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8000多人,3所学校去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可容纳多少人3000人的电影院看电影()坐下。填能或不能

盘点中国最难考的30所大学,告诉你为啥一定要考名校? 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回答!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渣学校意味着渣教学,渣教学意味着渣学历,渣学历意味着渣就业...就算以后考了研究生,也可能因为你的第一学历不过关而被拒之门外。
真是这样吗?很多同学都曾问过学习哥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说考上二本没前途,没上985、211没前途,我想知道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学校真的一团糟吗?哪怕认真学也没前途吗?
现在成绩勉强充二本,一本线差得太远。可是二本院校,哪怕二A的也很差吗?
那么,真正的好大学到底是哪些高校?这些顶尖名校和一般大学带来的差距本质上在哪里?为什么高中生要拼命努力考名校?
今天就用数据和事实作出回答!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大学录取分数最新五年总排名》。其中,列出了近年来高考最难考取的30所大学——
一所不是那么优秀的高校,最可怕的就是给你带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安逸感。
在这类学校里你能找到聪明的同学,能找到用功读书的同学,但是就是很难找到比你聪明五倍但比你努力十倍的人。
迟早有一天,等你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那些能吸引风投的创业机会、那些留给下一辈配置社会财富的渠道,已经被这类人牢牢占据了。
当然,慢慢你还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情商高,涵养好,家里也有背景。
噢!对了,恰好还比你帅。
然而这些人,你在你的大学里,一个都没见过。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被大学耍了。
但是你已经很难去弥补了。就算你还能重新鼓起勇气上路,但还能够给你留下的路,已经很窄很窄了。
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一些二本/三本学校里,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也会被树立为榜样。
同时学校又热衷一轮又一轮地宣传和神话这些人来鼓吹自己的办学成绩,而且越是层次低,学校的举动越夸张,从挂红榜到开专场报告会。
于是初入大学的你,缺乏对大学生活的基本了解和判断能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你大学连四级也没过;
哇,课程好难我一定会挂 ——于是你大学四年确实挂了一片;
哇,过注册会计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你连个从业资格证也没考出来;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学中(或许就是你的隔壁),你的同龄人(或许曾经是你的同桌),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目标是550乃至600;
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多数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结果你还都信了;
其实,“什么都没学会”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
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家关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标是海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普通985、211高校和正经二本能差多少分?顶多五六十分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可是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让考上二本你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那些分数了。
因为这四年你啥都没学会,就学会了瞻前顾后,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预判,因为你扒拉扒拉周围的人,好像做到这些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准做不到。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
于是久而久之,你和那些进入名校的高中同学的差别,已经变成了质的差别。
重磅福利:
暑期过半,免费领取一对一外教课,了解一“夏”(点击即可获取)
我一直没法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直到我最近看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地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得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以前,知名企业在招聘时会明文规定“须985院校毕业”。现在有法律法规限制,很多不敢直接这么说,但会在审核简历时用“毕业院校”作条件,悄悄地筛掉非985/211出身的人。
“高中生学习”(ID:gzsxuexige)微信公众号
其实,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因为歧视,企业知道普通高校也有人才。但简历实在太多,企业需要花最短的时间和成本找到能力较强的人,一个一个来筛选,这个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没企业愿意出。所以,用“985”和“211”大学这样的标签来筛选人才,就成了成本最低的方法!
心灵鸡汤常说,"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和谁在一起"。很多企业也是看重“985”和“211”大学学生背后的资源,这样可以连成一张大大的关系网,相互提携。
举例来说,银行业务员揽储,一个“985”和“211”大学出来的,他参加两次校友会、同学会,可能就能把任务完成。这比等待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点一点积累人脉,可节约了太多的成本。
“高中生学习”(ID:gzsxuexige)微信公众号
找工作时,“985”和“211”大学的校友也是重要资源。尤其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你在面试时很可能会见到面试官和应聘的师弟师妹一起聊下家常。不见得只有北大、清华才有这样的优势,像地处东北的吉大,地域优势无法和北上广相比。于是吉大学生自发抱团,已毕业找到好工作的人自发回校分享,还成立了 "合协一家"协会。
这种做法,其实在很多非“985”和“211”大学里也流行,但是毕竟名校前辈们已经占了先机。
企业公开招聘,只能把985/211作为隐形条件。非“985”和“211”大学毕业生最可怜的,是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些部门和岗位在招聘,所以他们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比如,很多中央部委的选调生,或是一些涉密部门的招聘,都在“985”和“211”大学进行定点招录和前期筛查。通过定点招录和筛查的人,才有报考的资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男生想当中国的007,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国家安全机关去普通大学招录毕业生?除此之外,像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部分省份的选调生,也会有同样的限制条件。
“高中生学习”(ID:gzsxuexige)微信公众号
可不要小看这些岗位!可能收入不高、条件艰苦,但毕业生一旦被录用就拿到了公务员身份!
