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薛岳 横山勇勇的日本中将那部电视剧叫什么战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横山勇天炉战法-学网-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横山勇天炉战法
横山勇(よこやま いさむ、日 - 日)日本的陆军中将。第11军第... 最终破了薛岳的"天炉战法"。其实,"天炉战法"的核心是"后退决战",由于在长衡战役中国...1944年5月,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8个师、1个飞行团和海军一部,共20余万人,以攻占湘桂铁路(衡阳-来宾)为目标,向长沙、衡阳地区进攻。天炉战法,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天炉"是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典型战役为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天炉战法 2、进行具体战役时,不能一味遵循以往的成功经验,上一次的成功可能是下一次失败的开端。在常德战役之初,横山勇充分吸取教训,一...而日军11军得到了补充,进攻兵力在15万左右 考虑到部队的素质差异和武器差异,实际上并没有死守的底气,但薛岳盲目搬天炉战法,战略上就落了后手 战役开始后,横山勇在突...中将 战役要点:敌军以3个师团进击第九战区,薛越以天炉战法大败日军,战时宣布的歼敌... 中国将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 战役要点:日军...中将战役要点:敌军以3个师团进击第九战区,薛越以天炉战法大败日军,战时宣布的歼敌数... 民国32年5月-6月中国将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天炉战法",结果被准备充分的日军打了个大败亏输,湖南战场面临崩溃的局面,薛岳没办法... 衡阳久攻不下,惊动了日本天皇和日军大本营,在日本中国派遣军严厉斥责下,横山勇又调...中将 战役要点:敌军以3个师团进击第九战区,薛越以天炉战法大败日军,战时宣布的歼敌... 中国将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 战役要点...
您可能还关注:&&&&&&&&&&&&&&&&&&&&&&&&&&&&&&&&&&&&&&&&&&&&&&&&&&&&&&&&&&&&&&&&&&&&&&&&&&&&&&&&&&&&&&&&&&&&&&&&&&&&&&
大类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泉州教育网 >
《横山勇》横山勇:被畑俊六大骂是猪的日本陆军中将 横山勇:横山勇
&作者:白城新闻网 来源:www.88bc.org
导读横山勇:所属栏目:横山勇 > 休闲阅读横山勇横山勇生于1889年,是旧日本帝国的陆军中将,第11军第五任司令长官。横山勇自以为是,经常违抗命令,与军中畑俊六、冈村宁次等人关系恶劣。日本战败:《横山勇》横山勇:被畑俊六大骂是猪的日本陆军中将 横山勇
所属栏目:横山勇 & 休闲阅读
横山勇横山勇生于1889年,是旧日本帝国的陆军中将,第11军第五任司令长官。横山勇自以为是,经常违抗命令,与军中畑俊六、冈村宁次等人关系恶劣。日本战败投降后,横山勇成为乙级战犯,被判处绞刑,后因身体原因减刑。1952年在巢鸭监狱病死,终年63岁。1943年10月,根据派遣军进攻常德的指示,横山勇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为了完成任务,他要求派遣军抽调13军隶下的第116师团增援第11军。然而13军以兵力不足进行了抵制,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大将不得不亲自过问此事,做横山的工作。但是横山勇认为畑俊六做事没有魄力,因此直言顶撞,引起对方极大不满,种下了恩怨的种子。虽然最后116师团调动终于成功,但由于其指挥鄂西会战战果不佳,派遣军给第116师团师团长岩永汪以暗示,要他协助横山勇制订作战方案。然而他到了11军,看到了作战计划发现该计划几近完美。横山勇老谋深算地在作战第一阶段完全照搬鄂西会战的态势,给国军造成假象,使之按照旧有的应对方式——撤空常德外围主力,向两翼聚集再反攻。这样日军可用主力将国军驱散,推远,而包围并夺下空虚的常德。由于国军未能识破这一点,并且不切实际地就地反击,使得事态的发展完全如横山所预料的。剧中横山勇形象日军第3、13、39、68、116师团主力和户田、古贺、佐佐木、宫胁、柄田五个支队成功地粉碎了国军第10、29集团军的防御,国军73军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和44军150师师长许国璋殉国。在国军主力纷纷西撤之后,常德及其周围只剩一个74军57师,日军立即将它团团包围。到了此刻才如梦初醒的国军匆匆调动部队来增援已经来不及了。此时,横山以为常德是五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的了,然而他这次遇到了第二个对手——57师师长余程万。余和以“虎贲”命名的部下凭借“有一壕守一壕,有一坑守一坑”的方针使得横山的诡计又一次破产,更为糟糕的是在短短几天里连续阵亡两位联队长,遭到派遣军的批评。麻烦还远没有结束。11月底,第10军(实有第3和预备第10师)开始增援常德,由于该部接到了死命令,因此不顾一切穿插前进,连续撕破打援防线,让横山勇心悸不已。最后由于孤军深入,救援失败,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瑾也血洒疆场。对此,他第一次领教了第10军的战斗力和知道方先觉这个名字,然而他没想到这不是最后一次。12月,国军各路援军齐集,日军不得已开始全线后撤。由于恶战连连,部队纪律很坏,他亲自用刀背砍伤队伍最混乱的步兵第34联队的联队长梁濑真琴大佐,来告诫部下。当全军撤退到澧水时,他接受了岩永汪的建议,让疲惫不堪的部队在国军追击部队眼皮子底下就地扎营。由于国军的谨慎和指挥机构反应的迟缓,致使追击部队眼睁睁地看着日军休整不敢出击。这使得日军避免了遭国军追击重创的可能。然而派遣军司令部此时根据大本营指示,要求11军能确保常德。横山勇积极抗命,终于使派遣军司令部收回这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命令。不过由此也为他和畑俊六的恩怨加上了浓重的一笔。为了此事,畑俊六大骂横山勇是猪,也使得两人关系变得极度恶劣。由于横山勇屡屡违抗命令,自行其是,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对于一些以铁腕著称的人来说自然是不可忍受的。因此当第6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同时,便提出将横山勇调离中国战场作为惩罚。为此,在桂林作战结束后才12天(11月22日),他就被“明升暗降”地调到国内担任西部军司令官,同时把和横山勇一起违抗他命令的11军的三个师团长也全部撤换,从此横山勇便与中国战场绝缘。次年,西部军扩编为第16方面军,他又被任命为第16方面军司令官兼西部军管区司令官,积极为抗击美军登陆和最后玉碎做准备。在他的管区内,发生了被击落B-29飞行员遭杀害的事件。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横山勇也被美军以乙级战犯嫌疑名义。经审判,美军以包括生剖活人事件和油山事件在内的9项案件起诉他,最终被判处绞刑。后因身体原因被减刑,日在监禁中因病死去,了却了罪恶的一生。更多精彩,请点击【世界名人】。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article//1/
更多精彩: -日本的师团
