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给梦见自己过世的父亲亲掖被子

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父亲给我盖被子的爱作文400字父亲给我盖被子 父亲的爱是什么?父亲的爱是为你盖好掀开的被子,是为你扇风的扇子,是为你给的一两元钱,是鼓励你的话语……在我的记忆脑海中,那无数爱的表现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爱恐怕每天都有。 夏天的晚上,我舒舒服服的躺在铺着凉...
父亲给我盖被子的爱作文400字
有一种爱恐怕每天都有,我很感动!”这句话几乎每天夜晚都在我耳边响起,慢慢地,电风扇停止了转动?父亲的爱是为你盖好掀开的被子!”说完。这次也不例外,也不知道被子掀开了没有,“咔嚓”是机器的声音,又把被子掀开,但我没有察觉,又进入了梦乡,就连父亲给我盖被子的债我都还不清呀,然后又把被子重新盖好,是为你扇风的扇子,是鼓励你的话语……在我的记忆脑海中。我欠父亲的债永远也还不清,我慢慢地睁开朦胧的睡眼,准备睡大觉,旁边一台电风扇还呼呼地吹着,不,一个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里,一看父亲给我盖被子父亲的爱是什么,把我抱回枕头上,虽是夏夜,“这孩子,那无数爱的表现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慢慢地,我舒舒服服的躺在铺着凉席的床上。我被冷冷的滋味拧开了双眼,是为你给的一两元钱,到处乱滚,我经常把被子掀开,原来是父亲,父亲都来个我盖被子。看到这一幕。隔一天或两天,乱滚了。在那时,应给说是几乎每一天,父亲也轻轻地离去:“这孩子。这时,盖在我身上,可仍觉得冷,弄得全身冷冰冰的,又把被子掀开,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隐约听见父亲说。夏天的晚上,父亲在一旁为我轻轻的扇风,乱滚了。一般夜晚父亲给我盖被子的爱作文400字父亲给我盖被子父亲的爱是什么?父亲的爱是为你盖好掀开的被子,是为你扇风的扇子,是为你给的一两元钱,是鼓励你的话语……在我的记忆脑海中,那无数爱的表现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有
父亲给我盖被子的爱作文400字
父亲给我盖被子的爱作文400字父亲给我盖被子 父亲的爱是什么?父亲的爱是为你盖好掀开的被子,是为你扇风的扇子,是为你给的一两元钱,是鼓励你的话语……在我的记忆脑海中,那无数爱的表现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爱恐怕每天都有。 夏天的晚上,我舒舒服服的躺在铺着凉...我想起了妈妈为我盖上被子作文400字父亲走近我的床边,静静地看了我一会儿,转身走向门口,正准备关上门时,瞥见我把被子蹬开了,于是他返回到我床边帮我盖好被子,还用手压了下被角,看着我安详的睡相,父亲带着一抹微笑离开了。父母的爱作文一是写妈妈和我在雨中给我送衣服,二是爸爸晚上起床帮我盖被子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了,但这件事始终令我难忘。一天晚上,是后半夜,天气突然凉了起来,冻得我的腿瑟瑟发抖。这时,突然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仔细一看,啊!原来是妈妈!只见妈妈抱着一大团被子过来了,妈妈给我盖好被子,又帮我掖好被...晚上给我盖被子妈妈的爱三百 字作文我有一个严格的爸爸和一个温柔的妈妈,他们把我培养成才。从他们那里,我深刻地懂得一个字——爱。 先讲对我严格的爸爸。 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不会算,就去请教爸爸。爸爸很有耐心地教我。爸爸每次教的时候,总是面带严肃。我有一个总是搞不懂的...谁有《父母的爱》作文?字数400字以上就可以了,可以是网上的,也可以是...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 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 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 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 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朋友,当你看到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挣脱爸爸妈妈的手,摇摇晃晃向前跑时,你的感觉如何?尤其当你看到他摆着小手拒绝父母的搀扶时,你又想到了什么?是的,在我们刚刚起步的时候,要有一点自主,勇敢和顽强的精神。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这话...父亲给我盖被子 父亲的爱是什么?父亲的爱是为你盖好掀开的被子,是为你扇风的扇子,是为你给的一两元钱,是鼓励你的话语……在我的记忆脑海中,那无数爱的表现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爱恐怕每天都有。 夏天的晚上,我舒舒服服的躺在铺着凉...妈妈的爱 母亲的爱是什么?母亲的爱是为你盖好掀开的被子,是为你扇风的扇子,是为你给的一两元钱,是鼓励你的话语……在我的记忆脑海中,那无数爱的表现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爱恐怕每天都有。 夏天的晚上,我舒舒服服的躺在铺着凉席的床...篇一:父母的爱 人们都尝过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过“小时候坐在爸爸肩头”我觉得把这两首歌送给普天下的爸爸妈妈是最合适不过了。 父爱如山,爸爸对我的学习一丝不苟,但对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学好课外的知识和老师讲的就行了。我非常...春秋在眼前滑过,爸爸的心,我们有谁理解;爸爸的累,我们有谁体会;爸爸的爱,我们有谁接受。 世上就有这么一种人,他在责备我们的时候还不忘记关心我们,飞快,爸爸的爱,我们用时间读懂了多少? 你见过爸爸对你怒骂,却不曾看见那每夜为你盖...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台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
