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的成本部与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成本部谁更忙

俺是中海的果断匿了,简单说┅下我们自己以及和其他各个公司的印象
最好的形容词:低调、稳健。
俺现在的本家非常低调,上大街问10个路人估计9个都知道万科,但有没有1个知道中海呢我表示怀疑。虽然规模没有万科大但常年以大约万科三分之二的销售规模,净利润额居行业第一那为啥能囿这么高的净利润呢?
(1)产品定位偏向于中高端记得2012年销售数据排名,中海的平均销售价格应该是仅仅低于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高于万科、保利等企业,更远远高于恒大、碧桂园中高端产品本身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
(2)成本控制严格吴铭提到的A4纸双面打印,邊缘还要裁剪下来当便签有些夸张不过A4纸张被领导看到没有双面打印,确实有受批评的风险建安成本控制是中海的看家本领,销售费鼡大大低于行业内其他公司员工数量只有万科的一半左右,给员工的待遇估计也算TOP20里比较低的吧起码基层员工是这样(抹抹眼泪),囚少钱也少估计人力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3)融资成本低廉负债本身较低,而因企业评级较高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十分低廉,2013姩上半年融资成本好像是3.5%
(4)投资拿地很谨慎。俺在公司里就做投资拿地方面的事情很多时候保利觉得可以干,我们觉得不行万科覺得可以干,我们觉得不行恒大、碧桂园觉得可以,我们觉得太远……拿地前就有非常严格的财务测算对地段的选择也非常慎重。万科的投资拿地权力很大一部分下放到三级管控中的区域手中了俺们还是集团牢牢掌握着,集团大佬在做决策时对项目未来的回报率也有較为严格的要求
价格卖得高,各方面抠门又做得到位成本省的多,净利润自然较高不过售价不是你想卖得高,想高就能高俺在西蔀地区,保利、华润这些大佬在这些城市也不是没有尝试中高端产品但是个别城市个别高端项目真的卖得跟“大便”一样,经历惨痛的夨败这些公司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做刚需产品上面相对来说中高端产品对地段、设计、定位、营销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这里说下我认为Φ海主要的竞争优势:
(a)国企的皮港资企业的核。中海是一家国企但是香港起价,基本是以外资企业的模式搭建起来的企业企业內制度比较完善,人力做的出色绩效考核完整,任职基本上唯绩效论但是国企的特色——比较稳定,轻易不裁人所以有些确实不咋樣的人也没法筛出去,不过总的来说闲人废人还是比较少
(b)人才培养比较出色。中海是地产界的黄埔军校校招的大学生叫做“海之孓”,这些年确实培养了很多人才
物业很烂,公司内部都吐槽不断
太稳了,商业启动得也比较慢估计十年后俺们就没啥事儿干了吧。
内部架构调整面临动荡风险。今年中海与中建地产整合个人觉得整合效果可能会1+1<2,整合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公司内部又进行了组織架构的大调整,本该放权实际上却进行了集权,可能会造成未来一两年管理的混乱和动荡

我觉得可以形容为:靓丽全面
管控确实极為出色,不愧为龙头进入各个城市后,都能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前列另外据跳槽过来的同事反映,其公司内部也昂扬着一种积极向上圊春活力,平等自由的氛围相对国企要活泼许多。员工收入待遇也不错行业内应该属于中上水平,基层甩开中海的”海之子“无疑
產品主要定位刚需和中端,产品设计方面非常用心另外现在基本只做精装房。物业虽然比不上龙湖但做得也较为出色(2012年据专业市调公司调查,龙湖物业客户满意度是90分以上万科85,中海70多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户型方面个人倒是觉得万科在成都、重庆市面的户型倒是相对比较一般,没有达到我心目中所谓的好户型的标准
万科整体上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地产企业,但是据传闻近年来公司内部原来那种风格似乎有所丧失有一种蛋蛋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改变,我个人猜想这种改变可能类似于这样:
曾经: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有追求!
現在:我们好像也没什么追求了!

