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什么皮囊什么灵魂里住着三个魂,

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谁说的 出自哪里_百度知道
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谁说的 出自哪里
这句话是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的,原文是“漂亮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出自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后来作为猫头鹰的书名《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出现。大概的意思为:漂亮的外表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然而想要找到一个内在有趣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寓意:不要过多地追逐人的外在,看一个人不能浮于表面,还要看到内在,了解这个人的本质,内在美才最有价值,也最值得珍惜。美丽的外表是稀缺资源,令人趋之若鹜。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漂亮的外在,是吸引别人关注的第一要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是否能从陌生人发展成熟人,再变成朋友或者恋人,外在就不是先决条件了,而心心相惜的灵魂,才是持续的吸引力。而大多数有趣的灵魂掩藏在平庸的皮相之下,人们发现不了,也没有机会去发现。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灵魂与皮囊
灵魂与皮囊
        
  午间,窗外一阵蝉鸣打破了我那颗寂寂的心,"纾⒌匾簧幕ㄅ拧S谑欠畔率椋嗳喾⑺岬难郏妊慷牛遣皇歉盟孀耪庋娜饶郑匆欢喂愠〔倌兀可焐煅づね危孀畔牡闹鞔蚯瓒幌戮梦词嬲沟闹澹銮椅移つ业囊舱屯叛弁冻鲆笠蟮,等待我的积极响应。
  我的皮囊比较乖巧,从不要求锦衣玉食,但它有个的愿望,就是希望我每天能够分配给它些许的,让它自在的,左三圈、右三圈,伸伸手、踢踢腿,毫无牵绊地舒展一下筋骨。
  一个、一个皮囊组成一个我,可我总是一碗水端不平,做不到即修身又养性。偏爱灵魂,较为注重灵魂修养。闲暇之余,极少在皮囊上花心思。一杯三合一的,加上几本的书,如果讲究气氛的话,再来点古典,坐在靠椅上,晃悠悠地捧着书,供灵魂吸食。
  那方方形形的有着化石点金般神奇的魔力,可以把顽石点化成通灵宝玉,可以把稻草点化成佛祖案前的一根灯芯,现在又把我的灵魂点化得如琪花琼草般超凡脱俗。
  其实我的灵魂也没什么欲望要求,文字是它一辈子戒不掉的瘾,只要有文字的滋养,它就满足了。如若我的灵魂有浮士德那么种永不满足的,恐我娇小的皮囊也装不下那么高大尚的灵魂,而那种追求撑握不好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无止境的贪欲。若我的灵魂热衷于金钱的追求,恐我的皮囊也会因疲于奔命郁郁而终。我应我所拥有的灵魂这么知性、优雅、脱俗,所以我也乐意随它的愿。
  最近,我是忽视了皮囊的美好愿望,也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没带它去亲近广场操。广场舞,广场操的兴起,有着它一定的道理,一群三姑六婆聚在一起,蹦蹦跳跳,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还慰藉了一颗颗的心。记得身体欠佳的那一段时间,在姐妹们的竭力劝说下,我也咬咬牙,下了狠心扔下书本文字,拎着皮囊晚晚赶七点半的广场操,像上下班一样准时,认真,亦不早退。挥汗如雨的干劲,把一天的积在体内烦忧苦闷等等毒素用汗的嘴含着带出体外,等凉风用薄薄的唇吸走了浑身的汗污,嘱它吐到到九霄云外,不污染空气,方觉痛快淋漓。跳了一年外加小半载的时间,皮囊强壮了,四肢发达了,舒展了,应变灵活,也不会动不动在举手投足间与我闹e扭抽着痉。
  那段时间,在我着力强身健体时,却忽视了灵魂的需求,灵魂因不到方块文字的滋润,而萎靡不振。因厚此薄彼而愧疚,于是我便落下了恍惚空虚症。想给灵魂喂养些方块字,就不能去跳操。但不跳操的晚上,也不能安坐,踩来跺去地,皮囊已在这一年半载的时间里养成了习惯,到点如没手舞足蹈,挥汗如雨,便恍惚得很,全身的肉都在跳动着指责我灵魂的自私。去跳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空虚的灵魂,它因得不到精神粮食而殃殃不振。
  这些矛盾的存在,只因时间有限,安排不下两者的需求,我掐来算去地还是不能妥善安排两者的需求。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那时我权𧗾利弊一翻,觉得皮囊尚且健康,而灵魂却急需抢救。也只有暂时皮囊左三圈右三圈的要求,全力以赴拿起了书本喂养灵魂。这下可好,灵魂如鱼得水,扑通一声,一头扎入在文字的海洋中,蛙泳、仰泳、蝶泳,尽情畅游,就是不肯上岸,我只好隔岸观看,但我也乐于这样的等待。
  灵魂又得到了长长久久的文字滋养,渐渐丰盈了,红红润润的,见花花媚,见草草娇。还时常把我弄得像个,时有文思如泉眼汩汩。一年半载又过去了,灵魂畅快了,皮囊却又僵化了,脚指头又开始以抽痉抗议。
  哎,总不能两全其美,时间就只那么一点。白天时间,除了上班,其他都用来游车河、打车战,因为家离单位有些远。上下班时间,所有的车都从车库移到机车车道上,接头衔尾地,如巨蛇,慢慢地游动着,三车道可以挤出五车道,几条巨蛇扭在一起撕咬着,谁也不让谁,经常扭成一团,磕磕碰碰地,受了伤,全游不动了。
  晚上好容易到家,于茶油酱醋,陶醉于锅碗瓢盆,花去了个把钟头,然后再修修整整收拾又用去了些许时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时间花费。如果把剩余的时间安排给皮囊活动,给灵魂养分就要挤睡眠的时间,但我又好睡,睡虫一来打招呼,我便欣欣然地响应,的正停在梦的枝头等我前去赴约,与它一起栩栩然。况且足够的睡眠还可美容养颜,亦省去一大笔的美容费用。
  讲到美,凡是,没有不爱美的,皮囊保养的好,不易衰老,脸娇身材好,不语倾城,至于灵魂如何,丰盈不丰盈,那是后话。我的皮囊虽然身量不够婷婷,但还可以称得上娇小,五官尚可,大抵排列整齐,没有影响人的正常食欲。即使这样我也爱美,只要有人凑近我看,我都心怯,怕她读我脸上的,但我又比较恐惧化学用品,极少动用它们来填补脸上的沟沟壑壑,尽量做到全天然,无污然。听说充足的睡眠可以美容,我极愿意为此付出时间代价,因而决不会挤出睡眠时间为提供灵魂的养分。
  美容也是为皮囊服务,我这样盘算着,皮囊要美容,占去了睡眠时间,为了公平,那临睡前所剩时间应归灵魂所有,啊!想起来了,晨起我有赖床的习惯,有那么半小时的时间,何不如用它来满足皮囊的要求,供皮囊舒展筋骨!
  这样按排,不就鱼与熊掌兼得。皮囊灵魂的那些健康需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地,
  我的灵魂和皮囊其实还是十分友爱的,皮囊疲惫不堪时,灵魂便呈上一碗的鸡汤。灵魂空虚时,皮囊便带它游山玩水,让灵魂放飞于霞姿月韵之中。
  灵魂与皮囊,唯携手共进,才能平𧗾维持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我,它们一旦失衡,我也谈不上健康二字。
  时间挤挤,还是有的。这样每天醒来,便可以十分轻松地向灵魂皮囊打招呼:"嗨!你好灵魂!""嗨!你好皮囊!"因为两者都不亏欠,毕竟它们是孪生的。文/浅影淡烟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共有个评论
发表新评论
今年的雪着实急煞了人,当娇媚的阳光裹挟着凛冽的寒风将流感传播的时候,人们虔诚而又...
尚未成年的我给未来孩子的信 一 孩子你好。 我是一名应届高三生,今年六月高考,大约...
前段时间,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说来深圳办点事,趁着空隙时间出来聚聚,放下...
细雨如丝,繁冗如愁。我独步于这秋雨的细愁之中,无边的愁绪便如那蚕丝般乱作一团,在...
生命中总有一些机缘,或与人,或与物,或与风景。与桂林山水的机缘源于学校的奖励。 ...
是在一个春天的雨季,不知为什么,忽然间想起马房山. 淅淅沥沥的细雨飘洒在车窗上,雾...
本版责任编辑
杭州灏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众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欢迎访问.常年法律顾问:李庆兵律师
本站文章都为散文在线原创文章,除了作者本人或是
散文在线同意可以转载外,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载.如有私自转载和盗取文章者,散文在线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将我们的网站散文在线告诉你的好友,我们会无限感激!管理QQ:
散文在线签约群:
散文在线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1|天天读好书
回复: 11 | 浏览:5042
| 字体: tT
阅读权限255&主题4354&UID8622777&帖子97091&积分114405&
91UID372697 &精华1&帖子97091&财富833260 &积分114405 &在线时间3197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 字体大小: tT
《皮囊》作者:蔡崇达(完结)
皮囊,时间沉淀之后,或许,80后出现了最重要(最好)的作家——蔡崇达。   
他让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 他让文学评论大家李敬泽提笔作序; 他让白岩松引为同路人并倾情赞赏。   
白岩松、刘同、蒋方舟、阿来、阎连科、韩松落、谢有顺、李海鹏、陈希我、曾念长联名推荐。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
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
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面带微笑心存感激
阅读权限255&主题4354&UID8622777&帖子97091&积分114405&
91UID372697 &精华1&帖子97091&财富833260 &积分114405 &在线时间3197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章节内容开始-------
& & 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不想说老蔡的文字是哪种,因为不希望读者在阅读前有个讨厌的推荐人给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
& & 很早前就看过他的几篇短文,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样事物。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 & 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 & 认识崇达仅三两年吧,懂他真诚,因为有过几次掏心详谈,知他能写,却没有机会真正看过他的文章,直至崇达送我这书。
& & 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 & 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 &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 & 刘德华
序:认心、认人的《皮囊》
& &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 &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 & 有吗?
