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阳明 心外无物的“心外无物”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感应与心物_王阳明_心外无物_思想的生存论分析,心外无物 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王阳明哲学思想,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思想简单明了,王阳明思想核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感应与心物_王阳明_心外无物_思想的生存论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
日 14:42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郑州)2015年第1期
作者:陈立胜
内容摘要:王阳明“心外无物”之“物”乃“行动物”,“岩中花树”作为“现成物”类似于阳明“事亲”和“事君”之“亲”与“君”。
作者简介: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  ——《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  O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Nothing Exists beyond the Mind"  作者简介:陈立胜,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东广州 510006),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研究。  原文出处:《中原文化研究》(郑州)2015年第20151期 第34-42页  内容提要:中文之“物”固是至大无外之公名,万事万物、有形无形,皆可以“物”名之。然王阳明“心外无物”之“物”乃“行动物”,“岩中花树”作为“现成物”类似于阳明“事亲”和“事君”之“亲”与“君”,而不属于阳明“行动物”之范畴。“看花”方为“物”,一如“事亲”“事君”之为“物”。“看花”之“看”亦如“事亲”“事君”之“事”,是“关照”下的“观看”,故“心”与“花”之意向相关性不是一纯粹意识之相关性,而是一扎根于与物同体的生存实感的相关性、一“有厚度的”、嵌在肉身之中的意向相关性。  关键词:心外无物/行动物/观照与关照/岩中花树  “心外无物”命题非王阳明所首倡,释延寿《宗镜录》(卷八十二)曰:“《首楞严经钞》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法界,无有障碍。”[1]1281“为物所转”之心乃被境所迷(所谓“迷己为物”),是“分别心”,而非“本心”。显然,延寿讲“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乃是要说明迷时逐物,悟时转物之禅理。在儒学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乃至“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实已蕴含“心外无物”之义①。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多从“格物”角度切入,格物是“体究应感之实事”,而非如朱子所训“穷至物理之谓”[2]297。以此视角看《传习录》“岩中花树”章,则“看花”之行为方为“一物”。兹从“物与事”“花树与看花”“关照与观看”“感应之心”四个方面证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彦)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求教: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理解,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是与朱熹所提出的“心”与“理”分离相对的.朱熹提倡“格外物”得到“理”(即万物的总规律,即“道”),可王阳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什么理也没有格出来,却格得大病一场.而王阳明在被贬至贵州龙场,坦然面对死亡,躺在自己打造的石棺中,思索内心,体悟到“心外无物”.即“理”、“道”在心中,无限光明,照彻万物.心中光明,则无所畏惧,即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面对问题和困难,心里依然知道行事的方向、处事的方法.万事万物必须与自己内心的“理”相结合,才有意义,否则物就对自身没有任何意义,故曰:心外无物.如何向内心求得“理”,达到“知行合一”?“格‘物’欲”,“致‘良’知”.常内省心中的念头,哪些是私欲,努力摒除.还原出“良知”本来面目,让“心性”的光芒--“良知”指导自身的行为.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有错误、有争议的地方尽请提出.
天涯305530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心要通过物质的运动来体现物质则是在其运动中实现自我发现的.没有自我发现就没有观察者来证明其存在,可是没有物质亦就没有自我发现.心外无物,外物即心,心即外物.王阳明认为心物是同体的.你的“良知”理解和我:老子提倡道,也说了失道后德,可是道谁能控制?也许只在混沌的状态下才有的(也就是无是非).而儒家提倡德(虽说也有朝闻道之语),承认了人性所具有的缺陷,认为人需要修德,以致至诚.老子所谈的天道的必然性让人望而却步(你要是实践易就知道了) .可是人道却在我们心里,古来多少儒生相信即便修德不会得到外物的帮助,不会避免无妄的灾祸,但他们自身也乐得做君子.这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却有不同于其神学意义的儒家的道德信仰.而理学是在外来和本土宗教冲击下而诞生的,是儒学在哲学上的一种升华.王阳明所说的也是儒家所向往的至诚之境.对恒久以来的大部分儒生的不可言说的心理给出了一个**上的概括.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以其所悟的人道来指导人的行事.以正确的人的态度立于天地之间,便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便会无往不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