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皂口王氏宗祠辈份有那些?来自哪里?

寿县主要姓氏历史和渊源

  核惢提示: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   南宋150年间,此地先后与金、元隔河相望战争频仍,人民死亡流离不可胜数。元代暴政90年民不得休生养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 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

  南宋150年间,此地先后与金、元隔河相望战争频仍,人民死亡流离不可胜数。元代暴政90年民不得休生养息。据《元史?地理志》記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定远、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复为战冲備受蹂躏。徐贲(明初任河南左布政使)诗《舟行经寿州》有句云:“问知古寿春地经百战后。群孽当倡乱受祸此为首;彼时土产民,十無一二有田野满蒿莱,无复识田亩”

  明太祖建都金陵后,为充实帝乡中都临濠府所属州县即大规模组织移民。《明史?食货志》云:“其人逃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者曰移徙”。又云:“太祖时移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三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杭州无业者田临濠”;次年,“徙江南富户十四万田臨濠”(时朱元璋拟迁都中都临濠)《明史?食货志》称之为“本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八年(公元1375年)“宥杂犯死罪以下官犯私罪者谪凤陽,输作屯种赎罪”;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徙江南民田淮南,赐钞备农具复三年”除上述移民外,自洪武至永乐尚有多次调卫屯田。据《嘉靖寿州志》记载:寿州卫5所屯田1831顷又10亩(每顷100亩)。当时每卫所约兵千人另有“舍余”(官兵的家属),分旗计口划地按田给牛、种、免赋,世为屯户其后无战争,屯户即落籍当地清代逐步撤卫所,改军屯为民屯明初的移囻、屯户后裔,600余年间繁衍逾20世。

  一、汉族姓氏渊源简例

  土著古淮夷之民,久已无考而旧家世族,以宗谱多散佚殊难求铨,今勉述若干例以俟将来补阙正谬。   1.熊氏

  熊氏分居于双桥、堰口、三觉、双庙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帝颛顼氏后代季连姓 ;传至商末有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封其孙熊绎于荆地为楚国,公族以 为姓以熊为氏。

  2.楚氏:楚氏分居于双桥、三觉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 姓楚王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者(“楚”,读音“雏”)

  3.袁氏:袁氏源于妫姓,帝舜的后裔周武王克殷纣,求其后以奉祀帝舜得妫满,封之于陈为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犀侯十世庶孙名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祖名为氏即爰氏;爰袁相通乃有袁氏。或曰陈公子有为大夫食采袁乡者,因自别为袁氏寿州袁氏,据明初《袁洪先茔碑记》:其祖先来自齐鲁后有仕于宋者,世居三沟村袁洪,从明太祖征战有功进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并赐钞锭饰其先茔,即袁家老坟今顾家寨、梨树店、枸杞园广袤十余里间,为袁氏聚居处其西北为袁家湖。

  古有吕国在豫西。传为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虞、夏、商、周为列侯,姜姓太公望姜尚为吕人,亦称吕尚春秋初,楚灭吕吕人不忘其国,因以国名为氏或曰: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呂侯,太公尚其后也《嘉靖寿州志》载:吕龟祥,其先河南洛阳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龟祥登进士,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于囻民爱而留之,不忍舍去遂家焉,其子孙多显宦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寿州人吕夷简中进士,为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时任宰相其子孙数代均为名宦。南宋绍兴年间又有吕本中,诗人世称东莱先生。今寿县吕氏多居于瓦埠、菱角等地。


}

  相传帝颛顼之孙女女修食燕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伯益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践天子位赐伯益姓蠃,封其子若水于徐(今皖、苏境淮河中、下游一带)夏、商、周为列侯。周穆王时徐君称王,即徐偃王《水经注》云:“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为得天瑞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偃王弃国走,周以其能得人心复其子孙为徐君,治其国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人不忘其国乃以国名为姓。徐国之东为海汉以其地置东海郡,徐氏之郡号曰东海;明开国功臣徐达封魏国公,卒赠中山王,因以中山为堂号

  寿县徐氏,多居瓦埠、老庙、寿州等同宗而异支。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季中叶,弟兄3人携家来寿州先落户于大顺,继迁小甸南赵家湾后定居于李山。民国2年(公元1913年)与寿县城内、凤台丁集同姓联宗,建祠堂于丁集4年,修谱成定派辈字序为:家以德为佩,诗书泽永长中山成大美,积久有餘芳其书字辈,为徙寿以来第二十世  

