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投资十几亿元投资怎么花出去?又怎么赚回来

好莱坞十几亿的投资,钱怎么花出去又怎么赚回来?
内容来源:崔汀聊电影
  《加勒比海盗5》、《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银河护卫队2》,这些今年将映或者在映的好莱坞大片平均投资都过了2.5亿美元,换算成RMB的话,达到了17亿元左右的高度,这是什么概念?国内在今年春节档票房最高的《功夫瑜伽》票房就是17亿元,如果成本达到17亿元的话,单纯想在内地盈利,那票房至少要达到50亿(盈利和分成稍后解释)。  总之,一句话,好莱坞电影贵得可怕。  为什么好莱坞这六大公司——迪士尼、福斯、环球、索尼哥伦比亚(索尼还收购了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对于高成本电影的投入是乐此不疲,每一年不投入几部2亿美元成本的电影,仿佛公司就快跟不上做生意的节奏了,这么多钱怎么花出去?又是怎么赚回来的呢?  就以最近比较火爆的《速度与激情8》来说吧,相信不少人也都去影院看过了,影片由环球影业投资和发行,对外公布的大概成本是2.5亿美元,这大概是包含了影片的全部制作成本以及在北美的宣发成本。之前也有报道说好莱坞电影制作和宣发费用是1:1,这可能是有点偏差的,类似于《速度与激情8》这样制作费用高到惊人的电影,单纯在北美本土的宣传和发行费用即便是占到四分之一,即6000万美元,那也是很可怕的。对于一些中小成本影片,比如《逃出绝命镇》,成本仅400万美元左右,选宣发成本就可能高过制作成本了,好莱坞很重视宣传,这一点肯定不假。  说回《速度与激情8》,影片的制作成本2.5亿元,主创(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和特效肯定是最大的支出费用,演员的片酬是个天价,范·迪塞尔、道恩·强森、杰森·斯坦森、查理兹·塞隆等主要演员肯定都在千万美元量级,范·迪塞尔还是《速8》的制片人,他还能参与票房分红,拿到的收益更加可观。总之,在前期,演员和导演、编剧等主创这一块就需要支出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在8000万美元以内。  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拿走了三分之一的成本,还有三分之二,大概剩下1.7亿美元,这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就要花费在影片的前后期拍摄制作上了,以及影片的后期宣发上。  看过《速度与激情8》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片子是真费钱,名车好车在片中被砸烂撞烂无数,就好像不要钱似的。虽然这车子有的也是虚有其表,可能也是道具或者特效,但这么多辆汽车被毁坏,费用支出也是在千万美元量级的。现在好莱坞商业大片都是倚重特效来突出震撼效果,《速度与激情8》还是扎根于现实的电影,假如像是《银河护卫队2》那种科幻片,没有特效看起来就很滑稽和山寨了,如果不是现金电脑特效这么发达,《银河护卫队2》这种片子都不能拍摄出来。特效很重要。  所以,类似于《速度与激情8》和《银河护卫队2》这一类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前期拍摄的费用可能还没有后期制作费用高,银幕上几十秒秒钟的特效画面,需要上百个小时和上百位特效师在电脑上完成,电影后期制作所以就比前期拍摄更耗费时间。不仅仅是电脑特效,后期还包括混音、调色、剪辑,也都是开销不菲的环境,整体而言,前后期拍摄制作的费用在《速8》中会在1.2亿美元左右。  这样算下来,演员和制作费用就用去了2亿美元,总投资仅剩下5000万美元了,这就是宣发成本了,影片制作拷贝,还有在电视台和网站、公交车站、体育赛事上投入广告,每一项都是百万美元的量级投资,这笔钱是在影片上映前三个月开始陆续投入的,类似于《速度与激情8》这样的电影,在上映前一个月,路牌广告和电影映前贴片广告已经在北美铺天盖地了,砸的就是真金白银,就怕观众不去影院看她。  当然了,类似于《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这样的超级大片,不能单纯看北美一个市场,片方的目标都是全球市场,影片在全球市场各地的宣发成本是没有计算到这个2.5亿美元的官方投资中,因为太多了,整个算下来,那成本肯定3亿美元朝上了, 不太精确了。  一般来说,在全球各个市场的宣发成本都比不上北美市场,毕竟北美还是消费力最强的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产出都是100亿美元以上。