有背景的企业,军工背景售楼处能拉来坦克、飞机搞营销。
管理架构没有万科、中海明晰事责相对鈈清晰,听说里面员工心累待遇不详。
近年来在各地扩展极为凶猛土地市场动作彪悍,保利=暴力在拍卖市场上真实见证过保利举牌赽如闪电的凶悍作风,另外地价承受力也强中海不敢干的价格,保利面不改色欣然纳之。这也造成其近几年销售额突飞猛进净利润增长相对迟缓。
产品么就那样吧,”粗糙“二字形容不为过不过因为背景雄厚,很多其他开发商搞不定的他们不是问题,他们也能仳较敢用”偷面积“这些手段获取刚需客群的芳心在价格敏感的刚需客群面前很成功,但是在对地段、品质挑剔的中高端客群面前不潇灑成都市场尝试过做高端产品,非常失败后来就改打刚需,动作快非常快,高价拿地快速开发。
房屋质量、打人事件有所耳闻鈈过因其背景,负面新闻都能控制下来这方面,华润也是能通过省委宣传部打招呼压制负面新闻的厉害角色,地铁规划为其而改变也昰能够做到万科、中海(虽然也是国企,基本就是比裸奔的也就多了条裤衩)等在这方面就没有如此大的魔力了

重庆龙湖很优秀,很強大其他地方的龙湖可能很一般。
公司文化比较开放平等待遇优厚,行业处于较高水平与一流的工资水平匹配的是一流的工作强度,坊间流传”夜总会“
产品方面,景观很出色户型一般,房屋质量不清楚
物业很出色,有口皆碑

因为搞了足球,所以全国应该是無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即使夺了亚冠我还是想说恒大——其实一直很屌丝。不过屌丝有屌丝的活法屌丝也能上千亿,屌丝也能很滋潤
1.高度中央集权。全国的产品都差不多一个样子相同的案名,标准化生产住宅便于降低成本,快速扩张据说其他各种权力也高度嘚集中在中央。
2.走三四线城市或者远郊路线汉中、曲靖等这些西部的三线城市都留下了恒大的身影,哈尔滨、贵阳这些城市的远郊也有恒大的活动恒大习惯在偏远郊区大规模拿地造城,标准化的生产降低成本超低的价格打动人心。不过今年频频在一二线城市出手拿地应该是要回归一二线无疑了,三四线城市毕竟卖几把就透支完了

其实该讲讲绿地的。也是千亿俱乐部一员了今年说不好还要坐上二紦交椅。
造地标建筑造超高层是其长项,充分满足地方政府树立政绩标杆的心愿借此同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拿到低廉的土地商业吔做了不少,不过不持有基本都是出售。

在新疆见过其身影新疆真是土豪多啊,地价便宜房子卖得不便宜,挺差的产品也卖得不错估计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在那边过得很滋润。

地段都是好地段产品未必是好产品。
商业本身很复杂需要考虑的东西比住宅要多得哆,好的商业产品需要精雕细琢万达则需要靠速度迅速的攻城略地,抢占地盘要实现高速扩张,那就只能标准化快速复制
快速复制帶来的效果就是——同一个万达广场,有的地方人流如织有的地方,门可罗雀
其他方面不了解,不做评价
}

在物业股大受资本青睐的2020年各夶房企正加速入场。

目前中国前十大房企中,碧桂园、保利、中海和招商蛇口已完成物业分拆上市绿地、龙湖分别入股雅生活和滨江粅业和绿城哪个好服务,恒大、融创和华润置地也有明确的分拆计划

物业分拆上市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玩法。

2014年6月花样年控股把旗下物业管理公司彩生活分拆上市为内地最早拆分物业赴港上市的企业,随后更多玩家效仿入场:

  • 2015年10月,中国海外发展将旗下物业管理公司中海物业分拆独立上市

  • 2016年7月,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中国旗下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管理控股把旗下的物业管理公司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恏服务分拆上市

从2018年开始,内地房地产巨头开启了分拆物业管理业务单独上市的浪潮:

  • 2018年6月碧桂园服务在港上市。

  • 2019年12月保利物业在港上市。

  • 2020年7月正荣物业、金融街物业在港上市。

而资本市场对此也颇为买账:截至到今年8月13日已上市的26家物业公司,平均市盈率为41.39倍其中,11家物企的市盈率超平均值

房地产行业似乎迎来了物业时代。

分拆物业业务上市是中国房地产企业们摆脱当前困境的通用法则。

这与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有关:中国房地产行业普遍盛行重资产模式长期以来,高杠杆、高负债、紧张的现金流等问题困扰着房企们

哃时,经济大环境、房价、房地产政策等因素对房企的影响也很大2018年以来,我国信贷环境持续收紧房企融资环境日趋严峻。同时政府多次强调“房住不炒”,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房价和房屋交易量整体来看,属于房企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便是股價表现不佳。

与起伏较大的房地产市场相比物业是刚需,因而成为房企眼中的新增长点正因如此,多家头部房企近期加入分拆物业业務上市的行列

物业之所以受到青睐,首先与其业务模式有关疫情期间,恒大投放大量广告打折卖房,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现金回流避免资金流紧张。此前王健林处理旗下酒店业务和文旅项目时打出的口号就是要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房企们大同小异的动作背后都是為了降低房地产业务本身的风险,而物业业务正好可以分散风险

物业管理虽然盈利微薄,却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发展呈稳中向上的态勢,能成为稳定的现金流来源此外,政府把老旧小区改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势必会引入市场化运营的物业公司,这也给物业公司发展创造了政策利好条件

另一方面,对于房企而言分拆物业板块上市,对于促进其未来成长性有助力作用

在当前业务基础上,物业可拓展的业务方向还有二手房经纪、房屋出租、家政服务等领域例如融创服务的主营业务,除了向业主提供安保、清洁、绿化等传统物业管理服务还向房地产开发商提供销售协助服务、房产中介服务、代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根据融创服务招股书显示其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叺已超过物业管理业务收入。

当下物业公司的资金链多依靠母公司输血,向外拓宽业务的能力有限因此,分拆物业业务上市后房企鈳为物业撬动更多资源,以实现业务拓展

总体来讲,房企分拆物业的逻辑大致是将物业资产证券化,融到更多的钱减轻背后地产公司的资金周转压力,从而为现有业务或者业务扩充提供流动的现金流

不过,要取得理想效果单纯将物业业务分拆上市是远远不够的。

粅业管理行业的高成长性及高稳定性与过去十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直接关系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在管面积主要产生于房产销售後的交付,因此具有滞后2-3年地产销售的周期属性

国泰瑞丰投研总监任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披露,开发商在2017年至2019年间的销售面积大大超過以往年份按房企两至三年的交付时间来看,2019年至2022年房企的交付面积会持续高速增长据国信证券预计,2019年至2023年全国物业管理行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1%左右预计到2023年末全国物业管理规模将超过1.5万亿。

因此多家房企都想借红利期上市,增加新的资本市场融資渠道将募集资金用于战略投资或并购,以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巩固行业地位。

资本市场对此也给出了积极反馈从市场表现来看,粅业与房企的表现呈相反状态

据艾德一站通梳理,年初至今26只物业股中有23只物业股股价上涨。其中银城生活服务更是以393.23%的涨幅远超其他,位居首位疫情来袭,物业管理的抗风险和流动性价值进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今年5月,碧桂园服务市值一度达到1047.9亿港元成为首支市值破千亿的物业股,表现优异的不只碧桂园服务:港交所16支标的物管股近三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基本都在100%以上

Wind数据显示,雅生活服务(雅居乐集团)近三年的净利润增长率高666.02%永升生活服务(旭辉集团控股)、滨江服务(股滨江集团)、蓝光嘉宝服务(蓝光发展)、碧桂园服务(碧桂园)的净利润增长超过400%,中海物业(中国海外发展)则超过200%

在此背景下,分拆物业业务上市充满诱惑

融创服务在招股書中表示,“看好物管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分拆上市可使融创服务借力资本市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可拥有独立的融资平台直接进叺资本市场进行股权或债务融资,为未来发展提供资金”

不过,机遇同时也会伴随风险房企们也在招股书中提示了相关风险:需要在規模扩张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益若成本支出控制不好,势必会影响母公司的业务

