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大学,认识了她,她很漂亮免费观看很聪明家境优越,我不知道怎么就追到她,以前我们很好,可是昨天晚上视频才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网罗天下,分享讨论,见证梦想&开放式课程非官方博客,旨在为同学们及奋进者提供各类国际开放式资料及课程索引&欢迎加入我们的附属小组:http://xiaozu.renren.com/xiaozu/242079&本小站诚聘版主,空缺3位,有志于此者,敬请报名!~&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救这些孩子吧——清华大学工物系教授程曜
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   &&清华大学工物系教授程曜  清华大学关心学生的老同事,希望我能对清华学生的学习,写一些具体的看法。因为我刚从台湾过来,对一些在中国内地已经习以为常的行为,不会视若无睹。的确,内地学生的行为和欧美甚至港台学生的行为,大大的不相同。我们虽然不忍苛责,但是我们还是得认真研究,作为时代的见证。学生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优秀的学生可以先知先觉,在这个大变化的时代领先群伦,改变社会现状。
&&& 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同其时,全世界也正注视着这些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能耐,来面对二十年后的中国。我们当然理解,年轻人个人的问题,随着年纪的增长,一定会适当解决。而该思考的是,清华里学生的特殊现象,以及普遍不正常的行为。我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身上,都能见到那种与众不同的行为。甚至是一种被鼓励的傲慢和自大。到了中国,这种精英似的傲慢轻狂,往往混合着更多瓦解的道德观。到处都是无神、无政府、无信仰的无头苍蝇。
&&& 这个时代的中国,最显着的问题就是混乱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之后,沿海的区域发达了,大量吸收内陆的人力,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不劳而获的机会。只要占住了重要的位置,挡住别人前进,多少都可以获得一些利益。我们可以在清华大门口的街上,看到有些对红灯视若无睹的清华学生,一对对牵着小手闯红灯,悠哉悠哉漫游过街,可以让百辆车子紧急刹车而不以为意。难道这就是我们要训练的新中国一流大学生吗?2003年夏天我回台湾时,遇到了我的老师刘达中教授和作家陈映真。他们都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中国的中产阶级形成了吗?&我的回答如下,城市里的中国人有钱了,他们很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但是要他们为公众利益付出一丁点儿,他们就不愿意了。当这些人没一点共识,没有一点共同价值观时,我们如何称之为中产阶级呢?这种中产阶级如果兴起,只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灾难,万万无法代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 再回到被惯坏的清华学生身上,他们一样具有全世界中产阶级斤斤计较的特性,却又不肯好好学习。总以为考上了清华,就能当总书记了。只要稳扎稳打,不犯大错,总有一天能飞黄腾达。知识的殿堂,不再尊重知识,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耻辱。
&&& 我们在这里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要知识。大部份学生上课的时候,只留意老师放了什么资讯,可能要考什么。很少理会一堂课内所教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这件事非常容易证明,只要上课明白说出的一句话,好像会考,他们就会回答。如果需要综合两句话的推理思考,他们就不知所措。即使心里明白,也不敢把心里明白的事情写下,或者尽量写的模棱两可,多拿一点分数。如果不给公式,学生不会算,也不敢推导公式。这样子的态度,不正是明证。他们上课,不理会老师推导公式的思路,大都死记最后公式的结果。
&&& 上学期我上完光学,考试第一题如下:&如果你的近视眼很严重,不戴眼镜能看清楚显微镜的影像吗?&这样的问题,一百个修课的学生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答,还有四分之一答错。这个问题,起码清楚表现了两件事:一、课本里没有的他们不会;二、他们不看显微镜,也不看望远镜,只会使用全自动对焦的照相机。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不过有一点我确定,他们不会将上课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上。这些知识只是用来考试,让他们踏进大学之门。剩下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之中,才有一些是愿意知道,喜欢知道的人。
&&&& 上个世纪美国着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概念。我思考这句话三十年,回到祖国后,突然发现中国的现状和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非常类似。当年的美国,被欧洲人瞧不起,认为美国人没有文化。虽然教育水准低落,却有欣欣向荣的活力。杜威说生活即教育,让美国的教育和实际结合起来,也去除欧式教育中的矫揉造作。中国的现代教育,应该吸取这个宝贵的意见。事实上,杜威为胡适的老师,正是胡适当年在大陆宣扬杜威的教育观,延续到台湾。而我回祖国后,见到学生的问题,似乎又回到胡适在北京的时代,一百年来没有多大的改变。
  学生们不敢问问题。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理解这个现象。当然,我们在台湾对这个现象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们听一些演讲,如果授课老师不在场,他们喜欢在同学面前大放厥词,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往往不知道,问的问题和演讲有任何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问问题。一、根本不知道有什么问题;二、怕在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影响分数;三、再次验证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知识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妆饰、和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模糊记忆。竟然有学生辅导员对新生说,你们尽量背,考完就忘记掉,不然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课程。清华大学怎么能让这些不懂事的孩子扮演大人的角色,在学生内部流传一些不入流也不正确的观念,培养了一群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
