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厉害都是意淫出来的 大家外国人怎么看太极拳 请不

&主题:乌鸦学太极
&[ 主题管理员: 乌鸦 ]
&浏览:78111&& 回帖:1820 &&
泡网分: 31.388
注册: 2002年06月
乌鸦 发表于
讲都不能讲,是不是有点过?球是没有重心的。现代物理或者西方的所谓科学来解释太极是解释不通的。ccav的那个就是外行说内行事情,通俗点就是意淫。完全不一样的2个系统怎么能互相解释?就算能说,也是片面的,或者说只能看到某个点,所谓盲人摸象就是这样。
一个连丹田都不承认的所谓西方科学,怎么去解释太极?有多少太极爱好者真正练到了丹田?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把握住事物的核心,才能把握住事物本身,而不被事物外相所迷惑。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f49fa0102dwe3.html
有意与无意——谈身兼三意
看到不少人练了多年的拳,进步甚微,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无意”上,说实话,还没有这个资格,而是出在不知如何用意(有意)上。“无意”要发挥作用一定要经过“有意”这个阶段,否则无意就成为无知、无能,也就是“顽空”,这是孙禄堂先生提醒在无意及不用力时需要避免的状态。当然如果仅仅求健身,如此“顽空”大概也未尝不可,但若是求拳中道理,乃至求得技击能力,则就成了“水中捞月”。所以在练习拳术的初级阶段,需要明了拳意。作为孙氏拳,行拳或动手切磋时,最起码要身兼三意。
一曰浑圆,上文已讲。二曰两手如有物,前文已述。三曰掌如抓球。
这几条似乎都是老生常谈,但其中的内涵却很丰富,比如掌如抓球,这是孙剑云老师经常强调的,听上去简单,其实内涵很深,这里即涉及到五个手指之间的阴阳变化,换言之,手掌有八卦之用,这个八卦的变化与形成劲意的身形、内意密切相关,不仅五个手指之间的变化里有里裹外翻之用,而且掌心和大、小鱼际的运用还有五行生克之变化,这种变化甚是微妙、广大,论其微妙,掌心内如含一籼粟,可察、可吞对方之意,亦可将自身劲气如针射出,穿敌腹赃。论其广大,掌如托天棚,可敷、可罩对手之周身。掌如抓球把里裹外翻、听化拿发都涉及到了。
因此,身兼三意需要我们在练习时细细体味的。过去有老师领着、喂着,学生可得入门之径。如今,真正能够掌握这些要领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需要我们在行拳时或用拳时仔细去体会,不要为了争一时的胜负,把最该体会的内容丢掉了。
太极拳是使拳术往精微方面不断深入的训练方法,其对于技击的作用如同科技领域里的物理学对于整个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于技击整体技能的作用而言,太极拳只是重要的技能之一。所以太极拳高手未必就是技击高手。所以练习太极拳推手,不是单纯为了争胜,而是通过体味胜败形成的过程感悟技术的合理性与否,这是研习太极拳的意义。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学无极桩后,学过浑圆桩,又学过金刚推磨等几个基本功,先生要求虚要实。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f49fa0102dwc0.html
浑圆之意无边界
陈微明先生讲,是否得到浑圆一气之意是鉴定太极拳真伪的标准。即使是形意拳、八卦拳的式子,无十三式之表,若得浑圆一气之意,仍是真太极也。
那么浑圆一气之意从何而求呢?当从球劲之意入手。对此,前面短篇多有论及。但近日见有人为求球劲之意,浑身相争,两肘相撑之意尤重,此为病。病在何处?一为僵,二为实。此球劲之意一旦有了边界,做实了,就必受制于人。
但是如果开始练拳不知道对应点相撑,一味地由上向下松,将永远摸不到球劲之意。
撑也好,争也好,只是在求球劲之意的开始阶段,做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周身均匀散开如球的意思。有了球劲之意,就要将撑、争之意空掉。
如何空掉?使周身均匀散开,只有均匀散开,此球才有无限放大之意,无边、无界,如此,无论体用,由此可生出无限的奥妙玄机。所以,孙存周先生十分强调周身要平均发展,只有平均才能做到无边、无界。
有人说,你这是弄玄瞎吹,人的肢体都是有限的尺度,如何能产生无边、无界的球劲之意?
当然可以,要领是:当自己盘架子时,要求周身用劲均匀,于是就能产生此球无边无界的体会。当用之于人时,此球之意要往对手的虚空处引领,不可接实,因敌而变,又不失周身一家,则对手如坠五里雾,自然感觉你球劲之意无边、无界。
对于对方的来劲,总要向其虚处分开、散开,同时自身还要一体,在分开、散开的同时将劲穿过对手中心,合在其虚根。如此,一接敌手,敌即失中。
其中的关键是接点的劲意要虚灵,变得快,不可让对手摸实自己,对方的意刚一出来,就要立即散开,同时化合。
如何化合?
两肩两胯要始终松开,如张开的无限大的恢恢天网,化合则在足与身、手与肘之间的开合转换。如:手合,肘开,手开,肘合。开合共生,内外两圈,开是意,合是意,由意自然生出形来。开合不能在外形上做文章。
散手也是如此,节奏变化要快,不能让对手摸到自己节奏的点位,通过自己的步法、身法把对手往虚位上引,随即由实位进行攻击。劲藏身后,意藏脚下,如此闪展腾挪。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先生点评学生的见解时,通常是鼓励的,但会加上一个限定:“在这个阶段”;有时也会说:“不全对、也不全错”。
俺想起萧天石书上的一句话:大凡一切理一切法,随缘可破,天下无不可破之理,无不可破之法也。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f49fa0102dw74.html
发劲的松与紧 ( 20:56:07)
有人说发劲要松,有人说发劲要紧,那么哪个说法正确呢?
都正确又都不正确。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看对应的是什么样儿的条件,对应什么样儿的条件呢?
如果指发劲的过程,那么当然身体各节都要放松、松开。
如果指击中对手身体的一刹那,那么身体各节攒紧也不失为一法。
所谓“柔过气,刚落点”。
还有一种发劲是只有松没有紧,这是种什么样的发劲呢?
顺打。即顺着对手重心要去的方向发劲。其条件是听对方的劲要听的准。孙振岱先生有诗曰:“送彼将就在一松。”即是这种发劲。
发劲有软弹也有硬进。
软弹要以听劲为基础,避实击虚,顺其势而弹放,多以手掌或小臂为锋。
硬进要以整劲为基础,乘隙击实,逆其势而楔入,多以拳、指节或膝、肘为锋。
无论是软弹还是硬进,在没有接触到对手身体前,两者同样都要让自己全身的各节松开,软、硬的区别只是体现在接触对手身体的一刹那。
练习太极拳者往往只偏于一端——软弹,所谓由松放发劲。如果仅仅是在公园里玩玩艺儿,自然无可厚非,如果是上擂台,则就远远不够了,就必须还要有硬进的本事。
软弹的发劲点要从他人那里借。
硬进的能耐要从自身功夫上求。
软弹找点,离不开缠绕。
硬进夺机,螺旋出直线。
软弹——太极拳侧重于此艺。
硬进——形意拳超胜于此道。
做到松软不容易,做到紧硬同样也不容易。
紧硬是两个能耐,一为紧,即全身骨节由松开状态能够瞬间对榫攒紧。二为硬,即骨骼本身要产生性能上的变化。所以靠的是功夫。过去有位拳家下过十几年的功夫,参加首届国术国考比赛,打中对手一拳,把对手的牙打掉了,但他自己的手骨也断了。说明把紧硬的功夫做到也是不容易的。
踢打摔拿,软、硬、轻、固,真技击家一样都不能少。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目前俺在练习捣浆糊,上课时偶尔跟同学们摸几下,不是推手,是试试感觉。
------------------------------------------------------------------------------------------
浅议打轮与定步推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f49fa0102dvy7.html
学习太极拳推手,大约有三步台阶,第一步是打轮。第二步是定步散推。第三步是活步散推。以后就可以过渡到散手。
多数人学习推手都是从练习打轮开始,但是很多人打了多年的轮,仍不擅推手,原因何在?主要是他们没有弄懂打轮是在练什么。打轮练什么呢?
