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哈萨克族音乐生存现状的音乐

- 哈萨克族民歌选 马雄福翻译整理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I277.2936/2
学位论文室(309室)
图书馆公告用哈萨克语自我地歌唱|音乐|乐团_凤凰娱乐
用哈萨克语自我地歌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涂飞向记者介绍,马木尔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哈萨克族人,一直居住在乌鲁木齐,偶尔才会出省、出国演出,在平时沟通交流中甚少使用普通话,只会说哈萨克语。对于乐迷来说,马木尔因此显得冷漠,他在演出现场没有互动,只以哈萨克语演唱。他的低沉粗犷的嗓音加上独特的哈萨克腔调,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异域风情以及深邃、神秘的听觉享受。
哈萨克音乐人马木尔。(资料图片)深圳商报记者 祁琦 实习生 王真梅“鸣沙——马木尔五城巡演2014”深圳站将于7月24日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旧天堂书店举行,新疆音乐人马木尔将用充满民族风情的音乐向深圳乐迷献上一场哈萨克族民谣大餐。因马木尔无法用普通话交流,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了马木尔的好友、独立音乐演出策划人涂飞。只以哈萨克语演唱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马木尔1970年生于新疆奇台县的东风牧场,自幼就学习哈萨克民歌和冬不拉,后来还自学了吉他、曼陀林、口弦等乐器,被视为哈萨克的冬不拉英雄,是北疆家喻户晓的名人。哈萨克民歌一直都在马木尔的血液里流淌着,但他并不拘泥于哈萨克民歌给予他的,在后来的音乐中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例如吉他、笛、箫、鼓等。涂飞向记者介绍,马木尔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哈萨克族人,一直居住在乌鲁木齐,偶尔才会出省、出国演出,在平时沟通交流中甚少使用普通话,只会说哈萨克语。对于乐迷来说,马木尔因此显得冷漠,他在演出现场没有互动,只以哈萨克语演唱。他的低沉粗犷的嗓音加上独特的哈萨克腔调,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异域风情以及深邃、神秘的听觉享受。“语言不是问题,少数民族歌手不是非得唱汉语歌曲才能被人欣赏。”涂飞表示,“马木尔的音乐娱乐性不强,比较自我,自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不会去取悦别人,跟流行音乐是不一样的。”被外媒誉为“中国的Lou Reed”2002年,马木尔离开新疆,带着冬不拉前往北京,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了IZ乐队。这是一个注重律动、有着工业迷幻气质的前卫摇滚乐团,在他们的作品里,哈萨克传统音乐元素被完全解构。对乐队去年推出的新专辑《回声》,乐评人张晓舟评价道:“IZ乐队这一次更义无反顾地步入工业摇滚的迷宫,并引领你穿过工业的丛林,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鸣沙的空域。工业的背后是大地和星空的无限循环,而从哈萨克面具后升起的,是夜空中最黑的星。”同时作为一个先锋音乐作曲家,马木尔也有许多个人作品,《雄鹰》、《星空》、《循环》、《土》、《Alika》、《皱纹》等专辑都呈现了另一种传统的可能。其中,《雄鹰》由英国Real World Records在欧洲发行,马木尔凭这张专辑在欧洲进行了巡演,被欧美媒体誉为“中国的Lou Reed”。与摩登天空签约寻求更好发展马木尔与IZ乐队的作品是一瓶装着民族音乐的美酒,这瓶美酒被现代音乐规则技巧稀释了,不那么呛人,味道新奇又好喝,赢得了大批喜爱世界音乐的欧洲乐迷。近年来,马木尔与IZ乐队不仅在英国8个城市进行巡演,还登上了波兰华沙世界音乐节、瑞士圣加伦音乐节、葡萄牙锡尼士音乐节、比利时斯芬克斯音乐节、西班牙巴塞罗那亚洲节、挪威海洋风暴音乐节、欧洲WOMAD国际音乐节等音乐节的大舞台,成为广受欧洲乐迷熟知的中国音乐人。谈到在欧洲演出的不同,涂飞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人员、音响设备比较专业,乐迷观众的欣赏水平会更高一些,因为他们听得比较多,接受能力比较强。”而此次的“鸣沙——马木尔五城巡演2014”,马木尔将先后在北京、广州、长沙、中山、深圳5个城市献演,音乐人、鼓手邓博宇将为马木尔助阵。记者在与涂飞的交谈中获悉,马木尔与IZ乐队今年已与摩登天空签约。涂飞表示:“这样马木尔和乐队未来会有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包括专辑的出版、演出的机会、演出的整容等都会比以往更加好,以后的演出平台也会更专业一些,希望这种专业的合作可以持续下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1915050
播放数:1295252
播放数:37750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下载积分:1250
内容提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17:50: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官方公共微信如何评价王洛宾的音乐成就?