  清华的学生还有一个特色。正是因为当年高分考进清华,受到了很大的奖励,从此就对分数特别感兴趣。学生之间,以分数作为一切评价标准,有了高分就高人一等。拿不到高分就去修更多的学分,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拿不到高分。甚至有大学三年半修了一百八十多学分的例子,平均一个学期二十六个学分。这样的学生,往往对所修习过的课程一无所知。清华大学应该降低必修学分,严格把关控制品质。前些日子,我亲耳听到一位北大附中的老师说,现在四月正忙,过几个月学生进了大学就好了,只要交钱就能毕业。言下之意,大学教育不如高中教育辛苦。我想,这个看法在学生之间是普遍的,念高中比念大学辛苦。有的学生不但不认真念书,还敢来恐吓老师。我就碰到几个例子,找了教委来学校关说。清华大学严进宽出,已经是有名的了。□□□□之后,学校怕学生闹事,多少有点政治紧学业松。这件事再不倒过来做,抓紧学业放松政治,明显和经济崛起的中国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中国放松人民币汇率和管制,已经箭在弦上,是多久才能完善银行体系的问题,是能忍受多少关税报复才开放的问题。只开放人民的口袋,不开放人民的脑袋。成吗?中共应该有更大的自信,经济发达后,中产阶级检查自己口袋和堵车的时间,远比思考的时间多。就算是八国联军再来犯,不到廊坊已经堵在津京高速路上,进不了北京的。学生也是一样,花脑筋赚钱的时间,远比思考的时间多。学生已经没有政治的热情了,学校不必太担心,应该好好的抓学业。混文凭不该毕业的,千万不要妥协,尤其是研究生。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动手。不但千方百计逃避动手,还会去耻笑动手的同学。作为老师的我,千方百计的强迫他们动手,甚至不惜以退学要胁这些学生。我必须承认,即使这样,仍然所获不多,或者面临损坏设备的风险。我们发现,学生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不动手。背后的原因往往很简单,除了考试,他们几乎什么都不会动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形而上观念,根深蒂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动手,由小学到大学一路因循下来。再者,现代的电脑普及,又有很多网路新贵产生。这种弄不坏、不必负责任的玩具,反而给了他们很大的动力。还有,动手的分数通常不好评价,老师会送分。学生花很大劲学习动手,不如一个计算所得数字的成本效益高。老师不重视动手评价,学生当然不会重视动手。系里和老师的研究室里,没有摆满手册和厂商零件目录,学生当然除了玩软的不能玩硬的。学生最常找的不动手理由,就是设备不够好或者没有设备。我们发现,最好的设备给他们,他们也不用,更何况让他们自己建造设备和修设备。最好的创新科研,绝对没有配套的设备。往往在设备不足的情况,才能激发想像力,开发出前所未有的科研方向。国外学校经常有一些竞赛,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下,把所学知识运用来创造新的小发明。我们不也是该认真地考虑,采取类似的措施,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能量。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问学生,当光照到物质上,多少时间之内光电子会被释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起回答:一个纳秒。这件事让我吃惊万分,他们可以由一个老师或某本教科书上得到错的答案,完全不思考这个答案的荒谬性,和教学的内容完全不一致。上学期在期末考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物理学和你所就读的学科方法,有何不同?竟然有一个生物系的学生回答,物理有很多要背,生物也有很多要背,非常不容易同时记住。我宁可相信他在和我开玩笑,不然我如何自处,到底是怎么教的。中文的教科书有几个大弊病,略举两点如下:一,不与时俱进,不能不断再版,更正错误和更新知识;二,没有良好的索引和参考文献,学生学完之后,无法一辈子用来翻阅。学生宁可花钱买手机、电脑和配件,不肯花钱买一本好书珍藏,太令人失望了。好的外文教科书,都有中文翻译本,但是这些翻译本的再版往往跟不上时代。在中文教科书完善之前,我们只能大量使用外文书籍,而且减少学生使用翻译本的可能性。
  如果大家不认为,上面列举的现象是我捏造的。不免要问,中国该何去何从?这些清华的大学生像是会考试的文盲,不但对知识不感兴趣,对文化也十分陌生。虽然可以随时琅琅上口一些专有名词,似乎学习了很多。但细究之下会发现,他们就像文化大革命里的样板戏,架势十足好看,内容简单易懂,却不深刻。我必须要说,这不只是清华大学一个学校的责任而以,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我必须呼吁大家来救救这些孩子,把他们的思想紧箍咒拿掉,让他们开始思考。我们不能再纵容这些自以为是的清华学生。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够创造更进步的文明社会,就不配走出清华大门。要让他们知道,再聪明的人,也需要严格的锻炼。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不只是海淀清华园,而是五大洋五大洲。
大陆学生对学分的看重远胜于对学术的热忱,这是来大陆之前程曜所没有预料到
的,带着台湾尖端技术和设备过来启动实验室,在大陆却找不到从事高端科学的技术
员&&&高顶尖都当教授了&,埋头演算和论文的学生又不愿将精力耗费在日复一日
的科学实验中;就拿手下最满意的学生来说,&你早上还要给他请安呢,昨天晚上睡
好了没?来实验室好吗?&程曜声情并茂地说,学生这种主动性的缺失令他备感失望
  &问题不只发生在大陆,台湾也一样,对待科学的浮躁是全球的趋势,然而中国
要把眼界放在20年后的远景,如果中国不能重视,发展将是一句空谈。&
记者:是什么激发了您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愿望? 程曜:最开始有这种想法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当时是学校领导希望我能作为一个局
外人写一些看法,希望我能作为学校教务参考。而且教育部的16号公文也希望老师能
对学生提意见。但我是一个作家,过去曾经作为欧洲一个杂志的代表,父母兄长都是
作家,一写起来都是类似于随笔的形式,而不是平铺直叙公文形式。而且,如果我想
帮助别人的话,公文式的建议能起多大作用我无法评估。所以一动笔就写成了这个样
子,也是学校领导没有想到的。
记者:最初发表在哪里?到现在有什么影响? 程曜:原来写完上交之后本来是校方用来透过正常管道收集意见的。但后来我母亲认
为这是社会问题,不是学校单方的错误,学生也很重要。虽然社会是改变不了,但学
生还是比较有希望的。所以我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学生喜欢上网、看到好文章就转帖
,我就用他们喜欢看的形式,贴到网上,希望他们能转载,然后找到病根。   校领导看到我的文章后,说&当初不是想让你写这样的东西,但既然已经写成了
这个样子,我们也很支持你。&。还请系刊的学生干部来采访。我贴到台湾好友陈映
真的人间网上去十天后就被转贴到了水木清华的网站上。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也不过是
投石问路。而且也是帮助而不是批评。这不是清华的问题,而是全国教育的问题。
记者:您文章中写到的问题,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每天都要面对么? 程曜:是的,我心里最难过的事情是:我很认真告诉他们以前从来都听不到的东西,
就是&我不懂的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我希望清华的学生是下个世纪科学的领导。
