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笔万字的印纹陶罐是哪个70年代粉彩小罐装什么的

发表于 01:11:00
第一个口径97mm底径94mm高110mm最大胸径约158mm
第二个口径97mm底径102mm高118mm最大胸径约170mm
上两个已售,因还有泉友要,就把放在家里的这两个上来了,
就是忘了哪位泉友跟我发短信了,合伙开店的友讲战国都不止,到商周的东西.
现惠价300元啦![s:02][s:02][s: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51:29编辑过]
发表于 01:18:00
来拉!佩服!我也有时间拉!张大哥!
中初级信誉
发表于 01:20:00
发表于 01:22:00
[s:01][s:01]
发表于 01:26:00
战国[s:02]
发表于 01:43:00
发表于 01:49:00
以下是引用天赞主人在 17:43:00的发言:
现在要卖的究竟是那个图?
[s:06]?,两个一起呀.
发表于 05:08:00
[s:01][s:01][s:01]
发表于 11:14:00
没人喜欢吗.[s:06][s:06][s:06]
发表于 18:01:00
[s:01][s:01][s:06]
地址:湖南长沙市八一路亚华大酒店2504古泉园地
转:安支()拍卖结算(8009)网络技术(8005)个人专场(8003)园地评级(8010)先贤人物: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与缙云
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与缙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这也同样说明一个大道理,社会的变化确实无法预测的。缙云县立县时间才一千多年,其变化之大自是常人难以理解。但缙云建县之前的历史更是迷雾重重,非一般人所知道。缙云建县,据《元和郡县志》是因山为名,以境内有缙云山故,缙云山即今仙都山的前身,这是知道缙云掌故的人所共知的。但缙云山的来源呢?历史弥远,就非一般人所知道了。可以说,在建县以来,缙云的历史都是信史,有相当的史料、志乘记载。而上溯到隋、南朝、东晋、三国、两汉,史料愈见稀少,甚至是莫衷一是的传说的境界了。现在的关于缙云建县之前的记载旧志最早写道的是秦汉,秦汉之前应该是百越或者山越,缙云地面的故老称为越王曾转战到我们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之后就是秦并六国,闽越王协助推翻强秦,为大汉天子封为闽越王和东瓯王,又由于闽越、东瓯两地起了纷争,汉武帝元狩元年征闽越,为了省心省力干脆将难管而易造反的闽越、东瓯人都迁居于江淮,一了百了。而这些记载却有赖于闽越王和东瓯王的历史,缙云当地的山民应当也同时被迁,因为在两汉期间,浙南一带的历史几乎是空白,就是现在的文物考古,这一段历史资料大致也是付之阙如。非我们这些后人所知道。.cn缙云的历史其实与浙江其他大地一样古老,浙江据现代的考古其先民有萧山跨湖桥、余姚河姆渡、余杭良渚、遂昌好川文化一脉相承。缙云虽然没有完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但在缙云却有另星的石器遗存,陆续发现。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大寨田时,东渡方川村的金盘就发现了一把保存精美的双孔石刀和一把单孔石钺,还有相当多没有采集的印纹陶罐;六十年代时,舒洪镇岭口村上交来的双孔石刀;九十年代时,在壶镇镇先后采集到的两把石锛;新建镇溪南地面采集到的一只石簇;还有本世纪初笔者在今五云镇新区采集的一把有段石锛;先后在新建镇洋山村砖厂工地和五云镇东渡镇交界的东渡桥头发现的完整和破碎的印纹硬陶器具、陶片,七里乡杨岭村出土的印纹陶罐、壶镇胡宅口、李庄一带也发现了一些印纹陶的杯柄、陶罐的口沿和残片。这些涉及缙云六七个乡镇的新石器、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足以说明缙云的历史与浙江的其他大地一样古老,其地的先民与其他闽浙先民一样勤劳勇敢。.cn至于从东汉时代起,缙云已经重新出现先民的生活足迹。这些生活足迹是极为零星稀少的。毕竟汉武帝年间时将本地先民迁入江淮,虚其地的工作做得太彻底了,到了东汉年间,缙云先民稍出,于是我们在年在今七里乡的杨岭外发现了相当一部分的陶瓮、陶罐、原始瓷双系双唇罐、原始瓷纺轮、碗、盘嵌金长刀、铜镜等精美器具,以及新碧镇碧川、麻岙村等地发现的大量介于西汉、东汉的五铢钱甚至是货泉等古钱币,同时我们在新建镇、新碧镇地面发现相当多的陶片和原始瓷片、印纹硬陶器物。在三国、两晋时期,尤其是西晋时期,缙云的先民的活动已经遍及整个县域,特别是在壶镇镇、新建镇、新碧镇、七里乡、城北乡,发现了大量的砖室墓,发现了相当多的这一阶段的生活遗物。如:虎子、瓷罐、瓷碗、四叶八凤镜、铜罐、执壶、鸡首壶、网格纹罐、点彩水盂、四系罐、盘口壶……等。这些器物虽然少有文字记载,但器型说明了一切,还有几处是纪年铭纹砖一类,都是真正的生活足迹。足以证明缙云先民生活的气息。