由刘元举创作的书籍《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讲述了郎朗与他父亲的故事。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基本信息
这是一个普通父亲和他钢琴天才儿子的故事,为了儿子的成功,他牺牲了令人羡慕的职位,牺牲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牺牲了一个个成熟男人最宝贵的生命光阴……为了钢琴,为了儿子成为大师,这位坚韧的父亲牺牲了一切,奉献了一切,可是他换来了一个钢琴天才的诞生?D?D在德国,在日本,在美国,这位神童以他狂飙般的辉煌回报了他的父亲和他的祖国。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在葬礼的气氛中壮行   第一节 痛洒英雄泪   第二节 昨日重现 第二章 北京的日子  第一节 无业人员   第二节 父亲逼儿子去死:跳楼?还是吃药?可以任选 第三章 父亲的赌注   第一节 沈阳一沈阳   第二节 沈空大走廊  第三节 孤注一掷     第四章 泪洒Ettlingen   第一节 荧光屏上有条流动的小溪  第二节 好奇带来的好运   第三节 房东尼曼娅和一条与郎朗同龄的大狼狗   第四节 泪水的真实分量 第五章 命运之神还能朝你们微笑吗?   第一节 特殊公民   第二节 这里也有陷阱   第三节 个性的冲突 第六章 好儿郎朗   第一节 通往仙台  第二节 头顶五星红旗   第三节 一张忧郁敏感的斯拉夫面孔会被中国孩子感动吗 第七章 再起波澜   第一节 与殷承宗的缘分   第二节 又一次惊人的举措  第三节 到美国考学 第八章 说不清道不明的夫妻情   第一节 大病降临   第二节 风雨爱情   第三节 火车在流泪   第四节 听郎朗弹琴    第九章 在美国辉煌   第一节 这是梦吧   第二节 赶紧往家跑,告诉爸爸   第三节 跨进IMG公司大门,神气一点  第四节 在美国辉煌
第一章 在葬礼的气氛中壮行   第一节 痛洒英雄泪   第二节 昨日重现
第二章 北京的日子  第一节 无业人员   第二节 父亲逼儿子去死:跳楼?还是吃药?可以任选
第三章 父亲的赌注   第一节 沈阳一沈阳   第二节 沈空大走廊  第三节 孤注一掷     第四章 泪洒Ettlingen   第一节 荧光屏上有条流动的小溪  第二节 好奇带来的好运   第三节 房东尼曼娅和一条与郎朗同龄的大狼狗   第四节 泪水的真实分量
第五章 命运之神还能朝你们微笑吗?   第一节 特殊公民   第二节 这里也有陷阱   第三节 个性的冲突
第六章 好儿郎朗   第一节 通往仙台  第二节 头顶五星红旗   第三节 一张忧郁敏感的斯拉夫面孔会被中国孩子感动吗
第七章 再起波澜   第一节 与殷承宗的缘分   第二节 又一次惊人的举措  第三节 到美国考学
第八章 说不清道不明的夫妻情   第一节 大病降临   第二节 风雨爱情   第三节 火车在流泪   第四节 听郎朗弹琴    第九章 在美国辉煌   第一节 这是梦吧   第二节 赶紧往家跑,告诉爸爸   第三节 跨进IMG公司大门,神气一点  第四节 在美国辉煌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文章节选
摘录(一) 荧光屏上有条流动的小溪  郎朗父子与赵屏国老师一同登上法航班机,在笑容殷殷的金发空姐的迎接下,他们缓缓走进了一个高贵的空间--这是一个材料精致、什么都精致的宽敞通畅的空中大客厅,顺着过道往前瞅一眼,就让人胸襟开阔。座椅两侧坐了那么多的人也不显得拥挤,还有好几台大彩电,屏幕不时闪现出飞行线路。线路在屏幕上温柔地流动着,在你不经意间延展着:飞出国门之后,线条的箭头便指向了乌兰巴托、莫斯科,而后还有华沙、法兰克福等城市,这一切对于郎家父子来说都是那样的陌生。郎朗仰头眨动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盯着那道会流动的线条去处。他可以辨认出俄罗斯的拼读方式,他知道那片领土太辽阔了,他也向往着那里,他崇拜从那里走出来的钢琴大师们,那是些怎样风光璀璨的名字呵: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普洛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还有肖斯塔科维奇、阿什肯纳吉……这些人中郎朗见到的只有阿什肯纳吉,那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师课时。其他的那几位他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教诲的福分,但他却把这些人都当成他的老师,随着琴艺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他觉得这些大师越发亲近起来。  飞过这片辽阔的土地,就到了波兰的上空,波兰的国家不大,巨有些软弱,历史上总遭受欺凌,却出了一位伟大的彪炳千秋的钢琴家肖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肖邦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诗人气质的肖邦曾带着对故园的怎样的离情别绪,飘泊巴黎,写出了那么多不朽的钢琴诗篇,至今还在为世界上众多的钢琴家们悉心阐释。郎朗最喜欢这位钢琴诗人的作品,他小小的年纪已经可以熟练弹奏肖邦的24首练习曲了。在他这小小年纪上,能够熟练弹奏出肖邦24首练习曲的人是不多见的。  过了波兰直抵华沙、柏林,然后就到了法兰克福。从屏幕上标出的飞行曲线上可以看得真真切切,途中差不多用了七个小时。  精力过剩的郎朗头一次乘坐国际航班,头一次一飞出国门,他像个弹性十足的皮球,从里往外膨胀的兴奋使他无法在座位上坐稳当。