来源:互联网
中国第一歌贼,少数民族音乐汉化的先驱,把很多少数民族民歌采集之后默认成自己创作。上面提到的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的华语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哈萨克民歌,却被他改口称是自己创作。该歌本来是被马步芳围追屠杀中侥幸生存下来的哈萨克牧民,怀念遥远家乡的姑娘和山水,回忆一路亲手掩埋的亲友,感叹世事艰难而唱。时至今日,许多老人听到旋律依然恸哭不能自已。然而王洛宾却将其改编成欢快简单的爱情歌,并恬不知耻的改称自己为藏族女孩创作,可叹呐。(该段历史感兴趣可百度,青海的很多哈萨克人新中国成立才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回到故里)。将[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的哈萨克、维吾尔民歌以自己创作的名义卖给台湾公司赚取利益。他所翻译的歌词往往太过肤浅,不能表现民歌原有的深度,降低了所编译民歌的艺术水准。以上述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为例,该歌自哈萨克斯坦流传到中国哈萨克民间,讲述一个俄罗斯少女爱上哈萨克青年的深情和遗憾,歌词哀婉动人,透漏着民族宗教的隔阂中年轻人相爱面临的困境,于当今时代也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而西部歌贼却把其歌词编译成肤浅的男欢女爱内容,毁了绝美的旋律,令人失望。他的大部分歌词也以自己心中“淳朴简单”的理解来编译民歌,却无法传达民歌作为很多少数民族历史见证一部分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他本该是发掘西部各族民歌的功臣,最后在名声和利益面前晚节不保,慢慢成为中国第一歌贼,无耻的强盗
老一辈艺术家中的郭敬明————————-转个老文读《民歌岂容出卖》一文有感——兼谈王洛宾现象作者:艾克拜尔·米吉提
读了《人民音乐》1994年6期戴海鹏先生《民歌岂容出卖?!——&历史是严肃的&续篇》一文,为该文所披露的王洛宾先生向台湾出卖十首新疆民歌“著作财产权”一事感到十分震惊。   如果说近一两年来,首先港台及海外掀起一股王洛宾热,继而在国内各媒体引起反响,成为一种罕见的热潮,一顶顶“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中国民歌之父”桂冠纷纷戴在他的头上,并由他自选集《纯情的梦》的出版使事态达到了一个高潮的话,那么出卖民歌版权一事可谓使这一高潮趋向不知所从的尴尬境地。   平心而论,我对王洛宾先生一向十分敬重,他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是有过一段特殊感情的,他曾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注,青海省西宁市文联《河煌民间文学集》第一集、第29页《在那遥远的地方——歌的产生经过》,日)中坦言写道:“四十年来我爱上了这个民族的乐天精神,”“我年青时向往着青海草原,向往着哈萨克”,并且翔实地讲述了他记录《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哈萨克民歌的真实经历。“1938年—1939年间新疆一部落哈萨克人由于和统治者闹矛盾,被赶到甘肃河西走廊,一部分留在祁连山北麓,一部分则越过祁连山到达青海海西地区。”“当时有三十余人,到西宁与统治者商谈‘归顺’事。这三十余人中有几个歌手、冬不拉手,当时通过关系,约请他们,每天去北门外公园弹唱半天,共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记录下二十余首民歌。当时只请了一位维吾尔商人担任翻译,由于语言条件的局限,所以唱词不逐字译出,只能半编半译。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歌中唱道‘每天看到她粉红的笑脸和那金边闪动的衣裳’那时在藏族千户长家中看到他们的姑娘穿的是金边的衣裳,于是把这金边借用在哈族姑娘的衣服上,实际上哈族姑娘的衣服上就不镶金边。后来传唱开了,这个金边问题,也就不便再纠正了。总之,1939年春我从记录下的民歌中整理出十多首,流传抗战大后方。计有《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塔尔和玛丽亚》、《欢迎歌》、《流浪的哈萨克》、《黄昏里的炊烟》、《沿着天山》、《暮色苍茫》、《小马驹》、《走不到天边》、《美丽的姑娘》等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尽管他当时受历史条件及语言条件的限制,还是忠实地记录并介绍了这些哈萨克歌曲。我所说的忠实,是忠实地告诉人们,这些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以历史的眼光去看,由他记谱、整理、介绍了大量的哈萨克歌曲和西北其他民族的民歌,广为注传唱,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我们总是善意地去理解他对于一种民族语言几近无知的果敢,除了旋律,那些民歌歌词常常被他“译”得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当我看到他的自选集《纯情的梦》之后,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开始重新认识王洛宾先生了。王洛宾先生在他自选集自序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五十年前我曾写过《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我从纷繁杂乱的诸多作品中选出了113首,编成一本新编歌曲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这里,他已开始明白无误地宣称这些民歌为自己的作品了。