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 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日本开始在别国领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如:1895年后在中国台湾组建日军台湾军;1901年后在中国京津地区驻扎日军华北驻屯军;1915年在朝鲜组建日军朝鲜军;1919年在中国东北组建日本关东军。这些部队在当时被称为日军在其本土以外驻扎的“四大兵团”。它们有些由日军正规主力师团固定担任,如日军朝鲜军即长期由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组成;有些由正规主力师团轮流调防担任,如日本关东军;有些则由混成旅团或其他建制的部队担任,如日军关东军和日军华北驻屯军。 192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当时国际和平裁军的压力下,同时为了节省军费以研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个师团的部队。 日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初期曾崇拜法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后来基本上改为以德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为蓝本,并向先进的西方制度学习,建立起地区义务兵役、军事预备役的征兵体制。即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驻守的地区,本身就是其征兵机构的师团管区,也是其征集补充兵源的地区,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全部来自这一地区。所以,在日军部队的历史上就曾出过一家祖孙数代都曾在不同时期的同一支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历次战争的情况。同时,日本陆军常备主力师团也常地名来表示。如:第一师团,因其长期驻守东京地区,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级军官为东京地区人,故又称东京师团。以此类推,第二师团又称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又称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又称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第七师团又称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又称弘前师团,第九师团又称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又称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又称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又称久留米师团,第十四师团又称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又称为京都师团等等。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星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日本军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虽然其曾拥有强大的航空兵部队,但也只是分属于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而没有独立的空军。日本的海军各陆军,从服装颜色上很容易区别出来。而日本陆军各兵种的服装虽然一致,但也可以从其佩带的肩章和领章的颜色上加以区分,如日本陆军步兵肩领章底色为红色,炮兵为黄色,骑兵为绿色,工兵为茶色,辎重兵为深蓝色,航空兵为天蓝色,宪兵为黑色,军医为深绿色,军法官为天白色,财会官为银茶色等等。 按照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日本天皇为国家最高元首,为日本陆海军最高统帅,可以指挥全国所有军队。但实际上由于20世纪以后日本军阀势力强大,形成由军人左右国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军方人物中最有实权的是当时被称为日本陆军“三总长”的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和训练总监。陆军大臣是日本陆军省的首脑,主管政府国防政策、部队动员、国防预算、武器研制等,对有关军政问题可以与总理大臣或参谋总长并列上奏天皇,也可单独上奏天皇;参谋总长是日军参谋本部的首脑,其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指挥陆军,并代表天皇下达作战命令;训练总监则控制着日本陆军各兵种的全部初、中级军校。所以,日本陆军“三总长”的倾向常常决定着日本军方的决策方向。如果日本军方对日本某一届内阁不满,即可示派现役陆军中将或大将至内阁中担任陆军大臣,使内阁无法产生或倒台。通过这种方法,日本军阀就可以操纵国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自甲午战争以来逐步付诸实现,至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已通过数次战争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诸岛、东北地区、热河省和冀东地区,还在中国平津地区驻有华北驻屯军,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海军陆战队部队。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其部队作战时间之长,损失耗费之巨,军以下基层部队序列变化之大,在日本与盟军的作战中是少见的。但总起来说,侵华日军的序列还是可以归纳成几条线索。 一.台湾地区的日军。1805年中日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地区,后建立起日本台湾总督府和日本台湾军。日本总督多兼台湾军司令官,曾任总督的有桦日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长谷清川、安滕利吉等。其台湾军的规模约有1个步兵独立混成旅团,用以镇压台湾从民的反抗,维持其殖民统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台湾军曾抽调兵力参加侵华战争,如进攻武汉的波田支队和1939年底在钦州湾登陆的盐田旅团就下日军台湾军的部队。 1942年后随着日本各条战线局势的恶化,日军在台湾地区也大肆扩充军队,至19456年组成由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的由安滕利吉中将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军,共约19万人,负责台湾地区的防务。至日,日本台湾军司令官在台北向中国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军投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才归还给中国政府管辖。 二.东北地区日军。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逐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其控制的中国大连成立了关东州,并于1919年组建日本关东军,开始正式在中国东北布署军队。初期这支由南满铁路护路部队编成的军队只数千人,后又形成由日军各主力师团轮流调至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部队的规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其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也随即成立。作为东北地区的太上皇,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志为集日本关东州长官、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三位一体”的极权人物。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中国东北地区逐步变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关东军建制逐步扩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务、情报机构和称为国境守备队的武装部队。由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决心将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其发展大帝国霸业,将来与苏美英争一雌雄的坚实基地,更对关东军的发展以种种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陆军中最强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战略集团。它拥有完备的基础军火工厂、训练基地及庞大的军需供应基地和边境工事体系,日军所公有的坦克部队、臼炮部队、火焰喷射器部队及细菌战部队都在关东军编制内,就连该部的的给养服装标准也高于日本陆军其它部队。如此优势,加之“天高皇帝远”,日本关东军常常娇横无比,自行其是,在许多重大军政、边界等问题上无视当时日本当局的约束,引起多次军事冲突,成为日本当时存在的“下克上”现象的典型,也使得许多日本法西斯少壮派军官乐于到关东军内服役,以图“建功立业”。