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器落款上落款是山字的是谁的作品

古玉上一般雕刻什么包括植物,动物.所有的,最好能说明是什么寓意
问题描述:
古玉上一般雕刻什么包括植物,动物.所有的,最好能说明是什么寓意
问题解答:
中国人自古就有佩玉的习惯,有的是出自爱好,有的是出自心中美好的祝愿.近年来佩玉牌更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时尚.面对市场上各种体裁的玉佩,消费者感到无从选择.其实在和田玉的题材当中,大多有明确的主题,这些主题可能出自一个点故,一个传说并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玉器的题材中,神仙人物、鸟兽动物、星云山水、树木花草等等,可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绵延到了今天.  蝙蝠的”蝠”因与幸福的“福”谐音.人们用玉材琢刻蝙蝠的形象,喻福,讨口彩,取吉祥.“葫芦”因近“福禄”,同样是琢玉中频繁使用的题材.这种题材开始盛行于明代,至清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福在眼前”把一只蝙蝠刻在一枚有孔眼的古币上面.   “福寿延年”把蝙蝠刻在一只寿桃上.   “多福多寿”多只蝙蝠与寿桃刻在一起.   “福禄寿僖”将蝙蝠和梅花鹿、寿桃、喜鹊(或直接刻一喜字)为伍.   “五福捧寿”在五只蝙蝠中间雕一寿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五福和合”以五只蝙蝠与荷花、圆盒为伍.“荷”同“和(安宁、平和)”、同“合(投契、融洽)”.  “福寿双全”蝙蝠、寿桃、古钱.”钱”音近“全”,“二”义同“双”.   “福至心灵”蝙蝠、寿桃、灵芝.“芝”谐音“至”,“桃”似“心”形,灵芝之“灵”.   “流云百福”以蝙蝠与云纹为伍,“云”意“绵延不断”,形似“如意”,象征幸福如意.   “福从天降”蝙蝠刻在一娃娃的头顶上.  “福寿三多”蝠、桃、石榴或莲.“石榴”、“莲子”均寓多子之意,“即福多、寿多、子多”.  “三多九如”蝙蝠、寿桃、石榴、如意.“三多”即“即福多、寿多、子多.“九加”出自《诗经》中:“如山加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崩,如松拍之茂.无不尔或承”.  围绕在“蝙蝠”的一个福”字做口彩的例子举不胜举,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好追求的词汇之丰富.  一只雄鸡,一棵鸡冠花.雄鸡的高“冠”是“官”,鸡冠花之“冠”又是“官”,岂不是“官上加官”?这类题材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起着良好的祝愿.如各类竞赛,运动场上的健儿们果得到一件“争‘雄’(雄鸡)夺‘冠’(鸡冠花)”题材的玉佩,似乎更具有一种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意蕴含蓄的美学内容.  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的这种玉雕工艺,形式上是写实派.花是花、鸟是鸟、人是人,人人看得懂,但意蕴上却是一种音、物之间的借喻形式,玉器上的纹饰都是美好的、吉庆的向往,这恐怕是一种唯中华民族独有的、令人叫绝、妙不可言,甚至有时显得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寓意文化.
  挂件上丰富的纹饰,多取长寿、祝福、快乐之寓意,一般的纹饰有人物、动物、花草、文字和其他一些图案.常见的还有:  佛、观音:挂件中的佛,常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它实际是由一个叫契比和尚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据史书记载,契比是五代时期明州(今浙江宁波人)人,经常手持锡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游化行乞,故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行不拘小节能预测吉凶,知晴雨,神秘莫测.后梁祯明三年,契比坐化,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造塔供奉.因此其成为解脱一切烦恼的化身.而观音则被视为救苦救难之神,被视为慈悲的化身.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敬仰.人们佩戴此类的纹饰挂件是为了借佛、神的力量来保佑自身,祈求平安快乐.  寿星:以南极仙翁托桃为纹饰,寓意幸福长寿.寿星是我国长寿的化身,现代玉雕常以其为素材,用来寄托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  童子:以古代儿童为纹饰,祝愿多子多福之意.  龙、凤:龙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兽,凤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鸟.寓意吉祥.传说凤在中国民间代表女性,龙代表男性.他们搭配在一起寓意婚配吉祥.  鱼:“鱼”与“余”谐音,表示富裕.如:年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等.  蟾:自古以来代表财富.常见的刘海戏金蟾,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猴:“猴”与“侯”谐音.马和猴在一起,寓意马上封侯,封官进爵的意思.还有两只猴在一起,指“辈辈封侯”.  十二生肖:生肖也称属象挂件,视为护身符可保佑平安、快乐.  植物纹饰:植物纹饰常与动物纹饰相结合,产生丰富的图案和寓意,如:连年有余,松鹤延年等.也有单独的植物纹饰,如:竹子,代表节节高;花,代表花开富贵;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代表人的气节性格.  刘海,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手撒金钱,给人带来财富.民间年画中以刘海戏金蟾象征吉运财富的到来,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吉利形象.  “宝剑峰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苦读成就今朝.作品利用残壁、冷梅、孤桌、独烛来体现十年苦读的清苦,衬托出今朝成功的不易和艰辛,勉励自己不断的进取,巅峰之上会有另一反景致.  文字和图案纹饰:常用的文字和图案纹饰有寿、福、禄、喜、长命百岁等字样,及阴阳八卦卜吉纹饰等.寓意吉祥,平安.  吉祥图案不胜枚举,了解玉石文化,寓意也是其一,寓意的不同使玉石的含义也不同,使人们在佩戴玉石时品味中国文化的丰富,玉石文化的内涵.  在古代,鱼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而且还因此把鱼看成了祥瑞之物.孔丘生子,友人送鲤鱼一对为贺.孔子十分高兴地收下,以为吉祥,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孟子把鱼和熊掌作为最高贵的美食,留下“鱼,我所欲也”的佳句.元青花鱼藻纹多画鳜鱼,大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情画意.由此可见元人对鱼文化同样喜爱.明以后则多画鲤鱼,表达了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我收藏的青花瓷片中有一些同鱼有关的纹饰.如一片上绘一文人,手举一枝桂花,脚踩在鳌龟头上,自然是“独立鳌头折桂图”了.一片画的是鲤鱼跃于波涛之上,口中吐出水泡,水泡中隐约一条小龙飞上天空.大约这就是所谓的“鱼化龙”了.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便可成龙,比喻幸运和高升,实乃文人对飞黄腾达的一种向往.所以李白在《上韩荆州》一文中说的:“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故“鲤鱼跳龙门”是古代常画的题材.  在民间,有许多表达吉祥的用语多采用谐音.如:鲤与“利”,鱼与“余”、“玉”等即是.由此便创造出许许多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又由词汇经过形象思维,绘制出活泼生动的画面来.一旦装饰到瓷画上,就大大增加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畅销的商品,也有了收藏和研究价值.比如常见的瓷画还有“渔翁得利”,一个渔翁捕得大鲤鱼时的欢快表情跃然瓷上;“金玉满堂”:几条金鱼水波中相互追逐嬉戏,寓意儿孙多且活泼可爱;鲢鱼游于莲塘之中,自然是“连年有鱼”,童子抱只大鲤鱼,背后绘以牡丹,叫做“富贵有余”;一条鲇鱼游于水藻中,可谓“年年有余”.   总之,从瓷绘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鱼受到人们的喜爱.多姿多彩的画面,丰富生动的语言,吉祥谐趣的寓意,很值得收藏者细细玩味. 当然,前面这些都是我在网上找的资料.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其他需要你慢慢搜集.比如我求鉴定的和田玉籽料挂件(你可以参照我提问的图片),上面有一只老鼠尾巴穿过一枚铜钱,这个叫代代数钱.后面有一片叶子,叫做事业有成.是不是很有趣啊.当然,也有好多瑞兽比如说貔貅,就代表招财.所以这个需要你慢慢积累.好了,也打了好几行字了,希望我写的这些能够帮助你!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传上来看看.通常情况下,书法教师、古汉语教师都能胜任.