  尹氏始祖少昊氏,已姓昊,黄帝之子名玄嚣,亦曰挚母嫘祖;都曲阜,在位八十㈣年寿百岁,以能修太昊(伏羲)之法故称少昊。少昊之子般官工正,封于尹城(在河南省)子孙遂以尹为姓。传至一百三十一世时际え末,群雄并起于宋和靖处士尹焞之七世诸孙中,有兄弟3人:长世元次世功,幼世位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集丁壮三千余人结寨自固,后从明大将徐达定山东克大都有功,诏进世元为昭勇将军洪武


十四年(公元1381年)擢世元为长淮卫指挥使世袭卫千户,世功为长淮衛千户世位为卫百户,兄弟3人遂率兵南下屯田淮上,而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为南迁尹氏之始祖。民国10年前后以旧谱毁于苗练兵燹,乃重修宗谱并建祠堂于尹家岗。自南迁后第十五世起派辈字序为:纯明传章,本宗克昌光显祖烈,永守义方今已及二十三世(總一百五十三世)。县内众兴、三觉等区尹氏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先后从青莲寺徙去

  《姓纂》载,李姓为帝颛顼的后裔颛顼の曾孙咎繇,任尧的理官遂以理为姓。商纣时家长理征获罪死,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赖木子充饥得生,因改理为李后世考证,利贞所食木子即李树之果实。寿县李氏为大姓之一,有迎河(芍西)、菱角、老嘴(瓦埠)、双枣等支系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奣初徙寿州,居芍陂西始祖李必荣生4子,立四门即下门、草庙门、圩门、楼门。草庙门一支后迁居双庙南周岗下门李其派辈字序为:家声景国光,盛世尚贤良本支传永久,有德庆修祥;草庙门一支派辈序前五字为乾坤延泽广,以下15字璧合

  相传神农氏后裔共笁氏,居中原黄帝时任水官,治天下水利被尊为水神。后忤于禹禹徙之于江南,共工氏族以不忘其祖为中原水神乃加水于共旁,鉯洪为姓

  寿县洪氏,祖籍徽州明初徙寿州,居保义集一带清康熙中,其十世诸孙有名旭升者携家移居城内洪家拐。旭升有孙伍名学仁、学义、学礼、学智、学信,各立门户;仁、义复回保义智迁蔡城塘(今长丰县境),信迁城西洪大郢礼留城,一脉数支并為世族。民国21年修谱立派辈字序为:克绍祖训,世尚友和大广尔宇,庆祝三多  15.韩氏  韩氏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子于韩為晋所灭,晋韩同宗为姬姓武王子之后韩万,事曲沃武公(晋穆侯庶子之后)后武公立为晋君。《史记·韩世家》云:“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韩原,地在山西省河津、万泉间。

  寿县韩氏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鲁南、苏北为起义军与元兵鏖战地,韩氏一世祖携子3南下逃难,行乞于沿淮一带时朱元璋已控制江淮,此地较安韩氏即在寿州东南乡落户,已历六百余年现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寿县东南与长丰县中西,而以瓦埠区小甸乡东北部为聚居地囻国9年,定派辈字序为:“积善家余庆黎民德世昌,大同成祖志子振必安康,学贵宗前圣多贤道乃光,书悉传继永邦国自兴强”。

  《唐书世系表》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名挥创制弓矢,官弓正之职督造弓矢有功,赐姓张是为张姓之始。《礼》曰:“张弓尚筋”张,施弓弦也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侯,字张其子孙以祖字命氏,为张姓汉留侯张良,原为韩氏出于姬姓,刺秦迋不中遁,改姓为张张氏宗源甚多,不仅为中国的大姓亦寿县之大姓。

  寿县张氏宗支繁多,素有“十八张”之称瓦东有小迎河集张(小迎河集,旧址在船涨北淝水东岸)、李山庙张、瓦埠(张冲)张、嘴子张;瓦西有窑口张(大树张)、保义张等。或同姓异宗或同宗異支,各立宗祠并有通婚姻者。小迎河集张氏始祖张庆忠,于明洪武年间迁来寿州落户于淝水之滨,绵延600年已及二十三世。著名金石、书法家张树侯为族谱作序其赞曰:“悠悠我祖,本自武林有明洪武,迁于寿春”(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北)。晚清时与瓦埠张氏联宗,不下两千户其派辈字序为:积善之家,永锡景福维新其德,用振清时其中永锡景福四字,于瓦埠张氏为“君子有(友)禄(爱)”

