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生活设计成一个让人沉迷的游戏设计属于什么专业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这是一个挑战死神权威的游戏,每十个加入其中的玩家,会有三个因此殒命。作为世界上最疯狂的极限运动——翼装飞行(Wingsuit Flying),死亡率高达&30%。甚至连滑翔服的创始人都在&1998&年的一次飞行中因失误而摔死。古往今来,狂热的爱好者不断为这项运动祭出了生命,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着了魔一样前赴后继,沉迷其中呢?&赌上性命的游戏,全球尝试过的不过600人如果你不太了解翼装飞行,不妨 Google&一下,保证满屏幕都是某时某地某个运动员殒命的新闻。与死亡的关联度之高令人闻之色变。这是一项诞生于&90&年代的极限运动,最初由极限跳伞演变而来。运动员需要身着带有双翼的滑翔服和降落伞等设备,从飞机、高崖或者摩天大楼等高处一跃而下,并用身体协调的能力来掌握飞行方向和速度。在到达安全极限高度时,降落伞开启,运动员才能平滑降落到地面。受限于飞行高度,运动员在空中用于调整姿势的时间非常短促,这也使得这项能让人类最近距离接触飞行梦想的运动危险性和难度变得极大。全世界尝试过的人不到 600 个,真正算得上职业玩家的甚至只有 100 人。不管是中国的嫦娥奔月还是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人类对于飞天的想象贯穿古今。公元前 850 年,英国人布拉德双臂绑上鸟翅从罗神殿上一跃而下,试图飞越伦敦城,结果坠地身亡。这是先人为实现飞行梦所作的一次早期尝试。古今中外,用羽翼加身尝试飞行后亡命的例子不胜枚举,直到 1912 年,法国裁缝弗朗茨o雷希尔特(Franz Reichelt)企图将翼装飞行发展成一项运动。他做了一身由降落伞和人造翅膜组合而成的飞行装备,外形与现代的翼装最为接近。当从埃菲尔铁塔一跃而下,还是没有抵抗住地心引力,不幸命丧黄泉。这段画面被拍摄了下来,场面狰狞无异于自杀。▲弗朗茨o雷希尔特而关键性的变革出现在上世纪 90 年代:来自法国和美国的先行者制作了成套的飞行服,其结构坚硬并以柱状物支撑,从而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翼形飞行。&飞行衣,是穿上就能飞吗?总结起来,翼装飞行需要在短时间内用精准的肢体协调来保证整个飞行过程的万无一失。首先,运动员会被像装裱蝴蝶标本一样固定在滑翔服内。当飞机上升到合适的高度后,根据位置与飞机舱门尺寸的不同,运动员必须根据当下飞机与气流的状态,在适当的时机伸展四肢跳出飞机。借由飞机前进速度产生的相对风,迅速进入滑翔状态。作为人类无动力飞行的最高速运动,翼装飞行发展至今,最快的时速已经可以达到&289&公里/小时,而正常的速度,也可以达到一百多到两百公里。同时,还会以&50&公里左右的时速下落,平均下来,翼装飞行每往前飞&4&米会下降&1&米。参加过芝加哥国际翼装飞行冠军赛的运动员曾这样描述他跳出飞机时的感觉:「我做过最紧张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包在这件大衣里,抛出飞机。」▲抓好时机,跳出机舱翼装飞行的难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滑翔服。这种通过增加表面积来阻挡空气获得上升力的衣服是一种很敏感的仪器,就算稍微抬抬下巴或者将脚趾往外推一点点,就可以彻底改变人在空中的移动方式。对于专业的飞行者来说,在训练过程中的每一次跳跃都需要被精准计算,直到找出最合适的肢体伸展幅度。&成为「鸟人」的门槛是巨额的训练费千禧年以来,随着滑翔装备的发展成熟,翼装飞行也从一项高危的极限运动逐渐成为了一种可以让所有人都体验飞行的游戏,当然风险还是比任何其他游戏大。在翼装发展历程上,将降落伞装置与翼装飞行服区分开来是关键性的一步。在上世纪&30&年代,跳伞运动员们在跳伞时身穿成套飞行服,由此得以在打开降落伞前滑翔了一段距离。而关键性的变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来自法国和美国的先行者制作了成套的飞行服,其结构坚硬并以柱状物支撑,从而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翼形飞行。现如今,翼装由柔软而富有弹性尼龙材料制成;进气口使翼装能在飞行过程中充气膨胀,当飞行员伸展手臂时,这样的设计令其双臂下方和两腿之间形成增压膜,从而产生升力——此时的飞行员略有几分像一只鼯鼠。但是至于飞行的状态、安全程度则很大程度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毕竟,拥有一辆一级方程式赛车,并不会使你摇身一变成为最好的车手。一套完整的滑翔服造价在&1500 美元到 2000 美元之间。带有 GPS 模块,能提供速度测量和定位,并且搭载了一对 Go Pro 相机的头盔也需要花费 2000 美元。看起来,这一套能带你飞的装备尚且还在负担范围之内,但真正烧钱的地方在于训练本身。这项运动的门槛是必须要进行&200&次跳伞之后才能学习翼装飞行。一般交给培训中心或学校&&美元的培训费;请教练大概&500&美元一天;进行风洞训练一小时是&800&美元左右;每跳一次要买机票,机票是&25&美元。真正想玩翼装飞行,一年自己要掏百万美元左右。&死亡率高达&3&成,为何每年都会有后继者沉迷?翼装飞行领域的传奇人物迪恩·波特(Dean Potter)在一次飞行中遭遇了事故,于 2015 年离世。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他分享过他的切身感受:很多人认为我并不会感到恐惧,但其实我会。恐惧是值得的,因为恐惧会将我推向更高境界的意识,让我感知到更多。它让我更加清醒,让我保持平静。这些让我可以进入一些平时我没有办法达到的境界,让我可以做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事情。▲迪恩·波特很多东西都可以引起人的恐惧,沉迷翼装飞行的人,大多享受命悬一线的快感,这就是恐惧。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让你命丧黄泉。英国有一位研究极限运动心理的教授称,当人在做极限运动时,大脑会因恐惧而兴奋,并分泌多巴胺,产生无与伦比的快感。风险越大,快感越强烈。&Geek君有话说恐惧和快感共生共存。当压力和恐惧散去时,对快感的无比怀念会驱使翼装飞行者想要重新投入这项运动中来。这就是为什么不断有人为翼装飞行而牺牲,却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跟上,即便逝去的那个人曾经是他们最亲密无间的伙伴。
