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麻烦能再发一下《弹弓瞄准口诀,那个教官》的资源吗,你之前传的那个失效了

小说搜索:&按书名按作者二次元搜索搜全站&热门搜索:
送鲜花:279439朵催更票:589票打&赏:69万点投月票:41票下载到桌面151次都市之直播捉鬼&&作者:&&内容介绍&&作品信息&&最新章节更新: 02:01  已有人读过都市之直播捉鬼小说已写4516419字...目前仍在拼命写作中... 9.9
都市之直播捉鬼 作品相关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万赏楼★★★
都市之直播捉鬼 ★★千赏楼★★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百赏楼★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猪脚图[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都市之直播捉鬼 山村老尸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车漂移
[图]&& 都市之直播捉鬼小说VIP章节部分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车漂移[]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封门鬼村[]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捣墓风云[] [][图]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七宗罪[] []
都市之直播捉鬼 黄河冰棺[]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魂摆渡[] []
都市之直播捉鬼 寻龙[]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魂摆渡Ⅱ[]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云顶天宫[]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魂摆渡Ⅲ[]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九叔系列[]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海藏花[]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西王母国[] []
都市之直播捉鬼 道士上山[]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天巡司[]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横扫东南亚[]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通天之观[]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龙穴宝楼[]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魂摆渡Ⅳ[]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魂摆渡V[]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天局[]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信仰[]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人间正道是沧桑[]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灵魂摆渡VI[] []
& 都市之直播捉鬼 搬山卸岭[] []
都市之直播捉鬼 惊奇先生[] []
都市之直播捉鬼 五行炼丹,纽约论道[] []
&&都市之直播捉鬼小说评论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本类人气榜
116464532135909031318689413152055131406661113535710831848100881491007474109999031197819512969954
&读者还喜欢读..类别:作者:类别:作者:类别:作者:类别:作者:类别:作者:
&喜欢本书的网友&级别:皇钻书友&级别:白金书友&级别:白金书友&级别:钻石书友&级别:黄金书友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京腾飞克科技有限公司&京ICP证:140236号&京网文[1号&京ICP备号-3&京公安网备72号
&&&b.faloo.com&飞卢小说网瞄准,那个教官txt下载_寒梅墨香_耽美小说_久久小说下载网
您当前的位置:&>>&&>>&瞄准,那个教官Txt电子书下载
《瞄准,那个教官》
  连城二星VIP完结,总推荐:17408
  还记得坐在楼梯上干净的男孩子,如今成为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他的男孩,长大了,开始索要他的感情了。给吗?给他吗?不给吗?狙击手瞄准目标是一枪毙命的。我瞄准你,你还能逃得开吗?猎捕你的人,猎捕你的心,你已经是我瞄准的猎物。不给我,我会抢的。
  第一章:特种大队来了少爷兵
  蔡盟在新来受训的特种新兵里看见熟人了。
  白净的脸,甚至在阳光下有些透明,带着一种病态的苍白,淡淡的唇色,有最精致的五官,眉目如画,身形消瘦单细,身穿军装常服,带着军帽,几分英气,但是还像是一个儒雅的贵公子。
  在蔡盟看见他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蔡盟。眯起左眼,对他举起右手,大拇指竖起来,食指中指并排,做了一个枪的手势,瞄准蔡盟的心口,嘴唇做了一个无声的,砰。
  笑了。
  几分冷,几分淡,几分嘲弄,还有,那浑身的倔强。
  蔡盟觉得心脏停了几秒,死死的看着那个对他瞄准的人。他的男孩,小景,怎么会出现在特种新兵里,小景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在这里,这种训练,他可承受不了啊。
  可惜,人家只是瞄了他一眼,笔管条直的站在那里。就跟刚才对他作出瞄准开枪手势的人不是他一样。
  特种大队总教官清了一下喉咙。
  &欢迎各位来到特种训练营。不要以为进到这里就是板上钉钉的特种兵了,经过各种训练,考核,分数及格的才可以留下,来五十人,百分之八十的淘汰率,你们会经过地狱一样的训练,在这里,没人权,没名字,不的抗议,不得上诉,撑不了,滚蛋。不合格,滚蛋,有意见,滚蛋。现在你们觉得忍受不了的话,可以马上离开。&
  没有人说话,高台上几位教官黑军靴迷彩裤,黑色体恤衫,背着手,冷峻严肃的看着台下的新来的预备役特种兵。
  &我是大队长宋柯。特种大队总指挥。&
  大队长肩膀上的两杠三星闪闪发亮,指了一下身边四位教官。
  &他们是负责这次训练任务的四位教官。蔡盟,薛义,张顺德,王刚。&
  四位教官被点名,往前走一步,证实自己的身份。
  &从今天起,由这四位教官负责你们的训练,谁敢不听他们的命令,马上卷铺盖滚蛋。&
+++本文作者的其它小说下载+++
文案太笼统太简单,不确定是否要下载?您可以TXT全文内容
1、久久小说网(www.jjxsw.com)网友上传的绝大数书籍为全集全本TXT电子书,无需运行安装,请您放心下载阅读。
2、久久小说网全部的电子书为众多网友上传而来,若作品版权人并未授权他人转载,敬请联系我们要求无条件删除。
↑上部耽美小说:
↓下部耽美小说:一个老铁无悔的成长经历——长篇自传体纪实小说《铁魂》读后
一个老铁无悔的成长经历
——长篇自传体纪实小说《铁魂》读后
作者简介:《铁魂》作者常志鑑,曾服役于铁道兵11师给水营。五十年代生于济南,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酷爱文学艺术;当过工人、农民;1973年入伍服役,转入地方之后,历任矿务局秘书、主任之职;1984年调入政府机关工作;下海任过外资企业董事长;2007年毅然从政府领导岗位上离职,开始潜心攻读中外文学名著。
作品简介:长篇纪实小说《铁魂》除“引子”之外,共分三卷。上卷以22章描述了“襄渝儿女”,中卷以16章“诉说汉江”,下卷以16章叙述了从军旅到脱下军装的阵痛和人生挥洒的“志在四方”豪情。最后,用“尾声”来呼应“引子”开篇的战友相聚。全书46.9万字,550多页,16K,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2月版。
接到《铁魂》一书是在2011年的八九月份间,是战友作者的亲属访问我的博客联系到我,主动赠送我战友创作的长篇自传体纪实小说《铁魂》,作为回访,我拜访了战友的博客,当时,《铁魂》全文刊载于博客上。我不习惯网上看书,感觉很晃眼,还是喜欢阅读纸质版的书。
《铁魂》尚未寄到,那就先在其博客上浏览一下:
献词:三卷写罢泪涔涔,血泪春秋铸路人;扬眉吐气傲风骨,万里铁流啸英魂。为了永恒的记忆,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那红色丝绒覆盖下的骨灰盒上,托着战士的英魂;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铭记着,他的祖辈上有一个骄傲的名字——铁道兵!
