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打耶稣被犹大出卖的 我出5个40级女号 求5个男号

(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今天是日星期五,也就是俗称的13号星期五,或黑色星期五,在西方迷信中,是不吉利的日子,此迷信是源自《圣经》中最后的晚餐,耶稣遭其门徒犹大出卖那天即是星期五,同时犹大是当天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位客人。虽然这是比较偏西方人的迷信,但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天就别做以下这8件事吧。
1.打哈欠记得捂嘴巴
西方中世纪人们,认为打哈欠会让恶魔进入体内,让其霸占人的身体。
2.叉子和刀不要交叉摆放
这种摆放本身就不符合餐桌礼仪,还会招致坏运,象征未来将会多灾多难。
3.聚餐人数避开「13」这个数字
文章开头有提过,最后的晚餐中,耶稣遭其门徒犹大出卖,犹大是当天晚餐中第13位客人。所以如果13号星期五当天刚好有13个人在一起聚餐,其中一人一年内会死掉。
4.打破镜子
不要在今天打破镜子,因为会衰7年。
5.不要说出「那条鱼」的名字
算是古早时期海上渔夫的迷信,当时有人捕到一条鱼,切开后发现里头的肉居然是鲜红色的,吓得他们赶紧把鱼丢到海里,从此不能说出名字的「那条鱼」名声不胫而走。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那条有着鲜红色肉的鱼,其实就是鲑鱼啦。
6.看到有人快溺死,别理他
正所谓上天自有安排,古人认为被海水溺死的人其实都是「海神」的招换,是种恩典,不能违抗,如果执意要救,恩典就会降临在救的人身上,不久他就会溺死。
7.勿烧蛋壳
有养鸡的人注意,今天就别烧蛋壳吧,虽然这是不错的燃料,但有种说法是,此举会让神明不高兴,让生蛋的鸡再也下不了蛋。
8.别向月亮许愿
不少人会向月亮许愿,希望爱情长长久久,但莎士比亚剧本《罗密欧与茱丽叶》中,女主角就是向月亮许愿,最后才悲剧收场。古人认为月亮极不稳定,有时圆有时缺,不时还会出现月蚀,所以向月亮许愿,就是「不稳定」的开始。
以上8点乍听之下都很唬烂对吧?但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西方人对「13」的敬畏,可是比中国人对「4」(谐音很像死)还迷信呢,不少欧美办公大楼没有13楼,甚至出现了所谓的「13号星期五恐惧症」,根据一项数据统计,在这一天,人们不敢出门,搭乘飞机人数大减,就连股票交易量都比平常少。
不管科技如何进步,古人的智慧一定有其道理,最后就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黑色星期五吧。世界名人网 - 休斯敦社区资讯 -
张炎(David Chang)忆两个传奇姑母张竹君和张湘纹(40图)
世界名人网休斯敦社区资讯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您的位置:
[休斯敦社区资讯]
张炎(David Chang)忆两个传奇姑母张竹君和张湘纹(40图)
作者:世界名人网记者 遴璘编辑整理          录入于 December 04, 2010 at 12:36:34:
世界名人网讯 前年内人助岳翁修张氏家谱,并刊登世界名人网广为流传,适逢旅居休斯顿三十年之市府工作人员张炎David Chang电邀告知,张氏一族,古有名门显贵,近代名人辈出,适逢辛亥革命100年,文化中心放映《秋瑾》纪录片,David Chang嘱余特别介绍其5姑母张竹君,增添家谱点滴,呼唤重现历史。张氏张竹君女士具有“超凡脱俗”的胆识,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由此衍生的感召力,也使她在中国近现代史具有了一定的权威影响。
