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塞宫和约》中哪里有说要建立国际联盟?是“赔款委员会”吗?国际联盟是规定做什么的?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天津市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天津市六校联考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Bad Request
Bad Request - Invalid URL
HTTP Error 400. The request URL is invali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①结合中国近代史谈谈对《凡尔塞和约》的认识?②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有什么联系?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为了重新占领世界,日,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当时操纵巴黎和会的国家是英国、美国、法国三国,到日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2.凡尔赛体系 1919---1920年协约国列强相继同奥地利等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同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作用是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3.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成立于1920年1月,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到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就宣告解散,国联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4.华盛顿会议A.为了协调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美国的倡议下,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会议,这次会议起主要作用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日本三国代表,此次会分别签订了三个条约:、、,其中是九国代表于1922年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这条约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B.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作用是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这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协约国签订一系列的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统治秩序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6.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一秩序是不巩固的,因为它不可能削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第二题、(1)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2)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3)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 的五四爱国运动,北洋政府的作表拒绝在对德“和 约”上签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第7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 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 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 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 。 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 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 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 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 的外事活动 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 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 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 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 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 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 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 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 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 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 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 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 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 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重要战争、 约及其影响。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 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 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 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 慢的天主教国家。 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 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 三十年战争” 位。 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 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 。 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 。 亨利四世 )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 ()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 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 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 的状态, 追求两个目的: 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 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的状态, 追求两个目的: 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 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贵族分裂活动重起, 宗教战争再度爆发。 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 利四世的外交政策, 1610 年, 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贵族分裂活动重起, 宗教战争再度爆发。 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 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 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 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3、 德意志 4、 西班牙 5、 北欧 瑞典脱离丹麦独立。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 瑞典脱离丹麦独立。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 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 6、 东欧 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 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 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1569 年,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16 世纪呈上升趋势, 世纪中期后衰落 世纪呈上升趋势,17 世纪中期后衰落。 二、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1 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 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 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1、 战争起因 宗教改革。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 。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 宗教改革。1555 年 9 月,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 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 年, 新教同盟”成立,巴拉 “新教同盟”成立, 丁选侯为领袖。 丁选侯为领袖。1609 年, 天主教联盟” 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天主教联盟” 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 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志问题复杂化,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 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 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 年, 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 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 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 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新教徒 , 反对,矛盾激化。 反对,矛盾激化。5 月 23 日, 掷出窗外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 。 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 2、 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 法国-瑞典阶段:1635法国-瑞典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 年 10 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 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 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 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 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 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 在。