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姓王女孩子名字大全,老婆姓徐想要给孩子起一个四字的名字因为还不知道是男孩女孩!所以合取一个谢谢

我老公姓丁我姓王要合取名字,宝宝日20晚出生取什么名字好听了,里面含美字最好_百度宝宝知道金刚禅法讲义各论。大师归来篇。南泉普愿禅师宗旨。(2.0)
我的图书馆
金刚禅法讲义各论。大师归来篇。南泉普愿禅师宗旨。(2.0)
金刚禅法讲义各论。大师归来篇。南泉普愿禅师宗旨。(2.0)
(感谢崔尼蒂8号周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
今天咱们请出南泉普愿禅师,这也是很伟大的一位禅宗祖师。
在《指月录》里面,关于他的文字很多,有很多论述,但是文字比较晦涩。咱们就萃取一些,略说一下。
南泉普愿禅师是
【郑州新郑人,俗姓王。】
有时候自称王老师。他开始是在大隈山大慈禅师那里受业,后来到嵩岳。
【嵩山会善寺受具足戒。那么先是习相部,究毗尼篇。然后游讲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观,经念玄义。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荃,得游戏三昧。】
这个“大寂之室”,就是见性的时候。找到父母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所谓的进入“究竟涅槃”境界。
以前很多大师,都是依学佛经而开悟,依楞严、金刚、维摩等经开悟的都有。所以说,虽然禅宗说是不立文字,但是学禅的人,你不可以不读经论。如果不依经解是邪解,不依经悟是邪悟。这个事情,莲池大师也专门讲过,达摩大师也说过。学人要依经论,悟了以后,也要拿佛经来印证。不能完全抛开佛经瞎参,那样是很危险的。
这位南泉大师也是个例子,先学经,然后开悟。后来,到了马祖大师座下。
【一日,为众僧行粥次。】
有一天大家准备吃粥的时候。
【马祖问:“桶里是甚么” ?】
在前边我们看百丈禅师宗旨的的文字里,就知道马祖老是拿这个方法,来测验学生,看有没有鲤鱼可以变成飞龙。每一次都拿一个饼出来问,是什么?问大家。可大众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地方,当马祖问,桶里是什么?回答是粥,就证明着相着有病,回答不是粥那就着空病(看山非山看水非水),这种地方通常是张嘴就错的。你看南泉普愿禅师如何说。
【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
你这个老头啊,把嘴巴给我闭上吧,说什么胡话。合取口,这个说法算比较客气的了。禅宗经常讲的是合取狗口,闭上你的狗嘴。就是说你多话、爱说废话的意思。祖师禅本是离文字的,你这个老汉,合取口,就是早该闭嘴了!说什么昏话?!这种我称之为祖师禅的语言表达法,顾左右而言他,绕着说。
【祖便休。】
这个时候马大师就没话说了。当然了马大师是很高兴的啊,不要以为说有人上来抬杠,大师会生气。不是!有明白的弟子出现了,新得菩萨飞龙在天,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所以呢,大师呢就没说话。
【自是,同参之流无敢诘问。】
当时如果有第三个明白人在场,当如何插嘴呢?哈,如果坡主在,就哈哈大笑声震屋瓦,如同孙悟空听菩提老祖讲经欢喜得抓耳挠腮。从此以后,南泉大师就机锋敏捷所向披靡,所以他的那些同学呢,就没有敢和他较量的。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挂锡池阳,不下南泉山十余载。】
后来就自己出来住山了,时年47岁,住安徽池阳南泉山,所以世称南泉普愿禅师。
这位禅师禅风比较险峻,他最得意的弟子是赵州和尚,赵州从谂禅师,大振宗风。这是第一个段落。
就是南泉最脍炙人口的公案了,南泉斩猫的公案。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亦执之白众曰。】
就是东西两边的修行人,争一只猫。他看见了,就说把猫给我,把猫拿着,就说
【“道得即救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
说不出来,我就把猫斩了。若有人能说,说得出好的禅法,猫就可以有救。
【众无对。】
大家目瞪口呆张口结舌,都答不出。一屋子的菜鸟昏虫啊。
【师便斩之。】
南泉大师就把猫斩了。
【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赵州和尚回来以后,南泉大师就把这件事情讲了一遍,问如果你在怎么办啊?赵州就把鞋脱了顶在头上,走出去了。这个地方还是老套路,我们以前已经讲过了,就是祖师禅究竟法是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如文殊老子曰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要区别于那些也不说话的菜鸟呢,只能选择做一个不讲话的动作,比如劈手夺过也可、就地跳一段街舞都可以。达摩回印度前对弟子些提出的问题也一样,慧可大师的动作是合掌行礼。
所有禅师让人道、让人说话的地方,都是在挖坑要活埋傻子,不能直接说话的。或者用动作行为艺术秀,或者东拉西扯说话,秀祖师禅。
虽然南泉斩猫是大菩萨的精彩说法手段,不过还是这句话,这种祖师大德的作略,咱们不能随便学。这是一个典型的讲大理不拘小节。为了救人作佛,杀生这个戒也开。但是,最好的还是讲大理也拘小节。象前面那位百丈大师,拿个酱坛子打打就可以了,或拿一个杯子什么的摔破也就可以了,道得即救,道不得摔地上砸破,可以的。斩猫断蛇,还是以少斩为好。杀生的戒,尽量还是不犯为好。
注解里边,有一个比较有趣的。
【雪峰问德山。】
这是后人的议论,以前参公案的很多,所以对这个公案的解释参究的文字也很多,后面还有很多描述文字。我们看这个比较精彩的。
【雪峰问德山,南泉斩猫意如何?】
南泉斩猫这个公案有什么含义呢?一样的嘛,这里不能讲话的,有意即乖。所以
【德山以拄杖便打趁出。】
这个德山棒是很有名的,德山听后,就拿拄杖打他出去了。然后
【复云,会么。】
再问,懂吗?
【峰云不会。】
雪峰说不懂。
【山云。我与么老婆心。犹自不会。】
说你看我这么慈悲啊,还打你呢,居然不懂,那些笨蛋我还不打呢。注意这个打人,是对他瞧得上眼的人,根器好的,才打啊。所以说痛棒不打无福之人。
在这个时候,雪峰应该确实还在参学阶段是糊涂的。当然雪峰后来悟后也是很有名的禅师,在德山这个公案里,他说我以这个老婆婆慈悲心来打你啊,你竟然还不懂!辜负了南泉和这只猫了。
【师至庄所,庄主预备迎奉。】
师父到一个居士家去,这个居士预先就做了迎接准备。
【师曰。老僧居常出入不与人知。何得排办如此。】
师父说我来从来都是行踪无定,你怎么预先有准备呢?做这么多排场。
【庄主曰。昨夜土地报道。和尚今日来。】
庄主说昨天土地公来先预报了。
我们知道,教内经常讲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的转世,这身份穿帮的因由也是类似的。也是之前有护法神、土地什么的,梦里说五祖戒禅师明天要来,第二天正好苏东坡就去访问。所以这个身份就暴露了,类似的。
这类事情很多,就是这些阴神,还有各种护法,有先预报的,比较多见,还有修行好感得天人送饭等。这些禅宗师父认为是不好的境界,因为这些天人、阴神等,窥得见,说明禅师还在有相的境界,所以禅宗是不取的。有些迷惑外相的人,就会以为天人送饭啊,那就很不得了,该得意一番啦。
【师曰:“王老师修行无力,鬼神觑见”。】
菩萨就说,王老师修行功夫不够,惭愧啊,所以鬼神才能看得见我。
【侍者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甚么被鬼神觑见”?】
说和尚是善知识,鬼神为什么看得见你呢?