张炎(David Chang),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7日生在广州,祖父张世蒸,三品京官,祖母张梁文瑞,外祖父黄守仁,外祖母黄宋瑞芳(出生于民前叁叁年伍月捌日),父亲张子玉,为复旦大学老前辈,母亲黄婉玉,2岁到上海,住上海香山路18弄5号。张家比较有名的第五姑母张竹君、第12姑母张湘纹。张炎自小由祖母带大。张炎有9兄弟姊妹,张炎小时候记得家中有皇帝送外婆一计时机器,每当半夜12点,机器中小孩子就会自动出来打秋千、骑马、跳舞。舅舅曾经打开来给他看过一次。父亲在香港开有建筑材料行,父亲曾在上海买过第一部汽车。第二部才是杜月笙的。抗战后David和弟弟妹妹随母亲到重庆,战争时期,军人没有盐巴吃,母亲曾与宋美龄秘书成立妇女会,做盐巴支援前线。1940年代,张炎报考海军幼校,未获录取,随后转到香港,1941-2 考取美国空军,随后菲律宾受训。抗战胜利,身着光头中山装回到上海与指腹为婚的表妹舅妈的女儿成婚。美国空军派驻张炎在台湾台中美军基地,负责发放圣诞节圣诞老人衣服、从华盛顿运来太阳眼镜、飞行夹克等。人缘好获得参谋长、司令等长官青睐,司令至菲律宾视察,做联络官,为左右手,帮不少忙。1979年美国与大陆建交,所有装备均留给国军空军。随后撤退回美国。因为在美军服役超出10年,获美国送绿卡。1979年从洛杉矶入境。随后来休斯敦自己找工作。住 Fondron旅馆,开始连买车都要CoSign。后来发现张炎英文好,很老实,旅馆秘书太太的先生是退役美国驻韩国陆军司令,在市府部门作主管工作,太太就写便条给张炎找先生帮忙,先生的部门当时不要人,推荐到服务部门,体检后试工,在这个部门工作大约有40几个人。开始老外看不起中国人,他要8点上班,张炎就7:30上班。他要5点下班,张炎就加班到7点,加班还可以多拿钱。试用6个月后正式录用。刚进来800美元一月。张炎工作努力,最多时一年加三次薪。工作了十几年之后,因为是中国人,就被派去调查中国餐厅,检查一条龙、顶好小馆、首都银行楼上帆船大酒家等。一工作就在休斯敦呆了30 年。在市政府历经凯西惠特曼( Kathy Whitmire)、鲍勃蓝尼尔( Bob Lanier)和李布朗( Lee Brown)3任市长后退休。
张炎有五个儿子,没有女儿,每个儿子,老大、老三各有两个儿子,老四、老五各有一个儿子。五个儿子四个在台湾,最小的在美国今年也有38岁了。儿子们都跟妈妈。
张竹君排行老五,终生未嫁,所以在家里张炎就叫张竹君“五伯伯”。其他的堂姐还有张良玉、张葆陵,过继给12姑母。堂姐张良玉是上海沪江大学校花。留了这张照片。
1911年阳夏保卫战中,救死扶伤的中国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
广州是中国最早传入外国医学的城市。1866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医生嘉约翰在广州博济医院内附设南华医学校,这是中国最早的西医教会医学校,自此,广州的西医教育步入正规化。
1879年,真光女学校的两位女生要求学医,经过充分地讨论后,嘉约翰医生同意了她们的请求,不仅让她们加入了他的医学班,并且给予她们同等地待遇,这是博济医院“教授女生之始,亦中国训练女医生及男女同学之始。”从此,广州女性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开始冲破束缚,通过医学率先接受西方文化,不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城市的历史。
女性学医,为近代中国女性史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南华医学常招收女生的先例,阐明了教会从事女子医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也为后来广东女医学堂的开办做了舆有论和实践的准备。
成立于1899年的广东女医学堂(后命名为夏葛女医学堂)是在广州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女医学堂,在其中学习的女性中,张竹君与梁毅文是最为出色的两位。她们都是广东番禺人,都出生于官宦之家,都曾留洋进修,都曾在广州行医,悬壹济世,尽管她们的人生之路迥然不同,却各有千秋,彰显着广州女性张扬的个性。