一路(鹭)清廉(莲) 再问: 再问: 再问:
您的这一个玉雕件,图案是“缠枝纹”,文字是变体“寿”,寓意“寿无尽头”! 再问: 这是块什么玉,白玉吗?还什么什么玉 再答: 是岫玉!
有白、红、黄、青四种.白是古人火烧玉造成的,是二氧化硅脱氧形成的.红是泌了氧化汞形成的,桔红也是红的一类,但是泌了三氧化二铁形成的.黄也是铁泌不过是三价铁造成的.青是锰钛一类的氧化物造成的.把这四种细分只是形象的说法,是沁的深浅反映的是氧化金属的含量.
硫化氢(H2S) 人闻到高浓度(1000毫克/立方米)硫化氢,瞬间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水毒芹 水毒芹(英文名为:Water hemlock),水毒芹分布广泛,它原产于北美洲,属于伞形科植物.水毒芹平均高为0.6-1.3米,可以长到1.8米高.气味令人难受,有毒,其毒性更甚于毒芹.水毒芹多生于沼泽地、水
在高等动物中,卵细胞是不能单独发育的.但是在一些昆虫和较为低等的动物当中,未受精的卵细胞也可以发育,比如成为雄蜂,雄蚁.在植物当中,未受精的卵细胞也可以发育成为植株.称之为单倍体植株.有很多种植物都可以培养其单倍体植株.
古语云:无沁不成玉!可见沁色,是古玉器鉴定的标准之一.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
显微镜,淘宝上就能买到
  古玉的收藏保护是个有讲究的话题.刚买来的古玉,第一步要仔细观察它的老旧,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并留下第一张照片作为日后对比的宝贵资料.  除蜡警惕新玉瑕疵  如果是生坑的古玉,仅用清水简单清洗一下即可.如果是带有金属镶嵌的古玉,则最好用纯净水过洗.因为自来水中残留有微量的氟,容易与金属中的氧化物发生作用,给日后的防锈保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
课内的文言文、古诗词有两篇要背,课外古诗词10首全背:10.《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微生物类群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的总数约在50万至600万,其中已记载的约20万种(1995年),包括原核生物3500种,病毒4000种,真菌9万种,原生动物和藻类10万种~全世界的植物约有植物共370,000种; 共分九
你的第一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从历史时期计算,是指公元3世纪之前,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二,从文学史时期计算,也包括春秋战国之前的,但既然是文学史,就一定是有文学形式出现的时期开始计算,中国最早的文学应该是《诗经》了.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第二个问题:具体说,中国近古时期是指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期,也就是明代中
鱼寓意年年有鱼,是吉祥平安之物 龙能祛邪致福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寓意祛尽邪恶,葫芦和上面的一只松鼠或其它动物.“葫芦”意为“福
鞠着躬欢迎我们……群狮长啸,猛虎般的黎明爱人!我的精神在香气中荡漾.但我不能从中拔出根.为·蓝色的鸢尾花,或许只是
天下太平会和五铢同时出现在一块古玉钱上到,真品可以辟邪的. 再问: 如果是真品,一般是多少价钱呢? 再答: 具体的价值取决于玉质、工艺水平。再问: 就是一般的 再答: 看看图片就知道。再问: 没有图,是在一家店看到的,店主要一千八 再答: 可能是岫玉的。
  玉石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同其矿物组成有关.也就是说,玉石的颜色同矿物对可见光(白光)木同波长的吸收和吸收程度有关.同时颜色也同矿物中所含色素离子以及晶体的缺陷有关.  关于我国传统的玉石和常见宝石的颜色,我国珠宝工艺美术界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出现了许多有形象的颜色名称.如翡翠有宝石绿(色似祖母绿宝石)、艳绿(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馈、否定、精练、反复、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古玉鉴定的步骤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明代篇(三)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明代篇(三)继续人文百家号明朝的礼仪服饰不但气度宏大、端庄华美,而且还有意识的恢复了,因元朝统治而中断了一百多年的汉族传统,制定了一套严明具体的礼仪等级制度,从皇帝至百官都有着详尽的佩玉制度,到了明代中期,对官吏用玉又有了严格的规定,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玉带作为明代舆服制度的组成部分,受到皇室、贵族的极大关注,从皇帝到文武官员,每逢庆典等重大活动,必穿袍佩带,从而使玉带的使用达到了顶峰。此时的玉带一周均镶有玉銙,是使用玉数量最多的时代,据载,皇帝的玉带有銙22枚,臣僚的玉带用銙18枚,墓葬出土的玉带也多符合此制度。同时,由于明朝贵族重视古制,并把玉带视为官僚们显赫的佩饰,所以此时玉銙的数量式样及图纹装饰远胜以往。南京汪兴祖墓出土的金镶玉高浮雕龙纹玉銙,皆用羊脂白玉琢制,明代中期之后,龙纹之身躯开始向细长发展,逐渐形成了明代龙纹的独特风格。考古发掘中,明代玉带出土数量较多,其玉銙多作方形、圆形、长方形、长条形及桃形等,用料较薄、边框较窄,除光素外,銙面多用浮雕或双层透雕的技法,装饰有纤细繁密而富有变化的云龙、飞禽、花草等图案。另外,主题纹饰的边角处,还喜欢采用一些双角、古钱、珊瑚枝等杂宝纹来点缀画面,背面或平整光素、或镂空成万字、窗棂或花枝形底纹。明代的玉带,在唐宋形式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其数量之多超过历代,成为明代官僚的标志和等级财富的象征。迄今所见,使用玉带身份最高者为万历皇帝,仅定陵出土玉带就有12条,可谓是明代玉带的代表,此外,分封各地的藩王、建功受封的公侯及嫔妃等墓葬,也均有玉带出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明代玉带除了大量装饰有花纹的玉带外,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素面玉带,明代玉带主要是以质地作为区分官员身份的标志,而不是以玉带的花纹来辨别。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明代玉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明代礼仪玉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继续人文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继续人文专注分享人文知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请问女孩戴和田白玉手镯有何好处 于田现在山料产量也少
摘要  最近频繁见了几个玉友,都拿着新入手的东西让我帮忙看看,看了一圈下来,只能感叹,京城之地土豪之多,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土豪”们挥金之后得到的,却不是真的值得收藏的东西,所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和田白玉的一些业内黑幕,以供大家参考:
  最近频繁见了几个玉友,都拿着新入手的东西让我帮忙看看,看了一圈下来,只能感叹,京城之地土豪之多,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土豪”们挥金之后得到的,却不是真的值得收藏的东西,所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和田白玉的一些业内黑幕,以供大家参考:黑幕之一:到处可见的和田山料