必须训练学生理解最前沿的东西。现在的情况是,大家只管使用而不思考。
  这是我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在下面写打油诗&光学是程曜的
,&&上课是混乱的,考试是不过的&,他们说的不懂,是因为我没有告诉他们一个
确切的答案。   至于考试是因为我经常小考,然后讲解错误是什么。讲解时学生出席率最高,因
为他们最喜欢分数。后来,学生疲了,最后十分钟才进来上课。我就改成课间考试。
所以学生都感到上我的课比较吃力。   我上课也经常批评他们:&你们要负责任啊。要严谨,要思考。&主要是针对他
们不思考,没有自己的创见,不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都有独到
的方法,这对人类都有贡献。这才是创新的精神,在每个课本上的知识都需要你们去
  没有时间,我花了一堂课讲为何人类研究量子力学。经典物理的常规观点引导了
变革。结果课后我问时间,他们给了肯定的答案。学生可能也没读懂。
记者:您理想中,学生应该是什么状态? 程曜:台湾学生很实际。大陆学生敢于接受大的挑战。台湾学生来我这里学习,实验
室的技巧、操作等都对他有益。有何种新技术,了解不仅是文凭,关键是学到什么,
。和老师交流挖出他需要的。大陆的学生主要仍以文凭为主,为了考试
。学的和用的有什么关联不是很清楚。现在大陆工业形态比较初级,不是以高科技、
产值方式,主要还是压缩劳动成本、管理方式、甚至是环境污染带来的效益。知识和
应用的产业之间脱节。   很多学生都问&我学的能靠这个吃饭么?&我只能告诉他们,你要学的是打鱼的
方法。你要知道壮年时该做什么,训练你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现代的产业。大学生的目
的是要引导国家往正确的科技方向发展。
  现在的状况是,如果你问学生拿万元薪水,满意吗?他还是说不满意。问他是否
想领导十人百人的团队,他表示认可。我说你怎么领导,你学的就只是课本上的东西
,不知道世界发展是什么样的。   我在欧洲呆的最久,也做了工业实习。基本上,德国的学生无论有否这种能力,
但基本上他在大学里是追求知识的。否则不用来大学,有强大的职业学校。工业大部
分建筑在职业学校上。来大学的人有梦想,想当科学家。我在台湾清华大学毕业。我
读书时觉得书本上的都对。到德国后发现你学习的地方就是大科学家生活的地方。老
师说学习的目的不是理解。而是书写更大的进步是书写更新的书。念大学不一定工作
薪水更高。不一定是为了职业。到台湾也一样,博士毕业不一定比本科生直接进入工
厂更得到重用,因为起跑线晚,你可能呆在研发单位,而不是最赚钱的地方(市场营
销等收入最高)。&
如果谁有神力,也来救救北大吧&如果两座所谓的中国学术高峰如此空中楼阁,等到哪天雾散了,谁知道会看到怎样令人生畏的景象&
扫描四类大学生:富二代、中产子弟、城市平民子弟、农家儿女(现实的思辨--思想)
对某些年轻人来说,现实很&丰满&,对另一些年轻人来说,现实很&骨感&,或丰满或骨感,都挡不住年青一代对自己理想的追寻,虽然活法并不尽相同。 这篇并不短的文章将现实中四个&阶层&的青年做了一番扫描:富二代、中产阶级子弟、城市平民子弟、农家儿女,作者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既令人失望由令人 充满希望的一代,但作者最后的结论是&&&只不过,现在还没轮到他们充分呈现影响力,而他们一旦整体发声,十之七八都会是进步思想的认同者和光大者&&&
原文:《中国青年各阶层扫描》 (有删节、文题有改动)
作者:梁晓声(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一、&富二代&的现在和将来&富二代&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些青年&&家境富有,意愿实现起来非常容易,比如出国留学,比如买车购房,比如谈婚论嫁。他们的消费现象,往往也倾向 于高档甚至奢侈。和&二世祖&们一样,他们往往也拥有名车。他们的家庭资产分为有形和隐形两部分:有形的已很可观,隐形的究竟多少,他们大抵并不清楚,甚 至连他们的父母自己也不清楚。我的一名研究生曾幽幽地对我说:&老师,人比人真是得死。我们这种学生,毕业后即使回省城谋生,房价也还是会让我们望洋兴叹。可我认识的另一类大学 生,刚谈恋爱,双方父母就都出钱在北京给他们买下了三居室,而且各自一套。只要一结婚,就会给他们添辆好车。北京房价再高,人家也没嫌高的感觉!&&&那 么,&另一类&或&人家&自然便是&富二代&了。&&富二代&,们的人生词典中,通常没有&差钱&二字。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父亲们,要么是中等私企老板;要么是国企高管;要么是操实权握财柄的官员。 倘是官员,其家庭隐形的财富有多少,他们确乎难以了解。他们往往一边享受着&不差钱&的人生,一边将眼瞥向&二世祖&们,对后者比自己还&不差钱&的生活 方式消费方式每不服气,故常在社会上弄出些与后者比赛&不差钱&的响动来。我认为,对于父母是国企高管或实权派官员的他们,社会应予必要的关注。因为他们韩桂芝式、许宗衡式、文强式、成克杰式、陈同海式的父母,乃是现行弊 端分明的体制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及最本能的捍卫者。这些身为父母的人,对于推动社会民主、公平、正义是不安且反感的。有这样的父母的&富二代&,当他们步入 中年,具有优势甚至强势话语权后,是会站在一向依赖并倍觉亲密的利益集团一方,发挥本能的维护作用,还是会比较无私地超越那一利益集团,站在社会公平和正 义的立场发符合社会良知之声,就只有拭目以待了。如果期待他们成为后一种中年人,则必须从现在起,运用公平、正义之自觉的文化使他们受到人文影响。而谈到 文化的人文思想影响力,依我看来,在中国,不仅对于他们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即使对最广大的青年而言,也是令人沮丧的。故我看未来的&富二代&的眼,总体 上是忧郁的。不排除他们中会产生足以秉持社会良知的可敬人物,但估计不会太多。二、中产阶层家庭的儿女们在世界任何国家,中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几乎必然是该国中产阶层不可或缺的成分。少则占1/3,多则占一半。中国国情特殊,上世纪80年代以前,除少 数高级知识分子,一般大学教授的生活水平,虽比城市平民阶层的生活水平高些,但其实高不到哪儿去。80年代后,这些人家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可谓不大,他 们成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惠群体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论从居住条件还是收入情况看,知识分子家庭的水平已普遍高于工薪阶层。另一批,正有希望跻身于中产阶 层。最差的一批,生活水平也早已超过所谓小康。然而2009年以来的房价大飙升,使中产阶层生活状态大受威胁,他们的心理也受到重创,带有明显的挫败感。仅以我语言大学的同事为例,有人为了资助儿子结婚买房,耗尽二三十年的积蓄不说,儿子也还需贷款一百余万,沦为&房奴&。所买却只不过八九十平方米 面积的住房而已。还有人,夫妻双方都是五十来岁的大学教授,从教都已二十几年,手攥着百余万存款,儿子也到了结婚年龄,眼睁睁看着房价升势迅猛,不知如何 是好,只有徒唤奈何。他们的儿女,皆当下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有大学学历甚至是硕士博士。这些青年成家立业后,原本最有可能奋斗为中产阶层人士,但现在看来,可能性大大 降低了,愿景极为遥远了。