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寒作词的《韩寒 乘风破浪 插曲歌》里的歌词

4被浏览1,206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乘风破浪》分析影评:全盘崩溃,毫无优点!韩寒新片就是这么烂!
这几天,韩寒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乘风破浪》主题曲《乘风破浪歌》的歌词,成为网络争议的焦点话题,毒舌君在这里并不想聊这首歌,因为看过影片之后,发现这首歌在影片中并不起眼,也没啥重要意义,不值得多费口水,这首歌的歌词也许是宣传炒作的好话题,但毒舌君在这里只想聊影片!
看《乘风破浪》之前,已经看过本片的几款预告片,就预告片展现的影片内容来说,毒舌君并没有感觉多么吸引人,所以观影时也并没有对影片抱有太高的期望,但真正坐在影院里看完整部影片,发现还是远远低于预期!
在观影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分秒流逝,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从一个小时到影片结束,毒舌君的心慢慢地在往下沉,始终感受不到影片的吸引力在何处,失望之情也愈演愈烈,这拍的是什么啊!剧情空洞、角色空洞、情感空洞、牵强造作、肆意胡来,毒舌君感觉整部影片就像一个大黑洞,将毒舌君此前看《后会无期》对于导演韩寒建立的好感全部吞噬殆尽!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除了一些抖机灵的、从网络搜集的“段子式”台词能逗观众发笑之外,除了明星脸之外,真不知道这片子还有啥看头了!
《乘风破浪》究竟有多差?这么打个比方吧,毒舌君看完之后,竟一时不好判断,《乘风破浪》跟《摆渡人》究竟哪部更烂,因为这两部影片同样是从剧情到角色再到逻辑都崩溃得一塌糊涂,仅仅用一些小聪明、小手段和小桥段来吸引眼球!
​看完《乘风破浪》之后甚至让毒舌君有些疑惑,《后会无期》到底是不是韩寒拍的?如果是的话,何以两部影片的落差会有天堂与地狱那般巨大?《后会无期》在剧情和角色上的优点为何几乎在《乘风破浪》没有任何继承?还是说这部《乘风破浪》其实是“假的韩寒”导的?呵呵!
而且,《乘风破浪》也并不具有《后会无期》那样的原创性,这种“穿越过去,解开心结”的剧情,其实有港片《新难兄难弟》等许多类似模式的中外影片可以借鉴和学习,本片在剧情设定上其实就与《新难兄难弟》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按理说剧作难度应该比《后会无期》要容易许多,为什么拍出来反倒远不如《后会无期》呢?(顺便说一句,《乘风破浪》在结尾字幕感谢了《终结者》、《时光倒流七十年》、《新难兄难弟》等影片,所以说《乘风破浪》应该不算是抄袭《新难兄难弟》吧?)
观影结束之后,导演韩寒还出来跟观众交流了几句,看着如此nice的一个人,话语又是如此的认真诚恳,就更让毒舌君更加心生郁闷,如果韩寒对电影是一片真心的话,难道他看不出这部影片从剧本阶段就已经是问题多多?即便前期拍摄没发现,那么后期成片还看不出问题所在?如果换做其他年轻导演,毒舌君这句话可以不问,但韩寒一贯给人睿智明理、诚心正意的印象,之前拍的《后会无期》也基本靠谱,那么为何会对《乘风破浪》如此多的问题视而不见,就拿出这样的残次品来面对观众?如果是时间仓促的话,可否修改完善了再上映,不用非得硬赶春节档?虽然春节档近两年已经成为年度头号票仓,在这个档期捞钱格外容易。但是即便《乘风破浪》赚到了钱甚至赚到大钱,代价很可能会是韩寒十多年来在公众中积累起的名誉和信誉,毒舌君还是认为相当不值的!
在具体来聊影片之前,再表明下毒舌君对本片的观点:《乘风破浪》全盘崩溃,毫无优点!真的是毫无优点!等等,也许别把话说得那么绝,second
thought,影片开场那个“赛车被火车撞飞”的特技+特效镜头做得蛮逼真的,算是影片唯一的优点吧!
以上就是毒舌君看完《乘风破浪》的所思所感,如果只下断语不把道理讲清楚,那么毒舌君不就成了喷子了吗?下面毒舌君就来逐一说明《乘风破浪》是如何全片空洞和全盘崩溃的,同时用《后会无期》、《新难兄难弟》等影片做对比,让大家对毒舌君的评论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等到大家去影院观影时,可以对毒舌君一下的论点和论据进行一一验证,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到时候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为了把理由说得细致而明白,以下的分析影评会很长……很长……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看完,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里提出,毒舌君也会在评论里跟大家探讨!至于不想讲道理只想骂人的喷子就恕不回复了!