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 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 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法国 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 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 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 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 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 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更替通过战争进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 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 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 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和约划定 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 陆各国的国界, 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 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 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 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 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 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 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 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 节,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 点。 第二节 英国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 一、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 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 三十年战争” 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 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对战争 “ 双方的政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 三十年战争” 双方的政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 三十年战争” “ 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1、 法国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 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 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 三十年战 “ 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 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 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2、 西班牙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 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3、 荷兰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联省共和国 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4、 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5、 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丹麦:支持英王。 6、 丹麦:支持英王。 瑞典:支持英国议会。 7、 瑞典:支持英国议会。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 度。2 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 二、 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 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 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 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 第一次英荷战争,、 英国参与法西战争 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 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共和国 初期,英法交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 初期,英法交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1659 年 法西《比利牛斯条约》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1 月,法西《比利牛斯条约》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 。 英国争夺松德海峡: 瑞丹《罗斯基勒条约》 ,1660 《哥本哈根条约 。 3、 英国争夺松德海峡:1658 年 2 月,瑞丹《罗斯基勒条约》 1660 年 6 月, 哥本哈根条约》 , 《哥本哈根条约》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 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 查理二世对外扩张基本目标不变,重商主义仍是其经济政策基础。严格执行《航海条例》 ,取代荷兰 查理二世对外扩张基本目标不变,重商主义仍是其经济政策基础。严格执行《航海条例》 取代荷兰 , 在美洲的转口贸易。对法、西政策变化:寄希望于用天主教巩固封建政权,与法、西保持亲密关系。 在美洲的转口贸易。对法、西政策变化:寄希望于用天主教巩固封建政权,与法、西保持亲密关系。 第二次英荷战争,。 《布雷达和约 。 。第三次英荷战争 7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7 年 7 月, 布雷达和约》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4 《布雷达和约》 第三次英荷战争,。 英荷《多佛尔和约》 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承认 年 2 月,英荷《多佛尔和约》 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 小结:综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 小结:综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海上强国 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 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海上实力不断 加强。 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光荣革命, 加强。到 17 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光荣革命,威 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英法同盟结束,英法争霸开始,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①英法同盟结束,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 中的主要矛盾; 英荷建立特殊关系 建立特殊关系; 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 中的主要矛盾;②英荷建立特殊关系;③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地 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第三节 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比利牛斯条约 一、 比利牛斯条约》 《比利牛斯条约》 三十年战争” 西班牙利用法国投石党运动和英法紧张关系继续对法战争。法国积极联英反西: “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利用法国投石党运动和英法紧张关系继续对法战争。法国积极联英反西: 容忍英国的共和国制度;恢复英法自由贸易; 容忍英国的共和国制度;恢复英法自由贸易;接受因法方海上抢掠行为而遭到损失的英国船主的正当要 法西《比利牛斯条约》 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 求。1659 年,法西《比利牛斯条约》 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波旁王 。 室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 室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 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 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失败 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 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 路易十四演戏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所谓“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 路易十四演戏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所谓“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扬言 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 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 1、 遗产战争”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7 年, “遗产战争”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 向西班牙发动战争。 年法西签订《亚琛和约》 遗产战争 在英、 瑞干涉下结束, 向西班牙发动战争。1668 年法西签订《亚琛和约》“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势力过 。 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 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 法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加重视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 法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加重视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 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 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 法荷战争: 法荷《奈梅根和约》 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 。