张竹君(),1879年,张竹君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的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父亲是三品京官。据说她小时候患有“脑气筋病,半身麻木,家里把她送到博济医院调治,后来慢慢的好了,那时候她虽年幼,很觉西医的法子精妙,她就发愿学医。”自小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女医师,为大众服务。 1887年,她如愿以偿就读于广州南华医校,后转入美国长老会在广州开设的四年制综合性医学校夏葛女医学堂学习医学。多年寒窗苦读,学业大进,于内、外两科,均有心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张竹君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医科班(中山医学院前身),再经过附属柔济医院实习期满,便在广州自立门户,悬壶济世。1902年前往新加坡考察,并受聘任新加坡“中国医院”院长助理。后辞职赴英国考察。 1904年广州霍乱流行,张竹君参加九大善堂董事会议,共商控制霍乱及社会救济办法,劝止市民不要汲食被污染的河水,建议当局从广州郊区石门用船运水供市民饮用。她的建议得到南海、番禺两县县官接纳,数周内便把霍乱病控制下来。
张竹君有一位闺中密友徐佩萱,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又嫁给了名门贵公子李晋一,夫妻情感深厚,过着人间天上的幸福生活,可惜好景不长,李晋一患急症身死,徐佩萱终日悒郁不乐。张竹君看着这位亲如姐妹的至交整天沉溺在沮丧的深渊之中,常常给她劝慰。1900年毕业后,在其父(David Chang祖父)和好友徐佩萱(即后来为黄兴夫人的徐宗汉)的资助下与徐佩萱合伙在荔枝湾开办提福医院,并任院长,专为贫民治病,开创了广州市由国人自办医院和女子任院长的先河。是时西医尚未普及,人们对之抱有偏见,而张竹君竟开办西医诊所,引为奇闻,不足为怪。在平民百姓的交口赞誉声中,把徐佩宣那受到创伤的心慢慢抚,经过努力,两年后,又与徐佩萱在柳度桥(又名漱珠桥)开南福医院,还在两所医院中各设福音堂一所,除了传教布道外,更定期举办演说会,讨论会,传播新知,阐述时事,一时间成为广州市新派人物、知识分子聚会的中心。
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
“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是当时广州市流行的一句歇后语,从中可以想见张竹君的为人。张竹君身材高挑,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喜欢穿洋装,穿高跟鞋。她以“奇装异服”的洒脱表达对封建伦常的“离经叛道”。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震天响,全国各地到处盲目排洋的风气中,张竹君却进了洋鬼子办的“夏葛女医学堂”。毕业后她把诊所开在广州市,每次出门,都坐四个人抬的敝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而视,张竹君被看得不好意思,以后出门便顺手带上精装洋书一本,假装在轿上看书。益发显得神情严肃,凛然不可侵犯,事实上轿子上看书,忽上忽下地跳动不已,那里看得下去,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在朋友中成为笑谈,并愈传愈广。
张竹君还发起成立了一个“演说会”,针砭时政,宣传维新思想;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提倡男女平等,为妇女解放摇旗呐喊。据报载,“每到礼拜的日子,她就讲说,听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演说中,“她常说,现在各国强盛的缘故,是在乎努力争求有用的学问,若稍懈怠一点,就难存留,故此中国该当人人专心有用的实学。国是众人合成的,人人该当想尽自己的职分。如今主张变法革命的这些人,志气虽然不小,到底世间上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没原由的,这些人不懂得寻找那原由的根子,竟指望着得现成的效验,焉能成功呢?我们如今的责任,要紧是把西洋那些好规矩,好学问,慢慢的栽下种子,后来果然能够发达生长出来,慢慢的真能比人强了,再讲自立的道理也不晚,比如西洋人,讲自由,是我的自由不要碍着别人的自由,不是任意妄为,无法无天,那叫自由,自由一定也有个界限。”张竹君的 “宏论”,新人耳目,难怪听过她演说的人惊叹“二十三岁的姑娘,怎么高明到这步天(田)地!”对三纲五常,尤其是男尊女卑,张竹君深恶痛绝,因而批评尤力,“痛讲中国风俗是男女的分别太过”,力倡“男女该当平等”,号召女界“力争”平权,“怎么争呢?就是发奋在学问上头,……学西洋有用极新的学问。”为此,她身体力行,在广州创设开办育贤女校,著有《妇女的十一危难事》一书,揭露旧中国妇女在封建枷锁压迫下的卑贱地位,主张妇女解放,“自己教导她们,除了医学以外,还教天文、地理、格致各样浅近的学问,每在讲论的时候,说到国家的艰难,万事的败坏,总是悲痛叹息,至情感人。”张竹君的“奇谈怪论”不胫而走,如石投水,在穗城激起层层涟漪。
