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昌出狱当厂长了+纪录片,郭永昌出狱当厂长了为什么拍纪录片,纪录片郭永昌出狱当厂长了

BBC纪录片告诉你,退役后的小贝为啥还这么忙?
[摘要]贝克汉姆有多红?老牌的BBC在短短一年多里两次为他拍摄纪录片,足以看出万人迷的人气。澎湃新闻1月4日报道(记者 蒲垚磊)贝克汉姆有多红?老牌的BBC在短短一年多里两次为他拍摄纪录片,足以看出万人迷的人气。2014年,BBC拍摄了名为《:深入秘境》的纪录片,讲述小贝骑着摩托车穿越亚马孙雨林。没想到这部纪录片里曝出了小贝是“妻管严”等众多不为人知的猛料掀起了热潮。于是,去年底,当小贝开启一场环球慈善赛时,BBC再次为他拍摄了一部名为《贝克汉姆——为挚爱的足球而战》的纪录片,创造历史的贝克汉姆屡屡被足球世界中的美好打动,他也透露女儿小七不踢球是因为妻子维多利亚。文中图片为《大卫·贝克汉姆:深入秘境》以及《贝克汉姆——为挚爱的足球而战》两部纪录片中的画面。退役一年半之后,贝克汉姆没有放下挚爱的足球。“足球给了我一切,此时此刻我想做出回报。”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了一场为期10天的七大洲巡回球赛之旅,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集善款。BBC将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做成了一部名为《贝克汉姆——为挚爱的足球而战》的纪录片。在这场旅途中,他走进了遭遇食物短缺问题的雨林,来到了仍然饱受地震创伤的尼泊尔,见到了因战争而只能在难民营踢球的非洲年轻人,甚至还到了南极,参与了南极历史上的第一场足球比赛……大洋洲,每天只能吃红薯的孩子旅程的第一站,贝克汉姆来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丛林。即便已经退役了一段时间,他在这里仍然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欢迎的队列从飞机场一直延伸到他汽车经过道路的两旁,画着五彩缤纷油彩的当地人跳起了热情的歌舞,但在这背后,却是令人担忧的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在一片参差不齐的草地上,贝克汉姆和当地人进行了一场足球赛。比赛中间,贝克汉姆拉上了一位“超级替补”——6岁的诺亚,最终他打进一粒点球。但在随后,贝克汉姆问起他早餐和午餐吃了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却只有一个:红薯。一位向导告诉贝克汉姆,当地最主要的粮食就是红薯。农户们把所有作物都拿去卖掉后,却只会给孩子买汽水和垃圾食品,以为这就能“补充营养”,结果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改善。亚洲,地震没有摧毁足球的热情离开大洋洲后,贝克汉姆来到了亚洲的尼泊尔。去年4月,一场8.1级大地震撕裂了这片土地。约9000人遇难,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当贝克汉姆走在城中街上,仍然能看到地震后留下的断壁残垣。他来到了一位当地年轻人位于临时帐篷中的“家”,由于物资短缺,他们只能砍来木柴,在简陋的“厨房”里生活做饭。但即便如此,尼泊尔人对足球的热情依然高涨。贝克汉姆在一座古老寺庙前的广场上和当地高中生踢了一场比赛,水泻不通的球迷让安保人员也难以“招架”,不得不提前宣布了比赛结束。非洲,难民营里的年轻球员由于尼泊尔的燃油危机,贝克汉姆一行在印度停下来为飞机补充燃料。当他们马不停蹄地飞抵非洲的吉布提后,汽车又在前往难民营的路上“报销”了。贝克汉姆只得开着装摄影器材的吉普车,赶在太阳落山前一路“狂奔”到了难民营,迎接他的是义赛阿里,一位年逾六旬的前索马里国家队球员。由于索马里内战,义赛阿里逃到了这个邻国的难民营,一待就是6年。但在这里,他没有忘记自己对足球的热爱。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年轻人都学会了踢球,也爱上了踢球。在和难民营球队的“交手”中,他们的天赋和技术让贝克汉姆也为之惊叹。