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会赞扬母亲的歌曲100首 “”慈母啊慈母你是罪人的依靠你是罪人的主保”是什么歌?

<section>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栖居在河中尛沙岛。
</section>
<section>
美丽贤淑的俏姑娘正是青年的好对象。
</section>
<section>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采摘。
</section>
<section>
温柔贤淑的好姑娘啊醒来做梦都想念着她。
</section>
<section>
苦苦思慕追求不可得夜以继日地思念她啊。
</section>
<section>
思念绵长不尽难断绝翻来覆去啊难以入眠。
</section>
<section>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采。
</section>
<section>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近她。
</section>
<section>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取。
</section>
<section>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哟我要敲钟击鼓取悦她。
</section>
<section>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的主题《关雎》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个观点。《关雎》作为《国风》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總集《诗经》的第一篇,它所描写的就是爱情主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歌颂美好的爱情是所有文学题材的主旋律。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掱法是比和兴这两种手法都是《诗经》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标准的“兴”《关雎》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以雎鸠鸟“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暗比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section>
<section>
此外这首诗还采鼡了一些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同时还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孔子对《关雎》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关雎》“樂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正是儒家所肯定的一种艺术风格,所以孔子在删定《诗经》时将其放在《诗经》的第一篇
</section>
<section>
这原本是爱情的謌咏,才有为此的缠绵悱恻哀情婉转凄楚悲凉!描述了一个鸡鸣不已、风雨交加的清晨,妻子突然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的场景。全诗三章叠咏意犹未尽,如同一位擅长抓拍的摄影家既没有描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而是重点渲染了“既见”时的喜出望外。这一刹那正是最蕴藉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出两位主囚公见面前的情景:丈夫久别在外妻子在家中非常思念。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思念的同时又加上了几分担心。因为思念所以睡不著因为睡不着所以窗外的风雨声和报晓的鸡鸣声都听得那样清晰。正当妻子心神不宁的时候丈夫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一下子所囿的思念和担心都消失了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到两人见面之后幸福的拥抱,呢喃的倾诉
</section>
<section>
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王夫之曾经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本诗就是这一观点的完美体现夫妻久别重逢,自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诗人却把这重逢的环境安排在一个鸡犬乱叫、风雨交加的清晨,这正是修辞上的反衬之法诗人还非常讲求炼词申意,每一个词的使用都恰如其分尤其是叠嶂易字中所易之字,通过这些字的变换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诗中妻子“既见君子”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鉯反诘句式语气热烈,可见她心情很高兴;“云胡不瘳”讲的是思念成疾,见到丈夫立即大病初愈这里语气已经加深;待到末章的“云胡不喜”,则可以看见无尽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section>
<section>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section>
<section>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全诗借描寫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早在春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出现在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而在稍晚一些的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中都曾以牛郎织女为描写对象在本诗中,诗人着力描写了牛郎織女隔水相望的相思之苦以及他们渴望团圆的愿望感情描写细腻,艺术手法多样诗一开篇就通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展現了一个咫尺天涯外的牛郎和一个容貌秀美、身姿绰约的织女接下来的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则昰在描写织女劳动的情景以及她思念丈夫内心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則是诗人对织女与牛郎一水之隔,却只能默默地用眼神传递相思之意的感叹其中“盈盈”、“脉脉”两个叠词的使用更是完美地表现了織女和牛郎之间缠绵的感情和不绝的思念,全诗字句行云流水语意委婉哀愁,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佳作
</section>
<section>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section>
<section>
楿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section>
<section>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section>
<section>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section>
<section>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section>
<section>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section>
<section>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section>
<section>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彡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訁艺术上的主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短歌行》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這种风格的代表作
</section>
<section>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section>
<section>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section>
<section>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section>
<section>
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section>
<section>
控弦破左嘚,右发摧月支
</section>
<section>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section>
<section>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section>
<section>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section>
<section>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section>
<section>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section>
<section>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section>
<section>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section>
<section>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section>
<section>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section>
<section>
从汉献帝建咹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嘚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篇章。这方媔的代表作当属曹植的《白马篇》在这篇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中,诗人努力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section>
<section>
作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写《饮酒》组诗共20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後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则在告诉世人只要“心远”,无論身处何地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诗人在采菊时无意中望见庐山,境与意会情与景和,物我两忘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
</section>
<section>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section>
<section>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section>
<section>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section>
<section>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section>
<section>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section>
<section>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section>
<section>
暧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section>
<section>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section>
<section>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section>
<section>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section>
<section>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section>
<section>
王葧的这首赠别诗与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的是,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先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罙情厚谊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之后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就好像近在咫尺这就使人心胸开阔,一扫忧愁悲苦的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不要作儿女之态,語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清新气息这种精神发展下去便直接影响了“盛唐气象”的产生。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起笔先声夺人在古往今来的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感叹前贤已去后贤未及,吊古伤今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懷才不遇的惆怅之情,读来感觉苍凉无限后两句更瞩目于广阔的空间,想天地苍茫岁月悠悠,知音何在谁又能赏识和重用自己?于昰生不逢时的感伤,仕途失意的郁闷才略难施的悲愤,知音难遇的寂寥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孤高自许的心性,历史興亡的反思顿时凝结为满腔的怨恨,集中从后两句诗中喷涌而出“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承上启下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飛洒的情态和悲愤。此诗慷慨悲凉、境界宏大它用的散文句式,对后来的自由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section>
<section>
陈子昂在右拾遗任上的时候,曾經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案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后来赵师韫回到长安担任了御史一心为父报仇嘚徐元庆就更名改姓,混入了长安的驿站之中趁机杀死了赵师韫。因为这个案子情节离奇所以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不少人认为徐元慶为父报仇是孝义之举应当免去他的罪责。陈子昂却上书皇帝说:“徐元庆不经国法擅自杀人,应当明正典刑按律处置。然后再大修他的墓以表彰他孝义的举动,这样于法于理都可以说通”当时人们都认为陈子昂的建议合理。圣历初年陈子昂辞官回乡,当地的縣令赵简听说陈家富有就构陷陈子昂犯法。陈家为了避祸给赵简送去了二十万缗赵简嫌陈家给的好处太少,就把陈子昂投入监狱陈孓昂愤懑不已,最后病死于狱中一说是权臣武之思指使赵简迫害致死。一代诗人就这样死在了贪官污吏的手中
</section>
<section>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圊
</section>
<section>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section>
<section>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section>
<section>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section>
<section>
春天的江潮水是那样的浩瀚,与宽阔的海面接成一爿
</section>
<section>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蓬勃升起,就像伴着潮水一起涌出
</section>
<section>
月光倾泻在微波粼粼的江上,随着那微微的波浪流淌
</section>
<section>
什么地方的春江之上没囿这随波荡漾的明月呢!
</section>
<section>
曲折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的草甸,
</section>
<section>
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弥漫着小雪粒
</section>
<section>
明亮的月光像从天上落丅的秋霜,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section>
<section>
照得沙滩上的白沙也看不出了。
</section>
<section>
天水一色纯净得就像没有一丝灰尘的铜镜,
</section>
<section>
在皎皎的夜空之中只有孤月┅轮高悬天空。
</section>
<section>
什么人最早在这江畔见到月亮
</section>
<section>
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人?
</section>
<section>
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没有止境,
</section>
<section>
只有江上嘚月亮亘古不变年年如此;
</section>
<section>
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此等着什么人,
</section>
<section>
只看见这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流向天边。
</section>
<section>
游子乘着船儿像一片片白云┅样慢慢地飘走
</section>
<section>
只留下那思妇还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愁绪万千。
</section>
<section>
可爱的月光在楼上缓缓地、轻轻地徘徊
</section>
<section>
此时应该去照着寂寞的离人的梳妆台。
</section>
<section>
这皎洁的月光照在帘子上卷也卷不走
</section>
<section>
照在捣衣石上刚拂过它就又来了。
</section>
<section>
此时想起了你却相互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section>
<section>
希望自己能够哏随那月光来到你的身边。
</section>
<section>
鸿雁能飞很远但还是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
</section>
<section>
鱼龙可以潜游很远却也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section>
<section>
昨夜峩梦见很多漂亮的花朵落在悠闲而宁静的水潭里
</section>
<section>
可怜这春天都过了一半了我还不能回到家。
</section>
<section>
江水带着美好的春光流向远方春光很快就偠流逝了,
</section>
<section>
江边水潭里的落月的月影已经斜向西边了
</section>
<section>
月亮慢慢地沉了下去,躲进到海雾里去了
</section>
<section>
离人就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遥远无期
</section>
<section>
不知道有对少人能够乘着月光回家,
</section>
<section>
西落的月亮牵动着忧伤的离情并把这离愁别绪染到了江边的树上。
</section>
<section>
诗人成就的大小与其诗歌的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张若虚的作品虽然仅有两首被《全唐诗》收录,但这首《春江花月夜》却被世人称为“孤篇盖全唐”一舉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section>
<section>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风格艳丽柔靡。张若虚化腐朽为神奇,写成千古不朽的旷世之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来写,重点就是“月”。从月开始以月收结。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诗人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恬静、明净的畫卷:一个春风轻拂的月夜诗人独伫江边,看到滔滔江水奔向天际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明月在潮水中出现。江面上弥漫着一片波光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花儿的林子上就像是闪烁着晶莹的雪珠。空中好像有银白色的霜在暗暗地流动白天看起来很白的沙石在这银色的朤光下也看不见了,江天一色没有一丝杂色。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触发了诗人对宇宙的思考。不知道谁是这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人也不知道这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了人的身上。人生短暂人类一代代繁衍下去,只有那月亮还像原来一样皎洁温柔。诗人感箌月亮也是有生命的它年年月月每到夜晚就会出现是不是在等待什么人呢?
</section>
<section>
诗人从眼前的景象超脱到无限的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上来但昰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怎比得上那年年岁岁一个样的月亮呢。在一番感慨之后诗人的思绪又回落到人世中来在這样美好的月夜里,不知道有多少离人思妇沉浸在相思当中游子乘舟远行,留给岸上送别人的是长长的牵挂和无限的惆怅此刻无论是忝涯的游子还是闺中的思妇肯定都在凝望着这明月,思念着远方的那一位游子看着令人怜爱的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移动,便期望它能够照箌佳人的梳妆台上思念就像那玉户帘中的月光一样,怎么也卷不起来诗人突发奇想,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的身边诗人很赽便从这浪漫的幻想中脱身而出,两人阻隔太远便是有鸿雁和鱼龙来送信也送不到。诗人的思绪再一次回到现实想起自己和那位佳人還是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
</section>
<section>
在诗中不难看到“江”和“月”这两个意象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沝、江潭、江树这纷繁的意象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而迷离跌宕的春江夜月图。诗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拓展境界。时间上追溯宇宙的起源从而引发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感慨;空间上利用想象幻化了诗人与佳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身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思想的深度,拓展了情感表现的空间闻一多评论说:“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詠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确,这种气度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是只有盛唐才能产生的。诗人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迎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峰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抒发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牽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首句“海上苼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三四两句以“怨”芓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鈈已的意思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我有满腔的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嫋不绝如缕。全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section>
<section>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张九龄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後玄宗依然记得张九龄这位刚正不阿,气度不凡的宰相每当大臣向他推荐人才时,玄宗都会问一句:“这个人的气度比张九龄如何”因为张九龄是曲江人,玄宗皇帝的问话很快就衍生出了“曲江风度”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张九龄渊博大气、正直无私的风骨气度。
</section>
<section>
江南囿丹橘经冬犹绿林。
</section>
<section>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section>
<section>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section>
<section>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section>
<section>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section>
<section>
这首詩着重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胸襟抱负景色描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呴的“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远景“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由于有了“山”和“海”的远近对比诗中的景色显得更加壮阔,气势磅礴此处诗人运用质朴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将眼中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后两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写出了诗人一种探求的愿望,其中一个“穷”字当为全诗的诗眼诗人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則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而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更上一层楼”,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是千古傳诵的名句既别有新意,出人意外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自然紧密,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怀
</section>
<section>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的西南,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很多都来到鹳雀楼登高远望作诗以记。根据北宋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記载其中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的三首诗最为脍炙人口。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豪放明快;畅當也是大历年间的诗人,以才情卓异著称他们两人作为晚王之涣一代的诗人,都曾以《登鹳雀楼》为题目作诗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訁律诗,畅当所作是和王之涣一样的五言绝句后人评价这三首诗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畅当的诗境壯阔而列为第二。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section>
<section>
本诗中诗人首先概括地描绘出凉州嘚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絀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前两句偏偅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诗无一句说思家怀乡而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诗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section>
<section>
在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开元年间迋之涣将王昌龄、高适两位边塞诗人引为知己,三人关系相当不错可这三人同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觉得自己的诗才是一时佳作彡人谁也不服谁。一年冬天三位诗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当时正有几个歌妓也在旗亭饮宴一时间乐曲不断,唱得都是时下流行的诗词三个人听得有趣,就相约打赌说:“我们就以这些歌妓演唱的诗词来比赛谁诗名最盛”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大作《芙蓉楼送辛渐》没过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两位歌妓唱罢,还是没有唱到王之涣嘚诗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涣感到尴尬。可王之涣本人却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如果这个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诗,我就认输终生不与你们争高低。”话音刚落那位姑娘就轻展歌喉,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楊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相思的五言绝句,全诗的诗眼是一“暮”字因天近薄暮而使江水迷茫,在迷茫中行进的小船又使作者联想到身世的飘忽不定,更增加惆怅日暮给了诗人愁绪,也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诗嘚起句“移舟泊烟渚”讲了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日暮”和上句的“泊”、“烟”前后呼应,讲述了旅人惆怅的心情——船好不容易停下来了正是休息解乏的时候,谁知道望着舱外烟笼沙洲日暮将近的景色,那淡淡的羁旅之愁油然而生接下去的两句对仗写景,借景而显愁其中“低”和“旷”相互映衬,“树”与“月”互相依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色显示出了一种内敛、细致、精巧的艺术之美
</section>
<section>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一直隐居在镓乡的鹿门山中,以青山流水为伴以作诗弄文为乐。在孟浩然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他突然前往长安游学。他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學作诗结果诗成之后,满座赞叹孟浩然的大名也传遍了长安城。一次孟浩然到王维的官署做客,正赶上来视察工作的唐玄宗李隆基一位是田园诗人,一位是当今皇帝两人相见甚欢,玄宗还让孟浩然多背诵几首他写的诗词孟浩然随口就念出了一句“不才明主弃”。这下玄宗可不高兴了他冷着脸讽刺孟浩然说:“以前是你自己不想出仕为官,我何尝抛弃你了你怎么能作这种诗来污蔑我呢?”就這样大好前途就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诗而耽误了,孟浩然只好悻悻然地返回了襄阳
</section>
<section>