同时,这些好莱坞大片在北美各种卖力宣传,各种发海报之后,也会通过网络平台传到全世界,所以,在北美花几千万美元的宣传费用,也会很快让其他国家的观众看到,辐射面积很大,然后等到这些影片在海外上映之时,影片在当地的宣传费用可以节省一些。类似于《变形金刚5》,目前在中国也是万众瞩目了,实际上,影片在中国内地的宣传还没正式开始呢。  简单一条公式大家就能看懂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成本比例——  演员(也包含幕后工作人员),费用占到30%  前期和后期的拍摄制作费用(包括摄影设备的使用费),50%  后期宣发费用,20%。  (这只是针对好莱坞大片一个笼统的投资分配比例,投资不到1000万元的好莱坞电影,不能用这个比例来计算了。)  就这样,一部耗资2.5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把钱就花完了。  那么怎么挣回来?  简单来说吧,今天已经说了很多,还是以《速度与激情8》为例子。影片目前在全球票房战斗中进入收尾阶段,影片目前在北美收入票房2.16亿美元,还不够成本;但用片在海外各个市场收入9.8亿美元,全球票房合计11.97亿美元。这样看下来,虽然影片在海外各个市场的票房分成从50%到25%不等,但市场票房盈利不成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在影院的票房,片方是拿走45%~50%,1亿元票房,拿走4500万左右(税前),中国两国的票房提成大同小异,片方基本是拿走一半以内。很明显,《速度与激情8》单纯靠北美的票房是不赚钱的,所以依靠庞大的海外市场来盈利。海外各地的票房分账比例不同,最终能拿回海外总票房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也接近于3亿美元了,这才让影片获得了盈利。  票房盈利只是刚刚开始,影片后续的网络播映权、火车飞机播映权、DVD和蓝光碟的销售收入等等,这是一个长线生意。举个实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2015)在2016年上市了DVD和蓝光碟,北美收入超过1.3亿美元,这张碟可是会一直买下去的,收入远比票房更客观。  简而言之,好莱坞电影的昂贵是物有所值,至少对于大部分质量好的电影是如此,偶尔也有砸锅的时候,但电影本身就是风险很大的生意。凭借出众的品质,还有在全球市场成熟的销售渠道,一部耗资2.5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才能保证投资花的出去,并且能把钱挣得回来。  崔汀/文  
[精彩推荐]2014好莱坞六大盈利报告 又迎续集电影开发潮_好莱坞_电影网_
2014好莱坞六大盈利报告 又迎续集电影开发潮
来源:好奇心日报
作者:俞斯译 韩方航
迪士尼电影业务的黄金时期
在好莱坞,所有人都信奉的一句话叫&Money Talks, Money Walks&(金钱至上,有钱走起)。尤其是对于那些好莱坞大发行公司来说,忙活了一整年为的就是能在年末交出一份让投资人满意的业绩。好莱坞迎来新一轮&续集电影&开发潮
当你翻看过去一年这个星球上最赚钱的电影名单,首先吸引你的是片名后面那一串阿拉伯数字:、《霍比特人3》、&&在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中,有7部来自系列电影的续集。
这些续集电影大量出现的背后,是好莱坞大发行公司越来越保守的电影策略。决策者们宁愿给那些制作费用1.5亿美元以上,需要6亿美元全球票房来回收成本的续集电影&开绿灯&,也不愿花几千万美元投资一部原创电影,然后祈祷观众会喜欢并为此买单。
这些电影在中国等海外市场大受欢迎,加剧了好莱坞的一意孤行。《变形金刚4》全球10.91亿美元票房中,中国市场贡献了1/3,在整体票房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去年,好莱坞六大公司从内地赚走了近20亿美元的票房(如果没有34部进口片配额限制,这个数字将更高),这是一个巨大的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市场&&在不断增长的观影需求和缺乏优质本土电影的矛盾下,这些好莱坞&续集&大片成了观众走进影院为数不多的选择,也造就了新一轮的系列电影热潮。
在我们能够制作出足够多与这些好莱坞大片对抗的本土电影之前,&续集大片统治票房&的趋势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好莱坞的大发行公司们也会开足马力,努力让电影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不断增加。
本月,就将在内地上映,下个月还有,然后是新的、、以及,爆米花都要不够吃了。迪士尼的电影业务正处于最好时期