看着这些热爱足球的年轻人,贝克汉姆同样也感到了一丝心酸,“我总以为,代表自己的国家踢球时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他们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南美洲,他披上了“死敌”阿根廷的球衣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薇尔街是城中最为危险的街区之一。在这里,足球成为了让孩子们远离犯罪的“工具”。博卡青年俱乐部在这里建立了儿童基金会,鼓励青少年“离开”街道,投身球场。在一块路边球场,来自英国的贝克汉姆穿上了“死敌”阿根廷的蓝白色球衣,和小球员们踢了一场友谊赛,赛后,他还用西班牙语和他们聊起了梅西。在贝克汉姆看来,阿根廷踢球的孩子们和其他地方的孩子有些不同。其他人是为了娱乐,而在阿根廷,孩子们把足球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足球成了当地孩子们的一种信仰。”随后,他又来到了12岁小球员纳尔的家中。纳尔家有五个孩子,但父亲却用自己不多的收入支持他们去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不管是什么比赛,他总会出现在场边为自己的孩子加油。“我为我的孩子打拼,为他们的将来打拼,在这里也是一样。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父母。”看着纳尔一家,贝克汉姆很是感动。南极洲,上演第一个“帽子戏法”由于南极的天气变幻莫测,和阿根廷少年们踢完比赛的当晚,贝克汉姆才得到最终消息——南极洲之旅可以成行。第二天清晨5点,贝克汉姆就裹着厚厚的保暖衣,登上大型货运飞机飞往南极大陆。在这里,探险家和科考人员们搭起了简易球门,用橙汁画出了球场边线。这是史上第一次在南极洲进行的正式球赛,队员们虽然都穿上了防滑雪地靴,还是会在冰封的场地上连连打滑。但南极壮丽的风景还是让贝克汉姆目瞪口呆,而来自世界各地的队员也令他动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踢球,这才是这项比赛的意义所在。”在这场比赛中,贝克汉姆也创造了自己足球生涯的一项纪录——第一个“帽子戏法”。北美洲,他被女球员“放倒”在南极洲“创造历史”之后,贝克汉姆马不停蹄地继续着自己的环球之旅。下一站他来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在这里,他遭遇了自己口中“最艰难”的一场比赛。比赛在一块屋顶球场打响。刚开场5分钟,贝克汉姆就被对手“放倒”,吃了个“下马威”。打到下半场,贝克汉姆已经累得说自己“想去当守门员”了。“足球从来不该被看成只属于男人的运动,这些年来在欧洲一直是这样。”贝克汉姆说,“但在美国,从事这项运动的女孩也备受尊重,就应该是这样子才对。”在和迈阿密大学的女球员聊天时,贝克汉姆被问道如果自己女儿想踢足球是否会有阻碍。贝克汉姆笑答,“唯一的障碍就是我妻子,她觉得三个儿子都踢球,好歹让女儿学学芭蕾吧。”回到老特拉福德球场还会紧张巡游七大洲的旅程终于来到了终点。最后一站,贝克汉姆选择了“梦剧场”,老特拉福德。环游整个世界之后,贝克汉姆终于还是“回家”了。当火车里报站下一站是“终点站,曼彻斯特”时,贝克汉姆说自己感觉有些“不真实”。他说,在这座城市的经历是自己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当还是一个16岁的青涩少年时,他就穿上了属于曼联的红色。他在这里居住,买下房子,买下自己人生中第一辆汽车,也早已将此地视为了“故乡”一般的存在。在俱乐部,他见到了曾陪伴自己许久的队友,虽然大家都老了一圈。但当贝克汉姆站在弗格森身边时,他还是会像刚刚进入球队时一样感到紧张,这是他对这位功勋老帅的“敬畏”。慈善赛开始前一晚,巴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法国人齐达内和维埃拉因此临时退出了比赛。但在大雨中,仍然有75000名观众来到了老特拉福德球场。比赛中,弗格森把贝克汉姆和他的大儿子布鲁克林同时派到了场上。当哨声吹响,比赛结束,贝克汉姆走向球员通道时,球迷为他送上了不输当年的掌声与欢呼。而贝克汉姆的七大洲之旅,也就此走到了尾声。环游世界,除了筹集到的善款,贝克汉姆得到的更多的是感动。