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庆老婆秦娟,贾湖骨笛是动物的尺骨做成,怎么解释为翅膀的骨头?

本周末“河南籍”国宝登陆《国家宝藏》,守护人首度剧透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高云最近最火的综艺节目是谁?《国家宝藏》,非它莫属。记录+综艺,文博+探索,既有颜值担当的“守护人”,“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难怪挑剔的“豆瓣”都打出9.4的高分。昨天下午,节目组最新节目“预告”出炉:12月17日,《国家宝藏》要上演“河南版”了。刘涛、蔡国庆父子、雷佳音担当国宝守护人,演绎河南博物院3件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三件“河南籍”“国宝”登陆《国家宝藏》什么,不知道《国家宝藏》什么来头?你的朋友圈没被它刷屏、“攻陷”?豆瓣评分高达9.4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你居然还没看过?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档火爆网络、披着综艺外衣的文博节目。它集结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9家国内顶级博物院(馆)。每家博物院(馆)挑出3件镇馆之宝。不仅有博物馆馆长为国宝“打Call”,还有27位明星国宝守护人演绎、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最终,将从27件国宝中选出9件,作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入选《国家宝藏》特展。河南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为何偏偏选了它仨?即将在节目中亮相的 “河南籍”国宝,是河南博物院的3件镇馆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河南是文物大省,仅河南博物院,就有9大镇馆之宝。这仨即将亮相央视的“国宝”,是怎么从中“脱颖而出”的?据河南博物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河南博物院挑选了10件 “国宝”候选。其中包括九大镇馆之宝: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武曌金简、四神云气图、云纹铜禁、莲鹤方壶、玉柄铁剑、妇好鸮尊、杜岭方鼎和贾湖骨笛。另外,还有牙雕萝卜白菜。阵容强势的“候选者”,可谓群星荟萃而最终,央视编导组和专家们探讨,为何推选出了这三件?不少市民不明白,知名度很高的莲鹤方壶为何“落选”?对此,河南博物院有关工作人员分析,节目的筛选标准是要体现各个博物院所处的地域和文化特色,这三件文物估计更能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起源。按照惯例,节目播出后,这三件“河南籍”“国宝”将成为“网红”。该工作人员介绍,想看它们并不难,它们正在河南博物院的“大象中原展”中展出。【超级剧透来了】昨天下午,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官方“剧照”出炉。守护“河南籍”国宝的守护人悉数亮相刘涛、蔡国庆父子、雷佳音。结合他们的剧照和角色定位,他们将分别守护哪件“宝贝”?在国宝守护人登台演绎之前,不妨先看看河南商报的“剧透”。刘涛演绎“中华第一女将”妇好作为首度亮相的女性国宝守护人,刘涛古装亮相。推介词为“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显然,这和妇好鸮尊很契合。妇好鸮尊,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所处时代为商代晚期,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鸮,又叫猫头鹰。看外形,妇好鸮尊,是猫头鹰外形的盛酒礼器。用现在的视角,它真是自带呆萌属性。而背后却有着刀光剑影的故事。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她在当时非常活跃,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在战争中,她多次大获全胜,受到嘉奖。当下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女将”。在古代中国,猫头鹰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妇好乃至国王、将军们的爱物。蔡国庆父子“代言”“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蔡国庆父子身披兽皮。推介词为:千年文脉,传承不灭。温情传递华夏初音!毋庸置疑,音乐人要“代言”乐器贾湖骨笛了。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长23.1厘米、七孔。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我的前半生》“陈俊生”守护巧夺天工的云纹铜禁剧照中,雷佳音手握毛笔,一幅文人气质。推介词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千年沉浮,见证强国智造!”云纹铜禁的故事将就此展开。它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所处时代为春秋时期。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云纹铜禁1米多长,霸气十足,主人是楚国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云纹铜禁,被业内专家点评为: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更难得的是,它的铸造工艺。它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河南商报首席编辑 徐驰 见习编辑 施尚景)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30511',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617713',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国家宝藏蔡国庆介绍的文物是什么 贾湖骨笛历史资料详细记载
