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谁张三丰见过杨过吗,想找其他几张和这个类似的

每年4月都是中国家长们考虑选择投向国际教育的高峰时间,因为对国际教育比较深入了解,所以总是有很多朋友的朋友来问我,发现中国家长们普遍缺乏对国际教育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也有很多误解,所以撰写本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中国家长们。
首先解释下:我个人关于国际教育的认识,来源于10多年与50多个国家最优秀的大学、数千个中国名校的大学生、数千个外国名校的大学生、许多中外学校、培训机构和英美领事馆的接触与合作,以及自己和儿子在中国教育系统中的经历而形成的个人观点。每个人因为接触国际教育的层面和方向不同,很可能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关于国际教育的理解,我个人接触比较多的是各国最优秀的学生、学校和企业需求,因此对精英教育层面的认识比较多,本文可能会其他教育专家的意见有不同,但希望给大家多一个认识角度。
一、关于为什么选择国际教育?
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开始考虑国际教育,常是因为孩子在中国教育系统里不能适应。很多家长认为:西方教育更重视个人发展、更加重视能力,所以在对中国教育系统失望时,开始指望自己的孩子在西方教育系统里成才。但中国教育系统里失败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在西方教育系统失败,因为据我的观察,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非常自律、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所以这类家长如果要准备选择国际教育,一定要先分析下自己孩子在中国教育系统失败的原因。可以参考以下3个要素来选择:
如果孩子是因为长期学习不好导致自信心不足,对比较难的知识、课外的内容都已经丧失了学习欲望和自信心,那这种孩子就算选择国际教育也可能学习失败,特别是直接送去海外的中国学生,一开始的语言差距,会让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产生更大的畏难心理。我个人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自信心不是在国外的教育环境里可以培养的,国外的孩子从小被尊重、不被用分数衡量,所以他们大部分都很自信,所以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关心自信心不足的同学,所以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在海外很容易更加孤单、更加没有自信心,最后学习和适应度会越来越差。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常见的表现是: 不愿意主动跟人交往、不愿意学习课外的其他知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很不能接受批评......那么在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才能让他出国留学,可以选择一个友善、压力不大的国际教育课程,或者相关的国际教育衔接课程。这类孩子不要选择那些规模比较大、排名很高的海外学校或者国际课程,因为这些学校常常没有精力和意愿去在一个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可以选择一些规模小些、压力不大的国际学校。
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长要意识到,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是比追求能进入的国际学校排名、分数等重要得多的。你的孩子之前就是因为被中国的排名系统毁了自己的自信心,如果你在替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时候,还是按照排名来选择,那还是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在一个更难的系统里失败。
国际教育的最大优势和特点就是开放性的系统,进入一个排名一般的学校,如果孩子能够适应、学习进步很快,未来转学进入好的学校是很容易的事情,美国社区学院都可以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机会,但是一定要选择有开放机会的学校,即排名不一定高,但是有一些优秀学生毕业后进入好的大学、好的企业的国际学校。如果把孩子送进一个只有差生的学校,那就更加让孩子自暴自弃,最后成为那些让外国人都侧目的有钱不读书乱挥霍的问题中国学生。
2、自理能力
国际教育对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很高,对于一直被家长宠爱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而言,很可能在进入国际教育系统后,因为突然没有人监督,就可能发生不能准时起床上课、不懂得如何选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有困难不知道如何跟外国老师寻求帮助等问题。
现在不少有能力把孩子送去国际教育系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还是不错的,家长常常对孩子有求必应,结果有些孩子送出国后月初就花光了生活费、不会洗衣服、不会烧菜、没人管就玩游戏上瘾等情况都会常发生,这样的孩子送出国后会让家长更加操心,我就听说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个家长把孩子送去澳洲读大学,孩子胡乱饮食,一年从90斤胖到130斤,结果读了一年书回国后,家长看到孩子胖成这个样子急死了,读书也不适应,就让孩子不要再回澳洲了,家长最后自嘲说:孩子花了20多万买了40斤肉......
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期,还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间,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家长应该先培养他们自理能力再送出国。有些家长因为考虑到这个问题,把孩子就先送进在国内的国际课程项目,但是大部分中国学校里的后勤管理也是比较粗放的,晚上值班的老师也不会很多,所以想靠老师来监督管理也是很难指望。家长对于国际教育项目和课程里的同学情况一定要全面了解,即使是中国学校,如果很多同学都是不够自律,学习之余的业余时间,很多同学不好好学习、玩游戏的话,那可能还不如送去海外的国际学校,外国的学生一般比较独立,玩游戏上瘾的比较少,反而不会带坏自己的孩子。
3、国际学习的目标
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中国争夺生源,所以出国留学现在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有经济实力的表现!每个出国留学的家庭,大部分要话费近100万人民币,这对很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菲的投资,而是否能够取得回报,是各个家长应该做国际教育选择前好好思考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应该知道:随着现在每年近20%的出国留学增长率,而海外经济的不景气,海归变成海待已经是很普遍现实状况了。现在很多欧美大学生年轻人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都来中国谋生,现在中国是全世界的经济热点,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真实的就业中,国际教育的背景能给学生加分多少,这也是个家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经常跟家长说,现在中国银行理财年利息6%以上,100万的资金每年利息就有6万,如果你的孩子出国留学后回国找份5000元/月、没啥发展前途的工作,那还不如你就把钱存在银行里,让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把利息给孩子补贴工资还划算些。
所以强烈建议家长考虑清楚,给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否则你会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发现自己经济上的实质损失,对孩子的就业现状产生不满,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痛苦。有些家长是考虑到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后移民的,那么就要仔细研究各国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目前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美国、英国,留学生毕业后在这些国家找工作留下来都比加拿大、澳大利亚要难多了。在美国、英国即使毕业后找到当地公司肯聘用中国留学生,也很可能因为工作签证的限制,无法留下工作(这不仅是英美的政策,中国也是不给毕业2年以内的外国人工作签证的),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宣布给予留学生毕业后3年的工作签证,对于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很有优势。
所以对于希望去美国和英国读大学的中国家庭,个人建议早点考虑办理移民手续,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就读国外学校时减免学费,也能避免大学毕业后因为签证到期被赶回来就业的困境。
从中国的就业情况看,海待的确普遍,但是很多各行业高工资的精英人才也都是具备海外留学经验的,说明国际教育背景不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却的确是个重要的辅助因素,现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只是留学但是没有海外就业经历的人才,还不如中国名校毕业的人才更有竞争力,海外的就业经历对于未来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汇率的差异,海外毕业后的就业就算工资不高,但是对家庭的投资回报总归比回国后做海待还是划算的。
如果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移民,但是还被英美教育的质量和社会环境吸引,那就得做好长远的就读打算,一般能够读到比较好的学校攻下博士学位,因为留学时间长能留下工作的机会更多,也因为中国的博士学位在大学、政府等单位的就业优势,所以会让毕业后的出路多些,当然这还与个人选择的就读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本文篇幅所限就不再展开——但是还是要提醒中国家庭们,你花了那么多投入选择的国际教育,请务必早点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避免未来的失望。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读完了名校的本科,放弃了在美国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回国来创业,家长本来希望孩子能够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但是孩子不喜欢国外的平淡工作,知道家长肯定反对他回国创业,未告知家长就回国了。家长很生气,问孩子家里花了这么多投入他怎么不当回事?孩子说:妈妈,我读了美国的大学让我变成了不同的一个人,这就是投入的回报。家长虽然不能反驳,但是还是比较难过的。
我讲这个故事,也是想提醒大家:家长的愿望是不一定可以全部贯彻给孩子的,如果留学成本会占据家庭的大部分积蓄,那家长一定要做好前期和孩子的国际学习目标沟通,要让孩子也了解和甘愿分担家长的期望,否则真是花钱买气受呢!
真实世界常是不完美的,理想、金钱、前途、兴趣等国际学习目标常常是不能最后统一的,分清国际学习的目标的主次,是非常重要的留学规划目标,Hope for the best,Prepare for the worst(做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准备)是不变的真理。家庭在留学前,要准备好最坏的准备,如果是希望通过送孩子去留学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那建议就选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压力比较小、就业比较容易的国家,也可以考虑新加坡、意大利、德国、香港等留学费用不高的非英语国家,也可以减少很多家庭压力。
二、何时应该转向国际教育?
国内教育的过度竞争,总让低于平均分的50%的学生成为失败者,而中考、高考的残酷压力,也让家长被迫带着孩子出走去国际教育,还有很多接受过海外教育的家长不能认同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让中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家长的事业基础都在中国,如果孩子很小就送出国留学,也让家长非常不能割舍。
2月我们安排了一个英国中学校长在中信银行组织的活动讲座时,有个家长就提问:我的孩子何时送出国留学合适?
英国中学校长回答说: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家长,所以你应该自己判断和知道孩子何时可以出国读书了!
