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怎么过生活过年 怎么新鲜怎么过

另一个上海姑娘 在东北婆家过的第一个年(图)

  在城市里,成功的标准是一个人通过不断奋斗,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而回到家乡,成功的标准则突然变成了结婚的早晚、生育的多少、甚至是生男生女上。

  春节期间,有一则题为“上海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的新闻很火。这类网友“喜闻乐见”的八卦,迅速挑起地域骂战与群体攻击,也让春节里赋闲的网民们,酣畅地秀了把婚姻观和家庭观。

  对于出生自不同文化地域的情侣,“过年”这件事或许真是个一年一度的坎儿,不同的饮食、文化、习俗、社交圈,会在短短的几日内上演一场原子对撞,一不留神双方之间就生出失控黑洞。

  今年,是我和先生婚后的第一个春节。由于我们现已常驻上海,对于“回东北过年”我们早就心照不宣,但这场原子对撞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火花,我们都好奇又忐忑。

    “小年”与“小年夜”

  和先生到达他老家的时候,刚好遇上北方的“小年”——事实上“过小年”的习惯,也是我去了北京后才学会的。

  在上海,人们没有“小年”这一说。大家只是叫“除夕”为“大年夜”,而除夕的前一天则就相对成“小年夜”了。在我记忆中,上海的小年夜没什么特别讲究。父亲一般会带我和母亲去大型超市进行年度大采购,备上一整个春节食材,也顺带捎上一些拜年手礼。

  在北方,“小年”则是腊月廿三。自小年开始。每家每户都进入了全心全意准备过年的节奏,它是整个“北方年”里正正经经的序章。

  小年当天早上,婆婆天没亮就起床开始忙活。从她口中得知,本地人都是不屑菜场卖的饺子皮的,觉得机器压的皮子太干、吃口不粘。

  从和面、揉面到擀皮,婆婆对这些都要亲力亲为——这让我感觉相比在家包馄饨时父亲总爱琢磨馅料,这外边面皮才是北方饺子的魂。

  在先生老家,吃饺子沾的不是醋,而是蒜汁儿。它由鲜酱油与蒜末调成,先生喜爱在里边放些干辣椒,一口沾一个下肚,完全不用碗盆接着。

  这味道怎么说呢,挺咸也挺鲜,但我矫情的南方胃,还是驱使我默默倒了碗陈醋,还加了勺糖。

  吃完饺子后,我和先生陪着婆婆逛街采购。年关将至,这里各路卖东西的商贩便悉数把货物推到镇上的主干道来摆卖。在这和谐、有爱的氛围里,当然没有什么扫兴的城管。

  干果、海鲜、鸡鸭、蔬菜、玩具、保健品、对联、鞭炮、猪头……凡过年需要的食材和物品,我们走半条街便能采购完全。

  沿途最“魔性”的,就属满大街黑乎乎的冻梨和各类冻成冰棍状在室外晒太阳的鱼虾了。它们让我想起那个有名的东北笑话:一哥们去东北出差,在饭馆要啤酒,得知冷藏啤酒零下1°,换了常温,结果零下15°。

    东北女人和上海男人

  若说位列中国男权思想最重的,东北应该脱不了三甲,而在上海正恰恰相反。

  在东北,男人的分工是主掌家中挣钱大计,回到家则是甩手掌柜,几乎不用操心任何家事;而东北女人,则是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里各种细节,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做好贤妻良母。

  这是我对“东北年”和“上海年”感受到的最大差异:在东北过年,厨房里忙碌的都是家里的女人们,男人们则在里屋吹水、打牌;而在上海,永远是男人们在厨房里钻进钻出,女主人们则都以丈夫的厨艺和勤奋为荣。

  这次年夜饭我们是在先生奶奶家吃的。奶奶家一共有三个儿子,三位媳妇到了后,外套一脱便上了灶台——大媳妇(也是我婆婆)炒菜,二媳妇包饺子、生柴火,三媳妇切菜、打下手。

  婆婆和婶婶们都疼惜我是新媳妇又是小辈,坚持不让帮忙。我猜自己一定是当晚整个镇上最清闲的媳妇了。

  东北的年夜饭很丰盛,整桌都是需要费些功夫准备的硬菜。吃完菜上的饺子里还塞有硬币,吃到的则寓意来财源广进。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还有“送年”这一习俗。在年初二晚上,一家人又重聚一起“送年”,相同规格的菜肴,吃前也同样需要放鞭炮、敬神灵,差别只是“送年”的饺子里就没有钱币了。

  看着东北家里女人们在灶台忙碌的身影,有时会觉得两地分别由男权主导以及女权主导的家庭运行惯例,或许是上海姑娘与东北小伙结合的一个隐患。“东北男人会不会打老婆啊?”“上海媳妇是不是很作、很强势?”在让亲友过份担忧的这一面上,我与先生简直势均力敌。

  如果说东北经济衰退和人才外流在研究报告里是一组数字,那在春节的白山小镇,大规模年轻人的来去则绘制了一幅现实配图。

  “过年了能看到年轻人真好啊!平时别说二三十岁的,连我这样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都没有。”镇上一间水果店的老板娘对我说。

  跟着先生参加当地朋友的聚会,大部分我们的同龄人都在外地求学工作,近的在省会,远的在北京、上海、重庆、江苏……

  “有谁还愿意来这里”,先生的一位高中同学在聚会上感慨到。

  而令年轻人们更纠结的,则是乡愿和传统对异地奋斗的精神拉锯。

  在春节里,年轻人意气风发地回家,仿佛还保留着前一个城市的惯性,未来得及褪下一身铠甲。然而征途尚未走远,城池已然失守,在饭桌上,他们依旧会被不同长辈催促着找对象、结婚、生娃。