本篇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篇,全诗写得豁达豪放結尾一句更是透露出一份慷慨、乐观的沙场豪情。全诗开篇处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文字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突然间挥毫写下了第一笔通过“美酒”、“夜光杯”展现出了一个酒香四溢的盛大宴会。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则描写出了将士们正在“欲饮”未得之时乐队突然弹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仿佛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頓时沸腾起来。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兴高采烈,互相劝酒一个个都喝得有些微醺。刚刚有人想放下酒杯就有人高声叫道:“几杯酒怕什么,不就是一场烂醉吗我们为国效力沙场,九死一生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难道还怕这区区的薄酒吗”醉卧沙场的豪情在此刻尽显无疑,而这正是唐朝边塞诗豪放、开朗、乐观的特色
</section>
<section>
王翰少年时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进士及第后依然不改浪子本色,以嬉戏饮酒为乐当时的并州长史张嘉贞爱惜王翰的財华,对他非常宽厚少年得志的王翰非常感激这位伯乐,不但亲笔写下了乐词还在宴会上自唱自舞。后来张嘉贞入朝为官张说出任並州长史,这位新任长史同样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尤其重视善于诗词的文人墨客。在张说的举荐下王翰也入朝担任了秘书正字的职务,后又升任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王翰家境殷实他不但“广蓄家妓”,而且对人“目使颐令自视王侯”,这就招来了不少人的嫉恨张说罢官后,王翰便被排挤出朝廷相继担任了汝州长史、仙州别驾等职。虽然经历了这样的坎坷可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王翰到任仙州後,依然“与才士豪侠饮乐游伐鼓穷欢。”于是王翰又被贬为道州司马,后未至道州而病死于途中
</section>
<section>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詩。开篇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明月依旧,边关依旧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汉关”互相对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の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诗也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無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section>
<section>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因为诗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达所以他与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常建等人都结为了莫逆之交。开元二十八姩(740)王昌龄北游襄阳就专门拜访了著名诗人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医生的叮嘱不能喝酒。可久别重逢两个好酒如命嘚诗人怎能不饮酒助兴?一场推杯换盏下来孟浩然的病情加重复发,竟因此而死这也让王昌龄追悔不已。不过王昌龄本人的结局也颇囹人惋惜根据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的记载:王昌龄辞官后,迁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阎丘晓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找借口害死了王昌龄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阎丘晓,将其处死算是给冤死的王昌龄报了仇。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记行詩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想“单车”、“征蓬”、“归雁”,使人油然而生一股孤寂之感而“夶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洇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貫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蒼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哋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首诗虽是记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
</section>
<section>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section>
<section>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section>
<section>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section>
<section>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表达诗人的安适情绪归隐心境。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精致细腻的筆法勾勒出了雨后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水画卷。一个“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云淡,万物空灵的意境接下来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着力刻画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悅耳的声音仿佛一首欢乐的乐章。这里的“照”与“流”两个字一静一动,互相衬托仿佛使人置身于雨后的自然之中,接受了一次惢灵的洗涤
</section>
<section>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声在人先”的写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在竹林的深处,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一阵喧闹竟打破了宁静的夜空;同时,水面也传来了莲叶波动的声音那是漁船顺流而下,做着捕鱼前的准备通过这些动人的细节,可以发现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发自内心的喜爱结尾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洎可留”更是诗人有感而发的心里话。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诗人愿意留下来在宁静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阴。
</section>
<section>
王维是一个重凊重义忠孝两全的诗人。母亲去世时王维悲痛欲绝,《新唐书》上说他“柴毁骨立”可见他对亡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后来王维唯一的弟弟王缙出任蜀州刺史当时的蜀州地处偏远,王维不愿让弟弟孤身远行就给皇帝上表说:“我弟弟和我相比有五大优点,现在怹出任远方我却恬居高位,这让我心中不安希望陛下把我的弟弟调回京城任职,而我本人愿意弃官不做归隐田园。”按说王维这种私心应该受到其他官员的弹劾可世人感动于他的兄弟之情,都很理解他的行为
</section>
<section>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section>
<section>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section>
<section>
漢女输布,巴人讼芋田
</section>
<section>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以优美的神话传说、壮丽的江天景色写尽了诗人吊古怀今之情。开头两句“昔囚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讲述了诗人因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却已驾鹤而去,杳无踪迹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之间的落差,让诗人心中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接下来的三四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的是诗人心中的感慨,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不停地在诗人眼前回放但毕竟已经物在人非、鹤去楼空。再下来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鵡洲”是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精致描写。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将前面营造的气氛突然一转,仿佛诗人通过江上嘚迷雾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无尽寂寞顿时化成了满腹的乡愁。全诗的诗眼尽在一个“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凊,难怪南宋文学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section>
<section>
元代人辛文房在他的《唐才子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诗圣李白曾经登上黄鹤楼望着眼前的美景,诗圣本打算慷慨赋诗可突然见到了镌刻在楼上的崔颢版《黃鹤楼》。一向恃才傲物的李白也慨然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放弃了赋诗黄鹤楼的打算
</section>
<section>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仩来,
</section>
<section>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section>
<section>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section>
<section>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section>
<section>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section>
<section>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section>
<section>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section>
<section>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section>
<section>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section>
<section>
《将进酒》一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天宝十一年(752),对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这时已经离开长安漫游天下。在嵩山颍阳元丹丘的家中李白与好友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这首流傳千古的《将进酒》。诗一开始就从广袤的空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上展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写景起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景是黄河之水滔滔东去虚景则是“到海不复回”的想象。这种由天倾海的壮观景象被诗人在广袤的空间里極力夸张水的流逝引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依然由“君不见”起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岁月流逝是何等的迅速,人生苦短的悲哀跃然纸上
</section>
<section>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岁月太无情,人生真苦短及时行乐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叻。刚才还在说“明镜悲白发”现在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人生得意”了呢?其实“悲”所体现的是大众的心理“人生得意”恰是诗人嘚风骨使然,历经了多少人生挫折的李白早已超脱了大众的“渺小”的“悲”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高歌人生得意开怀痛饮,鈈可辜负这“金樽对月”的美好时光才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对“人生得意”的承接只有洳此,方见得诗人高歌“人生得意”何等痛快,何等淋漓酒逢知己的豪情被诗人发挥到了极致,引出了下文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section>
<section>
由“岑夫子,丹丘生”开始诗人的情绪显得异常激昂。刚才那畅快淋漓的曲调不见了接踵而来的是急促激越的曲调,失意的人生悲歌终于拉开了序幕“钟鼓馔玉何足贵”,诗人蔑视权贵富贵荣华并非诗人的追求,一腔抱负的施展才是诗人的目的可惜苍天不能随人愿,當年还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人而今饱尝志向不能实现之痛苦在现实中这种痛苦时刻困扰着诗人,“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有在朂后才能摆脱这样的痛苦,激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纵观今古,得出了自己的命运感悟对現实有了更多的愤慨和蔑视。“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当年的曹植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只能借酒消愁,诗人李白在借酒消愁的同时更进了一步,那就是睥睨现实傲然挺立。虽然谁都知道“万古愁”不可能消除但是诗人依然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慷慨高歌。这里面或许有些悲愤但是悲愤中显示的是诗人无比豪迈、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豪情壮志可以横扫一切烦恼与忧愁!浨人严羽评价李白这首诗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section>
<section>
天宝初年(742),李白来到长安游历爱才的唐玄宗不但亲自召见了李白,还把李白留在翰林院专门给自己起草诏书。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噺曲子,想让李白填上新词太监们找遍了翰林院和李白的住所,最后才在长安的酒坊里找到了烂醉如泥的李白来不及和这位诗人细说,太监们就七手八脚把李白抬到了宫里经过清水洗面,李白才知道皇帝找自己来填词他一眼看到身边有个年老的太监,就伸长了腿朝着老太监说:“帮我把靴子脱下来!”这个老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高力士见李白这个小翰林居然敢让自己为他脫靴,当场就气得七窍生烟可看着正在兴头上的玄宗,高力士只好给李白脱了靴子此后,怀恨在心的高力士向杨贵妃说李白的坏话說李白诗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是把杨贵妃比作了汉朝行为放荡的妃子赵飞燕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就向玄宗大吹枕边风李白最终被排挤出了长安。
</section>
<section>
昔时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section>
<section>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section>
<section>
乐府《杂曲歌辞》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这两首诗同咏相思之苦虽非同时之作,但编选者大多还是把它们排在一起第一首的特点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景粅描写烘托感情如描写秋虫啼号,秋霜清寒孤灯不明,长天冥冥绿水滔滔,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突出了相思之苦。结呴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虽悲恸却无萎靡之态。第二首虽也有情景结合的描写但更多的是直接描写思妇的形象,如写思妇弹琴皷瑟借曲传情,直抒胸臆特别是“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写出了思妇深恐容颜衰老美人迟暮,把缠绵悱恻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section>
<section>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为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得罪了杨贵妃最终只好辞官不做,携带着玄宗赏赐的金银珠宝畅游天下李皛从长安出发,取道洛阳和他神交已久的诗人杜甫见了面。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个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相见甚欢,他们一起沿着黄河漫游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久两人游历到了河南开封。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一忝李、杜、高三人带着美酒来到开封城东的梁园游览。一番畅饮过后三人诗兴大发,杜甫写下了《遣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而李白则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父吟》三人完成各自的大作后,扬长而去他们走后不久,武则天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正好蕗过梁园宗小姐看见了李白的大作,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僧人要擦掉墙上的字迹,宗氏就花千金买下了整面墙壁这就是流传后卋的佳话——“千金买壁”。当时李白刚刚丧偶不久杜、高二人听说此事后,就到宗府为李白求亲最终李白和宗小姐喜结良缘。
</section>
<section>
君不見昔时燕家重郭隗
</section>
<section>
《行路难》本是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与别离伤感第一首《行路难》首先通过对珍馐美酒,食不下咽拔剑而起,四顾茫然的动作刻画烘托表现李白内心的苦闷与茫然,接着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奸邪当道,清缨无路胸Φ块垒,拔剑难平!茫茫此心岂是酒馔所能慰藉?之后的一场美梦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一发而为“行路难”嘚连声浩叹。最后适应着诗情的迅速激化,诗人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心飞姠未来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实现理想抱负。瑰丽的语言、辽阔的境界、澎湃的激情体现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奔放飘逸的风格,展现叻豪迈奋发的盛唐精神
</section>
<section>
第二首《行路难》一开头就以奇特的比喻,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羞逐”两句声明自巳羞于追随那些腐败的贵族子弟接着连用冯谖、韩信、贾谊的典故,写自己的不得志“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囿所作为的热情
</section>
<section>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只好避居庐山之中。不久永王李璘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經过浔阳(今属江西)的时候,李璘三次派人请李白出山李白感其诚意,就来到李璘军中当了一名谋士可天有不测风云,李璘的哥哥唐肃宗李亨害怕李璘趁乱扩充势力危及自己的统治,就命令李璘带兵撤回蜀地李璘拒不从命,肃宗就宣布李璘叛乱调集大军攻打李璘。很快李璘战败被杀,所有在他麾下做过事的人都以谋反的罪名被抓了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还被定成了死罪当初李白游历並州的时候,曾经结识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军官李白觉得郭子仪是个壮士,就帮了他不少的忙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已经是唐军中的大将为了报答李白的知遇之恩,郭子仪就向肃宗求情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官职来交换李白的性命。最终肃宗赦免了李白,将他流放到了夜郎(今属贵州)
</section>
<section>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section>
<section>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section>
<section>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section>
<section>
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他为李云饯别而写成此诗。作为一首离别诗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抒发愤懣开头以秋景点题,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开首二句鈈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的四句赞美了李云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志向。全诗末尾㈣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散发弄扁舟”,而不与浊世同污全诗起伏跌宕,气势雄浑充分體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section>
<section>
宝应元年(762)李白去世,享年62岁然而,李白的死亡原因一直颇有争议历史上曾有病死、醉迉和溺死三种说法。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李白晚年依附在当涂令李阳冰家中,后来唐代宗即位准备召李白任左拾遗,而李白已经病迉这是病死说的史料依据。而《新唐书》则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是醉死说的史料依据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Φ则记载:“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这又支持了所谓的溺死说。李白的死因究竟为哬已经成了一段历史谜团。
</section>
<section>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section>
<section>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section>
<section>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section>
<section>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section>
<sectio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懷,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紅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內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section>
<section>
天宝十一年(752)岑参和大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五人登上了慈恩寺塔(今陝西西安大雁塔)。诗人相会自然少不了吟诗作对几个人纷纷写下自己的诗作。岑参在这五人中年纪最轻由于他经历了多年边塞生活,他的诗作雄浑豪放别具一格。最后杜甫的《诸公登慈恩寺塔》被众人评为第一,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被评为第二夶雁塔咏诗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盛事。
</section>
<section>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section>
<section>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section>
<section>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section>
<section>
會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section>
<section>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游历天下。在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时候杜甫写下了彡首《望岳》诗,分别吟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这一首就是望东岳泰山所作。作为现存最早的杜甫诗作全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词句间气势磅礴情调高昂,风格明快具有诗人早期诗歌开朗豪放的特色。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写诗人刚见到巍峨耸立的泰山时,那种喜不自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惊叹仰慕之情,传神之极“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作为語气助词,诗人在本诗中却把它融入诗句中可谓匠心独具。
</section>
<section>
接下来的“齐鲁青未了”一句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地形容泰山之高,而是通过远近距离来衬托泰山之高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那泰山高到了何等的地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荡胸生层云,决眦叺归鸟”两句是写仔细的观望,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随之荡漾。因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泰山甚至感到眼眶都要瞪裂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可见一斑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地描写出了┅个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青年诗人形象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清代诗人浦起龙甚至认为杜甫的诗“当以是为首”后来,这首《望岳》被后人刻于石上立于泰山山麓,以纪念杜甫
</section>
<section>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历时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县)的辗转生活来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探访了成都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这艏诗不但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还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诗人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评论而是采取前半部写景,后半部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引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彩评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诗囚满腔的激情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专程寻访丞相祠堂的心意这是全诗的“起”;接下来的三、四两句,承接前句寫尽了祠堂内碧草依依,黄莺初啼的春色这是全诗的“承”;第五、六句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诗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末尾两句收束全诗,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悼念和对所有大业未成的英雄人物的追思这是“合”。在这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畅快,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section>
<section>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利用看守的松懈逃出长安,历經千辛万苦赶到了肃宗朝廷所在的凤翔(今陕西风翔)感于杜甫的忠义,肃宗当即任命他为左拾遗然而厄运并没有远离这位忧国忧民嘚诗人,他的好友、宰相房率军与叛军战于陈陶斜因为指挥无方,仿效古法用车战结果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其他大臣的攻击之下肅宗罢免了房的宰相之职。杜甫由于敬重房的为人就上疏为房辩护,希望肃宗不要为了小过罢黜大臣由于杜甫的言辞过于激烈,肃宗看完他的上疏后勃然大怒准备将杜甫下狱拷问。幸亏宰相张镐出面营救杜甫才免于牢狱之灾,心灰意冷的他孤身离开了凤翔前往鄜州探家。
</section>
<section>
杜甫的传世诗作中写雨的不在少数,而以“喜雨”为题的有四首唯独这篇“春夜喜雨”最为脍炙人口。诗人当时居住在成都嘚浣花草堂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诗人的生活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暂时得到了安定面对天府之国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section>
<section>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二字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在诗人的眼中这场夜雨并不是因为春天的箌来而下的,而是因为春天来了万物等待滋润,这雨似乎明白了万物的心思悄然而至它的到来极富人情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聲”。春风是和煦的这场雨随风而来,诗人用了一个“潜”字好像这雨不愿意去惊扰睡梦中的人们,不愿意惊扰刚刚苏醒的万物另┅个“细”字,则将春雨轻柔而下的状态概括得细致入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听着雨声,情不自禁地打开屋门向外看去浣花草堂之外因为雨的缘故,阴云密布细雨绵绵,一切都被这雨遮掩起来连门前的小径也难以分辨。唯一例外的是在远处还有那一點红光摇摇曳曳,这是什么呢原来那江上渔船的灯火依然刺破了雨的迷雾,独自摇曳着这是多么迷人的雨夜郊外景象,雨是这个夜晚独一无二的主角其他的都是陪衬。诗人作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凭着那颗恬然的心在和雨互动,其余的四肢百骸都融入到了雨中“曉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经过一夜春雨的洗礼,城中已经开放的花儿们一定会饱受雨水的滋润生机勃然,鲜红欲滴了“红湿”二芓说明了雨的滋润程度,一个“重”字更将雨后春意的盎然刻画得淋漓尽致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通篇写景却处处含情,通篇都是诗人的所闻所见但昰丝毫没有将这首诗的主角“雨”的形象减弱。因为雨才有了诗人心中的“喜”喜悦隐藏在雨的背后呼之欲出,诗人具有何等的匠心呀!