一是体会攻防的意识和基本方法。了解、掌握手足、肘膝、肩胯三圈运用的基本方法。
二是掌握生克转圜之法。了解掌握三圈变化的生生不已之道。
三是初步体会听劲。了解掌握对手的意向点、重心的虚点与实点。
四是体会虚实运用之理。
五是体会顺逆运用之道。
在打轮中如果不了解上面五个方面的内涵,打轮的效果必然低下。
打轮纯熟后,就要练习定步散推,定步散推以练习听劲为要。练习听劲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虚实分明。两脚不能全然站煞、虚实不分。
二是中轴不失,即立身中正。遍体灵机首先是围绕中轴而成。
三是手随身动,勿自曲伸。灵机不是散乱,而是整体的灵动,故手随身,身动以中轴为枢,身动随意,意从何来?从对手的意向点来。这一步功夫必须有老师引领、喂手。否则不易入门。
四是十字交叉。十字乃一虚一实相交叉,交叉的点不离对手重心。得其实便能知其虚,于是劲要打在对手重心的虚根上,对手即出。
五是归于自然。定步推手中的一切动作都要归于自然,不可失于自然而争胜。
万不可把推手与摔跤相等同,推手纯是道理,摔跤乃是竞技。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supercmos 发表于
一讲重心,就不是太极了。讲都不能讲,是不是有点过?
泡网分: 3.269
帖子: 1197
注册: 2011年02月
一讲重心,就不是太极了。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f49fa0102dx4g.html
合圈、螺旋与粘黏
& && &如今上了年纪的人多喜欢练练太极拳,相互玩玩推(揉)手,作为锻炼身体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如果有人说这是什么技击,无论他讲的故事多么迷人,也不可相信。推手玩的是艺术,体味的是理趣,与实际格斗的功夫有些关系,但终究相差的远了点儿。我本人不会推手,但多少看过一点,听过一点。
& && &开始练习推手,要练两个东西,一个是打轮,一个是合圈。
& && &打轮,目的主要是手法的转换,体会手法劲性之间生克转换的关系。但是见过很多人,打了很多年的轮,一旦散推起来,完全用不上。问题在哪里呢?就出在不懂劲——不懂合圈。
& && &一搭手,就要把圈合在对手的虚根。
& && &什么是圈呢?圈在哪儿?圈是无形的劲意,那个劲意的轨迹是个圈。
& && &什么虚根呢?就是对手重心容易失去平衡的那个位置。
& && &由于人是活的,所以圈是在变化的,虚根也是在变化的,变化还不能偏离其中,使圈总要合向其虚根,于是就有了螺旋。螺旋也是劲意,螺旋是随着对方变化,不是自己主动变化,小的螺旋在手,大的螺旋在步,手上有里裹外翻,步上则是螺旋圜研。目的是使对方的重心落向其虚根,于是失衡。
& && &这里又要回到合圈,如何合?用手去圈?不行!因为对手也是活人,你的手一动,对方就知道了,对方就要调整,同时还会利用你手上主动的变化意图,反过来控制你。所以要手不妄动。手不动,身动,手随身动,养成这样的动力习惯,才能把圈合在对手身上。
& && &合圈就不是用劲直着顶向对手的重心,而是圈,转动的圈——螺旋,螺旋就是相机生变的圈圈,这就是粘黏。太极拳推手玩的就是这个理趣。
& && &能够合上圈了,打轮就有内涵了,打轮过程中的精髓才能逐渐体会到。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supercmos 发表于
闭着眼睛摸呗,谁有话语权谁说的就是对的的。有各种科学仪器的帮助,他们很坚定地说自己看得很清楚
CCTV的覆盖面怎么也得是全球500强、100强、10强。
泡网分: 3.269
帖子: 1197
注册: 2011年02月
闭着眼睛摸呗,谁有话语权谁说的就是对的的。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CCTV 用“西方科学”的方法研究太极拳
本帖最后由 乌鸦 于
15:20 编辑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supercmos 发表于
这么说于丹比他们强多了。
禅宗是纯中国的东西,但是只取了道学的一半。老子之学的清净,即六祖自性本来清净。虽然六祖说自性能生万法,但是禅宗或者佛学里语焉不详,所以佛法只能是出世的东西,也就不会产生主流的生产力。道学就不同了,真正是世出世间的东西。哪怕是法家也是脱胎于道学。
学禅宗是不需要看注解的,也没有可看的注解,一定要看,世间万事即是注解。看看坛经,传灯录,祖堂集就可以了,没有懂不懂的问题。经书看看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就行了,懂前两个的多了,懂楞严的没有。
我看坛经只记得四个字:不取不舍。我理解禅宗的念大抵通道德经中的物,联系到练拳不知道是劲还是意呢?至少于丹的嘴上功夫十分了得。
泡网分: 3.269
帖子: 1197
注册: 2011年02月
乌鸦 发表于
看萧天石、李雅轩等先生语录,想起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大道至简这么说于丹比他们强多了。
禅宗是纯中国的东西,但是只取了道学的一半。老子之学的清净,即六祖自性本来清净。虽然六祖说自性能生万法,但是禅宗或者佛学里语焉不详,所以佛法只能是出世的东西,也就不会产生主流的生产力。道学就不同了,真正是世出世间的东西。哪怕是法家也是脱胎于道学。
学禅宗是不需要看注解的,也没有可看的注解,一定要看,世间万事即是注解。看看坛经,传灯录,祖堂集就可以了,没有懂不懂的问题。经书看看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就行了,懂前两个的多了,懂楞严的没有。
我看坛经只记得四个字:不取不舍。我理解禅宗的念大抵通道德经中的物,联系到练拳不知道是劲还是意呢?
泡网分: 3.269
帖子: 1197
注册: 2011年02月
陈胖子 发表于
散打是练力还是练劲?如果是练力的话擂台上的对手是死人吗?如果是练劲的话健身房里面的力量训练就是练劲的方法吗?