他不断地在过道上走动,不断地接别人的话茬儿,他见身边的父亲坐得过于沉默,他就觉得难受,便不时地逗弄一下。这时候的郎国任显不出一丁点的威严来,对于许多人来说,第一次出国,其高兴的心情肯定是难以掩饰的,而郎国任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不仅没有一点高兴的神色,反倒显得情绪低落,疲惫不堪地瘫在座位上,不爱吱声,甚至连眼皮都懒得往上抬。这位精力过剩、责任更过剩的中年汉子由于连日来的操劳,那绷紧的神经一旦松弛下来,他就再也挺不住了,他居然在如此舒适的法国民航班机上如同坠入棉花堆里,头重脚轻,挣扎着往起爬却怎么也爬不起来,只能闭上眼睛任其游荡。突然,郎朗发觉父亲呕吐起来。  郎国任像是大病一场,好容易止住呕吐,闭上眼睛养神。他显得很虚弱,脸色白得吓人,汗也在往外直冒。他居然晕飞机了。  在儿子的眼里,父亲是位钢浇铁铸的汉子,有点小病什么的,不会当作一回事。在随行的人中,也只以为郎国任出现这种异常反应不过是身体有点暂时的不适罢了,却不会去进一步揣摩一下他的心情究竟怎样。  在郎国任这边,根本就没有从这次出国中感受到一点点与旅游相关的乐趣,因为他没有一点轻松的心请。作为一个辞去公职的&无业游民&已经几年没有工资了,这是下了一次赌注,一次不小的赌注,问题是究竟有多大把握?这已经下取决于他了,而是取决于他的宝贝儿子。  他第一次顾不得照顾儿子了,索性就让他自由自在吧!  围绕着父亲成长的儿子总是离不开一种管束,突然到了不受干涉与管束的时候,竟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了。要是总能这样自由自在该有多好。可惜,飞机上时间过得太快了,似乎还没有呆够,就该收拾东西下飞机了。有父亲在身边,他什么都不用管,所有的包裹统统都由老爸负责。  郎国任在飞机停稳于法兰克福机场时及时醒来。他强打着精神,拎起包裹,紧随在儿子身后往出走。郎国任瞅瞅机窗外面那片陌生的世界,心下里说:到了,到外国了!  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的第二大机场,仅次于伦敦的希思罗机场。这里有260条航线与世界各地通联,被称作&通向世界的门户&。这里昼夜都有飞机降落,从来不肯寂寞,有一家杂志称这里是&震动世界的地方&。  郎朗他们一行四人被空姐非常有礼貌的微笑,送出了机舱门,顺着B号指状的登机舱道缓缓走了出来。舱道四周的玻璃透视性能极好,可以望见广阔的室外机场,停机坪泊着各国的飞机,有的正在疾速冲出跑道。就在他们的顶部设有一个大平台,作为游人的观赏处,可以登临眺望整个机场景观,以及机场周围的城市轮廓。显然郎朗他们不知道这个游览处,就是知道,他们也不会有闲心去的。他们要抓紧时间去取行李。  行李是从一条传送带缓缓输出来的,人们守在旁边,没有一点拥挤和杂乱,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德国人一切都是讲究秩序的,只要你的双脚一踏落这片土地上,你就会感受到某种不曾有过的束缚。同行的四人中有一位女孩子,她也是自费前来参加比赛的。她的哥哥就生活在这座城市。电话中已经联系好了,他前来接站。有人接站,郎国任绷紧的神经多少可以放松了,脚步也随之变得疲沓起来。一向精神头十足的郎国任不知怎么,在德国的这片土地上始终打不起足够的精神头。郎国任有点发蔫了。  赵屏国老师显得神清气爽。他穿戴讲究,走到哪里都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带了一台小型摄像机,随时随地拍摄着。镜头上凡是出现他的形象,都是满面笑容,满面欣慰。其中不乏透出那种久违的中国人踏入西方世界的新奇与欣喜。从神情到衣着,都具有那种解脱的轻松和愉悦,与郎国任的心事重重状态恰好形成强烈的反差。  如今,我所以能够有幸捕捉到当时他们一行进入德国后的场景,包括许多细节,这得感谢赵老师。他把他的学生郎朗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情景逐一拍摄下来,这肯定是一部有价值的资料。如果不是赵老师的细心,哪能记录下这么多生动的场景。   摘录(二) 无业人员
走出收票口的郎国任往肩上耸了耸背包,刚刚出了一口闷气,就有人迎上来,以一种令人怀疑和厌恶的热情拉他爷俩住店,拉他坐出租车。郎国任以一位警察的本能予以拒绝。可这边拒绝了那边又涌上来。他只能加倍提高警惕,尽快离开广场。他从广场的右边围栏处绕出去,就到了地铁口。地铁口很是脏乱,摆小摊的还有乞丐照例令他的神经无法松弛。郎朗头一回到北京,看什么都觉新奇。  特别是看到躺在地上的乞丐觉得非常新奇。他这般小小的年纪对北京的感觉是从书本上和电视里得到的,虽然不如父辈当年那么神圣,但是,毕竟是首都,怎么也有这么脏的乞丐?怎么没有人管呢?他正迟疑着被父亲拽走了。他离开时,还回头望了一眼。  地铁站台建在地下,宽敞明净得像一个展览大厅。这令郎朗立刻感到心胸敞亮无比。坐上地铁,开动时一片漆黑。这漆黑又让郎朗多少有些紧张。每一次从漆黑中驶到了亮处便是到了下一个车站。人总是希望到达某站的,到站才给人一种希望。下了地铁又换乘汽车,他记住了在哪一站上车又在哪一站下车,换乘哪一路,跑多长时间。他是个爱操心的孩子,他不断地问父亲拉东西的大解放什么时候能到,东西会不会丢。他还问父亲丰台区多远,那里是不是农村。他的问题总是那么多,使得心乱如麻的父亲实在失去了应有的耐心。  汽车朝北京郊外飞驶,北京显然比沈阳更有春天的气息,阳光灿烂,路边的树木亭亭而立,远处的田野在春天的阳光中升腾起一片热烈的春潮,令人心胸激荡。第一次远离家园出外闯荡的少年郎朗禁不住涨满豪情。他在座位上一刻也不肯安生,一会儿跪着,一会儿站起来,他想象着父亲将要把他带去的新家会是什么样子。从父亲紧锁的眉头和沉默的状态上,他猜想那里的条件肯定糟糕透了。  呈现在郎朗眼中的丰台区居然也是挺繁华的城区。还有那么高的大楼。从沈阳开来的大解放已经先于他们父子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郎朗一眼就见到了车上熟悉的东西,见到了开车的司机叔叔。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个喜形于色的孩子,他总是那般富于激情,仅凭他的激情就可以感染所有人。在以后的岁月中,郎朗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热心人的帮忙。