解释一下:千万别以为国家发工资的就是公务员!每年国家和地方的所谓公务员考试,其实真正能享受公务员身份的岗位很少。普通高校毕业生费劲考了进去,苦苦工作了好几年,才发现自己只是事业编制。而那些985大学的选调生一开始就有公务员身份!
差别在哪里?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公开选考...只有在党政机关待过的人,才知道“公务员身份”一词的含金量!有多稀有?你觉得厉害的不得了的高中校长,都没有公务员身份,80%的县教育局长也没有公务员身份...他们都是事业编制或行政编制。
对想留在高校教书的同学,985出身更重要!在高校老师的招录上,越好的院校越严苛,哪怕你博士是在美国常青藤院校拿的,如果在国内读的本科不是985,一样有可能被拒绝。当老师要求高点儿也正常,可辅导员、行政人员(有事业编制),好一点的高校也是要求你本硕都是985、211。
实话实说,招聘时学历歧视最严重的,就是高校!不仅985、211高校,好一点的本科院校基本如此。
说到985的优势,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指标,就是保研率!为什么这个指标也很重要?因为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读研究生成为很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很多考生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是否容易读研。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高,意味着这所大学的本科生读研的几率非常大。
什么是保研率?得先弄懂大学怎么保研。保研,是指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关于大学保研率,国家是这样规定的:
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
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要求一般要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高中生学习”(ID:gzsxuexige)微信公众号
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
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该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该校推免生总数的65%,其中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相比于地方院校而言,名校的保研率基本都超高。
● 清华大学以58.14%的保研率高居榜首,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保研率超过50%的高校,意味着清华过半的本科生能得到保研机会。
● 北京大学以48.36%紧随其后,中科大以36.11%排名第三,复旦以30.39%排名第四,全国也只有这四所大学的保研率超过了30%。
● 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都进入前十,进入前十的保研率也都超过了24%。
曾经听过某二本院校的老师激励学生说:你要是考研分数刚过控制线那基本就没戏,没使劲考出400以上你怎么和985、211出来的学生竞争?
这话虽然夸张点儿,但也有道理。比如,两名学生同时参加复试,甲来自"985"院校,初试成绩370分;乙来自二本院校,初试成绩380分。面试表现两人难分伯仲,如果你是教授,你选谁?
学习哥认识的一位导师说,他选甲。倒不是学历歧视,而是他觉得二本院校的学生,尤其某些考研名校,大多很早就开始准备考研,基本上都是考试能力强、综合能力差。而"985"的学生往往不会像二本学生那么重视考研,他们可能在做实验,做项目,写论文,最后才为考研做准备。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像二本学生那样得高分。但在理论上能接触到更广的知识面,这对今后的学习研究更有帮助。
还有一位负责研究生招生的"985"高校老师透露:985、211院校导师更愿意接收985、211院校的本科生,若是录取了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下嫁。高校愿意花钱来提前抢人,都是想让自己的生源质量好看一点,985、211的生源占比高一些,学科评比时也会占优势。
网友 @西柚西柚
学习环境和氛围上
985名校真的比我们学校学霸太多!!!
他们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去图书馆都找不到位置,我们学校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也都还是轻松有位置的。
男朋友周末的时候就是各种去实验室,去上自习,各种努力学习,我这种就是大一大二的时候有空就宅宿舍,更不用说上自习了。
他们学校的好多人从大二的时候都开始想着保研好好学,我大二的时候还在各种混社团,混着玩。
当然985/211也有学渣,二本也有学霸。
可是,再怎样985还是一个985。
拿某银行招聘来说,要求的条件直接985院校和指定的几所财经院校,所以说,不管再怎样强调能力的问题,进入壁垒这么高,没学历进去哪里能发挥你的能力。
生活条件上
他们学校4800多亩地,各种小商业街,生活条件各种便利。我们学校比较小,离他们学校差3公里左右远,只有学校里边的小商店周围基本什么都没有了,对了,大一的时候学校南门还是玉米地。没有体育馆,没有游泳池。
他们学校四个体育馆,各种体育场,游泳池,大大的校医院,我们的校医院只有两三间小房间的那种。
交通,他们的公交地铁是直接通到市中心的不用换乘的那种,我们学校前些年不通公交车,都是坐小黑车去他们学校门口坐车,也是心酸。
眼界不一样
感觉自己眼界好肤浅…
他们的实习真的是走出去!