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 2、法荷战争:1678 年,法荷《奈梅根和约》 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 。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法国取消南特敕令(1598) 迫害新教徒,引起新教国家不满, ,迫害新教徒 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5 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1598) 迫害新教徒,引起新教国家不满,欧洲出 , 现反法浪潮。 《里斯维克和约 战前的状态, 现反法浪潮。1697 年, 里斯维克和约》从内容上使欧洲恢复了战前的状态,其影响为:削弱了法国的 《里斯维克和约》从内容上使欧洲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其影响为: 霸权地位。如果说《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 里斯维克和约》则是法国霸权衰落的开始。 《里斯维克和约 霸权地位。如果说《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 里斯维克和约》则是法国霸权衰落的开始。 《 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 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增 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 强,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 国际政治地位, 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 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 在英、 国际政治地位, 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 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 在英、 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 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 地位, 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 几次战争也表明, 于下风。 几次战争也表明, 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地位, 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 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 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 三、奥土战争 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 第一阶段, -1684; 1683第二阶段, -1690; 1684第三阶段, -1698。 1690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土分别各方分别签订条约,总称《卡洛维茨和约》 奥地利获得匈牙利; 。奥地利获得匈牙利 1699 年 1 月,土分别各方分别签订条约,总称《卡洛维茨和约》 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波兰获得乌克兰 。 的一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灭, 的一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灭,不3 仅无力再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取匈牙利以补充实力的计划得到实现。 仅无力再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取匈牙利以补充实力的计划得到实现。在 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进行竞争。 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进行竞争。 得到加强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与《乌得勒支和约》 四、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与《乌得勒支和约》 1、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查理二世在遗嘱中将西班牙连同其在新旧大陆的一切领地, 1700 年 10 月 2 日,查理二世在遗嘱中将西班牙连同其在新旧大陆的一切领地,全部传给路易十四 的孙子腓力浦? 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法两国永远不得合并。 的孙子腓力浦? 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法两国永远不得合并。 2、 法国对欧洲大同盟的战争 欧洲反法大同盟组成。 奥为主体。反法各国各有所想: 1701 年 9 月,欧洲反法大同盟组成。英、荷、奥为主体。反法各国各有所想:荷兰只求解决来自法 国的威胁与订立商约,担心英国海上势力扩大;其他盟国则担心奥地利占有西班牙后, 国的威胁与订立商约,担心英国海上势力扩大;其他盟国则担心奥地利占有西班牙后,恢复哈布斯堡在 欧洲的霸权。英国国内在托利党掌权后 反对辉格党参与欧陆战争的政策,对法妥协。 利党掌权后, 欧洲的霸权。英国国内在托利党掌权后,反对辉格党参与欧陆战争的政策,对法妥协。北方大战朝有利 于俄国的方向发展,英国担心俄国取得波罗的海霸权会威胁英国在东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特权。 于俄国的方向发展,英国担心俄国取得波罗的海霸权会威胁英国在东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特权。 英国不想彻底击败法国,以便利用法国对抗俄国。英国担心奥地利与西班牙合并, 英国不想彻底击败法国,以便利用法国对抗俄国。英国担心奥地利与西班牙合并,建立哈布斯堡欧洲帝 国的局面。 国的局面。 《乌得勒支和约 : 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 葡为一方,签订了《 3、 乌得勒支和约》 1714 年 4 月,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英、荷、普、萨、葡为一方,签订了《乌 《乌得勒支和约》 得勒支和约》 奥法签订了《拉什塔特和约》 两条约统称《乌得勒支和约》 。奥法签订了 。两条约统称 得勒支和约》 奥法签订了《拉什塔特和约》 两条约统称《乌得勒支和约》 。 。 。 乌得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第一次将“势力均衡”概念正 《乌得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第一次将“势力均衡”概念正 式写进条约。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占领了不少战略要地,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进程; 式写进条约。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占领了不少战略要地,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进程;保 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大陆强国地位, 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却 被大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 被大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肯定了普鲁士的 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18 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一、 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 1、 俄国的扩张 伊凡四世() 俄国为争夺出海口而不断征战。在北方波罗的海, 波争斗不断。 伊凡四世()起,俄国为争夺出海口而不断征战。在北方波罗的海,俄、瑞、波争斗不断。 北方失利后将矛头指向南方的黑海。俄土战争。彼得一世()以欧洲为战略重点, 北方失利后将矛头指向南方的黑海。俄土战争。彼得一世()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又陆上的 地域性蚕食扩张转为争夺海洋,想要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地域性蚕食扩张转为争夺海洋,想要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2、 北方大战 《尼什塔特和约 : 俄瑞在芬兰的尼什塔特签订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 3、 尼什塔特和约》 1721 年 8 月 3 日。俄瑞在芬兰的尼什塔特签订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 《尼什塔特和约》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为俄 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瑞典北方强国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瑞典北方强国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二、 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 普鲁士的崛起 勃兰登堡腓特烈· 廉选帝侯()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根据 勃兰登堡腓特烈·威廉选帝侯()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得到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 , 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和若干主教领地。腓特烈三世() 获得普鲁士国王的称号。 ,获得普鲁士国王的称号 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和若干主教领地。腓特烈三世() 获得普鲁士国王的称号。腓特烈二 , 腓特烈大帝) ) 热衷于德意志把业和军国主义。 (1740 ,热衷于德意志把业和军国主义 世(腓特烈大帝) ) 热衷于德意志把业和军国主义。 ( , 2、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40 年,腓特烈二世以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承认特蕾西亚王位的条件。1740 年 12 月,普鲁士兵占西 里西亚。特蕾西亚得到英国财政帮助和俄国道义支持。1741 年 11 月,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柏林 和约》 ,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和一些公爵领地。1745 年 12 月,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德雷斯登和 约》 。 3、 《亚琛和约》 奥普战争发展为以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的战争。 : 1748 年 1 月 18 日, 《亚琛和约》《亚 。 琛和约》加强了英国和普鲁士的实力,削弱了法国和奥地利。英法矛盾加深,不久爆发七年战争。普鲁 士成为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法国因普鲁士在战争中的欺骗行为生恨。法奥面临共同的敌 人普鲁士,长期的敌对关系开始松弛,在反普目标上走向联合。 三、 七年战争 1、 欧洲外交革命 欧洲国际力量分配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变化:普法同盟瓦解,法奥修好;英奥背离,英普结盟。以英 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是为欧洲外交史上的“外交革命” 。 1756 年 1 月,英普《威斯敏斯特条约》 ,互不进攻对方领土,武力反对“任何破坏德意志领土完整 的国家”《威斯敏斯特条约》 。 