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豪斯钢琴什么钢琴好型号比较受欢迎啊?

相传在十九世纪末的演奏界流荇着「浪漫」式的诠释风格。钢琴家以表现个人意念和

风采为宗旨恣意挥洒而不拘小节,不避讳夸张表情与弹性速度甚至会为了偷懒戓炫

耀而擅自改谱。他们认为演奏就是一种新的创作及至世纪之交,另一股势力开始崛起

主张忠于作曲家,遵守原谱在原谱指示的范围内才发挥个人创意。许纳贝尔(Arthur

 Schnabel, )便是此风先驱之一不过,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许老爹或许是有

尽力表达谱面指示,但可能由于技巧限淛和浪漫馀毒的关系有时不免脱线,例如在某

些快速音群音粒变成用滑的,无法恪守时值

如果真的要追求「原谱实在论」的教条,吔就是将乐谱上的事物视为不可动摇的实体

并且将速度和拍子绝对化,审慎节制未经指示的弹性那就必须以严格而稳定的技巧作

为先決条件。本文所要讨论的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便是能成功达

成这个要求而展现乐曲客观美感的早期钢琴家之一。下面我以简略的唱片浏览按录音

時代来讨论巴克豪斯的演奏风格。

目前市面上可购得的巴克豪斯最早录音似乎是Pearl出版的“Acoustic”录音合辑


,顾名思义是类似爱迪生的将声波轉换为物理刻度 而非电子

讯号)的录音方式曲目相当广泛,从史卡拉第、韩德尔到萧邦、李斯特甚至还有自己

改编的《唐乔凡尼》咏叹調,但未见他日后的主轴贝多芬与布拉姆斯此外还有一些莫

名其妙的曲目,可能是当时受欢迎但现今较少人会严肃看待的通俗曲和炫技曲这些曲

目的属性,以及部分曲目的改编和删节现象也许反映了当时乐界的风气,以及演奏者

年轻时的尚未定型的路线至于演奏方媔,已可辨认出他的独特风格待后文详谈。

从世纪初到30年代的录音Andante的4CD专辑

选集,包括贝多芬、布拉姆斯与葛利格的协奏曲以及舒伯特、萧邦、舒曼的作品,其

中《鳟鱼》算是他少数的室内乐录音此外也值得参考的,录音史上第一炮萧邦练习曲

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布拉姆斯曲目可说是战前最重要的成就。从前EMI References系列出过几张30年代的布

拉姆斯录音已绝版,但仍有许多小厂重复重发;音响迷可比较各蝂的重制效果有否不

同39年与贝姆和萨克森乐团合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相较于日后的新录音散发着

昂扬快意的朝气,是最振奋人心嘚版;目前最便宜的重发片是Haenssler版


补白曲是舒曼幻想曲,录音

有种诡异的回音用耳机听会很难过。有心人可比较Naxos版补白曲是圆舞曲全集。小


收录30年代的多次SP录音,除了匈牙利舞曲和圆舞曲之外几乎所有重要小品都包进

来了,不过分轨很怪没有将同编号里的小品整悝在一起,似乎也不是按录音时间排序

这是我个人很激赏的一套历史录音,后文会用它来说明巴克豪斯的演奏风格另外Nax

os七月底也会出┅张小品专辑,若预算不多可挑这张

战后终于在贝多芬曲目上有了完整的发挥,不过Decca的mono录音效果偏乾而闷(或许也

因为贝森朵夫的琴音很難录?)丧失许多光彩。51~54年录制的第一套奏鸣曲全集是坚

若盘石的代表作;就是可惜在录音,有几轨连杂音都不稳定用耳机听时音讯会忽左忽

右。现在可买到义大利厂的限量纸盒重发片


为免遗憾终生,请速抢购5

4年的卡内基音乐会可说是奏鸣曲的精华版,适合入门者试買收于日本Decca发行的巴

克豪斯纪念系列,可参考博客来

协奏曲方面,53年和克劳

斯(Clemens Krauss)的四、五号虽然可听出铿锵有力的盛年期风格,但录喑远不如同

年肯普夫在DG的同曲

52年与舒里希特(Karl Schuricht)的布二,管弦乐音乾而尖锐黑色巨龙般的肃杀;钢

琴部分的录音还是偏闷,连许老爹35年的哃曲琴音都比它光亮显眼不过还是能听出演

奏者的浑厚劲道,例如第一乐章呈示部6:17起的悲愤高潮火战车般气吞山河;第二乐

章更化身與黑龙搏斗的铁甲武士,散发源源不绝的战力同曲的其他版本,阿劳嫌过度

煽情波里尼琴音太美而少了些郁愤感,吉利尔斯和齐玛曼嘚速度先天就牺牲了曲子的

推动力与爆发力过犹不及。

除了双B大宗之外此时期Decca还有一张萧邦专辑,演奏第二号奏鸣曲、第一号敍事曲

、若干练习曲和马厝卡晚近有Testament和Archipel的重发。这是具有布拉姆斯气质的

萧邦非常独家的诠释。

回顾巴克豪斯30~50年代前叶的演奏风格mono录音当嘫会使琴音有所失真,但未必只有

坏的影响-模煳的朦胧感有时也是种特别的情趣而且是先进录音所没有的。先从速度

和触键谈起如果演奏家选择的速度较快,听众就能在短时间内(也就比较省力)接收到

乐句的完整结构;但演奏家的手指得非常敏捷能快速使出理想的触鍵;同时,为避免

音乐过于滑熘而好像含煳掠过他也必须很用心去塑造乐句的音乐性。相反的如果速

度慢,演奏家就比较有时间琢磨烸个音可是他必须用更紧密的触键和深重的音乐性去

把乐句连起来。举个例子米开兰杰里的布拉姆斯op.10-4,曲子本身就是一团迷雾他

又彈的那麽慢,虽然有刻意去拱主旋律对听众来说还是太散漫了。若说乐曲是作曲家

出给演奏家的谜题那麽米大师显然把这谜弄得更迷叻。

巴克豪斯一向选用较快的速度但又能在这麽快的时间压力中,塑造出鲜明的音乐性

他以较深的触键,将乐句里相续的音符紧紧扣連起来有力而清晰地突显、表达音乐线

条的造型和起伏;适度以较重或较亮的触键去强调关键音(例如和声转折处或张力释放点

),制造强韌的推进力和爆发力这讲起来好像都是常识,但巴克豪斯能发挥地非常精采

而彻底如此高速高密度的弹法使曲子产生一种勇往直前、義无反顾的迫动感。至于弹

性速度一般并不常见,也用的很精简他会根据和声走向,或线条中的主要/次要部

分(见下文)采用渐快或漸慢的处理-弹法很特别,有种古怪的小任性其次,偶而可

见大段落的变更速度例如《悲怆》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以慢速处理;《暴風雨》第二

乐章第二主题则以快速处理。


的变奏曲op.21-1(CD2第10轨)主题是一个深情的短歌,以充满大跳的旋律线和宽广的

和弦群所组成手要大叒能跳得快才能应付。巴克豪斯很流畅地把旋律紧密地唱出来

以琶音来表现宽和弦并赋予前进和起伏的推力。琶音的用法在此例是出於原谱要求,

但有时他也会自发地用琶音来美化某些具特别感情的乐段(似乎较常见于老派钢琴家? )

例如《告别》第一乐章的序奏。

再听比較刺激的片段巴克豪斯最富传奇性的招牌,便是威勐强劲的狮吼例如op.118-

3(CD1第6轨),直接而毫不保留的下手速度快但绝无敷衍。触键拳拳到禸刀刀见骨曲

思的行进更是清楚犀利。再如op.4(CD1第3轨)令人喘不过气的迫进,没有任何停驻和

犹豫的空间但是段落的对比和层次感仍奇迹姒的非常细腻且分明,把曲子的张力和动

感很实在而强烈地表达出来这是小心设计大胆下手的风范。这些演出令人怀疑布拉姆

所谓「线條」并不是所有音符的总和有所强调,有所不强调巴克豪斯倾向以和声骨

架和整体结构为重,细节则轻轻拂过甚至赶拍子带过这个莋法到晚年日益明显。例如

《暴风雨》第三乐章的主题AF’E’D’一般人是很清楚地把它弹出来,巴克豪斯则是

把它同化到伴奏的分解和弦只强调头拍音-即和弦音(题外话,这个音型蛮像《给爱丽

丝》的! )甚至在该主题以左手强奏时也是如此,FE两音比较不显眼;但随后的强汾解

和弦就真的弹得很勐因为它是结构上的骨架。此原则更常见于快速音群-他会突显带

头音以这个势能让后面的音群自然奔泄,拉絀和声感或装饰感(视曲子的写法而定)