【师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这个土地神呢,你给供奉点饭吧。
师父对这种有鬼神拥护,提前觑见预报这个境界并不执着。禅宗是直取无上菩提,离一切相的,所以对那些阴神啊、妙相啊,还有我们前边讲的给什么兽类啊、老虎啊,这些动物来受戒啊,禅师自己是从来没有觉得很得意、到处张扬的。一个人只要拼命是地讲神通,讲自己有什么本事大肆自赞“表扬与自我表扬”,这种人就不是善知识。这是第三个公案。
在后面一些禅宗的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大师都是这样的。有这一类事情神异发生的时候,都是取不黏着不在意的态度,并不认为这是好境界。
【师问维那。今日普请作甚么。对曰拽磨。师曰。磨从你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那无语。】
这个磨是什么呢?就是以前农村用来碾米、磨豆等的那个石磨。师父这话的意思,作为方丈肯定是讲禅的,他是说用磨如用肉身,要离相不忘佛性地用。就类似于傅大士讲的,桥流水不流。我们这个肉身,要不停地动,六根门头放光,利用它去承担佛法,行六波罗蜜,救度众生,离一切相,内心的佛性不动。就是中心的那个柱、轴,不动,他用这个来代表佛性。所以你这个身体只管去劳作,修六波罗蜜,到处奔走,内心呢,是离相的,如如不动。就是佛讲的,如何演说《金刚经》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类似中心的那个磨轴,不动。外相是动的,心不动。也就是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无不为而无为,或者我们叫定心不染物,处处惹尘埃。这维那好像没听懂。
【有人问,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情计所有。斯皆想成。】
心即是佛,这也是一个方便说法,是我们内心的真心是佛,那么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有心,又成外道,又有能所,着相了,又有我执。
【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皆对物时。他便妙用。大德莫认心认佛。设认得。是境被他唤作所知愚。】
认心认佛,就是错把我执当佛性。
“所知愚”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真的认为有一个心,有一个佛,在相里边去求自己的佛性,在相里边去求佛,那就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大师用三个字“所知愚”概括。所以要离一切相。在这个时候,当你认为是心作佛的时候,又要和你讲非心非佛了。
这段教诲,正好针对印顺。他说禅宗是真常唯心论,因为里边有很多是心作佛啊、心即是佛等这些文字,于是依文错解误认为禅宗是唯心论。“所知愚”!所以要去化掉,对他大讲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不是佛、不是法、不是僧。给他化空。你着有,他就用空来救你,你着空,他用有来救你。这是禅宗的规矩。
【故江西大师云。】
这是借用马祖大师开示。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后人恁么行履。】
就是说执着“有”一边,就变成真常外道了,神秀党。你自己是真常外道,认为有心,所以就才会讲禅宗是唯心论,才会产生这种谤法的笑话。
【非见闻觉知,故云息心达本源。故号如如佛。】
“非见闻觉知”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你若“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就是所谓的真找到了本地风光,是所谓的如如佛。
【毕竟无依自在人。】
就是无依的,不黏、不着相的自在的佛菩萨。也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先祖虽说即心即佛。是一时间语。空拳黄叶止啼之说。】
以前的大师虽说过即心即佛、心即是佛,那也就是黄叶止啼,暂时立一个幻相,来骗小孩的,不要因此着相,永远做无知小儿。这个黄叶止啼,我们讲过很多遍了。空拳,也是一个佛经里的典故,说一个小孩在井边爬,快要掉到井里去了,父亲看到就很担心他,但是这时候如果叫他,可能一惊,反而掉到水里,所以就说,我这拳里握有一块糖,小孩跟着就爬过来。实际上手里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就是指佛用各种方便,把我们从迷惑境界里救出来。所以这些有相的方便权说,有时候又叫空拳,有时候叫黄叶止啼。一个意思。
所以说,你若不敢认取内心佛性,向外追逐迷信,所以佛就说你的真心是佛,你的内心有衣内宝珠,你的内心佛性是真正的佛,佛在内心,佛在心头坐。有些人呢,因此又着一个相,哦我的内心有一个佛坐在里面啊,我天天打坐观想有一个佛在这儿坐着,发光,有头有脸,这就又着相。所以又讲非心非佛给你破相。都是方便说,就是有毛病,才用药来对治。在究竟的境界,说是即心即佛也对,非心非佛也对。那么最究竟的,还是不用语言讲的祖师禅,那个最好。
这是讲五祖的公案。
【池州崔使君。问五祖大师云。】
就是六祖走了以后,拿走衣钵南去以后,崔使君问五祖大师。
【徒众五百,何以能大师独受衣传信。余人为甚么不得?】
你这么多徒弟,五百多,为什么只有惠能大师拿到衣钵,其他人为何没有拿到。
【五祖云,四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惟有能大师,是不会人,所以传衣信。崔云故知道非愚智。】
五祖说,这个四百九十九个,都是会佛法的,只有惠能是不会佛法的。说得很有趣,因为都有执着,我会佛法,有能所。唯独那个惠能没文化,打柴卖的樵夫,他会什么?他不会啊!真正的究竟境界就是无所得嘛,没有能所,无所执、无所住,无所得。所以惠能大师说“我不会佛法”。也就是《心经》讲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真正到了无所得的境界,真正开悟的人才会说,我们没有开悟,我们也不懂佛法,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呢,以无所得故,名真得。是故,惠能大师继承衣法。
这个道理能勘破很多昏人啊,若一个人拼命向别人证明,我已经开悟了!我还有谁谁谁给的印证,我有什么大师资格,我是什么机构公认过的活佛!有这说法的,都是外行啊!真么明白的人,你看我们民国时代的慧明禅师,多厉害,当了方丈,还一样去扫厕所,和大众混在一起,完全没有我执,那才是真正的菩萨。一旦有执着,就不是。所以惠能大师是不会佛法的,到无所得境界。这是很高的赞誉。
《金刚经》也是这样讲的,佛在燃灯佛所,有没有得到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须菩提说,没有,按我理解佛的意思,佛在燃灯佛所,实无有少法可得,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一丝一毫也没有得到。佛说对啊,因为我实无所得,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你在未来要成佛,号释迦牟尼。为什么这时只是授记而不是说他马上可以作佛呢?就是到了这个无所得无所执开悟境界,是悟佛知见,知道自己实无所得,但是呢,种子还是有的,还要消,所以在未来才作佛。开悟,才是真正成佛道路的开启,开悟之前,你在有能所的时候,佛说尘点劫都是迷惑的,所以,不管你堆积多少有相的善都没有用。是故做梁武帝或神秀的弟子,是很可悲的事,因为做啥都没有用,大限到时福德不能救。有相的顶多就是福德,而福德是轮回的资粮,只有功德才能救,功德就是离相的为善。所以惠能大师不会佛法,拿走衣钵。
顺便说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曾有一个方丈,说我们今天仿五祖这个试验来做一下,你们每人写一条偈来吧,看谁再能够拿衣钵。大家就拼命写、拼命写。结果交上去,师父都说不是。有一个小和尚回来想,几次都被拒绝,很生气,突然说,我一定要他那个衣钵干什么?我干脆不要那个衣钵了!老和尚说,哎,可以!你考上了,及格了。有一个相要努力着嘛,我们要求这个祖师的位置,那不是着相吗?所以无所得,没有什么衣钵可得。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就像过了关的人,掉头便走,不会到官吏那里老是问:我过了关没有?不会拼命跑去问别人,你印证一下我开悟没有啊,不会的。把事情做起来,六波罗蜜,承担佛法、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又离一切相,那就是了。真正跑去拼命要求别人证明自己已经开悟了,那种肯定不是的,都是外行。
第七段。最后一段。
【师将顺世。第一座问。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
和尚肉身死了以后,向哪儿去呢?
【师曰。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我去山下作一个水牯牛。这个地方不要上当哦,不要以为大师真的是去作牛了,作牛能救几个人呢?他这个意思是作什么呢?他的意思是,和尚不认色身是自己,死对他来说是涅槃,遍一切处,处处无家处处家,大千世界都是身体,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啊。所以呢,类似庄子说的,道在屎溺,死后去做一泡大便,死后去地狱,死后去牛胎马腹,死后去任何地方!这个大便地狱等也在宇宙里边啊,所以那个不执著的境界,有时候会比较极端地表达,偏挑这种一般人认为比较脏要躲避的,我要作一堆牛粪,我要下地狱去,你不要被他字面骗过。佛曾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也是这意思。后面师父还有说明的。
【座曰。座主就问了,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
我跟着你去可以吗?
【师曰。汝若随我。即须衔取一茎草来。】
你要跟着我去,须要咬一堆草过来,就是这个你这个境界不到的家伙啊,你不要上这个憨当,你可能真的去做牛了。
这里很有趣,就象是那些谈恋爱的人殉情自杀,很多人上当啊,女孩子上当。两个人约好,一起上吊。这个男的打个活结,女的吊死了,男的还在世上,再娶个老婆。就是这样,哈哈,被他骗。你不要在字面上理解,你会上了当。你再看看后面。
【师乃示疾。大和八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
“星翳灯幻”,在这个梦幻泡影的身体里边这个做戏、作秀,弘法度众生这个演戏,空中佛事水月道场这些个勾当啊,我搞得太久了!你们不要说我有去有来哦!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去无来,这就是佛境界,最高的境界。所以你们不要说我去作牛了哦。有些人真被文字骗,说我们这个大师,南泉大师死了以后投胎做牛去了,是菩萨道的勇猛,主动投胎到畜生里边去救众生。不是的!不要被他的文字骗过。这就叫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从文字上去片面理解啊,你会把祖师的意错会了。你看他讲不要说我有去有来,你说这个南泉大师“去”做牛了,这不是有去了吗?不要说我有去来啊!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小子们,我其实是一尊古佛啊,把戏耍够,回佛境界去了,别错认!!!
【言讫而逝。】
说完呢,当时就走了。大师生死自在,相当厉害啊,大菩萨!
【世寿八十七。】
住世时间八十七年。从这里看得出来南泉大师是非常厉害的大菩萨或古佛。这种非凡人物,才有资格用杀生,或者济公酒肉这种极端的手段来弘扬禅法。所以呢,我们还是这句话,这种事情,祖师大德可以做,猫,南泉可以斩,我们不可以斩。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还是大祖师可以讲大理不拘小节,对我们这些凡夫,还是讲大理也拘小节,最好。
即使对真正能猛弘法的大菩萨,最好也是采取讲大理拘小节的方式,这样好得多。
最后再看看关于南泉普愿大师,在这本书上的一些资料。
【公元七四八到八三四年之间住世,俗姓王。】
有时候呢,他经常自称王老师。
大概也是先通过学经无师自通,然后在马祖道一大师座下接受过钳锤训练。
【依池阳南泉山建禅寓。】
因为在安徽南泉山上住,他的法号普愿,所以世称南泉普愿。
【三十余年不下山。太和初年,应众请出山。】
八二四年,七十九岁的时候,才应请出山说法度众,那个时候当然是很厉害啦。如此,学徒大振,法场大扬。他以南泉斩猫这个公案最出名。
斩猫这个手段,用得很震撼,所以他的法意才能流传天下。可以说那只猫,也是救了不少人,也是功德无量的。咱们把功德回向,回向给那只猫。
当然,如果时间停在那一秒,问那只猫愿不愿意,我看多半它也是不愿意的。
世寿八十七岁,他的法嗣,教出的弟子,法王子有从谂、昙照、师祖等十七个人。这师父也是一位优秀禅师。他最厉害的弟子,当然是赵州从谂了。
赵州从谂之于南泉普愿,类似于六祖惠能之于五祖弘忍。我们五祖,从教学上讲,他领出了一个六祖惠能,同时领出了几百个追杀惠能的魔子魔孙,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在教学上算账,是很划不着的。但是还好,六祖这一颗金刚种子非常厉害,生出了百千万菩萨种子,一花开五叶,大大地把五祖亏的本给捞回来了,狠赚了!赵州从谂,也是我们禅宗里面响当当的猛将,就是南泉普愿的得意弟子。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大家好!我叫欧伟,我老婆叫戴美云.想要大家帮忙取个名字.最好是以我们的名字<合取>谢谢_百度知道
大家好!我叫欧伟,我老婆叫戴美云.想要大家帮忙取个名字.最好是以我们的名字<合取>谢谢
急啊!!!!有好听的名字也可以啊...先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17%
欧云黛(戴)谐音欧云玮(伟)谐音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合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_讲记_观世音菩萨_诸佛菩萨_佛法宝藏-佛学在线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净心法师讲述
民国五十四年于高雄凤鸣广播电台
甲一&&经前提要
乙一&&契机的教典
观世音菩萨,是和我国的众生最有缘的。因此,我国的民间家庭里,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人很多。尤其在台湾,只要是烧香拜拜的信者,其家庭的厅堂,大部分都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绘像。虽然有的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称呼为&观音妈&,可是从家家户户都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一事实来看,足以证明观世音菩萨,是和我国的众生最有缘的!
