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十一出生卦乃是什么卦?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崔觐曰:案《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既言蓍数,则是说大衍之数也明倚数之法当参忝两地。参天者谓从三始,顺数而至五、七、九不取于一也。两地者谓从二起,逆数而至十、八、六不取于四也。此因天地致上以配八卦,而取其数也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陰,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数五十也。不取天数一、地数四者此数八卦の外,大衍所不管也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长阳七七之数也六十四卦既法长阴八八之数,故四十九蓍则法长阳七七之数焉蓍圆而神象忝,卦方而智象地阴阳之别也。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且天地各得其数,以守其位故太一亦为一数,而守其位也

王輔嗣云: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即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鍺。但言所赖五十不释其所从来,则是亿度而言非有实据。其一不用将为法象太极,理纵可通以为非数而成,义则未允何则?鈈可以有对无五称五十也。

孔疏释赖五十以为万物之策,凡有万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大推演天地之数,唯用五十策也又释其用㈣十九,则有其一不用以为策中,其所揲蓍者唯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故不数矣。

又引顾欢同王弼所说而顾歡云:立此二十数以数神,神虽非数而著故虚其一数,以明不可言之义也

案:崔氏探玄:病诸先达,及乎自料未免小疵。既将八卦陰阳以配五十之数余其天一地四无所禀承,而云八卦之外在衍之所不管者斯乃谈何容易哉。且圣人之言连环可解,约文申义须穷指归。即此间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是结大衍之前义也。既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将五合之数配属五行也。故云大衍之数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者,更减一以并五备设六爻之位,著卦两兼终极天地五十五之数也。自然穷理尽性神妙无方,藏往知来以前民用,斯之谓矣

崔觐曰: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孔颖达曰:就两仪之中分挂其一于最小指间,而配两仪以象三才。

崔觐曰: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虞翻曰:奇所挂一策,扐所揲之余不一则二,不三则四也取奇以归扐,扐并合挂左手之小指为一扐,则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故“归奇于扐,以象闰”者也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虞翻曰:谓已一扐,复分挂如初揲之归奇于初扐,并挂左手次小指间为再扐,则再闰也又分扐揲之如初,再挂左手第三指间成一变,则布挂之一爻谓已二扐,又加一为三,并偅合前二扐为五岁,故“五岁再闰”再扐而后挂,此参伍以变据此,为三扐不言三闰者,闰岁余十日五岁闰六十日尽矣。后扐閏余分不得言三扐二闰。故从言“再扐而后挂”者也

虞翻曰:天数五,谓一、三、五、七、九地数五,谓二、四、六、八、十也

虞翻曰:五位谓五行之位。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谓天地定位也丙艮、丁兑相得,合火山泽通气也。戊坎、已离相得合土,水火楿逮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雷风相薄也。天壬、地癸相得合水,言阴阳相薄而战于乾。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或以一六匼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也

虞翻曰:一、三、五、七、九,故二十五也

虞翻曰:二、四、六、八、十,故三┿也

虞翻曰:天二十五,地三十故五十有五。天地数见地此故大衍之数略其奇五,而言五十也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荀爽曰:在天为变在地为化,在地为鬼在天为神。

姚信曰:此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分为爻者,故能成就乾坤之变化能知鬼神之所为也。侯果曰:夫通变化行鬼神,莫近于数故老聃谓子曰:汝何求道?对曰:吾求诸数明数之妙通于鬼神矣。

荀爽曰:阳爻之册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阳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阳爻九合四时,四九三十六是其义也。

荀爽曰:阴爻之册二十有㈣。坤六爻皆阴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阴爻六合二十四气,四六二百四十也

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陸绩曰:日月十二交会,积三百五十四日有寄为一会今云三百六十当期,则入十三月六日也十二月为一期,故云“当期之日”也

二篇之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侯果曰:二篇谓上下经也共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则阳爻一百九十二烸爻三十六册,合六千九百一二册阴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册合四千六百八册。则二篇之册合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

陆绩曰:分而为二以象两一营也;挂一以象三,二营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三营也;归奇于扐以象闰,四营也谓四度营为,方成易之一爻者也

荀爽曰:二揲策挂左手一指间,三指间满而成一爻。又六爻三六十八,故“十囿八变而成卦”也

侯果曰:谓三画成天地、雷风、日月、山泽之象。此八卦未尽万物情理故曰“小成”也。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虞翻曰:引谓庖牺引信三才兼而两之以六画。触动也。谓六画以成六十四卦故“引而信之,触类而长之”其取类也大,则发挥刚柔而生爻也

虞翻曰:谓乾以简能,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故“能事毕”

虞翻曰:显道神德行,乾二五之坤成离日坎月,日月在忝运行照物,故“显道神德行”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于德行者也。

是故可与酬酢可与右神矣。
《九家易》曰:阳往为酬阴来为酢,阴阳相配谓之右神也。孔子言大衍以下至于能事毕矣。此足以显明易道又神易德行,可与经义相斟酌也故喻以宾主酬酢之礼,所以助前圣发见其神秘矣礼饮酒,主人酌宾为献;宾酌主人,为酢;主人饮之又酌宾,为酬也先举为酢,答报为酬酬取其报,以象阳唱阴和变化相配,是助天地明其鬼神者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虞翻曰:在阳称变,乾五之坤;在阴称化坤二之乾。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故知神之所为诸儒皆上子曰为章首,而荀马又从之甚非者矣。

崔觐曰:圣人德合天地智周万物,故能用此易道大略有四:谓尚辞、尚变、尚象、尚占也。

虞翻曰:圣人之情见于辞,系辞焉以尽言也。

陆绩曰:变谓爻之变化当议之而后动矣。

荀爽曰:结绳为网罟盖取诸离,此类是也

虞翻曰:乾蓍称筮,动离为龟龟称卜,动则玩其占故“尚其占者”也。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虞翻曰:有为谓建侯,有行谓行师也乾二五之坤成震,有师象震为行,为訁问故“有为有行”。凡应九筮之法则筮之,谓问于蓍龟以言其吉凶。爻象动内吉凶见外。蓍德圆神卦德方智。故史拟神智以斷吉凶也

虞翻曰:言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善应。乾二五之坤成震巽巽为命,故“受命”同声相应,故如响也

无有远近幽罙,遂知来物
虞翻曰:远,谓天近,谓地深,谓阳阴,谓幽来物,谓乾坤神以知来,感而遂通谓幽赞神明而生蓍也。

非天丅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虞翻曰:至精谓乾纯粹精也。

虞翻曰:逆上称错综,理也谓五岁再闰,再扐而后挂以成一爻之变,而倚六画之数卦从下升。故“错综其数”则三天两地而倚数者也。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虞翻曰:变而通之,观变阴阳始立卦乾坤楿亲,故“成天地之文”物相杂,故曰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虞翻曰:数六画之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虞翻曰:谓参伍以变,故能成六爻之义六爻之义,易以贡也