大家还喜欢
Copyright(C)极客视界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号-1&人参与 | 时间:日 10:38
我的室友当中,除了一个大老板外,其余大都沉迷于游戏。我不怎么玩游戏,只是静静的坐在他们旁边写代码,听音乐,或者码字,不时往旁边瞅瞅他们的屏幕,于是大致看到游戏从LOL换到了网络游戏,不变的是,他们还是沉迷其中。我很久之前就写过关于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的文章,不过现在看来,那篇文章多是概念性的东西,换句话说,不接地气,那篇文章大部分来自我的臆想和知乎看到的观点。直到现在,我和一群游戏中人朝夕相处,想他们所想,并试着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感觉,我才能真正的去思考这个事情。我想把沉迷于游戏的分为三种情况。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因为游戏好玩,而是因为丧失了对生活其他方面的信心,得出这个结论是可怕的,但真相就是这么残忍。这种现象在大学之中尤为明显,事实上,我们所能看到就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小部分人可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而另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找不到明显的优势而选择隐匿。其他部分像我这样的人或多或少能够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面找到价值和成就感,所以不会因此沉迷于游戏。我有两个室友,均来自农村,大一的时候,我非常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有一种来自农村的孩子的朴实,并且懂的非常多的关于自然和农产品的知识,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面,他们变得足不出户,整天在寝室里面玩游戏,甚至不去把妹。我想这是丧失信心的典型,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在大学并无用武之地,而腼腆的性格又让他们的人际交往感到乏力。他们在大一的时候尝试过一些东西,比如编程或音乐,但是没有坚持下来,随后的日子里面渐渐丧失对任何事情的信心,与外面的世界开始脱轨。我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问一个自称从未输过棋的老者不输棋的秘诀,老者说,我从未下过棋。我有些时候真是觉得我闲的蛋疼,自己都管不过来还要操心别人,可我看到朝夕相处的室友每天在游戏里面忘乎所以,就觉得一阵惋惜,我不是想秀优越感,事实上,我就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能够一起学习和奋斗,偶尔大胆而刺激的玩乐,这样的大学生活才是值得怀念的。第二种沉迷于游戏的人,是因为生活的无聊,他们其实也不觉得游戏有多好玩,只是找不到比游戏更好玩的事情,才会一直玩游戏,生活充实的人可能不能理解,但事实是,你永远想象不到无聊又多大的力量。游戏是性价比最高的荒废时间的工具。第三种沉迷于游戏的人,是真正的游戏发烧迷,我们大多数时候理解的游戏玩家,应该是这类人,他们发自内心的觉得游戏好玩,并且深深为此吸引,他可能在其它方面卓有成就,可还是深深着迷于游戏,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款游戏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能吸引这些发烧级的玩家乐此不疲。不过,难以置信的是,这部分人往往非常聪明,而且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一般不会真正意义上的沉迷游戏,并且在工作的时候富有创造力,他们是真正的玩家。其实我很讨厌我自己一副说教的样子喋喋不休,为什么我不能做点更酷的事情?想来,大概是因为我一直自诩着那番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向往。我无数次尝试和沉迷于游戏的人沟通,可是结果往往是尴尬的,连我自己都觉得我他妈真是吃多了。在利益的趋势下,游戏厂商变得越来越无良,而那些用心做好游戏的公司往往赢利困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多无良厂商赚钱,越多的无良游戏,越多的毒害着年轻一代,然后这又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空间,让更多的公司前赴后继。这个循环的终结在于年轻人的觉醒,或者下一代的覆灭。本文作者:王登科 文章来源:相关阅读:
顶: 6踩: 1
