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希藏,珍藏字画杆是金丝南木树苗吗?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搜了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商家产品系列您的位置: & >
乾隆书法为何要叫“三希堂”?“三希堂”到底有多大呢?
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书房名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乾隆,一生最喜欢呆的地方是他的书房&三希堂&。
皇帝的书房自然本应格外考究,然而,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乾隆皇帝的书房竟然很小。
&三希堂&到底有多大呢?
&三希堂&虽然名气很大,但面积通共也就8平方米,被称为故宫中最小的房间。
这个8平米的狭长室内又分成里外两间小室,临窗的外间才是真正的三希堂,里间是小歇整理之用的过间。
临窗的外间经据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实地测量:东西长210厘米,南北宽228厘米,面积仅4.8平方米。也就和现在普通人家的卫生间差不多大。
是不是完全没想到,堂堂一个皇帝,竟然书房如此之小?
那么,为什么乾隆的书房要弄这么小呢?难道是当时紫禁城没地儿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下这座&袖珍&的皇帝书房。
首先一个问题:三希堂在哪儿呢?就在这:
养心殿是自雍正以后,清朝历代皇帝的寝殿和日常办公之所。乾隆睡觉和办公的地方都是养心殿,养心殿非常的大,呈一个工字形(如下图):
而他的书房在养心殿西边的小角落里,名字就叫三希堂:
这个小角落有一扇大窗户,向阳,冬天的时候,阳光可以从这窗户透进来,让整个小屋子都显得暖和,故而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养心殿暖阁&。
&暖阁&在故宫里有好多处,它们一般都是面积较小的房间,之所以称为&暖&。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北方冬天寒冷,古代又没有暖气设备,而皇帝们为了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就会在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选取向阳处搭建一些低矮小屋,同时在里面盘上火炕、烧上炭盆,名&煨冬&,毕竟房间空间小,烧会儿炭盆,再加上阳光的照射,不多久整个屋子里就会暖暖的。
乾隆十一年时,也许是乾隆皇帝太怕冷了,他下令将&养心殿西暖阁&改为自己的书房,这样,就算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也能舒舒服服的盘着腿坐在暖炕上,温暖的看书。
同时,他还将这暖阁的名字改了,毕竟是书房嘛,得取个有文化的名儿,思来想去,乾隆定下了&三希堂&这几个字作为自己新书房的名号。
为什么要叫&三希堂&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三希&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通书》&志学&篇&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名言。
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深层含义是告诫士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向圣贤的标准看齐;即使是已经达到了贤、圣的高度,也还要继续进取。
看来,乾隆帝取得这个名字还是饱含进取之志的,也很符合书房的定位。
另外一种说法是,&三希&同三稀,&三稀&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稀世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这三件墨宝均是乾隆帝爱不释手之物,尤其王羲之这件,文字内容非常简洁,文只写了28个字,但是乾隆爱之甚之,在后面写了几万字的读后感。