差不多就是在缙云政治经济以较快发展的时期,中国的原始宗教道教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得以发酵发展,而且成为在缙云历史上最有特色的文化——黄帝文化。缙云黄帝文化的滥觞,也许就是起源于两汉的五斗米道,他们无疑都是受了两汉皇家尊崇黄帝、老子道教的影响。而其实在中国最早典籍之一的《山海经》中已经有所体现,那就是指的是“三天子都”或“三天子鄣”、“天子鄣”。也不知何时开始,直接与黄帝挂上钩,其结果是,东汉时期缙云山有了道教的活动,到了东晋期间,这里有了道教的宫观——缙云堂。这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堂馆结构的道教场所之一,有专家认为当时的堂馆结构,的同时还民间的祭祀方式,这就是现在存在于浙南的道坛——也就是院落中的天井。.cn缙云的道教最典型的就是祭祀黄帝。黄帝,历史上是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与炎帝同时人,但在这南方地面却出现了祭祀黄帝的场所。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远古的史籍记载缙云黄帝文化的具体活动,史料中倒记载着一些唐宋以来的中古时代祭祀黄帝文化的内容。这些活动记载于我国的一些典籍中和仙都的一些摩崖石刻上。据有关的史料记载,缙云黄帝文化的起源也许是与黄帝文化的一支缙云氏后裔迁于南方缙云一带有关。但在中国的历史上的许多有关黄帝的文献也是朴塑迷离的,有的说法是黄帝即是缙云氏,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轩辕氏。”;有的说法是缙云氏是黄帝时的官名,晋杜预认为:“黄帝以云名为官,故知缙云黄帝时官名。”唐孔颖达引晋服虔的话认为:“服虔云,夏官为缙云氏”。孔颖达在另一处引杜预的话则认为:“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唐颜师古引晋应劭的话则又以为“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有的则认为缙云氏是黄帝时的部落名,氏族名。《史记·集解》引东汉贾逵的话说是:“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黄帝时任缙云之官。”古籍繁多,莫衷一是。就是对黄帝本身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我们从缙云有关黄帝的传说,史料记载,以及相关文物资料看,缙云黄帝文化,缙云人民祭祀黄帝的历史相当悠久,起源不迟于战国,最迟在东晋有了自己祭祀黄帝的专门场所缙云台或者缙云堂,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个缙云台或缙云堂,就在古缙云山,就是今仙都。古缙云山是南方黄帝文化的发祥地,这是中国道教史上确定的事实。而且一直沿续到现在。.cn记载着缙云山道教活动,传说着缙云山祖龙升天的故事的第一个文人记述文字的不是别人,是中国南朝时代的中国山水诗人的鼻祖谢灵运。虽然谢灵运只是在《缙云县志》的《流寓》中只有一段短短的文字记录,但他却是以文字记录缙云古代人文历史、自然山川、黄帝文化、诗情画意的第一人。《缙云县志·流寓》中载道:晋: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嗜山水,经过缙云,间有题咏,今之屐山与康乐庙其遗迹也。谢灵运来过缙云几趟?留下多少诗文?当然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谢灵运从始宁墅来永嘉上任两过缙云,问题是不大的。谢灵运在永嘉任上有一封给从弟的《答从弟书》,这书信虽然不见于《全宋文》,但顾本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却记录着一句: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恶江就是恶溪,就是后来所记的好溪,溪狭而险,古人视为畏途。传溪有五十九濑,环境险恶,多水怪,后来人记载唐代处州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但,当年的好溪水清如镜,这又是一名大老实话。南朝《全宋书》记载着谢灵运《与弟书》的一段文字,那是与缙云的风光、环境、水利密切相关的:闻恶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滩,王右军游此恶道,叹其奇绝,遂书“突星濑”于石。谢灵运来缙前,王右军即右军将军王羲之,曾经经过恶溪,并且在好溪突星濑的巨石上书“突星濑”三字于石,这则记录见诸于《缙云县志》旧志,也见之于《处州府志》、《丽水县志》旧志,根据旧志,应该是在东溪一带溪中。曾经是缙云的一大人文景观,但据旧志载,不知在那一朝一代,因苦于处州太爷常常带下属来此捶拓拓片,当地的里长苦于应酬,将此予以破坏而“沉于水”,没有了。谢灵运往来缙云好溪其实还多的是佐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写到谢灵运来缙云。