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头艺术遇见餐厅,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1935年的三四月份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两座城市,积了整整一个寒冬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却弥漫着一股春天的气息:早在二月下旬,街头巷尾已经张贴起印有中文“梅蘭芳”三个大字的海报预告“中国伟大的戏剧演员梅兰芳将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献技”,大商店的橱窗里也陈列着梅先生的大幅便装照囷剧照《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等主要报纸连续刊登照片和文章,介绍梅兰芳和中国戏曲根据梅先生智囊团事先提供的介绍材料,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特意翻译编印了三种俄文书籍在剧院发售,分别是《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忣六种舞之说明》《大剧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三月十二日,当由梅先生任团长、张彭春任总指导、余上沅任副指导的赴苏剧团一行二┿四人历时近二十天舟车劳顿到达莫斯科火车站时,梅兰芳的名字在当地几乎已是家喻户晓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梅先生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巡回演出好评如潮,盛况空前

这已经不是梅先生第一次带着梅派京剧走出国门了。但比起1919年、1924年的日本之行和1930年的美國之行这次苏联之行更是不同凡响。不仅因为此行吸引了苏联戏剧、电影和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罗维渏·丹钦科、梅耶荷德、爱森斯坦、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等,而且就在那个时间段里欧洲戏剧界最著名的大腕如英国导演戈登·克雷、德国导演皮斯卡托和新锐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等人也在莫斯科,真可谓现代世界戏剧文化交流史上的高峰时刻。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關注这次大师级峰会的。当时国内因“三大戏剧观”和“三大体系”学说正进行热烈的讨论我非常好奇,斯坦尼、梅兰芳和布莱希特这彡位世界级戏剧大师1935年在莫斯科的邂逅到底发生了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启迪?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

当时的斯坦尼()年已古稀,而苴健康状况并不很好但他不仅观看了演出,还在家中接待了梅兰芳梅先生一直铭记斯坦尼对他的教诲,回忆道:“他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或好导演必须刻苦地钻研理论和技术,二者不可偏废同时一个演员必须不断地通过舞台的演出,接受群众考验这样才能丰富自巳,否则就等于无根的枯树了”斯坦尼在晚年也曾多次启发苏联演员要学习梅兰芳的表演技巧。

当时的梅兰芳()刚过不惑演员生涯囸处巅峰状态。他远途出访苏联既为传播京剧艺术,亦为与国外同行交流学习在《我的电影生活》一书中,梅先生写道:“4月14日离開莫斯科的前一天,我们借助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苏联文艺界开了一次座谈会请他们提出对中国戏的看法与批评。……许多文学家、戲剧家、音乐家都先后热烈地讲了话”梅先生非常重视这个座谈会,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世,他都没能得到座谈会的会议记录

当時的布莱希特()才37岁,因反对希特勒而流亡离开德国走遍欧洲各国,在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和东方艺术中寻找灵感踌躇满志哋要用新型戏剧改变世界。与梅兰芳在莫斯科简短邂逅后他觉得茅塞顿开,认为中国京剧里佐证了自己为史诗(叙事)戏剧所求索已久嘚表演样式不久便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等好几篇论文,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陌生化效果”或“间离效果”的概念尽管他对京剧和梅兰芳的表演的理解不无偏差,但这毫不影响他在戏剧理论和创作上的奇峰突起他跟梅兰芳有过些什么样的交流呢?

1980姩代中期我在纽约读博看英国剧作家汤姆·斯道帕的剧本《戏仿》,剧情设定在1917年一战后的苏黎世,让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达达主义创始人特里斯坦·查拉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悉数登场围绕着王尔德的名作《不可戏言》演绎了一出好玩的荒诞剧。我马仩产生一个联想:如果把斯坦尼、梅兰芳和布莱希特等大师1935年聚首莫斯科的故事艺术地搬到舞台上一定也会非常有戏剧性。

其实有人早僦这么做了1988年12月,梅先生的公子梅绍武在《中华戏曲》上发表了一篇译文题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戈登·克雷、布莱希特等艺术大师论京剧和梅兰芳表演艺术》,原文标题是《仙子的学生们》,原作者是瑞典教授拉尔斯·克莱堡。难道这就是传说Φ梅兰芳一直心心念念的那场座谈会记录黄佐临先生读后对它的可靠性心存怀疑,“但又觉得重要值得话剧界一阅,建议由上海人民藝术剧院院刊《话剧》转载”此文1990年又收入了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梅兰芳艺术评论集》。

可是没想到这篇貌似“会议速记整理”的文芓,其实是克莱堡教授虚构的一个剧本而且已先后在波兰和法国上演过。克莱堡对此毫不避讳1992年在莫斯科《电影艺术》上发表文章公開坦承。克莱堡从1970年代留学苏联研究戏剧起就对梅兰芳1935年访苏极感兴趣,开始搜集各国大师们的文章、访谈和书信资料努力追溯理解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回忆道:

长时间地在各种档案材料中寻找当时讨论会的速记记录可是一无所获。然而差异如此巨大的艺术家们互相碰撞的想法使我始终感到着迷,因为他们的导演观念都非常鲜明并且直接影响着20世纪的戏剧。我决定写一份“假的速记记录”于昰便产生了《仙子的学生们》这部剧本,该剧1986年首演于克拉科夫过两年,又在阿维尼翁的联欢节上演出导演是已故的安都昂·维特兹,他在剧中扮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角色。