  处在那样时刻,会想不自觉替这些年轻人鸣不平。在大城市的残酷竞争,他们很难从父辈那里得到资源和支持,回到家,却依然要背负着父辈顽冥的期待与压力。

  在城市里,成功的标准是一个人通过不断奋斗,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而回到家乡,成功的标准则突然变成了结婚的早晚、生育的多少、甚至是生男生女上。这不免令人想起奥尼尔的《天边外》,或走或留,都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痛苦。

  今日晚上我也将回到上海,开始后半段“春节”,但对上海的“年”,我也同样爱恨交织。

  上海没有那么多的传统,不需要在开饭前祭拜天地神灵;今年外环之内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马路上没那么吵、不会到处是红纸屑;上海的社交文化有礼而疏离,不会有那么多饭局,也不会在饭局上心生尴尬……但同样,上海的年味儿我早已说不出一二了。

  自毕业后去了广东,春节就是父母飞来,一起在温暖的南方度假;后来去了北京,春节就是和他们找个目的地,一起接头玩几天。今年也一样,母亲已经订好和老友们南飞的行程,父亲也还有工作不能和我们团聚——对我的父母而言,春节早就不过是一年中的两个长假之一。

  再回头来看“过年”这件事,它是所有一地社会文化的浓缩,或许它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很难既亲密又自由,既团圆又潇洒吧

}

猴年春节正在进行中,但是,吐槽过年的段子在网络上是一波接一波,仔细看这些过年的段子,多是表达恐惧过年的段子,如害怕别人问你的工资收入,害怕别人问你的工作,害怕别人问你的结婚状况,害怕别人给你介绍对象,害怕别人问你的爱人,害怕别人问你的小孩,害怕别人问你的生活,害怕和亲戚朋友交流,害怕各种红包、害怕各种礼节……他们认为“问的人又不一定真关心,我又何必用真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里面包含着嫉妒、炫富、攀比等等,总认为别人这样问是别有用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害怕过年。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害怕过年,其实从大家吐槽的情况来看,其实反应了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适应交际、越来越不喜欢交际、越来越不善于交际造成的。其实,几千年来,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邻居都是在这种交流中过来的,这也是中国人情世故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年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为什么到了年轻的一代就越来越不适应甚至反感了呢?丁丁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交流。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实行超过了35年,这一代人正是年轻一代的主力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没有兄弟姊妹共同的成长,一直在父母、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成长,在他们的世界里就很少有公平的概念,基本上能够做到心想事成,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总是父母为他支撑,担心他受到各种委屈,而且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兄弟姊妹,与同龄人的交流不多,是一人睡觉,一人读书,一人成长的过程,缺乏各种人情世故。但是,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世界并不以他为中心,而且与社会的各种交流并不因为他是独生子女而有区别,更何况都是独生子女,各种交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害怕交流,总以为这种交流会伤害到自己。

二是人员流动日益广泛,而且多是与陌生人打交道。随着世界日益溶为一体,整个地球都被称为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后到各地工作、生活,与过去的人生活、工作一般在家乡不同,在世界各地工作、生活让他们养成了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只谈工作不谈生活、私事的习惯,所以,在过年时,面对亲人、朋友、邻居问的各种生活方面的事,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私事,回答太多实在是累赘,不愿意交流。

三是新旧观念日益碰撞的结果。在年轻的一代中,那些有一定学历,在外工作的人,他们在各地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在与各地、各国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养成了与中国传统观念日益不同的新观念,如恋爱、结婚是私事,结婚与否、生育与否、收入高低、工作等方面都不需要告诉别人,但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些似乎都不能是隐私,尤其在与亲戚、朋友、邻居的交流过程中,这些都是最常见的话题,在他们看来,这很正常,但在年轻一代尤其是那批在外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看来无须告诉别人,正是新旧观念的日益碰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不适应。

四是中国人的诚信确实出现了危机的结果。当前的中国,在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今天,各种骗术可谓是满天飞,稍不留神就被骗,各种骗术是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而且谁也不知道谁是骗子,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被骗过,正是因为诚信的沦丧,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相信别人,哪怕是亲戚、朋友、邻居,何况害得你最惨的往往就是你身边的朋友或亲人。正是因为诚信的危机,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敢有真诚的交流。

五是太多攀富仇富的心理和阿Q精神让许多年轻人更害怕。《天龙八部》中的丁春秋出场时,那可是威武得很,排场大得无可想象,一片唱赞歌的声音让人作呕。但是,我们仔细回味一下当今的风气,又怎么不是这样一个现象呢?发达的人、有权的人,放个屁都是香的,叫好声不断,可私下呢,都希望你倒霉,这其实都是攀富仇富在作怪的根本表现,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能过得比我好。听说你在外面混,如果混得不好,那讥笑、嘲讽的实在太多,但如果听说你混得好,那嫉妒的实在太多,而且找你帮助的、要捐款的、借钱的、干脆要钱的,希望你带着他也出去混的都来了,稍不如意就说你发达了,忘本了,看不起人了,总之是阴阳怪气,所以,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而且有些人总要找一个你不如他的方面来平衡一下心理,阿Q精神得到展现,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在回家过年时害怕与人交流,很多原因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实在太普遍的原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该怎么过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