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欢迎儿媳妇进家门的词第一次进门,日子好不好

龙湾有大罗山逶迤在西南东海噭荡于境东。境内有江、河、浃、岛水田、旱地、山园、滩涂。自然环境集山川之大成地貌之概全。

仁山智水山给人以坚定、敦厚嘚性格熏陶;水给人以机灵、豁达的智能启迪。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龙湾人自古就以勤劳聪慧著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龙湾人民種山、耕田、打鱼、晒盐。因地制宜、百工兴旺千百年来各村均形成了农耕以外的多种经营。村村有传统副业无论晴雨,均辛勤劳作營生一年少闲日。民风之勤劳俭朴卓越于世。

龙湾自古就有诗、书传家之美德辖区百姓设私塾、办书院蔚然成风。各祠堂均设有“養贤田”用于奖掖扶植族内子弟读书上进。故而簪缨绵延人才辈出。有明一代达鼎盛时期。形成了以英桥王氏、普门张氏为代表的詠嘉场名门望族焕焕文脉,悠悠数百年

地灵人杰的区域环境与厚实的人文内涵,形成了龙湾颇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立身处世、崇尚礼儀。如孝父母、祀祖先、友兄弟、礼宾朋、序长幼由此衍生的繁文缛节,历代相沿在社会活动中,如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施善行义、拜师授徒及相关风俗也多与儒教礼仪一脉相承。

龙湾民间好佛事、信占卜、讲风水渔民尤多禁忌,信奉海龙神出海必祭。随着社會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儒家礼教在宗族权威、家庭关系、婚丧仪式、岁时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日见式微;奢靡享乐显闊攀比风气有所抬头滋长。龙湾区历届党委、政府致力于弘扬传统美德、提倡艰苦奋斗精神致力于移风易俗、破除歪风陋俗,以期进一步形成讲道德、讲文明的时代风尚

龙湾平原土地肥沃,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农耕讲究精耕细作。近千年来形成“三播”(春播、夏播、秋播)、“三收”(夏收、秋收、春收)制度习俗。同时轮作套种充分发挥地力,提高了作物产量

龙湾人民称耕种的土地为“世耕”,称手中的劳动工具为“铁板”(锄头)它长尺二、宽六寸、口刃用八两白口铸铁层层浇铸,锻打而成硬木作柄,重达八斤

龙灣人民用手中的“铁板”日夜劳作在“世耕”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来暑往周而复始。

春华秋实大地上的农作物都收成归仓了,于是四季的辛勤劳作要告个段落这就叫作“过年”。休养生息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劳作。

留在田地上“过年”的作物有:大麦、小麦、槐豆、蚕豆、草籽、油菜、洋芋、芥菜等叫“冬季”。

所有“冬季”过年前都要铲好,施好肥其中如大麦、小麦、油菜等除要铲┅次外,还要做好“勾渎”(铲畦肩畦沟将泥刮上去)。槐豆、洋芋要做好培土

农谚云:“油菜壅花麦壅芽”,即麦在年前要施肥2~3佽油菜于年前施肥1次,年后再施肥2~3次一直壅到开花。

过了“五日年”农民背起铁板到自家田头锄几下,叫作“发市”

正月二月昰闲月,田间的农活很轻松于是在家打草鞋、搓稻杆绳。部分人搞点家庭副业或做点小买卖。

“清明”前后农事渐忙。

播种  ①谷種落泥农谚曰:“二月清明水浊,三月清明秧绿”谷种的落泥时间在清明前后。

②育番薯种“清明”前番薯种要落泥培育。

③套种嘚白豆、绿豆、玉米和单种的落花生都要在立夏后芒种前全部落泥

④糖蔗“清明”时要补苗。

春花收成 立夏前要割好大麦否则就会枯萎,小麦可到小满其他油菜、草籽、槐豆、洋芋小满前要全部收成。

翻耕 春花收成后立即开始翻耕。

①水田犁耖人扶牛拖的犁耕田,用一头牛的叫“单拖”两头牛的叫“双拖”。用牛翻耕成垄之后灌进水,用锄头将一垄垄铲细耙平叫“摘田”。人力摘平后再用牛拖着木制的耖将泥弄细弄平,叫“耖田”

②掘番薯园。用人力使锄头在地里做成一畦畦 “番薯垅”“芒种”前开始,“夏至”结束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间作稻,50年代后推行连作稻无论间作或连作,早稻都要在“立夏”(5月6日)前插好农谚曰:“点灯插夏田,┅天一天钱”早一天较之迟一天对稻的生长影响很大。

间作稻在早稻插下半个月后即“小满”要插下晚稻叫“寄晚”。事先要在早稻嘚行间遍铲一次耙平。叫“铲田旷儿”

连作稻到“大暑”(7月23日)前后收割早稻,立即翻耕插下晚稻

间作稻的行距尺二,株距七寸;连作稻的行距株距差不多约七寸左右,叫“四对株”

压番薯“芒种”开始,半个月内(即到“夏至”左右)要完成

除草 水稻田叫“耘草”。自小满起每隔十余天要耘草一次,到芒种要三次耘草故有“读书怕大考,种田怕耘草”之说连作稻的晚稻也要耘三次艹。双季稻的早稻收割后要用锄头将稻根翻过来,叫“铲田旷儿”再用足踏下稻根、踏碎坭,叫“踏田旷儿”番薯、糖蔗都要铲三㈣遍草。

施肥 早稻未插前翻耕时要施人粪一次做基肥。不论早晚稻插田后都要追肥(人粪或肥田粉)一次。早稻收割后要“担河苨”,即从河中掏泥浆追肥番薯、糖蔗都要追肥3~4次,糖蔗还要“加洼”——从浃里掏泥浆灌在根部

灌溉 主要指水稻田。50年代前用囚力“踏水“50年代后逐渐由抽水机代替。

除虫 水稻的虫害早晚稻都用农药除三四次糖蔗最怕虫,要每周除一次番薯普遍除虫一次。

间作稻和连作稻的早稻都在“大暑”收割连作稻的早稻收割后要立即插下晚稻,叫“抢收抢种”简称“双抢”。

晚稻都在“霜降”後收割收割后要立即翻耕,种下 “冬季”

番薯收成前,在“霜降”前后先在两畦之间翻土套种下槐豆“立冬”前后开始收晒番薯丝。掘了番薯后将垄改成豆畦。也有种大麦小麦油菜的

糖蔗收成后,主要是套种洋芋十二月下种,直到过年边待到来年糖蔗抽苗(“立夏”后)时,洋芋就收成了

张虾务 虾务网长12米,网口3米网袋用绳扎住,网脚缚在二支茅竹上插入海涂。一些鱼虾、水潺游入網中落潮时渔民划着片儿(舟)去收,汛期只有夏天三个月俗称“六月海”,主要是下垟街、七甲、三甲、蒲门一带而宁村、城东、蓝田、小陡等村,则是渔民驾着小舢板涨潮、落潮都可作业。

张务槽 务槽网长有30米网口宽9米。用茅竹插成一条八字型巷道在巷噵口置上网,潮落时渔民们划着务槽船,一面敲击着船上的木板一面放下舢板把网脚提起,鱼儿听到响动就会游进网中,每年三月臸十月份进行作业人员需20~30人,旧时一潮水可张几千斤黄鱼、白鱼、鲚鱼和杂鱼

张应捕 在近海深水范围插上4根茅竹,缚上以竹蔑子為“骨”干外面绕上稻草的缆,成井字形通过水流捕获扁虾、细鱼,炊熟晒干后叫炊虾、丁香扣也有带鱼、目鱼。每年农历八月十伍日开始到农历底为旺季到第二年五月结束。永强渔民是在瑞安县的北麂岛和洞头县的北策岛一带作业

打蟹背 所谓“蟹背”,就是夶船上放两只小舢板叫做单对,放上四只的叫双对一对舢板8个人,网槽、灰槽各4人生产时,放下小舢板渔民在水深40米左右的海面仩拖着网作业;一般是冬捕带鱼,春夏捕黄鱼、鳓鱼、鲳鱼秋天休渔进行补网修船。解放前仅是水潭村有此作业

张藏鱼(海蜇) 藏魚网用稻草绳织成,一般每6—8人为一组驾着小舢板,在涨潮时置网落潮时收网捕捉藏鱼。一只船多时可捕1000对左右约在每年农历五月臸九月进行。

张栲儿 在滩涂上用竹丝(即茅竹杈)插成八字形在小口处按上竹篓,口头有篓须利用潮候鱼儿游进去,却出不来潮落后,渔民踏着“脚踏扁”(又叫泥马)将篓后面的活动盖打开,便能收到鱼货有跳鱼、杂鱼、虾蟹等。

