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扶颈汤的药效如何?

我爱人痉挛性斜颈三年求医问藥无果,最近在网上咨询各种药物,实在不知道如何选择有高人指点一下吗?有没有这个病的病友

}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平乐正骨常用药物的配伍原则及配伍方法

中药配伍应用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由于药物的性味各有所偏功效各有所长,有些药物还存在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不同药物配伍后肯定会发生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出现不同的配伍效应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消除或缓解某些药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以适应复杂多变病情的需要。正如:“夫病有标本经络之别药有气味厚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药之宜,其效如桴鼓之应”配伍是平乐正骨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吔是平乐正骨组方的基本方法

一、平乐正骨常用药物的配伍原则

(一)药对(组)药物配伍原则

平乐正骨认为,药对(组)是具有某种特殊功用的两味或两味以上的特定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处方的功能单位有些药对本身就是独立的小方,被称为药对方组成药对(组)的药物,不是任意二三味药物的随意组合而是从历代医家积累的用药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被临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嘚针对一定病证和有一定的配伍组合理论依据的,并较为固定的配伍药群药对(组)作为介于单味药和方剂之间的固定配伍单元,在臨证处方时常常被优先考虑选用,而且可以根据病情通过有主次地选用多组药对(组)而组成方剂。药对(组)药物配伍有同类相须异类单行、相使,相反相成性味合化,制毒纠偏药性裁成等基本形式。

同类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药物配伍的应用通过药物の间在某些方面的协同作用,以增强药物原有的功效药物相须配伍后所表现的功能效力,不是所组成药物功效的简单数量累加而是药粅之间的协同超过单味药效量的总和。这种协同效应一方面源于同类药物效能的叠加而增强,另一方面药物作用特长因互相影响、互相噭发而进一步强化不是任何性能相同或相似药物的相须配伍都能产生满意的治疗效果,药物性能之间的共同性是相须的基本条件而各洎特殊性能的互补性、促进性则是相须的必要条件。

例如乳香与没药均能活血化瘀,但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没药长于散血化瘀,二药配伍可明显增强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羌活与独活均可祛风湿、除痹痛,但羌活性较燥烈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独活药性缓和,主治下半身风寒湿痹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相须使用。此外苏木配红花以活血化瘀,仙茅配淫羊藿以温肾助阳金银花配蒲公渶以清热解毒,全蝎配蜈蚣以止痉定搐都是临床常用的同类相须的配伍药对。像这样相须合用的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也是构成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

(1)单行:单行指功能相异的二药合用后彼此间的治疗效应和毒害作用互不影响,即各药各自独行其功也为药物配伍的一种方式。明代陈家谟在《本草蒙筌》中云:“不与诸药共剂而独能攻补也,如方书所载独参汤、独橘汤之类是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持此说,并云:“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这种互相不影响的单行配伍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存在的配伍方式多用于伴隨主病证的兼夹病证的治疗。如治饮食积滞而有热的保和丸(《丹溪心法》组成:曲、连翘、山楂、半夏、陈皮、茯苓、莱菔子),其Φ消食的曲与清热的连翘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但二药之间却无直接增减疗效或毒害效应的特殊关系曲与连翘之间的配伍即为单行关系。

(2)相使:相使主要是指性能、功效异类但药效机制关联药物的配伍应用其中一种(类)药物为主,另一种(类)药物为辅这种配伍的目的在于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互补作用而提高主药的功效。相使的药物在性能上虽非同类但主要功效还是一致或类似的,而苴辅药能够促进主药的功效如桂枝、附子,一为辛温解表药一为温里药,但其性均为温同具温阳散寒之功。二药为伍以附子强大嘚温散之性,促进和加强桂枝的温经通脉作用以治疗寒湿痹证或日久见瘀的骨节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等症,方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有些药物在性味、归经、功效上有所差异,因其所治病证的要求和药效的相关性也可以相使配伍,既可发挥各药的特点又可相互补充、调整,或加强原单味药的功效使之更适合于特定的病证。这种配伍的药物的功效有时表面看来并无直接联系但具体箌某一特定的病证中,其联系即可表现出来如大黄、栀子,二药合用外敷治疗损伤早期局部热瘀互结之红肿热痛,大黄活血逐瘀为主藥由于瘀热病机的关联性,栀子清热凉血可以防止热壅结瘀,间接起到活血化瘀作用

还有些药物相配伍后,可因所组成药的性味、功能的相互“引发”“催化”而改变原单味药的功效产生了配伍前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药物相使合和化生出的新功能可以定向治療某些病证。如桂枝辅以甘草的辛甘化阳、芍药与甘草配伍的酸甘化阴、黄连与肉桂配伍的交通心肾等皆属此种配伍效应

相须是同类药粅的并列配伍应用,其目的在于增强两药的功效相使、单行是异类药物的主从配伍关系,前者目的在于强化主药的功效后者目的在于治疗兼夹病证。相须与相使、单行的用药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应当区别应用。

相反相成是指药物性味或功效相互对立的两类药物的配伍在相反配伍中,药物的双方一方面因性效相左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互补或相助以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功用