他们顺利地谋到&白领&职业是不成问题的,然&白领&终究不等于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也终究得有那么点儿&产&可言,起码人生到头 来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可即使婚后夫妻二人各自月薪万元,要买下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尽管父母代付部分购房款,也还得自己贷款一百几十万的。按每年 可偿还10万,亦需十几年方能还清。又,他们从参加工作到实现月薪万元,即使工资隔年一升估计至少也需10年。那么,前后加起来可就是二十几年了,他们也 奔五十了。人生到了50岁时,才终于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两居室,尽管总算有份&物业&了,恐怕也还只是&小康人家&而非&中产&。何况,他们自己也总是要 做父母的。一旦有了儿女,那一份支出就大为可观了,那一份操心也不可等闲视之。于是,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的目标,便离他们比遥远更遥远了。倘若双 方父母中有一位甚至有两位同时或先后患了难以治疗的疾病,他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好在,据我了解,这样一些青年,因为终究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后代,可以&知识出身&这一良好形象为心理的盾,抵挡住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的猛烈击 打。所以,他们在精神状态方面一般还是比较乐观的。他们普遍的人生主张是活在当下,抓住当下,享受当下;更在乎的是于当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觉。这一 种拒瞻将来,拒想将来,多少有点儿及时行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虽然每令父母辈摇头叹息,对他们自己却未尝不是一种明智。并且,他们大抵是当下青年中的晚婚主 义者。内心潜持独身主义者,在他们中也为数不少。1/3左右按正常年龄结婚的,打算做&丁克&一族者亦大有人在。在中国当下青年中,他们是格外重视精神享受的。他们也青睐时尚,但追求比较精致的东西,每自标品位高雅。他们是都市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并且对文化标 准的要求往往显得苛刻,有时近于尖刻。他们中一些人极有可能一生清贫,但大抵不至于潦倒,更不至于沦为&草根&或弱势。成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人对于他们既 已不易,他们便似乎都想做中国之精神贵族了。事实上,他们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征,也确乎同时具有精神贵族的特征。一个国家是不可以没有一点儿精神贵族的。绝然没有,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们的文化精品为快事的&精神贵族&。他们中有不少人将成为中国未来高品质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说这类守望者只能出在他们中间,而是说由他们之间产生更必然些,也会更多些。&
三、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出身于这个阶层的当下青年,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相当一部分内心是很凄凉悲苦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 此类父母的人生大抵历经坎坷,青年时过好生活的愿景强烈,但后来终于被社会和时代所粉碎。但愿景的碎片还保存在内心深处,并且时常也还是要发一下光的,所 谓未泯。设身处地想一想确实令人心疼。中国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从前肯定比农村人家强,也是被农民所向往和羡慕的。但现在是否还比农村强,那则不一定了。现 在的不少城市平民人家,往往会反过来羡慕富裕农村的农民,起码富裕农村里那些别墅般的二三层小楼,便是他们每一看见便会自叹弗如的。但若有农民愿与他们 换,他们又是肯定摇头的。他们的根已扎在城市好几代了,不论对于植物还是人,移根是冒险的,会水土不服。对于人,水土不服却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所谓日子,过的还不是儿女的日子!&这是城市平民父母们之间常说的一句话,意指儿女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唯一过上好日子的依赖,更是使整个家庭 脱胎换骨的希望。故他们与儿女的关系,很像是体育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甚至是拳击教练与拳手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社会正是一个大赛场,而这也基本是事实, 起码是目前中国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所以他们也常对儿女们心事忡忡、表情严肃地说:&孩子,咱家过上好生活可全看你怎么样了。&出身于城市平民人家的青 年,从小到大,有几个没听过父母那样的话呢?可那样的话和十字架又有什么区别?话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须考上名牌大学;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只有出人头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骄傲,并过上幸福又有尊严的生活;只有那样,你才算对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儿女领会了&&父母是要求自己在人间这个大赛场上过五关斩六将,夺取金牌金腰带的。于是对于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成了赛场或拳台。然而除了北 京、上海,在任何省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学已须终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学更是谈何容易!并且,通常规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学,先得挤入重点小学。对于 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简直和考入名牌大学同样难,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学还难。名牌大学仅仅以高分为王,进入重点小学却是要交赞助费的,那非是平民人家 所能承受得起的。往往即使借钱交,也找不到门路。故背负着改换门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儿女们,只有从小就将灵魂交换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自己为善于 考试的机器。但即使进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终于跃过了龙门,却发现在龙门那边,自已仍不过是一条小鱼。而一迈入社会,找工作虽比普通大学的毕 业生容易点儿,工资却也高不到哪儿去。本科如此,硕士博士,情况差不多也是如此。于是倍感失落&&另外一些只考上普通大学的,高考一结束就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大学一毕业就更觉得对不起父母了。