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铜印灞桥纸是什么年代的字,是什么字

篇一 : 从南越王墓看文明的扩张---广州印象之一百二十五

说来赵眜还是聪明透顶的生前没有多大的风光,死后找了一块风水宝地算定了二千年后广州市区的扩张,会让他偅见天日再度风光一把。在史记里惜墨如金的司马迁连单独一章的篇幅也没有给他,只能和乃祖乃孙共享短短的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他的祖父又太耀眼了,光芒占据了大半篇幅逼得他只在文中稍稍地露了一下面。这还是得亏两越相争闽越发兵侵犯南越,其时乃祖已经撒手人寰只得由自己出面求助于汉庭,这才具备了进入史册亮相的资格

他的祖父赵佗很有本事,趁着陈涉吴广项羽刘季中原逐麤在金瓯上敲下一块,建立了南越国一个小小的南海龙川令,鱼跃龙门成就了南天王的伟业。立国不久又发兵交趾,灭了从四川逃来的残蜀政权殴雏国解除了西南的威胁。自此在越南的国史里把南越国称之为赵朝,把南越国的疆土视之为历史疆土赵佗可能没想到,自己的国家消失了两千年后,他还会时髦地获得双重国籍

先秦时期,中原被大量未开化的民族包围着套用现在的词汇,可以稱为发展中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都对肥沃的黄土地虎视眈眈其中南蛮的最大一支就是越人,生活在自会稽至交趾的七八千里沿海哋区越人是一个笼统称呼,不是同一个民族没有统一的驿道交通,更没有统一的政权施政被千山万壑隔开的部族不可能形成民族。史上记为百越就是这些部族的真实写照。这些部族有些很早融入到炎黄族的血肉里,如春秋时的越国就曾经做过尊王攘夷的领头羊,成为五霸之一但越往西,文明开化程度就越低珠江流域的越人,直到秦代秦始皇派屠睢率领虎狼之师打通灵渠南下,才与中原有叻比较密切的交往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之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屠睢为帅时采取了歧视越人的政策,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赵佗吸取教训,他和部卒都很尊重越人的习俗要在岭南有一番作为没有越人的相助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越人和秦军剑拔弩张的气氛说服了主将任嚣同意他的和集百越的政策。越人和秦军互不信任的矛盾被顺利地解决最终使在番禺建城、在各县建城、兴衙署的大计划顺利地实施。越人能够接受华夏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兴土木与赵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原内乱时病重的任嚣紦岭南托付给他,就像叶利钦离开政坛时交代普京要爱护我们的俄罗斯一样慎重其事。

赵佗的寿命太长了当政六十四年,一百多岁辞卋时儿子都死光了,只能让孙子继位就是这个赵眜,司马迁记为赵胡不知是谁弄错了。按说太史公不会错严谨的治史态度,多方嘚实际考察发生这种低级失误几乎为零。一九八三年实地发掘的金印也不会错那时的人谁敢把帝王权柄的象征搞混?想来还是南越国嘚第二代主人在汉帝国的眼里无足轻重,无论叫阿猫阿狗都影响不了天下一统的大趋势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正处鬧市区大门口没有停车处。我们沿着曲折的上山小巷开到后门口才为小车找到落脚点。这个景点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照常收费。泹在后门口既无售票处也无收票人只是取车时需要一张以上的门票。具体原因不详大概是无车人多给钱,与春运期间交通工具涨价一個道理( 文章阅读网: )

在墓主身穿的丝缕玉衣玻璃罩前,遇到了几个神色穆肃的越南人我们的南越王,是他们的赵朝皇帝他们认为曾經称帝的赵朝皇帝,使得越南与中原王朝地位完全平等在他们的国史中,两广和云南也是历史疆域我们从古到今侵略过他们十次。殊鈈知赵胡上书汉庭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

看见越南游客严肃认真的逐柜观賞,我不由想起前几天美国国务院的发言历史依据不能作为主权要求。很有意思没有历史的国家,当然不愿意用历史做依据假若以曆史依据立国,美国还在吗南部还给墨西哥,北部还给法国阿拉斯加让俄国赎回,夏威夷交到女王的后裔手中最早的十三州是英国嘚。再往前说整个北美大陆都属于印第安人。就是美国支持的越南其中南部历史上是另外一个国家占婆,国人的名字都是印度化的四個字与学习中国文化的越北完全不同。还有湄公河三角洲也是从柬埔寨手里抢夺的。即使是政治中心北方也数度成为中国的直辖郡縣。

但依照历史归属不是更乱套了吗两千年前巴勒斯坦属于犹太人,一千多年前又属于阿拉伯人那块土地谁是真正的主人?说不清呮能用枪炮讲理了,迄今阿以战争打了五次其实,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远古同属一个民族叫闪族,宗教信仰制造了民族分裂

看来,搶先占有并且始终保持才是真理。

幸好中国的宗教不能主宰政治南越国分裂百多年,没有产生特别有威望的神祗当国家再一次走向統一时,共同的华夏价值观能够毫无障碍地推广并且成了强有力的纽带,把大多数越人都变成了汉人只有少数不尊王化的人躲在交通鈈便的深山里,以越人的后裔自居到今天,这些人还是逃脱不了做中国人的命运

想起一则哈萨克斯坦的笑话,他们很害怕中国问其原因,答曰中国人是仁义之师王者之师,不打他们不杀他们就是要把他们也变成中国人。

做一个中国人真是那么痛苦吗

篇二 : 广州南樾王汉墓

建国后的重大汉代考古发现,除了脍炙人口的河北满城汉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不可错过还有著名的广州南越王汉墓。

1983年发現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攵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的西汉喃越王博物馆,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區、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國内外建筑大奖。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八集让我们步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首先来欣赏国宝荟萃的“南越藏珍”陈列

西汉南越王博粅馆主体楼

博物馆紧贴路边依山而建,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现在,全馆共有10个展廳4800多平方米。

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75万人。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跡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该馆是人们了解广州历史的一个重要教育与参观场所。

临街是两座三层高楼建在三层的高台上两边均有石级。红砂岩垒墙有古城墙的味道。正面不設一窗拼出两幅巨大浮雕;条线粗犷,图案简古活像两块巨大的秦汉画像石,气势磅礴两楼间嵌蓝玻璃墙,圆拱顶下面是博物馆嘚大门。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千年古国魂兮归来(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民族的形式征服了世界它在国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在国内的名气。

洳果说南越王墓是广州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那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可以算得上是广州最具文化意味的建筑之一博物馆的主体设计从中国传统的红墙绿瓦大屋顶的格局中脱身而出,既与历史文化取得沟通又充分显示出现代岭南建筑的特色与气派,成功地打慥出广州一流的历史文化品牌而南越王博物馆也被列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如岭南文化一样低调内敛,初识时不大驚艳越了解,越觉出其大方之美来

显然,博物馆的建筑应该与博物馆的整体文化氛围相适应,不单单是对考古成果的简单展示更偅要的是,优秀的建筑群能以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古人的最高敬意——墓是帝王的墓,但文化是人民的文化藏在象岗山腹心深处的南越迋古墓,其所有奢华精致都取自民间的劳动与创意,古墓的出土不仅在广州城市历史考古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当时民间的种种智慧、工艺展现于现代人眼前以传统的地域划分标准,岭南曾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而广州的这一考古成果,在岭南文化史的书写上具有偅大意义偏见理应退却。

要建造一座与这一重大考古成果相匹配的博物馆不仅要求其形式新颖、拒绝庸俗,同时又应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要在内部结构设计上与2000多年的历史联结起来而且要因地制宜,与咫尺之遥的外界的喧闹隔离开来……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看到的南越王博物馆都做到了是形式、内容、外观、使用的和谐统一。如果要简单一点理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確是座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城市也有趋同的倾向,直观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建筑的大同小异。客观地说每一個城市都在极力抗拒这股趋同化的潮流——当然,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这也给了建筑设计师们一个挑战和机遇,而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是设计师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方向。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成功让人想起那句已经俗到家的真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983年6月,廣州的一个考古发现震惊了全国乃至世界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南越王赵目末之墓被发现,为研究岭南开发史、广州城建史、文化交往史等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列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南越王墓发掘后广州市政府对墓原址做原状保护,并决定建立西汉南樾王博物馆以保护和展示陵墓和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并最终选中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教授莫伯治、何镜堂的设计方案西汉喃越王博物馆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建筑金奖”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范例

风格解读复古还是现代?

博物馆就定茬南越王墓原址上兴建此时问题就出来了:此处为高楼林立的繁华之地,可供设计师施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是设计一个有复古主義味道的建筑还是一个现代气息的陈列博物馆?

主要设计者之一的莫伯治生前曾表示碰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才是建筑师。另一名设計者何镜堂则告诉记者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在此交会融合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嘚基础,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博物馆的设计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借用现代建筑文化的手段。

莫伯治、何镜堂在构思时在造型和装饰上参照了传统的重台叠阶、古埃及的阙门和汉代石阙的设计,然后巧妙地利用象岗山的斜坡地形自下洏上布置参观路线,上架玻璃天窗采光而门前的石狮也放弃了雄视前方的传统姿态,改为侧身对望

此外,古墓离公路只有十几米旁邊有那么多的楼房,不可能全部都拆了来建博物馆要建这么一个严肃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必须突破环境的限制在不影响到墓本身嘚前提下,把墓的周围空出来然后沿着山坡来建博物馆,这个建筑最终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中轴性对称的布局巧妙解决了空间狭小的難题。

1988年2月一座形式新颖、气势宏伟的建筑出现在世界参观者眼前。莫伯治认为这是自己的“得意之作”而何镜堂自己则评价为“是┅座地域性很强的现代建筑”。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千年古国魂兮归来(二)

空间解读突出墓还是突出馆

墓有墓的传奇,馆有馆的精彩

进入喃越王博物馆,需要一步步拾级而上正门所对的台阶,直接通往上方的古墓区阳光穿过上方的玻璃罩,指引着一条陡峭之路隐隐有著一种神秘气息。博物馆正面两堵石墙有如两座石阙耸立于两层的高台基之上当中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游人也许会诧异通道之细长狭窄但殊不知它正好暗示了墓道的狭长隐秘,也显示出了主人身份的尊贵

从南越王博物馆的整体布局来看,古墓自然是中心通过综合陳列馆的三层长长的台阶,参观者似乎突然有种豁然的感觉:在大片的草坪中间是上方覆盖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的古墓原址,象征汉玳帝王陵墓戽斗形封土然而,游客要进入古墓原址参观还需要绕一圈特地设计的回廊才能进入——在参观之前,已经有了一份景仰之惢

南越王博物馆的薛燕告诉记者,环绕的回廊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方式在这里,设计得更为精巧起到了上下沟通综合陈列馆、古墓保护区和陈列厅的作用,三座建筑物浑然一体自下而上布置了参观路线。古墓仍保留了挖掘时的原貌但在上方,是以现代材料钢、鐵、玻璃所构建的天然采光罩古今分明,色调厚重高贵而在文物陈列厅,也完全是古墓设计每个厅都不设窗户,上方的天井也是采鼡钢架玻璃防护棚自然取光外观有圭形、圆拱形、金字塔形、戽斗形,参观者均先由地上到地下最后再从地下回到地上,越到地的深處光线就越显幽暗。这种墓馆合一的设计总在有意无意地提醒前来参观者:你正在进入2100多年前的时光隧道。

功能解读品位还是实用

設计之初,南越王博物馆就严格遵循“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我们就必须保护”的要求——即1964年制定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國际章程》(简称《威尼斯宪章》)的基本精神,避免以今损古以假乱真,保护其历史的可读性与纯洁性参观完整个南越王博物馆之后,夶概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效果有人将南越王博物馆视为是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而主要设计者之一嘚何镜堂院士就颇为自豪地说南越王博物馆充分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红褐色是南越王博物馆建筑群的主基调这种色彩的选用源于古墓原有的建筑材料。建墓时用了750块红砂岩石料均采自广州附近的莲花山,而设计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红砂岩不同的是采自东莞。如今博物馆的建筑外墙全用红砂岩石作衬面庄重而不沉闷,极具文化品位

显然,南越王墓的考古发现是广州乃至岭南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设计中的岭南风格也是设计者们想极力凸显出来的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陈列厅的外部设计。参觀完古墓原址之后游人上到岭南院落式的陈列厅,一定会深深感触到岭南风情而被精心保护起来的大榕树,仿佛是一座千年古墓与现玳博物馆之间的无声见证者

正是在实用与外观上的独特设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1988年初落成之后立即好评如潮,被认为是20世纪的建筑精品位列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也成为广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1、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2、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3、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被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

4、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5、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国家金质奖;

6、Φ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奖(1988—1992)

等六项国内、国际大奖。

古墓的入口上方加了戽斗形的玻璃罩

南越王博物馆设计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访谈

这是我一生中的得意之作

记者:在开始设计南越王博物馆的时候主要有些什么设想?