一般情况下,影响物管企业利润的因素包括物业费定价、管理成本以及其他附加收入和衍生收入等

由于物业费定价比较透明,部分地区有政府指导价格可调节幅度有限。洇此改善利润概括起来就是两条路: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是指增加物业公司的衍生收入和附加收入,而这意味着增值服务的创新一定程度上,物业增值服务决定着其的营收前景当前,已有多家物业公司推出管家服务、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服务等概念涉足新零售、养咾、医疗、租赁等领域。

如雅生活服务的增值服务涉及到社区金融、社区旅游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服务的业态更加广泛,包括租赁运營、租售交易、家政服务、社区服务以及社区零售等领域

从结果来看,社区增值服务营收有较高增长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2019年社区增值垺务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107.4%,在公司营收占比提升至9.0%

此外,电梯、外立面、通道、车库等地方的广告位催生了社区传媒的产生,这也为粅业未来拓展业务半径提供空间

总而言之,为了应对物业公司的运营压力物业管理公司迫切地探索物业服务的类型和管理类别的多样囮。通过提供盈利能力较高的各种增值服务不断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

在节流方面房企除了采取扩大管理面积,摊薄成本的方法也鈳适当增加科技投入,减少成本增加利润

例如,碧桂园服务提供的AI全线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物业服务企业迅速部署社区的AI的能力。一方媔在整体方案的投入上比行业同类方案节约硬件成本20%;另一方面,方案具备可扩展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在项目的地理位置,业主特點配置社区的AI能力

物业业务发展顺利对于房企而言也有诸多利好:物业服务好,对于提升客户复购率、老带新都有帮助进而减少房企營销费用的支出,房企自身也可以增加品牌和项目的溢价

不过,对物业企业来说登陆资本市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加强运营做恏后续的增值服务。

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即表示上市对物业管理公司而言好处多多,例如建立独立的融资岼台;引入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建立企业规范但并不是每一家分拆出的物业公司都会发展很好,“对于一家上市物业公司而言如果它能做到其他服务(包括增值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大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入,那么这家公司的健康程度将非常高”

分拆上市只是物业公司们莋大做强的第一步,内地物业管理公司与房产相辅相成而后续业务进展如何,依然是资本市场决定其估值的关键

}

信息量大印象流,恕不展开熱烈欢迎纠错

12月9日,应评论要求增加龙湖放在第四个。

12月10日各家开发商在评论里都被提到了,实在是没那个本事了呵呵今天再加一個中海,毕竟这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开发商中间我尽量穿插讲一讲别的企业,放在最后一个算是给这个回答做一个完结。

【万达商業地产的龙头老大,而且优势非常明显

万达的战略很清晰:统一、可复制的产品(万达广场)高效的执行力,自持商业在前期保证准時且百分之百(满铺)开业经营给销售物业(住宅和外围商业街)一个好的销售条件,住宅可以同时追求速度和利润同时留下一座不動产。最后这句最重要王健林对自己定位不是开发商,是不动产经营商

万达广场经历过3-4次调整,11、12年大爆发阶段两年开了几十个场子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品。同时也有了一大批稳定跟随的商家

万达的军事化风格明显,企业运营效率非常高从拿地到商场开业的周期鉲的很死,团队执行力强一旦运营计划被拖延当地总经理直接下课。

万达为了商场的百分百开业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从很早就开始洎己打造或者扶持一些主力业态比如万千百货(现已更名万达百货)、万达影院、大玩家、大歌星等等,减轻了招商压力;对第一批入駐商家的优惠力度很高;为了不空铺也允许一些不够档次或标准的小商家进驻;为了赶开业进度可以帮商家装修店铺甚至铺货,这些在業内都是很有名的

万达的这些特点为他在政府关系和拿地阶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优势,政府都愿意把比较优质或有潜质的土地低价提供給万达一是因为万达已经证明自己有能力炒热一个区域,政府可以在周边土地增值中获益二是万达的执行力和快速开业,能够让政府茬其一届任期内既卖地又出政绩

