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爱情三十六计 春晚年的“春晚”书写历史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点赞春晚】《难忘今宵》春晚压轴三十年 陪伴全球华人守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央视网讯(记者 王甲铸)&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羊年除夕,伴随着央视春晚这首熟悉的压轴旋律,全球华人又迎来了新的一年。30多年来,《难忘今宵》陪伴无数国人一起守岁,辞旧迎新,已成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算上羊年春晚,这已是《难忘今宵》第21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这首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歌曲,1984年发行,并在当年的春晚上一炮而红,传唱至今。1998年歌曲重新编曲,旋律更加优美抒情。歌曲中所凝聚的家国情愫极具张力和渗透力,被央视春晚保留至今,也见证了央视春晚30多年的历史。
  对不少观众来说,春晚结束曲《难忘今宵》不仅仅是一首经典老歌,每年春晚舞台上唱起这首歌,都代表新一年的来临。李谷一老师深情的演绎中,每个人的心头都会涌起对过去一年的留恋,以及对祖国,对家庭,对未来的期盼与美好祝福。
  难忘今宵的不可或缺性,得到了历届春晚导演和观众的一致认同,春晚历史上,以《难忘今宵》作为片尾曲具有压倒性优势。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有《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才意味着春晚真正结束。
  回顾历年春晚,除了李谷一老师多次领唱,多位明星大腕甘心为这首歌曲做嫁衣,曾有幺红、杭天琪、王宏伟、殷秀梅、郁钧剑、姜昆、沙宝亮、关牧村等几十位演艺界大腕在春晚上演唱过这首歌曲。1996年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曾为《难忘今宵》伴奏,2015年全国32家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共唱这首歌,2013年演唱阵容更是波及海外,有数位孔子学院的外国学生演唱了这首歌,成为全球华人的年度情感记忆。
  猴年春晚结束后,有网友留言表示:今年是我第一次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除夕夜,但今年十分有意义的是,我在广州分会场听到了这首听了三十多年的歌,竟生出别样的感动。还有网友说:最有感触的节目还是《难忘今宵》这首结束曲,这首歌曲从1984年春晚开始,便成为了一个属于全中国人的情感符号。
编辑:冯思谣
责任编辑: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4小时点击排行谁来为三十年的“春晚”书写历史?
明年除夕,央视春晚将迎来第三十个年头,这一年适逢2012,史上最不吉利的年景也吓阻不了央视对赵本山的信心。一百年后的历史学家会抱着极大的兴趣研究春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把每一年最重要的一夜花在同一件事情上,而且一口气坚持了三十年,这很像某种行为艺术;原始人围着火堆裸舞也没有三十年的瘾头,但春晚做到了,顶着观众唾骂、收视率质疑、学者抨击、长官意志、广告商银弹等多方压力坚持了三十年。春晚是一部内容粗糙的文艺史,它是官方与大众妥协的结果,是惯性与改革角力的舞台,是金钱与艺术博弈的战场;能看懂春晚,才能做一个成熟、隐忍、标准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关二爷看《春秋》,中国人看春晚,都有别有会意,别有用心。www.sdcfcg.com
春晚三十年来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娱乐史,从第一届的马季,到第29届的马季儿子马东,中间手拉着手串联了三十年的娱乐人物:姜昆、冯巩、黄宏、郭达、赵丽蓉、李菁……偶像艺人是春晚的常备史料,费翔、刘德华、王菲、小虎队、章子怡、赵薇、周杰伦、蔡依林、刘谦……通俗歌手更把春晚当成人生的高潮体验看待,所以有了蔡国庆、宋祖英、汤灿、谭晶的起起落落。上过春晚的明星,会把春晚留在报价履历里;没上过春晚的明星,会把春晚写在演艺生涯的遗愿清单上。
www.liangxunwang.com