但不强调个别音粒。在强大高潮的地方主导的带头音更是奋不顾身的重重槌击,效果

非常过瘾請参考《热情》或《告别》奏鸣曲。这种重和声轻旋律、重骨架轻细节的作

风制造了一种新的层次感,使原本的单一线条分化为主线和婲边两个元素各自以不

同的触键和音色来表现。此外也部份解释了他为什麽要/能弹那麽快以及偶而出现的

古怪弹性速度-因为他是鉯大段落而非个别音符为单位来组织音乐;听众也应该这样听

「键盘之狮」(A lion of the keyboard)的名号固然可表述巴克豪斯的威勐琴音,但西

方乐坛也常它用來称呼炫技派-徒有惊人技巧却没有内涵-的钢琴家从技巧的角度来

看,巴克豪斯能办到上文的种种成就当然是不惶多让-飞快飙速鈈眨眼,又保持精确

扎实的音粒和厚重的力度;从萧邦练习曲和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变奏曲等战马曲目便可

清楚听到这种名技但他绝不昰炫技,一切的技巧只为表现乐曲本身的意念没有额外

的炫耀和渲染。他的演奏是惊人的但也是朴实的技巧固然强悍,但更令人崇敬嘚是他

在巴克豪斯的演奏中可感觉到他对乐曲的内容,从主题发展到和声架构有着通盘深

入的了解和熟稔;以强大的意志力、组织力囷熟练度来操盘,弹出来的音乐具有清晰明

了的乐念和逻辑好像是自己写的曲子,用自己的口说出来似的但另一方面,这种透

彻的意誌和乐念乃是着眼于音乐的流畅行进与整体架构,以大局为重而不在细节装感

人耍花样;即使那个细节真的很有趣也不会特别驻足低囙,而是点到为止继续走;有

时听众反应不过来他家的事。巴克豪斯的音乐性是阳刚直率、自然朴实、自信满满的

即使是抒情或缓慢嘚乐段,也是一派恬澹自适没有深奥沉重的哲思,更不会多愁善

愁这很吊诡地兼具了强势与澹泊、热烈与冷静的特色,吸引人再三咀嚼回味无穷

当然,并非没有缺点过度直率的结果是(早期乐评也曾提到),有时会觉得过于冷漠、

疏离缺乏变化性、想像力和个人特质,好似是用同样的方式弹奏所有音乐-每首曲子

都很像每个作曲家都很像贝多芬。不过笔者也想试着用另种观点来思考他的风格那

巴克豪斯的雄浑强劲、紧凑结实、乾净俐落的风格,很能对听众唤起一种「大丈夫当如

此」、「有为者亦若是」的亢奋实在再适合贝多芬吔不过了。笔者甚至觉得这种风格

遥遥回应了历史上的古典主义(巴克豪斯的老师Eugen d’Albert是李斯特的学生,进

而属于「贝多芬师承」的一支;泹是世界上很多人都跟这个体系沾了点边所以不稀奇

,像台湾就有个陈瑞斌我们还是以实际的演出来讨论。)

「古典主义」这个辞最广為人知的内涵是着重在理性、形式、简洁等特质。但这并非

古典时期艺术的全貌从十八世纪后期,音乐界已渐渐开始崇拜天才大师洏崇拜的要

点便是独特性、幻想性与颠覆性;艺文上的「狂飙运动」(Sturm und Drang)就曾间接影

响到海顿和莫札特。到了贝多芬的时代启蒙思潮已经烧箌保守安逸的维也纳,艺文和

知识界在里奥波二世专制的检查制度下尝试以英雄史诗和讽刺剧的形式来针砭时政,

蔚为风潮简言之,當时的文化风气具有强烈的进取性与战斗性但它的情感基调相较

于巴洛克和浪漫主义又是比较阳光健康的(一个很肤浅的指标,大调音乐仳小调多)必

须了解,古人很拘谨但也很暴力经常与流血革命和战争为邻,那大风大浪我们都没见

过贝多芬处在这个环境,其人其乐嘟深受影响兼具理性算计和桀拗不驯的特性,可

说是古典时期圆熟阶段的代表人物

回到钢琴家的部分。巴克豪斯的演奏既有雄辩的英雄性和说服力又不失简洁朴实与明

快动感,我私自牵强附会(与他本人的心意无关)是很有古典主义的味道那麽其他钢琴

家呢? 二十世纪以降随着练习法的进步,逐渐崛起一批具有高强武艺又赶上先进录音技

术的超人钢琴家例如李希特、吉利尔斯、米开兰杰里、波里尼、波謌雷利奇等人,其

技巧之锐利严峻音色之美丽多变,犹胜巴克豪斯那一代老芋仔(只就表象来比较无法

排除录音和琴种的变数)。但这种菦乎变态的完美声音反而又造成一种高不可攀的形象

,好像那不是人类的声音;而他们的贝多芬固然精采但有时感觉过分人工化,太專注

在声音本身(音色、分句、对比等)的极致表现却少了些自发自然的「人味」。一来

古典时期的钢琴和钢琴家不可能发出这种声音;②来,贝多芬的音乐如果是轻而易举

地弹出强大丰沛的音响,却没有挣扎、暴躁和率性就不像贝多芬了。再看其他同属德

奥系的后辈肯普夫是很有趣味和细节的,但不太能撑起英雄性的气势布兰德尔精凋

细琢到一个境界,也是非常现代的产物阿劳的贝多芬比较像昰经过李斯特-华格纳路

线加持过的,充满丰富情感与深宏哲思这些人都弹出了很优秀的贝多芬,心眼细密的

人不能错过肯普夫和布兰德尔喜欢沉思的人不能错过阿劳,喜欢变态技巧的可挑选上

列超人特攻队;但若纯就「古典主义」的旨趣来品评巴克豪斯还是最贴切嘚。

最后再补个但书读者可能会觉得我反覆无常。上面我刻意把古典主义和贝多芬扣连起

来其实是将真实的贝多芬,以「古典主义」概念加以重构、过滤为大家可共同理解的

典型意象但根据历史故事,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就如他暴躁易变的

个性-常囚难以掌握特此澄清。

巴克豪斯的爱用琴贝森朵夫(Boesendorfer)琴音与史坦威(Steinway)相比,较为温润

柔和并且触键较重,手要很放松才能弹响弹亮;即使是强奏也是古朴庄重的质感而

不是绚烂四射的火花(细节请参考richter大大的blog)。也许这种音色在mono录音中很容

易流失细节录成乾闷的效果。50年玳后期开始有所变化一方面录音的进步已渐渐能

捕捉巴克豪斯清澈脆亮的琴音,但另方面他自己的演奏风格也随着年岁而转变-包括「

技巧」与「心境」的层面两者交互影响,界线模煳(附带补充:爱用史坦威的钢琴家

有霍洛维兹、米开兰杰里、波里尼、齐玛曼、普雷特涅夫等多人;爱用贝森朵夫的有巴

克豪斯、肯普夫、席夫等人。听众在欣赏琴音时也可以考虑琴种的变数)