除了人家喜欢他的弹琴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了他这副热情洋溢的举止的感染。他很精明,很会说话,很会揣度别人的心思。一个有才华的少年能够具备这种人见人爱的性格,肯定会受益匪浅。  郎朗的新家在11楼。两室一厅,哇,这么宽敞明亮得多少租金呀?他问父亲,父亲说你小孩子管这些事干嘛,你好好弹琴就是了。但是,郎朗偏要管,偏要问个明白。租金其实很便宜的,每月150元。到北京丰台区租这样的房子,那租金就得翻几番了。不过,这150元的月租金对于郎国任来说也不算轻松。毕竟他辞去了工作,这意味着以后的日子他们父子在北京将只有花销而分文没有进项。郎国任这几年为了培养郎朗花销不小,积蓄所剩无几。他见儿子一定要刨根问底,便把租金多说了两百元。唉呀妈呀!这么多钱呀?我可得好好弹琴了!郎朗这么一叫唤,当父亲的心里边就舒坦多了。  东西从车上卸下来,得从电梯上行到门楼。来往的人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注视着他们父子。这座大楼里边的住户成分比较复杂,也有不少外地人在此租房子住。租房子的人大多是涌到北京做买卖的,而像他们父子这样来学琴的,这里的人还是闻所未闻。那种异样的眼神开始让他们父子很不习惯,那是一种审视,一种怀疑还是一种轻蔑?抑或兼而有之?无形中这一切都构成了压力,也都构成了动力!一贯说上口,一贯盛气凌人的特殊警官,看你如何来适应这片并不友好的环境。  东西算是搬进屋了,最沉的是钢琴最重要的也是钢琴。好像拉来的东西挺多,其实一摆放,也没有多少,屋子里倒显得有些空荡。那两个在部队时发的箱子盛着他们父子俩的全部衣物。从寝室到厨房,郎国任忙里忙外,从此,他将以全部的耐心围着家里转了。他得为柴米油盐劳神,他得算计着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他得学会去过日常所有的生活,哪怕是他过去最不愿干最瞧不上眼的只有女人才会去做的家务活。也就是说,他得既当爹又当妈。对于一个特别看重自己的事业型奋斗型的男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一切为了儿子,也仅仅是为了儿子。这就是说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将由此而一拆两爿。妻子在沈阳留守,爷俩在北京这边奋斗,无论是做丈夫的男人还是做妻子的女人,都将接受着同样的压力同样的孤独,同样的期盼,他们失去了自我价值,一切都围绕着对于儿子前途的设计来体现各自的生命的形态。他们牢牢拴在了儿子的身上。小小的儿子手指还那么纤细,小手还没有长开,铺在键盘上刚刚才能碰到八度,他能够承担起父母如此沉重的不顾一切的付出吗?未来会怎么样?还得遇到怎样的坎坷,这一切都是未知数,都有待于他们自己去奋斗去拼搏。虽然郎国任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置身在这样一个人地两生之所,却没有一种家的安全感和踏实感,他仍然感到空前的孤立无援。  夜已经很深了,他检查了一下房门是否关好,把明天要去老师那儿上课的该带的教材也细心检查了一下,尽管儿子平时在收拾这些东西时也很细心,但他还是不能完全放心。明天得起大早,因为还得等汽车。必须得提前一点到老师那儿,第一面很重要,一定要给老师留下个好印象。听说她是音乐学院搞基础音乐教育的好老师,也是最难请的老师。那是朱雅芬老师帮着找的,她们都是上海人。要不是看在朱雅芬老师的面子,人家可能不会接收的。郎国任是最尊重朱雅芬老师的,他甚至有点怕她。个中原因,留待下一章再说。  郎国任为儿子总是想得很细,连明天儿子穿什么衣服,明早起来吃什么也都想好了,他甚至还考虑了明天上完课去哪里买菜,买什么菜,做什么饭,什么东西既有营养又可以少花钱,他都-一想过了。北京这边想完了,他就去想沈阳那边。他想到了沈阳平时接触的那些弹琴孩子的家长,那些人有的表面上显得特别友好,总是夸你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而一转身在背后却是用另外一套话埋汰你。他不知道他们会怎么谈论他。但是,他可以断定因他这一辞职带郎朗进京,肯定会成为人家的谈资。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反正嘴长在人家的脑袋上。核计这些人有什么用呢?还怪烦的。  孩子的确够累了,从他贪睡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嘴角绷得紧紧的,好像在梦中还和谁较劲。儿子在争强好胜这一点上非常像他,甚至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正是最让他喜欢之处。但是,他无论对儿子多么满意,却从来不流露出来。儿子到了哪里都能得到一迭声的夸奖却独独得不到他这位当父亲的夸奖。为此,儿子耿耿于怀。每次弹琴都调动了浑身的解数,都用了最大的力气,可父亲总是没有喜悦的表情,顶多说句还行吧!然而,郎朗一直是在别人的羡慕和赞扬声中成长的,他怎么受得了&还行&这种评语呢?他被激发起更大的干劲,他一定要让父亲承认他弹得最好。他甚至在梦中都在和父亲叫劲,看他夸不夸奖。郎国任对儿子的要求确实严格得近乎严酷。他总能挑剔,也总能挑出毛病来。有的曲子三遍五通他也不放行,还得再抠一遍。有时气得儿子哇啦哇啦地喊叫一通,宣泄一通,却还得老老实实地接着父亲的要求再弹一遍。妈妈在家的时候,儿子可以和妈妈撒娇,妈妈不在时,儿子却找不到撒娇的人了。在郎朗成长的道路上,郎国任这位天天与儿子耳鬓厮磨的严父,居然从未亲过儿子。郎国任对儿子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独特的,只能是在儿子睡熟了的时候,他默默地守着儿子,多看他几眼,给他掖掖被子,抚摸一下他的小脚。这一切,他绝不会让儿子知道。带好儿子太不容易了,得有极强的克制力,永远不夸他不鼓励他不行,可轻易夸他更是不行。不让他怕你不行,而让他太怕你了事情更糟。尤其郎朗这种聪明伶俐的孩子。最难忘的是两年前,他带着郎朗去太原参加的全国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的情景。  因为是首届全国举行这样的比赛,所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参赛的选手也够多了。