你去逛逛玉器店,或在网上看看,是不是可以看到不少的山料牌子和手镯,很白,说是和田的山料或山流水,其实这些都不是和田的山料,那是什么?是青海料和俄料。其实和田地区山上一直被冰雪覆盖,开采期很短,产量很少,并已多年未出很白的手镯和大牌子的料了。新疆除了和田地区外,其他产量也不大,多为青玉和青白玉。于田现在山料产量也少,同时脆性大内裂多。和田白玉“基因突变”——你还是和田白玉吗?以上二图是典型的俄料糖玉,虽然开价都在万元以上,但这主要是做工的费用黑幕之二:满眼的艳丽皮色  很多人觉得籽料一定要皮色,殊不知你看到的80%的皮色是加过色的。其中大籽料雕的东西90%是加色的,小籽料/子料加色的略少些,但也过了50%吧,网上很多贴的皮色都是假的,还看到很多人直叫好,不好意思直接提出,就在这儿提醒一下大家了。其实籽料/子料加过色很普遍,戴着问题也不大,关键不要为那层假皮色单买就好。以上二张是经过染色的籽料真正的籽玉黑幕之三:老坑青海料和优质俄料充籽料  你到外面看一下,是不是看到的青海料都较透,俄料都结构松散。那些老坑青海料和优质俄料都到哪里去了。都没了吧,其实那些东西一直在,并很多在冒充籽料/子料在销售。一般这种还都作了假皮。不要以为都买的便宜,有的还卖得很贵,有一次看到一块超白的大牌子,好漂亮,苏州某工作室出的,很好的工,这种工我们去雕的话工费要近万,卖价多少?低于4万8不卖,不错吧,你会怀疑料有问题吗?告诉你吧其实是俄料。俄玉籽料黑幕之四:到处可见机工牌  你去市场看一下,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俄料和青海料牌子粗看工还不错吧,你不要以为现在的工真这么便宜了。其实这些都是机工的,300-400元一块模具,可出20块牌子,前十块不需要修,后十块要修一下,现在的机工越做越好了,不说的话你一般是看不出的,另外一般还会用手工来修一下,所以刀痕也有了。你有个概念:64大牌子现在很一般的工费都要1500元。那些开价三四千,卖价两千左右的牌子你觉得会是什么工。标准的机工牌子白玉陷阱之炒名家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可传世的精品吧,好的,精品来了,都是名家的大师的,当然价格也是大师级的,这没什么问题,因为东西确实好,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人随便拿出件东西,工也未必多好,会跟你说这是某某大师雕的或他成名前雕的。你看看是不是就觉得档次高了,且慢,那些真的都是大师雕的吗?那大师们早累死了。真正大师雕的东西是不需要特别注明的,就像真正的名牌西服并不需要把标签贴在外面一样,因为真正的大师的东西你一看就会让你震撼,会把你吸引。我见过很多人间接买来大师作品,问大师本人后会让你惊讶的,因为这些根本不是他雕的。所以对于要买大师作品的人,请务必跟大师本人买。二、那是不是有落款就可以了,那你要失望了,苏州的几位名家的落款是可以买的,有一万的,有收几万的,就帮你落个款,请注意,不代表东西是他雕的。相对来说,上海这方面较好,落款还是控制的比较严格的。但他不落款不代表落款不能仿,苏州有个人仿易少勇的字仿得很好,连落款也仿得很象。有人说真仿得象也是不错,但不要忘了,你出的是大师的钱。本文最后更新于日,已超过 1 年没有更新,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资源、淘宝商品链接失效,请留言反馈,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红山玉器与红山文字(原创首发)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6:01:38&)
7329字(1773/10)
( 23:59:39)
28字(57/2)
( 12:05:49)
72字(99/0)
( 12:00:09)
31字(65/0)
( 19:40:49)
54字(77/1)
( 12:09:01)
26字(35/0)
( 18:33:54)
42字(50/0)
( 18:29:01)
74字(92/1)
( 18:36:54)
17字(106/0)
( 17:05:19)
120字(260/1)
( 18:30:55)
30字(52/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经典】上海博物馆历代玉器赏析阅读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迄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象征、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的法物,也被用于辟邪敛葬,其自然属性被人格化和道德化,玉成为古代文化的标志之一。
  第一部分“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
  (约公元前6000~前2000年)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中都产生了各自区域特征的玉礼器和玉饰件,其中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和几何形器物、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器、玉琮、玉斧、玉戬和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刀等最具代表,功能独特,内涵丰富。制作玉器需要有相当一批在民族内脱离一般劳动的高技艺专业生产者,这些精致的作品为民族首领或巫师所占有,它们是古代文明曙光初现的实物见证。
  这是上海地区出土最早的一件玉器,是马家浜文化的玉玦,玉玦是史前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的耳饰。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玉玦》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兽首玦》红山文化(公元前年前)
  兽体弓背卷曲,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呈“C”字形。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中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勾线波纹,背部对钻一孔。
  《玉蚕》红山文化(公元前年前)
  商周时期种桑养蚕较为普遍,墓葬多有出土,是为了防止人的精气外泄,作为葬玉使用,蚕口处多有圆孔,用于穿绳佩戴。
  红山文化的玉鸟,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玉器始祖,玉器特点是非常简朴,古拙。动物形象的玉器很多,象这件玉鸟或称之为玉鸮就是红山玉的典型代表,玉鸟表面光素无纹,仅以简单的轮廓线来表现鸟的形象,作展翅飞翔状。它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但这种压地隐起的工艺更加费工耗时,加工一块玉需要经年累月之功。
  《玉鸟》红山文化(公元前年前)
  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呈湖绿色,间有灰白斑纹。造型别致,似鱼鸟组合形。器表磨制光滑,两端有单面钻穿孔,遗有明显的悬挂磨损的痕迹。
  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玉琀》 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崧泽文化之后就是良渚文化,距今年左右,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玉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鸟纹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人兽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像面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像飞鸟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十五节神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玉钺组合器》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玉钺》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项饰》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项饰,项饰由大小、形状不同的穿孔管、珠、坠共71粒串成环形。最下一粒坠呈铃形。坠的两侧为管,管上浮雕双目和嘴组成的简化兽面纹,较为少见。
  《带钩》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人》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件神人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后面一件中心橱中的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
  《神人首》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鹰攫人首佩》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四孔刀》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玉璧》齐家文化(公元前2400~前2000年)
