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二熙元通宝是哪个朝代代的

太平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_股城理财
太平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
发布:股城理财
太平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那么,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976年宋太祖去世,宋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年号钱。自以后,铸行年号钱和对钱成为宋朝的制度和传统。不过在介绍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之前,我们先去看看太平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太平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改年号“太平兴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太平通宝,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隶书、篆书对钱。太平通宝方孔钱币,中国历代王朝多有铸造。以其用途可以分为行用钱和厌胜钱(俗称花钱)两类。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
不管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实际上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南宋高宗朝前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李婆备起义军、辽圣宗太平年间、明孝宗弘治年间大理国、天地会和小刀会起义军等,均铸有太平通宝。
这就是太平通宝是哪个朝代的相关介绍,虽然不知道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但是要注意的是,安南(今越南)、日本等国历史上也铸有太平通宝,安南顺化太祖阮璜公元1627年铸太平通宝,日本镰仓时代民间亦私铸有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
隶书太平通宝存世量巨,钱文大气磅礴,古拙雄强,雄浑而飘逸,传为太宗御书。篆书太平通宝古篆书体,直读,光背,铜质。据悉普通品的价格在20元左右;特殊版别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
除此之外,关于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南宋·“太平通宝”小平银质成交价133.5万元,太平通宝花钱264.5万元,“太平通宝”背“招财利市”215.8万元。“太平通宝”光背、背宝泉120.7万元,“太平通宝”背龙凤图238万元,南宋·太平通宝宫廷犒赏款子246万元。
宋太宗篆、隶书太平通宝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们的铸行和存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钱币发展时代,而且对后世钱币的铸行,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铸行的行用钱几乎都是年号钱,年号钱成为了中国历史流通的主流品种。
以上就是太平通宝价格的介绍,如今大家都已经知道太平通宝是哪个朝代的了。而且了解到部分太平通宝价格是多少,但是太平通宝不仅在宋代使用,只是初次铸造是宋代,为宋代第一种年号钱,建议大家学会辨别太平通宝。古币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币的范畴之内。
古币古币诠释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是指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但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们和古代的铸币一脉相承,无论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实际上,铸造精良的压胜钱多是出于官炉,出于政府专门设置的钱监。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钱币。
古币发展简史
古币先秦时代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以物易物。
从商代开始,人们为了方便和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始用贝壳来进行商品交换。因为海贝产、来之不易。贝壳小巧玲珑、色泽光洁,是古人喜爱的装饰品。它坚固耐磨、便于携带、体小价高,所以,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这也是很多同价值有关的文字,如财、货、贫、贱、买、卖等,多从“贝”的来历。贝的计算单位为朋,五个贝穿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即十贝。《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中就有“赐我十朋”的记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真贝渐渐地供不应求了。
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交换商品是用真刀、真铲等工具来进行。既不方便,也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后来,改为小的刀、小的铲,开始流行铜铸的刀币、,这样就有了“钱”。钱,其实就是铲,货币的俗称。本为一种农具,类似现代的铲。作为交易的媒介物,人们仿铸成铲状的。钱也由工具转为货币义。铜铸的刀币、布币流行,贝币渐渐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战国时期的初级钱币有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四大体系:布币,是指铜铸的鎛形币。鎛形状如铲,也就是钱,鎛和布同音假借,故名布币。布币的发展分为原始布()、中期布()和晚期布(初行钱)三个阶段。初行钱就是公元前336年发行的秦币,也就是环钱和半两的前身。刀币,铜铸的刀形币,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成。原是各地所用的货币,按形状分有大刀、小刀两类。大刀制作精致,刀面铸有文字,也称齐刀,重约50克;小刀重量轻、种类多,流通、赵等国。环钱,是一种圆形、中间有方孔或圆孔的古铜币。主要流通于魏、秦等国。发现最早的环线,是在河南辉县固周村战国墓出土的垣字钱。蚁鼻钱,是一种椭圆状的古铜币,流通于楚国各地。币正面凸起、背面平,正面铸有贝、晋、斋、行、君、金等古字,重约5克。由于状如人面,俗称“鬼脸钱”,钱上字形笔画像蚂蚁,乃称蚁鼻钱。此外,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以黄金为材料的铸币,叫“爰金”,它是我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金币,流通于楚国等地。币上铸有。文字书写状如印章,故又称“印子金”。今发现的有郢爰、陈爰、专爰等几种,都是楚国的金币。爰金在今皖、豫、鲁、苏、陕、鄂等地都有出土。现发现最大郢爰共54块,在江苏盱眙出土。爰是古代货币单位,也是重量单位。爰金零星使用时,要将其切成小块,量称支付。
古币秦朝统一后
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后来的园形,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十九年(495年)铸“”。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等。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后梁的“”、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辽的“”、金的“”、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古币原料介绍