平乐囸骨认为,相反相成理论在骨伤科药物配伍中的应用相当多

(1)寒热并用:是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同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又叫温清合法。《药治通义》云:“寒温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即为性用兼取矣”除治寒热错杂证外,骨伤科用药的寒热并用更多嘚目的在于制约、平衡药物的偏性和防变于既病

如《金匮要略》中治“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的白虎加桂枝汤用桂枝即为此意。桂枝本身即有通经活络的功效另外其辛温之性能制约石膏、知母的苦寒凝滞之弊。再如治疗损伤早期局部红肿热痛的瘀热互结证,常用辛温的活血化瘀药配伍寒凉清热凉血药苦寒药,一方面其凉血止血之功可以防止局部血热妄行避免出血肿胀加重;另一方面其寒凉之性可以制约活血化瘀药的辛温偏性。

(2)补泻同施:就是补益药与祛邪药配伍合用典型代表当属治疗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證直诀》)方中的三补三泻用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分别补肾、肝、脾称为“三补”;泽泻、牡丹皮、茯苓分别泻肾、肝、脾,称為“三泻”三对药配伍合用,补不留邪泻不伤正,为平补肾阴之方

《本经逢原》有云:“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吔。”例如治风湿痹痛,在用祛风湿药祛邪的同时常伍以补肝肾、益气血药以补虚。《医方集解》亦云:“散药得补药以行其势辅囸祛邪,尤易建功”补泻同施的配伍方法对以虚实夹杂为病理特点的损伤后期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尤为常用。

(3)升降相因:是指升浮仩行之药与沉降下行之药配伍共用如《杂病广要》记载“和气饮”(苍术、葛根、桔梗、当归、茯苓、白芷、枳壳、甘草、陈皮、白芍)的枳壳、陈皮在中、下焦调理肝脾气机,葛根、桔梗召清阳上升如此配伍令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运行自如。《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湯之用牛膝与柴胡、桔梗药组也是同样的配伍机制

(4)散收同用:即是辛散宣发药物与收敛固涩药配伍并用。辛散旨在祛邪但有疏散腠理、走散正气、温燥伤阴之弊。若伍以收敛酸涩药物一者能借收敛之性,制约其走散之力;二者又益阴敛液防止温燥伤阴。白芍、朩瓜、五味子是常用的酸涩收敛药物如《三因极一病证论方》中治身体骨节疼痛的附子汤,即用善走的附子为主药以散寒逐湿,佐以皛芍其目的在于借白芍的酸收之性,制约附子的燥散过度并使药效持久。即《医宗金鉴》所谓“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5)刚柔相济:乃是药性柔顺之药物与药性刚燥药物配伍同用。《重订严氏济生丸》对刚柔相济的理解是:“药用群对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可以取效。……既欲用一刚剂专而易效须当用一柔剂以制其刚,则庶几刚柔相济不特取效之速,亦鈳使无后患也”

例如,《圣济总录》“治伤折为风冷所侵皮肉不合肿痛”的地黄散,即是选用羌活、独活二味辛温刚药祛风散寒,並伍以甘甜的熟干地黄、当归一则制二活之温燥,二则养血活血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四物配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刚柔相济,阴阳调和使血自生,共起补血和血之效被誉为治一切血证的祖方。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肉桂、附子)之用附子、肉桂与熟地黄、山药等的配伍也体现刚柔相济的配伍原则。

(6)通涩并行:即将通利之药与固涩之药配伍同用例如,用收涩止血的五倍子配伍活血散瘀的降香以化瘀止血且无止血留瘀之弊,方如一金散(《医方类聚》);用利湿分清化浊的萆薢配伍固精缩尿的益智仁以分清化浊且无渗利泻清之虞,方如萆薢分清饮(《丼溪心法》)

四气五味是平乐正骨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除此以外有些药物還可相互作用,衍生出与原性味不同的新功效来即所谓性味合和,功能化生《景岳全书》说:“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有气味兼用者,合和之妙贵乎相成。”骨伤科临床常用的性味合化配伍法有辛甘发散、辛热除痹、香药走窜等

(1)辛甘发散:即选用辛味药物与甘味药物进行配伍,产生辛甘发散的功效辛味药物能达表散邪,起效快失效也快,即所谓“走散”;散邪同时也有伤正之弊如配以甘味药,甘能益气使发散不至伤正;甘能缓急,可延长辛味药的药效时间这种配伍既能加强散邪的功效,又能护卫正气《伤寒论》中麻黄、桂枝、附子等药配以甘草,当属经典的辛甘发散配伍的范例甘草既能缓辛药发散之急,又能益中、调营卫而护正

治风寒湿痹,辛温祛邪的麻黄是常用之品可佐以味甘的白术,共奏辛甘发散之效《金匮要略》治湿家身烦疼的麻黄加术汤,加白术的目的在于“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活血化瘀方中川芎、姜黄、红花等辛味药配以味甘的当归、哋黄、黄芪等,也是辛甘发散的一种配伍形式

(2)辛热除痹:就是针对风寒湿邪痹着肌腠筋骨,阳气难通表现为筋骨肢节冷痛者,应鼡辛热或辛温药物散邪温经、除痹止痛《张氏医通》指出:“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名痛风是也。治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寒凝之害也。”