  要问最近什么节目最火?莫过于集综艺娱乐、传统文化、科学研究于一身的《国家宝藏》。本周《国家宝藏》最新一期节目中,蔡国庆带着儿子庆庆“父子档”上阵,身着动物兽皮,头顶杂乱假发,化身远古“原始人”,他们要守护的是哪件国宝?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三件国宝中“年龄”最大的国宝,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在贾湖骨笛现世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先秦之前只有5声调式,但这支七孔笛不仅改写了这个历史,还将中华的音乐历史延长了几千年。
  贾湖骨笛,长23.1厘米,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管身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的,磨制精细,共七孔。专家认为,贾湖骨笛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同时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它的出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9000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电影《芳华》在2017年12月上映,上映之后就获得非凡的票房,不少观众…
《偶像练习生》是2018伊始备受关注的首档偶像竞演养成类真人秀…
最新消息,《歌手2018》gai要面临退赛了,不少gai的粉丝都直呼难以接…
《偶像练习生》马上就要播出了,有幸去看过现场录制的小伙伴都在感叹…
由央视承办的文博探索类大型节目《国家宝藏》已经播出了一段时间…
近日,李小璐出轨pgone的事件炒的沸沸扬扬,就在大家心疼贾乃亮和…
《歌手2018》最新消息是gai退赛《歌手》,这不禁引来一大批的吃瓜群…
歌手Gai先在《中国有嘻哈》夺冠爆红,日前受邀参加《歌手2018》比赛,再…
Gai被曝退出《歌手》,李泉紧急补位参赛。嘻哈歌手Gai在第一期凭借…
关注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音乐起源之谜(一——二)
我的图书馆
音乐起源之谜(一——二)
音乐纵贯人类历史,横跨多元文化。“礼乐制度”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出土的贾湖骨笛(图左),表明距今约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可演奏的乐器。然而音乐从何而来却至今仍是个谜。
达尔文在年提出,音乐和舞蹈可能是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现象,自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人类的音乐才能具有更深层的生物学意义。根据性选择()学说,鸟类中具有婉转鸣叫和优美舞蹈的个体(图右),可以得到异性的垂青并获得交配权,其基因得以遗传。达尔文认为,人类音乐和舞蹈的生物学意义可能也在于吸引异性而获得配偶。现实生活中能歌善舞的男女的确能受到异性的青睐,但同时也能得到同性的追捧,你敢说这是“断袖分桃”之情?另外,音乐除了出现在社交,也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宗教,你敢说这是以美色倾国倾城倾教友?可见,达尔文这一说法虽有可取之处,却也难排众议。
图:左,年代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图片来源:张居中等,,),以丹顶鹤尺骨制成,距今年;右,丹顶鹤的求偶舞(图片来源:)。
最近我在《神经科学前沿》()发表文章《关于音乐和舞蹈的生物起源和社会进化的假说》(),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及进化勾勒出一条可能的路径,并为音乐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一个强有力的进化意义——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的适应。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文章首先用多普勒效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成“节奏运动”,结合十二平均律()对音乐认知领域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问题给出可能的解释,同时将“音乐和舞蹈”的起源问题转换为“人类欣赏节奏运动”的起源问题。
湖面游泳的天鹅身前水波致密,身后水波稀疏,这是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图左);类似的,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是说发声物体朝向我们运动时,其声音频率变高,反之变低。而音乐的旋律恰好是在一条时间线上不同频率声音的节奏呈现,文章认为,人脑在潜意识中利用多普勒效应将音乐中的节奏音高翻译为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也就是说,音乐旋律在大脑中以节奏运动的模式呈现。事实上,一些具有回声定位系统的鲸鱼和蝙蝠就会用到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巡航和定位猎物。
图:左,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词条);右,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为“节奏运动”(图片来源:王天燕,)。
音乐认知中所谓的“旋律不变性”,是指只要一个曲子的旋律一定,不管用低音、高音还是变调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它是同一首曲子,央视《开门大吉》的听音辨曲就是这个道理。原因在于我们感知一段旋律时,大脑并不针对每个音的绝对频率,而是相对频率,即相邻两个绝对音高之间的相对音高。相对音高由十二平均律决定,十二平均律早在年就由明朝王子朱载堉精确计算出。多普勒效应结合十二平均律,表明任何既定旋律有且只有一个特定的节奏运动模式(准确地说是有节奏的加速度模式)与之对应,我们所感知的正是既定旋律传达的特定节奏运动。所以该假说可以解释音乐认知领域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问题。
另外,因为舞蹈本身就是有节奏的肢体运动,该假说就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为“节奏运动”(图右)。人类在参与音乐和舞蹈活动时对这种节奏运动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会给人带来快感并影响情绪。那么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人类为什么能欣赏节奏运动?