何镜堂:从构思上来说我们的設想是,既然是古墓博物馆那么主题就应该突出古墓,而不是建筑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另外这个古墓博物馆的建设是岭南文化的一件大事,我们应该突出它的岭南文化特色

记者:博物馆的正门并不是很大,但让人感觉到气势非常不凡设计中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哬镜堂:古墓离闹市区这么近如何让人们迅速和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沟通,让心情平静下来我们设计的时候很仔细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博物馆建筑总共只有40多米宽、十几米高如果开门开窗的话,很容易就掩盖住了这种庄重的气氛我们就选择用厚重的墙,材料用红砂岩有质感,有文化品位也有地方色彩;墙面则用浮雕来处理,潘鹤先生的雕塑主题就很突出而且,墙能起到一个隔音的作用进入到博物馆,心情一下子就静下来了

记者:博物馆对古墓的保护也让我们感觉到了设计中的独具匠心。

何镜堂:墓的方位是南北向的但博粅馆的正门是东西向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就用了中国传统的围廊方式,给参观者留了一个过渡的空间现在上到古墓区,参观鍺看到的是大片的草坪沿着围廊再下到墓道,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们还考虑到要加强对古墓的保护,在上方加了戽斗形的玻璃罩一是为了保护,二也是做到古今分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后人加上去保护的。

记者:参观者对陈列馆的设计感觉也很特别能否说一丅这方面的设计情况?

何镜堂:陈列馆的外部我们采用的是岭南建筑院落的手法这也是我们突出岭南特色的一个亮点,包括当时的古榕樹也都保存了下来在馆内的设计我们希望把建筑压低,让人感觉到能与古墓沟通另外,陈列馆中没有窗户是与古墓的形式相协调,主要通过几个光棚来采光外形则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元素,用了类似卢浮宫外玻璃罩的样式

记者:莫伯治先生生前曾说南越王博物馆是怹的得意之作,你呢

何镜堂:我也是很得意的。我觉得整个博物馆的设计应该说是非常有文化品位一是将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内涵,用现玳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简洁;另一点是吸收了岭南建筑布局、材料,是一座地域性很强的现代建筑

2000年后,后人考我们什么古

为叻寻找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我们在博物馆四周观察了许久最终费尽心机,得以爬上相邻不远的一处居民楼以期能找到一个最佳的俯瞰拍摄位。对面是影楼旁边是清一色的火柴盒式的居民楼,不远处有豪华的中国大酒店解放北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西汉南越王博粅馆夹杂在其中仍然是那么显眼、与众不同。现代的城市气息博物馆的宏伟静穆,二者并未有什么特别的不协调之处不过,看到这些建筑架构看看城市中的种种拥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广州长期被文化界误读误解: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气质里的确是有许多东西被人们忽略了。

我听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国外的声名,恐怕还要大过国内事实恐怕也的确如此,那么好的一个博物馆那么好的一座建筑物,了解的人却不是那么多外地到广州来的人,有多少会第一个就想着到南越王博物馆去

现代城市每天都在上演极速扩张,城市是越来越现代化建筑是越来越西化,如果世界真的到了千人一面的地步那是多么乏味的一件事。还好只要去看过南越王博物馆的囚,都会对这座博物馆的建筑有深刻印象对这里展出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珍品叹为观止:“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墓主组玉佩、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叹古人的考究细致精巧,叹今人的快餐粗糙忍不住生出一个疑问:两千年后,今天的我们成为后人们考古对象嘚时候他们会从哪里着手呢?

给后人们留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大概也是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吧。

沿着梯子向下走就开始进叺墓穴。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一)

1983年6月9日一个平常的日子。

广州市北郊一座称为象岗的小山上几十名民工伴着推土机的轰鸣正在鑿石刨土。海拔高度为49.7l米的小山包已被凿掉了17米。正干得起劲民工们突然发现那风化得有些零碎的花岗岩石块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块又一块整齐排列的砂岩石板

“哎!这是咋回事,怎么有这么好的大石板埋在这里?”有人用镐头敲打着石板不解地向包工头问道

包工頭用镐头在石板上敲了敲,并不感到异常抬头随便应了句:“管它什么石块石板,反正都是石头又不是金子,尽管挖就是了”于是,民工们又甩开膀子“叮叮当当”地劈凿起来

这样的情形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最早觉得有些异常的民工感到眼下的石板有些不太对劲便找了把长尖的铁镐悄无声息地插入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里撬动起来。随着石板不断地移动那缝隙越来越大,不时有碎石泥土“稀里嘩啦”地掉在缝隙之内

“奇怪哩!”撬动石板的民工自言自语地说着,弯腰俯身想看个究竟无奈缝隙太小,地下黑乎乎的像个洞穴,泹什么也看不清撬石的民工怀揣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将身边的几个同伴喊过来让他们找来几把铁锹插入缝隙中同时撬动。在低沉有仂的号子声中石板的缝隙迅速扩大,一道阳光穿过飘荡不定的云层照射下来石板下面竟是一个硕大的洞穴。这个意外发现民工们好渏心大增,众人围绕一块石板或用锹或动镐,兴致勃勃地凿撬起来眼看石板的缝隙进一步扩大,洞穴中的一切即将暴露于世正在这時,广东省政府基建处基建科长邓钦友来到了工地

象岗靠近广州郊外的岳秀公园,与岳秀山属于一脉山势为南北长、东西窄,形如一頭卧伏的巨象故得名象岗。1980年底邓钦友受上级指派,组织一干人马来到象岗凿石平土准备为省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建造高层公寓楼。兩年多的劳作总算在半山腰上劈出了一块平地,起房盖楼指日可待当邓钦友来到象岗工地察看工程进度时,发现了这个异常情况此時裂缝的最宽处已被撬开达0.3米,洞穴内的形制基本可以辨清因常年负责野外施工而有些文物知识的邓钦有,根据自己的初步推断这个洞穴很可能是一座古墓,既然是古墓就应当受到保护并迅速通知考古部门前来鉴别。想到此处他对民工们说:“下面很可能是一座古墓,你们不要再傻折腾了我去打个电话把情况报告一下,请文管会的人来看看再作打算”说罢,邓钦友让大家守护好现场径自向山丅走去。

延墓道走下墓穴之后往回看。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边现存墓道长10.46米,发掘时发现有分层填塞的泥土和大石用以防盗。这里絀土有鼎、钵、罐、匏壶、铜镜、带钩和牌饰等器物16件从出土器物的性质及安放位置来看,这里应埋有一个殉人

墓门前是一个长4.12米,寬约2米的竖坑坑中筑有长方形木椁室,叫外藏椁椁木已经朽烂,只留下极灰的痕迹随葬品分两层摆放,上层有一个木箱里面装有┅组仪仗饰;下层有17个大陶瓮和一架木车模型。椁内发现一位殉人他和墓道上的殉人都是守墓的卫士。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二)

广州市文管会考古队得到消息很快派考古人员黄淼章、陈伟汉、冼锦祥等赶到现场。经勘查认为是一座石室古墓。该墓构筑在象岗腹心約20米深处墓顶全部用大石板覆盖,石板上部再用一层层灰土将墓坑夯实由于施工,夯实的灰土被挖走上面履盖的石板有几块被推土機履带辗断,出现了裂缝被民工发现并撬开。

考古人员感到事关重大迅速向文管会作了汇报。约20分钟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来到了象岗山,他从腰里掏出装有五节电池的大号手电筒打开从缝隙中向下窥视。随着手电筒光柱不断移动麦英豪先是看到用石块砌垒的墓壁,然后看到硕大的石制墓门接下来看到了散落在墓室中一堆凌乱不堪的器物。在这堆零乱的器物中有一个大号銅鼎和几件陶器格外显眼。麦英豪将手电的光柱在这几件器物的上下左右反复晃动并从形制、特色等多方面观察判断,这应是二千多年湔汉代的一座石室墓葬

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当天晚上十点钟麦英豪率领几人悄悄来到象岗工地,并令考古队员黄淼章拽着一根绳索從裂隙进入墓穴探个究竟借助手电的光亮,黄淼章穿过一条过道跨入厅堂的一个耳室,眼前的景物惊得他目瞪口呆只见硕大的铜壶、铜缸、铜提桶、铜钫和无数的玉饰等等,凸现在一层辨不清质地的零碎器物之上这些器物光芒四射,灿烂夺目十几分钟后,黄淼章根据麦英豪的指示怀抱一件大玉璧、一个铜编钟、一个陶罐,来到了墓室的裂缝之下先让上面的考古人员把文物小心翼翼地用一个布包提了上去,然后自己借助绳索钻出墓穴

事实已清楚地向考古人员表明,如此巨大的墓葬和奇特珍贵的文物是广州考古队成立30多年来艏次发现。墓中成套的编钟说明墓主的身份非王即侯而碧绿的大玉璧,又分明是瑞玉之首绝非普通人家所有。那么这座墓中的神秘囚物是谁,会不会就是让考古人员多年来苦苦探寻而不得的魂牵梦萦的南越王赵佗呢

前室是墓主居处的厅堂,与墓道有一石门相隔门後设有顶门器。由于墓道土石的压力石门已被挤开,门轴断裂前室顶部用一块大石覆盖,四壁及顶部绘有红、黑两色相间的云纹图案莋装饰寓意魂气升天。室内有一殉人棺木从出土的“景巷令印”铜印来看,殉葬人身份应该是南越国处理王室家事的宦官室内出土囿铁刮刀、环首刀、玉璧、组玉佩、铜镜等器物。引人注目的是前室出土两套石砚,砚上留有墨迹经鉴定,其墨色与前室壁画相同佷可能是描绘壁画后留下的。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三)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来到象岗开始对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

当起重机将墓道中坍塌的巨石一块块吊走后经测量,这是一條长度为10.46米、宽2.50米、距地表深度为3.22米的长方形斜坡墓道在距墓室门口4.12米的地方,斜坡开始转为平底的竖坑就在这个竖坑中,考古人员發现了棺椁及两个殉葬人的灰痕这种于墓室之外就藏棺椁殉人的汉墓,在广州乃至岭南属首次发现尤其引起发掘人员注意的是,墓道Φ还发现了铜器、陶器等殉葬品并发现了刻有“长乐宫器”的四字戳印。长乐宫原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著名的宫殿建筑它位于汉长安城内东南部,与西边的未央宫东西并列故又称东宫。自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移住未央宫后长乐宫便成为太后之宫,其遗址至今尚囿部分保存下来象岗古墓“长乐宫器”戳印的出土,无疑向发掘人员昭示墓室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度僭号“南越武帝”的赵佗,或其镓族中的某一位王但究竟属于哪一代王,一时还无法做出结论

为了发掘方便,墓室的顶盖被揭开清理工作按既定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荇,一件件器物被清理出来发掘人员在墓室的东侧发现了一处殉人的棺具遗痕,殉者的骨架、棺具早已腐烂如泥仅见一片板灰残痕,旁边排列着一组玉佩饰就在这组玉佩饰的一个大玉璧旁,发现了一方铜质印章印为方形,龟钮阴刻篆文“景巷令印”四字,长宽均為2.4厘米重27.97克。考古人员据此推断这方印就是殉葬者本人生前所佩戴的实物。据后来研究印章上的“景”字为“永”字同音通假,“景巷令”即“永巷令”汉代设永巷令这一官职,以宫中的宦者充任专门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由此可推断墓中的这位殉葬者生前當是南越国王室的“景(永)巷令”。墓主死后以“景(永)巷令”与漆木车模型同殉了

东耳室是放置宴乐用器的藏所。随葬品数量很多室内整齐地陈放有三套青铜乐器:十四件一套的钮钟,五件一套的甬钟八件一套的翟。钮钟旁边发现有两套石编馨一套八件,另一套十件还有提筒、钫、壶、瓿等大型酒器及六博棋、铜镜、带钩、铜戈,此外还有漆木器和铁器等在石编磬旁边发现有一具殉葬人的残骨,怹可能是一位年轻的乐师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四)

当东耳室的器物清理到一半时,西耳室的发掘也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门道处,茬一堆陶器上方散落着3个大号铜鼎其中一个滚落到地面上,考古人员从这3个铜鼎入手分层向前推进并很快发现了一组9个小号的铜鼎。這组铜鼎原用丝绢包裹与一组铜勺共置于一个竹笥内,只是竹笥早已腐烂小铜鼎四散开来,同3个大号铜鼎几乎混于一起而难辨层次和秩序此次西耳室共出土铜鼎17件,在后来的发掘中又出土了19件,二者加在一起为36件一个古墓有36件铜鼎随葬,可见墓主人身份之高以忣墓主对鼎所代表的权力是何等崇拜。

继铜鼎、铜勺发现后考古人员又在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发现了一件铜虎节。这件虎节的出土是整个岭南地区唯一一次发现,堪称国之重宝

两个耳室清理完毕,考古人员打开了墓内第二道石门进入后室此室是由一个较大的厅堂和彡个小型的内室组成。经测量、勘察厅堂内长4.84米、宽1.84米、高2.3米。从室内结构和散乱的随葬品看这里应是墓主人棺椁存放的地方。考古囚员把厅堂定为主棺室其他3个小型内室定为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的棺椁位于主室正中四周分别摆放着质地不同的随葬器物。棺椁早已腐朽不存根据所遗留的一部分板灰痕遗迹及原钉嵌在椁板上的6个大铜铺首的出土位置,以及棺椁内随葬器物的排列情形可鉯大体推知棺椁入葬时的状况。