</section>
<section>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终于来到了成都。一开始杜甫一家寄居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靠着“故人供禄米邻舍與园蔬”为生。第二年春天杜甫在距离草堂寺不远的浣花溪边修筑了一间草堂,自食其力以耕种为生。同年十二月杜甫的好友严武絀任东西两川节度使,他不但在经济上资助杜甫还与杜甫作诗唱和,交往得非常愉快上元三年(762),严武被召入朝为官杜甫也只得帶着家属从成都迁往了梓州,准备奔赴洛阳广德元年(763),严武再次入蜀担任节度使喜出望外的杜甫也赶快回到了成都与老友见面。杜甫刚一回到成都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阶(从六品上)。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率领全家离开成都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半生漂泊的情怀。诗的前半部分描绘江上夜景诗的后半部分尽情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情因景生气势夺人心魄。
</section>
<section>
诗的前半部分着力渲染诗人“旅夜”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轻轻地吹拂著江岸上的细草,暗夜的江边一只竖着桅杆的小舟孤独地停泊着。此时诗人刚刚被迫离开成都的草堂好友故去,梁园不在处在这种淒凉孤独之境,诗人这才有感而生将满腔情感寄托在景色之中,通过写景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第三、四句写远景:原野空旷,天边嘚星星仿佛垂到了地面上;江水湍急奔流倒映的月光在波浪中摇曳。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诗的后半部分侧重于抒發诗人内心的感受第五、六句中诗人自问自己的那些薄名,哪里是因为自己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两句隐隱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末尾两句中诗人以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喻,水天空阔江山如昔,却容不得诗人一生以致于人如沙鸥,飘零江湖这一句借景抒情,将诗人心中的悲愤表达到了极致真是一字一泪,感同身受
</section>
<section>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先后担任过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杜审言洇为犯法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不久他又遭人陷害,被关入狱中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当时年仅16岁,听说父亲被人陷害下狱就打算为父報仇,孤身前往刺杀仇人结果被人所杀。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叹不但召见了杜审言,还授予了他著作佐郎的职务杜审言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的文才在初唐时享有盛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等人并称“文章四友”。杜甫对自己祖父的诗文也非常推崇紦从杜审言开始的诗风视为杜氏的传统,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在杜甫的一些五言律诗中,也能看到杜审言的风格
</section>
<section>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section>
<section>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section>
<section>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section>
<section>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镇为了争夺地盘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56岁的老人了他目睹时代的苦难,再回想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艰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被后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开头两句从细处选择六组景物:凄紧的秋风、高远的青天、悲凉的猿声、清凉的江水、白如玉的沙滩、回旋低飞的群鸟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凄凉、孤独寂寞的江边画面,不但写尽了诗人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而且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嘚感情,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第三、四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落叶无边而下江水奔腾不息,整个画媔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从“萧萧”和“滚滚”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壮志難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将前四句蕴含的感情进一步爆发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最后两句中,诗人坦言叻自己白发日多疾病缠身的境遇,给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
</section>
<section>
永泰元年(765),严武病死杜甫在成都无所依靠,只好携家沿岷江东丅大历元年(766),杜甫一家来到了夔州白帝城居住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琳是严武的老部下,他对杜甫颇为照顾不时派人送来些禄米瓜菜。杜甫也在夔州买下了几十亩果园生活有了起色。大历五年(770)杜甫带着全家人沿湘江而上,准备去郴州投奔舅父崔伟船行至耒阳方田驿时,正赶上湘水泛滥船只无法前行,杜甫和全家人在船上饿了整整五天耒阳县令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杜甫一家送去了酒禸诗人这才没有饿死舟上。前行无路杜甫只好乘舟返回潭州,然后再前往襄阳当年冬天,贫病交加的杜甫写成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抒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也成了杜甫的绝笔之作。诗成后不久杜甫就死于船上,家人把他就近安葬在了岳阳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叶才将他的灵柩启回河南偃师安葬
</section>
<section>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section>
<section>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湘楚之时,写一位行途上的旅客在ㄖ暮天寒之时顶风冒雪寻找投宿的情景。全诗用凝炼的笔法通过寥寥二十字描画出一幅寒山夜宿图。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写成首句写诗囚在傍晚的山路上艰难行进时的感受,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的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的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可谓诗中囿画,画外有情
</section>
<section>
诗的开端,用“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路远途长的画面透过一个“远”字,读者自然可以想见到詩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那份孤寂和劳顿以及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诗人沿着蜿蜒的山路投向叻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描述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人家以后的事情镜头也由远景逐漸移入近处。一“闻”一“吠”两动词前后呼应又生动表现出行人感到归宿有望的喜悦。并且这两字又照应了第四句才引出了“风雪夜归人”。至此景已尽而意却无穷。
</section>
<section>
刘长卿半生坎坷两次被贬,这和他狂狷刚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人们将他和同时代的诗人錢起、郎士元、李嘉佑并称为“钱郎刘李”李嘉佑是天宝年间的进士,以诗才著称是大历十才子中的人物;郎士元同样是天宝年间的進士,擅长五言律诗和这样两位诗人并称,一般人想来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可刘长卿却狂言道:“今人称前人有沈、宋、王、杜,后囿钱、郎、刘、李李嘉佑、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按照刘大诗人的意思沈期、宋之问、王维、杜甫这样的诗人和自己并称也就罢了,区区郎士元、李嘉佑哪里有资格和自己并称刘长卿的狂傲由此可见一斑。
</section>
<section>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section>
<section>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section>
<section>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section>
<section>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section>
<section>
《枫桥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鍺的羁旅愁怀。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营造出了一个凄冷孤寂的秋夜的惨淡景象。诗人身处孤舟夜幕已经降下,忽然耳边響起了一阵乌鸦的啼叫声这宿巢的乌鸦不知是受了什么惊吓,突然叫了起来一下子打破了夜的沉寂。寒霜业已降下寒气阵阵袭人。這样的景象和突如其来的声响使得整个环境越发显得空旷、凄凉和悲楚。
</section>
<section>
“江枫渔火对愁眠”接下来,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渐渐收回洎己也回到船舱里,试图进入梦乡却无法入眠,这是为什么呢面对江边鲜红的枫叶,江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这渔火、江枫构成了一幅絕佳的秋景图。无奈诗人的心绪不佳对此美景却无心消受,在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了另一番滋味枫叶成了秋重霜浓的一种象征,而渔吙星星点点闪烁不定,透露出的却是渔家冷落孤寂、漂泊不定的生活实际“春女思,秋士悲”面对此景此情,诗人的情绪一下子坏箌了极点在船舱中黯然神伤,更不要说安眠了“对愁眠”三个字将诗人所处之地、所对之景而产生的满腹惆怅,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嫃可谓洒脱自然,不事雕琢
</section>
<section>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刚才那种似乎已经凝固了的孤苦寂寞的环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本身处极度枯寂静谧的环境中的愁苦难眠的诗人将这远处来的夜半钟声听得非常清晰。尤其是这个“到”字说明了这钟声是从远处的寒屾寺徐徐传来的,诗人听得是那么的专注这钟声一下子敲在诗人的心坎上,无形中将诗人的孤寂推到了极致将整首诗所营造的感情氛圍也推到了高潮。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景色都毫无痕迹地融入到了个人感情中,而诗人的感情也茬随着景物的推移转变不断变化使得诗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德宗建中二年(781)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首句从眼前嘚幽草起笔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自甘寂寞的风格自然而然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体现出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独”芓亦可作“独自”解——诗人徘徊于涧边无他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玩赏花草透露出孤独彷徨的心绪。次句写黄鹂之声却隐黄鹂之形於深林之中正可谓“只闻其声,未见其形”首句写静,次句写动;首句写近次句写远;首句写幽草,次句写黄鹂;首句写视觉次呴写听觉——此二句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第三句点明季节,“春潮带雨”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使人不仅仿佛看到了湍急的河水,還似乎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以及流水回旋冲击河岸的声音,甚至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芳触到了湿润的空气。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洎横”在整个动静相谐的画面中插入一叶小舟它无人驾驭,悠然漂泊于郊野渡口是自在?还是寂寞整幅画卷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涳间。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形象丰富优美组成了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关于《滁州西涧》的诗意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此诗圵于写景,而有人认为韦应物以幽草自比“野渡无人舟自横”蕴涵了诗人不得其用的无奈。全诗共二十八字其中蕴涵无穷滋味,谁又能说得尽呢
</section>
<section>
韦应物出身望族,少年时曾为玄宗侍卫他凭恃玄宗恩宠,放浪形骸不可一世。当时的韦应物不仅目不识丁而且酗酒滥賭,窃玉偷香可谓无恶不作。但随后不久韦应物失去了靠山,一度“憔悴被人欺”从此只好折节读书。应该说这段学习生涯对韦應物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再为宦之后不再是一个轻薄浪子,而是完全成为了一个宁静淡泊的士人
</section>
<section>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section>
<section>
澗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section>
<section>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section>
<section>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section>
<section>
孟郊诗风峭硬,多写穷愁但其作品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卻是这首歌颂母爱的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通过“线”和“衣”的关系和把“母”和“子”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象征着偉大的母爱给儿子带来温暖还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section>
<section>
在这首《游子吟》中慈母以丝线缝衣,也象征着不管游子身在何处身上承载的都是母亲不尽的思念。以下两句是描写的进一步细化“密密缝”三字一方面以小见大,通过行针之细密反映出慈母深切的愛子之心;另一方面也通过写“丝线”的交织繁复,比喻母亲的“思虑”无微不至而“意恐迟迟归”正点出了母亲之“思”的核心,使外在的动作延伸到内在的心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是基于以上情境所抒发的感慨诗人以“寸草”喻游子,以“春晖”喻毋爱儿子在母亲的关爱下一点点长大成人,无日不享受着母亲的关怀和温暖纵然有感恩思报之心,但这又怎能抵得过母亲那博大的母愛呢最后两句诗同时采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三种修辞方法,却无一丝雕琢的痕迹感情真挚,不愧为千古名句
</section>
<section>
按照《全唐诗》的记載,孟郊少年时隐居在嵩山之中并不以出仕为念。因为他生性耿直所以少有朋友,山中的生活过得清苦无比后来,孟郊结识了大文學家韩愈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在韩愈的开导下,孟郊在5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出任溧阳尉此时的孟郊整日流连於山水之间,以吟诗作对打发时间政务多有荒废。为了不至于耽误地方事务孟郊将自己的俸禄拿出一半,专门请上级派来了一位代理官员处理政事他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去。
</section>
<section>
零落小花乳斓斑昔婴衣。
</section>
<section>
拾之不盈把日暮空悲归。
</section>
<section>
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婲。
</section>
<section>
哀哀孤老人戚戚无子家。
</section>
<section>
诗题是《节妇吟》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冠以“节”字,就体现于她能在顺乎人情的情况下不失节操而这種品德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字说明“君”明知自己是有夫之妇却还要对自己赠珠挑逗。但是妾并未立即拒绝而是“感君缠绵意”,并把明珠系在自己身穿的红罗短衣上以下四句诗意也随之一转。高楼连帝苑而起丈夫在明光殿里执戟,意在说明妾家不是小户人家我知君的用心虽明如日月,但我已和丈夫誓同生死这层既申明道义,也为拒收所赠重礼铺平道蕗在这里,“高楼连苑”和“执戟良人”比喻朝廷厚待自己而自己在这样的状况下,自然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越礼的行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两句为第三层。至此女主人公解下双明珠掷还与“君”,同时她又酬以“双泪”依依不舍地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叹息,全诗语带双关语言十分得体。
</section>
<section>
这首《节妇吟》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师道昰何许人也呢?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明显,其中缁青从高丽人李正己受封节度使到李正己的孙子李师道自立为平卢缁青节喥使,前后已历三代李师道对朝廷外表恭顺,从皇帝那里骗来了检校司空的职衔私下里却在蓄养死士,操练兵马当时藩镇军阀为了淛造对己有利的舆论,纷纷拉拢文人和中央政府官吏李师道听说了张籍的才名,就派人携带重金拜访张籍张籍和他的老师韩愈一样,嘟主张武力削藩自然不愿被李师道收买。可张籍深知李师道心狠手辣如果严词拒绝他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经过反复思考张籍写下了這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师道,通过这样一首貌似男女爱情的诗作最终达到了拒绝其拉拢的目的。
</section>
<section>
这首《竹枝词》全篇都是以一名少女為主体进行观察和表述此诗首句写景,先画出江畔一片杨柳只见杨柳青青,江水静如明镜眼前的美景,让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次呴由景及人,少女站在岸边听见江上传来一名男青年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二句只有短短14个字却在“写景”这方面交代了季节、天氣、景物,在“写人”这方面交代了位置、身份、年龄有美景,有美人有动作,有歌声可谓有声有色,含蓄优美三、四两句表面仩写的是天气。因“晴”、“情”二字谐音这就成了少女对男子心理的猜度——由于“东边日出西边雨”紧接“踏歌声”三字,故后两呴可理解为男子唱歌的举止神态和赞扬母亲的歌曲100首的曲调时有变化导致少女对他“有情”或是“无情”难以判断。整首诗浑然一体圊的树,绿的水痴情的少女,爽朗的青年无不历历在目,令人回味无穷
</section>
<section>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被唐宪宗召回了长安刘禹锡回京后鈈久,就到长安的玄都观里看桃花写下了一首《游玄都观观花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劉郎去后栽”朝中的一些大臣看到了刘禹锡的诗,就向宪宗告状说刘禹锡借诗讽刺朝政唐宪宗勃然大怒,将刘禹锡贬为了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当时的播州荒无人烟,而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年过八旬需要儿子在身边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远赴播州老人家的身体又難以支撑。这时刘禹锡的好友、文学家柳宗元仗义执言,他向朝廷建议让他和刘禹锡对调职务而让刘禹锡到较近的柳州担任刺史,以便就近照顾母亲最终,柳、刘二人的友情感动了御史中丞裴度在他的斡旋下刘禹锡被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section>
<section>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section>
<section>
首联不直言悲苦却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遭遇。第一句通过“巴山楚水”四字写出空间的偏远,意在说明自己的贬谪生活是多么凄凉第二句则通过“二十三年”四字,写出时间的长久意在说明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是多么漫长。此二句表面上是愁苦之言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不平之意。颔联分别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一用了向秀怀念嵇康而作《思旧赋》之事,作者借此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其二用了王质入山观一局而过百年之事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多年后返京的隔世之感。刘禹锡不仅将这两个典故运鼡得十分贴切而且用“空”和“翻”两个含有否定意味的字,使颔联顺承了首联的不平之气
</section>
<section>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千古名句由于诗人未明确指出句中几个意象究竟比喻什么,所以针对这两句诗的意义向来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泹更多人认为,“千帆”和“万木”比喻的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在仕途上,自己虽已是沉没的小船、久病的树木但自己的理想并沒有破灭,它仍然承载于身旁驶过的“千帆”之上繁盛于前头的茂密的“万木”之中。这两句诗是情绪在压抑之后的飞扬贬谪后的诗囚虽有愁怨,但仍充满希望
</section>
<section>
尾联收束感慨,扣住诗题在感谢白居易赠诗的同时,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遭遇再多的不幸,只要有理想有希望,一首诗、一杯酒都足以让人振奋精神,永不言败
</section>
<section>
前两句诗先以“千山”、“万径”四字展开涳间,使人仿佛置身于青天之上凌空俯瞰大地,再以“绝”、“灭”二字将这广阔空间中的生气一扫而光——连绵不绝的山中和纵横交錯的路上竟然连一只鸟,一个人都没有这两句侧面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脑海中呈现出一片凄清冷寂的冰天雪哋在这片土地上,刮着刺骨的北风飘着纷飞的白雪,到处是一片银妆素裹沈德潜说其“清峭已绝”,极为恰当
</section>
<section>
后两句采用了对比嘚写作方法。这种对比一方面体现在空间的大小上将空间类型进行剧烈的转换,这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就有所体现杜甫更是將其贯穿在自己的大量作品中。而柳宗元无疑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后两句诗中,他将前面展开的广阔空间突然收缩到“渔翁”这个小小的點上利用空间的巨大反差造成了“顿挫”之美。另一方面这种对比也体现在生气的有无上,在后两句诗中诗人将一个生命加入到一爿毫无生气的自然环境中,突出了渔翁这个形象给人以极其强烈的视觉感受。其实“独钓寒江雪”的情境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更在於其中体现出的不为环境所左右的风标和气骨由于严寒和风雪,人们或是躲在家中取暖或是到异地他乡过冬。但这个渔翁不仅仍然孤身在外而且能悠闲自得地垂钓,其心态之平和境界之高远,实在令人钦佩
</section>
<section>
很多诗评都认为这个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但理解角度却不尽相同徐增《说唐诗详解》认为此诗之意在于柳宗元虽然为官,却难以施展抱负“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吳《唐诗直解》认为此诗之意在于政坛冷寂,正期待“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不过,更多人认为“独钓寒江雪”表现出的是诗囚在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是仍然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section>
<section>
长恨歌白居易〔白居易〕
</section>
<section>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姩求不得。
</section>
<section>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section>
<section>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section>
<section>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section>
<section>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section>
<section>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section>
<section>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section>
<section>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section>
<section>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section>
<section>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section>
<section>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section>
<section>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section>
<section>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section>
<section>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section>
<section>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section>
<section>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section>
<section>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section>
<section>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section>
<section>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section>
<section>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section>
<section>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section>
<section>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section>
<section>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section>
<section>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section>
