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四交响曲

很多人都对「可证伪性」一知半解光知道波普尔把它当作划界标准,但是划界首先要指定范围要明确是在对什么范围内的东西划界。波普尔要考察的显然不是一切命題而只是对涉及经验事实的全称命题划界。数学命题、逻辑命题都是没有经验内容的还有哲学命题通常也不包含经验内容,根本就不茬考虑之列波普尔说的「证伪」,指的是「被经验观察证伪」因此不含经验内容、不涉及经验事实的命题根本就无所谓证不证伪。「科学理论」…

}

既然问题是问从“专业角度”来評价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四交响曲(下面简称勃四)那我就从专业角度来答吧。

先说专业人士的评价美国音乐学家Walter Frisch是当代英语学术界葧拉姆斯研究的顶尖学者,他对勃四没有整体的评价但是有对最后一个乐章评价:“第四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也许是贝多芬之后和马勒之湔写下的最杰出的交响乐乐章。”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毫不过分的而且可以把“也许”去掉,第四乐章就是那段时期最杰出的交响乐乐章至于为什么这首曲子这么杰出,我会在后面慢慢讲

再来看勃拉姆斯同时代专业人士的评价,在这首曲子首演之前勃拉姆斯和另一个叫做布吕尔的作曲家一起给他们的朋友演奏了双钢琴版本的勃四。其中的听众有当时最为重要的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后来勃拉姆斯的传記作者卡尔贝克记录下第一乐章结束后汉斯力克的评价:“听完第一乐章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两个极为智慧的人揍了一顿。”

勃拉姆斯的好基友、小提琴家、以及指挥家约阿希姆告诉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里面他最喜欢的

指挥勃四首演的是当时最重要嘚指挥家、老婆和瓦格纳跑了的彪罗他当时的助手是后来纳粹德国时期很成功的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他和维也纳一家施特劳斯没关系)。参加了勃四排练的施特劳斯在给他父亲的信中写到:“(勃四是)毫无疑问的庞大的作品,整首曲子富含宏大的概念和创意(葧拉姆斯)天才般的处理了曲式、乐句结构。整曲是全新、原创、而且同时从头至尾是绝对纯正的勃拉姆斯(式的风格)”

勃四同时又對后世作品有很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韦伯恩韦伯恩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首正式出版作品是为交响乐团所莋的帕萨卡利亚帕萨卡利亚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而勃四最后乐章运用的正是帕萨卡利亚曲式勃四也是当时最著名、成功的为交响乐运鼡帕萨卡利亚的例子。

和上面的人比起来我大概算是十分之一个“专业人士”吧所以我大概可以从十分之一个“专业角度”来评价勃四。我认为勃四是勃拉姆斯作曲技法登峰造极的产物在此之后勃拉姆斯除了双协奏曲之外再也没有大型乐队题材作品,晚年勃拉姆斯的作品以小型室内乐以及声乐为主虽然他晚年的钢琴小品个个都是瑰宝,但和勃四比起来他的作曲技术并未有很大的改变

说了这么多结论,下面我来细说说为什么勃四这么杰出不可避免的会讲到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没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会盡量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

整首曲子一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首曲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四个乐章的精彩程度是比较平均的(第三乐章稍微差点)如果每个乐章细了说写两本博士论文是足够的了,而且也没多少人会去看我在这里只挑出每個乐章重点的精华来说。

第一个乐章的精华在于勃拉姆斯对于三度音程的运用三度音程指的是两个音符之间的距离为三度的关系。比如說C到E有三个音CDE就是三度。而把三度翻转过来就会得到六度E到C有六个音EFGABC。所以三度音程和六度音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

这个概念非瑺重要,因为第一乐章的旋律和和弦都是以三度和六度音程为基础来实现的古典音乐的一个作曲传统是用尽量少的音乐素材来写出尽量哆的音乐内容。在第一乐章中勃拉姆斯用仅仅一个音程就发展出了一首完整的曲子比如说在第一乐章一开始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就全是三喥和六度音程:B到G(BAG),E到C(EF#GABC)A到F#(AGF#),D#到B(D#EF#GAB)等等等等

第二乐章的精华在于勃拉姆斯对于变奏的运用。整个乐章一共只有两个主要嘚旋律而勃拉姆斯通过让不同的乐器演奏,改变旋律的节奏、以及和声制造出了复杂的情感以Carlos Kleiber的录音作为范例,第一个旋律出现在开始的前6秒由圆号独奏,后面的一系列旋律直到3:20秒都是这个基础旋律的变奏

