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的一部射箭的老动画片,记忆很模糊,故事开始好像是主角拜师练习射箭,貌似一个老头儿让他把一个

1,566被浏览621,246分享邀请回答360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43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小学生必须背诵的古诗81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1) & & & & & &&长歌行
&&&&&&&&&&&&&&&& & &&&&qīng& &青&qīng& &园yu&n&&中zhōng&&葵ku&,
&&&&&&&&&&&&&&&&&&zhāo &&露&l&&&待d&i&&日r&&&xī。
& & & & & & & & &&阳&Y&ng&&春&chūn&&布&b&&&&德d&& &泽z&,
& & & & & & & & &&万w&n&&物&w&&&生&shēng&&光&guāng&&辉huī。
&&&&&&&&&&&&&&&&& && &&
&&&&&&&&&&&&&&&&& &Ch&ng&&恐&&kǒng&秋&&qiū&节ji&&&至zh&,
&&&&&&&&&&&&&&&&& && & &&
&&&&&&&&&&&&&&&&& &kūn&&黄&hu&ng&&华&huā&&叶y&&&衰shuāi。
& & & & & & & & &&
&&&&&&&&&&&&&&&&& & & && && &&Bǎi chuān dōng& d&o& hǎi,
& & & & & & & & &&
&&&&&&&&&&&&&&&&&
&&& && && &h&&&sh&&&&f&&&&xī& guī? 
&&&&&&&&&&&&&&&&&
&&&&&&&&&&&&&&&&& & && & && &&sh&ozhu&ngb&&&&nǔ&&&&l&,
& & & & & & & & &&
&&&&&&&&&&&&&&&&& & & && &&& &lǎo& d&&&&t&&&&shāng &bēi。
&&&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 :晒干。
&&& 阳春:生长茂盛。
&&& 布:散布,洒满。
&&& 德泽:恩泽。
&&& j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 华:同&花&。
&&&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 徒:白白地。
&&&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2&&&&&&&&&&& &&&七步诗
&&&&&&&&&&&&&&&& &&&zh &du &rn &du &q
&&&&&&&&&&& &&&&&&& & && && &&
&&&&&&&&&&&&&&&&& l& &ch& y &&wi& zh
&&&&&&&&&&&&&&&&&
&&& & &&& &
&&&&&&&&&&&&&&&&& q&& z&& if&& xi& rn
&&&&&&&&&&&&&&&&& & && & && &&
&&&&&&&&&&&&&&&&& du &zi& f& &zhng &q
&&&&&&&&&&&&&&&&& & && && & &&
&&&&&&&&&&&&&&&&& Bn &sh &tong &gn &shng
&&&&&&&&&&&&&&&&&
&& &&& && &
&&&&&&&&&&&&&&&&& xing jin &h &&ti&& j
&&&&&&&&&&&&&&&&& & && && & &&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 萁:豆秆。
&&&& 漉:过滤。
&&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 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3&&&&&&&&&&&&&&&& &&&敕勒歌
&&&&&&&&&&&&&&&&& ch &l &chun yn &shn& xi
&&&&&&&&&&&&&&&&&
&& &&& & &&& &
&&&&&&&&&&&&&&&&& Tin& s& qing& llng &gi& &s& &y
&&&&&&&&&&&&&&&&& & && & &&&& & &&& &
&&&&&&&&&&&&&&&&& Tin &cng cng &y &mng &mng
&&&&&&&&&&&&&&&&& & & &&& && &&
&&&&&&&&&&&&&&&&& fng chu& co& d& &xin &ni& yng
&&&&&&&&&&&&&&&&& & && && && & && &&
&&&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 &见:同&现&, 这里不读ji&n。。
&&&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4&&&&&&&&&&&&&&&&& 咏 鹅
&&&&&&&&&&&&&&&&& &&&
&&&&&&&&&&&&&&&&&
&&&&&&&&&&&&&&&&& q& xing xing& tin& g
&&&&&&&&&&&&&&&&&
&&& && & &&
&&&&&&&&&&&&&&&&& Bi &mo& f l& shu
&&&&&&&&&&&&&&&&& & && && & &&
&&&&&&&&&&&&&&&&& hngzhng& b &qng &b
&&&&&&&&&&&&&&&&&
&& && && &&
&&&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
&&&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 拨:划。
&&&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5 &&&&&&&&&&&&&&&&&&&回乡偶书
&&&&&&&&&&&&&&&&& sho xio& l&& ji&& lo&& d& hu
&&&&&&&&&&&&&&&&& && && && && && &&
&&&&&&&&&&&&&&&&& xingyn& w&& gi& bn& mo& shui
&&&&&&&&&&&&&&&&& && && && && && &&
&&&&&&&&&&&&&&&&& & tong&& xing jin& b& xing& sh
&&&&&&&&&&&&&&&&& && && && && && &&
&&&&&& &&&&&&&&&&&xio wn& k& cng& h&& ch&& li
&&&&&&&&&&&&&&&&& && && && && && &&
&&&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 鬓:耳边的头发。
&&& 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
&&&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6&&&&&&&&&&&&&&&&  咏 柳
&&&&&&&&&&&
&&&&&&&&&&&&&&&&& b&& y& zhungchngy&& sh go
&&&&&&&&&&&&&&&&& && && && && && &
&&&&&&&&&&&&&&&&& wn& tio chu& xi& l&&& s&& to
&&&&&&&&&&&&&&&&& && && && && && &&
&&&&&&&&&&&&&&&&& b&& zh& x&& y& shu&& ci& ch
&&&&&&&&&&&&&&&&& && && && && && &&
&&&&&&&&&&&& &&&&&r&& yu& chn& fng& s& jin& do
&&&&&&&&&&&&&&&&& && && && && && &&
&&& 见《回乡偶书》的作者背景。
&&& 咏:歌唱,赞美。
&&&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 妆:打扮。
&&& 绦:丝带。。