古代铸钱除普遍用铜质做为钱币主要材料外,还使用过铁、铅、银、金等质料,后来又发展到。
先说铁钱,即以铁为币材的古钱币。铁钱铸币始于汉代的,传世有铁半两、铁五铢等。当时铁钱和铜钱的比价是二文当一文,任肪诗中有“铁钱两当一”之句。唐代开元钱币中也有铁质的。五代十国中铁钱较多,如后梁的“开元通宝”大铁线、后唐的“”大铁钱、后晋的“天德通宝”大铁钱。铁钱使用最多的是两宋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区。清四年(1854年)也造铁钱,其面额有当五、当十、当千几种,由于铁钱价低质劣,造成了严重的物价上涨。咸丰七年,罢市,拒用铁铁,九年,朝廷停止铸造,铁钱。
铅钱,也就是以铅为币材的古钱币。这是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铸造的,与铜、铁币同时流通。史书记载,最早的铅钱是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所铸的“开元通宝”。其后,南汉乾亨二年(918年)等“”,以十枚当铜线一枚。清咸丰四年(1854年)曾铸有大小铅钱,有、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等几种,引起严重的物价上涨。七年停铸。
银元,又称、大洋等,大型银币的通称。银币的铸造,始于九世纪的欧洲。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属地墨西哥大量铸造,后很多效仿。明万历年间流入到中国,故称之为洋钱,又叫鹰圆。我国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己铸造,称之为“乾隆宝藏”,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局首先用机器制造,铸文“”,背面铸文,俗称“”,其后各省相继仿造。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宣布采用,定国币单位为圆。铸造的银币名“”,后因清朝被推翻而未实行。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有孙中山半身侧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又铸造头像的银币,俗称“”,重七钱二分,成色为890‰。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铸有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重26.6971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禁止银元流通。抗战后,因,银元又开始流通。
金银锭,我国早在殷商后期就使用黄金,主要作为贮藏和支付。战国时期就铸有方饼状的“爰金”。以后的朝代,黄金被铸成方形、圆形、条形、马蹄形等。此时金锭多做宝藏,作为宫廷赏赐之用,成语中就有“千金一笑”的典故。流通主要靠银锭,先秦时就有银布币,今已出土发现18枚。元朝称50两重的银锭为“元宝”。元宝又称“宝银”,始于元代,有些银锭上记有银匠姓名、铸造年份、重量等。清代,银锭种类分为宝银、中锭、锞子三种。宝银就是马蹄形的元宝,重50两,成色不等;中锭有称锤形、马蹄形之分,称小元宝,重10两;锞子则为镘头形的小锭,重1至5两。清中叶后,铸造元宝要经公估局鉴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元宝”还是古代自唐代以后对钱币的一种通称。因唐武德四年(621年)铸的“开元通宝”,亦称“开通元宝”而得名。使用时一般在元宝前冠以年号或朝代。唐大历年间的“大历元宝”、时的“淳化元宝”、元代的“中统元宝”、清末的“光绪元宝”。这一点,和通宝雷同。
古币古代纸币
除此之外,古代还流行一种纸币,如、钱引、关子、会子、交钞、宝钞、和银票等。
交子,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初,四川使用铁钱,体重值小,流通不便,民间商人开始以纸币代替钱币,名为“交子”。上面有图案、密码、花押、图章等。交子可流通,也可兑现。开始是分散发行,形制不一。后由十六户富商联合发行,其形制统一,面额也可随时填写。后来,由于兑现不畅、争讼不息,遂为禁止。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由官府接管,改为朝廷办理,在四川设交子务,发行官交子。面额可临时填写,有一缗(一千文)至十缗,交子以铁钱为现金准备,分三年兑换一次,称为一界。从四川流通扩大到其他地区。开始币值还稳定,后因供应军饷,弥补财政亏空,超额发行,招致贬值,后改为钱引。
钱引,宋代的另一种纸币,也称川引。就是领钱的凭证,如兑换券。崇宁四年(1105年)因交子贬值,而以钱引代之。朝廷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钱引形制比较美观,用六颗饰有花纹的印来印制,分红蓝黑三色,并印有界分、年号和面额。后也因为不能兑换而贬值,从一贯贬到十余文或数十文不等。
关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开始发行,当时婺州(今)屯兵,不通水路,铁钱运输不便,朝廷造关子,号召商人在当地用现钱换关子,再到杭州、绍兴官府的榷货务领取现钱。因此,关子相当于今天的汇票。此后,关子扩展到两淮、等地。后也因为不能及时全部兑现,商人不愿用。绍兴十六年改发会子。
会子,也称“行在会子”、“东南会子”,南宋的主要纸币。最初由商人发行,叫便钱会子,后归地方政府发行,户部办理。币面印有发行机关名称、界数、面额、举报赏格及图案花纹,还印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一千贯”等字样。面额初为一贯,后增发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种,流通于两淮、湖北、京西等地。后也因为发行过滥而贬值。
交钞,金元两代发行的纸币。金人建国初期因国内铜少、币不足,而沿用宋辽旧钱。海陵王贞云二年(1154年)仿效交子发行纸币,名为“交钞”,也称钞引。与宋、辽铜钱通用。交钞分大小两种,大钞有一、二、三、五、十贯五种,小钞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文等五种。大小交钞均以七年为界,到期换取新钞,后改为永久流通。交钞四周有花栏图案,印有金额、发行机关、日期、告捕赏格、流通区域及换新手续费等,后也贬值。
宝钞,是中国元至清的纸币名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面额从五文到二贯不等,共11种。明初八年(1375年)发行“”,禁止使用金银、面额为一百文至五百文和一贯等六种,成为明代唯一的国家纸币,发行后即贬值。英宗以后开始使用银。清咸丰三年(1853年),为筹措镇压的军费发行以铜钱为单位的“”,也称“钱票”,咸丰十年(1861年)因贬值而清理停用。
银票,即南宋以后用来代替通行的纸币。最初为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发行,面额有一钱和半钱两种(当时四钱折合一千文)。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发行的“至大银钞”和清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的“户部官票”,都是一种银票。清代,银票是由钱庄、局、当铺和少数银行发行。
以上各种纸票的发行,在历史上是个进步。它便于携带和交换,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商品交换需求,使货币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纸币的弊端也很明显,它发行混乱、管理不力、难以兑现,常引起通货膨胀,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一种不完善的钱币。