还有西洋拳击什么刘易斯,霍利菲尔德,泰森之流可能都没听过练劲这一说,他们的力量训练主要是靠健身房里的器械,他们能打活人吗?把活人当沙袋打就是打死人。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看萧天石、李雅轩等先生语录,想起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百度一个简述版的(和书比):
老学与禅宗
  禅宗之传授,肇自释迦文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而得付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法门。是为初祖。世称心宗。不立文字,即心是佛,故为教外别传。当传授之际,除付金缕僧伽黎为证外,并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此为其最高纲宗。由迦叶初祖传阿难,递传至二十八祖达摩。于梁武帝大通元年,自印度渡海来中国,是为东土初祖。至金陵与武帝说法不契,即赴洛阳,隐于嵩山少林寺,初传慧可。是为二祖,并付《楞伽经》以印心。三传僧璨,四传道信,五传而至黄梅弘忍,均为一脉单传,余均不能得法。与孔子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大相径庭。直至曹溪六祖慧能,破此传统,始广传佛法于天下,衣钵亦自此止传,免生争端。时适初唐高宗至开元间事也。
  达摩东来,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故当五祖欲传衣钵时,神秀虽双眼圆明,唯以其“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一偈,仍系有为法,而不见自性,故五祖仅许其为“入门”。慧能不识字,而能只眼把定乾坤,遮断一切,当和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其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默契如来无为法甚深旨意,彻了本体,而得正传。五祖复付《金刚经》以印心,至“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言下大悟,认“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为避衣钵之争,而南遁十余年。至广州以“非风动幡动,而是心动”之机,触开印宗正眼,延至上席。嗣即为其开始广布佛法时期,由门人记辑为《坛经》。自唐以来,千二百余年矣,禅宗尊为正统。此为其传承端绪之大略也。
  由上简述,对禅宗思想源流,可以得一概貌。如就禅宗思想深入而详究之,则知其与老学相会通者不少。兹特略述其互相会通者如下:
  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这即是说:常道不可说,本体不可说。此即释迦文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自道“未曾说得一字”,与“不可说,不可说”之上乘旨意及《金刚经》“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毫无二致。因道不可道,佛不可说,故达摩东来,即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立其宗。老子不曰直指人心,只教人于文字外自体,于语言外默契,虽说五千言,只是随宜说法,实非大道之本体,切不可执言以为道。此即两者之二而不二,与道不同,而实有其同者在也。
  二、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这即是说,常名不可名,凡名皆权立,不可执名以求道,名言皆是“时法”,尽舍名言,始可近道。名者,所以明道也,名物也;故名不可执,相亦须破。随立随破,随破随立,破立皆活,不可以方。此即《金刚经》所谓“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及如来说:“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与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同其旨意!故六祖《坛经》直说:“无名可名。”又云:“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实亦无名,即老子之“道隐无名”,“道常无名”也。此即两家破名相之粗见,与凡所有名相,皆是虚妄之旨。若执名以求道,犹执指以求月也。名非道也,指非月也,执此则滞此,执彼则滞彼,无执则无失。名相两遣,则真体自露矣。
  三、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此在教人泯美,恶,善,不善等诸念,而冥合之,玄同之也。禅家则说:“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当不思善恶时,此心即自空寂灵明,而得彻见“本来面目”,径登佛地!故六祖告薛简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静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四、老子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故无可指认。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六祖亦曾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此又岂有二乎?
  五、老子言道时曰:“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物。”六祖以“本来无一物”得衣钵,与老子以“无物”为教,何有分别?故老子又曰:“复归于无极。”无,为天地始,无,为万法宗。六祖体得一“无”字,故又立无念无宗,实则不但念不可有,心亦不可有,无心为无念之本,心无,则念自不起。故余尝曰:“如从有立三藏少,体得无时一字多。”两家大旨,全在“无”上说教。
  六、老子曰:“正言若反。”又曰:“反者,道之动。”又曰:“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由反体正,然后乃入中道。如《金刚经》之“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又曰:“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莫不皆然也。进之,或破正,或破反,或正反两破,或正反两不破;或破而不破,或不破而破,方有个入处,而可得活法天机,自在说道矣。
  七、由诸老子之“正言若反,反为道之动”,即由反乃至大顺,而建立其“正反对动原理”。又基于对动,而产生一“正反互换原理”。老子书中多以此为用,俯拾即是。禅宗尤多以此为用,至其极也,则为“正反皆是,正反皆不是”之大法则。盖本体有正有反,故正反皆是;本体唯一不二,故正反皆不是。如说不立文字是,则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即不是;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是,则不立文字即不是。实则二者皆是皆不是。即是即不是,即不是即是。再随机为用,更可因其所立而破。如六祖对韦使君等言,则谓:“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牢。”对薛简则谓:“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又如经说:佛性是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六祖答行昌却告以:“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又如卧龙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却和云:“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虽曰在随机破执,因人指迷,“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要皆“举对即错,拟议皆非”,“理即非理,非理即理”之说教也。
  八、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虚极则空无一物,即“本来无一物”者是;静笃则寂然不动,即“万境自如如”者是。归根则自超越心体,涵摄一切,而本迹两忘,动静双遗矣。佛家立一超越心体,恒言即心是佛,见性是佛,以为圆顿之教。老子立一“归根复命”,即本体即功夫,即功夫即本体,身心性命,内外物我,全摄无遗,无余无欠,而浑然与天地同体矣。老子重归真反朴,重反朴还淳,均即所谓真如自性也。名异而实同,一而不二。
  九、老子认天下事理,皆相对而生,相对而立,如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坛经》亦本此对待原理,而立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之三十六对法,并认一切皆由二道相因,而生中道。故曰:“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暗没则明;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显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盖有无相因而生,相因而立,亦相因而显,相因而成。浑而泯之,玄而同之,通其分则一矣。虽曰一矣,虽曰生中道矣,然究极言之,一亦不可执,中亦不可立。
  十、老子以自然为宗。《坛经》六祖末后二偈有曰:“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所谓“果自成”者,亦即上偈之“结果自然成”也。《五灯会元》解此有曰:“问: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如何是一花开五叶?师曰:日出月明。曰:如何是结果自然成?曰:天地皎然。”此即其同重自然之旨也。
  十一、《老子》全书,一以“无为法”为其纲宗,而伸之曰“无为而无不为”。在禅宗自释迦拈花传法迄于今,亦一以“无为法”为纲宗。以“有作有为皆是妄,无作无为始近真”。故北宋以“时时勤拂拭”而失衣钵也。盖一无则一切无,一有则一切有。在“无”字上立脚,方涵融一切,圆成一切,不待扫而自无一物也。
  十二、老子以“无”为道体,而无又不可说,故立“一”以为言,曰道生一。而以“抱一”“得一”“守一”为天下教。由一生二,而至于万;是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复又归根反朴而入于一,一再归无,是万殊复归一本。禅宗则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为宗。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永嘉禅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均是此旨。其一立一切立,一破一切破,一实一切实,一权一切权,再演而至万法之用,均不外是。
  十三、老子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为教。此守中之教,乃继本经中上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来;虚则静而为无,动则出而为有,二语乃赅动静有无为言。离动静有无,则得“中道”,非动非静,非有非无,俱不可执,而教以“中道是守”,直至最后,中亦不立,“复归于无物”。此千古来,恒未经人道破。禅佛要旨,亦唯在教人离空有两边而守中道。一切对待,皆为边见,万千边见宜舍,唯立中道。有不可执,空亦不可执,着有着空,皆是外道。不着一切处,不住一切处,方得自在圆通。无念无相,无住无缚,最后中道亦离,心亦无有,而复归于无物,复归于无无,方为最上一乘。
  以上只是随举一二,简述道佛会通处,以概其余。
本帖最后由 乌鸦 于
08:27 编辑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supercmos 发表于
都是好东西啊,楼主有心了。
看到“前后脚四六分劲”,心里一惊,怀疑世上竟有这么扎实的功夫,细看原来是自己误读为:前脚掌后脚跟四六分劲。
......俺百度时看到的,基本上似懂非懂,只是觉得比较靠谱,收藏在此便于学习。
最近把买了很久一直没读的萧天石先生所著《道德经圣解》从书柜里翻出来看,有觉得能看明白的地方了,舒服!
泡网分: 26.572
帖子: 5418
注册: 2004年02月
supercmos 发表于
力是打死人的,劲是打活人的。散打是练力还是练劲?如果是练力的话擂台上的对手是死人吗?如果是练劲的话健身房里面的力量训练就是练劲的方法吗?
还有西洋拳击什么刘易斯,霍利菲尔德,泰森之流可能都没听过练劲这一说,他们的力量训练主要是靠健身房里的器械,他们能打活人吗?
泡网分: 3.269
帖子: 1197
注册: 2011年02月
都是好东西啊,楼主有心了。
看到“前后脚四六分劲”,心里一惊,怀疑世上竟有这么扎实的功夫,细看原来是自己误读为:前脚掌后脚跟四六分劲。
练拳的往往看不起练气功的,但是气功里的功夫出处是来于修道的。比如内劲一指禅,练上路了其内动不可想象,只是再难见到明师了。上次查了'艮背'以后与人聊起,多不屑。其实是奥妙无人知啊,我以为其高明处在那八字念诵。念是脑动,跟在尾闾机在于踵,所以脑为梢节。能尾闾念动是真艮背,就是所谓无形的XX.