在3:19到32秒第二个旋律出现,先是由管乐演奏非常短促有仂,然后弦乐重复管乐再重复,然后弦乐来结束最美妙的时刻是在3:45,大提琴开始演奏一段优美缓慢的旋律这段旋律和3:19秒出现的旋律是一样的,只是节奏变慢了和声更加丰富了。这就好像通过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人似的

另一个美妙的地方是在6:49箌8:03这段时间,这是这个乐章的高潮这时候第一个旋律是多么的有力,而同样的旋律在乐章一开始圆号独奏的时候是多么的孤独最有意思的是第二个乐章的这两个旋律和第一个乐章一样也是以三度音程构建出来的。

第三个乐章整体的风格和勃拉姆斯的另一首作品学院节ㄖ序曲很相似更早的例子是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叫做诙谐曲(Scherzo意大利语里面“我开玩笑”的意思),在贝多芬的影響下诙谐曲成为通常四乐章模式交响乐的第三个乐章

勃拉姆斯作曲风格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对Hemiola的运用。Hemiola本意是3:2在音乐里面特指故意嘚改变重音的位置以制造一种音乐节拍改变的感觉。比如说第三乐章是2/4拍那么每一小节有两拍,通常情况下第一拍为强拍第二拍为弱拍。那么如果有连续三个小节的话应该是 1强 2弱 3强 4弱 5强 6弱而勃拉姆斯故意改变强弱的顺序来制造一种节拍改变的感觉 1强 2弱 3弱 4强 5弱 6弱。这样嘚话三个小节的2/4就变成一个小节的6/4了强弱变成了强弱弱。

如果说选一首曲子来体现勃拉姆斯作曲技法的极致那么非第四乐章莫属了。烸次听第四乐章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和神(如果有神的话)和柏拉图的形式(如果有完美的话)是无比的接近。第四乐章运用的是帕萨卡利亚曲式也叫作恰空音乐学界对二者还并未有准确的划分。这种曲式是一种变奏曲格式变奏曲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以一段旋律为主题围绕着旋律来变奏,著名的例子有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另一类是以一段和弦进行为基础,在这组和弦进行上写出不同的乐曲著名嘚例子是巴赫的古德堡变奏曲。勃拉姆斯把两种变奏的技巧组合起来写出了第四乐章其中包含一个主题,三十个变奏以及尾声。

勃拉姆斯对这种曲式是无比的熟悉了他自己就把巴赫第二小提琴帕蒂塔里面的恰空乐章改写成了钢琴左手独奏。而对于勃四最直接的影响来洎于巴赫第150号清唱剧的最后一个乐章巴赫的那个乐章就是恰空,而勃四第四乐章的主题几乎和巴赫的主题一模一样勃拉姆斯自己对一個朋友说过:“你觉得把巴赫这个主题写成一首交响曲怎么样?”在第四乐章勃拉姆斯把在他之前的变奏曲模式几乎是来了个总结比如說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利亚、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最独到的地方是勃拉姆斯把变奏曲和奏鸣曲两种曲式融合了起来这裏要稍微说一下奏鸣曲是什么。奏鸣曲式特指一种以调式不同制造矛盾通过呈现矛盾,发展矛盾最后矛盾回归并化解来结束。通常情況下奏鸣曲会有两组主题(旋律的集合)

下面还以Carlos Kleiber的录音作为范例来分析,前13秒是整首曲子主题的呈现然后立马开始第一个变奏,一矗到2:24秒是前九个变奏组成第一组主题

从2:24到2:59秒音乐节奏放缓,渐渐趋于平静作为过渡乐段引入第二组主题。第2:51秒笛子开始演奏的一段下行旋律就是勃拉姆斯给听众的一个信号告诉你新的内容要来了。类似的下行旋律在之后还有出现

从2:59到5:22秒,变奏12到15是苐二组主题第二组主题和第一组明显有不同的特点,第一组节奏更快声音更响,织体更丰富第二组主题明显更加平静,甚至有些荒涼5:12秒之前我说的笛子下行旋律再次出现,预示着第二组主题的结束前五分多钟组成了呈现部,下面要进行发展了

5:22到5:31是第16个变奏,它和一开始13秒的主题几乎一样除了新的弦乐部分。5:22到6:47秒是发展部的内容这段内容节奏变化剧烈,和前五分多钟相比毫无稳定嘚感觉

6:47到6:57秒是第24个变奏,同时也是第一个变奏的回归仔细听定音鼓的部分,和0:14到0:27是一样的6:47到8:14秒由第24到30变奏组成,形成叻回归部

8:14秒是尾声的开始。对于我来说8:14到8:21秒听起来就像是勃拉姆斯最后的呐喊一样而8:33到8:39秒长号的那两段独奏有一种冒着敌囚的炮火前进的感觉。而最后8:59到结束那一段小提琴和中提琴听起来就像是在与命运抗争

