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在林兆华版话剧《赵氏孤儿 林兆华》中是主角还是配角

时代、个人与献祭的悲剧精神&&——浅析《赵氏孤儿》的故事流变及异同
日07:56&&余霜仁
文学是时代的缩影和象征,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来源于生活,文学世界实际上就是以作者个人为主体的情感投射。也正因此,与历史本事相比,文学作品有着鲜明的主观性和时代性特征,也更具有艺术价值和观感。本文尝试以《赵氏孤儿》为例,分析其故事流变,通过对其衍生的各类艺术改编作品的分析,探讨它们蕴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们各自异同之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还望阅者海涵。
一、其人其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几千年光阴流转为故事增添了无数新的魅力。笔者认为,从《赵氏孤儿》的历史本事出发,追根溯源,是分析其故事流变的起点。
《赵氏孤儿》的历史本事最早见于《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言尽于此。与之相比,《左传》的记录更为详尽,已基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赵衰佐晋文公成霸业,发迹。有子赵盾、赵同、赵括和赵婴,赵盾为嫡子,才能卓越。后赵衰卒,赵盾执晋政,晋灵公不悦其进谏,欲刺杀赵盾。赵盾经历多次暗杀均未亡,逃至晋国国境。至国境得知灵公被刺杀,返立新君,即晋成公。赵盾之子赵朔娶成公之女赵庄姬,家族势力膨胀。后赵庄姬与赵婴私通,因赵婴之死向晋景公进谗,诬陷赵氏谋反。景公借机打压赵氏,灭赵满门,惟赵朔之子赵武活。后在将军韩厥进言说服下,晋景公敕封赵武,归其田产。
二者的记录更倾向于晋国内部君臣权力斗争的此消彼长,而非道德层面的评判。这与先秦时期的大背景不无关系——动荡变革之时,各国明争暗斗,兄弟阋墙尔虞我诈之事司空见惯,礼崩乐坏之下伦理道德更显得无足轻重。赵氏灭门不过是君臣权力之间矛盾冲突的爆发式体现,其内里是权力的拉锯。这是大时代下的必然,权力的游戏不可能顾忌个体的生死存亡——可怜又可叹。
二、汉人之语
时移世易,《赵氏孤儿》从汉代开始呈现出与先秦迥然不同的走向。自“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至“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为止,《史记·赵世家》用八百多字的铺陈和勾勒,创造出屠岸贾、程婴和公孙杵臼等爱恨分明新形象,故事也在他们的推动下变为正邪忠义的道德伦理之争。
主线人物的身份立场变化是司马迁版《赵氏孤儿》的最大特点,这也直接影响了故事走向和价值取向。屠岸贾是文中最大的反派角色,灭赵氏一族、搜孤要孤时表现出的狠辣奸邪与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的舍生取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故事直接上升至忠义伦理层面。赵庄姬摇身一变,由与人私通的荡妇变成贤妻良母。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个新登场的正面形象,一门客、一友人,一死一生,在保护、抚养赵氏遗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可谓忠义的化身。
实际上,大汉王朝的盛世之景,尤其是武帝治世的意气风发对民众影响极大,文学创作者的思维开拓性达到了新高度。司马迁著《史记》,“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连街头巷尾的野史也不放过。这些民众茶余饭后的闲谈往往带有民众自我的情感和意愿,惩恶扬善一类的思想深蕴其中。这也奠定了《赵氏孤儿》日后忠奸对立、弘扬忠孝道义的基本故事框架。
汉代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儒学思想对士人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也解释了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出现:他们舍生取义之作为,体现着儒家忠君重义思想,而献祭的悲剧精神也将由此成为故事的主旋律。可以说,司马迁版的《赵氏孤儿》已经将其历史本事中的丑恶剥离,向着理想化、纯洁化的忠奸之斗方向发展。
三、巅峰之极
将《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推向艺术巅峰的无疑是纪君祥所著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将其与《窦娥冤》相提并论,认为其“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在笔者看来,《赵氏孤儿大报仇》实现了由文本到表演的转变,具备着鲜明的戏剧和时代特征。