迪士尼的电影业务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就像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从温文尔雅的班纳博士摇身变成了强壮的&绿巨人&。
其中一大半的功劳要记在&漫威&旗下,这个迪士尼2009年收购的品牌在随后数年先后把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漫画里的超级英雄带到了大银幕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复仇者联盟》和是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尽管2014年的冠军被《变形金刚4》夺走,但在迪士尼仍然拥有三部进入全球票房前10的电影(、、《美国队长2》),而在北美市场的 Top10中,则还要加上迪士尼动画出品的&&这部电影同样改编自漫威的漫画。
在这些电影的共同推动下,2014的迪士尼在北美市场取得了16.18亿美元票房,以15.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尽管二十世纪福斯以17.91亿美元票房排名第一,但它要比迪士尼多发行了4部影片。迪士尼是2014年六大发行公司中单片北美票房最高的一家。
得益于迪士尼在过去十年完成的三笔大胆的收购,今年迪士尼的片单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强大:漫威的《复仇者联盟2》与,皮克斯的和,以及卢卡斯影业的《星球大战7》将先后上映,将很有可能创造新的票房纪录。六大公司盈利报告领先的公司并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了高票房
在好莱坞六大发行公司中,二十世纪福斯在北美票房与公司收入上都排名第一,但最赚钱的公司却是迪士尼。根据记者的统计,迪士尼以17亿美元的利润超过15亿美元的福克斯排名第一,这也是华纳兄弟在最近五年第一次丢掉冠军的位置。
目前国内电影圈最热的一个词叫&IP&,即所谓的知识产权。通俗的解释就是,当你手中握有&哈利&波特&这样的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可以通过销售书籍、拍电视剧、电影,开发相关游戏、以及各种玩具等衍生品来赚钱,而对这套游戏玩得最好的就是迪士尼了。
电影公司只是迪士尼的其中一个身份,但它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电视网之一,全球最大的主题乐园运营商,以及全球最大的玩具分发商之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部2013年上映的影片仍然在2014年为迪士尼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它的原声碟卖出了大约350万张,而电影里的两位公主也取代芭比娃娃,成为女孩们的圣诞礼物新宠。
当《复仇者联盟》和超级英雄电影取得成功的同时,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神盾局也通过被迪士尼搬上了电视荧幕,当我们通过优酷土豆观看这剧美剧时,又一大笔钱已经流入了迪士尼的口袋中。
福克斯的情况与迪士尼类似,除了、带来的票房收益,电视业务的出色表现也是它创造15亿美元利润(过去5年的最高值)的重要原因。新一季和时隔数年重启的《24》(国内翻成)两部美剧在2014年热播,而为了和 Netflix展开竞争,亚马逊也花费巨资从福克斯手中购买了的网络播放权。
当然,华纳在之前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也与《破产姐妹》和的成功密不可分。续集电影占领大银幕高票房并不意味着高利润
《变形金刚4》和是去年内地票房前两位的进口影片,《变形金刚4》同时还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不过对于他们的发行方派拉蒙来说,2014是令人失望的一年。
这两部高票房影片并不能给派拉蒙带来足够多的利润,根据记者的统计,去年派拉蒙利润仅有2.19亿美元,比前一年下降了27%,排名六大公司之末。
这一方面是由于《变4》和《星际穿越》这样的大片成本高昂,根据 boxofficemojo网站的统计,这两部影片光制作预算就高达2.1亿与1.65亿美元。另一方面则是派拉蒙&产能不足&,它最近上映的一部影片是2月份的,而下一部影片则要等到7月的新《终结者》,中间隔了五个月之久。
就在上个月,派拉蒙影业宣布马克&埃文斯(Marc Evans)将接替亚当&古德曼(Adam Goodman)出任公司总裁,而这位新总裁到岗第一个任务,就是提高派拉蒙影片的产量,避免将档期拱手让给竞争对手的尴尬。