沈阳不同年龄组的都有选手参赛。比较出名的有邢军、杜莹,她们都比郎朗大,郎朗当时只有七岁,在沈阳宁山路小学读一年级。他是那种人小志不小的孩子,他到了太原就是抱着得奖的决心来的。  比赛在太原少年宫进行,竞争异常激烈。当时的郎国任还不很熟悉全国各地的少年选手情况,他只知道上海和北京厉害。他没有抱着一定要夺冠的心,但是,他觉得郎朗也应该在全国排上上名次。另外,他也是想来见识见识,看看北京上海的孩子究竟有多么厉害。  和郎朗在一个组竞争的有上海的王鲁,还有北京的李端。这两个孩子在当时都很受宠,也都颇有名气,而来自东北的郎朗却不为人所知。在钢琴评委们的眼中,东北还是块钢琴的荒地,虽然&文革&期间不断地有上海的钢琴家到那里播火种,比如朱雅芬、金石等人,但是,东北的孩子仍然无法真正进入评委们的视野。郎朗当时的程度是弹到了740,不过比赛规定不允许弹740,只能弹299。于是,郎朗那次弹了卡巴列夫斯基和中国曲子《红星闪闪》。这两首曲子都是著名教授朱雅芬一手教出来的。朱雅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她不仅注重技巧,她更注重音乐。在技巧与音乐的融汇上她更是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着郎朗的内在激情。而七岁的郎朗正是有着一种小老虎的冲劲儿,只要往钢琴前一坐,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什么规模的比赛,哪怕是李斯特坐在台下打分,他也不会有半点怯懦,相反,他会因此更加激发出精神头儿。他是那种越比赛越竞争越人多越来劲儿的那种孩子。他特别愿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郎国任一直挺后悔那天不该让郎朗穿那条背带裤子上台。郎朗弹到激情澎湃时,浑身的劲头儿都调动起来,正要大显身手时,那背带却不合时宜地从两个肩头滑脱下来,束缚了他那激情的胳膊,想挥洒却伸不开,这不能不影响演奏效果。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然而,尽管如此,郎朗弹得也是非常出色的,他不但音乐感觉好,而且一个音也没错,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台下听众不少交头接耳,认为这个小孩弹得好。那次比赛取前六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邻国任一个不漏地看了参加决赛的10名小选手演奏之后,心里边有底了。他觉得郎朗肯定可以进入前六名。如果不是背带碍事,他甚至会认为郎朗可以竞争第一。宣布比赛成绩时,郎朗情绪很高地坐在父亲旁边,他自信肯定榜上有名。他手里拿着一支圆珠笔,往自己支起的光腿上刎着玩。他划什么呢?父亲随便扫一眼,发现他写的是自己的名宇&郎朗&,他写得一笔一画很认真。父亲当然明白儿子的心思,心里一下子涌入了一股暖流。第一名被上海选手王鲁夺得,第二名是北京的李端,第三名--主持人在公布名次这段时间里,他写得满腿都是郎朗。可是,他写得再多,前六名公布完了也没有听到一声郎朗。当父亲的心禁不往怦然而动。这时的郎朗突然停下了笔,只听主持人接着往下念获得优秀奖的名单。这回,头一个就是郎朗。就是说郎朗的名次排在了第七名。郎朗愣头愣脑地说:不是吧?  父亲说咋不是呢?他和儿子一样的心情。毕竟是成年人了,遇事再激动也不至于当即爆发,可是,郎朗却不然。他一下子蹦起来,郎国任一把没抓住,他像头小老虎,哇哇叫着冲向主席台。他边跑边喊叫:&太不公平了!凭什么?凭什么?&整个会场一下子静下来,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弄得不知所措。&我不要优秀奖!我不要!&  &不合理!不公平!&郎朗不顾别人的阻拦,冲到主席台下对台上的评委们挥着小拳头愤怒地喊叫。喊着喊着,他竟大声哭起来。他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观众席上一片骚动,嗡嗡的议论声越来越高。郎国任奔过去,拉住了又蹦又跳的儿子,硬是把他拖拽出去。  郎朗哭得真伤心。围观的小选手纷纷劝郎朗,别哭了,有个石家庄的小选手劝他说,我不也是得了优秀奖吗?你看,我都没哭。下次争取嘛!郎朗瞪他一眼:你跟我比?你弹的什么玩艺?  任何评奖要讲绝对公平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评奖的因素受很多东西制约,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没有任何背景的郎朗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能够获得第七名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郎朗父子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郎朗弹得丝毫不比第一名差。即使不给第一名,那也不应离开前三名的,可是,他们太过分了。父子俩都是那么忿忿不平。只不过郎国任没有像独生子那么冲击会场大喊大叫而已。他去找评委们说理,评委们也承认郎朗的才气,也为郎朗没有评上前六名而惋惜。他们也只能表示一点善意的惋惜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据理力争又能争出个什么?  优秀奖也要颁发奖品,念到郎朗的名字时,他拒绝上前领取。当一位小朋友替他把奖品取回来,递给他时,他抓过来就狠狠地摔在地上。奖品是一只玩具小狗。那只天真无邪的金丝毛小狗在地上打了个滚儿,黑亮的眼珠定定瞅着他,仿佛对他表示抗议。郎朗余怒未消地把它抓起来又一次摔到了地上。后来,还是父亲帮他把这只小狗捡起来放好。  郎国任是个有心人。他将小狗带回家,就摆放在屋子里最醒目的地方,那就是钢琴的上方。每大郎朗弹琴时都可以看到它,再不喜欢再想躲避都是不可能的。他要让这只小狗成为一个教材,时时激励儿子,让他发愤,让他别那么轻易忘记太原的委屈。
