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才能去香港做月嫂来香港工作

在香港投行工作究竟有多辛苦?谈谈年轻分析师们在香港投行的日子
我的图书馆
在香港投行工作究竟有多辛苦?谈谈年轻分析师们在香港投行的日子
?八妹说还记得八妹2月份翻译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离开香港》吗?一位叫David Zhu的年轻投行分析师在文中描述了一番香港年轻分析师们辛苦工作、以及工作之余高大上的生活。结果他的文章在短短几天内传遍香港金融圈,引发众多议论,并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但是对于大多数每周需要工作80到100个小时的香港年轻投行分析师来说,他们的生活与David描述的有很大不同,因为,真的是太忙了!作者|Thomas Zhang来源|efinancialcareers几个星期前,一位叫David Zhu的年轻投行分析师发表了一篇博客《我为什么离开香港》(ps:八妹此前曾将本文翻译发过一篇文章《两位投行男女的真人自白:为何我要离开香港&为何我还未离开香港(附中文翻译)》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此文),讲述他去年下半年决定离开高盛,并离开香港,加盟一家北京的私募基金的原因。他在文中描述了一番香港年轻分析师们辛苦工作、以及工作之余高大上的生活。出乎他意料的是,这篇博客在短短几天内传遍香港金融圈,引发众多议论,并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他本人也收到不少反馈意见。可以想象,这些意见并不都是正面的。一个多星期后,也许是不堪“骚扰”,David Zhu给自己的博客加了密码,网民再也无法直接读到。不过,对大多数每周需要工作80到100个小时的香港年轻投行分析师来说,他们的生活与David在博客中描述的有很大不同。“我曾经大半夜的在公司里哭鼻子,因为工作实在太多了,做不完,”一位在某家美国大投行工作的年轻女生对我们说,“不仅仅是我,我们这里大多数女孩都哭过。”她才刚刚加入公司一年多,因为公司政策的原因,她不愿透露真实姓名。一般而言,在香港,工作经验在一到三年的年轻分析师的工作量与全球其它金融中心没什么不同:几乎都不可能夜里11点之前下班,每周工作80-100个小时很正常。有位分析师表示,他曾为了一个项目连续两周每周工作110个小时。“那次太痛苦了,”他说,“好在不会一直这样。”根据我们金融招聘网去年做的一份调查,香港金融从业人员身心俱疲的程度要超过国际上其它几个主要的金融中心。我们的调查发现,80%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香港金融人感到过不同程度的身心俱疲,这个比例比美国和英国都高,而且超长的工作时长似乎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压力很大,”另一位分析师说,“在香港,有时候分析师会被要求干经理的活,虽然你的眼界开阔了,但责任也增加了,所以才有压力。”这位分析师曾经在纽约工作过。在他看来,香港的分析师比纽约的同行工作更辛苦,更容易身心俱疲。另外,同样的工作熟练掌握之后,就不再象刚开始一样那么有新鲜感了,这也是容易疲劳的原因之一。这位分析师自从毕业进了投行以后,已经做过了几个兼并收购和IPO的项目,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已经“不象刚开始那么激动了”。“我现在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有时候就会问自己这么做下去到底有没有意义,”他说。资深银行家们曾建议,应届生在进入投行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职业生涯的下一步怎么走。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采访的几位分析师似乎已经陷入了困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已认定不会在投行做很长时间,但接下来是去读一个MBA,还是象David Zhu那样转去买方机构,多数人都还没有想清楚。“我不知道还会在这里待多久,但有一天我肯定会离开的,因为当我看到那些干了十年以上的资深高管时,我就知道我肯定不希望变成他们那样,”一位已经工作了三年的分析师说。不过,各大银行至少已经意识到了留住这些资历尚浅的年轻分析师的必要性,比如,英国的巴克莱银行(Barclays)正在争取把为客户准备的项目推介书从80页减少到20页。要知道,项目推介书通常是年轻分析师们通宵达旦赶出来的,也是他们痛苦的根源。另外,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瑞士银行(UBS)也在考虑给分析师们安排些更有趣的工作,并且让他们早一点出去见客户。最后,当然了,很多银行已经把员工的基本薪资提高了将近20%……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两位投行男女的真人自白:为何我要离开香港&为何我还未离开香港(附中文翻译)》一文─────────────────八妹第六期微信热门文章目录已经更新,完整版请点击八妹微信菜单查看~【招聘:新媒体运营】微信、微博、QQ、陌陌、豆瓣、论坛都能耍的有模有样;赚点粉丝,炒个热点更是信手拈来;卖个萌耍个宝也能引来一片点赞;懂得传播技巧,深谙互动精髓;把客户体验与公司策略有机结合;走出一条非传统新主流的营销之道。既然都已经看到这里了,不如来投个简历呀,或者分享给身边适合的朋友啊,么么哒~邮箱:金融八卦女ID:jinrongbaguanv金融八卦女,添加微信号jinrongbaguanv关注金融圈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金融圈新鲜消息、八卦、爆料、内幕。八妹说:八卦从来不是目的, 而是接近真相的手段之一。八妹个人微信:添加微信号jinrongbaguanv2014欢迎实名互粉。想爆料或各种合作,请发邮件至或添加QQ号,关注微博@金融八卦女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在香港投行工作究竟有多辛苦?“私奔”已蔚然成风