综如上述,我国古代钱币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的过程,在贝币、金属币和纸币交替发展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秦的贝币、秦朝的半两、汉代的五铢、唐代的通宝、宋代的交子、元代的元宝、清代的银元等具体钱币形式。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钱币做为特殊的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来进行商品交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息息相关。考察古代钱币,就要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历史的发展变化。用经济来诠释历史,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看我们今天的和钱币发行流通,也是和谐进步、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最好验证。
古币鉴定收藏
一看历史价值。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现存数量。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古币钱文读法
唐以前,从春秋战国至钱文的读法基本依汉字书写习惯,由右向左读,如“半两
”、“五铢”等,也有一些特殊的读法,比如从左至右、传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读。这种情况下双字钱文一般不容易误读。最容易读错的是多字钱文圜钱,大多依圆随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读。如“漆垣一釿”、“铢重一两·十二”等。
唐以后各代多以“通宝”、“元宝”作宝文,顺读、旋读并行,形成一定的结构。
明以后建立了专以“通宝”为宝义、顺读的固定结构,其间的演化过程容易造成误读,如受唐“”的影响而将宋的“”误读为“乾元道宝”等等。
只要掌握了各代钱文规律,即可避免这种错误。
顺读:按上下右左、先纵后横的顺序读,始见于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占绝对优势,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等比比皆是。
旋读:按上右下左顺时针方向旋读,宋钱中较多,元以后绝迹。如“”、“大夏真兴”、“天福元宝”、“”等。
先纵后左横读:按上下左右顺序读,极为少见,有“乾亨重宝”,且“重宝”二字为传形,是汉以后所仅见。
右起先横后纵读:按右左上下顺序读,如“”、“太平天国”等。
左起先横后纵读:按左右上下读,仅见“”孤例。
此外,新莽时期所铸仿古布向十品的钱文是以上下两横列为序,先上列后下列由右向左读,如“么布一百”至“”、“大布黄千”等,是比较特殊的读法。
古币钱币形制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同一钱,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厌胜钱、庙宇钱、撒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钱、祖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有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至于钱币鉴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专门分类,那就更多了。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
古币专用名词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对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斜肩弧足空首布和。
: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地区。
: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类推》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部较宽者
狭郭:指内部较狭者。
重郭:指两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重轮:指二得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无文,又称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由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为铜质。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剪边钱与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女钱。
男钱:王莽时布泉的俗称。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春钱:元代的一种金银小钱,妇女用作首饰。
秘戏钱: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
打马钱:打马游戏中的棋子,又称马钱。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恶钱:唐代劣质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夹锡钱:北宋徽宗年间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
古币年代划分
秦朝: (前221~206)
帝王:始皇() 年号:无 铸,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 (前221~23)
帝王:高祖()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
赤仄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宣帝()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甘露、发行钱币及备注:、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
新: (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 年号:建武、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灵帝() 年号:、熹平、光和、中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辨)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
帝王:献帝()年号:初平、、建安、延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无文小钱)
魏(220~265)
帝王:文帝()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 年号:太和、青龙、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 年号:黄武、黄龙、、赤乌、太元、神凤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年号:泰始、咸宁、、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 年号:永熙、、元康、永康、、太安、、建武、、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年号:建武、、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
帝王:成帝()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年号:、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
帝王:恭帝()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
帝王:敬帝()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魏)529年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天和、、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 (618~907)