  《玉璋》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件玉斧,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可看出表面琢有隐起的花纹,整个玉钺打磨的十分光润,应该是件高级别的礼器。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面鸟隐隐约约显现在玉斧上。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第二部分“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
  (公元前2100~前771年)
  夏、商、西周开始进入文明全盛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和实行礼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除了沿袭史前时期的一些种类外,还出现了不少新品,玉饰件也获得较大发展,形态以动物和想象中的神物为,有时也于人物组成复合纹样。当时贵族服装上都佩带玉器,所谓“君子佩玉”,玉饰是贵族身份不可或缺的标识。商周玉器风格和当时社会艺术风格发展一致,抽象变形,古朴谨严。
  第一个橱窗中,圭和璋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和柄部,圭一般是平首或是尖首,璋一般是弧首或是斜首。璋的柄部有齿牙,而圭没有。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古代等级身份的,根据尺寸的不同来表明地位的不同。
  《玉圭》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
  《玉璋》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
  第二个橱窗主要是一些仿制青铜兵器的仪仗器,比如戈,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实用的,但用玉仿制后便成为一种仪仗器,主要在国家重要的典礼场合以增威严,而不作为实用。
  《戈、矛、鸟首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戈是仪仗器,主要流行于夏、商时期。此戈内部(即柄部)由青铜制成,上嵌绿松石,规格较高,为王室之物。
  《嵌绿松石铜内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铜内上镶嵌有绿松石组成的兽面,因时代久远而有剥落。
  《嵌绿松石铜内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戚也是一种仪仗器,它和斧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两侧有齿牙,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所谓“刑天舞干戚。” 此件玉器上装饰有兽面纹,为商代晚期最为流行的纹饰,商代铜器上常装饰兽面纹,虽然其意义仍未有定论,但却代表了商人的审美风尚。戚中有益穿孔,应是用来缚扎执柄的。兽面纹下还有涡纹和蕉叶纹,与兽面纹相得益彰。
  《兽面纹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直纹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几个橱窗展示的都是一些夏商周三代的装饰品,以佩饰为主,在这些器物上都有穿孔。古代的佩玉是非常多的,种类也是比较纷繁的。古代佩玉和今人有所不同,今人佩玉主要在颈部带一块玉,腰里挂一块玉,但古人是将几块几十块玉串联挂于身上,我们现在叫组玉佩,古代叫杂佩,身份越高的人身上带的玉越多。 橱窗中展示了很多商周玉器动物,大多为佩玉,动物种类繁多,以龙和虎最为常见。
  商代晚期,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建立,以及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艺的发展。此期玉龙在史前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商代晚期玉龙数量增加,造型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
  商代玉龙根据造型的异同大致可以区分为:蜷体形、璜形、匍匐形等三类。这件玉龙是卷曲形,这种蜷体的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亦极其接近。商代大多玉龙的形态扁平,厚度通常在0.5厘米左右。龙体较短,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头部长有蘑菇形(棒槌形)兕角,有的竖立,有的后伏于颈。眼睛多为“臣”字眼或菱形。
  《玉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鹿》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犬》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兔》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蜥蜴》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鱼》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鱼》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个橱窗所展示的是一些龙凤纹饰,龙纹饰等等,是西周所特有的玉器。为一种复合的纹样,是将龙、凤、人这三种图像复合成一种图像。此类题材在西周非常流行,但在其他时代非常少见。
  《龙首凤纹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人首龙纹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龙纹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瞑目缀玉》是古代独特的一种葬玉,俗称为“玉覆面”,从西周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了玉衣,所谓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这种玉覆面往往是在墓主死后,在死者脸上先罩上一层帛,然后再将玉按人的五官缝制于帛上,就形成了缀玉。
  《幎(mi)目缀玉》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第三部分“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玉器发展的转变期。随着旧体制的“礼崩乐坏”,新体制的确立和生产力的进步,为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各种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玉器品种不断被创造出来。饰玉替代礼玉成为主流,由多种玉器共同组合成德杂佩十分盛行、形式不一,变化多端,玉带钩和剑上的玉饰也颇多出现。流行以形体蟠曲或虬结交缠为特征的各种龙形纹样、造型奇异多姿、琢工精巧玲珑,风格自由浪漫。
  春秋战国玉器中最富有变化的便是杂佩,由于孔子儒家学说的产生,以及儒家学说对玉的推崇,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品德,所谓“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形成了当时佩玉成风,从上层贵族到下层士大夫皆佩玉,橱窗中有一张示意图,是古代佩玉的图像。这件佩玉是从腰部把几件玉挂在一起,这样的组合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律,但是身份越高其玉器品种组合得也就越多。将组佩挂于身上,人走路的时候,玉器互相撞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儒家学派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木佣玉杂佩图》
  玉璜、玉环都是组佩里重要的组件之一。玉璜是一种扁平扇形器,类似璧环的一段。玉璜大多为圆周的三分之一,极少数为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双龙首璜》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上面布满了卧蚕纹,玉璜就显得更加润泽柔美了。
  《双龙首珩》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这个玉环上面有两个龙头,一左一右相互对称,就连上面布满的卧蚕纹也都是刻意设计精心雕琢的。