那点儿工资,月月给父母,自己花起来更是拮据。不月月 给父母,不但良心上过不去,连面子上也过不去。家在本市的,只有免谈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赖家而居。天天吃着父母的,别人不说&啃老&,实际上也等于&啃 老&了。家在外地的,当然不愿让父母了解到自己变成了&蜗居&的&蚁族&。和农村贫困人家的儿女们一样,他们是中国不幸的孩子,苦孩子。我希望中国以后少争办些动辄&大手笔&地耗费几千亿的&国际形象工程&,省下钱来,更多地花在苦孩子们身上&&这才是正事!他们中考上大学者,几乎 都可视为坚忍卓毅之青年。他们中有人最易出现心理问题,倘缺乏关爱与集体温暖,便会每酿自杀自残悲剧,或伤害他人的惨案。然他们总体上绝非危险一族,而是 内心最苦闷、最迷惘的一族,是纠结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挣扎且最觉寡助的一族。他们的心,敏感多于情感,故为人处世每显冷感。对于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心里也是怀有感激的,却又往往倍觉自尊受伤的刺疼,结果常将感激封住不露,饰 以淡漠的假象。而这又每使他们给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这种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又多了一种纠结和痛苦。比之于同情,他们更需要公平;比之于友善相待,他们更 需要真诚的友谊。谁若果与他们结下了真诚的友谊,谁的心里也就拥有了一份大信赖,他们往往会像狗忠实于主人那般忠实于那份友谊。他们那样的朋友是最难交 的,居然交下了,大抵会是一辈子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轻易或首先背叛友谊。他们像极了于连。与于连的区别仅仅是,他们不至于有于连那么大的野心。事实上他们的人生愿望极现实,极易满足,也极寻常。但对于他们,连那样的愿望 实现起来也需不寻常的机会。&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是他们默默在心里不知说了多少遍的心语。但又一个问题是&&此话有时真的有必要对掌握机会的人大声 地说出来,而他们往往比其他同代人更多了说之前的心理负担。他们中之坚忍卓毅者,或可成将来靠百折不挠的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将来足以向社会 贡献人文思想力的优秀人物。
四、农家儿女家在农村的大学生,或已经参加工作的他们,倘若家乡居然较富,如南方那种绿水青山,环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农村,则他们身处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 而要比城里普通人家的青年少一些。这是因为,他们的农民父母其实对他们并无太高的要求。倘他们能在大都市里站稳脚跟,安家落户,父母自然高兴;倘他们自己 觉得在大都市里难过活,要回到省城工作,父母照样高兴,照样认为他们并没有白上大学。即使他们回到了就近的县城谋到了一份工作,父母虽会感到有点儿遗憾, 但不久那点儿遗憾就会过去的。很少有农民对他们考上大学的儿女们说:&咱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结束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命运!&他们明白,那绝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女所 必然能完成的家庭使命。他们供儿女读完大学,想法相对单纯:只要儿女们以后比他们生活得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国农民大多数是些不求儿女回报什么的父 母。他们对土地的指望和依赖甚至要比对儿女们还多一些。故不少幸运地在较富裕的农村以及小镇小县城有家的、就读于大都市漂泊于大都市的学子和工作青年,心态比城市平民(或贫民)之家的学子、青年还要达观 几分。因为他们的人生永远有一条退路&&他们的家园。如果家庭和睦,家园的门便永远为他们敞开,家人永远欢迎他们回去。所以,即使他们在大都市里住的是集 装箱&&据说,南方已有将空置的集装箱租给他们住的现象&&他们往往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他们留在大都市艰苦奋斗,甚至年复一年地漂泊在大都市,完全是他 们个人心甘情愿的选择,与家庭寄托之压力没什么关系。如果他们实在打拼累了,往往会回到家园休养、调整一段时日。同样命运的城市平民或贫民人家的儿女,却 断无一处&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罗汉松遮花里路,美人蕉错雨中棂&的家园可以回归。坐在那样的家门口,回忆儿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 花&之往事,真的近于是在疗养。即使并没回去,想一想那样的家园,也是消累解乏的。故不论他们是就读学子、就业青年抑或打工青年,精神上总有一种达观在支 撑着。是的,那只不过是种达观,算不上是乐观。但是能够达观,也已很值得为他们高兴了。不论一个当下青年是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大都市里的临时就业者或季节性打工者,若他们的家不但在农村,还在偏僻之地的贫穷农村,则他们的心境比之于以上一类青年,肯定截然相反。回到那样的家园,即使是年节假期探家一次,那也是忧愁的温情有,快乐的心情无。打工青年们最终却总是要回去的,但大学毕业生回去了毫无意义&&不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家庭。他们连省城和县里也难以回去,因为省城也罢,县 里也罢,适合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根本不会有他们的份儿。而农村,通常也不会招聘什么大学毕业生&村官&的。所以,当他们用&不放弃!绝不放弃!&之类的 话语表达留在大都市的决心时,大都市应该予以理解,全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
五、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以上两句话,是狄更斯小说《双城记》的开篇语。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此不赘述。狄氏将&好&写在前,将&坏&写在后,意味着他首先是在肯定那样一个时代。在此借用一下他的句式来说:当代中国青年,他们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当代中国青年,他们是些中国足以寄托希望的青年。说他们令人失望,乃因以中老年人的眼看来,他们身上有太多 毛病。诸毛病中,以独生子女的娇骄二气,&自我中心&的坏习性、逐娱乐鄙修养的玩世不恭为最讨嫌。说他们足以令中国寄托希望,乃因他们是自1949年以后 最真实地表现为人的一代,也可以说是忠顺意识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一代。在他们眼中,世界真的是平的;在他们的思想的底里,对民主、自 由、人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诉求,也比1949年以后的任何一代人都更本能和强烈&&只不过,现在还没轮到他们充分呈现影响力,而他们一旦整体发声,十之七八都会是进步思想的认同者和光大者&&
写给在工厂上班同学的一封信(励志)
或许你现在背井离乡,生活过的马马虎虎,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这就够了,但是未来在哪里?