因为在我国,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所以礼拜观世音菩萨的人多,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人也很多。只要是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可是观世音菩萨怎样救度众生?我们要怎样祈求,才能得到感应呢?关于这种道理,也许还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感应的道理的。我想这种道理,凡是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都必须要了解的。所以我现在就来解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吧!
乙二&&佛教的要义
在要讲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前,须先一提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因为凡是信奉佛教的人,必须明了佛教的根本原理,把握著佛陀的根本精神。然后,依之信解修行,才能达到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果对于佛教的原理,认识不清楚,就会曲解佛教,错误修行,走入邪途,愈陷痛苦深渊,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然而佛教的要义是什么呢?现在分为五点来解释:
第一、佛教是否认有&创造神&的宗教 创造神,就是有一种宗教,是主张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的。印度的婆罗门教,主张人类是从梵天所生的,耶稣模仿这种学说,也主张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这就是创造神主义的宗教。由这神创造的学说,就演变成为神权的思想。以为世间的一切,既然是由神所创造的,神就是万能之主,他既能创造万物,当然就可支配万物。因此,神要你怎样,你就得怎样,人类的一切,都要听从神的安排,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这种思想是君权主义的思想,已经不适合于民权主义的现时代了。
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反对这种学说的。依佛陀智慧的观察,宇宙人生是由心所造,而不是有个&创造神&所造成的。依佛陀的教法,有情的众生,固然是由心所造,而外界的山河大地,也是由心所造成的。而各个人的身体,是由各人的别业所成,山河大地的世界,是由众人共业所成的,所以佛教处处主张一切法唯心的道理。这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是自由的思想,因为你要上天堂,或要下地狱,是由你自己的意志而决定的,其中并没有支配者,和创造者。
佛陀虽然能揭开清净安乐的理想国土,和污浊苦恼的现实世界,以唤醒人类的注意,比较和选择,并指示你趋向清净安乐国土的方法。但必须由各人去选择,发展自己的意志去实现,佛陀是不能支配你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每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要下地狱,要上天堂,甚至要超出三界,享受涅槃寂静的快乐,这唯有自己去选择,去实现了。
第二、佛教是主张平等教义的宗教 平等是差别的对待。佛陀当时的印度社会,对于种族阶级的差别是很严格的。佛陀的发心出家、修行、创立佛教,一方面也是以打破四姓差别的阶级制度为动机。所以佛陀成道之后,就提倡&四川归海,同一盐味,四姓出家,同一释氏。&的平等口号,以打破当时四姓差别的阶级制度。佛陀所提倡的平等真理,不但是人类种族的平等,乃至提倡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众生和佛没有差别的平等真理。这种彻底平等的真理,是其他的宗教所没有的。其他的宗教,如果其教徒妄想要成为和教主一样的地位,那就犯了天大的教规了。可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却大声的疾呼:&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并希望愚痴的众生,都能反迷归悟,赶快成佛,然后,与佛并坐,与佛并行,与佛同样的享受不生不灭境地的本地风光。佛教所主张,佛与众生平等的真理,和他教主仆的差别,真是天渊悬隔,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佛教是大慈悲为本的宗教 慈悲是与乐拔苦的意思。要使人家得到快乐,要拔除人家的痛苦,这就是同情恻隐的心理,这同情恻隐的心理,在佛教叫做慈悲,在儒家叫做仁,在基督教叫做博爱。佛教的慈悲,儒家的仁,基督教的博爱,在含义上虽然相似,而在分量上却有差别。基督教的博爱是&信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博爱,未免太感情太自私了。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种对于禽兽的同情恻隐的心理,也是很肤浅的。佛教的慈悲,是不分有缘无缘,也不分大的动物和微细的昆虫,都把他们看待像自己一样;他们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要使他们澈底离苦得乐。这种无缘慈,同体悲的慈悲心,才是大慈悲的心理。佛教主张戒杀放生,乃至蝼蚁之微,也不得故意杀害。这种普遍惠施与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的心理。而且佛陀的教化众生,是要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得到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的。这种拔苦与乐是彻底而永远,不是肤浅而短暂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从空间来说,是无边的,从时间来说,是无限的,这种慈悲,才能称为大慈悲。佛教是本著这大慈悲的精神,来为人群谋福利的。
第四、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理想是现实的对待。依佛陀智慧的观察,我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是痛苦秽浊的,可是离开这痛苦秽浊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安乐清净的理想国土。这安乐清净的理想国土,就是诸佛圣人所证到的涅槃境地,这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境地,是可以实现的。佛陀之所以教化众生,就是要众生离开这痛苦秽浊的现实世界,到达安乐清净的理想境地。所以说,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第五、佛教是主张自觉的宗教 自觉就是自己智慧的觉察。依佛陀的教义,众生之所以会堕在这污秽痛苦的现实世间,就是因为没有自觉的智慧,迷惑颠倒,造诸恶业所致。所以想要从这苦恼的现实世间,趋向安乐的理想境地,不是求神的赐与,而是必须以自觉的智慧,消除迷惑颠倒的心理,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达成,所以佛教是最重视智慧的。有智慧的觉照,才能实现理想的安乐境地,所以佛教是主张自觉的宗教。
上面已经把佛陀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根本原理,分为五点,简单的解释好了。根据这五点意思,大家就可知道,佛教之所主张:吾人身形的美丑,环境的优劣,都是由自己的心所造成的,而且人人都有个灵觉的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陀看著众生迷惑造业受苦报,就发了大慈悲心,普遍而彻底的救度众生,要众生实现理想安乐的国土,并启示从自觉中,去离苦得乐的道理。大家知道这佛教的根本原理之后,就得端正自己的内心,创造优良的身境,并启发自己佛性,发扬本有的良知,为实现自己理想国土,为使一切众生,实现理想国土而努力!
乙三&&本品的宗要
古来的大德讲解佛经,都先将经中的要义,提纲挈领的介绍出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贤首宗的十门分释。可是这种五重玄义或十门分释,要解释起来,既深奥又费时间,所以现在就不采取这种方法,而简单地介绍这部普门品的宗旨要义。这部普门品的内容重点,大致可分为三点来解释:
一、显观音宏愿 观音宏愿,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誓愿。这部普门品的经文内容,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广大誓愿的。本品经文记载观音菩萨,能解救三灾、四难,除三毒、应二求,乃至随类现身说法,这都是菩萨果上利他的德行。可是&以愿引行,以行填愿&,必须要有利他的誓愿,才能引发出利他的功行,并以利他的功行,来完成利他的宏愿。所以这部普门品所记载,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也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宏愿。
二、明菩萨神力 神力就是神通的力量。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部普门品里,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文的意思就是,很多的众生同时受苦,同时祈求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能救度无量众生的苦难,这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神通力量不可思议的道理。
三、示感应胜缘 感应胜缘就是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广大灵感的殊胜因缘。这部普门品所记载的救度众生的事实,或冥中加庇,或显身救度,只要你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都能感得菩萨救度的应验。而且即时就能得到感应。只要你肯称念菩萨的圣号,即时就能得到感应,这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殊胜因缘!
乙四&&本品的利益
上面已经把这部普门品内容的大要,介绍出来了,大家对这部普门品的内容,必定有个大概的认识了。可是知道这部普门品的内容,又有什么利益呢?对于研究了知普门品的利益,也分为三点来解释:
一、知普济沉沦 普济沉沦就是普遍救济沉沦的众生。在这部普门品里,说明观音菩萨,冥中感应,或现身说法,在一切时一切处,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普济沉沦的事实。我们凡夫,都是沉沦在生死苦海中,而日夜受著种种苦恼煎迫的。在这茫茫苦海中,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的依怙者!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普济沉沦的,那就得赶快登上菩萨大慈悲愿的舟航,接受菩萨的救济!