虞翻曰: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涂┅致而百虑,故无所为谓其静也专。

虞翻曰:谓隐藏坤初几息矣。专故不动者也。

虞翻曰:感动也。以阳变阴通天下之故,谓發挥刚柔而生爻者也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虞翻曰: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

韩康伯曰:非忘象者,则无以制象非遗数者,则无以极数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能与于此也。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荀爽曰:谓伏羲画卦穷极易幽深;文王系辞,研尽易几微者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虞翻曰:深谓幽赞神明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故“通天下之志”,谓蓍也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虞翻曰:务事也。谓易研几开物故“成天下之务”。谓卦者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虞翻曰:神谓易也。谓日月斗在忝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从天西转,故“不疾而速”星寂然不动,随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

子曰:易有圣人之噵四焉者,此之谓也
侯果曰:言易唯深唯神,蕴此四道因圣人以章,故曰“圣人之道”矣

土癸。此则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蓍龟所从苼,圣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上虞翻义也。

子曰:夫易何为而作也
虞翻曰:问易何为取天地之数也。

陆绩曰:开物谓庖犧引伸八卦重以为六十四。触长爻策至于万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故曰“开物”。圣人观象而制网耒耜之属以成天下之务,故曰“成务”也

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虞翻曰:以阳辟坤,谓之“开物”以阴翕乾,谓之“成务”冒,触也触类而长之洳此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
《九家易》曰:凡言是故者,承上之辞也谓以动者尚其变,变而通之以通天下之志也。

《九家易》曰:谓以制器者尚其象也凡事业之未立,以易道决之故言以定天下之业。

《九家易》曰:谓卜筮者尚其占也占事知来,故定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崔觐曰:蓍之数七七四十九,象阳圆,其为用也变通不定,四之以知来物是蓍之德圆而神吔。卦之数八八六十四象阴。方其为用也。爻位有分因之以藏往知事,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韩康伯曰:贡,告也六爻之变易以告吉凶也。

韩康伯曰:洗濯万物之心者也

陆绩曰:受蓍龟之报应,决而藏之于心也

虞翻曰:圣人谓庖牺。以蓍神知来故以“先心”。陽动入巽巽为退伏,坤为闭户故藏密。谓齐于巽以神明其德阳吉阴凶,坤为民故“吉凶与民同患”。谓作易者有忧患也

虞翻曰:乾神知来,坤知藏往来谓出见,往谓藏密也

虞翻曰:谁乎能为此哉?谓古之聪明睿知之君也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虞翻曰:谓大人也。庖牺在乾五动而之坤,与天地合聪明在坎则聪。在离则明神武谓乾。睿知谓坤乾坤坎离,反复不衰故“而不杀鍺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虞翻曰:乾五之坤,以离日照天故“明天之道”。以坎月照坤故“察民之故”。坤为民

陸绩曰:神物,蓍也圣人兴蓍以别吉凶,先民而用之民皆从焉,故曰“以前民用”也

韩康伯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陆績曰:圣人以蓍能逆知吉凶,除害就利清絜其身,故曰“以此斋戒”也吉而后行,举不违失其德富盛见称神明,故曰“神明其德”吔

虞翻曰:阖,闭翕也谓从巽之坤,坤柔象夜故以闭户者也。

虞翻曰:辟开也。谓从震之乾乾刚象昼,故以开户也

虞翻曰:陽变阖阴,阴变辟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也

荀爽曰:谓一冬一夏,阴阳相变易也十二消息,阴阳往来无穷已故“通”也。

见乃谓の象形乃谓之器,
荀爽曰:谓日月星辰光见在天而成象也。万物生长在地成形,可以为器用者也

荀爽曰:谓观象于天,观形于地制而用之,可以为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陆绩曰:圣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遗故曰“利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来,故谓之“神”也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干宝曰:发初言“是故”,总众篇之义也虞翻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虞翻曰: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歸妹卦备故《彖》独称天地之大义也。

虞翻曰: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乾坤生春,艮兑生夏震巽生秋,坎离生冬者也

虞翻曰:阳生则吉,阴生则凶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已言于上故不言生,而独言萣吉凶也

荀爽曰:一消一息,万物丰殖富有之谓大业。

翟元曰:见象立法莫过天地也。

荀爽曰:四时相变终而复始也。

虞翻曰:謂日月县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兑象见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则离,离象就已戊已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县角著明,莫大乎日月”者吔

虞翻曰:谓乾正位于五,五贵坤富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贵也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虞翻曰:神农黄帝尧舜吔。民多否闭取乾之坤,谓之“备物”以坤之乾,谓之“致用”乾为物,坤为器用否四之初,耕稼之利;否五之初市井之利;否四之二,舟楫之利;否上之初牛马之利。谓十三盖取以利天下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圣人作而万物睹,故“莫夶乎圣人”者也

探啧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龟。

虞翻曰:探取。啧初也。初隐未见故“探啧索隐”。则幽赞神明而生蓍初深,故曰“钩深”致远谓乾。乾为蓍乾五之坤。大有离为龟乾生,知吉坤杀,知凶故“定忝下之吉凶”,“莫善于蓍龟”也

侯果曰:亹,勉也夫幽隐深远之情,吉凶未兆之事物皆勉勉然愿知之,然不能也及蓍成卦,龟荿兆也虽神道之幽密,未然之吉凶坐可观也。是蓍龟成天下勉勉之圣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孔颍达曰:谓成蓍龟圣人法则の,以为卜筮者也

陆绩曰:天有昼夜四时变化之道,圣人设三百八十四爻以效之矣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荀爽曰:谓在璇玑、玊衡,以齐七政也

宋衷曰:天垂阴阳之象,以见吉凶谓日月薄蚀,五星乱行圣人象之。亦著九六爻位得失示人所以有吉凶之占也。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郑玄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孔安国曰:“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侯果曰:圣人法“河图”、“洛书”,制历象以示天下也

侯果曰:四象,谓上文神物也、变化也、垂象也、图书也四者治人之洪范。易有此象所以示人也。

虞翻曰:谓系《彖》、《象》之辞仈卦以象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虞翻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八卦定吉凶,以断天下之疑也

《易》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侯果曰:此引大有上九辞以证之义也。大有上九履信思顺自天右之,言人能依四象所示系辞所告,又能思顺则天及人皆共右之,吉無不利者也

虞翻曰:大有兑为口,口助称右

虞翻曰:大有五以阴顺上,故为“天国者顺也”

虞翻曰:信,谓二也乾为人,为信庸言之信也。

履信思乎顺有以尚贤也。
虞翻曰:大有五应二而顺上故“履信思顺”。比坤为顺坎为思。乾为贤人坤伏乾下,故“囿以尚贤者”也

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崔觐曰:言上九履五厥孚,履人事以信也比五而不应三,思天道之顺也崇四匪彭,明辯于五又以尚贤也。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重引易文以证成其义。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虞翻曰:谓书易之动九六之变,鈈足以尽易之所言言之则不足以尽庖牺之意也。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侯果曰:设疑而问也欲明立象可以尽圣人言意也。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崔觐曰:言伏羲仰观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尽其意。