我个人很认同这个回答,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性格不同的,的确家长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帮助最正确的判断。不过前提是:家长不能因为这两个原因做出错误的留学时间选择:
1、家长工作太忙,孩子没人照顾,学习不好希望尽早送出国留学 或者
2、家长太爱孩子,太不难割舍和放心,除非迫不得已,不让孩子去闯新天地
对于第1个原因,我特别要提醒那些爸爸特别忙,把孩子教育扔给妈妈,还让妈妈出国陪读让夫妻天各一方的家庭。我现在管理一个国际预科班,就发现很多不爱学习、沉迷游戏、生活能力极差的孩子,都是严母慈父,即妈妈每天盯着孩子,爸爸工作非常繁忙的家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教的影响力是比学校要大得多的,现在孩子成长中诱惑非常多,妈妈在初中之前管理容易,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父亲的威严和权威性影响力会更重要,缺乏爸爸为主的家庭教育,孩子青春期叛逆比较严重,妈妈会很无奈,这样的孩子送出国也很可能走上歧路。所以中国古话一直说“慈母严父”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妈妈是女性,比男性更非理性,管孩子容易琐碎罗嗦,很难建立权威性;爸爸是男性,如果家庭教育缺位,或者和妈妈意见不一致,不配合,会让孩子很容易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挑战家庭的权威,而权威不是靠打骂孩子建立的,必须是爸爸的自律、监督和长期的沟通约束形成的。
对于第2个原因,我也要提醒家长们,过多的约束会捆死孩子的手脚、抹杀他们的潜力,我们爱孩子,但是不要把他们当成家长羽翼下保护着的宠物,要多鼓励他们去探索新天地,他们才会成长为让你惊喜的人才。
另外,无论是因为不能适应中国教育系统,还是因为家长不能认同应试教育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无论在哪个年级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现在每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游学、夏令营,但是很多这类项目都只是让孩子去看海外学校的硬件、参与兴趣班和旅游,对于孩子选择国际教育其实是没有太多帮助的,甚至会误导孩子,以为国外教育就是很轻松和开心。
我接触过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的大学生,或者从小在美国长大的ABC华裔孩子,都告诉我海外的优质学校里的竞争压力是不亚于中国学校的。哈佛学生很多普遍睡眠不足,华裔孩子因为被海外其他人普遍认为数学好、领导力不足,所以就算考分高也不见得能进入名校,我也看到过外国白人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心理状况出现异常的。在此提醒中国家长一定要知道:海外的中小学压力低于中国,但是海外的大学压力是远远高于中国大学的,海外著名大学的年退学、休学率在20%左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希望未来去海外名校深造的,一定要让他们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正确的留学前准备应该是:让孩子参与深入了解国际课程难度、跨文化环境和挑战的国际夏令营,或者直接去海外的学校进行学期交换学习。在花费近百万的留学费用之前,可以从比较早就让孩子去几个心仪的国家的了类似项目参与和体验,一定要选择同时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国际项目。
中国现在那些普遍的一群中国学生去海外半天学英语、半天出去游玩的夏令营,跟真正的海外学习环境差别极大。不要去中国学生超过20%的任何国际项目,如果一个海外学校是以中国学生为主,那会让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体验完全丧失。一个像China Town(中国城)一样的中国学习环境,也许让孩子觉得很容易适应,但是却让你付出的国际学费至少浪费了一半!因为在我的个人10多年观察优秀的国际人才职业生涯的经验中:
只有懂得跨文化交流,能够管理外国人的中国人才是各国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而能够管理和懂得不同民族文化,是与外国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摩擦和碰撞中才能体验这些冲突背后的文化差异,能够学习在跨文化下妥协和争论,最后建立彼此的尊重。
中国以前很多大学后出国者,在海外生活圈子单一,在国外生活几十年都不一定真正了解国外的文化,而现在的中国人很多是很小年级就能出国,反而可以建立更多的跨文化理解和见识。各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让孩子早点和当地的孩子接触,他未来选择留学国家就更适应。
我一直跟中国家长说要去参与类似的夏令营或者国际项目,但是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组织方便等因素,更喜欢送孩子去中国学校组织的中国孩子一起去玩的国际暑假夏令营。如果家长未来考虑孩子要出国留学的,因为孩子适合出国去独立体验这些教育环境的年龄,就是10-15岁之间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而因为很多中国学生升学压力很大,在这个年龄段能出国也就大部分是2~3次机会,而留学可以选择的英语国家都有4个,本来是很好的留学体验机会,就被玩掉了,对孩子未来的留学参考价值不大,那真是极大的浪费,不仅浪费钱,更浪费孩子的时间成本。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随着中国国际课程和项目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对于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是非常迷茫的。在此给大家分析如下:
1、要选择对于进入海外名校有利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一旦选择了国际课程,无论是国外学校,还是中国公立学校举办的,意味着从此孩子不再参与中国的教育升学系统,那家长请务必记得:尽量争取孩子海外名校或者排名尽量高的学校。
我一直个人是反对中国学校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排名。但海外学校对于学生的选择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全面的衡量体系,所以海外的确是:学校越好,毕业后就业机会越多、工资越高。
大家经常看到新闻说某个孩子同时拿到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斯坦福的Offer好像很厉害,其实海外名校的录取标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同时被名校录取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
当大家在新闻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入名校时,我也要提醒大家:由于中国中介替中国学生作假的事情已经被美国杂志和报纸普遍报道,包括Times,经济学人都报道过这些情况,而我认识的很多美国教授也提到过有中国中介找他们问能否替中国学生修改申请材料,现在海外名校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是普遍存疑,所以名校给中国学生的录取机会在越来越减少。
海外名校每个Offer都有起码5个学生在竞争,所以名校根本不缺申请人,所以现在来中国积极争取申请人的海外高校都一般不是我们中国人最青睐的著名高校(个别因为战略原因特别重视中国影响力的海外名校除外)。基于这些现状和考虑,中国家长要记得选择对于孩子能够进入名校有利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家长可以通过比较以下方面来选择国际课程:
1、主办方的背景:和海外名校有合作的优先: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国际课程,如果有国外名校的支持的一定要优先考虑。
- 国外名校的支持不是指招生官来做宣讲会:因为国外招生官应邀做讲座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做宣传不等于是对这个学校的学生会给予优先录取机会;
- 国外名校的支持不是指可以参与名校夏令营:现在很多家长慕名前往在哈佛、耶鲁等名校举办或者可以聆听讲座的夏令营,但是这些项目很可能是名校的教授应邀来做讲座,对于未来录取入学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 国外名校的支持是:选择的国际课程和名校建立了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合作项目;该国际课程毕业生能稳定有进入该名校的毕业生。
很多中国家长学生总希望自己申请海外大学的时候,选择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一个国际课程有10家海外名校的表面的交流合作,不如与其中1家有比较深入的合作,因为最后你只能去一个大学读书,申请大学是看似广种博收,最后其实可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目前现实是:海外学校只要是质量不错、历史悠久的学校,大学录取通道普遍强于中国的国际课程。我最近接触的几个英国中学,规模都不大,但是他们之前如学的中国学生,很多都能进入香港大学。如果在中国本土申请,那会难度大很多。如果你和海外大学的招生官换位思考下:在现在对中国学生能力、成绩存疑的现实下,一个是英国可靠学校的毕业生,一个是中国不了解的学校的毕业生,在分数差不多情况下,你会录取哪个?那你就会明白了为什么海外学校毕业生进名校比中国国际课程容易多了。
2、国际课程的内容:与海外录取标准真正接轨的优先
现在很多中国的国际课程,不是真正和海外接轨的,因为升学压力,都成了外国高考课程班了。推荐大家读下2012年《青年报》的文章【“国际高中”难逃中国应试教育魔咒】,虽然是2年前的旧文,但是现实情况还是如此。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托福、雅思、SAT是最重要的,把海外大学的录取方式认为与中国考试一样,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
海外大学考察中国学生的综合情况分为三个部分
1)高中学业表现;
2)英语能力;
3)个人的领导力和软技能。
其中英语能力只占1/3比重,比如某个美国名校要求托福80分,并不意味着提交材料的学生托福考分最高的被录取,而是只要达到80分以上的就按照其他2个方面来选拔学生。而中国学生因为以应试方式来理解海外大学,所以普遍花时间在英语考试上,所以外国大学看中国学生的材料,会发现大部分学生1)高中学业表现和3)个人领导力和软技能的这些方面是差不多的,所以最后只好按照托福/雅思/SAT考分来录取学生,造成了中国学生觉得英语考分很重要的错觉。
我们的预科班上,很多学生考分就刚达到外国大学的最低录取标准,都能够很容易拿到海外名校的Offer,就是因为让中国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能够获得海外大学的志愿者证书、教授的推荐信等。
现在很多中国中学给学生出国开成绩单时,都是把分数开到全A或者全部90分以上,也造成了那些诚实给成绩单的学生吃亏,这个问题我也反馈给相关的领事馆和海外学校了,但是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因为海外大学大多数不知道中国有学校会这样做的。所以在国内就读国际课程的学生,请务必了解下学校的课程评分如何给,如果特别严厉给分不高的,建议暂时不要考虑了,虽然这样的学校是真心为孩子好,但是在现在普遍造假的大环境下,对孩子未来申请大学真是很不利的!