&三希堂&虽然小,狭长的室内又用楠木雕花隔扇分成里外两间小室,但陈设典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再加上设计得当,并无壅塞局促之感。
在4.8平方米的外间里,临窗设地炕,炕长210厘米,宽114厘米,面积2.4平方米,比现在一般住家户的床还小。
炕上宝座面西,宝座由靠背、坐垫和迎手一组构成,坐垫上置有青玉如意。
家居发展不断创新 如何理解明式家具的使用传统
陆巷古村落王鏊故居一隅作为建立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要基础,家具成为人们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具设施大类。
书画的另一个妙用 竟然是可以使人长寿
写字画画,可以延年益寿,这似乎已为大家所公认。至于说,写字画画可以直接治病,则恐怕会有人认为是忽悠,不敢贸然赞同或半信半疑了。其实
继承原始图腾文化的魅力 千余件傩面具面世
图为贾森栋和他收藏的傩面具。 刘薛梅 摄中新网兰州4月18日电 (记者 刘薛梅)在收藏达人贾森栋的展厅里,千余件从世界各地淘来的傩面具琳琅
名人头发为何被众多收藏家所追捧
日,达拉斯文物拍卖行拍出了一绺从革命领袖切&格瓦拉遗体上取下来的黑发。唯一的竞标者比尔&巴特勒(BillButler)是一位图书经
冰雪艺术品带给我们的文化传播
冰雪往往让人感到寒冷,却也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冰的融化常常被用来象征气候变暖,而在冰的脆弱中,人们也能看到自身的脆弱。正因
学校实验楼化身“衢院卢浮宫” 学生自制环保艺术品
4月14日,衢州学院实验楼2幢2楼实验室摇身一变成了衢院卢浮宫,《星月夜》、《向日葵》、《日出》等世界名画汇聚一堂,旧报纸变废为宝,成您现在的位置:
佳士得香港2018年春拍 “乾隆三希”御窑瓷器成交逾1.6亿港币
  1696年版《御制耕织图》木刻本,寒山堂珍藏,佳士得伦敦 日拍品97号
  乾隆当政期间,宫廷亦制作各式以耕织为题的宫廷画及工艺品,如佳士得香港2004年拍卖的乾隆御制刺绣屏幅八幅,足证农桑之兴衰对国祚社稷何等重要。
  清乾隆 御制耕织图绣屏一套八件(部分),佳士得香港日拍品356号
  民强则国盛,故此雄伟壮丽的青花抱月瓶,有着贯穿古今的象征意义,提醒世人勿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纹饰与本拍品相若的大型御制抱月瓶极为罕见,此器想必是皇帝特为某个庆典所订制。已发表作品中,有二例题材近似的斗彩乾隆瓶:一例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另一例为希尔德斯海姆的罗埃默博物馆珍藏。巴尔的摩华特斯艺术博物馆藏一例相同的青花抱月瓶,其上的耕图也脱胎于耕织图上的构图。这两件青花抱月瓶其他的纹饰相差无几,看来很可能是特别订制的同一批器物。
  无论是本拍品或华特斯珍藏,春耕图的近景均有两株梧桐,这一细节未见于《御制耕织图》刻本。在画的前景添加梧桐,其用意应该不单止是为了使画面平衡有致,或框景为图。众所周知,凤凰喜栖梧桐,而这种瑞鸟仅见于太平盛世,且与统治者息息相关。所以,此树可能隐含了歌颂皇恩浩荡、祈求时和岁稔之意。此外,梧桐音谐&同&,故亦暗喻&天下一统&。另外,此青花抱月瓶曾是仇焱之旧藏,1993年5月香港蘇富比春拍中释出;再次现身拍场是在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734.375万港币成交。
  子嗣昌隆、广延帝裔,以确保江山千秋万代,乃历代帝皇对未来的共同期许。而将于春拍亮相的这件洋彩长春百子图瓶,生动描绘群婴百子于山台岸边,或击鼓鸣乐,或舞狮相戏,或龙凤对灯,或鸣炮相庆,展现春节元宵习俗,有百子千孙之吉祥寓意。
  清乾隆 瓷胎洋彩黄地锦上添花莲纹长春百子图双龙耳瓶 矾红六字篆书款高 38.8 cm。 估价:港元 50,000,000 - 80,000,000成交价:6647.5万港币[
48小时排行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汉代张衡在《...
