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东夷和三苗网站苗歌视频的关系是什么呢?

上古时期的华夏东夷三苗今何在?【苗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289贴子:
上古时期的华夏东夷三苗今何在?
据我所知华夏和东夷都是汉族的主要族源,汉族主要还是以华夏为主。朝鲜半岛和日本也都是东夷人和其他族群混血的后裔。三苗可能就是没有后来的苗族。
前几天还看到前苗吧吧主it小飞虫发的贴子“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黄帝是巴比伦人。各个民族的史学观都是不同的,替史记,山海经这些汉人写的史书背书的,就不要来苗吧“教化”苗人了。
血统民族就不要操心文化民族的事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图片】说说 蚩尤和苗族以及东夷南蛮族群的关系_苗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289贴子:
说说 蚩尤和苗族以及东夷南蛮族群的关系
蚩尤的传说本来就是南疆族群的传说,自己找古籍读读
注意:周一我休假 最开始三苗族群说的就是尤,后来才逐渐有了蚩尤的叫法,意思是尤这个人很有力量,当然蚩字还有一些贬义,我就不方便说了。各地语言发音上有差别,但不等于不是同一个人。就像孟姜女的丈夫原名杞梁,但后来有了喜良、喜郎,万喜良、范喜良等称呼
还有,古人类学中,最早进入中国的古人类是来自中南半岛的古人类,也就是后来南蛮东夷族群的先祖,而苗族的先民正是来自中南半岛的古人类中的分支,所以蚩尤在文献上出现的时间要比黄帝要早,不影响蚩尤氏作为苗族上古的统治者。至于不可能所有的苗族人都是蚩尤的后人,这是废话,就像,我们炎黄2帝所统领的中原族,不可能都是炎黄2帝的孩子?一个部落里不可能没有其他男人
还有真正汉族在我们北方,而没有蚩尤崇拜,而崇拜蚩尤的本来就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蚩尤是三苗的首领,至于三苗是苗族等多个兄弟民族的源头,比如:瑶族、畲族和苗族是近亲民族,
我记得那天就说过了,现在湘西、贵州还有对尤的祭祀歌文,还有摄影频道也专门记录过。还有有的人不要把亚鲁和尤搞错了。三苗的解释,找本中华书局的古籍图书翻一下,看看国家级是怎么翻译的。还有,谁跟你说东夷就是山东的?那徐夷、淮夷,怎么算?东夷说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
蚩尤氏当时三苗部落的圣人,先秦时期对一个民族或邦国的首领叫做圣人。不等于所有的苗族人都是他的孩子。“蝴蝶妈妈”更代表苗族的图腾崇拜,就是说苗族认为自己是蝴蝶的传人或蝴蝶的子孙。其实么,我们汉族也有自己的图腾崇拜,那就是龙,比如我们认为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子龙孙。而炎帝黄帝不过是我们中原族的3个圣人而已,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他们俩的孩子
重评蚩尤与苗族族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苗族古史研究述评之一  伍新福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摘 要:本文对近20年来关于苗族族源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基本总结。文章概述了学术界重新评价蚩尤的基本观点,认为应还历史本来面目,将蚩尤与炎帝、黄帝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文章还就九黎、三苗的有关史实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苗族先民与东夷、南蛮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考古资料说明和印证苗族先民的历史等问题,作了扼要的综述,并进一步阐明了作者本人所持的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蚩尤;九黎;三苗;苗族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0——0075—04
关于苗族的族源,中外学者历来说法不 。有西来说、南来说和北来说,有“三苗”和“九黎三苗”说、“武陵蛮”和“盘瓠蛮”说、“髦人”说等。从近一二亾十年的研究状况看,国内学术界,特别是苗族本民族学者,认识已逐步趋于一致,大多主张“九黎三苗”说。认为“三苗”为苗族的先民,而其更早的渊源又可追溯到发迹于黄河下游和东部平原的九黎部落集团。并且在如何正确评价蚩尤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同时对于三苗、九黎之间的关系,以及九黎、三苗与东夷、南蛮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但其中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一、重新评价蚩尤  距今多年前,我国长江以北、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生活着一个以蚩尤为首领的庞大部落集团。大致同时,发迹于黄河中上游甘陕高原地带的炎帝、黄帝两大部落集团、势力发展,亦先后由西向东,迁徙到黄河下辨。于是蚩尤、炎帝、黄帝三大部落集团汇聚和争逐于黄河下游地区和华北大平原,连续爆发多次战争。最后,黄帝族联合炎帝族,同蚩尤九黎决战于涿鹿之野,蚩尤兵败被杀。从此黄帝拥有“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诸侯”的“帝王”和最高统治者。蚩尤子孙和九黎部落成员,一部分归服黄帝,逐步同炎帝族和黄帝族融合,另一部分则被迫南迁,离开黄河下游平原。  对于这一段历史,以及对蚩尤如何评价?从《尚书》、《国语》、《大戴礼记》到《春秋左传》、《吕氏春秋》和司马迁的《史记》,形成了一种褒“黄”贬“蚩”的传统观念。黄帝被定于一尊,黄帝及黄、炎族系被奉为华夏和中国的正统。蚩尤被诬为“贪”者、倡“乱”者和“伐无罪、杀无辜”的暴徒,备受攻击和丑化。对黄帝则美化赞颂有加,他被奉为“仁德”的化身;战蚩尤于涿鹿,被传颂为“正义”对“邪恶”的“讨伐”,是“仁德”战胜“暴虐”。“平定”蚩尤作“乱”,成为黄帝的伟大功绩。这种出自于儒家的封建正统观念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思想,2000多年来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乃至今天,“黄帝之裔”、“炎黄子孙”仍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而蚩尤似乎与中华民族无缘,蚩尤子孙似乎已绝于后世。这种评价很不公平,并且完全背离了历史实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苗族地区的有关蚩尤的古歌、传说等一批珍贵的口碑资料和民俗学资料的整理发表,《苗族简史》和《苗族史》的相继出版问世,民族学和民族史学界首次突破传统的观念,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长期鲜为人知的事实和一种新的观念:今天中外1000多万苗族乃蚩尤九黎的子孙后代,苗族同胞世世代代将蚩尤奉为英雄祖先和始祖神,虔诚崇祭,经久不衰。蚩尤没有绝后!同时,国内报刊还先后发表了一批关于蚩尤的专论。