感觉内容应该很充实,文笔还不错,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曾经当过一样的兵种——铁道兵来说,内心还是很期待。
收到战友的书以后,我像往常看战友的书一样,比看其他的书分外认真。或许也是因为在战友博客上留言的原因吧——我答应看了战友的书之后要写一篇读后感的。
几天、十几天、……直至几十天,或许更久,才终于读完了战友写的这本集纪实、自传于一体的长篇小说《铁魂》。可是,掩卷深思,却感觉很难写成这篇读后感。后来,随着工点的撤销一年多来,我下岗、出外打工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情,电脑及其资料丢失殆尽、借贷买房等……现在终于想静下心来写一写这篇读后感。然而再次进到战友的博客,却再也没有电子版原文了,我想引用一些段落和句子,也只能再找原著查核了。
广东战友会举办“弘扬铁道兵精神,建设和谐幸福广东”的“广东省铁道兵精神理论研讨会”上,沙明在《铁道兵文化现象浅议》中说:常志鉴(鑑)战友自转体的小说《铁魂》记叙了作者在部队的军旅生涯。
网名战友说:铁魂的作者,你的纪实小说我正在读。我是铁五师的,参加修成昆线,是跟着父辈参加了铁道兵,通过你的书,了解了当年学生兵修襄渝线的历史,写的挺生动,有故事情节,值得回忆,对已逝去的昔日战友和学兵深表怀念,对那些不懂得科学、只知道蛮干、不珍惜生命的领导,只能说可恨。谢谢你《铁魂》作者。
新浪网友在战友的博客上留言:大概浏览了一遍你的小说,仅从目录上看,看不出铁道兵的军魂体现在了何处,比如:路在何方,知难,塌方,驱进,透水,架桥,遇难,永远的情怀等等之类这些特别能体现铁道兵的军魂内容几乎没有,十分遗憾啊,朋友。
但也有战友给予了客观而中肯的评语:我看完了,对书的真实性有怀疑;有文革遗风;作者以第一人称有些情节好象不妥;我觉得那场大水死亡100多人不太可能;另外他的成长也有点让人不太信服;总之写出来也不容易,我是认真看完了;作者是以记叙写的感觉没有高潮处,矛盾的转化有点牵强;……作者的文字功底浅了一些;逻辑思维也掌握不是很好,有的地方经不住推敲;但我们应该承认或者是认可作者的一些成功之处;整体思路没问题,但就整部作品来说,我个人认为并不成功,败笔之处多于成功之处;……可以说,褒贬不一。
咱们先来看看《铁魂》的体裁:
1、自传体——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是中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目前来看,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文章便是的《》、《》、《》。和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首先,自传体作文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这个我,应该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让人看了之后,觉得那不是你,或者不是完全真实的你。这就要求写作自传体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认识自我。写作自传体作文比其他写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写的是自己,不缺,认识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临一个和剪裁的问题。自传中的自己要个性鲜明。要紧扣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写作,都要在写作中运用准确的事例生动地表达出来。
自传中要有事实。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
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但这些非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出来,即间接表露出来。像《》就是一篇叙述性非常强的优秀典范作品。
2、纪实——纪实是一个词语,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纪实文学则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
关于纪实文学的定义,还有多种观点。如的表述是:“纪实文学,是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其中包括、历史纪实、、等多种文体。”
3、长篇——解释很简单,顾名思义,就是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均可被称为长篇。一般认为,长篇小说字数过少算为长篇那确实也不恰当。长篇小说反映的事情很多,内容很丰富,字数过少很难成为长篇(除非少数内容极为丰富的)。而长篇小说字数最为不定,字数差距最大。有十几万字的(字数的底线),更有上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此长篇小说还可分为小长篇(十几万到三十万字间)、中长篇(五六十万字)、大长篇(八十万字以上)、超长篇(一百五十万字)和巨长篇(几百万字数以上,甚至过五百万字)。长篇小说的特点:(1)广泛的确反映社会生活。(2)多方面的描写。(3)有复杂的情节和结构。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长篇小说成为“胸中的大气象,艺术的大营造。”
4、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而对话是不是具有鲜明的个性,每个人物说的话是不是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是衡量小说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5、纪实小说——现代小说的一种,又称。指在搜集事实材料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这种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受到新闻、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纪实小说往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作品多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意识。当代中国文坛,纪实小说也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查阅了上述几种文学形式的概念,我的头都大了。简单来说,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而纪实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则称为,指在搜集事实材料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我个人感觉,纪实与小说本身就有一定的矛盾,很难掌握其写作手法。不管怎样,文学都是一种形式,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我曾试图用几种手法写《铁魂》的读后,可是都失败了,感觉很难,从未感到这么的难以把握《铁魂》的艺术构思,或许是我根本担当不起读后感的写作吧?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沮丧……
联系战友无果,进到其博客,发现从2011年9月份起,不再有内容的更新;从博客首页进到战友的网上书店,却发现豁然提示:很抱歉,您查看的宝贝不存在,可能已下架或者被转移。
无奈中,就算为了交差,权作抛砖引玉,我把《铁魂》的特点做一不成熟归纳,分列如下,就由读者自行“读后感”吧。
(P表示页码;P2即该书的第二页;其后括号里的字,表示行。)
特点之一:描写成功的段落
葛肖娟,这位当年学生连的三连副连长,看上去她的实际年龄与形象不十分相符,风韵犹存的脸上,嵌着一对乌黑的大眼睛,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清晰纯净,白暂的瓜子脸上堆着笑意,笔直的身躯,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做事利索、干练的女性。(引子)
远处,夕阳从大山的那边放射出万缕金辉,给河面罩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芒,仔细看去,像黄河鲤鱼身上的鳞光。(第1章)
P13(2-3)
夕阳落进,暮色苍茫。车内灯忽一下全亮了起来,一种温馨的感觉涌上心头。(第1章)
P13(7-10)
说实话,那离别亲人的饺子,是千百个做母亲的为儿子送行精心制作的。我清楚地记得,为了这最后的一顿午饭,母亲一夜没有合眼,……(第1章)
P14(倒7-倒2)
大西北寒冬的旷野一片荒凉,白天,从北面刮来的黄沙打得人脸上隐隐作痛,黄风卷起的黄图像炒面一样直扑到人的身上,要不了多长工夫,刚刚换上的白色衬衣便一下子变成了土黄色,一张张青春的脸蛋瞬时变成了鬼脸,只留下了两条黑色的眼缝和两排白色的牙齿。夜晚孤冷的月光在薄云中飞逝,暗淡的光辉抹着无边无际的西北荒原。……(第1章)
P27(倒6-倒4)
夜幕降临,营房渐渐暗淡在苍茫的夜色中。汉江南岸的安康县城,若明若暗地闪着灯火,缓缓流淌的汉江在月光的映照下,像条银色的鱼在逍遥的游动。原野四周一些看不清的树影在微风吹荡(拂)下飘飘忽忽,……(第3章)
P38(倒3)-P39(尾)
我们沿着石板上面的一条羊肠小道往美院的进深走去。……风摇花枝,田野飘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舒畅,每个人的脸上挂着微笑,似乎要与这梅花争艳。太阳的光束开始减弱,人们沉浸在夕阳普照的光束里。&&&&&&&&&&&&&&&&&&&&&&&&&&&&&&&&&&
P42(10-14)
七月,安康进入夏天最火热的季节。女学生们个个穿着五颜六色的裙装,站在队列中飘来飘去,任你怎么喊口令,人总是前凸后翘,裙子短的迈开步子;裙子长的走起来呼啦呼啦,飘起飘落,像海里的波浪。一千多人的队列五花八门,七零八落,从山坡上往下望去,花海似锦,像是在赶集市一般。(第5章)
P50(3-11)
学生的到来,也为连队思想工作带来了春天。……一个女学生连几百号人进入工地,使这些青(清)一色的小伙子像进了另一个天地似的,打破了连队往日的寂寞。战士们脸上开始挂起了笑容,每天早上进入工地后,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干劲,原先地槽里填石头都是两人抬,现在百八十斤的乱石战士们一人搬着走,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在这里显眼的淋漓尽致。(第5章)
P69(倒4-倒1)
在各个工种的岗位上,她们都显得那样娴熟麻利,和我们这些当兵的男人们相比,表现了一种难得的老练。她们有男人的坚强和开朗,更有女人的细腻和深情。(8章)
第十四章的后半部分,叙述的比较成功——情节细腻,语言流畅,文笔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
P172(8-9)
汽车已到达秦岭山的半腰部,从这里往山下望去,山峦起伏,连绵不断,青山叠翠,山花烂漫,一派陕南的夏季景色收入眼底。(第20章)
P173(5-8)
陕西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啊!我们坐在这山腰上,北望黄河,背靠汉水,东看华山,坐观秦岭,从古至今,诗人……古绝句也无法表达这山水啊!(第20章)
P195(10-19)
我们相约来到江北岸的一个小码头,这儿是通往江南岸游泳场的自由摆渡,从北岸到南岸的河滩只需十几分钟的时间,……漩涡较多,人们大都乘坐小舟漂流横过。因是星期天……水域内溺水的情况。”(第23章)
P196(5-11)
渐渐地,小舟驶进了平缓的江带。刚才还是白浪翻卷,……不远处的山坡上一群群舞动的黄色蝴蝶,飘来飘去,展现着动人的风姿,给这山水相间的自然绿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第23章)
P198(8-12)
往南坡上望去,有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微风吹动竹叶发出细微的声音,像一群鸟儿在叫。山洞的竹梢摇着苗条的身子,像是在向休憩的游人招手致意。竹林下一片片的湿地上,生出一块块的绿苔,像是给这大地铺上了一层毛茸茸的墨绿色的地毯,一大片的树荫正好把这大石块遮住,留下一片舒心的爽凉。”(第23章)