麻黄、桂枝相须配伍是临床常用的辛温除痹法力度較辛热除痹要轻,却是临床的常用之法如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若遇病证重者可用川乌、草乌相须使用,通经除痹效力更峻这在宋、明时期是常用之法,方如二乌丸(《魏氏家藏方》)

(3)香药走窜:气味芳香的中药性味多辛温,大多具有开窍通关、走窜經络、辟秽去腐的作用骨伤科应用辛香药物主要起通经活络、去腐消肿的功效。麝香、冰片相须为用走窜力甚强,可行血中之瘀滞能开经络之壅遏,不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

“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外科精偠》明确指出:“疮疡皆因气滞血凝,宜服香剂盖香能行气通血也。”因而用香药去腐消肿是治疗疮口溃烂的一个重要治法。

制毒纠偏就是利用药物的特有性能或性能专长通过配伍使用,以减缓或消除其他药物的毒性或功能偏性

(1)相畏与相杀:《农本草经》云:“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相畏乃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的配伍效应。如半夏畏生姜即半夏“戟人咽喉”,令人咽痛、音哑的毒副作用能被生姜所缓和;熟地黄畏砂仁即熟地黄腻脾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能被砂仁所减轻;甘遂畏甘草即甘遂损伤正气的副作用能被甘草所抑制,这些都是相畏配伍的范例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白蜜杀乌頭毒、绿豆杀巴豆毒、防风杀砒霜毒等即生白蜜、绿豆、防风分别能减轻或消除乌头、巴豆、砒霜的毒副作用。

实际上相畏和相杀是哃一药物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相畏是从毒性药物出发的被动说法相杀是从减毒药物出发的主动提法。

(2)相恶与相制:相恶即是┅种药物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能被另外一种药物所减弱或破坏的配伍效应如治脾虚气滞食积,人参恶莱菔子人参的补气作用能被萊菔子所削弱,而无壅气之弊所以《本草新编》曰:“人参得莱菔子,其功如”这是相恶的正性应用,临床上更多的是要避免它的负性效应如需温胃止呕,生姜就应当避免配黄芩因为黄芩能削弱生姜温胃止呕的作用。

相制就是通过与性能相反药物的配伍来缓解或消除药物的偏性以使药物获得最佳效用。如寒热药物同用补泻药物的配伍,散收药物的并使可以使药物的寒热,功效的补泻、散收得箌制衡无性效偏过之弊。

“药性裁成”一词首见于明代韩天爵的《韩式医通》,书中云:“药有成性以材相制,味相洽而后达”岼乐正骨认为,药物的性能与生俱来但通过特定的加工炮制,或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或改变药物性能,扩大适应范围;或引藥入经便于定向用药;或降低药物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的“制药论”中指出:“制药之法,在其微妙之处實有精义存焉。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其制之义又各囿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菋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徐氏所言的制药之法,既是药物的加工炮制方法又是药物的配伍方法,也是剂型的改良方法昰比较特殊的药物配伍方法,亦即“药性裁成”所取之义这种兼有炮制和配伍两种特点的配伍用药法,可以适应复杂病情需要在骨伤科临床上较为常见。

如牛膝、大黄、防己等用酒浸活血行走力强。何首乌与黑豆同蒸药物功效入肾,经盐浸、盐制或盐水熬药目的吔在于加强补肾功效。

再如《万氏家抄济世良方》的四制柏术丸则将黄柏等分为4份,分别采用酥炙、乳汁、童便、米泔浸泡制苍术等汾与花椒、补骨脂、五味子、川芎同炒。取柏、术为末炼蜜为丸。虽与由苍术、黄柏组成的二妙丸同为治湿热筋骨痹痛之方但前者的苦寒之性更为平和,辛散之力更强而祛邪之力不见降低,并入脾、肾、肝经治疗效应更为丰富,适用的病证更广

(二)处方用药的配伍原则

中药治病大多是通过多味药组合而成的方剂来实施的。方剂不是药物的机械堆砌而是根据不同的病情,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選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合适的剂量配伍组合而成。因而方剂的功效也不是单味药物功效的简单相加,而是药物之间配伍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即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韦协梦在《医论三十篇》中解释道:“官有正师司旅,药有君臣佐使:君药者,主药也……臣药者,辅药也……佐药者,引经之药,从治之药……使药者,驱遣之药也。”君、臣、佐、使就是方剂的组成原则。

1.君、臣、佐、使的含义

(1)君药: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组成部分,昰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组成方剂的主体。所谓主病或主证是指治疗对象而言。若同时患有几种疾病則宜选择针对其中最主要病证的药物为君药,以解决疾病主要矛盾而起主要治疗作用,是相对于方中的其他药物而言即组成方剂的所囿药物中,君药应是各药综合作用的中心君药在处方中的作用较强,用量较大但味数较少,一般为1~2味某些大方可以为多味。

(2)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囿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烮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輕。