这些专著和专论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炎、黄、蚩尤所处的时代,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联盟的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首领的出现,各部落集团之间的争战,是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向文明时代过渡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各部落和各军事力量之间的战争,往往是十分激烈的和相当残酷的,但与进入文明时代即阶级根本对立的社会以后所发生的战争,性质依然是完全不同的。炎、黄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正是如此。战争双方都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息地域,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也谈不上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暴虐”谁“仁德”。其实,庄子早就指出:黄帝也“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庄子·盗跖篇》)。
第二,蚩尤九黎部落是最先生活在我国东部平原和黄河下游地区的居民,所以较早地进入农耕定居生活;而炎、黄部落在西部高原地区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活,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后才转入农业耕作。蚩尤九黎部落应是我国耕作农业的始创者。先秦文献还记载:“造冶者,蚩尤也”,“蚩尤以金作兵”。(《尸子》卷下)“金”即“铜”。说明蚩尤九黎部落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已学会冶炼和制作青铜器。此外,先秦文献称,蚩尤九黎“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这说明崇奉众多鬼神和巫术,祭祀活动频繁的中国传统的巫鬼教或巫教,也是最先在蚩尤九黎部落中形成的。农耕、金属器、巫教等,均肇始于蚩尤九黎部落。正是蚩尤九黎所创始的这些文化因素,由炎、黄部落所汲收和发扬,为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蚩尤九黎部落为中华文明的创造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大量的民俗学材料和各种口碑资料证明,蚩尤同苗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蚩尤的崇敬世世代代深深地刻印在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确认今天的苗族是当年蚩尤九黎的直接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其实,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形成汉民族的最初的重要渊源。至今汉族中有不少姓氏还可直接溯源于蚩尤九黎,如“黎”、“蚩”、“邹”、“屠”等姓,均为蚩尤九黎的后代子孙。所以说,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同时也是汉民族的渊源之一;蚩尤是苗族公认的始祖,同时也应尊为汉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黄子孙”之类的提法,有片面性,不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  这些观点,近几年来在国内学术界,乃至政界逐渐产生了影响,已为广大苗族同胞所认同,并且政界和其他民族中一批有识之士也摒弃了历史的偏见,把蚩尤与炎帝、黄帝并列,同奉为中华民族人文三始祖。l995年9月,涿鹿县的同志率先发起和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随之,在涿鹿县兴建“三祖堂”。l997年10月4 Et,涿鹿县隆重举行三祖堂竣工典礼,蚩尤、轩辕、炎姜三尊塑像巍然证于三祖堂上。但是,真正要重新评价蚩尤,将积沉数千年的冤案翻过来,彻底清除封建正统观念的流毒影响,还历史本来面目,还蚩尤以公道,很不容易,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二、九黎、三苗之间的关系及其同东夷、南蛮的关系  1.关于九黎、三苗二者之间关系,先秦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国内学术界过去在认识上也并没有什么分歧。但在近年来关于苗族族源的研讨中,却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九黎也就是三苗,原本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来北进中原,开发黄河流域下游。黄帝族东进,双方争逐于华北平原,发生涿鹿之战。三苗战败,又由北方南迁,复归南方故土。还认为九黎、三苗曾分别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建立“九黎国”和“三苗国”,而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则是他们留下的文化遗存。  这涉及对九黎、三苗本身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生活年代和活动地域如何确定。其实,九黎、三苗都不是单一的民族族称。他们是苗族的先民,但并不只是苗族先民.因为他们还是部分汉族及其他民族(如瑶族)的先民。科学地说,苗族先民仅是九黎、三苗集团的一部分,或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史料,包括地下考古资料,可以证明九黎部落曾建立了国家。所谓“九黎国”,更未见诸任何文献资料的记载。《尚书》孔颖达疏和《战国策》引吴起的话,虽有“三苗国”的提法,但这只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按当时对华夏周边的“诸侯”和“方国”的概念,对南方“三苗”的一种泛称,实际上也谈不上是什么有明确内涵和特定标志的国家。如按进入国家和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即是否出现城墙建筑来看,黄河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目前考古界发掘的最早城墙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即距今4000年左右。这应属夏朝初期或舜、禹时代的遗址,而绝非黄帝和蚩尤时代的遗存。近年在南方湖南澧县所发现的古城墙遗址,一般认为已有近6000年的历史。此时蚩尤九黎正生息繁衍于北方黄河下游一带,应与此无涉。而学术界认为可能归属三苗集团的文化遗存,是属于年前屈家岭文化。但至今在屈家岭文化各遗址中,均未发现巳进入国家和文明时代的任何标志。所谓“九黎”、“三苗”都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强大的部落群体和部落集团的一种统称,都还没有正式形成同家和跨人文明时代。特别是将所谓的“九黎国”和“三苗国”并提,认为它们是同一时代分处我国东部和南部的两个国家,就更不符合史实了!