1楼&& 08:09:10 假如儿子能把网戒了我死都愿意 晚上上游戏厅白天上手机一直游戏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楼&& 04:19:01 唉,我儿子27了,初中开始玩游戏到现在,学习之余,工作之余足不出户,就玩游戏,不谈女朋友,不充电,还意识不到这是问题,个人卫生,身体健康,人际交往,都受到很大影响,有时我这当妈的真想以死来让他觉醒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楼&& 14:57:13 都洗洗上班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楼&& 22:17:38 都洗洗睡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楼&& 16:43:22 这个,让人深思呢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楼&& 17:24:30 裁缝们真有才……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7楼&& 10:31:58 玩游戏赚钱也是一种职业,只是我们内心不能接受这种职业罢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8楼&& 11:40:41 俺认为,,,我不会打游戏没什么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9楼&& 14:09:20 最近玩一个游戏,本来抱着支持国货,尊重创新的想法充值了几次,后来发现游戏厂商贪得无厌,棺材里伸手,马上AFK了。我觉得很奇怪:国内的玩家可以拼命往水里扔钱,但是对于真正值得付出尊敬的一些低价的游戏软件,比如小小星球大碰撞之类的(甚至一些欧美网游),却不厌其烦地去破解。反之,国内热门网游的破解版又不多见。——这个国家现在真的很奇怪:平铺的大道没人走,满是荆棘和陷阱的小道上人挤人。从世界范围看,游戏也是一种亚文化,每种亚文化都会有其支持者,这些支持者构成了特定领域的文化产业,又反馈到周围的社会。令人可惜的是,中国到处都是亚文化和进口文化,却完全看不到真正主流的本土文化精神的群体。没有向上的主流精神的主导,各种文化界乱走的结果只能是逐渐走入死角——娱乐死。海外定期花钱玩游戏的人也有,但是长期沉迷游戏忘记生活的却不多,或许因为除了游戏,还有无限多的有趣的选择随时在吸引人。实际上,在文化领域,国家的潜在指导其实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一个亚文化发达到一定程度,都会逐渐出现很多本土的要素,就像现在的武侠主题的游戏占领了很多市场份额,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本土的精神需求。所以,为了让正面的要素获得充足的发展,多数发达国家都在潜移默化地倡导国民阅读书籍,尤其是本国的经典书籍和历史书籍。劝国人,多看书,少游戏。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0楼&& 11:30:09 你的网站一年净收入能上万不?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1楼&& 18:10:27 难道作者不知道玩游戏可以赚钱吗,5173一年10几个亿,都是职业家创造的,17173。多玩,都是一群爱玩游戏的人创建的,现在有着几千万的会员。史玉柱当年也只不是个游戏沉迷者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2楼&& 12:49:03 呵呵,真的可以赚钱吗,估计没我网站赚钱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3楼&& 15:34:44 我觉得会沉迷的人挺奇怪的,那有什么好玩的呢?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4楼&& 21:20:00 王同学是个人才,俺觉得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5楼&& 20:10:28 好久不玩游戏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6楼&& 17:20:44 玩游戏赚钱也是一种职业,只是我们内心不能接受这种职业罢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7楼&& 16:50:10 我也沉迷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8楼&& 16:46:27 难不成我是从第一种变成第三种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9楼&& 16:01:17 非常同意楼主观点的 其实那些经常玩游戏的人并不是因为游戏有多好玩 而且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前过的目标 游戏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支点 我曾试着改变那种人 但结果是他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0楼&& 13:53:43 很少玩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1楼&& 13:35:27 说到游戏,当年我就是被游戏给毁了,作为一个玩了5年的网络游戏迷来说,我觉得,让人沉迷的原因就是游戏的诱惑太深了,场景,荣誉,装备,伙伴,如果一个不好运气好的,踏进游戏领域,无意中得到这些东西,那就完了,肯定是沉迷不拔,除非现实中有更多的诱惑把人从游戏里引诱出来,否则互联网上说得所有理论,全部是扯淡,要想从游戏里走出来,除了诱惑还是更大的诱惑,对于正在沉迷游戏的人来说,外在的一切语言全部是废话,没有人听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2楼&& 13:06:16 说的对了,只是对生活其他部分已经没有了信心!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3楼&& 12:57:47 同感 不怎么玩游戏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4楼&& 11:44:27 我现在就是您当然的感觉,虽然没你那么厉害。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5楼&& 11:08:34