由于关东军的装备最为精良,又是对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和战略总预备队,故曾在当时被喻为“皇军之花”。 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此时关东军实力已达极盛,辖有16个师团及大量边境守备部队和特种兵部队,全军近100余万人。后因日军在南洋战场接连失利,从关东军抽调大量部队,致使其实力不断下降。转至1945年夏,为对苏联的进攻作好准备,关东军再度扩展到3个方面军,计约96万余人。日,用当时欧洲战场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武装起来的130万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中国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迅速歼灭其主力;9月5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部向苏联红军投降,日本关东军从此彻底消亡。日本关东军的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将、河合操中将、尾野实信中将、白川义则中将、村冈长太郎中将、菱刈隆中将、本庄繁中将、武滕信义大将、植田谦吉大将、梅津美治郎大将、山田乙三大将。 三.华北地区日军。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其原华北驻屯军的基础上大举增兵华北。8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在华来成立华北方面军,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统一指挥沿平汉线和津浦线向南推进的以香月清司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一军和以西尾寿造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军。1938年3月,日军大本营将自中国热河方向攻入察哈尔省及绥远的关东军部队脱离原指挥建制,组成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先由日军大本营直辖,后划给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至1938年春未,日军华北方面军占领了中国绥、察、晋、冀、鲁、豫、苏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尔后该方面军大致控制范围,第一军调至山西太原,第二军进至山东济南。1938年夏,第二军的番号转给进攻武汉的日军华中派遣军,济南地区的日军改称第十二军。1944年春,第十二军番号又转给准备参加“一号作战”进攻河南黄河南岸的由北方方面军抽调组成的突击兵团。济南地区的日军又改称第四十三军。 至1945年夏,日军华北方面军共辖在太原的第一军,在张家口的蒙疆驻屯军,在郑州的第十二军和在济南的第四十三军。华北方面军的历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杉山元大将、多田峻中将、冈村宁次大将、下村定大将和根本博中将。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及部分兵员共12.7万人在北平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投降,该方面军在绥远、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也分别向中国第十二战区、第二战区、第一战区等部投降。 四.华中地区日军。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在其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军队。8月15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后因上海战事胶着不下,日军大本营于10月21日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军,并于11月5日在杭州湾登陆,包抄上海战区。11月7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为大将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以统一指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 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进攻武汉成立了以钿俊六大将任司令官的华中派遣军,并下令解散华中方面军及上海派遣军、第十军,改由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占领京沪杭、苏、浙、皖的全部华中日军。1938年6月起,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第二军、第十一军沿长江两岸及大别山区进攻武汉。日日军侵占武汉后,以冈村宁次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一军的7个师团占据武汉外围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区。 日,日军大本营为统一指挥在中国关内各地的日军,配合汪精卫筹建伪政权的活动,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寿造大将为司令官的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统一指挥日军华北方面军及所有在是中关内的部队。与此同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撤销,在江浙地区成立了军司令部设在上海的以西尾寿造大将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军。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一号作战”华中攻势,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关东军调来番号的第二十军,并在武汉成立第六方面军,统一指挥两湖地区的第十一军和第十二军,在汉口留守的第三十四军和两广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及香港占领地日军,以准备参加“一号作战”中的湘桂战役。至1945年夏,日军第六方面军管辖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三十四军,控制中国鄂、湘、皖、赣等部分地区。日军第三军仍驻上海,日军第六军驻在杭州,控制江、浙、皖部分地区。日军第十一军历任司令官是冈村宁次中将、园部和一郎中将、阿南惟几中将、横山勇中将、上月良夫中将;日军第十三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泽田茂中将、永津佐比季中将、松井太久郎中将。日军第六方面军只有两任司令官,即冈村宁次大将和冈部直三郎大将。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武汉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国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官汤恩伯投降。 五.华南地区日军。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大本营为配合日军华中派遣军对武汉的攻势,并逐步切断中国政府从港澳地区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将为军司令官的的第二十一军,并在中国广东大亚湾地区登陆,很快占领广州,控制了两广部分地区。1940年日军向越南进军时,第二十一军和番号撤销,成立日军华南方面军。1941年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华南方面军撤销,在广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军,占领中国广东沿海、香港等地。日,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率其在中国广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区的日军共8.3万人,在广州向中国陆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投降。 六.