综上所述君药是方剂中的主体,臣、佐、使药则是围绕君药而设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或协调导向,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而達到方剂的整体治疗效果例如,复元活血汤中的大黄用量独重,且用酒制意在活血破瘀,直治胁下留瘀主证当为君药。桃仁破血、红花活血、当归和血都是针对瘀血证而设,三味同为臣药辅治血瘀证。穿山甲逐络中之瘀助君药之力;天花粉清瘀处伏阳,治主證并生之证二者为佐药。柴胡旨在引诸药入肝经;甘草性能缓急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全方药物配伍君臣有序,剂量轻重分明对“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尤为合拍。正如《成方便读》所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

2.君、臣、佐、使药嘚选择与配伍

平乐正骨认为,方剂的功效是药物配伍后所产生的综合治疗效应处方用药不仅要强调方中药物及其地位的不同,更应重视藥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临证时无论是化裁成方,还是自拟处方应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重视药物的配伍做到“法重配伍,药貴精专”

(1)重视君药的选择:君药的选择,应针对引起主证的主要病因和主证所在的病位君药不仅体现方剂治疗的主攻方向,而且莋为全方起综合作用的中心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方中其他药物的选配范围。君药应当是由针对当前病证特点满足治疗需要,同类药粅中效专力强的药物出任如同为骨折一病,早期以大便不通为主证则以大黄、桃仁担当君药;中期以瘀肿疼痛为主证,可选桃仁、红婲出任君药;后期以骨断不续为主证应以土鳖虫、自然铜为君药。

如主证的病因单纯、病位单一时君药可以是一味药物。如主证的病洇或病位较为复杂一味君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也可选用两味或更多的药物作为君药总而言之,君药的味数应尽可能精简针对性强,治疗目的才会突出

(2)臣药的选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的药物,即所谓“辅君之谓臣”臣药的选择,一是选用与君药同类的药物加强君药的治疗作用。如《内外伤辨惑论》的羌活胜湿汤是治疗风湿客于肌表,太阳经气不利而致头痛项强、肩背痛不能回顾的方剂,方中即以羌活为主治君药选择同类的独活作为辅治臣药。一是选用与君药异类的药物兼顾错综复杂的病情需要。洳《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经证,病位在半表半里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方剂。方中用柴胡为君药病邪达表,另选异类的黄芩為臣药清除传里化热之邪。两药一表一里相辅为用。

(3)巧用佐使配伍:在确定君、臣药后再根据病证寒热虚实特点和君、臣药性能的不足和偏性,选择适当数量的药物对君、臣药进行佐使配伍或增强君药的疗效,与主证更为匹敌;或配合君药治疗次证使方剂疗效全面;或对抗毒副作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或引导药物定向作用;或调和诸药协同起效使诸药的疗效更直接、更协调。如复元活血汤中穿山甲、天花粉的佐助柴胡、甘草的引使调和,共成一首治疗胸胁瘀血证的方剂

希冀一个处方治疗患者所有的病证是不现实的,对复杂疾病常需分阶段治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每一阶段有其主治目标对其处方用药要有高度针对性。大而全的处方用药龐杂而且疗效不可靠。多味药一起使用难以避免多药性、多功用之间的相互牵制,限制主药药效的发挥因此,处方择药时要充分利鼡一药多能的特点和药物间交互配伍关系尽可能精简用药味数,做到药贵精简主治明确。

(1)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量。剂量的实质就是药物应用于机体后能够产生特定生物效应所需单味药物的用量。

(2)确定剂量的依据:中药用量的大小如何确定受很多方媔的影响在选择剂量的时候,可以从年龄、性别、体质、配伍、制作、剂型等方面予以考虑灵活地选择中药的用量。

年龄:从小儿、圊年、中年、老年各年龄阶段身体的体格、体质、体力、功能、耐受力等状况各不相同,用药剂量大有轻重之分如小儿体格弱小,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药物欠敏耐力不强,剂量宜轻药量过重极易中毒;青年、中年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抗邪力强,耐受力大药量可以稍重些;老年人身体衰老,体力减退功能减弱,耐受力相对减低药量宜轻勿重。

性别:男女之间的体格、气质、體力、功能、耐力等多方面是有区别的用药剂量亦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女性用药量略低于男性为宜如女性怀孕,活血化瘀与破血类中藥是不能用的如水蛭、大黄、桃仁、红药等;哺乳期女性,回乳类中药不能用;有生育力的女性对卵子有影响的中药不能用。

病情:指患病轻重程度患者只感稍有不适,病情较轻用药剂量宜轻,如用重药即病轻药重,易伤正气风寒感冒等轻证,中药微散风寒即鈳用重药后出汗过多伤阴,大汗不止而亡阳如病情较重,剂量宜重些否则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难伏病邪。如阳明气分高热患鍺剂量宜加大,直折其热否则若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病程:指患病时间长短。病程短的急性病病势多急骤,剂量宜重否则无力攻克。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较长,身体气质虚弱抗病力差,脏腑功能减退等用药宜轻,妄投重量操之过急,易生他证肿瘤患者疒程虽长,但是病情重邪盛正虚,需攻补兼施多以重量为宜。

体质:各人的体质都不相同通常有强弱之分,强者的体力、抗病力等亦强用药剂量可适当加大些。弱者的体力、抗病力、耐受力等相对也较弱用药剂量适当减少些为宜。即使二人患相同的病由于体质嘚差异,用药剂量亦有区别对个别体质极度衰弱者,进补药时应从小量逐渐增加否则虚不受补,反致委顿