我们的见习,两周停课,没有任何活动,自己写个报告交了就好。
他们的实习去的某油田待了一个月,学校报销住宿,都是标准间那种。
我们学校工科的实习,搬去老区住,然后去造锤子,对,就是自己做锤子。我们这种专业的都是直接参观工厂,走马观花的看一看,然后听各种报告。
等到毕业的时候就会体现出来差别了。
男朋友宿舍一个保研的,两个考研考上的,班里好多出国和名牌研究生,还有各种好企业。
再来说一个男朋友班里的学霸,96年的妹子,11级的刚毕业,第一次考雅思就直接7分,六级都是600多的那种学霸。
我还没毕业,只是觉得首先研究生这个话题我们学校的那个比率简直太低…我们学校有两个学长学姐去年考研报的跟男朋友同一所学校,他俩今年都二战。今年4月份男朋友和七八个他的同校同学去复试的那个学校都考上了,这也是差别。
but,男朋友考研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早知道当时高考好好考,上个好些的985就不用辛苦考研了。
再来说985和211,也是男朋友说的。
首先,他现在学校和原来本科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本科的实验室设备一台都几百万了,现在这个更牛…
各种秒杀我们小二本学校…
真心建议,好好努力,能考多少分考多少分,如果是普通家庭的话,高考真的很重要。
网友@林途里
主要差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1.教学资源
毫无疑问,985院校是在所有层次学校是最好的,其他按上述顺序,无论是教研实力还是校园环境,最直观的表现可以查询各学校简介里拥有多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等等,还有博硕士点的数量以及图书馆的藏书量。
2.平台不一样,眼界不一样
学校越好,举办顶级学术活动越多,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越多,提供深造的机会同样也越多。
3.学校不一样,氛围不一样
能考进越好学校的等于高考分数越高,这说明要不就是智商相对较高,要不就更勤奋和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总得来说综合能力更强。
你大学四年周围的人以及学习氛围会对你的影响很大。
可能很多人说大学里逃课打机颓废每间学校都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越好这部分人的比例越小。
4.学校不一样,你结识的人脉不一样
对你未来的帮助也不一样,这点在你将来步入社会可能体会更深,更好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普遍平台更高,所以可以获得的校友资源也更多。
5.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不一样
到你毕业出来找工作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就是认定非985、211的不要,很多企业就觉得非本科不要,如果你达不到就变成跨不过的门槛了。
毕竟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现在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毕业生增长速度,供远远大于求,企业的选择太多了。
举个栗子:企业招聘一个人,有十位毕业生面试,五位211和五位非211,在第一轮大部分HR想都不会多想直接就筛掉后五位了。
虽然都说现在人人平等,但记住:平等不是完全对等,其实这个社会很容易潜移默化地给人划分阶级的,或以权力,或以金钱,或以学历……
真人真事。
1.今年找工作投简历,我前面有三个同学,好像是哈理工的,hr看了一下简历,说了一句:同学对不起,我们不收你们学校的,简历都没让留。。。
2.也是找工作,在招聘现场遇到了一位本科同学(211研究生),我问他找的怎么样了。他说这些单位只收工大的学生。。。
3.我个人也是深有体会的,我是从普通211考到工大的,即使研究生是985了,但是找工作的时候依然被本科学校扯后腿。
面试一汽的时候,面试官直接和我说了,你本科学校不好,被调剂了,如果你也是工大的本科,你就能去汽研了。。。
人总是往上走的,想要吃到更好的羊,你得有身皮才行。
这就好比去电影院看电影,你有了票你进去之后想看就看,不看还可以睡觉。
但是你没有票,工作人员都不让你进去。
其实我个人认为能力应该是被看重的,但是你能证明你有能力吗?而且你去了好学校会发现,你周围的人的能力真的很强,来到工大之后,一直处于被吊打的状态。。。但是人家比我还要努力。。。
如果你要问本质区别,我认为是,当你没法在有限时间证明你的能力(比如找工作)的时候,你的学校毕业证最能证明你。
网友@匿名用户
我今年参加高考,现在大一在一个三本院校。
没错是三本,我匿了
你看我自己都自卑(?_?)
我觉得除了前面回答的那些之外综合起来就是:你在后青春的培养。
你接触的人,见过的事,身边的一切直接影响你的气息。
气息没错,和你的同龄人我相信4年后,清北和3本的是不一样的。
导致后面40年也是不一样的。
当你们颜值相当时 年轻的妹子们可能觉得:哇,清北学霸,3本好像都是本科也没差,但是当你们开始交谈后差距应该能显现。
况且生活中不只有妹子还有更现实的就像之前某答的HR论:我要是HR节约成本直接选学历高的。
当然个人与个人不一样,不是说除了985/211其他学校的学生就都是平庸的或者他们就一定优秀,只是概率更大。
作为一个依托一本大学的三本学院,我来说说直观感受。
身边的同学除了看剧打游戏谈恋爱没见到有想法的。
各种社团活动,他们本部的楼道很清爽,我们各种宣传海报。
我们的老师是本部的,但是然并卵。
985/211的师资,设施就不用说了吧。
我们没有设施,不过是财经类院校确实也用不到吧
因为本人不在985/211所以用户体验我就不说啦。最后上两张图说明: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一个非京籍普娃的国际学校择校历程:我不是在选择学校,而是在努力找学校!