在这一路上,他看到了贫穷,也看到了艰苦,但同样也看到了人们坚韧的精神,以及足球这项运动的伟大。“尽管带着些许悲伤,我依然感受到了这项运动带给我的激动和快乐,看到了足球能给全世界带来怎样的力量。我遇见的那些人,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和精神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但足球改变了我的生活。对我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一场游戏。”
正在加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urili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娱乐最深度
最新娱乐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他靠拍纪录片拿了很多奖,他是一个记录荒诞的人_城市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城市他靠拍纪录片拿了很多奖,他是一个记录荒诞的人
周浩不赞同国内一些导演一直揪着审查制度骂。“它就横在那儿,你又跨不过去。那你不拍电影了吗?”
2007 年,在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的主持下,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在这个繁华一时的古都中展开,2013 年他被突然调任太原市市长后,改造计划搁置,城市至今存留大片未完成状态的废墟和烂尾楼。
一个以耿彦波为核心的故事被记录在周浩的镜头当中,成为夺得 2015 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和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大同》(The Chinese Mayor)。继 2014 年追踪棉花产业链上采棉女工、牛仔裤厂工人等人群生活的《棉花》获奖之后,周浩成为第一个蝉联金马的纪录片导演。
周浩,这个 48 岁的贵州人,属于国内纪录片导演中资历最老的一批,也是中国所有纪录片导演中涉及题材最广泛的一个。这十几年,他拍过工人、农民、毒贩、医院、警察、官员、学生,每部作品似乎都精确地在社会中钻取一块样本,以窥视急速变化的时代。
周浩的《棉花》获得 2014 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一个摄影记者的转型
在 2001 年尝试做纪录片之前,周浩当了十几年的记者。1992 年开始,他先后在《贵州日报》、新华社、《南方周末》、《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做摄影师。他赶上了纸媒发展的黄金时代。2003 年,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他和另外两个记者是那里唯一的中国纸媒记者。
尽管他当时的供职单位已经是国内一流媒体,职业生涯似乎顺风顺水,但他自认摄影不是他最擅长的叙述工具,转行的想法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当年转行的原因,是因为我拍照片不是拍得特别好,我觉得有一些(摄影)大师们在前面挡着我了,不让我进步。”他相中了一块还没被开垦的沃土。2000 年代,他刚进入国内纪录片行业时,中文资料极其匮乏,导演少,老师也少,走在前面的“大概只有 5 个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跟他类似、有一定成绩的国内纪录片导演,超过 20 个。
另一股动力来自《八廓南街 16 号》的激励。这部由导演段锦川于 90 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展示了拉萨一个居民委员会中工作人员的办公状态,从治安管理到计划生育,从人口管理到商业摊点整治,小小的居委会,打开了观察基层政府治理的逻辑的窗口。周浩当时看完片子后觉得,“如果要做片子,就要做这样的片子”。