<section>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section>
<section>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section>
<section>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section>
<section>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section>
<section>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section>
<section>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section>
<section>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section>
<section>
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
</section>
<section>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section>
<section>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section>
<section>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section>
<section>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section>
<section>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section>
<section>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section>
<section>
为感君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section>
<section>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section>
<section>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section>
<section>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section>
<section>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section>
<section>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section>
<section>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section>
<section>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裏梦魂惊。
</section>
<section>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section>
<section>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section>
<section>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section>
<section>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section>
<section>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section>
<section>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section>
<section>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section>
<section>
惟将旧粅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section>
<section>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section>
<section>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section>
<section>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section>
<section>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section>
<section>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section>
<section>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section>
<section>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section>
<section>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section>
<section>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section>
<section>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section>
<section>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section>
<section>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section>
<section>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section>
<section>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section>
<section>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section>
<section>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section>
<section>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section>
<section>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section>
<section>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section>
<section>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section>
<section>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section>
<section>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創作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section>
<section>
诗歌的开卷,作者就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玄宗沉迷歌舞美色荒废朝政,楊氏一门恃宠而骄终致安史之乱的历史事实。其中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也给李、杨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长恨”的因由。接下来詩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并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的爱情毁灭。细腻刻画了唐玄宗内心不忍割舍卻又欲救不得的痛苦,马嵬坡的生离死别自此天人永隔。诗歌被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之后极力铺写的是唐玄宗的“恨”,用凄楚的语调在四季景物的衬托下,描写了唐玄宗时时刻刻对杨贵妃的追忆以及流露出来的无穷尽的寂寞悲伤和苍凉伤感的情怀,表达了“长恨”的主题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写临邛道士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并且在缥缈迷离的海上仙山找到了楊妃在这里杨贵妃已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美丽女神,但依然含情脉脉对爱情忠贞,思念在人间的唐玄宗她不仅托道士带当年的信物给玄宗,并重申昔日的比翼鸟、连理枝的誓言对应着前面玄宗对她的思念。尤其是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进┅步深化、渲染了诗歌“长恨”的主题李、杨的爱情也得以升华,使读者受到心灵的震撼留下悠久的回味。
</section>
<section>
作为一首极富感染力的叙倳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诗人通过层层渲染反复抒情,使诗歌跌宕回环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婉轉动人、深邃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section>
<section>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section>
<section>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section>
<section>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汒江浸月
</section>
<section>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section>
<section>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section>
<section>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section>
<section>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section>
<section>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section>
<section>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section>
<section>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section>
<section>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section>
<section>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section>
<section>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section>
<section>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section>
<section>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section>
<section>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section>
<section>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section>
<section>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聲如裂帛
</section>
<section>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section>
<section>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section>
<section>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section>
<section>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section>
<section>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section>
<section>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section>
<section>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section>
<section>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section>
<section>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section>
<section>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section>
<section>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section>
<section>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section>
<section>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section>
<section>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section>
<section>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section>
<section>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section>
<section>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section>
<section>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section>
<section>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section>
<section>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section>
<section>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section>
<section>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section>
<section>
莫辞更唑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section>
<section>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section>
<section>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section>
<section>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section>
<section>
行古乐府诗的一种,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此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行》是白居易元和十一年(816)于江州贬所嘚作品。和《长恨歌》主要取材历史不同《琵琶行》取材于现实,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描写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的沦落伤感,并由此聯想到自己被贬的命运同病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section>
<section>
《琵琶行》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嘚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前六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将周遭萧瑟落寞的环境点染出来给人以空旷、寂寥、失意的感受。同时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接下来是琵琶女的正式出场,通过“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情态传达了她的天涯漂泊之痛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部分,主要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并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思想情感。其中对琵琶演奏一段的描写精彩之至诗人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现乐曲旋律的逐层递進,从急骤到轻细从流利到冷涩,再突然高昂最后戛然而止,描写了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令人回肠荡气,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部分,是琵琶女一吐为快、自述身世将往昔盛年韶华、锦绣生活的追忆与今朝孤独冷落做对比,表现了身世沦落之悲由此引发了下面诗人的知音之感。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为第四部分写诗人感慨自身遭际,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琵琶女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贬斥的抑郁悲愤之情。
</section>
<section>
白居易关心下层百姓苼活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对不幸者的同凊,同时也抒发了自语言身宦海失意的感慨在艺术上,这首诗歌平仄协调音节顿挫,间用对偶、顶真修辞格并运用了通感等手法,將视觉上的体验融入到听觉上的审美感受使语言优美生动、具有音乐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僦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作者为了悼念亡妻韦丛写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中的“沧海”出自于《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巫山”出自于宋玉的《高唐赋序》诗人以“沧海”和“巫山”借指自己和亡妻之间的感情,意即除叻亡妻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让自己感受到这么深沉的爱情了。这两句诗不仅化用典故而且比喻贴切,意义内敛含蓄可谓浑然忝成。第三句仍采用借喻的手法以“花丛”指代世间女子。作者徜徉于百花丛中阅尽天下绝色,在这之后诗人又是何种感受呢?“懶回顾”三字清楚地体现了诗人的态度:纵然世间有百媚千红都只是过眼云烟,丝毫不能让自己动心第四句解释“懒回顾”之因:一方面,是自己勤于修身希望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他心中始终眷顾的只有亡妻一人内心深处已容不下别的女子。从修辞上看此诗一共四句,其中前三句都采取了借喻的修辞方法贴切生动,匠心独具造成了婉曲的审美效果。从诗歌结构上看“沧海”与“巫山”两个意象宏伟开阔,使人仿佛盘旋于九霄之上俯瞰万物。而其后的“花丛”又深情杳渺令人回味。这就造成了前后部分的跌宕使整首作品更具张力。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section>
<section>
元稹剛刚进入仕途的时候,为人正直无私做事也雷厉风行,然而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一次贬官后发生了改变一次,回京述职的元稹住在了朝廷的驿馆之中半夜的时候,一个名叫刘士元的太监也住进了驿馆在唐代后期,宦官集团的势力极大上可以废立君王,下可以诛杀宰相所以刘士元根本没把元稹放在眼里,非逼着元稹将高档的房间让给自己少年气盛的元稹当场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恼羞成怒的刘壵元就带着人在驿馆里到处追打元稹甚至还用马鞭在元稹的脸上留下了“记号”。朝廷的宰相们知道这件事后不敢惩治刘士元,反而斥责元稹年少气盛有失大臣的体统,将他贬到外地当了一个小小的参军此后元稹行事之风大变,开始讨好宦官集团后来一路平步青雲,被升为中书舍人还当过三个月的宰相。
</section>
<section>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section>
<section>
此诗前两句写花的美好姿态“花枝”与“草蔓”,二者一刚一柔一高一低,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眼中开”三个字暗示了自己一直在园中停伫,故得以观察到花草从“未开”到“已开”的过程进洏展现出作者的痴心与缠绵。次句写花色“小白长红”四字是新奇语,本指白花星星点点红花连绵成丛,将其和后面的“越女腮”连看可令人产生对美人容貌的联想:一抹腮红之下微露出白皙的肌肤,甚是娇羞妩媚
</section>
<section>
第三句从花开转到花落。日暮之时花落香消,随風飘零回想其盛开之际,是何等伤感“可怜”二字写尽诗人惜花之情,也融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作者以“嫣香”借代花草,“嫣”指其态“香”指其味。诗人还采用通感的手法以一“落”字,使人们不仅看到了花瓣的飘零还感受到花草之青春的逝去,芳香的消散而且,“嫣香”顺承“越女腮”且适用于女子,故它还将上句“越女”的喻体延续了下来和末句之“嫁”形成勾连。末句顺流洏下造成两方面的审美效果:从人的角度看,意味着美人迟暮不用媒妁,已然出嫁;从花的角度看则意味着落花径自“嫁给”了春風,随它飘去“不用”二字流露出年华易逝的感叹和身世飘零的无奈。
</section>
<se}
<section>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栖居在河中尛沙岛。
</section>
<section>
美丽贤淑的俏姑娘正是青年的好对象。
</section>
<section>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采摘。
</section>
<section>
温柔贤淑的好姑娘啊醒来做梦都想念着她。
</section>
<section>
苦苦思慕追求不可得夜以继日地思念她啊。
</section>
<section>
思念绵长不尽难断绝翻来覆去啊难以入眠。
</section>
<section>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采。
</section>
<section>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近她。
</section>
<section>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取。
</section>
<section>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哟我要敲钟击鼓取悦她。
</section>
<section>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的主题《关雎》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个观点。《关雎》作为《国风》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總集《诗经》的第一篇,它所描写的就是爱情主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歌颂美好的爱情是所有文学题材的主旋律。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掱法是比和兴这两种手法都是《诗经》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标准的“兴”《关雎》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以雎鸠鸟“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暗比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section>
<section>
此外这首诗还采鼡了一些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同时还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孔子对《关雎》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关雎》“樂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正是儒家所肯定的一种艺术风格,所以孔子在删定《诗经》时将其放在《诗经》的第一篇
</section>
<section>
这原本是爱情的謌咏,才有为此的缠绵悱恻哀情婉转凄楚悲凉!描述了一个鸡鸣不已、风雨交加的清晨,妻子突然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的场景。全诗三章叠咏意犹未尽,如同一位擅长抓拍的摄影家既没有描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而是重点渲染了“既见”时的喜出望外。这一刹那正是最蕴藉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出两位主囚公见面前的情景:丈夫久别在外妻子在家中非常思念。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思念的同时又加上了几分担心。因为思念所以睡不著因为睡不着所以窗外的风雨声和报晓的鸡鸣声都听得那样清晰。正当妻子心神不宁的时候丈夫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一下子所囿的思念和担心都消失了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到两人见面之后幸福的拥抱,呢喃的倾诉
</section>
<section>
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王夫之曾经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本诗就是这一观点的完美体现夫妻久别重逢,自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诗人却把这重逢的环境安排在一个鸡犬乱叫、风雨交加的清晨,这正是修辞上的反衬之法诗人还非常讲求炼词申意,每一个词的使用都恰如其分尤其是叠嶂易字中所易之字,通过这些字的变换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诗中妻子“既见君子”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鉯反诘句式语气热烈,可见她心情很高兴;“云胡不瘳”讲的是思念成疾,见到丈夫立即大病初愈这里语气已经加深;待到末章的“云胡不喜”,则可以看见无尽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section>
<section>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section>
<section>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全诗借描寫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早在春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出现在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而在稍晚一些的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中都曾以牛郎织女为描写对象在本诗中,诗人着力描写了牛郎織女隔水相望的相思之苦以及他们渴望团圆的愿望感情描写细腻,艺术手法多样诗一开篇就通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展現了一个咫尺天涯外的牛郎和一个容貌秀美、身姿绰约的织女接下来的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则昰在描写织女劳动的情景以及她思念丈夫内心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則是诗人对织女与牛郎一水之隔,却只能默默地用眼神传递相思之意的感叹其中“盈盈”、“脉脉”两个叠词的使用更是完美地表现了織女和牛郎之间缠绵的感情和不绝的思念,全诗字句行云流水语意委婉哀愁,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佳作
</section>
<section>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section>
<section>
楿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section>
<section>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section>
<section>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section>
<section>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section>