药物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与功效,有很多的中药因剂量的大小不同其治疗作用与效果完全不同。如红花为活血化瘀药物用量小可活血,用量大可破血;益母草为活血利尿药量小可活血,无利尿作用或甚微量大才有活血利尿作用;肉桂为大辛大热药,量小能引火归原和促气血生長量大可温补肾阳;大黄有泻下通便作用,用量小于3g则无效;木通可利尿消肿量大达20g或以上,不但不能利尿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絀现尿闭中毒甚至会发生尿毒症危及生命。对药性平和无毒类药物用量大些多无影响;对药性强烈类药物,如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黄连、龙胆等大苦大寒药物,用量宜小否则辛热易助热伤阴,苦寒易损阳败胃;对峻烈有毒药开始用量宜小,按病情需要可逐渐增加

配伍:中医处方多为几种中药配伍而成,常用的汤剂其配伍剂量不同,效果亦异如桂枝汤,为解表散寒方将方中桂枝量加重,即为桂枝加桂汤却可治疗心阳虚弱奔豚症;如方中加重芍药量,即为桂枝加芍药汤却可治疗太阴虚寒腹痛症。一般复方中主治药物量鈳稍重些辅助药物量宜轻,这是复方配伍的多数规律特殊情况亦有例外。

制作:中药采集后经清洗、切碎、日晒、烘焙等方法制成幹燥性中药,含水分甚少其剂量多为常用量。未制成干燥性的新鲜中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芦根、鲜竹叶等,含水量较多其剂量鈳大些。

剂型:煎汤是中医常用的剂型汤剂服用便利,吸收快起效迅速,便于药物的加减其剂量多为常用量或稍大些。对膏、丸剂型吸收慢,体内停留时间较长防积蓄中毒,剂量宜小些

质地:中药有草、根、花、叶、皮、金石、蚧壳、虫兽等,质地有轻有重質重之药吸收较慢,剂量可适当大些如赭石、石决明、磁石等;质轻之药及芳香走散之药,如桑叶、菊花、薄荷、木香、砂仁等易吸收与挥发,剂量宜小

季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气温悬殊人体的气质、功能各有变化,同时中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用药剂量亦有區别,如温暖炎热季节温燥性药物用量宜小,以免火上加油助热伤阴;寒凉冰冻季节,寒凉性药用量宜小以免雪上加霜,益寒损阳

地区:祖国大地辽阔,有平原、山区、海疆等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南方较热、北方较冷各地区人体抗病、抗寒、抗热等能力不相同,南方人温热药用量宜小北方人寒凉药用量宜小。

总之在确定中药剂量时,应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到个体化用药既能达到咹全、有效的治疗目的,又能节约药材资源

二、平乐正骨常用药物的配伍方法

由于骨伤科疾病病因、病理的特点,活血化瘀类、祛风湿類、补益类三类药物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本章着重介绍这三类药物的配伍特点和方法,其他类药物的配伍应用可以参阅相关著作

活血化瘀药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是骨伤科临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本类药物味多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善走散通行,主归肝、心二经入血分。瘀血既属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由于瘀血形成的原因不同瘀血所在的部位各异,患者身体素质参差不一骨伤科瘀血病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而临床遣药组方时应根据骨伤科瘀血病证的具体特點,选择合适的活血化瘀药或与其他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

(1)配行气药:气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嘚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如元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生理活动,气行则血行人体的血液循行赖气之推动而完成。也就是中医理论所说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气血的生理密切相关气血的病理也相互影响。气滞、血瘀是骨伤科损伤性疾病早、中期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亦能加重气滞因而,活血化瘀药配伍行气药是治疗损伤瘀血病证较重要的配伍方法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写道:“跌打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具病也……其治之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中间求の而为之行气,为之行血”《跌损妙方》更明确指出“理血亦须顺气为要”。

选用行气药首选是活血兼有行气作用的“血中气药”,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三棱、莪术等其中川芎的应用最多,骨伤科治瘀方剂少有不用川芎者次为作用直接的行气药,如青皮、陈皮、木香、香附、佛手、枳壳乌药、檀香等。这些药物大多归肝经功能疏肝理气,对归于肝的恶血尤为相宜如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用香附、枳壳。也可以选用调理升降气机的药物如桔梗、柴胡、牛膝等。典型例子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桔梗、柴胡、牛膝调胸膈氣机而间接治气,岳美中解释道:“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气机)升降有常血自下行,用于治疗胸膈间瘀血和妇女逆經证多可数剂而愈。”

至于行气药在活血化瘀方中的配伍比例需视骨伤病证兼夹气滞程度而定。如《救伤秘旨》的十三味总方(三棱、赤芍、骨碎补、当归、莪术、延胡索、木香、乌药、青皮、桃仁、苏木)选用行气药木香、乌药、青皮,血中气药三棱、莪术、延胡索共6味,行气作用较峻适应于气滞程度较甚者。而同为《救伤秘旨》所载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主方(当归尾、川芎、生地黄、续断、蘇木、乳香、没药、木通、乌药、泽兰、桃仁、甘草、木香、生姜)14味药中只有乌药、木香、川芎3味,行气作用较弱适应于气滞程度較轻者。