春晚三十年,也是一部城市史,中国城市遇到的问题,总会以曲径通幽的方式透过春晚表达出来:盲流黄宏、不良商家巩汉林、房奴郭达、情感问题郭冬临……空巢老人、剩女、选秀等等热点,春晚都会给这些问题披上糖衣,让观众在哈哈一笑里吞下去。当七零后开始怀旧,春晚就请出小虎队;当八零后开始表达民意,春晚就捧出西单女孩。春晚与城市的情绪是想通的,它永远站在城市的角度来娱乐大众。
&www.hongxiangrui.com
www.hongxiangrui.cn
春晚最后才是一部农民史,它把农民打扮成符合官方意志的不同时期形象。潘长江代表过致富农民,黄宏扮演过超生农民,直到赵本山出现,解决了如何代表农民多个性格侧面和多场景生活侧面的问题。赵本山既是卖拐的,也是送水的,还是养甲鱼的,又是传递火炬的;他能做客《实话实说》,也能做客《小崔说事》,还能亮相搜狗视频。每年春晚必须找一个安全的农民形象,所以赵本山必须出场,他是春晚给八亿农民的年度定心丸,也是最能满足城市对乡村幻想的钦定农民。
春晚三十年,观众们渐渐老了,散了,疲了,腻了。这三十年,是年味儿逐渐稀释的三十年,是央视与草根渐行渐远的三十年,是快乐与电视机从密不可分到形同陌路的三十年。三十年来谁著史?春晚,你也曾“不思量,自
难忘”,如今细思量,无处话凄凉。
www.sdyixiao.com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自1983年,央视首届春晚亮相荧屏,几乎每年都是国人除夕夜的一道大餐。很长时间,举国上下,所有频道,在除夕夜只有一台节目。2011年,春晚即将走过三十年。80年代,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诉说着国人对自由与幸福的向往;90年代在“无所适从”中,维持着低端的快乐;而到了21世纪“零年代”,则在“不差钱”的笑声中娱乐着大众。春晚,越来越被国人诟病,可大年三十,拿着遥控器从头到尾,都是春晚。一边骂一边看,感慨着一年不如一年。究竟什么原因导致?是春晚质量本身?还是观众自身心态眼界的变化?30年春晚折射的是怎样的时代特色与国人心理?13亿人每年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坚持和守望,究竟为了什么?
三十年来的“春晚”逐渐从80年代的希望型,到90年代的应景型,再到新世纪零年代则进一步成为威权声音的代言工具。春晚内容的流变恰恰折射出国人从“信仰危机到信念危机,到信任危机”的演变过程。同时,春晚内容本身正日益呈现出精神分裂的状态,这无疑也是中国文化整体现状的一个缩影。将近三十年,十几亿人围着一台节目,是典型的“文化举国体制”的表现,唯有终结这种举国体制,中国大众文化才能真正完成现代化转型。
蔡国庆:我最希望的是大家对春晚少一些尖损的挖苦,多一些积极良好的建议。因为有些人对春晚莫名其妙的仇视心态,我感觉就像仇富一样,这种心态很不健康。我始终认为春节晚会你不用盼着它有一天不办了,这些是都不关你的事,你不看归你不看,有爱看的,这就是中国,中国市场如此之大,你可以不爱看,你可以出国旅游,中国现在每年出国旅游不是也成百上千万吗?但是春节晚会我相信也还是有人爱看的,所以有些人我说你就不要费那个心,你不爱看不能证明别人都不爱看,要怀着客观的理智的心态来看春晚就够了。
春晚导演眼中的“春晚”
春节三大特征:回家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其中,唯有春晚具有国家特征。这时,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表现。
2.你认为现在春晚在春节中是什么位置?
不看春晚就不算过年,春晚就是春节
春晚确实成了春节民俗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北方
网络时代春晚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地位持续下降
3.今年多家卫视宣布不转播春晚,你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什么?
一家独霸除夕荧屏的现象将很快结束
竞争将使节目形式突破,文艺将更加繁荣
地方文化将因春晚一家独大局面打破更繁荣
不会有什么影响,春晚的地位不可撼动
洪晃谈及她唯一看春晚的那年是2008年春节。妈妈刚去世,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没事干。就这么一年。而春晚之所以火,因为是政府行为,就其本身而言,只是开始好,后来一般,再往后就失去意义了。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人审美变化:70年代很容易有新鲜感,80年度很追求文艺,90年代开始彻底商业化,到21世纪,大家看什么都烦,除了狗和baby。就晚会而言,即使不是中央台办,也没别的可看,因为“春晚”模式不会变,所以,洪晃呼吁:请政府把除夕夜还给家庭好吗?