作者:张劼
手机上阅读文章
过去一年来,在香港投行工作的年轻分析师们一拨拨地离开银行,加盟买方的私募基金,这股趋势俨然已“蔚然成风”,在有的投行,某些特定年次入职的分析师已有80%离开。
  过去一年来,在香港投行工作的年轻分析师们一拨拨地离开,加盟买方的私募基金,这股趋势俨然已“蔚然成风”,在有的投行,某些特定年次入职的分析师已有80%离开。
  “我是两年前加入这家银行的。当时一起进来的有10个人,现在只剩两个了,”一位要求匿名、几个月前刚刚离开一家美国大投行的分析师透露,“剩下两个也是分分钟都可以走。”
  过去几年,为了能在利润丰厚的中国业务中分一杯羹,在香港的各大投行招了很多能说普通话的年轻分析师。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离职潮面前,投行现在几乎快成了这些分析师加盟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私募基金的跳板。
  当然了,并不是每家投行都面临80%这样的离职率,但这至少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分析师不愿在投行工作太长时间。他们更愿意做几年后就离开,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工作时间太长当然是一个原因,但现在的年轻人消息都很灵通,既然选择投行,就不会天真到以为那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那位要求匿名的分析师指出,其实投行的工作比较没劲是个重要原因。“干的活机械重复,觉得自己就是个。”他说。
  按他的说法,小伙伴们几乎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生,年轻、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在电脑前坐几个月,每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很快就觉得无聊。虽然私募基金的工作量也很大,而且工作时间不一定短很多,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充满新鲜感才是最重要的。
  “在买方,他们能自己做主,要从头到尾为一个投资项目负责,”一位在香港工作多年的资深并购银行家说,“所以买方的工作非常有意思。”
  最近几年,各大投行在世界各地连续发生了几起分析师过劳死事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挽回形象,投行在分析师的工作时间上作出了一些让步,但从工作生活平衡的角度出发,投行和私募基金还是没法比。  在香港,一位刚从投行跳槽去私募基金的年轻分析师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天晚上我跟朋友吃饭,回家比较晚,突然想起还有个事没做完,就凌晨两点发了几封邮件出去,结果第二天好多人来问我怎么会搞到那么晚。其实这在投行很正常,完全不是个事啊。”
  市场状况也不一样了。国际大投行现在要在亚洲盈利越来越难,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却迅速增长。中国股市此前的暴涨,直接导致许多新私募基金的成立。不少老基金也抓住这轮行情募得更多资金。所有这些都造成初级分析师和经理的供不应求。
  “买方现在太火了,特别是消费品行业和技术、媒体及电信行业。”另一位要求匿名的分析师说道。他本人不久前也从一家美国投行跳到了一家中国私募基金。
  事实上,从投行转向私募,起始薪资基本不会涨,甚至有可能降20%,“只有少数几家大的外资私募才有可能给得跟投行差不多,”上述分析师表示,“中型基金和本地基金都要少很多。”从这个角度看,对许多人来说,决定跳槽的原因显然不是短期赚多少钱,而是长期职业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DF154)
ABCDFG H JMNPQRS XYZ
网友点击排行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客服邮箱:|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
CopyRight&&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沪ICP证:沪B2-&&网站备案号:沪ICP备号-1