  《双龙首环》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精致的玉饰件,将龙凤和虎纹集于一体。 那一个个小圆孔是系线绳挂其它佩饰的。
  《龙凤饰》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两首相望的玉龙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是完全对称的,看来在古代对称美已是深入人心了。
  《双首玉龙》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春秋流行卧蚕纹,到了战国就比较流行谷纹,所谓谷纹就是像谷粒发芽的这种纹饰,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这种刻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
  《谷纹璜》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谷纹环》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谷纹管》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的龙,有一首双身,有一身双首,也有三条龙纠结在一起,说明这时期龙的造型千姿百态,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玉杂佩的组合方式,一般来说组佩的最下端往往是一条起平衡作用的玉龙,而上部的组合会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加以不同的变化。
  《交龙》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龙形饰》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双龙首璜》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双龙首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此璜玉色晶莹润白,琢工精致。龙首分张,身饰谷纹,谷粒匀称饱满。璜顶穿有一孔,龙首及中部均有单面双穿,以系组佩带。
  在这个橱窗中有两件玉器比较特别,一件是觽(读xī),觽的形状如同兽牙和兽角。在没有文字产生的上古时代,古人往往结绳记事,所以事毕后将绳子解开就需要一种工具,便是觽。觽最早用兽牙和兽角来制作,而在文字产生以后便不再需要这样解结的工具,于是便用玉制作后成为一种象征的佩饰。在古代,儿童大多佩觽,这象征此儿童已具有成年资格,逢事能够迎刃而解。
  《绞纹觽》战国
  边上一件我们称之为韘(音射),韘指的是扳指,最初是戴在大拇指上,古人射箭时用来勾弦的玉筒状物,为了保护大拇指不受伤害,是一件实用的工具。到了汉代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佩饰器,俗称鸡心佩,学名韘形玉佩,作为一种表示会射箭的象征器物。而到了清代,这种扳指就纯粹变成一种玩赏品,成为清代王公大臣上朝斗富的资本。
  《勾连纹韘》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下个橱窗所展示的是带钩,从最早的史前良渚文化到战国时期,其结构已演变为钩首、钩体、钩钮,基本形制侧视为横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钮。其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龙首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玉带钩形式也更加多样了,有长条形、铲形、琵琶形等各式各样。在当时社会,铜或铁做的带钩普遍使用,而用玉制成的带钩则是上层贵族所专用的。
  《兽首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玉带钩的造型也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当时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习俗传入中原。这件玉带钩以浮雕手法,通过丰富的层次变化,雕琢饕餮纹饰,长而卷曲的粗眉和凸起的圆瞪双眼,以及狰狞而凶狠有力的两枚獠牙,显现出一种“狞厉的美”。整器雕工生动精细,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兽面纹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第四部分“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
  (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两汉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除神灵动物外,还流行云纹、乳钉纹等纹样。在社会厚葬观念的驱使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葬玉中玉晗多为蝉形,玉握则多为伏豚、雌豚简练刚劲。受神学影响,辟邪类玉器增多。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上分裂,征战频繁,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材来源亦受到限制,琢玉也逐渐走向低调,玉制品甚少。
  汉代的玉器延续了一些以前的形制,比如玉璧、玉带钩、玉觽、玉韘,还有玉具剑。
  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件玉带钩白玉质地,满沁褐色,抛光莹润。其钩首琢成回首鸭式样,带钩表面只简单地雕刻几条线,象征翅膀和尾翼,形象生动。
  《鸭首带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鸟纹璧》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龙纹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蟠螭纹韘》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这个橱窗展示了一把铁剑以及一些装饰品,在古代上层贵族所佩的剑上,会用玉做装饰,这种用玉来装饰的剑叫做“玉具剑”。玉具剑最早被发现于西周晚期,随后一直延续至两汉,两汉以后便不再流行。
  《玉具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玉具剑由4件玉饰物组成,一个是在柄的首部,呈扁圆形,称之为剑首。
  《谷纹剑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而在剑柄和剑身之间的菱形饰玉叫剑格。
  《兽面纹剑格》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在剑鞘的上部有一件长方形突出的饰玉,称之为剑璏(音卫)。
  《兽面云纹剑璏》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螭纹剑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鸟形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献食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蝉形琀》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蝉形琀》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猪形握》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刚卯》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翁仲》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翁仲》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买地券》东汉建初六年
  《四灵纹胜》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蟠螭环》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龙纹鲜卑头》南朝宋(公元430年)
  第五部分“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
  (公元618年~1279年)
  《伎乐纹玉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玉带銙,顾名思义是以玉为原材料制作的腰带装饰品。带銙正面以压地隐起的方式雕出舞蹈、吹奏等伎乐人物。人物神态、动作皆生动传神,细部的纹样、衣褶线条爽利,气韵生动。