在前面的话:本文由家长帮用户@花生麻麻原创,感谢热心家长的分享。
从今年3月开始准备国际学校的申请,4月9日插班入学,很短的时间内,把女儿送到了一所国际学校。决策之快,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
身边有不少跟我们情况类似的父母,也正在准备择校,所以我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和择校的过程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先说我们的情况,我是大花猫,家里的小花猫今年9岁,在北京海淀一所公立学校上三年级。
非京籍。我们户口不在北京。
按照大多数公立学校高考的要求,高中必须学籍在当地,再往前推,中考必须要参加,然后,小升初考试最好也是要参加的。掐指一算,如果要在国内高考,再过一两年,我们就要考虑把小花猫往老家湖南转学的事宜了。
越想,越觉得不靠谱。开始考虑出国上本科的可能性。
一、根据孩子特点确定方向
关键词:普娃。
普娃。有的家长会问,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娃就是个普娃,不是牛娃呢?
很简单,我们家长自己就是普娃嘛,普娃家长生牛娃靠基因突变,孩子9岁了,至少目前没看出突变出啥了。
牛娃,是藏不住的,一定早就被发现了,不管是被谁,总是会被发现的。
但是对这个普娃,我也是很骄傲的。
她性格平和,待人真诚而且温暖,现在9岁,但是懵懵懂懂地像个6、7岁的小豆丁,非常单纯。学习方面吧,我一直放羊,老师的反馈是“思维很清晰”。嗯,听到这个评价,结合她平时问我问题的时候也爱动脑筋,我也放心了。只要认真学习,有方法,我相信她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一个娃,如果接受与国外接轨的基础教育,适应欧美高校应该问题不大。于是和猫爸两人认真坐下来聊了一次,追问对于孩子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上国际学校是否是正确的。
二、教育的投入产出比?
上国际学校最主要的两个现实结果:
一是与国内公立体系渐行渐远,没有后悔药可吃;
二是需要比公立教育多得多的金钱,家长背负的压力要大得多。
孩子考大学,如果以毕业找个靠谱工作、买房买车还贷款、结婚生子来作为目标,孩子大概率能完成,你看,身边人不都这样吗?功利地看,这样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在国内不管哪里读,应该都能实现。
但,教育是应该计算投入产出比的吗?
猫爸的亲身经历,中考时他父亲要他考中专,早点毕业工作挣钱,他背着家长考了高中。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家里人要他填师范大学或者军校,学费可以全免,他自己填了理工科院校,进校就开始申请助学贷款,半工半读直到毕业。
教育是无价的,是非功利的。
教育不能追求性价比,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够那个最好的。
于是最后和猫爸达成一致,春节后,开始上网找信息、遛论坛,看学校展,听讲座,行动起来了。
之前也不是完全没看过这块,去年就误打误撞去参加了一个国际学校展,对北京的国际学校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还曾经带着孩子去一所学校探过校,高大上的硬件环境至今都记忆犹新。
现在,这不看不知道,看完就发现,我们可选择的,其实很少。与其是说我们择校,不如是说我们在找能接受我们的学校。
三、北京国际学校分类
北京的国际学校整体上分四大类。
1.纯外籍孩子的学校
一般是使馆或者外籍机构开办的,只接收外籍孩子就读。近来门槛日益提高,有的学校不光是要孩子是外籍,要求父母至少一个甚至双方都是外籍。有的学校有一张国籍清单,某些小国家的国籍也不行,譬如地中海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国就被歧视了。
如顺义国际学校、BISS国际学校、北京哈罗英国学校、伊顿公学、北京京西国际学校。
2.公立学校的国际部
北京大概有十几所公立学校开设了国际部,不过一般只有高中部,而且不接受非京籍学生。中考分数要在540-560,满分是580,感受一下。少数学校能接受非京籍的,更是掐尖,能达到的孩子凤毛麟角。
3.接收中国籍孩子的国际学校
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孩子,校长一般是外籍人士或者在国际学校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外教比例也比较高,能达到50%甚至更多。
这类学校一般获得了国际文凭组织的认证,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如鼎石、乐成、世青、海嘉、青苗等。
4.以中国孩子为主的外国语学校
这一类学校一般没有什么外籍孩子,外籍教师比例也不高,以双语教学为主。如王府、汇佳、爱迪、新东方、二十一世纪等。这些学校也有蛮多有比较长的历史并且通过了国际文凭组织的认证,体系与国外接轨。另外,比较小众的,如“一土学校”。
四、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一览
英国本土高中课程、英国的全民课程体系,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就像我国的高考一样,学习时间为两年。A-Level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它课程包含70多门涉及文、理、工、商等各学科供学生选择。
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是一种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所以单科课程难度蛮大的。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便可以提前获得大学学分。
是国际预科证书课程,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IB课程分配在六个基础学科领域里,既要学习科学科目,又要学习人文科目。学生必须在这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这个课程对孩子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要求很高,孩子需要全面发展,目前北京家长也对这一类学校非常关注。
都说中国孩子会读书嘛,所以国际学校的家长们也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想挑战高难度的IB体系。
还有面向澳洲、西班牙等一些地区的体系,就不单说了。
以下这张图是我从网上下载的,供参考。
把学校一分类之后:
第一类,我们不符合;
第二类,我们是普娃,不符合;
看来看去就第三、四类的学校能看看。
至于A-level、AP还是IB,我们几乎不是那么在意了,就先看学校吧。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发现——门槛相比以往提高了不少!
