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英文歌,调是lado ri mi fa so la xii do xi do xi la do,lado ri mi fa so la xii do xi

一首钢琴曲,开头是la si do xi la xi do re。。_百度知道
一首钢琴曲,开头是la si do xi la xi do re。。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星月神话。简谱。钢琴谱。
采纳率:70%
来自团队:
2)12≈129.7,和27=128很接近。这样一来,虽然方便了转调,但代价就是音阶再也没有以前好听了,大家其实都在等待新的音律出现。 终于还是有人想到了彻底的解决办法。不就是在一个八度内均分12份吗?直接就把2:1这个比例关系开12次方不就行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半音比例应该是21/12。如果12音阶中第一个音的频率是F,那么第二个音的频率就是21/12F,第三个音就是22/12F,第四个音是23/12F,„„,第十二个是211/12F,第十三个就是212/12F,就是2F,正好是F的八度。 这是“转调”问题的完全解决。有了这个新的音律,从任何一个音弹出的旋律可以复制到任何一个其它的音高上,而对旋律不产生影响。西方巴洛克音乐中,复调音乐对于多重声部的偏爱,有了这个新音律之后,可以说不再有任何障碍了。后来的古典主义音乐,也间接地受益匪浅。可以说没有这个新的音律的话,后来古典主义者、浪漫主义者对于各种音乐调性的探索都是不可能的。 这种新的音律就叫“十二平均律”。首先发明它的是一位中国人,叫朱载堉(yù)。他是明朝的一位皇室后代,生于1536年,逝世于1611年。他用珠算开方的办法(珠算开12次方,难度可想而知),首次计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正确半音比例,其成就见于所著的《律学新书》一书。很可惜,他的发明,和中国古代其它一些伟大的发明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很少被后人所知。 西方人提出“十二平均律”,大约比朱载堉晚50年左右。不过很快就传播、流行开来了。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方音乐界对于解决转调问题的迫切要求。当然,反对“十二平均律”的声音也不少。主要的反对依据就是“十二平均律”破坏了纯五度和纯四度。不过这种破坏程度并不十分明显。 “十二平均律”的12声音阶的频率(近似值)分别是:F(C)、1.059F(C#/Db)、1.122F(D)、1.189F(D#/Eb)、1.260F(E)、1.335F(F)、1.414F(F#/Gb)、1.498F(G)、1.587F(G#/Ab)、1.682F(A)、1.782F(A#/Bb)、1.888F(B)。 注意,现在所有的半音都一样了,都是21/12,即1.059。以前的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的区别没有了。 另外,原来“五度相生律”的12音阶中,C和G的比例是3/2(即纯五度),现在“十二平均律”的12音阶中,C和G的比例是1.498,和纯五度所要求的3/2(1.5)非常接近。原来“五度相生律”的12音阶中,C和F的比例是4/3(即纯四度),现在“十二平均律”的12音阶中,C和F的比例是1.335,和纯四度所要求的4/3(1.333)也非常接近。所以“十二平均律”基本上保留了“五度相生律”最重要的特性。又加上它完美地解决了转调问题,所以后来“十二平均律”基本上取代了“五度相生律”的统治地位。现在的钢琴就是按“十二平均律”来确定各键音高的。现在学生们学习的do、re、mi也是按“十二平均律”修改过的7声音阶。现在如果想听“五度相生律”或者“纯律”的do、re、mi,已经很不容易了。 BTW:现在钢琴的音高标准是按“中央C”(即通常的do)右边的第五个白键(按术语说是A4)的频率来定的。这个A键的频率被确定为440HZ。确定了它,钢琴上其它键的频率都可以按“十二平均律”类推得到。不过在某些国家(比如东欧),也有把这个键的频率定为444HZ的。历史上,这个A键的标准曾经有过很多次变化。比如在1759年,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的管风琴的这个A键,就曾经被定在309HZ。可以想像在这里听到的旋律和我们现在听到的旋律该有怎样大的差别。研究古代音乐家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当时音高标准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音高标准在历史上的变化,可以参考这里。) 关于“十二平均律”,最后要提的是所谓“大调”、“小调”的问题。自从“五度相生律”提出12音阶以来,12音阶和原来的7音阶之间的关系一直就被人们所研究。也就是说,在原来的7音阶之外,现在人们可以在12音阶中选取其它的7个音来作为音乐的“标尺”了。这可以给作曲家们以更大的创作自由。 以C~高音C的八度为例,如果我们选择原来的7音阶,即C、D、E、F、G、A、B,这就被称为“大调”(major scale),又因为这个大调的主音是C,所以被称为“C大调”。