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首词很有名,作者却浙江外国语没什么名气气

阅读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①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 的景色. 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 .试以末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①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 的景色。 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答:
1.芦花 孤舟肃杀、凄寒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比较简单。 2. 在营造的静谧气氛中,忽闻短笛声声,弥散在明月之下,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笛声的凄清反衬出囚居生活的孤寂之感,亡国之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首词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恨,追思之情。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科目:初中语文
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B.《西江月》这首词的上阕最后两句倒装,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下阕最后两句也是倒装句,突出了茅店的意外出现和作者的惊喜。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D.《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
科目:初中语文
古诗阅读 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不是春光外①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释】①外:见外。
【评注】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④ 。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B.霏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C.洲:水中的陆地。 D.友:亲密朋友。 ②《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 。 ③判断对这两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对心中恋人的思恋之情。( ) B.《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 C.《关雎》中“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钟鼓乐之”等诗句是诗中男子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 ) D.在写作上,《采薇》运用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手法,《关雎》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其中“渔家傲”是 ,“秋思”是 。(2分) (2)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下片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②。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答: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答:
科目:初中语文
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啜( ) 逝( ) 故( ) 乃( )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答: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译文: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答: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
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就,便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科目:初中语文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水边) B.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看见)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四时之景不同 B.吾非至于子之门 子有生孙 C.闻道百 我尝闻少仲呢之闻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莫己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设喻说明哲理。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对比。 B.“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两个成语都出自选文,前者本义是指“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叹无可奈何”,后者的本义是“被道德修养高的人笑话。” C.“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 D.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4.翻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
关于烦恼的古诗都有哪些?放逐烦恼的名诗名句大全
发布时间: 09:21 浏览:加载中
  37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唐&《登幽州台歌》
  译文:(我登上幽州台)前看不到古代的贤主明君,后见不到兴国之主。感念天地的悠长无尽,自己倍感孤单,不禁悲伤地流泪。
  解词: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其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怆(chu&ng)然:悲伤的样子。
  解析:诗人写此诗是有感而发。他心怀报国之志,但却从军失意,故满怀激愤、感伤。在登上幽州台时,遥想古代如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贤君,再联想到爱国抱负不得施展的现实,不禁百感交集,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深感不平和痛苦,遂抑制不住地&独怆然而泪下&。全诗蕴涵着深沉凝重的意味,读来会有一唱三叹的感受。虽然全诗只有寥寥数语,但对诗人郁积于心的愤懑、孤寂之情,却能够深切充分体味。