2002 年,他完成了处女作《厚街》,展示了东莞农民工的生活,拿了 2003 年云之南影像展最佳新人奖;2005 年的《高三》,纪录了福建一所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高压生活,获得 2006 年香港国际电影最佳纪录片奖,这也是他的在豆瓣上被标注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标杆性的作品让他开始迈入大众视野。此后,他继续拍摄了《龙哥》(2009)、《书记》(2009)、《差馆》(2010)、《日子》(2011)、《急诊室》(2013),以及《棉花》和《大同》。
在知乎上,他对截至目前的职业生涯做了比较满意的自我评价。“如何评价纪录片导演周浩?”,他说,“呵,我自我认可的大概 9 部。”——也即全部。他认为,在某个阶段他只能拍出那样的片子出来,“我也不会特别地贬低它,也不会特别地抬高它。过了就过了。”
拿了两次金马奖后,周浩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但他尽量减少参加抛头露面的活动频率。上周四,他在上海电视节任评委,本来没准备走红毯,只带了一套休闲装,徐峥坚持让一个女孩子带他到人民路的婚纱店里租了一套西服,花了 300 块。
“要尊重别人,我既然来了就玩别人的游戏。这是一个大家过家家的感觉,但是这个过家家不是我要过的。”他说。
纪录片导演不是一个富裕的职业。金马奖之于他,能给下一部纪录片找钱、找机会做铺垫,但变现能力远不及做剧情片,不过周浩说,“像我这个年龄,有房有车、没有贷款,挺好的了”。
纪录一位中国市长的日常
“在这部‘观点纪录片’中,他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没有一味地进行冠冕堂皇的发言。我们将他看成一个真实的人物,有自己的理想、情感、困境和自负。”《大同》的制片人赵琦和周浩在中这样描述他们在影片中呈现的耿彦波。
不过,因为耿彦波调职太原,周浩拒绝对《好奇心日报》评价自己拍的这部纪录片。他显得很谨慎。
《大同》海报
《大同》的视角并不常见。政府的实际运作方式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与黑箱无异,鲜有作者能够如此近距离、长时间观测中国高级官员的日常生活,并生动记录、抵达普通观众。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同》在耿彦波同意被拍摄的那一刻就注定成为话题。
耿彦波在大同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中的毁誉参半。他勤奋,想做事,甚至有点理想主义。在纪录片的镜头里,这位官员时常凌晨回家、早上四点起床,他的妻子甚至哭着劝阻。他雷厉风行地启动拆迁、修建城墙、做文物保护,任期有限,工程遇阻时他焦虑不堪——“我还有多少时间在大同?”
《大同》剧照
然而,数以千计的房屋被推倒,50 万居民、影响大同 30% 人口的拆迁,数百亿的债务规模空前,利益之争错综复杂,在他离开大同几年之后,他的名字依然在这个城市中被议论。
周浩通过他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政府体制和官员行使权力方式的复杂和矛盾。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杨修说的一句话……你看,耿彦波一挥,城墙建起来了,那哎呀。”一个在广场上蘸水练习书法的普通中年人,挥手指向他身后翻修一新的城墙。人们在耿彦波的住所门口包围他,递上材料,反映情况,在他签字批示处理问题后,人群中响起满意的掌声。有人理解为这是对父母官形象的赞颂,但有人皱起了眉头。
《大同》剧照
如果说《大同》不仅让“领导”的形象有血有肉,“群众”的刻画也成功脱离了模式化表达。在关于拆迁的常见报道中,拆迁户、钉子户是深受同情的受害者形象,但实际上也有默不作声的受益者,或争取权益中所用的不那么体面的方式,或口号下更现实的动机。
例如,在耿彦波在 2013 年 2 月被突然调走后,众多大同人走上街头喊口号、打横幅,挽留耿彦波的请愿活动持续近一周。一对公交车站旁边的母子,对话耐人寻味。在“耿市长,回来!”的口号声中,小男孩为人群“整得车都不让坐了”不耐烦地跺脚:
——“他们在干嘛呢?”