当年王屋山人魏万不远万里追踪李白,“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一作‘见王屋山人魏万,云由嵩历衮,游梁入吴,计程三千里相访不遇,因下江东寻诸名山,往复百越,后于广陵一面,遂乘兴共过金陵,此公爱其好古,独往物表,因述其行李,遂有此作。’)”其中写游永嘉、缙云郡、县的事:.cn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尧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这里我们不讲李白是否来过缙云和仙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谢灵运到过青田石门洞,也来过缙云好溪和仙都。李白写《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有很多自注。据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路创李北海”下的自注是“李公邕昔为括州,开此岭路。”“岩开谢康乐”句下的自注是“恶溪有谢康乐题诗处。”而事实上,今东渡镇兰口村对面有一高耸的悬崖,而该崖是中开的,而据县志载,上面有康乐庙。谢灵运曾在好溪留下千古的诗篇,历史与现实相符。李邕“开此岭路”,开的即是桃花岭,而桃花岭北端的起点,也是今东渡镇东渡村,与康乐岩相对。这两句诗是千古诗人写景写实的作品。也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也正是自缙云到丽水九十里好溪水路的险阻,溪中巨石处处,水湾曲折,浪急滩多。这之所以古人不走水路,而多走桃花岭岭路。当时谢公来缙时,山石突,森森,自然境观极美,自不待言。县志上多有记载。.cn谢灵运的《归途赋》是明确写到缙云的千古诗篇,本篇文章收入《全宋文》,《艺文类聚》卷二十七收录,是这样写的:归涂赋并序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徙,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阵。事由于外,兴不自已,虽高才可推,求怀未惬。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泽,涂经履运,用感其心,赋曰:承百世之庆灵,遇千载之优渥。匪康衢之难践,谅跬步之易局。践寒暑以推换,眷桑梓以缅邈。褫簪带于穷城,反巾褐于空谷。果归期于愿言,获素念于思乐。于是舟人告办,伫楫在川。观鸟候风,望景测圆。背海向溪,乘潮傍山,凄凄送归,愍愍告旋。时
秋之杪节,天既高而物衰。云上腾而雁翔,霜下沦而草腓。舍阴漠之旧浦,去阳景之芳蕤。林承风而而飘落,水鉴月而而含辉。发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路逶迤之诡状,山测背而异形。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深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此赋作于谢灵运辞去永嘉郡守而返归故乡永宁墅的景平元年深秋,赋中郑重铺写了归途的景观,借以抒发自己不得已而归隐的复杂心情。但是从整篇《归涂赋》来看,客观上描写的是青田经大溪进入好溪即恶江的景观。“路逶迤而诡伏,山侧背而异形”,一句,写尽恶江两岸的景色、山势、水路曲折。“停余舟而淹流,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其实是抒写谢氏留恋于缙云的美景山水洞壑,观尽缙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发感叹。谢灵运游缙云当就在这一段时间。也许稍早。谢灵运守永嘉,永嘉境内的山水自是留恋忘返,其境内的楠溪江、青田石门、江心屿等都是天下美景。缙云县当时的一部也属于永嘉,也是永嘉郡郡境,其名气之大远超以上诸地。这原因前面有所叙述,就是到了此时,缙云县的前身永康或松阳县境分属永嘉、东阳二郡,也许正在两者的连接点左右。在这里已经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有了道教堂馆“缙云台”或“缙云堂”。有了相当规模的道士的活动。缙云山道教名声已经传名遐迩。从谢灵运的赋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县志旧志看,有关谢灵运游缙云的记载也颇多。比如“谢公岩”是这样记载的:《汇记》:谢灵运守永嘉时偿游此。《霍志》又名康乐岩。《令狐志》:县南十里,上有康乐庙,庙后有小穴,深广不可测……。庙下有巨石四五,名石马岩。教谕归安郑振铨诗:“邈哉康乐翁,平生抱微尚。岩壑耽膏肓,烟霞姿跌宕。蜡屐南山南,缆船上流上。青云古坞深……”又比如《寺观》“康乐侯庙”是这样记载的:在县南五里。《令狐志》:相传为谢灵运之神。康乐庙旧址,今存于康乐岩上,大约在民国中倒塌,历史上不知建于何年,缙云人世代祭祀。谢灵运自大溪入恶江,畅游好溪,特别是在康乐岩段风光猗丽,在此游山,没有问题。谢灵运入仙都“搜缙云之遗迹”,更有他的《游名山志》为证。