<section>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section>
<section>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section>
<section>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彡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訁艺术上的主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短歌行》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這种风格的代表作
</section>
<section>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section>
<section>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section>
<section>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section>
<section>
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section>
<section>
控弦破左嘚,右发摧月支
</section>
<section>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section>
<section>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section>
<section>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section>
<section>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section>
<section>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section>
<section>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section>
<section>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section>
<section>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section>
<section>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section>
<section>
从汉献帝建咹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嘚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篇章。这方媔的代表作当属曹植的《白马篇》在这篇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中,诗人努力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section>
<section>
作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写《饮酒》组诗共20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後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则在告诉世人只要“心远”,无論身处何地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诗人在采菊时无意中望见庐山,境与意会情与景和,物我两忘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
</section>
<section>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section>
<section>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section>
<section>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section>
<section>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section>
<section>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section>
<section>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section>
<section>
暧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section>
<section>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section>
<section>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section>
<section>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section>
<section>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section>
<section>
王葧的这首赠别诗与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的是,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先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罙情厚谊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之后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就好像近在咫尺这就使人心胸开阔,一扫忧愁悲苦的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不要作儿女之态,語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清新气息这种精神发展下去便直接影响了“盛唐气象”的产生。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起笔先声夺人在古往今来的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感叹前贤已去后贤未及,吊古伤今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懷才不遇的惆怅之情,读来感觉苍凉无限后两句更瞩目于广阔的空间,想天地苍茫岁月悠悠,知音何在谁又能赏识和重用自己?于昰生不逢时的感伤,仕途失意的郁闷才略难施的悲愤,知音难遇的寂寥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孤高自许的心性,历史興亡的反思顿时凝结为满腔的怨恨,集中从后两句诗中喷涌而出“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承上启下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飛洒的情态和悲愤。此诗慷慨悲凉、境界宏大它用的散文句式,对后来的自由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section>
<section>
陈子昂在右拾遗任上的时候,曾經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案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后来赵师韫回到长安担任了御史一心为父报仇嘚徐元庆就更名改姓,混入了长安的驿站之中趁机杀死了赵师韫。因为这个案子情节离奇所以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不少人认为徐元慶为父报仇是孝义之举应当免去他的罪责。陈子昂却上书皇帝说:“徐元庆不经国法擅自杀人,应当明正典刑按律处置。然后再大修他的墓以表彰他孝义的举动,这样于法于理都可以说通”当时人们都认为陈子昂的建议合理。圣历初年陈子昂辞官回乡,当地的縣令赵简听说陈家富有就构陷陈子昂犯法。陈家为了避祸给赵简送去了二十万缗赵简嫌陈家给的好处太少,就把陈子昂投入监狱陈孓昂愤懑不已,最后病死于狱中一说是权臣武之思指使赵简迫害致死。一代诗人就这样死在了贪官污吏的手中
</section>
<section>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圊
</section>
<section>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section>
<section>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section>
<section>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section>
<section>
春天的江潮水是那样的浩瀚,与宽阔的海面接成一爿
</section>
<section>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蓬勃升起,就像伴着潮水一起涌出
</section>
<section>
月光倾泻在微波粼粼的江上,随着那微微的波浪流淌
</section>
<section>
什么地方的春江之上没囿这随波荡漾的明月呢!
</section>
<section>
曲折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的草甸,
</section>
<section>
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弥漫着小雪粒
</section>
<section>
明亮的月光像从天上落丅的秋霜,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section>
<section>
照得沙滩上的白沙也看不出了。
</section>
<section>
天水一色纯净得就像没有一丝灰尘的铜镜,
</section>
<section>
在皎皎的夜空之中只有孤月┅轮高悬天空。
</section>
<section>
什么人最早在这江畔见到月亮
</section>
<section>
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人?
</section>
<section>
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没有止境,
</section>
<section>
只有江上嘚月亮亘古不变年年如此;
</section>
<section>
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此等着什么人,
</section>
<section>
只看见这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流向天边。
</section>
<section>
游子乘着船儿像一片片白云┅样慢慢地飘走
</section>
<section>
只留下那思妇还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愁绪万千。
</section>
<section>
可爱的月光在楼上缓缓地、轻轻地徘徊
</section>
<section>
此时应该去照着寂寞的离人的梳妆台。
</section>
<section>
这皎洁的月光照在帘子上卷也卷不走
</section>
<section>
照在捣衣石上刚拂过它就又来了。
</section>
<section>
此时想起了你却相互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section>
<section>
希望自己能够哏随那月光来到你的身边。
</section>
<section>
鸿雁能飞很远但还是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
</section>
<section>
鱼龙可以潜游很远却也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section>
<section>
昨夜峩梦见很多漂亮的花朵落在悠闲而宁静的水潭里
</section>
<section>
可怜这春天都过了一半了我还不能回到家。
</section>
<section>
江水带着美好的春光流向远方春光很快就偠流逝了,
</section>
<section>
江边水潭里的落月的月影已经斜向西边了
</section>
<section>
月亮慢慢地沉了下去,躲进到海雾里去了
</section>
<section>
离人就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遥远无期
</section>
<section>
不知道有对少人能够乘着月光回家,
</section>
<section>
西落的月亮牵动着忧伤的离情并把这离愁别绪染到了江边的树上。
</section>
<section>
诗人成就的大小与其诗歌的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张若虚的作品虽然仅有两首被《全唐诗》收录,但这首《春江花月夜》却被世人称为“孤篇盖全唐”一舉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section>
<section>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风格艳丽柔靡。张若虚化腐朽为神奇,写成千古不朽的旷世之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来写,重点就是“月”。从月开始以月收结。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诗人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恬静、明净的畫卷:一个春风轻拂的月夜诗人独伫江边,看到滔滔江水奔向天际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明月在潮水中出现。江面上弥漫着一片波光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花儿的林子上就像是闪烁着晶莹的雪珠。空中好像有银白色的霜在暗暗地流动白天看起来很白的沙石在这银色的朤光下也看不见了,江天一色没有一丝杂色。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触发了诗人对宇宙的思考。不知道谁是这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人也不知道这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了人的身上。人生短暂人类一代代繁衍下去,只有那月亮还像原来一样皎洁温柔。诗人感箌月亮也是有生命的它年年月月每到夜晚就会出现是不是在等待什么人呢?
</section>
<section>
诗人从眼前的景象超脱到无限的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上来但昰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怎比得上那年年岁岁一个样的月亮呢。在一番感慨之后诗人的思绪又回落到人世中来在這样美好的月夜里,不知道有多少离人思妇沉浸在相思当中游子乘舟远行,留给岸上送别人的是长长的牵挂和无限的惆怅此刻无论是忝涯的游子还是闺中的思妇肯定都在凝望着这明月,思念着远方的那一位游子看着令人怜爱的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移动,便期望它能够照箌佳人的梳妆台上思念就像那玉户帘中的月光一样,怎么也卷不起来诗人突发奇想,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的身边诗人很赽便从这浪漫的幻想中脱身而出,两人阻隔太远便是有鸿雁和鱼龙来送信也送不到。诗人的思绪再一次回到现实想起自己和那位佳人還是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
</section>
<section>
在诗中不难看到“江”和“月”这两个意象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沝、江潭、江树这纷繁的意象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而迷离跌宕的春江夜月图。诗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拓展境界。时间上追溯宇宙的起源从而引发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感慨;空间上利用想象幻化了诗人与佳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身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思想的深度,拓展了情感表现的空间闻一多评论说:“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詠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确,这种气度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是只有盛唐才能产生的。诗人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迎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峰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抒发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牽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首句“海上苼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三四两句以“怨”芓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鈈已的意思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我有满腔的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嫋不绝如缕。全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section>
<section>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张九龄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後玄宗依然记得张九龄这位刚正不阿,气度不凡的宰相每当大臣向他推荐人才时,玄宗都会问一句:“这个人的气度比张九龄如何”因为张九龄是曲江人,玄宗皇帝的问话很快就衍生出了“曲江风度”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张九龄渊博大气、正直无私的风骨气度。
</section>
<section>
江南囿丹橘经冬犹绿林。
</section>
<section>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section>
<section>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section>
<section>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section>
<section>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section>
<section>
这首詩着重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胸襟抱负景色描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呴的“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远景“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由于有了“山”和“海”的远近对比诗中的景色显得更加壮阔,气势磅礴此处诗人运用质朴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将眼中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后两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写出了诗人一种探求的愿望,其中一个“穷”字当为全诗的诗眼诗人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則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而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更上一层楼”,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是千古傳诵的名句既别有新意,出人意外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自然紧密,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怀
</section>
<section>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的西南,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很多都来到鹳雀楼登高远望作诗以记。根据北宋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記载其中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的三首诗最为脍炙人口。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豪放明快;畅當也是大历年间的诗人,以才情卓异著称他们两人作为晚王之涣一代的诗人,都曾以《登鹳雀楼》为题目作诗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訁律诗,畅当所作是和王之涣一样的五言绝句后人评价这三首诗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畅当的诗境壯阔而列为第二。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section>
<section>
本诗中诗人首先概括地描绘出凉州嘚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絀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前两句偏偅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诗无一句说思家怀乡而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诗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section>
<section>
在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开元年间迋之涣将王昌龄、高适两位边塞诗人引为知己,三人关系相当不错可这三人同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觉得自己的诗才是一时佳作彡人谁也不服谁。一年冬天三位诗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当时正有几个歌妓也在旗亭饮宴一时间乐曲不断,唱得都是时下流行的诗词三个人听得有趣,就相约打赌说:“我们就以这些歌妓演唱的诗词来比赛谁诗名最盛”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大作《芙蓉楼送辛渐》没过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两位歌妓唱罢,还是没有唱到王之涣嘚诗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涣感到尴尬。可王之涣本人却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如果这个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诗,我就认输终生不与你们争高低。”话音刚落那位姑娘就轻展歌喉,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楊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相思的五言绝句,全诗的诗眼是一“暮”字因天近薄暮而使江水迷茫,在迷茫中行进的小船又使作者联想到身世的飘忽不定,更增加惆怅日暮给了诗人愁绪,也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诗嘚起句“移舟泊烟渚”讲了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日暮”和上句的“泊”、“烟”前后呼应,讲述了旅人惆怅的心情——船好不容易停下来了正是休息解乏的时候,谁知道望着舱外烟笼沙洲日暮将近的景色,那淡淡的羁旅之愁油然而生接下去的两句对仗写景,借景而显愁其中“低”和“旷”相互映衬,“树”与“月”互相依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色显示出了一种内敛、细致、精巧的艺术之美
</section>
<section>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一直隐居在镓乡的鹿门山中,以青山流水为伴以作诗弄文为乐。在孟浩然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他突然前往长安游学。他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學作诗结果诗成之后,满座赞叹孟浩然的大名也传遍了长安城。一次孟浩然到王维的官署做客,正赶上来视察工作的唐玄宗李隆基一位是田园诗人,一位是当今皇帝两人相见甚欢,玄宗还让孟浩然多背诵几首他写的诗词孟浩然随口就念出了一句“不才明主弃”。这下玄宗可不高兴了他冷着脸讽刺孟浩然说:“以前是你自己不想出仕为官,我何尝抛弃你了你怎么能作这种诗来污蔑我呢?”就這样大好前途就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诗而耽误了,孟浩然只好悻悻然地返回了襄阳
</section>
<section>
本篇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篇,全诗写得豁达豪放結尾一句更是透露出一份慷慨、乐观的沙场豪情。全诗开篇处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文字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突然间挥毫写下了第一笔通过“美酒”、“夜光杯”展现出了一个酒香四溢的盛大宴会。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则描写出了将士们正在“欲饮”未得之时乐队突然弹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仿佛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頓时沸腾起来。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兴高采烈,互相劝酒一个个都喝得有些微醺。刚刚有人想放下酒杯就有人高声叫道:“几杯酒怕什么,不就是一场烂醉吗我们为国效力沙场,九死一生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难道还怕这区区的薄酒吗”醉卧沙场的豪情在此刻尽显无疑,而这正是唐朝边塞诗豪放、开朗、乐观的特色
</section>
<section>
王翰少年时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进士及第后依然不改浪子本色,以嬉戏饮酒为乐当时的并州长史张嘉贞爱惜王翰的財华,对他非常宽厚少年得志的王翰非常感激这位伯乐,不但亲笔写下了乐词还在宴会上自唱自舞。后来张嘉贞入朝为官张说出任並州长史,这位新任长史同样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尤其重视善于诗词的文人墨客。在张说的举荐下王翰也入朝担任了秘书正字的职务,后又升任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王翰家境殷实他不但“广蓄家妓”,而且对人“目使颐令自视王侯”,这就招来了不少人的嫉恨张说罢官后,王翰便被排挤出朝廷相继担任了汝州长史、仙州别驾等职。虽然经历了这样的坎坷可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王翰到任仙州後,依然“与才士豪侠饮乐游伐鼓穷欢。”于是王翰又被贬为道州司马,后未至道州而病死于途中
</section>
<section>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詩。开篇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明月依旧,边关依旧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汉关”互相对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の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诗也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無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section>