 从各种文献资料记载看,九黎是九黎,三苗是三苗,二者有联系,故又有“黎苗”之称。但它们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九黎在前,三苗居后.三苗是九黎部落成员的后裔在新的地域组成的新的部落集团。这是毫无疑义的。如《尚书·吕刑》孔颖达疏云:“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苗民。即九黎之后”。《国语·楚语》日:“其后,三苗民复九黎之德”。无论是“习”蚩尤之“恶”,还是“复”九黎之“德”,都说明三苗与九黎,是一种前后承续的关系。从史实看,它们各自确实是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是同炎、黄部落集团争逐于华北平原,遂有涿鹿之战,即蚩尤九黎与炎、黄部落同时;而三苗集团兴起于尧、舜时代,是当时华夏集团在南方的劲敌,成为舜、禹屡次进行“征伐”的对象。蚩尤九黎既然与黄帝同时,而三四百年以后的尧、舜时才出现三苗,那么三苗又如何能与九黎同处于一个时代呢?  2.认为苗族先民本发迹于中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江汉平原,然后北上,同炎、黄逐鹿华北平原和黄河下游。也就是说,苗族先民九黎三苗,是先由南向北发展,而后因战败于涿鹿,又才退回南方。这种论点同样缺乏依据。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九黎和三苗各自生息与活动的地域,都是十分清楚的。前者在黄河下游山东和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以及淮北平原;后者为“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游地区。目前还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曾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而各地苗族的迁徙歌,在追述先祖们的迁徙历史时,都是说先渡过“浑水河”(即黄河),离开海边的大平原,再迁到大江边(即长江),然后又向西迁徙。无论时代相去多远,苗族子孙世世代代都末忘怀自己的祖居地黄河平原,以致“打到黄河去”,返回祖居地,常常成为苗民大起义的口号;而苗族老人去世后,其灵魂也要由巫师念《引路径》,送同东方平原同祖先团聚。  3.关于九黎、三苗同东夷、南蛮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九黎发迹于南方长江流域的观点,认为九黎与三苗一样,都属于“南蛮”;一种是以九黎原本就生活于黄河下游和东部平原为据,认为九黎属东夷集团,南下后的三苗则属南蛮范畴,即苗族先民是先属东夷后归人南蛮;还有一种观点,是糅合前两种看法,认为作为苗族先民的九黎,晟初居于南蛮,后北上归入东夷,涿鹿战败后又南下复归南蛮。我在《苗族史》和《中国苗族通史》中,一贯坚持和阐发的是第二种观点。  首先,从活动的地域看,蚩尤九黎同东夷是重合的,即在同一个地域。《逸周书·尝麦篇》载:“昔天之初……命蚩尤宇于少吴,以临四方”。少吴,即少皞,系太皞之后。“宇于”即住于。其意应是蚩尤居住在少皞的地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居陈”。陈,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春秋左传》“注”引杜预云:“少皞虚,曲阜也”。据此,太皞、少皞时代活动的地域,在今山东西部、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黄河下游一带。蚩尤九黎部落是居住在少皞氏的地方,当然是同一地区。正因为黄河下游是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的祖居地,为抵御由西部黄河上游先后东进的炎、黄部落,双方才在涿鹿一带即华北平原发生了激烈战争,而绝非蚩尤九黎部落从遥远的南方,跋涉北上,去同炎、黄部落争夺华北平原。  其次,秦汉以前的文献史籍均肯定太皞即伏羲,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伏羲非太皞。但无论两者的关系如何,以伏羲氏为东夷集团的始祖则是一致的。这同苗族关于始祖的传说和崇拜也恰好相吻合。各地苗族都流传着有关洪水漫天和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古歌传说,内容大同小异。据说,远古时洪水泛滥,淹没了地上的一切,只有兄妹俩个坐进一个大葫芦瓜里,才幸免于难。洪水退后,兄妹通过对山滚磨盘等方式,遵循天意,成婚生子,使地上重新有了人类。闻一多《伏羲考》认为,“伏羲”即“葫芦”,女娲即“女葫芦”。伏羲女娲,正是苗族所崇拜的繁衍人类的始祖神兄妹俩。如清初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所谓伏羲女娲,在苗族民间又俗称“傩公傩母”。至今苗族地区举行“还愿”祭典时,仍于中堂设傩公傩母的木雕衣装神像。又据《世本·作篇》等史籍记载:“女娲作笙”,“以为生发之象”,即纪亾念人类繁衍之意。宋代朱辅《溪蛮丛笑》记载,苗族仍以葫芦为笙。现在苗族的芦笙虽已改用木制的斗,竹管数目也有减少,但喜欢吹芦笙的古俗依然盛行于苗族之中。这同崇拜伏羲女娲显然也有联系。此外,史籍还记载,伏羲氏和东夷,以凤鸟为图腾,加以崇拜,而苗族的古歌说,是凤鸟孵化“蝴蝶妈妈”生下的l2个蛋,生出了虎豹、蛇虫和人类。可见在苗族中同样流行着乌图腾的崇拜。
作为苗族最初的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同东夷集团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虽然不能说九黎等于东夷,东夷就只是九黎,但九黎曾处于东夷范围之内,属于东夷的组成部分,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还应明确的是,所谓“东夷”、“南蛮”、“北狄”、“两戎”,都只是先秦时代中原华夏族人对周围部落和方国按方位的一种统称,是地域性的称呼,而非确切的民族性概念。当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生活在黄河下游和东部平原时,本是属于东夷集用的;在离开黄河下游南迁后,其后裔自然就又进入了“南蛮”的范畴,在南方同其他一些部落组成“苗蛮”集团。《帝王世纪》云:帝尧时,“有苗氏(即三苗)处南蛮而不服”;《吕氏春秋·召类篇》载: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可见,尧舜时出现的“三苗”、“有苗”是处于南蛮之内的,也就是“南蛮”。  4.关于九黎、三苗的考古文化遗存问题,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已有的发掘资料看,九黎同大汶口文化,三苗同屈家岭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10年前我在撰写《苗族史》时,曾考虑将大汶口文化作为蚩尤九黎部落的文化遗存,并在初稿中已写进了有关内容。其依据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地区和考古年代,都恰好同九黎部落集团相吻合。后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仍觉得根据还不够充分,故在最后定稿付梓时删去了。《苗族史》和近年出版的《中国苗族通史》,则都有关于屈家岭文化的内容,肯定它是三苗(包括苗族先民和楚先民)的文化遗存。其根据不仅在于屈家岭文化的年代(距今年)和分布地域正好同“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游南北的三苗集团是一致的,而且不少文化现象同先楚文化以及苗族文化传统也有明显的联系。考古学界和楚学界都肯定了这一点。  至于说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是九黎三苗集团和苗族先民的文化遗存,那就很难苟同了。所谓“河姆渡文化”,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现的,分布范围是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部地区,而以余姚河姆渡遗址为典型代表。其考占年代(经树轮校正),约为公元前年至3380±30年,即距今7000年至5000年。从年代看,大致相当于蚩尤九黎时代,但目前尚无任何资料可以证明,九黎部落生活和活动地域当时达到了浙汀的东部沿海和舟山群岛一带。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在杭州、嘉兴、上海、苏州吴县等地,即太湖和杭州湾地区,年代在河姆渡文化之后,约公元前3100~前2200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即距今年左右。这与三苗集团生存的时代相合。但同样,至今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说明,当时三苗集团的范围包括了太湖和杭州湾地区。很明显,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说成是苗族先民九黎、三苗的文化遗存,未免有点草率了!
参考文献:  [1]唐春芳.论蚩尤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J].苗侗文坛,1995,(3);  伍新福.论蚩尤[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1);  王万荣.关于蚩尤研究的几个同题[J].苗侗文坛,1998,(1)  [2](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卷十九[M];  (宋)郑樵.通志略:卷二[M].