《游名山志》早已散佚,后人从《艺文类聚》、《初学记》、《文选》李善注、《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中选辑了他的《游名山志并序》。在前人辑录的谢灵运《游名山志并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东阳郡:缙云山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为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又有孤石,从地特起,高三百丈。以临水,绵连数千峰,或如莲花,或似羊角之状。(据《太平寰宇记卷》卷九十九)其实对于谢灵运的《游名山志》前人的辑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差不多的内容出入还是颇大的。比如在元人陈性定写的《仙都志》引谢灵运《名山记》中是这样写的: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近而视之步虚居其下。中岩上有峰高数十丈,或如莲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写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引《游名山志》还有一段是写《龙须草》的。可见缙云的龙须草栽培已经有悠长的历史,与黄帝的传说一样古老:龙须草,惟东阳、永嘉有。永嘉有缙云堂,意者谓鼎湖攀龙须有坠落,化为须草,故有龙须之称。当然,在谢灵运的诗文中,对缙云山的归属也不是很统一,在古籍中就更显得模糊。有的人认为在永嘉,有的人认为在东阳。但有一点似乎差不多,刘宋时期缙云山就在东阳、永嘉的交界处,即在永康县的南边,栝苍县的北边……,这由于后来缙云建县时,缙云县是割栝苍县的东北界和永康县的南界合并而成,就更加扑朔迷离了。刘澄《宋永初山川古今记》认为:永康县缙云堂,黄帝炼丹处。缙云台,黄帝炼丹之所。唐《初学记》:《山川古今记》曰:永康县有缙云堂,费北有积驽堂,晋成帝作。宋《太平御览》引《舆地记》:永康忠义村下有石亭,长二十里,有缙云堂,即三天子都也.宋《太平御览》卷四十七:《郡国志》云:栝州栝苍县缙云山,黄帝游仙之所。其实,在缙云谢公的遗迹很多,县城原有客星山,有客岩,仙都有谢公岭都传与谢灵运相关,而如今在县城南的谢山头更有其子孙住此。其实谢灵运的命运也是相当悲惨的。我们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而作《离骚》。司马氏自己也因为李陵辨白了两句,被宫;写成了千古的《史记》。在中国并不缺少这些多才多艺的文人诗人多蹇的命运:李白一生清迈、豪放,写出不朽的诗篇,最后被赐金还乡,流放夜郎,死于采石矶。苏东坡不是因为文名藉藉,一生不得志,远谪黄冈、浙东,岭表么?而谢灵运呢?一生游戏山水,写作读书,也是远放永嘉,岭南,并被杀于广州。我们足以有更多的例子说明世道的黑暗,才子的扼腕长叹的命运。前人对谢灵运有很多的评价,我们选取正面一篇他的小传,知道他的命运: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谢玄的孙子,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儿,后世又称之为谢客。谢氏和王氏同为东晋以来的高门领袖。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和谢瞻、谢晦等从兄弟齐足并驰,成为谢氏族中一时之秀。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仕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谢灵运为记室参军。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后来势力扩大,渐至对峙抗衡。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谢混支持刘毅。义熙八年,谢混为刘裕所杀。九年,刘毅兵败自杀。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是年,刘裕北伐后秦,谢灵运奉使至彭城慰劳。两年以后,再次到彭城慰劳刘裕。不久,因为杀死门人,被免官。永初元年(420),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cn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自以为"宜参权要"(《宋书·谢灵运传》),但刘宋王朝对他始终怀有疑忌。永初三年(422),他出为永嘉太守,在郡不理政务,纵情山水,"遍历诸县,动踰旬朔"(《宋书·谢灵运传》)。一年后,称疾辞官。谢灵运既不见重于刘裕,就和刘裕的次子、有可能继承帝位的庐陵王义真往来密切。刘裕死,义真被徐羡之等杀害。宋文帝义隆即位,又杀徐羡之等。元嘉三年(426),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和谢惠连、何长瑜等往来吟咏。