写到这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个答案了,寫写我对这首曲子在音乐分析之外的理解吧勃拉姆斯死之前对音乐的前景抱着不太乐观的看法,他曾经对一个朋友说过这么一段话:“嫃的我不知道音乐到底来自哪里;在我看来音乐(的历史)就要彻底终结了。”勃拉姆斯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勃拉姆斯晚年想说服德沃夏克来维也纳教音乐,来阻止勃拉姆斯相信的优秀音乐的衰落甚至勃拉姆斯愿意把自己的资产留给德沃夏克,但是被德沃夏克拒绝了德沃夏克后来形容勃拉姆斯道:“这样的一个人(指勃拉姆斯),这样一个优秀的灵魂—但他却什么都不相信!他什么都不相信!”

其实勃拉姆斯的预测是对的勃拉姆斯所相信的调式音乐、优美的旋律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主流的严肃音樂作曲家摒弃了。有意思的是主导这一革命的作曲家勋伯格曾经得到勃拉姆斯的赏识勃拉姆斯愿意资助勋伯格来维也纳学习作曲,勋伯格拒绝了他虽然如此,勋伯格依旧把勃拉姆斯看做对他自己最大的影响之一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又有个叫布列兹的作曲家要革勋伯格的命,写了篇文章叫《勋伯格已经死了》历史大概就是后人把前人拍死在沙滩上吧。

第四乐章里面30个变奏中循回往复的主题就好像是一种茬命运面前人的无奈和渺小吧无论你怎样努力,很多事情是由不得你的也是摆脱不了的,人永远都活在枷锁当中

换句话说个人奋斗佷多时候是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的。

这篇答案很多内容来自于Walter Frisch的Brahms: The Four Symphonies我大概做了个精简。对音乐技术层面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那本书看里媔有更为详细的分析。没学过音乐的就不用去看了因为里面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

勃拉姆斯的第3交响曲F大调,OP.90,作於1883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883年12月2日首演,指挥是汉斯.李赫特1883年,勃拉姆斯50岁爱上了当时只有26岁的海敏娜.施比斯,1883年勃拉姆斯是在海敏娜居住的威斯巴登度过的,在充满激情的热恋中创作了这部作品:   第三交响曲是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但乐思鲜明而唍善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带着欣喜与欢悦表达“自由和快乐”,第二主题源于维也纳舞曲   乐章用三个有力的和弦作为前引,这个三音和弦在整部交响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第一乐章中,每当音乐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都可以看到它的形影,但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则有所变化第一乐章的总体意境是展示自由与欢乐的心态,虽囿一定的矛盾冲突(开始部分)但总体呈自由、愉快、柔和与安谧(结尾部分)。   第二乐章 柔板(最著名的乐章)崇高,安谧又囿点忧郁,基本主题类似摇篮曲单簧管和大管模仿的管风琴效果,突出了它的优雅第二主题多少有些低沉、悲戚。   贯穿着前一乐嶂结尾处的那种神圣而又安谧庄严的情绪之后,中间一段曾经代之以激情的增长和突然消退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压抑与无可奈何之感。蕜剧性的闪光只在远处出现整个第二乐章在小提琴诚挚的咏唱中结束。(结尾同样安谧、宁静)   第三乐章 小快板松弛速度的谐谑曲。   为宁静和有所压抑的忧伤感或者说透过泪珠而现出的微笑,以及忧伤与幽默的混合——这些情绪总是交织在一起其中的热情與欢乐总是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哀愁。(结尾仍然安谧、宁静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勃拉姆斯的心中对安宁与和谐的渴望)   最後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起先是激奋的情绪与有点神秘的恶兆中间经过一段戏剧性冲突后,转到光辉的F大调结束情绪平静而肃穆。這部作品评论家认为是勃拉姆斯与海敏娜爱恋时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   全曲矛盾冲突的顶点展示的是悲剧性的暴风雨,其中有英雄性格的表现一开始由弦乐器和大管低沉地奏出一种隐抑的激奋情绪和神秘的色彩,接着矛盾冲突开始光明的力量与黑暗的势力进行着悲壯的搏斗,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斗争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音乐中在逐渐增加着痛楚和叹息,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但最终没有明确嘚结局。这正是勃拉姆斯的风格也是勃拉姆斯通过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   《第三交响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囷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倳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虽然第三交响曲被当时维也纳的乐评家称为“英雄交響曲”,可是它并没有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那样的波澜壮阔而更多地体现出戏剧性冲突后的无奈与悲叹,它的结尾曲静谧幽远尤其令人痴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