推荐关键字
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云:&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玉玺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丝带、宝剑一样,都是皇帝的专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玺特别多。据《乾隆印薮》著录,乾隆皇帝用印数量多达1800余枚,清宫收藏的书画或古籍往往盖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玺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材料精美,体量巨大。印材质地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而且形制规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铜、石、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其中,玉材所占领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品种。不少玺印体量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上钤印,特别是一些手卷、册页之类的小幅作品,仅盖上一枚&乾隆御赏之宝&的印章,就足以毁掉这些娇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笔画匀停。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对比强烈,朱文印的边框很厚,文字线条也较粗,转折处多取小篆的圆润流转,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双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锯一样反复切出均匀圆润的线条,而非齐白石等人快意劲爽、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
再次,数量众多,重复品多。据考证,入关以前,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满洲建州卫印&,而皇太极有两方满文金印。其他的皇帝的数目大致是: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嘉庆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丰30方、同治20多方、光绪70-80方、宣统约50方。而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计,乾隆一生所用玺印多达1800余方。而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无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也许,在乾隆看来,唯其如此才能与其太平盛世的气象相匹配。
&四知书屋&玺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3.5cm,长6.5cm,通高7cm,纽高3.4cm
四知书屋位于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之后,是召见王公大臣之所。康熙帝曾题&依清旷&匾悬于内檐,乾隆时又题&四知书屋&匾悬于外檐。
关于&四知书屋&的含义,乾隆帝在其《四知书屋记》中有详尽的解释:&予之所谓四知者,盖引孔子《系辞》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意,内以正心,外以敕政,而更慎于用兵之际。&&盖微,柔阴也;彰,刚阳也。阳动而阴静,动无不由静,彰无不由微,刚无不由柔。然而柔能制刚,微能揜彰,静能胜动,此又圣人扶阳抑阴之本义。正心敕政,以及用兵者,不可不深知。&以此作为修身养性、熙政诘戎之大法。
&五福五代堂宝&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3cm见方,通高9.8cm,纽高4.9cm
&五福五代堂&原为宫中景福宫内明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世,故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亲书&五福五代堂&匾悬挂在景福宫内,并特作《五福五代堂记》:&兹蒙天貺,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古之获此瑞者,或名其堂,以饷其事。则予之所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同时命镌刻多方&五福五代堂宝&玺以纪其事。不仅如此,乾隆帝又再书&五福五代堂&匾悬挂于避暑山庄东宫&卷阿胜境&殿内,并镌&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宝&。所有这些,都是对他&古稀有七,曾元绕膝&这一人生重大历史的记录。
&养心殿宝&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0.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6cm
宝四周浅刻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绶带上系黄签,两面写有不同的文字,分别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禄交养心殿宝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认看,廿一日&,为同治时期整理宝玺时所留。养心殿位于后三宫西面,西六宫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帝崩逝后,雍正帝在养心殿为其守孝,礼成后再未迁回乾清宫,而是以养心殿为皇帝寝宫,从此直到宣统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使这里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和寝兴之所。其东暖阁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同样是在这里,宣统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即事多所欣&玺
清乾隆,青玉质,瑞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6.5cm见方,通高7cm,纽高3.9cm
&即事多所欣&语出东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原诗为:&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此诗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闲居在家,于新春参加耕种时对古人的怀想与抒怀。其中&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句是说:虽然还无法预测一年的收成,但眼前所见到的情景就已经使人非常高兴。乾隆帝对陶渊明此诗肯定非常熟悉,因为在他为宫内重华宫中的书房&抑斋&题写的对联&赏心于此遇,即事多所欣&中,就巧妙地借用了此句,同时又将其作为玺文刻成宝玺,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八徵耄念之宝&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3cm见方,通高11cm,纽高5。4cm
宝四周阴刻乾隆帝御笔《八徵耄念之宝记》曰:&予年七十时,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宝&,而即继之曰&犹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蒙天眷佑,幸无大损,越于兹又浃旬矣。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袤之庆,镌为玺,以殿诸御笔,盖莫若《洪范》八徵之念。&观此文,可知乾隆在八十万寿时镌刻此宝的原因。在刻治&八徵耄念之宝&之同时,又刻治&自强不息&玺作为副章,其用意也显而易见。