从国际课程而言,国际文凭IB课程在国外大学的普遍认可度是最高的,因为IB课程内容丰富、与大学就读后的接轨比较好,而其他一些参照海外应试的国际课程:比如A-Level,AP课程等,就难免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所以除非有比较好的海外大学认可度,我个人觉得这类国内的国际课程是不如海外学校的同样课程优势大的。
拿英国高考的A-Level国际课程举例:
现在国内有几百家学校在办,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不断推高A-Level的考分,让进入名校越来越难。中国高中的A-Level课程有些是3年制的,而英国本土的第6级的Sixth Form是只需要2年即可完成申请大学前的学习,面向15岁以上的中国学生,所以如果去英国本土学校学习A-Level,可以节约1年时间,英国本土的考试难度也要低于中国——因为只有我们国家有强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在不断分析、追踪人家的考试系统,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中国考生,于是海外考试机构就不断加强在中国考试的难度,所以不仅是A-Level,雅思、托福,在中国考试的分数会普遍低于海外。
再拿美国的AP课程举例:
美国AP是海外大学的先修课程,在国外很多进名校的学生是没有学习AP课程的,在中国变成了重要的国际课程。我问过在我办公室实习的美国大学生,他们都告诉我,有些AP全满分的美国学生也不一定能进常青藤学校,所以在刚才介绍的海外大学的综合考察中,AP课程分数所占的比例大概也就10%都不到,所以很多中国优秀的中学学生,没有学过国际课程,在高三开始准备托福、SAT后,因为能力强考分高,也能进入海外名校。
所以有些家长问我除了考好英语,如何让孩子进入名校,我给他们的建议是
1)参与某个国际竞赛、与专业选择有关的竞赛和项目,或者;
2)去第三世界国家NPO或者机构做一个暑假的志愿者。
因为所有名校都青睐那些对自己专业选择和未来有长期目标,或者具备冒险精神的学生。
最近大家开始也知道公益志愿者经历重要,于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去支教、去养老院、去残疾人团体做几次志愿者,混些证书希望能够有用。但是优秀的人才必须显示的是长期持续的某个品格,或者专业兴趣——所以一个到高三才显示出对自己专业有兴趣的学生,一个每年就做几次志愿者工作的学生,是不可能变成名校青睐的优秀学生的。到第三世界国家去做志愿者,虽然时间短,但所显示出的冒险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且的确会让学生改变很大,所以也会收到海外大学的重视。
所以一个优秀的国际课程,一定是理解海外名校的要求,并且努力帮助学生创造这些条件和经历的好项目。如果这个国际课程只是专注于让学生准备英语各项考试,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不能真的跟海外名校长期接轨的。
3、考虑其他途径的课程
如同前面提到的,很多读完中国高二课程后的学生,在高三这年好好准备也是可以进入不错的海外名校的。在海外大学录取过程中,招生官或者相关教授,不会认为中国高中的中文课程是不如国际课程的,另外也可以考虑高三这年再参加质量好的预科班,或者直接去海外就读语言项目准备相关语言考试,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的。
这类途径目前因为选择的人比较少,在经济上和竞争中也是有不少优势的,因为招生官会把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进行分别考虑,该群体也会获得不错的入学机会。选择这类途径的学生,一定要选择支持自己出国的中国高中,现在有些高中是不支持学生出国的,会在开成绩单、高三准备相关考试时处处为难学生,所以在选择高中时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避免之后很多的麻烦。
三、什么是国际教育下的成功人才标准
我个人理解国际人才的因素包括3个层面:
1)硬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个人的证书等
2)软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价值观:包括在跨文化大环境下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和相关的品格选择等
国际教育的成功与否,最好的检验标注是毕业后人才产生的价值和能力认可度。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家庭的国际教育百万投入产生合理的回报和价值,家长帮助孩子选择未来的专业、奠定理想和努力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度和短处,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做好选择,比如数学学习不好的学生,就不要去学数学很重要的经济学专业;比如不喜欢社交的学生,就不要去学那些需要和陌生人交往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此推荐下MBTI职业倾向测试,这是目前我用下来比较科学的测试,网上可以免费做测试。但是高中生普遍并未定型,所以测试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当家长和孩子都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很迷茫时,引述下我读过的《长大》这本书的介绍,选择以下3个方面的交集专业和职业:
1、自己喜欢的:从内心喜欢,不赚钱都愿意做的;
2、自己擅长的:与别人相比,花一样的努力却能得到更好的成果的;
3、有利润的:能够提供维持起码生活水平和收入的。
《长大》跟踪调查了几十年的创业企业,发现符合这3个方面的创业企业最后生存发展的成功率最高,这个规律同样适合于个人发展。
国际教育是个非常大的题目,因篇幅所限做以上的介绍,欢迎您持续关注我的国际教育探索工作,也欢迎您对于我的观点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
欢迎关注方方工作室发起国际教育留学信息公益网站助学桥 www.studybridge.org
微信咨询studybridge
公共微信studybridge2014
微博studybridge
我们的愿景Vision:
- 帮助促进海外大学/学校与中国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透明化
- 帮助中国学生在留学前做好正确的准备,获得留学成功
- 帮助促进海外大学/学校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
我们的任务Mission:
- 将海外大学/学校的留学信息翻译成中文,免费提供给中国学生/家长
- 将中国学生/家长关于留学的问题翻译成英文,发给海外大学/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获得解答
- 帮助海外的大学/学校在中国进行推广
你是否尽力帮助?无论对方是否贫富贵贱?是否休戚相关?
你是否向人微笑?无论是对朋友还是陌生人?
你是否对人友好?不去比较金钱、地位、权势?
你是否敢做自己?敢于选择?敢于热爱?敢于放弃?
在中国To be a human is a very difficult way to live. 很多人选择放弃人性,所以不再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热爱与被热爱、尊重与被尊重。
To be or not to be, is a big question to think!
一到周末,就无数推销电话来关心我的孩子教育、储蓄、房产投资,我已经习惯了不反应、不回答,一概挂掉;
最近查了周末旅游选择,就多看了黄山几眼,昨天就接到携程的邮件,题目是:你该去黄山了;
有次在淘宝查了下小冰箱,看新闻网站时下面的广告就都是各种小冰箱的图片;
早上出门路过小区门口,房产中介搁在路边的广告板正好在我视线看了一眼,那中介就拿着推销单,边说边撵追了我几十米......
中国的商业真是走火入魔了,这样推销除了压制人的消费欲望毫无用处,即使我想给儿子选个好的培训班、即使我想去黄山、即使我想买个冰箱、即使我想买房子,一想到要被这些蚂蟥一样的商家盯着,我就宁可不消费了!
商业的核心本该是你情我愿的平等交换,这样强拉买卖让人厌恶至极,也把人变得不得不粗鲁、不得不提防、不得不抗拒!而在这种最低级的销售模式里工作的人们也毫无自尊可言,其中不少还是刚走上职业生涯的年轻人,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成功,其实只是毁坏自己的自尊心和气质。
一般每个cold call推销电话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几,也就是每天不停打推销电话,连续打3-4天,也就可能1单真正有兴趣的,而这有兴趣的人也许不需要你这样打电话,也是会自己来寻求服务的。所以这些让员工打cold call的老板和公司必定是效率底下、浪费人力成本的,也必定是利润率低,随时可能倒闭的!而这些公司的员工做久了,估计也是自尊心都没了,公司毫无文化可言!---写给这些每天让员工打电话骚扰寻求客户的公司,也写给从事这种工作的可怜的员工,建议尽早跳槽吧,不要赔了自尊心还赔了自己的钱途和前途。
(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每年4月都是中国家长们考虑选择投向国际教育的高峰时间,因为对国际教育比较深入了解,所以总是有很多朋友的朋友来问我,发现中国家长们普遍缺乏对国际教育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也有很多误解,所以撰写本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中国家长们。
首先解释下:我个人关于国际教育的认识,来源于10多年与50多个国家最优秀的大学、数千个中国名校的大学生、数千个外国名校的大学生、许多中外学校、培训机构和英美领事馆的接触与合作,以及自己和儿子在中国教育系统中的经历而形成的个人观点。每个人因为接触国际教育的层面和方向不同,很可能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关于国际教育的理解,我个人接触比较多的是各国最优秀的学生、学校和企业需求,因此对精英教育层面的认识比较多,本文可能会其他教育专家的意见有不同,但希望给大家多一个认识角度。
一、关于为什么选择国际教育?
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开始考虑国际教育,常是因为孩子在中国教育系统里不能适应。很多家长认为:西方教育更重视个人发展、更加重视能力,所以在对中国教育系统失望时,开始指望自己的孩子在西方教育系统里成才。但中国教育系统里失败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在西方教育系统失败,因为据我的观察,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非常自律、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所以这类家长如果要准备选择国际教育,一定要先分析下自己孩子在中国教育系统失败的原因。可以参考以下3个要素来选择:
如果孩子是因为长期学习不好导致自信心不足,对比较难的知识、课外的内容都已经丧失了学习欲望和自信心,那这种孩子就算选择国际教育也可能学习失败,特别是直接送去海外的中国学生,一开始的语言差距,会让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产生更大的畏难心理。我个人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自信心不是在国外的教育环境里可以培养的,国外的孩子从小被尊重、不被用分数衡量,所以他们大部分都很自信,所以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关心自信心不足的同学,所以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在海外很容易更加孤单、更加没有自信心,最后学习和适应度会越来越差。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常见的表现是:&不愿意主动跟人交往、不愿意学习课外的其他知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很不能接受批评......那么在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才能让他出国留学,可以选择一个友善、压力不大的国际教育课程,或者相关的国际教育衔接课程。这类孩子不要选择那些规模比较大、排名很高的海外学校或者国际课程,因为这些学校常常没有精力和意愿去在一个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可以选择一些规模小些、压力不大的国际学校。
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长要意识到,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是比追求能进入的国际学校排名、分数等重要得多的。你的孩子之前就是因为被中国的排名系统毁了自己的自信心,如果你在替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时候,还是按照排名来选择,那还是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在一个更难的系统里失败。
国际教育的最大优势和特点就是开放性的系统,进入一个排名一般的学校,如果孩子能够适应、学习进步很快,未来转学进入好的学校是很容易的事情,美国社区学院都可以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机会,但是一定要选择有开放机会的学校,即排名不一定高,但是有一些优秀学生毕业后进入好的大学、好的企业的国际学校。如果把孩子送进一个只有差生的学校,那就更加让孩子自暴自弃,最后成为那些让外国人都侧目的有钱不读书乱挥霍的问题中国学生。
2、自理能力
国际教育对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很高,对于一直被家长宠爱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而言,很可能在进入国际教育系统后,因为突然没有人监督,就可能发生不能准时起床上课、不懂得如何选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有困难不知道如何跟外国老师寻求帮助等问题。
现在不少有能力把孩子送去国际教育系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还是不错的,家长常常对孩子有求必应,结果有些孩子送出国后月初就花光了生活费、不会洗衣服、不会烧菜、没人管就玩游戏上瘾等情况都会常发生,这样的孩子送出国后会让家长更加操心,我就听说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个家长把孩子送去澳洲读大学,孩子胡乱饮食,一年从90斤胖到130斤,结果读了一年书回国后,家长看到孩子胖成这个样子急死了,读书也不适应,就让孩子不要再回澳洲了,家长最后自嘲说:孩子花了20多万买了40斤肉......