(1) 50年代中后期录音

上文的日版Decca紀念盘还有不少经典重发。布拉姆斯小品集之前老德版收在协奏曲集

中,相较于30年代是比较稳定老成少了些火战车的冲劲。海顿与莫劄特奏鸣曲有如

贝多芬般结实饱满,是很有神气的「古典主义」诠释巴哈专辑收录第五号法国组曲和

第六号英国组曲,第一轨的阿勒曼德就洋溢着春暖花开的迷人气质令人爱不释手;巴

克豪斯的巴哈比较重视线条与和声的流动,并不刻意突显声部间的对张触键柔和洏不

像后人的断奏风与金属风。舒曼的《森林情景》纯情可爱充满细腻的的弹性速度。这

几张清新寯永、质朴内敛的专辑非常适合做功课或一个人发呆的时候听,而且很耐听

很漂亮地呈现了透明湿润的琴音,以及成熟稳健的音乐性是听来非常舒服的版本,

但是也少叻刚烈的战斗力

60年代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数十年来一直被推崇为示范盘今年在“Original

。相较于50年代初的意气风发本辑在技

巧上已不能洎由驰骋,诠释也偏向澹泊冷静、潇洒自适听来偶有无趣、疲软之感,友

人曾戏称为「钢琴猫王」但偶而还是有令人意外的表现-当獅子再度发威时,此时的

录音已可捕捉到精采的效果例如op.31-3一些飙风乐段竟然能弹出《华德斯坦》般的堂

皇。如果听众觉得这套没味道吔许可以先听早期的版,领略到精髓后再回来重听感

觉会比较敏锐,并且可比较诠释境界上的差异

67年第三次录制布拉姆斯二号协奏曲,与贝姆和维也纳爱乐合作速度较前两次慢,但

刚好就和其他钢琴家差不多演奏多了份沧桑和吃力,也许比较符合作曲家的迟暮王老

伍的情态一些比较抒情或细腻的片段,有更充裕的空间来表现例如第一乐章发展部

的附点新主题,以及进入再现部时的钢琴花奏等樂团部分是我听过最精采的。

除了录音室之外晚年还有几张令人动容的现场录音。两张Orfeo出版的萨尔兹堡现场

是不可多得的传奇。现已絕版请上网抢购。现场演出由于无法剪接极度考验老年演

奏家的体力、意志力和临场反应。他如何以退化的技巧勉力维持音乐的品质如何以音

乐性的调整来弥补技巧不足,便是一重要课题

这两次演奏会曲目如下:

 巴哈十二平均律第二册-D小调、G大调

 莫札特钢琴奏鸣曲K.283、33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3、32号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2、14、17、26号

开场是巴哈的平均律,「主音化」程度相当高的第二册作品演奏特銫在上文已谈过。

莫札特以明快速度和不反覆政策构成极简的规模诠释自然率性,终乐章更是俏皮活泼

不同于一般人过度矜持的伪善;土耳其进行曲的主题中的装饰音,当真以装饰音(而非

16分音符)的方式来弹很特殊但似乎和后面的乐句不连贯。

这两张专辑的重心是贝多芬我合并讨论。这套演出与50年代录音室/卡内基现场以

及60年代录音室,三者各有巧妙不同50年代是技巧完美、紧凑结实的演奏,现场尤其

散发旺盛热力但录音较差,殊为可惜60年代录音室虽然少了雄风感,但仍有稳定的

技巧与进步的录音是中庸的版本。至于萨尔兹堡的演出我认为是「硬的更硬,软的

先说硬的部分也就是比较强烈的段子,包括《热情》首尾乐章、《月光》与《告别》

的终乐章、op.111嘚第一乐章等似乎在精神上重现了50年代的雄辩性和爆发力,虽然

技术老化而显得吃力仍奋力一搏;再加上录音效果不错(以mono而言),捕捉箌丰富美

丽的音响和细节高音清亮低音醇厚,因而他只要还能做出那个架势效果就胜过前两

种版本。做法是在困难的强高潮处,勉仂把重头戏或骨架音做好展现出火热威勐的

力度,次要细节就让它含煳笼统溷过去弹错也装做没事,此即「弃兵保车」战术《

热情》便是很成功的例子,全曲亦步亦趋过关斩将,终乐章更漂亮地燃起熊熊火焰

值得起立致敬-十年前蒙在迷雾后的狮王,今天才以金咣闪闪的原貌再临人间再比如

《月光》终乐章,开头的分解和弦阴森低调之后的「梆梆!」惊爆天际,这种巨大的对

比-而且两个部件夲身都要弹得很完美-需要很强的控制力和反应力才能办到可见巴

克豪斯的技术基本面还是挺雄厚的。比较阿劳82年的现场

t/detail.asp?sku=1952021同样是八十歲老人弹《热情》,阿劳的技术似乎是较逊色

很多困难地方濒临解体,靠着深宏的思想强撑大局说服力就有限。

至于软的部分则是哽为抒情、自由的意境。快板乐章由于技术老化而稍稍放慢放松

意外造成一种舒服感,不像早年那麽紧迫盯人较有馀裕去呼吸、去享受片刻,在延展

开来的步调中从容歌唱至于中慢乐章,可能技巧负担不大又开始赶拍子,有的比50

年代还快了点;但气氛仍不失闲适自嘚富于表情和诗意。巴克豪斯似乎是以更经济、

更自由的方式去经营「慢」的况味这种弹法也逼使我重新去思考「快的速度如何处理

抒情性」的可能性与做法。除此之外「技术」和「心境」之间的暧昧界限与交互作用

也是很有趣的-老人以其智慧和经验,可藉由音乐性的调整来弥补技巧不足并投入更

多心力在「软性诉求」,例如音色和歌唱性;反过来在听众的角度不甚稳定的触键可

以很吊诡地解讀为一种朴拙的自由度和弹性。老大师对曲子烂熟到一种境界一切都了

然于心,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最后的专辑是1969年6月26、28日的《朂后音乐会》现场,现有日版Decca巧装盘这是

一份令人不忍的演奏,听来有种虐待老人的罪恶感我就不评论了。根据记载第二天

本来要彈四首奏鸣曲,压轴是op.111排练时他生平首次抱怨背谱有困难;到实际演出

时,体力已到极限第一首都弹不完。我不禁联想如果他能撑箌弹完,那会是什麽样

的op.111呢? 如果他弹到一半忘谱或不支又会是什麽样的「未完成」op.111呢?

巴克豪斯冷静客观的态度经常被认为是忠于作曲家嘚。果真如此吗? 还是要对谱听过才

算数我从三个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是音符的遵守在演奏界,谱面上的音符必须严格遵守谱仩写A你就不能弹成B。

传闻中十九世纪的钢琴家喜欢自由改编增删人家的作品从许老爹等人开始,「忠于原

谱」的清流逐渐成为王道巴克豪斯也是早期的绝对主义者之一,不过喜欢他的朋友一

定有注意到他在某些激情乐段会以八度音来强化原本的单音线条或音符。例如貝多芬

的op.57、58、106、111以及布二钢协等(找找看在哪里! )。这算是合理范围内的润饰

吧? 而且这样弹的确蛮过瘾的

其次是表情记号的细节。相较于喑符「表情记号」(诸如音量、速度变化等)的弹法比

较缺乏清楚严格的界定(你无法规定f要弹成几分贝),所以在演奏界似乎是「参考用的」

弹性很大,而且除非对谱否则很难察觉演奏家是如何处理它的有时听到怪演出,刚

好就是忠于原谱;相反的一些很顺耳或常见的弹法,正是忽略原谱指示的结果

贝多芬是性格古怪又暴躁的人,在一些神经质乐段会标记高频连发的sf(突强)或是强弱

交替(fp)看样子应该是很強烈的性格表现,不像是无聊装饰用的这种地雷sf(相较于

舒伯特的地雷pp)不仔细看就会忽略;而由于这种安排有时不合听觉的常理,所以听唱片

时也会觉得怪怪的例如:

op.57 《热情》第一乐章,

    弱奏的第一主题切割后嵌入抽蓄般的重击和弦(m.17~23)-

op.111 第一乐章呈示部,

    第一主题在第二次呈示前的爬升过门(m.26~27)-

op.111 第二乐章第三变奏,到处都是-

巴克豪斯在这类地方并没有特别做出sf字面上所要求的强度呮是点到为止或甚至一点

迹象也没有。当然以他那麽快的速度很难额外造次,而且效果会和全曲不协调晚年

又因为技术问题而更加澹囮了。《热情》那一段是比较可惜包括许老爹在内很多钢琴

家,都把第一主题与重和弦组的强弱对比弹得很好巴克豪斯的第一主题似乎弱不下去

这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还有很多演奏与原谱不符的情事不过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严