&信天主人&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
面宽2.5cm,长3.2cm,通高5.5cm
乾隆帝早年曾著《开惑论》,仿四子讲德之意,设为春秋硕儒、臻成大夫二人问答,其文中有:&枭瞷文身,无不内属,慕义归仁,鸿庸爰建,千古未闻。若子者所谓菽麦未辨,安足以知我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硕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谓楚即失之,齐亦未为得也。&&其中&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称,取&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岁时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诗云:&开惑昔年著论曾,信天爰以主人称。谓危反用成安屡,逮失还资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忆,途长惟益励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顾我何修遇此能?&表达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为号的意旨。
清雍正,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
面宽1.3cm,长1.9cm,通高1.2cm,纽高0.5cm
如如,佛语,指真如常住,圆满而不凝滞之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钤此玺。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渊阁宝&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
面12.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9cm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著名的宫廷藏书处。清代《四库全书》正本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百科全书就藏在这里。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乾隆帝谕:自四月四日始,每册用御宝二。前曰&文渊阁宝&,后曰&乾隆御览之宝&。说明此宝是专门钤盖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的宝玺。
太上皇帝之宝&
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2.1cm见方,通高8.5cm,纽高3.5cm
&太上皇&之称谓出现甚早,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便尊其父为太上皇,以示崇敬。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历史上为太上皇者因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而境遇各异,但多数是受形势所迫勉强让位。通观中国历史,名副其实既有尊位又有权势的太上皇,恐怕非清代乾隆帝莫属。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八十五岁的乾隆帝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顒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第二年新正,乾隆帝亲自举行授受大典,并下诏:&&&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这样,乾隆帝结束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代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帝。
就在宣布传位顒琰之同时,乾隆帝也为即将到来的太上皇生活进行积极准备。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又传下谕旨:&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册,用彰熙朝盛瑞。&此后,在乾隆帝授意下,内府工匠用不同材质制作了多方&太上皇帝之宝&。
此宝四周阴刻乾隆帝御制《自题太上皇宝》诗。乾隆帝对此玺十分看重,成为太上皇帝身份的证物,是乾隆帝最为重要的宝玺之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敬天勤民&玺
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9.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6cm
玺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按: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宝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宝,一直存放于乾清宫中,质地虽不贵重,但却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实物。鉴于此,雍正帝继位后,便把一方原来刻有&万几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龙纽宝上的印文磨去,将&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宫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宝妥善保存。
乾隆帝继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这方宝玺单独存放于乾清宫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刻在宝的四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毁。于是乾隆帝又命重新制作一方,不仅印文一样,同时也将《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原样复制,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宝。
关于一再复制&敬天勤民&宝的原由,乾隆帝曾有过解释:&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可以说,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镌康熙帝&敬天勤民&玺,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宝贵思想。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为政之本。宝玺本身的一再复制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
&乾隆敕命之宝&
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乾隆宸翰&方石印
长3.6cm,宽3.6cm
&长春书屋&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方形玺,篆书
面2.5cm见方,通高8.3cm
此玺为乾隆帝的闲章。乾隆帝为皇子时,雍正帝赏赐其长春仙馆,并赐号长春居士,故以后所御书屋,多以长春命名。以&长春书屋&命名的书屋在圆明园、宫内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
&重华宫&玺