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期,还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间,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家长应该先培养他们自理能力再送出国。有些家长因为考虑到这个问题,把孩子就先送进在国内的国际课程项目,但是大部分中国学校里的后勤管理也是比较粗放的,晚上值班的老师也不会很多,所以想靠老师来监督管理也是很难指望。家长对于国际教育项目和课程里的同学情况一定要全面了解,即使是中国学校,如果很多同学都是不够自律,学习之余的业余时间,很多同学不好好学习、玩游戏的话,那可能还不如送去海外的国际学校,外国的学生一般比较独立,玩游戏上瘾的比较少,反而不会带坏自己的孩子。
3、国际学习的目标
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中国争夺生源,所以出国留学现在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有经济实力的表现!每个出国留学的家庭,大部分要话费近100万人民币,这对很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菲的投资,而是否能够取得回报,是各个家长应该做国际教育选择前好好思考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应该知道:随着现在每年近20%的出国留学增长率,而海外经济的不景气,海归变成海待已经是很普遍现实状况了。现在很多欧美大学生年轻人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都来中国谋生,现在中国是全世界的经济热点,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真实的就业中,国际教育的背景能给学生加分多少,这也是个家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经常跟家长说,现在中国银行理财年利息6%以上,100万的资金每年利息就有6万,如果你的孩子出国留学后回国找份5000元/月、没啥发展前途的工作,那还不如你就把钱存在银行里,让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把利息给孩子补贴工资还划算些。
所以强烈建议家长考虑清楚,给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否则你会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发现自己经济上的实质损失,对孩子的就业现状产生不满,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痛苦。有些家长是考虑到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后移民的,那么就要仔细研究各国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目前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美国、英国,留学生毕业后在这些国家找工作留下来都比加拿大、澳大利亚要难多了。在美国、英国即使毕业后找到当地公司肯聘用中国留学生,也很可能因为工作签证的限制,无法留下工作(这不仅是英美的政策,中国也是不给毕业2年以内的外国人工作签证的),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宣布给予留学生毕业后3年的工作签证,对于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很有优势。
所以对于希望去美国和英国读大学的中国家庭,个人建议早点考虑办理移民手续,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就读国外学校时减免学费,也能避免大学毕业后因为签证到期被赶回来就业的困境。
从中国的就业情况看,海待的确普遍,但是很多各行业高工资的精英人才也都是具备海外留学经验的,说明国际教育背景不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却的确是个重要的辅助因素,现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只是留学但是没有海外就业经历的人才,还不如中国名校毕业的人才更有竞争力,海外的就业经历对于未来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汇率的差异,海外毕业后的就业就算工资不高,但是对家庭的投资回报总归比回国后做海待还是划算的。
如果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移民,但是还被英美教育的质量和社会环境吸引,那就得做好长远的就读打算,一般能够读到比较好的学校攻下博士学位,因为留学时间长能留下工作的机会更多,也因为中国的博士学位在大学、政府等单位的就业优势,所以会让毕业后的出路多些,当然这还与个人选择的就读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本文篇幅所限就不再展开——但是还是要提醒中国家庭们,你花了那么多投入选择的国际教育,请务必早点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避免未来的失望。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读完了名校的本科,放弃了在美国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回国来创业,家长本来希望孩子能够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但是孩子不喜欢国外的平淡工作,知道家长肯定反对他回国创业,未告知家长就回国了。家长很生气,问孩子家里花了这么多投入他怎么不当回事?孩子说:妈妈,我读了美国的大学让我变成了不同的一个人,这就是投入的回报。家长虽然不能反驳,但是还是比较难过的。
我讲这个故事,也是想提醒大家:家长的愿望是不一定可以全部贯彻给孩子的,如果留学成本会占据家庭的大部分积蓄,那家长一定要做好前期和孩子的国际学习目标沟通,要让孩子也了解和甘愿分担家长的期望,否则真是花钱买气受呢!
真实世界常是不完美的,理想、金钱、前途、兴趣等国际学习目标常常是不能最后统一的,分清国际学习的目标的主次,是非常重要的留学规划目标,Hope for the best,Prepare for the worst(做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准备)是不变的真理。家庭在留学前,要准备好最坏的准备,如果是希望通过送孩子去留学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那建议就选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压力比较小、就业比较容易的国家,也可以考虑新加坡、意大利、德国、香港等留学费用不高的非英语国家,也可以减少很多家庭压力。
二、何时应该转向国际教育?
国内教育的过度竞争,总让低于平均分的50%的学生成为失败者,而中考、高考的残酷压力,也让家长被迫带着孩子出走去国际教育,还有很多接受过海外教育的家长不能认同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让中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家长的事业基础都在中国,如果孩子很小就送出国留学,也让家长非常不能割舍。
2月我们安排了一个英国中学校长在中信银行组织的活动讲座时,有个家长就提问:我的孩子何时送出国留学合适?
英国中学校长回答说: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家长,所以你应该自己判断和知道孩子何时可以出国读书了!
我个人很认同这个回答,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性格不同的,的确家长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帮助最正确的判断。不过前提是:家长不能因为这两个原因做出错误的留学时间选择:
1、家长工作太忙,孩子没人照顾,学习不好希望尽早送出国留学 或者
2、家长太爱孩子,太不难割舍和放心,除非迫不得已,不让孩子去闯新天地
对于第1个原因,我特别要提醒那些爸爸特别忙,把孩子教育扔给妈妈,还让妈妈出国陪读让夫妻天各一方的家庭。我现在管理一个国际预科班,就发现很多不爱学习、沉迷游戏、生活能力极差的孩子,都是严母慈父,即妈妈每天盯着孩子,爸爸工作非常繁忙的家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教的影响力是比学校要大得多的,现在孩子成长中诱惑非常多,妈妈在初中之前管理容易,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父亲的威严和权威性影响力会更重要,缺乏爸爸为主的家庭教育,孩子青春期叛逆比较严重,妈妈会很无奈,这样的孩子送出国也很可能走上歧路。所以中国古话一直说“慈母严父”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妈妈是女性,比男性更非理性,管孩子容易琐碎罗嗦,很难建立权威性;爸爸是男性,如果家庭教育缺位,或者和妈妈意见不一致,不配合,会让孩子很容易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挑战家庭的权威,而权威不是靠打骂孩子建立的,必须是爸爸的自律、监督和长期的沟通约束形成的。
对于第2个原因,我也要提醒家长们,过多的约束会捆死孩子的手脚、抹杀他们的潜力,我们爱孩子,但是不要把他们当成家长羽翼下保护着的宠物,要多鼓励他们去探索新天地,他们才会成长为让你惊喜的人才。
另外,无论是因为不能适应中国教育系统,还是因为家长不能认同应试教育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无论在哪个年级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现在每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游学、夏令营,但是很多这类项目都只是让孩子去看海外学校的硬件、参与兴趣班和旅游,对于孩子选择国际教育其实是没有太多帮助的,甚至会误导孩子,以为国外教育就是很轻松和开心。
我接触过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的大学生,或者从小在美国长大的ABC华裔孩子,都告诉我海外的优质学校里的竞争压力是不亚于中国学校的。哈佛学生很多普遍睡眠不足,华裔孩子因为被海外其他人普遍认为数学好、领导力不足,所以就算考分高也不见得能进入名校,我也看到过外国白人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心理状况出现异常的。在此提醒中国家长一定要知道:海外的中小学压力低于中国,但是海外的大学压力是远远高于中国大学的,海外著名大学的年退学、休学率在20%左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希望未来去海外名校深造的,一定要让他们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正确的留学前准备应该是:让孩子参与深入了解国际课程难度、跨文化环境和挑战的国际夏令营,或者直接去海外的学校进行学期交换学习。在花费近百万的留学费用之前,可以从比较早就让孩子去几个心仪的国家的了类似项目参与和体验,一定要选择同时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国际项目。
中国现在那些普遍的一群中国学生去海外半天学英语、半天出去游玩的夏令营,跟真正的海外学习环境差别极大。不要去中国学生超过20%的任何国际项目,如果一个海外学校是以中国学生为主,那会让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体验完全丧失。一个像China Town(中国城)一样的中国学习环境,也许让孩子觉得很容易适应,但是却让你付出的国际学费至少浪费了一半!因为在我的个人10多年观察优秀的国际人才职业生涯的经验中:
只有懂得跨文化交流,能够管理外国人的中国人才是各国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而能够管理和懂得不同民族文化,是与外国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摩擦和碰撞中才能体验这些冲突背后的文化差异,能够学习在跨文化下妥协和争论,最后建立彼此的尊重。
中国以前很多大学后出国者,在海外生活圈子单一,在国外生活几十年都不一定真正了解国外的文化,而现在的中国人很多是很小年级就能出国,反而可以建立更多的跨文化理解和见识。各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让孩子早点和当地的孩子接触,他未来选择留学国家就更适应。
我一直跟中国家长说要去参与类似的夏令营或者国际项目,但是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组织方便等因素,更喜欢送孩子去中国学校组织的中国孩子一起去玩的国际暑假夏令营。如果家长未来考虑孩子要出国留学的,因为孩子适合出国去独立体验这些教育环境的年龄,就是10-15岁之间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而因为很多中国学生升学压力很大,在这个年龄段能出国也就大部分是2~3次机会,而留学可以选择的英语国家都有4个,本来是很好的留学体验机会,就被玩掉了,对孩子未来的留学参考价值不大,那真是极大的浪费,不仅浪费钱,更浪费孩子的时间成本。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随着中国国际课程和项目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对于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是非常迷茫的。在此给大家分析如下:
1、要选择对于进入海外名校有利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一旦选择了国际课程,无论是国外学校,还是中国公立学校举办的,意味着从此孩子不再参与中国的教育升学系统,那家长请务必记得:尽量争取孩子海外名校或者排名尽量高的学校。