与派拉蒙情况相反的是环球影业,去年这家好莱坞公司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作,票房最高的影片全球票房也只不过是4.59亿美元,排在所有影片的18位。不过这部影片的成本只有4000万美元,使得它成为去年最赚钱的影片之一。
去年环球影业发行了一堆投资在几千万美元,你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影片,却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投资1800万,全球票房2.68亿;投资5000万,全球票房2.23亿;投资4000万,全球票房1.69亿。(单为均为美元)
在好莱坞超级大片竞争中,环球影片算是另辟蹊径(当然也跟预算和《速度与激情7》这样的片子档期后移有关),最终在2014年取得了7.11亿美元利润,同时也向好莱坞传递了另一个信息:想要赚钱,并不一定都得拍大片。
哦对了,前段时间大热的也由环球影业发行,全球票房已经超过了5.6亿美元。你猜它的成本是多少?嗯,只有4000万美元。海外市场是未来,但也不要忽视北美
相信你们已经听过太多鼓吹中国电影市场的言论了,总结起来就是&中国人越来越爱看电影&,&中国市场很容易赚钱&、&票房即将在马上就要超过美国&云云。
美国电影协会最新出版的票房报告中例举了一些数据,比如北美以外票房占比从2013年的70%进一步提高到了去年的72%,在北美票房下降6%的同时我们(牛叉的)亚太区增长了12%,过去五年海外市场整体上涨了25%等等。
这里特别想提醒的是,所谓的&第一&还发生在不知道几年后的某个未来,在此之前,北美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即便它在几年后被内地超过,也仍然会保持在一个100亿美元左右稳定的体量。
取得去年内地进口片票房前两名,海外票房创造新高的派拉蒙并没有在六大的竞争中占到丝毫便宜,因为《变形金刚4》在美国本土表现平平,只排在票房第7位。同时,因为电影审察制度的存在,许多超级大片在内地上映时间要晚于北美,这就意味着它在北美的票房表现和口碑将直接影响国内的媒体导向和观众的选择。
当然还有更令人担忧的事。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公司开始完全把注意力从北美市场转移动了中国,与国内公司开发&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合拍项目。
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真正取得成功的项目。两个市场,两种文化,两个体系之间的差异远比想象得要大,聪明的内地观众已经对这类项目产生了警觉。直白点说,已经没有那么容易骗......哦不,赚钱了。
反过来看,那些在北美卖座的,得到北美市场认可的商业电影,内地观众其实还挺愿意看的。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如下: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真知灼见。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
由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的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即将于3月24日登陆院线,从众多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突围而出,填补国内电影市场春季档的文艺片空缺。近...
今日,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发布一支“灵魂重启”特辑,配乐邀请到电子乐鬼才 Steve Aoki 助阵,重新改编了1995 版《攻壳机动队》剧场版动画主题曲,打造...
生化危机系列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生化危机:终章》上映10天,票房已经突破9.7亿元。而另一部由著名游戏《刺客信条》改编的同名电影则比较尴尬,票房只...
主演:&&等
星爷朱茵再续前缘
成龙大哥老戏新唱
汽车人火爆开战
范伟领衔放肆一笑
大爱人间温暖心田
潘长江模仿周杰伦游戏改编电影既不叫好又不赚钱,为何好莱坞前赴后继拍了三十多部?_游戏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游戏游戏改编电影既不叫好又不赚钱,为何好莱坞前赴后继拍了三十多部?