使英奥联盟彻底瓦解, 奥地利加紧与法国和俄国结盟的步伐。 1756 年 3 月, 俄奥攻守同盟。1756 年 5 月,法奥互助条约。欧洲形成英普集团与以法国为核心,包括奥、俄、西、萨 克森、瑞典的集团。4 2、 七年战争 《巴黎和约 胡贝图斯堡和约》 3、 巴黎和约》与《胡贝图斯堡和约》 《巴黎和约》 英普集团取得海上胜利,法奥俄集团在陆上占优势。战争呈相持状态。 英普集团取得海上胜利,法奥俄集团在陆上占优势。战争呈相持状态。 英法《巴黎和约》 1763 。17 萨克森《胡贝图斯堡和约》 1763 年 2 月,英法《巴黎和约》 1763 年 2 月,普、奥、萨克森《胡贝图斯堡和约》 。 。 奥地利永远失去西里西亚,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奥地利永远失去西里西亚,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奥普之间的仇恨使它们的争霸战争更加 激烈。为增加实力,奥地利进行一系列改革。普鲁士通过战争,跻身大国行列, 激烈。为增加实力,奥地利进行一系列改革。普鲁士通过战争,跻身大国行列,跨出了称霸德意志的第 一步。战争结束时,普鲁士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迫使它与俄国接近。 一步。战争结束时,普鲁士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迫使它与俄国接近。战争为俄国向欧洲扩张 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给法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给法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欧洲 大陆上,法国失去霸主的地位,外交上靠奥地利和土耳其支持。殖民地丧失殆尽, 大陆上,法国失去霸主的地位,外交上靠奥地利和土耳其支持。殖民地丧失殆尽,不仅意味着法国失去 强大的海上势力, 且意味着失去了财源,失去了赶超英国的机会。英国获得巨大利益。 强大的海上势力,而且意味着失去了财源,失去了赶超英国的机会。英国获得巨大利益。建立庞大的殖 民帝国,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工业革命。确立海上和殖民霸权。战后,西欧出现一段平静期。 民帝国,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工业革命。确立海上和殖民霸权。战后,西欧出现一段平静期。俄、 普势力的增长,及普奥较量则使东欧不再安宁。 普势力的增长,及普奥较量则使东欧不再安宁。 四、 两次俄土战争 1、18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局势 18 世纪初的欧洲强国:法、奥、英、荷、瑞。18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五强:英、法、俄、普、奥。国 际形势:法土反哈布斯堡联盟,商业往来密切,法在土享有优惠特权,贸易额在近东贸易中居首位。反 对俄国势力侵入其贸易领地。英国在近东有重大经济利益,但英俄有传统贸易关系,并意图利用俄国在 近东和欧陆与法抗衡,对俄扩张采取纵容态度。奥地利反对俄国在黑海和多瑙河地区扩张,担心损害其 在巴尔干的利益。但向巴尔干扩张又需要俄国的支持,二者相互勾结又斗争。俄利用奥对波兰的野心使 奥成为对土战争的支持者。 2、 年俄土战争 1772 年,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1774 年 7 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吉和约》 。扩大了俄国 在欧洲的影响,开辟了俄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新时期。俄国势力侵入了黑海地区,夺取出海口的主要 目的达到。条款为俄国后来发动战争、进一步向巴尔干扩张提供借口。 3、 年俄土战争 国际形势:英国因北美战争而削弱。法国革命。普奥
年争夺巴伐利亚战争,俄调解,促 成铁申和约。使德意志保持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力量均衡,并被承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法律保证人之一,在 某种程度上获得操纵德意志事务的权力。1792 年 1 月,俄土《雅西和约》 。俄只要求奥卡科夫和德涅斯 特河以内的黑海北岸地区。俄军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多瑙河公国退还给土耳其,土给予俄贸易特惠权。 承认《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继续有效。条约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地位,为俄国入侵巴尔干奠定了基 础。 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章 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 世纪下半叶,战争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 学习提示:18 世纪下半叶,战争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美、 法是其中的代表。 法作为资本主义成长的结果,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 法是其中的代表。美、法作为资本主义成长的结果,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 代已经到来。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主权在民。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利用了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矛盾, 代已经到来。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主权在民。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利用了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矛盾,独立后又 有意识地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法国革命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挑战。但拿破仑帝国时期, 有意识地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法国革命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挑战。但拿破仑帝国时期, 法国将挑战转化为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奴役导致其失败。 法国将挑战转化为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奴役导致其失败。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美国建国前后的对外政策。 1、 美国建国前后的对外政策。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家关系的影响。 2、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家关系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大国关系 关系。 3、 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大国关系。 第一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 1、独立战争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通过《权利宣言》 。1775 费城, 1774 年 9 月 5-10 月 26 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通过《权利宣言》 1775 年,费城,第二届大陆 。 会议。 《独立宣言 。 会议。1776 年 7 月 4 日,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 2、法国参战 法国最初怀疑美利坚能否取胜,自身财政危机亦严重,对民主共和国反感。法国“只差战争” 法国最初怀疑美利坚能否取胜,自身财政危机亦严重,对民主共和国反感。法国“只差战争”的政 目的是英美相互削弱。 法美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约签订。 策,目的是英美相互削弱。1778 年 2 月 6 日,法美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约签订。 3、西、荷参战 建国之初的外交的弱国利用强国的外交,不拘泥于对等外交。大陆会议向许多国家派驻使节, 建国之初的外交的弱国利用强国的外交,不拘泥于对等外交。大陆会议向许多国家派驻使节,不一 定达到成建交目的 成功离间所驻国与英国关系。西班牙与英国有殖民战争矛盾, 交目的, 定达到成建交目的,成功离间所驻国与英国关系。西班牙与英国有殖民战争矛盾,担心自身殖民地受独5 立影响,也担心北美独立后威胁西属路易斯安那。一度以联法抗英来要挟英国让出直布罗陀。 立影响,也担心北美独立后威胁西属路易斯安那。一度以联法抗英来要挟英国让出直布罗陀。1779 年 4 西法秘密条约。 西对英宣战。道义影响。 月,西法秘密条约。1779 年 6 月 21 日,西对英宣战。道义影响。1780 年 11 月,荷兰加入武装中立同 英国向荷兰宣战。 签订荷美通商条约。 盟。英国向荷兰宣战。1782 年,签订荷美通商条约。 3、俄国武装中立 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感北美独立,为平衡法、 需要联合英国,也需要维护俄英商业条约, 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感北美独立,为平衡法、普、奥,需要联合英国,也需要维护俄英商业条约,保 证自己经济利益。但也不希望英国势力在美洲进一步扩张。俄国内部农奴起义不断,局势不稳定。 证自己经济利益。但也不希望英国势力在美洲进一步扩张。俄国内部农奴起义不断,局势不稳定。控制 黑海及其沿岸是俄国最主要的战略考虑。 黑海及其沿岸是俄国最主要的战略考虑。 二、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 1、美国的独立 美英《巴黎和约》 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美同盟的重要性, 。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美同盟的重要性 1783 年 9 月 3 日,美英《巴黎和约》 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美同盟的重要性,同时为 。 尽快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接受英美和约。 尽快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接受英美和约。 美国获胜有着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势力引发许多国家嫉恨, 美国获胜有着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势力引发许多国家嫉恨,英国在 战时对中立国的粗鲁做法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站到其对立面。美国独立使英国失去重要的殖民地, 战时对中立国的粗鲁做法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站到其对立面。美国独立使英国失去重要的殖民地,但英 国掌握着直布罗陀。实力损失不大。法国的胜利则是虚幻的,战争中耗资巨大,加剧了财政危机。 国掌握着直布罗陀。实力损失不大。法国的胜利则是虚幻的,战争中耗资巨大,加剧了财政危机。北美 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战争, 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战争,激发了世界各地反对殖民统 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这在西属、葡属拉美殖民地,英属殖民地尤为明显。 治,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这在西属、葡属拉美殖民地,英属殖民地尤为明显。 2、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内战,美国的对外政策大致分两方面: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政策” 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内战,美国的对外政策大致分两方面: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政策” 避免卷 , 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即孤立主义;在拉丁美洲,奉行领土扩张政策,在非洲和亚洲则进行经济扩张。 