&&&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7&&&&&&&&&&&&&&&&&&& 凉州词
&&&&&&&&&&&&&&&&& hungh& yun shng& bi& yn &jin
&&&&&&&&&&&&&&&&& && && && && && & &
&&&&&&&&&&&&&&&&& y& pin& g& chng& w nrn& shn
&&&&&&&&&&&&&&&&& && && && && && & &
&&&&&&&&&&&&&&&&& Qing d& h&& x& yun& yang& li
&&&&&&&&&&&&&&&&& && && && && && &&
&&&&&&&&&&&&&&&&& chn fng& b&& d&& y& mn& gun
&&&&&&&&&&&&&&&&& && && && && && &&
&&&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 何须:何必。
&&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未过玉门关。&&&&&&&&&&&&&&&& &&&&&&&&&&&&&&&&&&&&&&&&&&&&&&&&&&&&&&&&&&&&&&&&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 &8&&&&&& &&&&&&&登鹳雀楼
&&&&&&&&&&&&&&&&& b&i& r&&& yī& shān& j&n 
&&&&&&&&&&&&&&&&& 白&& 日&& 依&& 山&& 尽,
&&&&&&&&&&&&&&&&& hu&ngh&&& r&&& hǎi& li& 
&&&&&&&&&&&&&&&&& 黄&& 河&& 入&& 海&& 流。
&&&&&&&&&&&&&&&&
&y&& qi&ngqiān& lǐ&& m& 
&&&&&&&&&&&&&& &&&&&欲&& 穷&& 千&& 里&& 目,
&&&&&&&&&&&&&&&&& g&ng sh&ngyī& c&ng& l&u 
&&&&&&&&&&&&&&&&& 更&& 上&& 一&& 层&& 楼。
&&&& 见《凉州词》作者背景。
&&&&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 尽:落下。
&&&& 欲:想。
&&&& 穷:尽。
&&&& 更:再。
&&&&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9&&&&&&&&&&&&&& 春 晓
&&&&&&&&&&&&&&&&& chūn mi&n b&& ju&& xiǎo 
&&&&&&&&&&&&&&&&& 春&& 眠&& 不&& 觉&& 晓,
&&&&&&&&&&&&&&&&& ch& ch&&& w&n& t&& niǎo 
&&&&&&&&&&&&&&&&& 处&& 处&& 闻&& 啼&& 鸟。
&&&&&&&&&&&&&& &&&y&&& l&i fēng& yǔ& shēng 
&&&&&&&&&&&&&&&&& 夜&& 来&& 风&& 雨&& 声,
&&&&&&&&&&&&&&&&& huā& lu&& zhī& duō& shǎo 
&&&&&&&&&&&&&&&&& 花&& 落&& 知&& 多&& 少。
&&作者背景
&&&&&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注词释义
&&&&& 眠:睡觉。
&&&&& 闻:听见。
&&&&& 啼鸟:鸟鸣。
&&&&& 夜来:昨夜。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10&&&&&&&&&&&&&&&&&& &凉州词&&&&&&&& &
&&&&&&&&&&&&&&&&& p&& t&o&& měi jiǔ&& y& guāng& běi 
&&&&&&&&&&&&&&&&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 y&& yǐn&& p&&& pā&& mǎ sh&ng& cuī 
&&&&&&&&&&&&&&&&&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 zu&& w&& shā& chǎng jūn& m&&& xi&o 
&&&&&&&&&&&&&&&&&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 gǔ&& l&i zhēng zh&n jǐ&& r&n& hu& 
&&&&&&&&&&&&&&&&&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 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 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 催:催促。
&&&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11&&&&& &&&&&&&&&&&&&出 塞
&&&&&&&&&&&
&&&&&&&&&&&&&&& &&&q&n& sh&&& m&ng yu& h&n& sh&& guān 
&&&&&&&&&&&&&&&&&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w&n& lǐ ch&ngzhēng r&n&& w&i hu&n 
&&&&&&&&&&&&&&&&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D&n& shǐ long ch&ngfēi& ji&ng z&i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b&& ji&o& h&&& mǎ&& d&& yīn&& shān 
&&&&&&&&&&&&&&&&&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 但使:只要。
&&&&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2&&&&&&&&&&&&&&&&&& 从军行
qīng& hǎi ch&ng y&n& &n&& xuě shān 
&&&&&&&&&&&&&&&&&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 gū& ch&ngy&o& w&ng& y&& m&n& guān 
&&&&&&&&&&&&&&&&& 孤&& 成&& 遥&& 望&& 玉&& 门&& 关。
&&&&&&&&& &&&&&&&&hu&ngshā& bǎi zh&n chuān jīn& jiǎ 
&&&&&&&&&&&&&&&&&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
b&&& p&& lǒu& l&n zhōng& b&&& hu&n 
&&&&&&&&&&&&&&&&&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
&&&&&&&&&&&
&&&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 &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 破:击败。
&&&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13&&&&&&&&&&&&&&& 芙蓉楼送辛渐
&&&&&&&&&&&&&&&&& h&n& yǔ& li&n jiāng y&&& r&&& w& 
&&&&&&&&&&&&&&&&&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 ping m&ngs&ng& k&& chǔ& shān& gū 
&&&&&&&&&&&&&&&&&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 lu& yang qīn& yǒu&& r&& xiāng w&n 