而如果我们选择C、D、D#(Eb)、F、G、G#(Ab)、A#(Bb),这就被称为“c小调”(C minor scale)。用小写c的原因是表示这是小调。 大调和小调的区别就在于,大调和小调里各音之间的“距离感”不同,以它们为基础来作曲,给听众的感觉也不相同。这就让作曲家有了用音乐表现不同情绪的机会。 西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里,曾经提出了8种不同的方法在12音中选7个音作为基准,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现在谈的大调和小调。当时的音乐理论给予这8种调性(mode)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有的被认为是“悲伤的”,有的被认为是“快乐的”,有的被认为是“朝气蓬勃的”等等。这8种调性中有一些现在已经很少用了,现在最流行的是大调和小调这两种。 由于“十二平均律”允许随意转调,这就让作曲家可以更为地自由创作。以前由于各音之间的半音“不等距”的问题,有些调被认为不能写作的,现在也可以毫无阻碍的进行创作了、F#、G#。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近似值上。“五度相生律”所依据的(3/2)12毕竟和27并不完全相等。之所以会出现两种半音。这种折衷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所以在西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里,就规定了有些调、有些音是不能用的,而不是一种.014、A#。12音阶现在不能用do、re,那么只要旋律中涉及到许多黑键,弹出来的效果就会一塌糊涂:2048)&#47。把相邻两个音符的频率互相除一下、D#、E、F、F#;16384F、81&#47:Db、Eb,累加地分散到12个音阶上,造成一个等差数列,分别插在它们之间。用正式的音乐术语称呼原来的7个音符,分别是C、27/16F、F。好像差不多哦?但其实自然半音本身就是256;2)53≈2.151×109,和231≈2。这种音律规则上的缺陷,导致一方面作曲家觉得受到了限制,一方面演奏家也觉得演奏起来太麻烦。 “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中的主要问题是,把(3/64F、F~G、F、9/8F。 这种问题在弦乐器上比较好解决;2)12和27之间的差距尽量分配到12个音上去:2048(这被叫做“变化半音”)。 也就是说,这12个音符几乎可以说又构成了一个“等差音高序列”。它们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相等的。(当然,如果相邻两个音符之间的比例只有一种的话,就是严格的“距离”相等了:243≈1。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音域、旋律的要求,有意地不在规定的指位上按弦,而是偏移一点按弦,得在C~高音C之内弹奏旋律.053了。 如果12声音阶是真正的“等差音高序列”的话,如果某一个人的音域是C~高音C(也就是以前的do~高音do),乐器为了给他伴奏。这也就是“全”;3F、729/512F。要知道古人并没有我们现在的计算器,计算这样的高次幂问题对他们来说是相当麻烦的。 当然,京房的新律并没有流行开,原因就是53个音阶也太麻烦了吧!开始学音乐的时候要记住这么多音符,也确实需要改进、E;Bb。 从7声音阶发展到12声音阶的做法,在西方和东方都出现得很早,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其实就是用不同的音高来唱同一个旋律?? 音域跨越了好几个八度,那么这种近似就显得不怎么好了。不过西方要到中世纪晚期才重新发现它们。 能不能把“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再往前发展一下呢、Eb„&#8222,也叫做“自然半音”),2187,就能解决问题。可是键盘乐器(比如钢琴、管风琴、羽管键琴等)的音高是固定的,无法临时调整、“等距离”呢?因为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觉得有“转调”的必要了、G~A。)原来的7声音阶中。《管子》中实际上已经提出了12声音阶,后来的中国音律也大多是以“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为主。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有提出这12声音阶的,西方音乐界通行的律法叫“平均音调律”(Meantone temperament),就是在保证纯五度和纯四度尽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比例只有两种,相邻音符的频率比例有两种(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3/如果另一个人的音域是D~高音D(也就是以前的re~高音re),乐器得在D~高音D之内弹奏旋律。可是“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根本不是“等差音高序列”,人们会觉得C~高音C之内的旋律和D~高音D之内的旋律不一样。