  《伎乐纹玉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的玉带上大多装饰的是少数民族的形象,比如少数民族的乐伎在跳舞或是在弹奏乐器。由于当时受中西交流的影响形成了这么一种特殊的图案,而在唐代以后便不再出现。
  《吹箫伎乐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吹笛伎乐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深目高鼻、窄袖高靴的胡人乐师在唐代颇为流行,敦煌壁画中更是常见他们的身影。
  《吹角击鼓伎乐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的狮子还是比较写实的,威风凛凛,再往后就逐渐温顺起来,所以西方人看到清代瓷画中的狮子形象,会认为是一种狗。
  《狮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除了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穿紫服、带金玉带外,夫人们服饰也很华贵,喜欢佩用玉质饰品,有玉梳、玉碗、玉簪、玉镯等等。
  此种梳背是嵌于梳上的装饰。唐代妇女所用梳具十分精致,质地多样,或银,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饰件。目前发现的玉梳背多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饰花叶造型奇异,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侧形叶端部回卷,是受中亚造型艺术影响的表现。
  《花卉形梳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这件白玉雕成的盘子,整体呈十二葵瓣状,浅平底。胎薄质坚,半透明。雕琢精细。是唐代玉雕器皿极珍贵的标准器。
  《云龙纹葵口盘》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即使是同样的玉环,唐代的制作也比以前看起来更加雍容华贵。这件龙纹玉璧是此期龙纹玉器中的代表之作,玉质青白,晶莹光润。扁圆形,用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一面浅浮雕团龙,其角、眼、发、嘴、须等用阴刻线琢成,满身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身有翼,腿弯曲处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火焰珠,另一面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用阴线刻成扇状。
  《龙形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在古代龙凤是很吉祥的动物。从史前文明开始在很多器具上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尤其是在玉器上龙凤的造型和装饰就更多了。你看这件玉牌上用透雕的方式雕琢出两只相互追逐的凤凰,那曼妙的身姿在长方形的天地里飞舞着,多么饱满生动呀!
  《双凤纹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除了浮雕、透雕,这条龙采用了圆雕的手法,立体的塑造出了翻滚的云涛,舞动的身姿,飘动的发须,让我感受到了飞龙在天的气势。
  《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同样在空中飞舞的还有“飞天”。由于佛教的传入,唐代玉器中出现了前所未见的“飞天”形象。唐代玉飞天,用料讲究,琢法精细,如意形云头独具唐代特色。
  《飞天》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飞天”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尽管在南北朝的壁画里已经有“飞天”形象,但在玉器中佛教这类题材的表现要到唐宋以后。唐宋的飞天比较多见,到了明清也继续存在。
  《飞天》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在飞天的旁边有个宋代的《持莲童子》玉雕,持莲童子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题材,往往是一个童子拿着一朵荷花。根据文献记载,每到阴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当时的儿童都要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征着连生贵子,多子多福。这种持莲童子从宋代以后一直流传到元明清。
  《执莲童子》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有很多世俗化的题材,上面的内容多有美好的寓意,有的盼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就用雕琢龙凤;有的希望多子多福,就用莲子、石榴、蝙蝠;有的祝福长命百岁,就用装饰上灵芝、龟、仙鹤。你看这件《云鹤纹牌》就精心镂刻了两只仙鹤,它们昂首顾盼、展翅而飞,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鹤纹牌饰》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玉那时也不是权贵专享的神器了,宋代是藏富于民,只要有钱,就可以享用了。这件玉饰,仙鹤、龟衔灵芝都是祝福之意,它采用了镂刻的方法。镂雕花形玉片在宋代较流行,作品有下列特点:一、无边框,整体设计保持玉片的外形特点,呈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二、镂雕去掉的玉质面部分较小,保留部分较多,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坚固性。三、平面性较强。这件花鸟佩具备了上述特点,还采用了多层次的表现手法,使图案中的花鸟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图案布局疏密结合,艺术水平高于一般花鸟纹玉片。
  《龟鹤纹牌饰》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这件玉饰主体镂雕一只孔雀。孔雀回首,口衔一花枝,拖尾,展翅,颈部曲折,翅羽饰平行排列的条状纹。此器尾部的表现采用了宋代玉雕孔雀的流行方式,即尾翎呈排列的鳞片状,片上有透雕的圆孔,花枝较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曲,造型较一般宋代玉雕花卉有新意。
  《衔花孔雀》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后面几个橱窗都是唐宋辽金的一些动物,这些动物与夏商周三代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异,夏商周三代的动物基本上都是以简化的,或以夸张的抽象手法来表现,而唐宋以后的动物则比较写实。雕刻手法中以圆雕较多。
  这只白鹅缩紧了脖子,竖起了羽毛,是在睡觉吗,可是它眼睛睁着呀,可能是怕冷在取暖吧。
  《鹅》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这匹马形态可爱,眼睛灵动。虽然这种姿势在狗类中常常出现,但经过艺术加工,并不觉得虚假,而更让人感到亲切。唐代人爱马,最著名的就是昭陵六骏,因为爱马,所以将马表现成宠物的样子,在唐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马》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狗》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鹿在古代很常见,它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即鹿作“禄”解。如“指鹿为马”是强权的强词,“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都寓意于政治之争。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搜索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欧美国家的圣诞老人乘坐鹿车,也是借鹿来获得好运。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
  《鹿》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无论是上面的鹿,还是这里的鸟,唐宋时期的动物都比夏商周三代的动物看起来更真实,雕琢也更圆润。同时还增加了不少背景装饰。
  《鸟》宋代
  你看这头大象在戏水呢,多么有生活情趣呀!
