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哪里最能喝有多少人叫张善群

1233 / 1339 页
[原创]霍邱姚李新教育实验校
& && && && && && && && &&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则起指导作用。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 && && && && && && && &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 &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处。
& && && && && &&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存在的差异,第一,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第二,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本帖最后由 zhll2011 于
15:17 编辑
& && && && && && && && && &&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拨一拨》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 & “拨一拨”是“生活中的大数”这单元的第二课时。教学时,我首先从数位入手,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动手拨珠的实践活动,知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并懂得读、写万以内的数。其次,我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要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就要求教师有效的引导,如做第二道题时,我让学生与第一道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我有目的地指导下,学生知道第1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题是一百一百地数。在总结读数和写数时应注意什么,他们通过前面的拨珠活动,总结出读数时应注意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写数时,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零,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
& && && && && && && && && && && && && && && &&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 && && && &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从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通过9○11&&100○99& &&&54○52的复习,再提问:你能说说百以内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吗?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万以数的大小比较。
2、在情境图上也作了巧妙的处理,如:这台饮水机的价钱是由1个千、1个百和8个十组成,从而让学生猜出这台饮水机的价格。这样的处理又一次复习了第四单元的生活中的大数。在学习主题图部分,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很快地说出1180大于990,我没有主动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先进行一个小练,如& & 5000○68等,通过练习、观察、比较,再学生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比较深刻,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学生掌握得比较到位。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3、通过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通过比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进而巩固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4、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最后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小窗后面躲着谁?526﹤52□& &&&1000﹥□99& &&&40÷5﹥□﹢4&&在巩固了新知的基础上,能让优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我上&比一比&一课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多少个字》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 & 教学二上关于估计的内容《有多少个字》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 &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直接导入一段文字,让学生听完后估计总字数。一半的学生都拿出手指,指着显示屏,边点边数,根本不理会老师所提的“估计”要求。
& &&&第二次试讲,我尝试着从新课导入就让学生意识到:估计,在有些情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体验到估计的必要性和优势。我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用一张看表演时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数出准确人数是很难实现的,并且也是没有必要的。这时,就产生了估计的要求。接着,让他们随意估计,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时,再给出一个提示:一个红色方框里面有大约200人。参照这个标准,同学们就能估计得比较合理了。
& && &由于这个环节的改变,下一个环节,当出现估计字数时,几乎没有人会再用数字数的方法了。
由此,我也认识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而无痕的。
& && && && && && && && && && && && && && && && &&&《辨认方向》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加深体验。这节课共设计了三大活动。
(1)、参观笑笑的校园。
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是我备课时认真考虑的问题。我选择了创设参观笑笑的校园及周围的建筑的情境,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感受九个明显建筑物的所处方向与位置,使学生有了直观体验,通过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认一认、想一想、辩一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会初步感受新方向。
(2)、制作方向板。
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了解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上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以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它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选择利用这个工具准确地辨认出方向。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辨认方向。
如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辨认方向的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低年级学生休息调整的时刻,并且在活动时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八个方向的同学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动——调整自己的行动——观察判断别人的行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通过提问,引发知识矛盾点,让学生充分地探讨,最终得到结论。这是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是给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机会,以此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面向东或西分辨左边或右边是哪面时出现的问题较多,不能很顺利地确定北和南。因而在练习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多进行脱离平面图确定位置的练习,不论身处何方,都能让学生们在头脑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东南西北的正确位置。
本帖最后由 zhll2011 于
15:25 编辑
& && && && && && && && && && && && && && &第一课&&分 苹 果&&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课时:分橘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3.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比如: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再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领悟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第3课时《分草莓》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很重要的除法计算课,也是除法计算中的难点,本节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设计这节课时,我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设计进行游戏,问题诱导,创设情境,探索试商等,围绕主题情境开展各项活动。在教学中,一方面,我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与参与程度,使这节课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做到松弛有度,便于学生情绪的调控。
& && && && && && && && && && && && && && && &《过河》的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春霞
& &第三课《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然后独立试做。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29+25=54(人)54÷9=6(条)&&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过河》一课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比重。二、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三、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 ×(36-29),(83-35)÷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 && && && && && && && && && && && && && &&&《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本节课,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反思这节课,突出了常态下如何扎实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习好一节课的内容,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情况来看,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结构上,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 &&&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实践探索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猜想。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课初,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他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系,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应用新知解决了问题。这样,即向学生渗透“猜想---验证‘ 的数学思想,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会了怎样学习。二、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耐模仿和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书学者们课程,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试验。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改变了一教师讲解、师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学习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商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我们所学得只是最重要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了体现“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教学中,我设计了买冰淇淋、奥运火炬、“神五”等与圆锥体积有关的问题,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课后,又设置了在边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里笑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教室里放置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使得课堂知识回归生活,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更精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我们来看一幅地图,广州到北京的直线距离是32厘米,一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32厘米用了2个小时,这是怎么回事呢?生:32厘米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不是32厘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不一样。2、图上距离32厘米是怎么得出来的?生: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得出来的。