ABCDFGHJKMNPQRSTWXYZ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106|回复: 7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 小时寄托币180 声望5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帖子精华0积分137UID3436369
寄托新兵, 积分 1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 积分
声望50 寄托币180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翻看了好久的帖子,看到之前也有朋友们在寄托 问过类似的问题,大多数回答都是case by case。。。
想请情况类似且申请永居成功的朋友们来 现身说法下。希望有相似案例可以借鉴。
我想在深圳买房 去深圳住&&- - 但是我现在也没有老婆孩子之类的(家庭主要成员),纯粹是觉得深圳房子大,可以和爸妈一起住。
另外 如果iang满了七年之后 不申请永久居民,我能以什么身份继续留在香港呢?(如果是申请居留权,感觉好像和申请永久居民的条件是一样的啊--)好困惑。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8872 小时寄托币38739 声望429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0帖子精华12积分42320UID2621503
声望4292 寄托币38739 注册时间精华12帖子
case by cas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62 小时寄托币219 声望65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206UID3489196
初级会员, 积分 2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4 积分
声望65 寄托币219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QPSK 发表于
case by case
如果只是周末回一下大陆呢。。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8872 小时寄托币38739 声望429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0帖子精华12积分42320UID2621503
声望4292 寄托币38739 注册时间精华12帖子
Whirligig 发表于
如果只是周末回一下大陆呢。。
case by cas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944 小时寄托币36819 声望291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8积分22626UID2810391
声望2911 寄托币36819 注册时间精华8帖子
1、永居的批核永遠都是case by case。
2、滿7年還不申請永居,仍可繼續每三年續一次IANG簽,有朋友都8年了,不想放棄內地戶籍,一直這麼續的IANG。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 小时寄托币180 声望5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帖子精华0积分137UID3436369
寄托新兵, 积分 1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 积分
声望50 寄托币180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kaywoo 发表于
1、永居的批核永遠都是case by case。
2、滿7年還不申請永居,仍可繼續每三年續一次IANG簽,有朋友都8年 ...
感謝你 回答我。我想確認一下:七年之後申請的簽證 仍然叫做iang簽證嗎 ?
我看網站上說七年之後可以申請居留權,但申請居留權的條件和永居的條件類似。如果七年之後仍然可以叫做iang簽證,那麼就是說iang不會在乎你是否居住香港,反而更看重你是否有工作,是這個意思嗎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08 小时寄托币1053 声望75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864UID3497979
高级会员, 积分 8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6 积分
声望75 寄托币1053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Whirligig 发表于
如果只是周末回一下大陆呢。。
我还真不信谁会连续7年一直呆在香港不出来,谁不旅个游之类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944 小时寄托币36819 声望291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8积分22626UID2810391
声望2911 寄托币36819 注册时间精华8帖子
cheeryi 发表于
感謝你 回答我。我想確認一下:七年之後申請的簽證 仍然叫做iang簽證嗎 ?
我看網站上說七年之後可以申請 ...