& & 有的吧。
& & ——你都有点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
& &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 &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 & 蔡崇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
& & 当我看到,父亲死去,而儿子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忽然发现,有点不对了。
& & 是的,我的泪腺受了刺激,有液体分泌,我知道,那叫泪水。
& & 我说服自己,这不值得流泪,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仅仅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 & 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一种刻骨的愤怒,愤怒于,人在受苦,而他竟注定孤独无助,儿子也帮不了父亲,一切皆是徒劳。或许,皮囊的冷酷法则就是,它从不许诺什么,它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
& & 是啊。皮囊有心。
& &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 &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 & 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 &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 & 比如认父亲,蔡崇达是80后吧,我曾经说过,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惧、审视、反抗的对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搁置在一团模糊的阴影里。
& & 而在蔡崇达这里,父亲出现了,被反复地、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
& & 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
& & 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长大了。
& & 这个长大的人,从父亲开始,一个一个地,把与他有关、有缘的人照亮。他为此专门写了这么一本书。
& &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
& &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
& &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 & 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 &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
& & 伤痕累累的心。
& &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 &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 &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 & 这是多么有意思,虽然我们到底不能确定意义。
& & 这也就是为什么,灵魂——中国人把它叫做心,永远贪恋着这个皮囊。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哪一个中国人真的向往过冰冷的天堂?哪一个不是希望回到人世,希望把经过的再过一遍?
& & 但这一遍和那一遍是不同的,就像醒着和睡着不同。
& &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 & 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
& & 把栏杆拍遍。把心再伤一遍。
& & 我不能肯定这本书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 & ——这时,他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
& & 李敬泽
===================
面带微笑心存感激
阅读权限255&主题4354&UID8622777&帖子97091&积分114405&
91UID372697 &精华1&帖子97091&财富833260 &积分114405 &在线时间3197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zelongchen 于
11:51 编辑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 &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 & 众人皆喑哑。
& &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 &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 &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 &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 &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 &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 &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 &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 &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 &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 &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母亲的房子
& & false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将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迁掉。
& & 这个决定是在从镇政府回家的路上做的。在陈列室里,她看到那条用铅笔绘制的、潦草而别扭的线,像切豆腐一样从这房子中间劈开。
& & 她甚至听得到声音。不是“噼里啪啦”,而是“哐”一声。那一声巨大的一团,一直在她耳朵里膨胀,以至于在回来的路上,她和我说她头痛。
& & 她说天气太闷,她说走得太累了,她说冬天干燥得太厉害。她问:“我能歇息吗?”然后就靠着路边的一座房子,头朝向里面,用手掩着脸不让我看见。
& & 我知道不关天气,不关冬天,不关走路的事情。我知道她在那个角落拼命平复内心的波澜。
& & 这座四层楼的房子,从外观上看,就知道不怎么舒适。两百平方米的地皮,朝北的前一百平方米建成了四层的楼房,后面潦草地接着的,是已经斑斑驳驳的老石板房。即使是北边这占地一百平方米的四层楼房,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几次修建的结果:底下两层是朝西的坐向,还开了两个大大的迎向道路的门——母亲曾天真地以为能在这条小路做点小生意,上面两层却是朝南的坐向,而且,没有如同一二层铺上土黄色的外墙瓷砖,砖头和钢筋水泥就这样裸露在外面。
& & 每次从工作的北京回到家,踏入小巷,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 & 有一段时间,远在北京工作累了的我,习惯用GOOGLE地图,不断放大、放大,直至看到老家那屋子的轮廓。从一个蓝色的星球不断聚焦到这个点,看到它别扭地窝在那。多少人每天从那条小道穿过,很多飞机载着来来往往的人的目光从那儿不经意地掠过,它奇怪的模样甚至没有让人注意到,更别说停留。还有谁会在乎里面发生的于我来说撕心裂肺的事情。就像生态鱼缸里的珊瑚礁,安放在箱底,为那**斑斓的鱼做安静陪衬,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 & 母亲讲过太多次这块地的故事。那年她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两个人在媒人的介绍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辈子的事情就这么定了。父亲的父亲是个田地被政府收回而自暴自弃的浪荡子,因为吸食鸦片,早早地把家庭拖入了困境。十几岁的父亲和他的其他兄弟一样,结婚都得靠自己。当时他没房没钱,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一座大房子。
& & 母亲相信了。
& & 买下这块地是他们结婚三年后的事情。父亲把多年积攒的钱加上母亲稀少的嫁妆凑在一起,终于把地买下。地有了,建房子还要一笔花费。当时还兼职混黑社会的父亲,正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拍拍胸膛到处找人举债,总算建起了前面那一百多平方米,留下偏房的位置,说以后再修。
& & 父亲不算食言——母亲总三不五时回忆这段故事,这几乎是父亲最辉煌的时刻。
& & 她会回忆自己如何发愁欠着的几千块巨款,而父亲一脸不屑的样子,说,钱还不容易。母亲每每回忆起这段总是要绘声绘色,然后说,那时候你父亲真是男子汉。
& & 但男人终究是胆小的,天不怕地不怕只是还不开窍还不知道怕——母亲后来几次这么调侃父亲。
& & 第二年,父亲有了我这个儿子,把我抱在手上那个晚上据说就失眠了。第二天一早六七点就摇醒我母亲,说,我怎么心里很慌。
& & 愁眉苦脸的人换成是父亲了。在医院的那两天他愁到饭量急剧下降。母亲已经体验到这男人的脆弱。第三天,因为没钱交住院费,母亲被赶出了医院。
& & 前面有个姐姐,我算第二个孩子,这在当时已经超生,因而母亲是跑到遥远的厦门生的我。从厦门回老家还要搭车。因为超生的这个孩子,回家后父亲的公职可能要被辞掉。从医院出来,父亲抱着我,母亲一个人拖着刚生育完的虚弱身体,没钱的两个人一声不吭地一步步往公路挪,不知道怎么回到小镇上的家。
& & 走到一个湖边,父亲停下来,迷惘地看着那片湖,转过头问,我们回得了家吗?
& & 母亲已经疼痛到有点虚脱了,她勉强笑了笑: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
& & 父亲走了几步又转过头:我们真的回得了家吗?
& & 再走几步看看。
& & 一个路口拐过去,竟然撞上一个来厦门补货的老乡。
& & “再走几步看看。”这句话母亲自说出第一次后,就开始不断地用它来鼓励她一辈子要依靠的这个男人。
& & 公职果然被开除了,还罚了三年的粮食配给,内心虚弱的父亲一脆弱,干脆把自己关家里不出去寻找工作。母亲不吭声,一个人到处找活干——缝纫衣服、纺织、包装。烧火的煤是她偷邻居的,下饭的鱼是她到街上找亲戚讨的。她不安慰父亲,也不向他发火,默默地撑了三年。直到三年后某一天,父亲如往常一样慢悠悠走到大门边,打开门,是母亲种的蔬菜、养的鸡鸭。父亲转过身对母亲说:“我去找下工作。”然后一个月后,他去宁波当了海员。
& & 过了三年,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到了老家,在这块地上终于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
& & 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他让工匠瞒着母亲,把石门运到工地的时候还特意用红布盖着,直到装上大门宣布落成那刻,父亲把红布一扯,母亲这才看到,她与父亲的名字就这样命名了这座房子。
& & 当时我六岁,就看到母亲盯着门联杵着嘴,一句话都没说。几步开外的父亲,站到一旁得意地看着。
& & 第二天办落成酒席,在喧闹的祝福声中,父亲宣布了另一个事情:他不回宁波了。
& & 酒桌上,亲戚们都来劝,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难得的工作:比老家一般工作多几倍的工资,偶尔会有跑关系的商家塞钱。父亲不解释,一直挥手说反正不去了。亲戚来拉母亲去劝,母亲淡淡地说,他不说就别问了。
& & 后来父亲果然没回宁波了,拿着此前在宁波攒的钱,开过酒店、海鲜馆、加油站,生意越做越小,每失败一次,父亲就像褪一层皮一样,变得越发邋遢、焦虑、沉默。然后在我读高二的时候,父亲一次午睡完准备要去开店,突然一个跌倒,倒在天井里。父亲中风了。
& & 也是直到父亲中风住院,隔天要手术了,躺在病床上,母亲这才开口问:“你当时在宁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处理不来,干脆躲了吧?”
& & 父亲笑开了满口因为抽烟而黑的牙齿。
& & “我就知道。”母亲淡淡地说。
& & 父亲当年建成的那座石板房子,如今只剩下南边的那一片了。
& & 每次回家,我都到南边那石板老房走走。拆掉的是北边的主房,现在留下没完成拆建的部分,就是父亲生病长期居住的左偏房,和姐姐出嫁前住的右偏房。在左偏房里,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左半身瘫痪的模样。而在右偏房,姐姐哭着和我说,当时窘迫的家出不起太多嫁妆,她已经认定自己要嫁一个穷苦的人家,从此和一些家里比较有钱的朋友,断了联系。
& & 我记得她说那句话的那个晚上。她和当时的男友出去不到一刻钟就回来了。进了房间,躲着父母,一声不吭地把我拉到一边,脸涨得通红,眼眶盈满了泪,却始终不让其中任何一滴流出来。平复了许久,她开口了:“答应我,从此别问这个人的任何事情。如果父母问,你也拦住不要让他们再说。”
& & 我点点头。
& & 直到多年后我才知道,当时他问我姐:“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妆?”