与同为异族的辽金相比,蒙古军更为残暴,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压迫汉人。同一时期偏安一隅的赵宋王朝即为春秋赵武之后裔,其军事实力的羸弱不堪与元朝铁骑强悍的战斗力形成鲜明对比,南宋覆灭则使强弱对比突出到极致,加剧了民族矛盾。宋朝在思想文化领域可谓集儒学之大成,形成了一套以程朱理学为代表、严密具体的道德评价体制。重忠义气节的价值观和国仇家恨使得宋末元初的文人志士展现出空前悲剧精神。他们将“忠”与“诚”视比千金,以光复赵氏为己任,以杀身成仁的方式为自己坚持的忠义献祭。
这种忠义死节的道义观在元剧中无处不在,作者也有意用剧中正面人物环环相扣的主动死亡来突出悲剧色彩。忠良赵氏满门被屠是悲剧的起点,而后庄姬护孤自缢、将军韩厥放孤自刎、赵朔之友公孙杵臼为掩护遗孤撞阶殒命,甚至有草泽医生程婴以亲子掉包遗孤并将其抚养成人,可谓悲壮之极。而程婴由《史记》中赵氏门客到草泽医生的身份转变,以及他为掩护遗孤不惜牺牲亲子与赵氏孤儿掉包之举,则成为整部剧最具张力的设计。草泽医生,意味着程婴本无需参与这场救孤行动,实际却遭受了丧子之痛。“本应该”与“现实是”的巨大落差使程婴更具悲剧色彩,也突出了殉道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汉元两版程婴抚孤的方式:在司马迁笔下,程婴带着赵孤“俱匿山中”,“居十五年”伺机报仇;而在元剧中,程婴选择带着遗孤拜至仇人屠岸贾门下,隐藏在其心脏处伺机翻盘。这无疑又是一层隐喻:南宋败亡,南人寄人篱下却又心有不甘。在他们眼中,传统的儒学“道统”才是正统,道义和气节令他们对元人轻蔑仇恨,胸怀屈辱又时刻不忘光复赵宋王朝。这一状态投射在剧中,便有了以“隐忍”实现“复仇”的程婴和赵氏遗孤。赵氏孤儿作为赵氏仅存的血脉,已然成为正义者的理想和儒家认同的价值观的化身,成为精神祭坛般的存在。而这或许也可以解释元剧最后的“大团圆”式结局:不管是局内人的主动献祭还是局外人的牺牲隐忍,都是出于对专权奸邪的愤怒,对正义忠良的坚守;大仇得报,实则是对赵宋王朝得以光复的美好祈愿。
四、世说新语
笔者认为,在近现代众多对《赵氏孤儿》的艺术改编作品中,2003年林兆华编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的话剧《赵氏孤儿》与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极具代表性,二者都传达出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新思考。
话剧《赵氏孤儿》对各主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赵盾和屠岸贾不再是单纯的善恶两方,晋灵公也并非庸君,反而是屠岸贾与赵盾之争的幕后得利者和推动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改变则是结局,赵氏遗孤在得知真相后并未选择报仇,反而选择了追随晋灵公。这一改变绝非偶然,时代背景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话剧创作正值新千年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评价体系受到冲击,而新制未立,于是出现了迷茫与怀疑、渴望自主选择却又不知所措的矛盾。获悉真相后否定放弃既定的复仇人生,转而选择真正的自己的人生,这其实就是编导林兆华眼中的现代人。
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故事和价值观的解构更为彻底,去英雄化之后的程婴身上充满着小人物的挣扎和动摇,他变得更加平凡,同时也更加真实。同样变得人性化的还有屠岸贾,他的确心狠手辣,但同时被赋予了施予爱的能力——与赵氏孤儿亲如父子的朝夕相处使其增添了有情有义的一面。这样的变化隐含着导演的内心趋向:淡化仇恨、以爱换恨。
与元剧相比,两部现代作品的改编都试图将人性的复杂与众人物糅合一处,虽然在表现上仍显稚嫩,尤其在细节上还需锤炼,但这样的尝试无疑值得肯定。
世界上最可怕又复杂的,不过人心。
五、还看今朝
在大时代下,个体都是卑微弱小的存在,个人之力对时代的撼动微乎其微。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生于斯,却不甘在时代中浮沉。于是他们跳跃,他们呐喊,他们甘愿为自己所坚守的贡献所有,哪怕生命。
赵氏孤儿的故事其实就是如此。从古至今,故事千变万化,一代代人将情志凝注其中,从未停止。君臣权力制衡也好,正邪忠奸之斗也罢,使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焕发活力的,是改编者的精神世界。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在于极端美好的理想和极端残酷的现实之间的鸿沟,以及即便是鸿沟,仍有前赴后继者,以献祭的姿态。
这大概是今人仍需重温《赵氏孤儿》的原因之一。
不管时代如何,不管个人力量强弱,始终藏着一颗具有献祭的悲剧精神的心,一个为之牺牲自我的信仰。
这才是属于你我的时代。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平凡而伟大。赵氏孤儿是什么?戏?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赵氏孤儿是什么?戏?