道家练禹步的,脚下一动要天地阴阳日月星七宝齐动,这境界比一动无有不动要强吧,只是跟太极一样没人会了。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太极环转各式秘义[转] ( 05:33:26)
& && & 人身之外存二十七位太极。自上而下有头、颈、肩、胸、腰、胯、膝、踝、足九位太极;自左而右有手、腕、肘、肩、身、肩、肘、腕、手九位太极;从身前至身后有九位虚幻太极。自然疗法无念训练开手即法自头至足九位太极之修。须知二十七位太极之修,实法六十四卦方布周天之行,即宗九九之方阵上下、左右、前后三轴之机。
& && & 旋踵之时,劲由脚跟提起(注:踵息),足心微涵内吸,自觉一点灵气由心而发,行于手足之中。初始,觉足有凝重之感,当行其缠绵之意,方不失螺旋之劲,即可调转足踵之太极。初学之人多有拙力而无灵劲。可觉足踝之处太极之旋有阻涩之感。当须宁神静意,渐渐可化去其滞气,使环转达乎虚灵。虚则有聚,灵则有应,故随时日之积累,可觉踝处有物旋转,渐旋渐急,渐旋渐大,具慧目者可见足踝处各有一彩球,五色斑斓。初始,必以形起而带太极运化,久习之下,随心念而动即可感知太极之旋。旋转之时,随足踝处太极之旋转,足心处有各样反应,如针刺感、酸胀感,有风出入等,当为内机之自运,并非气功所言之发气、采气。积久可觉脚趾各关节,节节透开,有伸缩之感,足尖点地之时,似觉一气贯于足中,下柱于大脚趾,上达于头顶,中环转于足心,足下轻灵翔动之时,往往顶上可有机旋,似觉微风拂发。闭目垂心,觉两眼有渐湿之感,常见有双鱼游动,此乃水归大海,双鱼游墨。
& && & 旋膝之时,双手轻拂膝头,五指不可抓住膝盖,须保持脊背平直,不可弯腰弓背,即常保拔背之意,顶上有虚灵之感,项颈有竖领之意。旋膝之时,可觉膝头有一大球随之旋转,初始亦有凝重之举,常有重压之势,胸腹之际气血翻涌,周身气机充盈,遍体发热。平心静气,可化去躁气,自生清凉舒适之感,而觉身中太极旋转渐渐平稳。同时,两肘微沉,若然神宁思静,微闭两目,可见膝、肘、肋三环处有杳冥之象,内中可有光球连珠递进。若凝意于下丹之处,可觉身外有物随之旋转,周身气机之行浑然一体。若有意于窍阴,则觉两耳有胀旋之感,继觉听力渐佳。真乃钟鸣谷应,一洗炎蒸。膝之旋动,常保舒缓轻柔,更须气势相形。触处皆有成圆之意,动转常涵悠然之情。
& && & 旋胯之时,两手掐腰,直立,膝微弯,脚趾微微扣地,膝有内裹之意。坐胯,保持尾闾中正,以尾骨划圈旋转。初始多有轻浮无靠之感,可凝神静意,气沉下丹,务使呼吸深缓绵长,尤忌粗重急短,可觉腰腹气机鼓荡,足心有内吸之意,觉似有物进人,头顶有紧麻之感,亦有物慢慢浸入。继则,心沉身稳,觉一呼可直上九天,一吸可径达十地,更觉足下有根,巍然屹立,而有中流砥柱之势;头顶一线虚悬,轻轻灵灵似有吐纳风云之慨。久习之下,必知腰胯各有一球旋转,如太极锁相之状。鼻中清液增多,具慧目者可见鼻中似有浓浓气柱,此乃马化龙驹之象。
& && &旋肩之时,须肩膀下沉,松开,灵活。旋转时,有沉、松、拉、合、扣、圆、摇、按等种种劲路。沉则身稳,松则身灵,拉则开骨缝,合则圆臂力,扣则前冲而又回转,圆则舒缓即又贯通,摇肩则开河车,按肩自然培丹,种种不同,须当细细搜求。如沉松圆摇宗四正,拉合扣按法四隅。行此式时,可知胯上边缘处另挂小球,绕身旋转,可随意放飞,周身气机循流不息,渐有浑然忘我之态,内中虽有万千变化,而与参修之人似若失心。初习时有散乱凹凸之感,练久自可圆融无碍,凝神时掌指微动,似可摧动两肩之太极运转。常觉口中玉液琼浆,汩汩涌出。此时行功者可口藏珠玑,舌绽莲花,此乃龙归大海之谓。
& && & 旋头之时,周身具要放松,心中凝定。须脚下有根,膝中内裹。裆间圆撑,腰节放松,胸部虚悬,头顶竖项,把住心中一片祥和。旋转时头顶自有一旋领起,感觉似如漏斗之状,有物冲身而入。头之旋转似极沉,又似极轻灵,而领周身万机以动。须知头乃人身之首,顶劲领起,实为中气上提,学者当首其直贯道脉。若有意若无意,似轻似重,百机俱动,而周身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此,旋转之势,圆转自如,已无滞机,渐归于浑然太极之象。初行此式,激起本丹回旋。若致腰疼腹泻,不必惊惧,二、三日可不治自愈。常行此式,可觉头上大球与足下大球连为一体,旋转时见身周无穷事物纷至沓来,近身处随旋随化,周身感觉似极复杂,或轻灵、或沉浑;或觉飘逸、或觉稳健;或觉气势磅礴、或觉缠绵悱恻,直至心性空明。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不会分,就不会合。
继续分,层层分。
昨天见到大师兄,大师兄说,不仅“有形”的身体要层层分,无形的XX也要层层分。
分不离合,合不离分;
动不离静,静不离动;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抄录一段萧天石先生解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无而之有,即无极而太极也;
由有而复归于无,乃即太极而即无极也。
斯其即庄子之“天地合”境界,与“混沌境界”。
天地两间,不外“有无”也,有无相对待,而无相对待。
以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故能无中生有,而有复归于无。
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即有即无,有无不二。
老子故又以“此两者同”。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前一正练习“分”,节节分,有点模样,得到先生确认,但先生说还不够,要继续、要深入;并且俺还不会“合”,不会“分而合”。
以前俺以为“合”是“整合”,现在以为、也许、大概齐是“灵活”之“合”,各处灵活而合、聚焦一点、旋转、合击而出,俺还没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述。
继续练习“分”,练习的方法不再是过去的节节“抻”分,把“抻”改成“旋”,并想象、感觉、自以为身体周围(目前还多大范围,也就是离皮肤若干毫米或厘米)的“东西”被带动,俺觉得可以把这种练习方法叫做“捣浆糊”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修炼四梢[转] ( 08:59:04)
  在形意拳的修炼者中,常常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
  气存丹田自培元;运达四梢始称奇;多出败元堪折寿;多入龙虎两分离。
  发欲冲冠舌摧山,齿断柔筋指钩齐,炼至虚含无领意,不出不入真消息。
  可知四梢修炼对于武功修持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气功,多由武术内功脱化而出。因此,武术修持中的很多方法,对于气功锻炼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气功爱好者也必须注意四梢的修炼。
  按照古人的说法,发为血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指为筋梢。因此四梢的锻炼直接关系到血、肉、筋等人体内部组织的健康与功能锻炼,当然已就能够明了,四梢的锻炼,实际上也与易筋洗髓(骨中精)的武功及气功的高层修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上述歌谣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气存丹田自培元:是说当先以气存丹田作为百功之根基。只有先实现这一步状态,才能够谈到其他状态的修持。正如古人所说:红铅黑汞,彻底不成大药,金蟾玉液,不过只是还丹。是知:存丹之法,当为功修之第一要义。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古丹功分为两路,一路本丹,一路非丹。对于非丹之法,常需谨记“丹本非丹,映于玄远”的要旨。则其存丹之法,大异本丹一路,其直闯先天门,外起身而身存,化人天本一之理而与大宇宙同修共演一套东西,以上洞九天、下彻十地无源有旋之机,吞吐奥远穹极,成映于玄远之非丹之存,学者不可不察。
  运达四梢始称奇:是说无论对于本丹还是非丹,两路丹功均须使得外内两功,于梢处实现对接,是为运达四梢。同时两路丹功均有内出外入之法。即可以内出冲开四梢,亦可以外入冲开四梢。从而实现两路对接,亦有称内外合息。即以内功为一息,外功为一息,两息合一渐入灭息(消息)之途(在丹道修持中,自身内息整体占位“己土”,而有“炼己”“自己”等说法,外息整体占位“戊土”,两息合一为“圭”,即两土合一,方现中宫,自成无心)。