  《象》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即使这条鱼身上没有什么花纹,但外形和动态是多么的自然生动。
  《鱼》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唐宋灿烂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北方的辽金游牧民族。在辽代金代的玉器里多有佛教的内容,比如这只人首鸟身的“妙音鸟”就是佛教里会唱动人歌曲的神鸟。
  《迦陵频伽鸟—妙音鸟》辽代(公元916~1125年)
  辽金的玉器里也多有汉族的一些典故。仔细看这块白玉雕件,一头牛回头望着云朵上的月牙,似乎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犀牛望月”,但这肯定不是犀牛,姑且不说角的问题,这动物显然没有犀牛的长脸小眼。有专家经过研究,肯定了这应该是另一个典故“吴牛喘月”: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著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这个画面在金代的器物经常出现,比金代铜镜,还有磁州窑的瓷画上,似乎表明了当时金地汉人的一种心态吧。
  《犀牛望月》金代(公元年)
  辽金北方游牧民族玉器在受到唐宋文化影响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这件《春水饰》,和旁边的《秋山饰炉顶》这两种题材的玉器是金代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它表现的是春秋两季,北方游牧民族打猎的情景。
  所谓春水就是春季湖边打猎,主要围猎的是天鹅与大雁,打猎时,皇帝的手下会放出一种凶猛的、人工驯化后专用于狩猎天鹅的鹰,俗称叫海东青,它看到天鹅后会冲上去啄咬天鹅的脑袋,天鹅坠落在地,而皇帝的手下这时候就会上去把天鹅刺死,然后大家来分吃这个天鹅肉,这就被称之为春水。这件春水玉雕运用了巧色,所谓巧色就是在一块白玉里面有一些杂质,若按一般原则是要把杂质去掉,但由于海东青原来呈青黑色,于是工匠巧妙的用黑色的部分表现海东青的形象。在玉器里这种工艺被称之为巧色玉器。
  《春水饰》金代(公元年)
  一旁的《秋山饰炉顶》则表现了秋天于山林围猎鹿虎熊等的场面,刻画了2只鹿正在悠闲的饮水、回顾张望的情景,表现狩猎前一瞬间的情景。而选材也是运用了玉黄色的表皮来表现秋天树叶发黄的情景,所以也是一种巧色玉。
  《秋山饰炉顶》金代(公元年)
  边上的橱窗中有一块葡萄纹玉饰,同样也是运用了玉表面的黄色表皮来做成一件巧雕,表现葡萄成熟以后以及枝叶发黄的情景,十分传神。
  《葡萄纹饰》金代(公元年)
  第六部分“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
  (公元1271年~1911年)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玉器社会化程度和琢制业规模不断加深和扩大。皇家贵族用玉范围甚广,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此前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普遍,富商、文人等各阶层都尚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工善深雕技术;明代则粗狼刚质,有“粗大明”之称;清代大多流于繁缛纤巧,其中以乾隆玉器为古代玉器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
  接下来,让我们开开眼界,一睹这些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的风采。
  元代是一个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元代的玉器,注重气势,富有层次感,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具有古典艺术的成熟之美。
  比如这个玉炉顶就是比较实用的东西,它是香炉盖上嵌镶的一种纽状玉雕器。简言之,玉炉顶就是香炉盖上的一个顶子。这个炉顶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制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莲鹭纹炉顶》元(公元1271年~1368年)
  这件《莲鹭纹饰》也跟上面的玉炉顶都是用莲花和鹭鸟来雕刻呢?原来荷花即是莲花,取其谐音“连”。鹭鸟一般只雕刻一只,亦取谐音“一路”。合起来的寓意是“一路连科”,表示科举应试连捷,接连取得好成绩。
  《莲鹭纹饰》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同样很吉祥的是这件黄褐色玉皮上凸雕了一只金龟,它口吐灵芝状祥云。在中国传统纹饰中,龟、灵芝都是长寿的象征。
  《乌龟吐云玛瑙带饰》元(公元1271年~1368年)
  我知道鱼是“连年有余”的意思,不过一般雕刻鲤鱼比较多吧,所谓“鲤鱼跳龙门”。可是这条鱼看起来挺凶猛的不像是鲤鱼呀。看来建立元朝的蒙古人不仅在马背上擅长打仗,就连雕刻的鱼都是那么具有争斗性。
  《鱼》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元代玉带钩的实用性有很大提高,钩首多为扁平状,长度增加,钩首与钩身夹角较大,钩钮增大,鼻钮是元钩的典型特征。自宋代开始,元明清各代浮雕螭纹玉带钩开始多见,甚至占据了带钩纹饰的主流地位,元代玉带钩钩体基本为琵琶形,往往钩首为龙首,而在钩腹上面先是浮雕继而发展到圆雕手法琢出螭龙形象,钩首的龙头与钩腹的螭相对而望,龙首大,螭体小,即常说的“苍龙教子”、“望子成龙”。
  《龙首螭纹带钩》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带扣与带钩造型不同,是用于便服的,用以穿缀束腰之带。带扣上的钮,用于扣丝腰带。带扣的出现要比带钩晚多了,在汉代才出现,宋以后开始流行。两牌相扣的玉带扣最早见于宋代实物,元明清时传世不少。明代玉带扣上的龙纹特点是,螭龙镂空雕刻使螭龙足肢离地站在钩腹上不同,螭龙身平行,头俯视前方。
  《龙首螭纹带扣》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清代乾隆后大量优质玉料使得玉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件白玉带扣,材质极佳。发展到清代,玉带扣无论外形还是表面的纹饰开始变化丰富起来了。你看这件带扣外形是椭圆形的,上面不仅仅镂空雕刻传统的龙首螭纹。而是生动的刻画了“张骞乘槎”的故事:张骞因为出使西域,建立殊功,以致后人对他予以神化。传说武帝派张骞去寻黄河源头,张骞乘槎(木筏)溯水而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带,到达一座人烟稠密的集镇,男耕女织,秩序井然。他走进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主人正在织布,其丈夫牵牛饮水。张骞很诧异,向他们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呢?”男主人指着牛正饮的河流说:“这是天河。”女主人把支撑织机的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后,被见多识广的东方朔认出,说这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填石。后来,“张骞乘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出使远行。
  《张骞乘槎纹带扣》清(公元1644年~1911年) 1967年上海市共和新路出土
  玉带上面除了带钩、带扣外,还有更为丰富的玉带板,就是玉带上的一些装饰。由于明代商贸的飞速发展,玉器的发展也比元朝更加发达。在图案方面更加注重福瑞吉祥的题材。
  《双鹦鹉纹饰》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笃信道教的皇帝有好几个,所以在这以后明清两代关于仙、道的题材纹饰很多。
  《云鹤连珠纹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和上一件类似,做工同样很精致。
  《天鹅连珠纹饰》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这也是一件世俗化非常讨喜的玉雕,画面上的喜鹊是喜上枝头的意思,猴子和鹿的谐音是侯和禄的意思。
  《鹿纹带銙》明(公元年)
  同样题材的内容,但外形变成了圆形,而且还增加了四边的花饰,更显得丰富多彩了。
