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 量子和林跃庆谁是量子卫星发明者

对话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我国将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3)
5月25日,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内的量子模拟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超冷原子光晶格平台的激光伺服系统。该平台可以人工操纵冷原子的量子状态,从而模拟一些难以操纵的、复杂物理系统的机制。(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构建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问: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科学实验卫星之一,也是世界上首颗以量子科学实验为目的的科学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制发射将带来怎样的意义?
答: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成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结合地面即将建成的&京沪干线&千公里级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可以初步构建我国空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一个天地一体的全球化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成以后,能为未来的互联网提供基于量子通信技术的安全保障,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同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制也将促进空间光通信、空间单光子探测、星地高精度时间同步等技术的发展,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
■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
●问: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科学家不仅要关注原始创新,也要鼓励成果转化。您认为在空间科学发展方面刚刚起步的中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与社会科技进步?
答:我国以往的空间计划中,大多是为了应用的目的,以科学家为主导的、特别是以基础研究为目的的项目尚未形成专门系列。基础和应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从事的量子信息研究,正是起源于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随着量子调控技术的进步而产生了包括量子通信在内的量子信息科技;在推进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过程中,产生了发射卫星的需求,使得我们进一步发展技术,而星地量子通信又为更加深入地检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平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后,又可以推动空间光跟瞄、空间微弱光探测、空地高精度时间同步、小卫星平台高精度姿态机动、高速单光子探测等技术的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鲁路(QM0002)
继6月30日,国办发文明确下一步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后,8月1日下午,北京市“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终于现身……
日本前首相福田8月2日罕见地表示,安倍政府正在让国家走向灭亡。
近日,国内首个获批的宫颈癌疫苗正式上市供货,那么疫苗种类都有哪些?
为啥安倍看好的女政客总以辞职收场,他打造的“娘子军”在外界眼中总是那么不咋滴?
丽泽长途汽车客运站将于7月31日后终止运营,110条客运班线和367辆省际班车将陆续迁移至新发地长途客运站继续运营。大家都在看
我国首颗量子卫星即将发射·专访潘建伟:全球首创,我对量子卫星充满信心。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8a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核心提示8月16日,“墨子”号量子试验卫星成功升空。中国领先世界,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卫星和地面量子通信的国家。在这背后,不能忽略一个外国人的功劳。
8月16日1点40分,经过13年准备的“墨子”号量子试验卫星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至此,中国领先世界各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卫星和地面量子通信的国家。未来,一旦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体系构建完成,中国就再也不必担心通讯信息安全。中国将无惧黑客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量子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和数字签名的无条件安全,可以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一旦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信息传输就无法通过现有的方式被窃听或泄漏。留学奥地利六春秋,潘建伟内功修成“墨子”成功升空,背后可不是中国的“闭门造车”。这事儿,得从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说起。潘建伟,1970年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本科毕业之后,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那时,老一辈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始对量子通信领域密切关注,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潘建伟正是在科大学习期间,领略到量子世界的魅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潘建伟越来越感觉到量子理论研究对实验技术和器材的极高要求,但当时,国内的实验室条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1996年,年轻的潘建伟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量子科学界“大牛”安东o蔡林格。当时,蔡林格教授已经筹建了一间先进的量子实验室。正是在那里,潘建伟和伙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光子的量子隐形传输实验,这个实验被认为是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端。此后几年,潘建伟和同事们又成功进行了一系列量子信息领域开天辟地的实验,博士毕业后,潘建伟跟随蔡林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些经历为之后潘建伟回国投身国内量子物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嫌欧洲空间局太慢 蔡林格转身携手中国潘建伟的老师蔡林格是量子科学领域的权威。在量子通信领域,潘建伟和他曾经的导师既是师生,也是竞争对手。预见到量子卫星巨大作用的蔡林格2001年就开始和欧洲空间局商讨建立量子卫星的计划。但这项“烧钱”的计划面临异常复杂的申报手续,“它(欧洲空间局)太慢了,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决策。”蔡林格曾经失望地说。潘建伟这边的境遇则要好得多。2001年,潘建伟回国组建实验室,向中科院申请了200万经费,当时的中科院基础局直接拨了400万给他。在中科院的重视和支持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有了一批由中国人完成的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成果。2005年,量子调控成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近年来,中科院启动量子卫星项目,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沪干线”项目,为量子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极大的动力。看到学生在中国干得热火朝天,蔡林格主动向潘建伟提出,要加入到中国的量子卫星计划中来,潘建伟欣然接受。于是,奥地利就成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的第一个国际合作伙伴。大咖辈出的量子科学“圣地”维也纳大学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已经有650年的历史。曾经培育过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埃尔温o薛定谔就曾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墨子”量子卫星背后的科学家之一安东o蔡格林也长时间在维也纳大学进行研究。他带领的维也纳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的研究小组占据这片领域的前沿。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新加坡的科学团队也有量子太空实验的计划。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不计风险的投入,使得我们率先尝到成功的果实。这一领域的技术在各种层面的利用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墨子”的升空不是结束,这段征途望不到尽头。而我们也并不打算竖起藩篱。潘建伟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会向全世界开放,在奥地利之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团队也已经主动请求加入。(实习编辑:祝闻豪)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关键字:
48小时热榜新闻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潘建伟回答量子计算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