五、进入国际学校难度日益增加
随着需求的日渐旺盛,国际学校对生源把控越来越严格,不是你想进就能进。
1.要考试,要占坑
好多学校幼升小也要考试了,难度还不小,有的热门校,幼儿园从2岁就开始报名排队占坑,入读幼儿园,直升小学,这样就省去了幼升小入学考试的麻烦。
2.学校开放日要提前很久约
打电话过去,本月的基本就已经报满一下子就到一个多月以后了。
3.插班生滚动录取
插班名额肯定比正常新班名额要少很多了,很多学校处于滚动录取的状态——即有学生转学腾出名额,就从已考试的学生里面递补进去。像我们这种三年级想报名插班下学期四年级的,一下子感觉到阵阵凉意。
4.择校中介业务繁忙
没错,国际学校这块已经有了专门的择校培训中介,帮助你更好的完成入学考试和面试,一般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真是哪里有需求就哪里有市场啊。
5.教委学籍政策收紧
至少我了解到的,今年朝阳区的国际学校,就完全按照公立学校学籍的要求录取学生。以往那种国际学校不需要看户籍、房产和纳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有的家长因此转而去顺义和昌平看学校了。
打完一大圈学校的咨询电话,听了一次择校中介的讲座之后,心里凉凉:准备晚了。
所以,有这方面计划的家长,你们一定要提前准备起来。
六、在哪些渠道可以获取消息?
对希望了解国际学校信息的家长,推荐三个渠道:
1.国际学校展览。
家长帮、新浪网等机构每年都有举办,一般集中在3、4月份。
2.家长帮App社区的国际学校板块。
3.国际学校择校中介,如汉通教育。
其他信息,也请直接关注学校的官方微信,多参加学校的讲座和开放日活动,亲自去体验要直观很多,网上的言论仅能做参考。
小插曲:曼谷国际学校
中间有个小插曲,对择校感到绝望的同时,在网上看到了泰国曼谷国际学校的信息。初步了解了一下,曼谷的国际学校很多,而且历史悠久,国际化程度高。同等水平的学校,学费大概是北京的一半左右,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中国妈妈带着孩子去陪读的。
清迈也有几所不错的国际学校。
我曾经真的动了心,并开始筹备去泰国考察。至于为什么没有行动,我下一篇再说。
下面我会写我带着孩子去参加入学考试遇到的问题与反思,以及我是如何决定将孩子送到了现在的这所学校,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
七、如何确定你的目标学校?