&&&&&&&&&&&&&&&&&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 y&& pi&n bīng xīn&& z&i& y&&& h& 
&&&&&&&&&&&&&&&&&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 辛渐:诗人的朋友。
&&&& 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 &&&平明:清晨天亮时。
&&& &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 &莹的壶。
&&&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4&&&&&&&&&&&&& &鹿 柴
&&&&&&&& &&&&&&&&&kōngshān& b&& ji&& nr&n 
&&&&&&&&&&&&&&&& &空&& 山&& 不&& 见&& 人,
&&&&&&&&&&&&&&&&& d&n& w&n& r&n& yǔ& xiǎng 
&&&&&&&&&&&&&&&&&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 shēn& l&n 
&&&&&&&&&&&&&&&&& 返&& 景&& 入&& 深&& 林,
&&&&&&&&&&&&&&&&& f&& zh& oqīng& t& ish&ng 
&&&&&&&&&&&&&&&&& 复&& 照&& 青&& 苔&& 上
&&&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 但:只。
&&&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 复:又。
&&&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15&&&&&&&&&&&& &&&竹里馆
&&&&&&&&&&&&&&&&& d&&& zu&& yōu hu&ng lǐ 
&&&&&&&&&&&&&&&&& 独&& 坐&& 幽&& 篁&& 里,
&&&&&&&&&&&&&&&&& t&n& q&n& f& ch&ng& xi&o 
&&&&&&&&&&&&&&&&& 弹&& 琴&& 复&& 长&& 啸。
&&&&&&&&&&&&&&&&& shēn l&n& r&n& b&&& zhī 
&&&&&&&&&&&&&&&&& 深&& 林&& 人&& 不&& 知,
&&&&&&&&&&&&&&&&& m&ng yu&& l&i xiāng zh&o 
&&&&&&&&&&&&&&&&& 明&& 月&& 来&& 相&& 照。
&&&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 幽:幽静。
&&& 篁:竹林。
&&& 复:又,再。
&&& 长啸:撮口出声对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名句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16&&&&&&&&&&&&& &&&&&&&送元二使安西
&&&&&&&&&&&
&&&&&&&&&&&&&&&& &&&w&i ch&ngzhāo& y&&& y&& qīng ch&n 
&&&&&&&&&&&&&&&&& 渭&& 城&& 朝&& 雨&& && 轻&& 尘,
&&&&&&&&&&&&&&&&& k&& sh&& qīng qīng& liǔ& s&&& xīn 
&&&&&&&&&&&&&&&&&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Qu&njūn& gēng j&n&& yī&& bēi& jiǔ 
&&&&&&&&&&&&&&&&&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xī& chū& y&ng guān& w&&& g&&& r&n 
&&&&&&&&&&&&&&&&&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 使:奉命出使。
&&&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 牛菏蟆
&&& 客舍:旅店。
&&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 更:再。
&&&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d&&& z&i& y&& xiāng w&i& y&&& k& 
&&&&&&&&&&&&&&&&&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měi f&ng& jiā ji&&& b&i& sī&& qīn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y&o& zhī xiōng d&& dēng& gāo& ch&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bi&n chā zhū&& y&& shāo& y&&& r&n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 异乡:他乡。
&&& 倍:加倍,更加。
&&& 遥知:远远推想。
&&&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18&&&&&&&&&&&&& &&&&&&&&&&&&别董大
&&&&& &&&&&&&&&&&&qiān lǐ& hu&ng y&n& b&i& r&&& xūn 
&&&&&&&&&&&&&&&&&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n& xuě& fēn& fēn 
&&&&&&&&&&&&&&&&&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m&& ch&u qi&n& l&&& w&&& zhī& jǐ 
&&&&&&&&&&&&&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tiān xi& shu&& r&n& b&&& sh&& jūn 
&&&&&&&&&&&&&&&&&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高m(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ti&o)(今河北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 知己:知心朋友。
&&& 识:赏识。
&&& 君:您。这里指董大。
&&&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19&&&&&&&&&&&&& &&&&&&&静夜思
&&&&&&&&&&&
&&&&&&&&&&&&&&&& chu&ngqi&n m&ng yu& guāng 
&&&&&&&&&&&&&&&&& 床 &&前&& 明&& 月&& 光,
&&&&&&&&&&&&&&&&& y&&& sh&& d&& sh&ngshuāng 
&&&&&&&&&&&&&&&&&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u w&ng& m&ng yu& 
&&&&&&&&&&&&&&&&&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u& sī&& g&& xiāng 
&&&&&&&&&&&&&&&&& 低&& 头&& 思&& 故& &乡
&&&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 疑:好像。以为。
&&& 举:抬,仰。
&&&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20&&&&&&&&&&&&& &&&&&古朗月行
&&&&&&&&&&&&&&&& xiǎo& sh&& b&&& sh&& yu& 
&&&&&&&&&&&&&&&&& 小&& 时&& 不&& 识&& 月,