张竹君的“奇闻”流布遐迩,而其人格魅力,更具感染力。据《大公报》的报道,“京中近来时疫流行,传染极易。有某女士向以课读为业,近患时疫,病已垂危,忽有人将第三期《女报》与之阅看,昏迷中阅至番禺女士《张竹君传》,跃身起坐,曰:中国竟有此女丈夫哉!我辈庸庸,可以观,可以兴矣!自是病遂霍然。”此事或真或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张竹君女士的景仰与折服。有诗赞曰:“沦胥种国悲贞德,破碎河山识今南;莫怪初逢便倾倒,英雄巾帼古来难。推阐耶仁疗孔疾,娉婷亚魄寄欧魂;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千古兰闺有志人,几多热力屈难伸;最怜种族沦胥后,渺茫平权乍造因。文明极点犹遥隔,千载何时复女权;唤起柔魂争独立,仁风吹活万婵娟。”张竹君被誉为“广东女界的梁启超”。
当时经常来聚会社会名流若有胡汉民、马君武、朱执信、卢少歧、宋通儒、程子仪、周自齐、王亦鹤、张蒿云等人有的是年轻的官员,有的是报馆的编辑,有的是学者,有的是名门贵公子,无不对她肃然起敬,不仅成为“演说会”的常客,而且引为知己,时相过从。夏天来临,天气燠热,张竹君便长期租用一只大花航,取名 “紫洞庭”,邀大家一同上船游戈在珠江之中,清风指襟,款款清淡,大有同舟共济之慨。但不久,就出现了麻烦,卢少歧是东莞富绅卢宾歧的儿子与张竹君家属通家之好,两人的关系就比较特别一些,在长期的接触中,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模模糊糊的感情,已经偷偷地钻进了卢少歧的生活中。有一回,卢少歧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见到张竹君了,他决定到张竹君的医院去看看,他顺着花园慢慢地走到栅栏前,拾起栅栏前的一个松球,朝门里扔过去,张竹君连忙跑到栅栏跟前,快活说着,把手伸给他。张竹君高兴地说道:“这么长的时间,你跑到哪儿去了?你答应借给我的书呢,怎么忘记带来了,到花园里来吧!”
卢少歧见到张竹君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兵服和浅灰色短裙。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晒黑了的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便鞋,发黑的头发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她那双大大的眼睛也正在留心地观察自己。
那天,两人在花园中一直坐到深夜,张竹君如饥似渴地听卢少歧讲述一些新名词,双方都明白对方的心中藏着自己,后来朋友们慢慢地来了,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又说又笑,又跳又唱。张竹君紧紧挨着卢少歧坐着,她那富有弹性的胸脯隐隐约约地挨着卢少歧的肩膀。卢少歧感到局促不安,他觉得张竹君的声音又嘹亮、又圆润。
就在两人的感情日益接近的时候,斜刺里又闯进来一位不速之客,马君武对张竹君的才干及魄力,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对她的明艳豁达与善解人意,醉心到发狂的地步。在百般暗示都得不到明确回答的情况下,使用法文写了一封求婚信,词藻典雅,情词纯挚。使张竹君看了不禁感动不已,她少女的胸怀起了微微的涟崎。因有卢少歧在先,又不忍伤马君武的心,事情就拖了下来,结果三人都十分痛苦,终于张竹君给马君武回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希望马君武先生多为国家社会尽些力量,一旦结婚以后,不但为家务所累,也将受儿女牵缠,所以婚姻问题,暂时不要作考虑!