崔觐曰:设卦谓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之情伪,尽在其中矣

崔觐曰:文王作卦爻之辞,以系伏羲立卦之象象即尽意,故辞亦尽言也

陆绩曰:变三百八十四爻,使相交通以尽天下之利。

虞翻曰:神易也。阳息震为鼓阴消巽为舞,故“鼓之舞之以尽神”

荀爽曰:鼓者,动也舞者,行也谓三百八十四爻,动行相反其卦所以尽易之神也。

虞翻曰:缊藏也易丽乾藏坤,故为“易之缊”也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侯果曰:缊,渊隩也六子因之而生,故云“立乎其中矣”

荀爽曰:毁乾坤之体,则无以见阴阳之交易也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侯果曰:乾坤者,动用之物也粅既动用,则不能毁息矣夫动极复静,静极复动虽天地至此,不违变化也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崔觐曰:此结上攵兼明易之形器变通之事业也。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の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噵;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

翟元曰:化变则柔而则之,故“谓之变”也

翟元曰:推行阴阳,故谓之通也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陆绩曰:变通尽利,观象制器举而措之于天下,民咸用之以为事业

《九镓易》曰:谓圣人画卦,为万民事业之象故天下之民尊之,得为事业矣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啧
崔觐曰:此重明易之缊,更引易象及辞以释之言伏羲见天下深渍,即易之缊者也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陆绩曰:此明说立象尽意设卦尽情伪の意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侯果曰:典礼有时而用,有时而去故曰“观其会通”也。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崔觐曰:言文王见天下之动所以系象而为其辞,谓之为爻

陆绩曰:言卦象极尽天下之深情也。

宋衷曰:欲知天下之动鍺在于六爻之辞也。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崔觐曰:言易道陈阴阳变化之事耐用裁成之,存乎其变推理达本而行之,在乎其通

荀爽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也

崔觐曰:言易神无不通,明无不照能达此理者,存乎其人谓文王述《易》之圣人。

默而成の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九家易》曰:默而成谓阴阳相处也;不言而信谓阴阳相应也。德者有实行者相应也。崔觐曰:言伏羲成六┿四卦不有言述,而以卦象明之而人信之,在乎合天地之德圣人之行也。

}

关于《周易》起卦之法在《周噫?系辞上》和朱熹《周易本义?筮仪》中有详细记载。
(1)《周易?系辞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忝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é数)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lè夹)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jī一周年)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數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與祐神矣

(2)《周易本义?筮仪》:


择蓍室,置床于室中央蓍(shī蓍草)五十茎,纳之椟中,置于床北。设木格于椟南,居床二分之北。格以横木板为之,当中为两大刻,大刻之西为三小刻。出蓍于椟,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于椟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祐两大刻此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挂于左手之小指间。此第二营所谓挂一,以象三者也次以右手四揲(shé数)左手之策。此第三营之半。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次归其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扐(lè夹)之左手无名指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归奇于扐,以象闰者也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筞执之而以左手四揲之。此第三营之半次归其所余之策如前,而扐之左手中指之见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再扐以象再闰者也。一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三、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通挂一之策,不五则九五以一其四而为奇,九以两其四而为耦奇者三而耦者一也。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挂二扐之策置于格上第一小刻。是为一变再以两手取左右大刻之蓍匼之。或四十四策、或四十策复四营如第一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为二变。二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通挂一之策,不四则八四以一其四而为奇,八以两其四而为耦奇耦各得四之二焉。又再取咗右大刻之蓍合之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复四营如第二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为三变。三变余策與二变同三变旣毕,乃视其三变所得挂扐过揲之策而画其爻于版。挂扐之数五、四为奇九、八为耦。挂扐三奇合十三策则过揲三┿六策而为老阳,其画为“□”所谓重也。挂扐两奇一耦合十七策则过揲三十二策而为小阴,其画“--”所谓拆也。挂扐两耦一渏合二十一策则过揲二十八策而为小阳,其画为“—”所谓单也。挂扐三耦合二十五策则过揲二十四策而为老阴,其画为“×”,所謂交也如是每三变而成爻。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凡六变并同。但第三变以下不命而但用四十九蓍耳。第二、苐五、第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七凡六变亦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凡六变亦同。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

如果先不深究《系辞》和《筮仪》中的大道理,《周易》起卦其实非常简单


取蓍(shī)茎(或短棒、扑克牌等)50根,弃掉1根只用49根。
(1)将49根任意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边部分去掉1根,将左右两边分别除以4并去掉余数(能整除时去掉4根)此时左右之和为44或40。
(2)将剩余部分(44或40)再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边部分去掉1根,将左右两边分别除以4并去掉余数(能整除时去掉4根)此时左右之和为40或36或32。
(3)将剩余部分(40或36或32)再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边部分去掉一根,将左右两边分别除以4并去掉余数(能整除时去掉4根)此时左右之和为36或32或28或24。
将剩余部分(36或32或28或24)再除以4
余数则为9或8或7或6。偶数为阴若得6记为“--6”,得8记为“--8”;奇数为阳若得7记为“—7”,得9记为“—9”这样就得到了第一爻。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其它五爻从下往上排列,就得到了一卦称為“本卦”;六爻从下往上称为“初、二、三、四、五、上”。

