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新老犀角雕鉴定 年代断定

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如何鉴别新旧犀角雕
11:27:39 浏览0次/0评论
  犀角雕产生的黄金时期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清中后期以后的较少见。犀角雕材质珍稀,近年来其市场行情逐渐看涨,使得犀角雕的价位呈攀高趋势,特别是出自名家的雕刻作品。在市场行情的推动下,如何鉴别新旧犀角雕也更为藏家所重视。
  鉴别新旧犀角雕制品首先要看雕工。雕工的新旧程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鉴别依据。老的犀角雕刻的题材大部分是山水、人物、动物、花鸟等,新刻的由于雕刻者的文化底蕴不足,有很多工艺水平明显与老雕的相差甚远。特别仿古风格的犀角雕,常见的典型图案蟠螭纹、兽面纹等,现在工匠不经常接触这些纹饰,雕不出来原来的味道,很多是拼出来的,没有生气。
  其次看材质。犀角材料有亚洲和非洲两个来源地,亚洲犀角因纹理细而比非洲产的珍贵,也较适合精选的雕刻,但是体量较小。非洲犀角纹理较粗,体量较大,雕刻花卉摆件的较多,如果是雕刻人物图案,表现人物的面部五官和一些有细微变化的地方效果不好。
  再者是看犀角制品的色泽。老的传世犀角质地色泽变化自然,有行内常说的包浆,新刻的色泽明显有新的感觉,器物整体的光亮不自然,还有很多人工染色的。需要注意的是,犀角雕与象牙制品、竹雕一样,不容易保存,会干裂和虫蛀,保存是要注意干湿度,还要在盒内放樟脑的药物,防虫蛀。
更多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发表评论 如果没有账号,可以先免费
请您注意: 如果还没有注册,请先免费注册为华夏收藏网的会员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4年收藏行业专营
2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 最新发布微博藏友
>> 相关专题
>> 更多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24小时相关热门资讯
Copyright ,版权所有&&收藏热线:9&古代亚洲犀牛角的鉴定以及价值
犀牛角与牛角的区别其实不难,只要掌握了要领,也很容易鉴别。
(只能说可能是犀角的鱼籽纹)(特征之一)
犀牛角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而牛角呢,有的也有竹丝纹,但绝没有空心管状的鱼籽纹;在牛角的实心的横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层。
清早期犀角盃:网格纹十分清楚,色泽自然
也有人说:而网格纹、鱼子纹,天沟、地岗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
局部可见鱼子纹证
牛角 牛角杯的侧面
注意掌握的要领是:1、犀角有鱼籽纹,牛角没有;2、犀角虽然可以一层层剥开,但没有一圈圈的角朊层;3、在正常情况下犀角有气味,而牛角没有。
牛角 牛角的角朊层
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mid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然而,关于犀角杯实用鉴赏知识的文章非常稀少。
牛角 牛角杯的竹丝纹
一、犀角的鉴定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清代非洲犀犀环偑
在细镜下可能是亚洲犀的‘竹丝纹’
亚洲犀的细镜下情况
亚洲犀的局部人物的刻画情况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亚洲犀角盃
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
犀牛角 犀角的鱼籽纹(但蹄子也有此纹)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请看图2e牛角底截面。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见图2d左边的)。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犀牛角 犀角的竹丝纹(发丝纹或叫甘蔗纹,但蹄子料也是这样,只能做为参考,要看实物来定)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可能不是犀牛角
规格:21.8公分 720克该杯雕工细密略粗,造型上杯口马鞍,
具犀牛角固有的粟米纹和甘蔗纹,有腥味性稍生涩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
(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
(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
二、犀角杯的种类
工艺和断代
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从落款而言,目前所见的包括鲍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邓铭,伯雅,长至前,陈贤,敦复堂,方弘斋,合卿,和愚,胡见中,胡思生,胡星岳,胡允中,姜吕尚,蒋仁锡,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顺堂,刘司农,秘阁珍藏,冗清楼藏,瑞之,商铭,觞云堂,盛辅功,兔床,兴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枢,子京(项元汴)等。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盐水中煮软后可以用手扳动。有些犀角雕复杂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
怎样断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笔者的经验总结是:一看刻: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
二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三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
不一定是犀牛角
不一定是犀牛角
不一定是犀牛角
此犀牛角板指(此料从照片来看也很难说,只能说犀牛角特征明显,要看实物才能断定)可能是明末清初时器物,高:3.3厘米,孔径:3.3厘米,重21克。可能是采用亚州犀牛角的尖部做的,犀牛角的尖部是犀牛角最好最嫩最珍贵的部位。
当然,这只是总体上的一个大致概括,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具体杯还应具体分析。
同样是仿古题材,要体会它们不同的雕刻风格:看螭龙直似要从杯上窜出来;也有的装饰纹规矩而呆板。看它们的足:再比较它们的色泽区别,等等。
明代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
明代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
明代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
高15.3cm。质量189g。角雕油质通透,竹丝纹明显,鱼子纹清晰。蘸温水后闻之清香、无腥味。是亚洲犀牛角的上品。犀牛角雕底盘如西瓜子,角细长。是苏门答腊雄性犀牛角雕。
犀角杯自明代起就有其它材料的仿品,比如木,竹,瓷,石,金属等。这些仿品如果本身能考证出确切的年代,那么对犀角杯的时代风格考证也会有帮助。
清初高浮雕四妃十六子犀角杯
三、犀角杯的价格
20世纪90年代前,犀角杯的成交中心主要在欧美,但从90年代开始,犀角杯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近年来价格上扬较大。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90年代至今,国内拍卖行共有过212个明清民国犀角杯拍品,成交121个,成交率为57%。在流拍的91个中,有些估价过高,有些工粗或包浆难看,有些不开门或断代有疑问,有些纯粹是运气不佳。其中工粗难看或不开门的约占一半。但也有好东西流拍的,比如北京翰海日拍的一带燕喜堂款的清初犀角螭杯(估价30-40万元),中国嘉德日拍的清初犀角雕庭院婴戏杯(估价60-80万元)等。
犀角镂雕秋葵叶纹玉兰花形杯,明末,高7.8cm,口径13.5×8.5cm。
杯色棕黄偏红,用亚洲犀牛角制成。以盛开的玉兰花为造型,将敞阔的杯口雕做五瓣开放的玉兰花形。杯侧镂雕一杈点缀着两朵花蕾的枝干成柄。又将连着花蕾和硕叶的枝茎镂雕成圈,盘结在杯底做足。杯身浮雕的叶及花蕾,前后交错,形态各异。
犀角杯的四个大类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其次是人物风的,最后是素身的。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小造型包浆,二是题材布局雕工,三是款。从大小而言,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为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躁为下。题材方面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普通仿古的也最好有龙(不是普通造型的例外),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也。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有带名家款(如鲍天成、尤通等)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