听说是把姓赵的人全部杀死? 真的还是假的?是唱戏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晋灵公因听信奸臣屠岸贾的谗言将赵盾丞相满门抄斩,只有赵盾的小儿子赵武逃过这一劫。京剧版的赵氏孤儿结局是赵武最终杀了屠岸贾为全家报仇。他就是赵家的孤儿。不同的版本结局不一样,林兆华版的话剧赵氏孤儿最后结局是赵武贪图享受,不思报仇赵氏孤儿有很多剧种,有京剧版的,有话剧版的。春秋时期
采纳率:50%
元曲~悲剧~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赵氏孤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赵氏孤儿故事演变研究.pdf 5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1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赵氏孤儿故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
最早见于《左传》,司马迁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得以形成,在官方和民间
长期广泛流传,从元代以来一直都有完整的戏曲、小说作品来敷演这个故事,其中元
杂剧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被著名学者王国维誉为“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它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
改编成不同的剧本在海外许多国家传播,一直到当代,赵氏孤儿故事仍然是艺术家改
编的热点。
一个文学主题,经过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必然导致诸如主要人物形象、情节、
主题、时代背景等许多方面的变化。纪君祥在原主题的基础上加上舍子救孤的情节,同
时把封建的侠义精神变成了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原主题的第一次扩大和提高。后经
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传奇《八义记》改编,在保留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使主题发生
新的变化。当代的艺术家们,出于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审视,结合当代人的心理特征,
对原主题进行了全新的、大胆的处理,赋予了这个历史故事新的时代意义。论文通过
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作品的整理分析,把“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发展,以及在各
个时期的主题、主要人物、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意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
使其在各个时期的演变得到完善展现。
关键词:赵氏孤儿,演变,得失 ’ ”
,, ’ ” ”.”
”””. , , ,
. ,”” ,,,,
第一章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
.故事雏形??《左传》中的赵氏孤儿故事?
.故事定型期??《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
第二章 赵氏孤儿故事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演变?
.元杂剧《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
.。《赵氏孤儿》元明刊本的差异??。
..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新变
.南戏《赵氏孤儿记》?
..世德堂刊本《赵氏孤儿记》的新变??.
..南戏《赵氏孤儿记》改编的不足之处及其时代背景?.
.明传奇《八义记》..《八义记》的主题?
..《八义记》的时代背景..《八义记》的艺术得失第三章 赵氏孤儿故事的当代审视一
.情与理的两难抉择??谈林兆华、田沁鑫版话剧《赵氏孤儿》?
..人艺版《赵氏孤儿》和国话版《赵氏孤的新变?.
..两版话剧改编的得失??.
.民族精神的传承??豫剧《程婴救孤》..主要故事情节的变化??.
..故事主题的变化与现实意义??.
.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融合??电影《赵氏孤儿》
..从主要故事情节的演变方面的不同??.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
..电影改编后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海外“孤儿热”??赵氏孤儿故事在海外的演变??..
.《赵氏孤儿》在欧洲的魅力和影响?.