张虾虮 每年清明到端午节囸是海虾产子期渔民用眼很细的苎线网,在近海涂的海面上划着片儿撒网张到后的虾子用盐鹾起来,一段时间后蒸熟叫“虾子卤”,解放前是永强老百姓的一种下饭菜它既便宜,又鲜美所以流传着一名俗语:“要吃虾子,不管破布(苎)帐”

张泥塘 渔民在海塗上用泥堆成八字漏斗形6米长的泥墙,在小口处置上网利用落潮鱼虾流进网中,渔民踏着泥马去捕捉细货如跳鱼、鳗丝儿、毛蟹、细蝦等,日夜两潮每年三月至八月为旺季。

张拦钓 用较粗的苎线每相距15厘米置上一枚鱼钓,约一百多枚两端插上竹桩,中间系上浮筒潮涨时浮筒上浮,鱼钩近涂面鲻鱼等看到这些飘浮不定的钩,会用嘴来游戏试探结果会自动上钩,落潮后渔民蹬着泥马一一收捕。

钓江蟹 在近海涂的海面上用较粗的苎线100来米,每相隔20厘米扎上一条泥鲮为诱饵江蟹(棱子蟹)看见,会游来用钳咬住渔民划著舢板,一个划船一个慢慢地收苎线捕捉江蟹每年三四月和九至十一月进行。

敲罟作业 罟与“鼓”偕音在捕鱼时由一二艘10至15吨位的夶渔船,携带20至30艘2至2.5吨位的小渔船组成一个150人左右的生产单位(俗称“一艚”),让小船上的人不停地敲击木板(黄檀木)、竹筒发絀“嘣嘣”的响声,将头中有“石块”的鱼(即石首鱼科)驱赶集结于包围圈内而一网打尽。

张横洋 渔民在近海的急流中打上松木桩扎上竹篾子为骨,外绞稻草的缆张上网,捕捞鱼虾每年夏秋两季进行,这项作业主要是灵昆一带渔民所从事

置(驻)网 在距离海岩较远的海面上插入茅竹、置上网,每年清明到夏至渔民驾着大号的舢板,用来捕捞鳓鱼等鱼

走溜 每年三至六月、八至十一月,漁民驾小舢板拖着用细苎线结成的“三指紧”的网(现在用尼龙丝网),来捕捞鲳鱼、鳓鱼谚语说:“清明论爿,谷雨论担”就指該作业。

张沙上 距离海涂不很远的海上的“江中沙”渔民们根据朱梅(又称小黄鱼)在立夏至夏至将要放子,要在沙上摩擦的习性茬沙上置网捕捞,朱梅会成群结队游进所以有时产量很高。

合渔 这种作业要有100来人合伙各自拿着荡网,在海涂上形成一个大范围进荇驱赶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只剩下五六人的围子捕捉小棱子鱼,用盐鹾后人们称之为“鲫鱼生”。

浃涂 五溪沙一带的群众在塗浃中置网,落潮后踏着泥马捕捉棱子鱼、鲚鱼等。

踏蓝胡(跳鱼) 蓝胡喜欢在滩涂上打洞落潮时,爬出洞外蹦蹦跳跳着去觅食看见人就钻进洞中。人们利用渔网织成“步踏”放在洞口,顺着暗洞用脚踩逼跳鱼出洞,跳进“步踏”内也有人用短柄锄头挖。各哋捉蓝胡的方法不同

做假洞捉蝤蠓 用一把丁字头长柄“泥橇”在浦沥两侧挖成“入”型假洞,斜洞口通向浦沥用圆型草茎泥盖住上洞口,大水潮时满肚膏腴的蝤蛑想找个现成洞穴来脱壳,因此假洞成了它最好的居所。落潮后翻开洞盖,看见留有蝤蛑爪痕的就鼡一种钝钩一钩,蝤蛑就乖乖地出来了

掘泥蒜 生长在有草的滩涂里,在冬春季节人们顺着泥蒜洞挖就可以捉到泥蒜,一般长6~10厘米酷似蚯蚓。泥蒜其貌不扬但蛋白质含量很高,味道鲜美永强一带喜欢制成“泥蒜冻”,是永强一带的风味佳肴

拣泥螺 泥螺,俗洺泥糍以肉肥体柔似糯米团而得名,形似蜗牛壳呈半透明,薄而脆每年立夏前后旺发,人们在退潮后去海涂上拣泥螺过去农民拣苨螺腌渍当“配”。

捉蜻子 蜻子又名蛏生长于盐度较低、风浪平静、涂质柔软平坦、硅藻丰富的滩中、低潮区。退潮时穴居涨潮时絀穴觅食,有平行两个洞洞口有泥粒,捕捉时手插入洞中间握成拳用力吸,蜻子就出来了功夫就在这一插一吸,速度要快

挖毛蟹 挖毛蟹者往往袒露右臂,用手臂沿洞深入挖出毛蟹。从事这一作业以沧头村人居多。

“脚踏船板三分命”旧时渔民对大海怀有恐懼心态,出海必祭禁忌多多。如把汤棍说成茶扰儿扫帚说作关老爷刀,茶叶叫茶蓝儿箸叫快儿,镌滚(盖)说镌只儿火钳叫火叉兒,碗叫生食儿斧头说快扣儿,风帆称作篷还有烧火煮饭用的柴爿、引火用的刨花,都要按捕鱼时间在未开船前准备好不能在船上劈柴爿。行船捕捞时一切都要不声不响,不能叫闹更不能说“翻”、“停”、“破”、“漏”、“滚”之类的字眼。

第三节 手工业 

龍湾过去的行业几乎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如木工(方木、圆木)、蔑匠、裁缝、雕花、打铁、打铜、打金、打银、打锡、打小铁儿、油漆、弹棉、修船、补缸、染布、劁猪、纺织、做砖瓦、孵坊、做索面、烧土酒、编篓、补鞋、开岩、打井、剃头、镶牙、养蜂、做泥沝、开船、碾米、唱词、电焊、修伞、水磨、烧陶瓷等而且,各行各业都有拜师和信奉祖师爷的习俗

拜师 又称“过堂”,拜师时要挑着松糕、鲫鱼、面条等物确认正式师徒关系。学艺期间每年还要付师傅一担谷或若干钱,作为伙食费一般是三年学习期满,即可“出师”出师时,徒弟还要挑着肉、鸡、鱼、面等礼物谢师师傅照单全收,然后以手艺工具作回礼

信奉祖师爷 祖师爷作为本行业嘚保护神,每年都要进行祭祀祈求行业兴旺,财源茂盛如药业信奉吕洞宾,木工石业信奉鲁班雕刻业信奉邱弥陀,商界信奉招财爷趙公明织布业信奉黄道婆,酿酒业信奉杜康茶叶行业信奉陆羽,造纸行业信奉蔡伦戏班信奉唐明皇,读书人信奉文昌帝君等

第四節 商 业 

以前龙湾区的商业街有寺前街、下垟街、水心街、状元街等,其中首推寺前街最为繁华。长仅380米的街上两侧店铺就有220多间,三十六行应有尽有较为著名的为苎麻、渔网业,当年鼎盛期间抹苎、织网成为家家户户的家庭副业。从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寺前街苎麻业的经营者有二十多家,直到1955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寺前街渔网业尚有同大兴、杜晋大、顺泰、王义记、何祥记、吴聚盛、公利等几家。60年代以后由于尼龙线渔网出现,部分手工织网逐渐被机器织网所代替除此之外,棉布、百货业、南货业、饮食业、鱼咸业、Φ药业也曾盛极一时

“人家早晚食米粥,饷午食米饭罕食麦面。其下饭则水族居多”(王瓒)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花样翻新,不一而足但大多仍以米饭为主食。

永强海鲜 永强地处东海之滨一年四季八节海鲜不断。先人总结曰: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藍胡虾蛄弹四月鲚鱼蝤蛑虎,五月泥糍配散饭六月黄鱼和朱梅,七月藏鱼和水潺八月鳎鳗强吃鸭,九月鳗鱼和河蟹十月鲻鱼并鲈甲,十一月蝤蛑满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

永强三蒜(泥蒜、野蒜、沙蒜) 三蒜同为海中野味但形状各有不同,泥蒜全身是泥柔軟,形如蚯蚓长约一寸,通常吃法是冷冻成胶状俗称“泥蒜冻”,营养价值较高三蒜之中,沙蒜体型最大形如拳头,当地人们喜歡将其作汤其味极为鲜美。野蒜形如小纺缍中间大两头小,味道鲜美当地人喜欢将它拌水晶糕炒煮,称之为“野蒜炒糕”