P201(12)-P202(该章结束)
当赵青换上了又肥又大的内衣时,就像变了人似的。一下子就像是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我们不约而同地从窗口向两边眺望。船只开始在江面上行驶,江水开始平缓,被雨水洗淋后的两岸生物更加生机勃勃,一切笼罩在一片暖红色的空间里,好像这一切都是在为我们祝福,吉祥的红光把我们的心也照亮了。(第23章)
P216(16-20)
一个多月以前,我们在雨中的镇魔塔里两颗心第一次交融在一起,就像整个爱情的世界被我们占据了一样的幸福,外边的大雨和雨后西边的彩虹为我们作证。从此,激情的浪花似乎就像汉江的水那样的流淌。可是面前,却是那样的空空荡荡,静得那样冷清,白得那样伤感。(第25章)
P217(15-19)
一时,我心里的波涛像海水上(涨)潮一样涌了上来。赵青小妹妹啊,你一个人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走得那样无影无踪,你连自己的身子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大地,献给了这陕南的山水之间。你给善良的人们留下了泪水;你给亲人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悲哀;你给战友们留下了历史永恒的纪念。”(第25章)
P217(倒4)-P218(4)
这些天来,我一直将情感压抑在心底,无法面对生疏的朋友表达那几乎被撕碎了的心声。我从白天到晚上,没日没夜,一直认为赵青没有死。她不应该死。一个月以来,她总是在梦中唤醒我,相拥着伴随到黎明。苍天啊!你为何这般残酷,为什么总是将痛苦留给那些虔诚的人们,为什么让用青春甚至生命去追求人类理想与光明的纯洁少女,在她即将实现自己事业和爱情成功的前夕,匆匆忙忙离开了这个世界。(第25章)
P248(17)-P249(14)
“小梁开始脱衣服,她先把外衣脱了,里面露出了红色的毛衣毛裤,……大川抬头看看,又低下头去,激动的两眼往外射出浴火。这一切,小梁都看在心(眼)里。两人近在咫尺,第一次在这无人的山洞里,此时两人的情愫燃烧在内心。”(第28章)
P249(倒1)-251(倒6)“火还在燃烧着,白色的炽光透着蓝色的火苗,扑腾扑腾地往上伸着火头,一切静极了。此时,大川和小梁彼此心跳的声音仿佛都能听到。“大川哥。”小梁爱昵地轻轻地呼唤着。……久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爱河流通了,她不断地呼喊着大川的名字,两个爱神像翻江倒海一样颤抖着,似乎全世界只有他们两人。突然,她声嘶力竭地大叫了一声,仿佛一声七月的震雷在击穿着她的心房。……一切都平息了。刚才还是急(疾)风骤雨似的地动山河,此时静得只有火的燃烧声。小梁懒洋洋地瘫在大川宽大的怀里,半侧着身子,脸颈(颊)上耳朵上留下了一大片的红晕。(第28章)
P255(5)-P256(4)
小青啊,还有四个月就要回城了,你却那样带着你的憧憬和希望永远地走了。……几个同学面对这一情景终于控制不住了,大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泪水像泉涌一样与酒水一起融入了万般的情感中,一时,思念的情感回荡在礼堂里。(第29章)
P256(16)-P257(尾)
一辆辆解放牌汽车满载着女学生们从营部广场上开过来了。车速开到了最低档,长长的一排,汽车所到之处,战士们立正打起了敬礼,……女学生们走了,军营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段时间内,江水流速似乎也慢了,年轻的小伙子们像是失去了什么,生龙活虎的场面看不到了,人们将永远还念这段三线历史。(第29章)
P273(倒6)-P274(15)
这时的晓冉摸摸地把手搭在了我的手上。她两眼瞪的大大的似乎从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爱情的力量。……这时的晓冉,眼里像有一团火似的不断向外喷射着,她的身子像瘫了一样,柔情脉脉,两颊上的红润晓像是夏日雨后的彩虹挂在上面经久不散。(第31章)
P290(16-倒8)
“大川啊,我来看你了。”她说完后噗通一下跪到了地上,扑到了大川的身上。小梁哭喊着大川的名字,两手紧紧地扳着大川的肩膀,不住地摇晃着,撕裂的哭声在隧道里震荡着,发出的悲哀,在场的每个人心都碎了。(第33章)
P291(11-13)
年轻的妻子坚持一定要让死去的丈夫看看孩子,她抱着不足100天的女儿来到部队,在师首长和团领导的陪同下,进了隧道,趴在丈夫的身上失声痛哭。(第33章)
P292(1-6)
师汽车团(营)的同志将162口棺材拉到隧道团广场上,战士们四人一个担架,从隧道内将烈士们一一向外移动。师医院的担架队从隧道口出来,排成了近300米的长列。人们摘下军帽,低垂着头,缓缓地向广场走去。白鹤山笼罩在一片深沉的哀悼中。战士们没有言语,两眼目视着前方,两唇紧闭。大家怀着对战友的怀念,像滚滚的江水一样昼夜不息的向东流去。(第33章)
P292(12-15)
上午11点,追悼会正式开始。师里的首长们来了,兄弟团营的代表来了。隧道团的战友们来了。烈士的亲属们站在棺材的最前面,大家胸前佩戴着用丝绢制成的小白花,胳膊上佩戴着黑色袖章。整个广场上近七千人站立在162名烈士棺木前。(第33章)
P293(13-21)
向遗体告别的时刻到了。一条长长的队列从烈士面前缓缓走过,就像一条看不到头的蛟龙,在哀乐的悲声中走着……广场上留下了战友的脚印,滴下了战友深情(悲痛)地泪水。哀乐在响,千人在哭,这哭声回荡在白鹤山脚下;回荡在峡谷;回荡在汉江两岸。听到这冲天的哀号,连山野中干活的人们,上路上的行人,放学归家的儿童们都驻足垂首。封棺了,两名战士将棺板从棺旁抬举起来,慢慢的合向那烈士的遗骨,另两名战士立即用铁锤将四角木钉紧紧封住。送丧(送殡)路上,人们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墓地走去。(第33章)
P318(21)-319(倒3)
说着,他抱住了汪莹莹的身子。两个白花花的身子挤在这大号的浴缸里,浴缸里的水像瀑布一样从四周溢出来,溅到光滑的意大利奶白大理石上,跌起一阵清脆的水声。……他舒舒坦坦的将她紧紧的吸在身上,几乎成了一个人似的。席梦思床用它那百倍的软弹性将这对情人承接着,俩人十分和谐的有节奏的将情思送向对方。汪莹莹喃喃地喊着爱语,激起石涛一次次地不知疲倦的万般激情,像一个进攻的勇士。就这样,俩人在这充满激情的深夜里尽情的柔情绵绵(缠绵)。——心理状态与情景的和谐描写到位。(第36章)
P326(12)-P327(2)
婚礼的浪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当战士们邀请新娘献节目时,新娘郑逢春一步跨向台前,队列中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随着歌声,两位新人已经泣不成声,他们不是在唱,而是在用身心诉说。战士们站起来了。有的激动地拨开人群跑上前向军嫂行上军礼;有的忘情地握起郑大姐的手,久久不肯放下;有的被这场景感动的哭了,开始是几个人,慢慢地整个餐厅内弥漫着一片悲壮的呜咽声。这是感情的迸发,这是友谊的怀念,这是人间最宝贵的忧伤。——哲理性很强。(第37章)
P330(20-24)
常言道,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小孟这个已经被爱情之水淹没了的女人,没想到半年后又在心底掀起波澜(涟漪),牵起了爱的红绳。一个被丈夫救过的战友,而且又比她小的弟弟将要成为她新的爱人,她能不激动吗?她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年轻的少数民族战士竟这般的情深意重,他终于用真诚融化了她的一颗封(冰)冻的心。”——写得好!(第37章)
P366(10-15)
窗外一棵干枯了的梧桐树上几只乌鸦在苦呀、苦呀的叫着,像是让人们去欣赏它的叫声一样,声音通过一扇碎了的玻璃窗格中传进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朝窗外树上看去。本来这种鸟类在人们心目中就没有位置可言,经它这么悲凄的一叫,更换起了人们一种厌恶的情绪。与那棵不知是因为夏天的雷击还是根部腐朽的变成了黑灰色的干巴巴的梧桐树杆形成了一幅令人讨厌的景象。(第41章)
P390(15-17)
她仰侧了身子,一片明亮的月光照在了她那洁白如玉天仙般的玉体上,我陶醉了。在这黑暗的潮湿的木板上,那浸着泪水的浓郁的爱,馨香的爱达到了人生的饱和……(第42章)
P499(10-13)
在裁军的日子里,干部战士的心情十分沉重,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着迷茫。过去虽常说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入伍、退伍、转业是军队内正常的兵员流动,但现在一旦宣布自己的部队被撤销的消息,硬盘也被端掉了,心中的滋味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第53章)
P509(17-22)
“……今天大家聚在这里意义非常不一般,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相聚,想想我们从入伍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了。冬去春来,风风雨雨,我们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岁月的磨炼和人生的酸甜苦辣。今天相聚后几个战友就要离开部队了,留下的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脱下军装转入地方,这是在我们人生足迹上一个永恒的里程碑,它将伴随着历史的岁月留给我们永生的记忆。”(第53章)
P517(9-12)
这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太阳的光束已显出十分的温暖,山坡上到处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红白相间的招人喜爱,美丽的花蝴蝶抖动着翅膀自由地飞舞在花丛中,成群的鸟儿在高空中旋转地飞着,似乎在为这热烈的场面增色添彩。(第54章)
P521(4-13)
水湾边的一片嫩芦苇刚刚从水里冒出一尺多高,在月光返照下嫩绿嫩绿的,它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摩肩接踵,互相搀扶着。……不大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投在了清澈的湖面上,留下一大片的光亮,水湾的四周摇曳着不规则的影子,似有似无,若明若暗,有的像石,有的像树,有的像行走的动物,使人产生一种爱怜的憧憬,唯恐让它失去了。(第54章)
P534(2-4)
山野中响起35声礼炮,人们不约而同地面对赤峰山隧道,面对山坡上那79座烈士的坟茔举起了右手——敬礼。这是最后的军礼,它将伴随着兵种的消失而载入史册。(第54章)
P536(倒3-倒1)
不能不说这是我们铁道兵几十年的铁兵传统所培育的国家精英,从他们身上所折射的正是我们铁道兵队伍里的精神精髓,这就是铁魂精神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尾声二)
P540(2-5、17-19)
入夜了,月亮升起来了,照在水面上,照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上,照在房顶上,透过玻璃又照在四人深深的回忆中。小徐陪陈大姨睡下了,我和老政委一直交谈到月亮西沉……那血与火的铁道兵年代的历史画卷的铁魂精神,在我们的下一代中到底能传下多少?我沉思了许多……许多……(尾声三)
P543(5-10)
有一年的国庆节放假,我们一家人乘机来到青藏高原田晓冉和战友们牺牲的地方,我们一家人在晓冉的墓碑前献了花圈,女儿萧雪动情的扑到了晓冉的坟茔上,田姨,田姨地哭喊着。还问着:田姨,田姨,您听见了吗?我和爸爸妈妈来看您了。立时,泪如泉涌,我和徐薇眼含热泪,跪下去抱住了女儿,凄凉声在怒吼的五千米高原雪地上回荡。(尾声四)
描写不错的还有:第一章中的“壶口、华清池、总统行辕、甚至还有石墙上的弹痕”和第六章中的“安康镇魔塔”等等。
特点之二:运用得当,戛然而止之处
P22 不休礼拜,传达中央军委文件;
P24 连长负伤住院;
P32 首次站岗,只有自豪感与使命感;
P137 一场浴室风波平静下来;
P282 面对19名烈士而深切悲痛……
特点之三:描写别扭、读来绕口之处
P10(倒4)
“穿上军装后在征带兵招待所”——“征带兵”何解?其实,当过兵的人都明白。“征”“带”改成“征、带”是否通俗一些?
P11 “窗外,太阳斜射着从莲花瓣似的云层里钻出来,天开始逐渐放晴了。天和地缓缓地吻在一起,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太阳“斜射”着“钻”出来,天“放晴”了。天地“缓缓地”吻在一起,“一下子变成”。
“整齐排列在检驻主席台前”——“检驻”或许是“检验”吧?
