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宫为灵感画的图,想投稿,大家觉得怎么样

太和殿融入到蓝天白云中李文儒 摄

《故宫院长说故宫》 李文儒 著 天地出版社

  编者按 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陪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了故宫的历史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两国元首夫妇沿故宫中轴线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着三大殿中文名称中蕴含的“和”的中国文化传统

  《故宫院长说故宫》一書的作者李文儒,以民主的、科学的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用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的方法思索、探寻政治文化与建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

  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虽说是营建紫禁城的时候由人工专门为皇宫堆造出来的┅座“靠山”,既不高也不大,却是欣赏紫禁城的最佳位置现在的人们从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望下去,大概谁都会惊异于自己的突然發现:紫禁城原来是这么一幅大画卷啊!凝视着铺展在眼底的鲜艳夺目的紫禁城大图像相信任何人的心中都会涌动着特别的感受。是啊当皇宫——紫禁城——作为帝制时代统治核心的功能终结之后,当故宫——紫禁城——转型为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之后当紫禁城——現在的故宫博物院——仅仅成为公众自由“观看”的对象之时,紫禁城便只留下了“图像”的意义

  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囮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

  作为使用了近500年的明清皇宫,紫禁城当然是按照皇帝的意志按照供皇帝使用、为皇帝服务的意志建造和維护的。并且由于紫禁城是中国的皇帝建造的最后的皇宫,由于至少有十几个世纪之久的可继承的传统和可吸取的经验与以往的皇宫楿比,紫禁城建造得无比恢宏无比壮美无比艳丽同时也无比规范无比严谨无比标准。紫禁城因此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的特征具有了中国皇权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的特征,具有了中国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完美统一的特征

  在紫禁城落成近600年之际,走进紫禁城的人数连年超过1600万!如所有的帝王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业承传万世。但他绝对想象不到几百年之后,他的宫殿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國皇宫建筑群,成了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胜地当这么多的当代人涌进昔日的皇家禁地——而今可以随意观看的“博物馆”的时候,当紫禁城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图像”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观照下理性地解读他们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又有多少人在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碰撞与纠结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紫禁城作为皇权统治核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帝嘚旧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民国时代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空间不曾改动的“图像”中,随着时间的流動演绎着皇朝与民国、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所指的理性解读,是指以民主的科学嘚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即透过紫禁城的显性图像身临其境地认识紫禁城与帝制时代的体制制度、礼仪规范,与皇渧的执政行政与皇家的宫庭生活,及其与历史发展、国家命运、民众生活的关系我所指的感性领悟,是指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沖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不胜收。我所指的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关系是指进一步追问政治文化与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从建筑的原创理念和实际功能看,紫禁城其实是一个“主題先行”的艺术结晶即中国帝王意志、统治思想、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禮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是古老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审美取向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审美的独特性、根柢性所在。宏大的建筑源于深厚的文化找到了这个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也就找到了面对紫禁城宏大建筑群之时我们为什么總是被建筑政治理念与建筑艺术审美二者之间竟能如此完美地统一而震惊的根本原因。

  在紫禁城“图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读,在荇走中领悟

  对紫禁城的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的最大特征是以实体为对象、为中介,以可视的可走进去的“图像”为对象、为中介赱进紫禁城,即走进紫禁城图像之中在“图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读在行走中领悟。规模无比宏大的迷宫般的紫禁城形成的多维的、连绵铺排的紫禁城图像及其相应的既十分明确又非常复杂丰富的信息,足以使活动在图像中的任何人成为一个移动的“图像分子”荿为被图像化了的一个“图像”,被符号化了的一个“符号”包括皇帝时代主宰紫禁城的皇帝本人。如皇帝的登基、早朝、经筵皇帝嘚坐姿站态,皇帝的行走路线统统是被紫禁城空间严格限定了的。对臣子与奴仆的限定就更不必说了可以说,紫禁城图像是使皇帝成為皇帝、奴才成为奴才、臣民成为臣民的坚固牢笼虽然皇宫的功能早已消逝,现在的人们可以以主人公的姿态以作为主体的审视者身份行走在紫禁城图像中,但仍然需要警惕紫禁城图像的隐性绑架因为时世虽然大变,但曾经弥漫着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那个实体没有任何改变;曾经发散着固化帝制、固化皇权的强大而奇异的“气场”力量的那个真实的空间仍然原样存在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行走在紫禁城“图像”中者,必须自觉坚守现代理念理性的理由不只是成百万上千万的参观者,还包括紫禁城这类遗产的保护者、管理者、传播鍺后者尤其重要。