& 对节奏事件的适应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
欣赏即审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美”的东西一般是对生存和繁衍有利的。春天的繁花美,因为繁花预示着秋天的硕果;丰满婀娜的身材美,因为这样的身材预示着优秀的生殖能力。那么节奏运动跟生存和繁衍有什么关系?首先,日升月落有节奏,春去秋来有节奏,呼吸心跳有节奏,举手投足中神经和肌肉的动作和静息同样有节奏。再往回追溯,人类的祖先灵长类曾经生活在树上(图),灵长类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水里。因为潮汐、风力和动物活动的影响,水体和树木富含各种节奏运动。
图: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自然选择使得灵长类躺在树枝上休憩时和人类躺在沙发上休息时一样的放松和享受(图片来源:网络)。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动物,尤其是水生和树栖动物(图左)在学会觅食、捕猎和求偶之前必须适应内外环境的节奏事件。试想,就连在树上攀爬行走都成困难的个体,怎么可能在采集狩猎、逃避敌害、生殖繁衍上获得优胜?拿灵长类来说,自然选择可以这样作用:那些恐高的因为无法竞争树梢的优质果实导致营养不良被淘汰;那些对树的摇摆感到眩晕的因为精神不佳被淘汰;那些既不恐高又不眩晕的,爬得越高,枝条越柔嫩而富有弹性,有一部分因为不能很好协调配合自身及弹性枝条的运动节奏,掉下树摔死了,被捕食者猎杀了,追不上猎物饿死了……。总之,自然选择就是不适应者的花样作死,适应者的衣食无忧和妻妾成群。动物对内外节奏的适应,以及自身具有高超的节奏运动能力(感知、制造、同步化),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
图:左,用于研究音乐起源和进化的一些相关种群的进化树(图片来源:),这些物种都生活在海洋、树林和天空等富有节奏事件的弹性环境中;右,音乐跟食物、性和毒品一样可以唤起人大脑的奖赏区域并带来快感(图片来源:网络)。
& 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RRRE)系统的起源
既然动物进化出了对食物和性的快感,那么也有理由进化出对节奏事件的快感。既往研究表明,人们在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大脑里能被食物、性和毒品唤起的奖赏区域同样被音乐唤起(图右)。文章提出假说认为,水生和树栖动物在适应律动环境的过程中,进化出了一套“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系统”。该系统的生物学意义有两方面:其一,给动物带来节奏运动的快感,使之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对节奏运动高超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能力,得以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获胜;其二,诱导动物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使之趋向有利的、逃避不利的节奏事件。比如,暴风袭来,树木剧烈晃动,这是危险的象征,动物感到害怕,所以躲到安全的位置;微风吹来,树木像秋千一样轻摆,这是安全的信号,动物感到愉悦,所以外出捕猎或求偶。捕猎时,动物的神经和运动系统需要以闪电般的速度感知树木、自身及猎物的运动模式,快速预测下一刻的趋势,计划并对猎物发出雷霆一击;反之,猎物在被追杀时也做出同样的一系列反应,以期绝处逢生。电光火石的一刹那,系统决定了对阵双方的盛衰生死!