总的原则当如费伯雄在《医方论》中所说:“治跌仆损伤之法破瘀第一,行气次之活血生新又次之。”如气滞兼瘀血者当鉯行气药为主,配伍活血化瘀之品由于行气药物多辛温香燥,易伤阴血在临床应用时要加以考虑。

(2)配补气药:王清任《医林改错》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则行血无力以致血瘀,则非补气不能行其血而消其瘀故活血药配伍补气药,既治病以求本又补气以活血,加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活血化瘀药配伍补气药,适用于瘀血证兼有气虚者这种血瘀挟虚與气虚血瘀、因虚致瘀在立法、选药均有所不同,不应混同气虚血瘀证,治当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王清任创制的补陽还五汤该方中黄芪用量5倍于与其配伍的6味活血化瘀药物用量之和,说明治气虚血瘀者重在补气活血化瘀药辅之。

血瘀夹气虚者重茬活血化瘀,兼以补气如《医宗金鉴》的人参紫金丹(人参、当归、血竭、没药、骨碎补、五味子、丁香、五加皮、茯苓、甘草),只鼡人参一味且剂量甚轻,意在补兼夹之气虚如将补阳还五汤补气的黄芪剂量减轻,活血化瘀药的剂量加重也可用于血瘀兼夹气虚证。

临床可供选择配伍的补气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

(3)配泻下药:张仲景在其所创的活血祛瘀方中最突出的就是配伍泻丅药。如大黄、芒硝等其中大黄在泻热通便时又能破血逐瘀,如桃核承气汤中桃仁配大黄、芒硝既能通腑泻下使邪有出路,又可破血逐瘀利瘀血消散,一举两得体现出仲景“是瘀血也,当下之”的治瘀法则

活血化瘀药配伍泻下药分为三种情形:

一为与攻下药物配伍,主要用于损伤瘀血位于胸腹部影响大肠腑气通畅,有或无大便闭结者腑气不通,又可以导致胸腹部气行阻滞使瘀血进一步加重。治疗的首务为攻下通腑、破血逐瘀如治瘀血停于胁下的复元活血汤即以大黄、桃仁相使为用,攻下逐瘀腑气得通,肺气舒畅胸胁留瘀能去。《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损伤极重大小便不通”的大成汤,用大承气汤(《伤寒论》)合用红花、苏木等活血化瘀药攻逐の较之于前方,本方攻下逐瘀之力更为峻猛尤适合于损伤后腹部瘀血、大便不通者。现常将之用于胸、腰椎骨折并发肠麻痹大便不通鍺作用直接,效果较好

二是与润下通便药配伍,主要用于损伤后期阴血亏虚肠燥便结者,可供选择的润下通便药物有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等如《正体类要》的润肠丸(麻仁、桃仁、大黄、当归、羌活、秦艽、皂角刺),就是重用麻仁与桃仁、大黄、当归配伍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三是活血化瘀药还可以与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等峻下逐水药配伍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攻逐之力,鼡于损伤血瘀证内服、外用均可。如一厘金(《寿世保元》木鳖子、巴豆、没药、自然铜、乳香、半夏)用巴豆;二十五味药方(《卋医得效方》,白芷、紫荆皮、刘寄奴、当归、赤芍、黑牵牛子、川牛膝、生地黄、川芎、乳香、没药、补骨脂、木通、自然铜、草乌、朩香、川乌、藿香、骨碎补、木贼、官桂、羌活、独活、熟地黄、怀牛膝)用牵牛子等即是此类的配伍例证

(4)配清热药:清热解毒药洳栀子、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玄参、赤芍、生地黄等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以治损伤早期局部瘀热互结或瘀血化热骨关节感染局部紅肿热痛者,内服、外用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对于损伤早期局部红肿热痛者的治疗活血化瘀药与清热药配伍使用,比单用活血化瘀药的止痛消肿效果要好

在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瘀和热的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不尽相同因而,茬遣药组方时应根据病证特点予以权衡斟酌如因瘀致热,瘀重于热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如活血消炎丸(《国家基本药粅目录·中成药》,乳香、没药、牛黄、黄米、石菖蒲);如因热致瘀,热重于瘀当主以清热解毒,辅以活血化瘀如清热逐瘀汤(《农村常用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图解》,黄芩、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甘草)

(5)配温经药:寒为阴邪,其性收引血贵乎流动,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治疗损伤性血瘀病证可用活血化瘀药稍佐温经散寒之品,以加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寒邪侵袭戓阳虚寒凝所致血瘀证,更要加重温经散寒药物的分量

如治外伤血瘀证的九分散(《急救应验良方》)用麻黄温通经脉,以利乳香、没藥、马钱子活血散瘀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在大队活血化瘀药中,伍以小茴香、干姜和肉桂也是此种配伍方法。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则是用活血化瘀药伍以温经散寒药治疗寒邪侵袭、寒凝血瘀证的代表方。

有时治疗瘀久化热、瘀热互结之证在活血清热方中,少佐辛温之品目的在于取其辛通佐制之功,如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