& & 那旧房子,母亲后来租给了一个外来的务工家庭。一个月一百五十元,十年了,从来没涨过价钱。那狭小的空间住了两个家庭,共六个人一条狗,拥挤得看不到太多这房子旧日的痕迹。
& & 一开始我几次进入那房子,想寻找一些东西。中风偏瘫的父亲有次摔倒在地上留下的血斑,已经被他们做饭的油污盖住了,而那个小时候父亲精心打造给我作为小乐园的楼梯间,现在全是杂物。
& & 母亲有意无意,也经常往这里跑。
& & 我看着这样的母亲,心里想,母亲出租给他们家,只是因为,他们家拥挤到足够占据这个对她来说充满情感同时又有许多伤感的空间。
& & 别人的生活就这么浅浅地敷在上面——这是母亲寻找到的与它相处的最好距离。
& & 其实,母亲现在居住的这四层小楼房,于我是陌生的。
& & 这是我读高三的时候修建的。那也是父亲生病第二年。母亲把我叫到她房里,打开中间抽屉,抽出一卷钱。她说我们有十万了。那是她做生意,姐姐做会计,我高中主编书以及做家教的收入。她说你是一家之主,你决定怎么用。我想都没想,说存起来啊。
& & 在那两年里,母亲每天晚上八九点就要急急忙忙地拿着一个编织袋出趟门,回来时我会听到后院里她扔了什么东西,然后一个人走进来,假装每天这么准时的出入一点都不奇怪。其实当时我和姐姐也是装作不知道,但心里早清楚,母亲是在那个时间背着我们到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菜叶,隔天加上四颗肉丸就是一家人一顿饭的所有配菜。
& & 她偷偷地出去,悄然把菜扔在后院,第二天她把这些菜清洗干净,去除掉那些烂掉的部分,体面地放置在餐桌上。我们谁也没说破,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承受不了说破后的结果。
& & 然而那个晚上,拿着那十万,她说,我要建房子。
& & “你父亲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这是她的理由。
& & “但父亲还需要医药费。”
& & “我要建房子。”
& & 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
& & 我点点头。虽然明白,那意味着“不明来路”的菜叶还需要吃一段时间,但我也在那一刻想起来,好几次一些亲戚远远见到我们就从另一个小巷拐走,和母亲去祠堂祭祀时,总有些人都当我们不存在。
& & 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 & 满打满算,钱只够拆掉一半,然后建小小的两层。小学肄业的母亲,自己画好了设计图,挑好日子,已经是我高考前的两周。从医院回来,父亲和母亲就住到了左偏房。到了适婚年龄的姐姐从小就一直住在右偏房。旧房子决定要拆了,我无房可住,就搬到了学校的宿舍。
& & 旧房子拆的前一周,母亲“慷慨”地买了一串一千响的大鞭炮,每天看到阳光出来,就摆到屋顶上去晒太阳。她说,晒太阳会让声音更大更亮。偏偏夏日常莫名其妙地大雨,那几个下午,每次天滴了几滴水,母亲就撒开腿往家里跑,把鞭炮抢救到楼下,用电吹风轻轻吹暖它,像照顾新生儿一般呵护。
& & 终于到拆迁的时刻了,建筑师傅象征性地向墙面锤了一下。动土了。在邻里的注视下,母亲走到路中间,轻缓地展开那长长的鞭炮,然后,点燃。
& & 声音果然很响,鞭炮爆炸产生的青烟和尘土一起扬起来,弥漫了整个巷子。我听到母亲在我身旁深深地、长长地透了口气。
& & 建房子绝不是省心的事,特别对于拮据的我们。为了省钱,母亲边看管加油站,边帮手做小工。八十多斤的她在加油站搬完油桶,又赶到工地颤颤悠悠地挑起那叠起来一人高的砖。收拾完,还得马上去伺候父亲。
& & 我不放心这样的母亲,每天下课就赶到工地。看她汗湿透了全身,却一直都边忙边笑着。几次累到坐在地上,嘴巴喘着粗气,却还是合不上地笑。
& & 看到有人路过工地,她无论多喘都要赶忙站起身过来说话:“都是我儿子想翻盖新房,我都说不用了,他却很坚持,没办法,但孩子有志气,我也要支持。”
& & 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高考前一周的那个下午,她捂着肚子,在工地昏倒了。到医院一查:急性盲肠炎。
& & 我赶到医院,她已经做完盲肠手术。二楼的住院部病床上,她半躺在那儿,见我进来就先笑:“房子已经在打地基了?”她怕我着急到凶她。
& & 我还是想发脾气,却听到走廊里一个人拄着拐杖拖着步子走的声音,还带着重重的喘气声。是父亲。他知道母亲出事后,就开始出发,拄着拐杖挪了三四个小时,挪到大马路上,自己雇了车,才到了这家医院。
& & 现在他拄着拐杖一点点一点点挪进来,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安排到旁边的病床上,如释重负地一坐。气还喘着,眼睛直直盯着母亲,问:“没事吧?”
& & 母亲点点头。
& & 父亲的嘴不断撇着,气不断喘着,又问了句:“没事吧?”眼眶红着。
& & “真的没事?”嘴巴不断撇着,像是抑制不住情绪的小孩。
& & 我在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 & 房子建了将近半年,落成的时候,我都上大学了。那房子最终的造价还是超标了,我只听母亲说找三姨和二伯借了钱,然而借了多少她一句话都不说。我还知道,连做大门的钱也都是向木匠师傅欠着的。每周她清点完加油站的生意,抽出赚来的钱,就一户户一点点地还。
& & 然而,母亲还是决定在搬新家的时候,按照老家习俗宴请亲戚。这又折腾了一万多。
& & 那一晚她笑得很开心,等宾客散去,她让我和姐姐帮忙整理那些可以回锅的东西——我知道将近一周,这个家庭的全部食物就是这些了。
& & 抱怨从姐姐那开始的,“为什么要乱花钱?”
& & 母亲不说话,一直埋头收拾,我也忍不住了:“明年大学的学费还不知道在哪呢?”
& & “你怎么这么爱面子,考虑过父亲的病,考虑过弟弟的学费吗?”姐姐着急得哭了。
& & 母亲沉默了很久,姐姐还在哭,她转过身来,声音突然大了:“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这是母亲在父亲中风后,第一次对我们俩发火。
& & 平时在报社兼职,寒暑假还接补习班老师的工作,这老家的新房子对我来说,就是偶尔居住的旅社。
& & 一开始父亲对这房子很满意。偏瘫的他,每天拄着拐杖坐到门口,对过往的认识不认识的人说,我们家黄脸婆很厉害。
& & 然而不知道听了谁的话,不到一周,父亲开始说:“就是我家黄脸婆不给我钱医病,爱慕虚荣给儿子建房子,才让我到现在还是走不动。”
& & 母亲每次进进出出,听到父亲那恶毒的指责,一直当作没听见。但小镇上,各种传言因为一个残疾人的控诉而更加激烈。
& & 一个晚上,三姨叫我赶紧从大学回老家——母亲突然在下午打电话给她,交代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你交代黑狗达,现在欠人的钱,基本还清了,就木匠蔡那还有三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怎么样都一定要还,人家是帮助我们。他父亲每天七点一定要吃帮助心脏搏动的药,记得家里每次都要多准备至少一个月的量,每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盯着他吃;他姐姐的嫁妆其实我存了一些金子,还有我的首饰,剩下的希望她自己努力了。”
& & 我赶到家,看到她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出于心理或者实际的药理,第二天就又全恢复了。
& & 知道我进门,她也不问。
& & “你在干吗?”先开口的是我。
& & 她说:“我在准备喝汤。”
& & 我看那汤,浓稠得和以前很不一样,猜出了大概。走上前把汤端走。
& & 我和她都心照不宣。
& & 我正把汤倒进下水道里,她突然号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这么放弃太丢人了,我不甘心。”
& & 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想一死了之的念头一直像幽灵般缠绕着我们,但我们彼此都没说出过那个字。
& & 我们都怕彼此脆弱。
& & 但那一天,这幽灵现身了。
& & 母亲带我默默上了二楼,进了他们的房间。吃饱饭的父亲已经睡着了,还发出那孩子一般的打呼声。母亲打开抽屉,掏出一个盒子,盒子打开,是用丝巾包着的一个纸包。
& & 那是老鼠药。
& & 在父亲的打呼声中,她平静地和我说:“你爸生病之后我就买了,好几次我觉得熬不过去,掏出来,想往菜汤里加,几次不甘愿,我又放回去了。”
& & “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是不服气,我不相信咱们就不能好起来。”
& & 那晚,我要母亲同意,既然我是一家之主,即使是自杀这样的事情也要我同意。她答应了,这才像个孩子一样,坐在旁边哭起来。
& & 我拿着那包药,我觉得,我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了。
& & 当然,我显然是个稚嫩的一家之主。那包药,第二周在父亲乱发脾气的时候就暴露了。我掏出来,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亲抢过去,生气地瞪了我一下,又收进自己的兜里。
& &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暴露的秘密反而成了一个很好的防线。每次家里发生些相互埋怨的事情,母亲会一声不吭地往楼上自己的房间走去,大家就都安静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脑海里本来占满的怒气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为彼此考虑的各种想法开始浮现。怒气也就这么消停了。
& &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
& & 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又把我叫进房间,抽出一卷钱。
& & 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
& & 我又想气又想笑。这三年好不容易还清了欠款,扛过几次差点交不出学费的窘境,母亲又来了。
& & 母亲很紧张地用力地捏着那卷钱,脸上憋成了红色,像是战场上在做最后攻坚宣言的将军。“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 & 我才知道,母亲比我想象的还要倔强,还要傲气。
& & 我知道我不能说不。
& & 果然,房子建到第四层后,小镇一片哗然。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到市场里去走一圈。
& & 边走边和周围的人炫耀:“你们等着,再过几年,我和我儿子会把前面的也拆了,围成小庭院,外装修全部弄好,到时候邀请你们来看看。”一旁的父亲也用偏瘫的舌头帮腔:“到时候来看看啊。”
& & 然后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
& & 然后,再过了两年,她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那条线,从这房子的中间切了下来。
& & “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在镇政府回来的那条路上,母亲突然转过身来问。
& & 我说:“好啊。”
& & 她尝试解释:“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
& & 她止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 & 回到家,吃过晚饭,看了会儿电视,母亲早早躺下了。她从内心里透出的累。我却怎么样也睡不着,一个人爬起床,打开这房子所有的灯,这几年来才第一次认真地一点一点地看,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个熟悉却陌生的亲人,它的皱纹、它的寿斑、它的伤痕:三楼四楼修建得很潦草,没有母亲为父亲特意设置的扶手,没有摆放多少家具,建完后其实一直空置着,直到父亲去世后,母亲从二楼急急忙忙搬上来,也把我的房间安置在四楼。有段时间,她甚至不愿意走进二楼。
& & 二楼第一间房原来是父亲和母亲住的,紧挨着的另外一间房间是我住的,然后隔着一个厅,是姐姐的房间。面积不大,就一百平方米不到,扣除了一条楼梯一个阳台,还要隔三间房,偏瘫的父亲常常腾挪不及,骂母亲设计得不合理。母亲每次都会回:“我小学都没毕业,你当我建筑师啊?”