  多出败元堪折寿:是说以内息之出冲开四梢,须知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易致败元,而其直接后果,可使伤寿。是古人有“炼成丹田一口气,万两黄金不与人”之说。
  多入龙虎两分离:是说以外息之入冲开四梢,亦须谨记冲开即住,若久行此法,先、后天本命真元(龙、虎)两相分离,而使后来功修平添障碍。其关窍在于,若果分离,必再经龙虎大交会,而后可以龙虎放飞,若不分离,直入混成太极、金丹暗结,立至龙虎放飞。
  发欲冲冠舌摧山:是说四梢冲开的标志,在于头发似欲冲冠而起,舌尖似有摧山之力,这是要特别注意一个欲字。即如如之象(《道德经》中称为“绳绳不可名”),或说动本非动。
  齿断柔筋指钩齐:是说四梢冲开时,齿似有断筋之力,指有如钩之感。其中齐字。既是说十指如钩要齐至,也是说四梢兆象要齐至。
  炼至虚含无领意:是说两路催动,本来均具意领、心领等各种修炼窍要。必要炼至领意失机,或者说“无”为领意,方为本真。虚含两字,尤为切要,含者,今之关口也,虚含即虚化今之关口。即入两相不明法要。亦入客我(肉身)无存关窍。通俗点说:四梢均为内、外交汇之界限,虚化今之关口,就是说没有这些界限,化刚至柔,终成外内无别之象。
  不出不入真消息:是说到达不出不入的境界,方能明了消息之本来意义。须知消息者,消灭自心。而消者,水合肖也,故不出不入之存,不是停止,也不是不动。不过无其外内之别,成其恍惚之运。
  上述各言,均为初步,炼至深处,另具含义。容留学者自参。而本无之学,自化此境。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内家拳博大精深、发人深省[转] ( 12:24:22)
作者:上真隐仙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苟有道心再参道门.内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
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应敌时,敌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道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多看孙禄堂先生的照片,多体会拳中的意和劲.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实战中把劲路打通.实战时,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劲找到了.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劲,起手时有横,入手时有横;身起时有横,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周身横劲为先天之横,太极称为周身掤劲,练内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极,可护体,兼以虚实虚灵之用,即变成极善沾粘.吞吐以胸腰,进退以步,此即善化善护之功.气动即轫,指相互间之运动,即使不动,敌人快速打来,碰着身间架骨棱,亦如中铁骨铁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轫劲拳掌臂足,挥向刺向敌手,稍近即可伤之.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集聚吐发,抖绝在臀.翻浪劲理很简单,波浪拍岸的劲力很强,但它的劲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运动,活跃转化于海洋中层,进而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也已钙化,连成一起,所以成年后才学太极,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反击.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
内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极.胜败不在招式,只内劲饱满否,问都问不动,才算入门.内家功夫本一,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内劲饱满圆融故出手变化莫测,形意一动即如虎扑羊,一雄狮瞬间扑向鬣狗,一扑及地,鬣狗已颈椎折断.
六.化枪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也是循着枪诀,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意.
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骨劲在身上而不外显,自身身体既是拳头,骨架生棱,骨力如刀剑.变化皆在骨架上.形意以枪化拳,枪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纯以骨架传劲走劲.身体骨架即是刀枪剑,是最佳最好的传劲工具,不是发劲工具.既然是传劲,自然是越结实越好.骨架结实就在一个整上,全身整合,周身关节无断之处,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处不能松透之处,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真正的整,是周身无时无处不是处在自然的整之状态,整劲是指由整的架子传过来的劲.最后打成一个整,打出来整劲等等说法仍然还是在跟自己较劲,全浪费在自己身上了.枪&滑&杆&抖&枪之说,滑者主直劲,劲在脊椎,带周身直进.抖者主螺旋转劲,劲在腰胯,带周身拧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直劲者,直进也,孙存周前进一丈,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伤人,疾打疾进,其威可怖.抖者,转劲也.腰胯左转右转不断相连即成抖.所谓胯骨即是大转子,道理在此.直劲,劲在脊椎,曰龙劲,取&龙形搜骨&之意.抖劲,劲在腰胯,曰虎劲,取虎腰胯之功.
六部剑,顾到上下左右前后,无剑时手臂即是剑.手臂一出就要带锋,这是骨力透体的一种体现.用骨头打人固然是一种修炼心法,也是一种挨打的感觉,被人拿骨刀捅了似的,这把剑是真剑,六面带刃,手往那里一摆,六面顾到.不能只会往前打,左右上下来了就只会拨了,上下左右来了照样打,走刀剑诀里的削.带.砍.骨头是带刃的,不能只有拳头有杀伤力,小臂也是武器.手臂是剑,剑刃就是小臂的螺旋,加了螺旋力的小臂打在身上,痛到骨髓.要练出隐藏的剑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锋.手臂上不带锋,手臂上挂不上劲不行.一开始练拳,是手臂挂在身子上,身体是不会动的;后来,是身子挂在手上,手臂小动,身体大动.这时手上才能挂上劲,才能支起三关.但这还不够.最后浑身通透,无所谓哪里挂哪里,这才有成.练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练,一个钻拳出去,在练的时候,不是只冲敌人的下巴,全管.这样才能随机应变.有的拳师教徒弟,让他们先傻练着,渐渐有体会后,教剑法时,再把这个四维上下的道理点透.
明.暗.化劲
明劲.暗劲.化劲都可以伤人,但形势不同,效果有异.真正的以真气作用发出的明劲,能使未练过硬功夫的人也能产生铁砂掌般的威力.将一块青砖立于桌面上,用手一挥,上半截粉碎,下半截纹丝不动.这绝不是本力大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暗劲打人,有渗劲的效果.外面好好的,里面已经伤着了,用手按一下西瓜,皮没破,瓤全坏了.化劲则能直接伤人气血.明劲伤人筋骨,暗劲伤人五脏,化劲伤人神气.也叫气打,意打,神打.整劲的内在基础是打通任督二脉,暗劲的内在基础是打通带脉.而化劲的基础是打通大周天.