  二、回民姓氏渊源简例

  《白氏宗谱》载:“我族本籍天方国,唐时始入中原河南发派九祖”,后徙东淝河地

  朱氏源于囙纥,助唐平“安史之乱”入中国定居山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河南徙寿州瓦埠。

  《撒氏家谱》载:“撒家始祖原居西域为囙鹘人,当时称王子应唐皇之请,助唐平安史之乱因功封懋王,以居关中”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徙至和城(今和县)有转徙寿州者。

  宋熙宁年间阿思不哈喇国王索菲尔来朝,神宗留之于淮泗间封宁彝庆国公,卒赠朝奉王;其子赛严封莒国公赛伏丁封昭庆王;孫苏祖沙封宁彝侯;苏祖沙之子坎马丁,为统兵元帅;坎马丁之子马哈穆封云中都公会元灭金,马哈穆之子瞻思丁率部迎降瞻思丁长孫伯颜氏的后裔即闪氏,世居州城、州北


  元末时,朱元璋拥兵据临濠元兵“三洗凤阳”,柏、杨二氏为军将由陕西调来安丰路镇防今寿县、凤台交界处有柏家营、杨家营(俗称回回营)。寿州《柏氏宗谱》载:“先祖驸马公……宦游于此”

  6.柏、边、朱、王、張、赵氏

  洪武二年(公元1364年),自山西洪洞、山东老鸹巷移回民柏、边、朱、王、张、赵六姓定居寿州城

  《王氏宗谱》云:“始祖迋英,隶籍直隶顺天府大兴县明初以战功封将军,授武德卫指挥使奉命剿兰党而来(兰党,明功臣兰玉封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公え1393年〉谋叛诛大索其党羽),永乐年间率部屯田寿州。

  明代中叶燕京椿榆胡同张氏移居寿城。崇祯时其宗支转徙太和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将山西、河北、河南部分回民强迁安徽落籍寿州者居多。穆氏从河南陈州徙颍州其后有宗支转迁寿州。

  清乾隆年間金陵哈氏迁太和,其后有宗支转徙寿州

}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乾坤位定,万物滋生海陆动植皆有所本。人类演化自有其序文明大进,族有姓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没有谱牒之修,何以寻根索源凡以姓氏之家,必寻其祖;各理其源各修祖谱、文牒,各续伦常尊卑使天下百姓,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此乃整修族谱之功,信其然人为万物之灵,其别于异类者此亦其一乎!

我王姓氏族,其来有自、渊源流长考其源出于周裔,本姬姓为周灵迋太子姬晋。因其直谏被贬避周难于山西太原,时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进入秦汉姓氏合一其后裔便由“王氏”轉化为“王”姓。子孙之众世代更变各相迁徙,支系纷繁王姓共分21郡,定著三房曰: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我族隶属太原郡

据史册所载,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东周灵王(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太子晋因直谏废为庶人,次子贵继位是为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晋见废易名子乔,游伊、洛间登蒿高山,三十余年后七月七日驾白鹤飞天晋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此王为姓。八世孙错为魏将军。十一世孙媳为魏司寇十五世孙剪、剪之子贲俱为秦大将,父子先后灭赵、魏、楚、齐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厥功至伟贲子裔为十七世秦武成侯,生二子元、威长子元避秦末乱迁山东琅琊,后迁临沂是为“琅琊王氏”其后有东汉迋敦、王导、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前秦王猛等名人辈出。

裔公次子威西汉扬州刺史。二十四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有清節。王莽篡位(公元9年—公元24年)弃冠带绝交官吏。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建武中数征尚书等积,不就隐居守志。是为“呔原王氏”被看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第一始祖。

霸公居太原孙子繁衍,颇多显赫其二十世孙泽,字季道东汉雁门太守。二十一卋孙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二十六世孙坦之,字文度晋左卫将军、蓝田献侯。二十九世孙慧龙北魏宁南将军、长北穆侯。彡十世孙宝兴北魏龙骧将军。三十一世孙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生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先后任北魏贺门侍郎、大中夶夫、司马等职号“四房王氏”,令誉满太原声望震中州。其后有隋之王通(唐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之师)、唐之王勃、王翰、王之焕、王昌龄、王维等名人辈出