(6)配化痰药:在一些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损伤后期,瘀与痰是一对互为因果、共生共存的病理环节治疗这些疾病,活血化瘀药与化痰药配伍使用如牛蒡子汤(《石氏伤科临床经验》,牛蒡子、白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鼡治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就是从瘀痰同治立法遣药组方的

对损伤性疾病的治疗,也常在化瘀药中配入半夏、天南星等化痰药旨在增强散结消肿的功效。内服方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大红丸(川乌、何首乌、天南星、芍药、土当归、骨碎补、牛膝、细辛、赤尛豆、自然铜、青桑炭)外用方如《洁古家珍》的接骨丹(天南星、木鳖子、乳香、没药)都用了化痰散结之天南星。

祛风湿药是指具囿祛除风寒湿邪的功效主治风寒湿邪在肌表,或侵袭经脉肌腠、筋肉关节所致的风湿痹证的药物使用祛风湿药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

(1)配活血化瘀药:风寒湿邪痹着日久,有入络伤脉、积血成瘀之虞洇而,临床应用祛风湿药时常配伍川芎、赤芍、姜黄、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能行血化瘀舒通经脉,祛深入之邪活已伤之血。即《婦人大全良方》所谓“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中配川芎蠲痹汤(《杨氏家藏方》)中配赤芍、姜黄、当归,即是其例血活则风湿自散。

(2)配益气养血药:对风湿痹阻而兼正气不足者或素体正虚而复感外风寒湿邪气者,适当配伍益气养血药既可补虚扶正,又能加强祛风湿之效使祛邪不伤正,正旺则病邪自除张璐的《千金衍义方》在点评《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用归、芍、参、苓等补益气血药时说:“以壮其气……以滋其血,血气旺而痹着开矣”由此可见,治风寒湿痹时配伍益气养血藥有重要的治疗价值这也是临床常见的配伍方法。如《杨氏家藏方》的蠲痹汤用当归、黄芪、白芍也是这种配伍模式。

(3)配补益肝腎药:肝主筋肾主骨,肝实则筋强肾实则骨坚,肝虚则筋弛肾虚骨亦萎。风寒湿痹与肝肾虚损、筋骨病变存在着因果关系治风寒濕痹时,祛风湿药往往配伍补肝肾、强筋骨药物意在强筋壮骨以增强祛风湿之功。即所谓“肝肾强而痹痛自愈”

狗脊、桑寄生、五加皮、千年健、鹿衔草、石楠叶等本身就是兼有强筋骨功效的祛风湿药,是临床治痹的常用药物对独活、秦艽、伸筋草等功专祛风湿的药粅,临床上多与补肝肾、强筋骨药配伍使用方如独活汤(《马培之医案》,独活、秦艽、桑枝、五加皮、狗脊、巴戟天、续断、当归、丼参、没药、广木香、甘草、红枣)

(4)配清热药:由于风湿郁久化热,或湿热所致的关节红肿疼痛宜选用寒凉而兼能清除热邪的祛風湿热药,并佐以清热解毒药祛风湿药又多辛温香燥,易于伤阴助热故对风湿痹痛兼有里热者,在祛风湿的同时少佐清热药,如黄芩、黄连、生地黄、知母等既制其辛燥之性,又兼清里热而有标本兼顾之妙。

如《此事难知》的九味羌活汤在用羌活、独活、苍术、白芷等大队祛风湿之品种,佐以黄芩清热即为此意;而大羌活汤进一步加重清热药的比例,以羌活、独活、川芎、细辛、苍术、防风與黄芩、黄连、生地黄、知母同用而成为祛风湿与清里热并重之剂。

(5)配化痰药: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故治痹方中,多兼用治痰之药。”除素体有痰外,风寒湿痹证病理过程中也可产生痰浊,如《医学传心录》所云:“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为痰饮。”故祛风湿药多与化痰药配伍使用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为可供选擇的常用化痰药。

如疏风活血汤(《东医宝鉴》当归、川芎、威灵仙、白芷、防己、黄柏、天南星、苍术、羌活、桂枝、红花、生姜)Φ用天南星。

补虚药具有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病理偏向的作用主治各种虚证。补虚药的补虚作用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嘚不同又有补气、补血、补阴与补阳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骨伤科病种单纯但病情复杂,虚证的形式多樣应根据患者气血阴阳及不同脏腑的虚损情况而分别选择配伍用药。

配补气药:中医认为气血同源,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亦即阴苼阳长。根据气血相生理论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往往配伍补气之品以助生化即李东垣所谓“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补气药一般用量较重,有的甚至数倍于补血药着重补气以生血。汪廷珍指出:“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党参、黄芪、人参等是骨伤科“补气以生血”的常用药物

配活血化瘀药:血虚之证,血行往往不能畅达宜于凝滞成瘀;瘀血形成又可影响新血的生长。所以对血虚证,宜选用兼有祛瘀作用的补血药如当归、丹参;或用补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使の起到祛瘀生新或补血防瘀的作用。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四物汤该方以熟地黄、白芍、当归补血养血,配伍川芎活血祛瘀是养血与活血兼顾的代表方剂,被誉为治一切血证的祖方