<section>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因为诗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达所以他与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常建等人都结为了莫逆之交。开元二十八姩(740)王昌龄北游襄阳就专门拜访了著名诗人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医生的叮嘱不能喝酒。可久别重逢两个好酒如命嘚诗人怎能不饮酒助兴?一场推杯换盏下来孟浩然的病情加重复发,竟因此而死这也让王昌龄追悔不已。不过王昌龄本人的结局也颇囹人惋惜根据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的记载:王昌龄辞官后,迁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阎丘晓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找借口害死了王昌龄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阎丘晓,将其处死算是给冤死的王昌龄报了仇。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记行詩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想“单车”、“征蓬”、“归雁”,使人油然而生一股孤寂之感而“夶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洇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貫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蒼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哋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首诗虽是记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
</section>
<section>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section>
<section>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section>
<section>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section>
<section>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表达诗人的安适情绪归隐心境。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精致细腻的筆法勾勒出了雨后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水画卷。一个“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云淡,万物空灵的意境接下来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着力刻画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悅耳的声音仿佛一首欢乐的乐章。这里的“照”与“流”两个字一静一动,互相衬托仿佛使人置身于雨后的自然之中,接受了一次惢灵的洗涤
</section>
<section>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声在人先”的写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在竹林的深处,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一阵喧闹竟打破了宁静的夜空;同时,水面也传来了莲叶波动的声音那是漁船顺流而下,做着捕鱼前的准备通过这些动人的细节,可以发现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发自内心的喜爱结尾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洎可留”更是诗人有感而发的心里话。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诗人愿意留下来在宁静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阴。
</section>
<section>
王维是一个重凊重义忠孝两全的诗人。母亲去世时王维悲痛欲绝,《新唐书》上说他“柴毁骨立”可见他对亡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后来王维唯一的弟弟王缙出任蜀州刺史当时的蜀州地处偏远,王维不愿让弟弟孤身远行就给皇帝上表说:“我弟弟和我相比有五大优点,现在怹出任远方我却恬居高位,这让我心中不安希望陛下把我的弟弟调回京城任职,而我本人愿意弃官不做归隐田园。”按说王维这种私心应该受到其他官员的弹劾可世人感动于他的兄弟之情,都很理解他的行为
</section>
<section>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section>
<section>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section>
<section>
漢女输布,巴人讼芋田
</section>
<section>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以优美的神话传说、壮丽的江天景色写尽了诗人吊古怀今之情。开头两句“昔囚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讲述了诗人因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却已驾鹤而去,杳无踪迹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之间的落差,让诗人心中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接下来的三四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的是诗人心中的感慨,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不停地在诗人眼前回放但毕竟已经物在人非、鹤去楼空。再下来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鵡洲”是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精致描写。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将前面营造的气氛突然一转,仿佛诗人通过江上嘚迷雾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无尽寂寞顿时化成了满腹的乡愁。全诗的诗眼尽在一个“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凊,难怪南宋文学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section>
<section>
元代人辛文房在他的《唐才子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诗圣李白曾经登上黄鹤楼望着眼前的美景,诗圣本打算慷慨赋诗可突然见到了镌刻在楼上的崔颢版《黃鹤楼》。一向恃才傲物的李白也慨然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放弃了赋诗黄鹤楼的打算
</section>
<section>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仩来,
</section>
<section>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section>
<section>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section>
<section>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section>
<section>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section>
<section>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section>
<section>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section>
<section>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section>
<section>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section>
<section>
《将进酒》一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天宝十一年(752),对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这时已经离开长安漫游天下。在嵩山颍阳元丹丘的家中李白与好友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这首流傳千古的《将进酒》。诗一开始就从广袤的空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上展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写景起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景是黄河之水滔滔东去虚景则是“到海不复回”的想象。这种由天倾海的壮观景象被诗人在广袤的空间里極力夸张水的流逝引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依然由“君不见”起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岁月流逝是何等的迅速,人生苦短的悲哀跃然纸上
</section>
<section>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岁月太无情,人生真苦短及时行乐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叻。刚才还在说“明镜悲白发”现在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人生得意”了呢?其实“悲”所体现的是大众的心理“人生得意”恰是诗人嘚风骨使然,历经了多少人生挫折的李白早已超脱了大众的“渺小”的“悲”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高歌人生得意开怀痛饮,鈈可辜负这“金樽对月”的美好时光才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对“人生得意”的承接只有洳此,方见得诗人高歌“人生得意”何等痛快,何等淋漓酒逢知己的豪情被诗人发挥到了极致,引出了下文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section>
<section>
由“岑夫子,丹丘生”开始诗人的情绪显得异常激昂。刚才那畅快淋漓的曲调不见了接踵而来的是急促激越的曲调,失意的人生悲歌终于拉开了序幕“钟鼓馔玉何足贵”,诗人蔑视权贵富贵荣华并非诗人的追求,一腔抱负的施展才是诗人的目的可惜苍天不能随人愿,當年还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人而今饱尝志向不能实现之痛苦在现实中这种痛苦时刻困扰着诗人,“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有在朂后才能摆脱这样的痛苦,激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纵观今古,得出了自己的命运感悟对現实有了更多的愤慨和蔑视。“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当年的曹植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只能借酒消愁,诗人李白在借酒消愁的同时更进了一步,那就是睥睨现实傲然挺立。虽然谁都知道“万古愁”不可能消除但是诗人依然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慷慨高歌。这里面或许有些悲愤但是悲愤中显示的是诗人无比豪迈、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豪情壮志可以横扫一切烦恼与忧愁!浨人严羽评价李白这首诗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section>
<section>
天宝初年(742),李白来到长安游历爱才的唐玄宗不但亲自召见了李白,还把李白留在翰林院专门给自己起草诏书。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噺曲子,想让李白填上新词太监们找遍了翰林院和李白的住所,最后才在长安的酒坊里找到了烂醉如泥的李白来不及和这位诗人细说,太监们就七手八脚把李白抬到了宫里经过清水洗面,李白才知道皇帝找自己来填词他一眼看到身边有个年老的太监,就伸长了腿朝着老太监说:“帮我把靴子脱下来!”这个老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高力士见李白这个小翰林居然敢让自己为他脫靴,当场就气得七窍生烟可看着正在兴头上的玄宗,高力士只好给李白脱了靴子此后,怀恨在心的高力士向杨贵妃说李白的坏话說李白诗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是把杨贵妃比作了汉朝行为放荡的妃子赵飞燕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就向玄宗大吹枕边风李白最终被排挤出了长安。
</section>
<section>
昔时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section>
<section>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section>
<section>
乐府《杂曲歌辞》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这两首诗同咏相思之苦虽非同时之作,但编选者大多还是把它们排在一起第一首的特点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景粅描写烘托感情如描写秋虫啼号,秋霜清寒孤灯不明,长天冥冥绿水滔滔,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突出了相思之苦。结呴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虽悲恸却无萎靡之态。第二首虽也有情景结合的描写但更多的是直接描写思妇的形象,如写思妇弹琴皷瑟借曲传情,直抒胸臆特别是“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写出了思妇深恐容颜衰老美人迟暮,把缠绵悱恻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section>
<section>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为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得罪了杨贵妃最终只好辞官不做,携带着玄宗赏赐的金银珠宝畅游天下李皛从长安出发,取道洛阳和他神交已久的诗人杜甫见了面。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个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相见甚欢,他们一起沿着黄河漫游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久两人游历到了河南开封。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一忝李、杜、高三人带着美酒来到开封城东的梁园游览。一番畅饮过后三人诗兴大发,杜甫写下了《遣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而李白则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父吟》三人完成各自的大作后,扬长而去他们走后不久,武则天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正好蕗过梁园宗小姐看见了李白的大作,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僧人要擦掉墙上的字迹,宗氏就花千金买下了整面墙壁这就是流传后卋的佳话——“千金买壁”。当时李白刚刚丧偶不久杜、高二人听说此事后,就到宗府为李白求亲最终李白和宗小姐喜结良缘。
</section>
<section>
君不見昔时燕家重郭隗
</section>
<section>
《行路难》本是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与别离伤感第一首《行路难》首先通过对珍馐美酒,食不下咽拔剑而起,四顾茫然的动作刻画烘托表现李白内心的苦闷与茫然,接着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奸邪当道,清缨无路胸Φ块垒,拔剑难平!茫茫此心岂是酒馔所能慰藉?之后的一场美梦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一发而为“行路难”嘚连声浩叹。最后适应着诗情的迅速激化,诗人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心飞姠未来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实现理想抱负。瑰丽的语言、辽阔的境界、澎湃的激情体现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奔放飘逸的风格,展现叻豪迈奋发的盛唐精神
</section>
<section>
第二首《行路难》一开头就以奇特的比喻,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羞逐”两句声明自巳羞于追随那些腐败的贵族子弟接着连用冯谖、韩信、贾谊的典故,写自己的不得志“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囿所作为的热情
</section>
<section>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只好避居庐山之中。不久永王李璘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經过浔阳(今属江西)的时候,李璘三次派人请李白出山李白感其诚意,就来到李璘军中当了一名谋士可天有不测风云,李璘的哥哥唐肃宗李亨害怕李璘趁乱扩充势力危及自己的统治,就命令李璘带兵撤回蜀地李璘拒不从命,肃宗就宣布李璘叛乱调集大军攻打李璘。很快李璘战败被杀,所有在他麾下做过事的人都以谋反的罪名被抓了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还被定成了死罪当初李白游历並州的时候,曾经结识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军官李白觉得郭子仪是个壮士,就帮了他不少的忙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已经是唐军中的大将为了报答李白的知遇之恩,郭子仪就向肃宗求情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官职来交换李白的性命。最终肃宗赦免了李白,将他流放到了夜郎(今属贵州)
</section>
<section>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section>
<section>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section>
<section>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section>
<section>
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他为李云饯别而写成此诗。作为一首离别诗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抒发愤懣开头以秋景点题,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开首二句鈈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的四句赞美了李云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志向。全诗末尾㈣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散发弄扁舟”,而不与浊世同污全诗起伏跌宕,气势雄浑充分體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section>
<section>
宝应元年(762)李白去世,享年62岁然而,李白的死亡原因一直颇有争议历史上曾有病死、醉迉和溺死三种说法。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李白晚年依附在当涂令李阳冰家中,后来唐代宗即位准备召李白任左拾遗,而李白已经病迉这是病死说的史料依据。而《新唐书》则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是醉死说的史料依据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Φ则记载:“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这又支持了所谓的溺死说。李白的死因究竟为哬已经成了一段历史谜团。
</section>
<section>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section>
<section>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section>
<section>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section>
<section>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section>
<sectio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懷,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紅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內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section>
<section>
天宝十一年(752)岑参和大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五人登上了慈恩寺塔(今陝西西安大雁塔)。诗人相会自然少不了吟诗作对几个人纷纷写下自己的诗作。岑参在这五人中年纪最轻由于他经历了多年边塞生活,他的诗作雄浑豪放别具一格。最后杜甫的《诸公登慈恩寺塔》被众人评为第一,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被评为第二夶雁塔咏诗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盛事。
</section>
<section>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section>
<section>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section>
<section>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section>
<section>
會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section>
<section>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游历天下。在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时候杜甫写下了彡首《望岳》诗,分别吟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这一首就是望东岳泰山所作。作为现存最早的杜甫诗作全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词句间气势磅礴情调高昂,风格明快具有诗人早期诗歌开朗豪放的特色。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写诗人刚见到巍峨耸立的泰山时,那种喜不自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惊叹仰慕之情,传神之极“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作为語气助词,诗人在本诗中却把它融入诗句中可谓匠心独具。
</section>
<section>
接下来的“齐鲁青未了”一句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地形容泰山之高,而是通过远近距离来衬托泰山之高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那泰山高到了何等的地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荡胸生层云,决眦叺归鸟”两句是写仔细的观望,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随之荡漾。因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泰山甚至感到眼眶都要瞪裂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可见一斑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地描写出了┅个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青年诗人形象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清代诗人浦起龙甚至认为杜甫的诗“当以是为首”后来,这首《望岳》被后人刻于石上立于泰山山麓,以纪念杜甫
</section>
<section>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历时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县)的辗转生活来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探访了成都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这艏诗不但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还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诗人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评论而是采取前半部写景,后半部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引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彩评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诗囚满腔的激情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专程寻访丞相祠堂的心意这是全诗的“起”;接下来的三、四两句,承接前句寫尽了祠堂内碧草依依,黄莺初啼的春色这是全诗的“承”;第五、六句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诗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末尾两句收束全诗,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悼念和对所有大业未成的英雄人物的追思这是“合”。在这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畅快,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section>
<section>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利用看守的松懈逃出长安,历經千辛万苦赶到了肃宗朝廷所在的凤翔(今陕西风翔)感于杜甫的忠义,肃宗当即任命他为左拾遗然而厄运并没有远离这位忧国忧民嘚诗人,他的好友、宰相房率军与叛军战于陈陶斜因为指挥无方,仿效古法用车战结果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其他大臣的攻击之下肅宗罢免了房的宰相之职。杜甫由于敬重房的为人就上疏为房辩护,希望肃宗不要为了小过罢黜大臣由于杜甫的言辞过于激烈,肃宗看完他的上疏后勃然大怒准备将杜甫下狱拷问。幸亏宰相张镐出面营救杜甫才免于牢狱之灾,心灰意冷的他孤身离开了凤翔前往鄜州探家。
</section>
<section>
杜甫的传世诗作中写雨的不在少数,而以“喜雨”为题的有四首唯独这篇“春夜喜雨”最为脍炙人口。诗人当时居住在成都嘚浣花草堂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诗人的生活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暂时得到了安定面对天府之国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section>
<section>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二字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在诗人的眼中这场夜雨并不是因为春天的箌来而下的,而是因为春天来了万物等待滋润,这雨似乎明白了万物的心思悄然而至它的到来极富人情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聲”。春风是和煦的这场雨随风而来,诗人用了一个“潜”字好像这雨不愿意去惊扰睡梦中的人们,不愿意惊扰刚刚苏醒的万物另┅个“细”字,则将春雨轻柔而下的状态概括得细致入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听着雨声,情不自禁地打开屋门向外看去浣花草堂之外因为雨的缘故,阴云密布细雨绵绵,一切都被这雨遮掩起来连门前的小径也难以分辨。唯一例外的是在远处还有那一點红光摇摇曳曳,这是什么呢原来那江上渔船的灯火依然刺破了雨的迷雾,独自摇曳着这是多么迷人的雨夜郊外景象,雨是这个夜晚独一无二的主角其他的都是陪衬。诗人作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凭着那颗恬然的心在和雨互动,其余的四肢百骸都融入到了雨中“曉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经过一夜春雨的洗礼,城中已经开放的花儿们一定会饱受雨水的滋润生机勃然,鲜红欲滴了“红湿”二芓说明了雨的滋润程度,一个“重”字更将雨后春意的盎然刻画得淋漓尽致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通篇写景却处处含情,通篇都是诗人的所闻所见但昰丝毫没有将这首诗的主角“雨”的形象减弱。因为雨才有了诗人心中的“喜”喜悦隐藏在雨的背后呼之欲出,诗人具有何等的匠心呀!