二、令称名得益 称名得益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得到感应的利益。观世音菩萨是普遍济度众生的。他对于众生,没有怨亲之分,也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可是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大家知道称名得益的道理之后,就得常常虔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
三、启吾人兴慈 兴慈就是发起慈悲心。在普门品里,记载著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这就是阐扬菩萨慈悲的心肠。我们研究了知之后,应该要启发本性的良知,发起大慈悲心,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发愿救度众生才对!也唯有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为自己的心,以观世音菩萨的宏愿为自己的志愿,效法菩萨,行菩萨道,救度众生,才能达成信仰观世音菩萨,研究这部普门品的真实意义。
甲二&&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
这部普门品,应该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法莲华经一共有七卷廿八品,这部普门品是其中的一品。因为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所以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也必须要明了。
一般解释经题,都分为&别题&和&通题&来解释。&别题&就是各部经各别不同的专有名称。这部经的&妙法莲华&四字就是&别题&,因为&妙法莲华&四字,只是这部经独有的名称;以这妙法莲华四字,拣别不是其他的经,所以叫做&别题&。&通题&就是通用的名词。这部经的&经&字,就是&通题&。因为&经&之一字,是通用的。凡是经藏的教典,无论是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都叫做&经&。这&经&之一字,是通用于一切的经典的,所以叫做&通题&。
现在先解释本经的别题──妙法莲华。妙法莲华又要分为二段来解释:一、&妙法&,二、&莲华&。先解释&妙法&。
妙法二字是法──真理。&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佛法的真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叫做&妙法&。这微妙的法,就是:&佛法&、&众生法&、&心法&。叫做&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
佛法妙──佛法就是佛陀所亲证,至高无上菩提的真理。这至高无上的真理,是甚深微妙,不是菩萨罗汉所能了知的,更加不是凡夫知见所能臆测的。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就是说,唯有证到究竟佛果的,才能彻底了知诸佛所证甚深的妙理。因为佛法是奥妙的,所以叫做&佛法妙&。
众生法妙──众生虽然迷而不觉,而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可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而且这佛性,虽然被埋没在众生的尘劳烦恼中,也没有失去。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的时侯,很惊奇的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法华经上佛陀说:&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故,佛现于世。&这就是说明佛陀之出现于世间,就是为的要启发众生本具的佛性,使众生也能觉悟成佛。众生虽然在迷,而有灵觉的佛性,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能彻悟这道理,能启示这真理。这种真理也是很奥妙的,所以叫做&众生法妙&。
心法妙──心有&肉团心&、&缘虑心&、&真心&的差别。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团心,也不是日常分别缘虑的妄想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众生本具的佛性。这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时间说,它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的;约空间说,它是横遍十方,不见内外的,而且也是超物质而存在的。它是人生宇宙的本体,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依它所现。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显现,所以要下地狱也是由心,要上天堂,也是由心,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这颗心能造天堂,能造地狱,乃至能成佛作祖。诸佛的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所以叫做&心法妙&。
&妙法&虽然分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的三种意思解释,可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心法之妙&。因为这一心之法,众生和佛都是具足,而且本来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诸佛悟了这一心之法,就成佛,众生迷这一心之法,就沦为众生。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迷悟之差,就有&众生&和&佛&的分别。在这部法华经,就是佛陀兴大慈悲,赤裸裸地启示众生心中的一真如心,要使众生都能了悟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
莲华二字是譬喻,因为&妙法&二字的道理,很深奥而不容易了知,所以就以&莲华&来譬喻,以便于了知&妙法&甚深的道理。这&莲华&有&当体莲华&和&譬喻莲华&的两种意思。
当体莲华&&&当体莲华&就是&花果同时&的譬喻。以这花果同时,譬喻&因果同时&的道理。莲华和其他的花不同,其他的花,是花谢了才结子,可是莲华是正在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花瓣中了。花瓣和莲子,是同时而有的,叫做&花果同时&。以这&花果同时&,譬喻众生的因心,就是佛地的果觉,因心与果觉同时具足,因果同时的道理。可是详细的说来,众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觉,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诸法。一念嗔恚心起,就是地狱的因;一念贪欲心起,就是饿鬼的因;一念愚痴心起,就是畜生的因;一念嫉妒心起,就是修罗的因;一念修五戒的心起,就是人间的因;一念修十善的心起,就是天上的因;一念修四谛的心起,就是声闻的因;一念修十二因缘的心起,就是缘觉的因;一念修六度的心起,就是菩萨的因;一念修一乘实相真理的心起,就是究竟佛果的因。一念心为十法界之因,而结十法界之果,受十法界之报。虽然报应是在未来,可是当你一念心起,或善或恶,已经结成相当的果了。例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地狱的因,有这地狱的因,未来决定要受地狱的苦报;而未来之所以会受地狱的苦报,是由一念心起的当儿就决定了的。这种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也是&因果同时&的意义。
譬喻莲华&&&莲华&是生长在污泥中的,可是从污泥生长出来的莲花,是清净而不被污泥染污的。以这莲华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譬喻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虽然处在染污的烦恼中,而不被烦恼所染污。染污的烦恼,虽然能够盖覆著自性清净心,使自性清净心,埋没在无明烦恼中,而不能发生妙用,可是自性清净心的本体,是不会被无明烦恼所染污的。莲华在污泥而不染,就是譬喻真心在无明烦恼中而不染的道理,所以叫做&譬喻莲华&。
上面把别题中的&妙法莲华&四字,分别解释好了,现在要解释通题&&经。
经字的梵语&修多罗&,翻译中国话叫做&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经中所诠的道理,上能契合诸佛的真理,下能摄尽众生的根机。换一句话说,经中所诠的道理,是佛佛道同,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且真理是随时随地适合于群众的需要的,所以叫做&契经&。
又有将&经&字譬喻为&镜&或&径&的。镜子是要拿来照面孔的美、丑、染污或干净的。当我们拿起镜子一照,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丑,干净或染污。而&经&是用来规范身心的行为的,当我们打开佛经一看,以之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身之所行,是邪是正,是善是恶。&经&的作用,和镜子一样,所以譬喻为&镜&。&径&是道路的意思,众生之所以能转凡成圣,就是依靠著经中道理的指示;经中的道理,就是指示众生,修行成佛的一条大道,所以譬喻为&径&。
甲三&&解释品题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八字,就是这部普门品的品题。现在从这品题的八个字,分为:一、&观世音&,二、&菩萨&,三、&普门&,四、&品&的四段来解释。
观世音: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翻译中国话叫做&观自在&或&观世音&。&观自在&是约自利的解释,&观世音&是约利他的解释。&观世音&的&观&字,是能观的妙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可是其寻声救苦,不是以耳识的分别,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观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证得圆通本体之后,所发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观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间,和三乘的正觉世间。&音&是音声,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的音声。观世音菩萨,以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世间的众生,受痛苦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随著苦痛祈求的音声的所在,去解救受苦的众生。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所以名为&观世音&。
上面所说,是根据字义的解释,而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得名为观世音,有:&宿世悲愿&,&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三种因缘。
一、宿世悲愿&&悲华经说:在过去善持劫中,宝藏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转轮王,叫做&无量净轮王&。这位转轮王的第一位太子,非常的笃信佛教。这位太子有一次发心供养佛僧,结夏安居三个月的饮食。当三月安居圆满,宝藏佛就问他发心供佛斋僧,有何希求?太子回答世尊说:&世间的物质都是虚假的,我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要求。我唯有的愿望,就是如果有众生,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一切苦恼的时侯,凡是能称念我名字的,我就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们的所在,用我的天耳来听闻他们的音声,而解救他们的苦难。如果他们称念我的名字,而不能免除三途诸苦恼的话,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宝藏佛听到这位太子,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就很欢喜的称赞他说:&汝能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那是很好的,我现在就给你赐一个名字,叫做观世音吧。&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由宿世的悲愿,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二、因中自利&&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向佛陀说:&世尊!我回想到我过去,无数恒河沙劫前的时候。有佛出现于世间,号为观世音。我就在观世音佛的会下发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于三摩地&&&世尊!那位观世音如来,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在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三、果上利他──在这普门品里,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圣果之后,寻声救苦,利益众生,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据大悲经说:观世音菩萨已于无量劫前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为菩萨有大慈悲大愿力,为著要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现为菩萨,倒驾慈航,入于苦海中,随缘教化众生。这位观世音菩萨,现在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辅佐。观世音菩萨是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因缘的。凡是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都会生起欢喜恭敬的心。因此,礼念供养这位观世音菩萨的人,也特别多,而礼念供养所得到的福利更属殊胜。将来阿弥陀佛入涅槃以后,正法于上半夜灭,观世音菩萨于下半夜成等正觉,号&一切功德山王如来&,国家的名字,叫做&众宝普集庄严&,其环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更加优秀殊胜。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过去,和未来的事迹。
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尤其和我国的众生更加有缘,所以常常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在唐朝的元和年中,观世音菩萨示现于陜西,化为一位很美丽的姑娘,每日手提著鱼篮,在人群中往来卖鱼。当地的很多青年,看她那么美貌,都在追求她。这位姑娘就对他们说:&我只有一个人,而你们追求我的人那末多,叫我怎么办呢?那么就这样吧!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时间,能背诵普门品的,我就许配绐他吧!&因为这许多青年,都想求得这位容姿殊绝的姑娘,于是大家都认真的背诵。结果在一夕之间,能背诵普门品的,竟有二十人之多。这位姑娘说:&我一个人也不能许配你们二十个人呀!那末大家就再背诵金刚经吧!&于是这二十个青年,又认真的背诵金刚经,在一夜之中,竟有十数人能背诵金刚经。姑娘又说:&你们十几个人,我还是无法许配你们,就请你们背诵法华经吧!如果在三天之内,能背诵一部法华经,我就许配给他。&这十几位青年,又认真的背诵法华经。法华经有六万多字,要背诵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有一位姓马的青年,竟能在所限定的三天内,把一部法华经背诵出来。因此,这位姑娘就遵守诺言,许配这位姓马的青年。于是就选择佳日,举行结婚典礼。可是在结婚这一日,所有的宴客还没有散,这位美丽的姑娘,就得到急症,忽然间死去,而且身体马上腐烂破坏。这位姓马的,本来是做的喜事,却变成丧事,非常的悲哀。但人已经死了,也没有办法,就把她埋葬了。过了数日,有一位老和尚,拿著锡杖来看这位姓马的青年,并问起这位美丽姑娘的经过情形。这位姓马的青年,一一向老和尚说明经过情形后,就带他到埋葬这位姑娘的地方。这位老和尚用锡杖,将棺木盖子拨开,而这位姑娘的死尸已经腐化消尽,只剩下一把骨头和身上的金饰,这位老和尚就用锡杖,挑这一把骨头,就向马少爷说:&这位姑娘,不是普通的人,这是圣者怜愍你们业障深重,所以来感化你们的。&讲完这句话后,腾空飞去,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别多。泉洲粲和尚赞叹说:&丰姿窈窕鬓敧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上面这则因缘,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为马郎妇──鱼篮观世音──的因缘。观世音菩萨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的事迹很多,而且都是示现女人身,所以在我国所塑绘的观世音菩萨,都是女人像的多。可是观世音菩萨,本来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因为菩萨是断烦恼,了生死,证得果位的圣人,既没有男女的情欲,也就没有男女之相可得。关于这种道理,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人,必须要认识清楚。
菩萨二字,梵语应该叫做&菩提萨埵&,翻译中国话叫做&觉有情&。这觉有情的意义,可约:&自利&、&利他&、&自他两利&的三方面解释。
一、约自利释──&觉有情&约&自利&的解释。就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动的生命体。所以凡是有心识,有知觉性的动物类,都叫做&有情&。而有情有&觉悟的&和&迷惑的&的分别。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痴凡夫;觉悟的有情,就是已经证了果位的三乘圣人。三乘的圣人,是已经觉悟到真理的,所以叫做&觉&。可是,他们觉悟的程度,还没完满,还有微细烦恼未尽,所以叫做&有情&,合起来叫做&觉有情&。
二、约利他释──&觉有情&约&利他&的解释,&觉&就是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得到觉悟,所以名为&觉有情&;这将自己所觉,去觉悟有情,就是菩萨利他的功行。因为菩萨不但是要具备&自觉&的条件,同时也要具备&觉他&的条件。所以声闻、缘觉虽然也具有自觉,因为没有觉他的条件,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三、约自他两利释──&觉有情&约&自他两利&的解释,&觉&是&上求佛觉&,&有情&是&下化有情&。因为菩萨觉悟的程度还没圆满,所以不断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这是菩萨自利的功行。又因菩萨是发大慈悲心,要救度众生的,所以一方面,也不断的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上求佛觉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就是菩萨&自他两利&的意义。
从上面所说三种意义,大家就知道,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是要具足自觉,和觉他的条件的。自觉就是智慧,觉他就是慈悲。要悲智双运,才能称为菩萨。这位观世音菩萨,约迹门说:他就是运智以求自利,运悲以达利他的菩萨。如果约本门说:观世音菩萨是已经证到究竟佛果的&正法明如来&,因为度化众生的慈悲心切,所以垂迹示现为菩萨,将自己所觉悟的无上佛道,随众生的机缘,演说开示种种的佛法,以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名为&菩萨&。
普门:&普&是普遍,&门&是能通的意思。这普遍而能够通达,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利他行门的广大。观世音菩萨的度化众生,是普遍深入于九法界的。因为观世音菩萨,能够现种种身,游化诸国土,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叫做&普门&。
品:&品&是品类。义类相同的聚在一段,所以叫做&品&。这部普门品,是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事迹,聚在一处,所以叫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分为&长行&和&偈颂&,说明观世音菩萨&冥应&、&显应&度化众生的事迹。
甲四&&译者简史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面把这部普门品的&经题&和&品题&,都已经解释好了。现在开始解释这部经的&译题&──这部经的翻译年代和译者的简单历史。讲说经典,为什么要讲解&译题&呢?因为佛陀是印度人,结集经典亦是在印度,佛陀所说的教法,本来都是用印度的语文记载──有些是用梵文,多数是用恒河下流地方语文(巴利文前身),后来由精通印度文字和中国文字的大法师们,把它译成中国文字,佛法才流传于中国。佛法在中国得以普遍盛行,都是这些翻译经典的法师们所贡献!我们今天能够见闻了解佛法,应该要感念诸译师对我们的恩惠。古来的大德,从事翻译经典的,自汉朝末期至晚唐为最盛,其中最著名的译师有:竺法护、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不空等多人。而这部法华经,便是罗什法师翻译的。所以须要将这位罗什法师的简史,和翻译这部经的年代等,分别说明一下,以资感念!
