈礼”。木匠给人建房,钉门时要收“安门礼”。房屋修成要踩梁,除收“踩梁礼”外,踩梁前要烧纸敬祖师爷以求平安。过梁时向下丢斧头之类的工具。丢时问下面有没有人,主人要回答“有”,以示将来人丁兴旺。土匠给人建房打土墙,打第一板墙时,要收“架墙礼”,墙过大门时要收“过门礼”,墙筑完后要收“下墙礼”。砖瓦匠给人烧窑,装好窑点火时,要收“点火礼”。理发匠给婴儿剃满月头,要收“胎头礼”,腊月十六日到春节前给人剃头,不掏耳朵。裁缝给姑娘缝嫁妆,要收“开剪礼”。各种工匠春节后到第一家做工,要收“出行礼”,以示开门红。

青少年学艺要拜师,写投师文约。学徒期间,只做工不得工钱。学徒期满要谢师,给师傅送衣帽鞋袜,要办酒席,还要给“谢师钱”。师傅要回赠一些简单的工具。徒弟若未谢师,不得单独给人做工。

商店开业,要选择吉日,张灯结彩,悬挂“开张鸿发”布标,燃放鞭炮,杀鸡公,备刀头(煮熟的一刀猪肉),焚香秉烛敬财神,接纳亲朋祝贺。商店农历正月初一不营业,说是营业会送走财神爷;每天早晨不得换零钱给别人,说是拿进的张数少,拿出的张数多,当天的生意就不好。做生意的腊月十六日至年底,卖东西不赊账,还要悬牌“年关在迩,请消台号”,催收欠账。商店开门营业后,对第一个顾客要尽量争取成交,说是不成交,当天生意会萧条。药铺、当铺忌对客户说“下次再来”。

猪牛买卖议价,多由经纪人撮合。经纪人分别与卖方、买方在袖口里或长袍下暗中摸手,捏指头示数。经纪人从中获利。买卖成交后,买方要留三分之一的钱不付,卖方要包三个场期不发生瘟病或死亡,买方才得付清尾数。如果出现瘟病或死亡,卖方要全部或部分退还买方的钱。这种买卖要请场镇店铺担保。

餐食店的堂倌,对客人要菜向厨房报数,喜欢说隐语,“一”报“大年初”,“二”报“一星管”,“五”报“魁手”,“七”报“鹊桥会”,“九”报“满十少一”。

做生意为吸引顾客,卖杂货的摇货郎鼓,卖麻糖的敲弯盏,卖米糕、锅盔的敲梆梆,卖糖人、面人的当众边捏边吹边卖。

1950年后,各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全部废除。1956年后,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占主导地位,旧的商业习俗基本废止。1980年后,一些工匠习俗、商业习俗又逐渐恢复。

农历腊月初八,人称“腊八节”。家家用糯米、腊肉、大豆、花生、莲米、苡仁、大枣、白合等八种食物煮饭,叫做吃“腊八饭”。腊月十六日,商店“倒押”,催收欠账,买卖不再赊账。地主派人逼债,穷人最怕过腊月十六。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打扫阳尘,大搞清洁卫生,备酒宴,叫做“过小年”。晚上,各家各户在灶前焚香、烧纸、供祭品,叫做“拜灶王菩萨”,送灶神上天向天神述说人间善恶,保来年风调雨顺。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挂红灯,“接老人”,吃“团年饭”。吃“团年饭”的时间,各族要根据“湖广下川”到达的早晚,有的中午,有的晚上,有的提前两三天,有的因老人到达时间晚,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深夜才能吃“团年饭”。饭前,都要在家神前焚香、烧纸、作揖、跪拜,然后把酒肉供品摆在桌上,家庭长者在席前逐个请亡故祖先就位用餐。供毕,家人才入席吃“团年饭”。除夕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守岁”,通宵达旦叙家常,谈一年成果,商来年大计。老人向儿童发“压岁钱”。以上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淡化。1980年后基本恢复。机关单位在除夕前举行团拜会,给离退休老同志、驻军和烈军属拜年。城乡居民在除夕夜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为春节。初一凌晨(零时),家庭男性长者率男性晚辈,带上香蜡纸烛和供品,到门外祭天,叫做“出天行”。清晨,儿孙向父母、祖父母拜年。早餐吃“元宝”(汤圆),汤圆中包一些硬币,谁吃上谁要发财,中餐、晚餐一般不吃荤菜。早餐后,人们穿戴一新,结伴出行,看龙灯,观狮舞,踢毽子,玩游戏,中老年人下棋打牌,尽性玩乐。回家时要拣些柴杆回去,说是“抱柴(暴财)归家”。初二早上吃面条,饭后继续玩耍。初三开始走亲戚家拜年,农村还有定日(每年正月这一天)互请吃春酒的习俗。初一这天,忌洒扫、挑水、动土,忌用针线,忌说不吉利的话,以示一年清吉平安,万事如意。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宵”。人们在元宵节,多吃元宵(汤圆),或办酒宴。入夜,城乡多举办灯会、狮舞、耍龙、燃放鞭炮焰火,通宵游玩。1950年前,农村有专门偷儿子多的家庭的年灯,送给不生儿的家里,叫做“送年灯”。如果被送者当年生了儿,要公开给被偷的家里还礼。过了元宵节,春节结束。农村有“火烧门前纸,大人做活路,娃儿捡狗屎”的说法。除“送年灯”外,以上习俗至今尚存。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县城闹元宵要放礼炮,市民纷纷涌向街头、广场观看烟火。