蚩尤考段宝林(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余志川,本文原发于《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四期)
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但是,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紊乱的,其中有诸多矛盾之处,使人产生不少疑问。诸如:蚩尤究竟是一个古代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人物?他是一个英武的战神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个“好兵而喜怒”的“贪欲者”、“乱贼”?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个人?他和黄帝之间是否只是敌对关系?蚩尤和苗族历史和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么关系?他对苗族民俗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想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对此类问题作一初步的考索。
一、蚩尤与黄帝 蚩尤与黄帝的“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正是由于这次大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才奠定了华夏国家的根基,使他成为五帝之首。在有关的文献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乱贼,是相当丑恶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说尤,同由尤,腹中之虫,很不雅观。《尚书·吕刑》的记载更加详细,可为此类观点的代表:刵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1] 这是周穆王叙述刑法的源流时首先提到的“古训”,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说得很坏。蚩尤原为“九黎这君”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与轩辕黄帝发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乱”。司马迁《史记2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是为黄帝。[2] 这些都是正统史书中的记载,已经把神话人物历史化了,并且还以正统观点使蚩尤成了暴虐无道的乱贼。事实上,蚩尤不仅是一个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怪异神力的神话形象,据《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3] 《汉学堂丛书》中的《龙鱼河图》略有不同,说:“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虽“七十二人”与“八十一人”有异,但皆为“多”之约数,九的位数,其内含是一致的,说明蚩尤是一个相当大的集体的代表,是一个具有很大神性的怪异人物。古书上这类记载很多,如:《归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启筮)《述异记》:“有蚩尤神,俗云: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4] 显然,这种“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异的,而《龙鱼河图》又说蚩尤“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则又非常厉害,以致黄帝也打不过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灵的帮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5] 《龙鱼河图》还说在此大战中因黄帝仁义,“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这才制服蚩尤。又《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6]又《玄女兵法》亦云:“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7]“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可见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力量与黄帝不相上下,黄帝只有求女神帮助才得到了胜利。从此次战争的记载可以看到蚩尤的神话形象,他不仅“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风伯雨师大风雨”,还可以“作大雾,弥三日”,使黄帝令风后作指南车才战胜了他。不仅蚩尤有神性,黄帝也有神力,可给风后等神下命令。由此可见,蚩尤不仅是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个神话人物。“蚩尤神”不仅在后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当时,也是被看成“不死”之神,威镇天下的。上引《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杀蚩尤之后:(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珍服。[8] 于此可见“蚩尤神”威力之大,不只在九黎部落之内,而且“天下”“八方万邦”,都对他非常崇敬,使黄帝要画出他的神象来,才能服天下。后来蚩尤神更可管下雨、农耕与疾病了。《春秋繁露·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梁代任昉《述异记》列记录了南北朝时代华北汉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况: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黾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为祠。[9] 此书还说“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更说明在大战的涿鹿,冀州人长久地祭祀蚩尤神,其他地方如太原、朝鲜也祭蚩尤神,[10]其为神话人物当无疑问。轩辕的形象亦复如此,不只是历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神话形象也。
二、蚩尤的战神形象 蚩尤是什么样的神呢?在汉族古代主要是把蚩尤作为英武的战神加以崇拜的。古人往往把劳动发明的文化英雄崇拜为神,这是对超常的劳动创造能力的崇拜之人格化。大约因为蚩尤部落最先使用金属武器,在战争中大显神威,所以经神话思维的作用,蚩尤就被幻想为“铜头铁额”的神化人物,而且还“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神通广大。《尸子》:“造治者,蚩尤也。”(御览833引)《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铜,《管子·地数》、《山海经》均说蚩尤铸金为“剑铠矛戟”等“利器”。秦始皇、汉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为战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战事。《史记》“封禅公”:“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其礼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11]这里说蚩尤为“兵主”,主管战争大事,处第三位,非常重要,其地位在阴阳日明四时之上,岁首祭祀用鹭的祭品,非常隆重。这种祭祀“自古而有之”“绝莫知起时”,可见其古老。大约黄帝时已端倪,前引《龙鱼河图》曰:“制服蚩尤,(黄)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四方”后又画蚩尤形象。直到宋太宗征河东出征前一日,还“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宋史·礼志)蚩尤的大墓在东平,这是古代黎人聚居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始终崇拜蚩尤,他们很可能是蚩尤九黎部族的后代子孙: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阳谷县境内)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钜野县(今济宁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12] 这一记载与《史记》是一致的。东平在鲁西,不仅有高七丈的蚩尤冢,而且还有同样大小的“肩髀冢”,可见人民对战死的英雄的崇敬,而天空巨大的紫霞赤气“蚩尤旗”,更是神奇想像的产物,人们把蚩尤神化了。天上的星星,是神圣之象征,蚩尤在神话中也是耀眼的星星。“司兵之星名蚩尤”,[13]天上的慧星被说成是“蚩尤之旗”。《史记·天官书》:“蚩尤之旗,类慧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对战争是有利的。所以在战争开始起兵时,要祭蚩尤。汉高祖刘邦也不例外。《史记·高祖本纪》:(众)乃立季(刘邦之宇)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兴)鼓旗,帜皆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攀哈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14] 在这里,刘邦是把黄帝与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史记·封禅书》则说:“高祖初起,祷丰[]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旗鼓。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这里只提“祠蚩尤”,而且保佑汉王打了胜仗。待“天下已定”统一中国以后,汉高祖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