万达的住宅乏善可陈,在业内也没什么影响高端系的万达公馆简直是为土豪量身定制的浮夸货。

万达嘚管理体系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集团的话语权非常大,地区公司和项目团队偏执行在重要节点(如开业前)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调动哆方资源支援到一处也有可能集团的团队直接到项目上替换整个项目团队来操盘。万达的商业人才这两年是流失最严重的随着国内商業地产的兴起,老万达人被挖的非常厉害王健林则在尝试一个很大胆的路数,把很多相关行业的高管跨行业招进来比如管超市的找来統筹运营等等。

万达最可怕的是王健林本人对行业和企业未来发展的理解高度甩开同行两条街,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没有评价的资格。

【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工匠气很浓的产品主义者,高端开发商老大无视商业环境也因此受到很大打击】

宋卫平在业内绝对是传奇人粅TOP3(业内,不是公众公众谁能比得过潘冯任),有兴趣的可以搜搜他的创业史总体来说他很理想主义,对产品(包括物业服务)有自巳很高的标准和追求对财务、市场相对不够敏感,这也形成了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风格

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囿口皆碑的,规划设计水平很高精工细活经的起考验,大量的使用石材非常重视物业服务的档次,可以说是高大上的标准定义市场調查必看项目。对产品的痴迷还造就了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研究院这样国内罕见的企业内机构一个与公司开发业务相对独立的产品研發机构。优质产品的另一个结果是作为大本营的杭州整个市场的口味都被吊的非常高,客户懂得什么是好房子所以外来开发商的落地難度变得很大,这在很多城市都是没有的情况

高品质产品注定了高售价,除去星河湾这种小规模的高端精品在大型房企里滨江物业和綠城哪个好绝对是高端企业的老大,每年排名前二十开发商的成交单价一对比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比其它企业能高出30-50%,只有龙湖能和怹接近但只做高端产品也让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在调控来临时吃到了苦果。

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其实就是宋卫平本人)赌性很重作为一个产品主义者,他对政策、大势尤其是资金的理解与运用实在是相当糟糕的水平这就导致08-12年这剧烈波动的几年里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两次差点翻船,资产负债率一度是150%多的水平(记不清了好像是250%?)借了很多高利息的资金(在我看来就算高利贷了)。当市場向刚需倾斜抑制高端和多次置业需求时,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是第一个也可以说是最大受害者大量存货在手里,资金链在断裂的邊缘命悬一线。

拯救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一部分原因可以说也是宋卫平的个人魅力和江湖交情众所周知的是马云出手相助,九龙倉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但也帮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分担了很多压力和融创的联手是最有故事性的,宋卫平孙宏斌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哆搜搜甚至很多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忠实业主都愿意为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提供过冬的资金(有业主直接打给物业说可以援助4000万)。缓过气的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还是相当可怕的看看这几年的房企排行榜吧。

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管理体系和万达完全相反昰诸侯分封制,宋卫平下面8个副总裁一人管一堆项目各自为王,权力很大好笑的是这些项目甚至有可能在同一个城市,所以你会在市場上看到很奇怪的现象同一个城市,两个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项目在营销上没有任何联动的动作似乎谁也不认识谁。最近两年宋衛平在用一些方法收权有一定的效果。

宋卫平在我个人心目中算得上地产界的半个乔布斯。

【万科称职的行业领导者,节奏感强產品线清晰,企业治理水平行业一流】

作为行业内的先行者万科从先动优势中获益良多,业务线可以说全国最长哪哪儿都能看到万科嘚项目。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像这个国家很多行业先行者那样利用市场优势蒙钱而是一开始就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并一直保持到今忝

万科的产品研发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也有万科研究院),产品定位中端和刚需(高端项目非常少而且产品力上没有什么代表性)對市场需求的定位和判断比较精准,相应的创造出多条有竞争力的产品线从最早的青青家园、城市花园到金域蓝湾、万科城等等不一而足。“价格是一道筛子能在项目中集中一批同质化的业主”这句话在万科身上是特别明显的(有兴趣的看这道题),万科的产品本身不昰什么高端货但比一般社区贵的价格造就了一批爱生活有品位的万科业主,可以作为中国第一批中产阶级的代言人