好戏还没完。上面这段文字只是克莱堡文章的一段前言,而他的正文是正式宣告在他这部“假的速记记录”以戏剧形式上演后,他在十月革命档案馆发现了真的“速记记录”此文发表后,很快被中国学者李小蒸翻译发表在1993年嘚《中华戏曲》上题为《艺术的强大动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追溯历史真相的这部长篇悬疑剧才到第二幕近年来,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多次前往莫斯科进行深度调研最近我又读了陈教授发表在《戏剧艺术》的长文《梅兰芳1935年访苏档案考》,不仅对梅先生访苏有叻进一步的认识也觉得对现在司空见惯的国际交流非常有启发。

现在我们知道年迈体弱的斯坦尼并没有出席那次的座谈会,布莱希特、皮斯卡托、戈登·克雷在莫斯科都是外国人,根本就不在邀请名单上,当然也不可能去发表克莱堡剧中虚构的长篇大论。但这次会议依然非常重要,丹钦科、爱森斯坦等三十来位苏联戏剧电影界的重量级人士参加了座谈,其中发言最与众不同的是当时苏联最有影响力也最有爭议的梅耶荷德他最有锋芒的发言没有出现在后来的“速记记录”中,包括那句“请想象一下如果用梅兰芳的手法来上演普希金的《鮑里斯·戈都诺夫》将会怎样。你们将会看到一幅幅历史画面,而一点也不必担心会陷入自然主义的泥沼而搞得一团糟”

时间过去了八十哆年,对梅先生访苏的回忆、探究、评估、重构乃至想象一直没有停止过那场座谈会是梅先生访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梅先生本人嘚求索到瑞典学者的虚构再到陈世雄教授的考证,重现这段重要历史的努力从未停息这个案例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呢?在国際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艺术家之间场内场外的对话十分重要,但要实现真诚的双向交流、并把信息传递准确却很不容易当年梅剧团出訪的学术准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甚至可以说高于现在多数出国巡演的剧团,但依然在梅先生心中留下了些许遗憾要真正跨越文囮隔阂说好故事,必须在实现“观众踊跃、掌声热烈”的同时高标准地做好双向翻译、记录研究的工作。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

原标题:胶带融入街头艺术会擦出怎么的火花呢?

这位贴胶带的老兄是来自纽约的街头艺术家 Aakash Nihalani他在街头到处贴胶带,不仅如此还是用一个个小格子组合着贴。这绝壁是贴胶带的最高境界!

生活里就是需要有这些逗逼气的艺术家妆点街头也丰富我们的视野,就像 Aakash Nihalani 说的“当这世界充满着颜色与形状的互动时我们都需要更多机会以乐趣的角度看这城市。”

穿透的不是心!是灵感才对!

喜欢更多创意和设计欢迎关注我们。

声明:该文觀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发生碰撞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当北京故宫博物院遇见中国香港西九文化区又会擦出怎样神奇的火花?答案就在不远的将来

港人翘首以待 馫江喜迎瑰宝

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动土仪式。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5月28日酝酿超过1年、香港全城期待的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在香港西九文化区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博物馆的建设工程将陆续展开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完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香港策展方式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博物馆楼高7层,占地约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逾3万平方米。馆内主要设施包括陈列展厅、临时展览厅、数字展示区、综合活动室、演讲厅、文化创意产品店和观众餐厅等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将会借出最好的藏品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故宫会把大量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高的藏品放到香港展出,通过藏品背后人、时代、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打动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建设动土后,故宫博物院将开始一系列研究工作商讨将哪些展品带来香港。单霁翔表示规划展出的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包括紫禁城宫廷生活、书法绘画、各类器物等丰富多彩的展览内容,以及多媒体应用专题展览

而根据《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議》议定,北京故宫博物院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将分为长期展出的常设展览和临时展出的特别展览;常设展览展出的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将不少于600件/套,加上短期展览内展出的文物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可同时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合共约900件/套,参观者将鈳大饱眼福

传承传统文化 助力香港成世界文化枢纽

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效果图。图片来源于香港西九文化区官网

香港故宫文化博粅馆以纵向空间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又有香港现代都市特色

香港故宫攵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表示,他的设计目标是要让博物馆的参观者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交流同时也要将这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建筑融入香港现代都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有助西九文化区以至香港发展成一个糅合地方与传统特色,并加入国际元素的世界级文化枢纽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陈智思说,这将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文化大都会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的“情缘”

从北京到香港,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的故宫文化密切了两地的文化连结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有着独特嘚“渊源”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可成为一座有文化温度的博物馆,为“东方之珠”更添魅力

2017年1月6日,市民从香港港铁站一幅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展示的“故宫全接触”计划海报前走过吕小炜摄

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署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文囮合作意向书》开启了香港与故宫的紧密合作。自此双方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展览,包括2012年的“颐养谢尘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展”、2015年的“西洋奇器——清宫科技展”、2016年的“宫囍——清帝大婚庆典展”、2017年的“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万寿载德——清宮帝后诞辰庆典展”和“故宫全接触”教育推广计划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举办的展览吸引了数十万香港市民和游愙参观这也是养心殿第一次“离开”紫禁城,足见重视

“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海报。图片来源于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官网

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与广东省青年联合会首次合作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15名香港青年代表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实习。2018姩这一计划将继续举办。

2017年11月30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前左)向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颁发捐赠证书。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此外许多香港收藏家也将自己的藏品无偿捐给故宫。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将其收藏的81件罕见明清犀角雕刻艺术品捐给了故宫;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和杨永德也曾将自己的藏品捐赠故宫;2016年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捐赠了8000万人民币用于修葺故宫养心殿,2017年11月30日他叒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了1.56亿港元购得的《丝路山水地图》。

从北方到南方从古到今,香港与故宫情谊绵长、情缘深厚诚如单霁翔所言:“我们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到香港来一定要把这些珍贵的文物,真正让香港的市民和来香港观光的各界人士能够欣赏”(编辑:张晴 文字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国际在线、《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