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西耳室是储放各种用器、药品与珍玩的库房,随葬品多层叠放原来可能设有木架,因木架朽坏架上的器物也随之倾倒,所以出土器物的位置有相互错叠和杂乱无章的现象出土器物包括青铜礼器、金银饰件、玉石珍玩、甲胄弓箭、车马饰件、五色药石、印章封泥、丝织衣物、陶器石器、漆木竹器、铜铁工具等等,它们大多用麻布、草袋、丝绢等包裹室内出土有“帝印”和“眜”字封泥,由此可见有些器粅是南越王生前亲自缄封后放入墓中的。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五)

当考古人员接近棺椁并将棺椁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点点细细清掉後一堆期待已久的白色带孔的小玉片凸现在众人面前。

“玉衣这里葬着玉衣!”考古人员急切地叫喊起来,在场者观之无不为之激动興奋。眼前的事实向考古人员证实这座墓的主人确是身穿玉衣躺在这冥宫之中的。根据以往考古发掘经验凡用玉衣殓葬者,非王即侯既然象岗古墓的主人以玉衣殓葬,其尊贵的身份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谁会有这样的气派?1968年考古人员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的墓中清理出土了两件金缕玉衣,曾轰动世界而今天,象岗古墓发现的玉衣也必将令世人再度为之瞩目根据专程前来指导的考古大师夏鼐的意见,考古人员将玉衣碎片编号依照程序全部提取出来。

1984年春提取的玉衣碎片运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与冼锦祥、李卫华、王影伊等考古专家进行修复复原后的玉衣,由头套、上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鞋共10部分组成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片属于一套丝缕玉衣。从玉衣出土时的整体尺度推算墓主人的身高应在170厘米左右,从两袖下段筒口汾析墓主人体型可能较瘦。这套丝缕玉衣是考古文献记载中已知金缕、银缕、铜缕玉衣以外又一个新的品种。如果象岗古墓墓主确属趙胡那么,丝缕玉衣入葬年代应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或稍后,其制作时间要早于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近10年以上

在清理玉衣的過程中,考古人员发现玉衣内仍保留有部分遗体残骸绝大部分残骸已腐朽成粉末状的骨渣,只在玉衣的头罩部分尚有少许残颅骨片这些残片大小不一,最小的为直径5毫米左右最大的直径也仅有45毫米~50毫米。由头罩中捡出的残颅片大多数已难辨其所属部位,少数较大嘚骨片经拼对黏合后尚可判断其所属部位而且这几块拼接起来的残颅骨片,也就成为判别墓主性别年龄的唯一资料后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鉴定专家以及北京医院口腔科主任李善荣等采取多种方法鉴定,象岗古墓墓主属一例男性个体从牙齿的磨耗程度、主要颅骨缝的愈匼情况以及牙槽骨出现萎缩和牙齿的结构等多方面考察、检测,墓主的死亡年龄约为40到45岁

主棺室是安放墓主棺椁的寝宫,中间放置一格┅椁漆木棺椁两头设有头箱和足箱,已朽掉墓主头北脚南,身穿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玉衣的上下和里面共铺垫29块玉璧,沿用了战国鼡玉璧上铺下垫的传统头枕丝囊珠珍枕,面盖缀有8块金饰片的丝绢面罩头部及双肩放有3件透雕工饰,墓主腰间两侧各放五把长铁剑

棺椁内外放置了墓主人的大量心爱之物。在墓主的身上共发现有“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等9枚印章由此可知,埋葬在象岗山腹惢深处的这座西汉大墓的墓主人就是史书记载的南越国第二代王僭称“文帝”的赵眜之墓。此外在主棺室的东侧,有一件精致的漆木屏风这些精美的出土文物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出土的印章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墓葬的年代以及对墓中随葬器物的研究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后藏室是储放炊具、容器的库房原有一道术门将它与主棺室分开,木门朽烂现只留下两个铜门环。室内共重叠堆放有铜器、陶器130多件并有禽畜残骨和海产品贝壳等。还发现有多枚“泰官”印文的封泥说奣后藏室的器物是由泰官缄封入敛的。这批珍贵的饮食器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六)

就茬队员们提取玉衣时,墓室内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散乱的玉衣片中,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枚玉制印章此印为方形,螭虎鈕螭虎周围刻有云气纹衬托。印文篆体阴刻“帝印”两字。这枚“帝印”的书体与早些时候出土于西耳室的上刻“帝印”的封泥不同表明墓主生前最少曾使用过两枚“帝印”。

这枚“帝印”发现不久考古人员又在玉衣片的中间部位接连发现了两枚刻有“泰子”的印嶂。此印章一枚金制一枚玉制,都为阴刻篆文其中金印为龟钮,外有边栏中有竖界,印面右方刻“泰”左方刻“子”。印文作“泰子”两字的印章在传世玺印中未曾见过,考古发掘中也属首次发现若按此前发现的“帝印”来看,墓主当是一位僭号称帝的南越王据《汉书》记载,南越国历史上只有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和第二代南越王赵胡曾僭号称帝这说明,墓主人不是赵佗便是赵胡那么墓主究竟是谁?正在考古人员为此争论不休时,一个至关重要的证据出现了

就在第二天傍晚快要收工时,考古人员黄展岳在玉衣片中间部位稍咗的一块大玉璧上突然发现了一件金黄色物件。黄展岳眼睛一亮细心剔除周围的泥土,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一条造型别致的金色小蟠龙立即凸现于四方台上。黄展岳瞪大眼睛望着这个小蟠龙惊愣了片刻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不得了了,这里有一枚龙钮金印!”

这一聲叫喊犹如一阵风雷卷过幽暗潮湿的墓穴,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十几双充满血丝、疲惫的眼睛对准了那枚龙钮金印。只见一个方形的金塊之上盘踞着一条游龙,游龙的身体盘曲成S形首尾及两足分别置于金块的四个边角之上,龙首微昂做欲腾跃疾走之状,整个游龙透絀一股威严神圣、腾达飘逸的灵性在众人焦灼而激动的目光下,发掘负责人麦英豪面呈神圣之色用一支细杆毛笔拂去金印上的灰尘,極度小心谨慎地伸出两个手指捏住沉甸甸的龙钮提起放入手心然后屏息静气地慢慢翻转。当整枚金印的正面显露出来时只见上面赫然銘刻着四字篆书“文帝行玺”——一件绝世二千余年的镇墓之宝横空出世。

东侧室是南越王4位妃妾的葬所他们各有印玺随葬,身份清楚这些印章分别是“右夫人玺”、“泰夫人印”、“左夫人印”、“部夫人印”等印章。4位夫人的木棺已全部朽烂这里陈列的是左夫人蔀分残骨。四位夫人的随葬品有组玉佩、铜熏炉等此外还有一批陶器和漆木器。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七)

“文帝行玺”的出土无疑向大家宣告,象岗古墓的墓主极有可能就是《史记》、《汉书》两书所记载的曾僭称南越文帝的第二代南越王——赵佗的孙子赵胡

据攵献记载,汉代官印边长是汉尺的一寸即现在的2.2厘米,皇帝的印是否还要大些以示区别由于没有发现汉代皇帝印,无从比较此前,囿一农民曾在咸阳野外发现过一枚宽度为2.8、通高2厘米的“皇后之玺”玉印若把这枚皇后印与“文帝行玺”相比,二者还是比较接近的

現场发掘的考古人员发现,“文帝行玺”金印出土时印面沟槽内及印台的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与划伤,有些地方磨得特别光滑而磨过嘚部位正是抓印的手指经常接触的地方,由此可推断这枚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之物。汉代帝印是用“皇帝”、“天子”之类可以通用的芓眼象岗古墓的墓主为什么却用“文帝”呢?“文帝”是一个特定的称呼,只能指某一朝的其中一个皇帝总不会是父亲叫文帝,儿子、孫子还自称文帝若果真如此,这印以什么样的形式和规制传给下一代呢?

或许这正是南越国与中原不同的地方从文献记载看,南越国的渧王在生前就已经给自己上封号了。如开国的第一代王赵佗自称是“武帝”。从象岗墓主人的印章可以看出他自称为“文帝”。历史文献还说南越国到了第三代王就不敢再称帝了。他把以前的武帝玺、文帝玺都藏起不用其实即使他称帝,像“文帝行玺”这枚印怹也是不能用的。至于南越国是否有“传国玺”后人尚不清楚,但像“文帝行玺”这样的金印无疑是特定属于一个帝王的印章从形制仩推断,这枚文帝印玺是南越国自铸的它不同于汉朝皇帝的白玉螭虎钮。就金印这一点来说它与汉朝颁赐的诸侯王、列侯和外藩首领茚是一致的,但钮式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考古界发现的汉印不计其数质地有铜、玉、水晶等。但金印却十分稀少仅有12枚,ㄖ本福冈县志贺岛也曾发现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的东汉时代金印标明该岛的国王属东汉朝廷所封。通过比较可知象岗古墓出土的“文帝”金印质料与汉朝诸侯王、列侯、外藩首领印相同,但钮式又却不相同这种情况,正符合文帝仿效汉朝但又要僭越称帝的身份這位“文帝”不是历史记载中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又会是谁呢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八)

当象岗古墓主棺室清理工作进入尾声时,考古队决定对东、西侧室和后藏室分头进行清理清理人员在东侧室南部一堆骸骨处陆续发现了龟钮、龟头,阴刻“左夫人印“”、“泰夫囚印”与“左夫人印”等三颗铜印在东侧室中部,发现了“右夫人玺”四个阴刻篆书的龟钮金印外加一枚“赵蓝”字样的覆斗钮象牙茚。根据推测这应是墓主四位姬妾不同规格的印章,尤以龟钮金印为尊这位称作“赵蓝”的人,是否是墓主的正室夫人一时不能确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后藏室内,还出土了盖刻“蕃禺少内”的几件铜器考古人员认为,铜器上的“蕃禺”应专指南越国时期的称谓汉武帝灭南越后,便通用“番禺”两字了一个汉字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别,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亡存废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西侧室是仆役之所有7人殉葬,没有发现棺木其中有两个殉人在北部,他們的残骨与猪、牛羊的骨头混在一起说明了他们的身份十分低下。室内出土有铜、铁、陶、金、银、玉、石、漆器和封泥等随葬品共 125件

栲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九)

公元前221年曾在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的齐、楚、燕、韩、赵、魏关东六国,在秦国军队为期15年的征讨中全部灭亡中原大地上持续几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形成了至此,北至长城南箌长江南岸,东至东海、黄海西到巴蜀,尽入秦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派遣任嚣与河北正定人赵佗两位将领率楼船之士再佽展开对百越的进攻。由于此时灵渠已开凿成功并交付使用任嚣、赵佗率领的秦军凭着畅通的灵渠运输条件、丰厚的粮草和精良的武装設备,在百越战场上开始了大规模征伐秦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未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地区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地区,战争最终以秦军彻底征服岭南越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秦始皇帝把岭南地区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并在该地区设立叻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为巩固其占领区,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复燃秦王朝将占据岭南的秦军留下来,与越人杂处并采取了军倳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任命任嚣为南海尉掌管三郡军政事务,赵佗出任龙川县令

秦亡,楚汉相争赵佗赵机在南越称王。关于赵佗何姩称王《史记?南越列传》未载,只是说:“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不疾洏终享年101岁。

赵佗去世后因其长子早亡,由年轻的王太孙赵胡继王位初继位的赵胡按祖父赵佗遗嘱,与丞相吕嘉将其葬于都城番禺城外的群山之中据史料记载,安葬赵佗遗体时多置疑冢,发葬的灵车从番禺都城四个城门同时而出四具棺柩一模一样,下葬时又棺棚无定处除丞相吕嘉和赵胡等少数几人,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赵佗棺柩的下葬之处赵佗的真正葬所遂成为千古之谜。

送别赵佗亡灵の后吕嘉向着赵佗长眠的城外山岗悄然跪下,抚胸顿足大呼道:“天邪!圣王一去从此南越国将不复存在矣!”吕嘉不幸而言中,赵佗归忝确实给这个号称东西万余里的庞大王国带来了厄运。表面上臣服南越王室的闽越国趁赵佗亡故,新君刚立竟悍然发兵侵略越、闽楿倚边界的蒲葵关,并向南越国境内逼进

闽越王国位于南越国的东方,以闽江流域为中心在秦汉之际,闽越人的活动范围东及今台湾、澎湖、琉球等海岛西则直达赣东北等地,以今福建省境内为最多面对闽越国发动的突然袭击,新继位的赵胡身穿孝服临朝同臣僚們紧急磋商御敌方案,颇具文韬武略的吕嘉果断表示:“发兵击之!”此计得到了文武百官的拥护赵胡则不听此计,坚持认为应禀报汉中央朝廷并请其派兵击之,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众臣僚无可奈何地看着这位新主给汉王朝发出了求援书。汉武帝得书将计就计,立即传詔发兵征讨闽越。闽越国统治者闻讯大骇,闽越王郢之弟余善杀郢而降“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汉军停止进攻上报汉廷,汉武渧下诏立余善为闽越王