首先来说剧情。也许影片中的许多小桥段、小笑点、小噱头能够娱乐观众,但请大家看完之后从整段戏、整部电影的角度来衡量,每一场戏是否有必要。在毒舌君看来,《乘风破浪》的情节设计严重缺乏通盘考量和精心设计,整部影片充斥着大量生硬牵强的、拖沓冗长的、莫名其妙的、毫无意义的情节,整部影片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拍到哪儿算哪儿,既没有连贯清晰的故事线和情感线,整体风格又在漫画童梦与残酷现实这两种犯冲的格调中显得极为拧巴,bug和漏洞更是比比皆是。下面且听毒舌君细细道来。
本片的开头铺垫是这样的:邓超扮演的主人公徐太浪获得了赛车比赛冠军,但他心中对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粗暴教育”有着诸多的不满,不仅当众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还开着赛车带着老爸狂飙,在飞车穿越铁道的时候,被火车撞个正着,然后……额……然后就穿越了!
没错,《乘风破浪》采用的是跟《步步惊心》里刘诗诗一样的“撞车穿越大法”!
这是毒舌君想说的本片的第一个槽点!中外电影表现“穿越”这种奇幻设定的方式有许多种,有“奇幻式穿越”——借助某一天文地理异象或者法术实现穿越,比如《新难兄难弟》;有“科学式穿越”——运用某种科学概念或者科学假想实现穿越,比如《回到未来》;有“睡梦式穿越”——就是做了一个梦,其实穿越所发生的事只是自己的梦境,一切并未真的发生,比如《夏洛特烦恼》。虽然这几种“穿越”模式在电影中都屡见不鲜,但其实在情节作用上,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奇幻式穿越”和“科学式穿越”都会给穿越故事赋予“真实”的色彩,也就是说“穿越故事”是真实发生的!退一步说,即便不完全真实,至少也会给观众带来“亦幻亦真”的暗示效果。而“睡梦式穿越”就不具备“真实”这一点,因为就是做了一个梦嘛,就是假的,当不得真。
而《乘风破浪》的“撞车穿越大法”显然不具备任何的奇幻设定和科学元素,结果就只能是“睡梦式穿越”这种国产片最爱用的“南柯一梦”式俗套。但是,通过此前毒舌君介绍的影片开头铺垫剧情,大家应该能够猜测到,基于父子矛盾、父子心结的这种开头设定,那么穿越回去的故事就一定是主人公遇到年轻的爸爸,对父亲产生全新认识,从而化解矛盾、解开心结的剧情路数(比如说《新难兄难弟》),那么这样的“穿越故事”必须具有“真实”的成分在内,才能最终呼应到结尾主人公回到现实之后,对父亲产生的那种理解和释怀的心理(比如说《新难兄难弟》)。如果剔除掉“真实”成分,仅仅是撞车受伤昏迷做了个梦的话,主人公穿越回过去跟父亲发生的一切都是假的话,那么请问当邓超从医院醒来看到自己的父亲,理解和释怀的心理该建基于何处?难道建立在自己的南柯一梦上吗?这样的情感线显然是走不通的,情感合理性是不存在的。而《乘风破浪》在选择了“撞车穿越大法”+“睡梦式穿越”之后,就是顺着这条“不通”的路硬走下去的,情感合理性是不管不顾的。
有的人看到这里也许会说,毒舌君你少唬我,刚才你不还举了《夏洛特烦恼》的例子吗?夏洛同样是“睡梦式穿越”,同样是醒来之后对妻子马冬梅产生了理解和释怀,我看完之后感觉情感线挺通的啊,为啥同样的“睡梦式穿越”,你非要说《乘风破浪》是不通的呢?为了避免有人真的会问到这样的问题,那毒舌君就在这里自问自答一下吧!没错,《夏洛特烦恼》的情感线是通的,那是因为马冬梅在“现实”中对夏洛的爱与付出本就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夏洛身在福中不知福选择了无视,而穿越回到“过去”的梦,恰恰给他提供了一个“想要的人生”,到最后惊觉纵然娶了大美女、成为大明星、走向人生巅峰又如何,身边人个个虚情假意,没有一个人对他是真心,他才领悟到马冬梅真情的可贵,领悟到虽然没有大富大贵的甜蜜小日子的可贵。“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使得他醒来回到“现实”后幡然悔悟,跟马冬梅言归于好。正是因为马冬梅对他的好是“真实”的,只是他之前没有放在心上。而《乘风破浪》里主人公对父亲的理解与释怀,却并没有这样的“真实”基础,因为父亲年轻时的“真实”样貌,儿子并不知晓,是通过“穿越”才知道年轻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如果“穿越”最终只是一场梦,那么主人公对年轻时父亲的所知所感就都是假的,这样一来最终释怀的情感逻辑自然就说不通。所以《夏洛特烦恼》和《乘风破浪》在穿越形式上看似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终情感线的通与不通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当邓超通过“撞车穿越大法”回到过去,马上又出现了影片的第二个槽点,也是本片的一个超级惊天大BUG——穿越年代和邓超年龄的矛盾。影片通过两处情节鲜明地指出了穿越回的具体年代,一处是小镇老师说的“这才98年”,一处是派出所台历上的“98年”字样,同时邓超说自己生在“明年”。好的,确定了,邓超穿越回的是1998年,他出生于1999年,那么问题来了,邓超扮演的主人公在穿越前的“现实”中是多少岁?即便按影片上映的2017年来算,满打满算也才18岁啊!天啊!!!邓超那张脸=18岁!!!导演,你真的不是在玩大家吗?