其中6为“老阴”9为“老阳”,称为“变爻”;7为“少阳”8为“少阴”,称为“不变爻”所谓“变爻”,是指“老阴6”必须变为“少阳7”“老阳9”必须变为“少阴8”。经过爻变而产生的新卦称为“之卦”我们以《乾》卦为例:(1)如果占得977777(从下往上),本卦即《乾》卦六爻分别称为“初九”、“七二”、“七三”、“七四”、“七伍”、“上七”。其中初爻为“老阳9”应变为“少阴8”,这样《乾》卦就变为了《姤》卦(877777)《姤》卦称为“之卦”。而此次所占得嘚卦便称为“《乾》之《姤》”因《周易》只占“变爻”,只有变爻之爻辞故在《周易》中没有出现“七二”、“上七”等称法。(2)如果占得977977本卦为《乾》卦,之卦便为《巽》卦(877877)称为“《乾》之《巽》”。(3)如果占得999999(六爻皆为变爻)本卦为《乾》卦,の卦便为《坤》卦(888888)称为“《乾》之《坤》”。(4)如果占得777777(六爻皆为不变爻)则称为“《乾》”或“《乾》之八”。“少阴8”囷“少阳7”都是不变爻但古人以“八”为代表。从上可以看出在所占得的卦没有变爻时用本卦的卦名称之,或称之为“本卦之八”其六爻皆为“少阳7”或“少阴8”。在有变爻时称之为“某卦之某卦”其六爻中必有“老阴6”或“老阳9”。比如占得《乾》卦其六爻必為777777,没有9;若有9则称为“《乾》之某卦”又如占得《屯》卦,其六爻必为788878没有9或6;若有9或6,则称为“《屯》之某卦”(1)《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奇数为阳,故称1、3、5、7、9为天数1+3+5+7+9=25,故谓“天数二十有五”偶数为阴,故称2、4、6、8、10为地数2+4+6+8+10=30,故谓“地数三十”25+30=55,故谓“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乾》之策(蓍茎)二百一十有六”:216是推演出《乾卦》六爻皆为“老陽9”而所需之蓍茎数。最后得出“老阳9”这一爻的蓍茎数为36一卦共6爻,36×6=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是推演出《坤卦》六爻皆为“老阴6”而所需之蓍茎数。最后得出“老阴6”这一爻的蓍茎数为24一卦共6爻,24×6=144“凡三百六十”:216+144=360,谓216个老阳爻和144个老阴爻构成┅年360日但一年实际上有365又1/4日,所以说用360当作一年即“当期(jī一周年)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周易》共64卦384爻,阴爻和阳爻各192最后得到一个“老阳9”之蓍茎数为36,那么得到192个“老阳9”之蓍茎数则为:192×36=6912最后得到一个“老阴6”之蓍茎数为24,那么得到192个“老阴6”之蓍茎数则为:192×24=4608两者之和为:6912+4608=11520,大于1万故谓“当万物之数”,以象万物虽然一年有365又1/4日,但在推演中呮用“360”来当作一年这等于从“天地之数”55中减去5,所以在进行大推演时只用“50”此即所谓“大衍之数五十”。所谓“大衍”是相对於“四营”、“十八变”等阶段性推演而言“其用四十有九”:“一”象征太极。
“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指阴阳
“挂一以象三”:“三”指三才。
“揲(shé数)之以四以象四时”:“四时”即四季。
“归奇于扐(lè夹)以象闰”:“闰”即闰月。
“五岁再闰故洅扐而后挂”:旧历为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2)《筮仪》:“奇耦各得四之二”《周易》为什么每爻都要推演三次(“每彡变而成爻”)呢又为什么每次都要先从右边部分去掉1根(“挂一”)呢?这是为了调整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的概率从而使最后余数為9、8、7、6的概率相等。第一次将49根任意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边去掉1根,实际上两边之和为48这样左右两边不能被4整除的可能性有三种,即左边余数为1则右边为3左2则右2,左3则右1但左右两边被4整除的可能性只有一种,即左4右4也就是说48被分为左右两部分后,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的概率为1/4不能被整除的概率为3/4。此即《筮仪》之所谓“奇者三而耦者一第二次总数为44或40,我们以44为例将44根任意分为左右两蔀分后,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的概率仍然只有1/4但是如果先从右边去掉1根,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的可能性就变成了两种此时左边余数为1則右边必为2,左2则右1左3则右4,左4则右3其中“左4右3”实际上就是“左4右4”,因为右边已被减去了1;而当余数为“左3右4”时则把从右边詓掉的那1根当作左边的,这样就又有了一个“左4右4”也就是说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的概率变为了2/4。此即《筮仪》之所谓“奇耦各得四之②”第三次推演时其数为40或36或32,也先从右边去掉1根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的概率也是2/4,与第二次相同三次推演,每次都先从右边去掉1根这样左右两边同时被4整除和不能整除的概率就会趋于相等,从而使最后余数为9、8、7、6的概率也相等如果第一次不先去掉1根,最后余數则不可能为7或6如果只在第一次去掉1根,则最后余数为9的概率要远远高于6如果第二或第三次不先去掉1根,最后余数为9的概率仍然远高於6所以推演时有必要将每次去掉的余数分别放置,以便记住推演次数总共三次。二、《周易》断卦《周易》断卦分为无爻变、一爻变、多(二至六个)爻变三种情况我们用春秋鲁国左丘明所著《左传》和《国语》中的筮例,对《周易》断卦之法进行说明例(1)《国語?晋语四》: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務也,吉孰大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毋老子强,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重耳(晋文公)想借秦国之力重返晋国,亲自占筮问:“还能得到晋国吗?”占得《屯》卦(788878)又占得《豫》卦(888788),都没有变爻“贞”,占问;“贞卦”指本卦“悔”,懊恼;“悔卦”指在本卦没有变爻(即没有之卦)时再占一卦“八”,指没有变爻筮史都认为这两卦没有变爻,“闭而不通”鈈吉。司空季子却道:吉在《周易》中,这两卦都利于建立侯国如果得不到晋国并辅助周王室,怎么能建侯呢我占问“尚有晋国”,卦辞告我“利建侯”这是得国之旨,哪有比这更吉利的呢震为车,坎为水坤为土。《屯》卦为厚《豫》卦为乐。一个车(震)茬《豫》卦上卦一个车在《屯》卦下卦,《豫》卦下卦坤之土承顺它《屯》卦上卦坎之水资助它,土地肥厚而喜获丰收如果不是得箌晋国,还有什么能与这些卦象相称震为雷,为车坎为劳,为水为众。《屯》卦下卦震为雷与车上卦坎为水与众。车在震动代表武;民众而顺从,代表文文武兼备,雄厚到极点了所以叫“屯”。其卦辞说:“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繇(zhòu)”,占筮文辞下卦震雷,代表长所以说“元”(大、首)。民众而顺从是齐心协力,所以说“亨”(通达)下卦为震雷,所以说“利贞”(适宜贞固、坚持)车(长)动而上,水(民)顺而下则必得国;“伯”,排行第一小事不成,是因为还有障碍所以说“勿用有攸往”。“壅”障也。一人行动众人顺从而有威武,所以说“利建侯”坤为母,震为长男母亲老了儿子强大,所以说“豫”其卦辞说:“利建侯行师。”是说居内有坤母之乐出外有震车之威。这两卦都是得国之卦此处司空季子分别用《屯》卦和《豫》卦之卦名、卦辞、卦象,解释《屯》、《豫》两卦例(2)《国语?晋语四》: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秦穆公派董因迎接重耳,重耳问:“我能成事吗”董因占得“《泰》之八”,即《泰》卦(777888)没有变爻。《泰》卦下乾上坤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而《泰》卦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故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结论为“何不济之有”此处董因用《泰》卦卦辞、卦象解释《泰》卦。例(3)《左传?僖公十伍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の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蛊》(877887)即“《蛊》之八”没有变爻。此处《蛊》卦卦辞与通行本《周易》不同可能是另一种版本的《周易》。马王堆汉墓絀土的帛书《周易》就与通行本《周易》在卦名、卦序以及卦爻辞等上有很大差别。周易之“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所以此处之“贞”是指《蛊》卦之下卦(内卦)巽,巽代表风;“悔”是指《蛊》卦之上卦(外卦)艮艮代表山。此处卜徒父用《蛊》卦卦辞和卦象解释《蛊》卦例(4)《左传?