而且,把《那遥远的地方》列在歌曲集首篇,去掉了直至《洛宾歌曲集》(注,《洛宾歌曲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一直延用的“哈萨克民歌”字样,在歌尾却续了一个注:“1992年这首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24首中的一首。这首歌是五十年前的青海写的,流传很广,从国内唱到海外。五十年后我又回到青海,欢度龙年春节。茶会上有人要我介绍一下,这首歌的写作动机,这是我半个世纪以来的秘密。当时我26岁,曾悄悄爱过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姑娘。我们在酒会对歌,在草滩上赛过马,夜里俩人同坐在一匹马背上看过电影,相处三天,我便陪同电影队离开了海边,这首歌是坐在骆驼两个驼峰之间写出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读到这里,不免为王洛宾先生从那封写给友人的信仅仅过了十年光景,就换了一种说法而到到十分困惑。   自从王洛宾先生首次在西宁接触哈萨克民歌,到现在也就五十余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许多历史的见证人尚健在,而且那些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起就经由王洛宾先生之手刊布这些民歌的出版物依旧可寻,白纸黑字摆在那里。更不要说这些民歌活生生的载体——一个民族——日益昌盛地生活祖国大家庭里,怎么能“激情”一来便可以当众编出新的神话来呢。在自选集第35页王洛宾先生有一句话似乎乎掷地有声:“一个音乐家不只要因音乐而伟大,更要因人格而伟大。”倘若把这句话作为一面镜子立在面前不知王洛宾先生有何感想。   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竟然“忘记”了这些民歌的原有民族归属,但并没有忘记将它们一一归属在自己的名下,并将《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都达尔玛利亚》、《喀什噶尔舞曲》、《等你到天明》、《玛依拉》等十首歌曲的版权出卖。   然而,王洛宾先生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起码的常识,这些民歌就像草原上的小羊,只要你不强抱或任意宰杀,一松手它就会“咩咩”叫着奔向自己母亲跪乳,寻回它的文化母体。它即不会对你“一鞭钟情”更不会像一只小羊跟在你身旁,情愿被你每天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它身上。民歌是无言的。但并不等于这就可以让你随心所欲。民歌用它的无言说明一切。就说王洛宾先生出卖版权的十首歌曲,便已作出无言的陈述。毫无疑问,《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森汗》、《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四首歌是维吾尔民歌。其中《达坂城的姑娘》是吐鲁番民歌,《阿拉木汗》是哈密民歌。就连地域特点都十分清楚,怎么会一夜间就归属在王洛宾先生名下呢。至于《喀什噶尔舞曲》,有学者认为,实际上是巴音郭楞蒙古族民歌(注,见《中国音乐》1994年第2期“实事求是——我们的准则”一文,作者晓明。)是王洛宾先生曾误将此歌归为维吾尔民歌,本来已有论误,现在进而要变作他自己的创作歌曲,看上去发展逻辑十分清晰。至于其余四首哈萨克民歌,有两首是哈萨克斯坦有名有姓的歌手、作曲家的作品。   《都达尔和玛利亚》的作者姓名玛利亚·贾格尔,原名瑞根娜·玛利亚·叶戈尔娜,1887年生于现今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市,1950年卒于库尔嘎勒金县。1945年他荣获哈萨克斯坦人民艺术家称号,是广为流传的歌曲《都达尔和玛利亚》的作者(在哈萨克斯坦称这首歌为《都达尔》)。该歌是一首关于俄罗斯姑娘玛利亚和哈萨克小伙子都森(都达尔)之间的爱情之歌,曾成为哈萨克斯坦许多文学艺术创作作品的主题。如有叶·戈·布鲁西诺夫斯基的歌剧《都达尔》(1953年),柯·别克库仁的叙事长诗《玛利亚·叶戈尔》(1950年)等(注,见《哈萨克百科全书》第七卷第467页。哈萨克维埃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75年,阿拉木图。)这首歌于三十年代初传入我国新疆的哈萨克族地区。   《玛依拉》的作者为瓦利之女玛依拉·夏姆斯托迪诺娃(),哈萨克人民音乐家、歌唱家。她创作的歌曲《玛依拉》、《伊斯梅迪》、《额尔齐斯》、《花园》、《红玫瑰》、《铜包马靴》等。这些歌均广为传唱。除此,她还对许多哈萨克民歌进行再创作,加以演唱。她通常都是用手风琴自拉自唱。她还演唱塔塔尔、俄罗斯歌曲。在阿·维·扎塔耶维奇所编《哈萨克民歌乐曲500首》(1931年奥伦堡版)中收有玛依拉的13首歌。后来的众多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在创作歌剧或协奏时,常常吸收她的歌曲为主旋律(注,见《哈萨克斯坦百科全书》第七卷第388页。哈萨克苏维埃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75年,阿拉木图。)《玛依拉》也是三十年代初传入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的。   对于这两首歌,王洛宾先生怎么也敢公然冠以自己名下出卖版权呢。顺便说一句,在王洛宾先生自选集《纯情的梦》中作为哈萨克民歌收入的《哈萨克圆舞曲》,也是哈萨克斯坦塔塔尔族作曲家列·阿·哈米迪于1940年创作的。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王洛宾先生并不懂维吾尔、哈萨克语的缘故。