&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生物起源和社会进化
系统使得动物拥有欣赏、寻求和制造节奏事件的本能,一如动物拥有觅食和求偶的本能。于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在这一本能的驱动下得以起源(图)。音乐和舞蹈是对人类进化历程中曾经历的一些重大节奏事件的抽象重现,所以音乐里既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磅礴,也有草木虫鱼、儿女情长的细微。音乐和舞蹈通过系统唤起的第一类奖赏和情绪——“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具有生物学及社会学功能,比如吸引配偶、缓解情绪、用于宗教和战争。这些功能反过来推动了音乐和舞蹈的进化,还唤起了第二类的奖赏和情绪——“社会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图:左,动物中具有歌唱能力的几个主要物种及其声谱图,从上自下分别为金丝雀、驼背鲸和白掌长臂猿(图片来源:);右上及右下,远古壁画及器物上的人类舞蹈(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认为和的神经环路分别建立于物种形成和个人成长,分别具有先天和后天的特征;换言之,音乐是先天和后天、自然和文化的结合。
一方面,旋律中某些普遍特征能在不同文化领域引起类似的情绪,这一能力是先天的,埋藏在全人类的基因里。比如,非洲土著照样能识别西方音乐中高兴、悲伤和恐惧等基本情绪;而世界其它国家的人也能欣赏《梁祝》、《茉莉花》和《彩云追月》的优美旋律。
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旋律也可能因为民族、场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等而诱导出不同的情绪,这是文化和后天影响的结果。我相信外国人和中国人听到《梁祝》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的理解也许更多在于化蝶的奇幻。而中国人从“梁”、“祝”这两个姓开始,想到的是古代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禁锢,继而想到山伯英台的苦楚和抗争,及至最终的化蝶双飞,这是一整套纯文化的、纯民族的思路和情感,非中国人不能感受。
另外,版《西游记》里《女儿情》和《相见难别亦难》两首歌曲具有完全一样的旋律,但是因为出现场景和所配歌词的不同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女儿情》表现的是相逢之喜,以及不顾王权富贵和戒律清规也要在一起的高亢激昂之情;反之,《相见难别亦难》却是一番离别之恨,从今后只能梦萦魂牵的柔肠寸断。
& 节奏适应假说对既往研究的解释
自达尔文提出音乐是一种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现象起,科学家一直在找寻人类音乐才能得以进化的选择压。目前已有的一些假说认为,性选择、增强母婴联系和社会凝聚力等是推动音乐起源和进化的选择压,虽然各有合理的一面,也各有缺陷。本文提出人类音乐才能的初级进化压()等同于系统的进化压——生物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的适应。性选择、母婴联系、社会凝聚力等,只是音乐起源后,推动音乐进化的次级选择压。
既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唤起奖赏和诱导情绪。节奏适应假说认为音乐和舞蹈的生物基础是系统。因为生物对节奏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比食物和性更关键,所以由节奏事件唤起的奖赏很可能跟食物和性一样属于初级奖赏(),而不像金钱和权利唤起的次级奖赏()。所以,该假说能很好的解释音乐也能像食物、性和毒品一样触发中脑缘的奖赏系统。
既有研究表明身体的运动在音乐节奏感知中扮演重要作用,不但如此,音乐和运动还共享情绪表达系统。该假说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可以解释音乐和运动及舞蹈的紧密联系,同样为音乐认知中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节奏适应假说认为系统既有跨物种的共性,又有种属特异性。一方面,系统普遍存在于人类和非人类物种,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富有节奏的律动环境中的物种。现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能歌唱的物种,比如金丝雀、驼背鲸、白掌长臂猿,都生活在水体、天空或树上(图左)。另一方面,依据假说,不同的物种因为生存环境和进化路径的不同,其系统也具有种属特异性。这意味着动物可能有,但并不必须有音乐才能;同样意味着动物可能会,但并不必须会欣赏人类音乐。
假说还认为,人类的音乐才能并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能力,而是多种感觉运动能力的综合。更确切地说,健全的音乐才能需要完整的系统,同样需要对音高、节奏和动作的感觉运动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可能会导致某一方面音乐才能的不足,而不是整个音乐才能出现问题。既有研究表明,节拍乐盲()、音高乐盲()和特定的音乐快感缺乏者(),分别对声音节拍的感知、音高的感知和音乐快感的提取存在问题,而三类人群的其它音乐才能表现正常。和节奏适应假说吻合。