& & 走进去,果然可以看到,那墙体,有拐杖倚靠着磨出来的刮痕。打开第一间的房门,房间还弥漫着淡淡的父亲的气息。那个曾经安放存款和老鼠药的木桌还在,木桌斑斑驳驳,是父亲好几次发脾气用拐杖砸的。只是中间的抽屉还是被母亲锁着。我不知道此时锁着的是什么样的东西。
& & 我不想打开灯,坐在椅子上看着父亲曾睡过的地方,想起几次他生病躺在那的样子,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他肚皮上。
& & 这个想法让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觉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好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部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察觉,那是父亲用手每天摸白了。
& & 我继续躺在那位置把号啕大哭憋在嘴里,不让楼上的母亲听见。等把所有哭声吞进肚子里,我仓促地逃离二楼,草草结束了这趟可怕的探险。
& & 第二天母亲早早把我叫醒了。她发现了扛着测量仪器的政府测绘队伍,紧张地把我拉起来——就如同以前父亲跌倒,她紧急把我叫起来那无助的样子。
& & 我们俩隔着窗子,看他们一会儿架开仪器,不断瞄准着什么,一会儿快速地写下数据。母亲对我说:“看来我们还是抓紧时间把房子修好吧。”
& & 那个下午,母亲就着急去拜访三伯了。自从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的事情,她都习惯和三伯商量,还有,三伯认识很多建筑工队,能拿到比较好的价钱。
& & 待在家里的我一直心神不宁,憋闷得慌,一个人爬到了四楼的顶上。我家建在小镇的高地,从这房子的四楼,可以看到整个小镇在视线下展开。
& & 那天下午我才第一次发现,整个小镇遍布着工地,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正在发脓的伤口,而挖出的红土,血一般地红。东边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像只巨兽,一路吞噬过来,而它挪动过的地方,到处是拆掉了一半的房子。这些房子外面布着木架和防尘网,就像包扎的纱布。我知道,还有更多条线已经划定在一座座房子上空,只是还没落下,等到明后年,这片土地将皮开肉绽。
& & 我想象着,那一座座房子里住着的不同故事,多少人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 &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 & 晚上三伯回访。母亲以为是找到施工队,兴奋地迎上去。
& & 泡了茶慢慢品玩,三伯开口:“其实我反对建房子。”
& & 母亲想解释什么。三伯拦住了,突然发火:“我就不理解了,以前要建房子,你当时说为了黑狗达为了这个家的脸面,我可以理解,但现在图什么?”
& & 我想帮母亲解释什么,三伯还是不让:“总之我反对,你们别说了。”然后开始和我建议在北京买房的事。“你不要那么自私,你要为你儿子考虑。”
& & 母亲脸憋得通红,强忍着情绪。
& & 三伯反而觉得不自在了:“要不你说说你的想法。”
& & 母亲却说不出话了。
& & 我接过话来:“其实是我想修建的。”
& & 我没说出口的话还有:其实我理解母亲了,在她的认定里,一家之主从来是父亲,无论他是残疾还是健全,他发起了这个家庭。
& & 事实上,直到母亲坚持要建好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 & 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 & 在我的坚持下,三伯虽然不理解,但决定尊重这个决定。我知道他其实考虑的是我以后实际要面对的问题,我也实在无法和他解释清楚这个看上去荒诞的决定——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
& & 母亲开始奔走,和三伯挑选施工队,挑选施工日期。最终从神佛那问来的动土的日子,是在一个星期后——那时我已经必须返回北京上班了。
& & 回北京的前一天下午,我带着母亲到银行提钱。和贫穷缠斗了这大半辈子了,即使是从银行提取出来的钱,她还是要坐在那一张张反复地数。清点完,她把钱搂在胸前,像怀抱着一个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走。
& & 这本应该兴奋的时刻,她却一路的满腹心事。到了家门口,她终于开了口:“儿子我对不起你,这样你就不够钱在北京买房子了吧。”
& & 我只能笑。
& & 又走了几步路,母亲终于鼓起勇气和我说了另外一个事情:“有个事情我怕你生气,但我很想你能答应我。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
& & “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为被印证的某些事,又触动到差点没忍住眼泪。
& & “其实我觉得大门还是要放老房子父亲做的那对,写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
& & 然后,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我像摸小孩一样,摸摸母亲的头,心里想,这可爱的母亲啊。
& & 同事的邀约,春节第一天准时上班的人一起吃饭庆祝。那个嘈杂的餐厅,每个人说着春节回家的种种故事:排队两天买到的票、回去后的陌生和不习惯、与父母说不上话的失落和隔阂……然后有人提议说,为大家共同的遥远的故乡举杯。
& & 我举起杯,心里想着: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乐吧,你们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 & 然后独自庆幸地想,我的母亲以及正在修建的那座房子。
& &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 & 张美丽本人确实很美丽,这是我后来才确认的。
& & 在此之前,她的名字是一个传说。
& & 小学时,我每天上课需要经过一条石板路,石板路边有一座石条砌成的房子,每到黄昏,胭脂一般的天色,敷在明晃晃的石板路上,把整条巷子烘托得异常美好。
& & 也是每到这个时刻,就会听到一个女人啜泣的声音,凄凄婉婉,曲曲折折。也因此,那座房子在这所学校的学生嘴里,被讲述成一个女鬼居住的地方。女鬼的名字就叫张美丽。
& & 年少的时候,身体和见识阻碍了内心急于扩张的好奇。传奇故事因而成了急需品:关于侠客,关于女鬼,还有关于爱情。
& & 张美丽的故事在学校大受欢迎,因为以上三要素兼有。
& & 据说,她本来是个乖巧美丽的女人,据说,她喜欢上一个跟着轮船来这里进货的外地男人,据说那男人长得身材魁梧好打抱不平。在这个小镇,结婚前女人不能破身,她却私自把自己给了那男人,他们曾想私奔,最终被拦下,张美丽因而自杀。
& & 张美丽的故事在当时一下子成了负面典型。在那个时代,身处沿海地带的这个小镇,开始有酒楼的霓虹灯,以及潮水般涌来的,前来贩卖私货的人。
& & 小镇的每个人,都在经历内心激烈的冲击,他们一方面到处打听那些勇敢迈进舞厅的人,打听那白白的大腿和金色的墙面,另一方面又马上摆出一种道貌岸然的神情,严肃地加以批评。
& & 但谁都知道,随着财富的沸腾,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各种欲求在涌动。财富解决了饥饿感和贫穷感,放松了人。以前,贫穷像一个设置在内心的安全阀门,让每个人都对隐藏在其中的各种欲望不闻不问,然而现在,每个人就要直接面对自己了。
& & 那段时间,似乎男女老少都躁动不安,又愁眉紧锁,老有男人和女人各自聚集在角落,喟叹,以前穷的时候怎么没那么多烦扰。听完,彼此相对点点头,却一副各有心思的样子。
& & 幸亏有张美丽。张美丽作为一个沦陷的标志,牢牢地立在欲望的悬崖边,被反复强化,反复讲述。关于她的细节,成了这个小镇用来教育孩子的最好典型:不准和外地人讲话,不要和男同学私下见面;不能靠近那种漂染头发的发廊……说完不准,大人们会用这样的话收尾:要不你就会像张美丽那样,名声臭遍整个小镇。
& & 小镇没预料到的是,与妖魔化同时进行的,是神化。
& & 关于张美丽的很多据说,后来就变成了更多的据说。关于她与男友约会如何被抓,关于她身上有种香味能让男人一闻就忘不掉,关于她男人其实是个开国将军的后代……张美丽在我的心中变得栩栩如生又面目模糊。在过滤掉众多信息之后,唯一烙印在我们这**学生心中的是,据说“张美丽长得好像色情月历上,那些靠着摩托车摆姿势的女郎”。
& & 那时候,一股莫名的冲动开始在我们这**男同学的内心涌动,我们后来明白那叫性冲动,并且,彼此交流起偷偷收集来的色情照片。而张美丽,一个性感如摩托车女郎的女鬼,总让我们在夜晚提到的时候,血脉偾张。
& & 如果当时小镇有给学生评选所谓的性感女神,张美丽必然当选。而我痴迷《红楼梦》的同桌则说,张美丽就是那通灵仙子。
& & 那时代太喧闹了,只要看到头发染色、穿稍微艳色一点衣服的外地女郎走过,大人就要捂住孩子的眼睛说,妖怪来了小孩不要看。过了不到两年,小镇的妇女也开始竞赛般争着挑染各种时髦的色彩——要不怎么和勾引老公的外地狐狸精比。
& & 路上到处是拿着大哥大、粗着嗓子说话的大老板,还有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浓妆艳抹的各地姑娘。
& & 张美丽的传说彻底消失了,被那妖娆闪烁的霓虹灯和满街走动的“公主们”的故事彻底淹没。最后连小巷尽头的啜泣声,也消失了。
& & 我竟然莫名失落。我想象过太多次张美丽的样子,而现在,她似乎就要完全不见了。
& & 实在遏制不住好奇的我,拉上邻居阿猪,决定做一次探险。我们两个人,各自带着手电筒、弹弓和大量的符纸,专业的阿猪还从当师公(为亡灵超度的道士)的爷爷房里偷来了桃木剑。走到半路,阿猪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探险。我愣了很久,“难道你不想看下张美丽?”