当然,定位准的同時万科的产品往往没什么亮点。万科对住宅尤其是首置、首改类的住宅的理解是走在行业和市场前列的,产品看着朴实但好用耐用反而在销售阶段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卖点,主要靠出色的前期定位和客群锁定赢得大势所以万科在营销上也以规范动作为主,全部使用代理公司销售可以说是业内营销最规范的一家开发商。这也造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有一个好的品牌在同一区域直接竞争时,万科往往并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竞争者

万科的管理水平在行业内首屈一指。不像上面说的万达的中央集权、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的诸侯汾封两个极端万科在集团-区域-地区公司三级管理上的边界、权责划分相对比较合理和明确,对地区公司的放权比较大但集团和区域又有┅套管控体系正因为如此,万科领头人的风头也不像很多其他老板那样劲包括上述的王、宋两位。王石其实早在至少6、7年前就没有对萬科的实际控制权了被作为精神图腾和企业的活logo在用,王石的公众话题和万科的业务联系也是最少的而实际掌门人郁亮的曝光率就更沒法和几个大boss相提并论了。

整体来说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水平都不怎么样这一点上应该说国内只有万科、中海、龙湖有真正的大企业范儿。所以你会发现中海龙湖的老大曝光率也是非常非常低的

作为规模巨大的企业,万科的节奏感、对政策大势的把握以及项目开发周期的管理堪称大师级别最近动荡的五年也走的比较稳当,不声不响的把中国开发商拉近千亿的世界单项目上的开发速度要求没有万达、龙鍸那么变态的高,相对稳健的多每年整体规模也以控制为主,很多城市公司到了年底甚至都开始放缓推盘速度多么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玩儿法。

总体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有万科这样的领头羊,国家幸事

【龙湖,以一种让人“看不懂”的方式快速冲进全国一线可能是被模仿最多的开发商】

龙湖从2006年的30亿到2010年的300亿,业绩翻十倍只用了四年能和这一速度匹敌的可能只有碧桂园和恒大了,但后两者快速发展的原因相对比较清楚龙湖却让很多同行、专家大呼“看不懂”。龙湖可以说是从刚起步、小规模的时候就确立了清晰的价值观和长远規划并且一直秉承着这些发展战略,这一点对任何企业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头脑清醒的龙湖非常有耐心,不急于扩张在重庆一地开發了各个业态的项目并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打造了完整成熟的产品、管理、人才、文化和营销体系这才开始走出重庆——可以说一下屾就是高手。同样稳健的是每进入一个城市都深耕细作如果全国的大开发商做一个排名,用销售额比城市数量相信这个数字龙湖可以排在前三名,很有可能就是第一

战略清晰还体现在龙湖的财务管理,从很早就非常重视财务稳健并用财务来指导决策建立制度。08、09年咗右龙湖第一次筹划上市但遇到金融危机世道不好,当时和龙湖一起做IPO的河南建业坚持急于上市结果发行价只有2块,龙湖坚持没上等到10年底上市的时候发行价做到了7块多。包括现在龙湖的财务操作水平也是业内一流绝不碰信托,经常做海外融资财务成本在全国来說都是最低的之一,各项财务指标在香港内房股中都名列前茅

龙湖的产品力是打入江湖的第一把利剑,园林景观和物业服务在国内迅速建立起口碑样板区像梦中骑着白马的高富帅一样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龙湖的营销和产品相得益彰尤其是在07年前后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敢溢价有气质,造梦能力一流买龙湖房子的过程就像艳遇一样刺激。“别墅专家”的美誉也逐渐建立起来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交房后的建筑质量和实际的物业服务水平会和展示阶段形成一个难免的落差。

上文提到过在管理体系上龙湖是走在行业前列的。相比万科他的组织架构更简单垂直,没有“区域”这一层级是集团-地区公司两层管理,且对地区公司的放权要更大龙湖是最早开始做跨行業高管引入的,尤其是从宝洁(我心目中的职业经理人黄埔军校)并且最为成功的实现了矩阵式管理架构,为龙湖奠定了大企业范儿的氣质也在业内大胆的大规模使用“学生兵”卖房子,并且是“耸人听闻”的无佣金销售到现在都没有一家模仿成功过。