  一个胸有壮志,满怀理想的人,却怀才不遇、抱负难展,必然会为之痛苦、激愤,但这并不等于路就走到了尽头。只要不丧志、不灰心、不消沉,把痛苦、激愤之中所蕴涵着的张力调动起来,满怀信心、积极努力,就一定会在困境中逐步闯出新路,找出转机,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在阅读《登幽州台》此类感伤的作品时,所应有的感受。
  37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南唐&《虞美人》
  译文:问问你心中有多少忧愁?恰恰像永远不停地流向东方的一江春水一样。
  解析:李煜在历史上通常被称为李后主,他是一个亡国之主。南唐是一个小国,中主李Z即位初期,尚能承上代君主的余威,扩展国土。但后期耽于安乐,由此内外危机四伏。李煜即位后,更是一味贪欢寻乐,纵情声色,缺乏雄心大志,不思,所以苟且偷安十几年,终被所灭,被俘就擒,成为阶下囚。
  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沦为阶下囚,其人生变故之大,可谓到达了极点。亡国的痛苦和伤今忆昔的哀怨,深深地折磨着他。《虞美人》一词,就是在此种心境中写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他心中积存着的、难以排解的、无尽的亡国之愁的真切写照和尽情倾泻。
  但是,李煜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由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地位,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无论他怎样动人地描述,尽情地抒发他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的无尽哀怨,也不过是表现了一个亡了国的小皇帝,为失去了享乐而寄生的特权生活的失意和痛惜,以及不思振国兴业的皇族必然没落的命运。由此,从这样的词句中,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也感受不到自信和激励。
  从艺术上欣赏李煜的词,体味他的词中所表现出的动人美感,甚而爱不释手,反复吟诵,陶醉其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思想感情上和他的词融为一体,在个人遭遇不幸、苦痛时,企望从中找到精神寄托,与之共鸣,则是不应有的。因为,我们和李煜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都绝不相同,观念和情感也绝不相通。在漫长的生活历程中,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而苦难。出于此种境况时,万不可如李煜一般对月长叹,借酒浇愁,一味地愁、愁、愁&&而是要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勇于拼搏,敢于迎难而上。这样坚持下去,必能为自己开辟一片新天地!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7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蝶恋花》
  译文:树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去越来越少,天下到处都长满了芳香的绿草。
  解词:柳绵:即柳花。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一样的白色绒毛,随风飘散。
  解析:苏轼这首词写于暮春,此时他也处于失意之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写的是暮春之景。柳树上的柳花被风吹落,散落满地。看到此景,联系自身的处境,词人不由得有些伤春之感,但又见芳草萋萋,遍布原野,心中遂顿生疏朗之情。读了如此寓情于景的词句,领会着句中所蕴涵着的旷达豪情,必会使读者经久不忘。
  &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上佳词句,流传至今,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安慰语,来开导处于痛苦之中的失恋者。
  失恋了,当然痛苦。但是失恋和不幸、和绝路绝不是同义语。已经失恋了,就尽快摆脱,离远一点,站高一点,冷静观察,调整认识。情场上的失败,绝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不论是什么原因,它只仅仅表明,失恋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漩涡,它只仅仅表明一个很简单的意义&&你不过一时找错了一个人。找错了人,再找就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何愁之有?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78.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宋&李重元《忆王孙》
  译文:面对着茂密的青草,不由得想起远去不归的王孙,我凭依着高楼,望着楼外的柳树,暗自伤怀,杜鹃的声声啼叫,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到了黄昏,风雨吹打得梨花满地,我只得紧紧关上院门。
  解词: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王孙:常指王公贵族的后代。词中指久未归来的游子。杜宇:即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的精魂所化。叫声好像&不如归去&,听来会感到十分凄哀。
  解析: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春愁闺怨的词。抒发了闺中少妇触景生情,思念远行不归的恋人的感伤情怀。词中的萋萋芳草,柳外高楼,杜鹃啼叫,梨花带雨等,虽然都是诗词中常见的描写,但是,由于作者以其极具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精巧浑成的构思,创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其中蕴涵着美的意境和张力,散发着强烈的美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美的享受。读这首词,首先应当从这方面多多体会。再者,对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闺中少妇的由触景生情,而所引发出的伤感、怨愁之情,也应做些分析。古代的妇女,由于被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和地位的限定和制约,其心态一般是封闭着的,其感情也是比较脆弱的。尤其是被烦恼所扰时,极易见景生情,其所生之情,多含伤感、悲愁心怀。不论什么季节,不论多么美的景物,在其眼中都是令人哀怨、凄楚的。如这首《忆王孙》,词中所描写的分明是明媚青翠而开阔的春景,而其情却凄恻而哀婉。当今天我们来欣赏此类诗词时,不可被此种情绪所影响,也生出一些无名感伤之情来,而要以爽朗、开阔的心绪去体味词中所蕴涵着的美境。
  379.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张耒《田家词》
  译文:人的欲望和要求太多,就会带来很多烦恼,上天只满足你一个人,也十分困难。
  解词:尔:你。良:很。独:一个。