另外,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学术探究风气几近于无也是原因之一。今后应当引起音乐界有关方面的注意。   而另外两首哈萨克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等你到天明》,那也正是王洛宾先生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就已明明白白地记录下来并予刊布的。至于《我等你到天明》,正如一些学者述及的,是一首原名为《哈尔哈什》的哈萨克民歌(注,见《中国音乐》1994年第2期“实事求是——我们的准则”一文,作者晓明)歌名原意为“亲爱的”或“小心肝”。参见《哈萨克民歌》(哈文版)(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331页)或《新疆哈萨克民歌》(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第188页。)   看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随着文化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出现类似于王洛宾先生这样擅自出售一个民族的民歌的荒唐之类是不足为怪的。显然,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笔者权且称之为“王洛宾现象”。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如何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继承和发展民歌艺术,如何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包括民歌在内给予保护和扶持。这也是党和国家始终如一贯彻执行的民族政策内涵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赋予它特定的法律定位。同时,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在新的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建立起继承了美好传统的新型社会公德准则。所有这些,值得我们通过这一现象去逐步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整个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顺利过渡十分有利。
谢邀!王洛宾的音乐传达着永恒的‘真善美’主题,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与痛苦深深埋藏在心底,而用缠绵绯侧的爱之歌去安抚别人的灵魂。是最大的音乐成就。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现)音乐系。他1938年在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日生于北京北京市牛角湾艺花胡同一座瓦灰色四合院的油画匠家庭,名荣庭,字洛宾,排行老四。曾祖父是浙江人,以卖茶叶蛋为生,后流落到北京。爷爷是影响的民间艺术家,在京城画梁雕栋,颇有名气,还非常喜欢音乐,组成家庭乐队,自娱自乐。父亲王德桢(字洵甫)在家庭的影响下,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母亲王氏生育三子三女,其子女分布在、、、、、等地。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日入住治疗以后。1996年3月 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我觉得谈王洛宾的音乐成就,首先应从定义他在民歌中的什么身份谈起。王洛宾以一种严肃音乐人的专业精神去做一个民间歌曲的挖掘者。为了新疆音乐,他没少吃苦。在乌鲁木齐坐牢的15年里,他每天都不吃饱,每顿饭省下一个馒头去交换少数民族狱友嘴里的民歌。他儿子王海成每次去探狱,总能收到父亲偷偷交给他的两封信,一封信写的是对儿子的牵挂,一封信写的却是他整理下来的新疆民歌。《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撒阿黛》、《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前前后后有二三十首。而1975年王洛宾出狱的时候随身携带的除了一本毛选,便是厚厚的三大本民歌集子。洛宾老人喜欢把自己叫做“传歌人”,他的方式十分草根,很多歌曲都是在小酒馆里、联谊会上听了几遍就整理出来的,然而他对这些歌曲的把握却十分准确。王洛宾将歌词翻译得惟妙惟肖,比如《青春舞曲》中有一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别得那呦呦,别得那呦呦”,原本的意思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小鸟小鸟呦,小鸟小鸟呦”。小鸟小鸟唱起来很不顺口,王洛宾把小鸟变成英文bird的发音,一下子就谐趣横生了。再如歌曲《阿拉木汗》,“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身腰像细柳,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能使你发抖。”传神的歌词可以当作诗来读。在曲子的整理上,他同样考虑了汉族人的音乐特点,《阿拉木汗》原先是2/4拍节的快板,汉族人很难连唱带跳地唱完它,于是王洛宾就改编成了4/4的节拍。从这种意义上,王洛宾是把少数民族歌曲进行整理,并进行汉族传唱音乐化的第一人。王洛宾通过在兰州学习西部民歌,填了《掀起你的盖头来》,搜集、整理了《喀什科尔舞曲》、《青春舞曲》、《流浪之歌》、《我等你到天明》等等歌曲。