马君武经此打击,黯然离开广州而远走南洋,后来追随孙中山到了日本,可马君武总记着张竹君的好处,不能忘情,在《民报》上写了一篇《女士张竹君传》称她是中国的女豪杰,对她颂扬备至。还在诗中说她:“女权波浪盖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民报》在海外发行甚广,使得张竹君的大名不胫而走,就连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女儿,后来做了汪精卫妻子的陈壁君都对张竹君神往不已,她从南洋槟榔屿北上日本留学,道经香港,极想一赡张竹君的风采。
张竹君给马君武的信似乎还留有一席余地,马君武对张竹君念念不忘,卢少歧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他决定成人之美,一个人悄悄地出国深造。
旧友星散,张竹君的婚事也就耽搁下来,除了两所医院之外。张竹君为了医教合作,更创办了一所育贤女学。原本办得有声有色,不料却因体罚两名学生,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推波助澜,闹得满城风雨,张竹君心灰意冷,于是只身飘然远走上海。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张氏组织救护队北上,随万国红十字会参加救护日俄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甫至辽东,战事已停,乃折经上海,为友人挽留,在伍廷芳、李平书及犹太富商哈同夫人的帮助下,设诊所于派克路(今黄河路)登贤里。翌年,与李平书创立上海最早的一所女子中西医学堂,任校长,兼授西医课。同时,又于1908年协助李平书在三泰码头积谷仓外(今多稼路)开办上海医院,任监院(院长)。
在上海,张竹君凭着她渊博的医学知识,及高贵的社交风范,犹大富商哈同的夫人罗迎陵成了她的干娘;上海第一富绅李平书成了她的干爹。几年下来,张竹君又在上海开了几家医院,风头之劲,比在广州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期间,张竹君的好朋友徐佩萱去了一趟南洋,加入了“同盟会”,回到广州后,开了一家守真褶婊画店,作为同盟会的联络站,改名徐宗汉,积极从事革命工作。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徐佩萱冒险犯难送枪送炮,起义失败后,掩护黄兴改装逃到香港,经过一场生死患难,徐佩萱与黄兴结为夫妇,过了几个月苦闷而澹泊的生活,到了这年的农历八月十九日,即公历一九一一年的十月十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發,黄兴立即携徐佩萱北上赴难,但由于清朝缇骑四出,关卡检查严密,无法到达武汉。夫妇两人千方百计总算绕道来到了上海,徐佩萱找到了张竹君。凭着两个人的交情,更激于爱国感情,张竹君一口答应把他夫妇二人送到武汉。几经商榷,張竹君敏銳地意識到一場大戰即將暴發,必然會有大量的戰場傷亡。當時清政府的紅十字會總部設在上海,但該會官辦色彩濃重,不可能在這場革命 中做到“中立”,便決意自樹一幟,經多方奔走聯絡,武昌首義後僅9天,她在上海迅速發起成立中國赤十字會,並立即組織率領120名救護隊員前往武漢。由张竹君领队,黄兴和徐佩萱混迹其中,登上英商怡和公司的江轮溯江而上,果然躲过沿途的检查,黄兴在公历十月二十八日抵达汉口。随行被掩护的人中间还有革命党人宋教仁。这时武汉的局势一片混乱,北洋精锐部队大举南下,黄兴立即担任了战时总司令,指挥若定,打退了北洋军队对武昌的进攻,使岌岌可危的形势稳定下来,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垮台。张竹君率领的中國赤十字會救伤队在武汉地区、枪林弹雨中工作了一个月零三天,食不知味,目不交睫。
巾帼楷模张竹君:阳夏保卫战的“南丁格尔”
日上海《申报》称赞张竹君的义举为“躬率高足驰赴战地施展仁术,救死扶伤志虑宏远宗趣正大,南丁格尔之再见”。其率领的“赤十字会救伤队”在武汉的枪林弹雨中工作了一个月零三天。伤员极多,工作量极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会员们克服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
出入枪林弹雨,两个月救疗1300多士兵
张竹君也几次遇险:11月10日,张在汉口登船去武昌,清军突然涌现,向她开枪,幸亏小船疾驰而去,一连7枪都被她躲过了;15日,张率队去汉阳作救护工作,因劳累过度无法步行,只得由轿子抬着前行,队员们都佩着红十字臂章,队列前后又都打着红十字会旗,可就在他们通过汉水浮桥时,清军竟向他们开枪,见没打中恼羞成怒,朝刚登岸的轿子开炮。幸亏身边有人听到炮弹的呼啸声,猛然将张竹君连人带轿推倒在地,逃过此劫。