三、蚩尤与黄帝的臣属关系 汉高祖之所以把蚩尤与黄帝一起祭祀,也不是偶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除战争中的敌对关系之外,还有臣属关系。黄帝制伏蚩尤后,即“使之主兵”,当了军事大臣。汉代古籍《越绝书》曰: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15] 这里说蚩尤仕于黄帝,为主管金属冶炼官,辅佐少昊。少昊之地,在今山东曲阜之带,与九黎活动地区一致,此说有一定道理。可能是涿鹿之战以后,蚩尤族的一部分成为黄帝的臣属,主持金属兵器的制造工作。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是黄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大常察于地利,故使为禀者……[16] 把蚩尤的地位抬得更高了,在这里蚩尤已不只是一般的大工业臣,而且成了“明乎天道”的首相,“使之当时”的总理大臣。由此可见蚩尤地位之重要。黄帝因蚩尤而“明于天道”,说明蚩尤的文明程度比黄帝更高,很受黄帝重用。齐国人管仲如此记载,可能是齐国当地老百姓如此传说的吧。无独有偶,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却更具神话色彩:昔者黄帝使鬼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17] 在黄帝“大合鬼神”的神圣队列中,蚩尤居前,在最前列,《周礼》“六官”之例该属“天官”尊位,与管仲的记载是一致的,但却完全是神话人物的形象,黄帝与蚩尤都是作为神话形象记载下的。韩非子是先秦故事的重要记录大家,这段神话故事当是很有意义的。这种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的历史。在神话时代,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斗异常剧烈、频繁,互相兼并、联合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不断融合。这也许正是中华民族不断扩大而建立起“协和万邦”的泱泱大国之关键所在吧。
四、蚩尤即是炎帝(神农氏)吗?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种种不同说法,值得仔细研究。有一种说法认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丁山、吕思勉等人都持此观点。其主要根据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与炎帝大战的“阪泉”与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五帝本纪》原文是: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费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赤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38] 这段记载了两次大战,可以看出炎帝与蚩尤不是一个人物,但其记述亦有交叉之处。特别是后来的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出涿鹿、阪泉的关系,使人感到两次大战实为一次。其主要根据是《水经注》关于涿水的记载: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流注阪泉…… 据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当然(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39]这是说此两次大战实际上即是一次大战,则大战的主角炎帝与蚩尤说是一人了。夏曾佑先生说得更早,在20世纪初年所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即已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争斗涿鹿之野,”西汉贾谊也不止一处说炎黄在战是在“涿鹿之野”。[40]对照《五帝本纪》,可见“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吕思勉《先秦史》)。三位著名史家的考片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想还可以再补充一些材料。蚩尤、炎帝(神农氏)都是以牛为图腾的。《帝王世纪》曰:“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41]《帝系谱》曰:“神农牛首”,[42]这与蚩尤的图腾形象是完全一致的,蚩尤也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异记》即记载: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都说明蚩尤族是以牛为图腾的,炎帝(神农氏)也是以牛为图腾的,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部族的人,也可能就是同一个人——是部族的首领。如果把蚩尤、炎帝(神农氏)都看成是集体名词——部族的称号,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从古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蚩尤与炎帝同族而不同时的征据。如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43]如此可以很好地解释两次大战的关系:先是黄帝与炎帝部族大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之。蚩尤是炎帝族的后代,为了替炎帝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被擒杀而死,但蚩尤族的部分人则归顺了黄帝成为在臣。所以炎帝与蚩尤可以同族而不同时,与黄帝的大战就可能有进行了两次,如《史记》所记。
五、蚩尤与苗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蚩尤神话是一种古史神话,虽有浓厚的幻想成分,但却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从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发展、迁徙的历史。所以它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从前引文献资料中,已可以看出,在中原地区(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有许多蚩尤的遗迹和有关和风俗、神话传说,如冀州涿鹿蚩尤城、蚩尤神、蚩尤川、蚩尤泉、蚩尤齿,山东东平的蚩尤墓、蚩尤旗,陕西长安、江苏沛县有蚩尤祠,山西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主疫,其俗遂为立祠。”(《述异记》)此外还有很多的活历史资料。如:宋代文献所记“蚩尤血”:“解州盐泽,方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44]解州在今山西省,其盐泽卤水色红,不随天气变化,非常神奇,被当地人看成是具有神性的蚩尤血。并引《皇览·冢墓记》说蚩尤冢高七丈,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而蚩尤姓阚,故其后代亦姓阚,他们每年十月都祭祀蚩尤。又《续夷坚志》:“华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氏尚多。”[45]按:华州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是古九黎部族活动之地。由以上可知,蚩尤确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称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他们首先发明、使用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强的军事力量,与轩辕黄帝势均力敌,并且有密切的联系。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46]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大战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崇拜。如今苗族有枫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古文献中亦可找到根据,说明此俗与蚩尤有关。《山海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47]郭璞注云:“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云枫树即今香树。此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枫树叶是红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类记载颇多,又如《轩辕本纪》:“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48]《述异记》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49]《南方算术状》:“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50]枫木是一种灵木,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而在苗族生活中枫木的神性更强,《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整个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其主要情节如下: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雷公等等。这里存在着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我们知道殷商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其祖先是神话说他们的始祖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燕卵之后怀孕生出的。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竹书纪年》沈注:“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乎的九黎部落曾受到多次征讨、迁徙,有的向西,为犬戎、西羌,有的向南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不少的。关于向西的一支,《拾遗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前引《遁甲开山图》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尚书·尧典》说舜“窜三苗于三危”。《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地道记》曰:“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今敦煌县东有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西羌、西戎,似皆与苗民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民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也许同苗民祖先有关。《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异经·西荒经》:“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51]这些记载较简,有正统思相的偏见,并不精确,更不全面,但却反映了苗民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三苗的大部迁往西南,经过了多次的战斗与转移。