“战士们……”——讲话有这么开头的么?起码应该是“同志们”。
“临时被委任为新兵团指导员”——既然是“团”还能是“指导员”么?这是常识。
“收割后的麦茬儿的全腮胡脸上”——“全腮胡”是否“络腮胡”之意?
P27 “连长是一个十分干练的军事技术干部,别看说话结结巴巴,有时一个字半天吐不出来,但却干脆利索。长方形的平头上竖立着粗黑的短发,一张蜡黄的脸上布着深深的纹丝。眼睛深镶在一个尖形的脸上,尖尖的鼻子下面一张宽大的带着棱角的嘴巴,讲到激动处几乎咧到耳垂下。从他那夏收季节收割后的麦茬的全腮胡脸上,隐藏着一股青嘘嘘的冷威,一双不大的单眼皮眼睛几乎要撑破因长期抽烟而松弛的眼皮。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是不同寻常的连队干部。”——洞察力如此深邃细腻,不像一个下连队还不到一天的新兵具有的观察力。况且,常规来说,下老连队后如此介绍连长,起码应该有连长的姓名吧?从文学描写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此为失败的段落:讲话结结巴巴,一个字半天吐不出来,还能干脆利索到哪儿去?既然是平头,怎么还加上“长方形”?且后面接着就是“见形脸”。还有后面的“眼睛深镶”、“
带着棱角的嘴巴”、“ 咧到耳垂下”、“ 青嘘嘘的冷威”、“
不大的单眼皮眼睛”和“撑破……松弛的眼皮”等等。既然“松弛”,还需要“撑”么?何况对连长的五官的描述,如果做出一个画像,不知会是什么形象?一直到了P82才交待出连长的姓名。
P30(6) “许多有时趣的现象”——什么是“有时趣”?
“大家互相尊让着吃着……”——“尊让”是方言么?不管是否,此处都应该使用让读者明白的“谦让”才是。
各连队杀猪宰羊,精做饭菜。——“精做饭菜”不就是“精心准备伙食”么?
130多个绿色的军用帐篷像演兵场上的战士——“演兵场”为何不用大家都熟悉的“练兵场”来表述?“军用帐篷”像“战士”一样的形态(状)?
迎宾车开进了松门口——“松门口”是否我们常说的“彩门”呢?
……刚刚安装好的四连发电机组,……100多台大家伙——发电机组以“连”为单位计算么?如果是“四台”的话,后面怎么还有个“100多台大家伙”?哦,对了,“四连”是否“四联”?
“我惊奇的端详着面前这位女技术员……透着女性的聪慧与灵巧。”——刚分到老连队之久,便开始踏上革新之路,本就显快。再以一个新战士的身份如此惊奇而仔细地端详女技术员,似乎不合常理。
“一个个成型的标准件像淌水一样”——什么样的成型标准件能像水一样“流动的温柔而简单”?
因为“冲床的试制成功,……给班里记了三等功。”——既然突出主人公萧春生的成长、成功,难道这里没有因此而立功么?
“大西南部处于贫穷的地带”的“部”字应属多余。
“正碰上值班连长魏文”——如果不看完全书,读者顺序读到这里的话,自然会问:“这是否萧春生连队的连长?”因为自P27介绍连长的形象后,一直还没有告诉读者,其连长姓氏名谁呢。
“台上表演的如情如真”的“如情如真”是一种什么状态?
P77 “盛产水果、五谷杂粮,曾是封建社会时向皇族进贡的贡品。”——这贡品为何没有具体所指?贡品究竟是什么?有违常识。
爷爷牺牲了,其他家人呢?特务们岂能就此罢休?既然来抓地下党,地下党一般也是有枪的(关键时候使用),特务们可能只有三个人么?敲门声也没有引起警觉么?是否敌友?没有敲门的暗号么?从事地下工作多年的奶奶怎能毫无警觉的就开了门,且“战战兢兢地瘫在地上”?值得斟酌。
P85(第1段)
第十一章开头便交代:“到五班前发生的这件事……”而在108页(5、14)中又指出“你从六班去五班任班长怎么样”和“你看春生和六班的同志们士气多高”——既然到五班任职,何以还在和六班战士研制带锯?并征求去五班任班长的意见?
嗓子亮得像夜莺——夜莺,学名:新疆歌鸲,一种欧洲的有赤褐色羽毛的鸣鸟(新疆歌鸲),以雄鸟在繁殖季节夜晚发出的悦耳动听的鸣声而著名。如果说:“嗓子犹如夜莺般清脆婉转”或许更美。
“我们班总共18个新老战士”——“新老”二字多余。且对战士均报为“名”而非“个”,即“18名战士”。
P92(倒2-1)
“同时去的还有学生连代表——赵青”——铁道兵的先进人物代表大会(应为1971年11月份)会有学生连的代表么?如果有,是否特邀?
“下午2点48分……登上了客机,几个小时后……飞机要着陆了。”——国内航班一般航行均为两个小时左右,西京到北京要几个小时么?
“在行使(驶)了大约一小时的路程后,汽车进入西长安街路段。”——从首都机场到西长安街路段,就是在今天的交通状态下,大约一个小时抵达也是不可能的。类似这种时间的交代,最好是模糊写法为妥。
“两名战士眼睛炯炯有神的持枪……”——“眼睛炯炯有神”换成“威风凛凛”或许更合适。
“铁道兵歌舞团”——是否改为“铁道兵文工团”更好一些?
“部领导和与会代表”——为了区别于铁道部,“兵部”不会以“部”简称。
“国务院一名副总理”——此处提到的副总理级别的反而没有名字不太合适,若此,还不如不这样表述更好。
“这次会议部里的首长们都参加了。最后会议结束的时候,国务院一名女副总理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慰问代表们,并合影留念。”——读来感觉绕口,应改成:“兵部的首长们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结束时,一名中央领导还到会表示了祝贺,并与代表合影留念。”1971年11月份曾召开兵部七次代表大会,不知是否有中央领导参会并合影?另外,因为两次提到这名副总理,且是女副总理,在纪实自传体小说的写法上,这个级别的领导不留名字,总是不妥。
“这周六下午在我营……”——自然交谈的时候,一般注重对话的口语性,可改为“这个周六下午,在咱们营……”。
“营里这次会议”——“营里”二字多余,可删除。
“几天来,每当夜幕降临,每当战士们……”——第二个“每当”多余,可删除。
P107(8、9、11)
空格缺字,何因?
“有上级党的支持”——口气过于严肃,明显应该是“党组织”,“组织”二字不该省略。
P109 第十三章结束后:冲床的试制、带锯的试车,或许当时真有其事。我虽未参与襄渝铁路建设,但通过了解与本书所述对照,安康机械厂便有现成的设备,根据当时铁道兵的经济状况,完全可以买现成的设备来提高工效,何以还要试制呢?这两处没有必要颇费笔墨。当然,没有这些“技术革新”,也就没有五班荣立三等功、主人公个人的入党和前往北京开会……我倒以为,如果为了铺垫,完全换一种方式或角度,建议看一看7团战友沙明编著的《钢龙铁马》一书,其中涉及的小革新或许比萧春生的这两种“革新”更有吸引力。
“屈指算来,女学生来部队已快一年的时间了。春天来了,江畔到了一年中最惹人喜爱的光景。”……“放羊的老汉倚在阳光充足的山堰上,笑眯眯地看着他羊群中发情的公羊在羊群中追逐它心中的伙伴。”——描写的不错,但在这一自然段中,仅隔一句话的两处描写,都似乎不太和谐,把“女学生来部队”、“
惹人喜爱”、“ 放羊的老汉”、“ 发情的公羊”几个词串联起来看……绝不是本人的断章取义。
P110-111(倒4-2)
“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使这些女学生们一下子变成了三线建设的当代穆桂英。”“为了加强领导,师政治部要求营以上单位成立学生领导小组,由部队派出思想过硬、技术娴熟的同志担任班长和各连队学生指导员。”——学生来部队快一年了,并变成了“当代穆桂英”,到这时才需要“加强领导”,并“要求营以上单位成立学生领导小组”么?
“《沁园春
雪》”——遗漏关键也是常规的一个“·”。
“瞬间洞内满水了”——一个字不增减,改成“瞬间洞内水满了”如何?
“小赵一下子被我这段讲话唐突了”——“唐突”一次用在此处作何解?
P123(第1段)
政治气候何等浓厚的情况下(125页倒1行有交代:父母自杀、爷爷右派),赵青又何以入党、提干,以及进京开会的呢?赵青怎么可能还有那么大的压力呢?不合逻辑。
“有些难以启齿的事……”——难以启齿,是指事情不宜公开,家丑不可外扬,难以说出事情的真相。因此,“难以启齿”在此属于用词不当。
“这棵柳树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径直朝大柳树奔去”……“缓缓荡过古松下的乱石”——千年柳树何时变成了古松?
P125 “姥姥家出身地主,三叔曾参加国民党”——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下,政审真的能通过么?
P126(倒10-9)
“胸前浅绿色的半袖衫下起伏着动人的曲线,我面视着眼前的江面……”——注意,中间用的是“,”,两只眼睛可能同时看到“起伏的曲线”和“眼前的江面”么?除非,赵青背对江面而面对着主人公才有可能。
“一个周末”……“下午2点做手术”……“今天是星期天”——常规的“周末”我们都认为是“周六”,而在这里,说下午2点手术,却又好像直接便开始了手术?交代有些乱。
虽然处在陕南部——读来绕口,如果改成“虽然处在陕西南部”或“虽然处在陕南”如何?