& & 阿猪犹豫了好半天,“很想,但很怕。”
& & 最终还是上路了。
& & 越逼近她家门口,我就越感觉自己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热潮在攒动,甚至往裤裆中央那地方奔突。我意识到这次探险的本质是什么,因而越发亢奋。
& & 阿猪用桃木剑轻轻推开那木门,两个女人的对话从那稍微张开的门缝飘出来。我的眼光刚钻进门缝,看到一张瘦削苍白的脸,就马上感觉,她也在直直地盯着我看。阿猪显然也感觉到了,大喊了一声鬼啊,仓皇而逃。
& & 我在那一刻也确信那就是鬼,来不及多想就往家里奔,把自己关在家里,心扑扑地蹿,而下体控制不住地立了起来——这段探险我当然没和家里任何人说起,但那瘦削苍白的脸像烙在心里了,走到哪都不自觉浮现,在那苍白中,脸慢慢清晰,清晰成一对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我。她不再让我感觉恐惧,相反,她让我很愿意在思维被打断后,继续投入冥想中去。
& & 那几天,我因而老恍神。甚至吃饭的时候,筷子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掉到第三次,母亲气到用手敲了一下我的头:“被鬼勾走魂魄了啊?”
& & 她无意的一说,却直直切入我的恐慌——难道这就是被鬼勾魂?
& & 接下去那几天,我一想到那张脸就恐慌,背着父母,偷偷到庙里去拜拜,求了一堆符,放在身上,却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那张脸。
& & 到最后,我甚至恐慌地看到,那张脸对我笑了。
& & 这样的折磨,几乎让我失眠了,而且让我更羞愧的是,一次次梦遗,身体越发地虚脱。那天下午,我终于鼓起勇气打算要向母亲承认,我被女鬼勾了魂。
& & 不想,母亲拿着喜帖进了家门,乐呵呵地说,巷尾那张美丽要结婚了。
& & 她不是死了吗?
& & 哪有?是她做了丢脸的事情,所有人觉得她应该死了。不过现在也好了,那外地人做生意发了家,来迎娶她了。虽然她父母还是很丢脸,出了这么个女儿,但是,终归是个好事。
& & 张美丽的婚礼在当时算极铺张,却也异常潦草。
& & 按照老家的风俗,要备的彩礼,都翻倍地备,要送街坊的喜糖包,也是最好的那些品牌。婚宴是在老家最好的酒店举办,然而,作为新娘的张美丽,和她那神秘的丈夫,只是在酒席的开始露了一下脸,同大家举了一下杯,就马上躲回那至亲才进得去的包厢。
& & 第二天,张美丽就去东北了——她丈夫的老家。
& & 我只知道东北在老家的正北边。我偶尔会站到小镇那条唯一的马路中间,想象,就沿着这条路,直直、直直地往北走,应该就可能在哪个路边碰到张美丽。
& & 我一直坚信自己将有一天会到达,所以为了到时候认出她,我反复想象着那张脸。
& & 但时间像水一样,把记忆里的那张脸越泡越模糊,模糊到某一天我突然发觉自己好像忘记张美丽了。
& & 我开始惆怅地想,难道这就是人生。为此还写下了几首诗歌。
& & 其实书呆子哪懂青春的事情。
& & 张美丽的青春才是青春。
& & 两年后,张美丽突然回来了,她穿着开衩开到大腿的旗袍,头发烫的是最流行的屏风头,一脖子的项链,还有满手的戒指。
& & 据说那天她是在一辆豪华车里下来的。我没亲眼目睹她回来的盛况——那是上课的时间。但我脑海里反复想象万人空巷的那个场景。
& & 过了几天,关于她的最新消息是:原来她离婚了。这是她回来的全部原因。
& & 但离婚是什么?小镇的人此前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有离婚这样的事情。
& & 学校对面突然开了一家店。外面是不断滚动的彩条,里面晚上会亮起红色的灯。那是张美丽开的,街坊都那么说。
& & 据说她回来第三天就被家里赶出来,她就搬到这里。我唯一确定的是,红灯亮了三天,小巷的拐弯处贴着一张毛笔字写的声明:特此声明,本家族与张美丽断绝一切关系,以后她的生老病死都与本家族无关。
& & 字写得倒很漂亮,一笔一画刚劲有力。显然是很有修为的老人写的。这字,也可见这家人的学养。但围观的人,都是捂着嘴偷偷地笑。
& & 我每天进学校前,都要路过那家店。每天一早七点多,店门总是紧紧关闭着,上面贴满了字条。我好几次想冲上前去看,然而终究没有冒险的胆量。直到第二周,特意五点半起了个大早,才敢走上前去看。店面口贴满了歪歪斜斜的字:不要脸、**、狐狸精去死。
& & 我边看字边观察是否有人经过,远远地看到有人来了,赶紧蹬着自行车往学校里冲。
& & 张美丽开的是什么店?这个疑问让她再次成为传奇。
& & 有人说,那是一片酒池肉林,别看店面小,一开门,里面地下有两层,每层都有美女招待,谁走进去都是一片又亲又摸。
& & 有人说,那是一家高级的按摩店。有种国际进口的躺椅,把你按得全身酥麻,爬都爬不起来。
& & 每个晚上,男生宿舍一定要讲这个传奇,讲完后,各自忙活起来。
& & 魁梧哥竟然来了——这是小镇学生送给张美丽前夫的昵称。
& & 一开始没有人信,但渐渐地可以看到,确实有一个男人在傍晚的时候,会拉出一把椅子在外乘凉。
& & 然后街坊会在半夜听到吵闹的声音、摔盘子的声音。第二天傍晚,还是看到那男人若无其事地搬椅子出来在那乘凉。
& & 房子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连当事者都说不清楚。只是最后,某一天,彩条灯拆了,店门大大方方打开了,门楣上挂了个牌子:美美海鲜酒楼。
& & 从此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到张美丽了,她总是笑眯眯地站在柜台前迎客。然而小镇本地的人是坚决不去的,捧场的都是随货船从外地来进货的商人。
& & 站在学校这边,就可以看到,那确实是张美丽的店,充满着和这个小镇完全不搭的气质:金边的家具,晶莹的玻璃珠帘,皮质的座椅,服务员都是外地来的高挑美女。充满着“妖娆的气息”——小镇的人都这么形容。
& & 张美丽的小店,和我们的小镇,就这样充满着这种对立的感觉,而在小镇人的口气中,仿佛永远是:张美丽代表一种什么势力,在侵蚀着这个小镇。
& & 如果这是场无声的战争,结果上,张美丽似乎获胜了。隔壁店面也被盘了下来。渐渐地,一些本地的老板们“不得不进出”美美海鲜酒楼。
& & “没办法,外地的客户都喜欢到那。”——进去过的人,在极尽形容后,都这样解释。
& & 紧接着,终于有一天,小镇某个大佬的儿子结婚,其中一个场子安排在那。
& & 那个下午,我其实异常紧张,父亲也收到请柬了,他被安排在美美海鲜酒楼,对方特意交代,那个会场邀请的都是各地的商人,去了可以帮着开拓生意。
& & 我自告奋勇提出陪父亲去,却被母亲恶狠狠地拒绝了。我只好趴在窗前,看犹豫不决的父亲,踌躇着往那走。
& & 很好吃的餐馆。父亲回来这么说。这是他唯一能说的东西,这也是小镇其他人唯一能评价的方式。事实上,张美丽的店,就味觉上的正当性,避开那些种种暧昧和复杂的东西,重新与小镇发生关系了。
& & 学校的一些校舍要翻修了,宗族大佬开始号召每个人响应捐款。开卖场的蔡阿二犹犹豫豫,开电器行的土炮扭扭捏捏,张美丽却激动了。一个人跑到学校,进了校长室说,我捐五万。
& & 在那个时候,五万是很多的钱,可以建一栋小房子。
& & 然而校长犹豫着没接过来。说,再考虑看看。
& & 最终学校公布的捐款名单上没有张美丽。
& & 不久,地方大宗族的祠堂要翻修一个小工程,张美丽又跑去认捐了。出来的最终名单依然没有她。
& & 直到年底,妈祖庙要拓宽一个小广场,张美丽的名字终于落上去了。
& & “五万元:信女张美丽”。这是最高的捐款金额,却被刻在最低的位置。但张美丽很高兴,那段时间可以看到,她时常一个人溜达到那,弯着腰,笑眯眯地看着刻在上面的她的名字。
