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电影《电影地心引力在线观看》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查看: 3429|回复: 65
此景、如梦
Quora 上的同类问题:Gravity (2013 movie): What are some of the technical errors in the movie &Gravity&?
在看这类电影的时候,总避免不了着眼于所谓技术细节上,寻找硬伤。不可否认这的确带来莫名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但是,这不就是科学主义作祟,失焦于电影的内涵,丧失了净化心灵启迪思维的机会嘛?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决定忽略物理定律构建的机械世界,回归内心,inner peace什么的——其实这也不难做到,只要忽略那么1、2、3、4、5……点所谓硬伤的话,大概就可以了。科学控们,醒醒,要是看到以下这些情节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1,经历过冷战的老毛子,好像还是一个不安分的没有长大的熊孩子非要搞个什么低轨反卫的玩具来玩玩,不过他们这低轨反卫导弹未免也太脱线了点,揍了自己一颗废弃卫星之后,竟然影响到了航天员的通讯,甚至会影响到众多网名在非死不可上撒欢——绝对不能容忍!300多公里高度的低轨卫星产生的碎片,竟然影响到了36000多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这准头也太差了点,真是熊孩子!我想了一下,这是电影,是有人文内涵的,必定不可能是这么肤浅。所以,这也许是在侧面反映了老毛子技术不靠谱?抑或,这是对冷战带来的军备竞赛负面因素的深层次的解读?又或者,这是对我天朝一直不承认的动能反卫武器,所带来的空间碎片给太空资源造成的破坏的一种讽刺?一定是这些!
  2,想来这次航天任务除了更换哈勃望远镜上的模块之外,应该还有利用航天飞机为哈勃望远镜抬升轨道的任务——轨道高度大概是600公里的哈勃竟然掉到了和300多公里,和国际空间站一个轨道,怎么能这么不靠谱。不过,局限于这种单纯的机械思维就太肤浅了,和上面一样,对它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大概,这是美国人对政府花大资金发展航天的一种反思:太空技术到底可靠么?
  3,至于用宇航员携带的喷气装置飞向空间站这一情节的设置,真的是绝妙的反讽!天马行空般的思维,跳出了地球引力场作用下,改变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所需要的速度增量的物理定律的桎梏——你们费尽心思计算的轨道变换,其实只要小小的喷管、甚至一个灭火器就可以办到了。技术和人的精神以及创造力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抛开这些涉及技术的不谈,电影的整个结构、故事安排,真是让人颤抖不已,加上那些涉及文化、意识形态充满隐喻的镜头,更让这部电影显得厚重。这是一个绝妙的故事,整部片子角色不多,除了航天飞机内不幸罹难的航天员外,有台词的角色只有三个:
  一个哈佛毕业的脱线geek,在欢催的进行了几次太空蹦极之后,被碎片击中丧生;
  克鲁尼大叔作为成熟魅力男士的代表,真是时时不忘展示人格魅力,虽然镜头不多(可能会少到让冲着大叔进影院的姑娘们深深失望),但是不要紧,仅有的几个镜头,就把克鲁尼大叔在面对困境之时,熬鸡汤能力毫无痕迹地表现了出来,深入人心。当克鲁尼大叔打开扣锁的那一瞬间,我被他那漂亮的蓝眼珠(亦或是褐色?)深情的往着布洛克的镜头深深打动了,黑色的眼珠被泪水模糊——生的伟大(打破了太空行走纪录),死的光荣!(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更别提再后面,布洛克因为缺氧产生幻觉之时,克鲁尼大叔又像天使一般出现,让布洛克重新找回了勇气——你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布洛克才是本片唯一主角,可圈可点的表演让人叹服——这种构思,让我想到了《月球》这部电影,差不多都是一个演员要撑起整部电影,难度可想而知。恰如其分的表演加上象征意味十足的镜头,创作者的才情不得不让人感叹。不知道是否注意到了布洛克在进入国际空间站,脱掉太空服后的那个镜头,蜷缩着的布洛克加上镜头中出现的管线,像极了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姿势,这,难道不是对重获新生的赞美么——想想《2001太空漫游》最后,重获新生的大卫作为另一种生命存在重回地球,镜头上出现了的婴儿形象,我想《地心引力》这个镜头,也许是像《2001太空漫游》致敬吧。
  电影里同样表现了在面对生死之题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类该有什么样的信仰做了思考。但是这个命题未免太过庞大,导演以极为巧妙的手法表现了这一点:联盟号内的耶稣画像、神舟飞船里的弥勒佛坐像遥相呼应,引人深思。所以在这样的思想冲击下,电影对于神舟飞船山寨联盟号的吐槽竟然被我忽略了。
  当布洛克乘坐的返回舱展开一朵美妙的伞花降落在水面,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布洛克慢慢降到水底的同时,镜头中出现了一只游向水面的蛤蟆,真是妙极。对自由的向往、重获新生的喜悦、生命的赞美,都通过这一只蛤蟆表现了出来,神来之笔。其实本来到再入返回的那一段,我已经深深觉得这次观影体验可以值回这125的票价了,但是青蛙一出来,再一次被深深打动——我愿再买一张给这部电影,因为它当!得!起!这250的票价!!!