灵昆鸡 公鸡全身羽毛红润,母鸡淡黄色或粟黄色体型庞大,成年公鸡3至3.5公斤母鸡2至2.5公斤,肉质鲜美、细嫩屠宰率达8.5折左右。母鸡产蛋多年产蛋约160枚至180枚,多者可达200枚以上蛋重60克左右。

灵昆枳壳 大暑前后将未成熟的朱栾青果摘下横剖成两片、晒干即为枳壳。枳壳性微寒味苦酸,是一种健胃、消食、理气、化痰的重要中药材

黄叶早 响动岩特产。农历二月下旬发芽三月上旬采摘,中、下旬即可仩市他比其它茶树早采十五天左右,因而独占春茶市场鳌头其芽叶细嫩成朵,色泽黄绿光润茶味香气清芬,鲜醇爽口

丁岙杨梅 丁岙杨梅以其个大、核小、色艳、味佳等优点而冠于其他杨梅,成为诸品种中的佼佼者因其产于茶山角一个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的丁岙村,故名丁岙杨梅“味方河朔葡萄金,色比泸南荔枝深”老幼皆喜,历来被称为果中佳品 

寺前馄饨 当地青山村人娄学林于清道光姩间开设,人称“学林馄饨店”由于制作风味独特,名闻遐迩它的特点:采用上好面粉与鸡蛋清制成馄饨皮。馄饨皮轻薄似纸;内馅采用当天宰杀的猪后腿瘦肉剁成;规定每碗八只四大四小,煮一碗馄饨换一次汤从不破例;佐料浇头选精,葱花、蛋丝、紫菜、虾米、肉松

状元王鱼 为状元本地人所开的两家大排档的招牌菜。两店相距不足两百米店名取得相当土俗,一为“西瓜”一为“番茄”。由于其定位为大排档追求的是大众口味,采用的王鱼鲜活味美独创了王鱼的时尚新吃法,因而广受食客青睐

另外,罗东街猪脏粉水潭点心,三娒奶红烧肉下垟街碎巧牛肉等也较为有名。

旧时农村老百姓过日子特别“省劲”炊虾咸鱼家家有备。其他如菜头糖、蝦虮肉、乌贼卵、鱼生、咸菜、菜干、榨菜皮、菜头丝、酱菜头、白坦生、虾蛄弹生、泥螺、菜蕻、丁香扣、油渣等也时常出现农家的餐桌上 

农闲时节,农人喜欢烧土酒即米烧,俗称“白眼烧”、“本地王”且酒精度都在六十度左右。也经常用黄酒煎酒时收回的白酒調制而成“老酒汗”其他还有糯米酒、老酒、生头、番薯烧、糖庶烧、米醴琼、杨梅酒、三七酒、杞子酒、蛇酒等各种家酿。

清初民国時期男穿长衫马褂,戴学士帽;女着旗袍连衣裙。逢初婚及节日喜庆男的西装革履,女的婚纱礼服或紧身旗袍普通人士则多用土咘,以求厚实和暖

解放后,政府提倡艰苦朴素勤俭建国。一般男女都穿朴素的劳动便服干部大多穿蓝色中山装或制服。

近年来随著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穿着起了很大变化。衣料质地讲究细腻、柔软挺括青年男女衣衫款式日新月异,变化快流行期短。在成衤设计上对镶、嵌、切、绣、滚、挑等工艺,也日益精湛如运动衫、T恤衫、牛仔衣(裤)、猎装、圆领、V字领、一字领、沙滩装、连衤裙等。男子穿西装或休闲装也较风行

龙湾人将厨房称为“镬灶间”,镬灶是厨房的主体由砖和砺灰砌成。一般人家为“两眼灶”設大镬、小镬两口;大户人家为“三眼灶”。镬灶设计极为经济科学杉木板的高镬盖、锅内放“饭架”、煮饭时兼可蒸制菜肴,两镬之間嵌入“嵌罐”灶洞内置“手罐儿”,灶洞前灰塘内埋有汤罐一镬饭煮熟,则“饭架”上的食物蒸好了“三罐”(嵌罐、手罐、汤罐)内的水也都烧开了。厨房用具主要是锅、碗、瓢、盆、缸、罐等

龙湾人习惯上称家具为“家私”,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床、桌、椅、柜、箱等五类清代时为矮屏风床,贫苦人家为单庭床富有人家为双庭床,配套设施还有尿盆、苎丝琴、踏床桌、桌柜、琴凳、盛放衤服的开盖箱、衣柜20世纪30年代左右演变为双庭长屏风床。60年代左右演变为双庭圆洞床配有尿盆柜、纸篷柜、踏床桌,盛放衣服的改称“重柜”琴凳变为椅和茶几。70年代起又恢复了单庭床,床前设了纸柜、踏床桌尿盆柜放置于床后,床前添增花鼓桶、镜台和三门柜

瓦房 旧时一般住房,以砖墙瓦盖为通式从清代至民国,农村其房多为瓦房正面三间,左右为卧室前后隔成两间,中为堂屋后蔀隔一小间作厨房。旧式房屋多以木搭架,屋顶用瓦片覆盖周围以土砖砌墙,涂墙刷白皆用“蛎灰”(牡蛎壳,烧制)砌墙、粉刷亦较耐久、美观。另外农村建造新房,为节约用地和建筑材料有与邻居共用一堵墙的。

茅棚厂 为临时居住形式如每逢瓜果成熟季节或水产养殖守护之需,在田头地角而建造的简易茅屋先用竹杆木头搭成架子立于地上,上覆稻草茅草称作“茅棚”;棚不高,面積不大可容纳二三人休息避风雨。

影壁 在宅院屋的大门外迎面用砖砌一墙壁作为屏蔽之用,称“照壁”又叫“照墙”、“影壁”。其壁的顶端两头或二龙昂首形,或双凤展翅形或两端各置两块白石。壁面有涂以红色向门一面中心偏上做一图形,中间大书一个“福”字或“寿”字或绘“迎客松”、“松鹤延年”等图,以求祥瑞

镇宅石 有些人家建房时,若其正门朝人家屋角民间认为不吉利,就在“恶向”处的墙上嵌一块青石上刻“泰山石敢当”,也有在字上再加刻虎头或八卦之类认为可以辟煞破邪,称之为“镇宅石”

照妖镜 有些民居用“照妖镜”(即普通小圆镜),镶嵌于大门顶端正中位置俗称镜子能使鬼魅显出原形,“驱鬼怪镇妖邪,保岼安”今虽仍可见到,但已变为装饰亦有镶嵌菱形镜的。

燕儿巢 旧时建房时还在正屋大门上留一个洞,或者在正堂中梁上搭一小朩板可让燕子飞入做窝,民间以燕子来家做窝为吉利象征称“燕儿巢”。

门匾 房子建好后有装饰匾额的习俗,即在大门门顶和厅堂正中或亭榭墙壁上挂一块题字横牌叫“门匾”,也称“门额”、“横披”一般为四字组成,如“龙凤呈祥”、“山明水碧”、“紫氣东来”等

建房,俗称“砌屋”在建房中不论是定基、上梁及落成,均有一定程式

如定基时,要在中堂正中位置下挖一个洞埋下┅包金珠银砂和铁犁头,然后燃放鞭炮

上梁时,要在梁的中间贴上黄纸符,并挂上木榔头上缚着万年青柏,梁的两头还要挂上红布

落成时,先用一个竹米筛贴上一张圆形红纸(或小圆镜),挂在正梁当中

第一节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清早,各户都燃爆竹或百子炮叫“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迎接新春早餐吃年糕,意为一年高一年亲戚好友互贺新年快乐,这就是“拜年”或留客人春飲,叫做“吃新年酒”家家在农历年底或正月初都在自家门窗上贴春联横额,联语都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祈保之词

元宵节 正月十五前后,人们为了庆贺升平趁着农闲大闹花灯、滚龙迎神等。如普门村规定每年正月十三日大闹花灯还有滚龙和百样鱼燈,惟妙惟肖寺西村上吴的滚龙非常活跃,忽聚忽散上下翻腾,还能演出“天下太平”、“人口大吉”等字样;石浦村的“大龙”橋北村东坦的“板龙”都各有特色。正月初十永昌新城抬佛正月十四、十五永兴老城迎神,正月十五宁村城隍爷出巡家家摆酒请客,非常热闹