那么,这些精彩绝伦的西部歌曲,以独特的热情、奔放、粗犷、热烈、坦率的这种音乐气质,跟汉族民歌决然不一样的,这样一种审美的特点,很快就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喜欢。同时,它有一种特殊的音阶,特殊的调式。这个音阶、调式,是七声音阶的,特别很多民族音乐中带有大、小调的这种风格,非常独特,以淳朴、热烈的音乐的表达,与巨大的审美的力量,王洛宾把这种音乐进行编谱化,使其更利于乐器演奏。而乐器演奏的标准化则是音乐流传的重要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宝库增添了一份异彩。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洛宾老人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这首歌第一次被外国人公演是1947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4年,洛宾老人应美国纽约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赴美举行“中国西部歌王个人作品音乐会”,先后在纽约、洛杉矾和联合国总部演出,在哥大讲学,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王洛宾谱写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渐渐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通俗易懂的歌词,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民歌,认识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踏入国门了解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宣传中国,所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王洛宾的民族音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王洛宾老人对中国民歌的世界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成就王洛宾在长期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以歌唱生产劳动、同志(那个时代的同志)友谊、民族团结和对祖国的爱为主题的民歌作品。他的音乐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独唱外,有二重唱、三重唱、男女对唱、小合唱、齐唱、大合唱等形式。在长期的采风和创作过程中,他注重体现对新疆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他的一些歌曲,我们不难理解这一点。同时,他还潜心研究,总结出少数民族音乐多章节和语言冗长的特点,并研究了气息和语言在歌唱中的应用,力求使音乐表达得更完美。譬如,在悠长旋律中进行的开口音转换为闭口音衬词,以节省气息;句与句之间的气息,准备用前一句结束时作气息冲击完成;母音转换时,喉头、软颚、舌根等部位活动明显与美声唱法正好相反,富有弹性,形成甩音,既形成特殊的旋律风格,又在旋律平缓时强调口语化,使旋律起伏变化丰富,并以强调重音来表现节奏的律动。王洛宾在歌曲创作中大多数采用了单一段、单二段、单三段,在他的作品中极少见到复杂的结构形式。他创作的歌曲纯朴自然,艺术形象准确、生动,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气息,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歌曲形式短小精悍,优美流畅;内容风趣诙谐,寓意深长。歌曲“鱼咬尾”的特点王洛宾创作的很多歌曲都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歌曲内容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下面结合典型例子具体给予分析:《青春舞曲》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样呦
别的那样呦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这首歌原来是舞曲,每个乐句都做反复,上下乐句的尾音总是“3”和“6”。王洛宾把曲调连续重复的尾音及不上口的颤音去掉,突破了曲谱中的惯性重复,使音调变得甜美,既符合民族格调,又不歪曲汉语形象,使这首歌变得焕然一新。
改编后的这首歌,就有了“鱼咬尾”的特点,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阳下山明早依旧”、“花儿谢了明年还是”、“我的青春小鸟一样”;第一句与第三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由于第一、二、四句都具有重复内容,则凸显出第三句的重要:“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听众马上就能从旋律上感觉出这句是重点,一年之后,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又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可见,《青春舞曲》对于王洛宾后来的创作有深刻影响。