我一直个人是反对中国学校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排名。但海外学校对于学生的选择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全面的衡量体系,所以海外的确是:学校越好,毕业后就业机会越多、工资越高。
大家经常看到新闻说某个孩子同时拿到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斯坦福的Offer好像很厉害,其实海外名校的录取标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同时被名校录取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
当大家在新闻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入名校时,我也要提醒大家:由于中国中介替中国学生作假的事情已经被美国杂志和报纸普遍报道,包括Times,经济学人都报道过这些情况,而我认识的很多美国教授也提到过有中国中介找他们问能否替中国学生修改申请材料,现在海外名校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是普遍存疑,所以名校给中国学生的录取机会在越来越减少。
海外名校每个Offer都有起码5个学生在竞争,所以名校根本不缺申请人,所以现在来中国积极争取申请人的海外高校都一般不是我们中国人最青睐的著名高校(个别因为战略原因特别重视中国影响力的海外名校除外)。基于这些现状和考虑,中国家长要记得选择对于孩子能够进入名校有利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
家长可以通过比较以下方面来选择国际课程:
1、主办方的背景:和海外名校有合作的优先: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国际课程,如果有国外名校的支持的一定要优先考虑。
-&国外名校的支持不是指招生官来做宣讲会:因为国外招生官应邀做讲座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做宣传不等于是对这个学校的学生会给予优先录取机会;
-&国外名校的支持不是指可以参与名校夏令营:现在很多家长慕名前往在哈佛、耶鲁等名校举办或者可以聆听讲座的夏令营,但是这些项目很可能是名校的教授应邀来做讲座,对于未来录取入学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国外名校的支持是:选择的国际课程和名校建立了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合作项目;该国际课程毕业生能稳定有进入该名校的毕业生。
很多中国家长学生总希望自己申请海外大学的时候,选择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一个国际课程有10家海外名校的表面的交流合作,不如与其中1家有比较深入的合作,因为最后你只能去一个大学读书,申请大学是看似广种博收,最后其实可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目前现实是:海外学校只要是质量不错、历史悠久的学校,大学录取通道普遍强于中国的国际课程。我最近接触的几个英国中学,规模都不大,但是他们之前如学的中国学生,很多都能进入香港大学。如果在中国本土申请,那会难度大很多。如果你和海外大学的招生官换位思考下:在现在对中国学生能力、成绩存疑的现实下,一个是英国可靠学校的毕业生,一个是中国不了解的学校的毕业生,在分数差不多情况下,你会录取哪个?那你就会明白了为什么海外学校毕业生进名校比中国国际课程容易多了。
2、国际课程的内容:与海外录取标准真正接轨的优先
现在很多中国的国际课程,不是真正和海外接轨的,因为升学压力,都成了外国高考课程班了。推荐大家读下2012年《青年报》的文章【“国际高中”难逃中国应试教育魔咒】,虽然是2年前的旧文,但是现实情况还是如此。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托福、雅思、SAT是最重要的,把海外大学的录取方式认为与中国考试一样,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
海外大学考察中国学生的综合情况分为三个部分
1)高中学业表现;
2)英语能力;
3)个人的领导力和软技能。
其中英语能力只占1/3比重,比如某个美国名校要求托福80分,并不意味着提交材料的学生托福考分最高的被录取,而是只要达到80分以上的就按照其他2个方面来选拔学生。而中国学生因为以应试方式来理解海外大学,所以普遍花时间在英语考试上,所以外国大学看中国学生的材料,会发现大部分学生1)高中学业表现和3)个人领导力和软技能的这些方面是差不多的,所以最后只好按照托福/雅思/SAT考分来录取学生,造成了中国学生觉得英语考分很重要的错觉。
我们的预科班上,很多学生考分就刚达到外国大学的最低录取标准,都能够很容易拿到海外名校的Offer,就是因为让中国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能够获得海外大学的志愿者证书、教授的推荐信等。
现在很多中国中学给学生出国开成绩单时,都是把分数开到全A或者全部90分以上,也造成了那些诚实给成绩单的学生吃亏,这个问题我也反馈给相关的领事馆和海外学校了,但是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因为海外大学大多数不知道中国有学校会这样做的。所以在国内就读国际课程的学生,请务必了解下学校的课程评分如何给,如果特别严厉给分不高的,建议暂时不要考虑了,虽然这样的学校是真心为孩子好,但是在现在普遍造假的大环境下,对孩子未来申请大学真是很不利的!
从国际课程而言,国际文凭IB课程在国外大学的普遍认可度是最高的,因为IB课程内容丰富、与大学就读后的接轨比较好,而其他一些参照海外应试的国际课程:比如A-Level,AP课程等,就难免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所以除非有比较好的海外大学认可度,我个人觉得这类国内的国际课程是不如海外学校的同样课程优势大的。
拿英国高考的A-Level国际课程举例:
现在国内有几百家学校在办,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不断推高A-Level的考分,让进入名校越来越难。中国高中的A-Level课程有些是3年制的,而英国本土的第6级的Sixth Form是只需要2年即可完成申请大学前的学习,面向15岁以上的中国学生,所以如果去英国本土学校学习A-Level,可以节约1年时间,英国本土的考试难度也要低于中国——因为只有我们国家有强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在不断分析、追踪人家的考试系统,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中国考生,于是海外考试机构就不断加强在中国考试的难度,所以不仅是A-Level,雅思、托福,在中国考试的分数会普遍低于海外。
再拿美国的AP课程举例:
美国AP是海外大学的先修课程,在国外很多进名校的学生是没有学习AP课程的,在中国变成了重要的国际课程。我问过在我办公室实习的美国大学生,他们都告诉我,有些AP全满分的美国学生也不一定能进常青藤学校,所以在刚才介绍的海外大学的综合考察中,AP课程分数所占的比例大概也就10%都不到,所以很多中国优秀的中学学生,没有学过国际课程,在高三开始准备托福、SAT后,因为能力强考分高,也能进入海外名校。
所以有些家长问我除了考好英语,如何让孩子进入名校,我给他们的建议是:
1)参与某个国际竞赛、与专业选择有关的竞赛和项目,或者;
2)去第三世界国家NPO或者机构做一个暑假的志愿者。
因为所有名校都青睐那些对自己专业选择和未来有长期目标,或者具备冒险精神的学生。
最近大家开始也知道公益志愿者经历重要,于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去支教、去养老院、去残疾人团体做几次志愿者,混些证书希望能够有用。但是优秀的人才必须显示的是长期持续的某个品格,或者专业兴趣——所以一个到高三才显示出对自己专业有兴趣的学生,一个每年就做几次志愿者工作的学生,是不可能变成名校青睐的优秀学生的。到第三世界国家去做志愿者,虽然时间短,但所显示出的冒险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且的确会让学生改变很大,所以也会收到海外大学的重视。
所以一个优秀的国际课程,一定是理解海外名校的要求,并且努力帮助学生创造这些条件和经历的好项目。如果这个国际课程只是专注于让学生准备英语各项考试,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不能真的跟海外名校长期接轨的。
3、考虑其他途径的课程
如同前面提到的,很多读完中国高二课程后的学生,在高三这年好好准备也是可以进入不错的海外名校的。在海外大学录取过程中,招生官或者相关教授,不会认为中国高中的中文课程是不如国际课程的,另外也可以考虑高三这年再参加质量好的预科班,或者直接去海外就读语言项目准备相关语言考试,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的。
这类途径目前因为选择的人比较少,在经济上和竞争中也是有不少优势的,因为招生官会把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进行分别考虑,该群体也会获得不错的入学机会。选择这类途径的学生,一定要选择支持自己出国的中国高中,现在有些高中是不支持学生出国的,会在开成绩单、高三准备相关考试时处处为难学生,所以在选择高中时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避免之后很多的麻烦。
四、什么是国际教育下的成功人才标准
我个人理解国际人才的因素包括3个层面:
1)硬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个人的证书等
2)软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价值观:包括在跨文化大环境下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和相关的品格选择等
国际教育的成功与否,最好的检验标注是毕业后人才产生的价值和能力认可度。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家庭的国际教育百万投入产生合理的回报和价值,家长帮助孩子选择未来的专业、奠定理想和努力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度和短处,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做好选择,比如数学学习不好的学生,就不要去学数学很重要的经济学专业;比如不喜欢社交的学生,就不要去学那些需要和陌生人交往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此推荐下MBTI职业倾向测试,这是目前我用下来比较科学的测试,网上可以免费做测试。但是高中生普遍并未定型,所以测试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当家长和孩子都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很迷茫时,引述下我读过的《长大》这本书的介绍,选择以下3个方面的交集专业和职业:
1、自己喜欢的:从内心喜欢,不赚钱都愿意做的;
2、自己擅长的:与别人相比,花一样的努力却能得到更好的成果的;
3、有利润的:能够提供维持起码生活水平和收入的。
《长大》跟踪调查了几十年的创业企业,发现符合这3个方面的创业企业最后生存发展的成功率最高,这个规律同样适合于个人发展。
国际教育是个非常大的题目,因篇幅所限做以上的介绍,欢迎您持续关注我的国际教育探索工作,也欢迎您对于我的观点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
欢迎关注留学公益网站助学桥&
微信咨询studybridge
公共微信studybridge2014
微博studybridge
我们的愿景Vision:
- 帮助促进海外大学/学校与中国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透明化
- 帮助中国学生在留学前做好正确的准备,获得留学成功
- 帮助促进海外大学/学校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
我们的任务Mission:
- 将海外大学/学校的留学信息翻译成中文,免费提供给中国学生/家长
- 将中国学生/家长关于留学的问题翻译成英文,发给海外大学/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获得解答
- 帮助海外的大学/学校在中国进行推广
所有社会的商业组织和机构都会追随垄断,因为只有垄断能提供诱人的超利润,减少竞争的压力。
但是大部分垄断都是有害的:
靠权力垄断就必然造就腐败,无论是中国的政府还是外国的行业协会;
靠资本垄断则必然造就剥削,大部分投资者无论说的多好听,他们其实都是与被投资的创业经营者玩零和游戏,利用创业者的困境获得最大的利润;
靠信息垄断则诱导欺骗,各行各业的中介为了获得超利润制造大量虚假信息屡禁不止;
连靠知识产权也会最终变成冷血,非洲人民挣扎在艾滋病死亡边缘时,欧美大部分药厂还在以知识产权的名义剥削那些即将死亡的贫困者……
大部分的垄断的最终目标,还是为某个人群创造不劳而获的机会,一小群人对一大群对的人通过剥削不劳而获、或者少量劳动付出却能登上财富的顶峰,垄断者的成功必定伤害被剥削人群的勤劳致富的愿望,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仇恨。
而有一种垄断却是健康的:即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垄断——当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创造价值时,需要懂得双方文化和不同价值观、促进合作的第三方来协作,在跨文化合作中,需要寻找双方都愿意妥协的第三种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形成合作。这种能力,是需要建立在对完全不同背景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也是比学好英语要难的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使地球村更和谐,合作更多元化,获得的超利润也是健康合理的,不是剥削任何人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健康垄断,培养一支具备促进跨文化合作的能力的青年团队,构建真正的跨文化合作的成功!