7年之後依舊是IANG啊,只要有和香港公司或機構的工作合約就能續IANG,不會管你在哪常住。。。
【全站】寄托热心网友勋章,寄托与我
寄托优秀版主
【版主】寄托优秀版主
港澳资深筒子
【港澳】资深筒子
港澳申请助理
【港澳】申请助理
在任资深版主
【版主】任期满四年以上的在任版主勋章
【GRE SUB】Sub luck
【人文】优秀精英
【雅思】烤鸭大厨勋章
【日韩】梦舞槿樱
US-applicant
【美国】applicant
广州九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GTER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来香港读研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来香港读研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访曼蓝影百家号很不讨喜地趁大家还没放假来砸个场,这篇算是写给自己的期末总结。也许有些真话不那么好听,但还是希望客观地评价读研时的状态。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哦~怀一颗愉悦之心,能学习恐怕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了吧。1.每次洗完头发能抓下一大把,每天醒来后都深陷梦魇中,这样的状态单曲循环了四个月,总算在上周final后暂告一段落。其实我们算是心态很稳的人了,大难临头也总会“装”作淡定。但香港的读研生活却如同极限挑战,分分钟要抓狂,要大叫,甚至时常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话对于现在的我而言简直真理。这里的压力,大部分源于课业的难度。如果一件事情让学生不费多大力气便能轻松完成,本能的惰性也就会自然显露出来。所以我大概能理解,大学本科那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不挂”的考试,何尝不是“佛系本科生”的暗地帮凶?这在香港是不常见的。听一个本地同学说,能在香港读大学的孩子寥寥无几,只占20%左右,算得上是精英中的精英。而跟他们相处后才证实,别人的本科确实能甩我们好几条街。有一次Professor拿他出给大二学生的题目给我们做,难度不输给研究僧最变态的课程。所以即便我们一周只有四门课,但由于课业压力太大,均给每一科目的时间也总是捉禁见肘。好吧,吐槽并非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还是想客观跟你们聊聊,来香港读研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2.来香港读书这段时间我也成了免费的“留学顾问”,不少学弟学妹的主要顾虑是这种一年速成的教育模式究竟对能力提升有没有本质上的帮助。我一点也不想避讳,速成确实是香港研究生的最显著标签,一如这个城市的气质,生怕脚步慢下来就会错过些什么。说来也有点嘲讽,我们是大三就决定要出去读书了。当时在英国、香港、加拿大、美国之间做过权衡,最先淘汰掉了前两个选项,原因就是嫌它们太快。倘若还算上适应的时间,真正能沉下心来学习也就半年不到。可阴差阳错地最后还是来了香港,也真切体会了一回什么叫“快”。上课的进度是快的,作业的频率是快的,消化知识的节奏也是快的,以至于我们现在悠悠闲闲过寒假都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学生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它逼着你走完全部流程,最后封装推向市场,本质上亦是一种功利性的交易。我们很少这样赤裸裸地讲,因为大家其实都对个中微妙不言自明,但仍旧想美化自己的求学经历,毕竟也是花了钱花了时间的。每每跟师弟师妹说到这里,他们几乎大半都开始半放弃状态了,倘若家里并不富足,来这里“速成”研究生就显得更不划算。往往这个时候,我就会慢悠悠地开始铺展我的“但是”,这其实并不是香港教育的全貌。即便速度是快了些,但是这过程里的任意一个细节都没有丢失。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业,香港在服务业这块还是可以信心满满地拍胸脯说自己是数一数二的。举个例子吧。香港的学校在处理作业的手法上就和内地很不一样,作业之前会先有三四页纸的作业简介,包括你要读的reference,行文结构可以怎么编排,启发你的一些观点,还有一整页严谨细致的grade criteria(评分细则)。作业发下来后每一个自然段前面都会写上评语,评分表格里会针对每一个细则给出具体分数。胡子妹妹的某项作业要求~以前本科读书只会在期末的时候在系统上看到一个孤零零的分数,大家做作业似乎也只是为了最后得到一个数字。但经历了这短短几个月,我开始明白学习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3.曾经有个朋友在票圈上转发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剑桥的读书体验。特别喜欢文章结尾的一段话:一所好的大学最值得珍惜的往往不是它能直接教给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它为这样的日常学习所创造的环境和氛围,是它对人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细致入微的关照。可以说是写进心眼里了。相比于缜密的逻辑,开拓的视角,来HK读研最大的收获其实是“爱上了学习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用文字加以形容,它就像你爱上了某一首歌,或某一款饮料,每天都想再听一遍或再尝一口,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忘乎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喜悦。要想培养这番热爱,你必须把自己放在最显眼的位子上。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是感受一件事情是否有所价值的唯一“捷径”。所以过去那种老师喂养的“读PPT”模式,尽管也有丰富的输入,可却难让我们真正产生乐趣。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它颠倒了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但凡学生成了幕后配角,他们便会把自己置身事外,这时候再谈“热爱”就困难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香港的教授只问问题,答案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讨,换句话说,学生真正地“翻身做了主人”。