& & 而我也时常守在妈祖庙旁边的杂货店,看着她一个人在那笑得像朵花。
& & 我考上高中的时候,张美丽的身份已经是镇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她的美美海鲜酒楼就坐落在入海口,整整五层楼。
& & 学校犒劳优秀学生的酒会是她赞助的,坐在金灿灿的大厅里,她拿着演讲稿,说着报效祖国、建设国家的这类话。
& & 她有了双下巴,厚厚的脂粉掩不住头上开始攀爬的那一条条皱纹。但她依然很美。
& & 其实,宗族大佬们对学校接受张美丽的好意并不是很满意。张美丽现在不仅仅是海鲜楼的老板,还是隔壁海上娱乐城的老板。
& & 连邻近的几个小镇都知道这海上娱乐城。据说那里有歌厅、舞厅、咖啡厅和KTV包房,还有种种“见不得人的生意”。学生里传得最凶的是,那里有卖毒品。据说前段时间退学的那学生,就是在那染上的性病。
& & 学校领导三令五申地禁止学生靠近那娱乐城,而父母每晚都要讲那里的罪恶故事。我知道,小镇对张美丽的新一轮讨伐正在酝酿。
& & 沿着一堵墙,美美海鲜酒楼的旁边就是海上娱乐城。那天饭桌上我不断走到窗边,窥视那个霓虹闪烁的娱乐城。
& & 这娱乐城是个巨大的建筑**,中间一个主建筑应该是舞厅,周围围了一圈欧陆风格的别墅。据说每栋别墅都有不同主题:有的是抒情酒吧,有的是迪厅,有的是高雅的咖啡厅。
& & 饭局结束后,老师安排作为记者团团长的我,采访“优秀企业代表”张美丽。
& & 采访安排在她的办公室。
& & 那天她穿着黑色的丝袜,配上带点商务感觉的套裙,我还没开口就全身是汗——这是我第一次和她说话。
& & 在一旁的老师附在耳边提醒我,这次采访不用写出来,只是对方要求的一个形式。
& & 我知道,那对张美丽是个仪式,获得认同的仪式。我支支吾吾地问了关于对中学生有什么建议这类无聊的话题,她努力按照想象中一个德高望重的女人该使用的语言和动作表现。
& & 显然结果她很满意,采访中当即表示捐款支持学校成立记者团。老师和她握手庆祝,一切功德圆满。
& & 在带上她办公室门的时候,我忍不住转头想再看她一眼,却一不小心看到,她像突然泄气一般,后脑勺靠在座椅背上,整个人平铺在那老板椅上,说不出的苍老和憔悴。
& & 宗族大佬、家长和学校越禁止的东西,越惹得孩子们想要冒险。一拨拨等不及长大的同学,偷偷溜进那个娱乐城,然后兴奋地和大家描述里面让人“爽呆了”的种种。
& & 进或者不进那娱乐城,在学生的小帮派看来,是有种或没种的区别。而在小镇家长们看来,是好孩子或者坏孩子的分界线。
& & 渐渐地,传到我耳朵里的传说越来越多:听说娱乐城里出了四大天王,听说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绝招,领衔不同的生意,听说他们开始在学校发展手下。
& & 我倒一直不相信发展手下,真是娱乐城里管理层推进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完全没必要,甚至是自讨苦吃的事情。我的猜想是,娱乐城的员工为了显摆,而自发组织的。但无论如何,确实是因为娱乐城的存在。
& & 小镇里的怒气正在积蓄,开始有宗族大佬和妇女机构,到每一户人家拜访,要签订什么取缔请愿书。而张美丽的回击是:镇政府大楼修建,她捐助了二十万。
& & 局势就这样僵持着,整个小镇都躁动着,就等着一点火花,把所有事情引爆。
& & 火花终于在我读高三的第一个假期燃起了,娱乐城里发生了一起恶性打斗事件。一个人被当场打死。那人是当地一名大佬的儿子。
& & 那简直是一场围剿。大批大批的小镇居民,围在娱乐城门口扔石头,辱骂,要求娱乐城关闭。
& & 那个下午,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赶去现场了。
& & 老的少的、相干不相干的,都聚集在那。骂的还是几年前的那些话:“不要脸”、“**”、“狐狸精去死”……张美丽出来了,就站在主楼的屋顶上。她拿着扩音器,对着围观的人喊:“这是一场意外,请乡亲们理解,我会好好处理……”
& & 一句话还没说完,开始有人愤怒地拿起石头,咬牙切齿地往她的位置砸去。
& & 但她站得太高了,石头一颗都靠近不了。
& & 人流分开了,她的母亲颤颤悠悠地走出来,对着楼上的张美丽,哭着喊:“你就是妖孽啊,你为什么那时候就不死了算了,你为什么要留下来祸害……”
& & 扩音器旁的张美丽估计很久没看到母亲了,哭着喊:“妈,你要相信我,我对天发誓,我从以前到现在从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我真的从来没有。”
& & 她的母亲显然已经崩溃了:“你就是妖孽,你就是妖孽,我当时应该掐死你。”
& & 魁梧哥到屋顶来了,拉着张美丽回屋里去。
& & 众人的骂声又持续了一阵,渐渐消停了。
& & 那个晚上我没听到声响,是第二天醒来后才知道的。张美丽当晚跪在自己宗族的祠堂门口,大声哭着,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我只是把我觉得美的、对的、我喜欢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没有作孽……”
& & 哭完,她狠狠地往祠堂的墙撞去。
& & 第二天祠堂大佬起来才看到,张美丽死在祠堂的门口,流出来的血都凝结了,像沉压已久的香灰。
& & 按照宗族的规矩,人死后,要在自家或者宗族祠堂做法事,然后再落葬。最后还要摆一个木牌在祠堂里,这样灵魂才会安息。
& & 然而,无论家里还是祠堂都不愿接收,更别说木牌了。按照传说,这无法安息的魂灵,将没处安身,只能四处游荡——这是宗族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了。
& & 张美丽确实成了孤魂野鬼了。
& & 最终是魁梧哥料理张美丽的后事,他坚持要办一场隆重的葬礼。尽管小镇上没有一个人参加,他还是请来隔壁乡镇几十支哀乐队,咿咿呀呀了三天三夜。
& & 哀乐一停,魁梧哥就把所有人散了,一把火烧了整个娱乐城。
& & 没有人打救火电话,也没有消防车前来。小镇的人就冷冷地看着娱乐城烧了一天一夜。待烟火散去,开始有人拿鞭炮出来燃放——按照小镇的风俗,谁家病人好了,要放鞭炮。
& & 大学都毕业六年了,一个已经成了大老板的高中同学才组织说,应该纪念下高中毕业十周年。远在北京的我接到他特意发过来的请柬。请柬是传统的红纸镶金,打开来,聚会的地点竟然是海上娱乐城。
& & 因为后来考上大学我就离家,实在不清楚,这娱乐城竟然重新开张了。
& & 这娱乐城和张美丽的娱乐城完全不一样,原本走进去正对的主楼,现在变成了一片绿地,不过周围分布的,还是一栋栋别墅。到处都是厚重的低音炮一浪一浪地袭来,而每条路上,一个个打扮入时的男男女女亲密地亲吻。
& & 那天我到得晚,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聚集了。虽然我提醒自己别说这个话题,但终究忍不住问:“怎么这娱乐城又建了?”
& & 做生意的那同学干笑了两句:“有需求当然就有人做生意,小镇这么有钱,有钱总要有地方花。”
& & 我没问下去了。
& & “有欲望就有好生意,人民币教我的。”同学继续不依不饶。
& & 喝了几巡酒,有同学开始调侃我,“对了,张美丽不是你梦中情人吗?”
& & 我脸一红,说不出话。旁边有同学起哄道:“有什么好害羞的,我也想象着自己爽了好多次。”
& & 当中有人提议,敬张美丽。那大老板抢过话去:“我谨代表一代热血青年,敬这位伟大的小镇启蒙运动奠基人,审美运动发起者,性开放革命家……”
& & 众人跟着歇斯底里地喊:“敬伟大的张美丽!”