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即孤立主义;在拉丁美洲,奉行领土扩张政策,在非洲和亚洲则进行经济扩张。 华盛顿签署《中立宣言》 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战争。 ,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战争 1793 年 4 月 22 日,华盛顿签署《中立宣言》 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战争。这反映了美国军事经济实 , 力不强大,需要保护自己,也想利用远里欧陆的有利地理条件 向西部扩张并扩大贸易。 地理条件, 力不强大,需要保护自己,也想利用远里欧陆的有利地理条件,向西部扩张并扩大贸易。1796 年 9 月 华盛顿《告别演说》 是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思想的先声。 ,是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思想的先声 19 日,华盛顿《告别演说》 是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思想的先声。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把美国的利益 , 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告别演说 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一套处理美国对外关系的规则。 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告别演说》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一套处理美国对外关系的规则。 。 告别演说》 事件。 美法签订《莫特枫丹条约》 废止法美友好通商条约, ,废止法美友好通商条约 1797 年, X、Y、Z 事件。1800 年 9 月,美法签订《莫特枫丹条约》 废止法美友好通商条约,放弃 , 条约所规定的一切权利,自由船只可以自由载物,中立国船只有权在各交战国进行能够非违禁品贸易。 条约所规定的一切权利,自由船只可以自由载物,中立国船只有权在各交战国进行能够非违禁品贸易。 《路易斯安那条约 。 。美国意图趁英国孤立之时 解决同加拿大的北部边界问题甚至夺 1803 年 4 月 3 日, 路易斯安那条约》 美国意图趁英国孤立之时, 《路易斯安那条约》 美国意图趁英国孤立之时, 取加拿大。 美国对英宣战,失败。 签订《根特和约》 恢复战前状态。 ,恢复战前状态 取加拿大。1812 年 6 月,美国对英宣战,失败。1812 年 12 月 24 日,签订《根特和约》 恢复战前状态。 ,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与所遭干涉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一是大革命对王权的限制有个发展的过程,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一是大革命对王权的限制有个发展的过程,二是列强自身 及相互间有问题与矛盾。 及相互间有问题与矛盾。 随着革命的发展, 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 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随着革命的发展, 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 吉伦特派为扩大法国 的势力和市场,希望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 的势力和市场,希望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 革命的法国同整个欧洲专制王朝敌对形势形成,在欧洲专制王朝看来, 革命的法国同整个欧洲专制王朝敌对形势形成,在欧洲专制王朝看来,革命的法国破坏了整个欧洲 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 主要包括君权神授、 价值取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 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 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欧洲王朝性的国 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此外, 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此外,传统上欧洲 列强奉行多强均势,其要旨在于维护列强间权势大致均衡的分布,阻止其中任何一强取得压倒性优势, 列强奉行多强均势,其要旨在于维护列强间权势大致均衡的分布,阻止其中任何一强取得压倒性优势, 从而保持所有强国的独立生存和体系结构的多元性质。由此, 从而保持所有强国的独立生存和体系结构的多元性质。由此,志在维护欧洲传统均势结构的欧洲列强同 努力打破传统国际体系,并进而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 努力打破传统国际体系,并进而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 普奥武装干涉。英国迫使普奥签定《匹里尼茨宣言》 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 ,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 普奥武装干涉。英国迫使普奥签定《匹里尼茨宣言》 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目的在于使法与普奥互 , 相争斗而削弱,并相机争夺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区。法国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加强, 相争斗而削弱,并相机争夺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区。法国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加强,对欧洲传统均势格 局形成挑战,使得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对法国进行干涉。 局形成挑战,使得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对法国进行干涉。 英国积极组织和领导第一次反法同盟。雅格宾派上台。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国, 1793 年,英国积极组织和领导第一次反法同盟。雅格宾派上台。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国,通过航海 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国,分化反法同盟,提出“不干涉原则” 宣布“法国不干涉他国政治, 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国,分化反法同盟,提出“不干涉原则” 宣布“法国不干涉他国政治,也 , 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 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 。 奥第二、 二、 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 俄普签订瓜分波兰协议 瓜分波兰协议。 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协定。 1793 年 1 月,俄普签订瓜分波兰协议。1795 年 10 月,三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协定。瓜分波兰对 帮助法国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起了作用。由于波兰,俄国没有参加第一次反法同盟, 帮助法国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起了作用。由于波兰,俄国没有参加第一次反法同盟,普鲁士自 1794 年 春起,就几乎没有参加反法战争,而且出于俄奥背着它签订瓜分协议的愤恨,退出了反法同盟。 春起,就几乎没有参加反法战争,而且出于俄奥背着它签订瓜分协议的愤恨,退出了反法同盟。 三、 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 督政府的对外措施;分化瓦解反法同盟。集中打击奥地利。 督政府的对外措施;分化瓦解反法同盟。集中打击奥地利。6 法奥《坎波福米奥和约》 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 年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7 年 10 月, 法奥 坎波福米奥和约》 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 《 , 1798 年第二次反法同盟。 英法《亚眠和约》 和约意味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但英法根本性矛盾并未解决。 。和约意味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 1802 年 3 月 27 日,英法《亚眠和约》 和约意味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但英法根本性矛盾并未解决。 。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 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 1、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称帝。 1804 年,拿破仑称帝。 帝国时期战争加剧的原因:称霸与制衡冲突异常激烈。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 帝国时期战争加剧的原因:称霸与制衡冲突异常激烈。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 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法奥《普莱斯堡和约》 。 年,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1805 年 12 月 26 日,法奥《普莱斯堡和约》 1806 年,奥皇弗兰茨 。 二世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 建立莱茵邦联。 二世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806 年 7 月 12 日,建立莱茵邦联。德意 个小邦选举拿破仑为保护人。 志西部和南部 16 个小邦选举拿破仑为保护人。 萨克森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 年 9 月,英、俄、普、瑞、西、萨克森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法俄由敌对向同盟关系转变:拿破仑认为法国最主要的敌人是因果,打击英国需要俄国的支持和配 法俄由敌对向同盟关系转变:拿破仑认为法国最主要的敌人是因果,打击英国需要俄国的支持和配 普败、奥中立,使俄国面临法国入侵而孤立无援。在法国处于霸权颠峰时, 合。普败、奥中立,使俄国面临法国入侵而孤立无援。在法国处于霸权颠峰时,对法国制衡短期内难以 有效。英国唆使大陆国家抗法,自己在海上却寻求非均势,引起俄国不满。 有效。英国唆使大陆国家抗法,自己在海上却寻求非均势,引起俄国不满。 法普《提尔西特和约》 拿破仑霸权达到颠峰的标志, 1807 年 7 月 9 日,法普《提尔西特和约》 拿破仑霸权达到颠峰的标志,法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注视 。 欧洲。但胜利之下埋伏着危机。欧洲失衡加剧。欧陆主要强国慑于法国武力鼎盛而都持容忍屈服态度, 欧洲。但胜利之下埋伏着危机。欧洲失衡加剧。欧陆主要强国慑于法国武力鼎盛而都持容忍屈服态度, 但仇恨心理极强。法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越来越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压榨上, 但仇恨心理极强。法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越来越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压榨上,这激发了其他国家强烈 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促使其图强雪耻。 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促使其图强雪耻。 2、 大陆封锁体系 大陆封锁计划的原因 英国是法国称霸的主要障碍,但法国海军不敌英国海军。 划的原因: 大陆封锁计划的原因:英国是法国称霸的主要障碍,但法国海军不敌英国海军。法无力对英直接打 英国阻挠法国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 击。