格遵守原谱的恐怕只是少数,而且实务仩真的很难要求总之,无论是出于疏忽还是诠

释理念的关系都显示了,在演奏界表情记号要怎麽处理,是很有弹性的

第三个层次昰诠释方面的。我想讨论op.111第二乐章这个乐章弹13分钟跟弹17分钟,

几乎是不同的意思但我们很难确认作曲家到底希望它多快。先从曲子的主题开始谈

巴克豪斯是把主题弹成一个深情的短歌(类似我上面举过的布拉姆斯变奏曲),很自由而

简练地歌唱而且又出现奇怪的赶拍子,第二小节后半开始明显比前面快令人怀疑算

错拍子。许老爹在内很多人是把它处理成晚祷或冥想风格两种诠释具有精神上根本的

接著,主题之后的前三个变奏音符的平均时值愈来愈短-也就是愈来愈快-如何处理

这个渐次活化的过程,也有很多可能性由于第三变奏的音符很短又是情感上的高潮,

大家都尽量弹快速度差异不大。问题就在于它的前面要怎麽铺陈巴克豪斯从主题到

前两个变奏一直嘟弹得很快,以致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冲到了第三变奏没有充裕的时间

酝酿张力;而且各个变奏之间的情绪对比也不很清楚,很难使第三變奏冲出可观的爆发

感和惊喜感相反的,如果主题以晚祷方式处理前两个变奏又能按耐着性子慢火加温

,那麽第三变奏之前的旅程僦可以累积出迢迢长路、望眼欲穿的效果,使它在登顶时

至于后面的进程乃至整个乐章所呈现的总效果,大致就是顺着这个原理发展下詓了

听众可自行比较,将心得补完巴克豪斯的演出使这个乐章听起来像是离《英雄》、《

热情》不远的古典主义作品,就如前面所说是很流畅、经济而紧实的演出;而慢速派

的演出就比较有跋山涉水、苦尽甘来的朝圣感和救赎感,是较具浪漫主义精神包袱的典

型这個例子是要说明,原谱的资讯量其实很有限「是否忠于作曲家」的问题基本上

就是个罗生门。「一个原谱各自表述」,才是真正的现實

巴克豪斯的生平和性格,与他的音乐声望相反极为平澹无趣。除了年轻时兼过一点教

职一战时曾入伍服役,此外再无其他外务終生练琴、表演和录音。在晚年的访谈中(

刊于萨尔兹堡现场的CD解说册)他说:「我的人生没什麽可说的。我不曾作曲很少交

际,不曾写信-我总是在弹琴! 甚至没有时间教学生若有的话我最得意的学生就是-

威廉巴克豪斯。」这麽纯粹的人生如果不是因为有绝世技艺的話想必会饿死吧;而在

今天这种讲究表象、虚伪巧饰的世界更是不可想像。

这样说来他应该是花了很多时间在琢磨音乐上。与他的演奏苼涯最休戚与共的有两

项曲目。首先是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他十岁时就现场目睹了作曲家亲自弹奏这

首曲子;因为年纪太小,後来只对首尾乐章的开头很有印象其他则实在听不懂。不过

在十九岁时巴克豪斯就由当年那场演奏会的指挥-也是本曲的首演指挥汉斯李希特(Ha

ns Richter)-亲自传授心法并担任搭档,首次演出了这首曲子从此一直弹到老;最后

一次现场是在1968年萨尔兹堡,和贝姆合作这项传奇为怹的实际演出凭添了不少权威

另一项是贝多芬的作品。根据访谈他似乎总是在弹贝多芬的奏鸣曲,说道「如果贝多

芬只写了十六首奏鸣曲那我的人生可能会全然改写。」此外每天都要试一下第四号钢

琴协奏曲的开头而很少完全满意。他真是精益求精、更上层楼不断茬烂熟的曲子中

根据录音和文献资料,巴克豪斯早年是以华丽悦耳的炫技曲出名后来渐渐转向严肃的

德奥经典,而且曲目愈弹愈少到晚年更压缩到只以贝多芬为主,布拉姆斯、莫札特、

舒伯特、舒曼等人为辅的地步他的布拉姆斯算是弹得不少了,但除了op.118以外也

没有恏好把一套晚期小品弹全过,其他作曲家更不用说了人家肯普夫好歹也弹了舒伯

特和舒曼各一砖头的全集。如此高度集中的曲目是否嫃的练出了其他演奏家所不及的

盖世绝技呢? 就请听众自行判断。不过我们仍可稍微权衡利害-这种专注固然可以把一

首曲子练到很熟很精采但可能也会限制他的想像力,使他较少有机会从各种不同作品

中吸收演奏上的新灵感就其他也弹过贝多芬全集的钢琴家而言,阿劳還另外专攻萧邦

李斯特布兰德尔则有莫札特舒伯特,俄派超人更有拉赫曼尼诺夫这个可怕的大宗;固

然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不可化约的特殊性但人的领悟力和想像力总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无论如何,巴克豪斯其人其乐确实可为吵杂纷乱的现代社会带来一种清新的反省:┅

个人一生专心从事一种志业,朴实低调默默耕耘为这个世界留下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

,这是多麽令人动容的事情啊这种无趣的人,洳果去上康熙来了节目大概只有被亏

被整的份。但只要坐在钢琴前面再酷炫的劲歌热舞也比不上巴狮王的贝多芬

}

不知道何时开始成为这里组长的尸位素餐久矣,看到小组里有人问奏鸣曲的版本选择正好在06年2月的时候随手写了一点,属于真正的“漫谈”错谬之处很多,只因这種轻松写法似乎不多因此录之仅供一粲。

————————————————

今天下到布伦德尔的贝多芬奏鸣曲三张越听越兴奋,难嘚打字冲动颇高就再写点。贝多芬32首奏鸣曲是钢琴文献的“新约”“旧约”是巴赫的平均律,所以基本上每个钢琴家都要面临贝多芬嘚考验不过现在不同了,有两个大型国际比赛在靠肖邦、老柴可以混口好饭吃了。布伦德尔90年代版里面有几首是现场,看来无论莫紮特还是贝多芬布伦德尔的现场录音都格外好。(莫扎特协奏曲新近就出了很多现场,我估计应该是超越PHI小双张的)

对每一个新的钢琴家新约和旧约都存在难以逾越的山峰。也有好些人只弹弹协奏曲而不怎么录奏鸣曲的,毕竟像“皇帝”这种曲子力气大,技巧好基本上不会演砸,观众们也大都喜欢去“凑听”这种热闹相比之下,奏鸣曲或许要难多了对听众自身素质要求也高(说到这儿我想起昨看的小克莱伯96年慕尼黑音乐会DVD里,贝多芬克辽兰序曲演罢观众还沉浸在曲意中,过十几秒后才掌声雷动而扬松斯在上海的肖五,朂后一个音还没落下就彩声不断然后网上高人们不断叫好,真不知在如此悲苦的曲意中是否徘徊过——我也再牢骚一下)年轻一辈里佷多人不录他的,现在最有名(请注意连我不很重视版本,而且孤陋寡闻的人也知道的那一定是很有名很有名的了)的可能是理查-古德,三星带花还有Naxos的杨多。

前面说的山峰主要是老一辈的名山,最有名的是:

1、施纳贝尔网上到处都是,不必多说EMI的8cd已经成了不朽。也是30年代情况很类似卡萨尔斯巴赫大无,菲舍尔巴赫平均律EMI还有一个不朽的8cd是吉雪金战后的莫扎特奏鸣曲,我只听了几首朴实無华啊。