  -------------------------我是很认真的分割线-----------------
  吐槽完了,还是认真的把片子里我觉得是硬伤的地方写出来,以免吐槽误导。
  1,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是300公里的圆轨道,哈勃望远镜的轨道高度是600公里左右,所以在进行哈勃望远镜维护的时候,是不可能看到国际空间站的;
  2,电影里宇航员通过喷气装置到达国际空间站,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太空中运行的物体(包括天体和人造物体),都有其各自的轨道,轨道高度、轨道倾角不一样,因而在各个轨道上运行时具有的能量不同,要从既有轨道变轨,推进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推进的角度、方向灯都是需要精确计算的,这就是轨道设计和轨道交会所研究的内容。就算忽略具体的计算,单凭宇航员携带的喷气装置,要产生能够改变轨道的速度增量,也是做不到的。总之,在太空里不是说看到哪里就能去到哪里的,毕竟万有引力在那摆着呢;从这点来说,用联盟号的着陆反推小火箭飞向天宫呢,也不太靠谱。轨道交会要是像狙击手一样瞄准射击那么简单的话,好多事儿就好办了;
  3,故事的背景是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反卫星试验产生了空间碎片,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包括由于反卫试验产生的空间碎片对其他运行在轨道上的卫星造成了危害(这叫做链式反应),也是可能会发生的(老美说姆们天朝进行动能武器反卫试验造成的空间碎片给俄罗斯卫星撞坏了就是这情况,但是这都是网上说的,姆们可从来没承认过╮( ̄▽ ̄&)╭ )。但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是,由于这次碎片对宇航员和地面通信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克鲁尼大叔说的人们都上不了班非死不可了),从情节来推断,俄罗斯这次反卫试验是低轨反卫试验,轨道高度可能在几百公里,而通信卫星一般位于高达36000公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
  4,太空中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太空行走也是十分危险的,克鲁尼大叔听着乡村小民谣讲着段子,当热闹看看也就成了,毕竟他是克鲁尼大叔,耍帅还是必要的。真实的太空行走应该是不会把系索解开,也很少使用自身携带的喷气装置的;
  5,天宫号在大气层被烧毁那一段,不靠谱。即便被碎片击中功能受损,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也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下降到大气层边缘,有可能的情况是空间站能力全损,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成为一块漂浮在空间的巨型空间碎片。空间站由于建立在低地球轨道,受引力影响明显、也有大气层微弱气动力影响,但是要进入大气层烧毁,恐怕没有几十年、几百年是做不到的(具体数字不清楚,但是现在国际组织要求废弃卫星有主、被动离轨能力,或者再入大气层烧毁,指标在几十年就算很阿弥陀佛了)
  6,空间碎片一起飞来的场景,也不太可能发生。首先就是速度太快,宇航员根本看不到,还没缓过神来,早被碎片击中了。其次航天器在被撞击后,产生的受动量作用会重新进入新的轨道,还聚集在一起的可能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不大。另外那么密集的空间碎片要是真的在这条轨道上的话,这条轨道算是废了,没法再用了。航天界对空间碎片监测能力大概能做到10cm以上的碎片有编目(老美可以),对于高密度的空间碎片怎么定义呢?具体的数字我记不清了,也不好查,但是可以这么比喻一下:如果空间碎片在距离上的比例类似于两个相邻的足球场正中央各放了一个足球的话,这就算是密度很高了(只是比喻);
  7,关于神舟山寨联盟号的槽点,我国官方是一直予以坚决否认的,嗯。至于到底是不是,仁者见仁——毕竟阴谋论者还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假的。但是如果就揪着外形相似,作为支持山寨论的论点的话,说服力不够哟~~毕竟航天器的三舱结构的合理性在航天界是公认的,返回舱形状之所以相似,是因为气动再入的时候,钝头体外形有利于气动减阻,这是理论验证的。好比不论波音、空客还是姆们大飞机,都是俩翅膀的气动翼布局一样。
  大概就这样。
  再入返回那段镜头还是挺美的。这部国际空间站15周年的献礼片,也算是老美对我天朝航天技术的致敬吧,我们看完电影低调接受他们的敬意就好了。
  补充一下,在我看来这部也就算太空灾难片而已,算不得科幻片。想要看灾难片,可以去看看《阿波罗13号》,真实事件改编,基本忠于事实。在奔月过程中飞船受损,航天员在太空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又奇迹般生还。胜利的失败。显示全部