顾天鹂 韩方航
当年是因为游戏的红火,后来是因为创意的匮乏,现在连游戏公司也加入了。
“这是一个怪兽一样的系列电影取得的怪兽一样的胜利。”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生化危机》在中国取得首周末三天 9400 万美元的票房,让整个好莱坞都惊呆了。
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一个月前在北美上映,到现在票房也只有 2600 万美元,甚至还不到成本的一半。更重要的,像《生化危机》这样的游戏改编电影,本身就是烂片和赔钱货的代名词。“游戏改编电影烂透了!” 恐怕是代表了整个好莱坞的心声。
难怪人们会这么想。从 1993 年的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到现在,一共有 32 部电影是从游戏改编而来,没有一部在烂番茄的新鲜度超过 45%。除了游戏改编电影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电影类型得到过这样的待遇。
而且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好莱坞似乎也全无长进。与《生化危机》同天在中国上映的《刺客信条》投资高达 1.25 亿美元,还找来了当红的“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主演,但同样遭遇了惨败,美国国内的票房仅为 5400 多万美元,烂番茄新鲜度也只有可怜的 18%。
《生化危机》
《刺客信条》
按照好莱坞逻辑来看的话,这似乎不太合理。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想法:电影可以被改编成漫画、电视、动画、玩具、游戏等各种形式,反过来也应该同样如此。
成功的案例并不罕见。漫威的超级英雄漫画被改编成了电影宇宙,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玩具也被迈克尔·贝拍成了全球票房超过 30 亿美元的超级大片。
但唯独游戏改编电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而且被改编成电影的游戏中,不乏《古墓丽影》、《波斯王子》、《魔兽》这样的经典作品。作为电影工业最发达的好莱坞,面对一流的电子游戏,始终拍不出叫好又叫座的游戏改编电影。
更让人困惑的是,从 1993 年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 25 年的时间。从《街头霸王》到《古墓丽影》、从《波斯王子》到《刺客信条》,为什么好莱坞没有丝毫罢手的迹象,反而是一部接一部地把游戏改编电影往下拍?
任何事情的开始都源自一个美好的愿望,游戏改编电影自然也不例外。
1980 年代对于美国游戏产业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雅达利在 1975 年推出的第一代家用游戏机让这个市场迅速扩张,而七年之后美国游戏产业的收入就超过了流行乐和好莱坞票房的总和。
即使在 1985 年美国人一度因为劣质游戏过多而抛弃游戏,但 1987 年任天堂凭借着《超级玛丽》和红白机重新唤起了美国人对于游戏的热情。1990 年代,红白机已经以总销量 2759 万台的销量,占据了美国 90% 的家用游戏机市场。
正是游戏所取得的空前的成功,让好莱坞把注意力转向了电子游戏,把游戏改编成电影的念头也开始在他们头脑中出现。
对于好莱坞来说,他们一直都有把经典文学、畅销小说、流行漫画改编成电影的习惯。成功案例也不少,现在已经被奉为经典的电影《教父》就来自于同名畅销小说,而电影《蝙蝠侠》更是成为 1989 年的北美票房冠军。
既然小说、漫画都能够被改编成电影,游戏为什么不可以呢?这恐怕就是好莱坞当时的想法。
首先被好莱坞挑中的自然就是《超级玛丽》。称,当时有好几家电影公司都试图从任天堂那里获得改编《超级玛丽》的授权,比的就是谁的速度更快。最终,独立电影人 Roland Joffe 成功说服了任天堂。
1993 年,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正式上映,观众立刻就被这部糟糕的电影震惊了。库巴大王在游戏中好歹是一只长相呆萌的绿乌龟。可到了电影里,库巴大王却成了头长犄角、吐着长舌头的怪大叔。
《超级马里奥兄弟》中的库巴大王
更惨不忍睹的则是剧情。查阅 IMDB 和烂番茄上对于这些影片的评论,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影评人都把矛头对准了影片的故事,正如 1993 年:“故事几乎完全不是这部电影的看点。”