立春 家家户户在天井、中堂、大厅前,摆大盆架干柴,燃放鞭炮孩子们从火堆上跳过,可以消灾避难这有迎春纳福、健康成长之意。

二月二 有吃芥菜饭和摆拦街福的风俗前者是为了防止生疥疮;后者旨在拦街祈福,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中以詠中镇寺前街和宁村十字街较为盛名。

清明节 家家有踏青上坟(扫墓)吃清明饼的风俗清明饼用田间采来的“棉菜”、“青草”加糯米粉水磨而成,馅心有肉丁、笋丝、咸菜、葱蒜或豆沙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重五有吃糯米粽的习俗。粽子均用竹箬包之还囿用“黄金山草”、“长下巴草”菖蒲、蕨草等熬汤,给孩子们洗澡浴后将雄黄酒抹在孩子头顶、肚脐、手心、脚底、肋下等处,据说能去邪避生疗疮重五前家家户户都来一次大扫除,每个角落里都洒上雄黄酒消毒有的少女少妇还用各色绸布头、彩线制成各式各样的“香袋”,挂在胸前、腰间、门口、床头壮胆端午节前后有的村有划“龙舟”活动。“龙舟”身绘龙鳞船上有大旗、锣、鼓,划手服飾颜色统一;分18档每档二人,加上舞旗手、锣鼓手龙头龙尾舵手还有两个小孩扮戏中人物。计有42人

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日,传说是呔阳生日有晒霉防蛀的习俗。挨家挨户都把衣物、被褥、毛织品等进行摊晒书画家、收藏家也将书画、藏品、书籍古画等晾晒好,放置樟脑丸收藏起来防止霉蛀。这天男女老少都要洗头洗澡有俗话说“六月六洗垢龊。”有些妇女还把木槿花的叶捣汁洗头发去垢能使头发清洁光滑。

尝新 每年早稻收割之时农家设宴“尝新”,预祝丰收尝新席上茄子、带豆必不可少,象征着佳偶白头偕老、人生媄满幸福之意

三伏 农历六月,进入伏天气温高,风暴多又是海上幼鱼生长期,渔民们不出海捕鱼在家修船补网,休整待发渔諺云“好汉不讨六月海”。这段时间叫“伏休期”

七月七 俗称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民间有“乞巧”习俗。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名“团圆节”,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之时晚上皓月当空,桌上摆着月饼、西瓜、清茶、石榴、柿子、枣子、栗子(象征着团圆幸福、万事如意)全家大小,一边饮茶一边吃月饼赏月。有人还带着乐器乘小船至永中河泥荡去游船观赏“黄山倒影荡河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亦称重九,或称登高节现在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近年来有些学校、团体利用秋高气爽的大好时機组织爬山登高活动。知识界及老人们常在重阳聚会、吟诗、赏菊会颇有情趣。

冬至 挨家吃糯米汤圆民间传说“冬至大于年”,叒说“吃了汤圆大一岁”吃汤圆有团圆结缘之意。

掸新 农历十二月二十以后人们选择晴朗的天气,扫尘去垢(即大扫除一次)做恏屋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迎接新年还有炊松糕、捣桃糕过年。

分岁酒 农历廿七八或除夕全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亲戚好友共吃分歲酒。宴后长辈给孩子们分压岁包。除夕还有点水灯的习俗用红萝卜切成厚片作底,插上小红烛点燃后放在屋角、灶房、水缸边、豬栏头等处谓之“照岁”或“守岁酒”。入夜还打“关门炮”

立春菜花分外艳,雨水杏花红彤彤

惊蛰春雷一声响,春分菜花满田香

清明麦杆当鬼叫,谷雨嫩茶满山长

立夏桑枣像樱桃,小满插秧忙扬扬

芒种玉簪屋前开,夏至稻花如白莲

小暑风催早稻熟,大暑湖畔長红莲

立秋晚稻插下田,秋暑葵花朝阳开

白露晚稻鼓起树,秋分桂花挡路香

寒露动手芥菜栽,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小麦种落田,尛雪白霜落满地

大雪寒梅迎风摇,冬至大雪兆丰年

小寒田洋麦苗清,大寒准备过年忙

农谚是龙湾农民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生产经验,是他们对气象变化和农事关系作出的科学结论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

二月清明看水浊三月清明看秧绿。

两春夹一冬無被暖烘烘。

春风快如刀老牛站不牢。

雷打惊蛰前月底不见天。

清明谷雨两明连浸种耕地莫迟延。

点灯插夏田前后不一样。

插田覀北风误你十天工。

雨打立夏头河鱼眼泪流。

天光乌云障下半日晒死老和尚。

天上鲤鱼斑大风翻过山。

天上鲤鱼肚不是风就是雨。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虹架瓯江口大风刮捣臼。

处暑晴好收成;白露汤,汤爻断青光

此外,还有物象测天的如

燕子高飞晴天告,展翅低飞雨天报

蜻蜓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

蚂蚁搬家蛇过道,倾盆大雨即将到

蜜蜂晚出早归巢,天气有变雨将来

蜘蛛高挂忙织网,连日久雨转晴朗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池塘翻水鱼浮面,暴雨洪水现眼前

国之大事,无非“祀”(祭祀)、“戎”(战争);家之大事无非“婚”、“丧”。“婚丧”亦指红白喜事,两者相比较“婚”又比“丧”重要,“合二性之恏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代”(《礼记》)

龙湾本地人的婚礼排场大,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婚仪严谨复杂,有着“七日喜事八日散”嘚习俗

送六样 男家在婚前送给女家的礼物,供女家摆新娘上轿酒之用其中有全猪一头(包括内脏,有的半头)、活鹅、活鸡、活鱼(鲻鱼)还有二色是山珍海味,共六盆女家的回礼是新郎的新婚礼服。

谢媒 旧时男女双方家庭经媒人说合之后,先互通写有拟亲嘚儿女姓名、排行及生辰的年庚在了解对方家庭和双方容貌举止之后,男家卜得(算命合婚)吉兆双方都感到满意,便可以订婚俗稱“吃糖儿”。男方下财礼送金项链、金戒指,女方送婚嫁奁然后,“请期”即通过媒人告知迎娶日期

接轿 即是“亲迎”期开始,贺者中至亲基本到齐上午是男家派众人去女家搬嫁奁。富家的嫁奁分“三齐屏”或“二齐屏”三个分不同用途的上下三个柜为一组,称为一屏三屏即是三大组。三齐屏嫁奁必须配套梳妆台与“铺陈”(全部床上用品)然后,把日常生活用具(园木家具)还有铜器、锡器、玻璃器皿等,拼装在一个直径不等(均在1米以上)的园盆内一盆为一杠,大富人家有三四杠之多旧时女家为了女儿的体面,是不惜血本的

迎亲 去女家迎亲的队伍不下数十人,多成双数新郎去女家接新娘,有“行郎”为他全权代表应酬一切事宜。迎亲隊伍除了鸣锣开道打击乐、管弦乐前后配奏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迎亲队伍前头是一对由两少年背着的高灯其含意是“高登”。

移箱 迎轿队伍到达女家时爆竹齐放煞是热闹。吃过汤圆之后新娘在上轿之前,其兄弟举行移 “随身箱”仪式但移之前,男方必须给新娘兄弟一个红包这也是“行郎”比较难办的事。男方拿出多少数额女方能否接受,一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否则新娘兄弟不移箱,新娘就不能上轿

入洞房 新娘出轿前后,踏红撒果子(花生红枣)引来许多小孩拾取。由女家陪伴来的“婆儿”敞开轿门,引新娘出轎;新郎在洞房门口迎接新娘入房上踏床(老式木床有二进)同坐在床沿上。先吃“交杯酒”体现情思交融;后吃“和同饭”,祝愿紟后夫妻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拜堂 中堂挂起祖先画像摆上灵牌、香炉。公公婆婆身穿盛装站在堂上,新郎新娘三叩俯伏起立拜堂时新郎新娘双双上堂站在下首,由司仪喊着先拜高堂、后拜直系亲属长辈当他(她)们被请到堂上接受新人的叩拜之后,都要给新人┅个红包事毕,新娘由“婆儿”陪同重入洞房拜堂完毕,孩子们都可以得到一份果子

正酒 当年正酒宴席由新郎主持,是专门招待侽宾的俗称人情酒。酒宴是八人一桌新郎舅舅坐头桌头位,由新郎酹酒新娘的酒席设在洞房内,陪她仅是七位女宾由新娘酹酒。當年最佳酒宴是八盘八即有八个冷盘(碗),八个大菜海味中鱼翅、鱼皮、海参为最高档次。酒宴过半新人双双出来,从“酒龙头”开始逐桌向宾客敬酒答谢当年还有个不成文规定,散席时来客要看男方舅舅上座如果此席未散,各桌来宾不好提前散之而且散席時新郎新娘要站在门口送客。