英国阻挠法国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 1806 年 11 月 20 日, 柏林敕令” 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 “柏林敕令” 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 , , 易和任何关系” 大陆封锁开始。 年连续颁布枫丹白露、米兰敕令,对英全面封锁。 易和任何关系” 大陆封锁开始。1807 年连续颁布枫丹白露、米兰敕令,对英全面封锁。 , 3、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第五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占领里斯本。葡萄牙王室成员在英舰护送下达到巴西。随后, 1807 年 11 月,拿破仑占领里斯本。葡萄牙王室成员在英舰护送下达到巴西。随后,拿破仑迫使西 班牙屈服。 西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 班牙屈服。葡、西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 英国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 《维也纳和约 。 。1810 英国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年 10 月 14 日, 维也纳和约》 1810 年 11 月,第二次枫丹白露敕 《维也纳和约》 宣布没收英国在大陆上的一切工业品并予以销毁, 并建立特别军事法庭, 完成大陆封锁的立法手段。 令, 宣布没收英国在大陆上的一切工业品并予以销毁, 并建立特别军事法庭, 完成大陆封锁的立法手段。 大陆封锁体系难以运转。最初曾给英国造成困难,但结果不能长久。 大陆封锁体系难以运转。最初曾给英国造成困难,但结果不能长久。它不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市场规律基础上,欧洲的消费者是被迫接受法国产品,是法国强制性的结果。英国出于工业革命高潮, 市场规律基础上,欧洲的消费者是被迫接受法国产品,是法国强制性的结果。英国出于工业革命高潮, 新机器、新工艺广泛运用,英国殖民地多,有可靠低廉的原料保证,大量英国商品很难被排挤出市场, 新机器、新工艺广泛运用,英国殖民地多,有可靠低廉的原料保证,大量英国商品很难被排挤出市场, 法国强制的结果是国内市场一片凋零,整个欧洲大陆由于反对法国侵略掠夺,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法国强制的结果是国内市场一片凋零,整个欧洲大陆由于反对法国侵略掠夺,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法国 霸权日薄西山。 霸权日薄西山。 二、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法俄关系恶化:波兰问题。东方问题。拿破仑意图将巴尔干置于法国控制之下, 法俄关系恶化:波兰问题。东方问题。拿破仑意图将巴尔干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并违背其爱尔福特 诺言,阻止俄吞并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俄英有贸易传统,大陆封锁损害之。 诺言,阻止俄吞并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俄英有贸易传统,大陆封锁损害之。1812 年 6 月 24 日,拿 破仑进军俄国。 破仑进军俄国。 莱比锡“民族大战” 第六次反法同盟《肖蒙条约》 。 年 10 月,莱比锡“民族大战” 第六次反法同盟《肖蒙条约》 1814 年 3 月 30 日,反法同盟军 。 。 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第一次巴黎和约。 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4 年 5 月 30 日,第一次巴黎和约。保留法国 1792 年疆界。第二次巴黎和约, 年疆界。 年疆界。第二次巴黎和约,法国退回到 1790 年疆界。 三、 拿破仑外交政策评价 波旁王朝的复辟不能推翻法国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 翻法国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 波旁王朝的复辟不能推翻法国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欧洲从此开始了一个政治上 反动的时期,但谁也不能把欧洲拉回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前古老的封建秩序中去。 反动的时期,但谁也不能把欧洲拉回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前古老的封建秩序中去。拿破仑的霸权战 争破坏欧洲主要民族感情,必遭顽强反抗。法国霸权违反欧洲传统均势失败。 争破坏欧洲主要民族感情,必遭顽强反抗。法国霸权违反欧洲传统均势失败。拿破仑对外政策是其国内 政策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策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资产阶级对外侵略和扩 张的欲望日益强烈。作为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拿破仑的通过对外战争,反对封建各国的干涉, 张的欲望日益强烈。作为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拿破仑的通过对外战争,反对封建各国的干涉,试图 夺取欧洲大陆霸权。拿破仑外交前期(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 虽然显露争霸性质,但反干涉主义仍 ,虽然显露争霸性质 夺取欧洲大陆霸权。拿破仑外交前期(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 虽然显露争霸性质,但反干涉主义仍 , 然是其外交的主要倾向。但后期,霸权主义性质暴露无遗。 然是其外交的主要倾向。但后期,霸权主义性质暴露无遗。 拿破仑外交政策特征:外交政策的两重性和进步性。靠战争机器来实行。战争也具有两重性: 拿破仑外交政策特征:外交政策的两重性和进步性。靠战争机器来实行。战争也具有两重性:与反 法同盟的战争,主要是保卫其革命成果,战争涤荡了德意志诸邦、意大利诸国、波兰、 法同盟的战争,主要是保卫其革命成果,战争涤荡了德意志诸邦、意大利诸国、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 家的封建制度,取消了封建贡赋,赶跑贵族王公,实行“民法典”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及“自由、平等、 家的封建制度,取消了封建贡赋,赶跑贵族王公,实行“民法典”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及“自由、平等、 , 博爱”口号深入各国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扶植了许多资产阶级政权。 博爱”口号深入各国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扶植了许多资产阶级政权。同英国的战争更7 多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法国殖民地,制止英国干涉法国称霸欧洲,打破英国的海上独霸地位, 多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法国殖民地,制止英国干涉法国称霸欧洲,打破英国的海上独霸地位,依靠军事 征服为法国资本主义开辟国外市场。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维也纳体系与 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 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其发展最终摧 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1848 年欧洲革命与克里 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 1、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 1818 年的亚琛会议到 1830 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814 年 9 月,维也纳会议召开。英、俄、奥、普四国主持。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 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 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通过 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 、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外交语文专用 法语。 二、 《神圣同盟条约》 1815 年 9 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 1789 年革命的危险观念。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 系的一个补充。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 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 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盟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产物。神圣同盟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欧 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为合力镇压革命运动提供了一个 连接的纽带。俄国既是神圣同盟的倡导者,有是镇压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宪兵,这种双重身份不只是一种巧合。 三、 《四国同盟条约》 1815 年 11 月 20 日,英、俄、普、奥同路易十八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条约的签订表明,在维也纳体系创立之 初,防止法国重新出现旨在推翻维也纳秩序之政权,仍然是列强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一。这说明条约的目的是具体的、 实际的。虽然这一基础因法国加入而淡化,但条约所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却有重要意义。由于五大国 定期开会,处理共同问题,试图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形式上又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欧洲协调,在当时叫做“会议 外交” 。该体制对以后国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大国通过这种“会议外交” ,能及时就影响各国共同利益的事项或突发 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一致或多数一 致的意见。从其后欧洲协调的实践看,它的主要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 纳体系的稳定程度。总之,欧洲协调的目的是为谋取欧洲大国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签订秘密条约,维 护大国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 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它为 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这是均势的最重要含义。维 也纳会议所做出的欧洲领土安排,首先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的一道安全堤坝。同时,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 安排,还使得在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其维持欧 洲均势的作用。 维也纳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平衡与均势只能 是暂时的,相对的。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权力均势,就可以导致欧洲的安宁和繁荣,是一相情愿。现实的国际政治 中,国家追求的不是均势,而是权力的优势。 主张恢复均势的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家们也是复辟派。他们承袭 18 世纪王朝外交的伎俩,把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 补偿原则看作是国际关系的原则。