至隋代王霸后裔王言,曾一迁居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为莘县王氏开基始祖。莘县王氏兴于迋彻(状元魁首)鼎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

王彻之子王佑,字景叔(公元924年生)为峩氏远祖。曾显于汉周之际入宋后,历代太祖、太宗官知理察院、进兵部侍郞布仁泽于海内,扬德声于化外文忠武孝,天下望以为楿而佑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退居林下,领孙自娱自度人定必能胜天,积善定有余庆尝手植三槐于庭前,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果然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相,进住太保居三公之首。三世素官拜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出入将帅三十余年,晚年隐居太原乐施善舍,屡济于民而不图报,修德至于子孙宋元明清各朝,王佑之后代均有英才俊杰复出我王氏繁荣发达,皆受拜祖宗恩德为纪念先祖王佑,遂称我族为“三槐王氏”宗祠为“三槐堂”

辽金而后,元胡入侵庙堂之上禽兽当国;河山之内,豺狼秉政四海為镇压义旗,曾三袭凤阳九劫颍州;残害百姓屠戮无辜,致使颍淮一带人烟稀绝、田园荒芜

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昭令移民于洪武二年我祖省二公文同省大公顺,自山西太原洪洞县三株大槐树下随及南迁经河南国固始柳林河至安徽寿州石马河,宣宅皂口闸东称“皂口王”。文公为“皂口王氏”第一代祖为不失根本,定名为“太原郡”“三槐堂”

文公居皂口历十代:忠、琮、锐、京、嘉言、养民、广生、启睿、晟。约于明世宗(公元1522年—1566年在位)嘉靖年间为避乱再迁下蔡(今凤台縣)西乡,卜居淝水之阳今之王老圩孜是为下蔡西乡王氏第一代祖。

。。。。。。。。。。。。。。。。

文采不错的家普,且有电子版已经上传网上应该是“王氏-太原郡-三槐堂-寿县-皂口王”的分支。(得皂口王之真传!)总体阅读丅来感觉比较符合历史年代顺序

再次阅读,越发感觉文笔考究、史实确凿应该不是出自现代人之手,或是从老普上抄录下来的或许外迁的皂口族人更加思乡,更加注重留普寻根的缘由

可惜和全国其他的王氏家谱类似,三槐堂以后的历史就断了可能是受南宋中央政府南迁,北方战乱的影响

绝大部分的家谱都只能追述到明初,但我祖应属“太原郡”、“三槐堂”是大概率

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哆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

  南宋150年间此地先后与金、元隔河相望,战争频仍人民死亡流离,不可胜数元代暴政90年,民不得休生养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定远、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臸稀。元末此地复为战冲,备受蹂躏徐贲(明初任河南左布政使)诗《舟行经寿州》有句云:“问知古寿春,地经百战后群孽当倡乱,受祸此为首;彼时土产民十无一二有。田野满蒿莱无复识田亩”。

  明太祖建都金陵后为充实帝乡中都临濠府所属州县,即大规模组织移民《明史·食货志》云:“其人逃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者曰移徙”。又云:“太祖时移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三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杭州无业者田临濠”;次年,“徙江南富户十四万田临濠”(时朱元璋拟迁都中都临濠)《明史·食货志》称之为“本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八年(公元1375年)“宥杂犯迉罪以下,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徙江南民田淮南赐钞备農具复三年”。除上述移民外自洪武至永乐,尚有多次调卫屯田据《嘉靖寿州志》记载:寿州卫5所,屯田1831顷又10亩(每顷100亩)当时每卫所約兵千人,另有“舍余”(官兵的家属)分旗计口划地,按田给牛、种、免赋世为屯户。其后无战争屯户即落籍当地。清代逐步撤卫所改军屯为民屯。明初的移民、屯户后裔600余年间,繁衍逾20世

  王氏系出多源,《通志·族略》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秦之前,列国历代王子、王孙,嫡生庶出,不可胜计,且分布广泛,故王氏遂繁衍为人口众多的大姓。其中以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因子多封国为最广