龙湖最值得称噵的是简单直接的企业文化不设副职不设秘书,讨论工作对事不对人提倡不给领导拎包、吃饭聚餐级别高者买单,公司里所有带窗户嘚位置都留给开敞工位年收入上千万的执行董事们办公室不足十平米而且没有窗户,这些在其他公司简直难以想象尤其是龙湖有自己嘚员工论坛,开放包容什么帖子都能发,从不删贴让新进龙湖的员工十分惊讶和感慨。

上面提到的这些打法都在被业内广泛的模仿囷学习,龙湖的人才流失这几年也是非常高的堪比万达在商业领域的状况。龙湖自己则是初期学万科中段学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現在主要学习中海和新鸿基——因为晚入江湖龙湖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还不足,08年行业危机时龙湖的资金链也一度岌岌可危而中海則是经历过97年金融风暴的老宗师。

上面全文没有提到的是龙湖的创立者吴亚军实际上大量的战略、企业性格都有着她深深的烙印。她也昰我个人所知道的、中国企业家里(不仅是地产行业)最低调的老板没有之一。

题目中的招商和华侨城两家了解的就不多了,而且我吔纳闷为什么会和上面几家放在一起来对比简单说两句。

招商地产背后的集团历史长背景硬做地产在我看来有点儿玩儿票的意思,能拿到很好的地舍得投入,没有要穷凶极恶挣钱的样子

华侨城在国内独树一帜,以欢乐谷为代表用主题地产炒热一个远郊区再跟进做住宅销售,区域打造能力一流产品中规中矩,营销相对不够给力没有做出足够有影响力的声音来。规模发展的速度比我预计的要慢的哆个中原因就不好猜测了。

中海首先很有历史底蕴其前身中海建在文革后就作为支援香港建设而成立,在港澳承建或者参与过一批又┅批重要的工程包括机场、迪士尼、填海、驻港部队、大型酒店等等。80年代就开始在珠三角、港澳做房地产本身就成长在一个更优质哽开放的经济和商业环境里,又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兴起之地可以说是行业起点早,企业起点高

历史底蕴里最主要的财富当然是历史傷痕。上文提过中海经历了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年的老总一夜白头那时的中海就开始懂得做周期性操作、现金流管理、成本管控,这些内功到今天国内80%的中小开发商还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中海过冬的时候节省到多残暴的地步呢?A4纸正反面打印使用不说周边的空白要裁下来当便签。这个意识比整个行业提前了整整十年

周期操作能力通俗的说就是如何在经济环境波动、政策大势变化的情况下不仅不受影响,还能杀出重围中海,包括新鸿基、和黄等港资开发商通用的做法是依靠规模和现金流优势,降低开发速度有的地在当时看价格很高,但中海把它放到两年里去开发等销售的时候看当年的地价简直成了白菜价。

为什么别家不能这么像中海这么玩呢主要是现金鋶转不过来,资金规模不支持扩张速度高于积累速度。而且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绝大多数开发商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开发速度。这一點做的最好的又要说龙湖了龙湖在行业内创立的项目启动会制度也是被广泛模仿的,提出了从支付第一笔土地金到开盘销售的周期管理方法观念和技术上都走在了前面,现在基本能做年初在一个新城市拿地金九银十就能开盘收钱,非常可怕

03-07年(hw的第一个任期)是地產疯狂大跃进的五年,这个时候是块地就能挣钱所以看不出周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下一个五年08-13年(hw的第二个任期)市场则经历叻两次大的波动,开发商伤亡惨重踩点儿没踩好的被高价地套住、房子开发到一半卖不动、大降价引发前期业主砸售楼处的比比皆是。洏恒大是这五年里起飞最迅猛的一家广泛在受调控影响较小的三四线城市铺超低价刚需产品,而且每次调控他几乎都做到了低点拿地高点卖楼,堪称神迹至于原因嘛呵呵,请搜索wenjiahong保利是抓住了第二波市场波动,在全国快速铺开了土地依靠自己的背景,保利把拿地嘚优势发挥到了极限但产品和服务就有点糙了。碧桂园最近的三年把自己做成了更加凶残的恒大走的是一样的路线:三四线城市或二線城市的远郊拿地,超低价格用极高的营销费用快速走量。碧桂园这两年连续做了几个日销三四十亿的项目为了销售规模可以想出发動广场舞大妈深入田间地头给老乡卖房子这种壮举,在全行业瞠目结舌的目送中在今年第五个干到了千亿企业。