因为毒舌君只看过一遍影片,没有注意到影片的“现实”时间线中,有任何表明影片的“现实”时间其实是发生在“未来”的提示。所以毒舌君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漏看了什么,否则影片的整个主创和宣发团队怎么容许如此大bug出现在影片里视而不见?就算毒舌君眼瞎,没看到影片一开始的时间就是设定在未来,那么退一步说,即便影片的“现实”时间真的是设定的20XX年,那么这样的设定岂不同样显得生硬牵强吗?难道不是为了对应1998年这个穿越时间点去硬凑的吗?所以,不管怎样,这都是影片的一个超级大bug,没得解释没得辩。
也许有人非要问:邓超怎么就不能演18岁的人了?额……好吧,即便抛开他没有一张“18岁的脸”的问题,只要大家在观影时注意邓超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的也是20多岁、30出头这样一个年龄背景,再加上他赛车手的身份定位,这才是暗合于导演韩寒年龄的,片中主人公的言行绝不可能是18岁这个刚刚成年的人所能体现出来的。
其实,要制造邓超的年龄合理性并不难,让他往回多穿越一些年就好了嘛,比如说穿越到八十年代,那么年龄就能对的上了。但影片非要让他穿越回1998年,造成这种不可解的年龄bug,毒舌君不妨来猜测一下影片的用意和心机所在吧。也许导演韩寒作为“80后”的佼佼者,他的目标观众人群和粉丝群体也是80后,所以穿越的时间点放在90年代末,才能正好对上80后观众的青春岁月与怀旧之情,才能讨好80后观众让影片有个好钱途,再加上片中要用BP机和“一个姓马的小伙子”作为笑梗,这也同9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相关联,所以才要非要穿越到1998年不可吧!
继续说影片的其他槽点,当邓超穿越回到过去,其实影片就要马上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关于“穿越”之后主人公心态的合理性构建的问题。首先是主人公面对穿越的心态与心态转变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主人公认为穿越世界是真是假?如果主人公认为穿越是假只是做梦,那么他的心态就会是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如果主人公认为穿越是真,那么他就不会那么放肆,而会产生“改变历史”的冲动。
真与假,其实跟主人公的行事动机和逻辑直接相关。穿越电影采用的常规模式一般都是主人公一开始认为穿越是假的,结果一系列真人真事给他震撼和教训之后,他才逐渐接受并适应穿越的“真实”。《夏洛特烦恼》就是如此,夏洛穿越后以为自己在做梦,又是打老师调戏班花,直到跳楼后带给他摔断腿的惨痛教训,他才觉得穿越之后的世界不是假的了,从而实现心态的转变。
而《乘风破浪》在面对主人公穿越心态的问题时却显得相当糊弄,当邓超刚刚穿越时,影片给他的心态设定是“一切都是假的”,这在片中邓超的台词中也有体现,当他面对拔刀的匪徒的时候,一开始想逃跑,马上又转念一想“我已经死了,为什么要怕死”,于是转身准备跟劫匪干仗。
但是,在后面的情节中,观众又会看到,当邓超得知年轻时父亲的女友不是他的妈妈张素贞,而是一个叫牛爱花的女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要拆散他们俩,原因也有他的心声台词作为解释“我不能他们两个在一起,我得找到张素贞,把她介绍给我爸,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没有我了”,这表明他已经把穿越“当真”了。
前面“当假”,后面“当真”,影片恰恰缺的就是交代心态转变过程这一环,而且也从未展现邓超是以怎样的心态和动机活在这个“穿越世界”中的,这就是影片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明显糊弄观众之处,也是对邓超扮演角色的伤害,这个人活在这个“穿越世界”的心态和动机都是模糊的,角色还如何能不显得空洞?