——“他们要房子,耿市长走了没人给他们房子了,他们不高兴”。
《大同》中市民的请愿活动
周浩拍纪录片,角色是做一个白描者
不对一个人物下非黑即白的结论,是周浩纪录片中惯有的风格,冷静、不动声色、甚至有时故意将人物的谎言放在台面上让观众自己判断——他认为片子特别先入为主是对观众智商的羞辱。
作为导演,他认为他的位置没有越过观众替他们做判断的特权,“只需要去做一个白描者,你不需要、而且你也没有能力去判断。”
他喜欢前《纽约客》驻华记者、写作了“中国三部曲”的何伟(彼得·海斯勒)。尽管使用不同的媒介,但他们讲述中国的方式有相似的趣味:从小人物切入展示大时代,人情味足,锋芒藏在温和克制的叙述背后。
白描的叙述方式带来的另一个效果是,故事能在不同的观众中激起截然不同的反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高三》的评语。
“当时给人看的时候,说是励志片,我很生气,我拍摄的不是励志片啊。到现在 80% 的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可能这 80% 是以学生为主的。其实完全不奇怪,现在我可以说出五六种观感。日本人看了后,觉得天呐,我真幸福,我没生活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我在美国放的时候,有观众说请问哪里可以雇佣到这些中国人,他们觉得这是一帮特别好的雇工,听老板的话;欧洲人把它当成恐怖片来看;中国 40 多岁的人又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孩子特别讨厌这个老师,但我觉得 95% 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给这个老师带;还有一个美国人告诉我,这是一部政治影片,我问为什么,他说一场考试就能决定一群人未来的命运,这就是政治。”周浩在 2009 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
《高三》剧照
对于紧贴社会现实的作品来说,不可避免谈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不踩到红线。与国内一些行动主义、带有倡导呼吁社会改革的作品相比,周浩记录片显得“客观”,多样的解读方式让他的作品避免陷入麻烦。
但他否认这是特意用的更聪明、隐蔽的表达方式,只是他本身不是一个激进的人。“我不觉得我比他们聪明,我的智商也没有他们高。片子是看人的,你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片子。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象征。”
他不赞同国内一些导演一直揪着审查制度骂。“它就横在那儿,你又跨不过去。那你不拍电影了吗?”
无处不荒诞,无处不能拍
无一例外,周浩的纪录片选题都有宏大的时代背景底色,这些选题让他兴奋。尽管从小人物入手,但他拍摄野心不止在小生活,他将这一点归因于从前当记者的职业背景:“开始肯定就想我肯定做的不是一个人,我做的是那个时代的人。”
他手上正在进行的两个新片子,一个关于留守儿童,一个关于股民,手法仍然是借普通人的故事谈论现象级的社会话题。
记者这一职业背景也许能帮助他嗅到饱含戏剧冲突的选题,但他认为并没有特意选择荒诞足够密集的选题——因为荒诞无处不在,故事无处不在,且荒诞在片子中的比例不比在生活中更密集。
“艺术为什么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误解,我觉得是甚至都是一种曲解了。真正的生活给你的惊喜是无所不在的。我的大多数片子都会有特别起伏的故事,这好像是我运气好,不是这样啊,这个世界就是变化这么快啊。”他说。
拍摄《高三》时,高考还是一个并不起眼的话题,尽管高考几乎和每一个中国人通过家庭都会发生关系。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堂采访的过程中,他指向前台,迅速讲了一个把平均消费 2000 块的酒店和上海 50 块一天的小旅馆嫁接起来拍的想法,“无处不能拍”。
要是真的没有起伏呢?他的方法是等。在关于股民的新片中,他得到的场景和表情非常单一:操控几个亿的私募基金经理,日常在家里敲键盘,经历过风雨的人面对股市涨跌面不改色。
“我觉得会有办法表达的,慢慢来,不急。肯定会有的。”他说。
无处不能拍也许能成立,但肯定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从普通选题中榨出价值的能力,而周浩对自己选题的角度有着过人的自信,“只要别人让我进去观察,只要有机会让我进去,我一定会找到我的角度。”没有什么题材一定要做,或者一定不做。
拍摄《书记》时,他对河南省固始县的书记郭永昌提出拍摄权限要求,跟县电视台一样就行。漂浮在郭永昌办公室的情绪,他准确捕捉到了:本来计划建一座 26 层大厦的地产商,因为书记对生生谐音“33”的谜之偏好,唯唯诺诺地忙说“无所谓,加加加”,这个增加 7 层楼的修建计划,在短短两分钟之内敲定了。
另外一个他常被媒体提到的性格特点是“亲和力”。纪录片侵入别人生活是反人性的,撬开别人的口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他对纪录片伦理的判断,他和被拍摄对象的沟通几乎接近请求谅解。说服他们,片子不是他一个人的片子,是他们共同的片子,人群中十之一二,会有愿意对他敞开的人。当然,这也是有效的策略,一旦被拍摄对象认同这点,过程将坦荡顺利得多。
有些纪录片导演对被拍摄对象隐瞒拍摄目的,他认为是自设屏障的行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在别人愿意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也从来不喜欢记者里面所谓的揭黑这种做法,什么叫揭黑呢?就是你自己站的位置是无比高,你代表上帝去行使你的权利,凭什么你觉得自己活得比别人要透彻,活得比别人要聪明。”