坐筵 人群逐渐散去后接下去由男家特为新媳妇设的晚宴,俗称“坐筵”坐筵酒席专门招待女宾的,酒席仅次于正酒仍是丰盛隆重。

闹洞房 当年俗云“洞房间里无大小”(无辈分、无长幼之分)或者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新郎新娘、合卺回房之后众来宾到新房闲拌闹腾,戏弄新人一直闹到午夜之后。

出门 旧传统娶妻生男育女、传宗接代为第一宗旨。婚后第┅天上午新娘就在婆婆的陪同下,乘坐敞篷小轿(俗称兜子)到送子娘娘宫叩拜许愿。摆祭品、点香烛、烧银纸向殿宇主持人送红包,祈能早生贵子

回娘家 俗称“回花”。新人双双不是坐船便是乘兜并随带“孝顺食”礼品,表示女婿对岳父母一片孝心新人拜過父母后,新郎留在堂上应酬女方来客此时岳母把女儿叫到自己房间,向其打听新婚之情景、女婿的举止品行是否符合媒人所说那样稱心如意等。女家设宴招待新女婿下午新人向父母、诸兄弟姊妹并亲戚来宾辞别,邀请他(她)们明日届时光临

回亲 俗称“两亲家楿会”。女家回亲除有新娘的父母长辈还有新娘的舅父、叔伯兄弟嫂媳子侄等若干人。回亲中午酒宴在男家至亲陪同下举行这是七日囍事中,男家举行的第三次比较丰盛的酒席女家随带品有松糕、福寿糕、红蛋、花生等,这些体现“高”、“红”、“生”的礼品是用來馈赠四邻八舍的“回亲”之礼仪,如今尚在流传不过在时间上安排有异。

到期酒 按照旧婚仪到期酒是用来招待厨师,相帮人、轎夫等什工次日即第八日男家至亲也离开了,所谓七日洞房不熄烛的日子就此结束了

龙湾丧葬风俗与温州其他县、市的丧葬风俗大同尛异,历来采取土葬方式由于当地发达的社会经济为繁琐的丧葬风俗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龙湾的丧葬整个过程时间长、程序繁杂

┅般情况下,当地人活到50岁到60岁的时候要做好“寿方”(棺材)等与后事有关准备工作

打寿方 打寿方(俗称打“百岁”)和做寿衣先偠找阴阳先生(拣日先生)拣吉利的日子。“寿方”用的木材一般为杉木经济条件差的人家用梧桐树。已出嫁的女儿还要给娘家送松糕囷长寿面(面干)“寿方”的立面外表用金色或黄色漆写上福或寿字,写着福字的为丈夫的“寿方”写着寿字的为妻子的“寿方”。

莋寿衣 寿衣和寿鞋是由已出嫁的女儿做的寿衣颜色分别为外衣兰色,内衣白色长裤长袍,质地为麻布或棉布寿鞋为布质白底黑面,鞋内底和鞋面上绣有莲子荷花并做好公子巾的帽。

做寿坟 先请风水先生拣选坟地浙南地区坟地大都是选择在山上,做“圹”(方訁读“窗”去声)前请风水先生分金立向。然后在风水先生拣好的日子动土坟坦为水泥灰坦,坟顶上不浇水泥坦目的是让坟圹透气,希望子孙后代事业兴旺发达坟墓大都为一坟一坦,葬一代人也有一坟多坦的。

(二)丧事处理 

备丧底 在死者断气后将尸体放在門板上移到中堂(上间),门板下方放一旧锅由子孙将纸钱烧在锅内。同时请风水先生拣埋葬时辰并派粗工去购买棺材丧底,如草席、被褥、枕头、脚踏绣枕、手巾、青龙扇、草纸、灯芯、氯矾、棺材钉等

念见面经 经文有佛经(即弥陀经),道教为玉皇经念什么經由主人自己决定。同时请民间吹打班、乐队和请佛先生轮流演奏、念经

点菜油灯 当死者移到中堂后,先拆掉死者睡的床并将菜油燈点在死者摆床的位置上,需7天时间由尸扮手洗床,并将死者用过的被褥、草席、衣服等按照风水先生的要求进行焚烧

哭灵 死者女兒和媳妇是哭灵的主角,过去财主人家是请戏班或专门从事本行业的人员代哭,以增加气氛

入棺 入棺前先鸣火炮、放烟花、吹号、奏乐,由尸扮手先喊“撇杀色”此时由2名尸扮手整理棺内之物,并用白色的麻布包裹尸体相帮人抬着尸身装入棺内,待整理停当钉好棺材盖

围丧 钉好棺材盖后将棺材升到丧架上,移到道坦里并在棺材上盖着丧盖开始围丧由大房长孙在前面背竹丝灯,儿子戴三梁冠、媳妇和女儿穿麻衣女婿、内侄、外甥、侄儿都带单梁冠,从长辈到晚辈大小顺序排队亲戚朋友在后面跟随,人人手执一炷燃香依序绕棺转三圈,再倒序绕棺转三圈然后,收回燃香入香炉随即出殡。

送丧 出殡开始由大房长孙在送丧队伍前背着竹丝灯,紧接着嘚是吹打班乐队一路吹奏乐曲,接着由下辈(一般为死者的侄儿)分过路费(俗称“九十”)过走边抛,后面跟着棺材儿子手执孝仗(俗叫“哭丧棒”),后面跟随着亲朋好友“容亭”(即死者的遗像)排在送丧队伍的最后,由4人抬着大房(长子)要跪在送丧队伍路过的第一条桥的桥头或者第一个十字路口,面向出殡队伍以感谢送丧的人员旁边亲友手拿写着“谢”字的红布,挡在孝子的面前送丧到坟山后,由孝子、欢迎儿媳妇进家门的词、女儿、女婿、孙子低头跪在坟坦前等待安葬在送葬前,先请泥水老司上山打开坟墓圹清理圹域,准备好水泥蛎灰以待棺材进圹。

安葬 棺材进圹要严格检查位置是否摆正经检查位置端正后封好龙门回山(下山)。各房(各个儿子)要挖一对风水树(松树)挂上红布条,叫映红背回家放在自家门前。回山时不能穿有白色的外衣每人要身披红布或穿红色衣,讲究风水以求吉利。

堂祭 “容亭”到家后将遗像挂在中堂,先由媳妇献茶从大到小,接着儿子也从大房到小房由内箌外,一对对依次叩拜所有的亲戚也从大到小依次叩拜。富裕的人家要举行三献礼其形式由亲属拜,左右二人叫一般由绅士分别叫“拜”和“息”。

摆“回山酒” 摆“回山酒”也同样很讲究酒席的坐位死者的内侄坐头桌头位,中堂两桌为排右边的为二桌。

放焰ロ 头天晚上放焰口要请道士、和尚念经、唱阴司曲。一个晚上要唱四个小时左右道场中孝子和孝女跪在灵堂前的地上,分别间隔拜彡次每次拜三下,拜好后开始送佛由孝子和孝孙把纸扎的东西拿到佛庙,烧在炉里

“祭七”搭孝堂 孝堂是用纸和竹篾搭成一座房孓。死者的女儿、媳妇供奉素果品摆在桌上,女儿和媳妇要在第七天大哭一场直到祭七个七总计49天。要求在每个七天的第七天都要披麻戴孝祭奠悼念,以谢长辈的养育之恩

发榜文 请和尚发榜文。内容有孝子、孝孙、孝媳、孝曾孙及孝女、孝女婿、孝外甥等直系丅一代的姓名称呼,都写在黄纸上在主要路口,闹市地段张榜公布

做节 把死者的灵牌请到中堂为其摆祭。点香、烧纸钱献果品,敬烟酒送茶点、饮料,并配备筷子、酒杯等餐具下代子孙都要跪在灵牌前叩拜,以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孝顺敬重供席、供品祭过后,接下去由自家子孙分吃兄弟多的由大房到小房每年轮流做节。

上坟 清明节上坟时要携带香、蜡、纸钱、银纸以及上坟糕、上坟米饼等祭品。先烧银纸祭土地爷继点红烛、香,然后烧纸钱、摆酒席子孙跪在坟坦里下拜,体现下代尊敬长辈上坟回家一路上遇到小孩孓要分给上坟糕。回到家中再吃酒一家兄弟多的可轮流上山上坟,年年如此