有时候三个小时的课程有三分之二被用于discussion,正是在这难得的头脑风暴里,我才有机会见识到别人尖锐的思考方式,也才体会到不同的角度下会有怎样的分析方法。在这种锻炼下,我们不再一遇到问题就等着“旁听”或“Google”,因为要想参与讨论,你就必须有备而来。而当你的想法被大家认可,你一定会爱上这个解锁难题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角色互换暗含着一个简单的逻辑:学习从来都只是为了自己。所以如果你把它看成快速拿文凭的手段,你也会根据同样的目的制定相应的策略,马虎敷衍,坐等毕业。但假如你把它看成人生中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你就会明白“喜爱”这种虚无的感觉其实有多么珍贵。4.倘若说本科四年让我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那么在香港读研则让我养成了事事深入思考的习惯。是的,这笔学费给的确实有些肉疼,但我很庆幸2017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相信这会是一笔终生受益的财富。考完试后我约了专业课的professor聊天,我们坐在校道一侧的靠背椅上,当时天空湛蓝,有飞鸟掠翅而过。我非常记得教授跟我说起期末presentation时讲的一句话:“你可能根本不需要提高些什么,你要做的只是享受这个过程。”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每个想要读研的朋友。我们虽然听着“知识创造财富”长大,但慢慢你就会明白,少一点功利心的学习是多么美妙的经历。怀一颗愉悦之心,能学习恐怕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了吧。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访曼蓝影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本人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千万别来香港读硕士!香港MSc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
在香港读研一直被认为是“性价比高”的选择
离家近、学制短、花钱少、文化近
有人是为了拿香港做自己求职路上的跳板
也有为了能够留在香港,7年后拿上香港永居
前几天有一位同学给港君说她准备来香港读研
但是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帖子:《千万别来香港读硕士》
让她瞬间陷入了纠结
港君截取了这篇文章的一小段给大家看看
(来源:http://dwz.cn/6axOrq)
emmm,真的是一个男默女泪的文章
看完港君都沉默了
那么问题来了
香港一年制硕士到底值不值得读?
关于香港读研
在解析香港读研值不值得之前
港君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下香港读研的一些基本信息
香港研究生的分类
以学位和类型分,香港研究生主要分为授课型研究生与研究型研究生:
授课型研究生
MSc(理科硕士)和MA(文科硕士)都属于授课式硕士研究生,除了这两种,授课型研究生还有几种特殊的:MPA(行政管理硕士)Med (教育学硕士)MChem(化学硕士)LLM(法学硕士)MEng(工程硕士),授课型硕士以修读指定的课程为主,完成每个科目的要求就能毕业。
研究型研究生
PhD和 MPhil都属于研究型研究生,研究型硕士以研究为主,在修读少量课程之余仍须要完成一篇研究论文才能毕业。
研究型博士研究生修读期限是5-6年 , 研究型硕士研究生是2年。
授课型研究生修读期限为1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以找工作为导向的同学选择读授课型研究生的原因,在一年内提升自己的背景,比内地研究生更早的进入社会求职,这也是为什么一年制的授课型研究生会被更多人选择并被热议。
一年制的尴尬与无奈
正是因为在香港读研“性价比”高,所以许多人挤破头想来香港读研,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来港读研,镀的这层金也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亮闪闪了。
可以在文章看到,作者曾在内地面试时遭到面试官的质疑,并且每个问题都点中了MSc的死穴,让他不知如何作答。
“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
这是一位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在回内地面试时遇到的问题。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当他们回国的时候,也同样会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
除了求职上遇到阻碍,入职后拿到的薪资也与本科相差无几。
调查显示,建筑业是入行起薪最高的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的平均起薪达到17852港币,但仅比学士学历的月薪高出38港币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除了建筑业,其他行业入职月薪都在之间
2017年度香港平均入职月薪(港币)
来源:香港传真
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整体应届学士毕业生的起薪点为14216港币,较2016年上升3.3%。而硕士或以上的香港应届毕业生起薪点不仅只有14316元,跟学士毕业相比只高了100块,而且整体水平还比2016年降低了6.8%。
不仅如此,在一些行业上,学士学位毕业生的起薪还要高于硕士毕业生。比如在资讯及科技类,如果本科毕业,平均起薪为14983港币,但如果读完研究生入行,平均起薪为14406港币,每个月少赚两顿海底捞。
有软件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对港媒表示,不少IT专业的研究生其实本科学的并不是本专业,且理论水平大于实践能力,故“作为老板,一个学士生有少许实习经验,我愿意付(月薪)1.6万至1.8万元,而硕士生技术低,只会有1.5万元。”
一年制硕士到底值不值得读?