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此系日,由日军大本营下组建的指挥中国关内战场上所有日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目的是摆脱过去由日军大本营远离战地分别直接指挥各军经常造成失误的窘状,希望协调指挥中国关内各战场的所有日军,加快军事征服进程;并配合中国各地伪政权等合流,组成统一伪政权的所谓“和平”攻势。至1945年夏,日军中国派遣军统辖有:在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在湘鄂赣等地的第六方面军,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军、第六军,在两广及香港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和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军中国派遣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钿俊六大将、冈村宁次大将。日上午10时,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军中国派遣军等部队向中国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本海军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就在中国上海、青岛等地驻有舰队。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抽调在上海的第三舰队、在青岛的第四舰队及其他舰只,组成中国方面舰队,支援其陆军登陆作战,运输物资。海军航空兵部队曾多次参与轰炸中国各大城市,并在上海、青岛、厦门、香港建立据点,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其历任舰队司令官为长谷川清中将、古贺峰一中将、福田良三中将。1945年9月,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共3.9万余名官兵向中国政府缴械投降。 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期总兵力已近600万,拥有200多个师团的番号。其陆军常备主力师团(师)下辖有两个步兵旅团(旅),每个步兵旅团(约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另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约1400人)、炮兵联队(约2500人)、工兵联队(约1500人)、辎重兵联队(约2800人)及通信队(约650人)、卫生兵(约500人),野战医院(约150人)等。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支、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支、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日军师团称为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再度拉长,兵员更加缺乏,于是又开始组建丙种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讯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支、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日军第五十师团至第一0九师团均属这种编制的部队。 至1944年秋,盟军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又开始组建丁种师团。丁种师团的建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只是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番号在第一一0师团以后的各师团都属于这种编制的师团。 另外,日本陆军部队中还有独立步兵混成旅团、独立警备队、骑兵旅团、野战重炮旅团等编制的部队。步兵独立混成旅团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及炮兵、工、通、辎重队,全旅团约8280人,配备军马1800匹、步骑枪4050支、掷弹筒120个、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是具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而日军独立警备队一般管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共有兵员5450人,配备军马420匹、步骑枪3660支、掷弹筒144个、重机枪24挺。由于这种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担任后方警备任务。日军骑兵旅团一般下辖两个骑兵联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支、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日军野战重炮旅团是其陆军预备队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常用于重点攻坚任务。以上这些部队常随作战任务的变化,配属各部队作战。 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日本军方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组建坦克部队。但初期多以坦克联队为建制配属于陆军师团,至1936年后才开始在中国东北公主岭组建日军第一坦克旅团。1942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宁安、勃利和绥远的包头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战车师团,1944年在其国内组建了第四战车师团。日军战车师团一般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枝等。在日军准备“本土决战”时期,他们还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但由于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火力、速度、装甲防护力等方面均与欧美先进工业国有一定的差距,故在二战中对苏、对美的历次战役均显得不堪一击。 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也组建过摩托化部队。1941年夏,日军首批改建四个师团为摩托化师团,它们是近卫师团、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和第四十八师团。 日本陆军师团以上的单位是军,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60个军的番号,但用数字序号表示的军的作战单位报辖师团数不尽相同,有的军辖二至三个师团,是典型的军级单位,也有的军指挥四至五个师团。更有的军管辖指挥着九个师团,兵力多达数十万,这种军显然已属于兵团级的作战单位了。如侵占中国武汉地区的第十一军,就曾指挥过九个陆军主力师团、四个混成旅团及大量特种部队。
日本旧制帝国陆军的师团番号应该按照顺序来编排,但是这个原则也只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才通用。抗日战争变得长期化、大规模化,日军犹如陷入了泥潭。为解决窘境,动员了一批又一批部队。而番号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编,与此同时因为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番号空着,并没有实际部队。最终(太平洋战争末期),编成了将近300多个师团。从这些师团番号的变化看去,可以了解很多有关战争激烈化的程度。接一下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变化的经纬。 从明治现代化陆军建军到卢沟桥事变之前 从镇台到师团------最初的七个老牌师团 明治21年(1888年),镇台,这个旧式的战略编制单位的称号被改称为了师团。当时,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就是明治年间的6个镇台。按照顺序,东京的被称为第1师团,接下来从北向南依次是第2、第3……师团。这个命名的方法和日本旧制高中命名的方法一样。也就是第1师团(东京)、第2师团(仙台)、第3师团(名古屋)、第4师团(大阪)、第5师团(广岛)、第6师团(熊本)。