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翻译竹丝凝五线谱简谱

采薇简谱(张渠演唱)_桃李醉春风个人制谱园地_中国曲谱网
http://www.qupu123.com/space/6
发送到我的邮箱
全屏查看 手机看谱
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
点击查看剩余 1 张曲谱
《采薇》文本歌词
作词:《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作曲:张渠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见贤思齐_sky& 
非常喜欢这首歌!!
经典,好听!!!
第一次使用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Copyright (C)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桃李醉春风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 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 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 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O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W”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 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 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6、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诗经·小雅·采薇》吟诵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诗经 小雅 采薇 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_百度知道
诗经 小雅 采薇 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1]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采纳率:9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采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诗经?采薇》(节选)文本解读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郑小花分享到:
《诗经?采薇》(节选)文本细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篇文章是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大门”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材料。我没有尝试过词的公开。我想凡事都会有第一次的,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下这个决定就在一念之间,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发现很困难。我静下来读了一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短短的16个字,而且是上一节课,怎么教?教什么?正当我准备怎么设计整个过程的时候,师姐提醒我:要从文本细读开始。对哦,我又和以前一样了(这个习惯要彻底改)。记起在哪本书上王老师提到过要我们练的第一个功夫就是文本细读。那我就边学边进行文本细读吧。
一、了解《诗经》、《雅》和《采薇》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部分。它的基本句式是四言,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雅》:《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毛亨《诗大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3.《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全诗分为六章: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的劳苦;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节选的部分是《采薇》第六章的头四句。后面还有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的创作时间:《小雅?采薇》中有“王命南仲,往返于方。”《后汉书?庞参传》马融上书,称猃狁侵入,宣王命以赫赫南仲,立中兴之功。再加上《采薇》的章法较为零乱,在《小雅》中的非常特殊的一篇。从先秦诗歌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诗经》中结构较为零乱的诗出现在西周中后期和春秋中叶,宣王正式处于这一时间段的君主。当时,政治腐败,国事衰弱,诸侯外判,四夷内侵,其中危险最大的就是西北方的猃狁部落。周宣王为了解除外族的侵扰,被迫发动对猃狁等部落的自卫反击战争。《采薇》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采薇》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在当时政治背景下的一种感情的表达。它代表的一种时代的烙印,是一个时代中整代人的情感。
二、走近文本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言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惆怅、伤感之意,符合这首诗的诗情。
“节选”两字说明这只是诗歌的一部分,诗的情感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因此可以补充关键的来理解文本,再推荐课后找全篇诗歌读一读。题目中有个间隔号,这个间隔号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的分界。《诗经?采薇》说明《采薇》是出自《诗经》的。“薇”是个生字,是一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草字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这样著录:窄叶野豌豆、大巢菜、野绿豆,是一种野生的豆科植物。其叶嫩时可以为蔬,或入羹。作为救荒植物,又常被古人采以充饥。正因为有了采薇充饥这个题材,才有了采薇这首诗。所以说生活是诗歌的源泉。
区区十六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深远的画卷:杨柳青青,春光明媚,好一派美好的春日景象,随风摇曳的依依杨柳似乎与正要告别家乡的诗人执手牵衣,不忍松手。如今,我回来了,遇到的却是大雪纷纷漫天飞,望着眼前熟悉的一草一木,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对去时的回顾?还是对未来的担忧?多年的征战给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精神创伤,全无回乡的喜悦之情。
(2)表现手法
字面上有三处对比:“今――昔”,“杨柳――雨雪”,“往――来”。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杨柳依依”代春,说明征人出征的时候是在春天;“雨雪霏霏”代冬,表明征人回来的时候是冬天。杨柳与雪都是具体形象的事物,而时令是抽象的事物,所以诗中以具体代抽象,不动声色地暗示了出征人在外时间之长,显得形象生动而又含蓄隽永。
化实为虚,以景衬情:
以前,士兵被迫远征,诗人却描写了杨柳摇曳、依依不舍的春日美景;今天,终于要回到久别的家乡了,诗人却描写了雪花纷飞、满目萧条的冬景。表面上只是昔日之杨柳化之为今日之雨雪,但是在这景物变迁之中,诗歌的情感得到了高度的凝聚与深化。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悠远的境界。”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回乡途中士卒的复杂心态。
留白是这两句诗的一大特色。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时,士卒和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的面前,在依依杨柳之下,会有怎样的分别场景呢?
到如今,身得生还,为什么读后面两句诗我们感受不到士卒一丝回乡的喜悦,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或许已经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我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归途中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情思泉涌,此时此刻,我又在想些什么呢?
“昔”:根据注释理解是:从前。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
“往”:与下一句的“来”相对。表示“去”的意思。往同时也是离别、离乡的意思。
“矣”“思”:语气助词,使得整首诗富有音律的和谐美。
杨柳:一、以柳示春,杨柳就是春天的标志。二、门前那随风摇摆的柳枝依依眷恋地,像与正要告别家乡的诗人执手牵衣不忍松手。于是从《诗经》开始,以柳入诗的就很多了,杨柳这个意象成为诗经的首创。它是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依依”:叠词。把杨柳之状描绘的淋漓尽致,而且把杨柳之多写得入木三分,很有形象感。
“今”:与“昔”相对。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
“雨”:读第三声。原因如下:从语境来看,因为诗句的对偶比较严格和工整。“今”对“昔”,“往”对“来”,“杨柳”对“雨雪”,应该是名词。从意象的角度,杨柳依依:杨柳是名词,依依描摹它的动态,名词动词化,雨雪也是这样。而且,教材的编者也作过思考。编者认为要标的读音,他标出来了。这里没有标注音,说明编者经过考证的。
“雪”:同一条路,但早已是物非人非了,满目萧条,倍感忧伤。
“霏霏”:叠词。与“依依”相对。把行道之状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给人以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全集本资源课文:《诗经?采薇》上一课:下一课:
你可能会喜欢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
诗经?采薇最新更新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小雅采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