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一切都是新奇的。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一个广告、第一首流行歌曲、第一个让大众痴迷的偶像……这股文化潮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民众文化发展的支持和包容。春晚,也正是这种支持的最佳舞台。在整体文化氛围还颇为保守的时代,春晚以其开创新潮的魄力打破了诸多束缚,唤起了大众文化的觉醒。这与长达三十年的思想禁锢有关,同样也得益于大众传媒与社会整体环境的活力与宽松,堪称中国文化的解冻时代。
马季的相声:马季先生把一生献给了相声事业,他的相声一大特色是擅长用讽刺手法针砭时弊,如《宇宙牌香烟》、《百吹图》等都是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用现在的话讲叫与时俱进,《百吹图》中最后一句“我们吹牛的人就不要脸了”正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代表。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在当时非常火爆,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吃面条》夸张了“贪”,《烤羊肉串》突出了“狡猾”,《拍电影》变形了“欲望”,《邮差》显示了“机灵”,内在的心理变化被大幅度形体语言夸张地表现出来。
1983年上李谷一的一首《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这首歌立即引起“讨伐之音”。因为《乡恋》被描绘成“靡靡之音”。到了1984年的春晚,来自香港的歌手张明敏,凭着一首《我的中国心》,不仅仅征服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更征服了大江南北的观众。
文革结束后,被解除了禁锢的社会思想,好像泉涌般喷薄而出,尤其在文化思想上的集中体现,从1983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下子以通俗歌曲、讥讽时弊的相声、折射社会矛盾的小品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这个时代,春晚所承载的和表现的一切,都远远走在老百姓的前面,无论是服饰,发型,化妆,还是从香港赶来参加晚会的明星们,这些牢牢的吸引住了老百姓的目光,成为引领整个社会时尚的先锋。
春晚编年史:80年代
在这台五十年前的联欢会上,我们今天的主持人在那时被称做报告员,这台晚会的男报告员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演员郭振清。1952年,郭振清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六号门》,从此为人们所熟知。就在1955年,他又刚刚主演了电影《平原游击队》,游击队长双枪李向阳的形象正在深入人心。郭振清长得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十分符合那个时代工农兵的形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初涉银幕,普通话还不很标准的郭振清成为了这台明星云集的晚会的报告员。
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届春晚的服装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这台晚会虽然略显稚嫩,但却是中国电视节目跨出一大步的标志。
1984年的春晚开创了好几个第一。观众们认识了“小品演员”这一全新的工种。马季在台上四处吆喝“宇宙牌香烟”,接着是陈佩斯被朱时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条。
1985年春晚的导演黄一鹤将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这台不成功的晚会遭到媒体强烈批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央电视台不得不在日的《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央视春晚一开始只是一个类似自娱自乐的节目,在80年代没有其他春节娱乐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受到全国观众的追捧。当时间走入90年代,各地电视台如雨后春笋出现,为何央视春晚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一哥”地位?继续在大江南北“一枝独秀”?原来,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指示,禁止各地方台在除夕制播同类的晚会节目。政令帮助央视用十几年的“独家供给”,完成了文化垄断和收视垄断。
进入90年代以后,春晚渐渐被赋予了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宏大主题。1996的春节晚会突出展现了国家大局和“八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努力打造举国贺岁、神州同庆的场面。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春节晚会上,董文华唱响了《春天的故事》,孙国庆、彭羚唱起《公元1997》……