接着说回剧情,当邓超要跟劫匪干仗时,一辆摩托车飞过来把两人隔开,然后一个戴头盔、批披风、身后背着两把大剑的人从天而降,行侠仗义,邓超惊呼“乡村蝙蝠侠啊”!来者正是彭于晏扮演的主人公年轻时代的父亲,如果此前的戏还让人看不出影片将会采取何种风格的话,那么这种出场方式就已经做出了鲜明的提示——影片的基本风格调性就是童话式的、漫画式的、童梦式的、浪漫式的,或者简而言之——儿戏!
​这种儿戏化的风格基调弥漫在影片大部分的情节和角色中,进而导致这些情节和角色失去了“接地气”的生活质感,让人感觉陌生、疏远、空洞,这种“儿戏”格调其实跟《摆渡人》很类似,观众只是远远地在看一场热闹,根本无法代入角色与生活,产生共鸣。
随便举几个例子说说这种“儿戏风格”在影片中的具体呈现吧,比方说在家乡小镇上,彭于晏扮演的主人公老爸成立了一个帮派,手下的小弟不是弱鸡、就是脑子缺根筋,每个人都天真得要命,让人感觉他们都只能算是一群大男孩,而不是成年人。对比下《后会无期》里面的角色,虽然导演韩寒也赋予了许多角色童心的成分,但角色的真实质感还是在的。而《乘风破浪》里彭于晏帮派这些人,已经天真到失去生活质感了,他们去收面摊保护费还能被面摊摊主支使去修房子,用邓超的调侃话说“这这哪是在收保护费,这是收物业管理费”。就这么一个稀松天真的帮派,居然罩着小镇上最大的一家KTV,而KTV里都是镇上的“良家妇女”,彭于晏对于KTV小姐的要求是“只唱不卖”。
而镇上另一个帮派的大哥同样也是个儿戏化的逗逼角色,扮演者就是《万万没想到》的主演张本煜,他在片中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万万没想到》那种儿戏小品式的。影片给他的身份定位是做走私车生意的帮派老大,但他却跟彭于晏那帮人一样天真而逗逼,最典型的一场戏就是他绑了彭于晏手下的小弟,居然还亲自给他喂饭,影片在此处有意营造出一种男性暧昧的笑点,那场戏的喜感简直跟《万万没想到》一样一样的。
除了这些具体的情节和角色,影片营造的小镇的整体氛围和这些小镇青年的生活,也完全是童话和儿戏式的。片中彭于晏帮派这些人似乎都是无父无母的,除了明确交代父母已死的之外,影片几乎毫不触及其他人的父母亲朋、街坊四邻,仿佛他们的生活具有“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无拘无束”,而一点不用受家人亲戚的牵绊。而且影片也完全不表现他们这帮人靠什么活着,仿佛他们根本不用工作,整天做的就是玩乐和闲逛,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生活的压力和责任,可以完全随着自己的天真的本性任性地活着。片中虽然也用一两个镜头表现了彭于晏在镇上开了一家录像厅,但也从未表现他放录像、卖票、看场子这些谋生的戏,虽然他罩着一家KTV,但也从未表现他如何在KTV客人闹事时摆平麻烦、解决纠纷的戏,甚至让人感觉整个KTV就他们帮派这几个人,似乎看不到还有其他顾客。
其实不止KTV,整个小镇在影片中都是异常空洞、没人气的!你几乎看不到一个小镇应有的市井气息和生活况味,几乎看不到这些小镇青年的左邻右舍和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当这些小镇青年穿行在小镇上的时候,大多数场景也是只有他们几个,而没有其他小镇人民。整个小镇也跟剧情和角色一样,在影片中是一种异常空洞、毫无人气的存在。不知这是不是因为影片拍摄时间仓促,没时间在外景地小镇进行怀旧氛围的景观处理以及请到足够的群众演员配合,才导致这种小镇氛围的严重空洞感呢?证明这一点最典型的一场戏就是彭于晏家着火那场吧,只是他家在冒火,既没有左邻右舍躲火灾救火,也没有小镇群众看热闹围观,整个影片氛围的空洞感就是这么强烈,影片就是这么糊弄!