&&&&&&&&&&&&&&&&& hū& zu&&& b&i& y&&& p&n 
&&&&&&&&&&&&&&&&& 呼&& 作&& 白&& 玉&& 盘。
&&&&&&&&&&&&&&&&& Y&u& y&&& y&o& t&i& j&ng 
&&&&&&&&&&&&&&&&& 又&& 疑&& 瑶&& 台&& 境,
&&&&&&&&&&&&&&&&& fēi& z&i qīng& y&n& duān 
&&&&&&&&&&&&&&&&& 飞&& 在&& 青&& 云&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 呼:称呼。
&&& 疑:怀疑。
&&&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21&&&&&&&&&&&&& &&&&&&&&&望庐山瀑布
&&&&&&&&&&&
&&&&&&&&&&&&&&&&& r&&& zh&o xiāngl&& shēng zǐ&& yān 
&&&&&&&&&&&&&&&&&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y&o& k&n& p&&& b&&& gu& qi&n chuān 
&&&&&&&&&&&&&&&&&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Fēi& li&& zh&& xi& sān& qiān& chǐ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y&&& sh&& y&n& h&&& lu& jiǔ&& tiān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22&&&&&&&&&&&&& &&&&&&&&&赠汪伦
&&&&&&&&&&&
&&&&&&&&&&&&&&&&& lǐ&& b&i ch&ng zhōujiāng y&& x&ng 
&&&&&&&&&&&&&&&&&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m&& &n& sh&ng t&&& gē& shēng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o& huā& t&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 j&&& wāng l&n s&ng& wǒ& q&ng 
&&&&&&&&&&&&&&&&&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 &&不及:比不上。
&&&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23&&&& &&&&&&&&&&&&&&&独坐敬亭山
&&&&&&&&&&&
zh&ng niǎo gāo& fēi& j&n 
&&&&&&&&&&&&&&&&& 众&& 鸟&& 高&& 飞&& 尽,
&&&&&&&&&&&&&&&&& gū&& y&n& d&&& q&&& xi&n 
&&&&&&&&&&&&&&&&& 孤&& 云&& 独&& 去&& 闲。
&&&&&&&&&&&&&&&&& Xiāngk&n liǎng b&&& y&n 
&&&&&&&&&&&&&&&&& 相&& 看&& 两&& 不&& 厌,
&&&&&&&&&&&&&&&&& zhǐ yǒu& j&ng t&ng& shān 
&&&&&&&&&&&&&&&&& 只&& 有&& 敬&& 亭&& 山。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
&&& 闲:悠闲。
&& &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 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g&& r&n&& xī&& c&& hu&ng h&&& l&u 
&&&&&&&&&&&&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 xi& y&ng& zhōu 
&&&&&&&&&&&&&&&&&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 kōng& j&n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i ji&n ch&ngjiāngtiān& j&&& li& 
&&&&&&&&&&&&&&&&&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 之:往,去。
&&& 广陵:扬州的旧名。
&&&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 下:沿江顺流而下。
&&& 惟:只。
&&& 天际:天边。。
&&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24&&&&&&&&&&&&& &&&&&&&&&早发白帝城
&&&&&&&&&&&
&&&&&&&&&&&&&&&& zhāo &c&&& b&i& d&&& cǎi y&n& jiān 
&&&&&&&&&&&&&&&&&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
&&&&&&&&&&&&&&&& qiān& lǐ& jiāng l&ng yī&& r&& hu&n 
&&&&&&&&&&&&&&&&&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
&&& &&&&&&&&&&&&&Liǎng &n& yu&n shēng t&&& b&&& zh& 
&&&&&&&&&&&&&&&&& 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
&&&&&&&&&&&&&&&& qīng zhōu& yǐ& gu&& w&n ch&ng shān 
&&&&&&&&&&&&&&&&&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 &朝:早晨。
&&& 辞:告别。
&&& 江陵:今湖北江陵。
&&& 还:返回。
&&& 啼:叫。
&& &住:停息。
&&&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
名句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起句写得热情奔放,&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5&&&&&&&&&&&&& &&&&&&&秋浦歌
&&&&&&&&&&&
&&&&&&&&&&&&&&&&& b&i& f&& sān& qiān zh&ng 
&&&&&&&&&&&&&&&&& 白&& 发&& 三&& 千&& 丈,
&&&&&&&&&&&&&&&&& yu&nch&u& s&&& g&& ch&ng 
&&&&&&&&&&&&&&&&& 缘&& 愁&& 似&& 个&& 长。
&&&&&&&&&&&&&&&&& b&&& zhī& m&ngj&ng& lǐ 
&&&&&&&&&&&&&&&&& 不&& 知&& 明&& 镜&& 里,
&&&&&&&&&&&&&&&&& h&& ch&&& d&& qiū& shuāng 
&&&&& &&&&&&&&&&&&何&& 处&& 得&& 秋&& 霜。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 缘:因为。
&&& 个:这样的意思。
&&& 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的。
&&&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名句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26&&&&&&&&& &&&&&&&&&&&&&&&望天门山
tiānm&nzhōngdu&nchǔjiāngkāi 