在一次手术中,张竹君的左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加上过度劳累,终于病倒,但她 仍然坚持用肿胀的双手继续为伤员治疗。张竹君率领中国赤十字会,出入枪林弹雨,在两个月中救疗受伤士兵1300余人,不仅受到国人的敬仰,西方报刊多次报道颂扬。被当时的媒体称为“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成为中国妇女摆脱封建枷锁登上现代文明舞台的一个标志。后又发第二队赴镇江,旋即随先锋队入南京,所救疗亦千余人,其勤劳亦为中外人所赞叹。”
两次冒险救助黄兴,被黎元洪授予“巾帼伟人”
从上海出发之前,当时在上海的革命党领袖黄兴、宋教仁欲急赴武汉,却苦于清军关卡检查甚密, 无法成行。张竹君巧妙地将黄、宋等装扮成随队医护人员,躲过沿途检查,顺利到达武汉,黄兴立即担任了战时总司令,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武汉军民的士气。后来清军反攻,黄兴被困在汉阳,清军封锁长江,又是张竹君用十字会的渡船,冒险护送黄兴从汉阳渡至武昌脱险。
阳夏保卫战结束,鄂军都督黎元洪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授予她“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彰其功德。回到上海的时候,各界举行了欢迎英雄凯旋式的盛大欢迎会。这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张竹君早年的好友,都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胡汉民荣任大总统府秘书长,马君武出任实业部次长,黄兴任陆军总长……。张竹君却专心致志地在上海新加坡路规模宏大的南市医院当她的院长,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她陆续收养了二十几名孤儿,视同己出,把一片爱心倾注在他们的身上。不关心世事的变化,一直到马君武去看她,她才知道政局又起了变化。
马君武特地去看张竹君时,张竹君打开门,看着站在门外的马君武,像新嫁娘一样有些腼腆调促。马君武想说点什么,但是喉管埂塞,马君武弯下腰,满怀敬意 地吻了一下张竹君秋叶般微微颤抖的手。张竹君示意让马君武到她的房子里来,马君武坐下后仔细地端详着张竹君,张竹君将一杯君山银针茶端给马君武,马君武注 意到张竹君的手还是那么精致,光滑的指甲泛着光泽。马君武呷了一口茶,让茶的余香在口内回味了一下,慢慢地告诉张竹君,他已经成家了,他来看望张竹君,是和她告别的。马君武说,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就任了临时大总统,他辞去了实业部次长的职务,决定出国去。他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会失去许多的东西,尽管离去是痛苦的,他已经没有什么义务留在这里。张竹君淡淡地听着,在那平静的表情下感到非常地痛心,等马君武讲完后,她平静地祝马君武一切 如意,望着他说道:“当年我们一群人在广州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勉励着要永远有勇气,要做一个有用的人。”马君武要走时,张竹君对他说:“我不送你了。”马君武说:“还是不送的好。”
民国2年,上海白喉疫病流行,张竹君四处募款集资,开设时疫医院,施诊给药,救死济危,治愈大批患者。民国6年,在星加坡路(今余姚路)开设健华颐疾园,施诊给药。民国8年(1919年)山东饥荒, 张竹君又参加救护队奔赴灾区组织开展赈济工作。赈灾救护,施粥施医,协助遣送灾民返乡。民国15年,上海霍乱流行,健华颐疾园改为临时沪西时疫医院,收治患者数百人。次年冬,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石灰窑一带大火,烧毁棚户百余间。张氏连夜组织救护,并收容无家可归者,供衣物食宿。
1932年上海“一·二八”之役,广肇医院中弹,张竹君不顾危险,雇大卡车数辆,召集义勇之士把病人运走。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战争中,虽年事已高,仍积极参与救伤工作。由张湘纹主持的尚贤堂妇孺医院,则在“一·二八”选派医师护士前往战区参加救护,收容有病难民,添设免费病床,“八一三”战事后,亦添免费病床数十只, 专供受伤难民住院之用。又因为两特区难民遍地,特设难民产妇床位三十只,凡难民产妇在院生产者,不收任何费用,出院时缺乏衣服者,给以衣服开门七件事给以婴孩需要之襁褓等特品。因为八一三战事剧烈,伤兵众多,又分派医师护士,及各职员,捐出薪水慰问助之,“八一三以来,有病之难民产妇一百四十五人,救护的责任无论直接地还是间接地,皆能尽其心力而为之,而全院同人之待遇,向从菲俭,且有多数医师与湘纹同尽义务。至诸同人之服务方面,无不辛苦不懈,数十年如 一日。”上海沦陷后,张竹君除任教于人和高级助产学校或偶为人治病外,即息影家园,以度晚年。
