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医院位置修文物的地方是在故宫文物医院位置的什么位置?

《我在故宫修文物》成最强“招聘帖”_凤凰资讯
《我在故宫修文物》成最强“招聘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原纪录片剧集的内容重新剪辑而成,但差异仍是有的,比如电影版不再有旁白。导演萧寒解释:“拿掉旁白是希望给观众更多自己感知和思考的空间。”
原标题:《我在故宫修文物》成最强“招聘帖”文/记者黄亚婷 实习生张黎 图/记者熊波数百人的大厅,全场满座,很难想象这是小众纪录片的观影现场。昨天,将于12月16日公映的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武汉举行了提前场,人气很旺。导演萧寒(上图)、文物修复师王津、音乐人姚谦亮相时,引发的欢呼声不亚于任何一位电影明星。钟表修复师王津成“网红”今年1月播出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大热,其中,钟表修复师王津备受关注。昨天来到武汉,王津一亮相就引发全场观众尖叫,人气爆棚。为什么受欢迎?片中,王津声音儒雅,神情专注,最重要的是技艺精湛,精巧而复杂的钟表机器在他的手下重获新生。王津说:“修钟表的有一些,但目前有文物钟表修复资格的,就只有我和亓昊楠。”他表示,儿子也继承父业在修钟表:“儿子在颐和园,那儿的钟表也比较多。”成为“网红”后,王津仍保持低调,也拒绝了所有综艺邀约:“大家认识我,还是因为喜欢文物,跟我没什么关系。”成为钟表修复师,在王津看来有点“理所当然”:“因为爷爷(故宫图书馆馆长)的缘故,我从小就生活在故宫,我就感觉这个位置应该是我的。”他今年55岁,但再过5年王津也并不打算过退休生活:“我还没觉得自己老,文物修复工作比较忙碌,所以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几乎所有到了退休年纪的老师都会被返聘。我目前身体挺好!”言下之意,即便到了年纪,他也会继续坚守这个岗位。今年有一万多人应聘修复师在纪录片中,文物修复师传承断档是让人痛心的问题,王津也曾感慨:文物修复工作复杂、辛苦,待遇还偏低,一度难以找到继任者。但他昨天兴奋地告诉大家:“2016年招聘,有一万多人应聘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工作。”导演萧寒笑:“看来咱们这纪录片成了最强大的故宫招聘帖。”现场,也有来自中南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请前辈指点,王津感慨:“你们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你们都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我觉得应该打好基础,将来肯定会比我们强。”在钟表修复的工作岗位上一待就是近40年,会感到寂寞吗?王津笑:“从来没有觉得落寞。现在你们都面临择业,最好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喜欢在,那就不会觉得累和落寞。”导演萧寒解释“工匠精神”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原纪录片剧集的内容重新剪辑而成,但差异仍是有的,比如电影版不再有旁白。导演萧寒解释:“拿掉旁白是希望给观众更多自己感知和思考的空间。”有观众评价,谈到“工匠精神”,多会想到欧洲或日本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匠人们,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看到了中国自己的匠人。萧寒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只有三个字:不能烦。他说:“我觉得这三个字特别有哲学意味,是最朴实的工匠精神。现在很多人都太急躁了,而用心思去等待,一定是不一样的。”年轻观众推动电影版现场大部分观众都是年轻人,事实上,《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出电影版,本就是一大批网络年轻观众的想法,他们甚至主动在网络上以众筹的方式帮助完成了这部电影。一位女学生发言说,2016年高考的学生,在高考作文里,大部分都用了该片当作文素材!这种追捧,让萧寒意想不到也极为感激。但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电影的票房能过3000万,因为这意味着有将近100万人走进影院看这部作品。如果愿望达成,萧寒表示会推出3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目前,续集已在筹备中,“《我在故宫修文物》只花了4个月拍摄,我希望这次能拍12个月,做得更精细,大家可以期待看到下雪的故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14314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8798
播放数:5808920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日08:12&&来源:
人民网北京2月29日电(唐平)2016年伊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先后登录央视九套和某视频网站。虽然仅有三集的体量,该片却将一场“以小博大”的收视战打得利落漂亮:网络点击率超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热播剧《琅琊榜》。《我在故宫修文物》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高收视率和高口碑之下做托举的是何质地成色的基石?近日,该记录片的两位导演叶君、萧寒做客人民网视频访谈,他们将作品层层解构,将时间慢慢倒推,将人物谱系作最接地气的白描。当被问及是否会推出续作,导演萧寒表示,团队更有可能会做一些更短、更新的版本,“比如三五分钟的,带花絮的,或者观众看得不过瘾的,像男神王津的故事我们会做一些适合网络传播的短章节”。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左)、叶君作客人民网文化频道。(记者吴亚雄 摄)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导演萧寒(左)、叶君在人民网视频演播室。(记者吴亚雄 摄)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责编:王鹤瑾、陈苑)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何打动人心?-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何打动人心?