先总结一下上面提到的,与自身相关的客观因素。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择校,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1.孩子今后的去向
英国、美国、加拿大或者澳洲,去英语国家理论上A-level、AP、IB这几类课程体系都可行,包括新加坡、香港,都OK的。但各个体系,还是各有侧重,各个学校的长处和师资优势也有不同,家长可以通过咨询学校获得更多信息,结合孩子的优势去考虑。澳洲也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东澳、西澳也各有不同。
2.孩子/父母的国籍
3.是否是学霸
中考分在540以上(满分580)。学霸在哪个体系都会是学霸,恭喜家长,你们的选择面很广。
4.是否达到学籍要求
譬如今年朝阳区的新政策,京籍必须要有朝阳房产,非京籍的条件也有一大筐。详情请咨询目标校。
5.走读是否方便、是否能接受寄宿
6.经济能力
问了一圈下来,热门校小学学费一般是18-25万/年,初中高中都会更高。此外,学费在上涨。今年有好几所学校的学费比去年涨了2万元以上。国际学校会有更多的课外活动,家长还需在学费之外多备些银两。
公立校的学费相对比较低,高中一般在10万左右。家有学霸就是好,如果上公立,省钱,就算上国际学校,可选择公立国际部,也省钱。
7.孩子现在的成绩
国际学校宽松进场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很多热门校的录取率在1:5,甚至更高。总的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入学。如果中途插班,可能需要等空缺名额,那时候一大堆排队的候场,学校一般都择优选择了。
总的来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之后,筛一圈下来,每个家庭的选择范围都不会太多了。圈出大致学校范围之后,就可以对具体的学校进行观察和评估,确认自己的目标校了。
八、教你从10个维度看学校
学校那么多,维度也很多,而且这些维度也不是彼此孤立存在,在观察和分析一所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迅速有了自己的判断。以下有些结论也仅代表我个人看法。
1.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品牌
学校不同于一般机构,一定需要有时间积累,来确立自己的体系与价值观。所以我们首先会去看一个学校的办学历史是否足够长,有哪些鲜明特色,优势在哪里,短板又有哪些,是否曾有负面新闻。总之,是一个学校的综合评价,整体印象。
随着国际学校市场的火热,已经有机构开始做国际学校的排名,可以看看,作为参考。《2017胡润中国国际学校排行榜》是第一份国际学校榜单,也是遭到了家长们的大力吐槽。主要原因还是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学校放在一起比较,最后的结果有点不伦不类。
胡润回应争议时说:这个行业比我想的更不标准化。哈哈,这也是我们家长择校的时候,死了很多脑细胞的原因所在啊!
2.课程体系和师资
之前提到的A-level、AP、IB三大体系,都有相关机构颁发认证。能拿到IB课程体系认证的学校,一般在软件、硬件都达到较高标准。
师资倒比较难判断,很多学校会介绍自己有多少外教,多少高学历教师,但是家长很难判断教学水平如何。
网上有个家长说,哪家工资高说明哪家师资好,这倒也是一种观察角度。但是我觉得也要在同一个课程体系里面去比较,而且老师的工资也不是公开透明的,这个视角我先保留,觉得挺有意思。
另外,前不久也爆出北京一所名气较大的学校的外教来中国之前在其本土有性侵犯罪史,也是让家长们惊出一身冷汗。“洋垃圾”来中国拿高薪当老师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现在对外教的资质审核,还没有一套特别让家长安心的体系。
3.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
这个一望即知,很多国际学校硬件都是秒杀北京95%的大学。好多家长关心北京的雾霾,在见面会上来就问,贵校有没有新风系统?要知道,某些国际学校是有防霾气膜体育馆的哪。至于恒温泳池、按欧冠标准铺设草皮的足球场,那都不是事儿。
我对硬件不是那么在意,孩子教室宽敞明亮、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场地、宿舍整洁,这是我的基本要求。其他都属于加分项。
4.课外活动
从常规的文艺体育活动,到高端的赛马、高尔夫、马术等,很多学校提供各种课程。所以家长们也常说,课外班的钱都省了,贵就贵点吧,周末不用再送去上课外班了,省事了。
欧美学校通常更注重体育,因为体育是锻炼一个人的体魄、毅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很好的途径。
我主要看学校是不是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条件,一是考虑孩子的身体健康,譬如长高和避免近视,二是可以发展一些体育方面的爱好。
5.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评价
这个非常关键,多上论坛看看家长和学生的评价,找身边的家长问问。家长帮app社区的国际学校板块就聚集了较多的国际学校家长,多看贴,心中就会有一个大概印象。