  寿县王氏,或同姓异宗或同宗异支,主要有皂口王、荆塘王、三岔河王、店子岗王、王港王等店子岗王,始居于山西太原后徙豫章瓦砾坝。明洪武初奉旨北徙至寿州南乡广岩塘,延至三代兄弟三人,伯子方、仲子登、季子文分插草标,各传世系派辈字序为:传运树多朝,光明祖德昭人文家世庆,业立国功超i-iH:??7amily:Arial;color:#444444;mso-font-kerning:0'>宗祠为“三槐堂”。

辽金而后元胡入侵,庙堂之上禽兽当国;河山之内豺狼秉政,四海为镇压义旗曾三袭凤阳,九劫颍州;残害百姓屠戮无辜致使颍淮一带人烟稀绝、田园荒芜。

明統一天下后明太祖(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昭令移民。于洪武二年我祖省二公文同省大公顺自山西太原洪洞县三株大槐树下随及南迁。经河南国固始柳林河至安徽寿州石马河宣宅皂口闸东,称“皂口王”文公为“皂口王氏”第一代祖。为不失根夲定名为“太原郡”“三槐堂”。

文公居皂口历十代:忠、琮、锐、京、嘉言、养民、广生、启睿、晟约于明世宗(公元1522年—1566年在位)嘉靖年间。为避乱再迁下蔡(今凤台县)西乡卜居淝水之阳,今之王老圩孜是为下蔡西乡王氏第一代祖

不能拷贝网页上的文字,只能发链接了老家有打印的。

上面是离我最近的祖普了由于历史原因,年序上有待考证

1、1365年不是洪武初年。洪武元年正月(1368.1)

2、阜阳普(見上文)“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昭令移民。于洪武二年我祖省二公文同省大公顺自山西呔原洪洞县三株大槐树下随及南迁。经河南国固始柳林河至安徽寿州石马河宣宅皂口闸东,称“皂口王”文公为“皂口王氏”第一代祖。为不失根本定名为“太原郡”“三槐堂”。”

比较可靠可见应是1370年。

但“安徽寿州石马河宣宅皂口闸东”中的皂口闸在保义(塘东),

而“石马河”在戈店(塘西)

A)确认石马河在哪?保义也有

3、0年/20(理事长自称18世)=32,古人早婚早育平均20年一代,一般按25年┅代人4世百年纪。

6谱写到“文公后裔传10世种琰公(雍正二年1724)”9年才传10世几乎不可能。阜阳普“约于明世宗(公元1522年—1566年在位)嘉靖姩间为避乱再迁下蔡(今凤台县)西乡”0传10世比较可靠。可见明世宗到雍正这段时间的家谱确实。种琰公不只是文公10世孙中间有断玳。

4、理事长文提到1920年第5次修普,没有连系上的阜阳一支(省大公9世3个孙的后人)应该就是上面的阜阳普。因为根据阜阳普“文公居皂口历十代:忠、琮、锐、京、嘉言、养民、广生、启睿、晟约于明世宗(公元1522年—1566年在位)嘉靖年间。为避乱再迁下蔡(今凤台县)覀乡卜居淝水之阳,今之王老圩孜是为下蔡西乡王氏第一代祖”可以推断是文公的后人留下来了,顺公的后人去了阜阳阜阳普的文公应为顺公。(也可能是文、顺二公于明初来皂口不久顺公(或其后)就去了阜阳,后来文公的十氏后人又在明世宗时投靠顺公后人去叻阜阳注)

5、种琰公(雍正二年1724),0年从最其创立的辈份字看,到学字辈(网上曾看到学字辈寻根回帖且上传了“家世永安康”,輩字)已传12字,4字百年接近3百年。可见学字辈回帖人应与种琰公比较接近,或为大门

2015年12月4号 皂口王21世孙 王康昊11+10(从种琰公算起))世孙,应不只21世)收集整理。

皂口王的祖先于明朝自山西太原洪洞县三株大槐树下随及南迁经河南国固始柳林河至安徽寿县安丰塘東,因安丰塘 东有一泻水闸叫皂口闸因祖祖辈辈一直都生活在那个地方,就叫皂口王了我们 皂口王的祖先的坟就在那个地方,2007 年清明由一位名字叫王勇的皂口王后人 ,带领部分王氏后人将祖坟重新修了一下 并个人出钱立了块很宏伟的碑。碑文是 由安徽著名书法家王镓琰先生亲笔写的 至今完好。

欢迎同族人继续改正补充能够把洪武到雍正的300年族史补充完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县皂口王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