《青春舞曲》原始曲调为新疆达瓦孜艺人表演时的伴奏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全曲采用小调式一段体,它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并且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大家青春易逝,时光宝贵,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是一首非常富于教育意义的民族歌曲。1939年秋天,王洛宾从一个卖葡萄干的维族商人处寻得此调。当时王洛宾正经历着与前妻分手的痛苦,于是这位25岁的青年在极欢快的原曲下面信手用歌词抹上了夕阳的色彩:“美丽的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而副歌部分“bird那呦呦”,则在流传中变成了奇怪的衬词“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这一切虽矛盾错乱,却使得《青春舞曲》带有了一种抵死狂欢的迷人气质。四句歌词中各有一个绝妙的动词:“爬”、“开”、“无”、“来”,因为押韵,有一种琅琅上口之感,同时又在人们眼前竖起了一系列生动形象:太阳爬、花儿开、小鸟无、青春不来,,,,也应和了题目中的“舞曲”,不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这些动词还将这些动作表现得如舞蹈般酣畅淋漓。创作中“同头”的特点王洛宾创作的歌曲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头”,也就是开头是同的,同头变尾,就是结尾变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篷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她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首歌曲讲它是草原上开放的一朵野花,我觉得,还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首歌确实是民歌的特点,民歌的风采。它简单,非常简单。上面我们也提到了这首歌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它的结构就是一个上、下句,我们最简单的音乐段落,在专业音乐上讲,叫做“两个乐句的乐段”,也就是民歌中间的那上、下句。上句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下句就是“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就这么简单的上、下句的结构。如果可以细分的话,上句可以分成两个小句,下句可以分成两个小句,音域只有八度。这么一首优秀的歌曲,音域只在一个八度之内,我们并不感觉到它的音域多窄,也并不感觉它的音结构多短。在最窄的音区中间,在最小的结构中间,它容纳了无限的感情,这在创作上一种高的境界和高的水平,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我感觉到,也是在创作中间最难的,最能够获得的也许就是这种境界了,就是他用最简单的手法来表达了人类最丰富的感情。《在那遥远的地方》做到了,如果分成上、下四个小句的话,它每个小句的开头都是la do re do la la do re do la la do do si la 四句开头都是la do,这在民间歌曲里头叫做“同头”。头是同的,开头是同的,同头变尾,尾巴变了,就是结尾变了。多简练的手法,达到了多神奇的艺术效果!这是艺术创作的至境。==============================================王洛宾的一生是真实的一生。他的人生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和时代也是融为一体的。事实上,在那个年代里,以穿打补丁的裤子为美,以在课桌上划出三八线为荣,但是,王洛宾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一个个体的力量来孤独地对抗这个巨大时代的审美趋向,至死不渝。稍微了解一下王洛宾先生因何入狱,就会哑然失笑。有人举报王洛宾,说他说摇滚乐很好,在那个时代,他居然不说“一条大河”很好,要说外国的摇滚乐很好,这是什么心理、什么思想、什么用意!王洛宾为了这个“很好”,付出了15年牢狱生涯,并在出狱后5年被剥夺政治权利。20年禁锢之后,王洛宾非但没有失声,反而像出土文物一般,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与爱戴。此时此刻的中国人已经逐渐懂得了摇滚乐的好,回头看从监狱里出来的老人时,觉得惊叹和诧异。王洛宾为了真话所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然而,这就是王洛宾,他的真让他显得那么认死理,那么和当时的大众不融合,那么脱节与孤傲。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真人王洛宾值得后人称赞的可贵之处。在王洛宾身上潜藏的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士大夫”精神,有责任,有担当,为真理辩解、抗争,哪怕是最微小的个体力量,也要点亮另外一种背道而驰的可能性。这种思辨精神、独立人格,将王洛宾塑造成了一个不一般的音乐家,他的身上承载了一种文化人探寻世界的宝贵精神。王洛宾的情歌,也是对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质———爱情的肯定和追求。王洛宾不过是个真人,真实地将这种情感用音乐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已。