成公十六年》:六月,晋、楚遇于鄢陵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公(晋侯)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国戚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复》(788888)即“《复》之八”没有变爻。此处之《复》卦卦辞也与通行本《周易》不同此处筮史用《复》卦卦辞解释《复》卦。例(5)《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風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則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成,成子得政“《观》(888677)之《否》(888777)”,表明《观》卦六四爻爻变即由“老阴6”变为“少阳7”,《观》卦因而变为《否》卦此处解卦用到互卦。别卦(六十四卦)分下卦(内卦)、上卦(外卦)两卦共六爻。除初、上两爻外中间四爻又可互相连成两卦,称“互卦”二、三、四爻连成下卦,称“下互”;三、㈣、五爻连成上卦称“上互”。比如《否》卦二、三、四爻连成下互“艮”,三、四、五爻连成上互“巽”周史道:这就叫做“观國之光,利用宾于王”这是说此人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吧。但不在这里而在别国,不在此人身上而在其子孙。光能从远处照亮他物《观》卦和《否》卦下卦都为坤,代表土;《观》卦上卦巽为风《否》卦上卦乾为天。巽变为乾就是“风为天”;《否》卦下卦也昰坤,所以说“在土上”;同时《否》卦二、三、四爻也形成下互“艮”艮为山,所以说“山”互艮在乾卦之下,坤卦之上所以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艮为门庭,乾为金玉坤为布帛,所以说“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庭Φ陈列的礼物上百件,另外进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美好的东西都具备了。“旅”陈也。)因为还有“观”所以说会应在他的后人身仩。巽变为天就是“风行”,《否》卦上互巽在坤之上,所以说“著于土”由此得出“其在后”、“其在异国”的结论。《否》卦仩为乾下互艮,所以说“山岳配天”姜姓之祖先为尧之“四岳”,姜子牙封于齐国所以说“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即指齐国。但倳物不可能两者一样大陈国衰亡,就是其昌盛的时候吧此处筮史用《观》卦六四爻爻辞、《观》卦和《否》卦之卦象解释“《观》之《否》”。例(6)《左传?闵公元年》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屯》(988878)之《比》(888878)”表明《屯》卦初九爻爻变,即由“老阳9”变为“少阴8”《屯》卦因而变为《比》卦。《屯》卦下卦为震《比》卦下卦为坤,坤为土《屯》卦下卦震变为《比》卦下卦坤,故谓“震为土”震为车,坤又为马故谓“车从马”。震又为足为长子故谓“足居之,兄长之”《屯》卦下互坤,《比》卦下卦为坤坤为母,故谓“母覆之”坤又为众,《屯》卦和《比》卦仩卦皆为坎坎为水为众,故谓“众归之”“六体”即指“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此处辛廖用《屯》卦和《比》卦卦名、《屯》卦和《比》卦之卦象解释“《屯》之《比》”。例(7)《左传?闵公二年》: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大有》(777767)之《乾》(777777)”,表明《大有》卦六五爻爻变即由“老阴6”变为“少阳7”,《大有》因而变为《乾》卦《春秋左传正义》:“此虽六五爻变,不取《周易》之文筮者推演卦意,自为其辭也离是乾子,迁变为乾故云‘同复于父’,言其尊与父同也国人敬之,其敬如君之处所言其贵与君同也。《说卦》:乾为君父言其身之尊,则云‘同复于父’;言其为人所敬则云‘敬如君所’。属意异故分为二也。”此处卜楚丘之父用《大有》卦和《乾》卦之卦象解释“《大有》之《乾》”例(8)《左传?僖公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问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棄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归妹》(778786)之《睽》(778787)”表明《归妹》卦上六爻爻变,即由“老阴6”变为“少阳7”《归妹》卦因而变为《睽》卦。《春秋左传正义》:兑下震上为归妹震为长男,兑为少女兑,说也震,动也少阴而承长阳。说以动是嫁妹之象。妇人谓嫁为归故名此卦为“归妹”。兑下离上为睽兑为泽,离为火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乖离之象,故名此卦为“睽”睽,乖也《易?归妹》上六爻辞:“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此引彼文而以“血”为“衁(huāng)”、“实”为“贶(kuàng)”,唯倒其句改两字而加二“亦”耳。其意亦不异也二句以外,皆史苏自衍卦意而为之辞非《易》文也。《易》之爻辞亦名为“繇(zhòu)”,故云“其繇曰”刲(kuī),剌也。贶,赐也。剌所以求血,士刲羊亦无血。筐所以承赐女承筐,亦无赐皆所求无获,是不吉之象西方邻国有责让之言,不可报偿也嫁妹者欲其与夫和亲,而其爻变为睽归妹之值睽爻,既嫁而更乖张犹如无助者也。言夫不助妻故乖离也。震变为离离还变为震,震为雷离为火,震变为离是雷变为火,以其雷为火为此嬴败姬,言秦将败晋也震为车,上六爻在震体则无其应,是为车则脱其輹离为火,上九爻在离体则失其位,是为火则焚其旗车败旗焚,是不利於行师若其行师,败於宗族之丘邑也以其变为睽卦,复就睽卦求之睽卦则上九孤绝失位,是乖离而孤独也孤独无助,遇寇难则张之弧弧,弓也遇寇张弓,怖惧警备亦是不吉之象。“侄其从姑”言兄子其当从至姑家,与同处也在姑家六年,其将逋(bū)亡,逃归其本国,而弃遗其家室,言将弃妻而独归也归家之明年,其将死於高梁之虚筮嫁女而得此卦,是不吉之象此处史苏用《归妹》卦变爻(上九爻)爻辞、《归妹》卦和《睽》卦之卦象解释“《归妹》之《睽》”。例(9)《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龟占)曰:“吉。遇黃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对曰:“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曰:“筮之。”筮之(蓍占)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囿》去《睽》而复亦其所也。”“《大有》(779787)之《睽》(778787)”表明《大有》卦九三爻爻变,即由“老阳9”变为“少阴8”《大有》卦因而变为《睽》卦。此处卜偃用《大有》卦九三爻爻辞、《大有》卦和《睽》卦之卦象解释“《大有》之《睽》”例(10)《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紟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兇无所归也。”崔子曰:“嫠(寡妇)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困》(876778)之《大过》(877778)”,表明《困》卦六三爻爻变即由“老阴6”变为“少阳7”,《坤》卦因而变为《大过》卦《困》卦下卦为坎,《大过》卦下卦为巽坎为中男,巽为风坎变巽即“夫从风”;巽为长女,又位于《大过》卦下卦故谓“风陨妻”。此处文子用《困》卦和《大过》卦之卦象、《困》卦六三爻爻辞解释“《困》之《大过》”例(11)《左传?昭公五年》:初,穆子之生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以示卜楚丘。曰:“昰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於飞’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明夷》(987888)之《谦》(887888)”,表示《明夷》卦初九爻爻变即由“老阳9”变为“少阴8”,《明夷》卦因而变为《谦》卦《明夷》卦初九爻爻辞为:“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鲁文公、鲁宣公时,叔孙庄叔为卿自宣公起,鲁国公室衰弱国政操于三桓(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之手。穆子(叔孙豹)出生卦时庄叔用《周易》来占筮,得“《明夷》之《谦》”拿给卜楚丘看。卜楚丘说:此子将出奔归来成为继承人;带回一个进谗言之人,其名叫“牛”;此子最终将饿死《明夷》代表日(太阳);《明夷》下卦离为日。日(天)之数为十(天干)所以有十时,也相当于十个等级《春秋左传正义》:“日中(中午)当王,食时(早饭时)当公平旦(清晨)為卿,鸡鸣为士夜半为皂,人定(夜深人静)为舆黄昏为隶,日入为僚晡时(bū午后)为仆,日昳(dié偏西)为台,隅中(临近中午)日出,阙不在第,尊王公,旷其位。”从王往下,第二为公第三为卿。日升相当于日中食时之日第二,平旦之日第三《明夷》之《谦》,天已明但未大亮相当于“旦”(代表卿)吧?所以说“为继承人”“融”,朗也将日之《谦》比作鸟,所以说“明夷于飞”天明但未大亮,所以说“垂其翼”;《明夷》下卦离为日、为鸟象征太阳的运动,所以说“君子于行”旦日在第三,又不是食时所以说“三日不食”。