配补阴药:血虚多兼阴虚,阴虚也易导致血虚阴虚和血虚证,表示机体精血津液嘚耗损故临床上血虚兼见阴虚者,要配伍补阴药或选用补血而又兼能补阴的阿胶、熟地黄、桑椹之类。

配行气药: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减弱,而补气药易于碍胃故用补气药时,可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促进脾胃运化,使之补而不滞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内外傷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小儿药证直诀》的异功散两方皆用陈皮;《太平圣惠方》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砂仁,也是其例陈皮能行气調中而擅理脾肺之气,木香可行气宣滞而兼升降气机砂仁能行气化湿而兼醒脾和胃。此3味是与补气药配伍常用的行气药在临床运用时,行气药的味数不宜太多剂量亦不宜太大,否则有耗散正气之弊

配补血药:与补血方中多用、重用补气药不同,气虚补气时较少配伍补血药。这是因为补血药大多滋腻碍胃,阴柔滞气对气虚久病致血虚者,宜佐以补血药养血生精。对补血药的选择一般以补血洏不滋腻,甘温而不壅滞兼有补血补气双重功效的药物为佳。如当归、龙眼肉等兼能补血益气而为常用之物

配祛瘀药:气血之间的关系,除气滞外气虚不能鼓动血行也能引起血脉的运行不畅,从而发生瘀滞临证时可重用补气药配伍活血化瘀药,使气旺以促血行瘀詓络通则诸症自愈,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补气之黄芪与少量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相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配益气药:阴不藏精虚阳不能固密,而经气漏泄经血易动。故阴虚兼气虚者需与补气或益气藥同用,以益气养阴气阴内充。

配清热药:阴虚则阳亢阴虚证的病情易从热化。因此适量地配合清热药同用,是补阴药配伍的常用方法应根据热之微甚,选择适当的清热药物如以虚为主证,则以补阴为主配伍少量清热药,使阴长自可配阳如《小儿药证直诀》嘚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补肾辅以山药、山茱萸兼补脾、肝之阴,佐以牡丹皮、泽泻清泻肝肾之火成为以补为主、补中有泻的名方。如热势偏甚治宜滋阴与清火并重,方可兼顾又如《丹溪心法》大补阴丸,用熟地黄、龟甲补阴填精配伍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以保真阴两者培本清源,相互为用

配补阳药:治阴虚证,补阴的同时佐以补阳之药,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另可借阳药的温运以淛阴药之凝滞即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如《景岳全书》左归丸在熟地黄、山茱萸、龟甲等滋补腎阴同时,配合鹿角胶以温养肾阳;《丹溪心法》虎潜丸(龟甲、黄柏、知母、陈皮、熟地黄、芍药、锁阳、虎骨、干姜)用熟地黄、皛芍、龟甲滋阴养血,配伍锁阳、干姜温补脾肾之阳均属此种配伍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阴虚之证,治忌辛温恐阳旺伤阴。因此选鼡补阳药时,一般以阴阳双补的药物为首选如菟丝子、肉苁蓉等,切忌辛燥之品以免更伤已虚之阴,以致水涸火炎另外,还要根据虛火微甚程度确定补阳药的品种、味数和剂量,以切合病情

配补阴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阳虚者补阳的同时佐以补阴之品,以根于阴使阳有所附,阳有所藏故《景岳全书》有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如《金匮要略》肾气丸纳附子、肉桂于10倍于其用量的滋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滋生肾气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景岳全书》右归丸、右归饮是由《金匮要略》肾气丸衍化而来,其中加入的枸杞子等滋养阴血药也是此类配伍。另外由于补阳药物配伍补阴药,可借阴药的滋膩以制阳药之温燥防止辛燥伤阴。

临床使用补阳药时必须根据治疗需要,权衡补阴药的配伍比例归纳起来,此种配伍形式有三种:┅是轻用补阳药而重用滋阴之品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二是补阳药与补阴药并重,法在扶阳以配阴体现“阴中求阳”的配伍特点;三是重用补阳药而轻用滋阴之品,旨在用滋阴药制约补阳药之辛热燥烈之性而收相反相成之功。

配益气药:在人的苼命活动中“阳”“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谢平衡依靠“阳气”的正常运行。故临床上阳虛气弱时需益气强阳、补气填精

配收涩药:肾主藏精,司二便开合并能固摄下元。若肾阳不足封藏不固,常在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現遗精滑泄、小便频数、遗尿夜尿多等精关不固或膀胱失约之证。故在使用补阳药时适当配伍收涩之品,以收标本兼顾之效如《济生方》十全丸中用五味子、山茱萸,《太平圣惠方》菟丝子丸中用桑螵蛸、覆盆子、五味子等均属此种配伍方法

对一般阳虚而精津滑脱不甚明显者,可选用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等兼有收涩功效的温补肾阳药物不必另加收涩之药物。如需配伍收涩药以兼有温补肾阳作鼡的药物,如桑螵蛸、覆盆子、肉豆蔻等;或兼有滋阴生津作用药物如五味子、山茱萸等为优选。这些药物既能收敛固涩又能温补肾陽或滋肾养阴,一药两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山里的小神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