《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可见经过颛顼、尧、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赶到西南山蛮荒之地。其路线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曾有专门研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52]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发现二者相当吻合。今各地苗族丧礼仪式中均有鬼师所唱《引路歌》,可把亡灵沿古代苗人迁徙路线上溯送回老家。都说苗族老家在东方,有的说是“杨州杨县”,有的说是“黄河入海口那太阳升起的地方。”[53]这一带正是古代九黎活动之地,有众多的蚩尤遗迹。蚩尤曾佐少皞,如今曲阜城中有少皞陵,是中国少有的金字塔形高大石墓。九黎部族兵败后被打散,不少人留在当地,逐渐与华夏黄帝族融合,在山东一带的九黎,后来就成了殷商族这鸟图腾,古属东夷。至今苗民叫男子为yil,音夷。这“夷”与“苗”并列,为苗族的族称。九夷中的畎夷,实为崇拜盘瓠龙犬图腾的湘西苗族的一支。古代九夷与九黎不但音近,在民族来源上也有密切关系。后来的“西南夷”之“夷”也与此有一定瓜葛。留在中原的九黎与东夷其他部族一样,皆逐渐融合互华夏汉族之中了,而更多的则举族西迁又折而往南,在湖北即荆楚地带成为三苗。《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说苑·君道》有类似记录。)后来又从荆楚地区西迁南进,分散在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乃至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之中。《苗族古歌》最后一部即为《跋山涉水歌》,歌唱苗族人由东方海边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经过三条大河西迁到贵州的事,充满神话色彩,当时女性在生活中还起重要作用,可见时代比较古老。有的古歌说苗族老家在“浑水河一带”,这“浑水河”苗语为ed fangx eb niel。意为“黄水浑水”,实即是黄河。西部方言区苗族(云贵川毗临地区)把黄河的花纹绣在花衣上,表示不论迁徙到哪里,都不忘老家黄河。湘西苗族妇女绣的花边花带上有“骏马飞渡”图象,叫“埋辽里清”,其意亦为“浑水河”,表示苗族先民,骑马在黄河岸边奔驰。《跋山涉水歌》所唱的三条大河,一条河“河水黄央央”,即为黄河;第二条河“河水白生生”,就是长江;还有一条河“河水清幽幽”,则为南方山青水秀的河流。[54]如今苗族许多地方流传着蚩尤的古老故事。对蚩尤大神充满了敬意和自豪。西部苗区传说远古苗民居住在黄河边的平原上,蚩尤从小离家出去学艺,刻苦修炼,会用120种医药,成了可以呼风唤雨、起死回生的大神。当时有个垂耳妖婆,捉去了十八寨的老幼苗民。蚩尤设计杀死了妖婆,解救了十八寨苗民。数十年后,苗寨兴旺发达,发展成为八十一寨。蚩尤的九个儿子也长大了,一人管九寨,蚩尤成了八十一寨的大首领。后妖婆之兄黄龙公攻打苗寨,被蚩尤打退,虽多次失败,仍不罢休,又联合赤龙公,在雷王五子的帮助下,才打败了蚩尤。八十一寨苗民,只好放弃平原向太阳落的“鬼方”迁徙,渡过了黄河,长途跋涉,来到豺狼、鬼怪的“鬼方”。苗民吹芦笙、打鼓,把豺狼、鬼怪赶跑,开山种地,在这墨洋大箐居住下来。[55]此外还有《蚩尤智斗饿虎》、《蚩尤传神药》等传说故事,歌颂蚩尤作为苗家英雄远祖对苗族文化的巨大贡献。各地苗民,对蚩尤都念念不忘,非常崇敬。尽管苗族分布在云贵川湘等三大方言区,语言支系甚多,有7个次方言、18咱土语,但各地苗人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在各种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尤公”却惊人地一致。黔东南东部方言而有信中叫老祖宗为“榜香尤”,湘西方言区则称“剖尤”、“九黎蚩尤”,而云贵州川西部方言区更直接称“蚩尤”,不少地方有蚩尤庙,对蚩尤祭祀是隆重的、经常的。湘西、黔东北苗人在祭祀祖先“剖尤”或“九黎蚩尤”时,用竹蔑编成山洞状,糊上纸,巫师从洞中敲竹筒、摇铃铛,不能击鼓。据说当年剖尤战败退入同中,击鼓易被敌人发现。黔工业区南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人们在歌唱时,或言谈中,听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肃然起敬。[56]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俗的形成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被打散,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前来会聚,蚩尤在山上树起高高的树杆,系上给腰带,令男女年绕花杆欢歌跳舞,吹起芦笙,如此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于是重整旗鼓,又投入了战斗。此俗后来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而流传下来,成为苗族传统节日。[57]总之,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这是活动的更生动的历史资料,我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
--------------------------------------------------------------------------------[1] 《尚书》“周书·吕刑篇”。[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3] 《太平御览》卷79引《龙鱼河图》。[4] 梁·任昉《述异记》。[5]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6]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7] 《太平御览》卷三二八引《玄女兵法》。[8] 同注3。[9] 同注4,此曰蚩尤神主疫治病,此俗后传至朝鲜,据《东国岁时记》:端午节时王家“观象监本朱砂,榻天中赤符,进于大内,贴门楣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贴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端午祭蚩尤除疫也。[10]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11] 《皇览·冢墓记》。[12] 《经史答问》八。[13] 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14] 《越绝书》卷四“计倪内经”,记谋士计倪言。[15] 《管子》“五行”篇。[16] 《韩非子》“十过”篇。[17]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18]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394页,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19] 贾谊《贾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20]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21] 《天中记》卷引《帝系谱》。[22] 《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23]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24]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25] 《吕氏春秋2孟夏纪》:“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少典之子。[26]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27] 《云笈七签》卷一百引《轩辕本纪》。[28]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29]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30] 《神异经》旧题东方朔撰、张华注,《隋书》已有著录,被认为荒诞,但其神话幻想反映了民间传说的观念,有些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更曰:蚩尤被杀之后“身首异处,以故邱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名曰饕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正义引《神异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类古史神话资料都说明饕餮与蚩尤有关。[31] 见《苗侗文坛》(贵州凯里)1995年第4期。[32] 同上书第16页。[33] 同上第19页。[34] 参见(苗侗文坛)1994年第2期第24-25页,江泽:〈九黎、三苗与苗族〉。[35] 同上25-26页。[36] 同上25-26页。[37] 同上25-26页。[38]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394页,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39] 贾谊《贾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40]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41] 《天中记》卷引《帝系谱》。[42] 《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43]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44]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45] 《吕氏春秋2孟夏纪》:“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少典之子。[46]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47] 《云笈七签》卷一百引《轩辕本纪》。[48]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49]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50] 《神异经》旧题东方朔撰、张华注,《隋书》已有著录,被认为荒诞,但其神话幻想反映了民间传说的观念,有些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更曰:蚩尤被杀之后“身首异处,以故邱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名曰饕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正义引《神异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类古史神话资料都说明饕餮与蚩尤有关。[51] 见《苗侗文坛》(贵州凯里)1995年第4期。[52] 同上书第16页。[53] 同上第19页。[54] 参见(苗侗文坛)1994年第2期第24-25页,江泽:〈九黎、三苗与苗族〉。[55] 同上25-26页。[56] 同上25-26页。[57] 同上25-26页。