清乾隆,青金石质,蹲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2cm,长3.4cm,通高5.8cm,纽高2.6cm
重华宫原是明代乾西五所之中的第二所,乾隆帝为皇子时的居所,其十七岁成婚以后就一直居住于此,故继位后将其升格为宫,名重华宫。乾隆帝非常看重这处&勤圣学而谈王道&的龙兴之地,认为这里是他&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故每年除夕、元旦,无不于此少坐,新正与诸臣茶宴联句,成为例典。该宫是乾隆帝极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心清闻妙香&玺
清乾隆,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4.4cm见方,通高6.7cm,纽高3.4cm
&心清闻妙香&语出杜甫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三。原诗为:&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玉绳迥断绝,铁凤森翱翔。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若见尘沙黄。&乾隆帝择此句刻入宝玺,与杜甫当时之心境不同,而是以心清自比,以妙香喻外,盖言身处太平之世,身心俱佳,得无限清幽之乐。
&所宝惟贤&玺
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4.1cm见方,通高4.5cm,纽高1.9cm
此玺与&乾隆御笔&、&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所宝惟贤&语出《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说明宝贤用能的重要性。正如后人所释:&宝贤生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乾隆帝于此亦深有感悟,将其视为定国安民的根本。故有&圣人养万民而不能不赖贤之时亮天工。是以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寰区至广也,生民至众也,以一人之心智耳目御之,其敝精劳神而迄无成功,亦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矣。自古贤王劳于求贤,逸于得人,然得人始逸而求贤则劳,毋论求之不以道,得之不以实,所得非其人,所求非其贤,而天下之万民,不可以一日而不养&的论述。
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
&古稀天子之宝&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2.9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5.2cm
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说》。此玺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万寿。稽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但在乾隆帝看来,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虽为创业之君,于国于身皆有建树,但仍不乏&礼乐政刑有未遑焉&的遗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于是,便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以纪念之,并作《古稀说》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此时的乾隆帝还相当明智,虽自负但不自满。&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天之本,必益凛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为法祖之规,必思继前烈,而慎聪听也。&他要做到&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这才把&犹日孜孜&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透过这方&古稀天子之宝&及其产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种壮志未泯,雄心未已,励精图治而且是相当自负的精神状态。
&乾隆御笔&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
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太上皇帝之宝
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戒得堂宝&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1.5cm见方,通高8.6cm,纽高4.1cm
戒得堂位于避暑山庄清舒山馆之左,命名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则知此宝制作于是年或稍后,专门存放在此书堂内。关于戒得堂命名之始末,乾隆帝曾有《戒得堂记》云:&我皇祖圣寿望七时,尝欲镌通用小玺,命内廷翰林拟文,皆无当圣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然当时圣意引而未发。予今亦届七秩,于元旦试笔,即隐括此语为什。兹驻跸避暑山庄,乃皇祖朝乾夕惕用此玺之处,而予受恩之所也。适作书堂于清舒山馆之左,即以此题额而为记,以阐皇祖之意。曰:帝王之学,与佔毕书生有不同,则所戒亦当各异。未定方刚之戒,兹不复论,兹所戒者,当在得矣。&可知此堂之命名,既有仰体康熙&戒之在得&之训的意思,也包含乾隆自我鞭策、自我警励的成分。
&纪恩堂&玺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1.9cm见方,长6.5cm,通高9.4cm,纽高4.5cm
此玺质地温润,雕刻精细。印台四周浅刻填金乾隆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配紫檀木雕龙宝匣,匣四周亦阴刻填金同一篇御制文,落款为&乾隆三十八年岁在癸巳仲夏月御制&,可知此玺制作是在1773年。按:纪恩堂共有两处,一处在避暑山庄,一处在圆明园,是乾隆帝为纪念祖父康熙帝将其养育宫中的深恩而特意命名的。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中讲道:&圆明园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自。避暑山庄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迹。名同而实异,文异而事同。&所谓受恩之迹,即指乾隆帝十二岁时曾随康熙来到避暑山庄,康熙安排他在万壑松风之侧室居住、读书,令其日夜陪侍左右,对他呵护备至。乾隆帝即位后特书&纪恩堂&匾悬于此殿。从此玺四周所刻御制文,可知此玺是专门为避暑山庄内的纪恩堂制作的,平时放在其中,以备钤用、纪念。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
清乾隆,白玉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3.4cm见方,高6.1cm,纽高3.7cm
该玺置于紫檀木宝匣内,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部分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八玺之一,刻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石渠宝笈》续编编纂期间。《石渠宝笈》续编&凡例&规定,凡收入《石渠宝笈》续编的古今臣工书画,除照例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各玺外,其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宁寿宫五处的书画作品,还要分别加盖五处的鉴藏宝。因此,凡宁寿宫所藏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者,都加盖此方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三希堂精鉴玺&组玺