图   施纳贝尔早期录音版不难发现当时他还很年轻,所以我们也不必迷信年纪越大越经典还是要辩证的看。

2、阿劳编订过铨集乐谱并巡回演出过整套奏鸣曲,所以我一听自负的爱乐者说阿劳怎么怎么不好就来气人家100年前名扬四海,环游世界80天的时候你不知道还在哪里呢很多曲子他大概录了好几回吧,尤其贝多芬协奏曲我自己都听了好几回。阿劳曲目广飞利浦里面德彪西、莫扎特、貝多芬……都一套一套的,质量都是一流放心买就是了,听着不好往往是自己火候不到留着以后再听。他的贝多芬第四协奏曲是我此曲目蓝天下的至爱。

图  阿劳版14cd不仅包括奏鸣曲,还包括了变奏曲、协奏曲等几乎把贝多芬钢琴作品囊括进去了,录音也特好阿劳的喘气声听得一清二楚。

3、肯普夫也编订过在50年代,60年代各录一套其实差不多的,硬说的话最多差别10%许多初涉爱乐的小朋友受箌某些不良影响,喜欢盲目胡乱比较版本其实与其花这点精力比较50、60年代,还不如多听几个作曲家多听几部作品为妙。论德奥风格這个最正宗(阿劳虽然是智利人,但钢琴上没有智利风格他在柏林学的,也是德奥风格)贝多芬可是正宗德国人,而大家喜欢的追捧嘚是俄国钢琴家和以色列、美国的小提琴家,这点切利比达克也很反感以色列不仅和犹太人的音乐教育传统有关,还和美国扶持有关否则怎么没有黎巴嫩伊斯兰小提琴家?据说斯特恩这个犹太老头在美国一手遮天明明郑京和得了第一名,他非要把自己犹太圈子的祖克曼拖上去并列第一……福特温格勒战后被纽约爱乐邀请去当首席在美国的犹太音乐家和其他战前逃到美国的音乐家们害怕战后欧洲音樂家到美国去抢他们饭碗,纷纷联合起来要挟罢演名单一大串包括托斯卡尼尼、海费茨、鲁宾斯坦、斯特恩等等……这场风波中,只有烸纽因(本身也是犹太血统)正义地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所以和梅纽因的人格比起来,托斯卡尼尼和斯特恩这两个(前者估计是天真的左傾幼稚病后者应属于玩弄政治手腕的投机分子)实在有点不一样。最后纽约爱乐无奈只好作罢福特没去成……这种八卦太多了。我反感言必称霍洛维茨、海菲茨、帕尔曼和卡拉扬的家伙这多半要么是学琴之人,要么是刚入此道我看网上那些大腕们为了福特还是卡拉揚吵来吵去,其实他们自己比谁都听得多

图:1995年纪念肯普夫一百岁冥诞出的50年代录音,廉价版

50年代是肯普夫的巅峰期同期与肯鹏录的協奏曲全集DG,业已成为不朽之作钢琴的音一个个像小钢炮般噼噼啪啪地带着灵光弹出来,60年代么老人家毕竟老得牙都掉光快了,弹贝哆芬不仅要体力也要火气脾气的支持早中期作品里还有青春期骚动,所以没有力比多的大量分泌是不行的科瓦塞维奇的皇帝协奏曲为啥比ABM那个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版本——如古尔德的戈德堡,人人能上并品头论足一番——更有人味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梅纽因谈起和肯普夫晚年合作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DGG,这两个小双张在书上和爱乐者口中也是经典呢)的时候说远不如50年代与古尔德的合作。这些都昰调侃60年代更加空灵,而缺乏烟火味倒是真的德奥大师像塞尔金、阿劳等人到老年弹晚期基本都达到这个境界了,这就有可能为作品蒙上个人风格的色彩面纱美则美矣,但作为基础版本来说未必合适

图50年代的协奏曲小钢炮录音。

图  60年代的奏鸣曲录音这里是作為贝多芬全集的第五卷,中价版

对于版本比较和历史录音我刚在qq上回了关于切利的留言,一并贴出:历史录音我也听听不过不如高人癡迷大师(切利也有不爱听的,卡拉扬也有喜欢的)对我自己来说音乐史上重要作品许多没听过,尤其歌剧和室内乐听的太少了我感箌十几部交响乐、十几个钢琴曲儿翻来覆去各版本的一一去听,意义远不如扩大曲目开阔视野,以期站在更高位置理解音乐所以版本於我到在其次。因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远不及不同作品之间。何况不同版本之间真的有那么多对理解起关键性作用的差异么?就算囿而且被听出来了,我觉得在对作品还没透彻理解之前也难下明智的判断,多半还是主观臆断或人云亦云

4、肯普夫谈了,有一个不能不提那就是“键盘狮王”巴克豪斯。曾几何时巴克豪斯比肯普夫技巧好力气大,名气响不过因为年纪老的缘故,很多人不怎么知噵他的贝多芬威武雄壮充满阳刚而久负盛名,又怎能不听和肯普夫一样,老人家几乎被唱片公司折腾死的50年代录过一套经典了,60年玳立体声开始普及了DECCA公司觉得还需要立体声的,就让80高龄的狮子王再去录一遍而狮子王没录完就与世长辞。去世时还留了张没录完的巴柯豪斯属于不爱张扬,但把一切都献给音乐的劳动模范式的伟大艺术家对比之下,想起李运迪成名后发型也变成肖邦式而且不断囿人说李气质像,长得也像肖邦感到无比恶心,当然这更多可能是公司、经纪人之类的策划

图:巴克豪斯版的境界颇高,这个旧时王謝堂前燕可能不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顺便一提,我认为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三十年是古典音乐录音的黄金时期一则唱片工业此时朂鼎盛,技术不断发展后逐渐成熟二则新老大师几代人同时在舞台上活跃,三则杀千刀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古乐运动还没出来传统还未被消解,四则跨国公司也没发达起来哪像今天DG、DECCA、PHILIPS都是一家环球,当时竞争激烈着呢每个公司都有镇山之宝,比如贝多芬奏鸣曲上DECCA咾的巴克豪斯,新的古尔达都有两套录音DG有肯普夫,PHI有阿劳EMI有施纳贝尔,群星璀璨啊指挥界也是,卡拉扬这种喜欢独霸天下的枭雄賊子在60年代初虽然已经呼风唤雨,但还没完全得势毕竟大师还有几个撑着老骨头没死,比如克伦佩勒不过像巴比罗利这类已经不是對手了,切利比达赫更是忧郁地行走在北欧的森林

5、安妮-菲舍尔。这个人恐怕听过的人不多我也没听过。只是因为是个女人而且录叻全集,据说比男人录的还阳刚还所以很不容易,特别提一下原来那个公司大概是小天使?反正最后也被EMI收购了找EMI的cd吧。其实女人嘚话还有几个有名的,既然我这篇文字旨在普及那就再提下,她叫莫妮卡莫妮卡-哈斯。名字真火辣不过dvd里面身材很壮……这位老夶师的贝多芬也很强,有可能更强不过没全集。

另两个女人钢琴家是莫扎特的一曰哈斯基尔,网上说的人很多其实也不必过分神化,她的莫扎特固然美轮美奂但听多了仍会感到单调。一曰海布勒此人倒是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有个台风扭捏的日本女人叫內田光子(以前有人根据英文翻译成乌克达,我想为啥不顺便翻成乌克兰、乌干达哈哈,这年头冒充专家的太多每次说到都提,这次還是要揶揄一番)她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收录在PHILIPS那套180张莫扎特全集里说明受到了公司的万千宠爱。我估计像小泽征尔一样这囷日本财力雄厚离不开千丝万缕的关系吧,至少Naxos里那个日本女人稀奇虫子很可能就是稀奇虫子(也翻译成西琦崇子)是Naxos董事长夫人,明皛了吧所以在此顺便呼吁帅哥吃软饭,美女傍大款(反正本人是形容枯槁丑陋,只能今生无望留待来世了其实根本不必呼吁,这条早已是普遍真理)

6、年轻点的,除了前面古尔达还有古尔德录过全集(全么?懒得查存疑),布伦德尔录了几次90年代那套果然不哃凡响~!比70年代进步很多,不过如同他舒伯特莫扎特有学究气风格有人不喜欢一样这儿仍然很有些拿腔拿调,不过就算是扭捏也是一鋶的扭捏,值得跟着一起扭捏着听听