最近中国富裕了,GDP总量成为全世界第二,越来越多的国人不再挣扎在温饱线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心起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于是国学和养生,也开始成为中国的热点。
在现在的会议活动交流中,越来越多遇到有人跟我介绍养生知识,告诉我养生的秘诀,推销他们的产品。我跟这些人说俺是生物化学系毕业、在医药行业工作过6年,知趣点会闭嘴了,不懂的还在喋喋不休推销。因为很多敢于跟胡万林一样瞎掰的养生专家,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生理学、医学常识!所谓无知者无畏,越是不懂才越对养生有了想象力,才会促成了鼓励吃活泥鳅、吃芒硝的养生家大行其道。多年前我听到酸碱性体质的说法,就想告诉那些传播者这个概念有多荒谬,但是跟螳臂当车一样毫无效果。人体内大量的酶在主管着我们的生理反应,如果PH值可以根据吃啥就变成酸碱体质,那很多酶马上停止作用,人马上就玩完了!直到今年CCTV出来辟谣了,这个荒谬说法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现在养生简直成了欺骗那些关心自己健康、但缺乏健康常识的人群的垃圾桶,啥普通食品、饮料等都很容易包装后变成可以养生、可以美容、可以延年益寿,卖出莫名其妙的高价来!
在现在的各种联谊活动中,尤其在企业家联谊会、MBA/EMBA.....很多吸引中国中高层人群的活动中,国学也常常是个热点,有些国学课程可以卖到几万元,常常组织各种形式新颖的国学讲座、国学活动——品茶、听琴......帮助现代人回到古代人的意境中,让大家对千年、百千前的思想顶礼膜拜,还可以老树开开新花,把《论语》煲成心灵鸡汤,如果我表示对国学不是很懂也不是很有兴趣,就会有人表达给我:如果不懂某些古人的观点、名句,就好象你不懂国学文化,不配做个中国文明人一样!
在此我想说:请别跟我推销养生、国学了!——我听着就烦!
所有的混乱来自于无知,所有的盲目来自于愚昧,所有的盲目崇拜来自于缺乏科学知识体系、所有的傲慢来自于这些推销养生、国学者的自以为是!
如果中国教育中,能够让孩子们少学些没用的知识,让孩子只要能够把【生理学】基础知识学习下,就不会像现在的很多成人,不晓得维生素、蛋白质是啥,不晓得为什么生病会发烧,不晓得细菌和病毒有啥区别,不晓得癌症细胞是怎么生成怎么伤害人体的......很多国人,哪怕是博士教授,都不具备人体的基本科学知识,所以当自己生病但又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医生指导时,就会稀里糊涂地被骗,而当自己还没有生病却担心健康时,就会被养生专家忽悠的晕头转向,还以讹传讹,成为骗子们的帮凶!
而中国一直在说要做教育改革,语文改革只看到庖丁解牛般地把各种名著、名作拆解出其中一段来划好词好句、学习中心思想、演绎政治性,却很少给孩子们全面了解中国古文和名著的机会。我有幸中学没学过现代语文,语文学习的是从《四书五经》到《资治通鉴》,虽然已经把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古文辞句都忘光了,但是却能够记得古文的不少精髓,不至于被那些国学专家忽悠的顶礼膜拜,丢失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如果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全面学习下这些国学文章,或者当作课外作业阅读了解整个知识体系,也不至于成人后因为缺乏这个领域的知识,就花几万元去补那些不必要的课。
我个人觉得:无论国学多么优秀、多么璀璨,也不至于成为指导现代人的行为准则和事情的解决方案。几千年前的智者能够总结出不少优秀的经验和观点,也只是现代生活的参考观点,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阅读量足够大、知识面足够强,会发现经过了历史长河后能够被采纳和记录的各种价值观、思想和观点,在很多层面上是完全相通的,也不至于用古人的思想来
一个现代人的思想能力,当然如果某些人以前从来没有思想,可能是会觉得醍醐灌顶。但是这些人应该被提醒的不是提高国学能力,而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果国学就可以把你的思想给彻底占有了,那是不是明天又有啥西方理论可以把你的思想给彻底占领了?封建时代,食古不化的书呆子有的是,如果您现在还要重复他们的案例,岂不是可悲?就拿《论语》举例,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直到现在都还被尊重的观点,但也有“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的这种糟粕,当很多人拿这句古话去攻击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和其他人时,有没有想过哪个人的妈妈不是“女子”,哪个人不是在利益面前变成“小人”过?
而用黄帝内经、易经来作为养生的唯一尊典者,也是对现代医学的发展的彻底否定!如果没有西方发明的牛痘、抗生素,就算你天天按照最高级别的古人秘籍来养生,恐怕也会在一场感冒中失去生命。就算是华佗再世来到现代社会,也可能因为达不到现在的患者苛刻要求被打成“扁鹊”,养生是很重要,但是必须依据现代的健康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否则可能不是养生,而是找死!很多患糖尿病的老人听信养生秘籍,狂吃苦瓜降糖不肯吃降糖药,结果后期溃疡严重以至于要截肢!更有复旦大学于娟老师的案例:她得了乳腺癌英年早逝,反省时只说自己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作息无常导致自己失去了应有的健康,引起所有工作压力大的人们的惊慌,但是却没有告诉大家她是因为相信了安徽某假神医的养生方法,导致病情恶化的。对一个人的合适的养生方式,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是有害的,所以在现代,学习养生需要科学知识的推广,而不是由某些伪专家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在那里坑人!
所以希望国人以后多重视健康知识和古典国学的学习,如果自己不想学,至少鼓励孩子认真学习,但是学习不等于盲目听从,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本来就是很容易被获取,也应该是个人的知识体系补充,而不应该成为高于一切的玄学标签!那些跟你大力推销他们所谓的养生知识的专家,您查查他们的背景,是否具备医学、生物学科学知识基础?那些昂贵的国学课程,您掂量下跟您的事业、学业是否有帮助?如果还是喜欢被忽悠、愿意被忽悠,那您可能需要的是心理医生给您对精神平衡或健康担忧的帮助,那宁可去找专业心理医生,也造福这些养生、国学的骗子们要更好的!
道德是一个社会和民族传承下最大的无形资产,道德会有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甚至会有被利用来压抑人性、甚至违法的内容,但是能几千年流传下来并且被大部分人认可的道德内容是应该被重视和遵守的。
现在的中国社会把道德观彻底丢弃,个人不择手段追逐私欲成了理所当然,团体、组织乃至某个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都变得理直气壮,甚至去污蔑嘲笑帮助他人者,这种道德败坏的风气
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明,更是将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彻底丢失。
社会良性道德的核心是个人、群体在谋求自己最大利益时,不能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更不能伤害他人的基本生存权力。一个社会如果纵容某些个人和群体为了自己发展漠视道德,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失去自己祖先遗留的宝贵精神财富,回到原始的丛林社会,把原始人类互相残杀争斗的原始进化过程再重新演绎一遍,结果还是要把自己丢失的社会道德再重新捡起来,期间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要再受多年的煎熬和伤害。
我们在探讨如何惩罚贩卖地沟油的奸商、憎恨贪污腐化的官员时,应该明白这些都是社会道德崩溃的必然后果,法规再严,也管不住全社会的道德退化!就算国家GDP再进步,一个人人为己、没有道德观、不择手段还被敬仰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心灵的污染比环境污染危害更大!