​毒舌君看到影片这种“儿戏化”的风格,心理其实一直想问导演韩寒:为什么要采用这样风格?为毛啊?是因为儿戏化的风格更容易制造笑点吗(观影过程中不少笑点确实能逗乐观众)?是因为这种漫画式+童话+儿戏的风格更容易讨好到80后90后观众吗?还是说影片涉及到的帮派话题,在当前的审查大环境下没法正面表现,只能用这种儿戏化的手法消解真实感,才能得以通过审查?还是说导演韩寒觉得就是要采用这样的风格,才能在其他穿越片、怀旧片中凸显出自己的独特性?
当然,不是说影片不能用漫画式、童话式、儿戏化的风格,而是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影片的真实感是有伤害的,往往需要导演极高的把控能力,在能一方面让影片具有童话色彩,一方面无碍现实意义的表达。但本片导演韩寒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功力,就在影片中搭建了这样一座儿戏化的“空中楼阁”,很难让观众产生接地气的现实感,相关和情节和角色也同样随性儿戏化,从而导致影片处处空洞,毫无重点、不知所云!更要命的是,影片也并非从始至终都是这种和风细雨、天真无邪的童话风格,而是在结尾处生硬地与残酷现实对接,先是展现了一个帮派小弟的惨死,接着又展现了彭于晏和邓超前去复仇的惨烈搏杀,但这种打戏却也明显带有儿戏化的浪漫色彩,彭于晏和邓超都变成了以一当十的“打架王”,能从一堆黑帮打手中杀出一条血路直逼香港老大,而影片在此前的剧情中从未渲染过两人都很能打,尤其是压根没提到过作为赛车手的邓超居然也这么能打,影片开头两个人抓一个劫匪,还费了半天的劲。毒舌君感觉影片在结尾突然转变风格搞这么一出戏,也实在是没啥制造矛盾冲突把影片推向高潮、制造煽情效果的其他方法了吧,但这种突兀生硬的风格转换同样让毒舌君感觉格外拧巴,对于这种渲染惨烈的生硬煽情也并不感动。
如果要让毒舌君对于影片糟糕的风格表达总结个成因的话,毒舌君会说:这很可能是导演无法调和影片的商业诉求和文艺表达导致的结果。其实《后会无期》在这方面做得就挺好,不仅有大量讨好、逗乐观众的情节,同时文艺范儿也摆得够足,两者协调得也蛮融洽的。但《乘风破浪》就完全没有继承这一优点,让儿戏化情节的商业诉求完全压倒了文艺范儿的走心表达。儿戏化的情节确实制造出不少笑点,感觉导演只顾为观众制造一个又一个笑点的,让这些笑点来维持观众的观影兴趣,而忘记了如何发挥剧情的内在张力,无法采用有效的文艺手段跟观众走心。虽然某些台词也能看出导演想走走心,但这些走心台词也淹没在海量的儿戏情节中,仅仅成为片中角色的一两句感慨,而无法触动到观众内心。简而言之,这回是导演的商业心机占了上风了,或者说是这回导演只具有“商业一手”的能力,而“文艺一手”能力却丧失了。
以上所说的,都是毒舌君认为影片在整体上、风格上以及一些关键的逻辑合理性上的重大问题,还没有更进一步地触及到具体情节的问题。其实,通观全片,《乘风破浪》在剧情和角色上的随意糊弄、漫不经心可谓是比比皆是,bug和槽点多不胜数,剧情结构的整体性和节奏感又相当失调,甚至让人感觉许多情节的构建和最终成片时剪辑的选取标准不是基于影片内在的剧情张力和逻辑合理性,而是基于各种噱头和段子是否能逗乐观众。毒舌君看完之后回味了一下,发现许多情节都是莫名其妙、拖沓冗长、毫无必要的!比如说警察来查邓超是不是本地人,邓超说出家里的陈设布置,然后彭于晏打圆场说是他的弟弟,于是警察就相信了!难道警察不知道户口本这个东西吗?这是1998年啊,不是1978年!比如说张本煜扮演的那个帮派大哥的戏份,至少应该砍去一半。比如说他亮相的第一场“雨夜车震”的戏究竟有多大必要?后面他跟女友在“自制日式餐馆”的戏多不多余?还居然聊着聊着唱起来了,太拖沓了啊!还有董子健扮演的小马坐火车走的戏也相当拖沓,本来就是没几场戏的角色,观众根本对这个角色建立起足够的情感,影片却专门为这个角色渲染一下离愁别绪,火车远去,音乐烘托,甚至让人感觉如果删掉影片拖沓冗长戏份的话,目前102分钟的片长甚至连90分钟都凑不齐。
对了,影片结尾的糊弄程度毒舌君也想特别提出来吐槽一下,如果说开头的“撞车穿越大法”至少还算个噱头的话,那么结尾邓超穿越回现实,连一点噱头都懒得搞了,就是邓超看到自己出生,自己的手碰到小婴儿的手,就穿越回现在,在医院中醒来了。嗯,从头糊弄到尾,这就是《乘风破浪》剧情带给毒舌君的直观感受!