明劲易骨,练精化气.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明劲用法起如钢锉,落如钩杆.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追风赶月不放松.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
真正练明劲之法,先站三体式片刻乃至半个时辰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拳.练时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气,不使用拙力为要.初习者更不能求快,应一式一式地练,力求步稳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匀,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紧张,发力要求松紧得当.而且每次练完后必散步拍打以消火气.练时先要松开周身,气沉丹田,不必强求呼吸运力之法,以自然为要,一举一动须合乎规矩,整齐不乱,松肩垂肘,拨顶提肛,虚心实腹,松腰合胯,动作舒展圆活而又不失自然.如此练习一段时期,周身自然和顺,劲力自然通达.此时即须在练习时意念微注意肘部,动作到位后即要根节松,梢节紧,以求慢慢将沉坠劲,即爆炸劲练出来.练习大约一两年后,即可带着练明劲,但要注意发力时只能发出四五分劲,慢慢逐渐加大发劲力度与次数.发力时根节一定要松,中节一定要沉.坠.裹,松中出力.以柔用刚.以缓用急.这样练的好处是,较易体会丹田发力及劲力的阴阳变化,且绝无周身僵滞,头晕目眩,火气上升之苦.但须注意劲力虽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势尤须挺拨,不可软塌.练明劲为外刚内柔,要求外形发刚劲,内意柔和自然.而练柔劲则要在周身和顺后逐步做到外形虽柔,内意却是坚刚,一举一动,圆活而沉实,动作到位后,不管发劲与否,总带着刚的意识,心中稍微一动,便从丹田发抖搂之力.
明劲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练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换为圆活灵巧之劲,松肩,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蕴藏一定的内劲,塌腕,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明劲是形意的刚劲不是蛮劲,是&明白&的劲,是懂得的劲,是按规矩练出的上下相连整齐内外如一的劲,久练,自然会松,松中再出的劲才是真的刚劲,不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练出来的才是刚劲.练暗劲化劲后一样有致命的刚劲,那是极柔后以至在虚无中发出的劲.
暗劲易筋练气化神.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明劲有声,暗劲无声.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暗劲是以劈拳来练的,慢慢的,浑身上下象虫子一样蠕动,尤其是丹田的蠕动.手往回收蓄劲时,全身都松了下来,长期习练此式,自然丹田饱满,内气充盈,全身放松.练时是以死步练习,逐渐过度到活步.纯纯粹粹是以丹田元气来催化关节,发力等等.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内劲渐渐在体内生长出来,出拳一点贯性劲也不借用,完全是从后腿蹬起的丹田力气,与人动手一出手,自己觉得没有怎么用力气,可是对方却觉得受到很大的内力冲击.
化劲即练神还虚洗髄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化劲成就的标准是,好象与万事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有耳聪目明返老还童之效.化劲阶段就出了虎豹雷音,这是生命更新的声音.到了化劲阶段,打人也要用浪头,但浪头下后继的劲道无穷尽,所以变化也无穷,打人跟变魔术似的,身形没有边,这是有了神变.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第三层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
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如此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无可无不可.
耿诚信幼年练拳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事,对于人所发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此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
易骨,骨髄饱满,骨生棱,常人与之轻触即如铁石轫刀痛入骨髄,此肾气饱满象,其人内劲必暗.必寸微动即可摧人;易筋,真传内家者整身以精气神充满一身如桶,此为身筋手臂大腿,以精气充满整手臂整腿都是无形之筋,周身如一体之韧,周身精气充添全角如筋,故曰周身一太极,周身一丹田,其人沾人即跌,周身一如也;洗髄,周身精气不只充沛更饱满,至无微不至,其气渗入骨髄,饱满骨髄,更饱满上丹田神室,破初关,过重关,由拳入道,而有神鬼灵感与超人之身法,腾挪变化,灵知如神,身形如鬼魅.
发劲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两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顶项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间己身被内气填充,即丹田气炸向四肢周身,瞬间脚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微颤敌已跌出,因发劲甚快,手掌尚未有触敌身感觉,真发劲常快到跌者常不知自己如何跌的,且发劲者也未感到劲有阻碍,未感受对方有体重有抗力.周身奇经八脉常通之故(普通人是十二经脉通,而奇经八脉只每两时辰与十二经脉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内家修者可将八脉气足通关而逐渐趋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脉),可倾刻间调节长江水(十二经脉),故一但发劲,丰盈之气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气,可伤人可发人,高手在对手拳脚攻己身时,吐气开声,身颤微拧,则对手自伤或跌.内家高手感觉两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纯厚者既轻灵又猛烈,轻轻用内劲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击,惊慌不及人已跌出.
胜敌无绝招,见敌打来,心念一动,随式打去,即可成功,乃无意中抖擞之神威.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发劲其实就是一颤或说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松了,劲仍难发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劲要练到背上,试劲的方法:浴后不要擦,用抖劲尽力一抖,看背后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弹出的力量有多大.整劲试法,身子直立,平伸双臂与身体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后坐腕,极力向外撑.然后,可请人猛击你手掌,你身子飞出,而拳架都不会散.惊抖力又叫抖翎劲,发出来是抖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背劲,背上的出劲,蓄发在于背,要抖背.近身之后,蓄发变动全部由背上完成,手头自不必有什么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压制着他,而他再怎么控制挤压你的双手也没关系,你自管背上一抖,连续打击.翻浪劲表现在后背和肩上,惊抖劲表现在腰上,想一下猫.狗下水洗澡上来后抖掉身上水的动作,试着做一下,两手臂平伸如抱圆柱状,两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动,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动手时讲究惊乍打人,一是靠对手惊起自身,打出本能反应,二是出手冷脆惊起对手,一打就是一个空白,就是说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打的.练习吐内劲打沙包使沙包不动只震动悬挂之绳.
胜人一靠身步灵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势得机.二靠内劲精粹,出手无式无拘,故能因敌制敌.内家胜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胜人,便是功夫不济.每遇劲敌,一沾即发,其劲直透彼之内脏,无论彼是化是打,皆受内伤,称为内家绝手.内劲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谓应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浅缓,其应之亦柔,发力深重,其应之亦猛,此为内劲之性也.实战打法,一接手,劲就要入到他体内,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远处发,不过是玩劲儿而已,能有多少劲儿渗进去.
打拳即是练功力,能短劲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内家无论截(形意撞抖震颤搓)顺(太极履发)闪(八卦闪抹)三法都不离一沾,只越高者沾之无形,彷佛闪过却攻者已飞跌.形意抖震劲.烈劲.炸劲,初功者身首皆颤,此劲直接施于人身即可杀人.尹氏八卦称干冷劲,太极称冽劲,鹤拳称骏身震身纵身宗劲,心意称战劲颤劲.无非沾控间一滑颤即拉回,彷佛无动,以极高速之能为,故初者颤脚,二者颤脑,三者颤脊椎,四者颤人神气气血.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基.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震头即头昏眼黑.震胸即心颤血乱.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震劲伤人深矣,可使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中枢神经,彼即废矣.
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之顷,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劲至,则应以警劲,敛气竦神,紧以当之,震以杀之,行所无事矣.发劲时外示柔软,内涵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用劲最难,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敌无论以何手来,吾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倘沉之过下,或起之过昂,敌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劲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劲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劲收回,吞吐劲不相等,病在迟缓,故敌人得接其手而还击之.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吞吐之劲相等,则无留顿不收之弊,敌非但不能接,且受伤尚不知手之来路,故临敌万不可接人手.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练习螺旋劲,要以身体中心为轴,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个拳手发劲的质量,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用劲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须舒放.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
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学会拧腰转胯打出全身之力,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学会发长劲,发出长劲后,立即顺势带动身形步法作适当调整,使发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力,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既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摸索诱发点.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的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拙力尽去后,不用力还要把拳打出去,打法尽在一个赖字,就是整体赖在别人身上,注意此时身上的筋骨必须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赖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步支顶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个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体力.拳的根本是&舌顶上鄂,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跑趟,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人的先天之力有大有小,力气大的打力气小的是自然规律.但武术修炼的是力的质量.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么这是整体力.力气越大的人整体力肯定大.但是练到了周身一体,身体一颤即可伤人,这种力方可称为内劲,练到了这个层次,力气大和小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么高频的力打在谁身上都受不了,内劲表现并不光就体现在杀伤力上.内家拳练的是全面的功夫,空有一击必杀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所以练拳要练身步法,不但要练快,也要练准,进步和落步都要又快又准,才能夺对方的机势,高手相争,胜负立判,靠的就是身步法的极其灵巧和一触即发的劲力.