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作者:杜梦华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 阅读:895作者:杜梦华所谓“人文始祖”,是指那些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创者。他们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在铸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起了奠基作用。我国历史上被称作“人文始祖”的有太昊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炎帝、黄帝、颛顼,等等。他们根据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带领那个时期的人类创画八卦、编结网罟、教人以渔、始兴嫁娶、制造乐器……用文明灯火,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这些文明的创造与成就,虽然不能毕其功于一个时代,或不能归其功于他们个人,但称他们为“人文始祖”却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文明创造的赞美,对文明创造者的崇敬,对文明创造精神的崇尚。他们文明创造的精神价值,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意识。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植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创者中,还有一位伟大的人物——蚩尤,他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九黎集团的首领,统领着九九八十一个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其文化领先于同时代的炎黄集团,对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在与炎黄集团的战争中失败了,不仅没有“人文始祖”的尊称,反而被贬为“犯上作乱”者,甚至成了妖魔鬼怪。在拨乱反正的今天,我们要研究蚩尤文化的先进性,实事求是的肯定他的贡献,纠正历史的偏见,恢复其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地位。
一、蚩尤的历史贡献 蚩尤虽然在涿鹿之战中失败了,但是,他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形成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客观公正的肯定蚩尤及东夷部落的历史贡献。(一)蚩尤是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专家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发现了距今四千年至六千年的仰韶及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房屋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证明:当时此地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过着定居生活。手工业饲养业已相当发达。宗教已相当盛行。粮食产量较多,已有剩余。此考古发现正好同蚩尤九黎部落生存的时代和活动地域相吻合,它应该就是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农耕稻作的蚩尤九黎部落所留下的文化遗存。(二)蚩尤是冶炼和金属工具的发明者 《管子?地数篇》中说:“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 《尸子?地数》云:“造冶者,蚩尤也。” 《吕氏春秋?荡兵》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在蚩尤用铜制造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之前,黄帝、炎帝部落都还是以石或木为工具,所以专家认为,蚩尤是金属工具的创始人。 (三)蚩尤是古代兵器的发明者。 《尸子?兵术》中说:“蚩尤强暴,好习攻战,铸金为刃,割革为甲,而兵遂兴矣。” 《管子?地数篇》中说:“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 正因为蚩尤武器精良,先后两次就兼并了二十一个诸侯,更扩大了地盘,增强了实力。在与轩辕黄帝展开激烈持久的“涿鹿大战”中而赫赫有名。史学家评价说,蚩尤的这一发明,推进中华大地从此进入冷兵器时代。金属兵器的运用,使在战争中获胜的部族,急剧膨胀和扩张,加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崩溃,促进了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出现。 (四)蚩尤是法律的肇始者。 《尚书?吕刑》记载:“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度。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周书?吕刑》载:“蚩尤对苗民制以刑。” 《墨子?尚同中》载:“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制天下。则此其刑不善?用刑则不喜也……苗民否用练折则刑,惟作五杀之刑,曰法。”
这些资料表明,蚩尤作为“九黎之君”,为管理好他的部落,最早制定刑法,最早使用刑法,还明确记载了对苗民的刑法共分四类,即:劓、刵、椓、黥,尽管非常残酷,但却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法律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蚩尤是杂技、舞蹈、戏曲的创始者 《述异记》卷上:“蚩尤氏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 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角抵戏”是古代冀州的一种民间娱乐,它来自于蚩尤以角抵人。 据专家考证,民间的摔跤、抵头,大雅之堂上的拳击、相扑、杂技,苗族绝技表演、蚩尤拳等等都起源于“蚩尤戏”。聊城市杂技团原团长王大民先生考证蚩尤是不仅是杂技始祖,还是“百戏之祖”。 (六) 蚩尤东夷部落还是文字符号的创造者。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上符号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见下图)。
近些年来,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先生等在山东潍坊地区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骨刻文,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先生等已翻译出200多个字,这些字上承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上的符号,下接甲骨文,延续到金文、小篆、现代字,几乎一脉相承。毋庸置疑,文字是东夷人最先发明的。相传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明代于慎行编纂的《兖州府志》记载仓颉是东夷部落的史官,蚩尤被战败后,又成了皇帝的史官。在距阳谷县蚩尤陵25公里的东阿县王宗汤村有仓颉墓遗址,也属于龙山文化类型。骨刻文的表现形式与仓颉造字的传说十分相近,当推仓颉造字的传说可信。农耕、金属兵器和宗教等,蚩尤九黎部落所创始的这些文化因素,被后来的黄帝部落所汲取、继承和发扬,成为整个古老的中华文明最初的基石之一。 二、蚩尤的历史地位 古人往往喜欢把劳动发明的文化英雄崇拜为神,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幻化成各种具有超常能力的形象。蚩尤作为中华上古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促进了人类社会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后世人赋予他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一) “兵主”、“战神” 黄帝俘虏蚩尤,因蚩尤确实善于用兵,又加上创造了先进的兵器,并不想杀死蚩尤,而是特加重用,使其主管军队“以制八方”。 黄帝因“使之主兵”,实质就奠定了蚩尤的“兵主地位”。《史记?封禅书》说:秦始皇“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把蚩尤抬高到“战神”地位。当代中国军事博物馆记述了“蚩尤造兵器”一事:他制五兵,造九冶,对中国兵器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人们将蚩尤与天、地、日、月诸神并列,称其为‘兵主之神’。”从古到今,蚩尤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兵主”、“战神”。
(二)“古天子”、“九黎之君”
《越绝书》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语:“九黎君号蚩尤是也。”《五帝本纪?集解》云:“蚩尤,古天子。”还有《尚书?吕刑》、《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等,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 “古天子”、“九黎之君”既是对蚩尤实际职位的称谓,又是后人对蚩尤的高度评价。 蚩尤还是雨神、保护神、驱邪之神。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中记载:“夏求雨……其神蚩尤。”宋仁宗赵祯编纂的《武经总要》和明代《普济方》记载《禁贼盗法》等书籍中都记载蚩尤在民间被作为保护神。汉代张衡《西京赋》中记载蚩尤是打鬼驱邪之神。汉画像石中反映蚩尤是驱邪之神。《述异记》中记载蚩尤既是疫神又是驱邪之神。