日 09: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截至1月6日,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21天收获票房620万元,这是“铁杆”观众用一张张电影票换来的,至今不少影院仍有上午或下午一场的排片,包括豆瓣7.6的评分,这都令导演萧寒特别感激,他说“我是幸运的”。2015年,萧寒与梁君健联合执导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登顶大银幕,同样获得很高的关注度,还成为《人民日报》推荐的年度五部电影之一。最近在电影热映的同时,《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同名图书也趁热出版问世,导演萧寒、撰稿绿妖也走到了众多观众面前,谈谈被粉丝称为“修文物”的纪录片的背后事。  镜头终于架在了师傅们的工作台前  一年前,2016年1月初,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不声不响中火了,这部3集纪录片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故宫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和修复技艺。“这一切都是机缘,”萧寒说,“因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缘故,我们拍摄的申请得到批准,镜头终于架在了师傅们的工作台前。”  早在2010年,萧寒他们就有这样一个心愿,希望将一直深藏在故宫幽深角落、不为人知的修复师,展现在镜头前,有机会让大众知晓。于是从那时开始,萧寒的合作伙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制片人雷建军便带领他的学生们多次深入故宫调研,编写了近10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一边准备,一边等待,眼看着一些师傅退休又返聘,萧寒他们的镜头也迟迟未能靠近他们,直到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要进行一些文物集中修复展出的信息传来,萧寒得知了可以拍摄的消息,“我都有些觉得突然”。  让大家为这部纪录片“燃”起来  萧寒他们的拍摄和后期历时不到一年时间,那些隐在故宫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书画、织绣、漆器等珍奇文物背后的修复师,第一次向公众展现了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 2016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央视九套纪录频道首播,随后爆红网络,获得近亿次点击量,豆瓣评分更是高达“逆天”的9.4分。“数以万计的鼓励和赞许以及数不清的各方评论都让我们又惊又喜,自然也有一点点惶恐。”萧寒也自问: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让大家一起为这部纪录片“燃”起来?  特别鲜活的例证是55岁的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不经意地成为“男神”“网红”。绿妖讲到,早上7点钟,103路公交车上,突然有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车厢走到最后一排座位前面:您是王老师吗?我看您半天了,实在憋不住,我马上就要下车了,能不能跟您合个影?这样的情形不胜枚举。绿妖说,在骤然降临的声誉面前,王津师傅异常淡定,仍然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遇到合影就坦然接受,这份定力是40年故宫修复生涯带给他的,也是许多“90后”喜欢他的原因。  不要急匆匆地去看一部说着“慢”的电影  “对于故宫这个题材来讲,它是值得被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萧寒认为人们应该在巨大的电影银幕上安安静静地观看一部纪录片,而不是急匆匆地去看一部说着“慢”的电影。这部影片也正是因为传递出的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以及令人怀念的、浓浓的人情味而打动人心。在那些陈旧而冰冷的古董、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地流淌在银幕上——像去串门一样随口来一句“我去寿康宫打个水”;在小院里懒洋洋地逗逗“御猫”的后代;又或者在午休时分骑着电动车到城门外抽根烟……正是这些逗趣的日常生活,让这群身怀绝技的人鲜活起来。  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众对西三所的平房小院一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个杂居的四合院,也是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复师们上班的地方。“拥有一种狼烟滚滚的外面的人没有的悠长的节奏。”绿妖说,“这里上班的人们之间关系很好,那种放松和温暖有一种异于现代社会的人情味,这大概也是接了地气的缘故。”