农历三月“清明”前后,民间有扫墓、踏青的习俗。扫墓时,携带香蜡纸烛和祭品(煮熟的一刀腊肉,称“刀头”)、坟飘(用篾丝裸纸花),前往祖坟祭扫。在“清明节”这天,各宗族要办清明会,聚集本族男性祭祖、扫墓、会餐、重申族规等。城乡青年乘明媚春光,选择吉日,结伴观赏春色,或放风筝,或拔河,或采青,开展春游。1950年后,机关学校在“清明节”,有组织地给烈士扫墓。20世纪80年代后,以姓氏宗族在农村各地各地兴起办“清明会”,祭祖扫墓,有的办席桌10~30桌不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用糯米包粽子早上吃,中午用麦面炸油果子或油饼,设酒宴,饮雄黄酒,家家挂菖蒲、艾叶避瘟疫,屋内撒雄黄驱蛇虫。有的还在山坡采金银花、五爪龙等野草,有“这天百草都是药”的说法。新郎新娘要回娘家过节,叫做“送端阳”。沿嘉陵江、渠江以及大的河流两岸的城镇,多有在这天举办龙舟竞赛,扎彩船,捉鸭子的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龙舟竞赛。1990年后,武胜县每年举办嘉陵江端午龙舟文化节,反响很好。有的以此节招商引资,开放商贸旅游活动。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月半节,又叫“中元节”。这天中午,户户备酒饭祭祀祖先,也称“接老人”。晚上,在房前屋后焚烧纸钱、纸衣、纸银锭,按所祭人数,一人一份,叫做“送老人”。1949年前,大富人家要连续祭祀三天。1950年后多数人家不再焚香烧纸。1980年后,农村普遍、城镇部分家庭恢复此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这天户户打糍粑,全家团圆欢宴。晚上共坐庭院,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祭拜月神,叙天伦之乐,思念异乡亲人。1949年后,祭拜月神之俗已废,吃糍粑、月饼、赏月之风仍存。20世纪80年代后,中秋节时,机关单位兴起放假、发月饼等活动。

古以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加九日,故称“重阳”,又叫“重九”。是日,人们有登高游玩的习俗,有的还饮用茱萸、菊花、醪糟汁酿成的“重阳酒”。学校在这天组织师生登高、秋游、野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尊敬老人,把重阳节这天定为“老人节”,机关单位在节日前都要组织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

1970年前,境内农村基本上是按24个节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尽管搞双季稻、三季稻、“革命稻”、“路线稻”、“深耕密植”、“双龙出海”、“蚂蚁出洞”,结果稻谷平均亩产达不到800斤,小麦亩产超不过200斤,油菜亩产不足100斤。1970年后,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制种,产量成倍增长而普遍推广,由此带来耕作方式的变革。在农事节日安排上,一般都要提前一个或一个多节气的时间,一些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有很大差异,特别是薄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专门生产“非季”品种,夏秋季种植冬春季作物,冬春季种植夏秋季作物。在广安境内,根据各个节气开展农事活动。

立春。种春洋芋、生姜、甘蔗,分排小菜种籽,小春作物后期管理。

雨水。南瓜育苗,春季植树,做春菜播种准备。

惊蛰。红苕殡种,点四季豆,稻谷选种,育高粱苗、海椒苗、茄子苗、玉米苗、芋头苗和黄瓜、丝瓜、附子瓜等瓜菜苗。

春分。称“春分分种”,差的补足,稻谷泡种,移栽玉米、瓜菜,耖三道田。

清明。谷种下田,耖栽秧田,嫁接良桑,栽土烟,窝播玉米,种黄豆、花生。

谷雨。收油菜、葫豆,整干田,玉米中耕、施肥、除草,栽高粱,育桑苗。

立夏。收割小麦和豌豆、葫豆,整干田,冬水田栽秧,玉米中耕、除草、施肥,生姜扳老姜(俗称“立夏离娘”)、打墙(培土)、施肥。

小满。栽秧进入高潮,种绿豆、冬豆,栽红苕、芋头、高粱。

芒种。栽秧扫尾,开始稻田管理(薅秧,除草、施肥、杀虫),栽红苕。

夏至。稻谷开始孕穗,继续稻田管理,收割灯草,收打黄豆。

小暑。收割早稻,栽晚稻,栽晚秋苕,开始铲草皮,为小春播种准备腐质肥。

大暑。扳玉米、脱粒、晒干,继续铲草皮。

立秋。收割稻谷、稻草,收打高粱子。

处暑。种荞子,撒葫萝卜,点早萝卜,翻挖干田。

白露。育冬季菜苗,撒油菜苗,继续翻挖干田,冬水田蓄水、潮边、翻耕,开始挖生姜。

秋分。分排小春作物种子,准备小春播种。

寒露。点葫豆,收花生,栽灯草,秋季植树,栽冬春蔬菜。

霜降。种小麦,栽油菜,挖红苕,栽冬春蔬菜。

立冬。点豌豆,耖冬水田,开始小春作物田间管理,栽桑树,修桑枝

小雪。继续小春作物田间管理,蔬菜管理,继续修桑枝,栽桑树,开始挖板土。

大雪。继续小春作物田间管理、蔬菜管理,继续翻土炕土。

冬至。开始收甘蔗,继续小春作物和蔬菜管理,翻土炕土。

小寒。继续收甘蔗,育土烟苗,起阴阳沟,准备大春作物肥料,果树冬管、修枝、刷白杆。

大寒。继续准备大春作物肥料和冬季果树管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德祖坟坟墓风水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