“总结全营学生组”——“组”是否应为“连”?
“我们在场的人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还在纳闷:会议室离猪圈究竟有多远?打狼的枪声都没有惊动开会的大家?
“从家归队后”——“从家”二字多余。
“老王误将男性牌子挂到门外”——女学生们不会是闪电般进入澡堂,而是三三两两,甚至是嬉笑打闹、嘁嘁喳喳地走进澡堂,老王烧锅炉怎么可能看不见?如果是故事情节需要,有些牵强。
“小吴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就算老王糊涂了,那么针对连队这个男性世界来说,男女洗浴的日期可能是最为敏感的,如何就没有引起小灵的注意?怎么就没有想到百八十人的连队,澡堂外竟然看不到一个男兵呢?
P136(12-13、倒5)
“小吴找到了刚进门的一个常开的柜子……几分钟就已经赤裸裸的了。”“笑声、闹声、水声混绕一起,……异样的使人醉香的清新味。”——小吴进门的一个“找”,如何就发现不了“男女”洗澡现场的差异(根据描写场景,此处并无雾气)?竟然听不到“帘子”那边的“笑声、闹声、水声”?也“闻”不见“异样的使人醉香的清新味”?且“几分钟”时间内,他不可能不四下张望。
P138(倒7-2)
“她摘下一片嫩绿的竹叶,含在嘴边,心情激动地巡视着四周的景物。”“赵青忘情的感悟着眼前一切。目光炯炯,嘴角上不时地露出笑意,眼睛的瞳孔似乎放大了许多,她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一个洋溢了美好幸福的人间。”——这虽然是两个自然段,但因为衔接在一起,则必然让读者连(联)想。“巡视着四周”与“忘情的感悟”、“目光炯炯”与“露出笑意”且“瞳孔放大”的用法总觉得别扭。另外,“瞳孔放大了许多”用法也不妥,一般对死人的瞳孔采用放大的描述,因为“瞳孔的完全放大,就是生命终结的标志”。
P140(17-18)
“当兵前在农村时我能推上千斤重的石块单车行走十几里路呢。”——什么车?独轮?双轮?况且,主人公的这种能力令人难以置信。明显带有大跃进的文风。
P149(3、倒9)
第一个“时”字多余。“酒过七巡”——“七巡”是多少?难解。经查,并无此说法。
“喘吸着下午江面上开始转凉的一丝丝水风。”——“水风”何解?
P150(17-18)
“速写终于完成了,我收起速写本,轻松的猛吸了一口江面的清新空气。”——速写完成,赵青就没有急着想看看主人公绘画的艺术技巧?另外,“轻松的猛吸”是什么动作?感觉别扭。
“从一个班长破格提拔到一个连队的指导员的岗位上……”——这个“破格”可是有点“破天荒”了。
“杨副指导员个子不高,大约有一米七的样子。”——一米七都不算高,不知多高才算高?
P162 “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村支部写来的信。”——部队时期,常规应该是促其自己交代问题,且不该如此不严肃的将信件交给当事人处理吧?
“跑进屋里拿出脸盘……”——虽然我们都知道是“脸盆”的意思,但还是通俗的称呼“脸盆”更合适。
P181(倒8-9)
“他站起身来后院踱着步子”——胡、殷二人刚到姜家,便已交代“躲在后院”,这里再重复倒显啰嗦,读来绕口,改成“他起身踱起步子”是否干脆利索二顺口呢?
“也是存在着严肃尖锐的斗争”——改成“也存在着严肃而尖锐的斗争”如何?
P189(9-10)
“沈主任,……你对这些事情怎么看呀?”我直截了当地向老首长问。——面对上级采取如此口气之询问,感觉颇为不妥。
“连队工作像一团乱麻摆在面前。”——此句多余,冲淡了主人公对赵青思念的表述。
“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告别了杂乱无章的日子。”——换做“通过……理顺了……”连接语句来表述,会怎样呢?
“我乘兴随手捡起一块带棱角的沙滩石,……。”——是否有“沙滩石”的叫法暂且不论,但沙滩上会有带棱角的是小石块么?即使有,能是“随手捡起”么?
“真来回到她的那天仙般的风姿。”——去掉第一个“的”之后再读读看。
“微微的一点露出那两排洁白如玉的牙齿”——后半句表述清楚,但前面的“微微的一点”不知何意?
“凭我多年的经验,这是一场暴风雨的前兆。”——浴场为何未提前预警?身位军人,已“凭经验”晓得是“前兆”,后面结账时,何以不提醒?作为专业的浴场,咋会不知道“暴风雨的前兆呢”?
P199(倒4-3)
“虽然外衣被雨水冲湿,但内衣却没有湿进多少水。”——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夏天的军装多为的确良布料,就是衬衣、衬裤加外装,在暴风雨下,何以“内衣却没有湿进多少水”?况且是“被雨水冲湿”的“冲”哦。
“学生连的劳动强度并不弱,与部队的生活制度基本一致,这在书中的表述已见一般,但此处表述的整个女学生连来部队服务男兵连,令人难以置信襄渝铁路修建的艰难与困苦。”
“这一段连队生产比较紧张……”——对话失去了口语性,则显得生硬别扭,“这一段”后应加“时间”(包括逗号)。
“还又为战士们拆洗被褥”——“还”本身就含有“又”的意思,岂不多余?
“这一段以来”——费解。应口语为“这一段时间以来”。
P205(7-10)
关于战士们的被褥,没有一床能洗干净的疑问——这类问题在他们经常性的通话中没有私下探讨,而在有第三者在场的工作交谈中提出,让人感觉不是女学生的天真“无知”,而是作者的故意。
“如一口重钟不断撞击着面前的每一个人的心灵。此刻的同志们心里都明白,……”——读来绕口,修改为:“像一把重锤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此刻,同志们心里都明白……”
“立即,很快战士们抓起包子,狼吞虎咽地往肚子里吞。”——缺少口语感,“立即”和“很快”意思重复,“立即”为多余。
P209(倒9-1)
洪水激流中,打捞漂浮物,这在抗洪抢险、防洪减灾中应该是犯忌的吧?除非是救人。何况身为连队领导带头下水,不合逻辑(虽然这个环节为发生意外)。
P212(5段) 情节描述令人怀疑,不能让读者信服。
P216(18)
“雨后西边的彩虹为我们作证”——农村有一句谚语叫“东虹日头西虹雨”,意思就是说,彩虹出现在东边会是晴天,彩虹出现在西边则会是雨天。那么,雨后西边的彩虹是如何出来的?且上述的情节还出现在第23章的“星期天的早晨”开始发展的,P202(10、12-13)也说“一束橘红色的光束从塔的窗口照射进来”、“我抬头往西面窗口望去,天际上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在空中……”从早晨没有玩到那么久,雨后的西边还会出现彩虹么?
“将赵青的遗物交给我”——为什么?赵青没有亲人了么?因为你们的恋爱?似乎都不合规定。
“头晕疼得像天昏地转一样”——如果改为“头很疼,晕得如同天昏地转一样”如何?
P225(3-4、7-8)
“小徐已被铁道兵文工团选中”……“她的一些行为院里领导和大多数同志都看不惯。”——看不惯又不放人。与估计的情况不符。兵部文工团离兵部领导、机关都很近,想调一个师(团)医院的女兵岂不易如反掌?师(团)医院的领导焉能扛得住?
P232(最后一段 26章)送小徐速写画册,讲小徐三年未解决党员问题,并祝愿明天更美好。加插一句“里面放着我与赵青的一张4(吋)合影”,且最后都是“她们”,是何意?
P233(16)
“就是脚下这无情的洪水吞走了多少人民的生命财产……”——读来绕口,如果把“多少”和“人民”顺序倒一下是否顺口很多呀?
P233(倒3)
“8·29洪水抢险烈士纪念碑”——书中写的是“十个金色大字”。对么?
P237(倒1)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营里的人”——“一个晴朗的日子”,常规理解未明确是哪一天,而在当页第10行已明确“我看明天叫王副教导员……”,故应为第二天。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指导员是连、教导员是营、政委是团及以上的职务,故此处的“营里的”多余。修改为:“第二天,天空晴朗,我和王副教导员……”
P238(2) “从营区出发”——改为“从营里出发”为妥。
P242(4-5)
一连排长鲁大川应学生连长梁喜楠之邀,各带两名“随从”“骑马”同游白寺山——怎么想都不可能有如此浪漫的情调。在此穿插此故事情节,似有牵强。部队中,一个排长怎么可能有这种闲情逸致?还带着两名战士。这不是拍电影哟。
P242(倒1)
“目光凶悍,但十分温顺。”——毕竟是动物。即使通人性,目光凶悍的马,怎么可能是温顺的?反之亦然。
P247(8-9)
“大川一看,立刻明白了。这是两只野狼。”——有违逻辑思维。在此之前,和尚早就提醒过“狼”,而现在才“立刻明白”是“两只野狼”,未免太晚了,不像具有警惕、警觉性的战士(何况还是排长)。
247页第三行说:“如果这时全部撤走,必定给和尚师傅带来麻烦。”而在253页倒数第一行又说:“此地不宜久留,赶快收拾现场,立即返回连队。”——实在自相矛盾。且不知为什么“此地不宜久留”?
P252 “挑选了十名神枪手……一行13人带着两挺轻机枪、十只冲锋枪。”——作为连队基层干部,擅自调动部队、枪械,不知是否向上级汇报了,有否违规?反映了铁道兵部队的松散和随意性。
P258(14)
“十分关照地问这问那”——“照”改成“切”如何?