清乾隆,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2.2cm,长4cm,通高1.9cm,纽高1cm;&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1.5cm,纽高0.8cm
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
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因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得名。从艺术鉴赏角度看,&三希堂&便成为著名艺术品的典藏地而闻名于世,与之相对应的&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便当然成为鉴定性标志。二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如《石渠宝笈》初编,凡书画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四处,俱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又&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二玺,册、卷、轴皆同。上等者则盖以&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而《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续编入选者,则钤用&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而这两方玺在钤盖时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鉴玺&在上,&宜子孙&玺在下。
&文华殿宝&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2.8cm见方,通高10.6cm,纽高5cm
文华殿是紫禁城内位于太和殿东面的一组建筑,自成体系,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最早为皇太子的东宫,嘉靖帝时改为皇帝斋戒时的居所和接见大臣的地方。这里也是皇帝举行御经筵的宫殿。经筵,即御前讲席,讲官先讲解《四书》《五经》中的某些议题,皇帝再阐发义理。明朝早期无定月,亦无定日。正统初年始为常仪,每月初二日御定文华殿进讲,每月三次。万历时分春讲和秋讲。清承明制,仍以文华殿为经筵之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定每年二月八日举行,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任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以后虽经筵细节稍有变化,但其制不改。
&心愿符初&玺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9.7cm见方,通高10.3cm,纽高5.2cm
此为乾隆帝晚年所制宝玺。乾隆帝晚年,训政之暇,还经常沉浸在对自己一生辉煌历程的回味之中,津津乐道于&得遂初心&、&心愿符初&,在回味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精神寄托。
乾隆帝晚年多次提到有关&心愿符初&的事情。比如:&朕自御宇初年,即焚香敬告上苍,若纪年周甲,当传位嗣子,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载之数。节经明降谕旨,宣于中外,今敬迓洪厘,幸符初愿,新岁大廷授玺。&&纪元周甲,心愿符初,今岁元正大廷授玺,称太上皇帝,幸为千古全人。&&朕今寿望九秩,精神康健,视听未衰。若来岁归政,遂思自暇自逸,竟至天下重务于不顾,则非所以敬承天眷,亦非御极初年定期归政,不肯恋位之初心矣。&&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通过以上引文,可知乾隆帝所谓 &心愿符初&,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纪元周甲。作为皇帝,御极天下六十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乾隆帝虽口口声声强调&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载之数&,但实际上其享国已经远远超过了康熙帝,这是他从未明言的心愿。其二,授玺归政,称太上皇,从而有资格同历史上的贤主明君比较,堪称&古今帝王第一&。此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刻制的,充分反映出乾隆帝的晚年心态。
青玉&五经萃室&印
印面3.2cm&3.4cm,通高7cm
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书&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印合成组印,这是其中的一组。五经萃室位于昭仁殿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经火烧过的痕迹。
&避暑山庄&玺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0.7cm见方,通高13cm,纽高4.7cm
此玺原存放于避暑山庄。印台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叙述避暑山庄建造之原委。配紫檀木宝匣,匣顶刻&避暑山庄&四字,匣四周亦阴刻填金《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落款&乾隆丁卯仲秋月瀚御制&,知此玺制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钤用于有关避暑山庄的书画碑刻之上。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建成的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清代皇帝避暑及处理政事的重要场所。
&学诗堂&玺
清乾隆,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2cm,长3.2cm,通高6.7cm,纽高2.6cm
&学诗堂&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一的景阳宫的后殿,是清代宫中一处十分重要的收贮书画图籍的地方,&学诗堂&的得名便与殿内所收藏的书画名迹有密切的关系。&学诗堂&里的&诗&,是指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南宋初,宋高宗命宫廷画家马和之,以汉代毛公所传的《诗经》为依据绘《毛诗全图》,并亲自书写经文与之相配,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的著名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散失很多,到乾隆朝时,内府共收藏有十七卷。经过乾隆帝的审定,认为其中的五卷为赝品,其余十二卷为马和之的真迹,乾隆帝在每一卷的后面都书写了跋语,合在一起,收藏于宫内景阳宫后殿,并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题写了&学诗堂&匾额悬于殿内。乾隆帝于第二年春正所作的诗句 &东壁图书贮景阳,新颜后殿学诗堂。缘收赵宋君臣迹,企想姬周礼乐场&正是当时情况的实录。
&三希堂&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2.3cm,长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西次间,是清宫著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乾隆初年为内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别在养心殿西暖阁专辟一小室珍藏这三件法帖,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乾清宫宝&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1.6cm见方,通高8.5cm,纽高4.4cm