哦,还有,片尾是有彩蛋的哦,不过也可以算是“影史最无聊彩蛋”的行列了吧,只是起到了揭示赵丽颖的职业身份、顺便让她以片中最美形象亮相的作用,这种彩蛋真的很无聊!
上面提到了影片具有不少笑点,但毒舌君感觉本片的搞笑戏和幽默质量,以及台词质量还是无法跟《后会无期》同日而语的。《后会无期》有些台词真让人感觉蛮有趣、又有回味,文艺范也足,而且从片中角色嘴里说出来也并不刻意,比较自然。比如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当初《后会无期》获封“年度金句王”也绝不仅仅是宣传炒作。
​而《乘风破浪》里就完全找不到这种既有趣又有韵味的台词,仿佛韩寒把自己的所有灵气都消耗在《后会无期》里了,到了《乘风破浪》就灵感全无,所以毒舌君才在上面说,感觉本片是“假的韩寒”编剧导演的。
《乘风破浪》幽默台词和搞笑戏是一种啥样的水准呢?毒舌君给你举举例你就知道了。一种就是跟影片儿戏化风格匹配的儿戏化喜感,比如说邓超扮演的主人公叫徐太浪,“太浪”这个名字逗不逗?不逗的话,再听他老爸名字,叫徐正太,正太哦,逗不逗?还不逗的话再听他们帮派的名字“正太帮”,逗不逗?还不逗的话再听张本煜扮演的另一个帮派大哥的名字“罗力”。好吧,正太和罗力都凑齐了,不相信观众还不乐,也许导演的心机就是这样的,这种儿戏化的笑点也确实能逗乐观众哦。
一种是纯粹耍嘴皮子的喜感。彭于晏说他四岁就喜欢现在的女友了,邓超问四岁懂什么啊。彭于晏回答:当然懂了,我又不是三岁小孩了。还有金士杰扮演的派出所长姓金,所以就叫他“金所”。比如说李荣浩扮演的香港老大出场时,邓超对他说“敢不敢睁开眼睛”,李荣浩回答说“我特么已经睁到最大了”。
​一种是类似于《万万没想到》那种搞笑短片和小品式的喜感。张本煜扮演的帮派大哥的喜感基本上就是这种演法,人家本来就是《万万没想到》的演员嘛!