  解析:张耒这首诗是从下雨引出主题。春末夏初,如果下起雨来,种豆的农夫十分高兴,因为豆田得雨,必能丰收;而蚕妇则害怕下雨,因为雨来蚕就会挨冻,于生长会大大不利。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各种各样,很难一一满足。&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就是劝告人们,不要要求过多,更不要私欲膨胀。遇有满足不了个人愿望之事时,就应该理智地克制私念,要服从大局,要有&知足者常乐&的豁达胸怀。
  田家词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潇潇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蚕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38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声声慢》
  译文:黄昏时节,窗外风吹着梧桐树,又加上小雨飘落,点点滴滴,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解词:这次第:这情形,这光景。了得:表示愁得无法排解。
  解析: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一些诗词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其中,《声声慢》就是一首声震词坛的名作。北宋灭亡,南宋小朝廷南渡偏安一方后,李清照历经了国破家亡的劫难,造成了她后半生的不幸。丈夫病死,无儿无女,天涯沦落,孤苦伶仃,寡居无助。《声声慢》真实而集中地抒写出她的孤独愁苦和空虚寂寞。&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黄昏细雨的环境渲染中,用一个&愁&字,尽现出了她内心难以言说的惆怅和凄苦,缠绵哀怨,如泣如诉。正是因为词人把她的凄凉的处境和悲愁的心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朴素清新的语言再现了出来,所以千百年来,她的词作,获得了无数读者的欣赏和喜爱,成为了广泛流传的佳作名篇。
  读李清照的词,只有联系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身世,才能领会、体味其中所蕴涵的意境。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可以理解她的苦,她的愁,她的脆弱,但不宜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也就是说,读李清照的词,不可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其中,生出一些无名的感伤,或者进而联系自己的一些曾经有过的感情创伤、及生活中的曲折、不幸,而同样悲苦、惆怅起来。李清照的凄凉、无助是有时代性的,而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我们,早已突破了旧时代种种局限性。为此,我们的视野,应当是很开阔的;我们的胸怀,应当是很博大的。对待前进中的波折和困难,应当以爽朗、开阔、乐观的态度去积极化解、排除。至于见花流泪,听雨忧伤,甚而自寻烦恼、无病呻吟,则是一种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情感的表现,与时代精神相悖,是不足取的。
  381.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小重山》
  译文:想把满腹心事用弹奏瑶琴抒发出来,但知音很少,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倾听。
  解词:瑶琴:镶有玉石,很精美的琴。
  解析: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抗金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家喻户晓,名垂千古。可是,岳飞也是个悲剧人物。在他处于孤军作战,千难万险,但却拼尽全力,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贼巢黄龙,胜利在望的时候,昏君和奸相秦桧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万般无奈,挥泪撤兵。返回临安后,就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岳飞不仅受到、秦桧的压制和迫害,而且一些同僚,甚至曾一起抗金的将领,如大臣张浚、杨沂中等人,也对岳飞抗金予以阻挠,进而投靠秦桧。对此,岳飞深感痛心,并生发出曲高和寡,知音难求的感慨。为此,他的《小重山》里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以比兴的手法,含蓄地点出了难觅知音的悲怆、沉郁之情。
  今日读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词句时,除了应深切体会他内心深处所积郁的幽怨悱恻之情,进一步感受到爱国将领的壮志未酬,孤立无援的遗恨外,还可以从中悟出一个生活中的不可忽略的至理,即:人不可没有知己。
  人的一生,需要知己的深透理解和相知相助,需要知己的不离不弃,需要知己的关怀鼓励。所以,知己是一种力量,一个依托,一份慰藉,一片绿荫。
  人最有幸的,莫过于有几个知己。知己难求,但只要真心寻觅,便会有知己。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82.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宋&方岳《别子才司令》
  译文: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常常十有八九,可以与别人说的没有两三件。
  解析:该句用口语式的直白,道出了人们情绪方面的常态。意为烦恼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常八九&之说,虽有些夸大,但却基本上是实情。因为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人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诸如对多变的环境不适应、学业或工作受挫,婚姻的变故,人际关系处置不当,疾病缠身等,都会导致苦恼、烦闷的产生。如果有人只一心企求快乐和平顺,而不愿接受烦恼,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将会烦恼无穷。
  烦恼十分伤人,但烦恼可以抵御、化解。人一旦摆脱了烦恼的缠绕,就会快乐、就会振奋、就会轻装前行。
  放逐烦恼,应寻根溯源。烦恼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欲望的无限膨胀和虚妄的盲目追求。所以,想要摆脱烦恼,就要把产生烦恼之根拔掉。
  在抵御烦恼时,需要有人相助,所以&可与人语无二三&中的&无二三&应改为&有八九&。要知道,人在心情郁闷时,需要的是向亲人或友人诉说、宣泄。这样,可以得到理解和帮助;可以感到轻快放松。万不可积郁,积郁是会成疾的。
  别子才司令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38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僧人《禅宗无门关》
  译文:春天百花盛开,秋有一轮明月,夏有凉爽清风吹来,冬季大雪纷飞,四季各有不同景色。如果心中没有烦事,终年过的都是愉快的好日子。
  解词:无门关:是僧人为颂扬、评唱佛门教义而写的禅诗。(禅诗:以形象思维的形式,阐述佛教教义的诗。)闲事:闲杂、烦恼的事。