我爱朱大哥
我很喜欢这部科幻片,如此真实,以至找 bug 成为一种挑战和乐趣,不会出现内伤吐血。
其他答案提到的轨道和航天上的 bug 我就不重复了。不过好像还没有人提到这件,IMDB 和 Wikipedia 都提到了:由于表面张力,眼泪不应该飞出来,而应该贴在脸上。不过……那样就拍不到美丽的球形水滴了……
我个人印象里,多次撞击和变速时,舱内的头盔和笔仍然在淡定地四处飘浮,这不符合物理。如果我是编剧,我可能会设计让飘浮的头盔砸毁什么东西,让没有固定的笔扎伤女主角之类……原谅我吧……
科学上的小错误就想到这两个。
下面是跑题:
在影片设定内,我对两位主角的策略细节不是很满意……
男主救到女主之后,两人的移动过程中,连结他们的绳子一直没有绷紧。于是陷入「男主全力加速 - 绳子突然绷紧 - 两人受冲力相互靠近 - 绳子弯曲 - 男主再全力加速」的循环中,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运动方式,无论从能耗还是时间来说,效率都很低。如果他们在出发前能花足时间,先把绳子拉紧一些,再做些其他调整,平缓加速,这应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我认为高超的太空行走应该行云流水般平滑(数学意义上的光滑),两位似乎并不怎么训练有素。
两人到达国际空间站时,男主为何要突然加速,我一直不理解……也许女主氧气紧张,也许下波太空垃圾马上会到,总之时间和燃料都很宝贵。但是他们剧烈加速之后,大大增加了抓住空间站的难度,也耗完了宝贵的燃料。然后他们折腾半天、又生离死别矫情半天,把加速赢来的时间都浪费掉了。
我觉得,工程师应该有工程师思维。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在成功和风险中小心权衡,为进入空间站创造最大机会。所以他们到达前,不应该欣赏地球美景,而应该商讨各种策略和计划,定出几套方案,包括最底线的应急处置等。片中消耗掉 MMU 的所有燃料背水一战,我觉得是下下之策,至少应该保留少量燃料应急。
以上都是极为蛋疼的细节。
很显然,按照我的这些想法,影片将无聊至极,所以我注定不会是个编剧。
针对一些评论:
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能力,不需要通过额外加速来获得。这是初中物理内容。
调整方向可以平滑完成,不需要持续猛喷。当时正在接近,一昧加速只会增加难度。
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没有必要把电影里的东西和现实里的东西对应起来后再挑毛病,这没有意义。电影里天宫就是现实中的天宫吗? 天宫里有弥勒佛吗?
这是我在豆瓣写的影评。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 (地心引力 影评)
我草,被删了,看这里!!!=====&为什么豆瓣要删我的影评?
  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class=&icon-external&&.org/wiki/Tidal_force/)。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正确。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class=&visible&&/v_show/id_XNTQzMDgyNTA0.htm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class=&icon-external&&)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过!了!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class=&icon-external&&)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class=&icon-external&&)《国际空间站 3D》(&&class=&icon-external&&)。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class=&icon-external&&)。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class=&icon-external&&)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回答我。显示全部
女司机最靠不住
这是在果壳上看到的自认为是迄今看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最科学专业的解答:
《地心引力》搞错了的10件事
此为译文,原文在此:Gravity: Designer underwear in space? 10 things Gravity got wrong
警告:剧透慎入!
这部电影广受影评人好评,也被认为将会争夺奥斯卡。但是我们想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有多么准确?