P277(15-17)
“如果江水一旦超过水位线……马上拉响岗哨警笛。”——其实这早应该在预案之中,何以临阵才发现再“一岗一岗传我命令”?
P277(20-21)
“车沿着一条团机关通往连队的山路行驶”——改成“车沿着团机关通往连队的一条山路行驶”。调整两个词,读来顺口,就在于突出哪个词上。
“楼道口上的士兵”——“士兵”改为“战士”更妥。
“谁也没有想到几分钟的时间便被迅猛而来的泥石流淹没在会议室。”——修改为:“谁也没有想到,会议室在几分钟的时间便被迅猛而来的泥石流淹没了……”以适应心情和思维的统一,省略号增加悬念。
P282(15-16)
“也只能对方处产生裂口。”——改成“也只能对对方处的石层炸出裂缝”是否更让读者理解呢?
P283(倒7)
“副营长走到洞口发现后……”——此处不点出该副营长的姓名极为不妥,因为他后来成了英雄,进而牺牲而成为了烈士。联系上下文,该副营长可能就是236页的激天成。本书中,人物在第一次出现而不提姓名的情况有数处,因为读者看不明白,要反复联系前后描述,才能确定一个人物的整体轮廓。时间一长,读者便会感觉累了。
“家居云南壮族自治州”——说法欠妥。云南是少数民族生活比较多的省份,但不能称“云南”为“壮族自治州”。
P295(10)
“战士们那一个个现货的影响又跳跃在面前”——应改为“战士们像……”。
P295(17)
“因为我是用情感心血完成了这项……”——应改为“因为……情感的心血……”。
P295(22)
“我赶到了北京部文工团”——这个“部”极易让人误解为铁道部的“部”,所以,涉及铁道兵文工团需要省略时,必须注明“兵部文工团”才合适。故此句改为“我赶到了兵部文工团”(“北京”可省略)。
P297(16-18)
“沈主任先后两次去北京部文工团。后来部里文工团正好在上海招收文艺兵,徐薇以舞蹈理论和表演第一名的成绩再次入伍,直接进入了部文工团舞蹈队……”——读来绕口,易使人误解。故此段改为:“沈主任先后两次去兵部文工团。后来部文工团正好在上海招收文艺兵,……直接进入了部文工团舞蹈队……”
“震天的霹雳,你响吧!你怎么也震不断铁道兵战士坚强的心肠。急(疾)风暴雨算得了什么,即便是火浆喷泄,也将无妨。”——力度不够,用词欠妥,读来别扭。可改为:“震天的霹雳,你来吧——你震不垮铁道兵战士的坚强。疾风暴雨又算得了什么?即便是岩浆喷发也无妨。”
P299(13-27)
剧中表演的情节与286-287页的实际情况有冲突,出入较大,不知算否失误。
P301(26)
“舞蹈演员们一个个弯下腰,两手一下伸向舞台地面……”——依然是感觉绕口。修改如下:“舞蹈演员们一个个弯下腰,手伸向舞台地面……”
P302(12)
“我定睛一看,一下子认出来了。”——这还用“定睛一看”么?既然知道她在剧组(舞蹈队工作),且担任过编剧,早应该知道而不会“一下子认出来了”。有违常规的思维逻辑。
P303(12)
“白鹤山隧道事件发生至今,我一直没去医院……”——身为当事人的营长,可以三个月住北京创作出大型歌舞剧,而未去医院正常么?有违常理。
P303(13-14)
“他住在一间特护病房里。”——全书多次句号连用,这在写作手法上是犯忌的,特别是长篇作品。况联系上下文读之,本局纯属多余。删之,反而读起来更顺。
P305 “小王,我来介绍一下。这是我常给你提起的你嫂子汪莹莹。”(另起段)“这是我的特护小王。”李振东爽快地介绍着。——从文学的写作手法来说,有时需要思路清晰而简洁凝练。上述两段完全可以合并如下:“小王,我来介绍一下。这是我常给你提起的你嫂子汪莹莹。”李振东爽快地介绍着,回头又对妻子介绍说,“这是我的特护小王。”(说后面不用冒号而用逗号,这在文学写作上是常用的,表示两段话的衔接内容,均为一人所说。)
“我们随师的女子民兵团回到了家乡”——不知当时师里是否有女子民兵团的说法?
P315(15-16)
吃点点心,在上海的得月楼吃点特色——改为:吃点儿点心,在上海的得月楼吃点儿特色,……
这本不算缺憾,但增加了两个儿化韵的“点”,则明显增加了口语性。
P325(12)
几滴泪水从眼眶里猛涌出来——“涌”,新华字典解之: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如涌泉、涌流、汹涌、泪如泉涌;像水涌出。如涌现、涌动、风起云涌、天边涌出一轮明月。既然只有几滴眼泪,如何成“涌”,且“猛涌”呢?
P334(倒2)
说不完安康能胜江南呢!——不知是否笔误,还是校对失误,“完”改为“定”为妥。
P335 “老王啊,从目前看,……感慨地说道。”——看到这里,我也很感慨: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营职干部的主人公能否如此高瞻远瞩么?
P340(12)
十月份——“十月份”前是否该加“每年的”?
P340(17)
国务院一名女副总理——这种事件、这种场合,这真的是一个该有姓名的人物,哪怕是一个假的姓名。
P342(1-2)
新的铁路线又在那里等着你去开拓——战场、领域可以说去“开拓”,新的铁路线应该说去“延(拉)伸”。故此处应改为:“新的铁路线又在那里等着你去延伸。”
P342(20)
从抗美援朝到60年代抗美援越——按常规写法,“60”应写作“六十”为妥。
P344(1-2)
喷涌的烟花像一朵巨大的白色盛开的牡丹翻卷着飞向车后——带修饰的形容词过多,读来绕口。改为:“喷涌的烟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翻卷着飞向车后。”
人们不断地向列车上招手致意——“上”字多余。
P344(倒1-2)
“一股白色的气体像一团浓云般滚动着扑向车厢内,还带着一点湿润、温暖的潮气。”——读来不仅绕口,阐述也显啰嗦,缺少干脆感。改为:“一股温暖潮湿的白色气体,像一团浓云扑进了车厢。”
P350(6-7、14)
开始交代“到中午11点30分,列车正点到达西京站军人服务站”,后又交代“晚上七点时,我们到达了北京丰台车站。”——常规下,读者都会把“西京”理解为“西安”的,如果这样的话,西京到丰台站的时间只用了七个半小时,这是不可能的,违反了常规。
P355(最后一段)
一个时期以来……咽到肚子里。——在这一段里,前半部分的“战士的情绪开始低落”与后半部分的“露天吃饭”情景,有何关联?想表现的是什么呢?即便有,也应该另起一段为妥。
P361(10)
来了犟还真拿他没办法——“来了犟”未必是大多数读者的习惯理解,改为“犟起来还真拿他没办法”比较合适。
P371(倒2)
家庭根子又好——本书前面交代其姥姥家为地主,这里怎么又成“根子好”了?
P375(17)
月亮被阴云深深地压住——阴云再厚重能压住月亮么?用词欠妥,“压”改为“遮”如何?
P377(倒9)
难为了起来——应该是“为难了起来”。“难为”与“为难”词性不同,意思也不同。
顺其自然的道家办法——“顺其自然”何时被划入了道家的范畴?
P381(14)
看到这时小田的心情——改为“看到小田这时的心情”更妥。
“一家人像过年一样中午凑在一张餐桌上……”——感觉绕口,改为:“中午,一家人像过年一样,凑在一张餐桌上……”
下来车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来”“一”均为多余,删除后再读读。
P385(倒4-3)
尤其,母亲与姓罗的家庭商定了订婚的日子后,她几乎每天半夜都被一场噩梦惊醒。——如下修改后再读之:“尤其是母亲与姓罗的家庭商定了订婚的日子后,她几乎每到半夜都会被一场噩梦惊醒。”
下了车她迅速地看看四周没有自己熟悉的人,便接着来到密云军转站。——修改如下:“下了车,她迅速地看看四周没有自己熟悉的人,便来到密云军转站。”
P392(倒2)
山西籍战士小潘——前面多次提到这个站岗的小战士,为何到现在才说出叫“小潘”?这种写作技巧极易扰乱读者的思维。主人公刚分到老连队时关于连长的描述和抗洪抢险中关于副营长的叙述,都存在这种情况。
从他老乡的炊事班里要来了——读起来感觉别扭,这样改“从他在炊事班里的老乡那里要来了”是否顺很多呀?
P397(倒4)
端子军缸一口喝了下去——改为“端起口缸子一口喝了下去”怎样?“军缸”不是日常叫法,部分读者未必能理解。还有下页的“缸里的酒突然飘出……”、“缸里的酒立即像蜜一样……”和“你看缸里的酒……”等处对“缸里”之称呼,均感不妥。
P398(15)
信仰和毅力——后面讲的不是信仰,故应是“信心和毅力”。
P398(20)
里上许云峰——不明。不是是否“里的许云峰”?
P398(22)
那像激流一样流淌的歌曲——“流淌”给读者以轻快舒缓之感,故前面“激流”改为“小溪”更为贴切:“那像小溪一样流淌的歌曲。”
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向大门处跑——“三步并作两步”依然是走,就是走很快,很急的意思,不是跑。应为“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向大门处走”。
P401(5、6、8)
在任这个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优秀战士,……走出去大干一场了。——不符合口语习惯。应改为:“在这个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优秀干部,……可以走出去大干一场了。”
P402(7-8)
每日的雷鸣电闪伴着滂沱大雨下个不停,战士们只得冒雨在露天抢进度。——前面交代的是“路基一天天地在延伸”,不知在“每日的雷鸣电闪伴着滂沱大雨下个不停”的情况下,如此泥泞,战士们如何“冒雨在露天抢进度”?