.伏尔泰与《中国孤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一、赵氏孤儿故事研究现状综述
赵氏孤儿故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
最早见于《左传》,司马迁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得以形成,在官方和民间
长期广泛流传,从元代以来一直都有完整的戏曲、小说作品来敷演这个故事,其中元
杂剧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被著名学者王国维誉为“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它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
改编成不同的剧本在海外许多国家传播,一直到当代,赵氏孤儿故事仍然是艺术家改
编的热点。目前,对赵氏孤儿故事研究的研究的论著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归纳
把赵氏孤儿故事相关作品的内容与历史典籍中的赵氏孤儿故事主要人物、事件相
比照,理清文学虚构和历史事实的关系。古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点,如清马骗的《左
传事纬》日:“至夫屠岸贾作乱,程婴保孤之说,既不合于左氏,亦无取焉。”∞清人梁
玉绳《史记志疑》云:“藉使有贾,晋方鼎盛,乌容擅兵相杀,横索宫闱,而诸大夫竟
结舌袖手,任其专恣无忌耶匿孤报德,视死如归,乃战国侠士刺客所为,春秋之世
无此风俗。则斯事固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亦无其人也,盖周
末好事者缘赵氏庙祀董安于一节,又并鲁藏保姆事,影撰出来,史公爱齐述之。”④
关于赵氏孤儿故事史实辨证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吴敢的《八义记辩证》和
白国红的《“赵氏孤儿”史实辨析》。前者通过世德堂刊本《赵氏孤儿记》和《六十种
曲》本《八义记》以及流行的各种版本比较对照统计,指出《八义记》是南戏和昆曲的
主要流行剧目之一,由宋元南戏《赵氏孤儿记》改编而成的。后者主要依据文献典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关于近期遇到的问题,请看字幕组微博最新公告&/maha555/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北京人艺 导演:林兆华
主演:濮存昕/何冰/李士龙/徐帆/孙星 【03年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上,国话和人艺都上演了赵氏孤儿,据说是林兆华和田沁鑫两位导演看过京剧版赵孤之后萌生了将它搬上话剧舞台的想法。两版话剧赵孤风格迥异,国话版传送门//,推荐都看看。顺便京剧赵孤我也传了一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
赵氏孤儿从春秋到法国的流传史:复仇还是和解?
核心提示:2003年4月,田沁鑫和林兆华不约而同选择了《赵氏孤儿》,把它改成话剧搬上舞台。现在看起来,这两个话剧版本是&老瓶装新酒&,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设置和纪君祥大致相同,有意淡化了孤儿复仇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人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当中无奈的挣扎、反抗和思考。
在林兆华版里,孤儿干脆就放弃了复仇,&不管多少条人命,他跟我没有关系&,为自己而活,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主题;田沁鑫的赵氏孤儿则在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表现出来的不是对复仇的执著,而是处在两难境地的困惑:&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我将上路。&田版的这句台词曾让观众产生共鸣。
本文摘自:《南方周末》日刊,作者:张英,原题:《复仇,还是和解?&&《赵氏孤儿》流传史》
&凯爷这个选择很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实在是太棒了。&戏剧导演田沁鑫第一次看《赵氏孤儿》是在台北的一家戏院,她和林兆华一起看了张学津主演的京剧全本《赵氏孤儿》,她当时就有了将此剧搬演为话剧的念想。
&我的办法是盘根问底。&田沁鑫一头钻进图书馆里,寻找《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赵氏孤儿》故事的成型经历了从《左传》到《史记》再到元杂剧的过程。
这个故事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左传&宣公二年》里的&晋灵公不君&,晋灵公和大臣赵盾之间发生了冲突,晋灵公派刺客刺杀赵盾,赵盾出逃,赵盾之弟赵穿诛杀晋灵公,赵盾复官。而在《左传&鲁成公八年》里,出现晋灭赵氏家族的记载,庄姬与赵朔及其弟赵婴陷入三角恋情,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后庄姬向晋侯进谗,与赵家有仇的大臣趁机介入,借机清除了赵氏家族。赵武被庄姬藏在宫中,长成后重返于朝。
在后来《史记》中的《晋世家》里,基本延续了《左传》的叙述。但在另一篇《赵世家》中,&司马迁把它传奇、小说化了,删除了庄姬和赵婴私通的情节,添加了屠岸贾这一导致赵氏家族灭门的重要人物,还明确赵武为赵朔之子,以文学化的手法和小说家的笔法,增加了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的故事情节,强调的是大节大义。&田沁鑫说。