港君又去知乎搜索了一下,发现很多同学都有一样的疑问:香港一年制硕士到底值不值得读?读的意义大不大?
我想这位MSc毕业并留港工作的同学给出了一个正确规范的回答...
授权:@主南小黑店
来源:知乎
一年制硕士水不水,取决于你自己对待它的态度。
以香港大学为例,我所学的MSc专业确实有的方面比较水,比如,考试通过率。只要考勤不错,作业没有涉嫌抄袭,考试答够了量,几乎都能过。就因为这样,MSc就水了吗?非也非也!
首先,MSc把我逮到了香港大学这个亚洲Top3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是水的!作为学生,平台所有的资源都是对我开放的,比如学术论文库、图书馆藏书、学术泰斗讲座(很多仅对学生开放)、学校社团组织企业实地参观、免费的健身房游泳馆球场。这些资源在我面前不是用来摆着拍照发朋友圈的,而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加以利用的。我这个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时到底是含金还是含水,完全取决于我有没有把这个平台的资源转变成自己的本领!
其次,我所在的MSc项目有来自香港、大陆、德国、美国、印度、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各个地方不同北京的同学。这是个了解世界、拓宽社交圈、联系粤语英语的好平台!入学第一天的见面会上,系主任就对所有人讲到:“You still not only learn from professors, but also learn more from your classmates.”
再次,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除了教授在课堂上那一点点讲授以外,还需要多次小组讨论和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这些都是学号这门课的必经之路,都写在了course syllabus里面。教授不会打印出来给我,需要我自己扎进图书馆或使用Google学术搜索,下图以港大某MSc项目的Construction Economics为例:
从module structure里可以看出,真正教授讲课的lecture课仅有16个小时,而independent study需要83个小时,用来预习、小花以及看paper。此外在Assessment环节除了3小时的考试意外,还应安排20小时进行考前复习,20小时用于做作业,教授也给出了需要看哪些paper
以上只是essential reading,类似必读篇目,此外还提供了数篇futher reading,类似选读篇目。但是,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一个MSc班级,又有几个人能把这些reading实打实都读完呢?
学校以外,是香港在这座城市。香港虽小,但却是一个大世界。除了崇光百货和海港城,香港还有无数向公众开放的郊野公园和行山径,教会组织的免费粤语班音乐班毛笔字班,各种会议展览,对学生半价的世界级话剧歌剧舞蹈交响乐等演出,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因为时常有便宜到哭的特价机票),这些都是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男的资源。愿意来香港求学的人,以及学业完成后愿意留下继续发展的人,都是看到了这座城市好的方面,而且能够利用好这些好的方面为自己创造价值。
那些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读书的人,可能眼中只有这些:XX科目交作业的死线到啦,最后一节课老师可能要划重点啦......他们或许根本不会在意港大或者香港这个平台可以无限量提供、但不会主动跑到跟前的知识技能。等熬完一年混完文凭,觉得自己没学到啥东西,找工作也碰壁,最后还怪这个一年制硕士项目太水也是醉了。
最后想说,真心想来香港求学(而不是混文凭)的人,尤其是想来香港学商科以后搞金融的,提前对你的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做一个尽职调查。有了你自己做的尽调报告,水不水,自己就有结论了。
港君有话说
人生其实很难找到一条最佳捷径,
读研对自己是好是坏,
其实你本人才是最大的决定因素。
对于在港读研,你是持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留言区里留言~
本文由求职香港原创整理
部分内容来自香港传真与知乎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求职香港」除发布原创求职干货文章及独家讲座福利等以外,亦致力于优秀求职干货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邮箱pr@dreambigcareer.org或微信:dreambigcareerPR1(Yuki)进行处理。
DBC精英学员Offer榜
斩获春招offer,你也要有一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去香港做月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