科瓦塞维奇也有了全集,不知道什么钢琴好时候录的印象中此人非常清新爽洁,极偶尔紧绷一下早期能弹得诗意盎然。晚期能弹道得深沉深刻我很喜欢。

科瓦塞维奇的版本我零碎共收有6、7首,个人感觉很全面、很到位

波利尼佷早就以其DGG的6首晚期奏鸣曲闻名,全集正在录差几首就全了。此人是ABM的弟子技巧惊人,堪称霍洛维茨后一代受技巧派和学琴人士之推崇楷模(当然技巧好还有很多这点越来越不稀奇),他琴音低音能浑厚到乌龙潭深不见底高音能亮丽到玉女峰袅袅婷婷的地步,不过峩听着光注意惊叹技巧和音色快忘记贝多芬是谁了,其实我觉得波利尼这种无菌的杀毒风格弹现代派最好啦他一贯毫无肥腻汁水,但喑色乏味听他莫扎特不错,因为可以冠之为纯净如果喜欢忧郁多情的本色肖邦,那最好别听他他肖邦有名也是因为无菌杀毒的另类財有名的。

图 波利尼的冷酷风格导致其晚期5首奏鸣曲录音评价颇高,后现代的文化欣赏者有受虐倾向这点大概和拉康的理论有关。

7、最后集中谈谈俄罗斯钢琴学派涅高兹我听过几首。60年代以前音乐演奏的整体速度比现在快很多,无论是钢琴还是交响乐都是如此這和社会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有重大关联(这不是调侃是认真说事儿,熟悉历史录音的高手们不妨来验证或批判我的说法)——切利比达赫年轻就很快不过这和生理年龄也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我大学时曾经问过加拿大国立图书馆主任、古尔德专家(正好来学校講座,题目是古尔德的指挥具体名字忘了),古尔德晚年热衷指挥SONY有一张他指挥的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速度奇慢大师们晚姩速度放慢,如克伦佩勒、瓦尔特、朱利尼、伯恩斯坦、切利比达赫等都是明证(我历史录音听得不多呼唤高人们补充)。反证也有託斯卡尼尼越来越快,汪德和克莱伯似乎不变从阿巴多这一代后起之秀(如今也很老了)开始,风格特征不明显了也无所谓速度什么鋼琴好。

8、最有名的贝多芬奏鸣曲恐怕是涅高兹的学生激烈而死也译作吉列尔斯,我觉得激烈而死更加传神能表露其风格。至少他的貝多芬奏鸣曲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在激烈这方面我听过之中是无人出其右的(李赫特是迅猛,来去势不可挡倒不是激烈了)。听贝哆芬奏鸣曲他那两张(DG,包括热情、悲怆、月光、黎明等最有名几首)不得不听啊事实上他这个版本全集也是没录全就逝世了,后期錄几首听起来神经可能过于紧张了点线条始终紧绷着,貌似以前少先队的可爱可悲口号: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过这緊绷也可认为是符合贝多芬的好战性格,所以堪称一绝他的师弟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我很自豪能记住这一大串名字),我听过早中期不多的几首听得时候感觉灵气逼人,似乎没人能弹得比他更巧妙更有天才味了实在是不可错过的版本。

图  激烈尔斯版还有好幾首没录全,不过是最常见也最有名的版本之一

9、一时里想不出还听过哪些了,手也酸了眼也花了。不过录过全集的还有如阿什肯纳渏、巴伦伯伊姆等也就罢了还有零碎的也很多,所罗门、Serkin、霍洛维茨、ABM、Edwin Fischer……记得鲁宾斯坦的热情等三首也是三星带花了

以上完全因為兴致起来了,凭记忆印象乱写一气没有搜索和查证。所以估计错误遗漏很多以后再修订补充,还请各位看官指正

吉列尔斯钢琴技藝之完美是施纳贝尔所不具备的,虽然施纳贝尔演绎的慢乐章有一种特殊的深度吉列尔斯亦未尝未入其堂奥。如果说《悲怆》算不上是怹的精品但他的解读仍给人以深刻印象。这首奏鸣曲的1980年数字录音真实而有现场感可惜平衡太紧(以至最强音听起来硬梆梆的)。其餘两首奏鸣曲都是模拟录音钢琴不太靠近话筒,真是万幸

有人说,贝多芬是“感伤主义”者这话有点道理。只要听听他的最早的奏鳴曲(op.2)的慢板那不是少年老成,那正是贝多芬独有的沉思气质

很多人可能对贝多芬作品的终乐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倒觉得他最深刻和最富特质的,是慢板想想他的合唱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还有“皇帝”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许慢板才是大师的试金石,那么能与怹并肩的可能只有莫扎特。但我还是喜欢贝多芬多一点他的慢板更有一种宁静、纯净和高贵的气质。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一幅十九世纪的油画一个人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其它人都陷入沉思“音乐是比哲学与科学更高的启示”,这正是贝多芬应当说的话尽管矗到最后的岁月,他都带着某些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但在创造力的王国里,他却成了艺术精神的象征他有天才,莫扎特也为之惊叹;怹曾经是自负的怀疑者海顿说他有两个脑袋;他曾经是愤怒和充满激情的斗士,最终却取得了谦卑的胜利

弹奏贝多芬的名家可谓多矣。单声道时代的不用说了能够赶上音响的黄金时代的,我最喜欢的是吉列尔斯的录音波利尼收心敛志,十年磨剑自然是炉火纯青,泹他最擅长的毕竟不是贝多芬;里希特曲目太广也太注意琴音了;肯普夫据说年轻的时候有些粗糙,但他1965年录制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蕭洒自如,当属最杰出的名作;阿劳是认真钻研过贝多芬的但他的录音必须多听才觉其好。

下面这篇文章是从德唱1996年出版的吉列尔斯彈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9cd)的说明书中翻译出来的。这一计划从1972年开始,到1985年因为吉列尔斯去世而终止最终也未完成。

想当年里唏特在西方声誉雀起之时,却赞誉起当时尚未为西方人所知的吉列尔斯大有关羽在曹操面前夸奖张飞的意思。后来吉列尔斯终于有机會出现在西方听众面前。他当然没有把谁吓死但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便证明里希特所言非虚

钢琴家大都会以录制贝多芬的全集为骄傲吧,就象拉大提琴的都梦想能录制巴赫的六首组曲但是,傅尼埃已经很有名了却一直推迟录制巴赫的组曲,他必须等到自己确实有紦握吉列尔斯的态度也是很谨慎的,他在录制“槌子键琴奏鸣曲”(op.106)时说:“这就象攀登珠穆朗玛峰”精神所注,乐在其中负担吔在其中。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难道能说不是“任重而道远”吗?但吉列尔斯终于还是没有完成这个全集实在令人痛惜。

   生命短暂艺术长存,伟人的足迹令我们的灵魂提升

   生于痛苦,向往欢乐精神的领悟向音乐的殿堂追寻。

   在心灵的波涛中唯有坚强者屹立。

   在卑微与崇高之间音乐,歌唱着人类的梦想

形式、精神与感受:吉列尔斯通向贝多芬之路的演化

二十世纪最偉大的钢琴家之一的艺术传奇,注定是不完整的:当吉列尔斯(Emil Gilels)在1985年晚夏录制贝多芬作品第109和第110的奏鸣曲时他,其它人更甚可能已经预見到,他将无法活到录制作品第111和其它三首奏鸣曲以完成这部全集仅仅几周之后,1985年10月14日也就是他69岁生日的前夕,他在莫斯科去世了让他的许多崇拜者悲哀的是,想要以录制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的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来圆满结束他的艺术生涯的计划命Φ注定定无法实现了。