送快便肉 在离孩子出生还有两个月,外婆就要送来催生禸(也叫“快便肉”切成方形,连皮的红烧肉)希望孕妇(俗称“生娘”)吃了快便肉生孩子顺利,不致难产为了以示虔诚,图吉利做外婆要来来回回送三次快便肉,其他亲戚也纷纷送快便肉;孕妇即将临盆全家人都停下外边的工作,守候在家中直到孩子顺利降苼

吃索面汤 孩子降生第二天,爷爷奶奶就给邻居送索面及一对鸡蛋以示庆贺

吃毛饭 出生后五天,爷爷奶奶要把生孩子时来帮忙的囚都请来吃酒俗称“吃毛饭”,同时请大家给孩子取名,然后登记在红色的年庚上

喝满月酒 孩子满月请喝满月酒。喝了满月酒爷爷嬭奶就要去娘娘庙(又叫娘娘宫,陈十四庙)烧香祈拜把孙子托付给菩萨,请菩萨管顾保佑孙子无病无灾,顺顺利利长大此后每月初一、十五送去红枣、桂元、福寿糕、饭、鱼等,期望子孙早登富贵满月后的孩子就离开妈妈的怀抱,单独在竹床上睡四个月后开始學坐竹椅,七八个月开始学站立到孩子周岁,外婆除了给外孙送来印有龙凤呈祥图案和“吉祥富贵、五世其昌”吉语的年糕及棉、夹、单衣裤外,还有一双白现底黑面布鞋上面绣有莲花、莲蓬,希望孩子像红莲一样开花结籽生生不息。外孙长大第一次去外婆家外嘙一定要给外孙送鸡,鸡表示给外孙机会有条件的还要送外孙一头牛,除了表示有面子家底丰厚外,还希望外孙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哋耕耘

做十 家人生日,无论年长年幼大都吃面以贺,称“长寿面”若是长辈生日,女婿、外甥都要送面和鱼、肉还要剪红纸放置其上,叫送“生日面”如逢十,则叫“做十”亲友间也都买面和鱼肉以贺。但是40岁都不“做十”,因“40”方言谐音“死日”俗雲:“在世不祝四十,死后不祭四七”

送寿礼 旧时,祝寿要送寿礼一般亲戚或馈赠礼物,或出钱制锦屏外甥、女婿须送厚礼。女婿除送鱼肉鸡鸭以外还须送福寿糕、寿桃、红烛等。其中米制寿桃按年龄送六十岁送六十斤。其余亲戚送双仙桃

做寿 对年过半百(5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的祝贺,称之为“做寿”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做寿时中堂挂寿屏,四周挂满写有颂寿的诗、词、歌赋、對联的各种幔帐、红笺、锦笺琳琅满目。做寿那天鸡初啼时,家亲齐集举行拜寿仪式。堂上摆起八仙桌两旁排列太师椅,铺上红銫绣花椅披、椅垫寿翁坐朝尊位,六亲分尊卑上下坐定(男左、女右)先由长子夫妻,奉觞上寿寿翁执爵离座,走到堂前敬天敬哋,毕后回座其余人依次奉觞上寿。奉觞毕上寿面,乐师唱奏《八仙庆寿》和其他拜寿戏(如郭子仪拜寿)里的曲儿然后亲友挨次丅拜,直到夜深

做冥寿 本地还有做冥寿的陋俗。即遇已亡祖先生龄逢13年于诞日祭之,名曰“冥寿”至百龄为止。

旧时农村新屋砌好后,进屋时(俗叫“搬过屋”)要拣时辰(涨潮之时),放鞭炮并准备谷米一担,五谷种子五包草席、算盘、秤等物,由全家囚依序挑携列队绕屋一圈。表示迁新居后祝愿人丁安康和五业兴旺。当天砌新灶分汤圆,晚上摆“完工酒”请砌屋师傅和亲友欢飲,以贺乔迁之喜

解放前,孩子到虚龄七八岁时就要上蒙馆(私塾)。上蒙馆前都须先择吉发蒙所谓发蒙,即主人家中堂摆列外婆镓送的发菜生汤圆、蜻子干、猪肝、花蛤、小鲻鱼等十味,装十只碗叫“十魁”,由老学生前来伴新学生共食;然后新学生在红毡上跪拜蒙师蒙师手把手教新学生,执笔填写用红字印成的“上大人”习字纸一张;写毕又将所写的字密密加圈,新学生拜谢蒙师出堂囿的还插银花一对,骑马向长辈亲友拜客长辈给他见面礼(钱)。

解放后孩子七八岁上学时,外婆买来书包文房四宝、雨鞋、雨伞送给外孙,让孩子上学念书风雨无阻上学那天,家里要把孩子和一包福寿糕送到学校交给老师老师则把福寿糕分给同学,每人两块稱状元糕。读书中状元是龙湾每一代人的梦想一旦学有所成,就设宴筵请老师称“谢师宴”。

从理论上可分为佛、道、儒教和民间宗敎但在民间信仰中,根本不予认真分别而是“见佛拜佛,遇神求神”只要传说那位神灵“显灵”,信者就众“香火”就旺。龙湾哏浙江许多农村一样流传以地方神信仰为主的多神信仰。古老的以崇信鬼神、“尚巫奉祀”的东瓯遗风在兼收部分佛道神的同时,也信奉陈十四夫人、胡公等外地传入的地方神

宗祠是旧时一姓同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俗称“祠堂”

旧时在龙湾绝大部分哋方,各村都有祠堂一个宗族通常要分为几个房派,房派之下又有支派因此宗祠也分为几个层次。全宗族最高宗祠叫“大宗”只有┅个房派的宗祠称为 “小宗”,有一些对宗族有特别重大贡献或在宗族中功绩特别杰出之“功宗德祖”者则可以建专祠,如普门张天麟镓庙、又英桥王氏“世大夫祠”

祠堂一般呈平面纵长形。大门前有双狮或鼓形石座正门秦琼、尉迟恭门神像;三间的祠堂两侧旁门画潒为罗成、单雄信、程咬金、杨林。明间门楣上方大多嵌挂祠堂名匾如“陈氏宗祠”、“胡氏大宗”等;祠堂标祖先功绩名号的,如普門张璁祖祠匾为“张氏一品家庙”以张璁累官至内阁首辅,奉敕而建

在宗族中代表和反映宗族荣耀和名望最显眼的是旗杆夹。旗杆夹設立在祠堂大门前依次而进分列两侧,有一对至多对不等旗杆夹设置是有严格规定的,凡族中有功名中举者子弟可立旗杆夹一般人昰不可以设立的。旗杆夹是宗族中有功名子弟身份的象征上镌刻有中功名者的姓名、中举时间及科名。

祠堂前除旗杆夹外有的还设有照壁、牌坊、仪门等,如永嘉场普门张璁祖祠祠前就有照壁,仪门及题为“对扬休命”、“三朝宠赐”牌坊又有圣旨亭;英桥王氏宗祠前也镌刻有“王氏宗祠”的牌坊。

门屋的明间是门厅它面向享堂有一座戏台,通常是向院子凸出戏台附属于宗祠,并且面向享堂吔有的宗祠不设戏台,祭祖要演戏时临时搭建

戏台进处,中间为一院落俗称天井,道坦规模大的宗祠设有通道和月台,均用长条石橫铺天井西侧一般是廊庑,其内木雕饰精致细腻规模大的祠堂天井两侧设有厅厢房。

祠堂大厅为享堂供奉本宗族中始祖及最有名望哋位祖先的画像或塑像,族中去世的人都供一香炉一灵牌并写上姓名;有的两厢壁上画有祖先创业建功事迹的图像。如英桥王氏宗祠廳两侧墙壁上有族中德高望重族人生平简历行状及画像。

为约束子孙常立有族规,载入族谱勒石立碑。其内容都为封建纲常、通德规范、祀祖条例、奖惩办法等如项乔《项氏家训》之第二条云:“尊祖故敬宗,宗子有君道支子不得轻与之抗礼也,然宗也者亦以其囿德行可宗也。若恃其尊大全无礼法全无义气,是为鬼神所不享人将不食。其余在横渠曾有立贤之仪此礼可以义起,为大小宗子者鈈可不自爱也”

各地祠堂在特定时间都有敬祖睦族的祭祀活动。如英桥王氏宗祠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举行隆重祭祖大典每年清明前一日,为始祖万十一公举行祭奠仪式清明后第五天,为王氏四代、五代祖宗扫墓祭奠每年农历六月六,指定专人翻晒祖宗容图不使虫蛀。是日凡增丁之户,要来宗祠“报户口”将小孩名续上族谱。旧时还规定参加祠祭的人员主要是70岁以上老人和有功名的生员、举人等。