他们无视法国革命以来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愿望和对民主的追求,而把小国当作进 行政治交易的筹码。8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 欧洲协调是运转的基础。梅特涅致力于协调,构筑了所谓的梅特涅体系,是为维也纳体系的缩影。梅特涅的政策 事实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所以 1815 年后的十余年时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梅特涅思想和政策的特点是,信奉保守主义,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 播,主张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竭力维持大国均势,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等。其中,镇压民族民主运动,贯彻神圣 同盟互助原则的观念占很大比重。 一、亚琛会议 1818 年 9 月,盟国与法国在亚琛召开会议,解决驻军、赔款等问题。 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塞留。 关于撤军与赔款问题;法国国际政治地位问题:四大国一方面邀请法国参加以后的大国国际会议,共同磋商有关 欧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又续订《四国同盟条约》 ,作为对法国的防范。法国终于摆脱战败国的地位,欧洲协调 也从四大国协调发展成为五大国协调。 亚琛会议是欧洲协调的第一步。五大国通过会议外交,共同承担了维护维也纳秩序的条约义务,从而为维也纳体 系的运转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此后,以梅特涅外交为代表的反动政策主导了维也纳体系,援引亚琛会议的精神,干 涉他国内政,镇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在维护正统秩序方面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 外,所以,亚琛会议之后维也纳体系几次运转,主要表现为奥、俄、普、法的协调一致。这表明维也纳体系在启动之 初,就内含了分裂的因素。 二、特洛波会议 那不勒斯斐迪南一世同意用奥地利的标准限制本国的宪政发展,将那不勒斯纳入维也纳体系。1820 年 7 月,那不 勒斯爆发烧炭党领导的起义,斐迪南被迫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 1820 年 10 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协商意大利问题。亚历山大、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参加。11 月, 《特洛波议定书》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一是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 排斥于同盟之外;二是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进行干涉。 三、维罗纳会议 1820 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派去讨伐美洲革命的军队起义,要求恢复 1812 年革命宪法。1822 年 10 月于意大 利维罗纳召开,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问题。俄、法、普、奥一致同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方式为列强共同支持法国 武力干涉。1823 年 4 月,法军进入西班牙,5 月,占领马德里,镇压了革命。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 通过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征讨拉美独立政权的行动,并积极策划直接武装干涉拉美革命。其动机为: 一是将一切民族解放运动视为对维也纳正统秩序的挑战;二是对拉美独立政权的共和政体的仇视;三是趁机扩大在拉 美的市场,或攫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英国实际持反干涉政策。英国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在中南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但垄断了拉美的市场, 也将拉美变成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并获得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特权。英国也担心列强在干涉过程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据 为己有,不利于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和海洋霸权。在欧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但英国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洋霸权对 神圣同盟的干涉行使“否决权” 。 国务卿亚当斯反对接受英国建议。认为神圣同盟恢复拉美殖民统治的可能性并不存在;接受英国建议等于承认英 国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并束缚美国未来可能的领土扩张。建议美国以内感单独公开宣布反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欧 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原则。 1823 年 12 月 2 日,门罗宣言。英国没有公开表明反对的态度。神圣同盟各国均表示反对门罗宣言的主张,但由于 掌握海洋霸权的英国接受了门罗宣言,武装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谋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门罗宣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维也纳体系已陷入分裂的危机,也表明维也纳体系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被排斥于美 洲体系之外。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1830 年 8 月,比利时革命。10 月,宣布独立。这削弱了荷兰在欧洲体系中的意义。1831 年 6 月,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获得比利时王位,即利奥波德一世。11 月 15 日,五强在伦敦签订议定书,承认 比利时完全独立,并宣布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1830 年 11 月,波兰起义。1831 年 3 月,俄国出兵波兰,将波兰并如 俄国版图。 三、东方问题的凸现 东方问题源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故其本质是列强对土耳其帝国的侵略和争夺,特别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 及这种侵略和争夺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东方问题影响大国均势的主要因素:一是领土均势 因素,因为维也纳体系没有对土耳其的领土做出安排和保证;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9 夺;后者主要体现为对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争夺。 1821 年 3 月,希腊本土爆发反土耳其苏丹统治的民族起义。1822 年 1 月 13 日,宣布希腊独立。神圣同盟在维罗 纳会议上谴责希腊起义。英国支持希腊起义,1823 年 3 月 25 日,英国承认希腊独立。 1826 年 4 月,英俄《彼得堡议定书》 。1827 年 7 月,法加入英俄协调。三国《伦敦条约》强制土停战。普奥孤立。 神圣同盟对英一致协调体的解体,维也纳体系已经四分五裂。1830 年 2 月 3 日,英法俄《伦敦议定书》 ,废除土对希腊 的宗主权,宣布希腊独立,受三国保护。希腊成为独立民族国家。1840 年 7 月,英俄普奥土签订第一次《伦敦协定》 协定使俄国在土享有的优势受到削弱,法埃在近东的地位也遭到打击。1841 年 7 月,英法俄普奥与土签订《伦敦海峡 公约》 ,条约的多边性质将两海峡置于国际共管的地位,从而排除了由俄国单独控制的可能性。 第四节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一、1848 年欧洲革命 二月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含义,不仅是在原则上推翻了反法国大革命的正统秩序和反法国霸权主义的均势秩序, 更在于它在事实上为法国民族扩张主义势力的崛起扫清了道路。 1849 年 2 月,罗马推翻教皇的世俗政权建立共和国。波拿巴则借机扩张势力,将军队开进罗马,恢复了教皇的统 治,加强了法国在意大利中部的势力。俄普奥先后承认法兰西共和国和第二帝国。维也纳条约体系对法国的约束正走 向解体。意大利、奥地利革命先后被镇压。欧洲正统秩序瓦解在即。 二、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的导火索为圣地问题。1842 年,法国要求恢复对圣地教堂的管理权,俄反对。1852 年,法俄争执再起。1852 年 2 月,土苏丹迫于法国压力,同意把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天主教会掌管。俄以苏丹偏向法国为由,向土施加压力, 企图索取更多的权益,重新恢复俄在东方问题上的优势地位。1853 年 5 月 5 日,苏丹被迫承认东正教会在圣地的主要 地位。但俄进而要求土签订条约:确定由俄国保护土境内的东正教会和所有 1200 万东正教徒。 1853 年 6 月 1 日,俄对土不宣而战。1853 年 10 月,土对俄宣战。11 月,俄正式对土宣战。1854 年 1 月 4 日,英 法联军占领克里米亚。1856 年 3 月 30 日《巴黎和约》 。俄国遭到削弱,反法一致的联盟彻底瓦解,欧洲均势格局也暂 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居优势的均势。维也纳体系走到尽头。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学习提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及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俾斯麦的成功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他在德国跨入强国之列时下台,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 间的力量分歧和冲突” ,及其内外政策的失败。1870 年代后期的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力图摧毁法 国,为此而“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在世界各地的 对抗,是为“大陆政策” 。俾斯麦的外交没有阻止俄法接近,海外扩张又受到英国排挤。对内政策遭到反抗。俾斯麦体 系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国家体系,体系之外的国家则处于分散状态。这一体系的形成,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 根本性质的变化,使 1870 年代后欧洲国际形势更加紧张与错综复杂。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学习要点: 1、 19 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的统一及其方式比较。 2、 俾斯麦结盟体系的形成与调整。 3、 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 4、 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 封建割据状态阻碍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利,反对外国统治和国家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内 市场和成立近代民族国家是历史性的要求。 统一运动中的两个政治派别和两条道路: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它以中小资产阶级为基 础,并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战争,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推翻各封建王朝,驱除外国 侵略势力,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起义多次失败后,转而依靠恐怖手段,导致内部分裂。