反之,因为音乐和运动感觉系统以及情绪系统具有紧密关系,如果后两者出现不足,音乐可能扮演替代角色,对音乐、运动和情绪所共享的一些感觉运动器官及神经环路形成刺激,起到训练和恢复相关不足的作用。这一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音乐对运动和情绪类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总之,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文章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为三者的起源和进化勾勒出一条可能的路径,并对很多既有研究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节奏适应假说将为音乐认知、音乐治疗,以及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跨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原文链接:
注:1.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 & & &2.该博文只是对“节奏适应假说”的科普,系简述,未添加引文信息。更专业的论述以后再分门别类慢慢写来。
王天燕()
前言:第一节的大标题是《乐从何处来?》,后来发现“乐”这个多音字,容易造成误解,不能直接表达主题,所以干脆把这一系列的文章改为《音乐起源之谜》。上一节对我最近提出的音乐起源的“节奏适应假说”作了一个概述,从这一节开始慢慢的展开叙述,尽量写得科普一点。
& &音乐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流传至今,存在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达的欧美社会,以及原始的非洲部落。我们的生命开始于摇篮曲,成熟于婚礼进行曲,终结于葬礼上的哀乐。音乐对人类如此重要,其起源却至今是个谜。本节主要介绍音乐跨越历史和文化的性质,以及音乐的文化起源和生物起源之争,顺便以“达尔文雀”和“酒文化”为例对自然选择做个科普。
音乐纵贯人类历史、横跨多元文化
物种的起源可以从化石以及基因水平追溯,绘画的起源也可以通过壁画等研究。然而追溯音乐的起源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声音转瞬即逝,就算三日不绝的绕梁余音,也终究也绕不了三千年、三万年,所以从声音的层面没法溯源;其次,乐谱需要一套完整的符号以及载体,追溯乐谱甚至比追溯文字还困难;再次,远古乐器可能大多从自然界就地取材,多半不好保存,给考古留下的东西不多。不过世事无绝对,古人以动物骨骼制作的乐器因其材质特殊,得以保存,让我们可以对音乐的起源窥见一斑。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出土的一些骨笛来看,至少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音乐了。
图世界范围内出土的一些骨笛。年出土于斯洛文尼亚的尼安德特骨笛【图片来源:)】,现存最早的疑似骨笛,距今年,由一只幼年洞熊的左侧股骨制成 );年出土于德国的骨笛 ),距今约年,由兀鹫的桡骨制成;年代出土于河南的贾湖骨笛 ,距今年,由丹顶鹤尺骨制成,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支(加注白框者)尚可吹奏。
年,等在斯洛文尼亚西北部一个叫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一支残存的疑似骨笛 )。该骨笛距今年,来自一只岁洞熊()的左侧股骨 ),科学家推测由当时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尼安德特人()制作,因此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之笛(图,)。这只最早的疑似骨笛现存于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中间有两个完整的“指孔”,两端各有一个疑似“指孔”。之所以称其为“疑似骨笛”,因为有科学家怀疑其“指孔”其实是肉食动物捕猎这只洞熊时,或在获取该段股骨的骨髓时留下的孔洞,并不是人为的“指孔”,所以不能称为骨笛 )。不过骨笛的发现者提出反驳理由:没有在“指孔”周围和对面发现牙印,“指孔”的排列、位置、形状和大小规则,所以是人为的乐器 )。
先搁置双方的争议,单从争议内容出发,其实可以推测出一条骨笛在人类社会起源的可能路径。远古人类在获取猎物骨髓的时候(图,),对部分骨骼造成穿孔、开口等破损,进而在吸食或吹出骨髓的时候发现有的骨头可以发出声音;于是刻意地对这种中空骨骼进行粗加工,在狩猎等活动中用来传递信号,这个时候可以称为骨哨;后来慢慢的总结出音阶的规律,开始对骨哨进行更严格的选材和更精细的加工,于是出现了骨笛,远古人类便开始创作和欣赏音乐。下面继续介绍更精致的两款骨笛。
图几种动物骨骼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某种熊类骨骼,尼安德特之笛来自洞熊的股骨(大腿骨);鸟类翅膀骨骼解剖图,为桡骨,为尺骨;两种鸟类的桡骨和尺骨,某些大型鸟类如兀鹫和丹顶鹤的桡骨和尺骨中空细长,被远古人类用来制作骨笛。
年夏天,在德国西南部的洞穴出土了一支距今约年的骨笛(图,),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乐器提供了新的证据 )。骨笛指孔旁边的刻划表明,古人对这只笛子进行了精细的加工。笛子由兀鹫()的桡骨(图2,B、C)制成,兀鹫是一种类似秃鹫的鸟类,其翼展在到厘米之间,桡骨可达厘米长。鸟类为了适应飞行,骨骼进化得中空细长以减轻体重,某些大型鸟类的桡骨的尺骨,是古人类制作笛子的好材料。比如出土于河南的贾湖骨笛即取材于丹顶鹤的尺骨。
贾湖骨笛在上世纪年代出土于河南舞阳一个叫“贾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骨笛距今年,由丹顶鹤()的尺骨(图2,B、C)制成。其中编号的骨笛保存最完好(图,),尚能吹奏,是目前人类历史上能演奏的最古老乐器。年经过张居中等人测音后,以这支笛子吹奏了河北民间曲调《小白菜》。一支古人的笛子,吹出了今人的曲调,跨度近万年的相逢,拨动的是同一根心弦。贾湖骨笛的相关研究及音频信息发表于《自然》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下载来听一听。