这一个时期,他还象在永嘉一样,时时出入于深山幽谷之间,探奇觅胜,出游时从者曾多达数百。元嘉八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元嘉十年,在广州被杀。谢氏的诗歌创作 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魏晋以来,崇尚清谈。东晋偏安江左,清谈之风变本加厉。这种风气侵袭到文学创作的领域里,造成了玄言诗的盛行。这些诗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既谈不上言志缘情,也谈不上风华辞采。但是玄言诗和山水诗又并非截然的对立面,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山水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因此玄言家大多喜好山水,借山水言玄。例如玄言诗的主要作家孙绰的《兰亭》诗,就有相当生动的景物描写。到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宋书·谢灵运传论》把山水诗的倡导之功归于殷仲文和谢混:"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但从这两位作者现存的作品来看,玄言成分依然相当浓厚,描写技巧也不够成熟。真正大量写作山水诗而且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作家是谢灵运。.cn在政治上不能得志,谢灵运寄情于山水,加之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登临寓目,每每发为诗篇。由于写作的对象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技巧,要成功地把奇秀的江南山水反映在诗篇里,作家必须自铸新辞,精心刻镂。谢灵运的山水诗所以超越前人,原因就在于体现了这一方面的新的创造。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品》中)两位和谢灵运同时代的诗人使用的同一比喻,说明了谢诗的特点,即鲜丽清新。这一特点体现于对山水形象捕捉的准确。"春晚绿野秀"(《入湖口》)、"青翠杳深沉"(《晚出西射堂》),同样是绿色,却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前者为暮春,后者为深秋。"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餘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写落日时的短暂景象,只用了"餘清"两个字,就把读者带到了雨后山林这一特定的环境里。为了准确地捕捉形象,诗人确乎是"经营惨淡,钩深索隐"(沈德潜《古诗源》),调动了多方面的艺术技巧。例如他的名句"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既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又利用浅深、明暗的对比显示了大自然丰富的色彩。"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以有声烘托无声,由动而见静,细致地写出了深山夜色。.cn谢灵运在写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情。《登池上楼》之所以受到历代读者的赞赏,不仅是因为"池塘生春草"这一猝然偶得的名句,而且是由于通篇的情景交融,不同的景物只是诗人情绪变化的背景。《过白岸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强难名,渔钓易为曲"等句,把老庄哲学化入山水景色之中,由景涉理,进而引起荣悴穷通的感慨。《入华子岡是麻源第三谷》,由"天路"登群峰之首,若入云烟,自然地引起思古幽情,又一转而为忧生的嗟叹,以景启情,浑无痕迹。谢灵运诗中时时可以见到佳句,但通篇完整的作品不很多。他登山临水"寓目辄书"(《诗品》),自然难于有那么许多精致工巧的名句,因而常常借助于汉赋铺陈排比的手法,填塞一些典故完篇。而致力于追求新奇,也易流于艰涩险怪。同时,谢灵运本人还没有摆脱玄言诗的消极影响。他兼通玄佛,有的诗篇固然能够做到寓理于情,寓情于景,但也有不少作品的结尾,理往往游离于情景之外,类似说教,沉闷乏味。谢灵运诗篇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其中虽有一些对时政的不满,但多是个人的怨望。不过,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谢灵运以其文学创作活动促使了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他那刻意追新的艺术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唐代的李、杜、王、孟、韦、柳诸大家,都曾从谢诗中吸取过营养。