&&&&&&&&&&&&&&&&&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b&shuǐdōngli&zh&cǐhu& 
&&&&&&&&&&&&&&&&&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g&nqīngshānxiāngdu&chū 
&&&&&&&&&&&&&&&&&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gūfāny&pi&nr&biānl&i 
&&&&&&&&&&&&&&&&&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 回:转变方向。
&&&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2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ji&n w&i& hū& chu&nshōu& j&&& běi 
&&&&&&&&&&&&&&&&&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chū& w&n& t&&& l&i mǎn&& yī& shāng 
&&&&&&&&&&&&&&&&&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qu&& k&n& qī&& zǐ& ch&u& h&&& z&i 
&&&&&&&&&&&&&&&&&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m&n juǎn& shī& shū& xǐ&& y&& ku&ng 
&&&&&&&&&&&&&&&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b&i& r&& f&ng& gē&& xū& z&ng& jiǔ 
&&&&&&&&&&&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qīngchūn zu&&& b&n hǎo& hu&n xiāng 
&&&&&&&&&&&&&&&&& 青&& 青&& 作&& 伴&& 好&& 还&& 乡 
&&&&&&&&&&&&&&&&&
j&& c&ng& bā&& xi& chu&n wū&& xi& 
&&&&&&&&&&&&&&&&&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bi&n xi& xiāng y&ngxi&ng lu& y&ng 
&&&&&&&&&&&&&&&&&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官军:唐王朝军队。
&&&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 初闻:乍听到。
&&& 涕泪:眼泪。
&&& 却看:回头看。
&&& 漫卷:胡乱地卷起。
&&& 纵酒:纵情饮酒。
&&& 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
&&&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名句赏析&&&青春作伴好还乡。&
&&&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27&&&&&&&&&&&&& &&&&&&&&&&绝 句
&&&&&&&&&&&&&&&& &&liǎng& g&& hu&ng l&& m&ng& cu&& liǔ 
&&&&&&&&&&&&&&&&&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yī&& h&ng b&i& l&& sh&ng qīng tiān 
&&&&&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Chuāngh&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 m&n&& b&& dōng& w&&& w&n& lǐ& chu&n 
&&&&&&&&&&&&&&&&&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 鸣:叫,啼叫。
&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 泊:停船靠岸。
&&&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28&&&&&&&&&&&&& &&&&&&&&&&&&&赠花卿
&&&&&&&&&&&
&&&&&&&&&&&&&&&&& jǐn ch&ng sī& guǎn& r&&& fēn& fēn 
&&&&&&&&&&&&&&&&& 锦&& 城&& 丝&& 管&& 日&& 纷&& 纷,
&&&&&&&&&&&&&&&&& b&n& r&& jiāng fēng b&n& r&&& y&n 
&&&&&&&&&&&&&&& &&半&& 入&& 江&& 风&& 半&& 入&& 云。
cǐ&& qǔ& &zhǐ& yīng tiān sh&ngyǒu 
&&&&&&&&&&&&&&&&& &&&此&& 曲&& 只&& 应&天&& 上&& 有,
&&&&&&&&&&&&&&&&& r&n& jiān& n&ng d&& jǐ&&& hu&& w&n 
&&&&&&&&&&&&&&&&& &人&& 间&& 能&& 得&几&&& 回&& 闻 
&&&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 &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对男子的美称。
&&& 锦城:指成都。成都旁有锦江,所以称成都为锦城。
&&& 丝管:弦乐和管乐,此处泛指音乐。
&&& 纷纷:多而乱的样子。这里指看不见、摸不着的乐曲。
&&& 闻:听到。
&&& 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
名句赏析&&&半入江风半入云。&
&&& 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内容是赞美花家所演奏的音乐。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是点睛之句,它不但写出了音乐从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弥漫,写出了花家音乐的繁盛,更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乐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风,以及袅袅婷婷的行云,给人一种流畅、轻柔、悠扬的感觉,使人联想起&行云流水&、&响遏行云&这样的词语,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所描写的音乐的感受。后两句感叹这样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一听,直接给音乐以无可比拟的赞誉。整首诗围绕音乐,或作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记述自己的遐想,有虚有实,巧妙地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听。
29&&&&&&&&&&&&& &&&&&&&&&江南逢李龟年
&&&&&&&&&&&
&&& &&&&&&&&&&&&&&q&& w&ng& zh&i lǐ& x&n ch&ng ji&n 
&&&&&&&&&&&&&&&&& 岐&& 王&& 宅&& 里&& 寻&& 常&& 见,
&&&&&&&&&&&&&&&&& cuī& jiǔ t&ng qi&n& jǐ&& d&&& w&n 
&&&&&&&&&&&&&&&&& 崔&& 九&& 堂&& 前&& 几&& 度&& 闻。
&&&&&&&&&&&&&&&&& zh&ngsh& jiāng n&n hǎo& fēng jǐng 
&&&&&&&&&& &&&&&&&正&& 是&& 江&& 南&& 好&& 风&& 景,