社会道德的维护不能指望他人或者政府,而应该是从每个人的内心重新来检视,让每个人从自己心里建立去对道德的尊敬和认同。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我们组成,我们在指责他人道德差、埋怨社会退步的时候,要自己先树立对遵守社会道德的信念:
-&不要拿别人缺德的言行作为自己缺德行为的借口;
-&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做缺德行为;
-&不要尊敬和追随缺德的权贵……
社会道德的改善,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
我们要相信遵守道德也许是短期吃亏,但是一定是符合人类社会的长期规律的,不要带坏自己的后代让他们以后无法在讲道德的社会生存。
我们不应该因为觉得与自己现在利益无关,就漠视缺德之人损害他人,社会道德是每个人的财富,不要让缺德之人、缺德的团体爬到我们头上作威作福,不要为了钱去替缺德的公司工作,哪怕生活清苦些,做一个守住道德的人就是替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
1、假定自己做牺牲、不图回报地帮助别人,就会获得好感
要帮助他人,首先要确定人家是否需要。这个假定会让你很容易在自愿付出后得不到感谢时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很受伤,甚至以后不想再帮助别人了——但是别人不需要的帮助,即使你自己觉得对别人很有用,别人也有不感谢你的权力。所以在帮助别人之前,核实下对方的意愿和确认人家是否感谢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自己的热情被自己伤害了。
2、假定自己努力投入工作,就会获得相应回报
工作是参与一个主体,或者是公司、或者是某个组织、或者是政府单位。主体的方向和趋势决定了工作的结果,有些公司因为商业模式有问题,或者是行业趋势有问题,公司里员工再努力也难逃最后被裁员或者看着公司倒闭,而有些政府或者组织,是不需要努力而只是管理或者制度执行的功能,所以在这些机构里再努力也不会有回报,比如领事馆里面的签证工作人员,是不会因为努力就可以批准更多人通过签证的,而要受到国家外交政策和申请人自身条件的制约,还有些坏老板坏公司,就是通过剥削员工来获得超利润,所以如果你缺乏分辨力进到这种公司,那你的努力越多回报会越少。
这个假定会让你失去了对未来的工作的努力动力,在一些通过努力可以得到回报的工作来临时,你因为之前的经历就不再努力了,结果还是会伤害了自己的事业前途,所以找工作一定不要被名气、规模和权力给蒙蔽了,而是要看到工作过去的发展中是否给予了员工努力的合理回报,或者新创公司从发展趋势、公司文化来分析是否值得你为之付出努力。
3、假定关系很重要,有关系就可以获得一切
在中国,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关系,关系的确会帮助获得比较快的信任和一定的照顾,但是关系从来不是获得一切的充分条件,比如通过关系介绍获得了工作,也会因为能力不够被开除,或者因为不合适自己没有成就感做不下去。在中国,大部分高管和高层只有说NO但没有说YES的权利,中国是个垄断型但是微观层面却又是个比较民主的特殊社会,领导如果引进了自己的亲戚能力太差,会变成领导自己被批评的把柄,所以关系也许很重要,但最多只是个垫脚石而已,路还是最后得靠自己走。
这个假定会让你的关系越来越少,你任何有权优势有资源的朋友或者亲戚,其实都很烦一个靠上来但不想努力的人,当你在求助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帮你,那么肯定是你的假定让你忽略了自己不仅要用关系,还要回报。给你关系帮助你的人不需要你的金钱回报,但是需要让他帮助你后觉得很值得,才会更愿意给你关系和帮助。
4、假定批评就是不喜欢,表扬就是喜欢 &
毕业前,只有老师和家长在评判你的对错,会当面跟你批评或者表扬,也大部分是关于学习成绩的,所以我们会对于批评和表扬很敏感也很在意。但是走到社会上,面对的人群会复杂很多,观念差别也会很大,所以在社会上批评和表扬都应该思辨听取,如果是涉及共同利益和损害的批评和表扬都应该听取———所谓共同利益,就是如果你的确伤害了人家的利益被批评了应该道歉改正,如果你的确创造了价值获得了表扬那就应该欣喜接受。
但是如果是某些人出于个人利益的批评和表扬就可以适当忽略:
有些人批评和表扬你只是为了控制你,有些人则只是为了表达下自己的感觉,甚至还有些人就是以批评人家为乐的,就不需要在乎的。否则你的这个假定会让你很容易被无关的人给带来不必要的不开心和无意义的开心。
5、假定行为古怪的人是不正常或者哪里出了问题
现代社会,有些50/60的人会觉得80/90的人觉得古怪,有些宅男宅女会觉得潮男潮女古怪,有些中国人会觉得外国人古怪.......反之亦然,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先认识到自己不一定代表大多数,自己觉得人家古怪的时候人家也会这样看你自己。行为古怪的人常常也有些我们不知道的背后原因,所以去猜测他们是否不正常或者哪里有问题,会造成自己的很多困扰。
关于自由的定义,有人定义为“就是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下的最大个人自由",所以对于不会妨碍自己的古怪行为应该还是报以宽容的态度,可以不喜欢、可以不理解、可以没有时间去了解原因,但是要宽容,否则自己会因为这个假定会让你觉得和这些古怪的人很难相处,甚至觉得危险和反感。
6、假定同意自己的就是朋友,反对自己的就是敌人
人们都会认同支持自己的人,然后在某天那个支持自己的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时会有被背叛的感觉。而憎恨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当有天那个反对自己的人忽然支持自己时却又欢欣鼓舞或者满腹惶惑。
哪怕是夫妻情侣,都不能做到100%同意自己的伴侣,所以追求朋友100%同意自己的人,想法是很幼稚和天真的,人总有不同的意见,不同意是沟通和互相了解的开始,也是给自己更多一个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的开始,虚情假意的同意不如真心真意的反对。有些人用100%的同意来企图赢得朋友和恋人的好感,就会某天觉得迷失了自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开心,这个假定会让你或者你的朋友不真诚,让你的朋友关系不能长久。
7、假定自己说的话人家都听得懂,如果人家听不懂或者反馈错误就是那个人太笨
沟通不是一个简单的话语和一次性的表达就可以一定达到目的的,因为接收者在当时有其他事情分神、或者因为接收者的理解分歧,造成沟通差错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你可以找个朋友尝试下:你来告诉你的朋友一段话或者一个比较复杂的要求,让他之后复述,你就会发现很容易发生差错,你自己也会一样。
所以在交代特别重要不能犯错的事情时,一定要用书面的方式,或者让对方复述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沟通是已经明确无误的了,如果假定重要的事情讲1次对方就一定听得懂,就会可能造成你自己的损失,到那个时候再去追究责任也是来不及的。
8、假定求助会被拒绝或者一定会被接受
有些人不喜欢求助,因为害怕被拒绝,这样的人会很累,因为大部分事情都得自己扛着。有些人很喜欢求助,因为觉得一定会被帮助,然后被拒绝后就满腹牢骚对拒绝者充满了仇恨。其实求助前要相信:总会有人可以帮助到自己,也总会有人是没法帮助的。所以求助要学会了解被求助的对象,也不要假定人家一定会拒绝或者帮助你,求助就是个尝试,能够成功最好,不能成功也比不求助好。当然自己被人家求助时,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自己平时也不要按照第一条说的过度付出,也不要不付出,否则人家知道你是个不付出的人,你的求助失败率也自然会比较高。
这个冬天特别冷,于是我的电费账单也特别多起来,最近一次电费账单接近500元时,对于电费的增长不由得担忧起来,结果把上海电费计算方法和实际使用情况的进行了大概的对比,才知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自2012年7月起,上海电费计算方法有了以下变更,就是在你使用的年度总量上会有另外加钱:
每天6~22点【峰时】0.617元/度,22点~次日6点【谷时】0.307元/度,此外还根据年度总量另加费用:第1档0-3120度,第2档度,第3档&4800度。当年用电总量第1档不加钱;达第2档【峰时】加0.06元/度,【谷时】加0.03元/度;达第3档【峰时】加0.36元/度,【谷时】加0.18元/度。
一个3口之间家庭实际用量的估算大致如下(全部按照最低情况估计):
1)一个有2个房间的小家庭,用2个1匹空调:
1匹空调用电0.8度/小时,每天用电最少8个小时(19~24点5小时+6~8点2小时+周末在家时间多平摊每天1小时),每年最少5个月(夏季+冬季)开空调
空调用电至少:0.8度/小时×8小时/天×30天/月×5个月×2台空调=1920度电/年
2)家里有2台电脑+1个ipad+1个路由器:合计至少1171度/年
家里2台电脑,电脑耗电250~400W,按照最低耗电量250W/小时(0.25度/小时)计算,一天至少开6小时,一个月30天,所以电脑用电0.25度/小时×6小时/天×365天×2台电脑=1095度电/年
ipad充电25W/小时,每次充电约5小时,平均每2天充一次电,所以ipad用电0.025度/小时×5小时×365/2=23度电/年
路由器用电6W/小时×24小时/天×365天=53度/年
3)照明:150度/年
家里2个房间,每个灯泡40W/小时,每天按照约5个小时照明计算(包括厨房/厕所等用电)
照明用电40W/小时×5小时/天×365天×2个房间=150度
4)电冰箱耗电:183度/年正常冰箱约0.50度/天,一年用电为0.5×365=183度/年
5)家里3个人的手机耗电:53度/年
手机充电约6W/小时×8小时/次充电×365天×3个手机=53度/年
6)饮水机耗电:438度/年
饮水机日均耗电量约为1.2~1.7度,按照最低1.2度计算,1.2度/天×365天=438度电
---------------------------------------------------------
以上合计已经是3915度/每年,根据上海电费计算方法:
第1档0-3120度,每天6~22点【峰时】0.617元/度,22点~次日6点【谷时】0.307元/度
按照70%在【峰时】用电,30%在【谷时】用电
第1档电费约¥1635元
第2档度,【峰时】0.677元/度,【谷时】0.337元/度
按照70%在【峰时】用电,30%在【谷时】用电
第2档电费约¥457元
这个三口之间的最低电费已经是¥2092元/年,平均约¥175元/年
以上电费尚未估算洗澡使用浴霸?家里是否使用电锅/电饭煲?电风扇用电?家里使用1匹以上空调等等情况,所以要提醒大家节约用电,否则家庭的电费会让你伤不起啊!