钟嵘在《诗品》中说他"颇以繁富为累",又说:"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这样的意见虽然不免溢美,但大体上还是中肯的。谢氏的文章著作 谢灵运的文章,成就不能和诗相提并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赋10余篇,最著名的是《山居赋》,谢灵运自己有注,《宋书·谢灵运传》录其全文。从文学的角度看,价值并不很高,只是其中对始宁别墅的详细描写,可以作为今天研究东晋庄园制度的重要资料。《岭表赋》、《山居赋》中有一些景物的刻画,《江妃赋》中对神女的描写,则颇有匠心独运之处。谢灵运早岁信道,转而奉佛,与名僧慧远相往还。元嘉间辞官归始宁,又广结僧徒,精研佛理。他著名的哲学论文《辩宗论》,阐述顿悟,企图折中儒释。他曾经注释过《金刚般若经》(《文选》王简棲《头陀寺碑文》李善注);又曾和僧人慧严、慧观等共同润饰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经过润饰的经文,比原译远为流畅优美,世称南本,原译则称北本。谢灵运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诗文创作以外,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元嘉间,曾奉诏撰《晋书》,《宋书·谢灵运传》说"粗立条流,书竟不就",《隋书·经籍志》录有谢灵运撰《晋书》36卷,当是已经写成的部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据《文选》、《太平御览》等辑有佚文。《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但有的恐只是分合繁简之别,有的是谢灵运辑抄前人的诗赋集。《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谢康乐集》2卷。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均有辑录。黄节有《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曾据清华大学讲义本校订排印。.cn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秦汉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古代饮食用品名-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古代饮食用品名
热门标签:&
古代饮食用品名
来源: 由用户
编辑:张俊
& & 盎、鏊、匕、箅、u、笾、\、瓿、P、铛、盛、匙、~、箪、@、铫、叠、G、
碟、锭、斗、、匚、釜、f、、坩、缸、、罐、h、锅、、互、镬、k、
k、鉴、、筋、_、桊、凵、柯、盔、魁、谩⒇Ⅳ纭⒙⒚蟆⒛病Ⅵ省⑴獭
、盆、K、剽、瓢、瓶、、W、筲、勺、杓、啤W、e、碗、D、怠Ⅲ凇
g、o、S、m、[、F、罂、、盂、f、甑、甄、箸、贰I、俎、g、
安哉、蚌盘、M盘、杯落、GJ、匕筋、匕箸、碧碗、冰鉴、饼鏊、伯盂、C盂、
搽匙、j斗、酢器、刁斗、吊子、铫子、定碗、豆_、墩子、饭箩、饭帚、盖碗、
戈[、羹魁、宫碗、海碗、吲獭Ⅵ阻肌镂、瓠瓢、火锅、k提、~臼、酱豆、
金斗、凵卢、克S、快儿、快子、筷子、圹碗、烙锅、洗、蠡器、留犁、卢盘、
累子、杖、盘器、匏蠡、匏勺、炮格、捧盒、K瓯、瓢勺、漆碗、挈、挈瓶、
挈f、渠碗、S怠⑷ゴ亍⑸肮⑸曰Ⅲ饣⑹忱荨⑹陈帷⑹苄痢⑺、汤盘、
汤匙、调羹、铁P、铁锅、铜铫、铜格、桶、土刑、土o、土锉、瓦釜、围碟、
围签、钨[、五釜、笑芦、o鼎、银瓶、永盂、玉筋、玉盘、玉怠⒂耋纭⒃芎小
攒盘、渣斗、爪篱、笊篱、赵达、折碗、砧板、甑带、止筋、竹k、竹筋、箸c、
注碗、桌盒、
伯矩鬲、伯鲜S、车渠碗、大亚勺、斗笠碗、凤盖F、凫叔F、高足碗、净水碗、
葵瓣碗、莲办碗、鸬鹚杓、马脑盘、玛瑙碗、孟城瓶、穆父鬲、齐侯F、鹊尾杓、
三轮盘、散氏盘、史墙盘、矢人盘、兽纹匕、水晶罐、五槐盘、五熟釜、五碗盘、
五位、五盏盘、弦纹[、象牙勺、小海瓯、羊首勺、一品锅、右里启、鱼鼎匕、
父辛方[、金花定碗、刻花银碗、孟辛父鬲、窃曲纹盘、兽面纹盂、饕餮纹瓿、
饕餮纹鬲、饕餮纹勺、提梁银锅、吴王光鉴、印纹陶罐、鱼龙纹盘、云纹漆F、
智君子鉴、子禾子釜、子孙果盒、
白釉黑彩罐、变形兽纹匕、雕龙纹漆勺、妇好三联[、虢季子白盘、两头龙纹勺、
两头兽纹[、绿彩黄釉罐、青花带托碗、青釉六系罐、三彩双系罐、饕餮纹方瓶、
吴王夫差鉴、
葫芦形彩陶瓶、水陆攻战纹鉴、印纹乳钉足罐、
错金几何纹方鉴、龟鱼蠕螭纹方盘、黑陶编织纹盖罐、青花釉里缸盖罐、
双耳尖底红陶瓶、釉里红靛纹盖罐、
青花双鱼莲池纹盘、双耳旋涡纹彩陶瓶、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辨别黑釉瓷罐年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