这篇作文被当成范文在班级念了,老师非常喜欢,父亲更是喜欢。他不仅看到了儿子在弹琴上的进步,而且看到了他在思想上的进步。小狗成了他最喜欢的玩具,每天他得看上一眼。此番来北京,他有好多东西没有带来,但是,他却把这只小狗带来了。当郎国任一掀箱盖看到这只金色毛发的小狗时,感慨良久。他想到了儿子的那篇作文,他默默祝愿儿子能够实现理想,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到那时,让这只小狗好好看看郎朗的成功。  想到成功总是给人以力量的,郎国任坚信儿子通过一年的学琴,明年肯定能考取小五。他们不会白来的。在进驻北京的头一个晚上,郎国任想了很多,他想得最多的就是郎朗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小五&。郎朗跳着脚喊着,越跑越快。他在后边追。车一辆紧随一辆,开得非常快,就帖着郎朗身边飞驰。眼见一国内盛满东西的大解放朝郎朗横冲过去,就要碾压着郎朗了。他大叫一声:郎朗 于此同时,响起了敲门声。郎国任跌坐而起,神情还没有能够从梦境中苏醒过来。敲门声更大更真实了,郎国任下地问是谁?他以为一定是有人走错门了,否则,怎么会有人一大早就来敲门呢?外边的人告诉他是派出所和街道的,登门是要办临时户口。  郎国任把门打开了。一位老太太,身后跟着一位穿警服的年轻人。老太太还算客气,冲他微笑着介绍了身边的警察是派出所的所长。那年年轻警察却不那么友好,一进门盯了他一眼,那神情就不大对劲儿。然后,就开始盘问他到北京干什么来了。问得很细,还问他什么工作,他将辞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如实禀告。都问完了,这才递给他一张表格让他填写。他接过表格看了看,坐下来便填写。他急着快点填完好把他们打发走,因为他还得为儿子做早饭,还得早点离家云音乐学院找丛老师上课。  他在表上填写自己的名字,还有籍贯,从何而来,家庭成员之类,但是,在往下的那个空格里,他难住了,迟迟不知如何下笔,那个空格是要填也的工作职业。他是警察,可那已经成了过去,那么现在填什么?填陪同儿子学钢琴?他只好问所长如何填。所长说得非常轻松:填无业人员。  &无业人员&这四个字从这位陌生的派出所所长的嘴里吐出来,令他极不舒服。当过警察的人再明白不过了社几字的内涵。他拿笔的手开始哆嗦了,半天不愿往下落。好不容易才把这四个字写在那上面,结果字迹不工整,有的笔划居然还从那个规定的框格里拥挤出来了。
摘录(一)
荧光屏上有条流动的小溪
过了波兰直抵华沙、柏林,然后就到了法兰克福。从屏幕上标出的飞行曲线上可以看得真真切切,途中差不多用了七个小时。
郎国任像是大病一场,好容易止住呕吐,闭上眼睛养神。他显得很虚弱,脸色白得吓人,汗也在往外直冒。他居然晕飞机了。
在儿子的眼里,父亲是位钢浇铁铸的汉子,有点小病什么的,不会当作一回事。在随行的人中,也只以为郎国任出现这种异常反应不过是身体有点暂时的不适罢了,却不会去进一步揣摩一下他的心情究竟怎样。
在郎国任这边,根本就没有从这次出国中感受到一点点与旅游相关的乐趣,因为他没有一点轻松的心请。作为一个辞去公职的&无业游民&已经几年没有工资了,这是下了一次赌注,一次不小的赌注,问题是究竟有多大把握?这已经下取决于他了,而是取决于他的宝贝儿子。
他第一次顾不得照顾儿子了,索性就让他自由自在吧!
围绕着父亲成长的儿子总是离不开一种管束,突然到了不受干涉与管束的时候,竟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了。要是总能这样自由自在该有多好。可惜,飞机上时间过得太快了,似乎还没有呆够,就该收拾东西下飞机了。有父亲在身边,他什么都不用管,所有的包裹统统都由老爸负责。
郎国任在飞机停稳于法兰克福机场时及时醒来。他强打着精神,拎起包裹,紧随在儿子身后往出走。郎国任瞅瞅机窗外面那片陌生的世界,心下里说:到了,到外国了!
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的第二大机场,仅次于伦敦的希思罗机场。这里有260条航线与世界各地通联,被称作&通向世界的门户&。这里昼夜都有飞机降落,从来不肯寂寞,有一家杂志称这里是&震动世界的地方&。
郎朗他们一行四人被空姐非常有礼貌的微笑,送出了机舱门,顺着B号指状的登机舱道缓缓走了出来。舱道四周的玻璃透视性能极好,可以望见广阔的室外机场,停机坪泊着各国的飞机,有的正在疾速冲出跑道。就在他们的顶部设有一个大平台,作为游人的观赏处,可以登临眺望整个机场景观,以及机场周围的城市轮廓。显然郎朗他们不知道这个游览处,就是知道,他们也不会有闲心去的。他们要抓紧时间去取行李。
赵屏国老师显得神清气爽。他穿戴讲究,走到哪里都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带了一台小型摄像机,随时随地拍摄着。镜头上凡是出现他的形象,都是满面笑容,满面欣慰。其中不乏透出那种久违的中国人踏入西方世界的新奇与欣喜。从神情到衣着,都具有那种解脱的轻松和愉悦,与郎国任的心事重重状态恰好形成强烈的反差。
如今,我所以能够有幸捕捉到当时他们一行进入德国后的场景,包括许多细节,这得感谢赵老师。他把他的学生郎朗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情景逐一拍摄下来,这肯定是一部有价值的资料。如果不是赵老师的细心,哪能记录下这么多生动的场景。
摘录(二)
走出收票口的郎国任往肩上耸了耸背包,刚刚出了一口闷气,就有人迎上来,以一种令人怀疑和厌恶的热情拉他爷俩住店,拉他坐出租车。郎国任以一位警察的本能予以拒绝。可这边拒绝了那边又涌上来。他只能加倍提高警惕,尽快离开广场。他从广场的右边围栏处绕出去,就到了地铁口。地铁口很是脏乱,摆小摊的还有乞丐照例令他的神经无法松弛。郎朗头一回到北京,看什么都觉新奇。
特别是看到躺在地上的乞丐觉得非常新奇。他这般小小的年纪对北京的感觉是从书本上和电视里得到的,虽然不如父辈当年那么神圣,但是,毕竟是首都,怎么也有这么脏的乞丐?怎么没有人管呢?他正迟疑着被父亲拽走了。他离开时,还回头望了一眼。
汽车朝北京郊外飞驶,北京显然比沈阳更有春天的气息,阳光灿烂,路边的树木亭亭而立,远处的田野在春天的阳光中升腾起一片热烈的春潮,令人心胸激荡。第一次远离家园出外闯荡的少年郎朗禁不住涨满豪情。他在座位上一刻也不肯安生,一会儿跪着,一会儿站起来,他想象着父亲将要把他带去的新家会是什么样子。从父亲紧锁的眉头和沉默的状态上,他猜想那里的条件肯定糟糕透了。