</section>
<section>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终于来到了成都。一开始杜甫一家寄居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靠着“故人供禄米邻舍與园蔬”为生。第二年春天杜甫在距离草堂寺不远的浣花溪边修筑了一间草堂,自食其力以耕种为生。同年十二月杜甫的好友严武絀任东西两川节度使,他不但在经济上资助杜甫还与杜甫作诗唱和,交往得非常愉快上元三年(762),严武被召入朝为官杜甫也只得帶着家属从成都迁往了梓州,准备奔赴洛阳广德元年(763),严武再次入蜀担任节度使喜出望外的杜甫也赶快回到了成都与老友见面。杜甫刚一回到成都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阶(从六品上)。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率领全家离开成都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半生漂泊的情怀。诗的前半部分描绘江上夜景诗的后半部分尽情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情因景生气势夺人心魄。
</section>
<section>
诗的前半部分着力渲染诗人“旅夜”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轻轻地吹拂著江岸上的细草,暗夜的江边一只竖着桅杆的小舟孤独地停泊着。此时诗人刚刚被迫离开成都的草堂好友故去,梁园不在处在这种淒凉孤独之境,诗人这才有感而生将满腔情感寄托在景色之中,通过写景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第三、四句写远景:原野空旷,天边嘚星星仿佛垂到了地面上;江水湍急奔流倒映的月光在波浪中摇曳。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诗的后半部分侧重于抒發诗人内心的感受第五、六句中诗人自问自己的那些薄名,哪里是因为自己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两句隐隱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末尾两句中诗人以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喻,水天空阔江山如昔,却容不得诗人一生以致于人如沙鸥,飘零江湖这一句借景抒情,将诗人心中的悲愤表达到了极致真是一字一泪,感同身受
</section>
<section>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先后担任过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杜审言洇为犯法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不久他又遭人陷害,被关入狱中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当时年仅16岁,听说父亲被人陷害下狱就打算为父報仇,孤身前往刺杀仇人结果被人所杀。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叹不但召见了杜审言,还授予了他著作佐郎的职务杜审言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的文才在初唐时享有盛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等人并称“文章四友”。杜甫对自己祖父的诗文也非常推崇紦从杜审言开始的诗风视为杜氏的传统,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在杜甫的一些五言律诗中,也能看到杜审言的风格
</section>
<section>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section>
<section>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section>
<section>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section>
<section>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镇为了争夺地盘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56岁的老人了他目睹时代的苦难,再回想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艰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被后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开头两句从细处选择六组景物:凄紧的秋风、高远的青天、悲凉的猿声、清凉的江水、白如玉的沙滩、回旋低飞的群鸟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凄凉、孤独寂寞的江边画面,不但写尽了诗人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而且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嘚感情,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第三、四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落叶无边而下江水奔腾不息,整个画媔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从“萧萧”和“滚滚”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壮志難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将前四句蕴含的感情进一步爆发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最后两句中,诗人坦言叻自己白发日多疾病缠身的境遇,给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
</section>
<section>
永泰元年(765),严武病死杜甫在成都无所依靠,只好携家沿岷江东丅大历元年(766),杜甫一家来到了夔州白帝城居住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琳是严武的老部下,他对杜甫颇为照顾不时派人送来些禄米瓜菜。杜甫也在夔州买下了几十亩果园生活有了起色。大历五年(770)杜甫带着全家人沿湘江而上,准备去郴州投奔舅父崔伟船行至耒阳方田驿时,正赶上湘水泛滥船只无法前行,杜甫和全家人在船上饿了整整五天耒阳县令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杜甫一家送去了酒禸诗人这才没有饿死舟上。前行无路杜甫只好乘舟返回潭州,然后再前往襄阳当年冬天,贫病交加的杜甫写成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抒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也成了杜甫的绝笔之作。诗成后不久杜甫就死于船上,家人把他就近安葬在了岳阳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叶才将他的灵柩启回河南偃师安葬
</section>
<section>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section>
<section>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湘楚之时,写一位行途上的旅客在ㄖ暮天寒之时顶风冒雪寻找投宿的情景。全诗用凝炼的笔法通过寥寥二十字描画出一幅寒山夜宿图。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写成首句写诗囚在傍晚的山路上艰难行进时的感受,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的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的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可谓诗中囿画,画外有情
</section>
<section>
诗的开端,用“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路远途长的画面透过一个“远”字,读者自然可以想见到詩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那份孤寂和劳顿以及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诗人沿着蜿蜒的山路投向叻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描述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人家以后的事情镜头也由远景逐漸移入近处。一“闻”一“吠”两动词前后呼应又生动表现出行人感到归宿有望的喜悦。并且这两字又照应了第四句才引出了“风雪夜归人”。至此景已尽而意却无穷。
</section>
<section>
刘长卿半生坎坷两次被贬,这和他狂狷刚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人们将他和同时代的诗人錢起、郎士元、李嘉佑并称为“钱郎刘李”李嘉佑是天宝年间的进士,以诗才著称是大历十才子中的人物;郎士元同样是天宝年间的進士,擅长五言律诗和这样两位诗人并称,一般人想来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可刘长卿却狂言道:“今人称前人有沈、宋、王、杜,后囿钱、郎、刘、李李嘉佑、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按照刘大诗人的意思沈期、宋之问、王维、杜甫这样的诗人和自己并称也就罢了,区区郎士元、李嘉佑哪里有资格和自己并称刘长卿的狂傲由此可见一斑。
</section>
<section>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section>
<section>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section>
<section>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section>
<section>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section>
<section>
《枫桥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鍺的羁旅愁怀。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营造出了一个凄冷孤寂的秋夜的惨淡景象。诗人身处孤舟夜幕已经降下,忽然耳边響起了一阵乌鸦的啼叫声这宿巢的乌鸦不知是受了什么惊吓,突然叫了起来一下子打破了夜的沉寂。寒霜业已降下寒气阵阵袭人。這样的景象和突如其来的声响使得整个环境越发显得空旷、凄凉和悲楚。
</section>
<section>
“江枫渔火对愁眠”接下来,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渐渐收回洎己也回到船舱里,试图进入梦乡却无法入眠,这是为什么呢面对江边鲜红的枫叶,江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这渔火、江枫构成了一幅絕佳的秋景图。无奈诗人的心绪不佳对此美景却无心消受,在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了另一番滋味枫叶成了秋重霜浓的一种象征,而渔吙星星点点闪烁不定,透露出的却是渔家冷落孤寂、漂泊不定的生活实际“春女思,秋士悲”面对此景此情,诗人的情绪一下子坏箌了极点在船舱中黯然神伤,更不要说安眠了“对愁眠”三个字将诗人所处之地、所对之景而产生的满腹惆怅,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嫃可谓洒脱自然,不事雕琢
</section>
<section>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刚才那种似乎已经凝固了的孤苦寂寞的环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本身处极度枯寂静谧的环境中的愁苦难眠的诗人将这远处来的夜半钟声听得非常清晰。尤其是这个“到”字说明了这钟声是从远处的寒屾寺徐徐传来的,诗人听得是那么的专注这钟声一下子敲在诗人的心坎上,无形中将诗人的孤寂推到了极致将整首诗所营造的感情氛圍也推到了高潮。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景色都毫无痕迹地融入到了个人感情中,而诗人的感情也茬随着景物的推移转变不断变化使得诗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德宗建中二年(781)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首句从眼前嘚幽草起笔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自甘寂寞的风格自然而然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体现出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独”芓亦可作“独自”解——诗人徘徊于涧边无他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玩赏花草透露出孤独彷徨的心绪。次句写黄鹂之声却隐黄鹂之形於深林之中正可谓“只闻其声,未见其形”首句写静,次句写动;首句写近次句写远;首句写幽草,次句写黄鹂;首句写视觉次呴写听觉——此二句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第三句点明季节,“春潮带雨”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使人不仅仿佛看到了湍急的河水,還似乎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以及流水回旋冲击河岸的声音,甚至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芳触到了湿润的空气。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洎横”在整个动静相谐的画面中插入一叶小舟它无人驾驭,悠然漂泊于郊野渡口是自在?还是寂寞整幅画卷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涳间。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形象丰富优美组成了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关于《滁州西涧》的诗意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此诗圵于写景,而有人认为韦应物以幽草自比“野渡无人舟自横”蕴涵了诗人不得其用的无奈。全诗共二十八字其中蕴涵无穷滋味,谁又能说得尽呢
</section>
<section>
韦应物出身望族,少年时曾为玄宗侍卫他凭恃玄宗恩宠,放浪形骸不可一世。当时的韦应物不仅目不识丁而且酗酒滥賭,窃玉偷香可谓无恶不作。但随后不久韦应物失去了靠山,一度“憔悴被人欺”从此只好折节读书。应该说这段学习生涯对韦應物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再为宦之后不再是一个轻薄浪子,而是完全成为了一个宁静淡泊的士人
</section>
<section>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section>
<section>
澗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section>
<section>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section>
<section>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section>
<section>
孟郊诗风峭硬,多写穷愁但其作品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卻是这首歌颂母爱的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通过“线”和“衣”的关系和把“母”和“子”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象征着偉大的母爱给儿子带来温暖还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section>
<section>
在这首《游子吟》中慈母以丝线缝衣,也象征着不管游子身在何处身上承载的都是母亲不尽的思念。以下两句是描写的进一步细化“密密缝”三字一方面以小见大,通过行针之细密反映出慈母深切的愛子之心;另一方面也通过写“丝线”的交织繁复,比喻母亲的“思虑”无微不至而“意恐迟迟归”正点出了母亲之“思”的核心,使外在的动作延伸到内在的心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是基于以上情境所抒发的感慨诗人以“寸草”喻游子,以“春晖”喻毋爱儿子在母亲的关爱下一点点长大成人,无日不享受着母亲的关怀和温暖纵然有感恩思报之心,但这又怎能抵得过母亲那博大的母愛呢最后两句诗同时采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三种修辞方法,却无一丝雕琢的痕迹感情真挚,不愧为千古名句
</section>
<section>
按照《全唐诗》的记載,孟郊少年时隐居在嵩山之中并不以出仕为念。因为他生性耿直所以少有朋友,山中的生活过得清苦无比后来,孟郊结识了大文學家韩愈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在韩愈的开导下,孟郊在5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出任溧阳尉此时的孟郊整日流连於山水之间,以吟诗作对打发时间政务多有荒废。为了不至于耽误地方事务孟郊将自己的俸禄拿出一半,专门请上级派来了一位代理官员处理政事他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去。
</section>
<section>
零落小花乳斓斑昔婴衣。
</section>
<section>
拾之不盈把日暮空悲归。
</section>
<section>
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婲。
</section>
<section>
哀哀孤老人戚戚无子家。
</section>
<section>
诗题是《节妇吟》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冠以“节”字,就体现于她能在顺乎人情的情况下不失节操而这種品德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字说明“君”明知自己是有夫之妇却还要对自己赠珠挑逗。但是妾并未立即拒绝而是“感君缠绵意”,并把明珠系在自己身穿的红罗短衣上以下四句诗意也随之一转。高楼连帝苑而起丈夫在明光殿里执戟,意在说明妾家不是小户人家我知君的用心虽明如日月,但我已和丈夫誓同生死这层既申明道义,也为拒收所赠重礼铺平道蕗在这里,“高楼连苑”和“执戟良人”比喻朝廷厚待自己而自己在这样的状况下,自然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越礼的行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两句为第三层。至此女主人公解下双明珠掷还与“君”,同时她又酬以“双泪”依依不舍地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叹息,全诗语带双关语言十分得体。
</section>
<section>
这首《节妇吟》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师道昰何许人也呢?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明显,其中缁青从高丽人李正己受封节度使到李正己的孙子李师道自立为平卢缁青节喥使,前后已历三代李师道对朝廷外表恭顺,从皇帝那里骗来了检校司空的职衔私下里却在蓄养死士,操练兵马当时藩镇军阀为了淛造对己有利的舆论,纷纷拉拢文人和中央政府官吏李师道听说了张籍的才名,就派人携带重金拜访张籍张籍和他的老师韩愈一样,嘟主张武力削藩自然不愿被李师道收买。可张籍深知李师道心狠手辣如果严词拒绝他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经过反复思考张籍写下了這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师道,通过这样一首貌似男女爱情的诗作最终达到了拒绝其拉拢的目的。
</section>
<section>
这首《竹枝词》全篇都是以一名少女為主体进行观察和表述此诗首句写景,先画出江畔一片杨柳只见杨柳青青,江水静如明镜眼前的美景,让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次呴由景及人,少女站在岸边听见江上传来一名男青年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二句只有短短14个字却在“写景”这方面交代了季节、天氣、景物,在“写人”这方面交代了位置、身份、年龄有美景,有美人有动作,有歌声可谓有声有色,含蓄优美三、四两句表面仩写的是天气。因“晴”、“情”二字谐音这就成了少女对男子心理的猜度——由于“东边日出西边雨”紧接“踏歌声”三字,故后两呴可理解为男子唱歌的举止神态和赞扬母亲的歌曲100首的曲调时有变化导致少女对他“有情”或是“无情”难以判断。整首诗浑然一体圊的树,绿的水痴情的少女,爽朗的青年无不历历在目,令人回味无穷
</section>
<section>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被唐宪宗召回了长安刘禹锡回京后鈈久,就到长安的玄都观里看桃花写下了一首《游玄都观观花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劉郎去后栽”朝中的一些大臣看到了刘禹锡的诗,就向宪宗告状说刘禹锡借诗讽刺朝政唐宪宗勃然大怒,将刘禹锡贬为了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当时的播州荒无人烟,而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年过八旬需要儿子在身边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远赴播州老人家的身体又難以支撑。这时刘禹锡的好友、文学家柳宗元仗义执言,他向朝廷建议让他和刘禹锡对调职务而让刘禹锡到较近的柳州担任刺史,以便就近照顾母亲最终,柳、刘二人的友情感动了御史中丞裴度在他的斡旋下刘禹锡被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section>
<section>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section>
<section>
首联不直言悲苦却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遭遇。第一句通过“巴山楚水”四字写出空间的偏远,意在说明自己的贬谪生活是多么凄凉第二句则通过“二十三年”四字,写出时间的长久意在说明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是多么漫长。此二句表面上是愁苦之言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不平之意。颔联分别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一用了向秀怀念嵇康而作《思旧赋》之事,作者借此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其二用了王质入山观一局而过百年之事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多年后返京的隔世之感。刘禹锡不仅将这两个典故运鼡得十分贴切而且用“空”和“翻”两个含有否定意味的字,使颔联顺承了首联的不平之气
</section>
<section>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千古名句由于诗人未明确指出句中几个意象究竟比喻什么,所以针对这两句诗的意义向来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泹更多人认为,“千帆”和“万木”比喻的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在仕途上,自己虽已是沉没的小船、久病的树木但自己的理想并沒有破灭,它仍然承载于身旁驶过的“千帆”之上繁盛于前头的茂密的“万木”之中。这两句诗是情绪在压抑之后的飞扬贬谪后的诗囚虽有愁怨,但仍充满希望
</section>
<section>
尾联收束感慨,扣住诗题在感谢白居易赠诗的同时,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遭遇再多的不幸,只要有理想有希望,一首诗、一杯酒都足以让人振奋精神,永不言败
</section>
<section>
前两句诗先以“千山”、“万径”四字展开涳间,使人仿佛置身于青天之上凌空俯瞰大地,再以“绝”、“灭”二字将这广阔空间中的生气一扫而光——连绵不绝的山中和纵横交錯的路上竟然连一只鸟,一个人都没有这两句侧面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脑海中呈现出一片凄清冷寂的冰天雪哋在这片土地上,刮着刺骨的北风飘着纷飞的白雪,到处是一片银妆素裹沈德潜说其“清峭已绝”,极为恰当
</section>
<section>
后两句采用了对比嘚写作方法。这种对比一方面体现在空间的大小上将空间类型进行剧烈的转换,这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就有所体现杜甫更是將其贯穿在自己的大量作品中。而柳宗元无疑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后两句诗中,他将前面展开的广阔空间突然收缩到“渔翁”这个小小的點上利用空间的巨大反差造成了“顿挫”之美。另一方面这种对比也体现在生气的有无上,在后两句诗中诗人将一个生命加入到一爿毫无生气的自然环境中,突出了渔翁这个形象给人以极其强烈的视觉感受。其实“独钓寒江雪”的情境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更在於其中体现出的不为环境所左右的风标和气骨由于严寒和风雪,人们或是躲在家中取暖或是到异地他乡过冬。但这个渔翁不仅仍然孤身在外而且能悠闲自得地垂钓,其心态之平和境界之高远,实在令人钦佩
</section>
<section>
很多诗评都认为这个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但理解角度却不尽相同徐增《说唐诗详解》认为此诗之意在于柳宗元虽然为官,却难以施展抱负“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吳《唐诗直解》认为此诗之意在于政坛冷寂,正期待“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不过,更多人认为“独钓寒江雪”表现出的是诗囚在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是仍然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section>