至此,《赵氏孤儿》的故事模式基本上被确定下来: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率兵灭门。惟一漏网的是已有身孕的赵朔之妻,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躲藏在宫中。屠岸贾穷追不舍,欲斩尽杀绝,赵朔好友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救孤,赵妻产下赵氏孤儿后,程婴用买来的一个婴儿与之掉包,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逃走,而公孙杵臼则带着婴儿藏了起来。屠岸贾率师追赶而来,程婴佯装欲以千金出卖赵氏孤儿藏身之地,屠岸贾答应了。屠岸贾在程婴带领下,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并杀死了他们。
程婴找到赵氏孤儿赵武,将其抚养成人,后与赵武一起联手朝中韩厥灭掉了屠岸贾。程自刎去阴间陪老友公孙杵臼。
田沁鑫2003年的话剧《赵氏孤儿》为&忠孝节义&增加了人性色彩。庄姬淫乱,导致赵氏满门被屠,程婴无奈中承诺救孤。(来源:南方周末)
元朝纪君祥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强化了赵氏家族和屠岸贾之间的冲突&&程婴的身份被确定为民间医生,成了赵家门客,而非朋友,并用自己的儿子替换赵武,后来还带着赵武改名投奔屠岸贾门下,赵孤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共同生活20年;赵武长大后,程婴以连环画的形式把事件来龙去脉告知赵武,最后杀掉屠岸贾,终于报了大仇。
此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广泛流传。文天祥曾在诗中写道:&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自叹》),&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指南录&无锡》)。&存赵孤&更成为当时一些忠于宋室的失意文人的口号,用来表达他们的恋宋之情。
《赵氏孤儿》曾在西方被多次改编。1734年,法国巴黎的《水星杂志》刊发了法文《赵氏孤儿》的几个章节。1735年法国翻译出版的《中国通志》第2卷上册里收录了《赵氏孤儿》全本,译者是在中国传教的法国人马若瑟。
伏尔泰《中国孤儿》中的成吉思汗。(来源:资料图)
伏尔泰最先是在巴黎的《法兰西信使报》上读到了该剧的剧情介绍,后来又在《中国通志》上读到了这部戏的译文,这个中国的悲剧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1755年,伏尔泰把《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孔子道德五幕剧》,他把故事的时间错后到宋元之际,地点改为北京。宋臣桑提为了保住王室后裔,把自己的儿子当成王子交给蒙古人,同时请朋友把真王子带到高丽,桑提的妻子伊达美成了第一主角。她肯于救助王子,但是不肯牺牲儿子,痛斥丈夫有违父道。伊达美到宫中求情,成吉思汗要求伊达美成为新皇后。她的选择决定了桑提、王子和儿子的性命。伊达美不肯成婚,只希望在临刑前见丈夫一面。伊达美要求丈夫杀死自己然后自杀。成吉思汗偷听了他们的对话,感动于他们的爱情和气节,受到中国文明的洗礼,释放了所有人。
台湾文学评论家尉天骢认为,&《中国孤儿》之改笔,正是透过剧中几个中国人的嘴巴向欧洲人宣扬启蒙时代的精神。&《赵氏孤儿》是对君主、家族的义与对亲子之爱的冲突,而在《中国孤儿》里,伊达美发乎自然的亲子之爱和夫妻之情化解了这种冲突。据此,南京大学学者杨维中总结,这种否定&义&的绝对性,和坚持一切诉之于所谓&本然&的自然主义观念,正是启蒙时代的思想。
伏尔泰版《中国孤儿》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演出场次高达190多场。后来英国剧作家阿瑟&墨菲在伏尔泰和马约瑟的本子基础上,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把孤儿替换成青年,他认为这样更可以表达为父母者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1759年4月在伦敦德如瑞兰剧院上演,同样取得了成功。
马连良在京剧《赵氏孤儿》中饰演程婴。(来源:资料图)
《赵氏孤儿》在不同时代也曾被多次搬上戏剧舞台。流传到明朝,徐元久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八义记》传奇;到了清代,《赵氏孤儿》被改成了梆子剧,到晚清、民国时期,《赵氏孤儿》已经变成京剧和昆曲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它又被改成了秦腔。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个戏的解释不一样,各个版本的结尾也不一样。
2003年4月,田沁鑫和林兆华不约而同选择了《赵氏孤儿》,把它改成话剧搬上舞台。现在看起来,这两个话剧版本是&老瓶装新酒&,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设置和纪君祥大致相同,有意淡化了孤儿复仇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人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当中无奈的挣扎、反抗和思考。
在林兆华版里,孤儿干脆就放弃了复仇,&不管多少条人命,他跟我没有关系&,为自己而活,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主题;田沁鑫的赵氏孤儿则在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表现出来的不是对复仇的执著,而是处在两难境地的困惑:&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我将上路。&田版的这句台词曾让观众产生共鸣。
陈凯歌选择《赵氏孤儿》,也是因为它是一个好故事。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觉得《赵氏孤儿》集合了复仇类型和悬疑类型的故事,中国戏曲里很少有超出它水准的剧本。&
但这并不等于他接受纪君祥的价值观。&纪君祥的故事好,不等于立意好,完全是样板戏那样的主题先行,人物脸谱化,强调所谓的大忠大义,我对他的观念完全不接受。&陈凯歌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张英
编辑:官君策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武 赵氏孤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