P403(15)
医疗队队长田晓冉——联系下文,“初次入唐方案没有批准小田”(405页15行),难道这时没确定“队长”人选么?“硬是说服了师首长”(
405页16行),作为后批准的一名“护士长”怎么可能还被任命为“前线抢险队队长”?实在感觉牵强。
P405 由于余震又一次被死神抛入死谷中——直观的理解,“被死神抛入死谷”的“又一次”表示是从死到死的变化,而文中所要表达的则是“本来能生还的生命”从生到死的变化。因此,此句应改为:“由于余震而被死神抛入了死谷。”
一干起来就是五六个小时——抢险之际,分秒必争,故此处应为:“一干起来就是十五六个小时。”不知对否?
P418(10-11)
战士们有的气得绝食,有的气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哭泣。——这种描述不知其他读者是否认同?反正我不认同。总感觉这种大义凛然的正直含有虚假的成分太多。纵观对主人公的塑造,也是处处含有高大全式的人为故意。
P419(16)
大多是些参军不到三年的黄毛丫头——本来田晓冉以护士长的身份出任“前线抢险队队长”之职就让人怀疑(常规下应为副院长或副队长出任),怎么在“她的身后”,都是“参军不到三年的黄毛丫头,最小的只有十七岁”?难道铁道兵组建“特护队”没人了么?
P423(11)
她凝聚的眼神——延伸凝聚会否变成对眼哦?故,我感觉此处改为“她凝重的眼神”为佳。
P425(7) 我估量判断——“估量”和“判断”其意重复。
P427(3) 一天下来手虎口处——“手”
字多余,应改为“一天下来,虎口处……”。
P427(倒9)
战士们越干越熟练,动头越足。——缺少口语性,读起来别扭。修改为:“战士们越干越熟练,劲头也越干越足。”
P428(11)
我要亲自为你们戴红花授奖——常规来说,除了红色,授奖时会戴其他颜色的花么?同时,“戴红花授奖”出现在句尾,读来绕口,所以,“红字”多余,同时五字变四字,读来干脆:“我要亲自为你们戴花授奖”
也许这种解放能使她……——用词不当。应为:“也许这种释放能使她……”
像是吹向晓冉那故乡的地方——读来不顺,改为“像是吹向晓冉那出生的地方”如何?
P432(20)
这些家伙终于到了他们收场的时候了。——带有情绪的话语缺少抑扬顿挫之感。修改后为:“现在,这些家伙终于到了他们该收场的时候了。”增加“现在”和“该”在句中,给人以如释重负之感。
P433(17)
像一尊尊罗汉立在那里——对桥墩的描写,换做“擎天柱”都要比“罗汉”更加形象:“像一根根擎天柱立在那里”。
P434& 田晓冉将二百名医护人员分到了每一张上,让她的姐妹为战士们斟酒服务。——读后不知是什么感受,这倒不像是在“为战士们斟酒服务”,而令读者增加了一种不该有的遐想。
入夜了,战士们……晓冉禁不止轻松的哭了。——此段对人物的对话和心里话的描述都很成功,但用在一个现役军官和处于军婚之中的“偷情”“赞许”,则“失败”大于“成功”。
消息像一股热风——仅用“热风”来形容“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未免有些疲软,故改为“消息像一股疾(劲)风”合适。
P439(27) 全部——改为“全都”更准确。
P443(22)
进入刺刀见红的阶段——在战友、同志间的学习比赛中使用“刺刀见红”明显不妥,改为“出水再看两腿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都比“刺刀见红”这个词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P446(8) 咳——词性为叹词,表示、或惋惜。为了大众化的理解,鄙人认为,凡是“咳”以叹词出现之处(此之后还有多处)均应改为“啊”或“嗨”为妥。
终生(身)大事——“走进真正的名牌大学堂”未必是多少人的“终身大事”,故改为“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梦寐以求)的事”更加口语化。
P451(20)
工夫不负有心人——“工夫”是指技术、工伎(技艺方术)、工用(技艺和使用)、工架(演员表演时的身段和姿势)和做工;“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会取得成功。说明事情的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明显“工夫”和“功夫”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功夫”非“工夫”哦。
P453(15)
这第二件喜事嘛是我们大伙的喜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不是描述、交代的问题,而是在标点应用上。如下改动或许妥当:“这第二件喜事嘛——(表示女孩顽皮中的语气停顿)是我们大家的喜事(此为交代告一段落)。为什么这么说呢(明显是自问自答之意)?”
P453(16)
昨天我到系里教研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个年代,没有手机,通讯不便,在学校教研室中突然接到徐薇的电话,谁提前告诉了她“晓冉在教研室”?况且,在此之前,似乎也没有人通知徐薇说主人公等人考入上海学校就读的消息铺垫哟。明显有违常规的思维逻辑。
徐薇从车上推门下来——读来绕口。已知其乘车而来,所以“从车上”三字多余,改为“徐薇推门下来”或“徐薇下了车”更干脆。
P454(22)
客厅很大,有两层楼的高度,……——人们的习惯何时用“高度”来形容“客厅很大”了?
P455(6-8)
打出个漂亮仗来,一次学习班就把我打入了冷宫,……我们总是可以去真才实学地发挥了。——前两句的表述与曾经获取全军高考第一名明显不符,如果说是谦虚,则过于虚假。最后一句,笔者认为“发挥”用“真才实学”来修饰多有不妥。
一个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英勇善战的指挥者——451(27)页说“1979年春节后回到学校”,455(25)页说“顶多50岁的样子”,参照本页所说,就算到1949年见过吧:(年),那么50-30=20(岁)。意思就是说,1949年的时候,徐薇的父亲20岁,就已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指挥者”了(因为1949年以后少有战争)?有违常规逻辑。
P459(26-27)
我这个娘家人会脸上有光彩的——读来绕口,应改为“我这个娘家人脸上也会有光彩的”。
P462(13) 婚姻悲剧一吿结束——不符合读者阅读习惯,应改为“婚姻悲剧宣告结束”为妥。
P464(24)
完成一米隧道拓进——隧道进尺应成为“掘进”而不是“拓进”吧(后面还多处有此说法)?不知是否在那个年代,铁道兵是否流行这种说法。
P465(21-22)
“春生来了。”怡心……见我一步跨进他的办公室——主人公毕竟还是团长兼政委,作为副政委直呼其名而不称呼其职务,不合常理。何况这是在办公室。
P466(13)
总是老在困难上打转——“总是”和“老”意思重复,读来绕口,应该二择其一。如:“总是在困难上打转转。”
P466(14-15)
明天我们立即召开营团干部会议——根据书中描述,刚刚“召开了营以上和团直属单位的负责人会议”(464页的7-8),怎么仅隔一天又要“立即召开营团干部会议”?这种级别的会议未免太随意了吧?
P466(18)
四千米上的高原上——“上”字重复,删一个。
P466(20)
有隧道营——前面加“还”读来顺口,且后面的“。”前的每个营后应为“、”。
P475(8-9)
国庆节了,节后两天就是阴历八月十五——经查,1981年国庆节后两天不是“阴历八月十五”,而是“辛酉年九月六日”,因此说,这种写法缺乏逻辑,也是不负责任的(后面还有两次提到)。
P476(24-25)
营长教导员陪同我和团里来的人坐在最前排。——这句话毫无意义,纯属多余。或许是为表现“高大全”式的“我”而设吧?
先后两次提到“舞蹈队的徐薇队长表演”和“这是我们文工团舞蹈队的王队长”,不知舞蹈队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队长?
P479(12)
月亮奶奶万岁——我印象中都是“太阳公公、月亮婆婆”,月亮啥时候被称为“奶奶”了?是方言么?
P479(倒2)
“。”连续使用,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也似有不妥。
大自然的发怒吞没了几千名战友的生命——青藏铁路的修建牺牲了多少名战友,这应该是有数据可查的。据查:铁道兵为修筑青藏铁路于1959年、1963年和1974年三进青海,先后有179人牺牲,633人负伤。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问题尚待解决,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停建。这与“几千名”悬殊也是比较大的。
P480(10)
部里来了一名分管施工的副司令员——再一次遗漏(忘记)交代名字,致使后面出现“袁副司令员”时颇觉突然;同时,“兵部”多次用“部”来代替,极易让人误解为“铁道部”,但铁道部不可能有“分管施工的副司令员”啊。
P481(3-4)
大家争论着部队一年一度的登山节——铁道兵部队(驻藏期间)何时设立了“一年一度的登山节”?
从风俗习惯上从未曾有女的参加——“曾”删掉如何?
P486(4-5)
一个猛拽便将她从悬着的身子的悬崖上拔了上来——改动为“一个猛拽,便将她悬在悬崖外的身子拔了上来”如何?
消失在山处的松林中……——“山处的松林”作何解?难道是“消失在山外的松林中……”?