& & 我一声不吭,拿着酒走到一个角落,刚好看到那片绿地。我反复想起,那石头房子,那苍白的脸。“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要不她不会自杀的。”我对自己说。
& & 同学们还在起哄,说着这地方曾经**的种种传说。
& & 我突然心头冲上一股怒火,把酒杯狠狠往地上一摔,冲出去,一路狂跑,一直狂跑,直到我再也看不见那个恶心的娱乐城。
面带微笑心存感激
阅读权限255&主题4354&UID8622777&帖子97091&积分114405&
91UID372697 &精华1&帖子97091&财富833260 &积分114405 &在线时间3197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zelongchen 于
11:51 编辑
& & 大约十一岁的时候,我得过一场病。
& & 说起来并不严重,就是不爱说话,不爱吃饭,不爱和任何人对视。对于这样的病,小镇的医生是不屑的。不屑,也可能来自不懂。在当时,每个人身上财富还没有足够的数量,对人的耐心因此也没有足够的重量,这样“多余”的症状,只会被当作一个人的胡思乱想。
& & “把他晾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好了。”医生是这么说的。
& & 那个医生治疗过我养的一只猫和阿太养过的一头牛。用的是同一种针剂,只不过猫打了一剂,牛多加了一剂。我的猫当晚就死了,阿太养的牛挣扎了一个月。在即将死的时候,阿太赶紧叫屠夫来宰了。“死掉的牛,肉是不能吃的。”这是阿太的理由。缠过脚的阿太在宰完牛,忙着挎着篮子到处给亲人分牛肉时,还特意去了趟那医生的家。阿太还没开口,医生就先说了:“你得感谢我,要不是我,你那牛连一个月都扛不住。”
& & 所以母亲听完医生对我的诊断,第一件事就是着急跑去找父亲:“看来不是小问题,土医生找不到办法,我们得找。”
& & 父亲是个因为不太愿意动太多脑筋而显得很阳刚的男人。整天混朋友的他,开出的药方是:“不就缺玩伴吗?找啊。”
& & 第二天,文展被母亲领到家里找我玩了。
& &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 & 文展这个人选说不上是母亲多精心的安排。
& & 当时每个成年人似乎都练就了吃饭的一个好本事,手托着一个大碗装着米饭,手腕的剩余部分夹着一个小碟子,里面装满这一顿可以下饭的两块榨菜、一块肉诸如此类,然后女人就全世界话家常去,男人就到处找墙角蹲着海吹胡侃。
& & 那个周六,母亲只是托着自己的午饭走了趟周边的邻居家,然后领回了文展。文展家住在后面,他大我一岁,而且“读书不错”——母亲介绍的时候强调了一下。
& & 我不记得当时他什么表情,我只记得自己“哦”了一声,用手背盖住眼睛,继续睡觉。当时的我吃完饭就睡觉,睡醒后就发呆,然后再吃饭,再睡觉。
& & 我的冷漠没能让文展放弃。我记得他当时似乎很用心地观察了一下我,审视了我房间里摆放的东西,然后很淡定地坐在了我的床尾。他当时的行为举止有种崇高的仪式感,我估计他当时就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有天命的人,而我或许是他想启迪或者拯救的第一个人。
& & 他推了推我:“起来,聊聊天。”
& & “不聊。”我回。
& & “还是得聊聊,你是想一辈子这么过去。”
& & 不知道别人的经历如何,据我观察,人到十二三岁就会特别喜欢使用“人生”、“梦想”这类词。这样的词句在当时的我念起来,会不自觉悸动。所以我内心波动了一下:“没什么可聊的,你别来吵我,我只是觉得一切很无聊而已。”
& & “正因为你觉得无聊我才要和你聊天,我要告诉你,我们是有机会过想象的生活的,我们可以挣脱这里的一切。”
& & 这句话倒是让我坐起来了。我承认他猜出我当时内心在困惑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因为他也曾那么困惑过。那年我十二岁,小镇还铺不起水泥路,到处是土路或者石板路,小镇的每条小巷都串过,每个屋子都闹过,刚开始思考自己要过的生活。但当我想象自己的未来,可能像小镇里的任何一个成年人,我就觉得无趣得让自己恐惧。
& & 在当时的我看来,小镇有种赤条条的无聊感,而自己将要面对的生活也是。但让我坐起来的,倒是文展矫情却又真诚的那种表情。他张开双臂,可能想象自己是只老鹰,但他太瘦了,留在我印象中的是一把撑开着衣服、晾在风中的衣架。
& & “所以我们要创造我们的生活。”这句话,我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时我想,怎么能有一个人,把这么矫情的话这么认真地说出来。
& & 但我得承认,他说话的时候,有那么一两秒,我脑海里晃过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类很浩瀚的什么东西。
& & 我记得自己坐了起来,看着他,有点眩晕,想了想,说:“我得先睡一觉,明天再找你聊。”
& & 在他要告别前,我才努力睁开眼认真看了看他,却发觉,他竟然是个兔唇。
& & 第二天我就去找他玩了。
& & 由于我开始恢复对人间的注意,那一天我总算看清楚他的样子:下半身穿着一件不合身的、可能哪个长辈淘汰的西装裤,上半身是另一件不合身的、可能哪个长辈淘汰的白衬衫。
& & 文展瘦瘦的胸脯像块洗衣板,但他却坚持解开了衬衫上面的三粒扣子。我想,在他的衬衫晃荡晃荡地兜着空气的时候,他能体会到类似飘逸的感觉吧。
& &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兔唇,他的嘴倔强地扛着一个角度,因而格外惹人注目。
& & 在我的记忆里,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觉做的恶事,就是发现并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个小孩一旦意识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总是要战战兢兢地小心隐藏着,生怕被发掘、放大,甚至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拖入一个死胡同里。我亲眼见过,几个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边缘化,而内心里放弃对自己的想象,觉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点的生活,从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 & 我因此觉得莫名其妙的崇拜——文展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降伏了缺陷的孩子。
& & 我去他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周围将近一半的孩子每个星期天下午都聚集在这。每个人零零散散地坐在他家的客厅里,似乎在等着文展规划接下来这一个下午的安排。
& & 而文展总是有意无意地每天和不同的小孩聊聊天,边聊天边等着更多人的聚齐,等到人聚得差不多了,他才站起来宣布他的提议:等下我们一起去海边挖文蛤。某某和某某负责去家里“偷借锄头”,某某和某某你们“最好能找来一杆秤,我们挖了文蛤好卖钱”,某某和某某你们要去找两副挑担……待一切整顿完毕,一**孩子就从文展家里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那一路上,他还会适时地讲述海边树林的白蛇传说以及某个村子真实的历史渊源。
& & 公允地说,那些活动也和一般小孩子的玩耍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一切都要听文展的指挥。
& & 听人指挥,对还渴望自由好动的孩子看来,是件不太能接受的事情,而且我想,应该不只是我对他经常性组织的这类活动不感兴趣吧。我看得出将近有一半三心二意的人。
& & 每次我看到他用那高调的兔唇和奇怪的语音,布置了一个下午的事情时,总好奇地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像上课一般,每天固定时间来他家报到。他又是如何,似乎让自己高出这**孩子不止一个层次,以致让所有人忘记可以有嘲笑或者反抗他的权利。
& & 因为,他有比这些孩子更高的理想。这是我后来才找到的答案。这答案听上去很虚假,却真实构成了文展身上那种硬铮铮的精气神。
& & 我加入“文展兵团”——后来改名为赤脚兵团没几天,就听说文展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 & 文展兵团的活动时间很固定,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放学四点半到晚饭前的六点,然后就是周六、周日的整个下午。
& & 周六、周日总是结队出外玩耍实践,内容多半是烤地瓜、学游泳、挖文蛤之类,周一到周五,在集体做完功课后,总是一些棋牌类的游戏,跳棋、军旗、象棋、围棋、大富翁,等等。文展的家里,不知道从哪配置好完整的一套棋牌类游戏,只要凑齐了足够的人,就可以向他领取。
& & 玩棋牌的时候,更主要的娱乐活动其实还是彼此间的斗嘴和聊天。这些小孩,习惯用夸张的口吻讨论着文展在做的那件很伟大的事情。
& & “是不是他做完,就会变成和张校长一样伟大的人?”
& & “有可能,或许还会变成和**一样厉害的人。”
& & 我好奇地追问,文展在做什么伟大的事情。
& & 那些小孩不屑地看着我:“他在做你理解不了的事情,他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 & 好奇心终于没让我忍住。等到孩子都散去之后,我把文展拉住,支支吾吾地问:“他们都在说,你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啊?”
& & 文展的兔唇,一笑就会翻出唇白,感觉有些诡异:“你想看吗?”
& & 我点点头。
& & “一般我不让他们看,但我决定给你看。”说完,他便领着我,往自己的房间走。
& & 他必须和哥哥共享一个房间,但一看就知道哥俩的感情不是很好,因为房间分出了明晰的两块区域。
& & 他从床底下掏出一只棕黄色的皮箱,我想,估计是他母亲当年的嫁妆之一。皮箱打开,是厚厚的一叠纸,纸下面,是另外厚厚的一叠书。
& & 他小心翼翼地把那叠纸拿出来,一张,一张,轻轻地铺展在地板上。声音都压低了:“你看,这是年份,年份下是我整理出来的、每一年这个国家发生过的我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我还写上,我认为的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 & “从九岁开始,每天晚饭后我就一个人做这样的整理,我觉得,要是我能在十八岁前做完这一千多年的整理,我或许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脸通红通红,几乎可以看到皮肤下的血液在沸腾。
& & 我也突然感觉到一股莫名其妙的热气冲了上来,头顶似乎汩汩地在冒汗,全身的毛孔全部打开。我睁大眼睛看着他,那一刻,我甚至觉得,他已经是个伟大的人了。
& &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往文展家里跑,在事务性地和同伴们履行完游戏的职责后,就迫不及待地问:“你要开始整理吗?”
& & 文展总是笑而不答,迎接我的眼神,总有种很神圣的光芒。似乎我们确实在见证着某些伟大事情一点点成真。
& & 我本来就是个成绩不错的人,而文展正在进行的这项伟大事业,让我更加有点迫切的紧张感。很容易地,我又重新拿了年级的第一名,但这样的成绩,依然没能安慰到我,我会突然感觉紧张,甚至着急到透不过气。我总在想,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跟得上文展。
& & 这样的焦虑,让我不得不经常找机会和文展好好聊聊。
& & 最开始,他的回答总是,不着急,等你考了年级第一名了我再和你说。当我拿着成绩单再找到他的时候,我看得出他有些意外,我也为自己能让文展意外而内心小小地得意了一下。于是我再追问一次:“我得做点什么呢?”
& & “你得想好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然后细化到一步步做具体规划。”这次他回答我了。他显然认为,我是这附近孩子中唯一有资格和他进行这种精神对话的人。
& & 或许这类宏图伟志孤独地藏在他心里太久了,那天下午,他几乎对我全盘托出:“比如我,未来一定要到大城市生活,所以我计划读大学或者读省城的重点中专。考重点高中再上重点大学,这不难,但花费实在太大了,我家里很穷,估计上重点中专比较合适。上重点中专,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分数,刚好在那个区间,得有能力掌握住分数。然而,到大城市只是第一步,我得能在大城市留下去,并且取得发展机会,我必须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让自己未来在学校里能有机会当上学生会主席,学生会主席就会有很多和各个单位接触的机会,然后我得把握住机会,让他们看到我、选择我。”
& & “所以你每天组织我们这帮人一起玩,是在训练领导能力吗?”我才恍然大悟。
& & 他得意地点头:“而我整理中国历史大纲,是因为我在中考的作文里可以大量运用历史知识,这应该能保证让我拿到不错的分数,然后,据说公务员考试,如果能用历史故事说道理,也很能加分。”
& & 我几乎屏住了呼吸,发觉自己的人生在此前活得太天真太傻。“我怎么样才能也拥有这样的人生啊?”惊讶和莫名的恐惧,让我讲出了文绉绉的话。
& & “你要找到自己的路,”文展非常笃定,“我会在大城市里等你的,我相信你。”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想,这应该是从一系列抗日战争连续剧里的将军们身上学的。
& & 或许连文展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话,完全摧毁了我。接下去的这个暑假,我完全被抛入一种对自我全盘否定的虚空里。
& & 和朋友玩耍,这有意义吗?只是又考一次第一名,这有意义吗?母亲坚持要我执行的,每周到外公外婆等长辈家里问好,这有意义吗?甚至我毫无目标地这么思考,有意义吗?