《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宇航员在一团碎片击毁他们的飞船后,努力寻找生存的办法
这一季度最热门的电影,是一部动作科幻太空冒险,充满了让人目瞪口呆的特效。它在上周末一路冲到了票房榜的第一名。
《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宇航员在一团碎片击毁他们的飞船后,努力寻找生存的办法。这部电影广受影评人好评,也被认为将会争夺奥斯卡。但是我们想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有多么准确?
我们采访了NASA宇航员焦立中(Leroy Chiao),他曾经历过三次太空任务,也曾驻守在国际空间站(ISS)。我们还采访了凯瑟琳(凯蒂)·科尔曼(Catherine ‘Cady’ Coleman)上校,她曾两度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太空中度过了156天。
拍摄电影时,科尔曼是布洛克的特殊指导员。她常常从太空中与布洛克通话,指导这位奥斯卡得主如何像真正的宇航员那样思考和行动。“那太有趣了,”科尔曼回忆道,“我就那样漂浮在太空中,跟好莱坞片场那边的桑德拉通着话,试图告诉她我这边是什么样的。”
1. 啥?没有尿布?
“在宇航服下面有一层液态的冷却层和通风层,它们就像一套保暖内衣,只不过有冷凝水管让你的体温恒定。”焦立中博士说。
性感的布洛克饰演的新手宇航员莱安·斯通(Ryan Stone)博士在几秒钟之内就脱下了她那笨重的宇航服,然后展示着她的小身板儿,还有短得可怜的短裤和背心。
焦立中说:“呃,其实不对。首先,真正的宇航服极为沉重笨拙。当你在天上的时候,正常情况下你需要一个同伴帮你脱掉,因为在零重力的环境下,想扭进或扭出宇航服是极为困难的。一切顺利的话大概要15分钟吧。
“在宇航服下面有一层液态的冷却层和通风层,它们就像一套保暖内衣,只不过有冷凝水管让你的体温恒定。
“再往下一层?最性感的部分了——一张成人尿布。相信我,看上去一点都不好。”
2. 长发飘飘
在90分钟长的电影中,布洛克那缕整齐的头发几乎没有移动过。
科尔曼说:“我有一头长发。当你在天上时,它们会到处乱飘。实际上我第一次上去之前还留了头发,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太空中的女人’更能让人尖叫了,头发在没有重力的时候往上面飘。
“我跟桑德拉说过这个事儿。她说最后的决定是不让她的头发‘感受’零重力,因为那样的话电影的技术上太困难了。所以你只好把这个事儿缓一缓了。”
3. 错误的轨道
《地心引力》的转折点是俄罗斯发射了一枚导弹击毁了一颗旧卫星,结果意外地制造了一场连环反应,损坏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天飞船和国际空间站,其后是俄罗斯的联盟号和中国的空间站。高速的太空垃圾“群”每90分钟绕一圈,给幸存的宇航员制造了混乱。
焦立中说:“实际上,所有的东西的轨道都是有不同的倾角的。在电影里,布洛克看见其他的太空站都在她的周围。
“在一两个镜头中,你能看到哈勃和国际空间站几乎挨在一起,而且去联盟号和中国的空间站也都是两步路的距离。中国的空间站还没有建好。除了那个之外,你在国际空间站的时候其实什么都看不到。我们都在不同的轨道上。
“碎片群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不太可信。即使你炸了一个卫星,就像中国人几年前做的那样,它只会形成一小团碎片,但是不会有连环反应,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完全不同的轨道上的。”
4. 小丑一样的克鲁尼
“在太空舱外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没时间给你说俏皮话。我们有很多年都没用载人机动装置了。”焦立中博士说。
克鲁尼饰演的麦特·科瓦尔斯基坐在载人机动装置(MMU)上到处乱飞,听着乡村音乐,和布洛克调情,对休斯敦地面中心说俏皮话。
焦立中有13个小时的太空行走经历。他说:“在太空舱外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没时间给你说俏皮话。我们有很多年都没用载人机动装置了。
“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有一套叫做SAFER(Simplified Aid For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Rescue,舱外活动简便救援装置)背包推进系统,它能让你在绳索断掉之后安全地返回到飞船上。但是你绝对不会浪费燃料绕着飞船乱飞图开心,也绝对不会冒着损害自己名誉的危险放什么乡村音乐。”
5. 碎片的科学
“如果真的有那么多垃圾朝你飞过来,你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在你的宇航服上搞出个洞。暴露在真空里面,你10到15秒就会失去意识。”焦立中博士说。
太空碎片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都会“在你眼前”。
实际上,焦立中说,你根本看不到它们:“在那个高度,物体的环绕速度高达每小时30,000千米。我确实有一次出舱行走时在外面看到了一些小东西,不过那些是由极小的太空垃圾的微粒造成的,像是一小点涂料。