    下面的话请耐心看完,也许会对你有一些的帮助!!    每年,制造业都会吸纳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这些职场新人庆幸找到工作,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他们的前辈&&已在制造业内打拼了几年的师兄师姐们&&却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被抛弃?  职业生涯的O形路口  不管何种企业,大学毕业生进入其中从事研发、业务、生产、采购、人事等工作都要从零学起。两三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的职位会从储干、技术员、工程师慢慢做到主管,工资也从2K、3K变为5K。看起来有着不错的职业发展,然而事实上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职位会停留在工程师及主管这个阶段,工资也会停留在3K至4K左右,之后再难有进展。从主管至经理,工资发展到5K以上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当大部分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停留下来后,他们就将在职业生涯的O形路口无休止地循环,看不到尽头,当尽头出现之日,很可能就是他们被抛弃之时。    一个公司中,最有技术含量并创造最大利润的是研发部与业务部,但制造业公司往往都只是一个代工车间。那些外资企业,他们的研发、销售中心都放在国外,中国的公司仅仅只是作为产品制造环节。虽然这些公司在国内也设有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但产品的原创设计都在国外完成,国内的研发人员只是接收图纸,然后安排开模,将产品实现。这种情况下,国内的研发工程师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产品实现技术员,至于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能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很难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外企在国内设立的销售中心功能更加单一,主要是接收国外业务人员转过来的制造订单,并跟踪订单完成情况确保出货,销售技巧、营销手段、市场开拓这些都与他们绝缘。而国内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则更为不堪。    其他与产品制造有关的如生产、品管、生管、采购等职位,其中的技术含量或者说从业人员的价值更低。技术含量低则意味着门槛低,门槛低则意味着不可替代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则意味着被淘汰的可能性高。在企业中,生产、品管、生管、采购人员被老板炒鱿鱼是最多的,你上午还在上班,或许下午人事就通知你离开。制造业公司的人事部每天做的就是致力于招人,或者说低工资招人,而不是致力于留住人,因为人才市场上有的是价廉物美的新毕业生。当年,你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轻松胜任所担任的职务,那么你的师弟师妹凭什么就不可以呢?尤其是在外资企业,他们往往以每月1千多的工资招募一个大学毕业生,两年后,当他的工资需要增长时,将其换掉,再招一个毕业生,如此往复循环,将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入行后想再转行的难度显而易见。当你进入制造行业,再转入其他行业的可能性极低。你只能在这个行业内转,如果哪天离心力过大,被甩出圈子,那将是一切悲剧的开端。当城市产业升级,人到中年的你又如何自我升级?当工厂搬迁,拖家带口的你难道又开始候鸟迁徙?当公司关闭,已显富态的你难道又开始奔走在各个人才市场,忍受着招聘人员的白眼和无耐,与那些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竞争?    制造业公司普遍缺乏培训提升机制,处在公司中层的大学生在公司里并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层职位有限且要求很高,后来者中又有很多优秀者,在整个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求职者的期望下探,中间层处在前无进路后有追击的尴尬之中,看起来失去自己生存空间的日子并不遥远。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恐怕真的只能死在沙滩上了。    要知道你并不处于一个大锅饭或者铁饭碗的行业,逆水行舟,当不利的环境出现时,你是否能确保被抛弃的那些人中必定没有你&&?    与世隔绝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和前程黯淡相比,与世隔绝的工厂生活更能使人自卑与绝望。你努力挣扎向上,想脱出现有的阶层,最终发现是那么的无力,而年华却已老去。    当你走出大学进入工厂,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狭小,你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工厂、出租屋、超市。你和生产线上那些天天重复同一个工作的普工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上班和睡觉,你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超市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会生活最多也就是与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会资源。()你孤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边没有父母亲人,只有一帮同病相怜的同事,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无能为力。你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狭窄,人际交往显得那么苍白。有一天,你离开了现在的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现有的同事朋友都会失去联系,你需要在新的公司重新来过。那无奈的漂泊注定了总是在重复地画着大小不一但形状相似的圈。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你的工作服也在冬夏间轮转,你和所有的外地人都没有明显区别。在本地人眼中你们都只是打工的而已。如果你很乐观的话,倒是可以把公司的工作服看作是一种福利,冬夏各两套,从周一穿到周五周六,基本上不需要再多买什么衣服。毕竟你可以自由地穿自己衣服的时间一周也只有那么一两天。  此外,工厂食堂每天会给员工提供伙食标准为十块钱左右的工作餐。伙食费有些公司要从员工工资里扣除,有些公司则当作一种福利完全免费。但食堂饭菜的难以下咽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发霉的面包、没削皮的土豆、黄色的青菜、无从查证的劣质油等等,花样百出。在外租住的员工还可以在周末时自己改善一下伙食,住在宿舍的只能奢望偶尔在饭店里的应酬了。    公司提供的宿舍则多为四人间、八人间。当然,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集体宿舍。很多人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情愿每个月花费三四百块钱租一个十多平米的房间,这种房间多为厨、卫、阳台三位一体。蚁居于这样的房子里,关上门则如同囚禁在一个封闭的牢房里,打开门则所有的东西一目了然,没有隐私可言。然后,你会购买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包括必备品桌子、凳子、衣架。而洗衣机、冰箱、空调则是绝对的奢侈品。一是需要花钱,无力承担;再就是房间太小,摆放不下。也有些已婚人士一家两口或三口挤住在这个小房子里,区别就是家具相对更完整一些。但这里给不了你家的感觉,你只是一个租客,你只是暂住在这里,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会时时考虑以后搬家会不会太麻烦,你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这里。当房东需要提高租金时,你是没有多少谈判的能力的,要么接受新的租金,要么就搬走。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婚姻成为很多大学生不敢面对的问题。你的生活圈决定了你交际的人大多和你一样,大家同病相怜,没有能力去摘取爱情的果实。工厂里三十左右的单身柜族比比皆是,不是不想结婚,是找不到结婚的人,是不敢面对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敢去想孩子的抚养问题,是不敢承担那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未来!&宁愿坐在宝马中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听起来功利,却也包含一种无奈。    如果你已成婚,那最让你纠结的就是孩子的入学以及对父母的照顾。你只是暂住在本地,你的孩子没有权力上那些好的公办学校,或者说你没有能力交那么大一笔的赞助费,而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又不能让你放心。毕竟,读书是你能想到的唯一能改变自己孩子未来的救命稻草。你只好无奈地将你年幼的儿女送回老家,回到爷爷奶奶身边成为留守儿童。每周的电话是你最开心的时刻,在外的苦累在孩子的笑声中都会消融。你在心里默默企求上苍,让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任何一点风吹雨打就可能让你刚刚起步的家陷入泥沼。    你每年只能回家一到两次看一下逐渐老去的父母和日渐长大的孩子。因为没有假期,因为没有存款,因为路途太远往返不便,因为所有的因为。为了生存,你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但在他乡却无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如同水中浮萍,没有根,心也不能降落。    明天在哪里?    来到城市的大学生对未来最大的期望是能走出父辈贫苦生活的轮回,让自己进入更高一个阶层,为下一辈创造一个更好的起点。但当你已年入不惑,自身可以贩卖的价值已所剩无几,而城市却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难过落魄地回到老家,让你的儿女从你二三十年前的起点重新出发,再画着一个和你一样的圆?作为大学生的你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难道你能保证你的下一代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并改变命运&&?    经济改革的初期、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初期、经济处于上升周期等等这些都极易让找到工作特别是较满意工作的你麻痹,你极易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但十五年、二十年后,情况还会和现在一般乐观吗?失业真的是那么遥不可及吗?当它来临的时候,你将发现你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当你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失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你将如何面对年迈的父母、苦难相随的伴侣、十七八岁的孩子?!    城市很大,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在这个只许进很难出的围城里,作为打工的大学生们你是否有了足够的储备以避免属于你的精彩落幕呢?!&  
    平台有三个:可以创造一个平台; 也可以购买一个平台; 还可以借用一个平台。    概念的选择:做事(寻求生存);市场(寻求生意);趋势(寻求发展)。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改变:改变自己;帮助他人改变;改变环境。只有改变,才能成就自己。    如果你现在感觉很触动,很现实,不放好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自己是愿意拿着两三千,三四千的工资安稳的想这样生活着,还是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是残酷的,师哥师姐们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告诉了我们,再大的理想会在我们打工安稳的工厂生活中给磨灭的!    此时的你不防想想:    1、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吧,很盲目,其实我也是)    2、我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当你把第一个想通的时候,这个就是你眼前摆着的问题,是你拟定计划的开始。)    3、我有能力做什么?&&&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能力是培养的,当你的理想和目标都明确是,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走去,能力自然就要得到提高!但现在你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自己定好目标。)    以上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希望大家都能成功!