好游戏没法被改编成一个好故事,Barry Morrow 可能是最早意识到这件事的人。1988 年,他创作的剧本《雨人》最终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然而在接手《超级马里奥兄弟》剧本的时候,,“仅仅只是从一个概念和一个名字出发,很难从电子游戏中那个单薄的人物形象当中,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Barry Morrow 最终退出了这部电影。
回想一下《超级玛丽》这款游戏,大概就能体会 Barry Morrow 的心情。在游戏中,玩家要做的事情就是跳障碍、踩蘑菇、钻管道、吃金币。只有到了地下关卡的关底,有 NPC 跳出来告诉玩家公主不在这里的时候,玩家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英雄拯救公主的故事。
然后,也就仅此而已了。英雄拯救公主,这六个字完全无法支撑起一部两个小时的商业类型片。人物的性格、动机,拯救公主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全是一片空白。与其说这是在根据《超级玛丽》这款游戏创作剧本,倒不如说是从零开始创作一个全新的剧本。
《超级玛丽》
这正是游戏改编成电影时会遇到的一个困难。
游戏本身并不强调叙事。在《街霸》这样的格斗游戏中,玩家想要的是操纵人物暴击对手时流畅而爽快的打击感。而到了即时战略类游戏《魔兽争霸》中,操纵军队攻城掠地才是首要的任务。即便是在最强调剧情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古墓丽影》中玩家操纵劳拉上天入地的动作场景、《刺客信条》中操纵主人公“信仰之跃”也同样吸引了玩家大部分的注意力,剧情本身的作用被大幅削弱。
电影则完全不同。现在的好莱坞商业类型片首先强调的就是剧情,通过人物心理动机的变化去促进叙事这一模式已经被奉为了好莱坞编剧的最高法则。至于其他环节,例如摄影、色彩、灯光、配乐、服化道,这些东西只要不是太离谱,很少会被普通观众注意到。
注意到了吗?在提及游戏不强调叙事时,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就是“操纵”。正是这种玩家与游戏的互动感导致了对于剧情设置的不同。当游戏剧情发展停滞的时候,它就让玩家自己操作人物,从而持续调动玩家的兴趣。而一旦电影剧情停滞,无法和电影互动,观众的注意力就不免被分散。
“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能够解释为什么游戏改编电影会失败,因为他们没有互动性。”。
因此,很多游戏尽管在设定上天马行空,剧情却常常借鉴自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简单易懂的故事,例如个人复仇或者拯救世界,以迎合最广泛的游戏玩家。即便游戏的流程动辄长达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但相比起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游戏剧情仍然远不如电影本身丰富。
这就是很多电影把游戏剧情照搬到大银幕上时所面临的尴尬。《刺客信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脱离了游戏语境后,主线故事更显平庸甚至俗套。再加上游戏里惯有的夸张设定,普通观众在听到“刺客和圣殿骑士千百年的争斗”、“圣器伊甸苹果”这样的短语时,会感到难以言说的尴尬。
更糟糕的一种情况是,没有参与权、被摁在座椅上围观性格如纸片般单薄的主角进行冒险的观众,则会产生一种“别人在操作”的疏离感,正如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在评价《毁灭战士》时说的那样,失去了可玩性的游戏电影并不完整:“我从没玩过这个游戏,但我现在知道了‘不玩它’是什么感受,观影过程就像某个孩子夺走了你的电脑,还不给你玩”。
《毁灭战士》
《超级马里奥兄弟》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好莱坞继续开发游戏改编电影。
1994 年,当时还不到 30 岁的导演保罗·安德森开始着手把《真人快打》改编成电影。当年 8 月开拍,12 月杀青,并在第二年的 8 月正式上映。如果你问保罗·安德森会不会担心在把游戏改编成电影时遇到剧本的问题,那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他根本不在意剧情。