郎朗的新家在11楼。两室一厅,哇,这么宽敞明亮得多少租金呀?他问父亲,父亲说你小孩子管这些事干嘛,你好好弹琴就是了。但是,郎朗偏要管,偏要问个明白。租金其实很便宜的,每月150元。如果现在到北京丰台区租这样的房子,那租金就得翻几番了。不过,这150元的月租金对于郎国任来说也不算轻松。毕竟他辞去了工作,这意味着以后的日子他们父子在北京将只有花销而分文没有进项。郎国任这几年为了培养郎朗花销不小,积蓄所剩无几。他见儿子一定要刨根问底,便把租金多说了两百元。唉呀妈呀!这么多钱呀?我可得好好弹琴了!郎朗这么一叫唤,当父亲的心里边就舒坦多了。
东西从车上卸下来,得从电梯上行到门楼。来往的人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注视着他们父子。这座大楼里边的住户成分比较复杂,也有不少外地人在此租房子住。租房子的人大多是涌到北京做买卖的,而像他们父子这样来学琴的,这里的人还是闻所未闻。那种异样的眼神开始让他们父子很不习惯,那是一种审视,一种怀疑还是一种轻蔑?抑或兼而有之?无形中这一切都构成了压力,也都构成了动力!一贯说上口,一贯盛气凌人的特殊警官,看你如何来适应这片并不友好的环境。
孩子的确够累了,从他贪睡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嘴角绷得紧紧的,好像在梦中还和谁较劲。儿子在争强好胜这一点上非常像他,甚至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正是最让他喜欢之处。但是,他无论对儿子多么满意,却从来不流露出来。儿子到了哪里都能得到一迭声的夸奖却独独得不到他这位当父亲的夸奖。为此,儿子耿耿于怀。每次弹琴都调动了浑身的解数,都用了最大的力气,可父亲总是没有喜悦的表情,顶多说句还行吧!然而,郎朗一直是在别人的羡慕和赞扬声中成长的,他怎么受得了&还行&这种评语呢?他被激发起更大的干劲,他一定要让父亲承认他弹得最好。他甚至在梦中都在和父亲叫劲,看他夸不夸奖。郎国任对儿子的要求确实严格得近乎严酷。他总能挑剔,也总能挑出毛病来。有的曲子三遍五通他也不放行,还得再抠一遍。有时气得儿子哇啦哇啦地喊叫一通,宣泄一通,却还得老老实实地接着父亲的要求再弹一遍。妈妈在家的时候,儿子可以和妈妈撒娇,妈妈不在时,儿子却找不到撒娇的人了。在郎朗成长的道路上,郎国任这位天天与儿子耳鬓厮磨的严父,居然从未亲过儿子。郎国任对儿子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独特的,只能是在儿子睡熟了的时候,他默默地守着儿子,多看他几眼,给他掖掖被子,抚摸一下他的小脚。这一切,他绝不会让儿子知道。带好儿子太不容易了,得有极强的克制力,永远不夸他不鼓励他不行,可轻易夸他更是不行。不让他怕你不行,而让他太怕你了事情更糟。尤其郎朗这种聪明伶俐的孩子。最难忘的是两年前,他带着郎朗去太原参加的全国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的情景。
因为是首届全国举行这样的比赛,所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参赛的选手也够多了。沈阳不同年龄组的都有选手参赛。比较出名的有邢军、杜莹,她们都比郎朗大,郎朗当时只有七岁,在沈阳宁山路小学读一年级。他是那种人小志不小的孩子,他到了太原就是抱着得奖的决心来的。
比赛在太原少年宫进行,竞争异常激烈。当时的郎国任还不很熟悉全国各地的少年选手情况,他只知道上海和北京厉害。他没有抱着一定要夺冠的心,但是,他觉得郎朗也应该在全国排上上名次。另外,他也是想来见识见识,看看北京上海的孩子究竟有多么厉害。
和郎朗在一个组竞争的有上海的王鲁,还有北京的李端。这两个孩子在当时都很受宠,也都颇有名气,而来自东北的郎朗却不为人所知。在钢琴评委们的眼中,东北还是块钢琴的荒地,虽然&文革&期间不断地有上海的钢琴家到那里播火种,比如朱雅芬、金石等人,但是,东北的孩子仍然无法真正进入评委们的视野。郎朗当时的程度是弹到了740,不过比赛规定不允许弹740,只能弹299。于是,郎朗那次弹了卡巴列夫斯基和中国曲子《红星闪闪》。这两首曲子都是著名教授朱雅芬一手教出来的。朱雅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她不仅注重技巧,她更注重音乐。在技巧与音乐的融汇上她更是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着郎朗的内在激情。而七岁的郎朗正是有着一种小老虎的冲劲儿,只要往钢琴前一坐,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什么规模的比赛,哪怕是李斯特坐在台下打分,他也不会有半点怯懦,相反,他会因此更加激发出精神头儿。他是那种越比赛越竞争越人多越来劲儿的那种孩子。他特别愿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郎国任一直挺后悔那天不该让郎朗穿那条背带裤子上台。郎朗弹到激情澎湃时,浑身的劲头儿都调动起来,正要大显身手时,那背带却不合时宜地从两个肩头滑脱下来,束缚了他那激情的胳膊,想挥洒却伸不开,这不能不影响演奏效果。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然而,尽管如此,郎朗弹得也是非常出色的,他不但音乐感觉好,而且一个音也没错,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台下听众不少交头接耳,认为这个小孩弹得好。那次比赛取前六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邻国任一个不漏地看了参加决赛的10名小选手演奏之后,心里边有底了。他觉得郎朗肯定可以进入前六名。如果不是背带碍事,他甚至会认为郎朗可以竞争第一。宣布比赛成绩时,郎朗情绪很高地坐在父亲旁边,他自信肯定榜上有名。他手里拿着一支圆珠笔,往自己支起的光腿上刎着玩。他划什么呢?父亲随便扫一眼,发现他写的是自己的名宇&郎朗&,他写得一笔一画很认真。父亲当然明白儿子的心思,心里一下子涌入了一股暖流。第一名被上海选手王鲁夺得,第二名是北京的李端,第三名--主持人在公布名次这段时间里,他写得满腿都是郎朗。可是,他写得再多,前六名公布完了也没有听到一声郎朗。当父亲的心禁不往怦然而动。这时的郎朗突然停下了笔,只听主持人接着往下念获得优秀奖的名单。这回,头一个就是郎朗。就是说郎朗的名次排在了第七名。郎朗愣头愣脑地说:不是吧?