形意拳发劲称之谓抖绝劲,务要全身放松,身体高度的协调统一,全身的劲力集中一处的整撼力,也称暴发力,参考观察骡马干完活打滚后混身一抖的劲力.形意发力时,肌肉是由松到紧的,好似全身的散劲顷刻间聚于一点,这一点可以是拳,也可以是全身的任何部位.开始时劲是聚不起来的,随着练习的过程,劲会逐渐好起来,松为了速度,紧为了整劲.先松后紧,运动过程中松,发力瞬间是紧,随之而松.一张一弛.
将丹田的鼓荡之力,腰胯的抖擞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为一,形成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劲路渗入对方体内.动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将这种零距离发劲做到随心所欲,才能谈到在实战中自由运用粘.连.绵.随.牵.捺.逼.吸等内家劲诀.在吸气.呼气.闭气三种状态下皆可发劲,所发之劲才是五脏之力.形意发力劲长,平时练拳就要将劲往远放.形意之打人以崩拳最有名,不管单崩或双崩都如坦克车撞人,故形意之拳极实非抽击,快如冬天打冷战(抖颤),能整能沉打人非抽弹击而是捅.崩.撞.打,打人成飞.发劲是利用呼吸,然后用神.用意.用气将劲打出去,可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这种劲打出去,会使人吓一跳,而有惊心动魄之感.
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你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这个是起落,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然后蓄力,再发力的过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出处轻灵,出击精准,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长劲猛但卤钝,要打一个面可以,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一般习内家拳者,以肚皮的缩鼓为鼓荡,为丹田力,其实正犯了努力努气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动全身撞人抡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须距离才能发挥,一旦被对方顶死,必须调整才能二次发劲.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种直入骨髓的感觉,在松沉状态下发出的力,是相当厉害,把人打飞轻而易举.打拳要松柔和,心态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劲连.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自然,内家拳是相当自然的,这样练的拳才对,而且用时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缩,手脚上感觉轻灵,并不是求松,自然的放松.行拳由身体蠕动,这种蠕动需用意去领.行拳感觉自己像练瑜珈,手脚虽然轻灵,但所用的是根节力,别人感吃不消,只是轻轻的动,发劲只是一爆,消解别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体的开合(阴阳互换).
内家工夫不到家即是形打,重外劲重体能重技法,全身伸缩束展以助劲力,借身体全势之缩伸,摧进内脏神经结实摧打伤人,此是形之劲打,河南心意之外形是典型内家形打,气力身形并摧,外形极猛烈惊人.功夫上身后一点浊力都不须使,也无须再考虑攻防招式,自然会恰到好处,自然控之胜之.自由进退中,只要如小儿、女人怕人打到头脸般的遮一下,沾粘控已可自然完成,敌已落于掌控中,或跌或倒地或扭曲如包粽.沾一听二顺势击发是三,高者一二三合一,如龙卷入,如水注入,顾打合一.沾粘控之利害在周身能以寸劲击人.
拳劲之发放,在贴身靠打,节节贯穿,如长江之浪,一波而三叠.即以手粘住沾实发力,意念深透,劲力不绝.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方有气象万千之象;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下功夫练好拳架桩功,使内劲和动作融合起来,气力合一,这样练下去,定能不期然而然.
太极走粘劲,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劲,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劲,顺腰臂以摔拍;拦手走炸劲,抽肩胯以穿弹.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中轴坚固如山,又游动如莽时,那便是刀背劲.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沉拔自如,拎称洒脱,吞吐无常,那便是剑指劲.以徒手扶剑的意识行功走架,便会练就飘逸的&剑指劲&.习拳者,只有领悟了拳中的刀剑棍棒味后,才称得上&懂劲&.练了剑架以后,发劲成一线直透对方脏腑.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桩法入道抻劲拔骨——形意拳三体式[转] ( 18:15:46)
摘自&&高术莫用——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
& && & 观世之进化,每种事业,无不先立基础而后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一日降龙桩,二日伏虎桩。
& && & 练此桩法,先要虚其心,涵养本源,以呼吸之气下贯丹田,而充实其腹,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肢体,使气血循环周身,流通百脉,脏腑清虚,筋络舒畅,骨健髓满,精气充足,而神经敏锐,故谓之养基立本,此桩法慢练增力之妙法也。
& && & 谚云:“本固枝荣”,儒谓“本立而道生”。以后无论操练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虽起初不得妙境,久而久之心领神会,不难妙极神明。否则不依规矩,操之过急,四肢必生挫折之苦,虽费神劳力而不得佳果。
& && & 桩法慢性之锻炼,系顺天命之性,合乎自然之道,一动发于性,一静存于命,偈日:“静为本体,动则作用”,正是会意象形之法门,而道蕴藏其中矣。急练求之者,难得其中实益也。
& && & 桩法是形意拳、象形术的基本功,是站立不动之法。习武要改变旧有的运动习惯,打拳时改变较难,先在站姿中改变。
& && &有降龙、伏虎两个根本桩法,其实两个桩是一个桩,就是形意拳的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根本,所谓“万法不离三体式”。
& && &三体式为:一步向前迈开,两足分出前后。前脚直指正前方,后脚外撇,重心在后脚。前手向前方伸去,高度在胸口,后手藏在前肘之下,腹部之前。
& & 气在胸部上升、腹部下降。站桩片刻,前手与胸部感应,会不自觉地上拾。后手与腹部感应,自然有降力,如不控制,会缩贴到腹上。
& & 降龙是把飞龙拽住,可比喻为放风筝的劲,有控制地放飞,劲是向上的。伏虎是把老虎按在地上,不让它动,劲是向下的,老虎脖子肉厚,根本无法按牢。
& & 按老虎,好比是按水瓢,一死按,瓢就滑开了,把手按到水里去了。两只手就是两个桩,前手是降龙桩,后手是伏虎桩——错,如果两只脚做到两手的状态,才真是降龙伏虎。
& & 前脚是放风筝的劲,后脚是按水瓢的劲,三体式便齐备了龙虎二桩。三体式是天地人,头颈叫天,胸腹叫人,腿脚叫地。天地生人,所以练拳先要摆正头颈和腿脚,如此才能滋养五脏、端正脊椎。
& & 人参赞天地之造化——人能参与天地演化,所以胸腹反过来能滋养头颈腿脚。气沉丹田,可以通涌泉,便是腹影响了脚,人影响了天地。&&
& & 在古人的理念中,生命是分为上下两段的,胸、腹两段代表人,符合这一理念。葫芦是典型的上下层,古人将葫芦作为生命的代表,比喻人的胸腹,修炼时的身心变化叫“壶里乾坤”。
& & 胸阳腹阴。阳如火,有向上之力,阴如水,有向下之力,所以在胸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上,在腹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下。
& & 胸在腹上,向上运动的阳居在上位,向下运动的阴居在下位,分道扬镳,不会交合。道家因此发明了“小周天”功法,腹胸之气交合。
& & 小周天象煮水。火在水下,才能把水煮熟。如果火在水上,就永远不可能煮热水了。原本在下向下的向上了,原本在上向上的向下了,称之为“颠倒”。
& & 小周天静功难操作,在拳术则简单。三体式的前手为龙后手为虎,也就是前手是胸、后手是腹,向前迈一步,后手变前手放出,前手变后手按下,就完成了颠倒。
& & 这个颠倒龙虎的动作,就是形意拳的第一拳——劈拳。道经《翠虚吟》说道功分三品,上品简易而易成,中品要妙而可成,下品烦难而难成。
& & 上品功法简单而效果快,中品功法巧妙而效果慢,下品功法繁琐而很难有效果。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竟然是越高级越容易,越低级越复杂。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转]&&& & & &&&( 06:47:07)
作者:李仲轩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唐维禄文化程度不高,人却很文雅,平时总是懒洋洋的,拿着个茶壶一溜达能溜达一天,性子非常温和。
他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没人的地方教,树林里都不行,必须周围有墙,完全与外界隔离,不准第三双眼看。
这么一个没人的院子,不太好找。李仲轩想了半天,觉得只有母系家族的祠堂合适,平时无人去,便在祠堂里学拳。有一段时间,师徒二人吃住都在祠堂。练的时候只能一人,连师傅也不能看的,有疑问了,才演示给师傅求指点,而且只许在晚上练。
唐维禄说:“想在人前逞能,得在旮旯受罪。”后来唐维禄以前的徒弟总到祠堂来,李仲轩的家人便有了意见,唐维禄就不再来了。
唐维禄家在农村,离宁河镇有段距离,李仲轩便总是赶到唐维禄家学,有时十来里路一会儿便走到了,而且人越来越精神,觉得没走够。
他把这种感受对唐维禄讲了,唐维禄说:“形意拳又叫行意拳,有个行字,功夫正在两条腿上。”(注:意在足下,神在周身,其横向走圈或走步,如意在脐下四指,如密宗横向有三角形和圆,身根切入,炼精化气于周身,实高明之锻炼法.其趟泥步过程中,前后脚四六分劲,取意雷风相薄,暗合丹修过程中先后天合息,催动周身气机运化,由于不用常规意守而更安全达到同样效果,故更高明.意之所在,足踏离宫火位,恰应密宗拙火和脐下火发之义。足之支落处,气血紧促,而为波节,足之趟处,气血舒缓,而为波腹,足之疾徐,暗应心跳呼吸乃至全身各器官次声频率,乃有锁频锁相共振,补益全身,其中深意,当须详参,真人之息以踵之旁参引申义。)然后给李仲轩讲了个故事。
唐维禄的师傅是李存义,李存义当国术馆馆长时,一天有个人背着口大铁锅来了,将锅往地上—放,跳到锅沿上打了套拳。可想其换步该有多快,腿功了得。
他表演完后对李存义说:“不知李馆长能不能做到?”李存义说:“此种技能接近杂技,得专门练,你的腿功如果真好,跟我比比赛跑怎样?”