========================================================最后,再看看老人经历了辉煌的音乐一生,风烛残年的一段往事:当人们问及老人对“西部歌王”、“民歌之父”这类称号的看法时,老人却回答说:“这些都是别人加在我头上的头衔。但如果有人要计较,我也顺告一句,我原先在北师大音乐系就是唱歌的, 1934年就在北京协和礼堂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门票还卖5毛钱一张呢,现在虽然82岁了,气力尽管不及年轻人,但我还能唱几句。”王洛宾的音乐传达着永恒的‘真善美’主题,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与痛苦深深埋藏在心底,而用缠绵绯侧的爱之歌去安抚别人的灵魂。对我来说,这是他最大的音乐成就。==========================================================参考:王洛宾的生平王洛宾的音乐艺术成就研究:王洛宾的爱情生活:关于妻子研究王洛宾的专业类音乐博物馆:中国目前有两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一座在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一座在青海省海北州金银滩草原。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以上。
仅次于骆宾王
我以前的一篇文章,贴上来吧先生者,王洛宾也。公元1938年秋,六盘山,和尚铺,大雨如注。泥泞的土地拦住了他前行的脚步,或许真正拦住他的并不是天气和地形,而是另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拨开层层雨帘,花儿,一朵花儿,一首花儿出现在他面前。车马店里嘹亮的声音在他的面前不断堆积,堆成了大西北,整个大西北的魂灵。那魂灵就站在他面前,“先生,我已在这里站了好些年了,从北方吹来的风不知已经把握刮凌成什么模样,用你的笔给我画幅肖像吧。”如今,这幅肖像业已完成,为了画成这幅肖像,他取了青海湖的那一抹湛蓝来描画那魂灵的眼珠,用达坂城那烂漫的岩石色彩塑成了那魂灵的皮肤,向其中注入舞蹈般的青春力量,用银色的月光勾勒出那最后一笔的神采飞扬。先生用了一辈子的心力。他几近一辈子没再离开过这片土地。他本来是打算要飘洋过海,到法兰西去留学的。那歌声就这样把先生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拽着缰绳,喝着这大西北间或凛冽间或萧索的天风,蹭着马背,收集、抄录着这来自于远古近乎于纯朴的声音。这种事情放在当下,必定是难以令人理解的。脱离当时战乱频仍的赤县神州,戴上小礼帽披上燕尾服,拽两句洋文,对这夷大人点个头哈个腰,上国外镀一层金,待登堂入室之后回国以后闪闪发亮得足够高居庙堂之上受各方学子顶礼膜拜,好好的标致一番。然而他靠在了马的身上,出国的船票静静地躺在行李箱底。就先记录这些个歌声吧,巴黎?管它什么巴黎。这歌声来自一个五十多岁的妇人,她名叫五朵梅。没错,那妇人确实五十多岁。他的歌歌留住了王洛宾,改变了他的运命,或许会作为其他的存在闻名于世的王洛宾就此变为了一名孤独的行者,舍弃了故乡的喧嚣,舍弃了国外的光怪陆离灯红酒绿。她让他多么伟大的放弃呵!很多人没能理解,由此便诞生了故事,人们向来喜欢听好故事——那些虚假的反而常常比真实的受欢迎的多。于是乎,在传奇写手的笔下诞生了一款款与之相关的爱情故事。无奈,我们、抑或先生在天之灵只能一笑哂之。妇人额头的五朵梅花印见证着,他的笔在纸上演绎出的第一张谱。走哩走哩走远了,眼里的花儿飘满了,哎嗨的哟,眼里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走哩走哩走远了,褡裢的锅盔轻哈了,哎嗨的哟,心里的苦痛重哈了!”西部民歌向来不乏对于离别之苦、相思之悲的抒发,我姑且做一个不是太负责任的推测,五朵梅的歌声或许与久别不归的家里人有关。请杨柳树十八川,离别容易回家难,思人的回声只在这寥廓的天地间游荡,山听见了,它充耳不闻,川听见了,它还是自顾自地向前流去,这声音转瞬间就没了踪影,直到到了那羁旅人的耳中,脚下铿铿的步伐声,就像柴刀一样砍斫在自己的心头上。这同样也砍在了先生的心头上,这一击足以使他留下。这歌声与他孩提时耳濡目染的京韵、启其蒙阴的俄罗斯音乐有相通之处。梦想中的旋律呵!我相信,第一次听《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时我有相同的感觉。“春季里那么到了这水仙花儿开,绣呀阁里的女儿呀,踩呀踩青来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搀我一把来 。夏季里么到了这女儿心上焦石呀榴花的子儿呀,赛呀赛过了玛瑙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亲手摘一颗 。秋季里那么到了这,丹桂花儿开,女儿家的心呀上,起呀起了波浪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扯不断情私长。冬季里么到了这雪花满天飞,女儿家的心呀上赛呀赛过了白雪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认清了你在来。“还记得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当时全国知名的民歌手牟玄浦在数百少男少女的伴舞下演唱了这首青海花儿,场面蔚为壮观;然而谁能记得,这花儿的第一次演出,主角竟然是十六个像风一样的男子。1945年9月,青海,枪炮声渐稀,以至于消失,这种和平的感觉似乎从未远离这片土地。时任青海省主席马步芳想用一场盛大的社火晚会来庆祝这个时刻。他通令全军,各师旅团立即举办社火,并选派优秀者来省会西宁参加比赛。这次花儿盛会的总指挥自然事时任青海军区音乐总教官王洛宾担任。马步芳带来了一首自己家乡青海海东的曲子,并亲自给它现编上了词授之于王洛宾。王洛宾连夜给这首曲子改编润色,把这首曲子改成了一首琅琅上口,令人难忘的爱情歌曲。