父亲说咋不是呢?他和儿子一样的心情。毕竟是成年人了,遇事再激动也不至于当即爆发,可是,郎朗却不然。他一下子蹦起来,郎国任一把没抓住,他像头小老虎,哇哇叫着冲向主席台。他边跑边喊叫:&太不公平了!凭什么?凭什么?&整个会场一下子静下来,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弄得不知所措。&我不要优秀奖!我不要!&
&不合理!不公平!&郎朗不顾别人的阻拦,冲到主席台下对台上的评委们挥着小拳头愤怒地喊叫。喊着喊着,他竟大声哭起来。他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观众席上一片骚动,嗡嗡的议论声越来越高。郎国任奔过去,拉住了又蹦又跳的儿子,硬是把他拖拽出去。
郎朗哭得真伤心。围观的小选手纷纷劝郎朗,别哭了,有个石家庄的小选手劝他说,我不也是得了优秀奖吗?你看,我都没哭。下次争取嘛!郎朗瞪他一眼:你跟我比?你弹的什么玩艺?
优秀奖也要颁发奖品,念到郎朗的名字时,他拒绝上前领取。当一位小朋友替他把奖品取回来,递给他时,他抓过来就狠狠地摔在地上。奖品是一只玩具小狗。那只天真无邪的金丝毛小狗在地上打了个滚儿,黑亮的眼珠定定瞅着他,仿佛对他表示抗议。郎朗余怒未消地把它抓起来又一次摔到了地上。后来,还是父亲帮他把这只小狗捡起来放好。
郎国任是个有心人。他将小狗带回家,就摆放在屋子里最醒目的地方,那就是钢琴的上方。每大郎朗弹琴时都可以看到它,再不喜欢再想躲避都是不可能的。他要让这只小狗成为一个教材,时时激励儿子,让他发愤,让他别那么轻易忘记太原的委屈。
这篇作文被当成范文在班级念了,老师非常喜欢,父亲更是喜欢。他不仅看到了儿子在弹琴上的进步,而且看到了他在思想上的进步。小狗成了他最喜欢的玩具,每天他得看上一眼。此番来北京,他有好多东西没有带来,但是,他却把这只小狗带来了。当郎国任一掀箱盖看到这只金色毛发的小狗时,感慨良久。他想到了儿子的那篇作文,他默默祝愿儿子能够实现理想,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到那时,让这只小狗好好看看郎朗的成功。
想到成功总是给人以力量的,郎国任坚信儿子通过一年的学琴,明年肯定能考取小五。他们不会白来的。在进驻北京的头一个晚上,郎国任想了很多,他想得最多的就是郎朗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小五&。郎朗跳着脚喊着,越跑越快。他在后边追。车一辆紧随一辆,开得非常快,就帖着郎朗身边飞驰。眼见一国内盛满东西的大解放朝郎朗横冲过去,就要碾压着郎朗了。他大叫一声:郎朗
于此同时,响起了敲门声。郎国任跌坐而起,神情还没有能够从梦境中苏醒过来。敲门声更大更真实了,郎国任下地问是谁?他以为一定是有人走错门了,否则,怎么会有人一大早就来敲门呢?外边的人告诉他是派出所和街道的,登门是要办临时户口。
郎国任把门打开了。一位老太太,身后跟着一位穿警服的年轻人。老太太还算客气,冲他微笑着介绍了身边的警察是派出所的所长。那年年轻警察却不那么友好,一进门盯了他一眼,那神情就不大对劲儿。然后,就开始盘问他到北京干什么来了。问得很细,还问他什么工作,他将辞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如实禀告。都问完了,这才递给他一张表格让他填写。他接过表格看了看,坐下来便填写。他急着快点填完好把他们打发走,因为他还得为儿子做早饭,还得早点离家云音乐学院找丛老师上课。
他在表上填写自己的名字,还有籍贯,从何而来,家庭成员之类,但是,在往下的那个空格里,他难住了,迟迟不知如何下笔,那个空格是要填也的工作职业。他是警察,可那已经成了过去,那么现在填什么?填陪同儿子学钢琴?他只好问所长如何填。所长说得非常轻松:填无业人员。
&无业人员&这四个字从这位陌生的派出所所长的嘴里吐出来,令他极不舒服。当过警察的人再明白不过了社几字的内涵。他拿笔的手开始哆嗦了,半天不愿往下落。好不容易才把这四个字写在那上面,结果字迹不工整,有的笔划居然还从那个规定的框格里拥挤出来了。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作者介绍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常务副主编、编审。  1988年孤身闯过黄河源,1995年只身奔赴柴达木,1995年去欧洲考察建筑,遂有了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  《黑马、白马》、《黄河悲歌》是以前的获奖作品。他在钢琴和建筑领域均有著述--长篇纪实《中国钢琴梦》、散文集《表述空间》。  曾荣获&辽宁优秀青年作家&称号。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常务副主编、编审。
1988年孤身闯过黄河源,1995年只身奔赴柴达木,1995年去欧洲考察建筑,遂有了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
《黑马、白马》、《黄河悲歌》是以前的获奖作品。他在钢琴和建筑领域均有著述--长篇纪实《中国钢琴梦》、散文集《表述空间》。
曾荣获&辽宁优秀青年作家&称号。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父亲过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