&&&&&&&&&&&&&&&& lu&& huā& sh&& ji&& y&u& f&ng& jūn 
&&&&&&&&&&&&&&&&& 落&& 花&& 时&& 节&& 又&& 逢&& 君 
&&&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 &李龟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
&&& 岐王:名李范,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受封岐王,喜欢结交各样朋友,接待各种人士。
&&& 寻常:经常。
&&& 崔九:名崔涤,任殿中监、秘书监等官职,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也喜欢结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顺序。
&&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 &:您。这里指李龟年。
&&& 在岐王宅里经常看见您,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而今江南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又碰见您。
名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李龟年是一个受到皇帝特别优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乱后,却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为人演唱。当时杜甫自己也经历了落第失子的磨难,晚景凄凉。这一相会不能不使杜甫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不但有开元盛世的繁荣,也有年轻杜甫的充满了浪漫情调的生活和理想,而这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成为过去而荡然无存。&寻常见&、&几度闻&,流露出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恋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灭后的哀怨。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了眼前的现实,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丽的江南,而诗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飘零,它象征着这个美丽的春天已经永远地消失。这首短小的绝句包含国势哀变、人世沧桑,而看起来自然流畅,毫无痕迹,显示了极为高超的艺术功力。这是杜甫绝句中最富有时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诗被推举为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30&&&&&&&&&&&&& &&&&&&&&&&&春夜喜雨
&&&&&&&&&&&
&&&&&&&&&&&&&&&&& hǎo& yǔ&& zhī& sh&& ji& 
&&&&&&&&&&&&&&&&&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chūn& nǎi& fā& shēng 
&&&&&&&&&&&&&&&&& 当&& 春&& 乃&& 发&& 生。
&&&&&&&&&&&&&&&&& su& fēng qi&n& r&&& y& 
&&&&&&&&&&&&&&&&& 随&& 风&& 潜&& 入&& 夜,
&&&&&&&&&&&&&&&&& r&n& w&&& x&&& w&&& shēng 
&&&&&&&&&&&&&&&&&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ng& y&n& j&&& hēi 
&&&&&&&&&&&&&&&&&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chu&n huǒ& d&&& m&ng 
&&&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n&& h&ng shī& ch& 
&&&&&&&&&&&&&&&&&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ngjǐn& guān& ch&ng 
&&&&&&&&&&&&&&&&& 花&& 重&& 锦&& 官&& 城。
&&&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 当:正当。
&&& 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
&&& 潜:悄悄地。
&&& 润物:打湿东西。
&&& 野径:野外的小路。
&&& 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
&&& 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 锦官城:指成都。
&&&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31&&&&&&&&&&&&& &&&&&&&&绝 句
&&&&&&&&&&&
&&&&&&&&&&&&&&&&& ch&& r& &jiāng shān l& 
&&&&&&&&&&&&&&&&& 迟&& 日&& 江&& 山&& 丽,
&&&&&&&&&&&&&&&&& chūn fēng huā& cǎo xiāng 
&&&&&&&&&&&&&&&&& 春&& 风&& 花&& 草&& 香。
&&&&&&&&&&&&&&&&& n&& r&ng& fēi& y&n& zǐ 
&&&&&&&&&&&&&&&&& 泥&& 融&& 飞&& 燕&& 子,
&&&&&&&&&&&&&&&&& shā nuǎn shu& yuān yāng 
&&&&&&&&&&&&&&&&& 沙&& 暖&& 睡&& 鸳&& 鸯 
&&&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 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 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
&&&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名句赏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32&&&&&&&&&&&&& &&&&&&&江畔独步寻花
&&&&&&&&&&&   &&&&&&&&&&&&&&&&& &&&&&&&&&&&&&&&&&&&
hu&ngs&& ni&ngjiā&& huā& mǎn& xī 
&&&&&&&&&&&&&&&&&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 qiānduǒ&& w&n& duǎ& yā&& zhī& dī 
&&&&&&&&&&&&&&&&&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 li& li&n& x&& di&&& sh&& sh&& wǔ 
&&&&&&&&&&&&&&&&&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 z&& z&i& jiāo yīng& qi&& qi&& t& 
&&&&&&&&&&&&&&&&&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 独步:独自散步。
&&&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 蹊:小路。
&&& 留连:因喜欢而不愿离去。
&&& 自在:自由自在。