姚秦是国号,是罗什法师翻译这部经的时代。罗什法师是龟(音秋)兹国(即今新疆省库车县一带)的人。什师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国来,从事翻译经典及讲解佛法的工作。那个时候,正值中国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之乱。自周代聚处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的氐族酋长苻洪自称三秦王,占据枋头(即今之河南省)改姓为苻,苻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进而侵占关中(即今函谷关内以西渭水平原),在长安建立国都,国号叫做秦──史家称为前秦。传到苻坚的时候,势力大为扩张,统一了中国北方一带。苻坚贪心不已,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晋室,曾亲自带了八十七万的大军,向南方出发,意图攻败晋国。晋王孝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就派遣将军谢石、谢玄等,带领八万兵马,到淝水(即今安徽寿县境内)始而和苻坚大军隔河对峙,继而渡河攻击,秦兵大败,苻坚狼狈逃返北方。受此战败的损失,前秦的势力便突然下坠了。后来苻坚的司马姚苌叛离,在渭水以北,纠合羌族五万余众,自立为秦王,围袭苻坚,缢杀之于新平佛寺内。姚苌为秦王,在历史上称为姚秦,又叫做后秦。这里所谓姚秦,就是指此而言。
三藏是律藏、经藏、论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的意思。律、经、论三者,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叫做&三藏&。而律、经、论三者,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律&是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把佛陀向弟子们制定的大小乘戒律──如比丘律,菩萨戒本等──诵出结集起来,集为一类,叫做&律藏&;把佛陀一生中所说的大小乘教理──如阿含经,方等大乘经──诵出结集起来,集为一类,叫做&经藏&;把佛陀和诸弟子的讨论教理,以及诸大菩萨,历代祖师的论著──如智度论、起信论、唯识论等──集为一类,叫做&论藏&。&律&所含的是&戒学&,&经&所含的是&定学&,&论&所含的是&慧学&的道理。因为戒、定、慧是由律、经、论的教典所诠(显)的,所以说:律、经、论三藏是能诠(显)的文字,戒、定、慧三学是所诠(显)的义理。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善能演说佛法,教导人类,做一切人的模范者,叫做&法师&。以佛陀的教法,为准绳而自修持者,亦可叫做&法师&。前者以利他为先,是拿佛法来教化人家的&利他法师&;后者以自利为主,是以佛法为师的&自利法师&。因此,以法自师,或以法师人者,都可叫做&法师&。博通三藏教法,可为人天师范者,叫做&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是译主的名字。梵语应该叫做&鸠摩罗什婆&,或叫做&鸠摩罗时婆&,又叫&鸠摩罗耆婆&。译为中国话叫做&童寿&。为什么叫做&童寿&呢?&童&是他父亲的名字,&寿&是他母亲的名字,合取父母的名字,叫做&童寿&。在西域的风俗,儿子取名,多以父母之名为本,每合取父母之名以称之,鸠摩罗什法师自不例外。百论疏说:&鸠摩罗什者,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耆婆曰寿,鸠摩罗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称,为儿一名,风俗异也。&古德也有解释说:&什师在童年的时候,就有年老的德学,所以叫做童寿。&这是随著中文字义的解释,虽亦有意义,似不足取。
什师的祖籍是印度,而他却出生在龟兹国。他的祖先,好几代的人,都做过印度的宰相,他的祖父就是当时的老宰相。印度当时的惯例,做官都是父子继承相袭的。当他的祖父年纪垂老,想要把宰相的官职传给他的儿子鸠摩罗炎(什师的父亲)的时候,鸠摩罗炎觉得做宰相职位,是辅佐国王,处理全国政事的重职,自己的德薄学浅,恐不能尽其职责,而贻害国家和人民,所以不敢继承父亲的职位,向父亲说明原委,便告辞离乡东渡葱岭,跑到龟兹国(现在的新疆省库车县)去参学。龟玆国王钦慕他的品德才学,用很隆重的礼节迎接他,请他为国师。龟兹国王有个还没有出嫁的同胞妹妹,名字叫做耆婆,年纪已经有二十岁了。许多邻国的公子、王孙向他求婚,她都不肯答应他们,但一看到鸠摩罗炎的一表人才,芳心为之倾动,一心一意的想要嫁给他。龟兹国王白纯,知道了这椿事后,就和鸠摩罗炎商量,将耆婆嫁给他。不久,耆婆就生了什师。其后不久,什师的母亲看破红尘出了家。什师那个时候只有七岁,也跟母亲出家。出家后亲近一位法师,学习阿毗昙经,一日能背诵一千偈。一偈三十二字,一千偈就是三万二千字了。一天能背诵那么多经文,若不是他有宿世的慧根是做不到的。什师把阿毗昙经全部背熟了之后,他的师傅就教授他经义,他也很快的体会到其中的奥义了。他母子俩出家后,住在龟玆国里,因为他的妈妈是王妹,他是国王的外甥,所以全国的人民,都常常拿了很珍贵的物品来供养他们,以表示敬意。他们深感常受人民的厚供,是有害于道业的。于是九岁的什师,跟他的母亲离开了龟兹国,渡过辛头河(即印度河,其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内上游),到罽宾国(在现今的巴基斯坦北界),开始他们乞食自给的生活。到了罽宾国,遇到一位很有学德名望的槃头达多法师,槃头达多是罽宾国王的从弟,相传他在幼年(据云三岁)的时侯就熟谙九部,声誉远播诸国,远近的学者都来亲近他。什师遇到这位明师,便拜他为师,亲近他学习中阿含与长阿含经。达多常常赞什师神俊过人。这话传到罽宾国王知道了,国王立即请他进宫,并召集很多外道论师和他辩论;辩论的结果,所有外道论师,都被他折伏了。这一来什师的声誉传遍罽宾国,国王更是特别敬仰厚待他。
什师十二岁的时候,虽然一度跟母亲归返祖国龟玆,但全国内都找不到一位比他高明到而可以亲近的法师,什师为了佛道事业的前途,不得不再出国参访明师。于是又跟他母亲,离开龟兹到月氏(音痴)国(即今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一带。甘肃及青海一带之月氏,乃汉武帝时,月氏之本土,武帝时已举族西遁至阿富汗及北印度矣,东晋时葱岭以东甘青一带已无月氏国)。他们在途中遇到一位阿罗汉,这位阿罗汉一见什师就很奇异的对什师的母亲说:&你要好好照顾这位沙弥,他如果到了三十五岁不破戒的话,将来一定大兴佛法,广度众生,和优婆桠多(阿育王之师,付法藏第五祖)一样的,德风留于万世&。什师母子在月氏国住了二年,又到沙勒(即今新疆西南边境疏勒)。有一次什师在寺院,看到佛的香案前,有一个铁钵,什师看到很好玩,就把它拿起来戴在头上,继而想:这么大的铁钵,我怎么能够把它拿起来呢?这样一想,便感铁钵沉重起来了,随即堕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什师在沙勒,遇到一位三藏沙门名字叫做喜见,喜见三藏觉得什师不是平凡的出家人,就奏请国王,请什师升座说转法轮经。什师在沙勒国,亲近须利耶苏摩转学大乘,苏摩教授他阿耨达经、中观、百法、十二门论等。
在沙勒住了一个时期,又随母亲到温宿国(即龟兹的北界)。后来龟兹国王亲自到温宿国,迎请他们母子返国。什师返国后,常常广说诸经,声誉遍播龟玆,举国的人民都很崇仰他。什师到二十岁的时候,在王宫秉受具足大戒,亲近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不久,其母离开龟玆到印度去,临走的时候对什师说:&大乘的教义是很幽奥的,唯有你才有办法把它弘传于东土,但你若到东土去,对你自身是不利的,这怎么办呢!&什师回答母亲说:&菩萨的行化是利他而忘己的。到了东土,如果能够大化流传的话,虽然身受炉镬之苦,也在所不惜。&他的母亲听他这番话,很受感动,便留什师于于新寺,独自到印度去了。什师在于新寺住了二年,广览大乘经纶。什师的小乘师父槃头达多,知道什师已经转学大乘,就远途迢迢来和什师辩论。经过一个月的论答,什师以大乘的奥义,说伏他的小乘师槃头达多。达多便很钦服地拜他为师,说:&你是我的大乘师,我是你的小乘师。&于是千古传为佳话。西域诸国的人,都很钦服什师的神俊超群,每于升座讲经的时侯,所有的国王,都长跪在法座的傍边,让什师践登法座,由此可见诸王尊重他的一斑了。
什师的德望,由西域渐渐传播到中国来,很快的传达到秦王苻坚的耳中了。苻坚为著要迎请什师到秦国,于建元十八年九月,派遣将军吕光,带七万的兵马,西伐龟兹国。吕光攻破了龟兹后,把国王白纯杀死,拥什师随军回秦国。吕光回到凉洲的时候,听说他的主君苻坚已经被姚苌所害,他就驻兵于凉洲,建都于姑藏,自称为三河王。后来到了姚秦的第二代君主姚兴即位,于弘始三年(约当西元四○一年),姚兴派兵攻打凉国,消灭了吕光的侄子吕隆,把什师迎同秦国的长安,优待于西明阁,并以逍遥园为译经的道场,召集国内博通佛法的僧伽,帮助他翻译佛经。亲近他的学人多至三千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等四人。
什师在翻译期中,后秦国王姚兴,时常亲到译场,参究教理,或和法师闲谈。姚兴对于法师的智慧极为拜服。他想这样大智慧的法师,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断绝,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因此什师就离开僧团住了华丽的宫阁,可是深证大乘教理解脱自在的什师,对于自己宝贵的戒体是不会有瑕疪的。什师先后所译大乘经论中,有金刚经、法华经、梵网经、遗教经、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等。小乘经论中有成实论、十诵律等,共约三百余卷。最后翻译的是十诵律,十诵律译稿初就未及删改,什师就圆寂了。时弘始十一年(约当西元四○九年)什师将要入灭以前,曾对他的弟子发誓说:&我所译的经典,如果没有错谬的话,我死了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焦烂。&后来入灭焚化,果然舌头完整未化,这足以证明他所译的经典,是一点也没有乖谬佛意的了。