我不反对上班,但我反对一辈子上班!
我不反对奋斗,但我反对一辈子奋斗!
我不反对从新来过,但我反对一辈子从新来过!
当然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有信心加入创业行业的人才能成功喔!
这是大亨&&李嘉诚的名言!
这个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财富,你是选择跟少数人学习并行动,还是跟多数人学习呢?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不想改变的亲爱的朋友们:你对眼前的生活有没有受够???你改变的动力够不够???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自己有多辛苦,关键是她所爱的人在吃苦!
爱是会传递的
让世界更加美好~ 心怀爱 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与童鞋们共勉~
(励志)成长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1&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惫去跟朋友见面,畅谈至凌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同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呆。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模样,气质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无非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当今青年人的心态和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著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区分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相互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点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儿子两岁了。我觉得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喝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诱惑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奋斗什么的,我从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别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守得住,慢慢来。&他说,守得住,慢慢来。&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绝望的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何时能写过四大主笔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他指英语,也说人生。&说来说去,还是急。&&2&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的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是幸运儿中的一个。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对自己在外形和才华上的优势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阅读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向着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们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我向往声名、金钱、漂亮姑娘的长发,我反复阅读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为另一个同样骄傲的灵魂而心潮澎湃。&可我才20岁。&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今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想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为什么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世事多舛,你来何干?&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难了。&知道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无论多少声音试图扭转你,说你热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途、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的对他(她)说: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不为什么,因为热爱。千金难买热爱。&我曾把几年来写过的一些文章发给丹青老师看。他很高兴,回信说,文辞再沉静一些就更好了,但就这么慢慢写起来吧。他没有说,你要在笔头功夫上多努力,他日成为著名的记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欢这件事,就慢慢做吧。&去哪里,不重要。&&&3&朋友问我,以后想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吗?我说,不知道。他诧异,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诧异,为什么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枷锁,即画地为牢。难道这个年纪,不应该是尽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观察丰富、蕴藏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么?&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你才20多岁,20多岁,20多岁。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业旅行家?为什么不能去做NGO?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为什么不?&阅读名人传记,好处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参照自己的生活;而负面效果却可能更致命&&&从小立志做一名&&&。&若你回头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思,会看到一条似乎清晰的轨迹和路线,进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啊。如果你写过申请学校的PS,可能有类似体验。但,这或许是欺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履历难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来并不困难。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是的,是兴趣,而不是规划&&&从小立志做一名&&&。&若日后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电游玩家,我在个人传记里也可以深情回顾&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职业电子游戏玩家&,因为我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至今仍不辍,算得上发烧友。&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了咨询公司,现在又做了实业。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终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我一直对&规划&二字持有戒备,所谓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忽悠者众。&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规划呢?职业生涯是靠机遇和摸索的,如何设计呢?&而规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丹青老师28岁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如何规划自己此生要成为对公共领域发言的学者名流呢?他只是喜欢画画,就画,一笔笔的画;秦晖老师15岁下乡插队时,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待农村了,如何&立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喜欢阅读,就读,一本本的读。&如果我四五十岁时有机会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规划&;如果我混得灰头土脸,在世俗意义上是个无人问津的卢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逼讲讲&无规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4&如果你时常参加中国大陆的思想人文类沙龙,哦不,或就是普遍的名人讲座。在提问环节你几乎很难错过一个问题,&XX老师您好,请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据一些讲演者众口一词抱怨,这几乎是最令他们反感、厌倦的问题。或许连提问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这个愚蠢的问题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心理成因:请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成功、出人头地。&不然呢?如某位学者所言,一个年轻人恳请一个老东西教自己如何面对新鲜世界。荒唐吗?丹青老师说,爱干嘛就去干嘛,关我什么事?你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时代,却还想让别人指导你该怎么活。&当真连自己喜欢做什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路,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继续走。&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呢?&正如丹青老师给贾樟柯的书写序,&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青年人的选择就如整个国家急功近利的写照,&先污染后治理&,先成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找自我。某位职场中的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迷失了困惑了。不知自己到底适合这份工作吗?&我问,你到底喜欢做什么?他嚅喏半天,说不上来。&有的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我该去报个拉丁舞班吗,去报个吉他班吗?&从事并非自己志趣的职业问题并不大,业余时间发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来才醒悟,比&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灾难性一百倍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黄律曾有条状态写道,&现在想想中国父母从小到大灌输的要一直读读读抓紧把书读完最好读到博士然后去工作实在是害死人,这样看起来是沉得下去的表现,其实越到后面就读得越浮躁。 美国人这儿gap一年那儿gap一年,反倒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本来就是个沉淀的过程,急匆匆地往学位阶梯上爬干什么!&&这让我想起听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澳大利亚人,大学毕业后在半岛电视台做了三年记者,游历了欧洲,后跑去念了一个哲学一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又到非洲做了两年义工,等他跟我一个师姐成为名叫&人权&的硕士项目同学时,已经33岁了。我不解,他读完硕士为什么不继续读博士呢?&他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兴趣点才跑来念一两年书,但这些兴趣的程度都没到博士那么深入,而博士研究的方向很可能是一生的志业&,师姐道。那他毕业后都35岁了,做什么呢?&他似乎还没确定&。&这似乎是一个不靠谱的反面典型。正如一些老同学对我的印象。他们一边说,羡慕你丰富多彩的生活,听完我近期打算又同情的啧啧叹道,那你留学回来都多大了?27岁.还读PHD吗?不知道。那你何时结婚?谁知道呢,30岁?也说不定念书的时候就闪婚了。你也太不靠谱了吧,我都副科了&&&&那你留学回来能找一个多牛逼的工作?我说,出国未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目前想从事的职业不出国留学也能做的。啊?那出国意义何在?&个人阅历、视野和自我完善。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话我终究没说出口。&&&5&有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终究只是个平庸的小人物,所有的梦想都没能实现?&这是网络流传很广的一篇帖子。&我在南墙群里问大家。马老师说,不会的,说实话大家都是了不起的人,按照自己节奏一步步来,不会差的。&亦有友人问我。如果你终究只是个平庸的人,那些牛逼的梦想都没实现,世界也没改变丝毫,会快乐吗?&我问,温饱不愁吗?他说,那肯定,没这么惨啦。只是说,蛮普通的,可能只是一枚平平的记者编辑,在单位无甚出彩之处,月薪最高也就一万上下,交房供,养儿育女,开辆普通车。不痛苦,但也没什么光彩,的生活。&娶的老婆赞吗?还不错。&家里空间是否足够让我挂幕布开投影仪踢实况?可以。&还喜欢足球,喜欢阅读,喜欢年轻时喜欢的一切东西?是的。&时而三五好友,烤串啤酒,把酒言欢;时而周六周日,球场相见?是的。&快乐。&他看着我的眼睛。快乐。我点点头。&不久前去东北旅行,路途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导游、乘务员、售货员的差别。你会轻易的发现,性格将人与人彻底区别开来。我们遇到过热情健谈、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导游,也遇到过黑着脸像客人欠她钱一样,没问两句就不耐烦的导游;遇到过如一切常见的公务人员般恶狠狠的乘务员,也遇到过穿着制服坐车厢里跟乘客扯淡逗乐的乘务员。&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客人?考虑到这是日后再也不会打交道的&一锤子买卖&,何况也很少有人真正有闲心去投诉你恶劣的服务态度。考虑到,你完美的服务态度很可能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除了客人的一声感谢,一张笑脸。所在单位无法注意到你的&优良表现&,你表现好不会被升迁,表现差也很难被辞退&&在中国,那个对客人态度恶劣屡遭投诉的可能反而讨领导喜欢,比你升迁更快。你懂的。&总而言之,你的服务态度无法对你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你此生都会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你会如何做?&是的,或许你终生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态度依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云泥之别。你热爱生活和工作,真诚的感知、理解、善待他人,或许未曾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有形的回报和改观,却软化了你与内心、世界的边界。你不断接收到来自他者的正面回馈(感谢、笑脸、善意),再不断释放出正面能量,形成良性循环。&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记得那个导游、那名乘务员、那名售货员的热情、爽朗和笑脸。想起来都是暖意。