根据游戏改编的这部电影后来被翻译做《格斗之王》,而它的剧情果然很糟糕。“电影被它糟糕的剧情所拖累。”这是烂番茄网站上的共识影评,而他们给出的新鲜度也只有 34%。然而让人惊讶的是,《真人快打》的票房表现却非常好,全球 1.22 亿美元的票房,相比起 1200 万美元的投资来说,简直可以算是赚翻了。
成功的原因反倒是因为保罗·安德森根本不在乎剧情。这位年轻导演最擅长的东西就是赋予一部电影浓郁的 B 级片和邪典电影的气质。这两个词没有准确以及公认的定义,但在现在这个语境当中,大致可以理解为暴力、怪异、邪气。这一切在电影里都能够看得到。
B 级片和邪典电影可没法入得了好莱坞的眼,毕竟正统的好莱坞类型片,从 1930 年代发展而来,包括歌舞片、黑帮片、西部片、史诗片、战争片。恐怖、动作这类题材在 1960 年代都只能得到很小的预算,所以通常制作粗糙,剧情简陋。
但也恰恰是 B 级片的不讲究以及和大片完全不同的独特气质,帮助他们培养起了一批死忠粉。当影迷们的热情爆发的时候,就会出现《格斗之王》这样票房爆表的情况。而反过来,保罗·安德森也通过《格斗之王》为游戏改编电影指出一条明路,就是将电影 B 级片化和邪典电影化。
《格斗之王》
保罗·安德森本身就是这一路线的忠实执行者。2002 年在参与《生化危机》电影改编时,保罗·安德森完全抛开了游戏本身的剧情,只是借用了大环境的设定和一些概念,加入了他自己对于血浆、僵尸、以及动作场面的爱好,从而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保罗·安德森式的僵尸片。
用打斗串联全片,完全不在意故事剧情,这种做法显然无法讨好专业影评人。到 2017 年的时候《生化危机》已经拍到了第六部,但六部电影中烂番茄评分最高的也不到 35 分。
不过,:“人们看我的电影,他们欢呼,他们鼓掌,我要拍他们想看的那种电影。”观众也确实给予了他足够的回报,但总投资在 3 亿美元的《生化危机》系列在全球拿下了超过 11.6 亿美元的总票房。这个成绩,放在电影改编游戏这个类型当中,堪称奇迹。
2006 年的《寂静岭》改编自同名恐怖游戏,凭借着出色的对于恐怖氛围的拿捏,成功在全球拿下了 1 亿美元的票房。还有 2007 年的《杀手》通过大量的血腥暴力场景,营造出了 B 级片的质感,以 2000 多万美元的小成本,获得了 1 亿的全球票房。
看上去,B 级片、邪典电影是游戏改编电影的一条出路。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在明知道游戏改编电影不讨好的情况下会持续拍摄这类电影。说到底,有人爱看,为什么不试试呢?
不过,也只有中小制片厂会乐意尝试 B 级片,好莱坞六大这样的级别看不上它。在现在的好莱坞,只有投资上亿美元的 A 级制作,才能带来最丰厚的利益。好莱坞六大要想从游戏市场中分一杯羹,留给他们的就只有将游戏改编电影拍成超级大片这一条路了。
2001 年,派拉蒙成了第一个尝试的公司。他们选择的是 Eidos 的大作《古墓丽影》。不能说派拉蒙对这个项目不重视,各个投资方一共为电影投入了 1.13 亿美元,还请到了当时的一线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担任女主,试图把这部电影打造成女版《夺宝奇兵》。
遗憾的是,当游戏改编电影被抹去了 B 级片的气质,他们就不能再像《生化危机》那样一点也不讲究剧本的问题了,因此此前提到的游戏和电影的差异就再度显现。《古墓丽影》的评价很糟糕:普通观众指责它空洞、没有逻辑;玩家则抗议劳拉的形象与游戏中相去甚远。
尽管影片最终的全球票房达到了 2.74 亿美元,但比起 1.13 亿美元的投资,很难说这能够让包括派拉蒙在内的投资方满意。要知道,同一年上映的《指环王》以 9300 万美元的成本,拿到了 8.7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但好莱坞没有死心。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电影业来说,游戏积累下来的粉丝基础依然是十分重要而不能放弃的,因此在《古墓丽影》之后,好莱坞仍然有几次尝试。
可惜,这些尝试都失败了。2003 年,派拉蒙推出《古墓丽影 2》,成本缩水到 9500 万美元,但票房缩水得更厉害,仅为 1.56 亿美元。2010 年,迪士尼启动《波斯王子》,但就算是杰克·吉伦哈尔也救不回糟糕的剧情。号称 2 亿美元的投资,全球票房只有 3.36 亿美元。
《古墓丽影》
即便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似乎并没有真正大获全胜的游戏改编电影,到了今天游戏改编电影也没有变少。恰恰相反,他们变多了。仅仅是在 2016 年,我们就看到了《瑞奇与叮当》、《愤怒的小鸟》、《魔兽》、以及《刺客信条》这四部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而在未来,还有《古墓丽影》续作、《我的世界》、《神秘海域》等一系列电影等着上映。