&&& 恰恰:唐代人的口语,正好。
&&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名句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3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 r&&& m&& cāng shān& yuǎn 
&&&&&&&&&&&&&&&&& 日&& 暮&& 苍&& 山&& 远,
tiān h&n& b&i& wū&& p&n 
&&&&&&&&&&&&&&&&& 天&& 寒&& 白&& 屋&& 贫。
&&&&&&&&&&&&&&&&& ch&i m&n& w&n quǎn& f&i 
&& &&&&&&&&&&&&&&&柴&& 门&& 闻&& 犬&& 吠,
&&&&&&&&&&&&&&&&& fēng xuě& y&&& guī& r&n 
&&&&&&&&&&&&&&&&& 风&& 雪&& 夜&& 归&& 人。
&&&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 苍:青色。
&&&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 柴门:篱笆门。
&&& 闻:听。
&& &吠:狗叫。
&&&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34&&&&&&&&&&&&& &&&&&&&&&江 雪
&&&&&&&&&&&
&&&&&&&&&&&&&&&&& qiānshān& niǎo fēi& ju& 
&&&&&&&&&&&&&&&&& 千&& 山&& 鸟&& 飞&& 绝,
&&&&&&&&&&&&&&&&& w&n j&ng r&n& zōng& mi& 
&&&&&&&&&&&&&&&&&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 wēng 
&&&&&&&&&&&&&&&&& 孤&& 舟&& 蓑&& 笠&& 翁,
&&&&&&&&&&&&&&&&& d&& di&o& h&n jiāng xuě 
&&&&&&&&&&&&&&&&& 独&& 钓&& 寒&& 江&& 雪。
&&&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 绝:绝灭,消失。
&&& 径:小路。
&&& 踪:指脚印。
&&&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35&&&&&&&&&&&&& &&&&&&&&&寻隐者不遇
&&&&&&&&&&&
&&&&&&&&&&&&&&&&& sōng xi&& w&n t&ng& zǐ 
&&&&&&&&&&&&&&&&& 松&& 下&& 问&& 童&& 子,
&&&&&&&&&&&&&&&&& y&n& shī& cǎi& y&o& q& 
&&&&&&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i& cǐ& shān zhōng 
&&&&&&&&&&&&&&&&& 只&& 在&& 此&& 山&& 中,
&&&&&&&&&&&&&&&&& y&n shēn& b&&& zhī& ch& 
&&&&&&&&&&&&&&&&& 云&& 深&& 不&& 知&& 处。
&&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 不遇:没有见到。
&&&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38&&&&&&&&& &&&&&&&枫桥夜泊
&&&&&&&&&&&
&&&&&&&&&&&&&&&&& yu&& lu&& wū&& t& shuāng mǎn tiān 
&&&&&&&&&&&&&&&&&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 jiāngfēng& y&&& huǒ du&& ch&u& mi&n 
&&&&&&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gū&& sū& ch&ng w&i h&n& shān& s& 
&&&&&&&&&&&&&&&&&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 y&&& b&n zhōngshēng d&o& k&& chu&n 
&&&&&&&&&&&&&&&&&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39&&&&&&&&&&&&&&&&&& 渔歌子
&&&&&&&&&&&
&&&&&&&&&&&&&&& &&&&xī&& s&i shān qi&n b&i&& l&& fēi 
&&&&&&&&&&&&&&&&&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t&o&& huā& li& shuǐ& gu&& y&&& f&i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qīng& ru&& l&  lǜ&& suō& yī 
&&&&&&&&&&&&&&&&& 青&& 箬&& 笠, 绿&& 蓑&& 衣,
&&&&&&&&&&&&&&&&& xi& fēng& x&&& yǔ&& b&&& xū&& guī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40&&&&&&&& &&&&&&&&&&&&&&寒 食
&&&&&&&&&&&
&&&&&&&&&&&&&&&& chūn ch&ng w&& ch&&& b&& fēi&& huā 
&&&&&&&&&&&&&&&&&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 h&n& sh& dōng fēng& y&& liǔ&& xi& 
&&&&&&&&&&&&&&&&& 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 r&&& m&& h&n& gōng chu&n l&&& zh& 
&&&&&&&&&&&&&&&&& 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
&&&&&&&&&&&&&&&& qīng& yān& s&n& r&&& wǔ&& h&u& jiā 
&&&&&&&&&&&&&&&&& 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 韩(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 传:赐给。
&&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41&&&&&&&& &&&&&&&&&&&&&滁州西涧
&&&&&&&&&&&
&&&&&&&&&&&&&&&&& d&& li&n& yōu& cǎo ji&n biān shēng 
&&&&&&&&&&&&&&&&&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 &sh&ng yǎu hu&ng l&& shēn& sh& m&ng 
&&&&&&&&&&&&&&&&&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 Chūn ch&o& d&i& yǔ&& wǎn& l&i& j& 
&&&&&&&&&&&&&&&&&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 yě&& d&&& w&& r&n& zhōu& z&& h&ng 
&&&&&&&&&&&&&&&&&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 &独怜:最爱,只爱。
&&& 春潮:春雨。
&&&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 横:指随意飘浮。
&&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42&&&&&&&& &&&&&&&&&&&塞下曲