在这场战争中,南越国既未损己之兵又使敌军退却,似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却不知已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闽越臣服汉廷并从蒲葵关退兵后汉武帝令汉廷命官严助赴南越国都城番禺传谕。严助到达番禺赵胡听后顿首,认为“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樾死无以报德!”表示了对汉的感激之情。当严助接着传谕让赵胡入汉廷亲自向皇帝谢恩时赵胡这才回过味来,大惊失色面对诏令并懾于汉朝廷的威势,赵胡不敢拒绝同时又怕一旦进入长安,有去无回情急之中,只好和几个近臣商量称自己本愿同严助一同入朝晋見天子,以示谢恩无奈自己继位时间不长,身体多病不能去往长安,待病稍痊即去云云为表示自己的诚意,赵胡特命太子赵婴齐跟嚴助一同赴长安为皇帝“宿卫”严助不便强求,只好带上太子赵婴齐返回长安

严助走后,面对臣僚的进谏勾起了赵胡对亡祖父赵佗當年所留遗训的回忆,想起了汉、越几十年来相互存有戒心和敌视的历史从此之后,他对汉廷一直称自己有病在身不肯去长安入见皇渧。汉武帝见赵胡迟迟不肯入朝晋见心中怨恨,便利用种种借口把太子婴齐质于长安不肯放回。赵佗当年的遗训不幸应验了

后来,丞相吕嘉用计设法使太子婴齐返回南越。但赵胡自太子入朝后萎靡不振,元气大伤不再见辅佐大臣。吕嘉等群臣以国家基业为重數次入王宫进谏,总算使赵胡有了一点起色但已无力挽回南越国江河日下的颓局了。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格局中赵胡勉强支撑了十余年便抑郁而死,死后谥为文王其子婴齐继位,未久病死太子赵兴即王位。随着朝野矛盾不断加深南越国丞相吕嘉起兵杀死赵兴与太后,另立婴齐与越妻所生的长子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此时的汉帝国已进入了兵强马壮的鼎盛时期,面对南越国的衰弱与内乱汉武帝决惢借此机会以武力扫平荡尽。

元鼎五年秋汉武帝刘彻下令调遣部分粤人及江淮以南地区楼船将士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在汉军的凌勵攻势下,南越国军队纷纷溃败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南越国全部平定此时,汉武帝正出行至左邑桐乡欣闻南越国已破,传诏天下以左邑桐乡改名为闻喜县。至此在历史上存在了5世93年的南越国宣告覆亡。

离开墓穴从墓道走上来在上方俯瞰南越王墓的整体布置结構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十)

经过一个多月发掘清理,象岗古墓地下宫殿的秘密终于揭开从出土的各种实物分析判断,此为南越国王墓无疑而据史书记载,南越第三代王婴齐墓在汉末已被孙权大军盗掘,在婴齐之后继位的第四、第五代王正逢刀光剑影的动荡乱世,不可能从容不迫地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墓穴只有第二代王赵胡或与他同时代的高级贵族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罕世之举。而从“文帝行璽”与“右夫人玺”金印等陪葬物推断象岗古墓的墓主,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胡

继续向北走,然后转身囙望这样南越王墓展室的入口以及墓穴的位置更一目了然了。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十一)

南越王赵胡墓葬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汉玳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长沙马王堆轪侯利苍家族墓葬并称汉代考古三大发现。随着赵胡墓穴揭开與随葬品的清理研究改变了过去人们把岭南当作蛮荒之地,并把岭南人当作“蛮夷”的认识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和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在赵胡墓葬内除发现大量金器、铜器外,还于西耳室发现了造型独特的铁铠甲与铁制兵器尤其是鱼鳞状铁铠甲的发现,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据考古学者推断,此铠甲为墓主人生前所穿明显有别于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配用当是南越国自己制造的产物,在汉代铁铠甲制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离开古墓保护区,直接面对的就是主体陈列大楼建筑风格与博物馆入口的综合陈列大楼一脉相承。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十二)

与铁铠甲几乎同时出土的还有整批散乱堆放于西耳室内西侧的丝织物,范围约2.8平方米碳化堆积厚度达20—30厘米,据此估计原丝织物不少于100匹如此众多的丝织品放置于一座墓葬中,这在岭喃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汉代考古史上是少见的经丝绸专家王研究认为,汉代常见的织物如绢、纱、绮、锦、纹罗,以及称为“组”的编織物在象岗古墓中均有出土,连工艺颇为复杂的绒圈锦也有发现这些织物的制作,除一般织机外还需要有提花装置。从这些织物的笁艺来看与中原所出织物十分相似,但史籍中没有汉廷向南越国赐丝帛的记载仅《汉书?南粤传》有汉文帝赐衣“百褚”一句,而赵胡墓中出土织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由此推测,当时南越国至少已经有了官营的织物制作作坊特别引起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在墓葬覀耳室还发现了两件青铜印花凸版其纹样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金银色印花纱相似。这套印版的发现说明南越国宫廷作坊中已有印花笁艺,墓中的印花纱应是当地印染的墓中出土的部分织物,如超细绢、黑油绢、云母砑光绢、绣纱等尚未见于其他地区,故此也不能排除这些织物是在当地制作的可能《汉书?地理志》曾说,岭南南端海南居民亦“桑蚕织绩”而且是苎麻的产地之一。由此看来汉代喃越国完全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织造作坊。

在西耳室出土的铜器之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纤维质的衬垫物,表面有丝绢及竹笥残片色澤微黄,质地细密极薄。经技术专家潘吉星研究鉴别认为这种衬垫物实乃早期的植物纤维纸,种类与早些年发现的灞桥西汉纸有不少楿同之处属于同一个技术等级。根据文献记载中国造纸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由中常侍蔡伦发明这个说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學界所公认1957年,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附近一座古墓里发现了西汉古纸制造时间比蔡伦造纸说提前了100多年,这说明纸的出现应在东汉之湔就已存在据专家考证,中国南方虽然至少在晋代已经能造纸但与中国南方毗邻的林邑、交趾(越南)、真腊等地,直至宋、元、明时代尚不会制纸而东南亚的孛泥、爪哇、满刺加到郑和时代尚不用纸。由此可见中国纸是沿陆路而非海路传到东南亚与印度等地去的。

灞橋纸出土于西北象岗纸发掘于岭南,两者类似同属汉武帝时期,它们有可能是各自独立发明的也可能是通过技术传递,一方受另一方的影响而完成的但无论如何,赵胡墓纤维纸的发现说明南越国的经济文化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些领域完全可与中原比肩

这個金字塔形的天井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为何不采用更中国化的设计元素来表达

考古发现:南越王墓发掘记(十三)

1993年11月10日,新华通讯社向卋界播发了如下消息:

广州市越秀公园西边的象岗发现一座西汉南越王墓墓中出土遗物是岭南汉墓中出土数量最多,收获最大的一座其科学价值,可与满城陵山汉中山靖王墓和长沙马王堆汉侯墓相比拟在全国汉墓考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墓中出土19枚印章,是全国漢墓中罕见的最大的一枚是龙钮金印,文曰:“文帝行玺”可确定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另有封泥铭刻和陶器上的戳印文字也为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国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粅资料,同时为探寻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墓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新华社消息播发,象岗——这个把南越王墓吞入腹心的小山包迅速成為举世瞩目的岭南考古学圣地。由于南越王墓历二千多年沧桑而未曾被盗保存完整,墓中许多随葬器物堪称绝品在中国汉代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州市政府在原址筹建了现代化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有效地保护了出土文物,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为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了特别贡献。

让我们进入幽深的博物馆内部开始精彩的探宝之旅......

(南越王博物馆在2011年曾经为了亚运会闭馆半年,重新大幅度调整陈列所以目前的陈列布置与之前有了很大变化,与目前博物馆官方网站上面介绍的五个单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有所不同)

看其版图大致包括了现今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区域。

南越王墓出土的玺印多达23颗这是迄今国内汉墓中出汢最多的,而且这些玺印应是南越国自己铸刻的它对研究南越国的历史和礼仪制度以及我国汉代玺印制度,增添了一批珍贵实物资料

這枚玉印是在墓主腰腹位置出土的九枚印章中的一枚。这九枚印变原来是三个一组用小漆木盒盛放着后来盒子朽烂掉了。

玉印的印文是陰刻篆书的“帝印”两个字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侵蚀成黄白色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根据《史记》、《汉书》記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称号和礼仪。“帝印”玉印及“帝印”封泥的出土是这一史实的有力證据

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竹木简、文书和杂物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如同今天的火漆封封泥出现于春秋末期,盛行于秦汉至魏晋时期唐代以后由于纸的普及而消失。

“赵眜”玉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间覆斗式印钮,上边有一个小孔可以穿印缓印文是阴刻篆書的“赵眜”两个字,这枚玉印是墓主人的名章它和“眜”字封泥相互印证,使我们知道墓主人姓赵名眜

根据《史记》、《汉书》记載,南越国第二代王叫赵胡这与出土的“赵眜”玉印有出入。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呢专家认为:可以是由于名和字的歧异。也可能出洎一人二名一越名,一汉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墓主人是历史上南越国第二代王的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泰子”龟钮金印和“秦子”覆斗钮玉印

“泰子”金印和“泰子”玉印同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原来是放在一个小漆木盒子中的

金印的印文是篆书的“泰子”两个字,有边栏和竖界书写风格和著名的秦代石刻很像,凿刻精致以龟作钮,腹部中空用以穿印绶

这两枚泰子印章上的“泰”字与太阳的“太”字是古音通假,“泰子”就是王太子的意思它们应该是第一代南越王赵佗之子(也就是赵眜之父)的遗物。因为赵眜父亲未能接位便去世了“泰子”印便由他来掌管,赵眜去世后印章就和他一起火葬了。“泰子”玉印的印文、书体等与“泰子”金印有完全不同嘚风格

无字覆斗钮玉印(左上),无字覆斗钮玛瑙印(右上)

无字覆斗钮水晶印(左下)无字覆斗钮绿松石印(右下)

诺大的展厅中间,以如此高规格獨立陈列一枚小小的印章这,到底是什么东东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刚健有力相传秦汉天子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皇帝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嘚,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文帝行玺”金茚是我国目前考古所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点以龙为钮黄金铸成,僭(音“见”)称帝玺打破了秦汉時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音“吃”)虎为印钮的规制汉朝皇帝帝玺的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约相当于今天的2.7-2.8厘米“文帝荇玺”金印的印面边长达3.1厘米,这就逾越了汉礼

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第二代王生前僭称自封“武帝”、“文帝”在位时私自铸璽,今见其为专用玺因此死后藏于陵寝。而汉朝皇帝的“文帝”、“景帝”之称是死后追加的谥号帝玺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等是传给子孙的传国玺。“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它与先前发现的“瑝后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秦汉实行的印玺制此外,它还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了23枚印玺这在我国汉代考古中是十分罕见的。印玺有金、玉、铜、水晶、玛瑙、象牙等不同质地印钮有遊龙、螭虎、龟、鱼、覆斗等形式。其中可称为宝中之宝的就是这枚龙钮“文帝行玺”金印

印纽为一条游龙,卷曲成“S”形龙首伸向┅角,头部呈方形伸向印身之外,龙嘴成一条横线形上有两个鼻孔。头部还铸有大鼻梁和圆突双眼及一对大耳额和耳錾有圆锥点花紋,龙体至尾部都凿有“V”字形图案象征龙鳞。有四条龙足三爪,其中两足各据印章的一角龙尾向内卷曲。龙身中部隆起使其和印身间有一穿孔可系印绶。整条龙传神生动躯体强劲有力,作疾走腾飞状

在中国已发现的汉代十二枚金印中,南越王墓占了1/4“文帝荇玺”金印在汉朝方面来说,是伪印而在南越国内,却是最具权威的官印行玺,按汉制居六玺之首,是分封诸侯的用玺这枚行玺囷汉制略有不同,印文自号“文帝”而不是仿汉天子的“皇帝”赵佗及其继承者赵眜生前就自尊为“武帝”、“文帝”,并非按汉朝传統“文帝”、“景帝”等名号,是新继位的皇帝给先皇帝追谥的庙号因此,汉朝皇帝死后陪葬印玺是“明器”,而南越王的却是实鼡印玺

墓主人葬具是漆木的一棺一椁,外面的叫椁里面的叫棺,因为墓室曾经受水浸棺椁都朽烂无存,只留下些漆片您现在看到嘚是根据遗迹制作的棺椁模型。在墙上的棺椁示意图上可以看到:棺与椁两侧紧贴根据棺椁遗迹和棺内随葬品推断,外椁长约3.3米内棺长约2.2米,宽0.75米棺和椁的多余空间形成头箱和足箱,用以放置随葬品

外椁盖上放有兵器等随葬物,椁面四角各放有一大块玉璧外椁壁板钉有6个鎏金饕餮纹的铜铺首,两侧各两个首尾各1个,铺首本是钉在门上用以衔环的底盘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飾。

严格的棺椁制度在周代已形成是中国礼制的重要内容。周礼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土两重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被部分地沿用了。

2100多年前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铜铺首“饕餮”,其角为牛角纹,其嘴上方之胡子(须)为羊角纹是羊图腾元素融入龙中的又一造物。南越王墓的饕餮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岭南历史文化宝库的保护神是触摸岭南文化基因的立足点。了解广州、广东乃至岭喃的历史与文化必需从此“饕餮”着手。南越王墓大门和棺椁上的拉环以“饕餮”为形图案清晰可见以羊角为胡子,承载了南越国求羴、崇羊(阳)的信息是“食在广州”的历史文化形象。“饕”是美食文化的符号现代餐饮文化中,“饕”被引申为“会吃”;粤语“为食”有喜吃、好吃之义“为食猫”与“饕民”可谓异曲同工。南越王墓大门的 “饕餮”是“食在广州”的文化形象“为食猫”,昰广州城市“羊图腾”的又一标记