​一种纯粹是网络上找的段子。比如说囤一堆BP机准备发大财这种梗,比如说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结果拿出三根筷子也一下能折断这种梗。
一种是拿明星身份以及角色关系来作梗。你就说当你看到邓超当面管彭于晏叫“爸”你乐不乐吧?这显然就是直接用明星本人当喜感。当你看到邓超要上赵丽颖突然发现她是他妈你乐不乐吧?如果都乐了的话,那么说明影片这种搞笑手法蛮奏效的。
一种是拿“现在”对应“过去”的差异化喜感以及名人效应来逗乐。比如说片中98年警察问小马是干什么的,小马回答“程序编程和软件开发”,警察说“那就是无业”,就是这样的喜感。比如说小马说自己已经想好了一套程序叫OICQ,然后邓超瞬间一口酒喷出,然后问道:“你叫什么?”小马回答:“马化藤。”虽然影片中用了“藤”字,但显然观众都知道这个梗说的是谁,然后邓超顿时对小马肃然起敬,夹菜献殷勤。这个梗也能瞬间引发笑场。这其实也算是直接照搬了《新难兄难弟》里拿李嘉诚作梗的噱头。
影片的喜感就是上面毒舌君描述的样子,似乎连一个能跟《后会无期》相比的“金句”都没有,大部分都是一些抖小机灵的笑点,以及一些儿戏化、噱头式情节的喜感,跟《后会无期》的幽默水准差得很远,更不要说从这些喜感中有什么文艺气息的表达了。
最后,对于《乘风破浪》这个片名,毒舌君看完影片之后也只感觉是个“好听的名字”而已,没啥实际意义,无法像《后会无期》这个片名那样,让人看完影片之后,会感觉片名跟影片的内容和内涵能产生某种关联。唉,连“乘风破浪”这个片名都让毒舌君感觉是唬人的!
好了,说到这里,毒舌君有关本片剧情的问题就基本上说完了,最后再强调一下毒舌君对本片的观点:只有商业心机,没有文艺诚意!
哦,对了,《乘风破浪》角色和情感的问题虽然上面的内容也有触及,但聊得不细,不过目前这篇影评已经快一万字了,所以避免大家看累了,那就明天再写长文专门来聊本片的角色和情感吧!(文/列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870被浏览1,756,112分享邀请回答9881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怎样评价韩寒电影主题曲《乘风破浪歌》的两版歌词
​ 大家都已经知道这首歌是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歌曲,下面放一下对比歌词
​可以看到,原作的歌词,是比韩寒的改编要柔和了许多的,如,原歌词中出现的【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就可以啦】【两房的父母要一起孝敬】【幸福是两个人一同培育的】【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家】【不要忘记
我这辈子爱的女人只有你一个】【多亏了你,我度过了美好的人生】,都在乘风破浪的主题曲中被删。
那加进去了什么呢。【这个家里的事全部靠你呀】【我是一个没本事的人】【你不要迷茫,因为我比你更迷茫】
小修改的地方到处都有,主要体现在弱化原歌词中“我们”和“我”的部分,全部换成了“你要”。还有把歌词反复的部分全部换成了最具争议的内容,大家可以拉回去看每一小节末尾的反复。
对比后就可以发现,这首改编的歌词根本就没有一丝想要做好的意思,相反大量弱化原作柔情的部分,添加进更为尖刻的矛盾。
若这是某软件自残主播改编的我或许还会骂一骂,因为他或许真的是那么认为的。但韩寒是谁,从初中就开始发表文章,畅销书无数,曾经微博大名鼎鼎的公知大V,他发表出这样一首瞎话出来,不说他的观点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就算他真的这么想,也不至于用如此低劣的手段拿出来找骂。
那这故意谱烂词的目的便一目了然了,为新电影造势聚人气。一天后,洗白的双生歌曲放出,韩大少呼吁“女权需理智”,微博下“韩寒后援队”等账号争相洗白,黑粉白粉对半分,撕得不亦乐乎。
看到这样的闹剧作为韩寒的老粉我是很难过的。韩寒的存在,他的小说杂文微博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意义重大。他的杂文《青春》每篇文章从时事说起,揪出其根源批判,在填鸭式教育的初高中时期,我们把他当作敢于凭一己之力纠正权威的榜样大旗。
韩寒无疑认为自己是极聪明的。他认为大众愚蠢,凭他的笔能够将黑洗白。他认为自己能操控大众的思想,用一首歌词让其愤怒到跳脚,他看着他们的申辩,微笑着放出第二首歌词来安慰,表示自己支持平权,继而理所当然地享受大家的感激。第一首歌词引发大量话题,增加了电影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2016不仅是时政上的魔幻大年,影坛已是如此。国内著名奖项男女主角各落两名著名男女面瘫手中,某著名导演微博夸其烂片“我喜欢”引来影视界争相留言拍马屁,拍片过程中“文替”“主角只有8天时间拍摄整部影片”“数数字代替台词”丑闻层出不穷。在这一团混乱,为了利益什么作品都拍得出来的影视圈里,在这2017的开头,韩寒到底是做出了他的贡献——为了公众的目光,为了票房,扔出了这一首烂词。
而那个为维护世上的真,奋笔疾书的少年去了哪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寒 乘风破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