上面已经把译题分别解释好了。现在把它合并起来,作个简单的解释:这部法华经是姚秦的时代,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名字叫做鸠摩罗什,把印度文翻译为中国文,故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甲五&&正释经文,分三
乙一&&当机启问发起
对于经文的解释,远在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的方式,将一部经文的内容分为三分。这三分是: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正宗分&是真正阐明这一部经的宗旨要义:&流通分&是举出这一部经的利益,以劝奉行流通。在道安法师对经典立为三分解释的时侯,有很多义解法师,不赞成这三分科经的方法,可是到了唐朝,玄奘大师传译亲光菩萨的佛地论,佛地论也分有&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的三分,和道安法师所立的三分科经相吻合,于是那些以前反对三分科法的人,也都佩服道安法师的智慧高超,分判正确,遂一致称赞道安法师这三分科经为&弥天高判&。于是,古今的大德法师们,只要是用分科判教的方式解释经典的,都依用这&三分科经&的方式。
如果站在整部法华经的立场来说,这品普门品已被判属于&流通分&的了,可是,现在是单独讲解这一品的道理,所以也可将这品的经文,单独判立为三分来解释──这并不是我自作聪明,而是这品的经文内容,有这品的&发起因缘&,有这品的&宗旨要义&,也有这品的&闻经获益发心&的道理,正符合于&三分科经&的条件,所以虽然以往的大德法师们,对于普门品的注解,好像没有这样的分判过,但我也大胆的把它分为三分来解释。
这普门品的三分是:一、&当机启问发起&,二、&世尊答示感应&,三、&会众获益发心&。&当机启问发起&,是佛陀讲这品普门品的对象──无尽意菩萨,先向世尊请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由,以之作为世尊讲这品普门品的发起因缘,这就是属于&三分科经&的&序分&的道理。&世尊答示感应&,是无尽意菩萨启问之后,世尊对无尽意回答指示,观世音菩萨灵感应机度化众生的因缘,这正是这品的重要意义所在,是属于&三分科经&的&正宗分&的道理。&会众获益发心&,是佛陀讲完普门品以后,持地菩萨起来赞叹听闻普门品所得的利益,当时在会的大众,都发了无上佛道的心,这是属于&流通分&的道理。所以我分判的三分科名,虽然和道安法师的三分科经不同,而其内容实是一样。
这品普门品,三分科法的&当机启问发起&的文,是从这品经文最开头&尔时无尽意菩萨&起,到&以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为止:&世尊答示感应&的文,是从&佛告无尽意菩萨&起,到&是故应顶礼&为止:&会众获益发心&的文,是从&尔时持地菩萨&起,到&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止。现在从&当机启问发起&解释下去。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是当尔之时。约白话说,就是&那个时候&的意思。约佛陀讲这普门品的事实来解释&尔时&的意思,就是佛陀已经讲完东方妙音菩萨品,接著要讲西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那个时候。也就是法华会上的八万人天众,已经听完妙音菩萨弘扬经教的道理,接著要听观音菩萨感应道理的时侯。可是,深一层说,&尔时&就是&师资缘熟之时&,&说听相契之时&。&师&是师父,&资&是徒弟。师父要传授佛法的因缘已经成熟,徒弟要承受佛法的因缘也已经成熟,师徒两方授受的因缘都已经成熟的时候,叫做&师资缘熟之时&。&说&是说法的人,&听&是听法的人,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机缘互相契合的时候,叫做&说听相契之时&。
佛法是很重视因缘的道理的,所以对于世间上的任何事物,都认为是因缘的会合。世间一切事物如是,要成就一个讲经法会的机缘,当然也不能例外。必须讲经的人,要讲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听经的人,也要听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彼此的因缘会合,才能成就一个讲经的法会。佛陀在法华会上,要讲观世音菩萨慈悲救度众生的道理的因缘成熟,在会的听众,要听观音菩萨广大灵感的道理的因缘也成熟,彼此的因缘会合,才成就了讲这品普门品的法会,叫做&尔时&。
&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是这品的对象。换一句话说,就是这品的发起人。凡是诸佛菩萨,都是以德立名的,那末这位菩萨为什么叫做&无尽意&呢?&无尽&是没有限量,&意&是心。这位菩萨,看到在这无限量的众多世界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受著无穷无尽的苦恼迫逼。因之,生起了无穷无尽的同情心,誓愿必定要去救济他们,使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远离无穷无尽的苦恼。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接受救济,他的愿行是不肯罢休的。因为世界无尽,众生无尽,而这位菩萨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谛闲大师说:&菩萨悲心无尽,请意莫穷。&这就是说这位菩萨,虽然在法华会上,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可是,他的用意,是为著无限空间中,乃至无尽时间中的未来众生,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法益,要使这妙法,流通于无穷无尽的未来际,所以立号为&无尽意&。这是约菩萨向世尊请法的用意的解释。这位无尽意,是已经证得果位,而且也发心做度化众生工作的,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的圣者,所以称为菩萨。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段经文是结集经典的人,描写请法者的敬意。佛的弟子们,要向佛陀请法,在道理上是应该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即从座起&是就从座位站起来。本来无尽意菩萨,也是在法华会上做一个听众,坐在自己的座位,听著世尊说法,而到了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因为向世尊有所请示,所以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的&偏&字是偏在一边,&袒&是袒露,&右肩&是右边的肩臂。穿袈裟将右边的肩臂袒露出来,叫做&偏袒右肩&,这是印度极其尊重的礼貌。&即从座起,偏袒右肩&这两句话,是表示身业的恭敬。&合掌向佛&的&合掌&,是将两手的手掌合在一起,&向佛&是头面向著佛的地方,这是表示心的统一,即意业的虔诚。&而作是言&是开口向世尊说了下面的话,这是表示口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恭敬以请法,是佛的弟子向师长上人请教的仪式。本来佛的弟子要向佛请示佛法,应该都是要顶礼胡跪合掌向佛的,这位无尽意菩萨,只是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没有顶礼胡跪,或许他是东方不眴国的大菩萨,他是来辅佐释尊教化众生,而不是世尊会下的弟子的关系吧!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几句话,正是无尽意菩萨,开口向世尊请示佛法。上面&尔时无尽意菩萨&&而作是言&是结集经典的人,描述当时请法的情形。无尽意菩萨,开口先称呼一声世尊,是表示以下的问话,不是询问在会大众,而是诚恳请示释尊,希望世尊能够因之向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济众的道理。
&世尊&是佛十种德号之一。&世&是世间出世间,&尊&是尊贵,佛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的大圣人,所以叫做&世尊&。十方一切诸佛,都可称为世尊,而在这里是对于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三句话翻成白话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缘故,他的德号叫做观世音呢?&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的,世间一切名相的安立,当然也各有因缘。现在这位望尊法界,风偃群贤的观世音菩萨,他的圣号的安立,当然也有因缘的。我们要知道,无尽意菩萨并不是不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做观世音;但明知而故问,是要释尊因为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以显示其不可思议的慈悲度生功行,以作末世修学菩萨道者的模范。无尽意菩萨之向世尊请示观音菩萨得名因缘的目的,是专为末世后学,而不是为自己,可见这位菩萨是何等的慈悲呢?