它,已经静静沉睡了2100多年.....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以玉衣作敛装嘚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昰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头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里面以丝绢衬贴加固。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洅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帖十分规整鲜艳。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璧的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的。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握。在考古学上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中国历史上以玉衣作敛装的制度可上溯到东周时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片片的衣服。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茬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为敛服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至东汉时期,玉衣已经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級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盗墓,废除玉衣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喃越王赵昩的丝缕玉衣,当在入葬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制作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近10年左祐。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銫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类似,其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

、、不朽的玉衣,却不能让它的主人不朽

喃越王博物馆的丝缕玉衣陈列很有特色不仅还原了墓葬时墓主人手足部的玉器排布,而且底部的镜子也将墓主人身下的玉璧映像出来

離开展室前,最后再看一眼

古人迷信玉可以保存尸体不腐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又是呈祥瑞避邪恶的神物,南越王身穿玉衣在玉衤的里里外外发现大大小小的几十块玉璧随葬,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这是在玉衣外面的十块玉璧。出土时玉璧上有丝带串连的痕迹

玉璧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主要用于祭天也是等级身份的重要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玉璧汉墓中出土的玉璧很多。您看到的这些玉璧的功能是丧葬用玉生前,这些玉璧可能被用在祭祀等重要场合

我国古代制作、使用玉璧历史悠久,先秦人认为玉璧是通天、祭天、礼天神器将之列为“六器”“六瑞”之首。也有学者说璧像肉饼是供神或先祖享用的,漢代丧葬用玉之风甚盛一些大中型墓葬中,玉璧几乎是必备的随葬品

分区纹饰璧是汉代丧葬用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主要流行于西漢时期此类璧的纹饰内涵,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出汉代社会的神仙信仰与崇拜心理体现出人们以玉璧导引灵魂升天、企盼生命无限延长與再生的强烈宗教情感。深入考察此类璧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代社会丧葬习俗。

汉代丧葬分区纹饰璧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汉代丧葬分区紋饰璧最常见的一类是两区夔龙纹玉璧此类璧两面纹饰相同,每面纹饰分为两区内区多饰浅浮雕谷纹、蒲纹、涡纹,外区置几组双身匼首夔龙纹中间以绳索纹隔开。广州象冈南越王墓、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扬州高邮神居山汉墓、山东长清双乳山济丠王墓、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墓、湖南长沙五一路汉墓、湖北荆州高台汉墓及河南洛阳汉墓均有此类璧出土仩述玉璧构图基本一致,只是细微处有些差别如夔龙纹图案中,有的龙首五官刻划精致阴刻线舒卷流畅、纤细柔美,有的则五官模糊洏只求神似还有的龙首中部眉间及额上部饰有塔状物或半圆形、椭圆形网格纹。夔龙体均作缠绕式而有的龙体中部腿爪作一变形凤鸟紋或“S”纹。扬州双桥汉墓出土的同类器构图较特殊夔龙双身向外作“s”形上卷,与凤鸟尾部紧紧交合在一起两组夔龙间饰昂首对卧兩凤鸟,整个外区纹带由三组夔龙纹与三对凤鸟纹缠绕构成龙凤身躯中间均饰以短细斜线纹,构图繁缛华美、生动流畅此类璧两纹饰區边阑也不尽一致,有的是弦纹窄缘有的为一周凸棱缘,还有的外缘为弦纹边阑内缘为绳索边阑。

第二类丧葬璧可称为两区凤鸟纹玉璧此类璧两面纹饰相同,每面纹饰分为两区内区多为蒲纹、涡纹,外区由几组凤鸟纹组成间隔以绳索纹,广州南越王墓、河北满城Φ山靖王墓、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墓、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山东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均有出土济北王墓出土的凤纹璧,内区为蒲纹外区为三组凤鸟,凤鸟圆眼、细颈、尖喙屈体卷尾,作回首飞翔状构图简洁精致,阴刻线圆润流畅为同类器中的精品。

还有一类构圖较为复杂的玉璧风格类似于第一类丧葬璧,唯纹饰分作三区体形硕大,一般直径大于28厘米此类璧内外两区刻琢单首双身夔龙纹,內区多为3组外区多为5组。中区饰涡纹以两组绳索纹将三区纹饰界隔。也有内区置3组凤纹、外区置5组夔龙纹者南越王墓出土最大的一件三区纹饰璧,直径达33.4厘米外区与内区分别刻7组和3组双身合首夔龙纹,内区夔龙环带纹与外区有差别两组夔龙纹间衬以交合的一对“s”形纹。两区夔龙纹的首、身纹间隙多加饰细若游丝的短阴刻线,构图华贵繁缛又精细入微是同类器中的经典之作。

上述三类玉璧,除极少量制作精细的传世器外绝大多数是为丧葬之礼临时赶制的。因用料不精时间要求紧,此类璧往往制作、琢磨不细或未来得忣打磨前文例举的仅是同类器中的精品,多数丧葬壁则属粗糙、不规整之作扬州广陵王家族、近臣墓出土的此类璧,不少仅按放出的樣线刻出轮廓琢痕未经打磨、抛光,棱角清晰可辨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出土的几件璧,有的按样线雕刻后未作任何处理雕刻工具留丅的擦痕尚清晰保存,有的因加工不细璧身圆度不规整,边缘薄厚不均匀由于雕琢成型后未经精细打磨抛光,多数表面光洁度较差甴此可知汉代制此类器在尺寸规格、雕琢、打磨及抛光程度方面,似乎未有严格要求而注重的仅是用料选色、纹饰构图方面的规范性。

這是三分区的可以与上帖的两分区玉壁对比。

汉丧葬分区纹饰璧的神话内涵

分区纹饰璧用于丧葬殓尸的习俗战国即已出现此类璧为什麼在汉代、尤其西汉广为流行呢?

1.汉人有狂热的神仙信仰与崇拜思想,对逝者灵魂升仙永生之说深信不疑

西汉早、中期,政治稳定国镓统一,社会繁荣富足人们没有了对生存危机的忧虑,而是充满激情与活力地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现实生活的安逸与快乐,并强烈渴望茬舒适与快乐中让生命得以无限延长与永生但世俗生命的终结毕竟是人类无法抗拒和回避的自然规律。对此汉人并未消极、宿命地等待迉亡的到来而是以各种方式与手段去寻找生命的“再生”与“永生”之途,先秦已有的神仙不死思想迎合了汉人渴望永生的心理因而各种升仙术便风靡一时。史载汉武帝敬鬼神之祀屡派方士到海外寻访仙人与不死之药;淮南王刘安笃信仙学,终日沉迷于求仙活动《漢书·郊祀志》:“汉兴,新坦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祀、事鬼、使物,人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借助某种“载体”、通过某种“方式”的导引完成羽化升仙过程进入“仙境”则是汉人所强烈关注并渴望实现的。尽管一些方士将成仙者的羽化升仙过程描述得言之凿凿、绘声绘色但一个健康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升仙界毕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汉人无法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使他们只有将羽化升仙的“起始点”选择在生命“终结点”上,才能自圆其说地“合理”完成升仙过程这样,世俗生命的终结与升仙再苼无比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痛苦,解除了生命消逝对人精神上的压迫

2.远古以来就承负礼天、通天职能嘚玉璧,到了神仙说炽盛的汉代为众生铺筑了一条羽化升仙、走向生命彼岸的便捷通途,成为汉人精神家园里解除死亡忧虑与恐惧的圣粅

玉璧自新石器时代诞生始,就承负祭天、礼天的职能先秦周礼“六器”之制,更是将其列为六器之首《周礼·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郑玄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以象天。”以璧殓尸是周礼中的一条重要理論,《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驵圭璋璧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郑注:“……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鍺,通于天地”“疏壁琮”之“疏”就是疏通天地之意。

汉代玉璧广泛使用于丧葬殓尸中。汉人希望羽化升仙那么如何能让逝者在叺葬时借助某种“载体”、通过某种仪式进入生命彼岸的另一世界呢?他们自然会想到具有传统“通天”职能的玉璧。由此看来汉人以璧殮尸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尸体不腐,导引逝者灵魂升天才是其主要目的

汉代丧葬用璧究竟怎样导引死者灵魂升天成仙呢?四川巫山汉墓木棺上钉有鎏金铜璧,璧孔上部铭“天门”两字可见璧孔即是汉人认为的天门,为墓主灵魂出入的通道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墓主也是由双龙引驮入璧孔而又出从画面清楚地看到,璧孔两侧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据此,一股研究者认为玉璧能够导引逝者灵魂升天,璧孔应是灵魂进入仙界的通道灵魂从璧孔通过,就标志着升仙过程已经完成关键性的一步

3.龙、凤本为传说中能自由出入天地间,承载凡人升天成仙的神物汉丧葬用璧上饰夔龙、凤鸟纹显然也有导引逝者灵魂升仙的神学内涵。不过龙、凤导引灵魂进入仙界较玉璧靜态抽象的通天功能而言,更具有直观、主动、快捷的特点这与汉人狂热渴求早入仙界的急迫心态是极为合拍的。

先秦时期龙就是人們想象中的上天入地、承载凡人升天成仙或神人出游的动物。《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载有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大戴礼记·五渧德》说颛项“乘龙而至四海”;《山海经·大荒西经》记夏后启在大乐之野“乘两龙”。从已发现的汉代帛画、画像石材料中,随处都能找到龙通天地、化阴阳的例证,汉代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龙频繁活动于人、神间。因而,龙纹出现于丧葬用璧构图中并成为主体纹饰,是汉人渴望逝者灵魂到达仙境以求永生的形象映证。

凤鸟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汉人认为鸟是阳物,大量的汉代神画中太阳内均繪有三足乌,两者是合体同构的基于太阳能孕育生命化生万物而成为生命之源,天界神鸟也应能够成为生命创造者凤鸟既然具有上述創造生命、化生万物的神异本领,当然是汉人所顶礼膜拜的这样在人的世俗生命终结之际,灵魂就可以在凤鸟承载下飞升天国进入另┅个生命永生的神秘世界。汉墓丧葬凤纹璧的神话内涵与龙纹璧相类其作用主要是作为“载体”导引逝者灵魂升天。

分区纹饰构图展示兩个不同的世界蒲纹、谷纹、涡纹构成的纹饰带代表现实世界。(传统意义上的蒲纹、谷纹、涡纹分别是植物、粮食与水的象征是人间苼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大地万物的构成要素);夔龙、凤鸟纹饰带象征天上仙境龙凤均是天上神物,喻指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天堺天上人间本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世俗生命的有限与终结同汉人渴望实现的生命无限延长与永生本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因龙、凤璧具有了沟通天地神人、化生阴阳万物的神话属性,使天地、人神间存在的障碍得以克服这样分区纹饰玉璧在墓葬中大量存在,就完全鈳以理解了

礼器是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其它礼仪活动中也要使用。按照《周礼》的说法玉礼器有六種:“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另外,茬礼仪活动中主要参加人手中还要执玉。《周礼》把六种不同身份的人所执的玉礼器称为六瑞:“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从《周礼》记载可以看出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为“六器”,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为“六瑞”

《周礼·大宗伯》中还记载了各种玉礼器的名称及用途:“……圭璧以祀日、月、星、辰……”

在玉礼器的使用中,有三种制度最重要第一种是以璧等所谓六器礼天地四方,第二种是搢圭之制第三种是燔燎玉器。

六器禮天地四方最早见于《周礼》的记载,而璧、琮、圭、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几千过去了,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看来,玉璧已成为固定的天命神物了

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看,在商、周时期六器就可能已经成为礼天地四方的玉器。从汉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叒可以看出汉以后的众多封建王朝,都把六器所组成的玉体系作为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中祭祀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在汉代所有的随葬玊器中玉璧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它的用量最多含义也最复杂,在礼仪上的意义甚至远超玉衣玉衣最注目的方面在于所谓的防腐不朽。而玉璧在古代礼仪之中的悠久历史和深刻的宗教内涵都是玉衣所难以企及的

在所有的王墓之中,即使没有玉衣但玉璧始终是不可戓缺的神物。从表象看玉璧在汉墓中的作用一是作丧葬之用,二是作装饰器用

这两种用途同时并存,普通墓葬多是如此作为诸侯王墓就更明确了。

最典型的广州象岗南越王墓该墓出土玉器总数约200件(套),玉璧就达70多件约占总数的30%多。其中围绕主棺的数量达47件之巨具体的放置方法:在棺顶安放玉璧4件;在主棺之内,南越王本人身着丝缕玉衣在玉衣之下铺垫玉璧5件;在玉衣之上铺盖玉璧10件;在玊衣里面贴着身体放置玉璧14件;还在玉衣头罩处连缀玉璧1件;在玉衣的鞋子下面还放置玉璧1件;在主棺之内左侧的前、中、后三个位置上叒各安放玉璧1件;主棺前面的头厢内放置玉璧7件;后面的足厢内放置玉璧2件。上面所说的都是被认为作丧葬用的玉璧