&&&&&&&&&&&
&&&&&&&&&&&&&&&& l&n&& &n& cǎo& jīng fēng 
&&&&&&&&&&&&&&&&& 林&& 暗&& 草&& 惊&& 风,
&&&&&&&&&&&&&&&& jiāng jūn& y&& yǐn& gōng 
&&&&&&&&&&&&&&&&& 将&& 军&& 夜&& 引&& 弓。
&&& &&&&&&&&&&&&&P&ng& m&ng x&n& b&i& yǔ 
&&&&&&&&&&&&&&&&& 平&& 明&& 寻&& 白&& 羽,
&&&&&&&&&&&&&&&&& m&&& z&i& sh& l&ng zhōng 
&&&&&&&&&&&&&&&&& 没&& 在&& 石&& 棱&& 中。
&&&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 引弓:拉弓,开弓。
&&& 平明:清早。
&&& 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 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43&&&&&&&& &&&&&&&游子吟
&&&&&&&&&&&
&&&&&&&&&&&&&&&&& c&&& mǔ& shǒu zhōng xi&n
&&&&&&&&&&&&&&&&& 慈&& 母&& 手&& 中&& 线,
&&&&&&&&&&&&&&&&& y&u& zǐ& shēn& sh&ng yī 
&&&&&&&&&&&&&&&&& 游&& 子&& 身&& 上&& 衣。
&&&&&&&&&&&&&&&&& L&n x&ng& m&&& m&& f&ng
&&&&&&&&&&&&&&&&& 临&& 行&& 密&& 密&& 缝,
&&&&&&&&&&&&&&&&& y&& kǒng& ch&& ch&& guī 
&&&&&&&&&&&&&&&&&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y&n& c&n&& cǎo& xīn
&&&&&&&&&&&&&&&&& 谁&& 言&& 寸&& 草&& 心,
&&&&&&&&&&&&&& &&&b&o& d&& sān& chūn& huī 
&&&&&&&&&&&&&&&&& 报&& 得&& 三&& 春&& 晖?
&&&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 意恐:担心。
&&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44&&&&&&&& &&&&&&&&&&&&&竹枝词
&&&& &&&&&&&
&&&&&&&&&&&&&&&& y&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shuǐ p&ng 
&&&&&&&&&&&&&&&&& 杨&& 柳&& 青&& 青&& 江&& 水&& 平,
&&&&&&&&&&&&&&&&& w&n l&ng jiāngsh&ngch&ng gē& shēng 
&&&&&&&&&&&&&&&&& 闻&& 郎&& 江&& 上&& 唱&& 歌&& 声。
&&&&&&&&&&&&&&&& Dōng biān& r&& chū&& xī& biān& yǔ 
&&&&&&&&&&&&&&&&&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雨,
&&&&&&&&&&&&&&&& d&o&& sh&& w&& q&ng qu&& yǎu& q&ng 
&&&&&&&&&&&&&&&&& 道&& 是&& 无&& 晴&& 却&& 有&& 晴。
&&&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平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45&&&&&&&& &&&&&&&&&&&&&&&&&乌衣巷
&&&&&&&&&&&
&&&&&&&&&&&&&&&&& zhū& qu&& qi&o biān yě&& cǎo& huā 
&&&&&&&&&&&&&&&&&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wū&& yī& xi&ng kǒu& xī& y&ng& xi& 
&&&&&&&&&&&&&&&&&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ji& sh&& w&ng& xi& t&ng qi&n& y&n 
&&&&&&&&&&&&&&&&&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fēi& r&& x&n& ch&ng bǎi x&ng& jiā 
&&&&&&&&&&&&&&&&&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见《竹枝词》的作者背景。
&&& 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
&&& 朱雀桥:在南京城秦淮河上。
&&& 花:作动词用,即开花的意思。
&&&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 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
&&& 寻常:普通。
&&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46&&&&&&&& &&&&&&&&&&&&&&&&&&&&&望洞庭
&&&&&&&&&&&
&&&&&&&&&&&&&&&&& h&& guāng qiū& yu& liǎngxiāng h& 
&&&&&&&&&&&&&&&&&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 t&n& mi&n w&& fēng j&ng& w&i& m& 
&&&&&&&&&&&&&&&&&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Y&o w&ng d&ng &t&ngshān shuǐ& cu& 
&&&&&&&&&&&&&&&&&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b&i y&n& p&n&& lǐ&& yī& qīng& lu& 
&&&&&&&&&&&&&&&&&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见《竹枝词》的作者背景。
&&&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 潭:指洞庭湖。
&&& 磨:磨拭。
&&& 翠:绿色。
&&&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47&&&&&&&& &&&&&&&&&&&&&&&&&&浪淘沙
&&&&&&&&&&&
&&&&&&&&&&&&&&&&& jiǔ& qū& hu&ng h&&& w&n& lǐ&& shā 
&&&&&&&&&&&&&&&&&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l&ng t&o fēng& bǒ&& z&& tiān& y& 
&&&&&&&&&&&&&&&&&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 r&&& jīn& zh& sh&ng y&n& h&&& q& 
&&&&&&&&&&&&&&&&&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 t&ng& d&o qiān& ni&& zhī& nǚ&& jiā 
&&&&&&&&&&&&&&&&&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 见《竹枝词》的作者背景。
&&&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 浪淘:波浪淘洗。
&&& 簸:掀翻。
&&&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