有些是好莱坞自己找上门来的。《我的世界》就是华纳兄弟买下版权,交给《乐高大电影》的制片人 Roy Lee 来负责制作的。
从好莱坞的角度来看,除了他们十几二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化的,希望把游戏玩家变成电影观众的热情以外,好莱坞这两年也陷入了创意匮乏的困境。越来越多的续集大片粉墨登场,但却无法勾起观众的兴趣,以至于历来似乎都不太成功的游戏改编电影都成了他们想要争取的题材。
但这不是全部,游戏公司的热情比起好莱坞来说丝毫不差。相对于此前只是出售改编权的被动状态,游戏公司们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主导一些事情。
暴雪在 2015 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影部门,对《使命召唤》系列的改编有了话语权;育碧早在 2011 年就成立了自家的影业,计划列表里除了《刺客信条》,还有克兰西系列和孤岛惊魂。还有那个凭借着愤怒的小鸟就号称要做芬兰迪士尼的 Rovio 公司,也拿出了《愤怒的小鸟》电影的系列计划。
要如何理解游戏公司这种着急地要拍电影的心情?一方面,电影确实是一块大蛋糕,他们想要从中分到一份。而且,电影的受众始终要比游戏广得多,一款 3A 游戏销量能够达到百万就已经算是不错,而一部电影的受众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游戏公司需要更多的消费者,以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
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育碧、暴雪这类传统游戏大公司的危机感。游戏玩家变了,以前一个标准的游戏玩家拥有至少一台游戏主机,玩过至少一款大型的 3D 游戏作品。现在,他们大多数时候只需一台电脑,甚至只需要一台手机。在美国,也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手机游戏玩家,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玩家每周在手机游戏上花上大于 9 小时的时间。
对于游戏公司来说,他们要么就得转型,去做手机游戏,以迎合更多的玩家。如果想要继续开发 3A 游戏,在玩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他们就必须寻找新的 3A 游戏收入来源。改编成电影,这个主意至少听上去还不错。
因此,游戏改编电影这个类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过,不仅好莱坞参与其中,游戏公司也纷纷掺和了进来。
《愤怒的小鸟》
他们能够如愿吗?
从好的方面来说,游戏改编电影的机会似乎更多了。《魔兽》全球 4.33 亿美元的票房中,有 2.2 亿美元来自中国。《生化危机:终章》截至昨天总票房已经超过 8 亿元。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无论是游戏公司还是好莱坞,对于失败的容忍度也会相应变高。
游戏公司也自以为找到了克服游戏和电影在故事内容上的差异的方式。前育碧影业 CEO Jean-Julien Baronnet 信誓旦旦地说:“改编还需要对游戏价值和创作过程的深入理解,关键在于与游戏设计者在创作领域合作,以便从艺术角度找到最能与电影契合的游戏基因;关键在于认同玩家的热情,毕竟他们在游戏里花了数百个小时,因此尽可能保持世界的精确性是必要的。”
不过,游戏设计师更多参与到电影创作当中就能解决剧本的问题了吗?这个问题,光凭 Baronnet 的几句话,可不算是找到了让人满意的回答。
你大概会因此想到《愤怒的小鸟》大电影,Rovio 参与到电影项目中的程度可能是所有游戏公司中最深入的。:“相比起用一款手机 APP 改编而成的电影可能会有的样子,《愤怒的小鸟》电影要有趣得多。”但是,要知道烂番茄的新鲜度还是只有 43 分,观众中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关注喜欢这部电影。
制图:冯秀霞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莱坞电影投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