港台文化的流行,也迫使春晚对港台明星的邀请改变策略。人们不再孤陋寡闻,因而随便炮制一个港台明星的办法显然已经不能再用了。于是,春晚开始邀请那些被多数人认可的巨星和偶像。虽然很多港台艺人会凭借亮相春晚再火上一把,但这种“火”的背后,仍是对大众文化趋势的把握和顺应。
不少人不断指责春晚承载“国家宣传”的气息太浓,“政治化、工具化”,比如每次都会有少数民族歌舞的表演、每次都会有讴歌军人的节目,像歌颂军人小品《军嫂上岛》、赞美农民工的相声剧《公交协奏曲》、歌曲《农民工之歌》等节目令观众反感的同时,也将春晚置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90年代的春晚开始暴露许多问题,当央视春晚越来越牢固的占据除夕夜人们生活的时候,节目却逐渐无法令人满意,比如,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上,表演者的笑料来源几乎都是来自民间已经流传很久的内容。渐渐习惯于拾人牙慧的春节晚会,怎么能像80年代一样令人满意呢?另外的,春晚开始逐渐引入社会流行,否则,很难吸引到口味日趋多元的观众。是春晚变得恶俗了么?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文化趋于市场化世俗化。而春晚走向通俗甚至是庸俗、恶俗的趋势,正是这种变化的完美折射。
春晚编年史:90年代
1990年春晚:赵本山首次亮相。赵本山、黄晓娟表演的小品《相亲》,一下子把赵本山推到了全国最受欢迎的演员行列中,此后,赵本山成了每年春节晚会最受期待的演员之一。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岳红和巩汉林的《打麻将》、严顺开和黄宏的《难兄难弟》也都各有风格。0点报时,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春晚现场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
“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啊趟着走。这叫探戈!”1992年在春晚小品《妈妈的今天》里,由赵丽蓉发明的新“探戈”让观众学了足足一年,也乐呵了一年。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著名歌手毛宁凭借一首《涛声依旧》红遍大江南北,这条出名之路还引发了广东歌手北上的潮流。这句经典歌词后来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被篡改成“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这年春晚红了一首歌,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最早在电台打榜的是男歌手耿宁,但由于缺乏版权意识让陈红与原著作权人签署了买断协议。而耿宁只能作为这首歌的原唱者。其实这首歌词和旋律都很一般。它的走红同《一封家书》一样,在于一种对回家和亲情的呼唤。
而依照当年大红大紫的央视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为原型,创作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成为众多观众心目中最好的春晚小品。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联手,“笑果”惊人。此后,CCTV有不少著名的“招牌节目”纷纷被改造为春晚小品。这也算是春晚的一个创新点。
历经数10年的发展,央视春晚一方面众口难调,另一方面它又力图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群体,结果只能是愈发中规中矩,缺少特色;为图一团所谓的喜庆,一群人大呼隆地海侃一通,热闹之外不知所以。如果是象征,那么央视春晚地位自然不可撼动,也尽管沿旧路走下去,任由观众爱看不看。如果是文化意义居上,那意味着没必要纠结于置于春晚二字前面的究竟是央视还是其他卫视。
进入新世纪,春晚开始更多接纳流行元素,2000年港台明星被更多邀请,符号化语言深入人心。2005年春晚春晚开始,央视大胆进行革新,实行“开门办春晚”,使央视春晚与普通老百姓拉近了距离。
在进入第29个年头之际,春晚因模式一成不变、缺乏新面孔受到越来越多批评。由于面面俱到,它就像一场国庆游行,要反映过去一年的成就。近年来,这台晚会也因为商业化而受到批评。
歌舞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配角,小品一直是历届春晚的主菜,但是2007年记者采访的观众普遍对小品表示失望,认为创意不足,有炒冷饭的感觉。一旦赵本山没有发挥出水平,整台晚会都受影响。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尽管无疑禀赋着被授权的行政合法性,事实上更为重要的却是来自春节自身的文化心理的合法性,加之人们对于文革中被剥夺了传统的文化心理的合法性的“革命化春节”的痛苦记忆以及对于轻松愉快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向往,春节联欢晚会也就理所当然地像吃饺子、放鞭炮一样成为“新民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年夜饭”。在新世纪我们所应当去做而且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真正把属于春节联欢晚会的还给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编年史:21世纪