由于犀牛属于珍危被保护的动物种类,今天人们已不可能重拾犀雕艺术。犀角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已成绝响。也许有人会说,目前犀角杯的价格已不低,投资风险较大。但事实上,犀角杯的价格从来就不低。强者恒强。今天您以“高价位”买入了犀角杯中的稀品精品,过了三,五年您就会发现,原来的“高价”并不高,也许您已有了一倍或着数倍的收益。
犀牛是受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非洲犀角价格大约在650-1000一克不等,亚洲犀角价格更高,由于利益驱使被大肆捕杀,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国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签字国,从1993年起,国家禁止犀牛角(包括其任何可辨认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药品、工艺品等)贸易,并取消了犀牛角药用标准,对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和邮寄犀牛角的行为都要依法查处。
主要成分:
犀角有表皮角质形成,内无骨心。犀角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ratin)、胆固醇、磷酸钙、碳酸钙等.还含有其他蛋白质、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类等.犀角用热水抽提,可得 2mg/g 的氨基酸,其中含丝氨酸、甘氨酸等约 20 种.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表面为乌 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 ;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 ~15 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 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 ,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 ,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 ,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纺。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 、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 质较次。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
① 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Rhinoceros nicorn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角形长,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 ,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无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 成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② 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 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 较浅,多有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 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 细。纵剖面丝绞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变曲。味稍浊。
犀牛角及其识别
犀牛角又分非洲犀牛角(又称广角)和亚洲犀牛角(又称暹罗角)。(犀科除白犀指名亚种被列入CITES附录Ⅱ之外,其余种全部列入CITES附录Ⅰ。)
(一)广角及其特征
广角取奇蹄目犀牛科的黑犀和白犀的角。又名天马角、柱角、兕角。黑犀又称非洲双角犀,产于非洲东南部各国,白犀产于乌干达。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3〕39号文件精神,广角已禁止贸易。广角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型,稍弯曲,长可达60cm,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尖端弯细而略扁,稍光滑。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表面较粗糙,有细裂纹。底部四周有粗毛,底盘圆形,稍凹入,有极细小的鬃眼。角质坚硬,不易劈开。纵剖面纵丝断裂,牵连成绞丝。镑片呈灰白色,夹有暗棕色短线纹,芝麻状小点不明显,质柔韧而不脆,入沸水中浸泡,无清香气。
(二)暹罗角及其特征
暹罗角取自犀牛科动物印度犀、
爪哇犀、苏门犀的角,又名犀角,进口时称蛇角。印度犀又称独角犀。暹罗角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应用历史,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3〕39号文件精神,已禁止贸易和药用。暹罗角呈圆锥形,稍向后弯曲,长可达10cm~30cm。表面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棕色,近基部色更浅,有的近白色。中部有纵纹及未去净的硬刺,习称“刚毛”。上部光滑,并有细纵纹,顶端钝圆。角前面有一纵沟,沟长9cm~15cm,深约3cm ,习称“天沟”。基部宽大,周边呈钝齿状,称“马牙边”。底面长圆形,长13cm~20cm,宽11cm~14cm,凹入3cm~6cm,称“窝子”,密布细孔,称“砂底”,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至灰黄色,并有一条沿前后方向的岗状隆起,习称“地岗”,而广角无“天沟”、“地岗”特征,暹罗角、广角有很大区别。角质坚硬。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纵粗丝,不断裂,无牵连绞丝。镑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小点或短线纹。置沸水中微浸后,气微清香。
广角和暹罗角化学成份均含角蛋白、肽类化合物、胍衍生物、甾醇类物质及无机物等。
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特征区别
一、犀牛角是长在鼻子上的,有单角和双角。由于生长在头部的中间,更接近圆形或大椭圆形;牛角是长在脑门向两侧分叉的,因牛脑门比较平(没有人看见过大贲头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犀牛角生长特征具有“前沟后岗”的特点。什么是“前沟后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条凹下去
的沟,是“前沟”,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条凸出来的岗,是“后岗”,朝向上天。因为有这条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边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觉;
三、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实后空”,“前实”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实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脑门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龄越大,空心则越长,实心则越短;
四、又一条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轮的。所有角制品的横截面的开裂都是围绕着年轮绽开的。为什么在这条中只说了是所有角制品这个词,也包括了象牙;
五、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颜色往往被染成古红色,是为了达到仿古的效果。其实自然界中只有绝种的亚犀种群中才有红色的角质。这里要说明,乾隆大爷都没有机会看见过亚犀犀角。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主编微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洲犀角最明显鉴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