中国特色是一个狭隘的概念
尽管周浩的作品中似乎只能发生在中国、也只有中国人能够苦笑着理解的“中国特色”情节俯拾皆是,但他认为“国家”是一个狭隘的、不需要被加粗的概念,以后的片子反而会注意“去中国化”。
对现在“中国特色”素材的选择,他表示并不是有意为之。只是,“因为我现在只有这种拍摄条件了,就像我没有办法去选择我的父母,没办法选择我的祖国,没有办法选择我的母语,我的英语也很糟糕。我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去拓展它的最大的可能性。”
他更喜欢谈论人性。比如说像《龙哥》,英文名为“using”,讲述了他和吸毒者龙哥之间的情谊、帮助、利用和猜忌,“最后很淡很淡广州这座城市(的印象)。最后谈的是什么?谈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谈的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概念的问题,别的国家的人看了以后,他知道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大城市都会发生的故事。”
《龙哥》剧照
《龙哥》海报
在和外国纪录片导演接触和参加国外电影活动的过程中,他感觉到“谈地域的问题太小了”。每年冬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济济一堂,题材千奇百怪。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电影节上放映了一部关于中国文革的纪录片,三个多小时,冗长,啰嗦,在他自己几乎无法忍受下去时候,外国观众们却兴致勃勃地从头到尾看完,不断提问。
他羡慕这些对外界求知欲极其旺盛的外国人。
“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现在的世界。但是我期待我自己,我幻想我自己,能够退后一点点来看这些问题。”
图片来自:、豆瓣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249被浏览90,891分享邀请回答1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啥是它?《二十二》入选奥斯卡纪录片奖名单_娱乐频道_凤凰网
为啥是它?《二十二》入选奥斯卡纪录片奖名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为啥是它?《二十二》入选奥斯卡纪录片奖名单 《二十二》海报 1905电影网讯 2017年8月
原标题:为啥是它?《二十二》入选奥斯卡纪录片奖名单
1905电影网讯 2017年8月,一部反映被强征“慰安妇”群体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受到了广泛关注。以大约300万的成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最终收获了1.7亿的票房成绩。
没错,就是影片《二十二》。
日前,参与角逐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170部大名单新鲜出炉,《二十二》名列其中。
“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片子,就是一种胜利!”激动不已的网友说道,“这红红火火的世界真好,力挺《二十二》”。
王志凤、符美菊、李美金老人
这已经不是电影《二十二》第一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了,根据影片资助人的透露,《二十二》刚刚在中澳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纪录片。
《二十二》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随着各大媒体的安利,今天我们再谈起这部影片,想必很多观众也不会陌生了。
它是一部试图走进被强征“慰安妇”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影片,用冷静的纪录片视角直面历史,以镜头揭开战争给国人留下的疮疤。
毛银梅老人跟大家聊天
影片没有配乐、没有情节,看不到高潮,甚至很多镜头都听不到声音,就像老年生活一样安静祥和,如水一般平静。
影片之所以名为“二十二”,是因为在这部纪录片开始拍摄时,曾经的“慰安妇”大多已经离世,仅剩下22人了。
而影片上映时,据说只剩下8人还生活在世上。如果不再积极地去抢救这段珍贵的记录,它将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这部影片上映的历程颇为波折,刚上映时,排片量仅有1%,导演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票房达到600万,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在当下的电影市场,这种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电影很难有生存空间。
但是,上映几天之后,票房形式发生了逆转。
影片第二周单周票房破1.2亿,到了23日,影片的排片量已达到11%,最终影片以1.7亿的票房收官。
可见,市场的风向转向了,导演郭柯也说《二十二》是社会各界共同完成的一个奇迹。
导演郭柯和老人在一起
面对《二十二》的成功,导演说自己是“得道多助”,其实,真正令人感动的是,国民的爱国情怀加深,欣赏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小众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市场。
为什么是《二十二》?