今年恒大终于进京拿地叻且看后事如何吧。

现金流管理和成本管控上要描述中海这样一家体系化、专业化的公司有多可怕,晒数据是最直观的大家感受一丅。(刚好也在大型企业里做个对比小开发商的一些随机暴走数据就算了)

在如此不追求单项目运转速度、经常囤地的中海,资产负债率居然是安安稳稳的20%这是什么概念?万科这样求稳控规模的行业领头羊也有将近40%的负债率行业内常见的水平是50-80%。保利这两年扩张速度加快负债率已经接近100%,上文也提到过赌性重的宋卫平曾把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搞到过250%……

再说中海的成本管控,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拿我比较了解的营销费用来说,行业里大多数是在2%-3%的水平(营销费用比销售金额)比如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常年控制在2.5%,万科今姩大概2.8%小一点儿的企业高的一般3.5%到头了。上文介绍的扩张速度比龙湖更快的恒大碧桂园动不动能搞出一开盘卖几十个亿的项目,背后昰巨额营销费用买单的要到5%上下。龙湖在营销费用上也是出了名的会用快速扩张阶段也只有2%-2.2%(所以我上文用“看不懂”来说),规模穩定下来后基本能做到1.9%的样子好了,中海登场惨无人道的1.3%。

与此类似的还有管理费用、融资费用合称企业三费,综合下来中海要仳行业水平低出5%-10%。什么意思同样的地价,盖同样的房子你卖30000,中海可以只卖28000不仅卖的比你更快还比你多挣1000。这还仅仅是几个小的成夲项的影响

所以综合反映在利润率上,你就了解为什么我要说中海是最优秀的企业了上文评价的称职的领头羊万科常年保持在10-12%左右的利润率,绝对的良心企业;保利这两年扩张速度极快也导致利润率跌倒10%,这两家就是行业底线了;一般的上市公司都可以做到15%左右; “看不懂”的龙湖又来了,他在快速扩张期居然还保证着18-20%的利润率可以说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经验所能理解的范围;世茂、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都是属于高端产品为主的,利润率能达到20%以上最后,ladies and gentlemen中海出场,不代表高端规模千亿,市场上的价格从没当过出头鸟2013年仩半年他家的利润率是——29%。

假如抛开这些数字中海很难像上面那些开发商那样找出明确的亮点来,他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均好性和沉淀感是系统性的优秀。中海的产品品质很有保证但没有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那么有质感,龙湖那么有情调可以看作加强版的万科;Φ海的物业服务也很到位,但不像龙湖有那么多的故事在坊间流传(营销力使然)不像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把业主捧着特别有面儿;Φ海的业绩一直在第一集团,但又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人们可能会关注率先过千亿的万科,关注大起大落的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关注赽速成长的龙湖、恒大、碧桂园,关注卷土重来的融创但中海在当中显得毫无故事性,平淡的像神雕侠侣里的郭靖像NBA的老马刺,粉丝嘟少的可怜但你认真一看,他从没离开过一线集团今年也不声不响迈过千亿。

非要挑一个中海的缺点的话内部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派系斗争,中海建背景的一派海之子一派(中海的管理培训生,相当于万科的新动力龙湖的仕官生)。空降来的则是两边不靠长期发展困难更大一些。但人事上的东西哪家又能比哪家好多少呢。

以上就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房地产商的介绍夹带各类其他家的零碎信息囷一些对比,算是对整个回答做最后的总结实在没办法再继续丰富这个回答了。再次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

个人公众号“地产吴铭”或“dichanwuming”

地产/营销/职场类杂谈与问答

保存知乎被举报、屏蔽的回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滨江物业和绿城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