1) 户籍5人以上可以去办理“一户多人口”政策,可以带好户口簿、身份证、与户籍地址一致的近期电费账单到所属营业网点办理,会省掉第2档要加的费用。
2) 低保户、五保户可以到街道救助管理所办理申请享受每户每月15度电量免费政策。
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人类的衰老极限是25岁,此后的自然寿命只有一年。社会的通用货币就是时间,可以此交易,延长寿命直至永生——而时间清零便是死亡。
【时间规划局】是一部荒诞科幻剧,却现实得让人惊秫。
贫富分化的社区,穷人被压榨的不再是金钱而是时间,每个人为了活命而拼命工作,却还是时不时倒毙街头。富人们依旧在豪华的时区挥霍时间,通过时间银行来剥削穷人们的时间和生命。在这样一个没有同情心,每个人为了保住自己性命、毫无同情心、甚至试图剥削自己的孩子、亲人的残酷环境里,Will Salas却是那个依旧试图保留良心、正义感和爱的另类,也因此陷入绝境,最后奋起抗争。
【时间规划局】虽然很荒诞,但是那非常真实的局部细节,让你很快就不再觉得情节荒诞,而是非常现实。电影里每个在生活中似曾相识的角色:一夜暴富后不得善终者、只敢靠抢劫弱者来称王称霸者、本可举手之劳救人生命却用制度为借口间接害死他人者、拥有他人羡慕财富却找不到自己生命意义者.......
【时间规划局】的后半部成了末路狂花,两个要改变不公平制度的青年超越亲情和法律,开始通过抢劫富人来试图进行革命,他们的结局如何呢?可以到去看。
最后还想提一下时间管理员,当他以法律的名义维护者不平等的制度时,他自己其实也是制度受害者,但他还是用性命的代价来维护这个不公平的制度,这种人多么奇怪啊......但就是一直存在着,他们的敬业就是这种不平等制度的奠基石,哪怕牺牲自己。
【时间规划局】我猜不会在中国公映了,因为审查肯定通不过,所以推荐大家去上网看。
早上出门的时候,想到要去拜访哪个人的时候,我会突然想:我是要去交换多少时间呢?
日,方方工作室创立。3年时间如同白马过隙、一瞬即过,值此创业3周年,特此撰写创业心得跟大家分享:
1、创业是收获与风险并存,如果是想赚钱,创业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径:
很多人创业是受那些拿到风投案例、或者是微软、苹果这类案例的激励,但是其实大部分公司根本拿不到风投,就算能拿不到投资能够生存,创业的前几年也是在寻找财务平衡的挣扎中。中国公司在创业前3年的成活率不到10%,所以中国创业的现实是赔钱的可能性更大。另一个现实是,在中国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社会中,其实在大公司混混日子、政府里挖挖墙角,赚钱其实比创业还容易。
作为存活下来的10%,创办了方方工作室第3年能够存活并继续良性发展,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但是作为创业者,常常是理想和现实必须两个支点同时支撑着。在过去的工作经验里,能够拥有较强的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创业者不只是做个老板,还要知道如何节约办公室租用成本、如何获得政策优惠、如何获得人力资源......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是一个创业者必须做到的,那些以为创业就是可以从此摆脱老板的约束,自己可以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一呼百应的人就是那90%的创业失败者,用自己的钱造梦而已。
2、创业如同成家,不再以自己为事业核心,而是以团队为事业核心:
创业者和公司经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创业者要为整个团队负责,而不是像在公司做管理者,做好自己份内事即可。创业者能够成功,一定不是因为他/她个人有多么优秀,而是在于他/她能否凝聚起一个有协同力的团队,并且不断保持团队的成功。所谓协同力,就是1+1&2,1+1+1&3.......所以创业者需要像个大家长,不再以自己为唯一出发点,而是要学会帮助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和成功。
初创企业常常规模很小,那些团队协作的技能培训对于初创企业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初创企业因为吸引人才的能力不如名牌大企业,因此那些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大部分情况下,一个成功的创业企业一定拥有较好的企业文化,让团队成员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来换得团队的成功,而创业者的责任就是不让团队成员的努力变成白白的奉献,而是变成比个人奋斗能获得的更大的回报,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团队。很多初创企业在成长为大公司后,那些当初的功臣因为不能遵守大公司需要的规范文化被清除出队伍的故事,使得很多人不再愿意轻易为一个创业公司而做牺牲。因此很多公司的老板是一个人特别辛苦承担全部责任,员工则是随时做猢狲散的心态,这些老板知道自己资源有限很难聚拢人才,只好忍耐着团队成员的缺点,等到公司成功后再修理员工。这样的创业公司,即使未来能够成功,也是非常伤害性的,一个把当年功臣走狗死、狡兔烹的创业者,最后虽然得利了、却失去了很多做人的乐趣,也永远不会再获得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会是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Leader,只是个有钱的老板而已。
所以初创企业如果拥有雄心,一定要建立学习型、合作型的企业文化,创业者必须拥有学习精神,能够带教团队成员获得成功,不具备带教能力的创业者只是靠剥削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会一直存在内部的零和游戏,团队集体出逃都常常发生,不具备学习精神的创业者常常固步自封,结果也带坏了创业团队,变成一个自大、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公司。
此外,为了维持住创业团队的核心文化,应该拒绝有才无德人才的加入,一个能做100年的企业,一定是拥有坚实的核心团队,所以企业的规模发展要求稳而不是求快。创业如同种树:种子好、成长充分,就会种出非常好的树。
3、反省昨天的经验,走好今天的路,创未来的事业
很多人以为自己拥有一个很好的点子、或者一份很完美的商业计划书、或者拥有一个专利,就可以创业成功了,那是低估了市场的商业智慧。现实是,如果你看到遍地黄金准备下海去捞,那么其实都是幻想或者是陷阱。
中国是高垄断的商业环境,我个人觉得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富有创造力思维的民营企业家,不过他们大部分的思维方式都是如何闯红线、走灰色空间来成功,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思路、缺乏商业经验,而是因为大部分的商业机会因为各种障碍和原因,都几乎没法变成事业。
中国又是个山寨大国,就算你真的幸运抓到某个商业机会一举成名,数以万计的追随者会让你的领先优势很快就失去。所以在中国创业,绝对不可以当作自己在做商业实践,试图把一个商业计划完美实施,你会死得很惨。我个人觉得在中国的创业的关键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如何构架公司的长远竞争力,包括资源(钱+人力资源)的汇集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所以创业者更应该是一个勤劳的思考者,不断反省昨天的经验,走好今天的路,才能创立未来的长远事业。
2009年创立方方工作室时,其时并未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目标,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觉得我做方方工作室太散,看不清我们的商业模式。其实我建立商业模式没有按照盈利方式,而是按照核心资源的构建优势而确立。比如过去3年里,我清楚认知到:
- 中国大部分客户的钱比外国客户难赚多了,很多中国客户给自己服务商1万元,就希望他们做2万元的事,而外国客户就很理解服务商需要一定利润率不大会克扣服务商。因此在3年的创业里,我们的服务重心慢慢转向国外合作方。
- 作为服务型创业公司孵化平台,我们的核心资源就是服务团队培养。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服务团队前提是,需要通过大量高质量的活动来进行团队的培训,因此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考虑,就不参与那些没有利益的高质量活动,而应该积极通过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来发现人才、培养团队。方方工作室也是因为愿意支持此类活动,获得了很多合作伙伴的认知,当有新的项目时,也会愿意交给我们的团队来服务。
- 作为创业者,对于自己的核心价值应该拥有非常清楚认知,并且通过市场回馈来不断修正。比如方方工作室给大部分合作者印象就是拥有较强海外资源的一个平台,我们也一直坚持做到帮助不同领域合作者的国际化业务,结果就成为很多合作者当有国际化需求时,都会优先来找方方工作室寻求服务,当我们拥有更多需求时,也就能够开发更多国际项目,这样的核心价值就是良性发展的。
初创期的创业者要思考并且写明自己企业的Mission和Vision,如果发生重大变化时也要修正,但不等于就自己的Mission和Vision需要从一而终,但是如果经常发生需要修正的情况,那么创业者就要反省自己是否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有足够的思考。
创业者可以采取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得最深、最强来获得成功,也可以采取在某几个相关领域做得最宽来获得成功,专业创业方式其实更适合科技型创业,能够获得较强的爆发力,但是会风险大存活率不高,而宽领域的创业方式存活率更高,如果是服务型领域的创业,其实会适合后一种创业方式。
4、要学会分辨人类,避免被浪费资源导致失败
创业之前很少会碰到很多忽悠者,因为在中国工作环境里大部分情况下接触人是比较单纯的,不大会碰到被忽悠到。而创业后,就会碰到很多忽悠者,甚至很多忽悠者就是创业者,只不过他们是投机心态多于做事心态,总想着利用他人的资源获得自己的收益。
初创业时,很需要信息和渠道,感觉世界向自己展开了,但是还不知道路在何方,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来给你带路,你会很容易心存感激跟着走,或者就算心有疑虑,但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做,不如就跟着那个自称懂路的人走走看,而其实大部分自称懂路的人,其实也常常是那个挖坑者,他们或者需要利用你的资源,或者需要利用你的免费劳动力来发展自己的业务,当你醒悟时,也许不至于是致死的问题,但是却很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带给你不必要的失败。所以创业者要知道走进社会,就要学会分辨人类,不要被人轻易利用,更不要轻易下决心做一个本来不是你自己要做的项目,因为创业者资源有限,如果被浪费就会导致企业的生存率降低,甚至可能被骗钱财。创业者在开始任何合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合作方的调研,其实现在很多公司、个人材料网络上都查得到信息,在工商管理局花10元就可以查到公司的机读资料,全部情况都很容易获得。所以创业者一定要明白自己创业不等于什么都可以做,有些小失败也没关系,而是要警惕怎样做事才不至于被浪费,如何才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5、创业者要自律、自强、自力更生,并且把创造价值作为终极追求目标
当创业者过了挣扎生存的阶段后,小康阶段如果躺在自己成果上,像龟兔赛跑里面的兔子一样,就会很快失去自己曾经拥有的优势。柯达是怎么失败的?因为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变革,连曾经那么辉煌的柯达都因为不变革失败了,一个刚创业的公司更不能自我放纵,满足于一点点现有的成果。
创业者如果不能自律,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那么不如去公司做员工,让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好想在哪儿见过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