不久,社火比赛在西宁校场举行,官兵们席地而坐,心里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摸久了枪炮的手或许就要在不久以后拿起锄头或马鞭,一家人男耕女织,放马牧羊,那时候从嗓子里流淌出的便不是轰响的军歌声,而是那悠扬的花儿,这样的日子就在眼前了。部队后面围满了老百姓,抗战胜利,压在人民心头8年的乌云总算散去,老百姓对新生活的渴望一点都不比军人们少呵。比赛开始,整个校场充溢着过节都不一定能听到的欢歌。秧歌,旱船,舞龙,舞狮,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才是一直高度保密的马主席的节目:《四季歌舞》。只见八名年轻士兵反串扮演的纯情少女和8名马家军英俊壮汉扮演的光棍登场了。壮汉们黑衣黑裤大步扭着秧歌,边扭边唱,身边是花衣花裤头披彩巾踩着碎步的少女,他们唱的便是如今国人耳熟能详、被视为中国西部民歌代表作的《四季调---花儿与少年》这首曲子后经改编,风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全中国。在大街上,在广场上,不知多少人因为这首曲子相识,因为共同的爱好相知,在脑海中徘徊的旋律的见证下相许。海东创作这段旋律先民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以歌为媒、借寻伴侣的的旋律成为了后人姻缘的牵线。那些歌声还在西域不知飘荡了多久,先生把他攫了来,散播到了更多人的耳朵里,钻到了更多人的心里。先生也不知遭了有多少灾,仅是铁栏杆大别墅就已经进去了两次,在里面待了近20年。第一次是被军统诬陷,第二次是因为建国后的一次莫须有罪名。当牢房内停滞的空气粘连了先生的手指,先生会不会忘了与那魂灵的承诺?幸兮,有那么一江水始终涤荡着他那不屈的心灵。风雨带走黑夜 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 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 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波浪追逐波浪 寒鸭一对对姑娘人人有伙伴 谁和我相配等待 等待 再等待 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我的生活和希望 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等待 等待 再等待 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这首歌改编自苏联歌曲《咫尺天涯》,完成于50年代,时值反右扩大化,情歌的发表已不可能,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似乎是要逼着先生要把这首歌永远的压在箱底,不见天日。遗憾的是,一串串的打击接踵而至,鬼知道从哪来的罪名剥夺了先生除了铁窗外的所有希望。在这儿,我想起了巴金的那篇小说,《哑了的三角琴》。不能与音乐自由接触的绝望,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纷纷破灭,铁窗给了人诬陷的悔恨,或许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而先生是不应有这些悔恨的,只是追求音乐的他怎么会去亲自去越过那条可能会让自己终生身陷囹圄的红线。就这样丧失自己的自由,谁会甘心呢?痛苦哀怨,自暴自弃,甚至扯着头发狂,以头抢墙或是抢地都是可以理解的。一所铁槛,阻拦住了所有外面的风景,以及这20年间所有的希望。幸而,有一江水,她几已斩断先生身上的枷锁。此岸与彼岸,禁锢与自由,仅仅是个了这么一江水。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先生透过那一江水,看到了山川之上少男少女欢畅的相互追赶,看到了遥远的北国披挂着风霜的白杨,甚至一丛洒着人们的热泪的丁香,都能激活他心中那关于音乐的精灵。很快,他的音乐成为了消弭苦痛的良药,受到了几乎所有狱友的欢迎。光明,微风,那可以扫荡一切尘埃的美好事物在所有人心中扎下了根。人们互相交换着自己家乡的谣曲,这些旋律便成为了开启了那扇门的钥匙。那扇门在他们每一个人重获自由的时刻打开了。窗外的博格达雪峰又将带领他们走向新的历程。先生依然在西部,继续完成他与大西北魂灵的约定。先生的感情生活是不幸的,带给先生无限美好的初恋的罗珊、《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女主人公卓玛姑娘、真正给了先生一个家的黄静,和最终像风一样来又像风一样去得像风一样的女子三毛。他和她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无须赘述。我们再来看一眼先生给那魂灵画的那一幅肖像吧,排名不分先后。《阿拉木汗》、《掀起了地的盖头来》、《虹彩妹妹》、《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高高的白杨》、《永隔一江水》、《在银色的月光下》、《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像蒲公英一样,肖像被风送到了这世界的每一片土地上,全体中国人人手一份。大地上的每一刻沙砾都听过了罢,定然被人不会忘记了。我渴求在这喧嚣中能有一颗澄澈的心,什么样的尘埃、什么样的泥灰都践踏不了的心。不需要非要用什么刻意的去把他整得喷香喷香,表里俱澄澈,即可。先生早就已经做到了。1996年,先生走了,临行前,他举着缰绳,轻轻道,我的马,飞吧飞吧(在银色的月光下
看到上面骂人偷歌的,忍不住要来说几句,看到嘛?写着是改编啊看到上面骂人偷歌的,忍不住要来说几句,看到嘛?写着是改编啊
原来改编就是窃取阿,那中国大陆港澳台的歌星窃取日本的也太对了嘛!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萨克族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