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代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内部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皇帝可以随意居住。明朝震撼宫廷的宫女绳勒嘉靖帝的&壬寅宫变&以及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均发生在这里。清代顺治帝、康熙帝仍住于此,自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这里便成为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引见官员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之地。殿中&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帝御笔,雍正帝定秘密建储制,建储匣即高置于此匾之后。
&归政仍训政&玺
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6.3cm见方,通高5.6cm,纽高2.7cm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传位皇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的同时,又颁布谕旨:&朕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此后,训政便作为乾隆帝的合法权力和施政方式,时时出现于其言谈话语中,并在他归政后切实执行。&侥幸已躬最无射,频繁眷佑愧难承。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 &今又届元夕,风月清佳,余揣精神纯固,训政如常,实为高年盛事。& &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而训政敕几,仍未敢一日稍懈。& &归政仍训政&作为乾隆帝太上皇时期权力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延续到乾隆帝去世为止。他以此约束嘉庆帝,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转。在乾隆晚期诸玺中此玺尤为重要。
&十全老人之宝&
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2.8cm见方,通高15.3cm,纽高5.4cm
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十全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两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但到后来乾隆帝命刻此&十全老人之宝&时,却赋予了&十全&更多的内容。他在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中讲到宝玺的制作及其原由:&十全记既成,因选和田玉镌&十全老人之宝&并为说曰:十全本以纪武功,而&十全老人之宝&则不啻此也。何言之?武功不过为君之一事,幸赖天佑,劼劬蕆局,未加一赋而赋乃蠲四;弗劳一民而民收无万。祗或免穷黩之讥耳。若夫老人之十全,则尚未全也。盖人君之职,岂止武功一事哉?朱子曰: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一日不敢立乎其位。官者何?职之谓也。君子职不能尽言,况敢云尽其职乎?未尽其职,则&十全老人之宝&,不亦涉自欺与夸而增惭愧乎?然老人之十全,实更有奢望,不敢必以敬持天佑者。十全之武功,诚叨天佑矣。则十全之尽君职,或亦可以希天佑乎?夫适百里者半九十里,予今三年归政之全人,不啻半九十,而且如三十年之久矣。是以逮七十而系&犹日孜孜&以为箴,至八十而系&自强不息&以为勉,则此可必可不必。三年中敢不益励宵衣旰食之勤,益切敬天爱民之念,虔俟昊贶,或允臻十全之境,祖三年诚如三十年之远。幸何如之,企何如之,惕何如之。&可知乾隆帝制此宝,不仅是要显扬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时时勉励自己尽君之全职,以实现其&千古全人&之夙愿。可以这样说,此玺既是乾隆帝的纪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惟精惟一&玺
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苏轼《赤壁赋》文意,汉文篆书
面6.9cm见方,通高11.9cm
&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言所以为君治民之心法。恰如孔颖达注疏所云:&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道心。人心为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则难安,安民必须明道,道心微则难明,将欲明道,必须精心,将欲安民,必须一意,故以戒精心一意,又当信执其中,然后可得明道以安民耳。&盖言为人君者,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乾隆帝以此为玺文刻制了多方宝玺,此为其中之一。此玺与&乾隆宸翰&相配,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乾隆宸翰&玺
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8.4cm见方,通高15.2cm
此玺用昌化鸡血石刻治,印石鸡血虽然不多,只丝丝缕缕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近似于牛角冻。尤其是雕刻者依据材质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构思,精心布局,使之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如篷的荷叶密密而布,点点红蕊或含苞,或怒放;荷丛中双鹤漫步,悠闲自得;鸳鸯比肩而游,鱼儿嬉于水底。荷叶间有蜻蜓、蜘蛛、青蛙、小蟹、鹭鸶等鸟虫,生机勃勃,使人自然联想起南国水乡的迷人景色。整个作品设计新颖独特,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人喻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乾隆帝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者之一。
该印本为文人印章。印体四周山石间有时人题记多处,书法灵动,词句隽永,极富韵致。其中前面石上作者题款云:&莲塘三十里,四面起清风。鸳鸯飞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夏日过西湖,见莲花烂漫,摹之于石,以博大雅一哂云尔。&可知此印制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取材于西湖景色。通过题记,不难想象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并经常和朋友同好一起品评的情状。
这件当初抒写文人雅兴的案头清供,是什么时间、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宫中收藏的,今天已无从了解。乾隆帝将其刻成御用玺印后,同样爱不释手,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风雅皇帝的文人情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丝南木树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