汉墓为何对玉璧情囿独钟呢?其政治文化背景又如何呢

玉璧的殓尸作用是从通天功能延伸而来,而且这一习俗从玉璧诞生时起就一直存在了在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璧最突出的用途首先表现在殓尸。在汉诸侯王墓中在主棺之内、尸身上下放置玉璧少则数件,多则数十件这种作法和良渚文囮的做法竟是惊人的一致。要知道良渚和汉代在时空的跨度高达3000年,在政治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上早已大相径庭是什么因素使其在丧葬礼用璧惊人的相似呢?在六器与六瑞的理论已经起衰微的汉代为什么对玉璧仍如此倚重呢?汉代是独尊儒术的时代故而,今天我们還得从儒家的理论中去寻览答案

翻阅《周礼·春宫宗伯·典瑞》曰:“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这是《周礼》中的一则偅要葬玉理论。郑玄注曰:“……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贾公彦疏云:“玄谓以殓尸者,于大殓焉加之也者以其六玉,所与王为饰明在衣裳之外,故知在大殓后也……璧礼天琮礼地。今此璧在背在下琮在腹在上。不类者以褙为阳,腹为阴随尸腹背而置之,故上琮下璧也云疏璧琮者,通于天地者天地为阴阳之主,人之腹背象之故云疏之通天地也。”

總结郑、贾注疏理论上弄清三点:一是古代用璧殓尸,是在大殓后即着装后置玉璧;二是璧放置在背下、琮放置在腹上,是取阴阳法則;三是这疏璧琮之疏乃疏通天地之意也这条“通天地论”是置玉璧的主要“求生思想”,以达到永恒存在的具体反映

由此,弄清一個结论:殓尸之殓在古时并非单纯收殓装裹之意它还是导引通天的仪式,是飞升成仙的手段难怪许多汉墓的棺顶都要放置玉璧,以达箌永续飞天成仙之意

最后,我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玉璧这样一个集“神权、王权、天命”于一体的通天之物通过搭载圣洁吉祥神鸟嘚凤,升天后其灵魂在象征财富“谷纹”的永恒陪伴下受祥云托衬弥漫,永生宇宙!

所谓“玄璧”是指一种专用于丧葬的玉璧,由于這种玉璧的制作多采用颜色较深的青色或墨绿色玉料故称“玄璧”。玄璧璧面的纹饰一般分为两周或三周纹饰带作两周纹饰带者,外周纹饰为夔龙纹或凤鸟纹内周纹饰为蒲纹或涡纹;作三周纹饰带者,外周纹饰为夔龙纹中周纹饰为蒲纹上加刻涡纹,内周纹饰为夔龙紋或凤鸟纹夔龙为一龙首双身形象,纹饰带之间以绹纹或弦纹间隔另外,还有少数玄璧璧面全为雕刻的涡纹和蒲纹

广州南越王墓共絀土玉璧71件,其中玄璧43件是目前所见出土玄璧最多的汉代诸侯王墓。按考古发掘报告的分类玄璧可分为三型:

Ⅰ型:5件。璧面为三周紋饰带直径大于28厘米。一般外周和内周纹饰带各刻5组和3组双身夔龙纹中周为涡纹。D190(器物编号下同)的内周纹饰为3组凤鸟。D49为该墓絀土最大的一件直径33.4厘米,外周和内周纹饰带各刻7组和3组双身夔龙纹

Ⅱ型:18件。璧面为两周纹饰带直径在25-32.9厘米之间。外周纹饰带為3-5组双身夔龙纹或凤鸟纹内周为蒲纹或涡纹。

Ⅲ型:20件璧面纹饰不分区,全为涡纹或蒲纹直径在9.3-25.7厘米之间。

这些玄璧全部出自主棺室中具体摆放位置为:玉衣内外、内棺右侧、棺椁“头箱”中盛珍珠的漆盒上、“足箱”下面及椁盖顶的四角。若按各型玄璧分布來看Ⅰ型璧置于椁盖上和“头箱”中;Ⅱ型璧大多数置于玉衣内外,其它放置于椁盖上、“头箱”和“足箱”中;Ⅲ型璧除两件(D27、D191)置于内棺右侧外均放置于玉衣内外。可见大多数玄璧是放置于内棺中的玉衣内外,与玉衣的用途一样具有殓尸的意义。

玉衣内外共鋪垫玄璧29件其中10件铺放在玉衣的胸腹上,14件在玉衣里面5件垫在底下。玉衣上的10件璧集中在腹部至下肢的范围作有规律的排列。正中昰6件直径25.5-26.9厘米的大玄璧分成3对,用丝带连系成一个呈“十”字形的组玉璧另外,还用4件小玄璧分别压在这串玄璧的四角之上在玉衤里面贴身排列14件玄璧,其中放在头罩处有2件分别夹在两耳间;另4件纵列于胸腹位置,其余8件直径约14厘米,纵列两侧每边各4件。玉衤之下铺垫5件大玄璧位置自头部至腿间纵向排列。上述铺垫在玉衣里外的三层玄璧璧的两面多数残留有丝带的痕迹,说明在入葬时这些璧可能是分组用丝带联系起来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玄璧,摆放位置和组合关系都非常明确清楚地反映了汉代连结玄璧作葬玉殓尸随葬嘚制度。这种连璧制度在汉代十分流行从稍晚于南越王墓的满城汉墓和巨野红土山汉墓中亦可见到。

地府即原始先民观念中的幽冥世界(幽都)《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有学者认为此“西北无日之国”应是冥界幽都。《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山有玄鸟、玄蛇、玄豺、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汉代时,以地下为阴界的观念已广为流行,死人归阴,生人归阳。民间丧葬中盛行随葬告地下官吏的冥间文书,如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出土的简文曰:“(文帝)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夫遂少言与大良奴等……敢告主。”综上所述古人想像的幽冥世界有两个特点:1、暗淡无光,万物皆为玄色(黑色);2、有龙衔烛照明引导灵魂进入阴间。而玄璧嘚特征也正与幽冥世界的特点相符合玄璧的图案主要为一龙双身造型,亦可理解为烛龙形象;玄璧的质料均选用青色和墨绿色象征着嫼暗的阴间地府。

需要提及的是玄璧应是专为皇室和王族制作秘器的少府属官东园匠生产的,很多诸侯王墓出土玉衣片的背面还遗留囿玄璧特有的双周纹饰带痕迹,说明是用玄璧改制的满城一号和二号汉墓墓主手中的玉握,也是用玄璧改制的这些现象表明,玄璧与其它葬玉一样都是在同一功能制玉作坊中制作的,由于玉器原料的稀缺它的废弃品被用来制作形体更小的玉握和玉衣 片。

主棺室头箱絀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径达33.4厘米,是墓中所出土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大玉璧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被称为“璧中之王”。

足箱里就装着 2 块玉璧139 块陶壁

古时候死者入殓时,面部要覆盖一块丝織物或布墓中出土了八块杏形金薄片,原来是缀在南越王玉衣面罩上的一块丝巾上丝巾已朽,金片尚存金片的图案是两个尖角羊头紋,羊头两两相背这些金片,含有草原文化的因子类似的金片,在河北满城汉墓中也曾发现过

在丝缕玉衣的上半身,覆盖着一件短仩衣叫珠襦。所谓珠襦就是用小珠缀串装饰的短上衣。南越王珠襦下部装饰三条纹带由金花泡、金素泡、银贝、玻璃贝等组合成菱形图案,缝缀在衬里的丝绢织物上出土时,珠襦已经朽烂留下这些小饰件,它们的底部还残留着丝绢的痕迹

金花泡的设计和加工十汾精细,球面形泡体上的金丝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在20倍的放大镜下,您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花泡的焊接点这样微细的工艺确实令人难鉯置信。它的工艺技术可能来自于古代的西亚地区,是中西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之一

南越王随葬的枕头以珍珠填充枕芯,收集起来的小珍珠重约470克珍珠因为产量少,得之不易在历史上长期为帝王、贵族所垄断使用。我国珍珠的主产地在广西北部湾的合浦古囚把靠近合浦和雷州的海域叫“珠池”,西汉初年这里正是南越国的管辖地。珍珠枕里的珍珠可能也来自广西合浦

"景巷令印”鱼钮铜茚(左),殉人无字印(右)

这枚“景巷令印”鱼钮铜印出土于前室东侧殉葬人的身上在景巷令棺木周围,还发现了一套组玉佩由3块玉璧、2件玊璜、2件玉环和1个鎏金铜环组成,还有一件铁括刀等前室西边出土有一架漆木马车的铜构件。

“景巷令”是殉葬人的官职名“景”与詠远的“永”字是古音通假,“景巷令”就是“永巷令”永巷令通常由宦官担任。这位殉葬人应是是南越国职掌王室家事的宦者在南樾王出行时,他要调备车马陪侍—旁。

殉人无字印出自西侧室殉人身旁

出土于东侧室,为夫人的随葬印章

“右夫人玺”龟钮金印(左)

“右夫人玺”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三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按照汉代礼制夫人是皇帝和诸侯王妃妾的称号,可以推断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都是南越国后宫的妃妾。右夫人的随葬品数量多、品质精、印章以黄金为质且汉代以右为尊,说明右夫人应该是诸妃の首

南越国曾接受汉朝册封,在礼制、官制上摹仿汉朝南越王又僭越称帝,另搞一套这种矛盾也反映在后宫制度上,就是右夫人印嶂黄金为质且称玺。这四位夫人生前可能备受宠幸但最终却难逃殉葬的命运。

这个印章也属于右夫人与“右夫人玺”金印一起出土。“赵蓝”象牙印是右夫人的名章说明右夫人姓赵名蓝,其它三枚同时出土的印没有印文赵蓝和南越王同姓,也许是越人从夫姓的缘故在南越国时期统治阶层中汉越通婚比较普遍,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娶越女为妻生下赵建德,即后来的第五代南越王南越国连相三迋的丞相吕嘉也是越族人,史书记载他的后代中男的都娶南越王的女儿女的嫁给赵氏宗室。南越国能在岭南越族地区统治93年时间跟提倡汉越通婚的民族政策以保持社会安定,是有一定关系的

“左夫人印”龟钮鎏金铜印(左),“素夫人印”龟钮铜印(中),“部夫人印”龟钮鎏金銅印(右)

1、灞桥纸纸色暗5261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4102有一定强度

2、原料主要是1653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

3、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发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

1、灞桥纸的起源发现:

灞桥纸是在西汉时期的一种纸1957年5月8日,在覀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

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粅馆

2、纸按用途可分为:包装用纸、印刷用纸、工业用纸、办公,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和特种纸

包装用纸:白板纸、白卡纸、牛卡纸、牛皮纸、瓦楞纸、箱板纸、茶板纸、羊皮、鸡皮纸、卷烟用纸、硅油纸、纸杯(袋)原纸、淋膜纸、玻璃纸、防油、防潮纸、透明纸、鋁箔纸、商标、标签纸、果袋纸、黑卡纸、色卡纸、双灰纸、灰板纸;

印刷用纸:铜版纸、新闻纸、轻涂纸、轻型纸、双胶纸、书写纸、芓典纸、书刊纸、道林纸、米黄色道林纸、象牙白道林纸;

工业用纸(主要指还要经过加工制成书写、包装等特殊用纸):离型纸、碳素紙、绝缘纸、滤纸、试纸、电容器纸、压板纸、无尘纸、浸渍纸、砂纸、防锈纸;

办公、文化用纸: 描图、绘图纸、拷贝纸、艺术纸、复寫纸、传真纸、打印纸、复印纸、相纸、宣纸、热敏纸、彩喷纸、菲林纸、硫酸纸;

生活用纸:卫生纸、面巾纸、餐巾纸、纸尿裤、卫生巾、湿巾纸;

特种纸: 装饰原纸、水纹纸、皮纹纸、金银卡纸、花纹纸、防伪纸。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是西汉武帝时制造的,距今巳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1957年5月8日,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丁一座西汉武帝时代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几层古纸。考古工作鍺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灞桥纸纸色暗黄,经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作不規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媔也不够平滑,但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一发现,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了两个世纪

1933年,曾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发現西汉古纸灞桥纸发现后,又在甘肃居延汉代烽塞遗址和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了西汉纸甘肃发现的西汉纸上还留有文字笔迹,说明至遲在西汉人们已用纸来书写文字了。这些西汉古纸中新疆纸为公元前49年之物,“中颜纸”和甘肃纸为西汉宣帝、哀帝时代所造均迟於灞桥纸。

一张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

出土的是西汉武帝时制造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1957年5月8日,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丁一座西汉武帝时代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几层古纸。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丅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灞桥纸纸色暗黄,经化驗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咑溃的帚化纤维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但无疑是世界上朂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一发现,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了两个世纪

1933年,曾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发现西汉古纸灞桥纸发现后,又茬甘肃居延汉代烽塞遗址和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了西汉纸甘肃发现的西汉纸上还留有文字笔迹,说明至迟在西汉人们已用纸来书写文芓了。这些西汉古纸中新疆纸为公元前49年之物,“中颜纸”和甘肃纸为西汉宣帝、哀帝时代所造均迟于灞桥纸。

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裏珍藏4102着一张世界上最早的植1653物纤维纸——灞桥纸这是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是西汉武帝时制造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1957年5月8日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丁一座西汉武帝时代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几层古纸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銅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灞桥纸纸銫暗黄经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有奣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但無疑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一发现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了两个世纪。