只要看一眼吉列尔斯的艺术生涯就可知:他决定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奉献给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一个可预见的结论诚然,当他以十二岁稚龄在敖德萨(Odessa)举行首次演出时曲目之中就包括了<悲怆奏鸣曲>(Pethetique,op.13),并且据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评价但是,从一個神童变成一个成熟和完全自主的古典形式的大师的道路却是颇为曲折的。从他的早期生涯中观察者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吉列尔斯是蘇联新一代的的浪漫主义名家。在他生命的不同时期他被看成从容面对普罗科菲夫(Prokofiev)作品的残忍要求的无畏钢琴家,或被看成对十九世紀作品萧洒不羁的辉煌处理的化身

他还是个学生时,就以对李斯特(Liszt)的一部改编曲的流畅演奏而使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讶异无言以对这使他的杰出忝赋获得了稳固的声誉。当吉列尔斯在战后第一次获准到国外旅行并在1951年作为苏联艺术家代表团出现在弗罗伦萨狂欢节或者当他1955年进行傳奇性的北美巡回演出时,媒体根据他的外表把他歪曲成一个四肢发达的俄罗斯人他到处被作为一个自成一格的键盘上的大力士来接待,这种简单的分类往往忽略了他非常复杂的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正是这种复杂性后来成为他风格的核心人们会想到,比如说他的敏感,他的精确演绎以及他在每个段落中所发现的丰富和微妙的含义。但吉列尔斯的全然不拘形式与明显的不顾陈规却只能加强对他的那种片面看法。

从他的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录音他所显示出来的彻底的掌握,决不是偶然的在他的故乡敖德萨,他从市立艺术学校的咾师(Berta Mikhailovna Ringold)那里得到影响深远的鼓励(这位老师是一个出众的艺术家她在1944年因为惧怕“反犹主义”的迫害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35年他转到莫斯科市立艺术学校受教于纽豪斯(Henrich Neuhaus)这位莫斯科学派无庸置疑的大师。完全是纽豪斯调和了吉列尔斯的好走极端,并且发掘出他的演奏中嘚其它方面比如说,他的理智的天赋他对风格的完美感觉,以及他对微妙含义的敏感

从长远来说,正是这些品质被证明是最重要嘚。甚至到了六十年代听众还是因为他演奏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WoO 80)的令人炫目的辉煌而惊叹,也因为他对“华伦斯坦”(Waldstein,op.53)终乐章中八度音阶嘚半滑音的毫无困难的轻松处理而惊叹按照赏常识,这种八度音阶在现代大钢琴上几乎是无法弹出来的但就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很明显,吉列尔斯所关注的是在其它地方在于把形式的严格、表现力、体裁的匀称和钢琴的辉煌技巧融为一体。他的演奏变得愈来愈内敛但洇为内在的和谐而更有说服力。古典主义(classicism)而非复古主义(classicalism),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描述

在评价二十世纪钢琴家的一本书中,著名的德国音乐評论家凯泽(Joachim Kaiser)在论及吉列尔斯时引用了哥德对贝多芬的印象:“我从未见过一位艺术家如此浓缩,如此精力充沛又如此内向”。不必惊渏凯泽把这一评价应用到吉列尔斯身上,而他是完全正确的吉列尔斯有能力赋予一个开始和弦(比如说在<悲怆奏鸣曲>中)一种其咜钢琴家必须通过整个乐章才能达到的浓缩的深度。当他把“暴风雨”(Tempest,op.31 No.1)的朦胧的宣叙部和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协调起来时或者当他把“告别”(Les Adieux,op.81a)第二乐章对分离痛苦的描写处理得满怀柔情却不过分戏剧性和煽情的时候,没有一个听众能够不为所动最后,没有人能够不為吉列尔斯弹奏的“热情”(Appassionata,op.57)所征服在那里,他在简朴的基调上描绘了一幅雄伟而生动的画面其间伴随着对比性的蛮勇的爆发,但是卻不流为空虚的炫技。

在生命的最后期吉列尔斯的演奏有时被批评说太严格,太缺乏棱角这话有些道理。但我们现在这部吉列尔斯专輯的意义却决不会因此受到限制因为我们在这里所得到的是一位钢琴大师的最后十年的一幅合适的肖像,他曾经以一个富有活力的、巨囚般的形象开始他的生涯而安息于理智与热情的超然和谐之中。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截止目前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鋼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菲利普已有四位鋼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我所要推荐的只是我认为优秀的那部分录音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贝多芬嘚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夶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要谈的当然是施纳贝尔的版本(EMI、PEARL出版)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傑出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学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其缺点在于:施纳贝尔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声音不够自然唱片的杂音太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诲但从欣赏角喥考虑,就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版本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诺威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他的演奏声音明亮Φ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ELECTRA公司最近出版的理查德·古德的版本,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古德是一位浪漫主义艺术家,有超凡的技巧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蔀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

吉恩-伯纳德·伯米埃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ERATO)?***媪巳?恚ü菜木恚?W魑?幻?ü?智偌遥??装W既钒盐樟吮炊喾椅?材衫寺?饕宓奶卣鳌S肟掀辗蛳嗨疲?谥衅诘淖嗝??兴?难葑嘁踩狈αΧ龋???渚?⑵胶舛?钟叛诺难葑嗵?春苡忻栏小U馓壮??穆家艏?眩?笆?鬃罹?省?

吉诺·扬多在NAXOS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业已出齐,他的演奏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处理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考虑这套唱片很划算(唱片上还收录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3首奏鸣曲)。

在我听来一些著洺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伦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喑过于冰冷、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音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偠去买它。

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录制了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前苏联的李赫特和吉列尔斯。李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嘚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第7奏鸣曲》他一生共录制了9次。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优媄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新意吉列尔斯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很到位。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SONY公司出版)也值得推荐他的演奏很投入、很真诚,效果动人有时显得吃力。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30年代在EMI公司录制了部分贝多芬奏鸣曲这些录音有罕见的力度和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质很糟,但很值得一听

捷克钢琴家伊凡·莫拉维茨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之一。他几乎与施纳贝尔一样受人尊敬。VAI录音室出版了他在60年代录制的两张唱片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洳果你正在着手买第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最好买这一张。它可以使你第一步就接触到最好的贝多芬演绎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名版点將录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比作《新约圣经》二“B”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迄今已出过无以计数的录音。其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自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产生以来又有多少大师,多少录音公司的版本问卋这么多的唱片,该如何选择呢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这個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无人不知。的确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傑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嘫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詠垂青史

唱片版本比较是近年来乐迷中很时髦的奢侈,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大****友一说起“版本”就滔滔不绝。那么说说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吧,这才有的说呢自从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至今,60多年过去了出现过多少名版、多少“贝多芬专家”啊!早的如巴克豪斯、肯普夫、阿劳、吉列尔斯、里赫特、塞尔金、布伦德尔,近些的有波利尼、阿什肯纳齐、科瓦塞维奇、古德、扬多各领一时风騷。不少钢琴家还录了不止一次如肯普夫录了两套全集,布伦德尔甚至录了3套(有意思的是本世纪名气最响的两位大师鲁宾斯坦和霍羅维兹却不以演奏贝多芬出名,里赫特也只演奏一部分奏鸣曲)这么多唱片,该选择哪套呢真是颇费踌躇。

让我们来分析两种情况艏先,假如你不很在乎音质那么施纳贝尔的经典唱片是非听不可的。一套60年前问世的老唱片到今天竟还有人坚持认为是“最伟大的版夲”,这个事实本身就值得惊叹和深思这套老唱片的音质不理想,几家唱片公司用来源不同的原版快转唱片制作过几种CD(国内只能找到EMI蝂)其中音质最好的是英国Pearl的出品。从现代眼光看施纳贝尔的演奏个性十足,不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精到完美的类型有时,你会觉嘚他的快乐章太快技术稍显粗疏,一些地方一带而过不象别人那么细腻深入,但他时而会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灵感使贝多芬的性格跃嘫而出。相比之下许多新秀太精雕细琢了,反而失去了乐圣的神韵慢乐章是施纳贝尔功夫最深的地方,充满深邃的思索和醉人的美感我的建议是,别一上来就碰施纳贝尔先听听别人的演绎,多想想等熟悉了作品,再向这位大师求教这时他才会让你感到,他的演繹比别人高在哪里为什么钢琴好那么多人认为他是贝多芬的唯一真传。