因为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而引起世尊发起讲这品普门品的教法,所以科名为&当机启问发起&,这就是亲光菩萨在佛地经论所判立的&启教因缘分&,也就是东晋道安法师所判立的&序分&的道理。
乙二&&世尊答示感应,分二
丙一&&长行
上面无尽意菩萨请问的文句,已判在序分,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照前述的道理,应该判为正宗分。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的用意,是要世尊向在会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世尊知道无尽意菩萨的用意,就向无尽意菩萨回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随著详细阐释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功行,所以科名为&世尊答示感应&。这正是世尊要说的道理,也是这品经文的重点,亦即是亲光菩萨所判的&圣教所说分&,道安法师所判的&正宗分&的道理。这&正宗分&又分为&长行&和&偈文&二大科。&长行&是文句不限字数的散文体裁,&偈颂&是每句有一定字数的诗词体裁。
丙一&&长行,分二
丁一&&总答
长行的文,又分为&总答&和&别答&的二科。&总答&是概括答示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别答&是分别详述观音菩萨感应的道理。现在先解释&总答&的科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佛&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上对下发言叫做&告&。佛陀要向无尽意菩萨开示,是为:&佛告无尽意菩萨&。这句话也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加入的文句。
&善男子&:这是释尊称呼无尽意菩萨的代名词,含有称赞的意思。&调柔&叫做&善&,&质直&叫做&男&,心性调柔而质直,这是对于大丈夫的赞美称呼。世尊好像一个大钟,有叩才会响,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侯,无尽意菩萨起来发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做为释尊弘扬观音菩萨不思议感应道理的发起,问得恰当其时,所以释尊首先向他赞美一句&善男子&,然后才回答。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若有&是假说的意思。&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形容众生之多,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数目。&众生&二字含有:&众法生义&、&众类生义&、&受众多生死义&的三种意思。&众法生义&又分为&众缘和合所生&、&众法和合所生&的二种意思。大凡世间上的动物类,都是自己的业识为因,父精母血为缘,因缘和合才能构成其生命体。所以叫做&众缘和合所生&。而一个生命体的组合,是要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的。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物质方面有:地、水、火、风。这八种东西和合,才能组合有情的生命体,所以叫做&众法和合所生&。&众类生义&是在生死轮回中的有情,是从无始以来,就在三界六道中受轮回的。因为常在六道中轮回,所以有时候升天堂,有时候下地狱,有时候做人,有时候做阿修罗,乃至饿鬼、畜生。就是在同一人道中,有时候做白种人,有时候做黄种人,乃至黑种人,所受生的种类千差万别,所以叫做&众类生义&。&受众多生死义&,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常在六道中轮回,随著每一次的改头换面,必有一次的生死,于是轮回的次数很多,所受的生死也很多,所以叫做&受众多生死义&。以上三种意义,是就六道凡夫众生的解释,可是,在本文中所指的众生,是包括六道凡夫和三乘圣人的。因为六道的凡夫,固然叫做众生,而三乘圣人的烦恼生死,还没完全断了,所证的果位,还没有究竟,所以还是叫做众生。
&受诸苦恼&:&诸苦恼&是种种的苦恼。&苦&是身受苦楚,&恼&是心生恼乱。既然是做个众生,难免要受苦恼的。六道凡夫,固然是很多苦恼,而二乘人和菩萨,还是有痛苦的,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浅的分别而已。现在将九法界的众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说明于下:地狱里的众生,有众多刑具交加的苦恼;饿鬼道中的众生,有不闻浆水之名,饥渴交逼的苦恼;畜生道的众生,有弱肉强食和被奴役的苦恼;阿修罗道的众生,有嫉妒斗争,互相残杀的苦恼;人道的众生,有八苦、三灾等的苦恼;天道的众生,有无常变坏,五衰相现的苦恼。以上所说的是六道凡夫所受的苦恼。还有二乘圣人,有的虽然已经断了烦恼,可是还有业报的身体存在,有的虽然舍去了三界六道的生死果报体,可是堕在偏空无为的深坑,仍有尘沙无明烦恼,和方便有余土变易生死的痛苦。菩萨虽然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但还有微细识情,还有实报庄严土的变易生死未了,还是有些微的痛苦的。九法界的众生无量无边,而所受的苦恼也千差万别,这是说明各人的业,所感受的果报不同。其中可分为一个人受很多种痛苦,和众多人受众多苦恼的差别。在这里是显示人多受苦多,而这众多人的众多痛苦,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拔的对象。
&闻是观世音菩萨&:听到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叫做&闻是观世音菩萨&。这句话是指那些受诸苦恼的众生,过去曾听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并且知道这位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所以才会一心称念。
&一心称念&:将心统一在一个地方,不生其他的念头叫做&一心&。&称念&是口里称名,心里思念。在这里所说的&一心称念&,是专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和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过去曾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所以在受著种种苦恼煎迫的时候,就忽然间想起观世音菩萨,不期然的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但是要能感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必须要一心专意的称念,所以这句&一心称念&,是求观世音菩萨感应的重要关键,也是称念圣号的工夫所在,如果称念而没有一心,那就不能得到菩萨的感应了。这一心的条件是心要清净,而不可散乱和怀疑。所谓心的清净,就是当你称念圣号的时侯,要去掉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心里不可有不正当的念头,如果你抱著不正当的念头求菩萨,而菩萨也满你所求的话,菩萨岂不是变成世界上的大坏人吗?不可散乱,是当你念观音圣号的时侯,要专心系念于所念的圣号,不可以参杂其他的杂思妄想。不可怀疑,就是当你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要深信观音菩萨是慈悲灵感的,菩萨必定能够救济我们的苦难,如果信而不切,半信半疑而念,那是不能得到感应的。关于这道理,我可以拿一个譬喻来说:一轮明月,悬在空中,只要是有水的河川池塘,都有月影映在里面。但也有有水的地方,不能映出月影的,这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水污浊的关系。也有映出月影很模糊不清,这是水动摇的关系。这并不是天上的月亮有什么自私分别,而是那个地方的水,缺乏了接受月亮映照的条件。菩萨的慈悲心,好像天上的月亮,众生的心好像是河川池塘的水,水不清就映不出月影;众生的心不清净,也不能得到菩萨慈悲感应。动摇的水所映出来的月影是模糊的;以散乱怀疑的心祈求,也不能得到真实的感应。这并不是菩萨的心有偏私,而是接受菩萨感应的条件不完备呀!所以如果常常称念观音圣号,而不能得到菩萨感应的,应该要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清净统一,深信不疑,是否做到一心称念的工夫?切不可错怪菩萨不灵感!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文是显示菩萨的寻声救苦,也是说明菩萨之所以名为观世音的缘由。&即时&,是众生在念观音圣号,祈求救度的当儿。&观其音声&,是以智慧观察众生求救音声的所在。&皆得解脱&,是都能得到解脱种种灾难苦恼。世间上的众生,受灾厄苦难,而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观世音菩萨马上就运用智慧,观察求救音声的所在,用威德神通的力量,使他们都得到解脱,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句话,意义深长,我们需要详细研究一下。&即时观其音声&是说明感应之速,&皆得解脱&是说明感应之广。世界无边,众生无边,而苦恼也无量。在这受著无尽苦恼的无量众生,同时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而祈求救苦的时侯,观世音菩萨,即时就能使这些无量的众生,同时都解脱苦厄灾难。这种感应迅速,而且一时能救众苦的功用,就是菩萨的不思议妙方。&皆得解脱&这句话,也是表示菩萨的平等心肠,菩萨看到世间的众生,都像自己的婴儿一样,不分种族,不分国境,都是一视同仁,平等救济,而使他们离苦得乐。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是世间环境,当属观世音的&世&字,&一心称名&,是众生求救音声,当属观世音的&音&字,&世音&合起来,是菩萨所观的环境,也是所救济的对象。&观其音声&,当属观世音的&观&字,是菩萨能观的智慧。由以能观的智慧,去观察所观的环境,即时都能使其得到解脱,这是显示寻声救苦的妙行。
以上都是约事相解释菩萨寻声救苦的道理,再进一步从理性方面来说,众生个个都有天性良知。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性,所以每人的心中,都有观音菩萨在,只因为无始以来,受惑业的遮障,而不能发生妙甪。当你受苦求救而念圣号,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唤起自性心中的菩萨。因为菩萨是活在众生心中,所以当他被唤起的时侯,就发起不思议妙用,而即时就能解脱种种苦难。谛闲大师普门品讲义说:&菩萨心中之众生,称众生心中之菩萨,感应之速,犹如桴鼓,随扣随响&&如啐啄同时,不前不后也。&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有人会疑问:菩萨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那末,受苦的众生,不念他的圣号,菩萨也应该要来救他才对,为什么一定要称念菩萨的圣号,才能感得菩萨的解救呢?关于这个疑问,约事相来说,菩萨的平等慈悲心,好像悬在天空的日月遍照大地,又像广播电台的电波遍满虚空。但是太阳虽然在天上,必须在没有遮障的地方,才能受它的照临;月亮虽然在天空,要有水才能现影;电波虽然充塞天空,但必须要有收音机,才能收到电台所播出来的节目。在室内得不到太阳光,不是太阳的自私,而是你自己住在室内阳光被房屋遮住了;得不到月影,不是月亮的偏照,而是池塘没有水;收不到电台的节目,不是电波的不周到,而是没有收音机,或者没有打开开关,或者周率号码不对的关系。菩萨慈悲救苦的心愿,犹如太阳、月亮、电波的普遍与不偏私,可是众生不称念圣号,不能得到感应,就像人在室内不能得到阳光,没有水不能得到月影,没有收音机不能收到广播一样。我们在受苦的时候,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正是拨开遮障,澄清心水,打开心灵的开关,让菩萨慈光,犹如电流一样,流入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和菩萨的心相接触,感应同时,才能得到菩萨的救济。所以自性心的时候,必须一心称念圣号,才能得到感应。约理方面来说,一心称念圣号,是唤起在受苦中的观音菩萨,使他从惑业中解脱出来,而发生妙用。如不一心称念以唤起他,让自性心中的观音菩萨,犹被遮缚在惑业之中,怎能发起妙用呢?所以在受苦的时侯,必须称念圣号才能得到感应。