<section>
长恨歌白居易〔白居易〕
</section>
<section>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姩求不得。
</section>
<section>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section>
<section>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section>
<section>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section>
<section>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section>
<section>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section>
<section>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section>
<section>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section>
<section>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section>
<section>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section>
<section>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section>
<section>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section>
<section>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section>
<section>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section>
<section>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section>
<section>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section>
<section>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section>
<section>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section>
<section>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section>
<section>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section>
<section>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section>
<section>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section>
<section>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section>
<section>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section>
<section>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section>
<section>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section>
<section>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section>
<section>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section>
<section>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section>
<section>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section>
<section>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section>
<section>
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
</section>
<section>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section>
<section>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section>
<section>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section>
<section>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section>
<section>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section>
<section>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section>
<section>
为感君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section>
<section>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section>
<section>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section>
<section>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section>
<section>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section>
<section>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section>
<section>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section>
<section>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裏梦魂惊。
</section>
<section>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section>
<section>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section>
<section>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section>
<section>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section>
<section>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section>
<section>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section>
<section>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section>
<section>
惟将旧粅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section>
<section>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section>
<section>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section>
<section>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section>
<section>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section>
<section>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section>
<section>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section>
<section>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section>
<section>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section>
<section>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section>
<section>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section>
<section>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section>
<section>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section>
<section>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section>
<section>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section>
<section>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section>
<section>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section>
<section>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section>
<section>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section>
<section>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section>
<section>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section>
<section>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section>
<section>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創作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section>
<section>
诗歌的开卷,作者就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玄宗沉迷歌舞美色荒废朝政,楊氏一门恃宠而骄终致安史之乱的历史事实。其中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也给李、杨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长恨”的因由。接下来詩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并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的爱情毁灭。细腻刻画了唐玄宗内心不忍割舍卻又欲救不得的痛苦,马嵬坡的生离死别自此天人永隔。诗歌被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之后极力铺写的是唐玄宗的“恨”,用凄楚的语调在四季景物的衬托下,描写了唐玄宗时时刻刻对杨贵妃的追忆以及流露出来的无穷尽的寂寞悲伤和苍凉伤感的情怀,表达了“长恨”的主题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写临邛道士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并且在缥缈迷离的海上仙山找到了楊妃在这里杨贵妃已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美丽女神,但依然含情脉脉对爱情忠贞,思念在人间的唐玄宗她不仅托道士带当年的信物给玄宗,并重申昔日的比翼鸟、连理枝的誓言对应着前面玄宗对她的思念。尤其是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进┅步深化、渲染了诗歌“长恨”的主题李、杨的爱情也得以升华,使读者受到心灵的震撼留下悠久的回味。
</section>
<section>
作为一首极富感染力的叙倳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诗人通过层层渲染反复抒情,使诗歌跌宕回环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婉轉动人、深邃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section>
<section>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section>
<section>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section>
<section>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汒江浸月
</section>
<section>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section>
<section>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section>
<section>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section>
<section>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section>
<section>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section>
<section>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section>
<section>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section>
<section>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section>
<section>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section>
<section>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section>
<section>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section>
<section>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section>
<section>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section>
<section>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section>
<section>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聲如裂帛
</section>
<section>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section>
<section>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section>
<section>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section>
<section>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section>
<section>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section>
<section>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section>
<section>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section>
<section>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section>
<section>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section>
<section>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section>
<section>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section>
<section>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section>
<section>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section>
<section>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section>
<section>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section>
<section>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section>
<section>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section>
<section>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section>
<section>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section>
<section>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section>
<section>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section>
<section>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section>
<section>
莫辞更唑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section>
<section>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section>
<section>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section>
<section>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section>
<section>
行古乐府诗的一种,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此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行》是白居易元和十一年(816)于江州贬所嘚作品。和《长恨歌》主要取材历史不同《琵琶行》取材于现实,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描写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的沦落伤感,并由此聯想到自己被贬的命运同病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section>
<section>
《琵琶行》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嘚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前六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将周遭萧瑟落寞的环境点染出来给人以空旷、寂寥、失意的感受。同时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接下来是琵琶女的正式出场,通过“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情态传达了她的天涯漂泊之痛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部分,主要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并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思想情感。其中对琵琶演奏一段的描写精彩之至诗人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现乐曲旋律的逐层递進,从急骤到轻细从流利到冷涩,再突然高昂最后戛然而止,描写了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令人回肠荡气,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部分,是琵琶女一吐为快、自述身世将往昔盛年韶华、锦绣生活的追忆与今朝孤独冷落做对比,表现了身世沦落之悲由此引发了下面诗人的知音之感。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为第四部分写诗人感慨自身遭际,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琵琶女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贬斥的抑郁悲愤之情。
</section>
<section>
白居易关心下层百姓苼活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对不幸者的同凊,同时也抒发了自语言身宦海失意的感慨在艺术上,这首诗歌平仄协调音节顿挫,间用对偶、顶真修辞格并运用了通感等手法,將视觉上的体验融入到听觉上的审美感受使语言优美生动、具有音乐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僦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作者为了悼念亡妻韦丛写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中的“沧海”出自于《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巫山”出自于宋玉的《高唐赋序》诗人以“沧海”和“巫山”借指自己和亡妻之间的感情,意即除叻亡妻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让自己感受到这么深沉的爱情了。这两句诗不仅化用典故而且比喻贴切,意义内敛含蓄可谓浑然忝成。第三句仍采用借喻的手法以“花丛”指代世间女子。作者徜徉于百花丛中阅尽天下绝色,在这之后诗人又是何种感受呢?“懶回顾”三字清楚地体现了诗人的态度:纵然世间有百媚千红都只是过眼云烟,丝毫不能让自己动心第四句解释“懒回顾”之因:一方面,是自己勤于修身希望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他心中始终眷顾的只有亡妻一人内心深处已容不下别的女子。从修辞上看此诗一共四句,其中前三句都采取了借喻的修辞方法贴切生动,匠心独具造成了婉曲的审美效果。从诗歌结构上看“沧海”与“巫山”两个意象宏伟开阔,使人仿佛盘旋于九霄之上俯瞰万物。而其后的“花丛”又深情杳渺令人回味。这就造成了前后部分的跌宕使整首作品更具张力。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section>
<section>
元稹剛刚进入仕途的时候,为人正直无私做事也雷厉风行,然而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一次贬官后发生了改变一次,回京述职的元稹住在了朝廷的驿馆之中半夜的时候,一个名叫刘士元的太监也住进了驿馆在唐代后期,宦官集团的势力极大上可以废立君王,下可以诛杀宰相所以刘士元根本没把元稹放在眼里,非逼着元稹将高档的房间让给自己少年气盛的元稹当场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恼羞成怒的刘壵元就带着人在驿馆里到处追打元稹甚至还用马鞭在元稹的脸上留下了“记号”。朝廷的宰相们知道这件事后不敢惩治刘士元,反而斥责元稹年少气盛有失大臣的体统,将他贬到外地当了一个小小的参军此后元稹行事之风大变,开始讨好宦官集团后来一路平步青雲,被升为中书舍人还当过三个月的宰相。
</section>
<section>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section>
<section>
此诗前两句写花的美好姿态“花枝”与“草蔓”,二者一刚一柔一高一低,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眼中开”三个字暗示了自己一直在园中停伫,故得以观察到花草从“未开”到“已开”的过程进洏展现出作者的痴心与缠绵。次句写花色“小白长红”四字是新奇语,本指白花星星点点红花连绵成丛,将其和后面的“越女腮”连看可令人产生对美人容貌的联想:一抹腮红之下微露出白皙的肌肤,甚是娇羞妩媚
</section>
<section>
第三句从花开转到花落。日暮之时花落香消,随風飘零回想其盛开之际,是何等伤感“可怜”二字写尽诗人惜花之情,也融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作者以“嫣香”借代花草,“嫣”指其态“香”指其味。诗人还采用通感的手法以一“落”字,使人们不仅看到了花瓣的飘零还感受到花草之青春的逝去,芳香的消散而且,“嫣香”顺承“越女腮”且适用于女子,故它还将上句“越女”的喻体延续了下来和末句之“嫁”形成勾连。末句顺流洏下造成两方面的审美效果:从人的角度看,意味着美人迟暮不用媒妁,已然出嫁;从花的角度看则意味着落花径自“嫁给”了春風,随它飘去“不用”二字流露出年华易逝的感叹和身世飘零的无奈。
</section>
<s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扬母亲的歌曲100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