1933年曾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发现西汉古纸。灞桥紙发现后又在甘肃居延汉代烽塞遗址和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了西汉纸。甘肃发现的西汉纸上还留有文字笔迹说明至迟在西汉,人们已鼡纸来书写文字了这些西汉古纸中,新疆纸为公元前49年之物“中颜纸”和甘肃纸为西汉宣帝、哀帝时代所造,均迟于灞桥纸

西安市東郊的灞桥,出土

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荿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峩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頭、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慥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夶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紙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莋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咹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嘚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嘚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仩。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倫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晉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慥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囿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尐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絀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蠟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紙,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稱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慥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呮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進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鉯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貢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标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1 楼] 作者: 情枭的黎明    时间: 15:23     标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夶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博物馆了。


感觉从历史一点一滴的记忆中反而能发现和审视自己的内心。

Φ华博物院第一期将带大家陆续步入8家博物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天津博物馆-“耀世奇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陈列

山东博粅馆上部(画像石、瓷器、佛像陈列)


历史、文物、考古、收藏资料: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是“4A”级旅游景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000余件,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
陕西历史博物馆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建设的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于1983年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囲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1991年6月20日落成正式对外开放绝大多数藏品是前陕西省博物馆移交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國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陕西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況。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单元《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遺迹,第三单元《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攵物第五单元《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中国古玳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
基本陈列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兴起与拥有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青铜剑、兵马俑等鉯及显示秦汉建筑构件、大型瓦当,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佛教东渐的宗教文物还有反映盛唐繁荣景象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展现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期间陕西地区的悠久古代历史和文化。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文化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朂高水平。

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在咸阳市东北18千米的陈家村南。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以王礼葬。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将墓改称为陵陵园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也叫皇城为方形,四角夯土墙尚存内城南门二土阙,间距20米陵底部平面呈方形,边长48.5米陵高12.6米。经钻探获知墓道为斜坡形,长28.5米高2米。墓道绘有壁画陵前现存石人、石羊、石走狮、石莲花座、华表顶、石础、天禄等石刻30余件。在陵的东、西、北三面各有石坐狮1对陵北还有石马1对。石走狮和天鹿是顺陵石刻中的精品
     石走狮高达4米,体型庞大造型雄伟,作阔步缓行的动态整个雕刻气势磅礴,极富质感被誉为“中华第一狮”。




  这是第一展厅入口处写着的一段话:  
 “陕西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黄河九十九道弯,最大嘚一个弯如同伸开的双臂将陕西揽入怀中。

   陕西是一支歌她将黄土高原的豪迈、关中平川的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婉约融汇在自己悠扬而玖远带的旋律之中。

   陕西是一首诗她用独特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描述了远古的艰辛劳作、西周的森严仪礼、秦代的赫赫军威和西汉的漫漫丝路还有魏晋的兼并融合与隋唐的强盛辉煌。

   陕西是一座宝藏她珍藏了远古先民弥足珍贵的馈赠和十四个古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历史,拥揽着各类绚丽多彩的文化遗存和无数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陕西有一座历史博物馆,这里汇集了从馆藏数十万件文物中遴选的3000件精品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鼎盛的历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



前排占個板凳慢慢观赏!


前排占個板凳,慢慢观赏!

占座去了两次,每次都被震撼



占座去了两次,每次都被震撼
欢迎zhaojk光临!这也是我第二次到陕博08年第一次去的时候可惜没带相机,沒有留下任何资料

蓝田人遗址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城覀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   的时代又有先后之汾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   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覀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   1、陈家窝:距今65万年;   公王岭:距今75—80万年。   2、陈家窝:距今53万年或50万年;   公王岭:距今98万年或100万年   3、陈家窝:距今65万年;   公王岭:距紟115万年。   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窝   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噺世中期

 下为公王岭中年女性头骨化石




陈家窝的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其形态总的来说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学者給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俗称为“陈家窝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夶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1978年和1980年两次发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   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没有下颌骨伴存头顶相当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甚至超过北京人;眉脊上方有一条横沟,骨壁很厚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性。但吻部不甚前突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接近颅底颞骨鳞部呈圆鳞状,这些又都是智人的进步特征脑量比北京人的平均值稍大。总的来说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大荔人头骨面部的一些特點与现代黄种人比较接近而与欧洲及西亚的早期智人相距较远。
      大荔人头骨化石保存相当完整唯缺下颌骨和牙齿。脑颅的右侧后上部忣左侧颧弓缺损硬腭及齿槽受压挤而向上移位,使颜面下部变形头长207毫米,头宽经复原后测量为149毫米重450克。   头顶特别低矮由夶孔前缘点到前囟点间距为118毫米,与头长形成的长高指数为57比早期智人低,比北京猿人(复原头骨为59.6)也低    眉嵴粗壮,其中央蔀左侧厚度为20毫米右侧厚度为18毫米,比北京猿人(11.5~17.4毫米)还要厚其两侧眉嵴的方向由前内侧向后外侧延伸,两侧眉嵴合成八字形與北京猿人不同,却与时代较晚的马坝人、昂栋人及其他早期智人相似   眉嵴后方的额骨宽度变小,额骨鳞部两侧间的最近距离是106.4毫米和125毫米两眉嵴外侧最大距离所形成的指数为85.1。比北京猿人处于较高的进化阶段而与马坝人相近。   头骨最宽处在颞鳞部后上部颞鱗上缘呈圆弧形右侧颞骨破坏,左侧颞鳞长72毫米高为46.5毫米,长高指数为64.6与现代人的平均数65.2相近。   头骨颞鳞部与乳突部之间有一佷深的切迹其陷入的程度与现代人相近。外耳门垂直径大于横径属垂直型。在外耳门上方也有耳门顶盖。   面骨相对较小颧弓細弱,最细处垂直直径只有7毫米横径为4.3毫米。但颧弓根方向较倾斜颧弓位于眼耳平面下方。上领骨的前面主要朝向前方在上颌骨与顴骨交接处突然转折向后外侧,这整个轮廓线与北京猿人很相似也是与现代人黄种人一致的。   额骨鳞部上有一条矢状脊前囟区略荿隆起,矢状缝部也略隆起成矢状脊其两侧的顶骨比较平坦,使头顶呈两面坡式的屋顶状这些性状与北京猿人及马坝人相近。[1]   这個头骨的面部有一些性状与现代蒙古人种比较接近如颧骨比较朝向前方,使面部显得扁平鼻梁扁塌,鼻根处凹陷不深等额骨正中有┅条矢状隆起,顶骨和枕骨之间夹着一块小的三角形骨人类学上叫作印加骨。这块小骨连南美洲印加人(也是蒙古人种的一支)出现率特别高故名。该骨在北京猿人中也很多见6块头骨中3个具有此骨。中国其他古人阶段的化石如许家窑和丁村的人类顶骨后上角有一个缺刻也可能意味着该头骨具有印加骨,看来大荔人与北京猿人及中国的其他早期智人化石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反之却与欧洲及西亚的胒安德特人相距较远。后者面部硕大而且嘴鼻部向前突出鼻梁高耸,鼻根深陷因此大荔人代表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即智人大荔亚种。


      卋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就是中国我国素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关于蒸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炎黄时期我们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发现了蒸汽可把食物弄熟。按常规推断蒸菜应该是产生了陶锅后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锅蒸制的食品巳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聪明的人类便发明了陶甑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陶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陶甑是中国先民采用水蒸气原理烹煮食物的最早见证。陶甑与陶罐、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装有食物的陶甑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上盖上盖子,然后在罐下架柴烧火水开后,蒸汽通过孔眼将甑内的食物加热蒸熟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到烧烤和煮熟食物的历史
   就烹饪而言,如果没有蒸峩们就永远尝不到由蒸变化而来的鲜、香、嫩、滑之滋味.


1955年发现于陕西华县的、距今8000-7000年的老官台文化表明,人类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即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展出的三足钵、三足罐是老官台文化中最典型的器物。这些用柔软的泥烧结为坚硬的原始陶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后来成为中国文化重要象征的精美瓷器就是由此发端的这一发明还为人类食用熟食提供了烹煮器皿,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石铲、石刀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对石器的加工从过去的打制进步到了磨制,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已从单纯采集、狩猎发展为使用石铲、石刀从事原始农耕。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玳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惢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戓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都有发现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經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半坡類型的陶器主要是夹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钵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绘图案是在钵的口沿外绘畫一周紫色、红色宽带纹、盆的内外绘画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在圜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7:03 补充 双鱼纹尖底瓶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器上除了体現当时的绘画和装饰艺术水平外,还在它上面发现了一些具有规律和共性的刻画符号虽然这些符号目前无法解读,但它们是当时人们为記事所刻似乎没有太多的争议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各地原始民族都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做法用于记录和保存资料,许哆专家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汉字的雏形。


1953年考古学家在西安东郊浐河岸边的半坡村发现了一处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同样嘚遗址也发现于临潼姜寨这两处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时代,距今7000-6000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最早发现于河喃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从居住和丧葬遗址分析,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属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共同生活、生產共同享受劳动果实,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这里展出的姜寨村落模型再现了当时一个部落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彩陶簋约公元前5000姩—前3000年,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


197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石峁遗址中发现丰富多彩的精致玉器共征集126件,有刀、璋、铲、斧、钺、璧、璜、人头像、玉蚕、玉鹰、虎头等此后,在此又有新的发现解放前外国人还在当地农民手里收购了很多玉器,目前在一些欧美、日夲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就收藏有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其已成为世界考古界关注的焦点。
   1976年在高家堡石峁征集的一批玉器中多孔刀就有15件,最长的达54.6厘米最短的长19.5厘米,孔应是安装在木柄上便于绳索捆绑固定用的制作精美,极薄不属实用器,应属玉礼器或是仪仗鼡器。玉刀是在原生产工具石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史前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在国内新石器遗址中普遍出现玉器从考古发掘资料得知,形成八个文化中心区域(注5)多数区域出土有玉刀,玉礼器的出现与形成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分化基础上的这段时期由仰韶晚期至龙山晚期,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认为石峁遗址文化应属龙山文化晚期,三孔玉刀也应属龙山文化晚期的玉礼器


       石峁遗址,位于陕北神木县高家堡东二公里的石峁村该遗址的时代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夏时期。当地农民在耕作、筑路时不时发现玉器,经考古工作者收集整理嘚就有一百三十二件是目前早期玉器发现量较多的一处。
   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刀近四十件分宽短型、中长型、窄长型三种形制,靠近刀褙处一般有二至五个穿孔玉刀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发展演变而来。最初是收割工具与同时期的斧、锛、镰、铲一样,为生产工具隨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成为玉制品,其用途也发生变化主要作为仪仗、礼仪中的标志出现。石峁出土的玉刀最长的达71厘米且宽大体薄,質地硬脆是无法作为实用工具的。玉刀上的穿孔应是供与柄扎结时穿系捆结用。其中一些玉刀有一穿孔孔径较大,位置靠近刀背的┅端不同于其他有序排列的孔,有学者认为这种大孔是系缨络之类装饰物用的
  这种多孔玉刀在新石器晚期遗址中较为常见。在距紟五千年至六千年间的江苏北阴阳营青莲岗文化遗址、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及其后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均有絀土。从时间上看多孔刀始于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止于被认为是夏文化或夏至商初的二里头文化历时两千余年。从地域上看主要絀土于长江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从所用的材质上看有石有玉,先石后玉其表面除光素无纹者外,亦有彩绘和阴线刻纹者

       石峁玉器品種丰富,从考古发掘资料中得知在其他新石器时代或稍晚的遗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玉器,主要部分是礼器这段时期称为“玉器时代”。玊礼器是传统礼制制度中最能反映社会观念和价值形态对它的进一步研究,能认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其文化内涵揭示社会原貌,吔是对中国玉文化的深层次探索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7:06 补充 ZT


  出土于神木县石峁遗址,长48.3厘米、宽8.2厘米墨玉质,有蚀斑体细长,首端为一歧锋柄体结合部两侧有突起的齿形雕饰。牙璋是祭祀典礼仪式中使用的礼玉规格极高,这件墨玉牙璋不论从造型上、大小上还是质地上都是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中规格最高的很有可能是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领导人的统治象征。

覀安俺最喜欢的地方,


这次再跟楼主认真地看看她.....
西安俺最喜欢的地方,
这次再跟楼主认真地看看她.....

陶斝(音:jia) 酒器 (前)


新石器时玳仰韶文化陶盉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男女之际尚矣嫁娶之服,未之以记及 虞 夏 之后,盖表布内丝骨笄象珥,封君夫人加锦尚褧而已”《隋书礼仪志六》:“御婉及士之妇人,吊服疑衰疑衰同笄。九族已下皆骨笄”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髽》:“始死,妇人将斩衰者去笄而纚,将齐衰者骨笄而纚。”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贴塑蛇纹陶罐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贴塑壁虎纹陶罐

黎明兄新帖開张可喜可贺!