只有名气非常大的学校,才能在知乎、贴吧这些地方找到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在网上的口碑基本都是好坏参半的,这样倒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但就算再有口碑的学校,也有学生转出或者退学,教育也许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面向公众的教育,基本是从整体效率上来评判的,必然会有不适应的个体。
总之,兼听则明,能接受目标学校的一些负面,提前做好准备,是更理性的。看不到负面消息的学校,反而该小心了,原因你懂的。
6.办学主体的背景与商业模式
这个我会认真去分析。
国际学校没有国家补贴,就算是非盈利性质,长期看也是要财务平衡才能生存下去的,办学主体的实力背景如何就很关键了。
好在北京的国际学校背景基本上都是财大气粗的,有地产商背景的土豪,有大财团,有上市公司,有教育集团,加上现在行业这么热,也不缺投资。
但也是因为现在这个行业这么热,不排除会有热钱进场,或者有的投资方,太重视办学收益。
我就去过一家K校,背景是上市公司,前身是做工程的,近年开始大手笔投资教育,同时在海淀和朝阳新建设两个大规模的新校区,硬件设施非常棒,市场推广也相当给力,处处传递出这个学校的高大上气息。
这种高举高打快速扩张的方式,背后或许也有隐忧,至少我就听到了其管理层频繁变动、师资队伍相当不稳定的负面。
我更倾向于选择稳扎稳打的学校。
另外还有一家地产商背景的学校,是某国外老牌私立学校在中国的分校,其母校本土的品牌相当不错,但是在国内管理没有做好,也一直缺乏好的生源与师资,渐渐的这几年也没有发展起来。
7.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大家庭的家长,所以校长是什么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风格。
譬如有的校长是在公立学校就耕耘了多年积累了好的名声,再到国际学校的时候,能结合公立与国际体系之长办学;有的是成功的商人,位居zheng协委员之高位,能为学校带来大量资源;有的在国外知名国际学校担任校长多年,有很好的专业口碑。
我个人就是,认可校长的资历与理念,才会选择这个学校。
此外,校长的稳定性,家长是应该要看重的,毕竟一校之长,说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师生的命运也不为过。
譬如,北京就有一个很牛的校长,先是创建了A校,后面又创建了B校,两所学校现在发展都相当不错,于是这个校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家长粉丝。但是这个校长又离开B校另起炉灶创立了C校,据说也带走了不少中层管理人员,大批校长的粉丝追随到C校,但是C校的办校资质遇到了问题,迟迟没有取得正式资质,听说现在正在与D校洽谈收购事宜。
其中的细节我不清楚,但是这ABCD一圈走下来,我想作为她粉丝的家长应该很辛苦吧?校长到底该不该像职业经理人那样频繁跳槽,我个人持相当的保留意见,对这个校长也是粉不起来的。
择校的过程中,多听校长说,多跟校长聊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8.升学的成绩
作为学校,当然一定要拿成绩说话的。
有好多学校都宣称自己100%或者90%以上的学生能够被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录取,但是也有很多学校压根没有公布过学生的成绩。
每年的3、4月份,也是国外学校录取结果出炉的时候,有的学校公布了排名靠前的学校的录取信息,有的公布了全部学校的信息。建议家长们还是要较个真了,把学校公布的录取成绩仔细看一下。除了看学校用来宣传的那些名校录取,还得看学校整体的成绩水平。譬如,前20%、30%、50%的学生分别是什么样的成绩。
就我个人来说,前50%的孩子的最低录取成绩对我来说是一个心理门槛,如果低于我的预期,我会放弃这所学校。
此外,学生被录取的多样性也要考虑到。如果学生被录取的学校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说明这所学校也得到了更广范围的认可。譬如,有些学校的录取大面积是美国加州体系的大学,个人看法,这种在学生去向的多样性上就弱了一些。
9.教师队伍稳定性
国际学校的教师队伍稳定性肯定不如公立学校,这个可能是最容易被人诟病的。国际学校的早期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到在异国工作、经商等人士短期的教育需求,本来就和本土教育的对象有所区隔的,所以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稳定性,都会低于本土学校。
不过现在国情有所不同,家长们都是为了追求国际化的教育,学生基本比较稳定,所以家长也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北京的很多国际学校都在扩张或者新办的过程中,师资的巨大缺口肯定会加剧跳槽、挖角。
所以,多跟已经入学的家长聊聊,跟校方聊聊,看看学校教师的稳定性如何,是非常重要的。
10.教育行业专业人士的评价
我第一次注意到国际学校,是一年前偶然在微博看到了一个国际教育行业研究的博主,然后关注了一阵,觉得这个行业还挺有意思。
从专业的人士的视角去看,可能信息会比较全面、客观。没有价值的学校,是不会进入行业研究人员视野的。
当然,业内人士只代表了行业的视角,家长需要从专业人士的信息去拓展,自己收集信息、对比分析,逐步形成更全面的信息。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咨询一下业内人士如国际学校的管理层、老师、教委相关人士的意见,看看他们对学校的看法。
列出以上10大因素之后,每个人都会赋予每一项自己认为的权重。
按理说,跟给学校评分差不多,列个表格,打个分,根据排名得出一个结果,是不是就差不多了?