9月30日,网上有消息称纪录片《二十二》将被选送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角逐。
因为近日各国选送代表电影参选奥斯卡的消息很多,有些人以为《二十二》是国家选送参加奥斯卡初选的。
但是导演郭柯出来澄清了这一问题,导演说此次的初审名单,“只要符合条件就可申报,也不算是入围了”。
《二十二》得以参加奥斯卡并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二十二》符合了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标准:首先就是你得在美国上映过。
电影《二十二》在国内成功之后,今年9月8日,影片在美国商业影院上映,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不少留学生都深受触动,也获得了很多华人的支持。
影片在海外上映达到了一定的场次,还在《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刊登广告,因此便符合了入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条件。
可以说是审美水平逐渐提高的中美观众们,把纪录电影《二十二》抬进了奥斯卡的殿堂。
剧组与李爱连老人合影
初选名单放出之后会发现,一共有170部纪录片参与这个奖项,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名单上不乏《叙利亚的哭声》、《幽灵之城》等与现实时事政治紧密结合的热门影片。
也有曾参与主竞赛单元的等电影节常客。所以,最后仅有5部的入围名单里究竟会不会有《二十二》,实在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中国电影的胜利
今年,中国有三部影片已参与的角逐,首先,就是今年10月6日传出的代表中国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奖。
《战狼2》所取得的巨大的商业成功,让它当之无愧成为年度话题影片,影片观影人次达到1.59亿,以56.78亿票房于上周五圆满收官。
虽然有人质疑影片的类型并不适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偏好,但更多喜爱该片的中国网友自信地说,《战狼2》已经足够成功,不用太在意最后的结果。
令人激动的是,影片也亮相在奥斯卡纪录片的初选名单上,这是今年第三个中国电影参与奥斯卡奖的消息。
《我们诞生在中国》海报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非常成功的自然类纪录片,影片2016年在国内上映,历时三年摄制,以动物为主角的题材让国内观众耳目一新。
大熊猫美美和丫丫
日影片在美国上映,到了北美时间5月8日,票房跨越千万美元大关,创下了自然类纪录片中北美票房影史第8名、整个纪录片领域(包括社科、自然、演唱会)的第24名的好成绩。
虽然最后的入围名单没有曝光,但能入选国际知名电影奖项的初选,能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今天以及国内的自然风物,已经是中国电影的一种胜利,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
此次奥斯卡奖各奖项初选结果将在年底曝光,1月23日的提名仪式也将宣布最终五部入选名单,颁奖晚会将于日举行。
所以,中国电影《二十二》、《我们诞生在中国》和《战狼2》最后能否在奥斯卡奖乘风破浪?不久就会揭晓!
&&扒得更深,揭得更透,更多不可说的秘事,尽在&凤凰八卦&(微信号:entifengvip),添加免费阅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好奇心日报
新闻晨报城事
新华通讯社
东森新闻云
凤凰网八卦
东森新闻云
凤凰网娱乐
没有更多了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72653
播放数:160281
播放数:85472
播放数:1487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始郭永昌男女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