由大资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联合在一起的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力图通过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的妥协,建 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萨、奥战争 1852 年 11 月,自由派领导人卡米洛·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公开支持和利用民主革命派反对 奥地利,以达到在撒丁王国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来统一意大利的目的。意大利的统一还需实行与其他 欧洲大国结盟的政策,以孤立奥地利。 1858 年 7 月 20 日, 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在普隆比埃秘密订立反奥军事协定。 1859 年 4 月 29 日, 奥军侵入意大利, 法撒对奥宣战。奥陷于国际孤立,并兵败。意大利起义不断,革命运动高涨。 三、对中意大利的归并10 1860 年 3 月,中意大利四邦公民投票赞成合并。撒丁国王不久宣布四邦为撒丁领土。 四、对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1860 年 4 月,西西里岛起义。加里波第率红衫军支援。9 月,南意大利解放。10 月,全民投票同意南意大利并入 撒丁。1861 年 2 月,都灵第一届意大利议会,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定都佛罗伦萨。 五、意大利的最终统一 威尼斯处在奥地利统治下,罗马在教皇国统治下,并有法国军队驻守。在如何完成最终统一问题上,仍有两条道 路的斗争。加富尔认为解决威尼斯问题将意味着和奥地利再次开展,对此,意大利力不从心。他继续实行孤立奥地利 的政策,等待时机。罗马问题,武力夺取可能引发天主教国家的反对,加富尔劝说教皇放弃世俗权力、与拿破仑三世 协商促使法国撤兵未果。民主派决定以武力收回威尼斯和罗马。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马志尼准备起义。1866 年 10 月,意奥《维也纳和约》 ,意大利获得威尼斯。1870 年,普法战争,法军撤离。9 月,意军开进罗马。10 月,公民投票, 罗马被合并于意大利王国,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1871 年 7 月,意大利迁都罗马,最终实现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19 世纪中叶的普鲁士 政治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的两条道路。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大德意志方案”与“小德意 。 志方案” 。 二、丹麦战争 1861 年,威廉一世()即位。1862 年 9 月,俾斯麦任首相。对内军事改革,对外王朝战争。普奥联合。 奥以此减弱普独自维护德意志利益的影响,列强将之视为防止普吞并两公国的保证。1864 年 1 月,普奥缔结军事同盟, 对丹麦作战。10 月 30 日, 《维也纳和约》 :丹麦将三公国交由普奥处理。 三、普奥战争 1866 年俾斯麦宣称奥地利破坏《加斯泰因公约》 ,于 6 月 7 日令普军开进荷尔斯泰因。俾斯麦为防止法国干涉,保 证日后争取奥地利,停止进军维也纳。接受法国调停,提出温和停战条件:解散德意志邦联;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并 同意建立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联邦。1866 年 8 月,普奥《布拉格和约》 。1867 年 2 月,北德意志联邦议会正式开 幕。4 月,通过德意志宪法草案。普鲁士国王任联邦主席,统领军事与外交大权,俾斯麦担任联邦的宰相。 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俾斯麦首先要巩固北德意志联邦,争取南德四邦,唤起全德爱国热情。在外交上,利用列强矛盾孤立法国,使其 他国家在普法战争中支持普鲁士或保持中立。 1866 年 8 月,南德四邦与普鲁士结成抵御法国的攻守同盟。1867 年,南德四邦又加入关税同盟。利用俄法在东方 问题和波兰问题,以及俄奥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推行媚俄政策。1868 年 3 月,普俄秘密协定:一旦普法开战,俄 国将陈兵奥地利边境以防止法奥结盟;作为报答,普鲁士则同意终止黑海中立法,并保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永不 为奥地利所有。意大利因为法国庇护罗马教皇国,阻挠意大利统一而不满。俾斯麦以推托策略应对拿破仑三世索要普 奥战前俾斯麦对其作出的“补偿” 。俾斯麦设外交陷阱,让法国驻柏林大使贝内代蒂将法国的领土要求写成书面材料, 然后展示给国际社会,激起英俄对法国的不满,使法国陷于外交孤立。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俾斯麦推动普法冲突创造机会。1871 年 1 月 18 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塞镜厅宣告成立,威 廉一世加冕称帝。1871 年 5 月 10 日,德法《法兰克福和约》 。和约对法国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对德国则是一个掠 夺性条约。 第三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一、1873 年三皇同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由于英国的格拉斯顿内阁 对大陆事务持孤立主义态度,俾斯麦认为关键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国关系。 1872 年 9 月 6 日,三皇在柏林会晤。除了一致表示反对社会主义国际的革命运动以外,并未产生一项共用的政治 协定。 但俄奥两国外交大臣却达成了若干口头谅解: 奥国保证不支持波兰民族运动以及两国希望维持土耳其现状。 1873 年 6 月,俄奥签订《兴隆堡协定》 。10 月,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结成三皇同盟。 二、东方问题的再起与俄土战争 1875 年 7 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爆发反土耳其专制统治的基督教农民起义。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 罗给予支持。 奥担心巴尔干出现一个由俄国支持的大斯拉夫国家,从而阻塞其唯一的向东南扩张的通道,因此支持土对巴尔干 属地的统治。俄则支持巴尔干斯拉夫人从土耳其那里获得自治或自立,但为了避免在克里米亚战争时的孤立状态,俄 也准备与奥就巴尔干问题达成某种谅解。德国出于维护三皇同盟的需要,赞成俄奥达成妥协。 1878 年 7 月 13 日, 《柏林条约》 。近东实现权力的再分配,东方问题暂时得以缓和。但三皇同盟由于俄奥在东方问 题上的矛盾而逐渐失去了协调彼此间关系的作用。为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走上与别国秘密结盟的道路,并一度 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11 三、1879 年德奥同盟 柏林会议标志着俄奥协调的失败,欧洲君主联合的三皇同盟动摇。德俄关系也倒退。俄国宰相哥尔恰科夫对俾斯 麦不满,认为柏林会议是俾斯麦主导的反俄行动。俾斯麦先着手巩固德奥关系,以此迫使孤立的俄国放弃反德立场回 到王朝欧洲联合的大陆上。即使俄转而寻求法国支持,德奥同盟也可进行抗衡。奥也有意与德国签订共同抵制俄国侵 略的防御性条约。1879 年 10 月 7 日, 《德奥同盟条约》 。德奥加强了抑制俄国侵略的力量。对德国而言,如法国进攻德 国,可获得奥善意中立;如俄法联合进攻德国,可获得奥援助;又不需要承担奥主动进攻俄国时的援助义务,从而避 免自己因奥扩张政策而卷入与俄国战争。德国从一开始就取得对该同盟的主导权。 四、1881 年三皇同盟 英是俄在近东及亚洲的主要敌人。俄有意与德奥订立条约以保障其近东利益,摆脱孤立的地位。1881 年 6 月 18 日, 《三皇同盟条约》 。新三皇同盟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善意中立的条款。德国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时可以 获得俄、奥的中立;俄国在与土或英国交战时可以获得德奥的中立;奥则可以在与意大利发生冲突时避免俄国的干预。 俄国还赢得了德奥对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谅解。德国使欧洲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并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 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洲政治局势的控制。 五、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年代,意大利扩张目标:一是伺机从奥手中夺回原属于意大利的特兰提诺和的里亚斯特;二是将临近意 大利的北非纳为自己的殖民地。但难以实现。 意大利德普雷提斯内阁决定与德奥结盟换取支持。俾斯麦对法俄接近迹象担心三皇同盟不足以保证德国的绝对安 全,赞成与意大利结盟。 1882 年 5 月 20 日, 《三国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对德国而言,不仅可以借此加强牵制俄国 的力量,而且进一步孤立了法国。对奥来说,不仅可以在未来的俄奥战争中获得意大利的善意中立,而且可以不必担 心意收复领土的要求。意则通过与德奥结盟加入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君主国家阵营,摆脱了危险的孤立,并提高了 大国的地位。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 年 9 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 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 压力,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 年 10 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 斯麦支持俄奥合作。 1886 年 8 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 1887 年 7 月,保另立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失去对保的控制。奥同英抵制俄在保恢复控制的努力,使两国关系恶 化。俄将奥视为它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根本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俄奥在巴尔干扩张 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1887 年, 《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麦体系重要一 环脱节。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 1887 年《三国同盟续约》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攻德国。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俾 斯麦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1887 年 2 月 10 日, 《三 国同盟续约》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 ,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 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也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 英意在地中海存在着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如果英国加入反法俄阵 营,德国就可以在地中海和近东调动起足够力量对付法俄,同时又赋予德国与法俄交往时更大的回旋余地。 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任德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洞察俾斯麦想把对抗法俄的责任推至英国身上而自己坐 收渔人之利的意图。他认为英国的政策是既要反对法俄的扩张野心,又要避免卷入与法俄的冲突。他主张与意奥只订 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 1887 年 2-3 月,英意奥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12 月,三国又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凡尔塞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