但是~~但是~~
短短的几个月里,接收到各种密集的信息和反馈,用坐过山车来形容自己的情绪变化也不为过。每看到一个学校,就会开始脑补自己的小孩在这里学习的情景会是如何,将来大概能考哪些大学,去到哪些国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作为家长,都是要考虑的。
择校是对家长的考验
可能因为对孩子的爱,你把之前的评价表格一笔勾销,对某校实行了一票否决制。
可能看完这一圈,你决定,我家孩子还是选择公立体系吧。
可能你最后收到了ABC三所学校的offer,不知道最后该去哪里。
所以,择校其实是对家长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每一步是患得患失,还是义无反顾。不管结果如果,这个过程,帮助你更清楚自己的诉求,更了解孩子的需要。
九、择校之路:从被拒绝到被接纳
最后,圈定3所目标学校,给其中一所学校准备过申请资料,但最终没有发出。
在上篇里,我说到,我们家非京普娃,只能在第三和第四类学校中选择。第三类学校,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比较热门的基本是IB体系的几所。我选择了其中一家准备好了资料,最后放弃了。
核心问题是,从小学开始,70%以上甚至100%的英文教学,这样高度的国际化,是否真的适合我们的家庭情况?
如果接受这样的体系,我家小花猫的英文,可能接近或达到母语水平,中文水平,尽管IB体系也有中文课程,但是其深度是不能与母语程度相提并论的。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基本上意味着,我以后和她的交流,将止于生活日常,更深的文化历史体验,更多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生活中艰难自省的时刻,我们无从分享,无从彼此触达。
做出决定的一刻,我深深感到,我无法放弃与我的孩子一起分享这些。
当然,我们现在的英文水平,也与该校的入学要求有差距。曾经,我考虑要不要上择校机构的英文补习课程,以便达到对方的入学标准。但最后,我放弃了。
一度打算去泰国曼谷上国际学校,最后没有行动,原因也是基于此。
你放弃了什么,比你选择了什么,更能体现你的价值观。
一所我认为,是我能接受的最底线的学校,拒绝了我们。
去参加入学测试之前,我没有刻意给孩子说明有考试。之前与校方沟通过,知道语文和数学的教材版本和现在小花猫所学的有所差异。
测试结果令我感到意外,数学基本过关,语文一塌糊涂。我知道小花猫语文弱,但是没有想到会这样。首先我想到的是之前对她语文的学习关注太少,其次,我也意外,为什么教材不同导致如此大的差异?我只能推测,之前语文的教学,还是基于表面的知识点的传授与考核,所以换了教材,孩子就无法适应了。跟我说,妈妈,我真的不会做。
那一刹我感到绝望。这可是一所我以为可以轻松过关的学校,拿来做安全垫的学校。
我仔细看了试卷,与公立学校的试卷题型、结构完全雷同。老师指着卷子说,你们也看到了哈,语文这样的水平……
拿和公立学校一样的标准化试题来作为低年级孩子入学的唯一标准,我对这所学校至少是小学部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怀疑。
孩子考试时,我们正在会议室听取小学部校长的介绍,其担任另一所热门国际学校H校校长多年,3年前把那边的经验完全复制到这边,整体听下来,我感觉是公立的硬核,包裹上了国际体系的糖衣。
随后考试的形式和反馈,加强了我的这个判断
这个被拒绝,意外,但是不沮丧,甚至是恰逢其时。
在参加上面这所学校笔试的前一天,我们参加了凯博外国语学校的学校开放日活动和面试。
三年级通过半天的活动来进行面试,内容有做游戏、做手工、吃点心、看书、看电影片段等内容。四年级以上有笔试,我看过了试卷,和公立体系的标准化测试不一样,开放式问题多,侧重考察孩子的思维模式。
刘校长在现场强调,答案对错没有关系,会更加关注思考的过程。
在经历了主动放弃,意外被拒之后,我耐心等待凯博学校的电话。
一周后,我们收到了录取通知。
4月8日,办理入学手续的那一天,正好在校园里遇到了刘校长。我向校长问好,叫正在旁边花园里玩泥巴的小花猫过来跟校长打个招呼。刘校长说,欢迎来到一个没有那么多作业的学校,小花猫有点扭捏。
就这样,我们入学了,正式插班三年级。
首先,非常认可校长刘煜炎博士的教育理念。其次,这所学校历年的成绩,也相当不错。第三,他们用我认可的方式,判断出小花猫是优秀的孩子。
选择学校,应该,也需要一点点缘分。所以更多的分析、判断、理由,我就不在此细说了,不管你最后选择了哪所学校,如果有心可以在后台留言交流分享。
择校和入学,仅仅是迈向国际化教育的开始。
当小花猫背着书包快乐地向教室走去的时候,她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甚至也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但孩子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容器,她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也更柔软。
好的教育也应该是让孩子尽可能去拓展她的边界,让未来有无限可能。
这种教育不但学校要给,家长,更有责任要给。
所以,这也是我征途的开始。
还好,这次发文让我感觉我并不孤单,漫漫长路,希望以后还能在这里互相扶持,并肩同行。
ID:beijingjzb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东荷体育馆可容纳多少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