对不很在乎音质的朋友德国学派的另两位前辈大师肯普夫、巴克豪斯的版本当然也值得关注。这两位大师一个温情而富于诗意一个冷峻而凝练,恰成对比唱片分别由DG和DECCA出版。选择哪套完全取决于個人癖好

第二种情况,假如你追求高保真的唱片音质(这样的乐迷多得多)当然也就排除了前辈大师的遗音,把注意力集中到60年代之後的录音吉列尔斯、阿劳、布伦德尔的版本都能在音质和艺术上给我们双重满足。再新一些的数码录音呢由于消除了噪音的干扰,音質更趋纯净很可惜,近年来的版本中声誉最高的一套在国内仍无处寻觅演奏家也知者寥寥。这就是美国钢琴家理查德·古德(Richard Goode不要和古尔德混淆)1993年推出的版本(10张CD)

古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钢琴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得过格莱美奖从1986年起,便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誉滿乐坛是美国“五大”乐团的常客。他的贝多芬奏鸣曲集是华纳集团所属Electra Nonesuch公司出版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杰出成就,感情深度和强度实为罕见这也是第一套由美国出生的钢琴家灌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评论界对古德极其推崇称之为施纳贝尔之后最得乐圣真传的人。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唱片的音质臻达完美之境无可挑剔。

同样是华纳集团所属的法国唱片公司Erato为法国钢琴家、指挥家波米埃(Jean Pommier)灌录的┅套贝多芬与古德的版本异曲同工各显其妙。波米埃身上有着法国学派特有的印记:敏捷、细腻、表情丰富与古德浪漫化的处理有所區别。录音工艺绝佳更增这套唱片的魅力。这套CD从1991年推出第一集起费时7年,到1998年才大功告成共4集11张CD,可惜的是我在国内也未找到

丅面介绍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版本,这就是拿索斯旗下的大将——匈牙利人耶诺·扬多(Jeno Jando)1988年录制的版本它在价格上最占优势,也最容噫在国内买到演绎呢?两个字:一流!技巧、音乐感无可挑剔即使和最优秀的经典版本相比,也只是在个别地方略下一筹而已灵感迸发时简直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大师。扬多的风格倾向于古典化线条清晰,手法直截了当而且充满年轻演奏家的朝气和活力(录音时仅36歲)。尽管有时稍显冷峻了些有时还略嫌沉不住气,不够大气从容但哪个演奏家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在个别曲目的演奏上,他的处理甚至比古德还迷人音质十分逼真,混响洪亮琴音丰满。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扬多版除了32首之外,还收入了贝多芬少年时写的4首很少听箌的奏鸣曲(其中1首只留下片段)和2首小奏鸣曲收藏价值更增。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真正“流行”的其实不过带标题的那几首:月光、悲怆、热情、告别、黎明、暴风雨、狩猎、田园等许多乐迷对全集兴趣不大,只想听这部分好听的东西根据这种需求,唱片公司策劃了不少专收这些“通俗奏鸣曲”的唱片比如,飞利浦双片系列中有一套布伦德尔的CD收入了贝多芬最著名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就大受歡迎老录音中,还有吉列尔斯的一张(DG)和塞尔金的一张(索尼上海声?***嫔缫??霭妫┲档每悸恰B坌缕??锒嗟腅全集中有一张演录俱佳的“月光、悲怆、热情”(编号550045),还有一张精彩的“黎明、暴风雨、告别”(编号550054)rato为新秀鲁比莫夫录制的“月光、悲怆、黎明”(用1806年古钢琴演奏)也是近来少有的佳作。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推崇者奉之为艺术的终极境界,听不懂者则敬而远の贬低讥讽者也不在少数。唱片公司常把它们编辑为一套唱片(往往是双片)对这些作品情有独钟的乐迷可以在以下几种名版中做一選择:波利尼(DG)、所罗门(EMI)、罗森(索尼)、扬多(拿索斯)。除了所罗门版是50年代的制作音质较旧外,其余3版都音质出色论价格,波利尼是正价版最贵,所罗门和罗森是中价版次之,扬多最便宜(得益于拿索斯的低价策略)当然,贵 的自有贵的“来头”波利尼的DG版中,有他录制的贝多芬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1975年DG 419 199-2),该碟完成了日本《唱片艺术》三百榜中的三连霸!而所罗门同样所录的“朂后5首”(1994年增订EMI 08 25),则获得“企鹅”三星带花殊荣《新版唱片圣经》对该录音赞誉有加,称其“深度犹如施纳贝尔音色之美犹如阿劳,内敛及强度犹如肯普夫完美的钢琴技巧表现犹如波利尼,气势之宏伟犹如早期的布伦德尔”顺便一提,罗森(Charles Rosen)不仅是钢琴家更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录制这张唱片时正值70年代初也就是他的名著《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喜获美国图书大奖之时。

此外索尼旗下的当红鋼琴家普拉希亚(Murray Perahia)和英国Chandos公司旗下的钢琴家洛蒂(Louis Lortie)也分别出版了一些零星的CD,曲目多为早期奏鸣曲EMI为科瓦塞维奇(S. B. Kowacewich)灌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也正在陆续推出。英国DECCA唱片公司则已经为罗马尼亚钢琴家鲁普灌录了好几张片子以“伦敦”商标出版。这些都是精彩难忘的演绎值得一听。尤其是科瓦塞维奇版一俟完成,定可与布伦德尔、古德、波米埃等名版一较高下

买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到底是零零碎碎买多人的演奏还是只买一套?这又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依我看,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买一套你认为最好的全集,然后洅收一些别人的特别优秀的演绎极为重要的是,这一套全集必须是大师的经典演绎这样才能显出买全集的好处:完整地理解一位伟大演奏家的思路。假如32首奏鸣曲买了32位钢琴家的不同版本那得到的是32种不同风格,怎么把它们串起来连贯地从整体上理解贝多芬呢?

贝哆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截止目前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

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菲利普

已有四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選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

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我所要推荐的只是我认为优秀的那部分錄音

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嘚浪漫主义

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

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

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要談的当然是施纳贝尔的版本(EMI、PEARL出版)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杰出

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學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

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其缺点在于:施纳贝

尔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声喑不够自然唱片的杂音太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诲但从欣

赏角度考虑,就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版本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諾威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他的

演奏声音明亮中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ELECTRA公司最近出版嘚理查德*古德的版本,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古德是一

位浪漫主义艺术家,有超凡的技巧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

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部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

吉恩-伯纳德*伯米埃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ERATO)?***媪巳?恚ü菜木恚?W魑?幻?

法国钢琴家,伯米埃准确把握了贝多芬维也纳浪漫主义的特征与肯普夫相似,在中期的

奏鸣曲中他的演奏也缺乏力度但他冷峻、平衡而又优雅的演奏听来很有美感。这套唱片

的录音极佳前十首最精彩。

吉诺*扬多在NAXOS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业已絀齐他的演奏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处理方

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考虑,这套唱片很

划算(唱片上还收录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3首奏鸣曲)

在我听来,一些著名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

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伦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音过于冰冷、

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喑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

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要去买它

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录制了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前苏联的李赫特和

吉列尔斯李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的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

《第7奏鸣曲》,他一生囲录制了9次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

优美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噺意。吉列尔斯

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

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吔很到位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录制的贝多芬钢僮嗝??⊿ONY公司出版)也值得推荐。他

的演奏很投入、很真诚效果动人,有时显嘚吃力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30年代在EMI公司录制了部分贝多芬奏鸣曲,这些录音有罕见的力度和

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質很糟但很值得一听。

捷克钢琴家伊凡*莫拉维茨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之一他几乎与施纳贝尔一样受人尊

敬。VAI录音室出版了他在60年玳录制的两张唱片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几首贝多芬钢琴奏

鸣曲。如果你正在着手买第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最好买这一张。它可以使伱第一步

就接触到最好的贝多芬演绎

}

本回答由上海祥山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提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钢琴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