2001年春晚:迎接21世纪。“大忽悠”则是本届春晚的流行语。这个名词经过赵本山在《卖拐》中的演绎,成了骗子的代名词。一个文艺工作者,对于社会是要有一些责任感的,在众多小品演员中,赵本山无疑是最能为老百姓振臂呼喊的人,窥《卖拐》一斑即可见全豹。
至于流行语,当然还是那句“忽悠!接着忽悠!”。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范伟显然吸取了前一年的教训。但最终还是招架不住赵本山的忽悠。在小品《卖车》中,带着2001年的郁闷与遗憾,将“忽悠”进行到底。赵本山的另外一句经典台词就是那句“转移了”,并且在2002年掀起了又一个忽悠高潮。
本届春晚最出色的节目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说是《千手观音》。邰丽华和她的20位聋哑姐妹在4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舞出了完美结合和谐之美与人性之美的《千手观音》。时长6分钟的舞蹈,掌声达到10次。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位聋哑人演出的舞蹈,以巧妙的构思,整齐划一的动作,成为05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在06春晚的筹备过程中,导演郎昆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是否会有超越《千手观音》的节目。
2007年春晚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赵本山小品《策划》情节搞笑,结尾出乎意料、耐人寻味。赵本山又不负众望地拿下“小品王”称号。
对于春晚来讲,这未必就是坏事。因为,不直播春晚,可以当成是春晚节目的一个试金石。如果地方卫视的春晚,能够在某些节目、某些时间段里的收视率超过春晚,则证明央视春晚的这个节目或这类节目在内容设计上一定有所俗套;如果地方卫视举办的春晚,在收视率方面全面盖过了央视春晚,则央视春晚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当下的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口味。唯有竞争,才能让春晚更加进步;唯有开放,春晚作为一种文化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来;唯有剔除垄断化的经营模式,春晚也才有出路。
只办春晚是一种最大的文化懒政,因为大多数地方可以只打造这么一台节目就算“繁荣文化”。人们对“山寨春晚”抱有极大的希望,然而,这种期待实在可能是对春节民间文化繁荣的反其道。
一些演员一旦成名,可能就只为名利忙活,用过去的资本向大众摆谱,再也不愿吃苦耐寂寞,这样自然出不了深刻的作品,缺少沉淀与思考,更缺乏闪光的思想睿智,所以不能打动观众。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人们所闻所见日益增多,在文化需求上更多元化,所以对春晚的评价渐渐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骂有人赞,而对这种争议的宽容更是一种文化进步的表现。
“以艺术性作为国家叙事的手段”,这一根本缺憾导致了春节联欢晚会“年年骂来年年看”甚至“边骂边看,挨骂还办”这一尴尬处境。观众的“边骂边看”是由于它自身艺术性因素的存在;国家的“挨骂还办”则是由于它的作为国家叙事的载体的存在,在宏大叙事之中融入人文关怀、底层关怀,颇有必要,否则就过于歌舞升平、缺少人情味。应真正把属于春节联欢晚会的还给春节联欢晚会,做出温情和关怀,才是真春晚。
春晚如何再绽光芒?
有一部分相声、小品所鞭挞、嘲讽的,要么不过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要么就是创作者凭空制造出来的噱头。那些用自嘲或者近乎侮辱他人的方式引来笑声的所谓滑稽作品,既无思想上的启迪意义,更反映一种低下的情趣。
很多演员通过这个平台,一演天下知,不仅名利滚滚来。为了把人名变成名人,很多人穷尽心机,托人情、走后门、潜规则花样百出。尽管央视严防死守,还有人爆料被潜,还有人揭发节目被抢,还有人锒铛入狱。
在央视春晚面前,我们都是观众,当然有选择喜欢的权利,也有选择批评和不满意的权利,就像在广州,除了春晚提到的广州科学城某企业的留守外来工聚餐看电视之外,很多人是去看花市去了,这样一来方便了次日开始看央视的剪辑本,或是依据自己的爱好挑几个节目来看,例如有朋友只看赵本山和周杰伦。
一是年年就赵本山、宋祖英几个老面孔,而且这些面孔也越来越老,越来越没有看点。且近年来这些人也没拿出一个让人特别感动,让人一看(听)难忘的节目,春晚已不在是“难忘今宵”,而是“难记今宵”了。
二是尽管央视表示今年不做植入式广告,但中间插播的广告也肯定不会少。近年来的春晚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广告进行中…”,节目越来越差,广告却越做越精。
夸春晚,骂春晚,没有春晚行不行?想来,这是一个不会影响地球自转的假设,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来说,根本无法想象没有春晚的除夕夜自己和家人该干点什么。这与让春晚承载着过多的任务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当一切成为习惯时,有与无,好与坏,不过是三分牢骚,两分无奈,剩下的五分却是习惯成自然的愉悦和温情。而这习惯究竟是好是坏,恐怕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晚三十首经典老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