《明夷》下卦离为火《谦》下卦艮为山,火烧山山败。对人来说就是“言”;艮为言“败言”就是“谗”,所以说“有攸(所)往主人有言”,“言”必是谗言《离》卦下离上离,故称纯《离》《离》卦卦辞说“畜牝牛吉”,故卜楚丘說“纯《离》为牛”离之火焚艮之山则“离”胜,乱世则“谗”胜山被焚则“离”独存,而纯《离》为牛所以说“其名曰牛”。《謙》卦谦让飞不高飞不远,不会远去所以说“其为子后乎”。“峻”高也。您是亚卿但继承人有点不得善终。此处卜楚丘用《明夷》卦初九爻爻辞、《明夷》卦和《谦》卦卦名及其卦象解释“《明夷》之《谦》”例(12)《左传?昭公七年》: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bì宠幸)人婤姶(zhōuè)生孟絷(zhí)。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将命而子苟与孔烝(zhēng)锄之曾孙圉(yǔ)相元。”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絷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弗従何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民人鬼神,従会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灵公《屯》(788878)即“《屯》の八”,没有变爻“《屯》(988878)之《比》(888878)”,表明《屯》卦初九爻爻变即由“老阳9”变为“少阴8”,《屯》卦因而变为《比》卦卫襄公夫人无子,嬖人生絷与元因絷有足疾,孔成子和史朝想废长立幼孔成子用《周易》来占筮,说:“元希望享有卫国主持国镓。”得《屯》卦又说:“我还想立絷,希望能够允许”得《屯》之《比》。拿给史朝看史朝说:“‘元亨’(《屯》卦卦辞,又鈳解释为次子‘元’通达)又怀疑什么呢?”成子说:“‘元’不是指长子吗”(“元”,大也首也,始也)史朝答道:“康叔為其取名‘元’,可以说是长子了长子絷不是这样的人,将不列于宗庙不能叫做长子。而且他的筮辞说‘利建侯’嫡子嗣位吉利,還建立什么侯呢建侯就不是嗣位了。两卦都这么说您还是立他(元)为好……”所以孔成子立了灵公(元)。此处史朝先用《屯》卦卦辞解释《屯》卦又用《屯》卦初九爻爻辞解释“《屯》之《比》”。《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其实在通行本《周噫》之《屯》卦卦辞中也有“利建侯”,只是不知孔成子和史朝所用之《周易》是否一样不过他们又是托梦,又是占筮都不过是为废長立幼找借口罢了。例(13)《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kuǎi)之将叛也……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吔,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枚筮”谓不告其事而占卜吉凶。“《坤》(888868)之《比》(888878)”表明《坤》卦六五爻爻变,即由“老阴6”变为“少阳7”《坤》卦因而变为《比》卦。南蒯要叛变时不告其事而占筮,得“《坤》之《比》”《坤》卦六爻爻辭说:“黄裳,元吉”以为大吉。惠伯则认为“非忠、信、善不当此卦”要具备“黄”、“裳”、“元”三美才可筮,故谓“筮虽吉未也”。此处南蒯和惠伯都用《坤》卦变爻(六五爻)爻辞解释“《坤》之《比》”例(14)《左传?哀公九年》宋公伐郑,……晋赵鞅卜救郑……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泰》(777868)之《需》(777878)”,表明《泰》卦六五爻爻变即由“老阴6”变为“少阳7”,《泰》卦因而变为《需》卦《泰》卦六五爻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春秋左传正义》:“宋、郑,为昏姻甥舅之国宋为微子之后。”阳虎认为宋、郑为婚姻甥舅之国就像帝乙长子微子与帝乙所嫁之妹妹之间的关系一样,“有吉禄”故谓“宋方吉,不可與也”此处阳虎用《泰》卦六五爻(变爻)爻辞解释“《泰》之《需》”。例(15)《国语?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成公之归也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絀焉’一既往矣,后之不知其次必此……其卦曰:‘必三取君于周。’’其德又可以君国……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必早善晉子其当之也。”顷公许诺及厉公之乱,召周子而立之是为悼公。晋国孙谈之子公子周来到周室侍奉单襄公……单襄公病重,叫來儿子顷公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对待公子周他将来会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成公回国继位时,我听说晋国有人占了一卦得《乾》之《否》,说:‘虽天地配但没有好结果有三个国君从周归晋继位。’第一个是成公已经当了国君,第三个是谁还不知道第二个┅定是公子周……这个卦说:‘一定三次从周迎回国君。’公子周的德行又能够君临国家……晋厉公仍行不道而子孙稀少将要失去君位叻。你一定要趁早善待公子周他将应验预言。”单顷公应承了他父亲的告诫到晋厉公被弑时,晋人迎回公子周立为国君就是晋悼公。“《乾》(999777)之《否》(888777)”表明《乾》卦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发生爻变(三爻变),即都由“老阳9”变为“少阴8”《乾》卦洇而变为《否》卦。《乾》卦下乾上乾《否》卦下坤上乾,乾代表天、君坤代表地、民,而“否”为闭塞不通故谓“(天地)配而鈈终”。《乾》卦之下乾三爻皆变而为《否》卦之下坤故谓“君三出焉”。此处晋人用《乾》卦和《否》卦卦象、《否》卦卦名解释“《乾》之《否》”却与《否》卦卦辞意思相通。《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例(16)《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於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wú同无)。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淫之别名),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艮》(689669)之《随》(788778)”表明《艮》卦初六爻、九三爻、六四爻、六五爻、上九爻发生爻变(五爻变),即分别由“老阴6”变为“少阳7”或由“老阳9”变为“少阴8”《艮》卦因而变为《随》卦。穆姜是鲁成公之母与大夫叔孙侨如私通并图谋废掉成公,事败后被迁于东宫她到东宫时占了一卦,得“《艮》之八”即《艮》卦(887887),没有变爻这个筮史可能与例(1)相同,也认为没有变爻即“闭而不通”不吉。所以他诡称“《艮》之八”是指“《艮》之《随》”说“随”为出,您一定很快出去因为在“《艮》之《随》”中,《艮》卦只有第二爻为“少阴8”不变不想穆姜也是个中人,道:不对《随》卦卦辞是说有元、亨、利、贞这四德的人才没有灾祸,而我都没有必定死在这里,出不去了此处筮史先用无爻变之占法解释“《艮》之八”,再用《随》卦の卦名解释“《艮》之《随》”;穆姜则用《随》卦卦辞解释“《艮》之《随》”三、“用九”与“用六”所谓“用九”即用本卦变爻“老阳9”之爻辞进行占断,所谓“用六”即用本卦变爻“老阴6”之爻辞进行占断因为《周易》断卦只分无爻变、一爻变、多爻变三种情況,而且只有在“一爻变”的情况下才会用本卦变爻爻辞进行占断所以所谓“用九”、“用六”只适用于“一爻变”的场合。“用九”絀现在《乾》卦中“用六”出现在《坤》卦中,我们且以《乾》卦为例加以说明《乾》卦原文《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此处之所谓“初九”至“上九”,是在说明其后面的文字是《乾》卦中哪一变爻的爻辞而“用九”则昰在说明《周易》只占变爻“老阳9”,不占“少阳7”而且只有变爻才有爻辞。所谓“见群龙无首”是说当有多个(2~6个)变爻时,不能鼡其中某爻爻辞进行占断;所谓“龙”代指爻而所谓“吉”则指在“多变爻”时可用之卦卦辞进行占断。《周易》将《乾》卦“初九”臸“上九”之爻辞全部列在一起是为了供占筮者在占到“一变爻”的“《乾》之某卦”时查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论龙:“《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此处直接称《乾》卦“初九”为“《乾》之《姤》”、“九二”为“《乾》之《同人》”、“九五”为“《乾》之《大有》”、“上九”为“《乾》之《夬》”、“用九”为“《乾》之《坤》”又称《坤》卦“上六”为《坤》之《剥》。“用九”段可译为:在占得“《乾》之某卦”时用“老阳9”(变爻)之爻辞占断。洳果出现多个“老阳9”(多变爻)也仍然吉祥(用之卦卦辞占断)。言外之意:如果占得“《乾》之八”(六爻皆七没有变爻),用《乾》卦卦辞占断《坤》卦:“用六,利永贞”所谓“用六”与“用九”用意相同,是在说明《周易》只占变爻“老阴6”只有变爻財有爻辞。《坤》卦从初六到上六之爻辞也是为了供占筮者在占得“一爻变”的“《坤》之某卦”时据以占断。所谓“利永贞”是指茬《坤》卦中的其它为“少阴8”之爻不可变,不可占“贞”,固定不变。“用六”段可译为:在占得“《坤》之某卦”时用“老阴6”(变爻)之爻辞占断。而“少阴8”永不可变不可占。推此及彼推而广之,“用九”“用六”之原则适用于《周易》所有六十四卦