音乐在人类的血脉里绵延流淌,亘古未变。从考古资料来看,乐器至少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存在于不同的文明。及至今天,从东方文明到欧美社会,再到非洲部落,各有各的乐器和音乐(图)。以弦乐为例,西方有小提琴,中国有二胡,纳米比亚的丛林原著民也有自己的传统乐器。虽然这些乐器的材料、工艺和和演奏的曲目各不相同,但是从中流淌出来的音乐没有高低贵贱和文化地域之分。
图音乐横跨多元文化。西方的小提琴(图片来源:网络);中国的二胡(图片来源:网络);纳米比亚丛林原著民的传统乐器 )。
音乐的“文化起源”VS“生物起源”
音乐这种强大的跨越远古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性质,不能不让人震撼。我们不禁要问,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从哪儿来?为什么人类能够欣赏音乐?遗憾的是上述问题虽有多种说法,却至今也没个确切答案。
很多人认为音乐像绘画等艺术一样,仅仅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诚然,乐器的发明离不开工具的制造,乐谱的发展离不开文字、符号、纸张等,乐理的系统化也离不开算术和物理等科学。但是,不要忘了,如果仅仅只有音乐这个客体,而没有响应音乐的主体——人类,音乐是不可能如此强盛的。就像饮食文化,世界范围内有西餐、中餐等,中餐里又有川、鲁、苏、粤等菜系。这些菜系当然和人类文明、民族文化相关,但是,菜系和厨艺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食物的本能需求。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了这一本能,菜系和厨艺以何依附?
类似的,如果人类没有一套感知和欣赏音乐的先天系统,就算音乐再怎么优美曼妙,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因此,追寻音乐的起源,除了从考古等层面追溯音乐客体,诸如乐器、乐谱和乐理的起源及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生物学的层面,研究作为音乐主体的人类,为什么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
图音乐“生物起源”与“文化起源”之争。双螺旋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代表先天的因素,达尔文认为人的音乐才能由自然选择而来,具有基因基础。远古人类的壁画 ),音乐曾经长时间被认为像绘画一样,属于人类文化的产物。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一书中写道:音乐才能一定是人类所具有的最神秘才能之一。同时,达尔文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人类的音乐才能可能经由自然选择而来,具有生物学意义。这一观点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至此,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开始出现“文化起源”和“生物起源”之争(图)。
因为《音乐起源之谜》这一系列文章随处都会涉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思想,下面我用“达尔文雀”和“酒文化”两个例子来科普一下“自然选择”。
达尔文雀(Darwin's Finches)与自然选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是对自然选择的高度概括。不过对于非生物专业人士来说,辅以例子会比较好理解一点。达尔文雀就是个自然选择的绝佳范例。
年,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图,),该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公里的太平洋面上,远离大陆,与世隔绝,造就了岛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达尔文仔细观察了岛上种雀类,发现它们在体型、颜色等方面相差无几,但是鸟喙的形状和长度(图,)却大有不同。进一步的观察表明,这些鸟喙的差异来源于鸟儿们对不同种类食物的适应。这些雀类虽然来自共同的祖先物种,却针对水果、昆虫、仙人掌和种子等食物,进化出了不同的喙。哪怕是同样以种子为食的地雀(图,:号)也因为取食种子大小的不同而进化出有差别的喙。
自然选择可能是这样起作用的:最初,祖先物种的一群个体因为偶然的机会,从遥远的南美大陆飞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并且定居下来。岛上虽然有丰富的食物,但是祖先物种却只能享用相当有限的一部分,它们对更多的美味无能为力。随着种群的壮大,祖先物种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这跟我们国家以有限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是一个道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子代小鸟中有极少数出现了基因突变。有的喙变得短而强健,适合吃地上较大的种子;有的喙变得细长锋利,适合捉昆虫。这些基因突变的“异类”因为能够独享其它个体吃不到的食物,摇身一变成了种群中的“高富帅、白富美”。它们生长得更健康、鸣叫更响亮、毛色更光鲜、求偶更成功、后代更多,于是决定其喙形的基因得到保留。慢慢的,种群中“高富帅、白富美”越来越多,于是它们自立门户,讲求门当户对,只和彼此交配。最后它们完全脱离了祖先物种,变成了一个新的物种。
可见,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是进化论的一个经典范例。每个物种之所有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在生存和繁衍的激烈斗争中能给它们带来好处,这就是自然选择。