  解析:慧开是一个僧人,他所写的这首禅诗是阐扬佛门的&安静而止息杂虑&,&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轻安&的修行之法,以修得禅心,即清静寂定的心境。佛教的这种认知,有一定积极的借鉴意义。正如诗中所述,春夏秋冬各有美好的景色,但也有阴雨、风雪等可使人产生不适、不快,或烦恼的感觉。遇到此种情况时,就应&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对此,可以理解为,在生活中要放逐烦恼,追寻快乐。
  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不仅有利于健康,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生活是复杂的,苦恼、忧烦等不良情绪,也常常向我们袭来。这种生活体验,几乎是每个人都熟悉的。
  38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译文:一路行来,见到的是枯萎了的树藤、老树和黄昏中的乌鸦,小桥下面有潺潺流水,桥边住着几户人家。在古道上,行路人迎着西风,骑着一匹瘦弱的马在慢慢地走着。此时太阳已然向西落去,满心忧伤的游子流落在天涯之处。
  解词: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乌鸦色黑,黄昏时天色昏暗,人们更看不清乌鸦的样子。断肠人:指漂泊天涯,落魄忧伤的游子。
  解析:这是一直流传极广,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曲。作者把秋季的黄昏时节,几个独具特色的景色,有机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如电影一般的萧瑟苍凉的画面和意境,烘托着一个漂泊流浪、失意彷徨、忧郁愁苦的游子漫无目的地游走的形象。因为作者的描写出神入化,所以读此散曲,常常会使读者倍感真切,且有身临其境、自然融入的感觉。由于艺术手法如此高超,此散曲被后人誉为&百中无一&、&秋思之祖&。
  古代的文人墨客写文、写诗,常常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怀。尤其是怀才不遇,官场失意者,会更多地采用此法以排解胸中长期郁积的忧愤、孤苦。有些著名的诗词大家,由于文学修养极强,才艺出众,手法独到,故所写的诗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许多爱好者,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因此,其作品中所蕴涵着的哀怨、低沉情调,就会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使之同样感伤起来。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也不足为怪。但是,我们毕竟是新时代的人,和古人在思想感情上应有所不同。不同的焦点在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遭遇何种挫折,处境如何不顺,痛苦多么深重,情绪和心态的基调都应当是积极、昂扬、乐观、向上、奋进的,而且应当坚信,只要不懈地探索、努力,前进的路是必然会找到的,命运是能够由自己所掌控的。为此,在读到如《天净沙》这样的优秀作品时,在充分领略其中强烈的美感和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忧郁、彷徨的心境的同时,要防止受其感染,无端、莫名地生出一些忧伤的感慨;或者在自己情绪欠佳时,欲从中寻找情感上的寄托和共鸣。
  385.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元&关汉卿
  译文:船行到江心,才发现有漏洞,再忙着去补,已经晚了,所生的烦恼去埋怨谁呢?为此,做事情要思前想后,以免后悔。
  解析:此曲通俗易懂,与口语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引人深思。作者是针对剧中的一个风尘女子宋引璋,因做事不思前想后,考虑周全,被坏人所骗,所吸取的教训而言,但对为人处世却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人在决定做某件事(尤其是大事)之前,必须缜密考虑,对有关的各种情况,作周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思路要清晰、明确,不被假象所迷惑。在实行过程中,如遇周折,定要及时排除烦恼,冷静处置。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把事情顺利办好。经过如此的磨炼,人就必将逐渐地走向成熟。
  386.胸中芥蒂未去尽,须信坦道多荆榛。&&明&《冯公山令岭》
  译文:积在心中的郁闷、不快没有全部消除,就是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也会多有各种障碍。
  解词:芥蒂:阻塞的东西。可比喻心中存有的烦恼不快。荆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和杂草。比喻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解析:此诗句切中要害地指出消极情绪的危害,从而告诫人们努力排除心中所积存的各种烦恼,胸怀宽大、性格开朗,在平坦大道上阔步前进。
  数百年前的诗人所言,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常常遇到各种烦恼。如果烦恼、苦闷长存于心,一则会失去快乐和轻松,再者会磨损意志,失去生活的信心。正如诗中所言&须信坦道多荆榛&,在前进的路上,常常会遇到阻碍和不顺。如果此种低沉的精神状态不变,又会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则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由此可见,烦恼长存,是生存的大敌,必须根除。
  根除烦恼首先要控制私欲的膨胀和增强走出困境的自信心;其次要学会在观察问题时,根据现实状况,善于适当变换思路和视角;再就是要主动听取他人的善言等。
  387.试马春城晚更凉,百年空剩鬓丝长。西山不改青苍色,却为人间送夕阳。&&清&张际亮
  译文:在春寒料峭的傍晚,骑着马走着,感到了阵阵凉意,度过了大半生只剩下双鬓白发。西山从来不会改变郁郁葱葱的青苍颜色,而却为人间送走了一个个傍晚时光。
  解词: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包括妙峰山、香山、玉泉山、翠微山等。
  解析:这首诗写了作者路过西山一带的所见所感。由于他处于仕途不顺,报国无门的境遇中,故触景生情,在诗中抒发了积郁在胸的苦闷、悲凉气氛。&西山不改青苍色,却为人间送夕阳。&作者由看到了西山的常青,又见夕阳西下,两相对照,遂生深深的伤感之情:青山不老,郁郁葱葱,而人却白发苍苍,已临暮年,蹉跎岁月,难以追回。
  诗人的低沉、伤感之情,就他所处的时代和境遇,是可以理解的。而读此诗时,却应是另一种心境,即应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命。从年轻到年老,这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经历。人到了晚年,就意味着有生之年已屈指可数,这将是无可更改的现实。正是因为如此,每一个老者,都应更加珍惜无比宝贵的时间,振奋精神,老有所为,一生进取,一生充实,一生愉快。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夏商周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外国语没什么名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