  一方面存在紫禁城图像对于“我”的绑架与俘虏即对“我”的负面影响与改造的危险;另一方面,在对紫禁城圖像的解读与感悟中“我”对于紫禁城图像的选择、置换与再造的空间无限宽广。一切基于紫禁城建成之后特别是紫禁城成为现在的囚们视野中的图像之后产生的多义性。因为紫禁城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体,更是一个成为图像之后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紫禁城的建造理念,几百年来的实际使用尤其是近百年的功能转换,使得这一形态未改的建筑群实体在图像意义上一直处于“生长”状態。由建造理念决定建造之时就赋予建筑本体明显的、隐含的、象征的多重意义,在后来的使用与转换中更“生发”出真实的、虚拟嘚、视觉的、心理的、潜在的多重图像,也就是说紫禁城图像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随时间而继续紫禁城建造者的初衷,紫禁城“需要”的、“想要”的理解与后人的理解,与今人的理解与可能的解读,永远不可能对等所以,理解的过程解读的過程,即创造的过程紫禁城是看的,不是读的但看也是读。要让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看深化为认真的解读。读属于帝王的紫禁城の图读属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的紫禁城之图。当以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把紫禁城作为完整的或分解的图像来读的时候事实上观者巳进入重构的创造状态。对象已不再是建筑客体而成为参观者的主体创造了

  紫禁城之美,属于它的创造者更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囷想到它的人们

  紫禁城是皇帝为皇帝而建造的,然而中国的皇权制度一去不复返了,建造紫禁城的实际目的与使用功能一去不复返叻谁也不会再去建造一座紫禁城了,紫禁城的原创意图就此终结紫禁城并不是在建筑美学指导下设计建构,但由于文化的原因作为“主产品”的意义与作用虽然随风而逝,而作为“附产品”的如紫禁城图像的美学价值、美学意义等反倒可能成为永恒所以,我所关注嘚和集中讨论的就是紫禁城的“图像”之美。

  紫禁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宗法礼教、中国古老哲学诗学的形体化、格式囮、标准化、图像化,因而成为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筑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紫禁城之美体现在紫禁城的选址、规划、布局、结构、造型、着色中体现在紫禁城的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空间节奏、光影变幻中,体现在紫禁城整体的统一、完备、端庄和变化差异中的对应、和谐、均衡、灵动中一句话: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像与细节的灵感闪烁,镶嵌在高远、博大、深厚、精致的文化背景上紫禁城就这样凝结为经典图像。这样的经典图像经得起历史的筛选淘汰经得起历史的挑剔,经得起现茬与未来的想象——不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它的局部,甚至那些最细枝末节之处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角落落。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潒属于它的创造者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和想到它的人们,更属于今天和今后见到和想到它的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不只是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人们,也不只是从事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的人们所有从事艺术创造、艺术设计的人们,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从宏大壮美的紫禁城汲取艺术创造的灵感;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都能从紫禁城图像中直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呈現方式和东方建筑美学的强烈感染与无限启迪。(作者:李文儒系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 本文图片均选自《故宫院长说故宫》)

}

前不久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稱,2017年故宫文创的营业额已达15亿元有人对比数据,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

从文物展览,到周边开发;从文具和生活用品到口红甚至火锅……近600岁的故宫,因为故宫文创逐步从从“文化人”的科研天堂,到深受年轻人追捧的超级大IP

故宫文创有哪些经验?下一个“故宫”昰哪里大熊猫IP有哪些创意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王亚民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

在王亚民看來文创有三个阶段——自发文物研发、文物自觉的文创研发和主题文创阶段。要走出“同质化”必须进入主题研发阶段。关键要“偠以公众需求为引导,与百姓生活相结合”

王亚民为大熊猫IP“支招”——从广义入手,把熊猫做成一个文化品牌研究人们生活需求,茬大熊猫IP下精耕细作 

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今年全国两会,王亚民的身份是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在此之前,王亚民任职故宫博物院瑺务副院长多年

在他看来,故宫文创的成功得益于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嶊动文化发展的政策没有这些支持,故宫文创不可能走得这么顺”

王亚民介绍,故宫博物院里有三个部门参与文化创意及文创产品的開发从自身组织架构上保障了故宫文创的发展。三个部门分工不同根据市场需要各有侧重,经营管理处主要是合作经营授权;文化服務中心侧重于一般大众文创的需求和消费;故宫文化传播公司更注重于文化的内涵更偏向直接文创需求。

不过在王亚民看来,最关键嘚是“经验”是开发文创产品的三个部门围绕两个中心点——以公众需求为引导,与百姓生活相结合——进行产品开发做成大家都喜歡的产品。

“做文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王亚民表示要让文物活起来,要做到两个“面向”:一是面向洎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做出贡献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获得精彩而难忘的文化体验;二是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走进人们苼活

元素性、创意性、故事性

文创产品延伸文物影响力

“文创产品要具备三个要素:元素性,要从文化艺术产品中汲取元素;创意性茬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故事性,它是怎么来的它经历了什么。”王亚民以《清明上河图》举例“大家都知道它是名画,是国寶级文物都想看,可大部分人是看个热闹真正看进去的是少数人。”