而就在2016年底,故宫的文保科技部已搬离小院,迁到一栋被称为“文物医院”的新盖楼中,这里拥有更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和更理想的修复空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这个小院最后一段鲜活的时光,“一个时代结束了,代之以另一个时代的开启,故宫也将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工匠思维就是立足于地的老老实实  令绿妖最为感慨的是在故宫采访修复师时,经常听到的一个字:“随”。“把颜色跟两边随、把眼睛随上,意思是说修补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颜色上找齐,随上,便是浑然一体,便是分不清哪是原件,哪些地方是后补的。修旧如旧,才显技艺高深。还比如书画修复的关键是揭纸,稍有不慎就会毁掉文物,需要靠手指轻搓慢捻,捻成极细小的条取下来,一幅画要揭一个月,过程十分枯燥,只能拼耐心。”在银幕上修复师们说,“反正干我们这行别想偷懒,你干得越少越不行,就得多干,没悟性的必须多干,才能找出感觉来”,这些简朴的大白话,让匠人的世界呈现于观众眼前。绿妖是记者出身,曾采访台湾农业,也曾长达几年深入西藏,采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和传承人,这次对文物修复师们的采访令她特别感慨,“相比于跳跃发散、讲求创意的艺术家思维,工匠思维就是立足于地的老老实实,是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是面对文物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也就是职业性的敬畏与谦恭。”  萧寒提到,侯孝贤导演曾拍过一部台北“故宫”的纪录片,名为《盛世里的工匠技艺》。同样是关注“工”,导演没有用逐个讲述的手法来展示那些珍品,而是选取了三件乾隆时期无名工匠的作品,并围绕着它们展开细致刻画和丰富联想,用这些无名工匠的不朽作品,来领会盛世工匠的用心和千年文化的厚度。萧寒高兴地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有幸成为2017年在台湾院线上映的影片之一,也希望能够引发台湾同胞们的共鸣。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胡子轩)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_网易艺术
《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
今年元旦后,3集《我在故宫修》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当时反响平平的纪录片,如今在登陆上知名弹幕视频网站后走红。除了收获超高的网络点击量,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9.5分。对于一夜之间忽然成了“网红”,带领着80后90后制作团队的导演叶君坦言:“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拍这部片子,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口碑内容如片名一样萌萌哒网友“逆袭的狗毛”这样描述自己看片时的不淡定:“被师傅致命的气质震慑,比如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口说出‘我去寿康宫一趟’;比如坐在娘娘的宫里看着现存最大的黄花梨组合衣柜;比如老师傅面对一个嘚瑟收藏家亮出的嘲讽脸,真是看了就想给师傅点赞。”《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老学究般肃穆的面孔。它是年轻化的、生活化的,一如这萌萌哒的片名,让人联想起网络神曲片段“我在东北玩泥巴”。在网站看这部纪录片,你得作好准备跟着弹幕开脑洞。比如,当师傅修复好黄花梨衣柜时说了一句“这擦完了真是幻彩生辉啊”,一片弹幕飞过:“新词get”、“师傅气质一个个真不是盖的”、“我觉得他们开口都是文化,我只会说‘卧槽’”…………又比如,当解说词提到,所谓早晨开门时大声吆喝,其实是为了赶走夜里在故宫栖息的野猫黄鼠狼等小动物,立即被网友定性为“官方吐槽故宫闹鬼说”。很多人看完第一遍后,都会二刷、三刷(指看第二遍、第三遍)。看完弹幕版后,再关掉弹幕静静体会片子本身的美好。这部节奏轻快、视角年轻的纪录片,让这一大片红墙黑瓦的老大建筑里,透出不同寻常的意味——13年前被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确立的解说模式,有了那么一些改变。缘起故宫90周年大庆献礼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早在开机之前,叶君和另一位导演萧寒用了5年时间进行调查,调查资料写了10万字。“拍摄涉及到10个工艺组,我在现场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问题要问。”在外界看来,走进故宫拍摄本身就非常困难,同时这部纪录片又和文物挂钩。对于具体拍摄的困难,萧寒坦言:“申请进宫拍摄并不算困难,只是程序比较繁琐,相对周期会比较长,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些特殊拍摄的审批,比如我们想拍故宫晚上的星空,拿到了夜间拍摄的允许,结果这一个星期都是阴天,于是又要重新审批。