两人说好,相隔两丈远,一喊开始,那人就跑。如果他跑出十步,李存义仍未追上,就算输了。
不料那人一起步,就被李存义推倒,好像俩人紧挨着似的。连续几次都是如此,最终那人背着铁锅羞愧地走了。
此人没留下姓名,三十几岁,被国术馆学员们称为“老小伙子”——有了这件事,国术馆学员们知道了形意拳腿功厉害,就肯老老实实练功了。
唐维禄说:“你走远路来学拳,走路也是练功夫。”李仲轩去得就更频繁了,即便有时唐维禄不教什么,也觉得来回走一趟,很是舒服。
有时在宁河镇里突然就碰上唐维禄,原来是唐维禄来教徒弟了,两人在大街上边走边聊,聊几句唐维禄就回去了,十几里路跟邻居串门一般。
李仲轩拜师尚云祥后,询问尚云祥:“唐师只让我一个人练,不能让人看见,说是古法,这是什么道理?” 尚云祥回答:“没什么道理,不搞得规矩大点,你们这帮小年轻就不好好学了。”
年轻人喜好神秘,李仲轩也觉得这么练形意拳,跟瞎子走路一样,不在拳、腿,而在全身,晚上更能体会这味道。
一次,尚云祥带着李仲轩去访一个开武馆的朋友,武馆里有许多学员在练武,李仲轩就小声对尚云祥说:“他们这样练不出功夫来吧?”尚云祥很严厉地瞪了李仲轩一眼。
离开武馆后,尚云祥说:“这么一帮人一块练武,得真传的徒弟就混在里面。”李仲轩认为他们都没正经练,问怎么看出来的,尚云祥说:“白天练拳,眼睛要有准星,形意拳总是一束一捉,食指尖和小指根来回翻转,眼光不离食指、小指,全神贯注,这是白天练拳的方法。”(注:白天炼意,锻炼之法,总不离稍节,稍节乃炼精化气之所)
李仲轩便省悟到昼练夜练截然不同,白日练眼,晚上养眼,都是提神的方法,形意拳的关键在于神气。
练拳的人喜欢看别人打拳,不见得在琢磨,如同写书法的人喜欢看别人写字,即便是看小孩写字,见笔墨行在纸上,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尚云祥就很喜欢看徒弟练拳,练好练坏无所谓,他也不指点,看一会儿就觉得很高兴。他自己从不在人前练拳,却像京戏票友般,特别爱看人打太极拳、八卦掌。
对于八卦掌,他年轻时得过八卦名家程廷华的亲传,可是即便是个刚练八卦掌的人,他也能一看就看上半天。尚云祥在一次看李仲轩练拳时,兴致很好,忽然说:“其实俗话里就有练武的真诀。”
他说武林里有句取笑形意、太极、八卦姿势的话,叫“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说到这,尚云祥就笑起来了,说:“我有别的解释,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注1)”(注:意之度,似有似无,一个“听”字了得)
“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注:足下振荡,以趟泥步,意在足下,神在周身)。(注2)”——该说形意拳了,尚云祥却不说了。
隔了几天又看李仲轩打拳,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
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注:轻出重收,点睛之笔)。
有一次尚云祥看人练拳看得高兴,两手抱在额前,浑身左摇右晃,节奏上好像在跟着练拳的人一块比划。李仲轩就问他:“老师您在干嘛?”
尚云祥答道:“练练熊形!”
形意拳有十二形,从动物动作中象形取意而出的拳法,极为简练,一式也就一两个动作。在十二形之外,还有一式叫“熊鹰合形”(注3)。形意拳的所有招式都起源于它,但传授时往往最后才教,也往往只说“老鹰俯冲,狗熊人立”,是一俯一仰两种动态连贯。
个别拳师还有独立的熊形、鹰形,其架式与合演中的熊、鹰略有不同。李仲轩问:“您这也是熊形?”尚云祥笑了,说:“我这个熊形与众不同,好像狗熊靠在树上蹭痒痒。”
见李仲轩一脸诧异,又说:“你不是喜欢发力吗?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与唐维禄一样,尚云祥也是一散步就是一天,喜欢到繁华的地方去。李仲轩说:“唐老师喜欢到有树有草的地方去。”尚云祥说:“我有我的道理呀。”
马路上人很多,人人走的方向都不同,正好练“眼观六路”,而且视线打开了,心态也会随之开阔,尚云祥逛一圈繁华闹市,心情反而会很轻松。(注4)
尚云祥晚年名气已很大,比武、来访的人非常多,有时想睡个午觉都不行。一次李仲轩跟随尚云祥出门办事,路上,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打闹,尚云祥就停下来看了半天,还蹲下来伸手逗小孩,李仲轩催促他不要耽误时间,尚云祥起身说:“我练拳一生,还不如这俩小孩。”很让李仲轩莫名其妙。
办完事后,在回家的路上,尚云祥说:“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进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没事了,不是挺令人向往的吗?”
说到这儿,他一拍李仲轩,又说:“看来练拳就得晚上练,让谁也不知道。”
泡网分: 76.887
精华: 5帖子: 12143
注册: 2001年11月
大家新年好!
-----换版的分割线----------
无忌换版后俺一直进不来
泡网分: 3.269
帖子: 1197
注册: 2011年02月
tigerbuger 发表于
应该有,不过我没有遇到过。找个明师,比较难,看缘分了。
太极不容易练。可从形意入手,相对快点。关键是思想要到,没思想想练出来难。思想属脑力,脑与手俱是梢节。
泡网分: 12.634
注册: 2007年10月
快乐!抱歉!心太急打错字
泡网分: 12.634
注册: 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厉害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