帝王:高祖()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帝王:代宗()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广德、永泰、大历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新疆铸)
帝王:顺宗()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闵帝()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隐帝()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 (960~1127)
帝王:太祖()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太宗()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端拱、、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天圣、明道、、宝元、、庆历、皇佑、至和、嘉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祐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祐元宝.嘉祐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 在位时间: 年号:元祐、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祐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 在位时间: 年号:、崇宁、大观、、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帝王:高宗() 在位时间: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 在位时间: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 在位时间: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赵扩) 在位时间: 年号:、嘉泰、开僖、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 在位时间: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祐元宝.淳祐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 在位时间: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 (907~1125)
帝王:太祖()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世宗()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穆宗()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 在位时间: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 在位时间: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 在位时间: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帝王:毅宗() 在位时间: 年号:延嗣宁国、、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 在位时间: 年号:乾道、、大安、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天祐民安、永安、贞观、雍宁、、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 年号:、人庆、天盛、乾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祐宝钱.天盛、
帝王:桓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 在位时间: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太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 在位时间: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完颜景) 在位时间: 年号:、承安、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 在位时间: 年号:大安、、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宝
帝王:世祖() 在位时间: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 在位时间: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之宝
帝王:太祖() 在位时间: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成祖() 在位时间: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425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世宗() 在位时间: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穆宗() 在位时间: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神宗() 在位时间: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光宗()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熹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毅宗() 在位时间: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在位时间: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
帝王:太宗() 在位时间: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 年号:康熙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世宗() 在位时间: 年号:雍正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高宗() 在位时间: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颙琰) 在位时间: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文宗(奕詝) 在位时间: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 在位时间: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古币五十名珍
列表:(不含铁泉)
晋阳化及晋阳新化
东周、西周(圜钱)
共屯赤金(圜钱)
国宝金匮直万
天启通宝(徐)
开元通宝背巨星(闽)
开平通宝、元宝
壮泉四十、中泉三十
乾封泉宝(楚)
天德重宝、天德通宝
保大元宝(背天)
永安一十、五百、一千
临安府铜质钱牌
靖康通宝及元宝小平
大德通宝(西夏)
贞祐通宝、元宝
大宋通宝(当拾)
祺祥通宝、重宝
崇庆元宝、通宝
天国通宝太平天国镇库大钱
元德重宝、通宝
.腾讯[引用日期]
.搜狐[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元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