“你根本看不到碎片朝你飞来。它们会以子弹的十倍的速度飞行。
“如果真的有那么多垃圾朝你飞过来,你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在你的宇航服上搞出个洞。暴露在真空里面,你10到15秒就会失去意识。游戏结束。”
Gravity: Designer underwear in space? 10 things Gravity got wrong
6. 灭火式喷气机
布洛克用一个灭火器把自己推向救援飞船。
但是焦立中说:“联盟号将会在一个不同的轨道倾角,而一个灭火器是不可能有足够的功率改变轨道的。
“理论上有可能,但是实际上更有可能的是,她灭火器一喷就整个人开始转圈翻跟头,而不是那么循序渐进地前进。”
7. 芝麻开门
“电影中的舱门和控制都跑到了错误的位置。从外面进入气闸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入舱。”焦立中博士说。
在电影里,布洛克从外面的气闸进入了好几个飞船。
焦立中解释说:“电影中的舱门和控制都跑到了错误的位置。从外面进入气闸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入舱。
“内舱必须事先密封好。但是电影里的很多镜头里,甚至都没有内舱。
“况且,在天上时你根本没那么灵巧。当你戴着增压的手套时,做精细的任务是很困难的。那些她用指尖抓住横杆的动作都是不真实的。当你戴着增压的手套时,更像是戴着一套盔甲上的手套。”
8. 被缆线缠住
布洛克被正在解体的空间站的一些缆线缠住了,她拉着克鲁尼,而克鲁尼正在被往外拉得远离她。
科尔曼说:“首先,除非整个空间站在旋转,制造了一些离心力,否则克鲁尼不会被往外拉。电影里面这玩意儿根本不在旋转。
“他只会漂浮在那里。其次,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有任何女性宇航员会放开乔治·克鲁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
9. 太空中的秘密
在电影过程中,布洛克的角色向克鲁尼吐露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人生经历。
科尔曼说:“等你们一起到天上的那个时候,你们已经一起训练了几百甚至几千个小时。你和你的宇航员同伴们都很和睦。关于他们的私生活你几乎没什么不知道的。”
10. 最后……着陆!
布洛克在一个着陆舱里回到了地球,降落到了水里,然后不得不“蹬出”着陆舱。
焦立中说:“在太空里,肌肉会萎缩,所以她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的劲。不过在你面对危险时,肾上腺素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我猜她有可能让她的身体变成那样。”
宇航员们的裁决?
科尔曼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视觉上很有冲击力,而且我觉得影片也确实抓住了在太空里的感觉,那种感性的感觉,还有地球的壮观景象。
“那他们没有弄对所有的科学和物理要怎么说呢?只要《地心引力》能够鼓励一个小朋友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太空,关于那个神秘又神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关于那个地方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那我就认为它胜利了。
“我还很喜欢女主角善于利用资源这一点。她不知道要怎么做,但是她回想她的训练,让自己脱离一个不好的情况。她真是一个楷模。”
焦立中补充说:“他们把太空的样子和感觉处理得很好。总体上的感觉是很真实的。你必须把它当成一个娱乐作品,而不能太在意细节。”显示全部
作者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回答只是为了满足部分 有疑问的读者了解片子和科学的一些差别。
我也是来吐槽天宫站里的那尊弥勒佛像的……说好的太空党支部呢?!
这个细节镜头还没法剪掉,因为它是放在操纵台上的,和剧情直接关联。本片11月20日就要在国内公映,我且看领导们如何处理这个细节……
(国内公映版保留了这个镜头)
——国内公映版删减了一个镜头——
第一次事故后,当桑德拉和克鲁尼找到另一个遇难的宇航员同伴时,原版中有一个遇难宇航员的头部特写(或中近景)镜头。他的头部被卫星碎片击穿,半拉面部已经不见了。
&&class=&visible&&/Battlestar/
我也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违反科学的地方,我没有意见。但违反现实的地方,因为这不是记录片,所以没必要挑错。作者指出的7个所谓硬伤,在我看来,1,3,4,7都不过是同现实不符而已,并没有违背科学。而这是一部电影,本就没有必要同现实保持一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地心引力在线观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