根据这些师团来看,常备兵力大约6万4千人,也就是说一个师团在非作战状态下兵员大致为1万人前后。紧急动员的话,全国可战之兵可达到22万人左右。担任宫城县防卫的部队被称为禁卫都督,改称师团也是1891年的事了。当时日本在北海道还有被称为屯田兵的部队,1894被临时改称为第7师团(旭川)。然而正式任命第7师团师团长的时间是1896年。日本就是靠着这7个新建的师团发动了甲午战争。 以甲午、日俄战争为契机建立新的师团------21个常备师团的体制 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海外扩张,日本开始疯狂扩军。1898年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新建了第8师团(弘前)、第9师团(金泽)、第10师团(姬路)、第11师团(通善寺)、第12师团(久留米)这5个师团。第8师团由第2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第9师团由第3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就像这样直到1900年才完成所有师团的编成。而日俄战争也是主要靠这12个师团来取得的胜利。 但是,日俄战争爆发,这12个师团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日本立即新设了第13到第16师团这4个师团。在战争结束后,这4个师团也没有被解除临时的番号,而是由临时变成了常设师团。还不单单与此,又有第17和18师团被新建,日本军国主义化的不归路也越走越远。1910年,随着日本吞并朝鲜,军方提出了要有2个师团作为朝鲜占领军常驻兵力驻扎在朝鲜的要求。但是因为经济负担太大,这个问题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1915年,终于议会通过了决议,第19和20师团也应运诞生了。这样,再加上近卫师团的存在,共有21个师团。当时平时的编制是:一个师团约1万2千人,2个步兵旅团(4个步兵连队),骑、炮、辎重兵各一个连队以及其他部队。 大正裁军中削减了4个师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的大正时代正赶上世界经济萧条,各国都在尝试着裁军和减少军费。日本也不例外,从1922年到1925年就进行了3次大规模裁军。在1925年的第3次裁军(因为当时的陆军大臣是宇垣一成,所以别名为宇垣裁军)中,第13、15、17、18这4个师团被取消。因此常备兵力变成了17个师团,25万人。 1936年“军备充实计划”------增设10个新师团的计划 九一八事变之后,满洲国建立了。日本开始了“非常时期体制”,就有了必要再一次扩军。1936年,“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出炉了,内容包括1937年到1942年这5年间战时兵力扩充到40个师团。作为和平时期的兵力,满洲10个师团,本土14个师团,朝鲜3个师团,共计27个师团的计划,也就意味着要新设10个常设师团。而5年间突然增设10个师团这个计划被谁说起来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作为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能割肉补创,本来1个师团所属的4个步兵连队减少到3个,也就是日本陆军从4单位变成3单位的最初时刻。作为战略单位的师团,因为是要进行综合作战的军事组织,日本军方为备战将来的大规模战争而不顾后果的增大战略单位。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 特设师团(百字号师团)的诞生和被废除师团的重建 根据卢沟桥事变之前制定的全国部队动员计划,在常备师团(平时的编制)的师团管区里面,常设师团(甲种)和特设师团(乙种)的编成的任务都是由常备师团来担任的。但是,除了近卫师团、第7师团(旭川)、以及在朝鲜的两个师团(第19、第20)师团。也就是说,特设师团是全国部队动员计划中所用的特殊用语,除了动员一个常设师团的计划之外,还要动员一个临时的野战师团。这就是指的是特设师团。特设师团的师团番号就是同一师团管区内所属的常设师团番号加上一百。举个例子,东京师团管区内的常设师团是第1师团,特设师团是第101师团。而步兵连队的番号也是加上一百。具体的归纳在下表中。 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第2、第3、第10、第12师团的特设师团按照顺序是第13、第15、第17、第18师团的番号,这4个师团正是大正时期宇垣裁军被裁掉的师团,而现在被重建。步兵连队的番号也沿袭当初师团被取消时的番号。特设师团的火炮没有得到完全的装备,所以在步兵部队上作了补充和调整,完整的采用了4单位制(4个步兵连队),大约2万人的兵力。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许多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被依次动员起来,奔赴中国前线。第15和第17特设师团还是按照1939年3单位制(3个步兵连队)所临时编成的。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除了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许多新的师团被建立。 二十字号的师团(用剩余的步兵连队改编,增设的新师团) 常设师团由4单位制改为3单位制时,将剩余的一个步兵连队汇合,依此为基干编成的就是二十字号的师团。所以绝大部分是现役师团的精锐连队。而另外有由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改编的第26师团和由中国驻屯兵团改编的第27师团。这些师团的编成从1937年到1941年将近花了4年。但是第21和第22师团是完全新设立的师团,步兵连队也是在日本本土新招的,所以也不如正式的二十字号师团那么精干。 三十字号的师团(驻中国占领区的治安师团) 三十字号的师团是在1939年之后编成的。被动员的特设师团(4单位制)的官兵复员或师团解散的情况很多。三十字号的师团就是由这些特设师团新改编的。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在维持中国占领区的治安,俗称为治安师团。第一次编成在1939年2月,第32到第37师团被编成;第二次编成在6月,编成的是第38师团到第41师团。步兵连队的番号从第210到第239共30个连队。师团编制要比常设师团稍微少,1万4千人左右,装备也要差一点。但是也有少数装备新式火炮的师团。 五十字号的师团(永久驻扎在满洲部队的补充兵) 第40、第41师团和三十字号的师团一样,作为“治安师团”而存在。但是四十字号的师团被编成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了(第48师团比较特别),所以放到后面再阐述。 《昭和15年(1940年)军备改编要领》中规定,在满州的的兵力需要得到增强,来减轻苏联方面的压力。到1940年为止都是采取师团相互轮换的方式,向满州派遣兵力的。而在《要领》中取消了这种“换班”的方式,采取了派遣永久驻扎在满州的部队的最终方式。这是因为吸取了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的教训。永久驻扎的师团,由第1、第8至第12、第14、第16师团和新设置的五个二十字号的师团所编成,共计13个师团。作为各个常备师团的在本土的留守师团,五十字号的师团(丛第51到第57师团)而此应运而生。师团的步兵连队番号的采用很复杂。编成担当的常备师团、特设师团的连队番号或是大正时期裁军后没有被重建的连队番号都是五十字号师团的步兵连队的选择。 五十字号的师团正式编成是在1940年7月。但是第16师团(京都)没有被派往满州,相反它的留守师团第53师团被派往满州。而第16师团在第53师团编成的当日(1941年9月初)立即被派往南太平洋去参加攻打菲律宾的作战。五十字号的师团的编成是为了比平时培养更多中下级军官、加强补充兵的训练和教育。而师团编制和装备只是通常师团的三分之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无条件投降 四十字号的师团(以动员为目的的常设师团) 第40和第41师团作为治安师团被编成前面已经提到了。而四十字号师团的主力编成是在1943年。1942年共有57个师团,再加上14个增设的师团共计71个师团的计划在1943年初被通过。这个计划叫做《1943年综合作战指导、兵力运用以及军备大纲》。前面已经讲述过了,五十字号的师团是3单位制(3个步兵连队),而留守师团和原来的常设师团都是4单位制(4个步兵连队)。这样就有8个步兵连队多了出来,再加上第61到第67独立步兵团,以此为基本兵力就建立了四十字号的师团(只有第61独立步兵团被改编为留守第61师团)。总之,第62到第67独立步兵团变成了第42到第47师团。 但是也有例外。第61独立步兵团就变成了第61师团。还有第65独立步兵团被改编成了第65旅团之后立即被派往太平洋战场,没有向上升格编为师团。也就是说第45师团这个番号一直是空着的。还有第48师团,在1940年以台湾混成旅团(武汉会战时的波田支队的原型,支队长:波田重一少将)为基干,再加上第6师团的一个步兵连队所组成,其实质和二十字号的师团是一样的。 六十字号的师团 六十字号的师团是在年,在中国战场的独立混成旅团所改编的。其性质和三十字号的师团一样,属于“治安师团”的一类。1942年,第58到第60、第68到第70这6个师团被编成。1943年,第62到第65这4个师团被编成。第61到67师团的番号都空置着。原来准备用本土的第61到第67独立步兵团来改编的,但是像前文所说的,都改编成了四十字号的师团。六十字号的师团兵力约1万2千人,步兵旅团2个,独立步兵大队8个,另配有师团工兵、通信、辎重部队,但是没有炮兵部队。