张竹君终身未嫁,她致力于女权运动,清末明初,男尊女卑的风气仍然十分普遍,只要行有余力,男人们娶过三妻四妾,所在多有,由于张竹君看不惯这种男女 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由于张竹君在社会上的影响,许多妻妾成群的男人都怕她,张竹君大名顶顶,据说连路遇强盗时,她报出张竹君的名号,歹徒都竟然敛容正色, 鞠躬而退。
十二姑母 张湘纹
人和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学校初创于民国6年(1917年),校址香山路20号。初校名为人和产科学院,赁屋于霞飞路(今淮海路)后迁现校址,因接近人和医院,便于学生实习。民国 13年(1924年)人和医院院长张湘纹,于香山路28号院内附设人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17年(1928年)组织尚贤妇孺医院,为学校第二实习医院。次年成立校董会。民国19年(1930年)立案改校名为人和助产学校,民国24年(1935年)教育部备案部令改校名为人和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太平洋战争期间学校一度停止招生。校长张湘纹,校董会董事长王固磐。抗战胜利后重组董事会、完成立案手续。校长孙秀玉,董事长金振玉。上海解放后,学校于 1952年并入益民助产学校。
王固磐 登报谢客 白发良缘
厦门首任市长王固磐一不吸烟二不喝酒三不逛戏院,堪称清官。日他就任市长后,旧雨新知纷至沓来,希望得到重用提拔或得到庇荫。 
当时,刚成立的市府所设员额有限,且特种公安局改为市局后范围缩小,思明县政府撤销后所裁人员正苦于无法安插,焦头烂额的王固磐不胜其扰,于1935年4 月 8日在《江声报》刊登谢客启事:“各方荐贤,延揽有心,位置乏术。尤恐亲友不悉内容,远道前来徒劳跋涉,特此通启,尚希鉴原。”这种作风在旧中国的官场实属难能。 
日《星光报》刊登《厦门前市长白发结良缘》消息:64岁的厦门前市长王固磐,与52岁的上海名医张湘纹,经过25年崇高友谊,有情人终成眷属。 1923 年,王固磐代表中国出席纽约世界警察大会时,认识了在美留学的张湘纹。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缘,但萍水相逢,只能互留通信地址,旋即各奔前程。王此后历任厦门市市长、首都警察厅厅长、中央警官学校校务委员;而张也成为上海人和医院院长、尚贤医院院长。他俩原来只是保持着纯洁的友情,直到1947年王固磐丧偶后,专注于事业而错过佳期、美人迟暮的张女士,才与他加深交往,终成续弦,谱就一段佳话。 张湘纹也是上海妇女促进会成员。
上海妇女献金日
为抗日,政府发行救国公债。“妇慰分会”作出决定:9月5日为妇女献金日。这一天,上海女子银行热闹异常,各界妇女献出戒指、手镯、项链,把自己最心爱的 首饰,献给神圣的抗战救亡!何香凝拿出50块银洋,她的小外孙女献出了惟一的金戒指。“妇慰分会”的其他领导人也纷纷带头,杨虎夫人田淑君献出了好几件金 银器皿,刘王立献出了金镯子和钻石戒指、张湘纹献出了20多件金银器物。这一天,仅“妇慰分会”的常委就认购救国公债23,000元。
厦门首任市长王固磐书赠张炎: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泰和
责任编辑:
本文仅提供信息供参考,相关内容并未核实
★………………欢迎读者推荐投稿…………………▲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作者………………▲
★………所有图文音影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建议和提问. 写给 :
famehall.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ther designated trademarks, copyrights and brand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Disclosure: We are a professional review site that receives compensation from the companies whose products we review. We test each product thoroughly and give high marks to only the very best. We are independently owned and the opinions expressed here are our own.
世界名人网站由
荣誉设计并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大为什么出卖耶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