图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图片来源:网络)。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公里的太平洋面上,远离大陆,与世隔绝,岛上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为了适应岛上不同的食物,祖先物种进化出了具有不同喙形的新物种,它们分别适合啄食昆虫、水果、种子等。
直立行走、烂果子、酒文化
也许有人觉得纯生物进化的理论跟人类文化简直风马牛不相接。那下面我以“酒文化”为例再解释一下自然选择,给所有好酒嗜酒的人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得无法拒绝的理由。
在一个温暖的季节,某天,古人将剩饭贮存在陶罐,酵母菌在温湿的剩饭里快速生长,于是偶然醇出了酒。这也许便是酿酒工艺的起源,这个过程跟今天做醪糟(酒酿)大同小异。从此以后,酒开始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拿我们中国来说,古代文化里有“杯酒释兵权、煮酒论天下、温酒斩华雄、斗酒诗百篇”等故事,可以看出酒和政治、军事、文学等紧密相连。无论是酿酒工艺的发现,还是酒的社会功能,都说明酒和文化息息相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会喜欢酒?为什么人类可以消化酒精?
年初,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文称,人类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开始于万前人类祖先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时候 )。人类代谢酒精需要体内一种特殊的乙醇脱氢酶(,),决定了人酒量的高低。等对现代人类以及几种灵长类的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后发现,在我们树栖祖先及其它更古老祖先的体内活性很低,不能有效代谢乙醇;但是从万年前开始,我们猿类祖先体内的活性增加,可以高效代谢乙醇。这一时间恰好和人类祖先下到地面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吻合。所以等人推测,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最初生活在树上,能得获得新鲜的果子,不需要代谢乙醇;但是下到地面以后,开始捡食地面的果实,其中很多果实已经开始变质,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生成了大量的乙醇(图)。
自然选择在这个时候登场了。这群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大部分都不能很好的代谢酒精,整天处于醉酒的状态。但是种群里有少部分个体的发生基因突变,能够很好的代谢酒精,不但从酒精里获得能量,而且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这些个体在逃避敌害、求偶交配等攸关生存繁衍的活动中获得优胜,突变过后的基因得到遗传和扩散;而那些不能代谢酒精的个体,被自然淘汰,成了真正的酒“鬼”。
由此可见,“酒文化”其实是自然和文化的融合。我们对“酒”的代谢能力来自灵长类祖先的遗传基因,和酒相关的“文化”来自人类文明。换句话说,基因是皮,文化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图人类饮酒的原因(图片来源:网络)。等人研究发现,人类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开始于万前人类祖先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时候 )。等人推测,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最初生活在树上,能得获得新鲜的果子();下到地面以后,开始捡食地面的果实,这些果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生成了大量的酒精();种群里有少部分个体的乙醇脱氢酶()发生突变,能够很好的代谢酒精(),这些个体被自然选择,而那些不能代谢酒精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音乐“生物起源”所面临的问题
兜了一大圈,为非生物领域人士科普了一下“自然选择”,因为这个概念如此重要,所以连举两例说明。现在回到正题,讲讲音乐的“生物起源”所面临的问题。
刚才说到“酒文化”其实是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如果音乐真是自然选择而来,那么音乐也应该有两面。文化的一面,乐器、乐普、乐理等都离不开人类文明,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我主要讲自然的一面,也就是人类内在的“音乐才能()”。音乐的“生物起源”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类的“音乐才能”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大问题又可以细分成一系列小问题:
如果音乐经由自然选择而来,人类的音乐才能是否具有遗传基础?
菜系和厨艺的本质是食物,酒文化的载体是酒精,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自然选择的对象是音乐本身?还是音乐里所体现的其它事件?
音乐,或者音乐所体现的其它事件,在人类祖先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上面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博文里会逐一论述,敬请继续关注《音乐起源之谜》这个专题。
馆藏&4556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国庆老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