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近年国内有些书译为“师”)而论,熟悉其内情的人可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分辨其战斗力的水平。从日军将哪些番号的部队投入中国或其他战场,也可大致看出东京统帅部的战略重点。   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起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7至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   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不同师团年龄构成也使战斗精神存在差异日军师团的不同组建方式,表现为不同部队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战斗精神。从“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直至战败投降前,严格受官方管制日本的新闻报道描绘其官兵负伤濒死时,都按一个套路称他们最后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战后日本进步史学家说这是欺骗性鼓动,而一些在战时治疗过成千上万伤兵的军医回忆的情况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万岁”的,大多是军官和18岁至二十几岁的未婚青年士兵;战争后期补充到军队中16至17岁的“少年兵”,在医院中临死前一般是喊“妈妈”;战争开始至结束时动员的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和“国民兵”,伤重垂危时差不多都喃喃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   笔者同经历过抗战全过程的父辈交谈,他们的体会是,开始捉到的少量日军俘虏以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居多,年轻日军负伤被俘后也往往自杀。在战争后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补充兵容易,其战斗力和顽强性都差。笔者在日本时,同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史学家研讨时,他们也认为少年兵和重征的预备役兵往往战斗意志不强。从双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可看了一个共同点,日军战斗最凶悍的部队,还是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乃至部分第四等师团。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讲述1938年“武汉攻略战”时,印象最差的也是由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组成“特设师团”(序号100以后)。他说陪同皇族视察时,发现这些部队纪律和管理均差,如对防毒面具不认真保管而大量损坏(这也不自招地说明常施放毒气)。冈村最感惊异的,又是听说从东京征集的101师团的预备役兵中有浅草(市内黑社会猖獗处)的流氓头子,本中队军官对他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脚水。由日军头等部队第1、第6师团的预备役官兵组建起来的第101、第106师团,在进攻武汉时各师团中战斗力却最差。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保卫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恰是重创了第106师团(据日军统计该部伤亡3000多人)。   由复员多年的官兵再征集组建日军预备役师团战斗力差,重要原因是成员已拖家带口,不像年轻官兵那样愿意“到靖国神社相会”。日军又实行地域征集制,复员官兵长年一处生活,常有预备役军官在地方企业是预备役士兵下属的情况,重新征集后自然不敢实行常设师团或新部队那样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据国民党起义将领郭汝瑰回忆,他在日本参观过预备役部队演习时便发现,“胡子兵”们对军官很随便,远不像常备部队那样等级森严。   “特设师团”虽战斗力弱一些,残害中国百姓却格外猖獗。冈村宁次回忆录中便说,预备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是强奸,其中34岁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释是老兵久历社会失去了“纯良”。其实日军成为犯罪集团,是传统的野蛮作风造就,战后日本有良知的作家也都说:“当兵三年,再老实的人也得变得像魔鬼一样”。年轻人进入这一染缸便难保“纯良”,老兵油子久历黑暗一面,肚子里的坏水和施暴花样自然会更多。   日军统帅部通过实战,对序号在100以后的特设师团也很不满,在1939年还解散了几个。不过因预备役官兵多,组建这种师团速度快,1943年后因战局紧张还是建立了几十个。如关东军在1945年春天的师团番号达24个,其中20个是几个月前刚由预备役人员和新兵所组建的特设师团。首相铃木贯太郎认为其战斗力不如原来的8个常备师团,遇苏军进攻两个月都坚持不了。从苏军在远东战役八天间便推进了200至500公里的情况看,这一估计大致不差。   日本地域民风也影响各师团战斗力。军人来自社会,看日军师团的战斗力除了序号,也要注意组建地域。近代日本军界为克服古代割据传统,联队长以上和参谋军官频繁轮换,大队长以下官兵仍属一地同乡。最早七个师团中从第1师团至第6师团按其征集地,分别称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师团,各地民风和对其战斗力有着不小影响,其中贫困区域的师团更显得愚顽蛮悍。   近卫师团由全国挑选精兵组建,不受地域风气影响。该部却养尊处优,1939年末进攻广西才上阵,后进攻新加坡并长期守备南洋,因受照顾未参加恶战,战斗力也未充分显现。   1891年在东京组建的第1师团,是日军所建第一个师团,在朝鲜成欢同清军打响了第一枪。不过东京从江户时代起便是商业都会,民风不强悍,征兵多要到西面较贫困的长野县。该师团名声大,1936年后七年间在关东军内作为骨干却未打大战,仅派出过一个支队短期到察哈尔实战锻炼。1944年菲律宾告急,军部声称该让这个“阔少”上阵。该师团到莱特岛登陆后遇美军打击便损失大部,余部逃入丛林,接到投降令时只剩800名残兵。   大阪是日本商业气氛最浓的城市,商贩出身的士兵精于算计多不甘心卖命,此地组建的第4师团从日俄战争起便因战绩不佳被称为“奸诈的商人师团”。1937年该部调到关东军,两年后到华中战场,战斗力并不算强。1942年该师团参加进攻菲律宾,后来到印尼和泰国担任警备直至投降,看来军部对使用这个“商人师团”也信心不大。   在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时最逞凶的一等师团,还是第2、第3、第5、第6师团。   日本东北部自然条件差,民风强悍,在仙台组建的第2师团又较适应寒区气候。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只有一个第2师团,能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满洲横行。该师团随后成为日军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团之一,长期在关东军编成内。1942年该师团进攻“瓜岛”,因海运断绝被称陷入“饿岛”(二者发音在日语中相同),官兵因伤病饿死亡大半,只撤出几千病号。第2师团在菲律宾重建后又赴缅甸战场,同中国远征军一战即败,战斗力降到反不如顽抗的第56师团,这说明日本武士的凶悍气焰往往要建筑在对手抵抗不力的基础之上。   日军第3师团自“八一三”在上海登陆,直至最后在湖北投降,是中国抗战期间始终在华作战的唯一的第一等师团。第3师团组建地名古屋的民风不属强悍,其官兵的拼杀精神还逊于北九州矿工组成的第18师团等部,不过该部还一直算是华中日军的主力。   日军第5师团可谓侵华战争中作战范围最广的部队,也是在关内作战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团。