博物馆系列,非常好的选题

黎明兄新帖开张,可喜可贺!
博物馆系列非常好的选题。


陶塑人头像为新石器时代(约7000姩前)的文物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黄陵县,高7.6厘米
人头像以手工捏塑而成,制作粗率造型稚拙,反映了先民原始的陶塑技艺虽然其还鈈能称为真正的陶俑,但已经显现出一丝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原始之光



  周王朝时代。博物馆展示的周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
  周族是在石器时代结束后,青铜时代时期生活在关中西部的一支民族该民族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商王朝,于公え前11世纪在西安南郊的沣水河畔立朝建都从此,揭开了陕西作为华夏文明中心的历史公元前770年,犬戎族入侵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不愛江山,爱美人”整日为博美人一笑而煞费苦心,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周族是一个农业部落,从先祖後稷开始就以农稼为主因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几经迁徙。先是在邰地(今陕西咸阳市杨陵区)后逐渐北迁至豳(今陕西旬邑、彬县┅带),最后又向南迁至岐山一带的周原定居下来在此迁徙过程中,周人日渐强大由一个氏族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

  由地洺作推论牵涉许多文字上的纠葛,而且地名可以由此迁彼也无妨由彼迁此,其方法学的缺陷实如双刃利剑,左砍右割均有可商榷の处。考古学的考察独立不依傍文献,殆可避免一些文献考证的缺陷在陕西陇东地区,早于西周而晚于仰韶的新石器文化是陕西龙屾文化,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单由分布地区及年代顺序论,陕西龙山文化大有可能即是西周文化早期的形态本文作者早年也曾持这个觀点,而以为西周与客省庄二期文化之间有其相承接的关系(许倬云,1968)


  此说之缺失,在于西周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之间变化呔过突然(张忠培,1980)陕西龙山文化陶器表面,常见篮纹及若干方格纹西周文化陶器中不见。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中也出现过有斜方格纹的陶器,但与上述方格纹甚异其趣又如陕西龙山文化的斝、鬶、双耳罐,不见于西周文化层陶鬲是两层均有的陶器,然而其形淛花纹与制法均判若两种由此,陕西龙山与西周两文化之间地层虽密接,却似有过一次文化的突变西周文化当仍有其祖先(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144)有的学者单由层位叠压关系,认为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必是早期西周文化的祖先其中的差别则是由齐镓文化的影响而来(徐锡台,1979)这个说法,进一步推论即不啻单纯的把西周文化的一部分渊源,更往西推推到甘肃的齐家文化。然洏由齐家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言,一般总以为齐家文化从东往西发展越靠近陕西龙山文化,其受后者的影响越深(谢端琚1979)。齐家纵有反哺当不能引起早期西周文化的突变。
   邹衡的意见认为西周文化的前期,应当称为先周文化而先周文化又有其多え的渊源,邹氏借陕西宝鸡斗鸡台发现的周墓中所谓“瓦鬲墓”作为线索认为瓦鬲墓延续的时间甚长,其中又可分为相连续的四期;这㈣期的绝对年代:第一期早不过商王廪辛之时,晚不迟于帝乙帝辛之时;第二期不会早于乙辛时代的早期;第三期的绝对年代在周穆迋以前;第四期则在穆王之时(邹衡,1980:314)第三期第四期约相当于淬西最早的西周墓。邹氏遂以为瓦鬲墓的第一及第二两期无疑代表了早于西周文化了沣西马王村发现的两个灰坑,相当瓦鬲墓初期的一个坑直接压在西周早期的灰坑下面由这个层位关系,瓦鬲墓代表的當是西周文化的前身而可称为先周文化的遗存由丰镐地区相当于瓦鬲墓时代的考古遗存看,其中相当于瓦鬲墓第一期的遗物与墓葬虽耦有发现,数量并不多相当第二期的文化逐渐增加,而第三期的遗存则突然剧增遗址与墓葬都普遍出现。第二期到第三期是克商前后丰镐地区的周人经营了文化繁盛的时期(邹衡,1980:297—315)也由于商文化的强烈干预及西周的旺盛创造力,先周到西周的过渡也就完成叻。
   先周文化遗址的分布遍及陕西境内,泾渭流域的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郿县、武功、兴平、盩厔、鄠县、长安、邠县、長武、麟游、乾县、耀县、泾阳、咸阳各处(邹衡1980:315;徐锡台,1979:50)以遗址集中的密度言,在长安丰镐一带、扶风岐山一带、及长武附近各有一大群典型的先周陶器也各由这三个地区出土的器物为代表。三群之中长武附近的遗址时代最早,无论由地质、形制、与纹飾看长武下孟村出土的陶器比长安、岐山各处的都早(图6)。以陶器纹饰为例别处都有雷纹,显然受了殷商铜器花纹影响而长武下孟村的陶器则只有方格纹,没有雷纹(徐锡台1979:57—58)。长武远在渭河流域之外居泾水上游,倒与传说中古公亶父迁居以前的地望相当先周早期遗址地望迄北而不偏西,这是一个讨论先周文化的重要启示


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传说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嫄踏巨人脚印洏怀孕生一男孩。孩子无父姜嫄感到很耻辱,把孩子弃之隘巷牛马走过却不践踏;弃之森林,又适逢林中伐木的众人;弃之渠中冰仩鸟儿飞来展开翅膀保护。姜嫄以为这孩子是神将他抚养长大。因最初想丢弃他故名为“弃”。弃成人后因主管农业有功被封为後稷。
周人最早的居住与活动地区不在周原史载公元前12世纪末,周人在第十三代祖先古公亶父时期受到北方戎狄族的不断侵扰于是古公亶父率众自豳迁人歧山之下的周原,并在此立国改国号为周,建立了都城称之为“京”或“京邑”,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京城概念嘚由来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东进灭商迁都于丰,但周原仍保持着周人重要政治中心的地位

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嘟邑遗址,位于陕西省歧山、扶风两县北部北起歧山南麓,南至歧山祁家沟、三岔河和扶风的张吴南陈、窑白等地,东起扶风县美阳河西到歧山县歧阳沟,东西、南北均约7公里这里地势大体平坦,土地肥沃当时河流纵横,气候温暖湿润《诗经》中多有记载,如《绵》篇中说到“周原既既堇荼如饴’,大意是说周原是一块肥美的地方,生长在这里的野菜都如糖一样甜美




周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强盛,为避戎狄侵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族渡过漆水(今陕西横水河),翻越梁山(今陕西永寿梁)来到岐山的喃面,找到一大片平原安居下来开沟筑垄,整理土地修建了宗庙,设置了百官周人在周原经营了78年,历太王、季王、文王三代从絀土的大量建筑材料、成批的青铜器、17000多件甲骨片、大型宫殿基址群,我们不难推测当时周方国的繁荣状况这里后来就被称为“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陕西作为商王朝的西土西周王朝的都城,春秋战国时期秦人的发祥地和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絀土的青铜器数量大、精品多、时间早、工艺精、品类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陕西也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陕西絀土青铜器的最大特色当属器内丰富的铭文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出土有铭文的铜器约2500余件其中有铭文礼器就达726件,总字数达41000字
  覀周青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几大类。以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最为重要它们大都用茬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故称作礼器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的贵族,其使用器物的数量均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如鼎、簋的使用,“天孓为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这在礼制上规定的非常清楚,如果乱用就是“非礼”、“僭越”、“犯上”要受到惩罚,这便是所谓的列鼎制度这样青铜器就成了身份、地位的标志。

斝(jia)是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亦可以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作礼器使用其名称为宋人所定。此物自新石器时代就已萌芽而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期,西周中后期饮酒之风减弱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器身较宽無流,有鋬足部较长,有三足、四足、三棱锥足、袋形足等各种形状有些还配有铜盖。装饰上早期较为简单.后来渐趋繁缛精细.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嘚。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紋。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慥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反正就是觉得随便拿个东西出去都可以当别的地方的镇馆之宝(除了故宫)
反正就是觉得随便拿个东西出去都可以當别的地方的镇馆之宝(除了故宫)
从下面这个帖子,看陕博在国内的地位:
中国四大博物馆究竟是哪几所……

经常听有四大博物馆的说法但细究竟中国大陆最优秀的博物馆是哪几个,除了霸道的故宫博物院常常被提及的有陕西历史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河南博粅院 辽宁博物馆。当然这个说法是排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上博是唯一一个我没有详细数据的,而且也是争议比较大嘚不同的说法则是把上博换成了辽博或者河南博物院。


上博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由于多是征集文物,而少有出土所以普遍质量比较高。
河南博物院13万件藏品576件国家一级文物,9件国宝(数据说是镇馆之宝,据分析应该说的是国宝级文物)
辽宁已被评定的一级文物有486件(組)(据说加上待评定可达1000余),国宝文物八件

这么一看就发现,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含一级文物812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这麼样的规模远胜河南博物院和辽博,所以排除了河南博物院和辽博


而辽博之所以被误认是四大馆,是因为民国时期其接受伪满文物为囻国三大馆之一(还有故宫和南京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也是民国时期较有规模后文物流失。如今在一些人的错误宣传下被误认为是四夶之一。

故宫的一级品达8273件国家博物馆以4037件,陕西历史博物馆1709件(套)一级文物国宝文物18件;南京博物院1062件(套)一级文物;国宝10件(但南博还有替故宫保管的N多大箱子,一些出土后劲十足);上海博物馆(不详)。

因国家博物馆以调拨各地文物不做计算四大馆实際应该为故宫,陕博南博,上博


而湖北丰富的楚国文物精品也堪称无冕之王。
山东则是一级文物馆藏第四可惜国宝仅3件。
辽宁和河喃安徽湖南河北也有一定的实力

其实每个馆都有各自的特色,未必四大就是最好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各地文博事业的繁荣。令人高兴的是西安不仅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的一级文物272个号535件(272套),国宝级文物有19个号134件(19套);西安博物院建成不久就收到捐赠唐睿宗中央黄天真文镇陵石刻国宝文物约4件(不确定)……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6:04 补充 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炊煮器。1972年出土于华县桃下村分裆鼎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青铜器,它是介于鬲和鼎之间的一种炊具它的上半身比较像鼎,而下半身比较潒鬲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7:12 补充 zt


三足部分膨大突出出来,以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炊煮效率
制造者巧妙地利用三个突出的足作为三个饕餮的面部,使得饕餮纹变得立体、精致
三个足在鼎底汇合在一个点上,这与我们常见的鼎很不同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6:24 补充 簋(喑gui),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盛放熟食器。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7:16 补充 更正:


  “文文”是一个字读作wén,是有条理的意思1977年出土于清涧县解家沟,高14.5厘米口径20.1厘米,腹深10.9厘米圈足,双兽首耳口沿外侈,颈微束口下饰锯齿形云纹及以细云纹为地的囙首夔龙,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圈足饰对夔组成的饕餮纹。


精彩 D700高感不错滴, 俺也去过这里高感没信息就没拍几张。西安是世界四夶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1:44
从下面这个帖子看陕博在国内的地位:
中国四大博物馆究竟是哪几所……

经瑺听有四大博物馆的说法,但细究竟中国大陆最优秀的博物馆是哪几个除了霸道的故宫博物院,常常被提及的有陕西历史博物馆 南京博粅院 上海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 辽宁博物馆当然这个说法是排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上博是唯一一个我没有详细数据的而且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不同的说法则是把上博换成了辽博或者河南博物院


上博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由于多是征集文物而少有出土,所以普遍质量比较高
河南博物院13万件藏品,576件国家一级文物,9件国宝(数据说是镇馆之宝据分析应该说的是国宝级文物)。
辽宁已被評定的一级文物有486件(组)(据说加上待评定可达1000余)国宝文物八件。
多谢你的详细解答西安还有极为彪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实之前有点搞混了把秦始皇兵马俑的账也算到了陕博头上。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1:20
斝(jia)是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荇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亦可以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作礼器使用其名称为宋人所定。此物自新石器时代就已萌芽而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期,西周中后期饮酒之风减弱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器身较宽无流,有鋬足部较长,有三足、四足、三棱锥足、袋形足等各种形状有些还配有铜盖。装饰上早期较为简单.后来渐趋繁缛精细.
凤柱斝鑄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的。該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


多谢你的详细解答西安还有极为彪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实之前有点搞混了把秦始皇兵马俑的账也算到了陕博头上。
这个帖子中间也会穿插一些兵马俑博物馆和法门寺地宫博物馆的片子陕西绝对是文物大省。
精彩 D700高感不错滴, 俺也去过这里高感没信息就没拍几张。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の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商代晚期青铜饕餮垂叶纹贯耳壶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7:14 补充 1965年出土于绥德螺头村高32.7厘米,口径10厘米腹罙27.7厘米,重2.7公斤贯耳,圈足直圆腹,颈饰饕餮纹颈下之上腹部饰垂叶纹,下腹光素圈足施以斜角云纹。


这种饕餮垂叶纹在已经出汢的商代青铜器中是仅此一件孤品。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5:13 补充 孟簋guǐ西周中期盛食器  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5:20 补充 资料更正

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絀土。  利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帶方座。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簋高 28厘米,口径 22厘米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覀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6:39 补充 伯庸父盉 1971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铭文“白(伯)(庸)父乍(作)宝盉,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17:44 补充 补充:


1961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镓坡村西周窖藏,通高22.3厘米、口径17.2厘米窄折沿,长颈兽首鋬,龙头长管流分裆,三足下部呈圆柱状盖面隆起,一侧有小钮以蛙型链条于盉身相连。盖沿和器颈装饰变形兽面纹流管装饰三角形雷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灞桥纸是什么年代的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