不怎么玩游戏,智商达不到。。。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98775',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您好, []|
外媒揭露游戏界黑幕 让你沉迷的五种设计
腾讯游戏讯 3月15日消息,好游戏总是能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外媒cracked经过分析,发现有五种设计方法必不可少;
你可能还喜欢
1.斯金纳箱原理:这是行为心理学派在实验室内研究动物学习能力的箱形实验装置,游戏开发也得益于此,玩家触发或是解开谜题就可获得奖励,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鲜明表现。2.创造虚拟道具满足贪欲:为何韩国要对游戏中的虚拟道具进行立法,这实际反映出了人性的虚荣和贪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获得的回报只是心理的满足而已。3.让玩家做决定:游戏中的奖励和回报已被提前设计好,玩家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方法在某个时候得到它。中国《()》的随机开宝箱设计相当狡猾,其实它就是利用了玩家的主人翁心理。4.永远玩不停:精明的开发商会通过系列新作、外传、移植、重制、下载内容、资料片、内容更新等各种方法来延长一款游戏或一个系列的生命力,从小时候玩到长大一直都不完。5.每天消磨你一点时间:也许工作的繁忙能让你没有大把时间花在游戏上,但偷走你的碎片时间则是现在的社交游戏和所要做的,它们会让你觉得只是玩了一小会儿,结果却是另一番样子。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游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单机游戏全球网游每日要闻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鹿和溪水)
(魂无归处为情牵)
(宋宋Jimi)
第三方登录:是什么样的游戏能让人沉迷到杀人
  一个是5岁男童凌进成,一个是26岁的边缘智力者钟小光,只因为厌烦凌进成跟自己抢电脑玩,钟小光将男童残忍杀害。2014年5月,珠海中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钟小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受害者家属称,已向检察院要求抗诉,而珠海市检察院本月6日也已正式向省高院提起了刑事抗诉。(6月26日 新华网)  在这起事件中,被杀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杀人的是一个26岁的成年人。固然,这个成年人不是普通的成年人,其是边缘智力者。既然是边缘智力者,也就说明他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力障碍者。他已经26岁了,即使智力有问题,应该相当于十五六岁的人还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戏,会让他沉迷到为了争夺玩游戏而去杀人?  当然,有人会说,这杀人者不是普通的正常人,是一个智力边缘者,不能用常理来推测他的心理。确实是这样子。但是,我们抛开这起事件不说,看看正常人,智力没有边缘的人,在玩游戏的时候,就没出过事情吗?显然不是,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因为玩游戏成瘾的人已经有10万之众。最可怕的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悲剧。一位母亲不让孩子玩游戏,被儿子痛打并且捆上双脚;一位孩子为了玩游戏成了小偷,偷了东西卖了钱舍不得吃饭,也要购买游戏币;一位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因为与虚拟世界里的人发生交恶,而约架,结果把对方捅死。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存在孩子中,就连成年人也是一样,因为玩游戏而猝死的,而离婚的,而辞职的,还少吗?  这至少说明一点,眼下的游戏太有吸引力了,很多人玩游戏走火入魔了,不是因为他们太没有主心骨,而是因为游戏的魔力太大。对于游戏的设计者、开发者、推广者来说,能够让大家走火入魔代表的是他们的成功。但是,对于社会来说,这些悲剧的发生代表的却是社会管理的失败。  电子游戏确实是个好东西,它能锻炼人的智商和思辨能力。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适可而止的娱乐是有好处的,走火入魔了就会是一种深深伤害。对于游戏的研发来说,不能仅仅看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但是,依靠研发者的自觉,推广者的自觉是不行的。正如我们实施了“治理沉迷游戏”的规定之后,大家在网络上玩游戏依然是可以彻夜的一样。这需要我们对开发的游戏进行认真审阅。  邀请专家、学者、家长等不同阶层的人,对游戏方式、内容进行审查。从是不是会沉迷的角度,是不是会伤害健康的角度,是不是会有损智力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严格把关,让游戏更健康。而眼下的游戏除了暴力砍杀,除了美女奖励,还有什么呢?  绝不反对电子游戏,但是电子游戏的推广也需要符合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游戏,能让人沉迷到杀人?谁能来回答呢?(长江网 郭元鹏)  责编 李小雪
(责任编辑: 和讯网站)
分享文章到
财经新闻 你总比别人先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设计学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