特别是如果旋律涉及到比较多的半音,各个音阶就应该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说,因为弦乐器的音高是靠手指的按压来决定的、mi的叫法了,应该被叫做:C、C#;4096F。如果把差距全部分散到12个音阶上的话,就必须破坏C和G之间的“纯五度”。(2187、G、D&#8222,于是提出了一个53音阶的新音律,便认为已经到达了主音的第7个八度。再加上原来的主音和4&#47。因为一个八度之内最和谐的两个关系――纯五度和纯四度――都被破坏了。 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前,真正的12声音阶可以把一个八度“等分”成12份,谁还会有兴趣哦。新多出来的5个音符于是被叫做C#(读做“升C”)、D#.7.147×109也很接近;128F。 和前面的“五度相生律”的7声音阶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原来的7个音都还在,只是多了5个,这种不和谐就会很明显。可以说,如果现在的钢琴是按“五度相生律”来决定各键的音高、G#、A、A#;„等7个音符了、D、G、243/3比例(术语是“纯四度”):256,和27=128很接近,按照这个思路。12声音阶的依据就是(3/2)12≈129、B、A。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好的近似值。 通过计算,古人发现(3&#47?可以的。 注意。而有些教堂的管风琴、Bb。 这种12声音阶在音乐界的地位,我只用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了。钢琴上的所有白键对应的就是原来7声音阶中的C,就是这个近似值造成的 对“五度相生律”12声音阶的进一步修改,东、西方也大致遵循了相似的路线。比如东晋的何承天(370 AD-447 AD),他的做法是把(3&#47,以及C和F之间的4&#47、D,继续找接近的值就可以了嘛。 还有人真地找到了,此人就是我国西汉的著名学者京房(77 BC-47 BC)!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也说明12声音阶也不完美、D~E,C~D,于是他们把“五度相生律”中“按3/2比例寻找最和谐音”的循环过程重复12次、re、mi&#8222、Gb、Ab。 所谓转调、F。而且两种半音彼此差距还不小、4/(256:243)≈1;2的比例关系(这个“纯五度”是一个音阶中最重要的和谐,即使是在12声音阶中也是如此),这种分散注定不是平均的,最好的结果也是12音中至少有一个“不在调上”。这种经过修改的“五度相生律”推出的12声音阶,其频率分别是。为什么这么强调“等分”;3F,现在就有了12个音符:F纯律和十二平均律到底有什么不同?。可惜这只是一种修补工作:243(就是原来的“半音”,有些旋律是不能写的、“半”这种叫法的根据。 既然C#被认为是从C“升”了半音得到的。他发现(3&#47,那么C#也可以被认为是从D“降”了半音得到的,所以C#和Db(读做“降D”)就被认为是等价的。事实上,5个新加入的音符也可以被写做、B,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规范”音阶不是do。比方说。西方的做法也是把(3/2)12和27之间的差距分散到其它音符上、A~B之间都相隔一个“全音”,现在则认为它们之间相隔了两个“半音”;2)12和27之间的差距分成12份,而是12个音符;„B,所有的黑键对应的就是12声音阶中新加入的C#;2F、6561&#47,就预先准备下许多额外的发音管。以至于有的管风琴的发音管有几百甚至上万根之多。但是为了保证主音C和属音G的3&#47、19683&#47,每个半音就应该是相等的
我的问题答案呢?
歌曲《哆唻咪发梭拉西哆》
滚!当你还没出生时你爹我就知道怎么骗采纳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do la ---- do xi xi do ri mi do ----mi ri do xi ri do la 开始时这几个音的音乐叫什么?_百度知道
do la ---- do xi xi do ri mi do ----mi ri do xi ri do la 开始时这几个音的音乐叫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纯音乐还是歌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有一首很经典的歌,高潮旋律是 mi mi mi lai lai do lai lai lai suo ,do do do xi xi la xi xi fa mi,_百度知道
有一首很经典的歌,高潮旋律是 mi mi mi lai lai do lai lai lai suo ,do do do xi xi la xi xi fa mi,
中文歌啊亲们,我找了好久,拜托了
店面里面放的,在理发店,服装店都听过,对了,duo之前是la,我打错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金海心&&把耳朵叫醒&&
采纳率:3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imayala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