&他们或许此生都是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也很难有何升迁,但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里,我读出了真正的快乐。&做一件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做这件事最好的回报吗?正如写作是写作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6&&我曾经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成为更好的人&。&这句不疾不徐却又溢满坚定的话,曾无数次给我力量。&如今,我却感觉这句话充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进步论腔调,在铺天盖地的励志话语中,我偏偏爱上了&毁志&。我更喜欢用&感知&这个词。或许我们并不能创造生活、规划人生,或许,体味、经历、感知、理解,这才是成长的密匙?&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午天,漫无目的的,童年、成长、家庭琐事,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没有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没有跟近韩寒最新的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呆,算不算荒废生命?&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怀旧,尽管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另一方面,我们拼命的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焦虑着,想要立即像三四十岁的人那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你,你,你,&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你,你,你。&真的热爱冒险和漂泊吗?为什么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你,你,你,&真的珍惜可能性吗?为何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生活的终结&?&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难道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于未来的宏大勾画?&结婚的,添子的,升副科级的,做小经理的,博士毕业的,买房买车的,走得好快。我曾经焦虑过,后来发现,那不是我的节奏。我是慢吞吞的一头牛。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兜大圈子,如果方向对了,就不怕慢。&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天天,慢慢来。&我不知道自己最终要去哪,还在一边晃悠一边张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这个碰碰那个,试图去感知、观察、理解这个世界。新鲜好奇着呢。但我确定,我只会走自己想走的林荫道;我确定,我会像哈维尔说的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在真实里。&2011年可能是有生以来最不顺利的一年,屡遭挫败,计划搁浅。回头望望它,再踮起脚尖往2012年瞅一瞅,我还是想慢吞吞的说,我们都要死很久,活那么急干嘛,慢慢来。&所有的成长和伟大,&如同中药和老火汤,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反思】中国青年报:轰动中国的万言帖 揭秘最露骨的大学生活
中国青年报:轰动中国的万言帖 揭秘最露骨的大学生活
注:本文转自网上,论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犯某些群体利益、自尊、权利等纯属意外!本站不负任何法律、道德及观念责任!特此声明!&&&
相关文章链接--本站第六页文章《清华博士王垠的退学申请》 你会感悟更多&&&
编者按: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而学生作为教育最直接的产品,却往往失去了话语权。近日,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备受中国人关注。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你也可以保存,或推荐给其他朋友。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 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 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 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 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 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 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 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 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 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 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 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 &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 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 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 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 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 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 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 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 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 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 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 &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 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 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 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 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 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 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 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 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 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 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 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 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 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 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 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 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 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 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 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 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 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 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 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 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 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 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 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 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 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 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 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 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 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 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 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 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 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 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 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 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 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 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 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 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 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 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 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 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 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 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 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 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 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 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 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 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 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 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 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 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 &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 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 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 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 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 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 谁也不关心学生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 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 &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 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 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 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 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 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 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 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 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 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 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 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 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 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 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 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 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 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 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她很漂亮免费观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