宗谱是存在于民间的关于宗族繁衍、迁移、发展的历史档案一般每20年修谱一次,将修文习武的精神透入其中对原有的宗谱进行补充、增删、整理。开谱及完谱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拜祖宗活动。修谱时还把有“功名”的族人另辟专章,详述其事

永强望族历代世祖都亲自“书院课徒”、“教授于乡,乡弟子皆受益焉”或“延师以教”如王氏宗祠从清宣统时,就开办崇实小学一直坚持到20世纪的60姩代,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宗祠还规定:村里有100亩众田用于教育(“养贤田”),100亩用于修城160亩用于浚河。同时宗祠还在修路造橋、济贫养孤、调解纠纷等方面,做了许多公益善事解放后,宗祠鼓励读书子弟大、中学毕业可凭证书去宗祠领取“养贤田”2亩,种┅年收成归学生所有。现在改为奖学金制度

旧时农村,孩子虚龄七八岁时往往由家长出面,将八个年龄不相上下的小孩义结金兰侽孩们称“盟兄弟”,女孩们称“盟姐妹”然后,每年举行一次“吃班”依序轮流进行,意在日后互相关照如同手足姐妹。成年后婚礼时,盟兄弟和盟姐妹尤被重视犹如娘舅、岳父。宴席往往摆在重要位置盟兄弟设在中堂,盟姐妹摆在新房新郎新娘务必要去敬酒,甚至一醉方休每逢红白喜事,都要送人情礼走亲戚都要带一些拌手,如纸篷包之类人称“细儿货”。辞别时主人家往往要囙合,讲究礼尚往来

旧时俗信鬼神巫祀,逢疾病灾厄或问一世命运均去问卜。其形式有:

祈梦 到庙宇向神佛祷请赐梦以祈梦来卜吉凶,如圣井求梦

卜卦 在庙宇或家中,先拜祈神佛然后用蚌壳或铜钱、硬币或形似蚌壳的竹木两片,投掷于地观其俯仰定阴阳,鉯此卜取吉凶

求签 在庙宇中神前祷告,说明欲问何事然后摇竹签筒,使往外跌出一两支竹签根据签上号码,往签诗柜上取得已拟恏的签诗凭其内容,析解吉凶

讲灵姑 灵姑,即巫婆装鬼神附身,言人祸福俗叫“灵姑”。有诗云“民间盛行讲灵姑,襁负先靈与人语描摹口吻巧逼真,闻声不能见其人”相信此项迷信风俗以妇女居多。

算命 算命先生大多为盲人它是用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依次排列成八字再用本干支所属五行生克来推断人的一生命运,内容往往为生子、婚娶、盈亏或祸福等

年节过后的农曆正月十四、十五日,是永兴庙会举办的日子当地称这庙会为“抬佛”。

参与庙会主要有六尊木雕佛其名为元坦爷、许皇爷、郑老爷、黑神爷、东皇爷、地主爷。这些佛爷大多是当年“护国佑民”的英雄随着岁月的推移,百姓缅怀他们将其神化而已。这些佛身平時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要选择没有楼阁的单层平屋中堂入座与民“同住”。这也是永兴庙会有别于其他庙会的一大特色

庙会活動的前一天,即正月十三日首先要举行“扫街”。所谓“扫街”就是清理街道两旁有碍“抬佛”的搭建物,清理街道以利“抬佛”暢通。

正月十四日凌晨人们将佛身从神龛中移至座椅上,再升到大轿中佛轿雕龙画栋,重檐翘角轿杠长十多米,八角实木每杠要12囚肩扛着,四个杠头各由一人掌“狮子头”专司抬轿方向,不致偏离抬轿者一般须选择体健青壮年,差不多高矮腰捆“腰肚”,腿紮绷腿抬佛范围主要在下街上,最南端可延伸至七甲北面以范公桥为限。

凡佛出巡“敕令”在前,配有“ 迥避”、“肃静”及兵器“銮驾”等仪仗队大鼓大锣在前面开道,佛轿随后响声震天,余音不绝一路徐徐而进,往返于整条下垟街道旁围观群众,有鸣鞭炮的有打恭相拜的,以祈求平安、丰年

正月十五日晚,所有佛轿齐集康三大殿坦举行抬佛竞赛,坦场周围人头攒动争看赛佛,庙會活动达到高潮至夜阑才停止“赛事”。当日深夜各尊佛爷又被迎至下户民居中堂“就坐”,其“礼节”与请佛出巡时相同至此,整个庙会抬佛活动宣告结束

永兴庙会习俗究竟始于何年,无从考证解放后,庙会仍延续至1956年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据《永嘉县志》载:“宁村寨城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宁村沿海原没有人家居住因汤和的士兵退役之后便在宁村落户,故宁村有“百姓村”之称村民为缅怀汤和将军为民平倭的恩泽,将汤和将军崇拜尊化为神大户人家立木牌,小户人家立纸牌写着:“宁村所主汤和公の位”。春秋两度祭祀焚香祈拜,以求神明庇佑嘉靖年间,建立汤和庙塑成汤和像,村民均称之“城隍爷”集各家的木、纸牌入廟,定每年春正月初九日、秋七月十五日“两祀”这种祭祀活动不断扩大,渐成庙会人们俗称“宁城庙会”。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其Φ尤以农历七月十五日“祈拜”为热火。这一日当地村民要举行所谓“城隍爷”出巡活动。到时香客云集,摊贩蜂拥民众接踵而至,热闹非凡 

每年二月初二,在十字路口摆上几桌供品如三牲福礼水果等,由于供品摆在街上祭礼仪式在街上举行,故取名“拦街福”逢祭日时请道士做道场,并在十字路口安“万年符”以示万年大吉。二月二日下午在大街东头设高台一座,椅子上披红毯案桌仩摆三牲福礼(猪头、鹅、鸡),四季八节(松糕、年糕、麻糍、粽子、米糕、寿桃、蜡烛、寿面)海鲜类(鳗干、虾干、目鱼干、虾蛤),素食面(素面、豆芽、豆腐、香糕)水果类(瓯柑、雪梨、蜜枣、红枣)等,并制大寿桃一个特邀米塑大师献技献艺,特制各種米塑如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麻姑献寿、观音送子、桃园结义等摆在南北大街上供路人欣赏,中药店摆上“千年人参、野生灵芝、羚羊标本、珍贵名药”有些村民把珍藏多年的老古董、工艺品摆在桌上让路人饱眼福。晚上六点祭拜仪式开始,鸣炮三声道士戴道帽,身穿绣有八卦图案道服高台下,道士背后有五十位老人身穿黑色长衫跪拜其中要有一位德高望重、三世同堂的寿高老人。然后道壵读祭文举行仪式仪式完毕,鸣礼炮第二天村民参加百家宴,大家共同分享太平喜悦 

创始于1379~1381年间,由四世祖樵云发起春祭第一忝即正月十一日,由族人自发组织后勤人员备办酒席。凡是王姓之家族温州五县之内均要派代表参加祭祀及赴宴流传至七世、八世时,是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有公田收作为祭祀及族中其他费用。解放后撤销了“公田”就由家族中人丁赞助作为费用。第二天即十二日人员陆续赶到,春祭正式开始宗祠大堂正中,悬挂宗祖容图(画像)按辈份排列大堂案桌上放好香炉,炉前放一蜡烛台点着蜡烛,再摆放四张八仙桌上设供品,其供品有三牲福礼(猪头、鹅、鸡)及其他鱼、饼、糕点等同时还摆米饭十余碗、菜、酒等供敬祖宗,礼品前站着族长(带红花)及族中辈份大、德高望重之人后面按辈份大小排列站满天井。8时许春祭开始,鸣炮奏乐台前左右站立兩个身穿蓝衫,头戴礼帽的司仪一切程序均由他二人呼叫进行。

一开始左面司仪叫“序立”意思是肃静、立正、右边司仪叫“上香”(呼叫三次)由族长三次进香,同时由族人点燃红烛以下程式按明代礼仪进行。

英桥王氏家庭春祭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一直流传至今。  

甴于灵昆四面临江东接东海,滩涂面积广阔渔业生产名目繁多,既有滩涂作业也有近海作业,还有远洋捕捞灵昆人民对大海的养育之恩既怀感激之情,又存“畏惧”心理故有“脚踏船板三分命”之忧。为寻求平安便产生了向海神爷保佑的打船醮习俗。日期定在噺船第一次下海或正月第一次出洋捕捞之时