三、蚩尤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蚩尤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具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多有怀念和祭祀。(一) 诸侯国“祠兵”以祭蚩尤 春秋时期各国军队打仗在出征前和凯旋后有分别祭祀蚩尤的活动。出征前的祭祀叫“祠兵”,凯旋后的祭祀叫“振旅”。《公羊传》庄公八年:“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甲午祠兵”。 传云:“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何言乎祠兵?为久也。何为为久?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 “祠兵”的内容是什么呢?许慎在《五经异义?公羊》中解释说:“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祠兵”起于何时?《封禅书》说:“自古有之,或许太公以来作之。其礼绝莫知起时”,或是自姜太公封神时开始,或者比其还要早。 (二) 天子奉祀蚩尤成为国家大典 从秦始皇开始到宋代,历朝的帝王中不乏到泰山封禅者。《史记?封禅书》载“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史记?封禅书》说:“天下已定……(汉高祖)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书?地理志》载:汉宣帝在(寿张)蚩尤冢附近建有蚩尤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文人王象作《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唐代文人李筌的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了“祠兵”时祭祀蚩尤的全部祭辞。宋代太平兴国四年,“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以上几例说明蚩尤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蚩尤不是他们的诚心崇拜者,绝对不会立祠祭祀,其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月阴阳春夏秋冬诸神。南宋四川斗山县教谕(学官)、著名诗人王奕曾在1279年前后曾多次来寿张县祭祀蚩尤,并写下了《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七律)一首。为蚩尤修建祠堂并定期举行祭祀应视为皇家的公祭,国家的大典。 (三) 民间祭祀蚩尤成为永远的怀念 蚩尤不仅在统治阶级中享有崇高的荣誉,而且在群众中也有很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百姓保留了许许多多蚩尤的遗迹,有的已经成为百姓心中的丰碑。如:山东省寿张县(今阳谷县)有蚩尤(首级)冢,老百姓在每年十月自发的祭祀蚩尤;山东巨野县有蚩尤肩髀冢,河北省涿鹿县、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山东汶上县还存在大小不同的蚩尤坟、蚩尤墓。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盐池之水为红色,当地百姓称为“蚩尤血”。传说当年蚩尤在盐池旁被肢解,鲜血流进盐池,池水变成红色。蚩尤被杀后,其部下在此堆坟一座,称为“蚩尤墓”。留下的守墓人在漫长岁月里繁衍生息,到明末清初之时,形成了巨大的村落,叫做“蚩尤村”,康乾时期改为“从善村”。除此之外,还有蚩尤戏、蚩尤川、蚩尤祠、蚩尤城、蚩尤泉、蚩尤寨、蚩尤齿、蚩尤骨等传说。 (四)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奉蚩尤为祖神 在东夷集团被战败以后,绝大部分人群留在了中原地区,与炎黄集团等大大小小的部落融合在一起,成为华夏集团的先民。正是这些先民,一代一代的传承着东夷文化,祖祖辈辈祭祀蚩尤,才使得大量的蚩尤文化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逐步南撤的东夷先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争斗和融合,形成了若干个民族,其中苗族、瑶族、畲族等公开承认蚩尤是自己的祖先,另外一部分少数民族虽未公开承认,但事实上他们也是东夷族的后代。石启贵先生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指出:“苗族称谓,名目繁多,或以住地,或以生活,或以姓氏,或以部落,族同名异,皆为一族。分析之,湘西有青苗、花苗、黑庙(生苗)、仡佬苗、土蛮苗(熟苗)等名称。他省有红、侗、倮、瑶、畲、黎、夷、僰、壮(僮)、僚、罗罗、怒夷、俅夷、仲家、龙家、俍、伶、侬、亻沙
、佯、蜑族等名称,皆古九黎、三苗后裔,因其繁殖部落扩大,才分种种族称”。(石启贵著,湖南人民出版社《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第36页)这就是说九黎、三苗、南蛮,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瑶族、畲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如今的苗族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民族,这样蚩尤的影响也就遍及了全世界。
四、蚩尤的反面形象及其原因 由于受“成者王、败者寇”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曾将蚩尤作为反面人物加以贬低,至今尚有流传。 一是否认蚩尤的贡献。孔子说蚩尤说太贪、昏欲无厌,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更不会创造兵器。二是丑化蚩尤的形象。把蚩尤比作“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肉、贪欲”的“饕餮”。三是把蚩尤说成犯上作乱者。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这些都是正统史书中的记载,使蚩尤成了暴虐无道的乱贼。还有的把蚩尤比作妖魔鬼怪、灾星等等,不一一而举。 对蚩尤的否定与丑化,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正统思想作祟。孔子是儒教的创始者,他向往春秋时期的社会的制度,崇尚周礼,他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把维护周代制度、恢复周礼作为头等大事。在孔子心目中,周代王朝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坐天下是理所当然的,而反对他们的,就是犯上作乱者。“蚩尤不用帝命”,被肢解、被贬斥也是完全应该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持贬蚩尤观点的史料,多为“正统”史料,如《尚书》、《左传》、《礼记》、《史记》等都是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人写成的。二是道教派别“托祖”思想的影响。黄帝对中国宗教思想的改革和完善,是道教思想形成的基础,道教派别崇拜黄帝,把黄帝尊为真武大帝,自己则是真武大帝的嫡系子孙,黄帝也就成了道教派别的先祖,道教自然要维护黄帝的形象,把被黄帝战败的蚩尤丑化成为“妖魔鬼怪”也就不足为奇了。三是现代阶级斗争的影响。现代阶级斗争认为,社会由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组成,两个阶级存在着长期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夺取政权的一方永远是先进的阶级,而相对的一面则是没落的阶级,是永远被批判的对象。黄帝既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那末,蚩尤就应该是千古罪人。所以,对蚩尤的否定,至今仍有强大而普遍的影响。
五、公正对待蚩尤,恢复其人文始祖地位 蚩尤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以及蚩尤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的影响是客观的、真实的、有历史文献记载,有考古资料佐证,大量实事证明:蚩尤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显赫的人物,他对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形成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不仅是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就是血肉相联、密不可分的,各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研究蚩尤文化,肯定蚩尤大帝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要用民族学、人类学的观点来分析涿鹿之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初期,“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 恩格斯的话是对涿鹿之战最好的诠释,那种战争是为了生活、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战,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历史现象,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区别,战胜和战败,都是英雄,人们就把这个时代叫做“英雄时代”。我们必须去掉过去那种“成者王、败者寇”的片面思想,对蚩尤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是要实事求是的肯定蚩尤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目前,历史传说、古典文献都记载了蚩尤及其部落的历史贡献,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又给予了充分的证实,我们认真研究,去伪存真,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人文始祖的历史地位,剥去历史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还蚩尤一个完全的正面形象。 三是站在民族团结的立场上研究蚩尤文化。肯定炎黄文化是不能否定蚩尤文化,肯定蚩尤的贡献时,更不能诋毁炎黄的形象。炎、黄、蚩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要做到一体并尊。 四是要做好对蚩尤文化的宣传。要扩大蚩尤文化的影响,不仅要利用好少数民族的节日,还要在汉族地区修缮蚩尤文化的遗迹,通过举办研讨会、文艺演出、开展各种祭祀活动包括公祭活动等方式扩大蚩尤在汉族地区的影响。要宣传蚩尤的历史功绩,可通过各种媒体,可拍摄电影、电视剧、制作卡通、游戏等,寓教于乐,让蚩尤文化在全国人民心中扎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五是搞好蚩尤文化的开发和利用。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又是人文始祖蚩尤的故里,蚩尤陵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完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祖国其他各地也在弘扬蚩尤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希望大家共同携起手来,把这一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事业做好,以凝聚中华民族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形成巨大的民族合力。(作者简介:杜梦华,男,山东省阳谷县蚩尤文化研究会会长。)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苗网站苗歌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