上面已经将这段经文,分别解释好了,现在再综合起来说:&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同时受著种种的苦恼,听到有一位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于是同时一心称念他的圣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察求救音声的所在,马上就去解救他们,使这些无量无边受苦的众生,同时都得到解脱。&这段经文是释尊用寻声救苦的大意,向无尽意菩萨,解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所以科名为&总答&。
丁二&&别答,分二
戊一&&答示持名感应,分五
己一&&能救三灾,分二
庚一&&别明救灾,分三
辛一&&能救火灾
上面将&总答&的经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别答&的文。&别答&的文,又分为二大科:第一科是&答示持名感应&,第二科是&答示游化方便&。&答示持名感应&,是释尊向无尽意菩萨,回答指示持念观音菩萨,能得到感应的道理。这一科又分为五科:一、&能救三灾&,二、&能脱四难&,三、&能离三毒&,四、&能应二求&,五、&能得多福&。&能救三灾&,是观世音菩萨,能救济水、火、风的三灾。&能救三灾&下,又分为二科:一、&别明救灾&,二。&结示得名&。&别明救灾&下,又分三小科:一、&能救火灾&,二、&能救水灾&,三、&能救风灾&。玆解释&能救火灾&的经文。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若有&是假设之词。如果有持念这位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本是不会遭遇到火灾的。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亦是假设之词。假若是由于自己的业感,而遭遇著火灾,身入大火之中,被大火所包围的时侯,因为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所以就不会被火烧害。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为甚么呢?这是因为菩萨威德神通力量所加被的缘故呀!菩萨的慈悲心,好像清凉的甘露一样,当你遇著火灾的时候,由于你一心称念圣号,而感得菩萨洒下慈悲的甘露,那末,炎炽的大火,自然就会熄灭了。
关于观音菩萨,救火灾的灵感事迹很多,我现在举出二三事,以证明菩萨灵感的事实。
在我国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姓王的人,他的家住在江苏昆山。因为一心要朝拜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为表示虔诚,就先吃长素三年,然后才去朝拜南海普陀山。当他所乘的船只,就要出发的时候,家人匆匆忙忙的跑来说,邻家失火,快要烧到自己的店了,要他赶快回去救火。他对家人说:我虔诚的持素三年,现在才要实行我朝拜观音菩萨的心愿,怎可因为火灾而改变我的志愿呢?纵使被火烧毁了我的房子,我也不回去的。这位姓王的人,向家人说出他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决心,就继续行程,而在船内端身正坐,专心称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加被,免使家中遭受火灾。他朝拜观音菩萨归来后,看到周围邻家的房子,都烧成焦灰,只有他的店屋独存无恙。这位姓王的人,朝拜菩萨的心,是何等的坚决,他对菩萨慈悲灵感的信心,是何等的深固。因此,才感得菩萨灵应而免除火灾。
民国十一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并引起大火灾,那个时候,受难死亡的人数,有三十多万人,东京浅草区,几乎全灭,浅草公园内的池水都烧干了。公园内有观音堂,内奉观世音菩萨,难民被火包围,集在观音堂的,有三万人之多。他们都很虔诚的称念观世音菩萨,结果他们都免于灾难,而观音堂也没有被烧。因此,浅草观音的名,遂盛传全日本。我去年随访问团到日本访问的时候,也去朝拜浅草的观音菩萨。那一尊曾救了三万人生命的浅草观音,被日人尊为国宝,用佛龛牢牢密封著,如果没有特别法要,是不准启开的。
又民国四十二年,我所出家的新竹法源寺,因为一个小孩要烧热水,从草房的地方失火。其草房是在大殿的北边,因为北风很大,所以失火之后,火焰炎炎,很快的烧去了三间草屋,而蔓延到厨房,势将波及到大殿了。那个时候,因为火势无法控制,斌宗上人和广心师兄,就很虔诚的念著观音菩萨。说也奇怪,那一天的风势是北风,但当火焰烧延到厨房的时侯,忽然转为南风,把炎盛的火焰,吹到北边去,就在那个时候,草房倒下去,火焰也失势了。因此只烧去三间草房,大殿和其他的配房,都没有受殃。如果不是忽然转了风向,大殿和其他所有的配房,都会被烧光了。这就是斌宗上人和广心师兄,一心称念圣号,所得到的感应,才能幸免于火灾之难。从上面所说三件事实,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是何等的微妙。
上面所说的火,是外在有形相的火,但是还有一种无形相的火,这无形相的火,是众生心中的嗔恚烦恼火。有人将这嗔恚火,解释为自己的嗔恚烦恼,念观音圣号,能熄灭自己的烦恼。这种解释法,好像不太适当,因为在脱三毒难的经文,有&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句,才是念圣号,解除自心嗔恚烦恼火的意思。这里的救三灾,是指外境而言,所以还是约外境的解释,才是合理。那末,这无形相的嗔恚火是甚么呢?这就是对方的人的无明火啊!当对方的人,向你大发雷霆的时候,他气得面红耳赤,岂不是像炎盛的大火吗?你在受他的无明火,就好像身入大火一样。在这个时候,你如果也动了恼怒的心,岂不是会被他所烧。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要一心专意,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他发他的无明,你念你的圣号,这样虽然被他的无明火所包围,也不会被他所烧。而对方的人,看到你没有反应,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于是他的无明火也就会消灭哩。
从前有一位妇人家,信佛很虔诚,但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每每看到他的太太到寺院拜佛回来,就怒火三丈,把家里的佛像法器,都甩到地上。到寺院拜佛,是做善事,有什么不好?但是这位妇人家,每当她的丈夫发起无明火的时侯,都不和他论理,只是心中默默的称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度他丈夫信佛。她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向她发脾气,可是看她每次都不反嘴论理或相骂,她的丈夫想到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了。再经过有一段时间,她的丈夫感觉到,自己的太太每次到寺院回来,都随自己发脾气而能忍受,这样的学佛,必定有好处吧!于是这位暴戾的丈夫,受他太太的感化,也随他的太太信佛学佛了。这就是念观音圣号,能消灭无形的无明火的事实。在这世间上,凶恶的人多的是,但碰著这些凶神恶煞,向你发无明的时侯,你就赶快念观音圣号吧,这样自己不会被他的无明火所烧,也能逢凶化吉呢。
辛二&&能救水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能救度水灾的文。
&若为大水所漂&:就是如果被大水所漂流。
&称其名号&: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即得浅处&:是即时能够得到水流浅的地方。
世间的众生,如果有人遭遇到大洪水的灾难,被洪水冲流到江河里;或者失足,跌入深渊大海中;或者行舟航海,遭遇暴风大浪,舟船倾覆,掉入海中的时候,是会被大水漂溺,而有生命的危险的。可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侯,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能运用他的慈悲神力,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既然漂流到浅水的地方,就不会被淹溺,而能免除水灾的厄难了。
在这段经文中,是&即得浅处&的&即&字,是&即时&的意思。所谓&即时&,就是当你被大水所漂流,忽然想到慈悲救苦的观音菩萨,而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就在你受水灾,称念圣号的时候,菩萨马上就能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这就是说明菩萨感应之速。这句&即得浅处&,和总答文中的&即得解脱&句,是互相照应的。如果我们凡夫,在远处看到他人,被水漂流,而想要救他的时候,就得赶快跑去他的附近岸上,再跳入水中,然后游泳到他的身边,才能把他救起来。这一来要化费一些时间,如果危急的,可能就没有办法救他了。可是,菩萨慈悲神力,只要你称念他的圣号,他马上就来解救你,使你即时就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而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不思议神力的道理。可是进一步说,菩萨的慈悲心,是遍满在一切空间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在菩萨的心中;而一切众生,都有良知善性,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所以菩萨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因为菩萨心中的众生,称念众生心中的菩萨,所以感应之速,就好像桴鼓,随扣随响,即时就能得到解脱了。
在法华感通记载说:唐朝有一位岑景仁,从少年的时候就很虔诚的诵普门品,及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有一天,到苏州乘船,船只巅覆,堕入水中。就在这生命危险的时候,听到有人说:能诵普门品的人,就能够免除水难。这位姓岑的人,听到人家说这些话,很清楚的听到说三遍,结果他就浮到水面,过一会儿就漂流到岸上,而得解脱水灾之难,而同舟的人,都被溺死。从这则感应的事迹,我们就可以知道,诵普门品和持念观音圣号的功用,真是不可思议!
上面是从有形相的水,说明观音菩萨灵感的道理,现在再约无形相的水来说。无形相的水是什么?我们岂不是常听到&爱河千尺浪&这句话吗?所以这无形相的水,就是贪爱的心理。可不是吗?世间上有很多青年男女,当他们堕入情网而不能达成目的时候,就双双去跳水自杀。这岂不是先被无形的爱欲水所溺,然后被有形相的水所淹死吗?所以这无形的水,就是说明贪欲的心理。凡夫的欲心无穷,而男女的性欲尤甚,所以男女的情欲,足以代表其他一切的贪欲。
在后面免三毒的经文中,有&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那一段话正是说明自心的欲念,所以这里所说无形的水&&情欲,应该是说明外来的欲境。在这人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日,有很多因单恋而被害的案件。在报纸上常常看到,因为追求女朋友,而被拒绝,就向女朋友泼硫酸,或者刺杀女朋友,受到这种被害的人,就是被无形的欲水所溺。生在这时代的少女弱妇,为了情爱的纠缠,真是苦恼太多,但不必害怕,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菩萨必定能使对方消除无理追求的欲心,使你脱离情网的灾难!
辛三&&能救风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段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救度风灾的文。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这句话是形容众生数目众多,而不是局定百千万亿的数目。
&为求金银&&真珠等宝&:&金&是黄金,&银&是白银,&琉璃&是青色宝、&砗磲&是白色宝,&玛瑙&是红色宝,&珊瑚&形像树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变成,&珍珠&是从蚌中取出的珠宝。这是世间上的人所珍贵的七宝。这七宝是世间人所贪求的但大部份都出产在大海中。
&入于大海&:是因为金银等七宝之类,多产在海中,所以为著要采取这些七宝,就得入于大海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王的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