& & 当时的我,相信,全世界能回答我这些问题的,还是只有文展。
& & 但那个暑假,文展似乎在调整自己的人生策略。虽然暑假每天都不用上课,但他坚持把赤脚军团的活动,压缩到只有星期天的下午。而这个下午,可以看出他在试探性地组织各种事情。其他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关在家里。
& & 内心的苦闷,驱使我一次次去缠住他,而他总用一句话试图摆脱我:“自己的路得自己想,我不可能为你的生活作答案的。”
& & 我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然后疯狂地半懂不懂地看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的哲学书,有一段时间,根据我母亲的回忆,我常常眼神呆滞地自言自语。
& & 再不关心我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我这次生的病比上次更严重了。而母亲似乎也明白过来,还是只有文展能帮到我。
& & 半推半就下,文展终于在暑假快结束时再次接见我了。
& & 他走进我的房间,似乎有点急躁:“你知道吗?被你打扰的缘故,我这个暑假预计要完成的目标,只完成了八成,我明年就初三了,这是我的一个战役,你答应我,不要再拖累我。”
& & 我点点头。
& & “我要告诉你的是,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
& & “那你为什么那么早就知道自己要过什么生活?”
& & 这个问题,或许真是问到他心坎里了。他突然两眼放大,像下了一个决心一般,转过头和我郑重地宣告:“因为我想,我是天才。”
& & 在宣告结束后,他似乎才突然记起此次来我家的任务:“不过,你也是人才,人才不着急,按照生活一点点做好,生活会给你答案的。”
& & “真的?”
& & “真的。”
& & 我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在他面前哭了。
& & 过了那个暑假,文展初三了。用他的话说,他要迎来第一场战役了。当时有个奇怪的政策,重点中专,只招某一个分数段的高材生。按照计划,文展必须准确把自己的命运,投进那个分数段里。我知道,这个尝试的难度。
& & 或许有种被他遗弃的哀怨感,更或许是因为相信他的话——他是天才,和我不是同一档次的人,我决定不再去文展家里了。但是文展每次上学,都要经过我家,我们总还是不可避免要碰到。
& & 我莫名其妙地害怕那种相遇,每次见到他,仿佛自己的粗陋一下子全部裸露了,自己的困惑不自觉地又汹涌起来。
& & 但他每次都分外热情,坚持要拉我同行。同行的一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讲述自己已经实现的某个目标:“我上次单元考,准确地考到九十分,这次,则比我预计的多了一分,我相信自己能准确掌控分数了。”
& & 我只能微笑。
& & “你呢?”
& & “我不知道,就先做好小事,大事以后再想。”
& & “别着急,到自己能想明白的时候,就会突然明白的。”他鼓励我。
& & 事实上,感觉被文展抛弃的,倒不仅仅是我。或许是时间确实不够了,也或许文展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领导力阶段性的训练目标,文展越来越压缩“兵团”在他家的活动时间,到最后,只留下星期六两点到三点,这短暂的一个小时,允许其他玩伴前来探望。
& & 许多人不解,跑来向我询问原因。
& & “或许他骨子里头是个自私的人,用完我们就不要了吧。”当我说出这样的话,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这让我察觉,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被他“奴役”的人。而这种意识,让我分外痛恨起文展。
& & 我甚至偷偷想象:如果他失败了,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 & 让我意外的是,这样的表情,我竟然很快就看到了。母亲总有意无意地给我带来文展的消息,她说,文展似乎是压力过大,每次一考试就头疼到不行,成绩下滑,还整夜整夜地失眠,头发一直在掉。“他爸妈很担心,有空你多带些孩子去看看他。”
& & “他不需要我们的,我们开导不了他的,因为他比我们厉害多了。”第一句话或许是气话,但第二、三句话,确实是我担心的实话。
& & 终于,在一次上学途中,我追上文展想说些什么。
& & 他当时应该正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一下子捕捉到我准备讲出口的某些安慰的话——某些会让他不舒服的话,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傲慢地答:“你以为你能开导我?”
& & 语气一贯地居高临下,但是,或许是因为恼怒,听得到因为兔唇而发出的很大的鼻腔音。
& & 我们居住的这个闽南小镇,据说第一批先民是在晋朝,镇子里还循着当时的许多古制,其中之一就是每到元宵节,镇教育委员会就会奖励当年各个年级考试前几名的人。
& & 在以往,文展总是那个年龄段绝对的第一名,而我则总在前三名里来回和其他人角力。那年元宵节,我因为还没从自我的怀疑中恢复过来,只考了个第六名。这样的成绩,我本来是决不愿意前去领奖的,然而,母亲鼓励我说:“领到的奖金全归你。”第六名奖金五十元,相当于两套漫画书,我终于硬着头皮去了。
& & 因为是循古制设立的奖项,颁奖的过程也循古制。先是当地有名望的老文人,摇头晃脑地宣读捐款的乡绅名单,然后再用同样的腔调,一一诵读获奖的孩童。诵读的秩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奖金也依次增加。
& & 我小时候是极爱听这样的诵读的,抑扬顿挫很有韵味,而且经由老先生的嘴巴这么一念,仿佛自己成了某种质感的能人。那天我只是着急想听他赶紧念诵完,才发觉,那老先生念诵的节奏实在有点太慢。我焦躁不安地到处巡视前来领奖的人,隐隐觉得不对,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念文展所在的那个年段——竟然没有文展的名字。
& & 我心怦怦直跳,顾不上领钱拔腿就往自己家里跑。跑到家寻住母亲,上气不接下气:“没有文展的名字,文展竟然没有进入领奖的名单,文展考砸了,文展完蛋了。”
& & 母亲当下愣住了:“他怎么可能完蛋了?他可是文展。”
& & 其他的孩子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但我们后来统一得出的答案是:文展没有考砸,文展是忘记去登记成绩,以致没有领奖的机会。
& & 对于这个答案,我们试图几次找文展求证过。然而,文展在那个寒假,以及接下来的时间,完全拒绝和我们见面。
& & 以前文展总交代父母,自己的家门要一直开着,方便我们来找他玩。那个寒假开始,他家总闭得紧紧的。我们在门外一直敲门喊,回应的通常只有文展的母亲:“他在温习功课,再一个学期要中考了,他没时间和你们玩。”
& & 渐渐地,文展兵团算是瓦解了。玩伴们三三两两,组成新的团队,各自调皮捣蛋去了,而我,再一次有意无意让自己落了单,整天赖在家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开始一篇篇地胡乱编写着故事。写完之后,再自己读给自己听。
& & 母亲怕极了,总和人担心地说:“会不会读书读到脑子烧坏掉了。”让她加重担心的原因还在于:“你看,我邻居家的文展,也变得怪怪的。”
& & 有了这种意识,母亲当机立断想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旷课半个学期,就跟着在船上工作的父亲,到宁波出差。
& & 当时的宁波,比起我所在的老家小镇,无疑是个匪夷所思的大城市。我就居住在后来被开发成“老外滩”的一个酒店里,认识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城市里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呼吸着大城市的空气。虽然留在我脑海里的东西不多,但我似乎忘记了在小镇纠结的许多事情。
& & 等到我回老家时,已经是期末考的前夕,也是在那一周,初三年级的学生要提前举办中考了。
& & 这样的时间点,让我再次挂心起文展。虽然在家自己尝试补回半个学期的功课很辛苦,我依然隔三岔五去敲文展家的门,我想当面交给他自己在宁波买的明信片,我想,这能更加笃定他的追求。
& & 但门依然没有开。
& & 看着时间,我知道中考过了,紧接着是我难熬的期末考,然后,终于放暑假了。
& & 因为去了宁波一趟的经历,以及从宁波带回来的种种物什,我家意外地成了附近孩子新的聚集点。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端详着从城市带回来的东西,不厌其烦地追问我大城市的种种生活细节。
& & 我一开始很享受这次旅途为我身上添加的某种光环,然而,被问得多了,我开始觉得格外的厌恶,心里想着,不就是那么一个地方,值得这么傻得神魂颠倒吗?我挂念的,还是文展。然而,他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 & 眼看暑假过了一半了,我也已经失去耐心,赶走了想和我询问大城市生活的玩伴们,又习惯性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胡思乱想一些故事。
& & 这个下午,我又躺在床上睡懒觉,突然听到母亲在和一个人高声谈论着什么。那语调奇怪却格外有力、坚决,我兴奋地跳下床,果然是文展。
& & 他走进来,两手一摊:我做到了,我考上了在福州的重点中专,妥帖地过了分数线一分。我打败了所有不看好的人。
& & 我顾不上反驳他其中一些偏激的话,激动地大叫起来。我激动的不是什么他可以去大城市之类的,所谓大城市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我激动的是,他活过来了。
& & 但他依然很兴奋地和我展望,自己将在城市里展开的新生活。他还一字一句,很神圣地告诉我:“等一下,你陪我去趟居委会好吗?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的户口需要迁出这个小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