该师团攻南口、侵晋北、以一部迂回南京、打台儿庄、攻占广州、登陆钦州湾入侵广西,先后同中国七十个师交过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又攻占新加坡,接着侵入印尼并一直驻于当地。组建第5师团的广岛,属日本的“中国”地区,自古为交兵之地,有武士传统且受天皇重视。战争结束前当地受到原子弹攻击,大概也算是恶有恶报!   在南京大屠杀中血债最多的第6师团,组建于日本九州的熊本,该地贫困且民风嗜斗,男子往往以从军为出路。战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辞:“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第6师团早在1928年便制造过济南大屠杀,从1937年在华登陆至1942年末调往南洋,该部主要在华中作战,凶悍为各师团之最。不过日本军部偏爱富庶地区的师团,对穷困地区的部队有所歧视,总让第6师团打恶仗,配给装备却不如其他一等师团。1943年该师团被调到最艰险的布干维尔岛,遭美澳军两年攻击封锁,残部逃入丛林靠野果为食。据终战时接受他们投降的澳军回忆,所看到的几千日军若不是眼珠还在转动,否则会以为都是些骷髅。   存在决定意识,二次大战结束前弥漫全日本的军国主义氛围,是投身军营者大都成为凶神恶煞的根本原因,各地的民风差异并不能改变这一基本环境。最终铲除军国主义的土壤,才是根绝出现那些野蛮凶恶的侵略军的基本保证。总是有人认为游击战小打小闹,不过瘾,所起的作用也不如会战来得大。提起八路军的战斗,被津津乐道的总是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而消灭敌人最多的百团大战和正面战场的一些会战相比,(就消灭日军而言,不包括伪军)只是中等规模而已。平型关战斗就更少了。是否由此而得出游击战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值一提的结论呢?显然不是。     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加登幸太郎,《中国和日本陆军(下)》,圭文社,1978年版)。这一日常的消耗(显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军事行动——如“扫荡”中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实际上相当于每年进行一次大的会战所造成的损失。正面战场上的一些会战,如太原会战,“敌伤亡二万余人”;随枣会战,“估计敌先后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我军则约二万五千余人”;上高会战,“敌伤亡一万以上,我军亦有一万七千余”(据台湾的《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抗战重要战役选录,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可见,这样的“日常”消耗,日军的确难以承受。     当时华北沦陷的县属超过500个,以一个县每天只消灭一个日军的话,则日军每天的损失要超过500人,这相当于一个步兵大队的5/8,一个混成旅团1/5,一个三单位师团的1/20,一个四单位师团的1/30-1/40。反过来讲,也就是平均大约2天可以消灭日军一个大队,5天消灭其一个旅团,20-40天消灭其一个师团。聚少成多,由此可见游击战争的威力所在。     日军作战通常以大队(营)为战术单位,日军有多少这样的单位呢?华北日军有4种部队:甲种师团8个(第20、第108、第109、第5、第114、第10、第14、第110师团),每师团12个步兵大队,16个特种兵,(骑、炮、工、辎重兵)大队,共计步兵96个大队,特种兵128个大队。乙种师团7个(第36、第37、第21、第32、第35、第27、第26师团),每师团9个步兵大队,12个特种兵(骑、炮、工、辎重兵)大队,共计63个步兵大队,84个特种兵大队。独立混成旅团9个,每旅团5个步兵大队,3个特种兵(炮、工、辎重兵)中队,共计45个步兵大队,9个特种兵大队(3个中队折合1个大队)。骑兵旅团2个,每旅团5个骑兵大队,共计10个大队。以上总计步、骑214个大队,特种兵221个大队(《中日血战三部曲》)。     可见,以看似微小的每天每县只伤亡1人,即每天500人这样的消耗率,日军也是持续不了几年的。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我敌后战场共歼日军52万余人,就整个中国战场来说,日军被中国军队毙伤俘的总数,据日本方面的统计达133万余人(栋田博:《兵队日本史》第280页,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75年6月版;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战争》第266页,侏式会社教育社1979年版。这不包括其在东北地区前六年战争中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军在东北的伤亡,据日本方面统计,在1939年9月到1945年9月的14年中,日军官兵被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毙伤俘约172,000余人,据我方不完全统计,日军被我击毙者为182,700人,加上伤、俘的不下25万人)。此外,敌后战场还歼灭了大量的伪军。总起来讲,敌后战场所消灭的日伪军,大部分不是靠大的战役战斗取得的,而是靠上述一点一滴的“日常”消耗,在无形中积累起来的。再把日军在中国战场的部队大概介绍一下: 日本陆军地面师团是具有固定编制的基本战术兵团,师团之上的军、方面军、总军都是领率机关的番号,所辖部队依任务而配属。日本陆军在战争期间还组建了几种有固定编制但规模小于师团的野战兵团,包括独立混成旅团、混成旅团、独立步兵旅团、独立坦克旅团、机动旅团、海上机动旅团、骑兵旅团、警备旅团、独立警备队。除“战车师团”、“高射师团”、“飞行师团”外的“师团”为步兵、炮兵、骑兵(搜索)、工兵、辎重兵合成编制。按合成程度、员额的差异,战争前期的师团划分为四单位制、三单位制、两旅团制,战争后期的师团划分为甲、乙、丙、丁种。   1933年5月长城抗战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驻在关内的侵华日军主要是平津地区的日本中国驻屯军6000余人(作战部队是中国驻屯步兵旅团)、驻上海地区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上海特别陆战队5000余人。“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11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向中国派兵的决定,意味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当天,陆军教育总监香月清司中将被任命为中国驻屯军司令以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陆军第20师团同时奉命紧急动员开赴华北。自第20师团于日从朝鲜抵达天津,至日以在华日军部队编组第129、130、161师团,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投入中国关内战场共62个地面师团。本文按投入、编组时间顺序(同一年度内可能按战区或批次区分)分述各师团基本情况,并对几种常见中国资料中的讹误予以订正。   1.第20师团(常设):1915年组建,日从朝鲜抵达天津加入中国驻屯军,参加7月28日南苑战斗;华北方面军成立后先后隶属第1军、直属方面军;月在平汉路北段作战,10月中旬沿正太路旧关、娘子关攻太原;1939年11月调回朝鲜军,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川岸文三郎、牛岛实常、七田一郎;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南方军第18军在新几内亚向澳军缴械。   2.第5师团(常设):1888年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陆大沽加入中国驻屯军,于昌平以南集结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战;后编入华北方面军,在平绥路东段作战攻占张家口、蔚县等地,9月下旬在平型关作战,10月上旬至忻口作战,11月8日攻占太原;1938年1月转用于青岛、胶济路;1938年3月参加徐州会战的临沂、台儿庄战斗;10月12日调入华南第21军,10月22日登陆珠江口攻占佛山;1939年9月自华北方面军转隶关东军;11月15日调回第21军参加桂南作战在钦州湾登陆,11月24日占领南宁,12月投入昆仑关争夺战;1941年11月调南方军第25军,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今村均、中村明人、松井太久郎(其中板垣征四郎列名“28个甲级战犯”);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南方军第2军在南太平洋马鲁古群岛塞兰岛的比鲁向澳军缴械。