  《鹿纹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此玉饰通体润泽无瑕。整体为椭圆形,正面微呈弧凸,以多层镂空透雕和阴刻纹线结合琢成,图案为一只硕大笨拙的雁鸟躲藏在荷花丛中,一只体态矫健的“海东青”由上而下向大雁俯冲,作追逐猎捕之状,两鸟体量小与大,姿态巧与拙,动作追与躲的对比,使画面极富戏剧性。
  《春水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当中有一块用羊脂白玉做的叫《螭纹方牌》,出土于宝山明墓,方牌两面分别雕刻着两只蟠螭,做工细致,玉质上乘,为现今了解明代子冈牌原貌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螭纹方牌》明(公元1368年~1644年)1966年上海市宝山县顾村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出土
  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犷,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活灵活现,颇具动感。
  《龙纹带饰》元(公元年)
  明清的玉带板,上面琢刻的龙纹和唐代以前的龙纹已完全不同。唐宋以后的龙纹我们一般就叫成熟期的龙纹。玉器的选材一般都是采用和田玉。和田玉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就成为中国古玉材质里面的主流,汉代以前还有很多的地方玉,但在汉代以后地方玉就相对很少。
  《龙纹铊尾》明(公元年)顾丽江先生捐赠
  这条玉质团龙镶嵌在铜鎏金带扣内。降龙造型,龙身以阴刻线作脊柱,腹甲细如绳索。通体光滑圆润。用以衬托的云纹细若草茎,已失去祥云托龙的神韵。此件可看出明代的玉雕龙纹,在形式上还有一种仿古的痕迹,形似宋而实为明。
  《团龙纹带饰》明(公元年)1994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明代的玉带板多采用“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雕琢,先剔地留出主体纹案,再对上下两层进行线刻、打洼、镂空,其下层图案多为繁密的锦地纹、蔓草纹或卷云纹,底纹与上层主题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透视感。
  《龙穿牡丹带饰》明(公元年)1994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人物纹桃式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发冠》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寿比南山簪》明(公元1368年~1644年)
  《花鸟纹簪饰》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青白玉三童像》明(公元1368年~1644年)1993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卧童》明(公元1368年~1644年)1993年上海市打浦桥明墓出土
  《白玉刘海戏蟾佩》明中晚期 1969年上海市陆家嘴明陆深墓出土
  《灵芝童子》明(公元1368年~1644年)1993年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渔翁》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仕女》清(公元1644年~1911年)
  《兽面蕉叶纹耳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刀法刚直,大刀阔斧,棱角分明,线条简练、粗犷、随意,粗细不均,断断续续,二线对接处常常超出或断开,结构分界处往往采用宽粗的深重刀法,不太注重细节处理,颇有绘画中的写意意味。
  《乳丁兽面纹觯(zhi) 》明(公元年)
  有些平面底子起伏不平,钻孔和拉丝有时会留下遗痕。抛光较强,犹如玻璃光。玉料基本是新疆昆仑山一带和田玉为代表的软玉。以青白玉为主,青玉、白玉次之,质佳者较少,多有绺裂、杂质,应与当时玉材来源不易有关。
  《乳丁纹龙耳簋》明(公元年)
  因为乾隆时期平定新疆地区,大量优质玉进贡到内地,一般玉质好,块头大的玉雕基本都是乾隆朝的,到了嘉庆朝,就停止了玉石的进贡。这件《牺尊》通体洁白无瑕,是模仿青铜牺尊样式而制造的。在康雍乾三朝,无论是书画还是陶瓷玉器都有一股摹古之风。
  《牺尊》清(公元1644年~1911年)
  清朝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新的高峰。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玉器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遗存的作品之多、应用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香筒是明清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器,也是一种实用器,在香筒中可以插线香,把线香点燃后,香气就会透过镂空处袅袅散发出来,用以清新室内空气。
  《人物山水纹香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盖炉也是相同用法,里面可以放入香料,或者放一些鲜花,让香气透过镂空散发出来,实用和装饰兼具。这件盖炉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造型新颖,制作精巧,纹饰细密,雕工精到。从镂空的缠枝莲花的器壁里,似乎有阵阵花香随风飘绕而来。
  《缠枝花卉纹盖炉》清(公元年)
  这个橱窗展示了一些可以实用的器皿,有的可以作为喝酒的酒杯,也有文房用具,比如笔筒就是清代常用的文房用具。这件笔筒玉质碧绿诱人,深浮雕琢制,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山石、松柏、祥云交叠出现,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体颇富装饰性。
  《九老图笔筒》清(公元1736年~1795年)
  《莲式水?》清(公元1736年~1795年)
  《鹌鹑形盒》清(公元1644年~1911年)
  《嵌宝八角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三羊》清(公元1736年~1795年)
  《三螭纹觚》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山水人物山子》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青玉是软玉中数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其物质成分跟白玉相同或相近,成因与白玉一样,都属于接触变质成因形成,只因含微量元素铁而呈现出差异。青玉的佩戴与保养时应避免与硬物碰撞、经常佩戴并时时摩挲。
  《白玉》(子玉)
  白玉矿物名称软玉,又称“中国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在自然界中,白玉颜色美观,质地细腻,有一定的透明度,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可以进行雕琢成装饰品,可以有一种或者多种矿物质组成的集合体。一件精美的玉器,除了滋润细腻的玉石所带给人的温润美感之外,人工的雕琢美、造型美以及好的主题内容,对一件玉器的价值都有很大的影响。
  《羊脂白玉》子玉
  羊脂白玉又称“白玉”、“羊脂玉”,顾名思义就是好似羊脂(俗称羊油)一样的玉石。古传“白璧无瑕”即指白玉,羊脂白玉属于白玉中的最好的品种,韧性和耐磨性却是玉石中最强的。羊脂白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在古代,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考古事实已经证实,很多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玺是专用白玉玉料。很多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的珍品中,莫不把白玉玉料雕琢而成的历代文物奉为“国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胡枫个人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玉器落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