但是做任何片子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个不算什么。比较难的是拍到好的藏品的机缘,这个要去碰。”据了解,故宫文物修复师每天上午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摄制组工作人员跟他们一起生活了4个月,后期做了6个月。而这部每集投资只有50万的纪录片,导演叶君透露说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员劳务、设备器材、差旅住宿、调音调色动画等等。而该片出品人兼导演萧寒则表示,虽然该片成“网红”,但是该片起初只授权给了两家网站,分别以几万元获得非独家网络播放权。目前,萧寒还在洽谈海外播映权,虽然成本尚未收回,但是“应该不成问题”。过程举重若轻的老师傅们而通过该片成为真正“网红”的,就是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叶君用“举重若轻”来形容他们。叶君说,原以为他们会穿着非常正式的工作服,战战兢兢地对待那些宝贝,没想到他们也会挺个啤酒肚,穿着随便。比如,书画组组长会指着《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里一个人物说:“你看,这个人像!”每次修复完,他还会拿起吉他唱两首。在修复师中,修复钟表步入中年的王津成了不少网友心目中的男神。在王津看来,修复钟表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活,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而他吸引观众的也正是这份淡定和坦然。有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看片时的不淡定:“被师傅致命的气质震慑,比如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口说出‘我去寿康宫一趟’;比如老师傅面对一个嘚瑟收藏家亮出的嘲讽脸,真是看了就想给师傅点赞。”《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有一幕,王津讲到修表的耐心,微微一笑,“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做我们这一行,必须安静,再宁静。”据了解,1977年,16岁的王津来到故宫工作。故宫文物修复厂的老厂长带着他到故宫四处参观,转到钟表室时,屋内只有钟表大师马玉良在,马师傅看到这么一个小孩也很喜欢,就问他喜欢什么,结果他回答喜欢拆自行车链条,就这样,王津被分到了马玉良的钟表室。“清朝几任皇帝都喜欢钟表,外国传教士看到皇帝的爱好,投其所好,就把当时最好的钟表献给皇帝。”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徐文璘培养了徐芳洲、白金栋、马玉良、陈贺然四位弟子,王津的师傅马玉良,培养了秦世明、王津和齐钢三位弟子,三人算是第三代传人。2005年,王津收下了大学刚毕业的亓昊楠,亓昊楠则是第四代传人。对于自己的走红,王津显得很淡然,导演叶君对师傅们的淡定,最有发言权:“其实他们经常接受媒体采访,一直是温文尔雅淡定处之,红与不红都不会有太大波动。”展望传统纪录片也接地气当一位文物修复师,在周一闭馆时间习惯性地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旁白告诉我们,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末代皇帝溥仪。这些原本一辈子也不会为公众所熟悉的修复师,他们的日常形态,他们的喜怒哀乐,正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的地方:接地气儿。导演萧寒告诉记者:“我们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和这些师傅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他们上班我们上班,他们下班我们也下班,一起去吃饭,晚上去树林里割漆,他们出差我们也跟着去……到最后我们团队已经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部分了,很要好,到现在还经常约出来玩、去吃饭。”
对于纪录片的演绎和变迁,业内人士认为以往纪录片往往受众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而越来越接地气的设计,让精良的纪录片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它是生活化的,并因此显得年轻化。这部节奏轻快、视角平易近人的纪录片,让原本巍峨的禁宫成了自家后院儿。叶君说:“我们团队就是80后、90后。当时设定的主题就叫物(件)事(件)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藏品、工艺、鲜活的人物和情感情怀。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也用着手机坐着地铁。希望这部片子是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来源:东南快报)
本文来源:网易艺术
责任编辑:黄雨鸥_BJS2593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