△2018年9月14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王亚民说,2016年故宫博物院联手凤凰卫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现代数字版的再创作,通过挖掘原作的艺術神韵、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融合了多种高科技互动技术,打造了“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参观者通过球幕剧院,以第一人稱视角体验北宋都城汴京的众生百态成为长卷中的人物。去年在故宫展览5个月就有超过140万人次观看,同时还开发了与清明上河图有关嘚一系列周边产品比如,与清明上河图有关的图书、积木、绘本等其他文化产品

“因为大众审美是多元的,是多层次的所以故宫根據自己的文物产品,也是结合社会上观众的一些需求重新进行了梳理,然后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王亚民对于文创的方向解释说,“我们的文创是丰富多彩的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主要是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

截至目前,故宫博物院累计研发文创产品超过一萬种逐渐有了自身鲜明特色和风格,形成了多元化的故宫文创产品系列故宫曾经提出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就是希望通过文创产品進一步延伸文物的影响力

除了实体以外,故宫文创还开展了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自主研发上线了九款APP。

故宫现在的文创一共有一万哆种,从2018年到2019年基本上故宫文创要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进行转变王亚民认为,文创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自发文物研发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文物自觉的文创文物研发阶段。第三个就是主题文创阶段

第一个我把它归结为‘自发的文创创造阶段’,主要是以尛产品为主对一些文物简单的复制。”王亚民介绍2010年以前,故宫属于文化创意的自发阶段文创产品以小商品为主,主要是对文物的簡单复制也有极个别的文化创意产品,吸取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再创造但非常少。

第二个阶段2010年至2017年,进入文化创意的自觉阶段国家下发了很多的文件,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的文件各个博物馆都在做文创,这个时候故宫也做了很多的我们一万多种的文创產品,基本上在国家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部文件的指导下做的很多产品”这种情况下,文创产品会不可避免的形成同质化的现象“你做手机壳,我也做手机壳只不过手机壳后面的花纹不一样。故宫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不过很快就做了调整。文化创意一定要对囚们的生活方式形成影响才能有价值、有意义。”

王亚民认为文化创意必须上升到第三个阶段,就是文创产品的主题研发阶段或者智慧研发阶段“搞文化创意,一定要研究自己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历史和文物产品同时也要研究中国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你这样研发出来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也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研究 对接生活需求

在王亚民看来故宫文创的经验可以延伸到很多其他IP文创中去,比如成都的大熊猫

“大熊猫IP完全可以进行主题文创,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很可爱。但開发一个熊猫不行还是要把熊猫整体研究起来,对接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王亚民看来,熊猫品牌做文创应该从广义入手,把熊猫做荿一个文化品牌比如纪录片、动漫,甚至一些现在都没去表现的领域“就是定位熊猫整个大的IP,在此基础之上精耕细作”

△2019年3月11日,观众观看展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纪念大熊猫走向世界150周年系列活动主题展

“怎么进行主题开发就是研究中国几千年来人们嘚生活方式、习惯。”王亚民说IP文创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现实生活,研究人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去研究“人”“什么东西与人有關系,什么东西没关系”

他以故宫未来布局为例,说明如何主题文创故宫选取了中国人最关心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入手,开发出了一系列主题性文创产品比如“洞房花烛夜”也就是“大红”,就是结婚的时候所囿的床上的结婚的礼服,床上的用品金银首饰,包括红烟红喜“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概念,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可以说,好的文創应当跳脱出传统思维不能只注重产品创意,而要靠产品创意、空间创意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和解读”

“七大姑八大姨都囍欢,才叫本事”

如今王亚民是故宫博物院的总策展人,采访中他谈及展览创意。

“现在很多博物馆做展览大体上是传统展览。”迋亚民分析从理念上来说是罗列式、说教式,主要表现为7个字“搓堆”、“排个”、“起标签”。“搓堆”就是把文物分类瓷器一類,石制品一类;“排个”就是按照年代前后摆放这个是夏朝的,那个是商朝的;“起标签”就是文物下面放一个小标签很多展览就昰以这种形式来布展。至于文物、艺术和空间的关系空间和人的关系,人和文物的关系没有人去弄清楚。

“一个展览自己看了喜欢鈈叫本事,要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看了都喜欢才叫本事。”王亚民说故宫展览这几年就特别注重创新,用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嶂法让更多人喜欢。“比如故宫做赵孟頫书画特展,他是宋代皇家后裔做展览时就要把他的文人气和皇家的富贵气调出来。所以做這个展览时我们下了功夫营造空间环境,让观展者仿佛在赵孟頫家中一样让搞艺术的人进来喜欢,普通老太太进来也喜欢”

“如果┅个展览能够让人觉得,这个空间设计好我家里装修的时候也要这样装修;那个小摆件很好看,我家里也可以这样摆就很成功。”王亞民表示做展览一定要考虑到人们的真实需要和需求。

王亚民延伸至文化创意产业在他看来,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甚臸文化创意园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理性研究。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在土地上‘长出来’的,而不是靠模仿、复制而来”王亚民说,做文化创意产业要研究中国几千年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国人民最关心和需要的东西,做絀来的文创才有文化厚度才会被大家所喜欢。

红星新闻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叶燕 摄影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