师:这个比例就叫比例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设计意图】出示地图,创设学生探究的学习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研究的知识有个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1、看一看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2、说一说(1)比例尺1 :100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2)在比例尺1 :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厘米。(3)在比例尺1 :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3、议一议(1)什么是比例尺呢?生: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生: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生: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设计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三、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30页,指名朗读第二题。1、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 &)米,面积是(& &&&)平方米。动手测量,计算实际长、宽和面积的过程要求:(1)说一说你想怎样计算;(2)算一算;(3)板书计算过程。实际的长:4×100 = 400(厘米)& &&&400厘米= 4(米)实际的宽:3×100 = 300(厘米)& &&&300厘米= 3(米)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笑笑卧室的面积:4×3 = 12(平方米)2、算一算: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说一说你的思路:①先测量房子图上的长与宽;②再计算房子实际的长与宽;③最后计算房子的面积。(2)动手操作、计算。(3)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及结果。图上的长:9厘米;图上的宽:6厘米。实际的长:9×100 = 900(厘米)&&900厘米= 9(米)实际的宽:6×100 = 600(厘米)& &600厘米= 6(米)房子的面积:9×6 = 54(平方米)答:笑笑家的总面积是54平方米。师:知道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呢?生: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3、标一标: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在图中找出正南方向,在平面图上标出窗户位置及长度。2米=200厘米,200÷100=2(厘米)师:知道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怎样求图上距离呢?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4、找一找: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①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②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4×100 = 400(厘米)& &&&400÷8 = 50(厘米)8 :400=1 :50& & 答: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50厘米,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 :50。【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的首要理念就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在测量方法上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化。四、拓展延伸,巩固新知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70 :3.5 = 700 :35 = 20 :1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 20 :1。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32×2000000(厘米)& & 厘米= 1920(千米)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设计意图】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落实新理念,执行新课程计划时,应主动树立新课程资源观,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胆开发符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个性化课程。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知道了什么是比例尺,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板书设计:&&比例尺比 例 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我们来看一幅地图,广州到北京的直线距离是32厘米,一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32厘米用了2个小时,这是怎么回事呢?生:32厘米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不是32厘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不一样。2、图上距离32厘米是怎么得出来的?生: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得出来的。师:这个比例就叫比例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设计意图】出示地图,创设学生探究的学习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研究的知识有个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1、看一看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2、说一说(1)比例尺1 :100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2)在比例尺1 :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厘米。(3)在比例尺1 :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3、议一议(1)什么是比例尺呢?生: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生: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生: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设计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三、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30页,指名朗读第二题。1、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 &)米,面积是(& &&&)平方米。动手测量,计算实际长、宽和面积的过程要求:(1)说一说你想怎样计算;(2)算一算;(3)板书计算过程。实际的长:4×100 = 400(厘米)& &&&400厘米= 4(米)实际的宽:3×100 = 300(厘米)& &&&300厘米= 3(米)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笑笑卧室的面积:4×3 = 12(平方米)2、算一算: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说一说你的思路:①先测量房子图上的长与宽;②再计算房子实际的长与宽;③最后计算房子的面积。(2)动手操作、计算。(3)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及结果。图上的长:9厘米;图上的宽:6厘米。实际的长:9×100 = 900(厘米)&&900厘米= 9(米)实际的宽:6×100 = 600(厘米)& &600厘米= 6(米)房子的面积:9×6 = 54(平方米)答:笑笑家的总面积是54平方米。师:知道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呢?生: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3、标一标: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在图中找出正南方向,在平面图上标出窗户位置及长度。2米=200厘米,200÷100=2(厘米)师:知道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怎样求图上距离呢?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4、找一找: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①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②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4×100 = 400(厘米)& &&&400÷8 = 50(厘米)8 :400=1 :50& & 答: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50厘米,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 :50。【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的首要理念就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在测量方法上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化。四、拓展延伸,巩固新知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70 :3.5 = 700 :35 = 20 :1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 20 :1。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32×2000000(厘米)& & 厘米= 1920(千米)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设计意图】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落实新理念,执行新课程计划时,应主动树立新课程资源观,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胆开发符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个性化课程。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知道了什么是比例尺,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板书设计:&&比例尺比 例 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例尺》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生经历、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用处。综观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正落实。课堂教学要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目标上准确定位。新课程摒弃只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经历过程性的做法。用新课程观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而且应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整堂课,本人努力构建师生之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2、创设具体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本节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在规定的比例尺中画出希望小学操场的平面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得当与否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也决定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因此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组织教学内容较为合理,这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增删、呈现顺序的安排等等。教师不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应主动、大胆地重组教材,开发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学材”。本节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图上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发现比例尺的含义,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还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加深了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长久的,理解是深刻的。4、改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复习铺垫——新授知识——巩固练习——完成作业”是较封闭的传统教学结构,很难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改善教学结构已十分必要。创设一种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时空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充足的时间内从事实实在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人根据《比例尺》与生活间密切联系的特点,采用从生活实例导入,再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需。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图、零件图等生活素材,让学生倍感亲切,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教师、学生、媒体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比例尺》这节课,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结构,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课程,构建一种适合并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233 / 1339 页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哪里最能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