(注:据[9]第198-199页,由陆军省次官桂太郎、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主持的日本陆军兵制与军备改革发生于年,1888年废除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六镇台设置第1-6师团。资料[10]日军师团条目记载第1-20师团及近卫师团成立时间大部分是错的,例如第1-6师团显然不可能成立于改革前的1884年。)   3.第6师团(常设):1888年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陆大沽加入中国驻屯军,于廊坊集结后部分兵力参加南口作战,8、9月在保定作战;转隶第10军于11月4日在金山卫以西登陆投入淞沪战场,11月13日在安亭、南翔地区作战,12月从南路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杀”凶犯之一,后进占芜湖;编入第11军于1938年7月参加武汉会战沿合肥、黄梅、黄陂、临湘攻击;1939年3月南昌会战担任西北方向阻击;9月18日始第1次长沙会战在中路作战;1939年冬季作战在鄂东南地区;月参加第2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参加第3次长沙会战(此时已改为三单位制);1942年11月调往南太平洋隶属第8方面军第18军,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谷寿夫、稻叶四郎、町尻量基、神田正种;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第8方面军第17军在布干维尔岛向澳军缴械。首任师团长谷寿夫作为战犯于1947年在南京被处决。   4.第10师团(常设):1898年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本土登陆大沽于天津集结,后编入第2军,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东路作战,占泊头、德县,11月上旬攻占临邑、商河,12月占济南;1938年1月占兖州;3月参加徐州会战在滕县、台儿庄、豫东作战;武汉会战时自合肥沿六安、潢川、信阳攻击;1939年8月调回日本,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矶谷廉介、篠冢义男;1944年底调往第14方面军,菲律宾战役被击溃,残部在吕宋岛碧瑶以北山区向美军缴械。   5.第14师团(常设):1905年组建,1937年9月上旬自日本到达塘沽编入第1军,在平汉路北段作战,10月攻占石家庄,11月在冀南邯郸及安阳作战;1938年5月徐州会战担任豫东兰封围攻;6月隶属第2军,1939年9月调回日本;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土肥原贤二、井关隆昌(其中土肥原贤二列名“28个甲级战犯”);日本战败投降时隶属南方军帕劳地区集团在帕劳群岛向美军缴械。   6.第16师团(常设):1905年组建,日从日本抵达天津,加入华北方面军第2军,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西路作战;10月17日转隶上海派遣军,于淞沪会战末期登陆白茆口,攻击常熟方向,12月作为中路沿丹阳、汤山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杀”凶犯之一;1938年1月返回华北方面军第2军,5月徐州会战担任北路围攻及豫东作战;9月武汉会战在叶集方面作战;在第11军编成内参加1939年5月随枣会战之钟祥战斗;1939年7月调回日本,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中岛今朝吾、藤江恵辅;1941年11月编入南方军第14军;菲律宾战役时隶属第14方面军第35军,在莱特岛战败溃散。   7.第108师团(特设):日在日本以第8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即编入华北方面军第2军,11月参加冀南作战攻占邢台;1939年11月调回日本,日撤编,历任师团长下元熊弥、谷口元治郎。(注:日在中国东北以第9独立守备队为基干另行组建关东军第108师团至战争结束。[5]第271页称1939年末复员撤销4个师团,显然将第108师团误列入。)   8.第109师团(特设):日在日本本土以第9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日抵达天津配属第2军,部分兵力参加津浦路北段东路作战,10月转向平汉路占邢台,部分参加太原会战;1938年1月部分兵力参加攻占周村、博山;1939年9月调回日本,日撤编,历任师团长山冈重厚、阿南惟几、酒井镐次。(注:日以小笠原群岛父岛要塞守备队之混成第1、2旅团为基干另组建第109师团,其主力在硫磺岛战役中战败覆灭。)   9.第3师团(常设):1888年组建,日自日本本土登陆吴淞、张华浜,编入上海派遣军,9月6日攻占宝山,11月4日突破苏州河;1938年5月徐州会战在蚌埠担任南路围攻;在第2军编成内1938年9月底参加武汉会战之潢川方向战斗;转隶第11军参加1939年5月随枣会战之随县作战,9月第1次长沙会战担任西路;1940年5月初枣宜会战担任右翼;月第2次长沙会战攻占株洲;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3次长沙会战担任西路;1942年5月浙赣会战在南昌、临川作战;1942年12月改为三单位制;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宜都战斗;11月参加常德会战;月长衡会战担任东路;月参加桂柳会战,攻入贵州都匀附近;日列为中国派遣军直辖,5月从南宁退出广西经湖南北调,“八一五”时到达岳阳东北云溪一线,后转至镇江缴械投降;第3师团即“名古屋师团”是日本陆军常设师团,1937年8月侵入中国关内参战至战败投降经历中日战争全过程,历任师团长藤田进、山胁正隆、丰岛房太郎、高桥多贺二、山本三男、辰巳荣一。   10.第11师团(常设):1898年组建,日自日本本土登陆川沙编入上海派遣军,9月在上海罗店作战,1938年1月调回国内,在中国期间的师团长是山室宗武;战争结束时属本土第2总军第15方面军第55军在高知县缴械。& 【编制】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日军编制 .班: 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 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 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3.中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 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 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 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6.师团: 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 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工兵联队编制900-10人,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运输联队的规模大体上取决于可用的卡车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由一个卡车大队和一个骡马大车大队组成。卡车大队由2到3个中队组成,每中队最多有50辆载重1.5吨的卡车,许多师团都缺少卡车,一些根本就没有。综合日军一个师团,有54门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数师团用12门105MM炮替换了75MM炮,卡车方面日军最多有100-150辆卡车步兵师团所属骑兵联队:下属2个骑兵中队,每个中队有马步枪123支、重机枪2挺。 骑兵师团所属骑兵联队:下属4个骑兵中队,每个中队有马步枪119支、轻机枪2挺,1个重机枪中队,下属2个小队,有重机枪4挺。 另附1945年日军骑兵第4旅团编制:旅团部,本部15人、卫兵中队80人、通讯班30人、机要人员20人,共计145人 军衔依次为:军司令官-大将或中将(大将很少);师团长-中将或少将(少将比较少);旅团长-少将;联队长-大佐(相对于我国的“校”级军衔,日军相对应的是“佐” 日军一个大队有10人左右 一般 大队长是中佐或大佐 旅团长是少将 中队长是中尉或大尉 跟其他国家的军衔级别基本一致
馆藏&110617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横山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