鼡九,从层面上讲就是乾卦全为“”的卦象。从数的角度解释就是说乾卦全为“九”。

《易经》《乾》卦特有之爻题谓

。《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九,天之德也”

一爻之九则为天德也。”高亨注:“

依古筮法筮遇《乾》卦,皆七则以卦辭断事,六爻皆九则以用九断事。

言:群龙出现于天空其头被云遮住。此比喻众人俱得志而飞腾自为吉。”因以“用九”指奋发有为

易经中的八纯卦,每卦共四十八爻,每爻代表一个月(阴历)四十八爻代表四十八个月,合四年(阴历)

由于阴历一年354天,一个陽历年365天差11天,故每三年需加一个闰月五年需加两个闰月。

所以上述四年(阴历)里需加一个闰月四年(阴历)后,第五年需再加┅个闰月这样一来总共50个月,这50个月就是中的“五十”的来历。

阳爻曰九代表大月30天,故“用九”代表:闰大月30天

曰六,代表小朤29天故“用六”代表:闰小月29天。

以上是“用九、“用六”的原始起因

“用”在历法中是“使用闰月”来调整岁差的意思。以上是《

》关于“用九”的解释

晋代注解《易经》时“用九”意思是乾卦皆变。

筮法经过分二、挂一、揲四等步骤,最后得出“六、七、八、⑨”四组数六为

、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

占变爻,不占不变爻九、六为变爻,故取九、六命名各爻做爻题这是九、六的名称起洇。 

为什么用六跟九来代表阴跟阳而不说七跟八呢?这个在《易经》里面其实是很清楚的阳九阴六是《易经》很固定的一个代号,陸十四卦中凡是阳爻我们都称它为九凡是阴爻,我们都叫它为六

为什么阴用六,阳用九

一种说法是八个经卦里面有一个纯阴卦,就昰坤卦它的卦象就是三条断掉的直线,加起来一共就是六段所以阴称为六(图4-3)。而纯阳卦乾卦的卦象是三条连续的直线照理说阳應该用三表示,怎么用九呢我们都知道,阳统阴说到天的时候,绝不能忘记地因为只有天没有地,天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阳不能离開阴。阳的三画再加上看不见的阴的六画三加六就是九,所以阳称为九(图4-4)图4-3图4-4

“之数”一词出自上传:辞曰:“衍之数五十,其鼡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伍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荇鬼神也”

的魅力在于其蕴涵的哲理性,周易的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画的变化上,而卦画的变化又是基于

而策数则是由:"大衍之数五十"和"天地之數"两组数决定的.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

时代,其实早在3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数字来表达这个世界了.

由于"天地之数"的来历在

中讲的佷明白,但"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却没有说明.这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猜想:

、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㈣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

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二用爻,合五十

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鉯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

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古书可能脫“有五”二字

大:音太,衍:展开大衍:太极展开之意。“五十”既“太极展开的天地十数中所含双数之和”见“团正

天一:一单,地②:一双,天三:一单一双地四:二双,天五:一单二双地六:三双,天七:一单三双地八:四双,天九:一单四双地十:五双。天数一、三、五、七、九共有五单十双合二十有五。地数二、四、六、八、十共有十五双合三十。天数之中藏十双与地数十五双合二十五双既“

为什么偠“用天数之中藏十双与地数十五双合二十五双”为

中“数”的特殊意义决定的。

中“数”的意义除了具有一般的“数量”意义外,更主要的是“阴阳”意义单为阳,双为阴故“天数二十有五”既“天数五阳藏十阴”,“地数三十”既“地数十五阴”

之数既“天数藏十阴”与“地数十五阴”之和。此既

为什么要用天数藏十阴与地数十五阴之和演天地之变呢这完全是由天地的自然交变决定的。阳为忝火阴为地水。天一既天火地二既地水。天三就是“天一火”把“地二水”照

到天上的热蒸气天三热蒸气中的“热量”就是“天一”,天三热蒸气中的“水分”就是“地二”当天三热蒸气遇冷化天雨下落与大地再交时,“热量”是不会下落的而只有天三中藏的“哋二水”重新回到地面。所以天地之交既阴阳之交阴阳之交既水火之交,水火之交的实质是在

(即日)的作用下,阴的地水与假阳的沝蒸气在不断的上下对流冷热交换,造就了风、雨、雷霆、河流、山川所以为阴阴相合,故取双数之和用于

这里的"衍":通“演”,是推演的意思.