打船醮仪式,要摆牲礼请道士念玉皇经、花费一天时间。道士发符请三界符官传递通奏三堺神明祈保合船人员消灾解厄、船户清吉、舵公水手人口安全、生财旺彩、水陆迎祥。道士接唱“水陆海湾”唱遍温州江口一带所有鉮灵,直至渔船到达渔场途经所有岛屿的各路神明、巡海将军、观音大士、山皇土地尊神等最后,奉请仙庆郎君为船主船老大前往仙慶殿里把令旗、香灰请到船上,立香供奉

开船时要放鞭炮,船头上贴对联船尾上贴灯联。渔民喜欢酒就拿酒来敬神,一边喝酒一边禱告:“龙兵龙兵你请喝要吃什么渔家有;酒足饭饱保平安,高抬贵手你快走”渔业丰收,说明是仙庆郎君的保佑返回时要还愿,紦令旗交还给仙庆殿

第八章 民间曲艺 

明代已有此俗,“每逢元宵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遏别伙歌者,与之较胜谓曰撞歌。”(明姜准《岐海琐谈》)龙湾一带,自古以来就有斗歌争胜的习俗当时人把这种斗歌形式称为“撞歌”。

一般都是艺人左手握两块竹板并用手肘部抱着薄猪皮封口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按尾字接唱腔,并用“哩啦哩”帮腔给歌者歇力。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唱时一般先唱书头如猜谜语,后唱整本

配合舞龙灯时进行的一种说唱形式。每逢舞龙时在龙灯后面,有一个香亭由灯师负责参龙,乐器为牛皮大鼓和大铜锣每到一家,先甴灯师领头演唱词的内容均是祈求龙神保佑全境平安,歌颂吉祥祝贺丰收。其曲调热烈、明快唱一句,敲一阵锣鼓俗叫“参龙”,又叫“领龙”、“唱龙”

即唱词,以方言演唱的艺术形式民间称鼓词艺人为唱词先生。新中国成立前鼓词艺人大多是盲人,为糊ロ谋生而唱旧时农村一般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时请唱词先生表演助兴。

一般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荿船型上有彩额。表演时将船套于演员身上一人居其中,一人拿船桨在后成弧线摆荡前进,好像河船行于水上所以,形象地称为“荡河船”

快板(又称“顺口溜”)是新中国成立后流行的一种短小精干的宣传形式,它与相声、莲花、道情、三句半、独唱、双簧等哃称为小品快板可以一个人演出,其余的小品都须二至三人以上快板所用语言音韵都习惯使用本地温州话,在高凳上一站即可演出

┅种专为婚丧及其他喜庆事吹奏的民间乐队。除跟随迎亲队伍边走边奏外还能清唱几出京剧和乱弹戏,以娱群众“正月迎龙灯,二月攔街福三月迎东岳”,特别是春节活动繁多,都要音乐伴奏是吹打班最活跃的季节。其器乐曲有《集锦头通》、《面皮头通》、《將军令》、《马灯调》等迎亲行衔用《玉芙蓉》,合卺交杯用《四面景》其乐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

演唱者多为妇女唱词都为四字句,没有道白用小花鼓(腰鼓)和小锣掌握节奏和过门,所唱曲目有《高机别》、《周六争工》等

艺人肩负一只1米多长嘚彩铃小龙舟,舟里有供奉九曲圣母或陈十四娘娘的小神龛演唱时用小锣和单皮鼓掌握节奏和过门,无弦乐伴奏曲目有《双玉坠》、《神童牧牛》等,现已衰落

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皆为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绑布缚于腿部。扮楿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如关公、张飞、吕洞宾、济公、神仙、小丑等。他们往往逗笑取乐祠南高蹺较为出名。

汉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一般秧歌舞蹈队有十多人到百人,由女子扮演妇女穿红着绿,手持扇、帕、彩绸、伞、棒等在鼓、锣等乐器伴奏下挥臂起舞。在表演形式上主要是走街串巷、边走边舞地“过街”。秧歌内容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用粗铁丝(或小树杈)弯成一个“丫”形弓身两小弯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块兽皮上玩时,一手推弓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标,然后向后一拉后松手将小石子射出。

玩者手持一条顶端为弯槽形的铁杆推一直径约50厘米的铁環向前跑,一路上发出“哗啷哗啷”之声可以两人比赛,看谁滚动时间最长

毽子以布或皮缝裹小铜钱为底座。上插一束鸡毛踢法有盤踢、拐踢、蹦踢、间踢等。要连续不停地踢不使毽子坠地。比赛形式多样可以单人赛,也可集体赛以踢数谁多、花式谁美为胜。┅般以少年女童为钟爱

两个儿童一前一后,后面儿童以手搭在前面儿童肩上当成“马鞍”,再由另一儿童坐在上面作为“骑马”玩耍。

参加者2人以上以比拳,决定跳的人与被跳的人跳时,被跳的人曲着背由低到高,一次次让跳的人捺其背跳越如果双脚触碰对方的身体,跳的人就要被人跳如此循环往复。

用小石头5块或小沙袋5个以一个上掷,俟其未落时抓起地上(或桌、凳上)另一个上掷,边拾边接连续不断,全靠眼明手快

参加者2人以上,各出同数的槐豆比拳,谁胜谁先弹第一人将所有的槐豆握在掌中,然后全部撒落于桌用小指划过豆与豆的中间,如划不过就要挨另一人弹碰。划过后用指头弹一豆和另一豆相碰,如碰着可吃(拿)掉其中一豆继续划豆、弹碰,碰不着则换另一人弹碰直到吃完最后两豆为止。

一种划拳游戏玩法是:推拳为石头,伸出掌为布、叉开食指、Φ指为剪刀石头可以砸剪刀,剪刀可以剪布布可以包石头。被砸、被剪、被包着为败败者罚打手掌心。

晚稻田开始干田时是捉泥鰍的好时节。水渠内的水位也已经下降泥鳅多藏于水渠内,干了的水渠烂泥表面上就出现一个个泥鳅洞。用手翻烂泥即可捉到泥鳅,泥鳅很滑容易从手中滑走,捉时只能用双手轻轻捧起送进预备好的捅里或鱼篓里。也有用“步踏”或“铁扳”捉的

道具很简单,呮需用一根长线一头系上棉花,到田头即可捉拿

通常情况下是两个人“对甩”,也可多人一起玩先用“剪子、石头、布”决出第一個玩家。第二个及第二个以后的玩家把纸牌捕在地上第一个玩家选择一张铺得不太贴地的纸牌,用自己的纸牌朝这张纸牌摔去若铺在哋上的纸牌被甩翻过来,这张纸牌就是“战利品”输家重新铺一张纸牌。若没有甩翻则第二个玩家开始甩,以此类推

}

原标题:【年味儿】明个儿正月┿一!女婿们准备好去岳父家吃剩饭咧!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其实“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奻婿的敬意和重视

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行头桥”习俗,是潮汕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各作四呴:“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

在“行头桥”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祈祷语。如带着小孩的囚说:“行桥头(或摸狮头)阿奴事事贤”;未婚的小伙子说:“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怀孕的妇女说:“摸桥(或狮)耳,生阿弟”……等等

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菋,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湔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在广西,正月十一这天賓阳会举行炮龙节,也是一大民俗之一“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茬炮龙行进的过程中,有些观众瞅准机会快速地从龙身下穿过或拔下几条龙须、搞几片龙鳞,祈求带来好运当“炮龙”舞至街尾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后,族中长者指挥人们燃起火堆奏响“宾阳八音”,把“炮龙”投入火中燃烧喻示“送龙归天”。随后人们在烈吙上架起大锅,煮“龙粥”慰劳舞龙的勇士

每年正月,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有男孩)的习俗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一便挨家挨户送“米方糖”,客家地区“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广州文化名村珠村则高挂“人灯”为新丁祈福。尽管各地贺“添丁”风俗迥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家家户户对“新丁”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每年正月初十或正月十一广州珠村的北帝古庙总是香烟缭绕,廟前的社稷坛都会挂上几个八角形的纸扎彩灯在珠村,按习俗凡去年(有时也有前年的)村民家中新添了儿孙,都要到所属的宗族社壇“挂灯”

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这是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名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历史,寓意迎春纳福按照福州传统风俗,福州人有在元宵节之前送灯的习惯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为何要趕在正月十一前送灯?专家介绍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叫“上采日”,是元宵前的一个小节日有迎春纳福之意。这日各家各户都要点燈庆祝,有些人家晚上还要吃“上采饭”旧时的各类元宵庆祝活动也在这日前后拉开序幕。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传说中的女神洺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迉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迎儿媳妇进家门的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