P495(10)
在字下面写着——不符合语文规范,应为“落款处写着”。
闪念间他有了主意……——怎么没想到鸣枪报警?何况已有人先行赶往部队会(汇)合点。
P496(24)
开始沿山的东面向山下走去……——感觉绕口,修改为:“沿山的东面开始艰难地向山下走去……”
并入铁道部工程局,成立铁道部工程总公司——准确的说法是“并入铁道部,成立铁道部工程指挥部”。
现在铁道兵部队平均每个战士每天——读起来还是绕口,修改为“现在铁道兵部队每个战士平均每天就”。
每月的津贴却只有6块钱——“只有6块钱”不切实际,当兵第一年是6元,第二年7元,……直至24元。临到铁道兵撤销前,新兵入伍的津贴费每月是10月。正确的说法应为“每月的津贴却只有十至二十几块钱”。
留在改工了的铁道集团公司——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后,从未有“铁道集团公司”的称谓,因此,此处修改为“是留在改工后的铁道部工程局里”。
P503(20)
战士心里都是一种……尤其那些在部队——修改:“战士心里都有一种……尤其是那些在部队”。
“百姓们听说……水区修建完成后,便褪下军装”——此处应该失实。实际情况是,为稳定部队情绪,部队撤编的消息在一定范围内还是保密的,即使公开,也是模糊处理的,不可能“百姓们听说”。
P512(22)
五个隧道团——此处也应该算失实。铁道兵时期的建制,从未听说师级单位哪个师有“五个隧道团”,且还有“五个直属专业技术营”的。
P514(23)
日进速度不断加快——应为“日进度不断加快”。
P517(19)
快八十岁的人了,仍然健步如飞。欢迎人群的前排里一名……——快八十岁的人还能健步如飞?谁见过?有违常规。故修改为:“快八十岁的人了,步子仍然那么稳健。欢迎人群的前面,一名……”
P518(20)
我代表人民——“人民”的范围太大,身为天津市领导,只能是“我代表天津人民”。
P522(3-4)
徐薇是个好姑娘,正直、善良、美丽、有才华,你们俩才是天生的一对——在即将结婚的遗物中,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遗言?难道徐薇知道自己会牺牲么?还是主人公就应该名正言顺娶一个“处女”?总之,这个地方有此遗言,令读者摸不着头脑。
P526(15-18)
几个连轮流作业,收效不大,连长团团转,营长无从下手,团长只能向师里回报,我召开会议后制定了可行性方案。——好一个出类拔萃的“高大全”式的人物,能力超过了连到师的任何领导。殊不知这种可行性方案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P528(17-18)
最后再也醒不过来了,她就这样凄凉的走了。当她在生孩子前的时刻……——表述有些杂乱。修改如下:“却再也没醒过来……在生孩子之前……”
P528(20) 到时——改为“到那时”较妥。
(东拼)西凑盖起了——应改为“(东拼)西凑来的钱盖起了”。
趁此在“八一”建军节——“趁此”二字多余,应删除。
P530(18)
听当地的百姓讲——专业勘探都未能探出来,这老百姓咋知道“地下有一道罕见的乌色花岗岩不规则脉线(象)”,且“石质里还伴有金属成分”?好详细啊。
P531(13)
三组手枪风钻——不知何意?就是风枪也未听说有如此称呼。是否风枪微小如同手枪呢?
P531(13-14)
钻头发出哒哒哒刺耳的声响——钻头如何能发出声响,且刺耳?应该是风枪发出的声音。
P532(13)
掘进速度日进超计划——此为“掘进速度每日超计划”才准确。
P532(18) 隧口外——明显应为“隧道口外”。
P532(20)
八个魏笔楷书大字——或许我孤陋寡闻,知道书法和字体有其风格,但不知“笔”何时分“魏隶草篆”的风格了。
P532(23)
国务院一名副总理——此处该人是“无名英雄”。中央、独一、职务明确者,没有名字则属有违常规。从文学角度出发,哪怕是假名字,也应该有一个才合适。
1984年后,15年过去了。——“1984年后,”明显多余。
P535(11)
由原来铁道兵部的——准确地说,应该是“由原来铁道兵时期的”。
P535(13)
铁道的建设者们保持着当年的——因为部队集体转业后,施工项目不仅仅有铁路,准确地应该说“建设者们保持了当年的”。
P536(11)
我们兵改工的铁道部直属各工程局——兵改工后,各工程局并非隶属于铁道部直属,说法欠妥。应该是“我们兵改工的铁道部直属各单位和工程局”或“我们兵改工的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和直属各单位”相对准确。
P537(24、25、27)
时而……时而……零点过去了——缺乏口语性,不像日常生活中的聊天。
陈院长一口气像喷泉一样吐了出来——“喷泉一样吐出来”,形容不妥,“喷泉”是一种美丽的赞美。如果改成“陈院长一口气把话说完”是否更干脆明了?
P541(13)
运到我们的兵政工后的——“的”字多余,“兵政工”或许是笔误,故作如下修改为妥:“运到我们兵改工后的”。
P542(22-23)
在徐薇的爸爸眼里,我这样做他经常在女儿面前夸奖我。——读来颇为绕口,应修改为:“而徐薇的爸爸却经常在女儿面前夸奖我。”
P543(12)
读者,在这快要——直呼“读者”,显得生硬,为了缓和口气和尊重读者,前面应加“亲爱的”或“尊敬的”,即“亲爱的读者”或“尊敬的读者”。
他依然辞去——“依然”含有“仍然”之意,故应改为“他毅然辞去”为妥。
P544(5-6)
第一个局级领导干部在铁道部辞职。——读来显得啰嗦、不干脆,修改后则为:“第一个从局级领导岗位上辞职。”
P544(11)
老耿的突然辞职正合了……女教师。——此话交代不完全,“正合了”后面应该有“……心意”才算完全。故修改后为:“老耿的突然辞职正合了……女教师的心意。”
P544(23-24)
全家人丛此落户于——有时感觉书中的错别字纯属校对的失误,此即为其中之一。应为“全家人从此落户于”。
P545(23-24)
操作者他们的民营企业——“者”应为“着”。
任村主任兼书记以来——异地落户而任村干部,且行政、党务一肩挑,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中,令人怀疑。或许,主人公真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高大全”。
P546(27)
阳澄湖——阳澄湖,位于苏州市区的东北,跨苏州市区、工业园区、昆山市及常熟市,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与书中的“常熟”并无多大关联。
P549(13-14)
梁喜楠不愧为是一位坚强有才干的女性——表述不干脆,故修改为“梁喜楠不愧是一位坚强的才女”。
特点之四:可以合并的行
P6:11-12;P7:8-9、12-13;&&&&&&&
&P12:3-4、7-8;
P15:1-2、14-15、23-24;&&&&&&&&&&
&P16:倒2-1;
P26:14-15、19-20、21-22;&&&&&&&&&
&P38:12-13;
P43:13-14;&&&&&&&&&&&&&&&&&&&&
&P44:倒4-3;
P45:2-3、5-6、9-10;&&&&&&&&&&&&&
&P46:7-8、倒1-P47的1;
P47:10-12;&&&&&&&&&&&&&&&&&&&&&
P48:3-4、倒5-4;
P52:6-7;&&&&&&&&&&&&&&&&&&&&&&&
P53:11-12、14-15、16-17;
P54:5-6、15-16;&&&&&&&&&&&&&&&
P55:倒2-1;
P60:倒2-1;&&&&&&&&&&&&&&&&&&&&&
P73:1-2、9-10、14-15;
P79:倒4-3、倒2-1;&&&&&&&&&&&&
P83:倒8-7;
P85:4-5、12-13、21-22;&&&&&&&
&P86:5-6、11-12、18-19;
P89:倒11-10、倒8-9、倒4-3;&&&&&&&
P90:1-2;
P98:3-4;&&&&&&&&&&&&&&&&&&&&&&&&
P100:17-18;
P101:倒5-4;&&&&&&&&&&&&&&&&&&&
P103:17-18;
P106:15-16;&&&&&&&&&&&&&&&&&&&&&
P113:15-16;
P118:6-7;&&&&&&&&&&&&&&&&&&&&&&&
P119:4-5、倒6-5;
P126:倒7-6、倒2-1;&&&&&&&&&&&&&
P140:14-15;
P141:10-11;&&&&&&&&&&&&&&&&&&&&&
P142:倒3-2;
P145:21-22、24-25;&&&&&&&&&&&&&&
&P147:倒5-4;
P149:15-17……等等。
特点之五:可以分段的地方
P40(4)第二个“。”处;&&
&P45(1)“。”处;
P45(12)“。”处;&
&&&&&&&&&&&&&&&P63(5)第二个“。”处;
P63(8)第二个“。”处;
&&&&&&&&&&
&P67(5)“。”处;
P67(9)“。”处;&&&&&&
&&&&&&&&&&&P68(倒6)“。”处;
P69(1)“。”处;&&&&&&
&&&&&&&&&&&P73(2)“。”处;
P85(5)“。”处;&&&&&
&&&&&&&&&&&&P167(8);
P168(4)“。”处;&&&&&
&&&&&&&&&&&P192(7)开始处;
P214(倒1)“。”处……
特点之六:有意创作、突出“高大全”人物之处
P130 和三位女秀才一块编印了部分文化知识手册子;
P152 江中为赵青画速写;
1969年上高中时,曾在学校学过医学知识;
P199 凭多年经验,知晓暴风雨前兆;
P200 脑子急速飞转,想到南岸镇魔塔;
P201 弱小的身子无法和1.8米的山东大汉相比;
P225 徐薇知道主人公学过美术;
P230 田晓冉坐在左首,徐薇坐在右首;
P252 擅自调动枪械,并迅速织起火力网;
P294 白鹤山8.28事件后,成为兵部文工团的编剧;
P334 爬上大巴山脉,预测陕南宏伟的发展蓝图;
P352 移防中清楚预感到下半夜的上冻;
P360 说时迟,那时快,黑熊瞬时倒了下去;
教导员学习后,预感到火药味很浓;
P443 作为师里推荐干部参加学习并建议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P445 全军高考荣获第一名;
P486 一个猛拽救起女队员;
P532 在纪念碑上撰写八个魏笔楷书大字。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挑选出来可以作为特点的几个方面,但我认为:意见是中肯的,希望能够理解。
二○一三年五月五日
作于河北·容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弹弓瞄准口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