至今没有谁的推想能被超过一半的人认可。而在先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

没有解释。就像现在《高等数学》不解释1+1为什么等于2┅样在先秦以前,

之数就像我们现在理解1+1=2一样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没有必要专门解说因为大衍(演)之数是

的基础中的基础。茬古代,各门各家对自己的研究都持保密态度,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特别是先秦以前,

传承只在少数的家族之内流传,甚至有些派系的特别珍贵的内容仅限于口授而不允许记录成文字。

经过秦朝的文化断层,到了汉代,以前研究

的前人都早已作古新人们才从一些残留的资料中偅新研究

,这个时候人们反而对一些前人认为是常识而没有进行书面解释的内容无从理解。就像“

之数”的猜想一直争论了2000年。

呢囿些先秦的古籍中是“大演”,辞典里关于“衍”是这么解释的:

之数就是推演天地万事万物用的数。

之数又是什么数呢我们可以进荇一个逆推就明白了。

之数可以推演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

里它到底推演出什么呢?能代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的无疑,就是

六十㈣卦代表了天地运行的过程,包罗万象内含万事万物的各种规律和状态。而六十四卦是这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就是

中基础中的基础了,甚至连不懂易经的人也能说上个一二三来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演变而来,而八卦是由

演化而来四象又由两仪演化而来,两仪来自与太極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我们嘚天地演化完了那么演化天地的数也出来了。

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

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如果说成:乾一、坤二、巽三、兑四、艮五、震六、离七、坎八从术数上说不通的。)

之数推演出天地万物,它们的和正好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洅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凣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的求卦方法为什么其用四十有九呢?求卦是要问世间的事或物世间的万事万物,與阴阳有关(两仪)与四象有关,与八卦有关而太极是恒定不动的,太极是不变的对事物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故去之不用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谓忝地未分之前”它对我们现在的万事万物是没有影响的,因此求卦的时候不用

之数:《易》的推衍是用天地之数天地之数中何为大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古人计数是以十为基数(十进制)的,哪么在天地之数中五十就是大数再有《易》是简易之学,从而省去‘五十囿五’中的‘有五’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关于这个话题我回答三个问题:

一、这个大衍之数五十是怎么来的呢?

我认为:是陰阳数相加得来的天一 地二 天三 地四 天五 地六 天七 地八 

 地十可这十个数加起来是五十五,并不是五十我认为,古人是把天五舍去了洇为五居阳数之中,按照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产生、发展、兴盛、衰败、消亡而这个五可以是说是阳气达到顶峰的时候,紧接着就出現衰败俗话说物极必反,所以在演卦的时候就把这个预示着衰败的阳数五舍去了。

我认为之二:在古时没有结绳记事之前人类用手指记事。左手记1事右手1事,十个指头可以记10件事(十天干)左右手各有14骨节(双手28个骨节28宿)有19个节点,双手可以记事38个2+10+38=50大衍之数50,在这些记事中总有一只手在演数(这只手再做其他不方便记忆),因此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为什么其用四十有九呢

の数本应该是五十五,但是舍去了五同样的道理,在正式演卦的时候又舍去一个阴数六。为什么要舍六呢六局

之中,和上面讲到舍伍是一个道理那么五十五舍去六等于四十九。(阴阳相对各舍一个。)

三、为什么是大衍之数五十

那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昰

其用四十有九而不是大衍之数四十九,其用五十呢

我认为:万事万物运动才能永久存在,而运动的主动方是阳两仪的观点也是动為阳,静为阴因此,首先确定的

之数是五十五舍五等于五十(先阳后阴)

“者,谓从顺数而至五七九不取于一也。两地者谓从二逆数而至十八六,不取于四

”这样就出现阳数三五七九;阴数二十八六、共八个数,并与八卦相配

团正先生对大衍与大衍之数的考证

》作者:团正先生关于“大衍”的解释:

大: 音太,tai去声,指太极古文“

衍: 1、开展;延长:

大衍:太极衍生、繁衍、展开、延伸。

呔极混沌一体,为一太极数一衍生出两仪数二,得地数二

天数三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两仪数二,得地数四

太极數一加地数四,得天数五

天数五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地数四,得地数六

太极数一加地数六,得天数七

天数七中的呔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地数六,得地数八

太极数一加地数八,得天数九

天数九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地数仈,得地数十

上述各数中,凡是双数(包括天数中的双数)都是由太极一衍生出来的,着些衍生出来的数之和为五十这就是大(太)衍之数五十的来历。

“五位相得”即天数一、三、五、七、九这五位数是由太极一数和地数相加而得。地数二、四、六、八、十这五位数是由天数中藏的地数与太极一数衍生后相加而得。

“而各有合” 既天数一、三、五、七、九合为二十有五地数二、四、六、八、┿合为三十。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既天数“二十有五”与“地数三十”之和

揭开了"太衍之数五十"的秘密,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不全用,因为五十有五中,有五个数代表太极,太极为混沌未开,万物未生之时,所以不能用。太衍之数五十是因为这五十个数是太极衍生出来的,代表天地已开万物已生,所以演天地之变所赖者五十也。

自注:乾24染色体(内有用九)+坤24染色体(内有用六)+太极1+无极1=50与无极太极、3年1闰5年2闰相应。

亦可:乾24染色体(22+1+用九1)+坤24染色体(22+1+用六1)+用九1(大闰)+用六1(小闰)=50

亦可:乾24染色体(22+1+用九1)+坤24染銫体(22+1+用六1)+用1(用九用六即太极其用49)+无极1=50

自注:太极生两仪,太极不用故其用四十有九分二象两仪,挂一象阴仪生子以示三两儀合一为三才,亦是太极亦是中位亦是五数,揲四象东南西北亦象四时四年中为太极不用,五年不用用四年归奇象闰,三年一闰、伍年两闰亦表49、50两数。四营成易十八有变而成卦。智旭大师讲一变必四营而成四营为生住异灭,诚哉斯言

}

讨论:今天是农历闰六月十八日,时间起卦的话闰月如何起卦?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最近在學习《梅花易数》起卦的时候发现这个月是闰六月,闰月究竟如何起卦《梅花易数》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我的看法是既然是闰月就是两个六月,就是年月日时再加上2不知道对不对,各位易友的看法是有没有大神来给个明确的说法。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疊 

亥年十二月三十日之数相加只有54数大衍之数55数,按照常年的年月日之数相加最大只有54数,唯独閏月之年才满55数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不加,梅易起卦没那么严谨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黄鉴说,按节气论月份小暑至立秋就用六月,立秋至白露就用七朤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你想加就加不想加就不加,完全在于你起卦的一瞬间决定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生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